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学生积极举手发言习惯的研究
培养学生积极举手发言习惯的研究
摘要:教师本人来说,要民主、宽容、随和,总是以欣赏的眼光评价学生的发言,在课下提前给他们交待一下要提问那方面的问题,鼓励他们放下包袱,大胆发言;如果这些同学因没有回答好问题而在课堂上受了委屈的话,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安慰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些口头表达的技巧。
关键词:环境 自信 会表达 防垄断
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比较重视在养成孩子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也注重培养孩子在参加集体教学活动时积极参与、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好习惯。
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当老师有问题要问孩子的时候,能够积极举手发言并且思维活跃的就那么几个孩子,然而,另外一些孩子却很少发言,常常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在以前,我们班的学生很不喜欢举手回答问题。哪怕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举手的学生也是寥寥无几,课堂上显得很冷清,感觉我是在唱独角戏,真是没劲透了。我一直在寻思着:为什么这些孩子不爱举手发言呢?是因为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不出来,还是本身上课不够专注,从而使得思绪游离与活动之外;或者是即使知道答案,却因生性胆小而不敢回答。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逐渐发现了这些孩子不爱举手发言的原因所在,并随后采取了相应的教育措施。像一些孩子是因为胆小而不敢回答问题,我就鼓励他们大胆举手,并及时对孩子的回答予以肯定和表扬,使他们能够逐步养成大胆发言的好习惯。对一些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孩子,我就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提醒、引导,帮助他们将注意力及时引回来。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培养,孩子们在大胆回答问题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班级里积极举手发言的孩子越来越多,孩子回答问题时的声音也日益响亮起来。
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习惯呢?我认为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要为学生的发言创造宽松的环境。就教师本人来说,要民主、宽容、随和,总是以欣赏的眼光评价学生的发言,要让他们知道,不管他们说得是否正确,能站起来发言就是好样的,应为自己敢于发言而自豪。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就会心情坦荡,没有什么顾忌。假如一个教师专断、心胸狭窄,评价学生多用挑剔和责备的眼光,则势必造成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心理压抑而失去发言的勇气。就学生来说,要教育他们学会倾听和尊重,不能在别人发言时随意起哄或打断别人的发言,更不能讥笑和嘲讽,从而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发言氛围。就班主任来说,可以让学生定期开展评比诸如“发言之星”一类的活动,使学生在竞争中感受发言的魁力。
二、要帮助学生破除发言的羞怯感。教师要时常找那些具有羞怯感的同学谈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战胜自卑。如果教师希望这些同学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话,不妨在课下提前给他们交待一下要提问那方面的问题,鼓励他们放下包袱,大胆发言;如果这些同学因没有回答好问题而在课堂上受了委屈的话,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安慰。
三、要帮助学生突破心理障碍的临界点。很多老师都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时候让回答问题,不少学生的脸上已明显地流露出想发言的意识,同时伴随着各种有趣的动作:搓手,挠头,挪动屁股,正所谓坐立不安,跃跃欲试。但奇怪的是很难有一个学生主动站出来讲话。这是因为,有的学生不发言,是怕鼓足了勇气举了手,却不一定被挑选到;如果教师不要求举手,学生站起来就可以回答,从而减少犹豫的时间,有利于冲破心理堤坝。
四、要让学生学会表达。在课堂发言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发言拖泥带水让人心焦,有的学生慢声细语让人听不到,有的学生反应迟钝出现冷场,等等。这不但没有精彩纷呈的对话出现,反而无端地浪费了很多时间。这就要求我们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些口头表达的技巧。这样,学生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逐渐掌握了发言的要领和技巧,就会更多地体会到发言的成功带来的心理愉悦,以后的发言就会更积极更主动。
五、要防止发言权的垄断现象。在课堂上,有的学生胆大,思维敏捷,老师一提出问题,抢着发言的总是这些同学。如果教师不注意调控,就会在无形中造成这些同学对话语权的垄断。假如其他同学很难得到发言的机会,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发言的积极性。
积极发言是学生上课认真,积极学习的表现,它会使学生处于一种活跃的思维状态,更好地锻炼逻辑分析能力。不但如此,积极发言还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口才和胆量,为将来走向社会作准备。让我们一起努力吧如此说来,培养学生积极的发言习惯,不但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对学生一生负责的需要,教师不可等闲视之。
