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教师口语课教学改革
浅议“教师口语”课教学改革
桂新苗(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陕西西安 邮编:7101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口语”课也面临了教学改革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教师口语课程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而且提出,“教师口语‘课应该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为提高我国教师的职业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关键字:教学改革;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考试方式
教师口语课是研究教师口语运用规律的一门应用语言学科,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师范类各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必修课程,是在理论指导下培养师范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口语应用能力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由于我们对这门课课时分配不很合理,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单一,以及考试形式的简单化,致使这门课在开设中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设置的改革
课程改革是跨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目的是解决学生整体发展的问题,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去考虑课程的设置,才能真正发挥课程设置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教学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首先是总课时量的问题,从学生的专业上看,中文系学生与其他系的学生相比,所学专业的性质有所不同,将来担负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所以,对教师口语水平的要求也应有所不同,中文系的学生是未来的语文教师,承担着下一代进行普通话教学和口语训练的重任,所以,自身口语水平的高低就至关重要,正因为这种专业上的差别,在教师口语课总课时量的安排上中文专业应安排72学时,其他专业本科的教师口语课可安排56学时。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中贯彻四点教学原则:
1、精讲多练,以练为主的原则。
2、听说兼顾,循序渐进的原则。
3、课内外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的原则。(选择现实问题作辩题、开展10分钟口语训练)
4、分层辅导、分类训练。
第一部分“普通话训练”,虽然并入了“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当中,但仍然是“教师口语”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在本校上“教师口语”课的教师基本上也是普通话测试员老师,所以,基本上“普通话培训”和“教师口语”是融为一体的。
对于第一部分其教学方法是精讲多练,每班按照不同的方言区分成几个小组,教师在讲课中除了讲授普通话各部分的基本理论外,重点要对照普通话和内蒙各方言的对应关系,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练习。
由于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那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普通话很差的学生,他们不好意思开口,教师应该领读,逐步让他们消除羞涩感,能够用普通话开口讲话,对于能够开口的学生,让学生结成小组练习,适当搭配普通话较好的学生,让他们形成一个互帮互学的学习氛围,多听多练,自我纠正。
在普通话训练中,让学生由字的训练逐渐过渡到词的训练,进而到朗读篇目的训练,最后到开口说话的训练,这样不仅训练了普通话,而且为“教师口语”的后两部分训练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使普通话的学习彻底融入到口语表达的运用中去,同时又进一步强化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技巧。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步达到对普通话运用自如的程度。第二部分“一般口语交际训练”,这一部分的内容包括朗读技能训练、听话技能训练、说话技能训练、口语交际的相关技能训练四部分。
在这一部分的讲授中,首先应对学生进行检测并发现问题,然后,根据其发现的问题讲授理论,训练技能,学生展开评议、教师指导,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同时,进行每日三分钟口语训练,开展主题班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方式,多方面创造条件让学生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录像、录音、幻灯、多媒体技术等辅助教学。
这部分从教学形式的方法上看,采用听、说、读、写、演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并以大量的辅助材料和音像材料的配置使用,使学生在提高口语能力的同时,其他方面也得到锻炼,因此,它所达到的教学目的是多元的。
总观口语教学全过程,它常常是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进行,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展开,这种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学生更加欢迎和乐于接受。譬如:“普通话大赛”、“诗歌朗诵会”、“辩论赛”、“演讲赛”等。
