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唤醒每个人内心向善向上的力量

时间:2019-05-14 07:54: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正能量-唤醒每个人内心向善向上的力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正能量-唤醒每个人内心向善向上的力量》。

第一篇:正能量-唤醒每个人内心向善向上的力量

正能量

——唤醒每个人内心向善向上的力量!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XX,非常高兴今天可以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学习和交流关于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当下啊,有一个词频频出现在新闻媒体、报刊杂志甚至深入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成为我们的热门口头用语,这就是——正能量。

(幻灯片)“正能量”一词和 “HOLD住”、“元芳,你怎么看”等入选了2012年十大网络流行语,成为口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今天我就想就正能量——唤醒每个人内心向善向上的力量为题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幻灯片)那么什么是正能量呢?我先给大家介绍一本书,来自英国的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书名叫《RIP IT UP正能量》。这是一本世界级心理励志书,书中的内容深入浅出,向我们阐释了运用“表现”原理激发正能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窗户。让我们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也更有安全感。书中的“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但我认为过于局限在个人情绪上,现在我们赋予了正能量一个新的定义。

(幻灯片)正能量就是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它已经上升成为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与我们的情感深深相系,表达着我们的渴望和我们的期待。

我不禁思考,是什么让正能量一词如风卷残云般的成为2012年所有人的共同记忆呢?在座的很多都跟我一样,是个普通的80后。就拿一个普通的80后面临的压力而言吧,大学毕业后着急着找工作,找到了工作又陷入结构化面试般的尴尬相亲中,好不容易相中了互相看对眼的,又对高居不下的房价心生胆怯。说当代80后都是啃老族,可是没有父母的帮助我们单薄的脊梁确实承载不了如此这般接踵而至的压力啊!

(幻灯片)再说一件小事吧。《1818黄金眼》这档浙江民生频道的节目相信在座的各位都不陌生,我爸妈也非常喜欢看,吃饭的时候老是当背景音乐一样的放着。有次我听到这么个新闻,说是杭州的的哥徐师傅在路边看到一个胃痛的厉害的大妈,就让大妈上车一路风驰电掣的闯红灯赶往医院。事后,徐师傅吃到了3张罚单。他就向交警部门申述说明情况,可是交警部门向那位医院的大妈核实情况时,大妈却矢口否认。1818的记者拨通了电话,想再核实一下,才说完徐师傅的事,对方就表示不方便接电话,瞬时挂断了电话。虽然我们不认同徐师傅闯红灯的行为,可是那位大妈避而不谈的态度却让人心生凉意。这新闻看来和当年轰动一时的南京彭宇案如出一辙,当事人本是揣着热心肠帮助他人,却被冷漠或者恶意地对待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马路边摔倒的人视而不见,这难道不是人性道德的缺失么?

(幻灯片)“坑爹”的李天一 一而再再而三的闹出**,气倒了74岁的老父亲,这难道不是子女教育的缺失么?(幻灯片)“房姐”郭爱爱、“表叔”杨达开等政府公职人员贪婪无度的丑闻屡屡曝光在大众面前,这难道不是共产党员工作信仰的缺失么?

(幻灯片)简单总结一下,负能量主要来自内在自身和外在环境。当我们被周遭各种各样的负面新闻包围了,再加上内心承载的源源不断的压力,我们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变得冷漠、麻木、自私、消极、愤怒、攻击性强,但是内心又渴望着有什么力量可以带我们走出这样一种扭曲的状态。

(幻灯片)于是,我们呼唤正能量,就像呼唤一个时代的英雄一样。“蜘蛛侠、蝙蝠侠、钢铁侠、奥特曼,各种各样的荧屏英雄带着超能力而来,受到大众的热烈欢迎,票房一高再高。

一味的追捧虚幻的英雄只能让我们在电影的短短120分钟内热血澎湃,走出影院我们还是那么混沌和混乱。那么怎么才能排除形形色色困扰着我们的负能量,唤醒每个人内心向善向上的正能量呢?

