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集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集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道德失范怎么治理
道德如同一块美玉,容不得半点瑕疵;道德底线是社会的基本准则,绝不容许肆意践踏。面对频频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必须加大治理力度,既要叩问良心,唤醒那些失落的灵魂,又要依法处罚,让失德者付出代价,推动全社会形成良好道德风尚。
一、道德失范现象为何多发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如古人提出的“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道德血液在我们这个泱泱大国流淌了数千年,中华民族养成了崇德向善的优良传统。
同时,社会道德领域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突出问题:一些领域诚信缺失、丧失道德底线,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现象时有发生。
为什么失德现象容易多发?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道德教育不够有效。一些地方和单位对道德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存在抓道德教育流于形式、敷衍塞责的情况。从教育本身来看,存在内容空泛、形式僵化、对象一刀切等问题,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缺乏吸引力感染力。惩戒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不完善。
德是根,物是花,厚德才能载物。近代著名思想家章太炎曾感叹:“道德衰之,诚亡国灭种之根基。”道德失范的危害不容小觑。我们要增强道德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推动社会风气的改善。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下大力气解决道德领域出现的突出问题,整治道德失范行为,引导人们知荣明耻、扶正祛邪,不断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二、道德教育怎么给力
古人云:“人无常心,习以成性;国无常俗,教则移风。”道德教化养成、道德失范治理,基础在教育。
首先,抓重点人群。道德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常言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应把道德教育融入幼儿园、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使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领导干部应该成为社会道德的标杆。应大力加强领导干部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水平,使之为全社会作表率。
其次,改进教育方法。“教得其道、乐为用矣,教不得法、无益于事。”近年来,道德讲堂、道德论坛、道德模范评选等形式,受到广泛欢迎,受到良好效果。继续探索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充分发挥公益广告的作用,善于运用手机短信、社交网络、微博微信等平台,运用连环画、动漫、微电影等手法,进行形象化展示、故事化表达,进一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
再次,注重实践养成。“最小的善行胜过最大的善念”。道德教育不只是说教,而应重在实践养成。应突出行为教育、习惯养成,把道德教育融入日常工作学习中,引导人们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规范。发挥民间舆论作用,褒扬邻里好人好事,批评身边不良现象,自觉修身律己、崇德向善。
道,源于教育;道,源于传承;道,贵在坚持。道德教育是个慢功夫,不能指望立竿见影,必须坚持积小德为大德,积小善为大善,不断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
三、惩戒力度如何加大
古话说,“严刑重典者成,弛法宽刑者败”。治理道德失范行为,不能单纯依靠道德教化和舆论谴责,关键还要依照法律法规,采取有效措施,对失德败德者进行惩戒约束,对违法犯罪者进行严厉打击。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一个人良心的形成,仅仅靠观念教化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建立相应的惩戒机制,才能促使人们趋善避恶,自觉养成良好道德习惯。
定红线,明确行为禁区。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失德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应进一步加强相关立法,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制定配套法规,将有关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为道德建设提供有力法律支撑。重管理,狠抓集中治理。惩恶行,震慑败德无良。
四、道德治理如何长效化
道德失范的治理有其特殊规律,急了不行,慢了也不行,关键要在“常”、“长”二字上下功夫,就是常态化、长期抓,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真正抓出成效。
健全法律法规构筑道德保障。出台法律法规的同时,还应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手段,逐步形成引导和约束、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增强人们向上向善的动力。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建立一套完整的诚信体系,是治理失信行为的有效手段。
建立人人参与的机制。一个社会的道德建设,源于每个人的滴水汇流。应当建立健全参与、激励机制,鼓励人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为社会道德的提升贡献一份力量。