教师口语课上,适当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并创设一个较宽松的环境,以锻炼当众说话为突破口,让学生由想说不敢说到敢说、爱说,不管是朗诵、演讲、辩论还是表演,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一次次的锻炼,使学生克服了紧张、胆怯、自卑等心理,逐步建立起了自信,这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的提高也十分有利。
第三部分“教师职业口语训练”,这一部分内容非常重要,比如教学口语的语音训练、修辞训练、表达方式训练以及主要教学环节的口语技能训练等内容,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这些知识与技能是不同专业的学生都需要掌握的,教师讲授这些理论问题时要清晰明确,同时要具有示范作用,这一部分的训练可以融入到一般口语交际训练当中去进行。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
我们的《教师口语》课程在前期阶段基本是沿用着一个老师讲、一群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很快,我们就发现,这种教学效果并不好,老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指导的效率低,实践的机会少,而且,由于一个教师担任主讲因为受到学科知识的限制,一些其他学科特有的课堂语言有时还不能准确地表达,因此,我们就要把把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改革教师口语课程模块的设置。在教师口语的基 3 本理论和实践下,中间穿插四个讲座。分别是:双语(汉英语)教师口语的特色;数学教师口语的特色;科学课教师口语的特色;艺术课教师口语的特色。在此之后,做最后一个讲座,关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口语的教育学价值。至此,《教师口语》课将会发生彻底的有价值的改变。
四、考试方式的改革
为了体现教师口语课的口语特点,突出其实践性,确保课程的开设质量,就考试方式应进行如下改革。
普通话考试这一部分成绩放在普通话培训中进行,成绩占到教师口语课总成绩的30 %,其他成绩采取下列方式进行:汉语言文学系的“教师口语“课因为与其他专业有所区别,而且班容量相对小,基本采取口试的形式考试,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才能反映出一个学生真实的口语水平,总成绩为平时成绩(30%)十期末成绩(40%)。
平时成绩的考核我们采取如下方法进行: 1.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平时组织的口语活动、课堂提问,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要非常熟悉,给每个学生建立学习档案,教材每一部分内容,对学生的考核情况教师都要记录下来,也可以布置学生写一些命题演讲稿或者解说词、评述等,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些成绩综合起来可以占到30%。
2.期末考试的重点放在朗读和即兴演讲上,这是检验一个中文教师是否合格的必备的两项技能,试题从教师口语课题库中抽取,这两项成绩综合起来也占到40 %。
3.作为全校共同课的“教师口语“课,即其他专业开设的”教师口语“课,由原来的闭卷考试改为部分闭卷考试。因为共同课的”教师口语“课班容量过大,采取全部口试有一定的困难,考试形式拟采取平时成绩占到30 %,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到40%的方式进行。
4.平时成绩的考试方法除了采用针对中文专业学生的考核方法外,适当增加朗读和即兴演讲内容,这些成绩综合起来占到总成绩的30%左右。
5、期末闭卷考试采取书面形式。主要考核学生掌握教师口语课理论知识的情况,只有把理论知识烂熟于心,学生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慢慢消化,运用于实践当中。闭卷考试的题型分为单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题和简答题四项。以上题目均从教师口语课题库中抽取。
“教师口语”课是现代优秀教师必备的思想工具和智能武器。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教师口语课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和发声技能,掌握教学口语的基本技能,达到能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工作和交际,从而提高我国教师的职业素养。
作者简介:桂新苗,(1981.8-),女, 陕西咸阳武功人,任教于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中文系,助教,从事语言及应用语言研究。
快递地址:陕西西安市长安区皂河路2号,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中文系,联系人桂新苗 联系电话:***
第二篇: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口语》课训练初探
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口语》课训练初探
黄文吉
教师运用语言技能和技巧,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口语”的运用,也就是说,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以教育用为实现文明和进步的手段,从而产生了教育者——教师。在传播文明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采用的是“教师口语”,由此可见,“教师口语” 产生的年代距今也是相当久远的。但就《教师口语》而言,它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倒也是新兴的。随着师范教育改革有不断深入,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加强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已成为人们重视的课题。由于它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又专门研究教师在教学中口语的运用规律,人们在探索这门学科的教学方法过程中不难发现,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中,较难总结出一套教学规律来,以提高《教师口语》的教学效果。
