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纪律与教学
浅谈纪律与教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俗语使我们明白,凡做人做事都要讲究规矩,要不然这世界早就乱成一团,哪来今天的大局安定与繁荣。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更能深刻理解到纪律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很多老师把素质教育理解成“亲近”学生、“将就”学生甚至“放任”学生的行为,感叹道:“今天的老师难当,如今的学生不好管。”不能打,不能骂,老师成了小保姆。其结局是学生成绩下降、素质滑坡,班级管理混乱。“亲近”固然重要,它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师生的亲和力。“将就”学生则成了老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进而“放任”了学生,就成了散沙。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学校是这样,一个班级、一节课堂也是这样。可见,没有纪律管理,那不成为一团糟,何谈教学。历史的演变、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凸现亦是如此。那么,纪律又是如何凸现教学成果的呢?下面我就这方面谈谈我之拙见:
一、纪律决定课堂教育的成败
古人《三字经》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是说治理国家要以德为先,提出“老百姓如果没有了羞耻心,统治者如果没有了法制,那么国家就没有希望了”。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史《史记》强调:“德是国。”孟子也说只有用德去说服人们,才能做到使人心情愉快而由衷地佩服。管子则提出:“达礼、仗义、廉洁、知羞是实现国家强大不可缺少的四个方面,如果忽视了这四个方面,国家就会走向灭亡。”可见“法则”、“纪律”非常重要。
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深有感触,一个成功的“好老师”,不仅是他育人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守纪的重要性。一个善于管理纪律、严明纪律的好老师不仅会赢得社会的名誉,更能赢得爱戴和自身成功的大丰收。
二、纪律造就人才、见证成功
十年班主任工作和四年科任教师的工作使我深刻认识到纪律给我在教学中带来的成功与满足。2007年我担任七年级(8)班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一个普通班级,学习差,纪律差,多数同学都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像这样的班级,作为班主任,就必须强调纪律的作用。有时我长篇大论,大加灌输;有时细水长流,逮住事例就进行现场教育。在七年级我发现了一位姓王的女孩,家就住在距学校三公里左右的跑马场村,苗族,性格开朗,喜欢跳舞、唱歌。灵活的舞步,甜美的歌声,在班级、学校、小镇都赢得了声誉。但她成绩很差,在上小学时经常成为老师批评的对象,因而导致她三天两头逃学,自由散漫。进入中学后,经过一个月的调查发现,她身上的这些缺点暴露无遗。我觉得不对劲,多机灵的一个小女孩,不教育那可就废了。从一个老师的角度出发,我就时不时找她谈话,并对她的家庭进行调查。原来她的父母在她刚上小学三年级时就出外打工,家里只有一个上小学一年级的弟弟,而祖父母已是七旬老人,她从小就基本上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家里家外都要她来做,还加上一个不听话的弟弟,逃课就是为了家里。本人从她的现状出发,时常进行家访,鼓励她学会安排时间、学会学习,并告诉她守纪的重要性,不能因你一人而影响整个班级的管理。我还把她推荐到学校民族舞蹈班进行培训。有多余的时间就让我的妻子把她拉到我那里进行补习和教育,提高她学习的兴趣和对纪律的认识。过了一个学期,毛病改了不少,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为了进一步鼓励她,进入八年级我就推荐她当班长,她居然干得有声有色,把一个不思进取的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可以说她与过去判若两人,不仅被选进校舞蹈队,还是我所带班级著名的苗族歌唱家,每逢重大节日,都是她带领我班夺得好成绩,成为是全校公认的守纪懂礼的好学生。
