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民日报社会管理系列评论
重大的战略任务 小康的基本条件
——一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一项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任务,刻不容缓地摆在各级党组织和各地政府面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是我们党深刻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必须把握好的重点工作。
以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等为基本任务的社会管理,始终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社会管理不断打开新局面,为中国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胡锦涛总书记不久前在全国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联系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刻阐述了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明确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思路和方向。今年的全国两会也提出,“十二五”期间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党心民意所系,治国方略所在,充分显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都应当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力谋之、鼎力为之。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适应我国发展新特征新变化的时代课题。今天的中国,社会变革日新月异,阶层分化,流动加速,利益多元,社会转型犹未完成,社会活力蓬勃迸发,新老矛盾叠加交织。我们用30多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道路,也让西方国家百年来不同阶段产生的矛盾在我国短期内集中呈现。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任务之重、挑战之大、难度之高,举世罕有。这就迫切要求我们的社会管理,必须更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政治制度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条件。我们发展的主线是科学发展,建设的目标是全面小康,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实现统筹兼顾、公平正义、和谐有序。未来10年,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意义的关键期,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这就迫切要求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以社会管理的创新为推手,在重要时期取得重大突破,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确保小康宏伟目标如期达成。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途径。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领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解决不好,必将影响甚至干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这就迫切要求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始终牢记执政为民的思想,妥善处理好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民生问题,在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中不断增强执政能力。
13亿人口,发展中国家,我们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社会变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为实现“十二五”目标凝聚强大力量,这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神圣责任,是对民生期待的积极回应,更是中国发展的崭新契机。
用不断创新回应时代新课题
——二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是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一些基本特征。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时代发展给我国社会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新课题,只有用不断创新回应时代新课题,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才能在更高层面上实现社会和谐。
概括起来,时代提出的新课题,有这样四个层面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在经济层面,如何妥善解决伴随经济发展产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在社会层面,如何妥善解决由社会领域深刻变化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在思想文化层面,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引导,更好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打下牢固思想基础。在工作层面,如何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提高社会管理能力。
回应这些新课题,首先要有清醒的认识。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这为我们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打下了重要物质基础。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我们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要增强紧迫感、又要长期努力。
回应这些新课题,最关键也最管用的办法就是加强社会管理的创新。我国社会管理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在今天难以完全适应。社会管理创新,首先就是理念思路的创新。只有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树立统筹兼顾、协商协调的理念,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社会管理才能进一步与开放、动态、信息化社会环境相适应。
回应这些新课题,还必须有创新的体制机制作保障。比如,在人口服务管理方面,建立一套能够覆盖全部实有人口的动态管理体系。在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设管理方面,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协商机制。在社会组织发展管理方面,建立分类发展、分类监管机制。在社会矛盾化解方面,建立主动依法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在社会治安方面,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市场经济秩序维护方面,建立社会诚信制度。在精神卫生方面,建立监测、预警、疏导、救助机制。这样,我们就能进一步推动新形势下社会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时代总是在发展变化,社会矛盾问题的发生有其特点,社会管理也有其规律。只要我们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管理规律,用创新的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就一定能够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在“最大限度”中增强社会凝聚力
——三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要求。
在民生、幸福、稳定成为“十二五”热词的语境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从社会活力、和谐稳定的战略高度审视社会管理,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理论的丰富深化,也是对我们党新时期群众工作的一大创新。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在于,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价值理念已经或者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城乡、地区、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群众利益诉求呈现差异化、多样化的特征,利益矛盾日渐突出;随着经济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的进步,随着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使得形成社会共识的难度加大。如何主动适应这种深刻变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使社会既充满活力又保持和谐稳定,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时代命题。
一些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国民收入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提升的时期,往往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人们心理容易失衡的时期。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避免落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凝聚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它不仅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实现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也是我国现代化顺利推进的必要保证。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增强社会凝聚力的主体。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一切社会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的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今天,面对人民群众的不同利益诉求和多元思想文化,通过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就能够不断实现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程度地增强社会凝聚力。
握指成拳,众志成城。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让群众收入更多一些,安全感更强一些,幸福指数更高一些,就能够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积聚强大力量。
把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人民的创造力量;党的全部执政活动,离不开强有力的群众工作。我们干事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明了社会管理的实现路径和根本遵循。
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说到底是做群众的工作。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能保证社会管理的正确方向;只有始终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不断开创社会管理的新局面。
现实中,一些社会管理之所以得到群众的支持,根本原因是群众工作做得好;一些社会管理之所以得不到群众的理解支持,甚至引发矛盾冲突,根本原因是群众工作没有做好。比如,有的社会管理,出发点就不端正,不是真诚为群众谋利益,而是掺杂着部门利益、少数人的利益;不是考虑怎么让群众方便,而是考虑自己管起来怎么省事。有的社会管理,尽管出发点是好的,但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引起群众反感。
实践表明,任何一项社会管理任务,如果没有把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离开了富有成效的群众工作,就很难取得良好效果。当前,社会管理在新形势下面临新挑战,出现了思想舆论统一难、各方利益协调难、矛盾纠纷化解难、流动人口管理难、突发事件处置难、基层基础建设难等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才能在新形势下富有实效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如何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这八个“进一步”,是当前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重点,围绕的是一个中心词“群众满意”,指向的是一个目标“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它要求我们必须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贯彻于社会管理始终,把群众工作渗透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讲,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使群众利益得到充分保障,群众意愿得到充分尊重,群众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就一定能够始终保持社会管理主动性、创造性,并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不断夯实根基、充实血脉、壮大力量。
在“新格局”中做好大文章
——五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艰难而创新的实践探索——这些重要判断,真实反映了我们正在进行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任务的基本属性,也深刻提醒着全党和全国人民:加强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既不能单兵突进,也不能因循守旧,更无法一蹴而就。只有依靠全党努力,整合管理资源,才能破解“复杂”“艰难”,促进社会和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61年新中国建设,32年改革开放,十六大以来社会建设的加速发展,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格局。这一格局是党的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统一。实践证明:切实抓好社会管理,党的领导是根本,政府负责是关键,社会协同是依托,群众参与是基础,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四种作用不可替代。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更加注重“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的执政理念,更加注重发挥社会各方的协同作用,更加注重拓宽群众参与的渠道路径,在体制机制创新中锻造更加适应时代需求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新的形势,对我们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社会管理能力、公共服务能力,是一次全面考验和提升。社会管理工作点多面广、涉及量大,加之当前人民内部矛盾多样多发,流动人口和特殊群体管理问题突出,信息网络建设面临挑战,这既是社会管理的薄弱环节,也是党和政府加强社会管理的创新空间。加大前瞻性、系统性和持续性研究,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才能准确把握社会管理规律,科学制定社会管理大政方针;不断提升党和政府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才能统筹调度社会资源,切实维护人民利益;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才能回应民生期待、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公平正义。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力量在基层,基础在群众。社会管理的新局面,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非但不能缺少社会力量,相反,还要高度重视并善于调动,积极导入社会管理与服务中。只有既强化党政领导又重视社会合力,让社会发育和发展同步前进,拥有强大群众基础的社会管理,才会更具针对性,体现有效性。事实证明,当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得以强化,当各类社会组织的服务社会能力得以增强,当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得以健全,才能有效协调利益群体的各种关系,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天地交,而后能成化育之功;上下交,而后能成和同之治。”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巩固,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只有在社会管理新格局中,各种力量协同作战,才能创造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也只有全党共同努力、狠抓落实,才能切实完成这项重大战略任务。
第二篇:创先争优系列评论(根据《人民日报整理》)
人民日报广泛深入开展 创先争优活动系列评论
组织创先进 党员争优秀 群众得实惠
人民日报评论员(2010年05月14日)
目前,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正在各地陆续启动。各级党组织要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巩固和拓展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动员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行动起来,迅速兴起创先争优活动热潮,努力形成科学发展主题突出、整个活动百花齐放、每个单位都见实效的生动局面。
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任务,是学习实践活动的延展和深化,对于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对于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立足本职发挥先进模范作用,对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充分认识搞好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把创先争优活动抓紧抓好。
要把握创先争优活动特点,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次创先争优活动,重在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立足本职,在平时工作中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发挥先进模范作用。要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目标和内容,创建“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要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完成本单位重点任务和中心工作结合起来,根据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党员的岗位特点,确定争创主题,精心设计特色鲜明、务实管用的活动载体,充分调动党员参与积极性,防止形式主义。要加强分类指导,把党委领导与系统指导紧密结合起来,把抓业务与抓党建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明确各行各业创先争优的具体内容。要注意回应群众的关切和期待,组织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认真落实惠民利民政策,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群众得实惠。
要借鉴运用学习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并进行探索创新。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建立健全领导机制,落实领导和指导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特别是要注意抓好县这个关键层级,县级党委要切实担负起本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领导和指导责任。要建立健全督查机制,适时组织力量深入基层调研督查。要建立健全宣传机制,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和远程教育网络、手机短信平台等多种媒体的作用,宣传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加大对先进事迹、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争创先进、争当模范的良好氛围。