笔者自一九八八年以来,一直从事《教师口语》的教学、训练和考核,在训练和考核中发现,学生的一般口语(口头表达)交际能力远远达不到要求,教学口语的应用就更不用说了。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 我们学校学生除了有汉族地区学生所固有的劣势之外,最致命的弱点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因此,笔者认为,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教师口语》的教学,应根据其不同的特点来进行。
一、结合少数民族语言特点,进行普通话训练
普通话是《教师口语》课的组成部分,是合格教师的职业语言,是合格师范生必备的基本功,没有合格的普通话,口语交际就会受到很大的阻碍,教学工作也不会得心应手。
国家推广普通话工作已进行了四十余年,取得的成绩是相当巨大的。然而,由于我国地域较广,民族较多,加之各方面的原因,推普工作仍需下很大的功夫,而少数民族聚居区,推普工作难度就更大了。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普通话教学,应结合少数民族语言的特点来进行训练。
1、创设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
我校是广西四所少数民族师范学校之一,学校校址设在桂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加之少数民族文化、经济等发展缓慢,学生又大多来自农村,他们所固有的交际语大都是少数民族语言或当地土语,最“进步”的共同语就是北方方言中的“桂柳话”,这些正是阻碍普通话推广和教学的不利因素,为不至于学生在师范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仍满口“乡音不改”以至于对下一代形成“恶性循环”,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应创设一个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过去,由于重视不够等原因,一些老师和学生在上课时才不得不讲普通话,课后的交往又用方言和土语,致使学生刚学到一些知识课后又“还”给了老师,因为没有形成普通话语言环境,学生训练机会少,进步较慢。壮族学生有些甚至普通话和壮语的声母也区别不清,交谈起来满口“夹壮”,根本没有掌握基本的普通话要领,普通话的推广遇到很大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近几年来,我校从学校领导到一般教师,均以推广普通话为己任,把推广普通话当作一件重大的事情来抓,上课、宣传、交际、工作用语基本实现普通话化。由于领导以身作则,教师带头,学生学习普通话、使用普通话的自觉性普遍提高,加之平时各种课外活动(如:诗文朗诵、演讲、故事会及普通话基本功考核等)的正常开展,使普通话得到充分使用,民族语言、方言交际交往渐少,学生普通话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
2、因地制宜,区别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普通话教学
前有所述,我国地域阔大,民族较多,普通话推广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如我校学生生源大多来自农村,且百分之九十五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是素质差,普通话水平有先天不足,自尊心较强而自卑感又重,自己不会说而不敢说,但又不愿别人帮助和纠正,宁愿用本民族的语言交际,不管普通话有否提高。针对这种问题,我们采取了多种渠道,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确保了普通话教学的有效进行。我们的做法是:
(1)耐心指导,消除疑虑。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自尊心强、自卑感重的心理,作为老师,首先要做到耐心指导,往往在学习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生对普通话的掌握较慢,特别易与本民族语言混淆,如:壮族学生没有送气音、没有声母中塞擦音和擦音的区别,p和b全念b,d和t全念d,g和k全念g,zh、ch、sh、z、c、s全念s,经常有把“兔子跑了”念成“肚子饱了”、将“合唱”念成“和尚”的笑话,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因地制宜,结合这些特点进行普通话教学,如补充一些乡土教材,以使学生迅速克服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的影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普通话教程》,以广西地区为主要教学对象,是一本难得的“乡土教材”。再者,要注意确定重点、难点,壮族学生重点注意送气音和塞擦音,杂居在少数民族学生中的汉族和瑶族等能操北方方言的学生重点在于前鼻音和后鼻音、边音l和鼻音n、舌尖前后音的区别等。只有这样,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解决普通话学习上遇到的难题。
(2)结合少数民族文化,加以区别学习。
少数民族学生因本民族传统文化熏陶,受到影响也很深,他们崇拜自己的民族英雄,也十分喜爱自己的民族语言,因此,他们往往在互相接触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民族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自己的民族英雄,要使普通话得于较广泛推广,结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用普通话的形式结合少数民族语言,向学生讲述他们心目中崇拜的人物,收到的效果也是比较理想的。
二、克服少数民族自身障碍,进行一般口语交际训练。
所谓口语交际,是指在特定的人,在特定的语境里,为了特定的目的,运用语言手段、选择适当的内容和方式组成话语,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言语活动。
一般口语交际,是《教师口语》中一项重要内容,教师的职责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不管是传授知识,还是管理和教育,主要手段是靠口语。一般口语交际是社会上任何人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而教师职业口语则是在一般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发展和具体变化的。因此,学习一般口语交际是学习教师职业口语交际的前提,对培养合格教师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有重要作用。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一般口语交际,除了应具备良好的普通话基本功和有一定朗读技巧外,应重视克服少数民族自身的障碍,进行口语表达训练。
