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业老师讲座讲稿

时间:2019-05-14 18:24: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戴建业老师讲座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戴建业老师讲座讲稿》。

第一篇:戴建业老师讲座讲稿

在国家与个人的两歧

——魏晋士人的价值取向与人生抉择

我们华师历史文化学院产生很多学术“牛人”,如已经作古了的钱基博、张舜徽先生,如还健在的章开沅、熊铁基先生,以及仍然活跃在学术界的中青年学者。前不久,张舜徽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美国、日本、欧洲、港台来了很多学者,我为此还主编了一本《张舜徽先生学术论著阐释》。这里不仅有我景仰的学术前辈,也有我经常一起交流的学术朋友。今天来历史文化学院与研究生朋友一起交流,我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温馨和快乐。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在国家与个人的两歧——魏晋士人的价值取向与人生抉择》。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呢?首先我觉得它有学术价值,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探究;其次我认为它有现实意义,它可以帮助在座的青年朋友和我本人,寻找自己安身立命的价值准则,找到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位置。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这一诊断异常深刻,不仅把人从社会中剥离出来作为一个抽象个体进行规定,更不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的平均数。不过,马克思的观点现在也需要作点补充。任何人的一生必须处理三种关系:个体与宇宙的关系(人与自己)、个体与国家的关系(人与社会)、个体与个体的关系(人与人)。平时你们的父母和师长都告诫你们要学会“做人”,主要是要学会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基本没有告诉你们如何处理人与宇宙、人与国家的关系,因为大家没有这方面的理性自觉,所以我们今天的青年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都成了“人精”——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大家懂得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但不懂得我们要敬畏自然,还没有学会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更要命的是一个主宰我们国家很长时间的大人物还宣称“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更不明白一个人要如何处理自己与国家的关系,这一点我们国家要负主要责任,因为它一直宣传大家要热爱、服从。这里大家必须分清“国家”与“祖国”的异同。孔子对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有很多精彩的论述: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论语·公冶长》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论语·泰伯》

原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论语·宪问》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论语·卫灵公》

孔子这里所说的邦就是国家,英语中就叫“state”。今天我们处理个体与国家的关系时,可供选择的出路比过去多很多,过去只有仕与隐两条路,今天可以选择介乎仕与隐之间的经商、治学,还可以用脚投票移民出去。

罗素曾说个体与国家的关系可以是和谐,可以是对抗,可以是逃避。不过,孔子这几段话一直古代士人处理个人与国家关系的行为准则。魏晋之际的士人如何处理个体与国家的关系呢?

一、个体与国家疏离

随着东汉帝国大厦的崩塌,国家原来的意识形态也失去了规范人们行为统一人们思想的能力,繁琐的经学逐渐为士人所厌弃,儒家的价值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怀疑,集中体现儒学观念的名教日益成为人们嘲讽的对象,出现了许多非孔弃礼离经叛道之士。于是,士人由从前主要是伦理的存在变为精神的个体,由东汉末年寻求群体的认同变为后来追求个性的卓异,由希望成为群体的现世楷模变为渴望个体的精神超越,这就是人们所常言的魏晋南北朝“人的觉醒”——不用说这是指其时士人个体的觉醒。士人个体的觉醒深刻地改变了他们的理智生活和精神生活。

先看看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中的二首诗: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生年不满百,长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这两首诗所抒写的不是道德的崇高,不是功名的渴望,甚至也不是富贵的企求,而是一个灵与肉的欲望。人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体,他已经不再是国家机器的齿轮。

二、思想上的叛逆

魏晋南北朝虽然历代统治者都多次下诏敦崇儒学,但在思想界“不尊儒术”却成了时尚(《晋书·裴頠传》)。东汉末年儒学独尊的局面就已被打破,士人纷纷“叛散五经,灭弃风雅”(仲长统《乐志论》),没有了统一的价值观念,没有了统一的是非标准,思想便既混乱又活跃,“户异议,人殊论,论无定检,事无定价”(曹丕《典论》佚文)。到正始年间嵇康更无所顾忌地声称自己“非汤武而薄周孔”(《与山巨源绝交书》),甚至认为儒家的道德有违人的本性:“推其原也,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从欲为欢,抑引则违其愿,从欲则得自然„„故仁义务于理伪,非养真之要术;廉让生于争夺,非自然之所出也”(《难张辽叔自然好学论》)。对儒家名教的厌倦进一步激发了对道家老庄的兴趣,嵇康就坦承“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与山巨源绝交书》)。这标示了时代思想与学术趣味的巨大变化。那些一本正经的伪善之士成了人们嘲讽的对象:

洪生资制度,被服正有常。尊卑设次序,事物齐纪纲。容饰整颜色,磬折执圭璋。堂上置玄酒,室中盛稻粱。外厉贞素谈,户内灭芬芳。放口从中出,复说道义方。委曲周旋仪,姿态愁我肠。

——《咏怀》其六十七

三、追寻理想人格

魏晋士人生当乱世,他们开始在精神上非常苦闷、孤独、彷徨: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咏怀》其一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登高望九洲,悠悠分旷野。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

——《咏怀》其十七

一个人和一个民族不能永远像这样痛苦下去,必须建筑生命的意义,必须追寻人生的价值。当时儒家的道德价值体系已经崩溃,立德自然就成了笑柄;功业名声也被否定,而且在门阀制度之下建功立业毫无可能,人要如何活下去呢?怎样的人生才有意思呢?

阮籍在《大人先生传》中提供了人格楷模:

故与世争贵,贵不足争;与世争富,富不足先。必超世而绝群,遗俗而独往;登乎太始之前,览乎淴漠之初;虑周流于无外,志浩荡而自舒……

刘真长提出:

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

思考得最深刻的人是嵇康。作为一个正始时期的名士,他公开声称自己“非汤武而薄周孔”,并坦言“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与山巨源绝交书》),在《难自然好学论》中还说“六经为芜秽”,“仁义为臭腐”,因而他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著名命题:

“夫称君子者,心无措(掩藏)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

君子之行贤也,不察于有度而后行也;任心无穷,不议于善而后正也;显情无措,不论于是而后为也。是故傲然忘贤,而贤与度会;忽然任心,而心与善遇;傥然无措,而事与是俱也。故论公私者,虽云志道存善,心无凶邪,无所怀而不匿者,不可谓无私;虽欲之伐善,情之违度,无所抱而显者,不可谓不公。

夫私以不言为名,公以尽言为称;善以无吝为体,非以有措为质。

——《释私论》

一个人在社会中应“越名教而任自然”,就是说他的言行应依从他自己的本性,超越名教的清规戒律和条条框框,要做到这样就不能理会社会的毁誉,不存有是非成见,也就是他所说的“心无措于是非”。可是人们如果只按自己的本性行事,那是否会经常违背事物的本质呢?要怎样才能既“无措于是非”又不违乎道呢?这就要求人们“情不系于所欲”,能“情不系于所欲”就能“审贵贱而通物情”,他在《答难养生论》中从另一层面阐述了这一问题:“故世难得者,非财也,非荣也,患意之不足耳。意足者,虽耦耕甽亩,被褐啜菽,莫不自得。不足者,虽养以天下,委以万物,犹未惬然。则足者不须外,不足者无外之不须也。无不须,故无往而不乏;无所须,故无适而不足。不以荣华肆志,不以隐约趋俗,混乎与万物并行,不可宠辱,此真有富贵也。”为人坦荡无私,摆脱尘世的是非,言行“循性而动”,不因贵贱而扭曲自己的本性,是他理想的人生境界。

总之,他的理想人格是做一个坦荡本真的人。陶渊明才真正实现这种理想人格,所以这位伟大诗人是魏晋玄学的完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饮酒》之五

《庄子·齐物论》:“辩也者,有不辩也,大辩不言。”《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忘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与巧相反)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野望》

第二篇:戴建业老师的演讲哦

【师言录】一切皆有可能

一切皆有可能

——戴建业在华中师范大学2013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同学们、老师们:

感谢学校领导对我的信任,让我非常荣幸地代表全校老师,对来自祖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的全体新生表示热烈的欢迎!也非常感谢全体新生对我们桂子山人的信任,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在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你们选择来到华中师范大学,增长自己的才智,升华自己的人格,放飞自己的梦想!桂子飘香日,英才入校来。秀美的桂子山由于你们的到来,更加美丽,更加迷人,更加充满活力!

