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专业标准突出师德 强调学生地位
教师专业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郭学英
教师专业标准要求我们教师以学生为本,以师德为先,以能力为重,以终身学习为典范。这些理念都是与时俱进的,与教育是息息相关的。生本、师德、能力、终身学习是新时期教师必备的素质,也是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因素。其教育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教师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需要,必须终身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加强师德修养。
一是突出师德要求,要求教师要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是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三是强调实践能力,要求教师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不断研究,改善教育教学工作,提升专业能力。
四是体现时代特点,要求教师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在教师专业素养方面,标准要求,中学教师要尊重中学生权益,以中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学生的主动性;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要引导中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为人师表,忠诚于教育事业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喜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作为一名教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教师对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要做好教师工作,就必须首先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灵魂。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
“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的道德,是教育文化的深层内涵,也是一个民族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行为,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民族精神的动力之源。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一项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这一工程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二,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以宽广扎实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真正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尤其是必要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以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来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目标。
教师的职业道德不是一个空洞的思想外壳,它是教师高尚的人格品质和娴熟的业务技能与执着的敬业精神的结合点。面对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世界,教师不能墨守陈规,固步自封。面对挑战和机遇,我在教育教学中树立起了“终身学习”“永远探索”的思想,要潜心学习理论,运用理论,为教育事业不停攀登,终生奋斗。在工作实践中,教师应十分注重自身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拓宽知识视野,以此来作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三、无私奉献,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奉献是世世代代进步人类所尊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境界。一名教师应该对学生无私奉献。
教师要关心和爱护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既要保护学生的安全,又要关心学生的健康。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更困难。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总之,教师必须先为人师,必先行为示范,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电,不断的补充新知识,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做到爱岗、敬业、团结向上,努力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奉献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待本职工作。
第二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打造高效课堂
新课程标准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个体生为主体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个体生命全面关怀,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创设适合每个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环境,唤醒学生“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的潜力”。课堂是一个舞台,人人自由,充分展示自我,我成功,我快乐。在本次课内比较学活动中,我们八年级语文教师总结出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能提高学习效率,打造高效课堂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美国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
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得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语文课每次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个新词汇。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是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力动性,是由学生自主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所谓合作学习,就不是学生单人的学习行为,它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集体交流,共同探讨,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通过大家的智慧来解决问题,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像一篇文章的字音、词义,必须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查阅认知,尤其是词义要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推知,并且标注在书上,养成习惯,自己动手去做。文学常识让学生利用工具自己书查阅。对于课文内容自己要能概括,要有自己的感知领悟。在阅读中要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思考。对于重点词语、句子、精彩部分等有自己的所得,简要的批注在字里行间。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认知、感悟、思考,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就学生读书中的问题,一部分学生自己通过深入思考能自行解决,还有一部分需要合作交流,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互相启发,才能解决。教师把有价值的问题梳理出来,“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在合作交流启发中求得问题的解决。理解课文重点如学习《三峡》一文时,在了解了课文大意,理清了叙述顺序后进入重点段落的合作学习。教师梳理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本文写山、写水,反复朗读全文,你感受较深的是哪个景物?为什么?
