人民日报关于七一讲话的评论

时间:2019-05-14 17:19: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民日报关于七一讲话的评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民日报关于七一讲话的评论》。

第一篇:人民日报关于七一讲话的评论

人民日报关于学习胡锦涛“七一”讲话系列评论

来源:人民日报 2011年7月12日

编者按 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高瞻远瞩、视野开阔、思想精髓、论述精辟,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战略性和指导性,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行动纲领。当前,全市上下正在兴起学习热潮,本报《理论专刊》特将《人民日报》关于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评论员文章进行转载,以供大家学习。

推进伟大事业的纲领性文献

—— 一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当前,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这对于全党8000多万共产党员,既是一次把握规律、把握未来的理论学习,也是一次坚定信仰、坚定方向的党性教育。

回顾历史波澜壮阔,展望未来充满信心。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一致认为,讲话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热情讴歌了我们党90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系统总结了90年来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宝贵经验,明确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深刻阐述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大政方针。讲话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有很强的理论性、战略性、指导性,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纲领性文献。我们认真学习,深入领会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就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认真学习《讲话》对90年历程的全面回顾,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党团结带领人民走过的光辉历程,从而坚定信心。

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开启新的历史纪元;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的这“三件大事”,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认真学习《讲话》对90年奋斗的高度概括,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把握党在不断探索中创造的伟大成就,从而坚定信念。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三项伟大成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的根本保证。

认真学习《讲话》对90年探索的深刻总结,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党在不懈奋斗中得出的基本结论,从而坚定方向。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是中国社会90年发展历程的重要启示。无论是历经90年峥嵘岁月,还是面对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 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党的蓬勃活力,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这“四个始终”是我们党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认真学习《讲话》对未来形势的精辟分析,我们才能更加深切地领会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从而坚定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前进道路上,只有坚定信心、砥砺勇气,坚持不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创新,才能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动力。

理论是现实的先导。回望过去的90年,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给风雨如晦的旧中国带来了光明,给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带来了富强的希望,给涌动改革春潮的当代中国带来发展的奇迹,在我们党90年历程中,每一次理论的与时俱进,都为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认真学习、深入贯彻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必将会以理论创造的新成果推动事业实现新发展,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不断创造党和人民事业新辉煌。

牢记历史使命 无愧人民选择

—— 二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只有把握住历史发展的脉络,才能坚定未来前行的方向。

“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阐述了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这是对90年辉煌成就的全面总结,是对90年奋斗探索的高度概括。

90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让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我们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开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新的历史纪元。我们艰苦奋斗,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不懈探索,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三件大事,前后相继,在古老的东方大地写下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恢宏史诗。

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回顾这三件大事,我们能更准确地把握90年光辉历程的发展脉络,一个结论更加明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革命、建设到改革,三件大事,浓缩了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奋斗史,证明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找寻适合中国国情发展道路的探索史。90年历史充分证明,要把亿万人民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不可设想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只有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不断开创各项事业的新局面。

回顾这三件大事,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90年一以贯之的精神实质,一个信念更加坚定: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创造历史的不竭动力。从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到解决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再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所有这一切,承载着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品格和政治优势。90年历史充分证明,我们党要在发展和变革中引领时代的进步,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破浪前行。

走过90年,我们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更壮丽的征程正在我们面前展开。在不断总结中开拓进取,在不懈奋斗中永葆先进,我们一定能不负历史使命,不负人民重托,把更辉煌的历史写在未来。

成就彪炳史册 经验启示未来

—— 三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三大成就。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的论述,精辟总结了我们党90年辉煌成就和历史经验,也为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创美好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90年来,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同人民一道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干革命;鼓干劲讲奉献,求真务实搞建设;促改革求创新,一心一意谋发展。90年的奋斗与牺牲、创造与积累,使我们党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开创和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三大成就”是我们党奋力开拓的结果,也是中国人民共同选择和努力的结果。

这三大成就源于历史,植根现在,通向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三大成就,奠定了今日中国发展的根本基础,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任何成就面前,我们没有丝毫理由自满,决不能也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要求我们党长期坚持、不断发展“三大成就”,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坚持发展“三大成就”,最关键的是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在前进的道路上,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 移走科学发展道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才能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重点抓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才能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才能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制度完善永无止境,道路拓展永无止境。“三大成就”一脉相承的实践主题,就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只要我们传承和发扬基本历史经验,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在党和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光明。

永葆政治本色 走在时代前列

—— 四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只要全党同志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党的建设,我们党就一定能够更好把握历史大势、勇立时代潮头、引领社会进步。”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提出了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四个根本点,这是我们党关于政党先进性理论的最新阐述,为我们在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方向。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任人唯贤、广纳人才,始终保持党的蓬勃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这四个“根本点”,既是90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我们党面向未来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关键所在,只有牢牢把握,我们党才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负民族先锋、时代先锋的历史使命。

对于一个政党而言,找到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人民意愿的科学理论武装自己,殊为不易;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实现党的思想理论的与时俱进,更为重要。90年来,正是依靠坚实的思想建设和不懈的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我们党才能在团结带领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离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离开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先进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90年的经验证明,正是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我们党才得以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诸多困难和挑战。

组织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础。

几十年来,正是因为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才使众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党员干部队伍,党的队伍不断壮大,党员干部素质不断提高,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这是我们党执政以来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历经革命、建设、改革,我们党坚持和发展先进性面临的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面对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紧迫。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要管党丝毫也不能懈怠,从严治党一刻都不能放松。

历史经验证明,先进性既非与生俱来,也不会一劳永逸。回首征程,经验和教训我们应牢记于心;展望明天,我们没有丝毫理由骄傲自满。全党同志务必承担历史使命,永葆政治本色,更加奋发有为地为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而不懈奋斗。

直面时代风险考验 推进党建伟大工程

—— 五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始终是一个政党必须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和执政实践不断回答的重大课题。对拥有8000多万党员、带领13亿人民开创前无古人事业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尤其如此。

“我们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喜庆时刻,胡锦涛同志以居安思危的强烈忧患意识,向全党发出了谆谆告诫,提出了“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时代课题。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自身历史方位的科学把握和清醒认识,体现了我们党直面现实考验、勇担历史使命的成熟和自信。

正确判断时代特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制定目标任务,是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也是衡量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依据。走过90年辉煌历程,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身处正在进行广泛而深刻变革的中国,我们应当看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

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必须按照胡锦涛同志的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在当前,需要我们做到“五个坚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综观世界各国政党发展史,不难发现,政党生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根据变化的条件,不断对自身进行改革,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求得生存和发展。从“伟大工程”到“新的伟大工程”,90年来,正是始终根据时代要求和历史使命加强自身建设,我们党才能够不断带领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党的建设,我们党就一定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大势、勇立时代潮头、引领社会进步,永远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期望。

在深化改革开放中走好“中国道路”

—— 六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若干年后回头再看,我们会发现,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对于中国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意义不可估量。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党的90年光辉历程特别是这30多年来的历史充分表明,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现代化建设的全程中,改革开放必须始终贯穿、全面推进。

这30多年,改革开放犹如春风化雨,推动着历史性巨变,使中国从贫穷落后跃至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使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使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大幅度跃升,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把这30多年,放在党的90年里来考察,放在1840年以来的170多年中来把握,放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来观照,改革开放都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具有划时代意义。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指引中国进步的现代化道路。这条“中国道路”的成功,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意味着找到了通往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对于近代以来的仁人志士来说,意味着上下求索而矢志不移的现代化梦想有了一条清晰的路径;对于世界上那些探索现代化之路的国家来说,也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伟大成就,但同我们的远大目标、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还有距离。尽管我们已经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但前进的道路上依然不会平坦。只有改革开放,才能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动力。

只有在推进改革开放中走好“中国道路”,中国才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人民才能更加普遍和以更高水准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如何走好“中国道路”?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这就是: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四个方面的部署,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遵循,是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实现人民福祉的根本保证。