(幻灯片)如何唤醒正能量?就是要读书。古人云“养心莫如寡欲,至乐无如读书”,可见古人把读书放在了多么重要的位置。温家宝总理的一本《沉思录》天天放在床头,读了不下百遍,常读常新,时时都有新感悟。多读书,读好书,不单要读,还要勤加思考。这样我们才能从书中汲取到我们需要的正能量,并成为我们自己的正能量。

(幻灯片)如何唤醒正能量?就是要多看正面报道。最近浙江卫视经常在播放一个宣传片,“最美妈妈”吴菊萍用她那并不十分标准的普通话号召大家“争做最美浙江人”,让我深受触动。“最美司机”吴斌、“最美爷爷”占祖亿、“最美护士”于淑华、“最美警察”李博亚等等等等,这些最美人物经过新闻媒体的报道为我们熟悉和标榜,他们在平凡中见伟大,在朴实中见崇高,一次一次让我的心灵受到正能量的冲击和洗礼。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道德模范,用实际行动给我们上了一课。

(幻灯片)如何唤醒正能量?就是要多多的结交良师益友。首先我们来盘点下身边的人。那些有正能量特质的和负能量特质的人其实很好辨认。具正能量的人的特征:你跟他在一起感觉是安全、放松、想接近的,你觉得他浑身散发着诸如善良、同情心、上进心和责任感等优秀品格。且有他在旁边,你会觉得比自己独处的状态更好,你的积极能量会在与他交流和分享时跟着上升。具负能量的人的特征:你跟他在一起感觉不安全、紧张、处于防卫状态,你觉得自己是被吸取、压榨和剥削的,自己是被挑剔的、挑战的和攻击的,你的能量会变衰弱,会很想逃走。显而易见,要唤醒自己体内的正能量,增加自己的正能量,就要多结交能给自己带来正能量的良师益友。

(幻灯片)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众三个层面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也提出了要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新浙江的构想。这就对每一个社会个体提出了正能量储备的要求。一个人的正能量可以让我们变得善良乐观向上,一个社会的正能量可以形成免疫气场,让道德保持健康。让我们唤醒每个人内心向善向上的正能量,用我们的正能量去滋养生命、感染他人,实现个人价值,推动社会和谐。正能量,有力量!

第二篇:集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集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道德失范怎么治理

道德如同一块美玉,容不得半点瑕疵;道德底线是社会的基本准则,绝不容许肆意践踏。面对频频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必须加大治理力度,既要叩问良心,唤醒那些失落的灵魂,又要依法处罚,让失德者付出代价,推动全社会形成良好道德风尚。

一、道德失范现象为何多发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如古人提出的“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道德血液在我们这个泱泱大国流淌了数千年,中华民族养成了崇德向善的优良传统。

同时,社会道德领域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突出问题:一些领域诚信缺失、丧失道德底线,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现象时有发生。

为什么失德现象容易多发?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道德教育不够有效。一些地方和单位对道德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存在抓道德教育流于形式、敷衍塞责的情况。从教育本身来看,存在内容空泛、形式僵化、对象一刀切等问题,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缺乏吸引力感染力。惩戒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不完善。

德是根,物是花,厚德才能载物。近代著名思想家章太炎曾感叹:“道德衰之,诚亡国灭种之根基。”道德失范的危害不容小觑。我们要增强道德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推动社会风气的改善。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下大力气解决道德领域出现的突出问题,整治道德失范行为,引导人们知荣明耻、扶正祛邪,不断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二、道德教育怎么给力

古人云:“人无常心,习以成性;国无常俗,教则移风。”道德教化养成、道德失范治理,基础在教育。

首先,抓重点人群。道德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常言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应把道德教育融入幼儿园、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使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领导干部应该成为社会道德的标杆。应大力加强领导干部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水平,使之为全社会作表率。

其次,改进教育方法。“教得其道、乐为用矣,教不得法、无益于事。”近年来,道德讲堂、道德论坛、道德模范评选等形式,受到广泛欢迎,受到良好效果。继续探索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充分发挥公益广告的作用,善于运用手机短信、社交网络、微博微信等平台,运用连环画、动漫、微电影等手法,进行形象化展示、故事化表达,进一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

再次,注重实践养成。“最小的善行胜过最大的善念”。道德教育不只是说教,而应重在实践养成。应突出行为教育、习惯养成,把道德教育融入日常工作学习中,引导人们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规范。发挥民间舆论作用,褒扬邻里好人好事,批评身边不良现象,自觉修身律己、崇德向善。