步骤1 先指定小组读——“古诗文吟诵组”示范配乐朗诵
步骤2 分组读,每组一段接龙形式朗读
步骤3 利用组内合作的形式讨论老师指定的问题,或让每个学生提出自己学习时弄不懂的问题。在组内讨论解决;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由小组长将这些问题整理归纳后面向全班提出。经各组相互补充、讨论解答。
步骤4我们组觉得感受较深的景是水。因为水是长江的灵魂,如果没有水哪来的三峡之景。而且从“古诗文吟诵组”示范配乐朗读中我们也明显地感受到水在流动,在变化。
师:讲得很精彩。看来同学们与我真是“心有灵犀”啊!那么,本节课我们不妨把学习的眼光聚焦在三峡之水。请同学们再读写水部分(2-3段)。分析三峡之水有什么特点,并且能说说理由。(学生合作学习,待小组示意合作已有结果后,进行小组交流)
步骤5 各组学生讨论,争先回答分析水的特点:
生1:三峡的水急,流速快。从“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可以看出。生2:三峡的水清。从“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看出。
生3:三峡的水绿。从绿潭中看出,虽然水本身没颜色,但由于绿树的倒影使水变绿了。
生4:三峡的水深。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和“素湍绿潭”的“潭”中可以看出。
这样学生在合作交流之后归纳综合,问题不但解决了,而且认识也加深了。
三、教学活动生活化,提高课堂效率。
要实施语文口语训练“生活化”。新教材构造的写作、口语交际教材系统,是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把口语训练摆在突出的位置。要讲究口语训练的“生活化”,就是做到训练应面对生活的实践,着眼于学生学以致用的教学重心点,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说的环境、说的内容、说的方法,给学生以充分说的机会,给学生创设语文“生活化”的情境。例如进行语文课堂内的各种朗读和表演实践,可以结合课文中诗歌、散文、剧本、小说的不同语言特色,使课堂教学适当地小品化、朗诵化、音乐化、故事化,从而达到对说的内容、胆量、声音、感觉、姿态等方面进行有系统的训练。另外,还可充分利用课
前三分钟的演讲,引导学生评论发生在身边、周围的人和事,或评论校园生活。
实施创新作文训练“生活化”的方法。“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一切写作的源头活水,写作是对生活的高度概述。强化作文训练“生活化”,就是强调学生作文要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写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真情实感。现实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我们不可能对它视而不见,它每天每时每刻或多或少会生发出些许的感动,正是有了这些许的感受因而使我们能捕捉瞬间的灵感,从而点滴成文。因此,语文教
师要引导学生多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要求学生写真话,抒真情,写实感;要指导青少年学生平时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注重捕捉生活小事中点滴;要培养学生认识生活、丰富生活、创造生活。伟大文学家茅盾说:“应该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一样的警觉,把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如果把这些与本身已有的感知素材融化,在自己的头脑中闪烁,开流掘源,把握其内涵,从而获得写作灵感。写有源头,全局皆活。
从教材中理解生活,体验生活。可利用学生生活实际和教材之间的反差,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自然的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也可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课堂提问要以“生“为本,注重优质高效。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课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提问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问的难易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 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提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案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引导,反复追问,让学生再答,直追到与自己的标准答案一致为止。这种锲而不舍一再追问的做法,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的灵性。
五、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效果。教育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情感实体交往的过程,只有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才能产生共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才能很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重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发现者。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要让学生产生“安全感”并学会开放自己,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能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积极参与合作讨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就要解放思想、开拓思路、鼓励创新、尊重分歧,尤其注意营造一种热烈踊跃的课堂气氛,这才符合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一定会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可以说,这样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与灵魂提升的沃土。
以上是我教学中的一点点感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课程的推进,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会不断的反思、总结,只要我们不耽于经验,不囿于传统,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努力创新,就一定找到更多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让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更明亮。
第三篇:师德教育及教师专业标准
《师德教育及教师专业标准》心得体会 今天我通过观看网络视频学习了《师德教育及教师专业标准解读》,通过学习,使我真正的理解了很多过去所不理解的内容,收获了许多相关知识。特别是再次学习标准中的四个理念,既 “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后,受益匪浅,下面我简单谈谈几点收获:
一、教师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
教师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中小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领路人。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师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需要的是长期的坚持,需要爱心的呵护。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将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党把这个光荣的使命交给了我们,家长们把孩子放心地送到我们手中,我们怎能辜负这份责任与希望,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脚踏实地的行动,积极地投入到教育这份伟大的事业中。
二、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
我们所教育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其父母的宝贝,是一个个正在成长需要教育需要爱护的人,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爱他们,帮助他们,教育他们。作为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中一定要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护每一位学生的生命安全,尊重他们的人格,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所有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不同需求。
三、教师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教师要突出教书育人的实践能力,研究与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好终身学习的典范。
四、教师要有良好的个人修养与行为习惯。