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这样那样的艰难险阻,还会有这样那样的矛盾问题,只要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就一定能够不断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不断开辟通往成功的道路。

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和希望

——七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活跃力量。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青年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这既是历史的生动写照、现实的深切呼唤,也是对祖国富强和民族复兴的殷切期待。

我们党的90年伟大征程,就是一部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的“青春之歌”。90年前,13位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90年来,刘胡兰、雷锋、张海迪、李向群等一批批年轻优秀党员前赴后继,为鲜红的党旗添光增彩;一代又一代从青年时期就追随马克思主义并为之奋斗终生的共产党人,让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今天,8000多万党员中35岁以下年轻人有近1/4,呈现着党的事业对青年一代强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从毛泽东把青年生动地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到邓小平鲜明提出,青年一代的成长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从江泽民反复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到胡锦涛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发挥青年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作用,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党的伟大事业才有了继往开来的辉煌。

历史证明,青年把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联,才能大有作为。从追随革命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到“愿为祖国献青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从约定“20年后来相会”的80年代新一辈,到追寻红色足迹的80后、90后„„一代代青年用激情与行动,表明他们无愧于党的期待、无愧于人民的厚望,也宣示他们必将无愧于使命的召唤。

今天,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利益、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发挥青年作用,重视青年工作,具有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赢得青年,必须用先进的理论引导青年,用光辉的事业凝聚青年,用良好的作风吸引青年。各级党组织应该努力做到,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广大青年要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人民,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拼搏奋斗,在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成才。

瞩望未来,到建党100周年建成惠及十几亿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到建国10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党需要始终如一的朝气、锐气与勇气。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人类。当年,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发出的殷殷召唤,依然是今天我们伟大事业的青春宣言。只有党的队伍里始终洋溢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精神的青春激情,党的肌体里始终流淌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的青春血液,我们伟大的事业才能永葆生机活力,我们伟大的祖国才能更加繁荣富强。

第二篇:(人民日报评论)

(人民日报评论)从习近平召开文艺座谈会说开去:唯人民与时代不可辜负

10月15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会上,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曲艺、杂技、影视等各领域的著名文艺工作者悉数到场。其中,既有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也有初露锋芒的新人,颇似“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盛况。铁凝、尚长荣、阎肃、许江、赵汝蘅、叶辛、李雪健分别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他们在发言中都表达了对此次文艺座谈会的热盼和对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期待。诚如阎肃老先生所讲,“我一直在渴盼中央发出清晰有力的声音,重现文艺的朗朗天空。”习近平忙里偷闲坐下来同文艺工作者谈心,也足见文艺事业的分量之重以及文艺战线的不可或缺。

这次会议不由让人联想起72年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那时抗日烽火未止,然而,在陕甘宁边区一隅,知识分子却躁动不安。据一些文人的回忆记载,20世纪40年代,一大批满腔热忱的文艺青年来到延安,很快他们发现延安的实际状况与理想存在着巨大差距。“阳春白雪”无人问津,心中愁绪无法抒怀,试图提笔又不知如何创作„„毛泽东感受到延安文艺队伍的可爱可亲可敬,更深知这支队伍的可塑性。1942年5月,毛泽东亲自主持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并作了“引言”和“结论”两次发言。这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下文简称“《讲话》”)犹如利剑,直击内心,为在迷雾中的文艺工作者拨开一片蓝天,指明了服务的对象和前进的方向,对党的文艺政策和文艺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为谁耕耘为谁忙: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至今未变

毛泽东曾在《讲话》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文艺问题的中心就是要搞清楚“为群众的问题”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毛泽东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无论高级的或初级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文艺工作者要把立足点转移到人民大众这边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今秋的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首先表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并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实际上

是重申了党对文艺战线的基本要求,明确“二为”方向至今未变,它仍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

清楚“为谁服务”之后,更要把握“如何服务”。毛泽东指出所谓“革命的文艺”就是人民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毛泽东饱含热情地形容人民生活是“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虽岁月流转,表述有异,但仍可见习近平的思考与毛泽东当年所想有着深深的历史相续的关联。

给艺术家们的创作良方:静下心来、精益求精 诚心诚意与人民在一起

延安文艺座谈会前,毛泽东认真对文艺界进行了一次“摸底”。毛泽东亲自个别约谈或写信沟通的就有李伯钊、丁玲、艾青、萧军、罗烽、舒群等人,还曾以集体谈话的方式与鲁艺的一些文艺家进行交流。会上,与会者争论得十分激烈。毛泽东根据事先调查的情况和座谈会发言,在总结讲话里具体分析和批评了延安文艺界存在的八种观点。这些分析讲到了延安文艺界人士的心坎里,点醒了先前“格格不入”的思想,点明了今后斗争的方向,也点燃了他们的创作热情。毛泽东开出的一剂良方就是要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号召“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

面对今时今日的文艺现状,习近平指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作品的数量与质量的失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偏废等。尽管如此,习近平在讲话中还是大力鼓舞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牢记创作才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习近平给文艺工作者一颗“定心丸”——即“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一面放飞艺术想象之翼,一面脚踏坚实之地,这样才能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广大人民。习近平还强调,“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纵使文艺的创作方法有千万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应时而为”的两次文艺座谈会:召开时间均为关键节点

72年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是处在延安整风的浓厚氛围之中。延安整风要解决的究竟是什么问题呢?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整顿学风、党风和文风。这三个不良风气脱离中国实际,教条地搬用马克思主义,给革命事业造成损失。毛泽东认识到当时的共产党有议政的能力,却没有执政的地位。要想不断扩大党的影响力,需要通过文艺这个工

具来团结凝聚、动员组织人民群众。毛泽东正是借着《讲话》,以文艺工作为切入点,首次系统、完整、具体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解决了文艺的革命方向等问题,让文艺应时而为地成为斗争的利器。在毛泽东的感召之下,延安文艺界焕发出新的生机,应运而生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呈现文化战线上的繁荣。

习近平召开的这次文艺座谈会,刚好处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收尾不收场”之后,十八届四中全会“拉开序幕”之前。这个时间节点十分关键,值得关注。在错综复杂的情势下,文艺作品能否观照现实生活、能否用光明驱散黑暗、能否用美善战胜丑恶,这对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显得尤为重要。正如习近平强调的那样,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毕竟,唯人民与时代不可辜负

第三篇:人民日报经典评论

从严处要求 向实处发力

——2015年组织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盛若蔚

2016年01月15日03:5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2015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元年。

这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以严的精神、实的作风,带领全党开创党的建设新局面,开辟管党治党新境界。

服务中心,聚焦主业。一年来,组织战线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扎实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把最讲认真的精神体现到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人才队伍建设各个方面,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突出思想建党

着力抓好理论武装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必须用好思想建党这个传家宝,扭住思想政治工作这个生命线。组织战线始终把加强思想理论武装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首要任务,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夯实全党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这是领导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也是新形势下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重要遵循。这一年,根据中央部署,组织战线在全国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组织开展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总书记率先垂范,中央政治局带头开展,全党向中央看齐。31个省区市党委书记、200多家中央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带头讲党课。各地各部门聚焦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深入开展学习研讨,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向先进典型看齐,切实以***、***、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苏荣等反面典型为镜鉴,在剖析反思、检身正己中受教育、知敬畏、明底线;高质量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强化立规执纪,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狠抓整改落实,作风建设呈现出新的气象。

思想建党,理想信念是根,根深则叶茂。一年来,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组织战线广泛开展理想信念、党性党风党纪、道德品行和法治教育,组织省部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培训班;以中央最新精神为指导,修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出版发行第四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培训各类干部2100多万人次。各地各部门着力在理想信念内化、深化、固化上下功夫,全面提升干部党性修养。

党员干部普遍反映,经过“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淬炼”,思想、党性、作风得到了又一次集中“补钙”和“加油”,党的意识、纪律意识、规矩意识进一步增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氛围更浓了,领导干部的标杆作用更明显了。