道,源于教育;道,源于传承;道,贵在坚持。道德教育是个慢功夫,不能指望立竿见影,必须坚持积小德为大德,积小善为大善,不断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

三、惩戒力度如何加大

古话说,“严刑重典者成,弛法宽刑者败”。治理道德失范行为,不能单纯依靠道德教化和舆论谴责,关键还要依照法律法规,采取有效措施,对失德败德者进行惩戒约束,对违法犯罪者进行严厉打击。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一个人良心的形成,仅仅靠观念教化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建立相应的惩戒机制,才能促使人们趋善避恶,自觉养成良好道德习惯。

定红线,明确行为禁区。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失德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应进一步加强相关立法,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制定配套法规,将有关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为道德建设提供有力法律支撑。重管理,狠抓集中治理。惩恶行,震慑败德无良。

四、道德治理如何长效化

道德失范的治理有其特殊规律,急了不行,慢了也不行,关键要在“常”、“长”二字上下功夫,就是常态化、长期抓,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真正抓出成效。

健全法律法规构筑道德保障。出台法律法规的同时,还应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手段,逐步形成引导和约束、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增强人们向上向善的动力。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建立一套完整的诚信体系,是治理失信行为的有效手段。

建立人人参与的机制。一个社会的道德建设,源于每个人的滴水汇流。应当建立健全参与、激励机制,鼓励人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为社会道德的提升贡献一份力量。

一位哲学家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的灿烂星空,一是人们心中的道德律令。品德高尚的人受人敬仰;文明和谐的社会,让人向往。我们相信,具有深厚道德积淀的中华民族,必然会以更加文明、更加和谐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篇:积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积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理性看 齐心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3)

——道德失范怎么治理

2012年,“最美”点亮中国,“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司机”„„一个个“最美”故事,成为推动社会前行的正能量。然而,“毒胶囊”、“黄金大米”、“高官不雅照”„„一系列丧失道德良知的现象,也一次次触痛人们的心灵。道德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度很高的话题。

道德如同一块美玉,容不得半点瑕疵;道德底线是社会的基本准则,决不允许肆意践踏。面对频频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必须加大治理力度,既要叩问良心,唤醒那些失落的灵魂,又要依法处罚,让失德者付出代价,推动全社会形成良好道德风尚。

◎道德失范现象为何多发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如古人提出的“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道德血液在我们这个泱泱大国流淌了数千年,中华民族养成了崇德向善的优良传统。

这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社会道德主流积极健康向上。无论是人们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热情、遵法守规意识、敬业进取精神的大大增强,还是 公共秩序的明显改善、文明礼仪的广泛普及、志愿服务的蓬勃开展;无论是以任长霞、沈浩、杨善洲为代表的优秀领导干部,还是以“当代雷锋”郭明义和吴菊萍、吴斌、张丽莉等一大批“最美人物”为代表的“平民英雄”,都反映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诠释着道德良知,彰显着人间大爱,昭示着社会道德的进步。

同时,社会道德领域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突出问题:一些领域诚信缺失、丧失道德底线,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 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窗口行业和公共场所发生的失德事件,损害公众利 益,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十分恶劣。

当前,在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时期,为什么失德现象容易多发呢?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 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了巨大财富,但经济利益至上的逐利特性,也诱发了消费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的传播与扩散,对一些人造成了 腐蚀,使他们唯利是图,只认钱、不讲德,笃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甚至为一己之利,突破道德底线、挑战法律权威。

道德教育不够有效。一些地方和单位对道德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存在抓道德教育流于形式、敷衍塞责的情况。从教育本身来看,存在内容空泛、形式僵化、对象一刀切等问题,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缺乏吸引力感染力。

惩戒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大量事实表明,道德问题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事情,仅靠道德自律、良心谴责是不够的,必须加强管理。当前,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对一些失德行为无法进行惩治。这就导致失德成本低,甚至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失德现象的发生。

体制机制不完善。改革开放过程中,以往的道德调节机制受到削弱,新的道德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出现了一些漏洞,让一些道德败坏的人钻了空子。比如,在现代社会,信用风险急剧加大,而相关的诚信体系建设没有跟上,给失信者留下了空间。