民族学生自身的障碍主要表现为:
1、孤陋寡闻,交际能力差。由于所处边远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信息封闭。没有机会进行交际活动,形成了学生孤陋寡闻,学生性格孤僻,不合群,不善交往,口语交际机会自然就少,从而无法更多地吸收别人的先进的东西。
2、安于现状,缺乏进取精神。由于地域和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学生受到“安贫乐道”观念的支配,读书的最终目的只是跳“农门”,端上“铁饭碗”即行,而考上了师范学校就已稳获“铁饭碗”了,因而不思进取,缺乏竞争奋进精神。因此,在“合格”和“优秀”之间,只求勉勉强强的“合格”,因而失掉了极好的锻炼机会。
3、自尊心强,自卑感重,固步自封。少数民族学生所处环境劣势和后天民族教育的缺陷,往往表现为自尊心较强,认为本民族的东西是最“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因而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在他们看来是一种民族歧视,所以大多不肯接受。这种自尊又自然导致了自卑,由于见识少,家庭生活又困难,使得他们在人前自惭形秽,认为低人一等,有许多东西宁可闷在肚里也不愿“拿出口”,怕人家笑话,久而久之,就自然形成不善交际,口语表达也就得不到锻炼。
少数民族学生的自身障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交际,那么,口语交际就不能真正地起作用。因此,在口语教学中,应注意帮助学生克服自身障碍,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1、拓宽渠道,增长见识。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如电视、录像、录音等手段,将口语性强、有特点的一些演讲、辩论及讲座等播放给学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开展有意义的联谊活动,使学生在参观学习中增长见识,达到交流的目的。
2、加强“扶志”教育,树立学生信心。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自尊心强、自卑感重、缺乏进取精神这一弱点,应该对他们进行“扶志”教育激发他们自强拼搏,积极进取。多进行前途理想教育,从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现实入手,分析少数民族的矿产、森林、水利资源丰富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学好文化知识,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未来教师,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而贡献力量。
三、根据文化地域实际,进行教师职业口语训练。
教师口语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教育工作的成败,深刻而富有感染力的交谈,能启迪学生心灵,激励学生上进;干涩粗暴的言语往往会破坏学生的心绪,导致教育的失败。为什么同一个教学内容,有的老师能够使学生听得不厌其烦、沁人心脾;有的老师却使得学生人在曹营心在汉,巴不得快点下课;有些违反纪律的学生,老师讲一大套道理无效;有些老师三言两语就能解决,关键在于教师口语应用上的成功与失败,因此,教师的职业口语是十分重要的。
如何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教师职业口语训练,这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1、利用双语教学对教学口语训练进行完善和补充。
民族师范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从事的工作是和少数民族学生打交道。由于地域和文化基础薄弱,少数民族小学生最初的交际语是本民族语言,从感性认识开始,直至上小学低年级,他们所接触的均是本民族的语言。在对事物的认识当中,他们可以用本民族语言说出许多树木、花草、虫鱼、飞禽、走兽。一旦上学,用汉语表达就遇上了麻烦。这时,如果老师能用适应于当地的少数民族语言加以帮助和解释,就会使学生迎刃而解。因此,中师生在学好普通话的基础上,应该掌握
一、两种少数民族语言,在教学当中能够应用,工作就会更加得心应手了。这也就要求民族师范应在适当的时候开设民族语言课,或选修、或课外活动,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民族语言。
2、掌握适当的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在教育口语应用过程中易于和学生沟通。
根据国家推普工作的要求,要使交际语言普通话化,那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纪律教育应该用普通话完成,那是无可置疑的,然而,由于教育对象是少数民族小学生,他们的交际语有较重的民族语言和方言,在交际中(特别是纪律教育中),如果学生有不愉快思想,就会产生不情愿讲普通话的情绪,老师讲普通话,学生用方言和民族语言来回答,交谈的结果就会“各走各的路”,也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完成使普通话成为交际语言的前提下,用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加以辅助,在到完整沟通的目的。
3、根据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和掌握的语言种进行家访工作。
教育口语的交际对象,不仅是对学生进行交际,它还包括对家长和社会的交际。家长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主要合作者,教师和家长的联系是教育好学生的不可忽视的环节。教师对家长的谈话,包括家长会上的谈话、家访、接待家长来访等。谈话的主要目的是与家长互通情况,争取配合。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家长交谈,要注意分析谈话对象的文化程度,掌握对方所持的语种。然后进行交谈,寻求共同话题。少数民族由于经济文化落后,大多数家长由于家庭困难,错过了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加之天长日久,除了普通的一些语言交谈外,太深奥的道理、太晦涩的文字对他们是没有用处的,如果老师在谈话时自恃自己有知识、有水平,在家长面前盛气凌人,其结果是适得其反的。因此,在和家长谈话前,应具体了解家长所掌握的语种进行交谈。此外,在进行家访工作中,了解家长所在民族的习惯和习俗,熟悉少数民族的一些应酬方法,有利于和家长交谈,达到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的目的。