第二篇:培养学生积极举手发言习惯的研究
培养学生积极举手发言习惯的研究
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比较重视在养成孩子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也注重培养孩子在参加集体教学活动时积极参与、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好习惯。
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当老师有问题要问孩子的时候,能够积极举手发言并且思维活跃的就那么几个孩子,然而,另外一些孩子却很少发言,常常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在以前,我们班的学生很不喜欢举手回答问题。哪怕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举手的学生也是寥寥无几,课堂上显得很冷清,感觉我是在唱独角戏,真是没劲透了。我一直在寻思着:为什么这些孩子不爱举手发言呢?是因为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不出来,还是本身上课不够专注,从而使得思绪游离与活动之外;或者是即使知道答案,却因生性胆小而不敢回答。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逐渐发现了这些孩子不爱举手发言的原因所在,并随后采取了相应的教育措施。像一些孩子是因为胆小而不敢回答问题,我就鼓励他们大胆举手,并及时对孩子的回答予以肯定和表扬,使他们能够逐步养成大胆发言的好习惯。对一些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孩子,我就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提醒、引导,帮助他们将注意力及时引回来。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培养,孩子们在大胆回答问题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班级里积极举手发言的孩子越来越多,孩子回答问题时的声音也日益响亮起来。
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习惯呢?我认为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要为学生的发言创造宽松的环境。就教师本人来说,要民主、宽容、随和,总是以欣赏的眼光评价学生的发言,要让他们知道,不管他们说得是否正确,能站起来发言就是好样的,应为自己敢于发言而自豪。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就会心情坦荡,没有什么顾忌。假如一个教师专断、心胸狭窄,评价学生多用挑剔和责备的眼光,则势必造成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心理压抑而失去发言的勇气。就学生来说,要教育他们学会倾听和尊重,不能在别人发言时随意起哄或打断别人的发言,更不能讥笑和嘲讽,从而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发言氛围。就班主任来说,可以让学生定期开展评比诸如“发言之星”一类的活动,使学生在竞争中感受发言的魁力。
二、要帮助学生破除发言的羞怯感。教师要时常找那些具有羞怯感的同学谈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战胜自卑。如果教师希望这些同学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话,不妨在课下提前给他们交待一下要提问那方面的问题,鼓励他们放下包袱,大胆发言;如果这些同学因没有回答好问题而在课堂上受了委屈的话,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安慰。
三、要帮助学生突破心理障碍的临界点。很多老师都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时候让回答问题,不少学生的脸上已明显地流露出想发言的意识,同时伴随着各种有趣的动作:搓手,挠头,挪动屁股,正所谓坐立不安,跃跃欲试。但奇怪的是很难有一个学生主动站出来讲话。这是因为,有的学生不发言,是怕鼓足了勇气举了手,却不一定被挑选到;如果教师不要求举手,学生站起来就可以回答,从而减少犹豫的时间,有利于冲破心理堤坝。
四、要让学生学会表达。在课堂发言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发言拖泥带水让人心焦,有的学生慢声细语让人听不到,有的学生反应迟钝出现冷场,等等。这不但没有精彩纷呈的对话出现,反而无端地浪费了很多时间。这就要求我们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些口头表达的技巧。这样,学生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逐渐掌握了发言的要领和技巧,就会更多地体会到发言的成功带来的心理愉悦,以后的发言就会更积极更主动。
五、要防止发言权的垄断现象。在课堂上,有的学生胆大,思维敏捷,老师一提出问题,抢着发言的总是这些同学。如果教师不注意调控,就会在无形中造成这些同学对话语权的垄断。假如其他同学很难得到发言的机会,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发言的积极性。
积极发言是学生上课认真,积极学习的表现,它会使学生处于一种活跃的思维状态,更好地锻炼逻辑分析能力。不但如此,积极发言还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口才和胆量,为将来走向社会作准备。如此说来,培养学生积极的发言习惯,不但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对学生一生负责的需要,教师不可等闲视之。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第三篇:培养农村小学高段学生举手发言能力的研究
《培养农村小学高段学生举手发言能力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嘉兴市南湖区新丰镇中心小学