德是根,物是花,厚德才能载物。近代著名思想家章太炎曾感叹:“道德衰之,诚亡国灭种之根基。”道德失范的危害不容小觑。我们要增强道德建设的紧迫感和 责任感,不断推动社会风气的改善。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坚持依法治国 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下大力气解决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整治道德失范行为,引导人们知荣明耻、扶正祛邪,不断提高社会道德水平。◎道德教育怎么给力

古人云:“人无常心,习以成性;国无常俗,教则移风。”道德教化养成、道德失范治理,基础在教育。只有抓好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才能从根本上减少道德失范现象发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从倡导“五讲四美三热爱”到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到“道德模范”的评选表彰,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到提出“三个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教育从来没有停顿过。

然而,与过去相比,现在道德教育的对象、环境、条件都在发生变化,引导感化的难度也在加大,如果还沿用老套路、旧办法,很难取得成效。应不断创新观念、形式、手段,在增强针对性有效性上下功夫,更好地激发人们的道德自觉,增加人们的道德力量,营造有德光荣、失德可耻的社会氛围。

首先,抓住重点人群。道德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常言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块早春的土壤,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 果。应把道德教育融入幼儿园、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使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社会生活中,领导干部的品性言行影响较大,应该成为社会道德的标杆。应大力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水平,使之为全社会作出表率。

其次,改进教育方法。“教得其道、乐为用矣,教不得 法、无益于事。”近年来,道德讲堂、道德论坛、道德模范评选等形式,受到广泛欢迎,收到了良好效果。应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 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文明新风。继续探索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充分发挥公益广告的作用,善于运用手机短信、社交网络、微博微信等平台,运用连环画、动漫、微电影等手法,进行形象化展示、故事化表达,进一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

再次,注重实践养成。有句话说得好,“最 小的善行胜过最大的善念”。道德教育不应只是说教,而应重在实践养成。应突出行为教育、习惯养成,把道德教育融入日常工作学习中,引导人们自觉遵守基本道 德规范。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在活动中领悟崇高、感受光荣,使凡人善举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发挥民间舆论作用,褒扬邻里好人好事,批评身边不良现象,自觉修身律己、崇德向善。

道,源于教育;道,源于传承;道,贵在坚持。道德教育是个慢功夫,不能指望立竿见影,必须坚持积小德为大德,积小善为大善,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惩戒力度如何加大

古话说,“严刑重典者成,弛法宽刑者败”。治理道德失范行为,不能单纯依赖道德教化和舆论谴责,关键还要依照法律法规,采取有效措施,对失德、败德者进行惩戒约束,对违法犯罪者进行严厉打击。

对不文明行为施以严惩,是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普遍做法。比如在香港地区随地吐痰,会被罚款600港元;在英国伦敦,如果乘客朝车外乱扔垃圾,车主将被处以 100英镑罚款,若因乱扔垃圾被告上法庭,将面临最高2500英镑罚款。在新加坡,对不文明者更是严厉。一个著名的例子是,1993年18岁的美国人迈克 尔在新加坡搞恶作剧,向汽车喷漆,被法庭判处鞭刑。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一个人良心的形成,仅仅靠观念教化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建立相应的惩戒机制,才能促使人们趋善避恶,自觉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因此,对于那些利欲熏心、严重失德的人,必须加大惩戒力度,让他们为失德行为付出高昂代价。

定红线,明确行为禁区。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失德行为,必须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多年来,酒驾行为的治理一直收效甚微,2011年5月明确“酒驾入刑”之 后,两年多来全国酒驾同比下降近40%,对社会的危害也大大减少。应进一步加强相关立法,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制定配套法规,将有关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为 道德建设提供有力法律支撑。

重管理,狠抓集中治理。集中整治公共秩序,加强公园广场、机场车站、旅游景区、体育场馆等的管理,尽可能减 少不道德行为的发生。重点整治窗口行业,严格行业规范,严明纪律要求,扭转靠人情、托关系办事的不良风气,改变

“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杜绝“吃拿卡要”那一套,树立良好的政风行风。

惩恶行,震慑败德无良。自古正邪不两立,扬善必须惩恶。应建立对失德违法行为的惩戒机 制,形成震慑失德者的强大力量。对失德失信、造成严重后果的典型案例,必须依法严肃查处、追究责任;对情节特别恶劣的,应对有关责任人实行在相关行业终身 禁入的惩罚。通过这一系列制度手段发出强烈信号,让败德群体受到严惩、付出沉重代价,再也不敢为恶。