一位哲学家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的灿烂星空,一是人们心中的道德律令。品德高尚的人受人敬仰;文明和谐的社会,让人向往。我们相信,具有深厚道德积淀的中华民族,必然会以更加文明、更加和谐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篇:积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积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理性看 齐心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3)
——道德失范怎么治理
2012年,“最美”点亮中国,“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司机”„„一个个“最美”故事,成为推动社会前行的正能量。然而,“毒胶囊”、“黄金大米”、“高官不雅照”„„一系列丧失道德良知的现象,也一次次触痛人们的心灵。道德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度很高的话题。
道德如同一块美玉,容不得半点瑕疵;道德底线是社会的基本准则,决不允许肆意践踏。面对频频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必须加大治理力度,既要叩问良心,唤醒那些失落的灵魂,又要依法处罚,让失德者付出代价,推动全社会形成良好道德风尚。
◎道德失范现象为何多发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如古人提出的“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道德血液在我们这个泱泱大国流淌了数千年,中华民族养成了崇德向善的优良传统。
这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社会道德主流积极健康向上。无论是人们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热情、遵法守规意识、敬业进取精神的大大增强,还是 公共秩序的明显改善、文明礼仪的广泛普及、志愿服务的蓬勃开展;无论是以任长霞、沈浩、杨善洲为代表的优秀领导干部,还是以“当代雷锋”郭明义和吴菊萍、吴斌、张丽莉等一大批“最美人物”为代表的“平民英雄”,都反映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诠释着道德良知,彰显着人间大爱,昭示着社会道德的进步。
同时,社会道德领域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突出问题:一些领域诚信缺失、丧失道德底线,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 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窗口行业和公共场所发生的失德事件,损害公众利 益,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十分恶劣。
当前,在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时期,为什么失德现象容易多发呢?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 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了巨大财富,但经济利益至上的逐利特性,也诱发了消费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的传播与扩散,对一些人造成了 腐蚀,使他们唯利是图,只认钱、不讲德,笃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甚至为一己之利,突破道德底线、挑战法律权威。
道德教育不够有效。一些地方和单位对道德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存在抓道德教育流于形式、敷衍塞责的情况。从教育本身来看,存在内容空泛、形式僵化、对象一刀切等问题,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缺乏吸引力感染力。
惩戒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大量事实表明,道德问题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事情,仅靠道德自律、良心谴责是不够的,必须加强管理。当前,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对一些失德行为无法进行惩治。这就导致失德成本低,甚至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失德现象的发生。
体制机制不完善。改革开放过程中,以往的道德调节机制受到削弱,新的道德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出现了一些漏洞,让一些道德败坏的人钻了空子。比如,在现代社会,信用风险急剧加大,而相关的诚信体系建设没有跟上,给失信者留下了空间。
德是根,物是花,厚德才能载物。近代著名思想家章太炎曾感叹:“道德衰之,诚亡国灭种之根基。”道德失范的危害不容小觑。我们要增强道德建设的紧迫感和 责任感,不断推动社会风气的改善。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坚持依法治国 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下大力气解决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整治道德失范行为,引导人们知荣明耻、扶正祛邪,不断提高社会道德水平。◎道德教育怎么给力
古人云:“人无常心,习以成性;国无常俗,教则移风。”道德教化养成、道德失范治理,基础在教育。只有抓好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才能从根本上减少道德失范现象发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从倡导“五讲四美三热爱”到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到“道德模范”的评选表彰,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到提出“三个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教育从来没有停顿过。
然而,与过去相比,现在道德教育的对象、环境、条件都在发生变化,引导感化的难度也在加大,如果还沿用老套路、旧办法,很难取得成效。应不断创新观念、形式、手段,在增强针对性有效性上下功夫,更好地激发人们的道德自觉,增加人们的道德力量,营造有德光荣、失德可耻的社会氛围。