教师要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勤于学习,不断进取。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五、学习方式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新世纪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力求使学生在责任感、自主学习与生活能力、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等方面有卓越的表现,努力追求创造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构建开放的基础教育体系,倡导学生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尝试中学会负责,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强调教育教学与生活及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主动、更自觉、更活泼、更多样地学习,把课堂与社会,把课堂与家庭结合起来,在更大更广的天地中获得发展,全面尝试新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充分的自主性,以我要学的状态投入学习。在教学中倡导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在模拟情境中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总之,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在思想上有了更多的认识,更大的进步,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对教育事业的信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扎实的教学,及时反思,认真总结,在课程教材改革的征途上创造出新的成绩。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洛阳市伊川县直中学
魏珍珍 电话:*** 摘 要:
新课程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备课、上课、辅导等必须研究学生、促进学生、开发课程,去尊重赞赏,帮助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给学生学习获取新知的引导者服务者、帮助者。优化课堂导入,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注意的心向,是一种学习者倾全力于学习的内部状态;优化教学情境、教学手段,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优化小组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优化思维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优化学生的学习素质;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状态;优化反馈评价过程,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
关键词:
课堂导入
教学情境
教学手段
合作学习
心理环境
评价过程
参与状态
交往状态
思维状态
学生主体
新课程改革倡导新的学生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因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人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所以新课程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备课、上课、辅导等必须研究学生、促进学生、开发课程,去尊重赞赏,帮助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给学生学习获取新知的引导者服务者、帮助者。
长期以来,师生关系似乎是权威和依存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居于主导、领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与服从,课堂上形成了“你讲我听”的局面,使得本应生动活泼、共同参与、教学相长的课堂变成了“一言堂”。学生必须遵从教师的指令,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因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难以得到发挥。再一方面,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学生的整体素质难以提高,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就是要把学生从这种被动的局面中解脱出来,充分调动其参与意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衡量一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在于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是否主动,学生学得是否有收获,学生对情景问题是否有生成,学生的情感和意识是否有体验。为了扭转上述局面,必须积极更新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课堂内外的生命状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使广大师生耗费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而在教与学上收到优质的效果,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构建课堂新景观,展现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因为,课堂教学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教师工作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师生间是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
为使课堂教学优化,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促成学生在教育、教养和自我发展方面,在知识、能力、思维品质和道德情操方面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必须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就教师而言,必须优化课堂导入、教学情境与手段、小组合作学习、思维过程、课堂心理环境、反馈评价过程、学生的学习素质等教学环节。就学生而言,必须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自我发展状态,构建学生主体地位。因此,我们的教学(更确切的说是学生的学习)应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进入学生的心理世界,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活过程、生存状态,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并由此而焕发生命活力,绽放美丽自由的生命之花。
一、优化课堂导入,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注意的心向,是一种学习者倾全力于学习的内部状态。
学生是否集中和维持这种心向并贯穿于整个语文课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之中,直接影响着语文学习的效果。因为保持良好注意状态的学生,总能认真专注、自始至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能否抓好上课的开头,即在上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比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得心理进入学习的情景中。
高质量的课堂导入,熔铸了教师殚精竭虑的智慧,凝聚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学识修养,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包含着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因此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目光会追随教师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回答会答有所问;学生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讨论、质疑、听讲、作业、合作等活动中去,学生的注意程度高。导课艺术讲究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因此,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因为具有针对性的导课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新颖性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具有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简洁性的导课可以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二、优化教学情境、教学手段,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主体教育思想理论认为,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这种过程必须通过学生的参与来实现。而所谓学生参与,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全身心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