创先争优活动是学习实践活动的继续
仲祖文
(2010年6月2日)
目前,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已全面启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巩固和拓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是学习实践活动的继续、延展和深化。对此,各级党组织尤其是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一定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进一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建功立业。
党的十七大在关于党的建设的部署中,明确提出开展两项活动,一是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二是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央科学把握工作节奏,学习实践活动一结束,立即启动创先争优活动。两项活动接续进行,就是为了使之相互衔接、相互促进。两项活动主题都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根本要求是一致的。学习实践活动作为集中教育活动,重在解决党内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党的建设的经常性工作,重在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立足本职,在平时工作中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发挥先进模范作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落实学习实践活动整改措施的需要。学习实践活动中,各地各部门各单位查找了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制定了整改措施,向群众作出了承诺。据了解,目前很多地方整改落实任务完成了80%左右,剩下的任务仍然很重,需要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来完成,兑现承诺,取信于民。学习实践活动中梳理制定的科学发展思路、规划、措施,初步形成的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需要在经常性工作中长期坚持、逐步落实。同时,集中教育活动的成果,只有在经常性工作中不断巩固和拓展,才能形成长效机制;只有把集中教育活动中激发出的积极性主动性转化为在推动科学发展中创先争优的实际行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才能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继续,创先争优活动必须继续坚持并紧紧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个主题,把握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活动目标和内容。要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引导基层党组织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规划、思路和举措,引导党员以模范行动带动群众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紧紧围绕促进社会和谐,有针对性地做好群众工作,及时排查矛盾纠纷,自觉维护社会稳定;紧紧围绕服务人民群众,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紧紧围绕加强基层组织,进一步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创新活动方式,通过基层党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
各地各部门要注意把握创先争优活动的特点,坚持分类指导,针对不同领域和行业特点,精心设计活动主题和特色鲜明、务实管用的活动载体,注意运用好公开承诺、领导点评、群众评议、评选表彰等活动方式,使这项活动既丰富生动,又务实有效。要把继续做好学习实践活动后续工作、落实科学发展的思路措施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积极借鉴、充分运用学习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在联系实际、注重实践、务求实效上下功夫,保证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深入开展。
争当时代先锋 永葆生机活力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九周年
人民日报社论(2010年7月1日)
今天是我们党诞辰89周年。经历了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370多万个基层— 2 —
党组织、7700多万名党员展现出更加昂扬的精神风貌,焕发着更加旺盛的创造热情。
自诞生之日起,我们党就勇敢担当历史使命,带领人民走出一条强国富民之路,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总是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个重要法宝,动员和组织全党力量,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克服困难,夺取胜利。历史充分表明,我们党历经风雨砥砺而坚强屹立、兴旺发达,就在于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始终保持党的性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在于党始终深怀忧党兴党意识,以强国富民为己任,依靠自身建设不断激发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正在开展的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是我们党将自己的执政理念化为行动的重要载体,是我们党将自己的根本宗旨融入时代的生动实践。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必将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政治热情和创造活力,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我们党是一个执政61年的大党,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始终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任务光荣而艰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改善民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切身利益问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严峻复杂考验,党内还存在一些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全党同志惟有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认真清扫政治灰尘,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脚踏实地干事创业,尽心竭力造福于民,我们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现代化航船劈波斩浪不断前行。
我们党是一个走过89年光辉历程的大党,党的建设始终是我们党开辟前进道路的强大动力。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为党和人民建立了巨大功绩。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把忧党之心转化为兴党之责,着力推动科学发展,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规划、思路和举措,以模范行动影响和带领广大群众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贡献智慧力量;着力促进社会和谐,掌握社情民意,协调各方利益,拓宽诉求渠道,化解矛盾纠纷;着力服务人民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和期待,积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着力加强基层组织,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通过基层党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重在解决问题,重在取得实效。只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率先垂范,我们就能够保持党的先进性,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明年,我们将迎来建党90周年。回首近一个世纪的光辉历程,党的建设始终同中国现代化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所处的时代充满机遇和挑战,我们肩负的使命伟大而光荣。全党同志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改革创新,争当时代先锋,就必定能够创造无愧于中华民族的出色业绩。
县一级是关键
人民日报评论员
(2010年6月12日)
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县一级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地位。创先争优活动能否抓实、抓具体、抓出成效,县一级是关键。科学发展观能否“落地生根”,能否贯彻落实到基层、转化为人民行动,关键也要看县一级。
创先争优活动是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全国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县市区分别占58%和63%。县市区的创先争优活动搞好了,创先争优活动的大头就抓住了。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县市区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结合实际,把“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目标要求落到实处。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县市区要围绕本地区中心工作谋划和推进活动,着重突出县域特色,解决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创先争优活动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经常性动力。
县一级党组织,处于改革发展稳定的一线。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要组织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增强维稳意识,主动排查隐患,调解纠纷,化解民怨,开展群防群治,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把创先争优作为促进和谐、创建平安的经常性保证。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要主动回应群众的关切和期待,认真落实惠民利民政策。关心群众疾苦,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得到看得见的实惠。充分尊重群众,紧紧依靠群众,请群众广泛参与,接受群众监督,把创先争优活动办成服务人民、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县一级党组织的作为,关系党的根基是否牢固,关系党的生机活力。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要始终把抓基层打基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组织,提升能力,改进作风,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战斗力。调动激发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把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干事创业热情,凝聚到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实践上来。
目前,县市区创先争优活动开局良好,但总体进展不够平衡,有的地方重视不够、主动性不强,还没有形成一种争创氛围。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基层认干不认说。基层创先争优重在干好事、干实事、干群众欢迎的事,不能停留在口号上、文件上、会议上、墙壁上,而要落在行动中、干事中。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每个地方、每个单位都要有贴近实际的具体争创主题和行动载体。要建立公开承诺、上评下议的动力机制,提出简洁明了、便于评比的争创标准,加强分类指导,宣传先进典型。县市区党委要切实加强对创先争优活动的组织领导,坚持书记抓、抓书记,确保科学发展增动力、人民群众得实惠、基层党建上水平的实际效果。
创先争优 各级党委都要抓
人民日报评论员(2010年7月28日)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都要认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党组织都要深入领会、认真贯彻这一重要指示,切实担负起领导和指导责任,全面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
在全国近380万个党的基层组织和近7800万名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意义重大。这项活动虽然在党内基层开展,但总体要求则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着眼的是推动全局工作。基层要靠全党抓,党建要靠书记抓。只有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各级党委都来抓,各级书记亲自抓,才能保证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有效推进。
各级党委都要抓,要从实际出发,认真谋划、有力推动,使创先争优与中心工作融为一体;要坚持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特别是系统主管部门的党组(党委)要在部署业务工作的同时指导创先争优,与地方党委加强协调、齐抓共管。
各级党委都要抓,尤其是县市区委书记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带头建立联系点,带头抓示范点,带头进行点评。领导率先垂范,推动下面层层动起来,努力做到党组织争先进、党员干部作表率、人民群众得实惠,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
在抗洪救灾中创先争优
人民日报评论员(2010年7月30日)
入汛以来,从南到北,自东向西,全国230多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27个省区市农作物遭灾7万公顷,受灾人口超过1亿人。
危难时刻,灾区各级党组织紧急行动,领导干部靠前指挥,广大党员挺身而出。为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被汹涌洪水吞没的湖南新化县三湾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平、生死抉择瞬间把生的机会留给别人的江西新建县西山镇副镇长“80后”熊斌、查险固堤突遇道路塌方不幸牺牲的“老水利”福建泰宁县水利局干部夏三友、转移全村群众后被泥石流淹没身体依然保持着奔跑姿势的陕西安康市鸭蛋河村党支部书记杨宗兴……
生死关头,共产党人舍身忘我,无私无畏,奋力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先进事迹可歌可泣,令人钦佩。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哪里工作最艰苦、哪里灾情最严重、哪里群众最需要,他们就出现在哪里、战斗在哪里。群众感叹:看到党员,看到干部,就感到温暖,就看到希望,对战胜困难就充满信心。
眼下,抗洪救灾任务十分繁重。灾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把抗洪救灾第一线作为创先争优的主战场,把创先争优中激发出来的热情转化为抗洪救灾的动力,救人在前、抢险在前、安置灾民在前,不畏艰险、顽强奋战,真正成为冲不垮的堡垒、压不倒的旗帜,用抗洪救灾的胜利来检验创先争优的成效,以实际行动彰显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履职尽责创先进 立足岗位争优秀
人民日报评论员(2010年8月5日)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贡献。各级党委要把创先争优作为推动中心工作的动力和保证。
创先争优和中心工作融为一体才有生命力,活动和工作才不会“两张皮”。创先争优不是离开中心工作另搞一套,而是要求党组织和党员履职尽责、立足岗位,把中心任务、本职工作完成得更好。
党组织创先进,要围绕中心任务开展。各级党组织要履职尽责,推动科学发展,落实好学习实践活动中提出的要求;促进社会和谐,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基层稳定;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为群众办实事,让群众得实惠。农村、企业、社区等各条战线,都要围绕各自中心工作,争做先进单位,争创先进业绩。
党员争优秀,要立足本职岗位,争当业务尖兵。创先争优,可以调动干事热情,激发创业激情,营造“人人都可成才”的环境。创先争优,是推动工作的抓手,也是个人进步的“催化剂”。广大党员要立足本职岗位学科学、学技术,帮群众、做好事,争优秀、作表率。
让我们开动脑筋,发动机器,围绕中心工作,立足本职岗位,创造一流业绩,无愧于党的嘱托,无愧于人民的信任。
牢牢把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个主题
人民日报评论员(2010年8月16日)
中央明确要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
牢牢把握主题,才能实现创先争优活动与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中心工作的高度结合、紧密融合,活动才能找到切入点、摸准结合点、抓住着力点,成为推动中心工作、完成重点任务的动力和保证。如果就活动搞活动,就很有可能喊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而未能落实到行动上。
牢牢把握主题,才能推动学习实践活动整改任务的完成,回应群众关切,多做顺民心、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多做稳人心、暖民心、聚人心的好事,人民群众才能得到更多实惠,创先争优活动才能办成群众满意工程。
牢牢把握主题,才能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创先争优活动才能成为各级党委抓发展、抓稳定、抓民生的有力抓手和重要平台,各级党委书记才会主动抓、用心抓,活动才会取得更大实效。
创先争优活动牢牢把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个主题,才能把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党政领导的要求、普通党员干部的愿望和广大群众的期待结合起来,才能成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生生不息的进步动力,成为推动科学发展浩浩不竭的力量源泉。
把抢险救灾作为创先争优最直接的实践
人民日报评论员(2010年8月24日)
在百年不遇的暴雨洪灾袭击之前,四川达州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做群众的“导航灯”和“护卫队”,连续奋战70多个小时,紧急组织49万群众转移,创造了“零死亡”的优异成绩。
抢险救灾第一线,是创先争优的主战场。无论是玉树抗震、南方抗洪,还是舟曲救援,共产— 6 —
党员都不怕牺牲、顽强拼搏,冲锋在前、救人抢险,以实际行动书写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大灾即大考。抢险救灾是对共产党员政治品格的考验,也是对创先争优活动成效的检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追求,“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奋斗,“不畏艰险,敢于胜利”的拼搏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间大爱……在抗击自然灾害中,涌现出一大批“舍命保乡亲”的英雄模范,迸发出气壮山河的精神力量。
关键时刻站得出,危急关头顶得住。灾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把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作为创先争优的第一线,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放在第一位,以更加顽强的精神、更加科学的安排、更加有力的措施,争分夺秒抢救被困人员,千方百计安置受灾群众。非受灾地区的党组织和党员要积极为灾区提供援助,共同夺取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胜利。
灾难终将过去,精神财富永存。让我们把抢险救灾中锤炼的高尚精神,贯彻到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工作中,贯彻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践中,贯彻到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活动中。一个民族有了这种精神,就没有不能克服的困难,就没有不能战胜的险阻!