狠抓选贤治吏

从严管理监督干部

治国先治党,治党先治吏。一年来,组织战线始终把从严培养选拔、从严管理监督干部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努力打造铁一般过硬的干部队伍。

——严格标准,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在各级党委(党组)的统一领导下,组织部门认真贯彻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标准,坚持不唯票、不唯分、不唯GDP、不唯年龄,着力把那些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优秀干部选拔进各级领导班子。2015年“七一”前夕,经过层层遴选、公示,中央组织部在全国范围内推选和表彰102名优秀县委书记,给党员干部树立起可见、可学、可比的“好干部标杆”。创新省部级后备干部考察推荐工作,强化党委(党组)的领导把关作用,运用调研方式物色发现人选,让更多在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苦干实干、敢于担当、奋发有为、实绩突出的干部进入组织视野。召开全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和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座谈会,推动建设来源广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干部队伍。

——严格考察,坚决防止“带病提拔”。考察识别干部,功夫更多下在平时。各级组织部门强化任前审查核实,实行干部档案“凡提必审”、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凡提必核”、纪检监察机关意见“凡提必听”、反映考察对象线索具体的信访举报“凡提必查”;出台《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纪实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凡是出现“带病提拔”问题的,都要对选拔任用过程进行倒查;将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范围由过去的3%—5%提高到10%,抽查核实人数达36.2万名,3770人被暂缓或取消提拔任用;结合巡视工作深入开展选人用人专项检查,全年共立项督办违规用人问题574件,纠正违规用人和处理有关责任人员792人。

——严格约束,强化日常管理监督。坚持抓早抓小抓预防,使干部随从严管理成长,从严管理伴干部一生。出台对领导干部进行提醒、函询和诫勉的实施细则,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制度,严格执行领导干部生活待遇和领导干部工资关系转移、秘书配备管理、问责复出等政策规定,促进领导干部讲纪律、守规矩。继续开展超职数配备干部、“裸官”、干部档案造假、领导干部违规兼职等专项整治,全年清理退(离)休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兼职5.7万人次;清理副处级以上“裸官”3961人,岗位调整1061人;对干部档案造假问题立项查处535起、通报54起;全国超配的副处级以上领导职数已消化32041名,三年整治任务完成79.9%。

一系列从严治吏举措,使那些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干部受到褒奖和重用,热衷于做表面文章、跑官要官、心浮气躁的干部受到约束和警诫,违背科学发展要求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碰触党纪国法“红线”的干部受到处理和惩罚,政治生态得到有力净化,吏治清明正在成为现实。

坚持谋远固本

全面加强基层党建

总书记强调,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必须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一年来,组织战线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导向,坚持抓点带面、深耕细作,推动基层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时隔25年后再次召开的全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明确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战斗堡垒作用,聚焦解决农村基层党建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一系列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全年轮训基层党组织书记60多万人次,组织1009万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积极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乡镇干部驻村服务、村干部坐班值班等制度;加强农村、社区党的建设,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广泛宣传“乐东之变”等基层党组织先进经验和“全国优秀组工干部”卢玉宝等基层干部先进事迹,引导广大基层干部以更大的热情、更足的劲头做好工作。

——着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组织。在全国范围内选派17.6万名干部到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担任第一书记,建强基层组织、实施精准扶贫、提升治理水平。各省区市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和帮扶相结合,重心下移、人员下派、资源下沉。目前,全国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已整顿转化94%,软弱涣散社区党组织已整顿转化95%。

——全面提升党员队伍素质。中组部召开发展党员工作座谈会,强调调控党员队伍总体规模,发展党员质量至上,党员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高知识群体党员占比增幅明显加大,生产工作一线党员占比明显回升;综合运用信息化平台创新党员教育培训,共产党员微信、易信订户增加到1200万人,党员教育的覆盖面、针对性和及时性得到增强。各地普遍建立党员服务中心、服务站,为流动党员特别是农民工党员提供教育管理服务。

——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抓好党建就是最大的政绩”的理念,开展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并延伸到部分中央部委、国有企业、中管高校,全国4.6万名书记、32万名党员群众代表参加。通过述职评议考核,层层传导压力,不断激发动力,有力推动了基层党建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抓重点、解难点,一套套固本强基“组合拳”频频打出,党的执政基础不断巩固夯实。

推进制度治党

不断深化党建改革

管党治党,制度最有效最管用最持久。一年来,组织战线一手抓制度建设,一手抓制度执行,着力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55项改革任务,已完成42项。

——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研究出台《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集中规范干部“下”的6种渠道,明确5类干部“问责”情形,着力解决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推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机制;制定实施《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填补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制度空白,吹响事业单位改革“冲锋号”;积极推进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激发基层干部积极性,打破晋升“天花板”,360多万基层公务员感受到党中央的关心;配合生态文明体制建设,颁布《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明确规定对于生态环境损害实行“党政同责”“终身追责”,推动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绿色”发展观。

——探索组织制度改革。着眼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制定出台《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对党组和地方党委工作作出全面规范;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大势,出台《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制度保障;面对社会组织蓬勃发展新形势,出台《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让党组织影响力更广,促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提速加码”。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人才制度创新,破除制约人才发展障碍,以海纳百川胸怀吸引人才。深入开展“十三五”规划人才专题研究,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人才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制度措施;围绕“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着力培养和集聚能源、金融、贸易、物流、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领军人才;积极实施重大人才工程,725人入选第十一批“千人计划”,352人入选第二批“万人计划”;研究制定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等方面政策,为广纳天下英才奠定制度基础。

铸就坚强核心,引领圆梦航程。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是省市县乡集中换届之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新的一年里,组织工作必将砥砺奋进、接续奋斗,打好全面从严治党攻坚战,在深入推进“四个全面”协调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勇挑重担,续写新篇!

《 人民日报 》(2016年01月15日 01 版)

第四篇:人民日报评论员七一讲话

人民日报评论员:推进伟大事业的纲领性文献 ——一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当前,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这对于全党8000多万共产党员,既是一次把握规律、把握未来的理论学习,也是一次坚定信仰、坚定方向的党性教育。

回顾历史波澜壮阔,展望未来充满信心。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一致认为,讲话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热情讴歌了我们党90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系统总结了90年来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宝贵经验,明确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深刻阐述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大政方针。讲话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有很强的理论性、战略性、指导性,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纲领性文献。我们认真学习,深入领会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就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认真学习《讲话》对90年历程的全面回顾,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党团结带领人民走过的光辉历程,从而坚定信心。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开启新的历史纪元;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的这“三件大事”,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认真学习《讲话》对90年奋斗的高度概括,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把握党在不断探索中创造的伟大成就,从而坚定信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三项伟大成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的根本保证。

认真学习《讲话》对90年探索的深刻总结,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党在不懈奋斗中得出的基本结论,从而坚定方向。“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是中国社会90年发展历程的重要启示。无论是历经90年峥嵘岁月,还是面对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党的蓬勃活力,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这“四个始终”是我们党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认真学习《讲话》对未来形势的精辟分析,我们才能更加深切地领会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从而坚定抉择。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前进道路上,只有坚定信心、砥砺勇气,坚持不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创新,才能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动力。

理论是现实的先导。回望过去的90年,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给风雨如晦的旧中国带来了光明,给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带来了富强的希望,给涌动改革春潮的当代中国带来发展的奇迹,在我们党90年历程中,每一次理论的与时俱进,都为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认真学习、深入贯彻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必将会以理论创造的新成果推动事业实现新发展,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不断创造党和人民事业新辉煌。

人民日报评论员:牢记历史使命 无愧人民选择 ——二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只有把握住历史发展的脉络,才能坚定未来前行的方向。

“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阐述了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这是对90年辉煌成就的全面总结,是对90年奋斗探索的高度概括。