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优化手段,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发展人格。因为真正有效地学习必须是在积极地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参与面的广度和参与的机会出现的频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总能积极踊跃、满怀热情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正体现了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优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学习一些写景优美、人物形象丰富鲜明、故事情节动人的文章时,可鼓励、引导学生尝试以诗配文、以画衬文;对有些“电脑小高手”还可以鼓励他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去设计制作课件。自己在《春》、《驿路梨花》、《济南的冬天》及唐诗宋词等的教学中就做过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充满丰富想象的稚拙、巧妙而富有灵气的诗文、绘画和细腻逼真、绘形绘色绘声的课件作品,令人耳目一新,让人不得不感叹学生头脑中蕴藏的巨大潜能,这也许就是学生生命潜力的存在。还可以组织、引导和指导学生去设计板报、自办班刊校刊,开展课本剧表演,组建文学社诗社,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写稿、组稿、编辑、设计、出版等等。学生通过这种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既学会了新知,培养了动手能力,丰富了想象力,又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同时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有利于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焕发其生命活力,从而获得成功感。也必然会形成学生富有激情、富有个性、富有灵性的创造性参与,取得和扩大参与的频度、信度和效度,真正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当然还可以精心设计提问,创设问题情境。讲究提问艺术,注意提问的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和梯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多问“为什么”,少问“是什么”,引导学生时时处处处于主动学习,主动思维的状态,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正如《学记》中所说:“叩之以小者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为学困生设计达到基本要求的辅助问题,提供思考“梯度”,为思维活跃的学生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打破原有的认知结构,激励学生凝聚注意力去另辟蹊径。如采用启发式教学就可以激励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参与意识、独立思想和创造才能。启发思考的关键是设计好教师的提问与师生交谈的问题,使其简明、具体、有启发性,并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愚公移山》中“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的句子时,不直接问“且”的含义,而是先问学生“北山愚公多大岁数了?”这一问,问出了学生的兴趣,也问出了学生急于知道愚公真实年龄的内驱力,因而踊跃举手发言:“不到九十岁”、“已经九十岁”、“九十多岁”的说法应有尽有。老师追问:“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愚公到底多大岁数了?”有学生果断地答道:“我预习时查过资料,‘且’做副词,可释为‘将要、快要’。因此,愚公的年龄是将近九十岁。”此时此刻,答对者,心花怒放;答错者,豁然开朗,圈点批注。如此精心设计“圈套”,寻根问底,抽丝剥茧,就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当今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已进入社会各个领域,也给教学带来了新的革命。适当动用录音、录像、投影、电视、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和实物、模型、标本、挂图、实验等直观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节省时间,有利于思维潜能的开发,使知识中的“死”变“活”,“静”变“动”,“想象”变“直观”,增加课堂知识密度,增强教学的可视性,为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最优化的可能。
总之,优化教学情境与手段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强调学习的结果,更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参与的状态,使学生在课堂上人人参与、全程参与、多方位参与。
三、优化小组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少一些,而引导和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尽量多一些。”波利亚也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实践证明,讨论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情感和交流信息,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正如契科夫指出的:“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谈。”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为创造了这样的环境。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就按优、良、中、差搭配,合理划分编成四人小组,全班共十五组。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长处,给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
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小组讨论、游戏、辩论、合作解决问题等各种形式的学习交往活动,可以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和理解别人的看法,促使他们不断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从而大大地活跃他们的思维,拓宽他们的思路,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另外,小组合作的交往性学习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等社会品质,并且可以使学生在互相帮助、悦纳、赞赏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分享到成功的喜悦。学生高涨的情绪、大胆的尝试、亲密的合作、心理的开发构成了一种相融的人际关系,这种良好的交往状态有助于学生形成性格开朗、积极进取、与人亲切交往、真诚合作的等心理素质,真正有助于个体成长,焕发个体生命活力。从课堂上学生的状态来看,既有小组互动,全班互动,又有生生、师生互动多种形式促进了交往的实质性发展。
为此,教师应转变传统师道尊严的师生观,确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观,在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选取适当的内容、适当的时机,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小课题指导等各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小组合作交往学习的机会,通过明确目标、竞争激励、及时引导调控等各种策略提高学习交往活动的实效,从而使学生在多向、有效的交往互动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调查表明,许多学生对稍难的问题不愿做深入的思考,他们或是对自己的思维能力缺乏信心,或是缺少思维的触发点,因而用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尤其重要。所以教师应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努力组织一些有意义的讨论活动,设计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问题,关心激发生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合作精神。同时给“合作”学习留出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既有充分的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时间,又能在合作中有较充分的发言机会和时间,逐渐体会到在群体的氛围中学习的乐趣与收获。因为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把小组中不同的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
四、优化思维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升语文素养。美国学者罗伯特斯滕伯格和路易斯史渥林的《思维教学》一书明确指出:“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这也是教育最令人欢欣的目标.”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因此,在课堂讲授前,应根据内容结构和人的思维规律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把疑难问题作为听课的重点,使讲课过程变成“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往往闪现在质疑、答问、讨论或练习之中,而独创性见解的表达或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澜,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这种活跃度思维状态的产生,需要师生长期默契的配合,尤其需要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方法进行创造性思维。
思维能力是学生智力水平的核心,它是在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到问题的解决结束,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是由问题开始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学习、积极思维中去;同时教师还可不断为学生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最近发展区”诱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探求知识,发展思维。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状态可以从学生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说明、表达所学知识来观察;可以从学生是否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激烈的争论,呈现出“唇枪舌战”的场面来判断;还可以从学生的回答和见解是否有自己的思想或创意来衡量。