◎道德治理如何长效化

2013 年6月28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深圳特区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提出被救助人承担举证责任,诬告可追刑责。这部被称为“好人法”的规定,将为“活雷锋”撑起一把“保护伞”。深圳这部法规的出台,是为道德治理提供制度保障的一个有力举措。

实践表明,道德失范的治理有其特殊规律,急了不行、慢了也不行,关键要在“常”、“长”二字上下功夫,就是常态化、长期抓,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真正抓出成效。

健全法律法规构筑道德保障。社会良好道德的养成,需要每个人的内在自律,也需要外在的力量约束。特别是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全社会弘扬正气、激浊扬 清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目前绝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制定了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的法规条例。还应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逐步形成引导与约束、自律 与他律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增强人们向上向善的动力。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建立一套完整的诚信体系,是治理失信行为的有效手段。经 全国人大批准,我国将建立以公民身份证号码和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2013年3月15日,我国首部《征信业管理条例》实施,意味着 征信市场步入规范发展阶段。应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搭建统一的信用记录平台,健全个人和单位信用档案,完善“黑名单”制度,形成不敢失信、不能 失信的惩戒防范机制。

建立人人参与的机制。一个社会的道德建设,源于每个人的滴水汇流。应当建立健全参与、激励机制,鼓励人们从自己做 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为社会道德的提升贡献一份力量。动员人们积极投身到学雷锋志愿服务中来,广泛开展扶老助残、帮困解难、便民利民等志愿服 务活动,为社会奉献自己的爱心。

一位哲学家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的灿烂星空,一是人们心中的道德律令。品德高尚的人,受人敬仰;文明和谐的社会,让人向往。我们相信,具有深厚道德积淀的中华民族,必然会以更加文明、更加和谐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四篇:读《积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有感

读《积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有感

道德问题是当前引起较大反响的一个问题。最近,道德失范的现象频出,使一些人觉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最大的失误就是精神文明建设没有搞好。当前道德失范行为频频发生。一是官德滑坡。突出表现在政绩弄虚作假,年龄履历造假,私生活腐化和经济上贪腐,公然耍弄特权等。二是商德滑坡。突出表现在不讲诚信,坑蒙拐骗,假冒伪劣,欠债不还,虚假诉讼等。三是公德滑坡。突出表现在见危不救、见恶不忿、见弱不帮、见苦不悯,为人不讲规则、不修德行、缺乏教养、损人利己等。

对于当下严重的道德问题,应当实事求是地分析、把握其复杂原因。

第一,社会转型。社会转型包括道德转型,传统道德发生裂变,新旧道德激荡碰撞,道德失范现象不可避免。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是我国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型期,这里的转型就包括道德规范的转型。

第二,对传统道德尊重不够、认识不足、取舍不当。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对传统道德规范批判的多,肯定的少;抛弃的多,继承的少,导致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许多优良美好的传统道德被忽视、抛弃甚至践踏了。

第三,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脱节,道德失范代价过低。通常认为,道德是最高的法律,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这说明,道德与法律互为表里,相互依存。但一段时间以来,许多人对强调法制建设不会有意见,一旦强调道德建设,有人就不大认同,就有担心和顾虑。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道德和法律的关系认识不到位,导致在行动上厚此薄彼,一手硬一手软。特别是很多严重违反道德的行为发生后,由于没有相关法律,司法机关无法将其绳之以法,公众和舆论谴责的威慑作用有限,久而久之,道德失范行为不仅增多,而且更加严重,并形成不良效应。

为更好地加强道德建设,需要注重几个提升。一是道德作为一种价值,必须上升到人生观价值观高度,追求道德要与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联系在一起。二是加强社会精英道德教育,他们是道德的标杆,对社会道德的影响深刻。三是一定要依靠法律建设道德。软力量一定要有硬手段。让我们每个人积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传承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杜庆通)

第五篇:积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道德失范怎么治理

积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道德失范怎么治理

一、道德失范现象为何多发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如古人提出的“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道德血液在我们这个泱泱大国流淌了数千年,中华民族养成了崇德尚善的优良传统。