三、抓好课堂纪律管理,提高教师形象及课堂教学水平
管子《立政》说到:令则行,禁而止,宪之所及,俗之所被,如百体之从心,政之所期也。意思是讲述君主临政时应当注意并需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要树立国家和君主的权威,就必须严明法纪,令行禁止,执行不苟。若有法不依、有令不行,地方各自为政、各行其事,那就国将不国、君将不君了。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仍有现实的意义。一个成功的教学者,一是要严于律己,树教师形象。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先做到,因为榜样就是力量。要让学生把自己作为标准,作为学习的对象。二是我们不妨用点军事术语,“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心即思想,要让学生佩服你、服从你,就要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求,走进他们的生活与学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三是持之以恒,不能时松时紧。要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反复无常的管理极易毁掉一个班级。
四、用“平等”去对待班级的不平等
一个班级,存在着成绩的差异,因而就有地位的差异。多数老师在教学中很容易忽略差生的情感,回答问题没有他们,学校班级活动没有他们,批评教育则以他们为教材。差生自认为成绩差,甘愿坐到后面,天高皇帝远,后面成为他们发难的阵地。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告诉我,纪律的成效来源于“平等”地对待班级的问题,回答问题上我从不歧视每一个学生,总是对好中差学生进行调查提问,这样易于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撑握。对座位的编排,采取三班轮换方法(把四组按三桌为一班周期性前后调换),不姑息纵容好学生,也不忽视差生的存在,严格班级纪律,制定班级条约,树立良好班风校纪。这样下来,学生不满情绪少了,后面阵地被突破,教学取得了成功。
可见,良好的班级来源于良好的班风,班风的形成来源于良好的班级管理。一个成功的老师不会忽视纪律之存在,一个懂得管理的老师应视纪律如生命。而纪律的维护不仅仅是粗暴的体罚,而应是理性与情感的建筑体。因而在教育改革大潮的今天,我们就应该审视教师这一角色,摆正自己的身子,才不辜负“老师”这一光荣的称谓。
第二篇:体育课教学常规与纪律要求
体育课教学常规与纪律要求
1、上课一切行动听指挥。口令指挥一切,有令就行,有禁就止。
2、学生上体育实践课必须穿着运动服、运动鞋,着装整洁。
3、学生应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爱护场地器材,主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4、学生应提前赶到体育课教学场地,由体育委员(或班长)在指定地点准时集合、整队,向任课教师报告出勤情况。
5、课前认真做好准备活动,课后做好整理活动。
6、注意安全,如:上铅球课。未经老师允许不能随意动用器材,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7、非特殊要求,学生严禁携带私人运动器械进入体育课堂。
8、严禁携带与教学无关物品上课。
9、学生应严格遵守考勤制度,病、事假必须按学校有关规定履行请假手续。
10、下课后体育委员及值日组主动帮助教师收还器材。
第三篇:与纪律同行
与纪律同行
樊瑞
新的一天,从太阳出地平线的那一刻开始;新的一天,从我们迈进学校大门的那一刻开始。按时到校,不乱扔果皮纸屑,不说脏话,不打闹等,都是每位学生都清楚了解的基本纪律而我们有时会把它忽略。
同学们,国家有法规法纪,学校有校规校纪。虽然,我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但遵守纪律却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做到的。学校,是我们学习知识的神圣殿堂。美丽的校园中不应有与她不相协调的言行举止……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我们充满豪情壮志向理想奋进的时候,在我们满怀自信积极奔跑在人生跑道上的时候,请不要忽略了这位从早到晚伴随在我们身旁的朋友——纪律。