大家知道,人一生有几个重要的关节点,而大学则是这几个重要节点中一个最重要的关键。大学在我们的人生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是我们从小学到中学十几年寒窗苦读的总结,它又是我们今后人生的真正起点与开端——生理上同学们从青少年开始转入成年,学习上大家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学习阶段。大学学习生涯,奠定了你们的专业基础,拓展了你们的胸襟气度,开阔了你们的人生视野,确立了你们的人生志向,它深刻影响了你们将来的事业成就、审美趣味、生活格调„„

明朝有位学者曾经说过:“人皆为可上可下之才。”即使有生而知之的天才,这个世界上天才也是绝对少数,我们普通人的才华都大体相近,每一个人都有极大的潜能,也有极大的可塑性——我们可以把自己塑造成栋梁,也可以把自己作贱成朽木。你是怎样想,你是怎样干,你就会成为怎样的人。

马丁·路德·金说“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梦想”。大学期间,通过课堂内的学习,课堂外的交流,我们不仅要认识社会,认识他人,更要认识我们自己:了解自己喜欢干什么,自己擅长干什么,社会需要你干什么。在个人兴趣、个人能力与社会需要之间找到平衡,并由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这个人生目标就是你们的梦想,就是你人生地平线上的太阳。司马光告诉青年人说:“夫射者必志于的,志于的而不中者有矣,未有不志于的而中者也。”

有了梦想我们才会满怀希望,有了梦想我们心灵才会洒满阳光。

但仅有梦想还远远不够,如果没有相应的拼劲、毅力、恒心,如果没有付出自己的努力,没有流下自己的汗水,没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艰辛,任何梦想都将成为昙花一现的空想,人生的美梦将成为折磨我们的噩梦。哈佛图书馆的墙上有这样一条名言:“此刻打盹,你将做梦;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This moment will nap, you will have a dream;this moment study, you will interpret a dream”.)同学们,你们的青春真让人羡慕,千万不要荒废了比金子还宝贵的大学时光。要有理想,也要有理性,要有高度的自制力,我们要学会利用现代的网络,但我们要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

要将自己的主要精力集中于学习,而要精力集中又得培养自己强烈的学习兴趣。古代有很多“字颠”、“画魔”、“诗痴”、“棋怪”,这里所谓“颠”、“魔”、“痴”、“怪”,其实是指他们对某一专业着迷的程度。书中不一定有颜如玉,但书中肯定乐趣无穷。人的精力总要发泄出来,不用来专心读书,就要用来闲聊网游。你要是觉得学习比网游更“好玩”,你还会去无聊地网游吗?你要是尝到了思维的乐趣,你还会去打游戏机吗?怎样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呢?朱熹对弟子的一则教诲让我终生受用:“小立课程,大作工夫。工夫要趱,期

限要宽。严立功程,宽着意思。久之,自当有味,不可求欲速之功。”(《朱子语类》卷八)每一天的学习计划不可订得太高,而每一天下的工夫又要很大,这能使自己每天都超额完成学习任务,也能使你读书有从容品味的时间,这样时间一长你就尝到了读书的味道。读书就像吃饭一样,细咀慢嚼才能品出味道,品出了味道就越吃越想吃。

要是想一口吃出个胖子,你读书就容易浮光掠影,浮光掠影就不能细细品尝,任何一种理论书籍不细细品尝,不反复咀嚼,你就会感到这些理论书籍抽象、无聊、乏味,你就会觉得烦燥、痛苦、不安。急躁和懒惰是学习最大的敌人,急躁可能把我们逐出学习的天堂,懒惰更让我们难以进入知识的圣殿。

要实现梦想学习就不能仅限于书本,我们还要学习怎样做人,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学会走出挫折的阴影。人生有高潮和低谷,有得意和失意,有成功和失败,有恋爱和失恋,要尽可能记住自己的得意之作,回味自己成功的喜悦,用现在的时髦话来说,就是不断给自己补充“正能量”。估计只有上帝才不犯错误,我们一生必然要干很多蠢事,犯错误是普通人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所以意大利有条谚语说:“别告诉什么人生经验,让我自己去犯错误。”人生最大的错误,就是害怕犯错误。对社会、他人和自己都要多看光明面,你要总是盯着阴暗面,你自己眼前就会一片黑暗;你经常让自己转向光明,你内心就永远阳光灿烂。

我们还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很多同学是家中的独生子,平时都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在关爱你,到大学后务必补上人生最重要的一课:学会真心地关爱别人。常言说,同大学易,同寢室难。关系越近越容易发生磨擦,与室友天天低头不见抬头见,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气质个性,不同的爱好追求,可能使我们彼此排斥,使我们相互生厌。更要命的是争吵使我们结怨,嫉妒使我们成仇。友爱、宽容、忠厚才能化解矛盾,同学们要包容人们的差异,接受并欣赏不同的个性,忠厚友善地处世待人。学会发现和赞赏别人的优点,你自己才能不断进步;学会给同学送去温暖,你自己才能感受同学的温情。这样,寢室就不是冷漠的冰窟,而成为同学们温馨的大家庭。嫉妒是交友最大的杀手,也是我们自己成功最大的敌人,要真诚地为同学的成功祝福,并谦虚地分享同学成功的经验。同学们,你将来的同学中是多一个杨振宁好,多一个习近平好,还是多一个小混混好呢?百年修得同船渡,你一走出校门就会意识到,大学同学是你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你一生最难得的缘分,更是你工作中最可靠的人脉。你们一定早就听过“爱在华师”的美谈,我们要在华师奉献自己的友爱,也定能在华师感受师生的温情。

同学们,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是由华中大学、中华大学、中原大学组建而成,华中大学是一所英美办的教会大学,中华大学是我国最早的私立大学之一,中原大学创建人是邓小平、陈毅、刘伯承等革命家。我们学校本身就代表了中西合璧和兼容并包,我们传统的校训是“忠诚博雅,朴实刚毅”,它现在已经成了华师人的精神,只要我们有开放的胸怀又有包容的气度,只要我们既“忠诚博雅”又“朴实刚毅”,我们就没有达不到的目的,就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

“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种木长风烟”。我相信我们学校的领导一定会给同学们提供尽可能好的学习条件,作为老师代表我在此向大家作出庄严的承诺,我们每一个教师一定会用自己无私的关爱,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尽自己最大的耐心,努力和同学们一起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我们学校藏书250万册,电子图书100多万册,我们既有享誉中外的学术大师,也有一流的中青年学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校友中,有的在自然科学领域荣获美国总统奖,有的在人文社科领域成为著名的学者、作家。学校南边是烟波浩渺的南湖,北边是纷芳四溢的桂子山,我们要在大学读书期间,沐四年南湖雨露,染一身桂子清香。希望大家通过这三四年的刻苦攻读,快乐生活,诚实交往,不仅取得优异的成绩,打下坚实的根基,建立真挚的友谊,并且收获甜蜜的爱情。

我们国家正在进行体制改革,正在进行文化与经济转型,祖国正在日新月异,让我们和自己的祖国一起成长,我们每一个人的圆梦之日,就是中华民族“中国梦”的实现之时!同学们,在今天这个急遽变化的时代里,你们美好的前程未可限量,一切皆有可能!

谢谢大家!