重在解决实际问题 重在取得实际效果
人民日报评论员(2010年8月26日)
创先争优活动要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这个总目标,出实招、谋发展、办实事,重在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创先争优取得实际效果的关键。
重在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落实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提出的整改任务,特别是对群众作出承诺但还没完成的事,在创先争优中要抓紧落实,已整改的要巩固提高,新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要抓住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在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大力度。
重在解决实际问题,要促和谐、惠民生,用创先争优推动解决本单位的突出问题,尤其要解决党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把就业、就医、上学、住房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难事实事扎扎实实办好,特别是做好对困难群众的帮扶。
重在解决实际问题,要树立好作风,让大家想干事、干好事、会干事、干成事,坚持不懈干事。要祛除少数干部身上的官气和虚浮作风。用真情真心为民办事,换来百姓的真感情、真信任。只有在干事中体现出先进性,才能真正得到群众认可。只有重在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取得实际效果,把创先争优活动办成人民群众满意工程。
党群共建 创先争优
人民日报评论员(2010年9月1日)
中央明确要求,要在全国各级工青妇组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通过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妇建,形成齐争共创的良好局面,带动全社会都来创先争优,使创先争优成为全
社会的价值取向。
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是推动创先争优活动全面深入开展的重要抓手。工会、共青团、妇联是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把党的要求和声音传向社会的重要渠道。各群众组织在党组织的带领下,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可以促使创先争优活动成为党内带党外、党员带群众的生动社会实践。
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对工青妇组织领导的重大举措。坚持党的领导是工青妇组织做好工作的政治原则和根本保证。工青妇组织联系职工、青年、妇女密切,最了解广大群众的需求和意愿,最熟悉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在各级工青妇组织中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对于激发生机与活力,更好地发挥作用,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有号召,我有行动。广大工青妇组织要切实加强领导和指导,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提供动力和保证;要把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作为重要目标,做到组织共建、阵地共建、队伍共建,合力服务群众,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要把党群共建创先争优与以往争创活动有机衔接,结合新实践、赋予新内涵,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提出不同的阶段性要求,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推动创先争优活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就一定能在全社会兴起人人创先争优的良好新风。
在创先争优中学习沈浩
人民日报评论员(2010年9月15日)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沈浩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先进典型,也是创先争优的榜样。安徽省在创先争优中深入学习沈浩,取得了很好效果。
沈浩在小岗村六年,鞠躬尽瘁,无私无畏,带领群众改变了村子贫困落后的面貌,成为群众的贴心人。他的高尚觉悟,建立在对群众深厚感情上,体现在对人民负责信念里,落实在干事创业实践中。他光辉短暂的一生,书写了一部创先争优的生动教材。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全国的农村基层干部、各级领导机关的党员、干部都要进一步向沈浩学习。要学习他以公仆之心对待群众、对待组织、对待责任、对待人生;学习他牢记宗旨、一心为民,开拓进取、踏实干事,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学习他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处处以党和人民利益为重,做一个让人民群众离不开的好党员、好干部。
学习沈浩,关键是行动,要像安徽省那样,在“干”字上下功夫。重在“干”字,就要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埋头苦干,创造一流业绩;就要善于谋划,勇于创新,在发展上有新思路,工作上有新突破;就要不怕困难,敢担风险,敢啃硬骨头,应对各种挑战;就要心里装着群众,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要把学沈浩与学身边典型结合起来,营造学先进、赶先进的氛围,鼓— 8 —
励肯干事、干实事的人,用高尚的精神弘扬正气、凝聚人心。
让我们从沈浩身上感受时代楷模的炽热情怀,高扬起共产党人先进性旗帜,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争当先进、争创优秀。
先进示范 典型引路
人民日报评论员(2010年9月25日)
创先争优活动要达到预期目标,发挥好先进示范、典型引路的作用至关重要。
河南的刘庄村、江苏的华西村……这些先进基层党组织,是科学发展的标杆。沈浩、王瑛、熊斌……这些优秀共产党员,是引领进步的旗帜。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先进示范、典型引路,就是要带动更多的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建功立业。
广泛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尊重先进、鼓励优秀的新风正气。要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远程教育网络等媒体和板报、橱窗等多种方式,宣传先进典型,形成正确导向。许多学校、医院、社区有光荣榜、宣传栏,“照片上墙”、“事迹上榜”,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先进就在生活中。要多推广基层党组织探索的成功经验。基层党组织的好经验,带着泥土的芬芳,闪着智慧的光芒,能够更生动、更直观地告诉大家什么是先进,如何创先进。
典型就在我们身边。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注意发现“身边的感动”,特别是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业绩的优秀党员,他们可信、可亲、可敬,群众看得见、够得着、学得会。
让我们向先进学习,向典范看齐,把上进心、荣誉感激发出来,把干事创业的“内在激情”激发出来,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奋斗史上的精彩篇章。
形成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人民日报评论员(2010年10月5日)
先进和优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特征和追求,也应该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通过党内带党外、党员带群众,在全社会形成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基层党组织创先进要和本单位创先进结合起来,要以党组织和党员的创先争优来影响群众、感染群众、带动群众,使一个单位的所有成员在集体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中获取动力,共同为争当先进单位、创造优秀业绩贡献力量。
党员争优秀要和带动群众争优秀结合起来。党员个人争优秀还不够,还要把身份亮出来,作用发展出来,形象树立起来,通过自身的争优秀激发所有成员的工作热情,让原来工作积极的更有干劲、工作一般的有压力、工作落后的有紧迫感,并最终见贤思齐。
在创先争优的过程中,还要坚持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妇建,以基层党组织的创先争优活动带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广泛开展创建先进集体、争当先进个人活动。
这样,党员、干部带头,全社会人人追求进步、个个争当先进,形成你争我赶的热烈氛围,创先争优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才有更大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
创先争优 公开承诺
人民日报评论员(2010年10月16日)
在全国广泛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中,许多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都实行了公开承诺。实践证明,公开承诺是个好办法。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对承诺的事情做得怎么样,通过组织和群众评定予以公布,就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承诺一经公开就成了目标书、责任状,可以强化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自我约束,激发创先争优的内在动力。广大党员在履行承诺的过程中,就会感到创先争优不只是上面的要求,而且是自己发挥作用、提高进步的需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给党员提供了平台、创造了机会。
创先争优,公开承诺,首先要围绕中心任务,制定具体的承诺目标。要鼓励广大党员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根据先进和优秀的共性标准,结合自身岗位分工、能力大小,提出创先争优的个性承诺。承诺的内容越具体越好。创先争优,公开承诺,还要做到承诺听取群众声音,结果由群众公开评议。通过领导公开点评、群众公开评议、组织公开结果等程序,真正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向群众公开承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的做法,源于基层的创造,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这方面各地已经有了一些很好的办法。我们还要进一步探索,形成把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积极性调动起来的有效机制。
创先争优要发扬雷锋精神
人民日报评论员(2010年10月27日)
“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广大党员学习雷锋,学习郭明义,涌现出一大批“雷锋窗口”、“爱心团队”和“志愿小组”。层出不穷的“雷锋”,温暖着人们的心灵;与时俱进的雷锋精神,闪耀着时代的光辉。
雷锋精神永不过时。在这个伟大变革的时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更加需要艰苦创业、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奉献精神,更加需要顾全大局、忠于职守、克己奉公、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主人翁态度,更加需要相互尊重、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和谐融洽的良好社会风尚。这些都是雷锋精神的丰富内涵。
雷锋是创先争优的典范。广大党员要学习雷锋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钉子精神”,履职尽责创先进,立足岗位争优秀,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雷锋是乐于助人的道德楷模。广大党员要像雷锋那样用真情谱写人间大爱,帮扶困难群众,关爱特殊群体,参加志愿服务,把创先争优作为提升个人境界、促进社会和谐的动力和保证。
雷锋精神的实质是为人民服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10 —
不会变。广大党员要热爱人民、服务群众,关心民生、改善民生,在为人民谋富裕、谋安康、谋幸福中创先争优。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涵养;一个民族的复兴,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让我们“向雷锋同志学习”、向郭明义看齐,锐意进取、竭诚奉献,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精彩答卷。
争科学发展之先 创社会和谐之优
人民日报评论员(2010年11月23日)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描绘了未来中国的发展蓝图,描绘了民富国强的美好前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实现“十二五”奋斗目标提供政治动力和组织保证。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是硬道理。广大党员干部要牢牢把握“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题,在推动科学发展中走在前、作表率。要紧紧围绕本地区、本单位科学发展的中心任务创先争优,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多作贡献。
推动科学发展,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没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什么都干不成、什么都干不好。广大党员干部要顺应人民新期待,倾听民声、改善民生、化解民怨,把创先争优作为服务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的经常性保证。要紧紧围绕解决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创先争优,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公平正义,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
创先争优是积极的精神状态,更是崇高的价值追求。让我们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改革创新的精神,真抓实干的作风,扎实有效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把创先争优激发出来的政治热情,转化为实现“十二五”蓝图的实际行动,努力争科学发展之先、创社会和谐之优。
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
人民日报评论员(2010年11月30日)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陕西省安塞县等九个县(市)是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的联系点。在中央领导同志直接指导下,常委联系点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真抓实干,科学发展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基层组织得到明显加强,为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出了表率。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常委联系点广大党员干部把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和期望化为强大的动力,认真落实学习实践活动整改后续工作,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改善民生和服务群众,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各个方面,取得新的成效。
陕西省安塞县以工业园区建设和富民产业开发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
发展瓶颈的“龙头工程”,加快建设美好安塞;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继续做好发展特色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资源、区位、劳动力优势转化“五篇文章”,打造中国西部强县;四川省江油市加快科学重建推进跨越式发展,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吉林省乾安县以富县裕民、和谐稳定、服务民生、固本强基“四大工程”为抓手,建设吉林西部明星县;广东省增城市深化新型工业、文化生活、生态旅游“三大主体功能区”建设,打造生态宜居新城;浙江省嘉善县主动对接长江三角洲,建设全面融入上海都市圈的现代新城;山东省桓台县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建设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示范县;湖北省赤壁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绿色、人文、富裕、效能新赤壁;河北省怀来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京畿科学发展强县。