思维是想象的基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思维能力,优化思维过程,从而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作文教学为例,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动笔之前,对文章的主题、结构、情节、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周密的思考(进行思维活动),列出提纲,这样学生在头脑中才能产生活灵活现的形象(即想象的结果)。
整个教学设计之中,老师不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不是在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提供”知识、思路、情境和机会;在师生对话的形式下,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赞扬经过自己思考的出人意料的一切结论,鼓励学生的求异心理和创造性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优化思维过程,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随着老师的点拨、引导,他们的思维由表层到深层,不断求异,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思维状态,它既是学生自主参与的成果,更体现了教师教学设计的价值。
五、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
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环境是班级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状态的直接反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班级集体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情感状态及奋发学习的心理体验。新课程呼唤充满乐学气氛和竞争幸福的生动、活泼的教育现象,为了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成长的喜悦,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不断创设情境,调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使学生的情绪在不断的参与、交往、思考的状态下持续高涨。
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创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使学生的充分自由得到发展,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的学习,生动活泼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捕捉学生细微的表情变化去分析评判学生的情绪状态。如表情呆滞,则说明听课走神,如眉头紧锁,则表明疑窦丛生;如点头微笑,则表明理解接受。在学生个别回答问题时,还可以观察其他学生的反应:如果眉目舒展,则表明他认同别人的观点;如果摇头不定,则表明他有异议;如果情绪激昂、跃跃欲试则表明他还想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也可以看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比如学生能从激烈的争论一下子转入到专注的聆听,能从会心的“哄堂大笑”一下子转入到恍然无声的静心思考,这就表明学生进入了一种自发并能自控的良好情绪状态之中。良好的学习情绪状态,是产生学习紧张感、愉悦感的内在因素,也是推进学习进程的不竭动力。
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思维,优化课堂教学,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愉悦、新颖刺激的心理环境。用CAI手段,可为学生增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创设出有利于他们开发智力,求职探索的心理环境。如在《驿路梨花》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课件、学生的课件及绘画的展示,整个课堂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视觉、触觉、运动觉等多种感观。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们通过阅读、讨论、交流、表达、理解、思考等一系列实践体验,从不同角度体验感受课文的人物形象美、心灵美、语言美、结构美、画面美。再以激励性评价使学生来体验自信、自尊和成功。如“你的课件做的真有趣,设计的真好!真是个电脑小高手!”“你的画画的真形象,快给大家看看吧!”这样的激励与肯定就是对学生情感的关注,激发他们积极参与,敢于表现,懂得欣赏。由于整个课堂高潮迭起,学生能不断产生新奇感,学习兴趣浓厚,语文学习变成了一种自我需要。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绪状态成为一种良性的互动,达到了整体优化。
给学生一个和谐的情感氛围,创造新型的师生关系。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应该让学生在一个亲切、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地读书、作文,主动地求、探索,从而提高素养,发展个性,并根据课文的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激发情感,叩击学生的心扉,由此激发学生的情感。
总之,要创设和谐、愉快、民主的课堂气氛,以真挚丰富的感情吸引、启发和激励学生,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情激学,使学生的智力和情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方向。树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观,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课堂,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格调,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氛围,才能使课堂上的教与学活动产生最佳效益。
六、优化反馈评价过程,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
生成状态时学生在一堂课中一切学习成效和情感体验的总和。它是课堂教学设计中无法预料到的,因为她来自学生的突发奇想,灵感闪现的一瞬,思想火花迸溅的刹那,抑或是水到渠成、心灵神会的结果。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情绪状态、思维状态均有可能促进学生生成状态的形成。因此,它是反映学生语文学习实际效果的重要指征,也是衡量语文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伴有满足感和成就感。在实践运用和学习小结时表现为当堂掌握了某些知识技能,丰富了情感世界,陶冶了思想情操,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主体参与意识,感到收获匪浅。那便是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良好的生成状态的体现。
评价生成状态时,我们可以看学生是否全力投入学习,并从中伴有满足、成功、喜悦等体验,并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也可以看学生能否总结当堂学习所得,或提出深层次的问题,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指出的那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亦即课程评价要放眼于生命的全过程,对于一些智力各方面暂时都不突出的学生,也要看到他们智力发展的潜在性。
优化课堂反馈要及时,信息交流渠道要广,体现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多项信息交流的特点。教师应作为评价过程的主导者和信息传递的中心,应把握好时机,及时调控,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树立全面衡量学生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评价观,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不仅要有对学生知识的评价,而且有学生人格形成的评价,还有能力与水平的评价,身心发展的评价,品德养成的评价。这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承认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存在的价值的体现。