2013/9/8草稿,2013/9/9演讲

第三篇:听戴东老师家庭教育讲座笔记

听戴东老师家庭教育讲座笔记

今天早晨,从9.00-11.00听了戴东老师的关于家庭教育的讲座,题目是《寻找生命动力,激发孩子学习潜能》。感觉深受启发,自己的观念也有所改变,故记录下来。

1.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习惯用对比的方法,可这样并不能改变孩子,不应该用。孩子的身体是树,学习成绩是果实,那么根是什么呢?是自尊心,自信心,学习习惯,责任心,进取心;

2.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孩子成长中占90%,学校教育占8%,社会教育占2%。

3.调整心态:有的花早开,有的花晚开,不要指望所有的花一起开。他说有男孩的家庭要:“抓紧用”,有女孩的家庭要“抓紧疼”。是呀,几年后就成为人家的人,和自己分开过了。做父母的本质是享受快乐,在和孩子相处中得到乐趣。

这是三个观点,他提出如何让子女进入颠峰状态?正确的学习观念,对比选择和努力那个更重要,选择更重要。他举例说“挣钱”和“赚钱”的区别,然后启发说:从今天起我不挣钱,我要赚钱。思维的习惯问题,学习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学习的感受。学习是体力还是脑力劳动。

“相信是一种力量”。他为此进行了一个互动节目:手指挑人。内容是让8个人上台,7个人用一个手指把一个人挑起来,第一次失败,而第二次成功。分析原因,是因为信仰,你不相信的事情,怎么

也做不好,相信了就做好了。学习也是有信仰的。永远相信你的孩子,他就一定能成功。

学习是要有浓厚的兴趣的,要有毅力。学习的敌人是挫败,学习的朋友是胜利。学习是最简单的事情。培养孩子的兴趣,靠的是赞美。精彩来自喝彩。我们要当孩子学习的啦啦队。

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是预习,复习,把听不懂的记在本子上,复习是要训练的。问题的暴露是好还是坏?心态决定一切,语言学习要语感、语境相结合。他讲了些具体的方法。如大声的朗读。4必须要有生命的动力,学习上才能有动力。分析日常说的话,我供你吃穿,你应该怎么样„„。孩子失去了成长的空间,给孩子以动力,卸载下责任。

思考劳动,爱劳动和不爱劳动的区别,在IQ上差5倍,在(忘记)上差15倍,在赚钱上差60倍。不爱劳动:不阳光,不付出,自私,很少有朋友。(说得对)

今后怎么在社会上混?知道感恩。

爱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是有条件的,还是无条件的?爱是公平的,有条件的就是阴谋。学习不好也要爱。孩子是有二种的:报恩和报仇。要阳光,要有耐心,要尊重。

现在的社会浮躁,本质是快乐和幸福,现在却是工作和金钱。他提出一种观点:早恋是家庭中没有爱才出去找爱。

最后,他提出了在银川建立一个训练营,3天2夜,雏鹰计划,是招40名,现场预订费用100元,家长勇跃的报名。

从现场的听讲座情况看,近2小时的讲座没有家长走动,静静的听,良好的互动都说明家长的心情是迫切的,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呀!

第四篇:洒落与忧勤(戴建业)专题

洒落与忧勤——论陶渊明的生命境界及其文化底蕴 戴建业

【专题名称】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专 题 号】J2 【复印期号】1998年11期 【原文出处】《中国韵文学刊》(湘潭)1998年01期第1~8页 【作者简介】戴建业 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内容提要】 本文阐述陶渊明生命境界的特征及其文化底蕴:他在饥寒之忧、陇亩之情、居常之念中,经由忧勤克己的工夫而臻于洒落悠然的境界,其人生表现出一种无所利念的洒脱,无所欠缺的圆满,真正超越了自我并同流于天地——“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他这种生命境界体现了晋宋之际名教与自然合一的时代特征,儒道兼综,孔庄并重,因而既任真肆志又固穷守节,既洒落悠然又尽性至命。【关 键 词】生命境界/文化底蕴/洒落/忧勤

陈寅恪先生说陶渊明不仅“文学品节居古今之第一流”,而且“实为吾国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注: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05页。)学界对他到底应属于儒还是应归于道一直有争论,有人认为他“可推圣门弟子”,(注:沈德潜:《古诗源》卷九,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04页。参见真德秀《跋黄瀛甫拟陶诗》,《四部丛刊》本《真文忠公文集》卷三十六。)有人又认为他“堕庄老”,(注: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11页。参见《朱子语类》卷一三六,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234页。)有人说他“实外儒而内道”,(注: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05页。)又有人说他“是内儒而外道”。(注:李泽厚:《华夏美学》,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09页。)然而,陶渊明既无擘肌分理的理论兴趣,更无意于谨守学派门户,非儒即道的划线固然失之武断和偏颇,调和折衷的“内”“外”之分也流于笼统和空泛,甚至割裂了这位伟大诗人生命存在的浑融完整。他对个人与社会、有限与永恒、存在与意义的把捉,并不是经由严密的逻辑推理,而是来自心灵的深微体悟,因而,他的诗文所呈现的也不是一种精深严谨的思想体系,而是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一种洒落的生命境界。

清人钟秀论陶首标“洒落”,(注:钟秀:《陶靖节纪事诗品·序》,清刻本。)“洒落”二字的确道出了陶渊明生命境界的主要特征,南宋陈模早已称道过陶的“胸次洒落”(注:陈模:《怀古录》卷上,引自《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5页。),稍晚于钟秀的毛庆蕃也对陶的“素怀洒落,逸气流行”赞叹不已。(注:毛庆蕃:《古文学馀》卷二六,清光绪戊申印本。)晋人用“洒落”一词来描绘树叶的摇落飘零(潘岳《秋兴赋》),稍后人们又用来形容人自然脱俗的仪表风度(释慧皎《高僧传·竺法雅》)。就现存的文献看,以“洒落”来形容人的内在心灵或精神状态最有名的例子当是黄庭坚的《濂溪诗序》:“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洒落”在这儿主要指一种澄明、淡泊而又高远的境界。后来的治陶者赞美陶的“素怀洒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黄氏评濂溪的影响。然而,陶渊明的洒落无疑有别于道学先生周敦颐,《饮酒》之五就是他洒落胸次的生动展现: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由于精神已超然于现实的纷纭扰攘之上,不累于欲不滞于物,何劳避地于深山,何必幽栖于宕穴?环境虽然有喧寂之别,诗人的心境绝不因之而有静躁之分。宋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将陶渊明与晚年的王安石做过有趣的比较:“王荆公介甫辞相位,退居金陵,日游钟山,脱去世故,平生不以势利为务,当时少有及之者,然其诗曰:‘穰侯老擅关中事,长恐诸侯客子来。我亦暮年专一壑,每逢车马便惊猜’。既以丘壑存心,则外物去来,任之可也,何惊猜之有?是知此老胸中尚蒂芥也。如陶渊明则不然,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然则寄心于远,则虽在人境,而车马亦不能喧之;心有蒂芥,则虽擅一壑,而逢车马,亦不免惊猜也。”陶渊明心体自足无须外求,结庐人境,采菊篱边,哪用得着去“擅关中”或“专丘壑”呢?寄迹于人境之中,何妨神游万象之外?《东坡题跋》卷二《题渊明饮酒诗后》评“采菊”二句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为什么改“见”为“望”便使“一篇神气都索然”呢?诗人心如明镜朗鉴万物而不存有万物,见南山之前胸中并不曾有一南山。“望”属有意——好像诗人自性亏欠而求助于外,特地在寻求美景的刺激;“见”则无心——诗人的自得之趣存乎一心,丝毫不关乎见不见南山,既随意而采东篱的秋菊,亦无心而见远处的南山,这是生命自身的嬉戏与自娱,是精神无拘无束的自由与洒脱。山间缭绕的“山气”是多么自在,日暮相与还的“飞鸟”何其从容,此老眼前的南山、秋菊、山气、飞鸟无一不是佳景,此老胸中的“结庐”、“采菊”、“见山”无一而非乐事。此诗决非如古代论者所说的那样首四句写“迹寂寞”,后四句写“心寂寞”,(注:吴淇:《六朝诗选定论》卷十一,清刊本。)或者如许多现代研究者所说的那样全诗先写心,后写境,将心与境先分成两截然后再连成一片。诗中的境由心起而不是心由境生,是“胸有元气,自然流出”,(注:沈德潜:《古诗源》卷九,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02页。)是因有自得之乐而采菊见山,不必有待于采菊见山才获自得之乐。诗中的“真意”,注家常引《庄子·渔父篇》以为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并据此将“真意”释为“自然意趣”。(注: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9页。)“真”属于道家的景观当然不错,但就此诗而论什么是“自然意趣”呢?能否把“结庐”、“采菊”、“见山”说成是“自然意趣”?至于把“真意”说成是“人生的真谛”或“人生真正的意义”,(注:北大中文系:《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下册,中华书局1963版,第402页。)则又将诗中的“真”混同于认识论上的“真”。其实这里的“真”不是逻辑上的“真”而是“存在者状态”上的“真”,“此中”的“此”是“此在”的“此”,“此中”就是存在者“在”当下的此时此地之中。(注:参见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一编有关此在“在之中”的论述,三联书店1987年版。)由于诗人既不滞于物欲又不累于功名,脱去了一切俗缘的遮蔽,自己存在的本真状态就在“此中”显露敞开。已复其“真”的诗人与各得其所的万象猝然相遇,只见南山耸秀,秋菊迎风,山气飘拂,夕鸟飞还,顿时一片化机,天真自露,与天地同流,与万物归一,这是诗人生命存在的自由洒落,也是他本真存在的澄明朗现。