这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社会道德主流积极健康向上。无论是人们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热情、遵法守规意识、敬业进取精神的大大增强,还是公共秩序的明显改善、文明礼仪的广泛普及、志愿服务的蓬勃开展;无论是以任长霞、沈浩、杨善洲为代表的优秀领导干部,还是以“当代雷锋”郭明义和吴菊萍、吴斌、张丽莉等一大批“最美人物”为代表的“平民英雄”,都反映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诠释着道德良知,彰显着人间大爱,昭示着社会道德的进步。,都反映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诠释着道德良知,彰显着人间大爱,昭示着社会道德的进步。

同时,社会道德领域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些领域诚信缺失、丧失道德底线,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窗口行业和公共场所发生的失德事件,损害公众利益,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十分恶劣。

当前,在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时期,为什么失德现象容易多发呢?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了巨大财富,但经济利益至上的主力特性,也诱发了消费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的传播与扩散,对一些人造成了腐蚀,使他们唯利是图,只认钱、不讲德,笃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甚至为一己之利,突破道德底线、挑战法律权威。

道德教育不够有效。一些地方和单位对道德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存在抓道德教育流于形式、敷衍塞责的情况。从教育本身来看,存在内容空泛、形式僵化、对象一刀切等问题,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缺乏吸引力感染力。

惩戒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大量事实表明,道德问题不仅是个人修养的问题,仅靠道德自律、良心谴责是不够的,必须加强管理。当前,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对一些失德行为无法进行惩治。这就导致失德成本低,甚至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失德现象的发生。

体制机制不完善。改革开放过程中,以往的道德调节机制受到削弱,新的道德机制还么有建立起来,出现了一些漏洞,让一些道德败坏的人钻了空子。比如,在现代社会,信用风险急剧加大,而相关的诚信体系建设没有跟上,给失信者留下了空间。

德是根,物是花,厚德才能载物。近代著名思想家章太炎曾感叹:“道德衰之,诚亡国灭种之根基。”道德失范的危害不容小觑。我们要增强道德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推动社会风气的改善。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下大力气解决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整治道德失范行为,引导人们知荣明耻、扶正祛邪,不断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二、道德教育怎么给力

古人云:“人无常心,习以成性;国无常俗,教则移风。”道德教化养成、道德失范治理,基础在教育。只有抓好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才能从根本上减少道德失范现象发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从倡导“五讲四美三热爱”到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到“道德模范”的评选表彰,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到提出“三个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教育从来没有停顿过。

然而,与过去相比,现在道德教育的对象、环境、条件都在发生变化,引导感化的难度也在加大,如果还沿用老套路、旧办法,很难取得成效。应不断创新观念、形式、手段,在增强针对性有效性上下功夫,更好地激发人们的道德自觉,增加人们的道德力量,营造有德光荣、失德可耻的社会氛围。

首先,抓住重点人群。道德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常言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块早春的土壤,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应把道德教育融入幼儿园、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使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社会生活中,领导干部的品性言行影响较大,应该成为社会道德的标杆。应大力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和水平,使之为全社会作出表率。

其次,改进教育方法。“教得其道、乐为用矣,教不得法、无益于事。”近年来,道德讲堂、道德论坛、道德模范评选等形式,受到广泛欢迎,收到了良好效果。应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文明新风。继续探索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充分发挥公益广告的作用,善于运用手机短信、社交网络、微博微信等平台,运用连环画、动漫、微电影等手法,进行形象化展示、故事化表达,进一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

再次,注重实践养成。有句话说得好,“最小的善行胜过最大的善念”。道德教育不应只是说教,而应重在实践养成。应突出行为教育、习惯养成,把道德教育融入日常工作学习中,引导人们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规范。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在活动中领悟崇高、感受光荣,使凡人善举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发挥民间舆论作用,褒扬邻里好人好事,批评身边不良现象,自觉修身律己、崇德向善。

道,源于教育;道,源于传承;道,贵在坚持。道德教育是个慢功夫,不能指望立竿见影,必须坚持积小德为大德,积小善为大善,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三、惩戒力度如何加大 古话说,“严刑重典者成,驰法宽刑者败”。治理道德失范行为,不能单纯依赖道德教化和舆论谴责,关键还要依照法律法规,采取有效措施,对失德、败德者进行惩戒约束,对违法犯罪者进行严厉打击。