章振鸿
一、我的教学问题与困惑
近年来,随着国家新课改的推进,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来越受到关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乐于学习的学习态度在当前的素质教育中致关重要。然而在这几年的高段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个很令人费解的现象:在五六年级教室里,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教室里往往出现一片安静,甚至鸦雀无声,学生们在思考吗?但过了一会儿会发现举手回答问题者廖廖无几,偌大的教室变得严肃庄重。老师若再重复提示,学生们有的会偷偷地你看我,我瞧你,偶尔会有胆大的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大胆举手回答。但这也只限于少数优秀的学生。很多时候只有少数优秀的学生频繁举手回答问题,他们思想活跃,论证有序,口齿伶俐,表述流畅,在众学生中表现突出,课堂成了他们的“演练”场。相反,多数学生则在一旁或观望,或听从,或沉默无语,甚至是即便一个很简单的众所周知的问题也不肯举手发言,出现所谓的“冷场”现象,课堂气氛相当低沉,教师对此无可奈何,只好顺其自然。相反在听低段课的时候,却能常常看见这样的情形:孩子们举手发言争先恐后,一只只小手举得高高就象一片小树林,有的生怕老师看不见、不叫自己,还站起来,甚至跑到讲台前面,嘴里不住地喊着“老师!老师!”“我!我!”有的还没等老师把问题说完,就早已迫不及待地把手举了起来,甚至人都半个站了起来,随时做好了被老师叫到的准备,还有的会因为没有抢上而哭鼻子呢!那是什么原因竟然会使学生在升入高年级后在发言上有如此大的转变呢?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大,年级的增长,大部分的学生会陷入沉默不语的境地呢?如何也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呢?这是作为高段老师非常困惑的难题。
二、我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剖析以上诸多现象的出现,并结合与学生的谈话,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原因:
1、思考了,但自尊心促使不发言。随着学生年龄结构的变化和身体心理的变化,学生的自尊心开始强烈起来。如果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题回答错了,可能会引来全体同学的嗤笑,自己的“颜面”何存呢?因此这部分学生宁愿装作沉默不语。
2、学习态度有问题,坐享其成。这部分学生不爱思考,可能会认为“自有人回答,我听听就可以了”,于是也沉默不语。
3、当然也有可能存在诸如智力因素的原因,百思不得其解而默默不语。
4、作为教师,如果你的课堂发言者甚少,也必须要考虑自身的因素。教学的设计,语言的使用,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等,也都可能成为影响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
三、我对此问题的检索综述
在此之前,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国内教育同行们对于学生不爱发言的现象研究的也比较多,也深刻地剖析了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以及采取的应对策略。研究的方法也较多地运用实验研究,课堂观察等方法。例如,有一位江苏的教师在《教师之友》杂志上就发表了一篇关于解决课堂“冷场”现象的文章,文中提到了“发言无需举手”的新尝试,具体操作体现在“四个学会”上,“学会争取”——鼓励学生有机会就争取发言,大胆表述;“学会谦让”——让学习优秀的学生学会把简单问题的发言权让给其他学生;“学会倾听”——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学会表达”——通过开展一些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等班队活动,培养不善于表达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终上所述,对于学生发言的研究还是比较多。本课题将采用观察和反思的方法,研究促进高段学生发言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并以此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促进自身教学行为的改进和教育智慧的提高。
四、我拟采取的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及步骤
1、营造联系实际和充满情趣的课堂氛围。虽然农村学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有许多不足之处,但他们有他们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条件:河流、芳草、野花、山村„„农村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比比皆是,这些都是思考和质疑的“源头活水”,如果我们老师在设计教案时,能经常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尽量能多设计一些与他们的生活有关联的问题,那么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就会高涨。
2、多安排独立思考的时间,并能动笔把想到的写下来。这条措施,对积极思考,却又不肯回答的孩子比较有效。因为他们往往有思维的能力,学习也比较主动,就是缺乏活跃表达的热情。适当地针对高年级学习的特点,增加课堂独立安静思考的时间,让孩子们有比较充足的准备时间,能产生高质量的思维成果后,再鼓励孩子将自己的思考成果展示出来,他们会自信许多。并且,因为有了书面的文字记录,孩子发言就更有条理,不会语无伦次,提高了发言质量。