常委联系点的九个县(市)地域分布不同,资源禀赋不同,产业基础不同,但他们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以中央领导同志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良好作风和务实风范为榜样,深入基层,努力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
十七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十二五”时期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级党委要牢牢把握这个主题和这条主线,学习借鉴常委联系点的好做法好经验,胸怀全局、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带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先争优,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提供动力和保证。
搞好非公企业创先争优
人民日报评论员(2010年12月14日)
在非公企业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当前加强党的基层建设一项重大措施,对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意义。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力量,非公企业创造的社会财富多,提供的就业机会多。以创先争优促企业争先进位,激发内在活力,将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构建和谐新局面。
非公企业创先争优,要和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企业健康发展、科学发展、增强竞争力提供动力和保证。要组织党员和职工,在强化管理、开拓市场、革新技术、节能减排中贡献力量,在创名牌、创信誉、创效益、创质量中建功立业,在学技术、学文化、学法律中提高素质,在诚信经营、文明服务、遵章守法中争当一流。企业要认真维护职工权益、解决劳资矛盾、创建和谐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公益事业。
非公企业创先争优,就要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增强凝聚力、影响力。重点探索规模以下非公企业党组织设置方式,抓好书记队伍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辐射带动作用。采取党员干部联系企业、党政机关扶持企业、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党组织与工青妇联动等措施,形成创先争优的合力。非公企业情况千差万别,要因企制宜,采用灵活多样、务实管用的活动载体。
让我们在创先争优中,营造奋发进取、你追我赶的生动局面,构建非公企业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实现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企业有发展、职工得实惠的目标。
认真做好领导点评
人民日报评论员(2010年12月16日)
实地查落实、当面作点评、现场解难题……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领导干部深入机关、学校、企业、乡村,倾听群众呼声,指导基层实践。“领导点评、上评下议”的动力机制,激发了广大党员创先争优的光荣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领导点评,是创先争优活动创造的好做法、好经验。创先争优与中心工作结合得怎么样?改善民生、服务群众的政策落实了没有?党组织和党员的承诺兑现了多少?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领会得准不准……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创先争优活动的质量,关系党组织和党员的形象。因此,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认真点评,积极推动,确保创先争优活动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
领导点评不能留空白、留死角,要“全覆盖”。年底之前,各级党组织书记都要下去点评创先争优工作,所有的党组织都要接受上级党组织点评,所有的党员都要接受党组织点评。先进的,要充分肯定,落后的,要关心帮助,确保创先争优活动更好地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
领导点评不能“蜻蜓点水”,不能走形式、走过场。领导点评要动真格,点到点子上,评到心坎里。群众评议要广泛,议要听真话,评要讲民主。年终考核要科学,有量化指标,有激励机制。考核结果要公示,“亮”出成绩和不足,接受检验和监督。
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抓好创先争优工作的责任意识,率先垂范、点评督导,形成人人创先进、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以模范行动
起表率作用
人民日报评论员(2011年01月27日)
广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各级党政机关要发挥带头表率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为主题,深入一线、深入实际,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深刻揭示了创先争优活动的主题和路径,是指导创先争优实践的原则和指针。温家宝总理要求,各级政府机关要按照中央部署和总体要求,紧密联系实际,带头创先争优,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模范行动,起表率作用。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各级政府机关讲党性、重品行、走在前、作表率,有力地推动了科学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在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在服务群众、改善民生中创先争优,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创先争优,积极投身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各级政府机关要认真学习领会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自觉坚定地走科学发展道路。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为“十二五”良
好开局多作贡献。
创先争优,当好人民的“公仆”。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勤务员。只有始终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服务人民、造福百姓,才能赢得人民的爱戴。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要多办顺民心、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好事,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变化和好处。
创先争优,要引导干部下基层。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要放下身段、深入一线,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诉求,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要提高化解矛盾和纠纷的本领,把握社会脉搏,及时排查隐患,为人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群众得实惠。”各级政府机关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满腔热情地做好各项工作,以昂扬的精神风貌、一流的工作业绩,向党的90周年生日献礼。
在创先争优中展现巾帼风采
人民日报评论员(2011年03月08日)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各级妇联组织团结广大妇女坚持党群共建,牢牢把握主题,发挥主体作用,为推动创先争优在全社会形成风气起到重要作用,成为创先争优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占我国人口一半的广大女性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长期以来,中国妇女勇立时代潮头,展现巾帼风采,撑起社会发展、国家建设的“半边天”,她们在争取男女平等、展现美丽人生的过程中,不断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贡献自身的力量,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先进典型。
妇女事业不断进步,妇女地位日益提高,离不开亿万勤劳善良中国妇女积极投身社会进步,更离不开党对妇女工作的坚强领导。创先争优活动中坚持党建带妇建,组织和带领广大妇女立足岗位争优秀,形成人人创先争优的价值取向,是充分发挥广大妇女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重要举措。
妇联组织创先进,要在结合上下功夫,在“双学双比”、“巾帼建功”、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平安家庭创建等工作中创先进。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不断提高妇女群众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更好地与妇女沟通交流,为妇女排忧解难,发挥妇联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妇联各项工作的开展与党政工作大局结合得更紧,与广大妇女儿童和家庭的需求贴得更近。
广大妇女争优秀,要大力弘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时代精神,努力营造幸福家庭,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人生追求,积极投身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为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再创人生新辉煌
人民日报评论员(2011年03月18日)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杨善洲等优秀离退休党员干部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发挥余热的舞台,创造人生新辉煌,充分体现出共产党员的人生境界和崇高追求。
离退休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作为支持党执政的重要力量、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群体、教育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资源,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 14 —
依然可以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创先争优,退休不褪色。几十载争创先进,几十载争当优秀,许多优秀离退休党员干部本身就是创先争优的典范。在离退休后仍要保持党员本色,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彰显对先进和优秀的自觉追求。
创先争优,离岗不离责。岗位工作可以退休,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下一代教育、公益事业、社区服务、公德建设……处处是施展才干的大舞台,处处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新岗位。
创先争优,再创新辉煌。离退休党员干部党性强、阅历广,更应带头学习提高、带头维护大局、带头服务群众、带头弘扬正气,努力成为全社会的优良传统传播员、和谐社会引领员、公民道德指导员、社会风气监督员。
历史书写不朽功勋,创先争优再踏征程。广大基层党组织要根据离退休干部党员队伍的人员结构、年龄状况和思想状况,创新活动形式,组织有效载体,不断把离退休党员干部创先争优活动推向深入。广大老同志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学习杨善洲等先进模范,保持本色,创先争优,为党的事业增添一抹亮丽的夕阳红。
建立领导点评工作长效机制
人民日报评论员(2011年04月20日)
明确点评内容,创新点评方式,确保点评质量……岁末年初,各级领导干部纷纷深入一线,对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行了认真点评,基本实现了“每名书记都作点评,每个基层党组织和每名党员都被点评”。
各级党委把领导点评作为落实党员干部抓创先争优活动责任的重要举措,通过点评肯定成绩、查找问题、推动工作。领导点评既点明了方向,又评出了干劲,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加油站”、解决实际问题的“直通车”、加强基层组织的“助推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充分激发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的热情。
作为指导帮助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推进创先争优的重要途径,巩固点评成果、总结点评经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经常性的工作。因此,要在建立领导点评工作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实现领导点评常态化、制度化。这样才能避免出现“雨过地皮湿”的现象,才能不断鼓舞士气、持续推动工作、深化创先争优。
建立领导点评工作长效机制,要坚持求真务实,认清差距,找准问题。点评前要深入调研、掌握情况;点评时要肯定成绩、指出不足;点评后要抓好整改、巩固提高。领导点评既要总结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又要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改进方法和下一步的工作目标。要健全监督落实机制、完善考核奖惩机制,依靠制度抓好领导点评的整改落实。
建立领导点评工作长效机制,要坚持结合实际,统筹谋划领导点评与各项工作。要把领导点评与总结考核、党建工作考核、基层党组织书记“双述双评”等结合起来,与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群众评议等统筹进行,不另搞一套,切实增强点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经常性点评,积极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为创先争优提供制度保障。
在创先争优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人民日报评论员(2011年04月28日)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各级工会组织团结广大职工开展劳动竞赛、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职工之家,突出实践特色,创新活动方式,积极发挥工人阶级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主力军作用。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工人阶级始终站在时代前列,队伍日益壮大,素质不断提高,先进性明显增强,无论是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抗击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还是在北京奥运、上海世博、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重大项目中,都显示出无穷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活力。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是我国向着更高目标迈进的关键一年,更加需要亿万职工在创先争优中弘扬伟大品格、争创一流业绩。
广大职工要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大力发扬工人阶级识大体、顾大局的光荣传统,自觉对照“十二五”发展目标任务,明确“创”、“争”具体内容,提升个人素质,争当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勇挑工作重担,争当锐意创新的时代先锋。
各级工会组织要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推动工会工作的重要机遇和强大动力。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激发创造活力,保障劳动者权益,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体面劳动、和谐生产,使广大职工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劳动创造价值,奋进再创辉煌。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职工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增强主人翁意识,满怀创业激情,进一步形成党内带党外、工会带职工的良好氛围,就一定能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十二五”宏伟目标再建新功!