90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让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我们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开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新的历史纪元。我们艰苦奋斗,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 会变革。我们不懈探索,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三件大事,前后相继,在古老的东方大地写下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恢宏史诗。

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回顾这三件大事,我们能更准确地把握90年光辉历程的发展脉络,一个结论更加明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革命、建设到改革,三件大事,浓缩了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奋斗史,证明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找寻适合中国国情发展道路的探索史。90年历史充分证明,要把亿万人民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不可设想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只有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不断开创各项事业的新局面。

回顾这三件大事,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90年一以贯之的精神实质,一个信念更加坚定: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创造历史的不竭动力。从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到解决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再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所有这一切,承载着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品格和政治优势。90年历史充分证明,我们党要在发展和变革中引领时代的进步,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破浪前行。

走过90年,我们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更壮丽的征程正在我们面前展开。在不断总结中开拓进取,在不懈奋斗中永葆先进,我们一定能不负历史使命。

人民日报评论员:成就彪炳史册 经验启示未来 ——三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三大成就。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的论述,精辟总结了我们党90年辉煌成就和历史经验,也为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创美好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90年来,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同人民一道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干革命;鼓干劲讲奉献,求真务实搞建设;促改革求创新,一心一意谋发展。90年的奋斗与牺牲、创造与积累,使我们党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开创和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三大成就”是我们党奋力开拓的结果,也是中国人民共同选择和努力的结果。

这三大成就源于历史,植根现在,通向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三大成就,奠定了今日中国发展的根本基础,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任何成就面前,我们没有丝毫理由自满,决不能也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要求我们党长期坚持、不断发展“三大成就”,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坚持发展“三大成就”,最关键的是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在前进的道路上,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才能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 新鲜经验,重点抓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才能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才能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制度完善永无止境,道路拓展永无止境。“三大成就”一脉相承的实践主题,就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只要我们传承和发扬基本历史经验,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在党和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光明。

人民日报评论员:永葆政治本色 走在时代前列 ——四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只要全党同志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党的建设,我们党就一定能够更好把握历史大势、勇立时代潮头、引领社会进步。”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提出了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四个根本点,这是我们党关于政党先进性理论的最新阐述,为我们在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方向。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任人唯贤、广纳人才,始终保持党的蓬勃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这四个“根本点”,既是90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我们党面向未来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关键所在,只有牢牢把握,我们党才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负民族先锋、时代先锋的历史使命。

对于一个政党而言,找到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人民意愿的科学理论武装自己,殊为不易;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实现党的思想理论的与时俱进,更为重要。90年来,正是依靠坚实的思想建设和不懈的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我们党才能在团结带领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离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离开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先进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90年的经验证明,正是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我们党才得以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诸多困难和挑战。

组织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础。几十年来,正是因为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才使众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党员干部队伍,党的队伍不断壮大,党员干部素质不断提高,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这是我们党执政以来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历经革命、建设、改革,我们党坚持和发展先进性面临的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面对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紧迫。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要管党丝毫也不能懈怠,从严治党一刻都不能放松。

历史经验证明,先进性既非与生俱来,也不会一劳永逸。回首征程,经验和教训我们应牢记于心;展望明天,我们没有丝毫理由骄傲自满。全党同志务必承担历史使命,永葆政治本色,更加奋发有为地为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而不懈奋斗。

人民日报评论员:直面时代风险考验 推进党建伟大工程

——五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始终是一个政党必须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和执政实践不断回答的重大课题。对拥有8000多万党员、带领13亿人民开创前无古人事业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尤其如此。

“我们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喜庆时刻,胡锦涛同志以居安思危的强烈忧患意识,向全党发出了谆谆告诫,提出了“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时代课题。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自身历史方位的科学把握和清醒认识,体现了我们党直面现实考验、勇担历史使命的成熟和自信。

正确判断时代特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制定目标任务,是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也是衡量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依据。走过90年辉煌历程,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身处正在进行广泛而深刻变革的中国,我们应当看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必须按照胡锦涛同志的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在当前,需要我们做到“五个坚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综观世界各国政党发展史,不难发现,政党生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根据变化的条件,不断对自身进行改革,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求得生存和发展。从“伟大工程”到“新的伟大工程”,90年来,正是始终根据时代要求和历史使命加强自身建设,我们党才能够不断带领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党的建设,我们党就一定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大势、勇立时代潮头、引领社会进步,永远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期望。

人民日报评论员:在深化改革开放中走好“中国道路” ——六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若干年后回头再看,我们会发现,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对于中国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意义不可估量。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党的90年光辉历程特别是这30多年来的历史充分表明,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现代化建设的全程中,改革开放必须始终贯穿、全面推进。

这30多年,改革开放犹如春风化雨,推动着历史性巨变,使中国从贫穷落后跃至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使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使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大幅度跃升,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把这30多年,放在党的90年里来考察,放在1840年以来的170多年中来把握,放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来观照,改革开放都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具有划时代意义。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指引中国进步的现代化道路。这条“中国道路”的成功,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意味着找到了通往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对于近代以来的仁人志士来说,意味着上下求索而矢志不移的现代化梦想有了一条清晰的路径;对于世界上那些探索现代化之路的国家来说,也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伟大成就,但同我们的远大目标、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还有距离。尽管我们已经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但前进的道路上依然不会平坦。只有改革开放,才能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动力。只有在推进改革开放中走好“中国道路”,中国才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人民才能更加普遍和以更高水准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如何走好“中国道路”?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这就是: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续大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四个方面的部署,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遵循,是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实现人民福祉的根本保证。

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这样那样的艰难险阻,还会有这样那样的矛盾问题,只要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就一定能够不断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不断开辟通往成功的道路。

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和希望

——七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活跃力量。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青年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这既是历史的生动写照、现实的深切呼唤,也是对祖国富强和民族复兴的殷切期待。

我们党的90年伟大征程,就是一部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的“青春之歌”。90年前,13位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90年来,刘胡兰、雷锋、张海迪、李向群等一批批年轻优秀党员前赴后继,为鲜红的党旗添光增彩;一代又一代从青年时期就追随马克思主义并为之奋斗终生的共产党人,让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今天,8000多万党员中35岁以下年轻人有近1/4,呈现着党的事业对青年一代强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从毛泽东把青年生动地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到邓小平鲜明提出,青年一代的成长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从江泽民反复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到胡锦涛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发挥青年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作用,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党的伟大事业才有了继往开来的辉煌。

历史证明,青年把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联,才能大有作为。从追随革命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到“愿为祖国献青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从约定“20年后来相会”的80年代新一辈,到追寻红色足迹的80后、90后……一代代青年用激情与行动,表明他们无愧于党的期待、无愧于人民的厚望,也宣示他们必将无愧于使命的召唤。今天,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利益、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发挥青年作用,重视青年工作,具有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赢得青年,必须用先进的理论引导青年,用光辉的事业凝聚青年,用良好的作风吸引青年。各级党组织应该努力做到,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广大青年要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人民,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拼搏奋斗,在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成才。

瞩望未来,到建党100周年建成惠及十几亿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到建国10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党需要始终如一的朝气、锐气与勇气。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人类。当年,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发出的殷殷召唤,依然是今天我们伟大事业的青春宣言。只有党的队伍里始终洋溢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精神的青春激情,党的肌体里始终流淌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的青春血液,我们伟大的事业才能永葆生机活力,我们伟大的祖国才能更加繁荣富强。

第五篇:七一讲话人民日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汇总

人民日报评论员:推进伟大事业的纲领性文献 ——一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当前,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这对于全党8000多万共产党员,既是一次把握规律、把握未来的理论学习,也是一次坚定信仰、坚定方向的党性教育。

回顾历史波澜壮阔,展望未来充满信心。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一致认为,讲话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热情讴歌了我们党90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系统总结了90年来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宝贵经验,明确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深刻阐述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大政方针。讲话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有很强的理论性、战略性、指导性,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纲领性文献。我们认真学习,深入领会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就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认真学习《讲话》对90年历程的全面回顾,我们才能