3、多给表达能力差的同学开小灶。在课堂中,老师可以利用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多给这些表达能力差的同学一些指点,多给一些潜在的帮助和提示,然后也给他们发言的机会,让他们也有机会来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并及时给予表扬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在课后,可以利用课外辅导的时间,培养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例如老师先讲一个简短的故事,让他们复述;让他们读一读优美的文章,说说自己的感想。通过这些措施,让他们找到自信,喜欢上课堂的发言。
4、通过一些奖励措施,鼓励学生发言。这是一种对各类学生都有效的方法,能很大程度上调动孩子参与的热情。比如在教室布置上留出一块奖励园地,对于课堂上发言积极的学生奖赏五角星,到学期末根据星星的多少适当奖励一些奖品;还有发言的次数累积到一定程度可以换取一定得分数,并把它加在试卷中。
当然这些方法还只是设想阶段,我会在实践中加以探索和求证。
五、我拟采用的课题研究方法及具体步骤 l、研究方法(1)观察法:本课题研究是一种“基于课堂、为了课堂、在课堂中”的研究,课堂观察是该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收集有学生发言行为的研究素材。
(2)反思法:是指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并依据有关理论来自身课堂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反思的基础上及时撰写出教学个案,指导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行为。
(3)文献法:通过研读文献了解、借鉴有关学生发言行为的理论或实践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指明方向,用理论来武装实践,用实践来丰富理论。
2、研究的具体步骤
(1)、准备阶段(2009.5-2009.8):研究课题完成方案的设计。
(2)、实施阶段(2009.9-2010.7):全面进行研究,完成必要的前期调查和中期研究,初步完成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2010.8-2010.9):全面总结,撰写终期成果报告。
六、问题解决的预期效果
1、唤起学生举手发言的激情,提升课堂的效率
学生能以充满自信的态度积极举手发言,课堂氛围热烈。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唤起他们学习的激情,使他们产生一种向上的力量,主动去追求真、善、美,并以此形成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文化。
2、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自身的成长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学习大量的理论知识,并不断反思课堂中出现的教学现象,从而增强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发展应对课堂的教学机智和实践智慧,促进自身快速成长。
第四篇:关于如何培养学生勤俭节约习惯的研究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勤俭节约习惯的研究
红寺堡第一小学
冶岚
当今社会,家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多数会尽量满足,致使现在的孩子虚荣心重、攀比心理盛、自理能力越来越差。建设节约型社会,首先要求人们要有节约意识。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一种传统,家长应该注意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这是给孩子永久的财富。
目录: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四)案例描述
(五)不节约习惯成因
(六)解决策略
(七)结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勤俭节约是个古老的话题。自有人类以来它就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化与发展。再富的豪门也要教育子女“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老百姓更是把勤俭节约当成了传家之宝,一种美德佳话。勤俭节约也是世界性的话题。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人类享受到了高品位的现代生活。但是,由于无节制的利用和消耗自然资源,人类也面临着新的危机: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环境纷纷向人类发出警报。面对整个星球的资源恐慌,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把节约提到了拯救人类生存家园的重要日程。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我们学校的大多数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父母及家人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甚至过分溺爱。致使一些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花钱大手大脚的坏习惯。大多数小学生身上的浪费现象日益严重。每天上学、放学及平时,我们学校门口的一些小杂货店、小吃摊就热闹起来了。店门摊前围满了各年级的小学生,店主摊贩对学生兜里的零花钱可是动足了脑筋。同时消费品市场上针对小学生一族而设计的各种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也日益丰富多彩起来。
最严重的是小学生对这些“来之过易”的学习、生活用品并不珍惜,频繁换新,随手就扔,随便就丢的现象非常严重。每天早晨,学生吃剩的早餐、零食、垃圾坑随处可见。看到这些现象无不让人想起古人脍炙人口的名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对于学校的公物更是不爱护。如何唤起小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和自觉行为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如何让生活在当今社会 的孩子们意识到节约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确定了自 己的研究课题:“如何培养学生勤节约的习惯”这一课题。