《教师口语》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对这门课的教学也会随着它的不断普及而总结出丰富的教学经验。笔者在此只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在这门课的训练作些浅微的探索,望得到专家的厚教。
(本文发表在《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国语文教师优秀论文集成>》(珠海出版社),并获《语文教学与研究》编辑部中国语文教师论文大赛评委会共同颁发的大赛全国一等奖,)
第三篇:《教师口语》的教学改革思路、措施与建议
《教师口语》的教学改革思路、措施与建议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开始投入使用。2010年,我校的普通话测试首次采用人机对话,学生的测试合格率明显下降。针对这种情况,我课程组查找原因,改革教学思路,探求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措施。
一、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1.对证施教。简言之,即是对照相应的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的知识、技能要求组织实施教学。本课程应紧紧围绕“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内容展开教学和训练,做到既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又为学生考取普通话等级证书奠定良好的基础,解决授课内容与考证脱节的现象。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上精讲多练,强化训练。课下,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通过课外活动推进普通话表达技能的提高。如举行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和开展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的社会实践等活动,把训练渗透到形式多样的活动之中,把训练的空间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从而形成良好的实训氛围,使学生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提高说普通话的能力。
3.“一对一”教学及互助模式。在现行的教学中,由于师资有限,基本上是采取班级教学模式,学生少则三十人,多则五六十人,很难做到实际上的一对一。这里所说的一对一,即运用一对一的方法组织普通话训练。具体做法是:
(1)教师一对一辅导。集中训练一段时间后,教师在课堂上将学员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人数不超过十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巡回面对面地逐一地听每个学生的难点音,即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纠正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一对一互助。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提高普通话水平,仅凭课堂内的学习是不够的,还要通过课后的大量练习才能达到。因此,教师在调查、了解学生的语音难点和盲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成立一对一课外互助小组,通过一帮一的互听、互辨,互纠互学,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教师一对一地辅导,利于教师获得教学反馈,采取有效的矫正措施。另一方面,学生主体能及时地得到来自教师的反馈信息,从中发现问题,认识自我,并得到具体的指导和正确的纠正办法,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有效地纠正语音错误,实现准确发音的目的。学生一对一互助,弥补了教师对学生无法一一纠正的不足,克服了学生在训练中的盲目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发音的正确率,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与进步。而在“听”与“说”,“辨”与“纠”的互助中,扩大了训练的面,提高了学生运用普通话的能力,带动了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对比法。普通话里,有些音近的声母或韵母学生很难读准。如z和zh,in和ing等。教学中,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它们的不同,通过区别,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它们的发音要领,正确地发音。
2、相互点评法。即是打破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具体做法是:
(1)当老师请学生在课堂“发音”时,让同学们一起评议其优点及不足。(2)每次课按说话题目及学号顺序,请10位同学上台说话1分钟。之后,抽签请出两位学生对“说话”的同学的“说话”进行点评。
(3)课外成立若干学习小组,互相纠音,互相帮助。通过这些互评活动,提高学生的辨正能力,进而推动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3、鉴赏教学法。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并逐步进入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跨时空的表现力大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和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使课堂教学形象、生动、有趣,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增强情感体验,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中,我们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选择规范的、高水平的朗读音像作品让学生鉴赏、模仿,使学生在鉴赏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在模仿中提高说普通话的水平。