进的精神动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党的蓬勃活力,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这‚四个始终‛是我们党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认真学习《讲话》对未来形势的精辟分析,我们才能更加深切地领会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从而坚定抉择。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前进道路上,只有坚定信心、砥砺勇气,坚持不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创新,才能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动力。

理论是现实的先导。回望过去的90年,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给风雨如晦的旧中国带来了光明,给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带来了富强的希望,给涌动改革春潮的当代中国带来发展的奇迹,在我们党90年历程中,每一次理论的与时俱进,都为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认真学习、深入贯彻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必将会以理论创造的新成果推动事业实现新发展,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不断创造党和人民事业新辉煌。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牢记历史使命 无愧人民选择

——二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只有把握住历史发展的脉络,才能坚定未来前行的方向。

‚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阐述了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这是对90年辉煌成就的全面总结,是对90年奋斗探索的高度概括。

90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让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我们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开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新的历史纪元。我们艰苦奋斗,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不懈探索,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三件大事,前后相继,在古老的东方大地写下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恢宏史诗。

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 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回顾这三件大事,我们能更准确地把握90年光辉历程的发展脉络,一个结论更加明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革命、建设到改革,三件大事,浓缩了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奋斗史,证明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找寻适合中国国情发展道路的探索史。90年历史充分证明,要把亿万人民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不可设想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只有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不断开创各项事业的新局面。

回顾这三件大事,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90年一以贯之的精神实质,一个信念更加坚定: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创造历史的不竭动力。从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到解决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再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所有这一切,承载着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体现了一个马克思 主义政党的政治品格和政治优势。90年历史充分证明,我们党要在发展和变革中引领时代的进步,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破浪前行。

走过90年,我们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更壮丽的征程正在我们面前展开。在不断总结中开拓进取,在不懈奋斗中永葆先进,我们一定能不负历史使命,不负人民重托,把更辉煌的历史写在未来。人民日报评论员:成就彪炳史册 经验启示未来 ——三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三大成就。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的论述,精辟总结了我们党90年辉煌成就和历史经验,也为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创美好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90年来,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同人民一道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干革命;鼓干劲讲奉献,求真务实搞建设;促改革求创新,一心一意谋发展。90年的奋斗与牺牲、创造与积累,使我们党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开创和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三大成就‛是我们党奋力开拓的结果,也是中国人民共同选择和努力的结果。

这三大成就源于历史,植根现在,通向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 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三大成就,奠定了今日中国发展的根本基础,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任何成就面前,我们没有丝毫理由自满,决不能也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要求我们党长期坚持、不断发展‚三大成就‛,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坚持发展‚三大成就‛,最关键的是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在前进的道路上,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才能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重点抓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 问题,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才能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才能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制度完善永无止境,道路拓展永无止境。‚三大成就‛一脉相承的实践主题,就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只要我们传承和发扬基本历史经验,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在党和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光明。人民日报评论员:永葆政治本色 走在时代前列 ——四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只要全党同志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党的建设,我们党就一定能够更好把握历史大势、勇立时代潮头、引领社会进步。‛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提出了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四个根本点,这是我们党关于政党先进性理论的最新阐述,为我们在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方向。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任人唯贤、广纳人才,始终保持党的蓬勃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这四个‚根本点‛,既是90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我们党面向未来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关键所在,只有牢牢把握,我们党才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负民族先锋、时代先锋的历史使命。

对于一个政党而言,找到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人民意愿的科学理论武装自己,殊为不易;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实现党的思想理论的与时俱进,更为重要。90年来,正是依靠坚实的思想建设和不懈的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 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我们党才能在团结带领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离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离开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先进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90年的经验证明,正是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我们党才得以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诸多困难和挑战。

组织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础。几十年来,正是因为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才使众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党员干部队伍,党的队伍不断壮大,党员干部素质不断提高,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这是我们党执政以来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历经革命、建设、改革,我们党坚持和发展先进性面临的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面对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紧迫。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要管党丝毫也不能懈怠,从严治党一刻都不能放松。

历史经验证明,先进性既非与生俱来,也不会一劳永逸。回首征程,经验和教训我们应牢记于心;展望明天,我们没有丝毫理由骄傲自满。全党同志务必承担历史使命,永葆政治本色,更加奋发有为地为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而不懈奋斗。人民日报评论员:直面时代风险考验 推进党建伟大工程——五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始终是一个政党必须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和执政实践不断回答的重大课题。对拥有8000多万党员、带领13亿人民开创前无古人事业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尤其如此。

‚我们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喜庆时刻,胡锦涛同志以居安思危的强烈忧患意识,向全党发出了谆谆告诫,提出了“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时代课题。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自身历史方位的科学把握和清醒认识,体现了我们党直面现实考验、勇担历史使命的成熟和自信。

正确判断时代特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制定目标任务,是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也是衡量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依据。走过90年辉煌历程,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身处正在进行广泛而深刻变革的中国,我们应当看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 化的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必须按照胡锦涛同志的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在当前,需要我们做到“五个坚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综观世界各国政党发展史,不难发现,政党生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根据变化的条件,不断对自身进行改革,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求得生存和发展。从“伟大工程”到“新的伟大工程”,90年来,正是始终根据时代要求和历史使命加强自身建设,我们党才能够不断带领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党的建设,我们党就一定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大势、勇立时代潮头、引领社会进步,永远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期望。人民日报评论员:在深化改革开放中走好“中国道路” ——六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若干年后回头再看,我们会发现,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对于中国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意义不可估量。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党的90年光辉历程特别是这30多年来的历史充分表明,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现代化建设的全程中,改革开放必须始终贯穿、全面推进。

这30多年,改革开放犹如春风化雨,推动着历史性巨变,使中国从贫穷落后跃至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使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使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大幅度跃升,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把这30多年,放在党的90年里来考察,放在1840年以来的170多年中来把握,放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来观照,改革开放都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具有划时代意义。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指引中国进步的现代化道路。这条‚中 国道路‛的成功,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意味着找到了通往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对于近代以来的仁人志士来说,意味着上下求索而矢志不移的现代化梦想有了一条清晰的路径;对于世界上那些探索现代化之路的国家来说,也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伟大成就,但同我们的远大目标、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还有距离。尽管我们已经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但前进的道路上依然不会平坦。只有改革开放,才能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动力。只有在推进改革开放中走好‚中国道路‛,中国才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人民才能更加普遍和以更高水准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如何走好‚中国道路‛?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这就是: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四个方面的部署,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的基本遵循,是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实现人民福祉的根本保证。

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这样那样的艰难险阻,还会有这样那样的矛盾问题,只要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就一定能够不断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不断开辟通往成功的道路。人民日报评论员: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和希望 ——七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活跃力量。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青年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这既是历史的生动写照、现实的深切呼唤,也是对祖国富强和民族复兴的殷切期待。

我们党的90年伟大征程,就是一部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的‚青春之歌‛。90年前,13位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90年来,刘胡兰、雷锋、张海迪、李向群等一批批年轻优秀党员前赴后继,为鲜红的党旗添光增彩;一代又一代从青年时期就追随马克思主义并为之奋斗终生的共产党人,让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今天,8000多万党员中35岁以下年轻人有近1/4,呈现着党的事业对青年一代强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从毛泽东把青年生动地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到邓小平鲜明提出,青年一代的成长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从江泽民反复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到胡锦涛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注 重发挥青年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作用,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党的伟大事业才有了继往开来的辉煌。

历史证明,青年把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联,才能大有作为。从追随革命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到‚愿为祖国献青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从约定‚20年后来相会‛的80年代新一辈,到追寻红色足迹的80后、90后……一代代青年用激情与行动,表明他们无愧于党的期待、无愧于人民的厚望,也宣示他们必将无愧于使命的召唤。