对不文明行为施以严惩,是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普遍做法。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一个人良心的形成,仅仅靠观念教化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建立相应的惩戒机制,才能促使人们趋善避恶,自觉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因此,对于那些利欲熏心、严重失德的人,必须加大惩戒力度,让他们为失德行为付出高昂代价。

定红线,明确行为禁区。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失德行为,必须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应进一步加强相关立法,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制定配套法规,将有关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为道德建设提供有力法律支撑。

重管理,狠抓集中治理。集中整治公共秩序,加强公园广场、机场车站、旅游景区、体育场馆等的管理,尽可能减少不道德行为的发生。重点整治窗口行业,严格行业规范,严明纪律要求,扭转靠人情、托关系办事的不良风气,改变“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杜绝“吃拿卡要”那一套,树立良好的政风行风。

惩恶行,震慑败德无良。自古正邪不两立,扬善必须成额。应建立对失德违法行为的惩戒机制,形成震慑失德者的强大力量。对失德失信、造成严重后果的典型案例,必须依法严肃查处、追究责任;对情节特别恶劣的,应对有关责任人实行在相关行业终身禁入的惩罚。通过这一些列制度手段发出强烈信号,让败德群体受到严惩、付出沉重代价,再也不敢为恶。

四、道德治理如何长效化

实践表明,道德失范的治理有其特殊规律,急了不行、慢了也不行,关键要在“常”、“长”二字上下功夫,就是常态化、长期抓,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真正抓出成效。

健全法律法规构筑道德保障。社会良好道德的养成,需要每个人的内在自律,也需要外在的力量约束。特别是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全社会弘扬正气、激浊扬清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建立一套完整的诚信体系,是治理失信行为的有效手段。应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搭建统一的信用记录平台,健全个人和单位信用档案,完善“黑名单”制度,形成不敢失信、不能失信的惩戒防范机制。

建立人人参与的机制。一个社会的道德建设,源于每个人的滴水汇流。应当建立健全参与、激励机制,鼓励人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为社会道德的提升贡献一份力量。动员人们积极投身到学雷锋志愿服务中来,广泛开展扶老助残、帮困解难、便民利民等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奉献自己的爱心。

一位哲学家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的灿烂星空,一是人们心中的道德律令。品德高尚的人,受人敬仰;文明和谐的社会,让人向往。我们相信,具有深厚道德积淀的中华民族,必然会以更加文明、更加和谐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下载正能量-唤醒每个人内心向善向上的力量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正能量-唤醒每个人内心向善向上的力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7.积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道德失范怎么治理

    积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道德失范怎么治理 2012年,“最美”点亮中国,“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司机”„„一个个“最美”故事,成为推动社会前行的正能量。然而,“......

    让正能量的歌曲传递和培养少年儿童向上向善的价值观范文大全

    让正能量的歌曲传递和培养少年儿童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早在18世纪,英国罗杰?诺斯说:“音乐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感情。”音乐是一种能......

    学习正能量 感染每个人(合集五篇)

    学习正能量 感染每个人2013年5月28日收费三班的全体员工在优秀员工张成刚的带领下学习了正能量文章《放飞希望的翅膀》。 张成刚通知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收费员有着高度的政......

    正能量励志向上的语句

    励志是一门学问,大家对励志是怎么理解的呢。正能量励志向上的语句,我们来看看。1、在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狱就是天堂;有希望在的地方,痛苦也成欢乐。2、我们都知道明天是世上增值最......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 凝聚向善向上力量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工作中的一点做法 家庭建设是国家建设、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缩影,反映着整个社会文明的程度。近年来,我校始终把家庭作为培育和践行社......

    专题六加强道德建设 积聚向善正能量

    专题六:加强道德建设 积聚向善正能量一:【背景材料】4、段爱平:老百姓的贴心人5、沈克泉、沈昌健:“油菜花父子”35年追梦路6、方俊明:迟到的荣誉、不悔的信念7、格桑德吉:悬崖边......

    凝聚向上向善之正能量,引导孩子做品德高尚的好少年

    凝聚向上向善之正能量,引导孩子做品德高尚的好少年 高育芳 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

    新冠肺炎疫情感悟——激发向上向善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感悟——激发向上向善力量新冠肺炎疫情给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造成了很大冲击,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既有个体层面的病毒感染风险、生活物资保障、交通出行、返岗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