诗中表现的到底是儒者的胸次还是道家的襟怀?一般而论,儒家强调社会关怀和道德义务,要求个体通过人格的自我完善,担当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道家则主张放弃一切社会责任而“任其性命之情”,(注:《庄子·骈拇》,郭庆藩《庄子集释》第二册,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27页。)鄙薄那些“弊弊焉以天下为事”(注:《庄子·逍遥游》,郭庆藩《庄子集释》第一册,第30页。)和“伤性”“以身殉天下”的“圣人”。(注:《庄子·骈拇》,郭庆藩《庄子集释》第二册,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22页。)陶的“洒落”看来有别于儒家悲天悯人的入世情怀而近于道家放旷自适的逍遥态度。不过,儒学也包含了不同的精神向度,孔子在提倡“克己复礼”的敬畏戒慎之外,同时非常激赏“吾与点也”的自在超然,为宋明理学家所乐道的“胸中洒落”已经蕴含在先儒的精神资源中,所以后世不少论者认为陶渊明的“洒落”深契“曾点之意”,他深心体贴的仍是儒者的襟怀。陶渊明的《时运》一诗便是这一论点的极好佐证,诗前小序说:“时运,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影独游,欣慨交心。”这儿没有仕途的血腥倾轧,没有人际的尔虞我诈,他无须为功名利禄而奔竞,也无须为事奉督邮而折腰,此情此景使他“称心易足”,悠闲地“挥兹一觞”更是其乐融融。由此他想起了孔子当年“吾与点也”的情景,自己眼下的这种人生怡乐不正是曾点当年所企望且为孔子所赞许的人生境界吗?难怪清张潮等人认为陶渊明是曾点“千载而后”的“知己”了。(注:张潮等:《曹陶谢三家诗·陶集》卷一,清刊本。)

由于曾点的人生理想已化为他自己现实的人生体验,所以陶渊明对曾点之志有一种独到深至的体认,“从来说曾点为狂,不曾道破静字,今始拈出,深心体贴,俗人不知”。(注:钟惺、谭元春:《古诗归》卷九,明万历丁巳刻本。)儒门一直将曾点的人生态度视为“狂者胸次”(参见《孟子·尽心下》),陶渊明却认为曾点之志的本质不在于其狂而在于其静:“我爱其静,寤寐交挥。”明钟惺评这两句说:“千古高人旷士,少此一‘静’字不得。”(注:钟惺、谭元春:《古诗归》卷九,明万历丁巳刻本。)高人旷士何以少不得一“静”字呢?“静”的反面为“躁”,“躁”表明个体还有所欲求、有所渴慕、有所欠缺,心灵还处于一种栖栖惶惶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洒落得起来呢?陶对“静”与洒落的内在联系深有体会,他在诗文中屡屡谈及自己“偶爱闲静”(《与子俨等疏》),“抱朴守静”(《感士不遇赋》),“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静”是不妄想不妄求个体和谐自足的心理状态,“万物无足以铙心”才能静,(注:《庄子·天道》,郭庆藩《庄子集释》第二册,第457、462页。)因而“静”不仅是人生洒落的必要条件,就其自在与自适而言也是洒落本身。在这一点上儒道走到一起来了,曾点之志的本质既在于其静,庄子的逍遥游虽然被他描绘得气度恢宏飘渺玄远,其实也不过是“游心于淡”而已(《庄子·应帝王》),本质上仍是一种清虚恬淡之乐。陶渊明的洒落正是庄子之逍遥与曾点之理想的完美结合,既近于儒也近于道,同时又不同于儒也不同于道。

一方面,陶的洒落与庄的逍遥在境界上相通而又不同:由于反社会反伦理,庄子逍遥游的承担者只是那些吸风饮露的“神人”或“至人”,这种逍遥游也只能到“无何有之乡”、(注:《庄子·应帝王》,郭庆藩《庄子集释》第一册,第293页。)“四海之外”(注: 《庄子·齐物论》,郭庆藩《庄子集释》第一册,第96页。)或“无穷”的廖廓中去寻觅(注:《庄子·逍遥游》,郭庆藩《庄子集释》第一册,第17页。);由于不离人伦日用之常,陶渊明的洒落在当下即是“人境”或“东篱”就可实现。“结庐在人境”——好像是孔子“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的回响(注:《论语·微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4页。),“而无车马喧”——似乎又是庄子“彷徨乎尘垢之外”的同调(注:《庄子·大宗师》,郭庆藩《庄子集释》第一册,第268页。),他在对人际的超越中又充满了人际关怀。清方宗诚在《陶诗真诠》中说:“陶公高于老、庄,在不废人事人理,不离人情,只是志趣高远,能超然于境遇形骸之上耳。”由于有儒家对人际、人生的关怀与执着作为根基,陶的洒落不似逍遥游那般汪洋恣肆,但也不似逍遥游那般诡谲放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比起“乘云气,御飞龙”的逍遥游要朴实、平易、亲切得多。

另一方面,由于同样深刻地受到庄子逍遥游精神的影响,陶渊明比曾点更少拘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传》),“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酬刘柴桑》),他的洒落比起曾点的清沂舞雩之乐更加脱略形迹,更加超脱旷达。