有了它,我们的秩序更加井然;有了他,我们的生活更加自由;有了它,我们攀登的脚步更加坚实。
一个有生命力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有纪律的民族。一个精诚协作的团队,必定是一个有纪律的团队。
一个有凝聚力的班级,一定是一个守纪的班级。
一个有进取心的学生,一定是一个守纪的学生。
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从点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争做守纪的好学生,我在此倡议: 管住我们的口:不吸烟,不随地吐痰,不说脏话,不狂呼乱叫;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果皮纸屑,不乱刻乱画,不乱拿乱放;管住我们的脚:不践踏草坪,不破坏冬青树木,不爬窗台和墙,不上网吧,不进游戏厅。
让我们携起手来,与纪律同行,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创美好明天。
第四篇:纪律与法律
2010级博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科学社会主义”课程作业DG1005015 曲笑飞
纪律与法律
----从解读中纪委“跑官禁令”谈起
南京大学法学院经济法专业曲笑飞
新年伊始,又到了例行各级党委、人大、政协、政府换届的时节,中纪委继中组部于2010年底在全国内印发《坚决刹住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关于12起违规违纪用人典型案件的通报》之后,又发布了《关于严肃换届纪律保证换届风清气正的通知》。据通知前言表述,该规定系于“换届期间往往是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易发多发期”的认识前提下,为着“营造风清气正换届环境,保证换届工作顺利进行”的目的,采取明文规定形式以实现“严明纪律、警示在前,全程监督、综合治理,惩防并举、严格问责,以最坚决的态度和最有力的措施同用人上不正之风进行战斗,用铁的纪律保证换届风清气正”,并将该举措的意义上升至“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实现‘‘十二五"规划,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高度。
《通知》内容由五部分组成,包括“
一、严明纪律,维护换届工作的严肃性;
二、严肃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遵守换届纪律;
三、严格监督,把换届工作全过程置于有效监督之下;
四、严厉查处,狠刹换届中的歪风邪气;
五、严密组织,加强对严肃换届纪律工作的领导”。其中,第一部分旨在明确一系列相关的纪律规定,应系通知核心所在,故国内媒体在报道时大多将该通知简称为“五严禁、十七不准”或“跑官要官禁令”,而其余部分均可看作教育、领导、组织、监督等配套措施。
通过细读这个“五严禁、十七不准”的条款,不难发现其内容基本均系之前已有规定的简单重复,或出自《党章》,或出自《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文件,即使有个别条款的表格方式有异,亦可从这些已有规定的原则规定、概括性或兜底性条款中推出,并无创新之处。结合社会对当前国内政治生态的主流态度及本人的直觉判断,感慨之余,几个与法学理论相关的问题不免从脑海里浮现了出来:
对于纪律,以法学理论中常用的制度分析予以评价是否可行?
若对该“五严禁、十七不准”或“跑官要官禁令”进行制度分析,评价
结果如何?
纪律与法律之间的边界何在?
本文以下将按上述问题思路及顺序展开讨论。
一、对纪律进行制度分析的可行性
尽管我们自出生起就生活在一个纪律无处不在的世界里,但对于“什么是纪律?”这个问题,在模糊的感性认识之外,欲为其作出一个比较严格的定义尚非易事。常见定义方式有以下三种:
1、为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工作进行而要求成员必须遵守的规章、条文。纪律具有历史性、阶级性和强制性。
2、纪律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集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章、条例的总和,是要求人们在集体生活中遵守秩序、执行命令和履行职责的一种行为规则。