今天,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利益、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发挥青年作用,重视青年工作,具有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赢得青年,必须用先进的理论引导青年,用光辉的事业凝聚青年,用良好的作风吸引青年。各级党组织应该努力做到,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广大青年要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人民,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拼搏奋斗,在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成才。

瞩望未来,到建党100周年建成惠及十几亿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到建国10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党需要始终如一的朝气、锐气与勇气。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人类。当年,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发出的殷殷召唤,依然是今天我们伟大事业的青春宣言。只有党的队伍里始终洋溢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精神的青春激情,党的肌体里始终流淌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的青春血液,我们伟大的事业才能永葆生机活力,我们伟大的祖国才能更加繁荣富强。人民日报社论:永远为人民而奋斗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 90年前,在中华民族存亡续绝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崭新面貌,把中国带向一个全新的未来。

在党的90华诞之际,回首革命战争的严峻考验、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展望全面小康的宏伟蓝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丽篇章、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8000多万党员、13亿中国人民,无不倍受振奋、倍觉自豪、倍感光荣。

1921—201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彪炳千秋的三件大事——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不仅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幸福安康的广阔道路,更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1921—201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震古烁今的三个转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这三 个转变,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交织、几近亡国灭种的悲惨境遇,不可阻挡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这确实是一个绝大的变化,是自有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以来无可比拟的大变化。这些变化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90年历史,是一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奋斗史;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找到适合中国国情发展道路的探索史。

环顾世界,还有哪个政党有这样的理论勇气,在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中不断推动理论的飞跃,从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为伟大事业提供了行动指南。浴血奋战闯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之路,自力更生铺就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之路,解放思想开启一条改革开放之路。为人民利益而奋斗,90年筚路蓝缕的探索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环顾世界,还有哪个政党有这样的实践能力,28年革命历程,记录一个政党的奋斗成长;30年建设岁月,见证一个民族的顽强奋进;32年改革开放,诠释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人民利益而奋斗,90年波澜壮阔的进步中书写社会主义中国辉煌篇章。

多少悲壮,多少豪迈,多少光荣。90年风雨砥砺,一 个真理颠扑不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多少曲折,多少探索,多少奋斗。90年岁月峥嵘,一个信念更加坚定: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90年党的发展历程证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之所以能够承担起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重托,之所以能够在剧烈变动的国际国内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根本原因就在于高度重视并不断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就在于始终保持并不断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党同志须时刻谨记,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相信人民,着眼人民根本利益,才能获得事业发展、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才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中始终引领时代潮流。

毫无疑问,我们取得了堪称伟大辉煌的成就,但要永远牢记我们的一切成就都是广大人民共同努力、团结奋斗的结果;我们创造了足以载入史册的事业,但要永远牢记与我们的宏伟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全党同志须时刻谨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当前,我们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二五‛蓝图全面展开,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坚决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促进各民族大团结,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中华民族自强能力的考验。全党同志须时刻谨记,必须将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统一起来,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统一起来,将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统一起来。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苦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地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信念,作为指导、评价、检验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必须更加始终不渝地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党同志须时刻谨记,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把握命运,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强国富民,只有艰苦奋斗才能成就伟业。

永远为人民而奋斗,我们将书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先烈、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篇章。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不畏风险、不惧挑战,不断探 索、不懈奋斗,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美好前景,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进!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常思做人 为政 用权

——“七一”重要讲话启示⑧

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将会面临更多的诱惑和挑战。如何做人、如何为政、如何用权是最为直接和具体的考验,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始终是最为根本的问题。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各级干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这里面讲的不忘做人之本、不移公仆之心、不谋一己之私,值得深长思之。

为什么立身要不忘做人之本?在群众心目中,领导不仅是一种管理的权力,更是一种示范和榜样。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领导干部应以高尚的品德影响人,以模范的行动带动人。有德才有威,有威群众才信得过;有德才有为,有为才能凝聚人心和力量。对领导干部来说,如何立身,如何做人,不仅是个人的修养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风气的导向和引领。领导干部以德为先,其意义就在于,忘记做人之本不仅贻害自己,更会贻害党的事业。我们要记住,领导干部来自老百姓,但不能等同于普通老百姓,必须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为什么为政要不移公仆之心?邓小平同志说‚领导就是服务‛,道出了领导干部这个岗位的真谛。‚吏者,人役也‛,古代官吏尚且懂得为官是清苦之事,早起晚睡,夙夜为公,不敢有须臾懈怠。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应该比封建官吏有更高的精神境界,强调共产党员必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优秀领导干部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杨善洲等,他们经历不同、岗位不同、风格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以公仆之心对待人民,对待工作,始终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自己工作和事业的出发点与归宿。民谚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话虽朴实,道理却很深刻。

为什么用权要不谋一己之私?权力是天下公器,不是哪个人赋予的,也不是自己生来就有的。用权不为公众服务,这样的权力迟早会被剥夺。应该看到,权力具有两重性,为老百姓做事,就会造福一方;为一己之私谋利,就会为害一片。最近伏法的贪官许迈永、姜人杰,即是明证。贪腐不是天生的,所谓‚温水煮青蛙‛,一旦不能正确看待权力,不能正确处理私利,就会闻不到马屁的臭味,看不见诱饵的祸心,听不进良言的规劝。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为谁用权,如何用好权,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对领导干部来说,是个不可逾越的红线。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经常想一想,参加革命为了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留下什么。想清楚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始终保持警醒,自觉把人生坐标定位于服务人民群众,把个人追求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真思亡危方能存安

——“七一”重要讲话启示⑦

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亡则存。居安思危是执政者应有的基本素质,也是执政者应有的政治责任。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向全党警示了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四大危险‛的存在,强调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信任和支持。这些告诫与论断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90年来,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防止因腐败而导致的‚政治风险‛,一直是我们党高度重视、积极破解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曾告诫全党:腐败现象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乱源,轻则引起群众的反对和不满,重则引起‚第二次革命‛,造成干部‚霸王别姬‛、党和国家改变颜色。邓小平同志教育全党:‚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

从党的执政实践来看,在和平建设时期,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够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的话,腐败就是很突出的一个。从世界政治史来看,执政党只有坚决反对腐败、有效地预防腐败,才能保持执政地位,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近年来,党和政府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谋划和推进反 腐倡廉,反腐力度不断加大,反腐方略不断完善,反腐斗争不断深入。面对各种新的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面对依然严峻的反腐败形势和繁重的反腐败任务,迫切需要认真研究产生‚消极腐败的危险‛的深层背景,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腐败的集中表现是权力的腐败,各种腐败现象的根源无不或深或浅隐藏在权力之中。而权力的腐败,又源于权力的异化。不管是吃拿卡要、贪污受贿,还是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无不背离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职责,造成公权私用、以权谋私,给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带来损害,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带来损失。

事实证明,腐败往往是主观和客观防线双双失效的结果,没有自律的权力,必然走向异化;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化。也正因为如此,各级领导干部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必须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决不能把权力变成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只有筑牢精神防线,增强自身拒腐防变的免疫力,抵御消极腐败危险才会有底气。

另一方面,‚行使权力就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这种监督的力量,既来自于制度——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完善党内民主监督制度,保证干部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更来自于人民

——推进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行使过程臵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群众雪亮的眼睛是遏制腐败现象的利器。只有织密监督网络,规范权力运行,抵御消极腐败危险才会有可靠保障。

危险的存在,既是警醒,更是鞭策。现实在考验,人民在期待,党员干部如何老实做人、干净做事,党和国家如何剔除腐恶、气正风清,说千道万,行动是最有力的回答,实效是最得人心的答案。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以信仰之旗凝聚青春力量

——“七一”重要讲话启示⑥

一个政党要赢得未来,就一定要赢得青年。

走过90年,中国共产党依然焕发青春的朝气。8000多万党员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到1/4。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中,也强调了这样的‚青年特质‛:‚我们党的队伍里始终活跃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的青年人,这是我们党历经90年风雨而依然保持蓬勃生机的一个重要保证。‛