首先,抓住重点人群。道德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常言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块早春的土壤,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 果。应把道德教育融入幼儿园、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使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社会生活中,领导干部的品性言行影响较大,应该成为社会道德的标杆。应大力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水平,使之为全社会作出表率。
其次,改进教育方法。“教得其道、乐为用矣,教不得 法、无益于事。”近年来,道德讲堂、道德论坛、道德模范评选等形式,受到广泛欢迎,收到了良好效果。应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 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文明新风。继续探索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充分发挥公益广告的作用,善于运用手机短信、社交网络、微博微信等平台,运用连环画、动漫、微电影等手法,进行形象化展示、故事化表达,进一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
再次,注重实践养成。有句话说得好,“最 小的善行胜过最大的善念”。道德教育不应只是说教,而应重在实践养成。应突出行为教育、习惯养成,把道德教育融入日常工作学习中,引导人们自觉遵守基本道 德规范。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在活动中领悟崇高、感受光荣,使凡人善举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发挥民间舆论作用,褒扬邻里好人好事,批评身边不良现象,自觉修身律己、崇德向善。
道,源于教育;道,源于传承;道,贵在坚持。道德教育是个慢功夫,不能指望立竿见影,必须坚持积小德为大德,积小善为大善,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惩戒力度如何加大
古话说,“严刑重典者成,弛法宽刑者败”。治理道德失范行为,不能单纯依赖道德教化和舆论谴责,关键还要依照法律法规,采取有效措施,对失德、败德者进行惩戒约束,对违法犯罪者进行严厉打击。
对不文明行为施以严惩,是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普遍做法。比如在香港地区随地吐痰,会被罚款600港元;在英国伦敦,如果乘客朝车外乱扔垃圾,车主将被处以 100英镑罚款,若因乱扔垃圾被告上法庭,将面临最高2500英镑罚款。在新加坡,对不文明者更是严厉。一个著名的例子是,1993年18岁的美国人迈克 尔在新加坡搞恶作剧,向汽车喷漆,被法庭判处鞭刑。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一个人良心的形成,仅仅靠观念教化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建立相应的惩戒机制,才能促使人们趋善避恶,自觉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因此,对于那些利欲熏心、严重失德的人,必须加大惩戒力度,让他们为失德行为付出高昂代价。
定红线,明确行为禁区。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失德行为,必须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多年来,酒驾行为的治理一直收效甚微,2011年5月明确“酒驾入刑”之 后,两年多来全国酒驾同比下降近40%,对社会的危害也大大减少。应进一步加强相关立法,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制定配套法规,将有关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为 道德建设提供有力法律支撑。
重管理,狠抓集中治理。集中整治公共秩序,加强公园广场、机场车站、旅游景区、体育场馆等的管理,尽可能减 少不道德行为的发生。重点整治窗口行业,严格行业规范,严明纪律要求,扭转靠人情、托关系办事的不良风气,改变
“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杜绝“吃拿卡要”那一套,树立良好的政风行风。
惩恶行,震慑败德无良。自古正邪不两立,扬善必须惩恶。应建立对失德违法行为的惩戒机 制,形成震慑失德者的强大力量。对失德失信、造成严重后果的典型案例,必须依法严肃查处、追究责任;对情节特别恶劣的,应对有关责任人实行在相关行业终身 禁入的惩罚。通过这一系列制度手段发出强烈信号,让败德群体受到严惩、付出沉重代价,再也不敢为恶。
◎道德治理如何长效化
2013 年6月28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深圳特区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提出被救助人承担举证责任,诬告可追刑责。这部被称为“好人法”的规定,将为“活雷锋”撑起一把“保护伞”。深圳这部法规的出台,是为道德治理提供制度保障的一个有力举措。
实践表明,道德失范的治理有其特殊规律,急了不行、慢了也不行,关键要在“常”、“长”二字上下功夫,就是常态化、长期抓,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真正抓出成效。
健全法律法规构筑道德保障。社会良好道德的养成,需要每个人的内在自律,也需要外在的力量约束。特别是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全社会弘扬正气、激浊扬 清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目前绝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制定了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的法规条例。还应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逐步形成引导与约束、自律 与他律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增强人们向上向善的动力。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建立一套完整的诚信体系,是治理失信行为的有效手段。经 全国人大批准,我国将建立以公民身份证号码和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2013年3月15日,我国首部《征信业管理条例》实施,意味着 征信市场步入规范发展阶段。应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搭建统一的信用记录平台,健全个人和单位信用档案,完善“黑名单”制度,形成不敢失信、不能 失信的惩戒防范机制。