4.朗读贯穿法。即语音知识及训练都结合朗读作品进行。朗读涉及到语音的各方面知识和要求,不仅要读得流利,不能回读,停连得当,更重要的是字词的读音要准确,并按音变要求读好变调。因此,练习朗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练习字词的过程。在普通话训练中,每讲授相应的知识后,都选择相应的句文及绕口令来朗读练习,这种训练既实用又有效,它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帮助学生提高了说普通话的流畅程度。
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1.开发多媒体网络课件,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普通话训练”多媒体网络课件,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的授课方式,通过直观的发音图、发音动程的动画及语音示范和练习帮助学生纠正方音,说好普通话。拟定的课件要求如下:
(1)内容合理,界面简洁,操作方便
从声母、韵母入手,再到声调、语流音变、词汇语法、朗读、说话,从易到难,从基础到提高,循序渐进,符合认识规律。
(2)形象生动,直观易懂
① 学习普通话的发音,光靠用耳听用嘴去模仿是远远不够的。有必要深入地了解发音的原理。为此,应制作收集表现发音动程的动画和演示发音口型视频文件,从不同的角度帮助、加深学生对普通话发音、例文朗读的理解和把握。
② 强调语音训练,是本课程的首要任务。准备普通话声母、韵母、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规定的各种词语表、测试用的朗读作品等的录音,录制配合训练用的绕口令、句文练习和对比练习的录音。这些录音,起到了示范的作用。
(3)具有交互功能的自测练习,生动有趣
设制具有交互功能的各类自测练习网页,包括方言地区学习普通话时容易出错的声韵调等方面的“辨音自测”、“普通话词汇自测”、“普通话语法自测”等练习。在做练习时,必须准确地判断。
(4)丰富资料,便于学习
《普通话训练》强调的是练习,设制的课件内容应按照这个原则去组织,并注意发挥多媒体网络课件的优势。在介绍普通话的声、韵、调、语流音变等内容之后,附有练习,收集了大量的资料:除了《普通话水平测试教程》中的大部分词语表和相关资料外,特别是附录了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必须掌握的各类词语表及模拟试题。
2.积极引进计算机辅助测试技术,帮助学生快速提高普通话水平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开始投入使用。机辅测试不仅能够避免人工测试打分过程中出现的主观随意性,使测试结果更加客观公正,而且机辅测试可以随时进行考前模拟测试,通过模拟测试,计算机可以指出考生目前的普通话等级水平及存在的主要发音问题,考生可以进行针对性训练,快速提高普通话水平。
本课题组建议学校尽快将国家最先进的智能普通话口语的评测技术引进我校,与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联系,积极利用学校现有机房开展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帮助学生快速提高普通话水平。使学校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尽快扭转学生的测试合格率明显下降的局面。本课程的建设目标及步骤
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题库与参考资料等所有资源。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水平。
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改革内容设置。
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多媒体网络课件,继续收集素材,修订、补充完善网络课程的内容和学习资料。增加语音识别,提高人机互动功能。
第四篇:课学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课学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悦来中学―――林志颖
本人本期积极听课、评课,大胆尝试,认真写好教案、学案,要求学生预习,课前提出知识要点,学习难点,以及有待解决的问题,把全班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对各组预习笔记,讨论笔记严格检查,课堂教学采取教师引导,学生大胆上台演说,让学生当老师,同学间互相讨论,积极发言,补充不够全面的发言及回答,让学生吃透知识。教室共有四块黑板,一般前面块给教师及上台讲解知识的学生用,其他几块分配给各学习小组用,各组以激励性的称谓给自己小组命名,如“精诚合作”、“勇往直前”……等等,学生都很积极。
本人在数学科的教学上,已基本形成一定模式,课前写出学案,每小组发一份课前预习,让学生根据学案进行预习,探究知识。课前让各小组汇报预习情况,每组派一人讲述本节课的知识要点,重难点以及碰到的问题,探究知识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询问学生通过预习学到了什么知识。然后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汇报予以肯定及适当解释,用十分钟左右时间引导学生发现归纳新知识,然后练习巩固,让学生讲解解题过程,从分析到运用新的知识点,解题演算,一步步要求学生像教师一样能破解知识,这样学生能吃透知识,达到举一反
三、灵活应变、学习积极主动的目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本节课所学的知识。通过大胆尝试,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讨论问题积极,发言的同学越来越多,表达知识的口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晚自习讨论题目很激烈,各自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有的问题争执不下,才请教老师。但有部分学生性格孤僻,胆小,语言表达能力差,他们仍然很不适应这种教法,还需多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让他们大胆发言,彼此互相帮助,互相当教师。