二、研究目的
1、了解我班学生勤俭节约意识的现状认识,并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形成一整套系列性的教育引导方案。
2、使我班学生深刻认识到浪费可耻,勤俭节约光荣的思想意识,培养小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和美德。
3、通过课题研究的实施,力求改变传统的勤俭节约教育的那种枯燥的、呆板的、以教师说教为主、强制型的教育方式,探索出一条适合小学生勤俭节约教育的有效途径,在与学科教学活动和班队会相结合,教会学生勤俭节约的方法,并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上。
4、通过活动,促使大家从思想上正确认识节约是一种社会责任,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一切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勤俭节约落实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5、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会合作。
三、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课题的理论价值:
能否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小学生的勤俭节约行为的教育,在培养公民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及道德素质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我校教师对于学生勤俭节约意识教育的科学教育观、有效性,培养我校小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和自觉行为。课题的实践意义:
1、本课题的研究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将努力渗透对小学生勤俭节约意识的培养和教育,有利于培养我班学生的勤俭节约习惯,促进我们组小学生的文明进步,为我校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提升我班学生的勤俭节约行为的规范教育能力,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与声望,努力营造勤俭节约的学校氛围,形成良好的学校风气。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加强我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引导和管理能力,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能够秉承和发扬,使孩子们崇尚节俭,从此走向人格的完善与独立。
四、案例描述
案例一 浪费粮食现象:
中午后,教室垃圾桶里装满了孩子们吃剩的早餐;厕所边的垃圾池子里时常有一些孩子咬过的馒头、面包、没吃几口的水果、稀饭、豆浆杯中有的还在往外流淌着稀饭、豆浆,整块的饼子„„
案例二 学习用品的浪费现象:
讲桌上经常有孩子捡到的铅笔、橡皮、自动铅、尺子等。向孩子询问是谁丢的,结果没有一个孩子认领;学生草稿纸浪费、作业本用之浪费。
案例三 浪费水电的现象:
大白天教室里亮着电灯没人管;每天广播都要通知某某班关灯。有一些顽皮的同学,在自来水的龙头下边互相用水大打水仗,水花四溅,十分开心,不知不觉之间,干净的地面弄湿了,过往的同学被吓得躲躲闪闪,大量的水也浪费了。
五、不节约习惯成因
不节约现象,每天都在校园内发生,我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当前社会中出现的大量奢侈浪费的现象和风气,已经影响到校园内,校园里浪费、盲目攀比现象比比皆是:讲节约会被认为是“土”,或是“抠门”。
2、现在大部分家庭的生活情况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而变得比较宽裕。家长都给了子女各个方面以最大的满足,新奇的玩具,名牌的衣服,高档的文具,充足的零花钱。就算是家庭条件一般的家长,也宁肯自己少用点,自己拘谨点也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来满足孩子的愿望,可以说是有求必应。不应该再让孩子过自己童年时代的那种艰苦的生活,因此许多家长尽量满足孩子的欲望,孩子们不愁吃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大手大脚,毫不珍惜。由此,孩子的一些坏习惯渐渐养成:比如灯开着人走了,用完自来水,水龙头不关紧就走了„„诸如此类的现象,很多家长却认为这些都是生活小事,自己代替关掉就算了,殊不知这样养成了孩子浪费的坏习惯。其次,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比较看重,而对孩子的习惯培养,他们认为无所谓,只要孩子学习好就可以了,疏忽了对孩子好习惯的教育。渐渐地使孩子觉得自己享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也就出现了好吃懒做、花钱如流水、浪费水电、浪费文具、浪费饭菜、浪费生活日用品等许多不文明的行为。
另一方面,有些父母没有注意自己的节约习惯和节约意识,给孩子带来了负面影响,缺少了言传身教的责任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孩子都看在眼里,在多数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一部分不良的行为和习惯是相似的。
六、解决策略
针对上面因素,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小孩子的节约习惯?可以从下面几点着手:
1.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现在孩子追求名牌、追求享受、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的现象已是屡见不鲜,教育孩子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形成正确的消费行为。要帮助孩子树立珍惜资源和财富的现代意识。节约不仅是个人美德,也是社会发展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必然要求。世界上的任何财富,都是靠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创造的。珍惜别人的成果,不仅是对社会财富的爱护,也是对别人的劳动的尊重。要运用道德手段引导孩子 培养孩子“合理消费,俭而有度”的消费心理,消除节约是“抠门儿、小气”的错误意识,坚决反对攀比、炫耀性消费。
2.帮助孩子树立勤俭节约意识 给孩子宣讲勤俭节约的感人故事
树立孩子的节俭意识,必须从他们的内心深处入手,改变孩子错误的思想观念,教育他们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从自我做起。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中有这样一句话:“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大意是即使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的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缕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它提醒人们要时刻注意节约用度,珍惜劳动的果实。
1教育孩子从小树立“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通过讲解古今中外节俭节约的故事,让他们明白“细水可以长流,节俭也是财富”这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通过身边一些勤俭节约的小事,可深入浅出、以小见大地讲解其中的道理,使孩子明白,节衣缩食可为家庭减轻负担,节水节电可为国家节约能量,有意识的选一些感人故事,并把它带入课堂,充分利用班队会活动进行宣讲,让孩子在心中形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精打细算的习惯。
3.从小事着手,严格要求,引导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古人有一句名言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平时每天都会遇到很多小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是从这样的小事做起的。比如:第一要教育孩子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对家里、他人、集体的财物都要爱护。节约每一粒米,吃饭时不乱倒饭菜;节约每一度电,人走灯关;节约每一滴水,洗手后要关紧水龙头,洗衣水、淋浴水可用来冲厕所等;节约每一张纸,不要乱扔白纸,用过的纸反面可以写草稿等;爱惜书本,不乱撕书本,;爱护桌椅、门窗、教学仪器和体育设备等。第二要求孩子不要追求新奇时髦,更不要互相攀比。第三教育孩子不要乱花钱,不随便向家长要钱。平时不挑食,不经常买零食吃,能节约的钱一定要节约。教师一发现问题,及时引导,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
4.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勤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行为,可通过各种渠道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如:家长会上从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入手,从怎样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吃苦精神、理财能力与孩子中普遍存在的自理能力差、吃苦精神差、花钱大手大脚、被过分溺爱等情况进行分析,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让孩子参加各种劳动,让孩子懂得劳动创造财富,让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少领孩子到高档消费场所,鼓励孩子把钱用到有意义的地方等,不要助长孩子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消费心里,即使家庭富裕,也不能肆意挥霍,让孩子养成精打细算的良好习惯。
七、结论 1.现在在我们这个班级里,乱撕作业本的现象没有了,从对于学习用品的使用和保管来看,节约使用的习惯好了很多,垃圾箱里面很少看见吃不完的馒头、面包、喝不完的牛奶了;即使有,也带回家喂狗或鸡,所有的孩子都能做到走人水停灯灭。
2.家长会上好多家长反映:现在孩子在家里不再挑食了,知道淘过米的水用来洗菜,洗完菜的水用来浇花、冲马桶了,时时处处都讲究节约了,浪费的现象减少了许多,他们在节约的同时还不忘提醒家人和邻居注意节约。
总之,勤俭节约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对小孩子进行爱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对孩子进行勤俭节约教育活动,发扬勤俭节约的美德,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孩子们犹如一张白纸,可以在上面画最美丽的图画,一个良好的习惯可以伴随他一生。让孩子在家庭、学校的教育引领下,养成一个又一个的节约好习惯,并且使这些好习惯能影响他自己、影响到家庭以至于整个社会,好习惯伴随孩子走过一生,给孩子带来美好的人生,让我们携起手来,争做勤俭节约小卫士!让勤俭节约的习惯伴随我们成长,让勤俭节约的传统永驻你我心间!。
第五篇:课堂上能积极举手发言
为什么小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举手发言,回答老师的问题,而到了初中、高中、中专阶段,能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学生却是寥寥无几,这是为什么呢?