陶渊明自然不可能一辈子总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天地同流”或“与道冥一”,对于人这种社会存在物来说永远只是一种短暂而超然的心灵体验,大多数情况下他必须面对社会和个人的许多现实难题:诸如穷与达的烦扰,贫与富的交战,生与死的焦虑,他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生存的重量,临终前还慨叹“人生实难,死如之何”(《自祭文》)。钟惺责怪人们只知“陶公高逸”洒落的一面,却不了解他“竟是一小心翼翼、温慎忧勤之人”。(注:钟惺、谭元春:《古诗归》卷九,明万历丁巳刻本。)到清代沈德潜、钟秀都说“晋人多尚放达”,独陶渊明秉持儒家“忧勤自任”的精神,“倘幸列孔门,何必不在季次、原宪下?”(注: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02页。参见钟秀《陶靖节纪事诗品》卷四,清刻本。)现在有待探寻的是,陶渊明是如何从忧勤走向洒落的?而且,在走向洒落的过程中哪家文化精神左右着他的心灵感知和存在决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的经历使青少年的陶渊明及早获得了入世情怀(《饮酒》之十六),他曾有过“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感士不遇赋》),有过“猛志逸四海”的豪情(《杂诗》之五),也有过“慷慨绸缪”的雄心(《杂诗》之十)。他为了自己的事业有成而“东西游走”(《与子俨筹疏》):“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之八)。他把“进德修业,如彼稷契”视为自己理所当然的生命取向(《读史述九章》),并把它作为自己孜孜以求的存在课题。这使人想起杜甫的咏怀:“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个希望“如彼稷契”,一个“窃比稷与契”,陶杜二人的自期与自负何其相似!毫无疑问,是相同的儒家文化精神塑造了他们相似的襟怀。《荣木》一诗将进德建功的志向放在“人生若寄”的生命背景上来抒写,“先师遗训,余岂云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尽管明知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之一),可他害怕自己一生“奇名之不立”(《感士不遇赋》),仍然一次次违拗自己的本性出仕,希望成就曾祖陶侃那样的“伊勋伊德”(《命子》)。然而,在那“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的世道(《感士不遇赋》),个人事功的成败主要不取决于自己的才华与努力,为此他喟然长叹:“何旷世之无才,罕无路之不涩”(同上)。不能成就现世的功业对于一个以“如彼稷契”自期的人来说当然是一种巨大的人生挫折和精神痛苦,“栖迟固多娱”抵消不了“有志不获骋”的失落,切盼成就功名偏又功名难就使他焦灼得“终晓不能静”(《杂诗》之二)。儒家主张在人事奋斗和道德砥砺中确立自身的价值,孔子虽然说过“吾与点也”,但从他个人的存在方式来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刚毅执着仍是他行为的准则,或许他认为曾点之乐要在功德圆满后才能实现和消受。陶渊明在青壮年时期也同样认为应在“寄迹风云”完成人际功业之后才可“淡焉虚止”,在“功遂”之前“辞归”便不能理得心安(《命子》),所以他常常在“投冠旋旧墟”之后又“勉励”自己“宛辔憩通衢”。

汲汲于事功造成了他精神的紧张躁动,耿耿于穷达使他的人生动多滞碍,因为叹“奇功遂不成”(《咏荆轲》),“病奇名之不立”,心灵就会停留在一种渴慕状态,精神就会驰鹜于外而不是反求诸己。渴慕容易使心灵失去平衡,驰逐于外容易使生命失去真性。后来陶渊明将自己追逐功名的这一生命历程视为“迷途”:“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在这“心为形役”的大彻大悟之前,诗人早已感受到“为人所羁”的痛苦。

役于人是由于役于己,自己为功名所累才致使自己“为人所羁”,当诗人悟“今是而昨非”以后便决心“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既轩冕之非荣,岂温袍之为耻。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感士不遇赋》)。诗人不愿为轩冕“委曲累己”,明显可以看出庄子对他心灵的深刻影响。庄子认为生命的最高形态是“任其性命之情”,人生的自得与自适远远高于人世的利禄显达,追逐功名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是“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注:《庄子·骈拇》,郭庆藩《庄子集释》第二册,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27页。)。陶渊明“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感士不遇赋》),庄子宁曳尾于途中以自适而不愿出任楚国卿相而受制于人主,二者的人生态度不是一脉相承吗?魏晋以来肯定生命依恋人生的玄学思潮,加上陶渊明自己对生命的深度体验,更使他看清了功名是外在于生命的东西:“山河满目中,平原独茫茫。古来功名士,慷慨争此场。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松柏为人伐,高坟互低昂。颓基无遗主,游魂在何方!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拟古》之四)。争得了盖世功业与普天盛名也只是“得人之得”,如果将功名作为人生的目的,自己的人生必定了无意趣,求不到功名固然痛苦抑郁,求得了功名又为功名所累,添一份荣华便添一份痛苦。“顾世名”而忘记了“贵我身”,最后得到了功名却失去了“一生”(《饮酒》之三)。这样,他从穷达成败中解脱了出来,坦然地品味人生的美酒:“丈夫四海志,我愿不知老。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觞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熟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百年归丘陇,用此空名道!”(《杂诗》之四)陶渊明既已透悟富贵荣名外在于生命,便无利禄之求和声名之累,因而目前所遇莫非真乐:远离了官场的明争暗斗,尽可在亲戚子孙的共处中相慰相濡;用不着为穷达贵贱而烦心,尽可在“觞弦”中潇洒度日;再也不必束带见督邮,尽可享受缓带宽衣的“欢娱”;既不必披星早朝也不用挑灯草诏,尽可随意“起晚眠常早”。诗人捐富贵轻名利以后,就有一种“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满足(《论语·述而》),人生何必纡青拖紫进退百官而后快,只要子孙绕膝,亲戚共处,但得浊酒半壶,清音一曲,对这个世界不忮不求无滞无碍,缓带、早眠、晚起,全身心都沉浸在怡然自得的福惠之中,“终晓不能静”的忧思躁动一变而为“起晚眠常早”的洒落悠然。这种人生境界在《自祭文》中得到了更真切更深刻的表现,看他“冬曝其日,夏濯其泉’的那份疏放,“勤靡余劳,心有常闲”的那份恬适,“乐天委分,以致百年”的那份自足,恍然如见天际真人。

与穷达相伴相随的另一人生难题是“贫富常交战”(《咏贫士》之五)。诗人的曾祖陶侃虽为东晋元勋,但陶氏“望非世族”(《晋书·陶侃传》),他自己八岁时又死了父亲(《祭从弟敬远文》:“相及龆龀,并罹偏咎。”),他在《自祭文》中回首平生时说:“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绤冬陈。”后来仕途上的“穷”更带来他生活上的“贫”,“拂衣归田里”后等着他的是“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的煎熬(《咏贫士》之三),是“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的冻馁(《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人们往往把萧统所谓“不以无财为病”(注:萧统:《陶渊明集序》,《全梁文》卷二十,中华书局1958年版。)误会为陶“以无财为乐”。其实诗人和常人一样对饥寒本身的感受并不总是那么“晏如”,有时想饮酒则“壶绝余沥”,想充饥却“灶不见烟”,“在目”是枯条盈园,“倾耳”是寒风凄厉,生涯性情“了无一可悦”,此刻没有“诗书敦宿好”的雅兴(《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也没有“奇文共欣赏”的闲情(《移居》),这位平素“好读书”的诗人随手将“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从“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看,诗人的心理并不平衡;从“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句可知,诗人于饥寒凄凉之外还承受着孤独寂寞;从“御冬足大布,粗絺以应阳,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可以看出,诗人在“寒馁常糟糠”时心境的悲伤。“栖迟讵为拙”、“理也可奈何”云云,明显感到陶渊明是以一种道德理性来抑制自己近于悲哀的情感。(注:该自然段中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均引自陶渊明《咏贫士》之

二、《杂诗》之八等诗。)

至此我们就不难理解陶渊明何以“贫富常交战”了。“贫与富”的交战其实是两种人生态度、两种存在方式的交锋。诗人自身本来就存在着矛盾的因素:既淡然恬退又积极进取。仕途的穷达与生活的贫富息息相关,入仕还是归田决定了致富还是受穷,这种人生抉择从事态上看以弃彭泽令为终结,但心理上对这种抉择的自我评价一直持续到很晚。因为对富贵的欲望有点像打足了气的皮球,手一按就沉入水中,手一松马上又浮到了水面,所以要终生能安于贫贱他就得有不断地提斯惕厉自己的忧勤之心,他反复写那么多咏贫诗和《咏贫士》,其用心无非是“端居以自励,亦深以怀疑改辙为警”(注: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十,郭绍虞编《清诗话续编》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152页。)。他内心“贫富常交战”的另一原因,是历史为他这种社会地位不上不下的士人提供了某种可上可下的选择余地,他可以弃官守拙而贫,也可以出仕苟得而富,直到义熙末他已五十多岁还受到朝廷的征辟。正是由于有这种可富可贫的选择主动性,才造成了他精神上是富还是贫的动荡冲突。一个真正的“陇亩民”不大可能“贫富常交战”,当时的社会注定他只有受贫,他也只好为贫而犯愁而叹息而挣扎,但陶渊明的穷与贫不是由于穷途末路而是他自我选择的结果。他不断重复“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一类话(《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为的是说服自己归田的选择是正确的,自己“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的代价是值得的(《饮酒》之十六)。警告自己“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正表明他的内心还有些动荡犹疑(《饮酒》之十二),他时时在提醒自己宁可忍受“寒与饥”也要“量力守故辙”(《咏贫士》之一)。