在评价方式上,将口头与笔头、知识与技能、操作与实验、竞赛与活动、问题情境与社会实践灵活地运用到评价中,创造性的“寓考于乐”,淡化考试竞争、淡化分数意识;评价方法上最好使用档案袋和活动法,充分发挥考评对学生发展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对教学的改革功能,重视形成性评价,激发学生的生成状态,同时以学生的生成状态带动教师在教学中的生成状态,最终形成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七、优化学生的学习素质,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状态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实体因素,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关键。正如巴班斯基所说“如果学生不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组织的话,则教学过程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优化学生的学习素质,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状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认知结构是外界知识及规律在头脑中形成的经验系统。良好的认知结构一般具有如下特点:较高的稳定性;较强的清晰度;较准确的目标辨别性;普遍的使用价值。良好的认知结构对学生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认为学生的认知前提能力占教学达成度的50%。中学生语文认知结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其一是学生头脑中储存的语文知识、语感及思维习惯;其二是学生已形成的言语技能;其三是按规律获得语文知识技能的方式方法等。中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实体,它是以知识结构为基础,经过由平衡-不平衡-平衡螺旋式循环发展过程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果我们在帮助学生组建认知结构时,过于追求双基,忽视学生和运用知识的行为方式、语感及思维的形成,就会导致学生认知结构的不健全。
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而初中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不能完全靠自己来完成,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学生特点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来逐步形成和完善。自己认为,中学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形成如下几种语文学习习惯:拟写作提纲的习惯;边读边思、圈点批注的读书习惯;记日记的习惯;认真独立的作业习惯;修改文章的习惯;工整完美的书写习惯;不懂就问善于质疑的习惯;有计划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积累格言警句等素材的习惯;看报听新闻的习惯。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生的魅力。
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整体优化设计,是每一个教师将自己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创造性地转化为教学行为的一个重要环节。把握好教学设计与课堂学生状况的互动联系,关注学生的课堂状况,努力追求真实的生命体验,我们将会感受到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感受到学生生命的存在与力量,享受着创造的喜悦与满足,品味着人生的灿烂与魅力。所有这些促使我们在课堂改革中,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形成生命关怀的教育理念,尊崇学生的主体意识、人格、个性和创造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情感体验的主体、思维的主体、思想的主体,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理论研究,更好地将课改理念、新课程理念落到教学实处。参考文献:
(1)《教育发展研究》
陆杰璟
2000.10
(2)《思维教学》
美国学者罗伯特
第五篇:教师专业标准
一、《中学教师专业标准》4个基本理念
个基本理念理念之一:“学生为本”
按照《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的“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能总结、反思,改变教法,由习惯于批量生产形成的固定课堂模式,转型为以满足个性需求的分类意识,尊重学生人格,启迪心智,改教为育,变单纯教授知识为既传授知识也传播探究、创造的方法。在尊重学生人格基础上,信任他们、鼓励他们、挖掘他们内在潜能,诱发他们学习动力,调动他们学习兴趣,完成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对自己、对家庭、对祖国的意义,让学习成为学生自然本能的行为流露。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高素质的劳动者、拔尖创新人才。应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对每一个学生深入了解,包括:知识基础、生活习惯、个性脾气、兴趣爱好、结交人群、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个人优势等等,有针对性,有层次性,要有育人理念与本领。
理念之二:“师德为先”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的“师德为先”,首先对老师在理念上要求:有理想,有职业道德,有准确的价值观,爱自己的事业;其次在行为上能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有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只有这样,才会尊重学生、对学生有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才能做好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与学生共享生命历程。
理念之三:“能力为重”
这里的能力指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明确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不但要教书育人,并且还要用自身形象影响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自身拥有育人能力,才能培育好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使学生成人,必须把学到的知识能运用于实际。《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对具体教学工作的能力要求,特别强调要“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找到新意、找到乐趣、找到灵感,才能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才能为学生“营造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氛围”;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找到不足、找到短板、找到漏洞,才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让他们成材。《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要求对学生的成长规律进行研究,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了解他们的个性形成过程,提供合适的教育,促进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教师要做好真正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让学生今后能够走上成功之路。当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三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就能使学生真正成人、成材、成功。
理念之四:“终身学习”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终身学习”理念要求有三点:一是学习国内外先进教育理论、经验和做法;二是学习新鲜知识及注重文化含量;三是秉持持续发展意识和能力,成为终身学习典范。作为教师,要终身学习的观点,向大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学习《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可以体会到《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是健全中学教师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从整体上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保障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中学教师
专业标准》对中学教师教育教学活动具有科学有效的指导作用,对教师的观念、知识、行为等提出明确要求,教师按照这些要求,不仅能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也能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突出了师德为先,要求教师要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做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要求教师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促进每个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强调实践能力,要求教师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体现时代特点,要求教师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做终身学习的典范。把《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转化为教师的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到工作中,就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三个维度
通过对《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的学习,认识到专业能力与专业知识(包括经验)和专业态度共同构成人从事专门职业的素质,成为胜任某项任务的条件。
1、专业理念和师德:是针对工作对象(学生)和工作内容(教育、教学)的稳定的信念和态度。人是理性的人,但并不是在每件事情上都进行一番利弊权衡,然后做出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人的习惯支配着人的行为。专业理念和师德,是教师专业习惯的基础。