“换位教学”法不是简单的变换思维,要结合本校学生及教材实际,从思维上彻底更新,让学生展现自己才华的时间更多,努力实现“三维目标”。
总之,本人积极推行“换位教学法”的新课改,不断尝试新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教育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第五篇:浅谈《钳工》课教学改革
浅谈《钳工》课教学改革
实训中心
薛杰良
摘要:本文针对我校实习中心的教学情况叙述在钳工教学方面的一点改革尝试。浅谈几点意见。
关键词: 钳工实习教学改革
在钳工实习中,钳工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工种之一,但长期以来钳工的教学模式总让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机械单调的训练、缺乏新意的课题,难免存在一些教学弊端,总让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没有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我仔细分析钳工实习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学生从初中走进职校,很少或从未接触过工艺知识和操作技能。因此,钳工教学目的主要是加强学生基本功的掌握,熟悉工件的加工工艺过程,了解生产设备使用及性能。
以下是我校在钳工教学方面作了初步尝试:
一、尝试“一体化”教学
在以往钳工教学过程中,工艺课与实习课教学脱节,每学期工艺
开设内容和实习课题不符,形成了你教你的,我练我的,自成体系的局面,不利于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其次是学生在学习工艺课时,缺乏与实体的结合,设有感性认识,常感枯燥无味,上课打瞌睡,难以接受。实习过程中,往往用得着的内容没讲,实训室不用的东西讲了一堆,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不利于操作水平的提高。再次实习课与专业课相比,上课环境差,竞争力差,学历低的教不了,学历高的不愿教,实习教师队伍学历层次整体偏低,直接影响实习的质量提高。
鉴于以上状况,我校的钳工工艺课和实习课合二为一,即钳工实习的教师同时兼任钳工工艺课,即教师一体化。根据教学安排,对钳工专业进行教材一体化和教室一体化进行配套改革。这种教学模式能较好地解决钳工工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工艺理论课与实习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围绕钳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训中心将报请学校支持,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了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体化教学”不但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有效地避免了工艺课和实习课的脱节,使钳工工艺课更有针对性,直观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学习效果有明显的提高。工艺、实习课教学质量有明显改善。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科学合理地安排工时。
要想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除了教师良好的引导,更重要的是要
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浓厚的兴趣。采用“一体化”教学之后,如何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觉得应该科学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统筹兼顾各种训练技能之间的时间分配以及工艺学———生产实习一体化教学中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之间的时间分配。各种技能之间要合理交叉训练等尤其重要。
《钳工工艺学》一书中,錾口锤的制作工艺较复杂,而我校汽修专业的学生不参加考工,针对这状况,我校把錾口锤的制作尺寸缩小,并把中间的腰孔改成螺纹孔,大大缩短了工时。本课题包括了原錾口锤的基本操作技能,还增加了攻丝、套扣、装配等工艺。可以让学生对钳工了解的更全面,能从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而且我校汽修专业的金工实习是采用循环实习方式,学生一月实习一周,正好可以利用这个空余时间给学生安排相应的课题,比如本田、雪佛莱车标的制作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设计。不仅可以巩固他们的所学,而且还促进他们创造性潜能的发挥。这样一来,克服了传统教学内容中制作件千篇一律、缺乏新意的弊端,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把錾口锤制作简化后,可以把单调乏味的钳工技能训练溶入一个有趣制造中。既能增加学生的实习内容又能提高学生对实习的兴趣,能够寓教于乐,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原来錾口锤的制作由于工进较长,三分之一的学生放弃或没有完成,过去对钳工实习普遍带有抵触情绪,无心实习。而现在是带着兴趣学习,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学效果良好。和学生的交流中普遍反映良好,觉得钳工训练体力消耗较大,但忙而充实,并有所收获。同学们都很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对自己制作得像工艺品似地车标、錾口锤等东西简直是爱不释手。
三、重视生产实习中的德育教育
良好的德育教育贯穿于实习的全过程。从每天准点到达本岗位,不旷课,不早退,遵守本工种实习纪律,安全生产,实习结束要及时清扫场地。德育教育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结果,教师要重视自身能力的提高,要具备一定的敬业精神和较高的专业水平。德育教育需要教师注重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严肃、科学的工作态度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