“贫富常交战”的结果是“道胜无戚颜”(《咏贫士》之五),而使他战胜荣华富贵欲望的精神支柱是儒家的道德操守——“君子固穷”。诗人在《有会而作》中说:“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如此,“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五柳先生传》。这正是宋儒所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清陶澍在其评注的《靖节先生集》卷一说:“周、程每令人寻孔颜乐处,先此唯先生知斯意耳。”“孔颜乐处”本质上是一种超然于贫富贵贱的充实自得的精神境界。孔子对此有不少言述,“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注:《论语.雍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87页。)“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注:《论语·述而》,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97页。),还有上文引到的曾点之志。虽然箪瓢陋巷、疏食曲肱不改其乐,但“孔颜乐处”并不在箪瓢陋巷和疏食曲肱,而是道德节义内化于个体的意志情感后生命的怡乐。因而,陶渊明那深得“孔颜乐处”的“屡空常晏如”便是在道德节义基础上而又超越道德节义的超然洒落之境。《和郭主薄》之一便是这一生命境界的形象展现,陶渊明一何曾有财富“过足”的时候,可他在此诗中竟然“贫人夸富”(注:黄文焕:《陶诗析义》卷二,明崇祯刻本。):“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身处贫贱却精神充盈,全诗都是抒写自己自得与自足的生命体验,如“回飚开我襟”的惬意,“息交游闲业”的闲适,“酒熟吾自斟”的悠然,还有“弱子戏我侧”的天伦之乐,难怪清吴瞻泰在《陶诗汇注》卷二中说,此诗所写的人生境界“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一洒落”了。当然,诗人洒落的背后是“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的忧勤惕厉(《饮酒》之十六),唯其不以贫贱而有慕于外,不因富贵而有动于中,陶渊明才会真正感受到人生“真复乐”。

“俗网易脱,死关难避”(注:黄文焕:《陶诗析义》卷二,明崇祯刻本。),可以把功名、富贵、利禄、得失看作是外在于生命的“非我”而超脱它们,但生命本身却是自我存在与同一的根基,所以王阳明说:“于一切声利嗜好俱能脱落殆尽,尚有一种生死念头毫发挂带”,因为“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注:王守仁:《传习录》下,《王阳明全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08页。)。不戚戚于贫贱未必就不戚戚于死亡。

和魏晋许多士人一样,陶渊明有极强的生命意识,对光阴的倏忽和个体生命的短促心怀忧惧:“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游斜川》序),对生命趋死而在的必然归宿更焦虑不安:“万化相寻异,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心中焦”(《己酉岁九月九日》)。怎样摆脱这种生死的束缚呢?陶渊明否定了肉体的长生不老:“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连雨独饮》)。采药炼丹以求长生不仅无济于事,即使肉体能够如愿长生不老,在诗人看来这种个体在时间上的单调重复必然使生命显得苍白无聊:“不死复不老,万岁如平常”(《读山海经》之八),同时他也否定了死后的荣名:“百年归丘陇,用此空名道”(《杂诗》之四),既不能指望养生也不能通过求名来超越生死。

诗人这种对生命的体悟在《形影神》三诗中抒写得最为精彩动人。诗前小序说:“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诗中的“形”、“影”、“神”分别代表个体超越生死的三种不同态度,在面临死亡深渊时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形”在意识到“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这一人生结局后,主张应该放纵感性以及时行乐,既然无望长生就得穷尽今生,“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形赠影》)。“影”则认为在“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的情况下应选择求名,求名的最好途径莫过于立善,血肉之躯虽不得不与草木同腐,通过立善则可让荣名在历史中永存,因而,“形”纵酒行乐的人生取向毫不足取:“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影答形》)!最后,“神”以“自然”之说力辩“形”、“影”“惜生”之非:“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破立善求名,“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破求仙长生,“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破纵欲长饮(《神释》)。诗人认为寻求个人生命的不朽狭隘而又徒劳,因而他没有渴望个人不朽的冲动——不管是躯体的长生还是美名的长存。他将超越生死与超越自我联系起来:个体将自己的精神提升到与天地同流的高度,一己的生命便能与天地同在;将个体冥契于自然同一于万物,便不会因“从古皆有没”而“念之心中焦”;即使明白自己“奄去靡归期”,“身没名亦尽”,仍不失其“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超然洒落(《神释》)。

纵酒忘忧和立善求名的病根都在于占有欲,而这种占有欲的主要对象就是占有自我。对死亡心存恐惧表明恐惧者还心中有“私”,他们把自己的生命体验为自己的一种私有财产,因此想死死抓住自己的生命不放。有占有的欲望自然就有害怕失去的忧虑。怕死并不是害怕死亡本身,因为从事态上看“我们不会活着体验死亡”(注:维特根斯坦:《短文集》,引自麦基《思想家》,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91页。参见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6.4311条,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96页。),怕死者是害怕失去自己已经占有的东西:躯体、名誉、地位、财产、知识等等,所以苏格拉底认为,“对死亡感到悲哀”的人“是一个爱欲者”,“或者爱财,或者爱名,或者两者都爱”(注:柏拉图:《费多篇》,《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31页。)。

陶渊明得以“返自然”的关键就是他“用力克己去私”(注:方宗诚:《陶诗真诠》,《柏堂读书笔记》,清光绪刻本。),从一般层面上说要摆脱功名、富贵、声利之念,从终极意义上说要放弃自我依恋与自我占有的欲望。由于“恋我”是“从生身命根上带来”的,因此要放弃对自我生命的占有和依恋便离不开精神上忧勤惕厉的修养工夫。钟秀在《陶靖节记事诗品》卷四中说:“陶公所以异于晋人者,全在有人我一体之量;其不流于楚狂处,全在有及时自勉之心。”“及时自勉之心”就是“克己去私的”忧勤工夫,“人我一体之量”即通过忧勤工夫而达到的无我之境。没有忧勤惕厉的克己工夫,就仍然会以自我为中心,就不会有“人我一体之量”,更不会与万物为一与天地同流,当然也就不可能消释死亡恐惧。

放弃自我中心和自我占有绝不是要以扭曲或者泯灭自己的本性和人格为代价,它恰恰要求人性的自我完善与人格的自我完成。陶渊明认为“天”的本质在于其“真”,人一旦回复到自己存在的根基——性命之真,在“真”的基础上人便与天合其德并融为一体。他在《连雨独饮》一诗中说:“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自我抱兹独,俛四十年。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一切生物都将穷尽它的生命,传说中的神仙松、乔也不能幸免,超越死亡唯有天人合一,要天人合一就得弃绝“百情”远离世故,坦露自己存在的本真状态——“任真”。“任真”并不是一任其本能的放纵冲动,而是不让种种世故俗念(“百情”)扭曲自我的本性,做到“宠非己荣,涅岂吾缁”(《自祭文》),因而必须长期“抱兹独”而“俛”的律己修身。一为俗情所染便会机巧百端,便会媚俗阿世,便会去“天”(即自然)日远。他“返自然”的过程本质上是忧勤守拙的过程。方东树认为陶渊明的返自然不过是“用《庄子》之理”来解脱生死的束缚(同前),因而指责“纵浪大化”“有放肆意”“堕庄老”(注: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11页。),可惜他完全忽视了问题的另一方面,“纵浪大化”这种超脱生死的自在洒落来自诗人“俛抱兹独”的忧勤修身。如果陶渊明只一味“堕庄老”,他“返自然”的同时就难于固守仁义,也无法坚持“贞志不休,安道守节”的道德修养(注:萧统:《陶渊明集序》,《全梁文》卷二十,中华书局1958年版。)。老庄认为正是儒家仁义扭曲了人的内在自然(真性),因此导致人与外在自然分裂对抗。既要返回自然又要执著仁义,就像南辕北辙一样荒谬。孟子却认为只要个人知其性就能知其天(《孟子·尽心上》),《中庸》也认为能尽己之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与天地相参。陶渊明自道“性本爱丘山”是为能知其性,“复得返自然”是为能尽其性,而“俛抱兹独”是为能至其命。他的“委心”是听任内在的自然(《归去来兮辞》,“委运”是听任外在的自然(《形影神·神释》),“委心”而又“委运”就做到了“任真”,“任真”是一个人的内在性与外在性同时完成,并因之成为一个本真地存在的人。这样的人才能博大无私而与天地相参,才能在“将辞逆旅之馆”时平静洒脱。