建立人人参与的机制。一个社会的道德建设,源于每个人的滴水汇流。应当建立健全参与、激励机制,鼓励人们从自己做 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为社会道德的提升贡献一份力量。动员人们积极投身到学雷锋志愿服务中来,广泛开展扶老助残、帮困解难、便民利民等志愿服 务活动,为社会奉献自己的爱心。
一位哲学家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的灿烂星空,一是人们心中的道德律令。品德高尚的人,受人敬仰;文明和谐的社会,让人向往。我们相信,具有深厚道德积淀的中华民族,必然会以更加文明、更加和谐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篇:读《积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有感
读《积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有感
道德问题是当前引起较大反响的一个问题。最近,道德失范的现象频出,使一些人觉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最大的失误就是精神文明建设没有搞好。当前道德失范行为频频发生。一是官德滑坡。突出表现在政绩弄虚作假,年龄履历造假,私生活腐化和经济上贪腐,公然耍弄特权等。二是商德滑坡。突出表现在不讲诚信,坑蒙拐骗,假冒伪劣,欠债不还,虚假诉讼等。三是公德滑坡。突出表现在见危不救、见恶不忿、见弱不帮、见苦不悯,为人不讲规则、不修德行、缺乏教养、损人利己等。
对于当下严重的道德问题,应当实事求是地分析、把握其复杂原因。
第一,社会转型。社会转型包括道德转型,传统道德发生裂变,新旧道德激荡碰撞,道德失范现象不可避免。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是我国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型期,这里的转型就包括道德规范的转型。
第二,对传统道德尊重不够、认识不足、取舍不当。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对传统道德规范批判的多,肯定的少;抛弃的多,继承的少,导致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许多优良美好的传统道德被忽视、抛弃甚至践踏了。
第三,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脱节,道德失范代价过低。通常认为,道德是最高的法律,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这说明,道德与法律互为表里,相互依存。但一段时间以来,许多人对强调法制建设不会有意见,一旦强调道德建设,有人就不大认同,就有担心和顾虑。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道德和法律的关系认识不到位,导致在行动上厚此薄彼,一手硬一手软。特别是很多严重违反道德的行为发生后,由于没有相关法律,司法机关无法将其绳之以法,公众和舆论谴责的威慑作用有限,久而久之,道德失范行为不仅增多,而且更加严重,并形成不良效应。
为更好地加强道德建设,需要注重几个提升。一是道德作为一种价值,必须上升到人生观价值观高度,追求道德要与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联系在一起。二是加强社会精英道德教育,他们是道德的标杆,对社会道德的影响深刻。三是一定要依靠法律建设道德。软力量一定要有硬手段。让我们每个人积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传承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杜庆通)
第四篇:集聚正能量心得体会
学习《集聚正能量 消除负能量》心得体会
《集聚正能量 消除负能量》在《新孟津》刊发后,我局高度重视,迅速组织机关全体干部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深刻领悟文章内涵,以自身正能量端正工作心态,提高工作效率。
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要“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什么是正能量,当然是相对于负能量而言,负能量具有破坏性,指向不好的方向发展,而正能量当然是向好的方向发展,具有建设性的作用,今天的中国需要正能量。因为只有正能量才可以推动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社会的公平正义,国家的健康独立,人民群众期盼的一切,都需要正能量来推动,各行各业,希望国家好起来爱国者和仁人志士,积攒力量,卯足劲,众志成城,才能达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目的,才能推动国家向好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医生》、《法治人物》的评选,树立了正气,激发了人们爱岗敬业的正能量,感动了亿万华夏儿女。大脑和心灵,需要源源不断的正能量涵养。事业和前程,需要不竭的正能量来催化。在正能量的强大支撑下,我们就有攻坚克难的措施和办法,就会释放无与伦比的“催化效应”。在正能量的驱动下,我们会催生出新的动力,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净化自我,在大胆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在改革创新中不断革新自我,在爬坡上坎中不断提高自我,也一定会在改革的“深水区”永不停滞、永不僵化,以奋发有为、只争朝夕的精神,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可是怎么才能释放“正能量”?这不是简单的用一两件事去影响别人、去帮助别人就能形成的。而是通过加强自身的修养、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金钱观,无须自夸或借用他人的名气,更无须靠炫耀财富、资历、头衔或过去的成就来增加自己的分量,用自身的价值慢慢积累形成的。开拓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战略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全面提升自己,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发挥“正能量”!