课堂回答问题的活动是学生一种探索活动,小学生回答问题时估计的东西较少,没有太多的思想顾虑,因此许多学生踊跃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而初中、高中、中专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思想顾虑则越来越多,担心自己的回答会被别人取笑,更多顾及的是回答问题所带来的结果,正是这种心理,使初中、高中、中专学生越来越不愿意或是不敢主动回答问题。
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好处
一、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可以使学习变得更扎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把知识点讲解和对知识点的突破以问题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们的。所以,老师的每个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那些优秀的教师的“课堂设疑”,其含金量是相当高的。只要把教师的课堂设疑全部进行深思、吃透,自然就能够做到非常深刻、扎实地掌握知识点了。而在课堂上能否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则是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是否能达到深入、透彻程度的一个表现。看似一个微不足道的“举手细节”,然而其所包含的学生对旧知识的灵活运用、对新知识的积极探索和对大脑的积极运用是不容小视。
二、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可以使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
这一点也许会有人不大相信,但大家总该相信“脑子越用越灵”这句至理名言吧。积极举手的学生,能随着老师讲课的进度和新知识,动脑筋思考,琢磨新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大脑锻炼的机会也就多了。而那些“老实”的学生,是由于受了过多的“限制”而形成的,他们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往往“循规蹈矩”,不能(甚至不敢)打破常规进行“创新思维”,再加上“闲事”太少,所以大脑受到“锻炼”的机会与锻炼的深度便差了许多。
三、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能力,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种间接的促进作用,并且这种作用是广泛而深刻的。学习一种知识,明白是一回事,而能否把对它的理解组织得有条理,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则是另一回事,而后者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四、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心态与积极的人生态度。
有些人以为只要自己学“懂”了,举不举手无所谓。其实不然,这是大错而特错的。且不说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大不如前者,最起码在心态与精神上已经输掉了一大截。试问一个“胸”无斗志、不积极、缺乏“向上”精神的人又怎能把事情做到最好呢?其实,我们举手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回答问题,而是为了促进我们深入思考,锻炼自己的思维,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举手与否,其学习效果是迥然不同的。当然,这是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五、是有助于思考和解疑。上课举手发言说明你听老师讲课了,跟上了老师的讲课思路,你在思考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你答对了,就是理解了老师所讲的东西;如果没有答对,便能进一步探讨明白。学习就这样刚开始没有疑问,学习有些疑问,渐渐地找不出疑问,便是真正地学了。
六是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教师教学生,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老师的提问需要学生的配合,这不但使学生学习到了应学到的知识,也增进了师生的感情。
七是为其它学生树立了榜样。自己很好地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这样为其他同学起到了示范作用,而且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从现在开始,从这里开始,从你我建立师生关系开始,我们以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我们的心跳必须与集体的脉搏同步;我们的心弦必须与集体的和声共鸣;我们的心绪必须与集体的生息协调。“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这样问他的弟子。佛祖说:“把它放到大海里去。是的,一滴水的寿命是短暂的。但当它汇入海洋,与浩瀚的大海融为一体时。它就获得了新生。因为大海永远也不干涸。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你单枪匹马、孑然一身时.力量是微薄的。只有像滴水汇入大海一样.全身心地融入集体中.才能获得无穷无尽的力量。你的生命才能迸发出灿烂的光华。一个班集体的每一个成员都希望自己的集体优秀而团结,就如同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家幸福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