陶渊明面临死亡深渊的洒落同时积淀了儒道的文化精神,一方面它有庄子式的超旷,另一方面它的背后又有儒家忧勤惕厉的支撑。这使陶渊明不像许多魏晋名士那样,由对死的恐惧绝望堕入对生的放纵颓丧。虽然意识到人生的必然归宿是“有生必有死”(《挽歌辞》之一),但他并不因此而追求感官的满足和享乐,反而更执著于“生”的意义与价值,反而更追求存在过程的真实与完满:“既来孰不去,人理固有终。居常待其尽,曲肱岂伤冲。迁化或夷险,肆志无隆。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诗人对“既来孰不去”没有半点生物本能的恐惧,他平静地接受“人理固有终”的命运。人生的意义在于“生”的过程,如果“生”的过程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又哪在乎“人理固有终”的归宿?又“何必升华嵩”以求仙不死?如果说“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鬃边早已白。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是由对死的自觉走向对生的抉择(《饮酒》之十五),那么,“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便是由对生的把捉来实现对死的超脱。诗中“即事如已高”的“即事”不只是“对当前事物的认识”(注: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5页。),它泛指诗人所应对的人生世事以及应对这些人生世事的方式,举凡父子之情亲、夫妻之恩爱、朋友之交游、田园躬耕之苦乐、读书饮酒之陶然、山水花鸟之妙赏、生死意义之沉思无不包括在“即事”之中。假如这些存在过程和存在方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个体就超越了生死而同流于天地,“何必升华嵩”而后为高呢?

总之,陶渊明不通过功德勋业而以“纵浪大化”来超脱生死,其生命取向近于庄周,但在价值与意义的景观上同流天地则又回到了孔孟。许多魏晋名士因其精神价值的崩溃而无拘无束,因不必操守什么而得意自如,因没有生活信念和行为准则而放纵感性,因人生的迷茫而挥霍人生,这不是洒落而是一种放诞,一种任性,一种迷惘——因不知道要干什么便什么都干。陶渊明则在饥寒之忧、陇亩之勤、居常之念中,经由忧勤克己的工夫而臻于洒落悠然的境界,他解脱了穷达、贫富、生死等人生的束缚,实现了自我的超越与精神的自由。他的生命境界孕育于中华民族博大深厚的传统文化,体现了晋宋之际名教与自然合一的时代特征:儒道兼综,孔庄并重。他高出于魏晋名士者正在此:任真肆志又固穷守节,洒落悠然又尽性至命。因而,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中只有他才达到了一种人生的化境——既“放浪形骸之外”(洒落悠然),又“谨守规矩之中”(忧勤执着)。(注:钟秀:《陶靖节纪事诗品》卷一,清刻本。)

第五篇:讲座讲稿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专题讲座讲稿 仁沙中心小学校

熊彪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根据工作安排,今天我在这里进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专题讲座。我们都知道现在一年级开始就开设了科学课,说明科学课程的重要性。这次培训的其他学科没有要求和安排进行讲座和培训,唯独科学学科,从这个侧面也能反映出现在对科学学科的重视。2001年前,低年级独立开设科学课程,2001版课标颁布,1-2年级科学内容融入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2017版课标,回复1-2年级独立开设科学课。这是国际教育大趋势,也是中小幼衔接的一个考虑问题所在。

我对以前的《科学课程标准》没有看过,这一次我也是第一次接触《科学课程标准》,并且是最新版本,简短的几天学习领悟,我的解读是很有限的,还需要大家多看标准领悟学习。我回来也认真看了一下,课标里面有时候一个词够我想好一阵子,一句话也许会想一半天。课标应该说值得研究。那么我接到这个任务后,就在想这个讲座怎么讲才对我们上科学课有帮助,才能提高大家对科学课的真正认识和重视。今天我想从以下三个部分进行学习。第一部分:对科学教育的发展和当前发展趋势要了解,我觉得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当前为什么这样重视科学课程;第二部分:是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研制背景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课程标准》;第三部分:是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部分 科学教育的发展轨迹与趋势

一、科学教育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如下发展轨迹:

世界科学教育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素养。

第一阶段:二十世纪初-----六十年代初,特征:知识本位

这一时期受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影响很大,这时的科学教育等同于科学知识的教育,它关注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原理的传递;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讲授加实验演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观点是这一时期科学教育的最高理念。

第二阶段: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中期,特征:能力本位

二战以后,现代科学技术开始突飞猛进的发展,呈现出两个重要现象:“知识激增”和“知识的陈旧率加快”。在这种背景下,科学方法在科学知识形成中的重要意义日益显现,人们意识到掌握生命力更持久、应用更广泛的科学方法比掌握各种具体知识更加重要。所以,到了20世纪六十年代科学教育的情况有了改变,对科学方法的重视日益凸现。这一时期,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成为新的科学教材编制方式。在教学方法上,则采取类似于科学家探究事物过程的发现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成为科学教育中的新格言。

第三阶段:七十年代末-----现在,特征:人本位

二十年来,科学教育又出现了培养科学素养为科学教育最高宗旨的发展趋势。“科学素养”这一概念是一个融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等为一体的复合概念。

这一概念的提出,一是基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其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高科技时代,科学素养已成为每个人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二是缘于人类日益增长的征服自然的能力和欲望使环境日益恶化所敲响的警钟。科学是双刃剑,缺乏正确的科学价值,科技越发达,对自然的破坏越大,正如斧—锯—电锯对于森林的破坏。所以,科学不再是“无情无义”的了,给人感觉科学也是有感情的,你对他利用好,他就对你好;利用不好,也将产生严重后果。科学素养较之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人文色彩十分明显。仅重视知识、能力、方法的科学教育只是教育的一半,教育的新格言“还教育的另一半”,为世纪之交的科学教育开辟了新的视野。

二、当前国际科学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

1、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以学生的已知和需知为基础,鼓励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兴趣和需要中选择学习主题,并帮助学生确定他们建构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创新,以便科学处理各种信息和实验数据,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自己解决问题。

2、强调手、脑结合。要想形成自己的科学认识,不仅要动脑思考,也要积极动手操作实践。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有体验,有了体验才能产生感悟,最后才会取得对各种现象的正确的认识。

3、进行“真实”问题的学习。以自然现象或社会生活的有关科技问题为学习主题,让学生在尝试解决这些“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技能和态度。

4、采用“探究法教学”。通过设置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环境,并提供充分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从提出问题出发,通过设计实验,系统观察、搜集、分析、解释信息,做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过程,进行学习。小组学习方式是常用的有效途径。

5、重视交流技能的培养。学生要想在探究活动中学好科学,就必须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会分享小组其他成员的观点,知道如何向大家报告自己的探究结果。要让学生学会使用正确的科学用语,能与他人自由交谈,进行口头汇报,撰写书面报告等。

6、实施写实性评价。对以探究学习为主的科学教育来说,评价不能只关心结果,只依赖考试,更要关心过程,要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记录的分析,发现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随时进行反馈与矫正。要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袋。