吉书记多次强调:好作风产生创造力、凝聚力、执行力和战斗力。一言以蔽之,好作风就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正能量。当前,我县正在加快实施“1+6”战略,在工作中,我们要大力弘扬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哀兵必胜、迎难而上、卧薪尝胆、廉洁从政六种风气,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敢于碰硬,敢打必胜,务实重干,不事张扬,以激昂向上的工作热情汇集正能量,促进大发展。
做为一名党员干部,更要以身作则,示范出更良好的一面,才能体现出党员的先进性。而体现出党员先进性的方法,最好的就是释放“正能量”。用党员的“积极、乐观、谦虚、信任、自信、热情”这些乐观的生活、工作态度去对待工作,对影响身边的人。同时,积极消除负能量,以积极的、向上的心态看问题、想事情、做决策,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利益观,自觉在思想上、行动上始终同县委、县政府保持高度一致,保证上下一心、政令畅通,增强大局意识,强化纪律观念,看清楚大势,分清楚是非,不道听途说,不散布谣言,不说消极话、不做消极事,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积极作为,为实现孟津的“崛起梦” 努力创造一流工作业绩!
第五篇:集聚正能量心得体会
学习《集聚正能量消除负能量》心得体会
《集聚正能量 消除负能量》在《新孟津》刊发后,我局高度重视,迅速组织机关全体干部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深刻领悟文章内涵,以自身正能量端正工作心态,提高工作效率。
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要“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什么是正能量,当然是相对于负能量而言,负能量具有破坏性,指向不好的方向发展,而正能量当然是向好的方向发展,具有建设性的作用,今天的中国需要正能量。因为只有正能量才可以推动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社会的公平正义,国家的健康独立,人民群众期盼的一切,都需要正能量来推动,各行各业,希望国家好起来爱国者和仁人志士,积攒力量,卯足劲,众志成城,才能达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目的,才能推动国家向好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医生》、《法治人物》的评选,树立了正气,激发了人们爱岗敬业的正能量,感动了亿万华夏儿女。大脑和心灵,需要源源不断的正能量涵养。事业和前程,需要不竭的正能量来催化。在正能量的强大支撑下,我们就有攻坚克难的措施和办法,就会释放无与伦比的“催化效应”。在正能量的驱动下,我们会催生出新的动力,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净化自
我,在大胆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在改革创新中不断革新自我,在爬坡上坎中不断提高自我,也一定会在改革的“深水区”永不停滞、永不僵化,以奋发有为、只争朝夕的精神,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可是怎么才能释放“正能量”?这不是简单的用一两件事去影响别人、去帮助别人就能形成的。而是通过加强自身的修养、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金钱观,无须自夸或借用他人的名气,更无须靠炫耀财富、资历、头衔或过去的成就来增加自己的分量,用自身的价值慢慢积累形成的。开拓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战略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全面提升自己,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发挥“正能量”!吉书记多次强调:好作风产生创造力、凝聚力、执行力和战斗力。一言以蔽之,好作风就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正能量。当前,我县正在加快实施“1+6”战略,在工作中,我们要大力弘扬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哀兵必胜、迎难而上、卧薪尝胆、廉洁从政六种风气,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敢于碰硬,敢打必胜,务实重干,不事张扬,以激昂向上的工作热情汇集正能量,促进大发展。
做为一名党员干部,更要以身作则,示范出更良好的一面,才能体现出党员的先进性。而体现出党员先进性的方法,最好的就是释放“正能量”。用党员的“积极、乐观、谦虚、信任、自信、热情”这些乐观的生活、工作态度去对待工作,对影响身边的人。同时,积极消除负能量,以积极的、向上的心态看问题、想事情、做决策,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利益观,自觉在思想上、行动上始终同县委、县政府保持高度一致,保证上下一心、政令畅通,增强大局意识,强化纪律观念,看清楚大势,分清楚是非,不道听途说,不散布谣言,不说消极话、不做消极事,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积极作为,为实现孟津的“崛起梦” 努力创造一流工作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