3、一般来说,纪律有三种基本涵义:①纪律是指惩罚;②纪律是指通过施加外来约束达到纠正行为目的手段;③纪律是指对自身行为起作用的内在约束力。这三层意思概括了纪律的基本内涵,同时也反映出良好纪律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外在的强迫纪律逐步过渡到内在自律的过程。
综上,无论从何种角度对“纪律”予以界定,总绕不开三个实质:①纪律仅在集体中有效并指向该集体的利益;②纪律是约束集体成员的普遍行为规范;③纪律总与集体内部惩罚相关,有强制性。
不难发现,就纪律的这三个实质特征而言,若剥离出“集体”这个限定,并换为“国家”或“社会”的话,恰与法律吻合。这种吻合并非巧合,从法律的一般发生、成长历史来看,事实上许多法律也就是从纪律演化而来的,仅其适用范围由“集体”扩展至“国家”或“社会”而已。
既然这样,法学理论中针对普遍行为规范所常用的那些规范分析方法或许用在评价纪律上也是可以取得一定效果的。
二、没牙的老虎?----对“跑官禁令”的制度分析尝试
在法学理论中,常用的制度分析方法各类很多,依其认识论根源大致可分为正当性分析与效用分析,前者在宪政环境下主要是合法性(合宪性)分析,包括目的正当性、手段必要性、结果妥当性等维度,考虑到拟分析对象并非法律且国内政治体系中尚无宪政分析的证成基础,采用效用分析可能更加合适。
1、从党员行为规范角度
凡行为规范必须明确、具体,规范中所使用的语言至少不易有被普遍误解的可能性。考察《关于严肃换届纪律保证换届风清气正的通知》的内容,第一部分“五严禁、十七不准”或“跑官要官禁令”的规范内容远未达到这个明确、具体的标准。例如:所禁止的“跑关系”、“走门子”、“封官许愿”、“说情、打招呼”等,究竟包括现实生活中的哪些具体行为并不明确;而诸如“打电话”、“发短信”、“当面拜访”、“举办联谊活动”等日常行为究竟在何种情况下可被视为“非组织活动”?即便认为关于纪律规范的明确、具体要求无须达到法律规范的严格程度,至少也应该在“合法”与“非法”之间划出一个明确的界限吧。
因此,从行为规范角度看,该纪律的效用不会太理想。
2、从党员道德评价标准角度
道德评价标准是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简单说就是要回答何者为对何者为错的问题。不难想象,一个初涉人世的小孩子也不难对这些被明令禁止的行为作出正确的回答,何况该纪律旨在约束的对象。
从价值判断的角度看,该纪律的效用基本为零。
3、从纪委处罚依据角度
与司法机关类似,在纪委应用该规定对违反禁令的党员进行处罚时,也会经历一个“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段论)”似的推理过程。而该禁令中未经严格定义过的、过于日常化的用语将会给解释者提出不少难题,从而为恣意执法、选择执法或放纵执法等行为留下不可原谅的存在空间。
从处罚依据角度看,该纪律并无太大的新增效用。
4、从规范成本角度
在我们的语言世界里,“多次强调”、“三令五申”或者“再规定一定又何妨”、“有规定总比没规定好”似乎能够赋予一个效用不高的规范以正当性。但考虑到规范本身的成本,包括但不限于过去规范的学习、整理和新规范的酝酿、撰写、修订、审批、印发、学习以及由为该新规范配套实施的其他规范的酝酿、撰写、修订、审批、印发、学习等,在我们可以想象的每一个环节都必然伴随着我们不可想象的巨额支出。特别是,若规范的内容仅系之前已有规范的简单重复的情况下,付出的成本并不会带来可观的收益。
从规范成本角度看,该纪律的效用或许是个负数。
综上,若尝试对《关于严肃换届纪律保证换届风清气正的通知》进行制度分析的话,结论明显与其制订者所声称的初衷相悖,不难设想,其实施的结果可能无异于“没牙的老虎”,对那些意图违反纪律的党员来说并无特别的阻吓力量。
然而,花费周折进行分析只是为论证出这个众所周知结论并非本文意图。结合中国革命史及现实逻辑,本人宁愿相信,中国共产党的顶级决策者尚不至于比包括我们在内的、惯常用直觉代替思维的社会民众还要无知,其中必然蕴含着一些总是被学者、书生们不明就里的判断依据,而这些依据同时也体现了同时被理论研究“选择性”遗忘的重要命题。
三、制度的外部效用----一个分析的盲点
因篇幅所限更因本人目力所限,上面所尝试使用的制度分析仅包括规范性、价值判断、操作性及规范成本四个角度,必然有其他一些更有价值、更有效也更符合分析对象特点的分析方法未被提及,但如果这些被遗漏的分析方法仍把目光停留在集体内部的效用上的话,估计难免也会得出同样“没牙老虎”的结论。或许,我们的这种尝试本身就存在先天的局限性:因无视于纪律与法律的区别,法学理论中常用的制度分析在评价纪律时必然会面临言之不尽的障碍?