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

‚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抗日战争初期,诗人何其芳这样描述延安对青年磁石般的引力。全面抗战初期的两年,奔赴延安的青年多达4万余人。

‚到农村放飞梦想,靠奋斗实现价值。把人民当作根本,以奉献锤炼品格。‛2008年,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这样倡议同学们把青春奉献给广袤田野。到目前,农村已迎来20多万名大学生‚村官‛。

到延安去、到解放区去,支援边疆、志愿服务……革命、建设和改革年代,一代代青年聚拢在共同的旗臶下。历史背景不同,人生经历各异,现实选择却如此一致,正因青年是

时代的晴雨表,总能感受进步的脉动、向前的浪涌,总能向着未来的曙光、时代的潮头而去。

当代青年成长的背景,是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从城市化的‚前锋‛到信息化的‚主力‛,他们有更开阔的视野、更独立的思想、更自信的心态。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青年的选择,同样能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选择:教育部对140所高校2.5万余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近八成有入党意愿。这样的选择是因为他们坚信: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从来就是一个共同体。

正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每个人都会追问人生的终极价值,要‚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就要把自己献给‚最壮丽的事业‛。跳出一时一事、一人一地的局限,用更大的尺度来考量生命的质量,用更广的视野来观照人生的价值,每个年轻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奋斗。而这,不正是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承担起的使命吗?

青年的选择,是对党的信任,也是对党的鞭策。当前,我们正行进在‚历史的三峡‛,面对世所罕见的复杂局面、前所未有的风险考验,只有勇敢革除自身弊病,防止‚四大危险‛的侵蚀,才能吸引更多青年投身我们的队伍。也只有超越既得利益,不失时机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才

能激励更多青年创造共同的事业。

新中国成立之初,华罗庚向留学生发出回国的号召:‚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真理、国家、民族、人民,激励了多少年轻人慨然前行。走过90年,唯有继续把这样的信仰放在肩上,我们才能永远与青春同行,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中国制度”撑起“中国传奇”

——“七一”重要讲话启示⑤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一二百年走过的路。中国的发展,不但给本国百姓带来了实惠利益,更让这个有着13亿人口的国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是如何创造的?在一些国际观察人士那里,这始终是一道颇难破解的‚中国式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揭示了中国成功的制度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之所以能始终快速发展,创造出追赶现代化的‚中国速度‛,除了‚中国制度‛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释放的巨大活力,还在于‚中国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决策与执行的高效率、强大的动员力等独特优势,具有始终坚持在学习基础上改革创新、在实践基础上纠错求是等优秀品质。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全新事业。我们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都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

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突破了西方世界既有的制度设计和价值理念,创造了与过去5000年全然不同的中国历史,把中国人民的自由幸福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也正因如此,在有些人眼中,‚中国制度‛总显得有些‚另类‛,不符合其预设的价值标准。于是,各种‚崩溃论‛、‚威胁论‛接踵而来。质疑、批评、否定,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如影随形。

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的成功,都必然有其相应的制度支撑。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没有一整套与发展相适应的制度,我们怎么可能实现数亿人口的脱贫、成功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怎么可能使经济总量跃至世界第二,实现人民生活的总体小康?怎么可能成功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为疲软的全球经济注入活力?怎么可能一次次战胜自然灾害挑战,从容面对社会转型风险,实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放下理论层面的争议,让我们看一个具体的例证。资本对制度极为敏感,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吸引投资的能力,是公认的观察一个国家制度优劣的晴雨表。中国能够成为吸引外资大国,稳定地引来外商直接投资,引来全球五百强企业投资设厂,一个隐含的前提就是对‚中国制度‛的认可。外国媒体评价,这表明全球用资本对‚中国制度‛投了赞成票。

经历了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的制度建设实现了在时代大势下既自觉扬弃自己又主动与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激荡交融的双重选择。神州大地上演绎的‚中国传奇‛,显示了‚中国制度‛所具有的独特包容力、整合力,展现了深厚的文化自信。在前进的道路上,只要我们既吸收他人长处,又不放弃自身优势,更不固步自封,‚中国制度‛必定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永不枯竭的活力源泉。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有“准备困难” 就有“事业成功”

——“七一”重要讲话启示④

‚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这样告诫全党,同时再次强调‚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令人警醒,催人自省。由此不禁想起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

60多年前的这次会议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中国革命面临新的重大转变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却专门讲‚准备困难‛。他说,我看光明多得很,但是我们更要准备困难。困难多得很,比如外国大骂,国内大骂,失去几大块根据地,被消灭若干万军队,爆发内战,党内出现悲观心理、疲劳情绪,经济困难,国际无产阶级长期不援助我们,以及其他意想不到的事……他竟一口气列出了我们党可能面临的17条困难!

预见到即将面临的困难,‚准备想各种办法对付之‛,这正是毛泽东那一代革命家留给我们的政治智慧,也是中国共产党90年光辉历程的启示。

事实上,从党成立的那天起,我们每前进一步都十分艰难,有时甚至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1927年大革命失败时,‚被人家拦腰一枪打在地上‛,数以万计的共产党人和革命

群众血洒大地,革命形势几入绝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前有环境严酷的雪山草地,后有敌人的武装追击,内有张国焘分裂的危险,困难几乎达到无法想象的程度。但共产党人战胜了艰难困苦,在逆境中开辟了前进的道路。正如毛泽东所说:‚你要是没有碰到那个坏事,你就学不到对付那个坏事的本领,所以艰难困苦能使我们的事业成功‛。

党的90年历史反复证明,在任何时候都要把困难预见得充分一些,把问题考虑得周全一些,我们才会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够越发积极地准备和应对,最终创造出令世人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同样经历了各种困难和挫折。比如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大跃进‛的挫折,60年代初的严重经济困难,甚至‚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错误,等等。但是,中国共产党人靠自己的力量渡过了难关,纠正了错误,从困难中奋起,进而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团结带领人民在神州大地上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改革创新实践,开辟了一条通向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今天,作为已经拥有8000余万党员的执政党,面对更加繁重复杂的现代化建设任务,必然还会遇到更多想得到和想不到的困难,遭遇各种各样的风险。但是共产党人敢于正

视和面对困难,有能力战胜风险和挑战。正如毛泽东在‚七大‛口头政治报告(注:毛泽东文集中确有‚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一文)中曾告诫人们的那样:‚麻烦还在后头,不要怕麻烦。要革命就会有麻烦,而且有时非常麻烦‛,‚世界上不会没有**……我们党现在经常遇到**,有大**,中**,小**,我们不要怕**。现在我们的意志更加坚强了,不至于被**淹没。要在中国这个海里淹死我们党,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会的。‛

历史可以告诉未来,前进道路上,有‚准备困难‛,就必定有‚事业成功‛。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把忧患作为一种执政心态

——“七一”重要讲话启示③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面对掌声是否头脑清醒,面对成绩能否看到问题,是一个政党先进与否、成熟与否的‚检测仪‛。

在建党90周年的辉煌时刻,在‚给中国共产党打高分‛的赞誉声中,胡锦涛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充满忧患意识地向全党敲响了警钟:世情、国情、党情正在深刻变化,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等‚四种考验‛复杂严峻,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四种危险‛更加尖锐。

‚中共以忧患意识迎接90华诞‛,这是海内外诸多媒体当下的普遍印象。如果以‚忧患‛为关键词解读90年历史,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发展壮大于忧患的历程更为寓意深远。

党诞生于民族危亡的苦难岁月,唱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带领人民浴血奋斗,带着‚两个务必‛‚进京赶考‛,在‚开除球籍的危险‛下开始改革开放,在‚居安思危‛中迎来新的世纪,在‚忧患在心、准备在先‛中战胜疫病、地震、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风险挑战。勇于从挫折中奋起,善于在忧患中奋进,已经成为我们党最为重要的政治品质之一,也为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未来提供了深刻启