把青春献给祖国
人民日报评论员(2011年05月06日)
在基层团组织和团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使创先争优成为广大青年的价值取向,是党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对共青团的明确要求,也是党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对共青团组织领导,进一步激发各级共青团组织生机与活力的重大举措。
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富有朝气、最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力量。我们党始终对青年寄予厚望。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无数青年满怀“以天下为己任”的拳拳赤子心,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成就了最有价值的青春和人生。
“我与祖国共奋进”,是当代青年成长的主题,创先争优,是实现这一主题的生动实践。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共青团充分发挥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引领青年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业绩,形成了各级团组织都争创先进、广大团员青年都争当优秀的良好局面,为共青团自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党团共建、创先争优,各级团组织要在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中创先争优。团的基层组织是团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各级团组织要不断学习借鉴基层党建的新经验、新做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团组织运行新机制。要找好党建与团建的结合点,以党建带团建、以团建服务党建,努力做好党的得力助手和后备军,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创先争优、岗位建功,广大团员青年要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创先争优。“十二五”规划已经付诸实施,这为青年提供了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需要青年人迸发出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创先争优的价值追求,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全面提升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能力,努力成为各个领域的拔尖人才和优秀建设者。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有希望则未来有希望。让我们高举五四精神的光辉火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砥砺前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谱写更加辉煌的青春壮歌!
书写科学发展的壮丽篇章
人民日报评论员(2011年06月03日)
科学发展观是“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也是创先争优活动的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是时代赋予党组织和党员的神圣责任。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党内活动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就党建抓党建,就活动搞活动,党建工作只在“体内循环”,其价值和作用就大打折扣。为此,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创先争优活动要以推动科学发展为主题,号召广大党员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凝聚智慧和力量,在科学发展主战场建功立业。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北京市围绕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推动首都科学发展。天津市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动力,打造新滨海、建设新天津、实现新跨越。上海市围绕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创先争优,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突破瓶颈、解决难题、转型发展。广东省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创先争优的首要任务,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重庆市把创先争优活动与建设宜居、畅通、森林、平安、健康等“五个重庆”结合起来……
出实招、求实效,用科学发展的成果取信于民。创先争优贵在解决实际问题,贵在取得实际效果。广大党员要开阔眼界、开拓思路,摒弃不适合科学发展的落后观念。查找差距和不足,找准本地区、本部门科学发展的突破口。探索新思路、新办法,构建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欣逢伟大的时代是我们的幸运,投身伟大的事业是我们的责任。广大党员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在科学发展的广阔天地中,做出一番成绩,成就一番事业。
服务人民群众 促进社会和谐
人民日报评论员(2011年06月09日)
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访贫问苦,到群众困难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理顺情绪,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打开局面……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广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顺民心、解民忧、惠民生,为人民安居乐业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
服务人民群众不是老生常谈。现在基层出现的问题,很多都是因为没有重视群众工作,没有做好群众工作,不会做群众工作,甚至不去做群众工作而造成的。这就是为什么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创先争优要服务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
群众在我们心中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雷锋、焦裕禄、沈浩、郭明义、杨善洲……这些共产党员之所以名垂青史、誉满天下,就因为他们始终把老百姓的事看成头等大事,始终把老百姓的冷暖疾苦挂在心头,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
只有让群众受益,群众才满意。创先争优要认真解决教育、医疗、就业等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把党的群众工作体现在为群众办好事实事的具体行动中,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把党的群众工作覆盖到下岗职工、失地农民、流动人口等困难群体,让困难群众都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党员干部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提高了解社情民意的能力、协调不同群体利益关系的能力、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服务人民群众,创新社会管理,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和谐。
做引领时代进步的先锋模范
人民日报评论员(2011年7月13日)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纲领性文献,也是广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指导方针。
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紧密联系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实际,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岗位、创先争优,为实现“十二五”宏伟目标建功立业。
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广大党员要志存高远,成为坚定理想信念的先锋模范。要把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落实到做好本职工作上,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敢于面对矛盾和问题,矢志不渝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
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锋模范。各级干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广大党员要牢记党的宗旨,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先锋模范。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 18 —
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
爱岗敬业、奋发进取,成为创造一流业绩的先锋模范。广大党员要把创先争优作为一种理念融入思想、作为一种动力融入工作、作为一种追求融入人生,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彩答卷。
让为民服务的窗口常亮常新
人民日报评论员(2011年7月25日)
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天天面向群众,直接服务群众,是为民服务的第一线,其工作作风和服务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在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体现,是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公安、工商、信访、交通、卫生、旅游等部门深入开展“窗口月”、“便民工程”、“服务竞赛”等活动,赢得群众交口称赞。尽管服务比原来有很大提高,但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和要求还有差距,需要通过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擦亮为民服务的窗口。
擦亮窗口要增强服务意识。牢固树立民生为重、服务为先的导向,把群众放心上,把群众当亲人,以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亮标准、亮身份、亮承诺,切实改善工作作风,激发为民服务的内生动力。
擦亮窗口要提高服务水平。自觉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全面提升能力素质的机会,立足岗位争一流、争先进、争优秀,比作风、比素质、比奉献,不断增强业务能力,创优质服务品牌。
擦亮窗口要注重服务成效。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落实惠民政策,办好利民实事,让群众看到创先争优带来的变化,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行动,是今后一个时期创先争优活动的重点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及时总结基层创造的成功经验,建立长效工作机制,让为民服务的窗口常亮常新。
争改善民生之先
创服务人民之优
人民日报评论员(2011年8月18日)
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集中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是以实际行动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下半年创先争优活动的一个突出重点。
“脸好看、话好听、门好进、事好办”……创先争优活动中,一些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率先垂范,公开承诺,争做服务人民群众的先锋和模范。公安系统“创人民满意警队,做群众喜爱警察”,交通系统“学先进、树新风、建体系、创一流”,质检系统“质量提升、服务先行”,中国银行“创一流服务、做首选银行”,这些新举措赢得群众好评。可是,也有不少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脸难看、— 19 —
话难听、门难进、事难办”,群众很有意见。
“为民服务创先争优”,要一心一意、全心全意,不能三心二意、半心半意,更不能无心无意。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要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渗透到各项业务工作中,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管理,争创群众满意窗口、争创优质服务品牌、争创优秀服务标兵。
“为民服务创先争优”,不能喊在嘴上、挂到墙上,不能搞“虚功”,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民生问题入手。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联系民生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要认真倾听群众意见,积极回应群众呼声,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满足群众合理需求,维护群众基本权益。
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要把劲头聚焦在“干”字上,把功夫下在行动上,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创先争优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
人民日报评论员(2011年9月13日)
“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搞得好不好,关键看群众有没有得实惠,关键看群众是否满意。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要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工作一流,群众满意”的明确要求,以群众满意为价值取向,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
“为民服务创先争优”,要有“问题意识”。目前,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仍是群众意见比较集中的地方。提升群众的信任度、认可度和满意度,首先要听取群众意见,找出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找准本部门本行业的“短板”。听真话、找问题,需要勇气、魄力和胸怀。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要建立健全听取群众意见的机制,下基层、接地气、察民情,不能对群众呼声置若罔闻、对群众意见熟视无睹。
“为民服务创先争优”,贵在解决实际问题。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是最薄弱的环节、最明显的漏洞,只有立即想办法弥补,才能避免更大的失误。各单位各部门要根据群众提出的意见,找准创先争优的着力点,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争取解决一两件群众反映强烈的“老大难”问题。
创先争优要弘扬先进、褒奖优秀,更要督促后进、整改问题。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要改进服务态度和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和效能,切实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问题,坚决杜绝“吃拿卡要”不正之风,以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赢得群众的信任和好评。
创先争优要推动干部下基层
人民日报评论员(2011年10月25日)
“坐在机关大楼里培养不出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创先争优活动中,党员干部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面对面听心声、手拉手解难题,受到热烈欢迎。中央和国家机关走在前、作表率,选派中青年干部下基层任职;重庆市党员— 20 —
干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江西省十万干部下基层,排忧解难促和谐;贵州省开展“四帮四促”活动,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西藏自治区转变干部作风,万名干部驻千村;农业部组织年轻干部“接地气、察民情”……把力量沉到基层、把心思放在基层、把功夫下到基层,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干部下基层,拜人民为师。到艰苦偏远的地方去,到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广东、江苏、浙江、湖北、安徽、陕西、山西、吉林、云南、新疆等省区,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带头,大规模选派干部驻村蹲点调研。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干部下基层,能了解在上面难以听到、不易看到和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能了解工作的利弊得失,能找到化解难题的办法。干部下基层,有利于转变工作作风、锻炼干部队伍、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干部下基层,不能“一阵风”。要破除浮躁心理、力戒形式主义、建立长效机制。干部下基层,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要走下去、沉下去、钻进去,把党的关怀送进千家万户,把先进和优秀的美好形象留在群众心中。
带着问题下基层
人民日报评论员(2011年12月6日)
一个政党,只有深深地根植于人民,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党员干部,只有经常下基层、接地气,才能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此,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群众中去,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创先争优活动中,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响应党的号召,走出机关大楼,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厂矿车间,上千家门,访千家情,解千家难,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干部下基层,要带着感情、带着真诚,更要带着问题、带着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明确要求,各级党委要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组织力量开展调查研究,努力回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党员干部不仅要“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善于从时代的高度、大局的高度去研究发展中的问题,还要“站在田埂上找思路”,善于从基层实践中激发灵感、寻找对策、汲取智慧。