关于纪律与法律的区别,本文第一部分已明确提及。若从概念本身来比较,我们或许能够总结出三、五点甚至更多的差异点,但在本人看来,根本性的区别只有一个,即适用范围:纪律仅在某一集体内部有效,而法律的效力范围达至整个国家或国内社会。正是因这个根本的差异,决定了纪律尚具备一些法律不具备或者即使也有但并不重要的功能:
1、外部标签功能:纪律总被视作一个集体为自己帖上的身份符号,以表述该集体的性质、组成、追求,并用于区分其他集体;
2、成员认同功能:纪律用于约束集体的每一个成员,而内部成员也因其被同一纪律约束生成并增强集体认同意识、归属感,3、社会动员功能:在进行社会动员时,纪律相对于抽象的认识论基础、社会纲领、追求目标等易于理解,在说服集体以外的民众、获取社会上的拥护时用以表明集体的正当性。
在这个意义上,与纪律相关的许多事件均可得以重新解释,如:刘邦攻破咸
阳时的“约法三章”虽系军纪,但其更着意于获得关中百姓的支持;红军长征途中将其内部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到处张贴、宣传,这一作法建国后被冠以“革命的宣传队”。同时,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规定比没有规定好”、“多次强调”、“三令五申”或者“再规定一定又何妨”这些理由才可能被赋予说服力。当然,在审视、评价类似于《关于严肃换届纪律保证换届风清气正的通知》的纪律规定时,才不会将目光局限在集体内部从而得出“没牙老虎”的误解,或许,在制订颁行这些纪律时从未打算或并非主要打算将其作为老虎来考虑的,初衷更多的在于“政治作秀”或者“增强党内团结”、“例行组织生活”罢了。
再把目光转向到法学理论上,制度的外部效用是不是对法律进行评价、分析的一个有效视角呢?鉴于国家、社会已是集体的最大化,在分析国内法时国家、社会即便有类似的外部效用,但可能并不值得过于关注。但是,在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必然到来的“﹡﹡全球化”的时代,这个分析视角可能会对一些相关问题作出更有解释力的结论吧。
第五篇:纪律与自由
纪律与自由
常言说的好: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良好课堂纪律的形成,不仅需要强制性的规则,更需要学生的自制与自律。所谓纪律,是我们遵守秩序,执行命令和履行职责养成习惯的一种规范。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何行何业,都将纪律、规章制度放在首要位置,纪律面前,人人平等。我们作为学校的一员,更要明白纪律的重要性,也只有铁的纪律,才能培养出钢铁般意志的人才。
纪律也是一个团队决策、意志得以贯彻执行的可靠保证,更是维护一个团队团结和提高一个团队形象的重要因素。莎士比亚说过纪律是达到一切雄图的阶梯。
在平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需要纪律,需要约束,需要规则;只有在纪律的环境中,群体活动才会有秩序,才会更加高效,每一个人都需要遵守纪律,并为自己不遵守纪律的行为承担责任。
只有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才是成就事业的开始,才能顺利达到成功的彼岸,医院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因为在这个地方肩负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的安全,更需要有铁的纪律和规章制度作保障,一个医院只有纪律严明,管理严格,才能保证病人就医的正常进行,一各医院如果没有铁的纪律,就作风焕散,自由散漫是不可能完成治病救人这个伟大任务的。
春秋末期,伟大的军事家孙武离开齐国后,来到吴国,吴王为了检验他兵法的适用性,便召集了后宫美女一百八十人交给孙武操练,自己反复宣布命令:“
一、不许混乱队伍;
二、不许笑语喧哗;
三、不许故意违反军令。”然后申明训练规矩,令听从鼓声指挥。训练过程中,众后宫美女见孙武那副认真样子,觉得有些好玩,倚仗吴王对自己的宠爱,不听鼓声约束,有的索性趴在地上不动。孙武见此情景,毅然斩掉了吴王宠爱的两个后宫美女。其余众美女全都大惊失色,惊恐万分,个个都打起精神,再不像刚才那样嘻嘻哈哈,嬉笑打闹,自始至终都井然有序,寂然无声,可见,纪律是衡量一支军队素质的主要标志,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改掉不守纪律的坏习惯。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是习惯支配人,一个人不能去掉他的坏习惯那简直一文不值。”能自制的人,就是最强有力的人。习惯需要培养,很多好习惯是在纪律的支持下形成的。首先不要过分的醉心放任自由,一点也不加以限制的自由,它的害处与危险实在不少。要认识到 挣断线的风筝不仅不会得到自由,反而会一头栽向大地。古希腊.柏拉图说过节制是一种秩序,是一种对于快乐与欲望的控制。
青年人正处在朝气蓬勃的成长时期,就像嫩芽要从土里长出来一样,他们要冲破各种束缚。因此,青年人非常喜欢自由,向往自由,追求自由。而单位和领导总是制定纪律,宣传纪律,要求人们遵守纪律。违反了纪律,要受到批评教育,甚至受到处分。这种现象,表现了纪律与自由的矛盾。
一个人为了崇尚自由,反对纪律。把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芬的诗写在纸上,贴在床头,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首诗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为了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他解释说:生命,人生只有一次,是很可贵的。爱情是人生的大事,当然更有价值。但是,为了自由,两者都可抛弃。那么,还要纪律干什么呢?这就提出了问题,什么是纪律?什么是自由?纪律与自由是什么关系?为了自由还要不要纪律?