示。

忧患源于责任。‚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不管是干革命、搞建设,还是促改革、谋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以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为己任。‚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党才会实事求是地看到问题与不足,才会深切反思自身能力素质存在的差距,才会极其重视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才会高度警惕贪污腐败对人心向背的影响。

忧患激发动力。多难兴邦,多难励党,从遵义会议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战胜‚九八洪水‛到创造‚汶川奇迹‛,越是生死抉择,越是搏击风浪,党的政治本色就越是彰显,修正错误、自我完善的能力就越能大幅提升,中国社会历史的进程就越能加快。

今天的中国,发展的奇迹固然令人惊叹,但发展黄金期与矛盾凸显期交织,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难点问题交织,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环境、腐败等问题空前凸显,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看到问题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方见真章。如何保持奋发有为的状态,发扬开拓进取的精神,鼓起攻坚克难的勇气,不断探求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方法和途径,检验着共产党人的执政能力与水平。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四种考验‛无所不在,‚四种危险‛警钟长鸣,对于今天的共产党人来说,忧患意识不是过去时,而是现在时、将来时。‚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迫切要求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把忧患作为一种‚执政心态‛,多些问题意识,防止积弊日深;少些‚盛世心态‛,理性看待成就;多些群众意识,促进干群融合;少些名利观念,杜绝以权谋私。唯有如此,才能不断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继续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推向前进。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总把群众当亲人

——“七一”重要讲话启示②

党以民为本,党因民而兴。论及我们党与群众的血脉联系,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满怀深情地这样概括:‚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党群亲情深似海,回望历史,我们会更深刻地体会这段话的丰富内涵。

孟良崮的枪声似在耳畔断续响起,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胆气久久回荡。‚父亲死了,儿子上;丈夫死了,妻子上‛,渊子崖村誓与敌人一搏到底的悲壮感天动地。

面对生命垂危的战士,沂蒙妇女明德英决然打碎封建思想枷锁,用乳汁将其救活;为了赢得宝贵的作战时间,李桂芳组织妇女干部跳进冰冷河水中,用瘦弱的肩膀搭起坚实的‚火线桥‛。王换于用全部‚家底‛呵护41个革命将士后代,致使三年中四个亲骨肉因营养不良相继夭折。

按下《沂蒙山小调》的播放键,眼前跃动的是八百里沂蒙一幕幕‚党为民、民拥党‛的大情大义。这铭刻着鱼水深情的革命老区,令人深深感动。正如陈毅元帅所说:‚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党群同心斩棘的朴实教材又岂止‚沂蒙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无不贯穿着党与

群众的鱼水亲情,它们共同构成了代代传承的‚精神集体‛。

历史不会忘记,井冈山上走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党的群众路线下了‚定义‛,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石;历史不会忘记,长征路上沿途群众救治伤员、刘伯承与彝族首领歃血盟誓结为兄弟的千古佳话;历史不会忘记,宝塔山下、延河水畔‚为人民服务‛的忠诚宣誓;历史不会忘记,土地改革的策源地西柏坡,群众迸发出‚土地回家了‛的欣喜。

回首以望,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立场始终不变,群众路线薪火相传。平型关划破寂静的枪声,天安门前庄严的宣告,南海边奏响高昂的‚春天旋律‛,汶川地震的温情呐喊与挺身,共产党人所迈出的每一个有力脚步,都会烙下一个‚人民至上‛的深深脚印。在改革攻坚的今天,坚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中国共产党愈发成熟与自信。

然而,也有少数党员干部摆不正群众位臵,逐渐丢弃了群众观。有的将群众‚摆得过远‛,不愿与群众做亲人,生怕群众抓‚小九九‛、‚揭伤疤‛;有的将群众摆得过低,看不起群众,视群众为‚土包子‛,不屑向群众学习,不情愿为群众办实事。这些都会导致党员丧失群众基础,淡化党群深情,危害不浅。

倘若说,党是溪水,群众便是泉眼,泉涌才能长流;党是大树,群众便是土壤,土沃才能根深。党群同心,其利可

断金,其力可移山。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淡了党同人民的血肉情谊,都应当同人民共患难、心连心。这是我们党90年历程给予每一位党员干部最深刻的启示。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为人民服务是永远的“生命工程”

——“七一”重要讲话启示①

‚依靠谁,为了谁,我是谁‛,这不仅是一句自我省思的哲学追问,更是一个先进政党必须时刻回答的重要命题。

细心的人发现,在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人民‛一词出现多达136次。‚紧紧依靠人民‛、‚拜人民为师‛、‚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如此充满感情的论述,既是对辉煌成就的科学总结,也提供着开启未来的‚钥匙‛。

回望中国共产党90年历史,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人民‛,始终坚持着一种行动——‚为人民服务‛。只有理解了党与人民的关系,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守,才能破译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为什么能够从各种政治力量中脱颖而出,为什么历经挫折还能得到人民的信任支持,为什么能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就像一块永恒的试金石,时刻考验着每一位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为人民服务是永远的‚生命工程‛,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根基、血脉和力量。

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任何政党都必须行动着,如果没有行动,政党必然从政治中出局。90年来,正是因为将革命、建设、改革的宏伟蓝图转化为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将为人民服务的纲领、路线和政策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中国共产党才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新的历史时期,重申‚人

民‛的重要性,继续实践‚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依然呼唤这种‚行动的政治‛。

今天,对肩负重要使命的中国共产党而言,无论是经受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这‚四大考验‛,还是抵御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这‚四大危险‛,仍然需要从人民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人民服务‛仍是我们一切努力的方向。

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该认识到,‚行胜于言‛,人民群众不仅看你说了什么,更要看你做了什么;如果‚为人民服务‛只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那就只能成为消解信任的‚空头支票‛。每一位党员干部在开展工作的时候,都要仔细想一想:究竟是站在人民立场上,还是站在个人、少数人立场上说话办事?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还是代表某一个人、某一部分人的利益?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们党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把握前进的航向,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建党90周年之际,在当年曾经见证‚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的革命老区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谈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时,由衷地‚向全省人民致以崇高敬意‛,同时向全省党员干部提出了‚站在人民立场‛谋划发展推动工作的要求。‚上下同欲者胜‛,我们深信,一个把人民利益书写于党章、宣示于誓词、贯穿于行动的政党,一个在各个层面都能与人民互动、为人民掌权用权、替人民谋求福利的政党,必将获得最为深厚的力量,保持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下载人民日报关于七一讲话的评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民日报关于七一讲话的评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申论--人民日报评论

    像种粮一样“种”实体经济 《人民日报》( 2015年11月16日 04 版) 这是一则“暖新闻”:俄罗斯大妈组团赴中国扫货,称中国货质优价廉。文中说:随着冬季到来,许多俄罗斯人组团到黑河......

    人民日报评论15篇

    人民日报评论员:教育实践活动不走过场,关键在一把手 风成于上,俗形于下。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青海省市(州)一级党组织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要求,抓住一把手这个关键,通过明确责任......

    人民日报评论1

    人民日报评论部:让“看不见的手”充分施展 ——深化改革进行时之二 本报评论部 2013年10月11日04:46来源:人民日报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以改革释放发展的......

    人民日报评论文章(5篇可选)

    人民日报:落实"两学一做" 炼就党性"硬功夫"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

    人民日报创先争优评论集萃

    《人民日报》广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评论集萃 编者按: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人民日报》连续发表“广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系列评论”,观点鲜明,针对性强,对推进基层党......

    人民日报评论心得体会[五篇模版]

    响应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发出的号召,中文学院结合第一阶段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与调研成果,组织全体党员认真研读4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学习心得

    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学习心得 2012年6月6日下午,在学校的统筹部署下,分院党总支组织了一次分院全体教职工学习人民日报评论文章的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过程中,我们认真学习了《集......

    人民日报评论:文化产业振兴

    人民日报评论员:推动文化产业振兴的重大举措 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向社会公开发布。这是继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