干部下基层,要有责任意识、担当精神,不能碰到问题“躲猫猫”、遇到矛盾“绕道走”。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以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为重点,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干部下基层,要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做到走访一批群众、征求一批意见、调解一批矛盾纠纷、办理一批民生实事、解决一批突出问题,做到让群众受益、使群众满意。
借群众“慧眼”搞好评议
人民日报评论员(2012年1月18日)
岁末年初,各地各部门正按照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部署广泛开展群众评议。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得好不好,有没有实效,群众是“考官”、是“评委”,最有发言权。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群众评议,是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是传承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也是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创先争优的积极性、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评价的有力抓手。
许多地方和部门的党组织书记亲自抓,带头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评议,并把新年第一次下乡,安排到创先争优联系点,起到了引领推动作用;有的地方让“党员晒承诺,群众来评议”;还有的地方综合运用“现场评议、会议评议、走访评议、网络评议”,建立立体评议模式,实现群众“全参与”、评议“全覆盖”。
群众评议的效果好不好,关键在于评议的内容实不实。对基层党组织,要重点评议组织创先争优活动开展,推动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完成,向党员群众承诺践诺,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以及加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等情况。对党员,要着重从参加创先争优活动、立足岗位履行职责、承诺践诺、联系和服务群众等方面进行评议。
群众评议要因地制宜,简便易行,与公开承诺、领导点评相结合,和考核、党员民主评议、行风评议等工作有机衔接,并确保每个基层党组织和每名党员都能接受评议。评议的结果要以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和服务对象反馈。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通过群众评议这一“试金石”,评出动力、评出压力、评出活力。对群众满意和认可的,要坚持、要发扬。对群众评议反映出来的问题,在“冒汗”的同时,要“零懈怠”,认真查找原因,加以整改落实,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真正把创先争优活动办成人民群众满意工程。
让基层组织更加坚强有力
人民日报评论员(2012年2月9日)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确定2012年为基层组织建设年,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部署,是深化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推进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有利契机。
我们党是由38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8000多万名党员构成的大党,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正面临许多新情况新挑战,迫切需要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得快不快、社会稳定工作做得好不好、群众满意度高不高,都与基层组织作用的发挥密切相关。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赢得了广泛好评。今年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第三个年头,从2010年突出推动科学发展,到2011年突出服务人民群众,再到2012年突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先争优活动正按照中央确定的任务目标有步骤、分阶段地扎实推进。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各地积极推广活动中创造的“一定三有”、“四议两公开”、“三有一化”、“承诺践诺评诺”等好经验好做法,许多基层组织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基层组织建设发展还不平衡,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有的基层组织管理缺位,有的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覆盖面不够,有的农— 22 —
村党支部党员队伍青黄不接,还有的地方流动党员管理教育服务跟不上,需要集中一段时间认真加以解决。
抓基层打基础贵在落实。各地各部门要牢牢把握基层组织建设年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步骤,分领域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各级党组织书记要切实担负起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基层组织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组织部门要加强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上级党组织要帮助解决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基层党组织要注重加强自身建设,管理好阵地,开展好活动,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
强组织增活力重在实效。各级党组织要积极行动起来,结合实际拿出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发展的好思路、好机制,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深化创先争优,通过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让基层组织更加坚强有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奋力推进创先争优
人民日报评论员(2012年2月13日)
党中央高度重视创先争优活动。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指示,为活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一年来,创先争优活动围绕目标,把握节奏,深入推进,为“十二五”良好开局提供动力和保证,书写了创先争优的新篇章。
回顾2011年的创先争优活动,工作成效显著,成绩可圈可点。推动党政机关干部下基层、接地气,将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小巷里弄田间地头。党群共建创先争优,形成全社会齐争共创的良好局面。学习以文建明、杨善洲为代表的时代先锋,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普遍开展领导点评和群众评议,激发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创先争优的自觉性责任感。
特别是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以“三亮三比三评”为抓手,开展多种形式的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让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全国共有50个部门467万个窗口、105万个基层党组织、1433万名党员、7272万名从业人员积极投身到活动中来。公安系统深入开展“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交通运输系统开展“微笑服务、温馨交通”品牌创建活动,力争让旅客走得了、走得好;工商、质检系统创建“文明服务窗口”,加大督查力度,不断解决食品安全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医药卫生系统对照“三好一满意”标准,努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各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以群众满意为导向,找差距、转作风、办实事、提效能。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年来创先争优活动的实践表明,只有将创先争优与中心工作、本职岗位融为一体,才能激发基层组织和党员履职尽责的内生动力;只有拿出改进工作的诚意和行动,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只有将各部门齐抓共创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结合起来,创先争优的价值取向才能转化为全社会“同频共振”的伟大实践。2011年组织工作满意度调查显示,创先争优活动分值为84.58分,比上年提高了1.65分,在12项党建工作测评中位居第一。
成绩属于过去,奋斗成就未来。今年是“十二五”时期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而艰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加强基层组织,深化为
民服务,推动干部下基层,全面落实创先争优活动的总要求。让我们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扎实的工作措施,奋力推进创先争优,以优异成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为民服务无止境
人民日报评论员(2012年4月11日)
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各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立足本职岗位、改进服务作风、提高办事水平,擦亮为民服务的窗口,展现党和政府良好形象。与以往相比,群众明显感觉微笑多了、服务好了、办事顺了,切身体会到创先争优带来的新气象和新变化。
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齐争共创的生动实践表明,回应群众现实需求,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就能赢得群众的认可。为民服务无止境。在成绩面前也要看到,一些地方和部门还存在活动开展不平衡、活动形式不丰富、行业特色不明显等问题,需要在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学习先进找差距,解决问题创一流。
提高服务质量无止境。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开展创先争优,提高服务质量是重点。为民服务,贵在让群众满意。先进不先进,优秀不优秀,群众感受最直接,也最有发言权。各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要及时回应群众意见,把成效展现在“窗口”,将难题化解在“窗内”。
解决群众困难无止境。主动服务、笑脸相迎,确能让人如沐春风,而微笑过后的服务如何,则是群众更为关心的。因此,为民服务不仅要“动口”,更要积极“动手”,在提升服务形象的同时,还要找准为民解困的突破口,下大力气解决群众关心的食品安全、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环境保护等突出问题。
破解发展难题无止境。电力、通信、金融、环保等窗口单位,不仅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更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联。促进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各窗口单位提供多层次、高质量和有针对性的服务。各窗口单位要准确把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找准服务大局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发挥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职能作用,为推动“十二五”规划深入实施提供动力和保证。
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任重而道远,需要继续围绕中心工作、突出行业特点、打造服务品牌,认真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努力转化成长效机制,不断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创先争优的内生动力,为群众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阳光、优质和高效的服务。
学习雷锋 创先争优
人民日报评论员(2012年4月20日)
对党感恩,一心一意跟党走;服务人民、助人为乐;刻苦钻研、勤奋学习;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锐意进取,自强不息……以自我的先进促进外在的高尚,雷锋不仅是道德的模范,更是共产党人创先争优的典范。
无论做什么,都倾注火一样的热情;无论走到哪里,都带去春天般的温暖。雷锋对进步的不— 24 —
断追求,是创先争优精神的生动体现。学习雷锋创先争优,要把学习雷锋精神作为创先争优的重要内容,动员广大党员、干部立足岗位创先进,努力成为学习雷锋的时代模范。
学习雷锋创先争优,要学他坚定信念。清清白白、兢兢业业,为中心服务、为大局立功,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学习雷锋创先争优,要学他爱岗敬业。认真对待自己的岗位,以劳动为美、以创造为美,严于律己、忠于职守,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学习雷锋创先争优,要学他积极进取。生活面前勤俭节约,工作面前永不满足,刻苦钻研、勤于学习,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学习雷锋创先争优,要学他服务人民。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在奉献社会中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
广大党员、干部学习雷锋精神,从身边事做起,从手中的工作做起,真正将雷锋精神融入工作和生活当中,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光辉品格,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一定能推动全社会形成学习雷锋精神、争做先进模范的良好风尚。
为创先争优提供理论支撑
人民日报评论员(2012年5月22日)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各地各部门整合力量,紧扣活动主题、总结实践经验,深入研究创先争优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一大批有深度和影响力的理论成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强大理论支撑。
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创先争优活动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只有从理论上进行系统总结和深入探讨,提炼出规律性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推进活动持续开展。
实践出真知。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广大党员干部紧密结合实际,创造出对标定位、夺旗争星、民情流水线、承诺践诺评诺、三亮三比三评等一大批新鲜的经验。这些经验源于对创先争优内涵和意义的深刻把握,又为党建理论的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创先争优每推进一步,理论研讨就紧跟一步。创先争优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与创先争优实践同步推进,不仅增强了党员干部对创先争优的认识和理解,更加自觉地投身创先争优实践,也及时总结提炼了创先争优中的先进经验,丰富升华了创先争优理论成果。
创先争优中创造实践经验,深入研究成功经验形成理论成果,运用理论成果反过来指导实践,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实践和理论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这既是党的建设成功经验的延续,又丰富和拓展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
创先争优无止境,理论研究亦无止境。实现创先争优理论成果的转化,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更加高远的眼光审视本职工作、发展任务,加强调查研究、分析总结,推进创先争优实现常态化长效化,就一定能开拓新时期党建工作新局面。
第三篇:(人民日报评论)
(人民日报评论)从习近平召开文艺座谈会说开去:唯人民与时代不可辜负
10月15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会上,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曲艺、杂技、影视等各领域的著名文艺工作者悉数到场。其中,既有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也有初露锋芒的新人,颇似“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盛况。铁凝、尚长荣、阎肃、许江、赵汝蘅、叶辛、李雪健分别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他们在发言中都表达了对此次文艺座谈会的热盼和对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期待。诚如阎肃老先生所讲,“我一直在渴盼中央发出清晰有力的声音,重现文艺的朗朗天空。”习近平忙里偷闲坐下来同文艺工作者谈心,也足见文艺事业的分量之重以及文艺战线的不可或缺。
这次会议不由让人联想起72年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那时抗日烽火未止,然而,在陕甘宁边区一隅,知识分子却躁动不安。据一些文人的回忆记载,20世纪40年代,一大批满腔热忱的文艺青年来到延安,很快他们发现延安的实际状况与理想存在着巨大差距。“阳春白雪”无人问津,心中愁绪无法抒怀,试图提笔又不知如何创作„„毛泽东感受到延安文艺队伍的可爱可亲可敬,更深知这支队伍的可塑性。1942年5月,毛泽东亲自主持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并作了“引言”和“结论”两次发言。这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下文简称“《讲话》”)犹如利剑,直击内心,为在迷雾中的文艺工作者拨开一片蓝天,指明了服务的对象和前进的方向,对党的文艺政策和文艺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为谁耕耘为谁忙: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至今未变