“自由”是一个富有极大的吸引力的美好名词,是人们热切向往和努力追求的目标。有的人正确地理解自由,恰当地追求自由,从而获得了美好的自由。有的人片面地理解自由,错误地追求自由,结果不但没有获得自由,反而陷入了泥坑,更加不自由。
(一)什么是自由?
自由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哲学意义上的自由。在哲学上,自由是对必然而言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利用。必然就是规律。自由也就是对规律的认识和遵循。恩格斯说:“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就是说,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依人们的意志而转移。自由不是摆脱规律,而是认识规律,并能顺应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达到人的一定目的。例如一个没有电学知识的人,望电而生畏,电灯不亮了,也不敢动它。这种没有认识电的规律的人,在电的面前就没有自由。而电工认识了电的规律,顺应电的规律进行操作,几下子就解决了问题,这就是自由。
自由的另一种含义是社会意义上的自由。自由是相对纪律、法律而言的。自由就是在社会生活中受到保障或得到认可,按照自己的意志举行活动。例如,人身自由、言论自由、通信自由等等。有人认为,自由就是“爱怎么想,就怎么想;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愿怎么做,就怎么做;不受任何约束,不受任何限制,不要任何权威。”这样理解自由是错误的。
(二)自由与纪律的关系
自由与纪律是人们言行的两个方面。自由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纪律是对客观规律的遵循和服从。一个是利用,一个是服从。缺一不可。
1、自由离不开纪律
自由行动不能不遵守纪律,要自由必须要纪律。对待自然界,人们有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规律的自由。比如,人们可以从地下抽水,灌溉庄稼。抽水机安好了,庄稼种上了。想什么时候抽水浇庄稼,就什么时候抽水浇,很自由。但是,对待自然界的自由不能不要纪律。违背自然规律,滥用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抽不上来了,就不自由了;不顾庄稼的生长规律,胡乱浇水,庄稼涝死了,再也不自由了。
在社会生活中,自由更离不开纪律。谁要行使自己的人身自由,就必须尊重他人的人身自由;谁要行使自己的言论自由,就必须遵守不诽谤他人、不造谣惑众的纪律,在马路上骑车,你潇洒自由。但是,必须遵守交通规则。如果你骑车逆行,撞了别人,你走不了;别人撞了你,你也走不了,都不会自由。
2、纪律离不开自由
纪律是对客观规律的遵循和服从,遵循和服从客观规律,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是为了自由。遵守纪律的目的是获得更好、更多的自由。人们只有遵守纪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地利用客观规律,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获得自由。
遵守纪律又是为了保障自由不被破坏,纪律是自由的保障。遵守纪律,顺应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保证他人的自由,保证自己以后的长远自由。否则,违反纪律,破坏了他人的自由,自己受到了纪律的惩罚,失去了自由。
自由与纪律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法国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英国的洛克说:“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这是因为自由意味着不受他人的束缚和强暴,而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不能有这种自由。但是自由,正如人们告诉我们的,并非人人爱怎样,就可以怎样的哪种自由。”
三、怎样遵守纪律
第一,充分认识制定纪律的必要性和遵守纪律的重要性。为什么制定纪律,为什么必须遵守纪律,结合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实际,深刻认识这其中的道理。只有认识提高,才能行动自觉。
第二,全面了解纪律的内容。纪律的内容很多。每个集体都有自己的纪律。我们每个人都同时生活在几个集体里。所以要主动地学习各种纪律的内容。宿舍纪律、教室纪律、学习纪律、工作纪律等等。只有知道了应该怎样做,才能自觉的做好。
第三,敢于批评和制止违纪行为。不遵守纪律的人的违纪行为,破坏他自己的自由,也破坏别人的自由。批评和制止违纪行为,是爱护违纪的人,是维护他的利益。批评和制止违纪行为,也是维护大家包括自己的利益。如集体行动中,个别人违纪,影响大家的活动。批评和制止违纪行为,与人与自己都有利,何乐而不为。
柏拉图:柏拉图(Platon,Πλτων,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另有其他概念包括: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经济学图表等含义。纯精神爱情观
柏拉图式爱情是一种纯精神的爱情观。追求心灵的沟通。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美幻的);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
柏拉图& 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美好而又道德的人性强于兽性。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惟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惟有超凡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