2、专业知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知识基础,涉及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经验:是隐形的、未充分化的专业知识。
3、专业能力:能力是人们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可能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能力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是活动顺利完成的条件。
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我觉得自己在专业能力这个维度做的不够好。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
1.做教师要做到终身学习”
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数学教师的知识要“面广识宽”具备科学方法论教育的能力。
2.教学生要突出生命教育。
教师要全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将保护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尊重中学生的人格”,“信任中学生,尊重个体差异”。积极创造条件,让中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及时的转变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以及学校管理思维等,因为教师对教育和对学生的理解与行动将会更为直接地决定学生是否能够拥有一个快乐的学校生活。
3.课堂上要运用探究教学。
探究式学习方式成为了现在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探究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为目的的学习方式,能够多方
面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和思维的能力。由学生得出结论,总结出知识。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主动的去思维、探索和创新。
三、教师专业标准的十四个领域:
(一)职业理解与认识
1.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2.理解中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3.认同中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
4.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
5.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
(二)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6.关爱中学生,重视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护中学生生命安全。
7.尊重中学生独立人格,维护中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中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中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中学生。
8.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中学生的不同需要。
9.信任中学生,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中学生的自主发展。
(三)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10.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中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11.尊重教育规律和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位中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12.激发中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营造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氛围。
13.引导中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14.尊重和发挥好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
(四)个人修养与行为
15.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
16.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
17.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
18.勤于学习,不断进取。
19.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五)教育知识
20.掌握中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
21.掌握班级、共青团、少先队建设与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22.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
(六)学科知识
26.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
27.掌握所教学科内容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技能。
28.了解所教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29.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及共青团、少先队活动的联系。
(七)学科教学知识
30.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
31.掌握所教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
32.了解中学生在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认知特点。
33.掌握针对具体学科内容进行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八)通识性知识
34.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35.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
36.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37.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
(九)教学设计
38.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39.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
40.引导和帮助中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十)教学实施
41.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与保护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42.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有效实施教学。
43.有效调控教学过程,合理处理课堂偶发事件。
44.引发中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45.发挥好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生活、集体活动、信息传播等教育功能。
46.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应用到教学中。
(十一)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
47.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48.注重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
49.根据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德育活动。
50.针对中学生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有益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
51.指导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发展。
52.有效管理和开展班级、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53.妥善应对突发事件。
(十二)教育教学评价
54.利用评价工具,掌握多元评价方法,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发展。
55.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56.自我评价教育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十三)沟通与合作
57.了解中学生,平等地与中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58.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
59.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中学生发展。
60.协助中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
(十四)反思与发展
61.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62.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63.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