毛泽东曾在《讲话》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文艺问题的中心就是要搞清楚“为群众的问题”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毛泽东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无论高级的或初级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文艺工作者要把立足点转移到人民大众这边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今秋的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首先表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并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实际上
是重申了党对文艺战线的基本要求,明确“二为”方向至今未变,它仍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
清楚“为谁服务”之后,更要把握“如何服务”。毛泽东指出所谓“革命的文艺”就是人民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毛泽东饱含热情地形容人民生活是“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虽岁月流转,表述有异,但仍可见习近平的思考与毛泽东当年所想有着深深的历史相续的关联。
给艺术家们的创作良方:静下心来、精益求精 诚心诚意与人民在一起
延安文艺座谈会前,毛泽东认真对文艺界进行了一次“摸底”。毛泽东亲自个别约谈或写信沟通的就有李伯钊、丁玲、艾青、萧军、罗烽、舒群等人,还曾以集体谈话的方式与鲁艺的一些文艺家进行交流。会上,与会者争论得十分激烈。毛泽东根据事先调查的情况和座谈会发言,在总结讲话里具体分析和批评了延安文艺界存在的八种观点。这些分析讲到了延安文艺界人士的心坎里,点醒了先前“格格不入”的思想,点明了今后斗争的方向,也点燃了他们的创作热情。毛泽东开出的一剂良方就是要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号召“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
面对今时今日的文艺现状,习近平指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作品的数量与质量的失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偏废等。尽管如此,习近平在讲话中还是大力鼓舞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牢记创作才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习近平给文艺工作者一颗“定心丸”——即“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一面放飞艺术想象之翼,一面脚踏坚实之地,这样才能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广大人民。习近平还强调,“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纵使文艺的创作方法有千万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应时而为”的两次文艺座谈会:召开时间均为关键节点
72年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是处在延安整风的浓厚氛围之中。延安整风要解决的究竟是什么问题呢?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整顿学风、党风和文风。这三个不良风气脱离中国实际,教条地搬用马克思主义,给革命事业造成损失。毛泽东认识到当时的共产党有议政的能力,却没有执政的地位。要想不断扩大党的影响力,需要通过文艺这个工
具来团结凝聚、动员组织人民群众。毛泽东正是借着《讲话》,以文艺工作为切入点,首次系统、完整、具体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解决了文艺的革命方向等问题,让文艺应时而为地成为斗争的利器。在毛泽东的感召之下,延安文艺界焕发出新的生机,应运而生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呈现文化战线上的繁荣。
习近平召开的这次文艺座谈会,刚好处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收尾不收场”之后,十八届四中全会“拉开序幕”之前。这个时间节点十分关键,值得关注。在错综复杂的情势下,文艺作品能否观照现实生活、能否用光明驱散黑暗、能否用美善战胜丑恶,这对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显得尤为重要。正如习近平强调的那样,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毕竟,唯人民与时代不可辜负
第四篇:人民日报经典评论
从严处要求 向实处发力
——2015年组织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盛若蔚
2016年01月15日03:5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2015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元年。
这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以严的精神、实的作风,带领全党开创党的建设新局面,开辟管党治党新境界。
服务中心,聚焦主业。一年来,组织战线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扎实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把最讲认真的精神体现到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人才队伍建设各个方面,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突出思想建党
着力抓好理论武装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必须用好思想建党这个传家宝,扭住思想政治工作这个生命线。组织战线始终把加强思想理论武装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首要任务,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夯实全党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这是领导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也是新形势下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重要遵循。这一年,根据中央部署,组织战线在全国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组织开展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总书记率先垂范,中央政治局带头开展,全党向中央看齐。31个省区市党委书记、200多家中央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带头讲党课。各地各部门聚焦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深入开展学习研讨,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向先进典型看齐,切实以***、***、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苏荣等反面典型为镜鉴,在剖析反思、检身正己中受教育、知敬畏、明底线;高质量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强化立规执纪,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狠抓整改落实,作风建设呈现出新的气象。
思想建党,理想信念是根,根深则叶茂。一年来,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组织战线广泛开展理想信念、党性党风党纪、道德品行和法治教育,组织省部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培训班;以中央最新精神为指导,修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出版发行第四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培训各类干部2100多万人次。各地各部门着力在理想信念内化、深化、固化上下功夫,全面提升干部党性修养。
党员干部普遍反映,经过“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淬炼”,思想、党性、作风得到了又一次集中“补钙”和“加油”,党的意识、纪律意识、规矩意识进一步增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氛围更浓了,领导干部的标杆作用更明显了。
狠抓选贤治吏
从严管理监督干部
治国先治党,治党先治吏。一年来,组织战线始终把从严培养选拔、从严管理监督干部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努力打造铁一般过硬的干部队伍。
——严格标准,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在各级党委(党组)的统一领导下,组织部门认真贯彻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标准,坚持不唯票、不唯分、不唯GDP、不唯年龄,着力把那些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优秀干部选拔进各级领导班子。2015年“七一”前夕,经过层层遴选、公示,中央组织部在全国范围内推选和表彰102名优秀县委书记,给党员干部树立起可见、可学、可比的“好干部标杆”。创新省部级后备干部考察推荐工作,强化党委(党组)的领导把关作用,运用调研方式物色发现人选,让更多在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苦干实干、敢于担当、奋发有为、实绩突出的干部进入组织视野。召开全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和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座谈会,推动建设来源广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干部队伍。
——严格考察,坚决防止“带病提拔”。考察识别干部,功夫更多下在平时。各级组织部门强化任前审查核实,实行干部档案“凡提必审”、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凡提必核”、纪检监察机关意见“凡提必听”、反映考察对象线索具体的信访举报“凡提必查”;出台《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纪实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凡是出现“带病提拔”问题的,都要对选拔任用过程进行倒查;将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范围由过去的3%—5%提高到10%,抽查核实人数达36.2万名,3770人被暂缓或取消提拔任用;结合巡视工作深入开展选人用人专项检查,全年共立项督办违规用人问题574件,纠正违规用人和处理有关责任人员792人。
——严格约束,强化日常管理监督。坚持抓早抓小抓预防,使干部随从严管理成长,从严管理伴干部一生。出台对领导干部进行提醒、函询和诫勉的实施细则,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制度,严格执行领导干部生活待遇和领导干部工资关系转移、秘书配备管理、问责复出等政策规定,促进领导干部讲纪律、守规矩。继续开展超职数配备干部、“裸官”、干部档案造假、领导干部违规兼职等专项整治,全年清理退(离)休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兼职5.7万人次;清理副处级以上“裸官”3961人,岗位调整1061人;对干部档案造假问题立项查处535起、通报54起;全国超配的副处级以上领导职数已消化32041名,三年整治任务完成79.9%。
一系列从严治吏举措,使那些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干部受到褒奖和重用,热衷于做表面文章、跑官要官、心浮气躁的干部受到约束和警诫,违背科学发展要求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碰触党纪国法“红线”的干部受到处理和惩罚,政治生态得到有力净化,吏治清明正在成为现实。
坚持谋远固本
全面加强基层党建
总书记强调,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必须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一年来,组织战线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导向,坚持抓点带面、深耕细作,推动基层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时隔25年后再次召开的全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明确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战斗堡垒作用,聚焦解决农村基层党建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一系列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全年轮训基层党组织书记60多万人次,组织1009万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积极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乡镇干部驻村服务、村干部坐班值班等制度;加强农村、社区党的建设,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广泛宣传“乐东之变”等基层党组织先进经验和“全国优秀组工干部”卢玉宝等基层干部先进事迹,引导广大基层干部以更大的热情、更足的劲头做好工作。
——着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组织。在全国范围内选派17.6万名干部到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担任第一书记,建强基层组织、实施精准扶贫、提升治理水平。各省区市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和帮扶相结合,重心下移、人员下派、资源下沉。目前,全国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已整顿转化94%,软弱涣散社区党组织已整顿转化95%。
——全面提升党员队伍素质。中组部召开发展党员工作座谈会,强调调控党员队伍总体规模,发展党员质量至上,党员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高知识群体党员占比增幅明显加大,生产工作一线党员占比明显回升;综合运用信息化平台创新党员教育培训,共产党员微信、易信订户增加到1200万人,党员教育的覆盖面、针对性和及时性得到增强。各地普遍建立党员服务中心、服务站,为流动党员特别是农民工党员提供教育管理服务。
——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抓好党建就是最大的政绩”的理念,开展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并延伸到部分中央部委、国有企业、中管高校,全国4.6万名书记、32万名党员群众代表参加。通过述职评议考核,层层传导压力,不断激发动力,有力推动了基层党建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抓重点、解难点,一套套固本强基“组合拳”频频打出,党的执政基础不断巩固夯实。
推进制度治党
不断深化党建改革
管党治党,制度最有效最管用最持久。一年来,组织战线一手抓制度建设,一手抓制度执行,着力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55项改革任务,已完成42项。
——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研究出台《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集中规范干部“下”的6种渠道,明确5类干部“问责”情形,着力解决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推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机制;制定实施《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填补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制度空白,吹响事业单位改革“冲锋号”;积极推进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激发基层干部积极性,打破晋升“天花板”,360多万基层公务员感受到党中央的关心;配合生态文明体制建设,颁布《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明确规定对于生态环境损害实行“党政同责”“终身追责”,推动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绿色”发展观。
——探索组织制度改革。着眼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制定出台《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对党组和地方党委工作作出全面规范;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大势,出台《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制度保障;面对社会组织蓬勃发展新形势,出台《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让党组织影响力更广,促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提速加码”。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人才制度创新,破除制约人才发展障碍,以海纳百川胸怀吸引人才。深入开展“十三五”规划人才专题研究,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人才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制度措施;围绕“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着力培养和集聚能源、金融、贸易、物流、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领军人才;积极实施重大人才工程,725人入选第十一批“千人计划”,352人入选第二批“万人计划”;研究制定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等方面政策,为广纳天下英才奠定制度基础。
铸就坚强核心,引领圆梦航程。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是省市县乡集中换届之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新的一年里,组织工作必将砥砺奋进、接续奋斗,打好全面从严治党攻坚战,在深入推进“四个全面”协调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勇挑重担,续写新篇!
《 人民日报 》(2016年01月15日 01 版)
第五篇:人民日报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系列评论[模版]
抓好生态文明建设这项政治任务
——一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2015年05月06日01版)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这是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后,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全面部署,对于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生态文明,有三个层次的认识,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也是执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变革。紧紧跟上发展升级的大势,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奋发有为,我们才能乘势而上,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同时建设美丽中国。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人民群众对干净水质、绿色食品、清新空气、优美环境等生态的需求更为迫切。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60多次谈生态文明,强调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仅仅当作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
毋庸讳言,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生态文明建设注定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切实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抓紧抓好。
从本质上说,建设生态文明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变革,必定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调整。生态文明所强调的协调发展,为我们实现后发优势提供了有利契机。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将生态文明的成效作为衡量现代化质量的重要指标、判断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尺。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把生态资本转变为发展资本、以绿色产业发展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我们完全可以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全党、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深入持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一定能完成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赢得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推动生产生活的绿色转型
——二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 》(2015年05月07日01 版)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并将其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从“新四化”到“新五化”,这是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赋予了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内涵,也明确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路径。
现代化的进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文明的转型。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型,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今天的中国,无论是着眼新老环境问题交织的挑战,还是瞄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都必须加快生产生活的绿色转型,让“绿色化”与“新四化”协同推进,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绿色化”包括生产方式的绿色化,要求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也包括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要求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绿色化”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化和明确化,也是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责任。推动生产生活的绿色转型,观念的转变是前提,利益的取舍是关键。体现在实践中,就是要克服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能源结构、空间布局、生活方式,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而是探索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的新路,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当然,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实现生产生活的绿色转型,也必须久久为功。在这一进程中,既需要中央的顶层设计,更需要基层的躬身践行;既需要政府部门的倡导垂范,也离不开企业、个人的多方参与;既需要价值层面的引导动员,也需要制度体系的规范约束。只有思想上与时俱进、行动上干在实处,让“绿色化”实现“常态化”,才能保持经济系统的“绿色增长”,提高社会系统的“绿色福利”,扩大生态系统的“绿色财富”,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有人说,21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将是一个崭新的绿色现代化。用“绿色化”来推动生产、装点生活,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中国乃至世界的未来,必将因此而更加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凝聚中国社会的“生态共识”
——三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2015年05月08日 02 版)
从“随手拍”拯救家乡的河,到抗雾霾制定“行动计划”;从地球日“熄灯一小时”,到实施“史上最严”环保法……今日中国,围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共识度正在提升、公约数正在形成。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正是要让广泛的“生态共识”转化为积极的“生态行动”。
绿色梦想,不只是国家的、政府的,更是每个人的。总书记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有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构筑了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绿色谱系”;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亟待突破,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与日俱增,成为转型升级的“绿色动力”。全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正是实现绿色转型最深厚的土壤。
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需要全民的高度参与。宏观层面上,很少有人会否认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然而,落实到地区发展、企业竞争和个人生活等具体问题上,生态意识却未能跟上。如何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防止寅吃卯粮、竭泽而渔?如何把生态理念化为生活方式,既要富裕生活也要绿色生活?只有在更广泛、更深入的层次上达成共识,才能开创一个生态文明新时代。
进一步凝聚生态共识,关键在于坚持“生态方法论”。如果一边高谈生态文明,一边却大干快上高能耗、高污染项目;一边喊着环境保护,一边却任由非法排污弄脏空气河流土壤,已经形成的生态共识也会在空头口号中逐渐流失。明确主体功能、推动技术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健全制度体系、强化执法监督……《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划定的,正是我们需要坚持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在行动中凝聚起共识,在共识上推进行动,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蓝图逐步变为现实。
进一步凝聚生态共识,根本在于树立“生态价值观”。2014年,环境保护部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呈现“认同度高、知晓度低、践行度不够”的状态。补上行动的短板,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不可小觑。福建一个村子,一条禁砍禁伐的祖训管了600年,造就了195公顷的万木林。可见,运用各种方式,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到生产生活方方面面,将产生巨大的生态价值。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凝聚起最广泛的生态共识,汇集为最强大的生态合力,我们就一定能让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建成一个山清水秀的美丽中国。
打造美丽中国的“制度屏障”
——四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2015年05月09日03 版)
生态文明不仅是一种理念和实践,也体现为一套完整的制度形态,以保证从更高层次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治理观念的更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制度化进程做出周密部署,使制度的引导、规范作用更加突出,从而为美丽中国打造“制度屏障”。
任何一种文明形态都有着自己的制度支撑,制度进步是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突破生态文明建设瓶颈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全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不可谓不重视,政府投入不可谓不大,然而“东家污染,西家埋单”依然存在,“宁交罚款,不治污染”屡有发生,原因何在?体制没有理顺、机制不够完善是重要原因。有的领域存在制度空白和盲区,导致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有的虽然有制度,但各项制度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形不成合力;还有的地方和部门不愿突破利益藩篱,对生态“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如此种种,都是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必须移除。
法治化和制度化,是美丽中国得以实现的制度轨道。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一场关乎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调整的经济变革,也是一次行为模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绿色革命”。实现这样的根本性变革,离开制度和法治是难以想象的。从健全法律法规,到完善标准体系;从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到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只有最全面的制度和法律,才能遏制种种基于利益冲动对环境生态的破坏,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证。
让美丽中国的“制度屏障”严起来,需要在考核和问责上下功夫。生态环境是我们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不能寅吃卯粮,“吃了子孙饭,断了子孙路”。一个地区如果生态指标不过关,其他成绩再好也不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让生态考核的“指挥棒”挥起来、严起来。同时也应该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
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也是“好生态”这一基本公共品有效供给的保证。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筑起“制度屏障”,加固“法治堤坝”,我们有信心更好地回应群众诉求,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人民论坛)
闻 君
《人民日报》(2015年05月07日04 版)
有这样一个故事。十多年前,一个开矿炮声隆隆的村庄,毅然关停了每年能带来三百万元效益的石灰矿,选择了保护生态、发展旅游的路子。如今,这个村竹林如海、景色如画,每年旅游收入上千万元。越来越鼓的腰包,让当地村民深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一个研究团队对世界上133个国家和地区的环境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二者的耦合度普遍很高,其中有76个国家的耦合度超过0.9。这说明环境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具有同向协同效应。在中国,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故事正在多起来,不断触发人们对“青山”与“金山”关系的思考。
一位领导干部形象地比喻,每个地方的口袋里都有两张卡:一张是经济总量储蓄卡,数字总在不断刷新;另一张则是生态环境信用卡,不少地方“赤字”严重,欠账不少。但如果第二张卡刷“爆”了,第一张卡就会被“冻结”。换言之,青山留不住,金山最终也保不住。君不见,一些地方污染频发,百姓生活大受影响,治污成本居高不下,“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为一方发展埋下了定时炸弹。
两张“卡”不可偏废,“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这两座“山”也必须兼得。“绿水青山”是底线,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本身就是一种极为宝贵的发展资源。同时,需要千方百计把生态效应放大,转化成金山银山的经济效益,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双赢。当下,绿色化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但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比如,有的地方舍不得眼前的那一点GDP和税收,对于落后产能、污染企业投鼠忌器,不能痛下决心整治,导致转型动力不足,步子也不够快。有的地方深受环境破坏之害,痛定思痛之际,旧的发展路子难以为继,但新的发展方式却还未上路,陷入了转型迷惘。
所谓十年树木,建设生态文明,最需要长远眼光。以往,“傻大粗黑”大干快上、污染企业大行其道的背后,常常是急功近利心态在作祟。现在,人们痛切地认识到“有毒GDP不能要”,绿色GDP才是真正的财富。计利当计天下利,创业当创长青业,这不是负担,而是新的机遇。就像那个关停矿山的村子,有壮士断腕、挥别过去的勇气,更需有革故鼎新、开创未来的远略。
乱砍滥伐、竭泽而渔不可取,“守着青山绿水苦熬”的穷路也走不下去。兼得“青山”与“金山”,关乎谋划发展的智慧。在某山区,20年前,农民砍一棵树翻几座山,一天只赚20元钱,一年只有万把元钱收入。现在,搞起了现代农业,经济作物绿满山谷,游客纷至沓来,一年收入上十万。眼中是绿水青山,口袋里是“流金淌银”,“靠山吃山”的深刻变化,说明生态与发展要做到比翼齐飞,离不开用好绿色化这把钥匙,在观念上、方式上打开通往发展新境界的大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有敬畏自然的文化基因。“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不负“青山”,方得“金山”,方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