第2部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背景

当前,世界各国正在兴起一场新的教育改革的浪潮,科学教学的改革是其中心内容之一。各国对科学教育的改革都给予高度重视,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有些进展是革命性的。尤其是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启动的、计划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完成的科学教育的系统改革,提出了“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的口号和目标。这些已引起我们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为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受教育部委托于2000年初正式启动并实施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努力,2001年3月已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绝大多数课程标准的研制,在几经小范围内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认真修改,正式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期获得更多的反馈,进一步完善各科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是完成的众多课程标准之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核心组(大学科研人员、教研人员、教学专家等8人)在项目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郝京华博士的带领下,广泛搜集了国内外该领域改革的多种资料,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课程标准与教材,还有国内历年来的教学大纲与教材,在广泛比较研究(支撑性研究——①国际比较②国内现状调查③国内需求④小学科学教育理论新进展研究四个方面)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国际科学课程改革的共同特征与基本趋势,并广泛调查国内自然教学状况和社会需求,总结50多年来课程和教材建设的经验和不足,在关注当代科技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征求自然教学专家学者对小学自然课程改革的建议的情况下,提出了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开展了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研制。几经周折,今年2月15日晚间,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终于出台,指导我们教学。

第3部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主要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由前言、课程目标、科学课程的内容、实施建议、附录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前言,叙述科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叙述科学课程的四个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技术和社会与环境目标。第三部分科学课程的内容,里面包含一些活动建议。课程内容分为四大领域:物质科学领域、生命科学领域、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技术与工程领域。第四部分实施建议,有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四个部分组成。第五部分附录,6个教学案例组成。

《课标》之第一部分:前 言

什么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指导我们教学,是规划培养人的路 径。什么是课程?课程就是实现培养人的桥梁。

我们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什么是科学素养?简单的说: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科学知识,知道基本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且运用它们具备一定处理问题的能力。科学素养有不同的程度和形式,人的一生中科学素养都在不断发展和深化,而不仅仅局限于在学校期间。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而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1、基础性。体现科学学科的地位,基础性也就是学生必须学。现在不仅仅只有语文数学是基础性学科,必须学习的,科学也是必须学习的,和语文数学同等重要。基础体现在学生学习的内容基础,方法基础,解决问题简单、基础。主要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创新意识,环保意识、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今后学习生活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实践性。体现科学学科的特点。强调学生要从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晴子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理解科学知识,发现和提出简单科学问题,并且尝试用科学方法和知识予以解决,让学生在实践体验,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科学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学会交流、交往和合作。

3、综合性。也体现了科学学科的特点。综合性体现在知识的综合,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理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这些综合呈现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强调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注重自然世界的整体性。综合性还体现于学习内容和已有经验的结合,动手动脑的结合,书本知识和实践的结合,理解自然和解决问题的结合。综合性也体现于学科的综合,语文、数学和地理等学科相互渗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这是一个对象问题,我们小学科学课程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要理解全体的内涵。人员的全体(性别),地域的全体,民族的全体,课程的全体,经济和文化的全体等。也就是无论学生之间存在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和文化背景差异,或者性别、个性等个体条件的不同,我们小学课程都要为全体学生提供合适的、公平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2、倡导探究式学习。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知识不是给予的,知识是生成的。科学探究是了解自然、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以此为基础,运用各种信息分析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我们小学科学学习方式多种多样,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探究式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体验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有很多,比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等。小学科学要以探究式学习为主,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为学生提供充足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学习机会。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小学科学学习内容要镶嵌在儿童喜闻乐见的科学主题中。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白虎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累生活经验,增强课程的趣味性。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基于学生水平,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资源,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引导主动探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我们要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三、课程设计思路

科学课程的设计肯定是不能与国家教育方针相违背,设计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小学科学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的目标。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兼顾我国科学教育的实际情况而设计的。以感知四大领域中一些比较直观,学生有兴趣参与学习的重要内容为载体,重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小学科学课程实施主要以探究活动的形式出现,所以课程内容部分针对每个主要概念设计了活动建议,供教材编写者和教师使用。

《课标》之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标准分别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四个方面阐述具体目标。这四个方面都分低中高段在分别说。

一、科学知识目标

1、科学知识总目标

2、科学知识分段目标

分低段、中段、高段分别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大领域描述科学知识的分段目标。也就是物质科学分低中高三段分别描述,生命科学等领域都是分低中高三段描述。

二、科学探究目标

1、科学探究总目标

2、科学探究分段目标

分低段、中段、高段分别从8个要素来描述科学探究的分段目标。8个要素指的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8个要素。

三、科学态度目标

1、科学态度总目标

2、科学态度分段目标

分低段、中段、高段分别从4个维度描述科学的分段目标。4个维度指的是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4个维度。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总目标

2、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分段目标

分低段、中段、高段分别从3大方面描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学段目标。3大关系指的是科学技术余日常生活的联系、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这3大关系。

《课标》之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从这四个领域里选择了18个适合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概念,其中物质科学6个,生命科学6个,地球与宇宙科学3个,技术与工程3个。通过这些的学习,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物质科学领域

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学科。这个领域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探究物质世界奥秘的好奇心,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得观点。这个领域学习帮助学生初步养成乐于观察、注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6个主要概念:

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

每个主要概念在不同学段又有不同的学习目标。物质世界具有能量,内两包括机械能、声能、光能、热能„„

二、生命科学领域

生物世界包括动物和植物,生物的生存都需要一定条件,如营养、温度、水和空气等,在此基础上见书33页画线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6个主要概念。

1、地球上„„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本领域内容的学习见书44页画线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3个主要概念:

1、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的运动着„„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人们为了使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舒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本领域学习可以使学生见书53页画线部分。科学的核心是发现,技术是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工程的核心是建造,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工程包含技术,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3个主要概念:

1、人们„„

《课标》之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实施建议分别从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四个方面提出建议这些建议汲取了当代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精华。

一、教学建议

1、教学目标建议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宗旨。科学教师应该将科学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最高标准,既要关注科学知识,也要关注科学素养,注意各方面目标的整合与平衡。

2、教材使用建议 我对建议的理解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包括教科书、学生活动手册、教学具和教师教学用书,它是教学的重要资源,为科学课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很大便利。科学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对教材做适当处理,这是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体现,也是科学教师发挥创造力的机会。

3、教学活动建议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机会。如探究机会,讨论辩论等机会。(1)动手动脑做科学,(2)开展探究式学习。知道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重视探究活动的各个要素。(2)精心设计探究问题。(3)处理好探究式学习中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的关系。(4)不要把探究式学习作为唯一的科学学习方式。(5)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科学学习场所建议

5、学科关联建议

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关系密切,科学可以为其他学科做贡献,其他学科也可以为科学学科做贡献,尤其是数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1)与数学的关联与互动。(2)与语文的关联与互动。(3)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联与互动。(4)倡导跨学科学习方式。

二、评价建议

教学和评价„„

下载戴建业老师讲座讲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戴建业老师讲座讲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戴曙光讲座实录-1

    老师们,自我介绍一下,我现在在北师大厦门海沧中学,刚才讲了,校长助理。除了当校长助理,还当了一个工会主席(副的),还上了一个班的数学。那么在当校长助理的给我任务以后,分管小学,我跟......

    家庭教育讲座讲稿

    家庭教育讲座讲稿(一) 全天下的父母、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成栋梁?但很多家庭并不真正知道怎样做才能使孩子成才。有的家庭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就是......

    家庭教育讲座讲稿

    家庭教育讲座讲稿 教育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知识层面,一个是身心发展层面。0-12 岁孩子 处于成长中的基础性阶段,对其一生的影响非常大。再好的老师和学校,也 不能代替父母在家庭......

    廉政建设讲座讲稿

    2013秋廉政建设讲座讲稿护国镇绍坝小学仲健康老师们,大家好!根据要求,今天上午,我就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廉政建设方面的心得体会: 一、我们要注意的一些行为 (一)教学行为: 1、严格执......

    家长讲座讲稿

    家长讲座讲稿 各位家长: 大家好!首先对各位家长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一、今天我们家长讲座的主题是《学会倾听,让心靠近》。 (一)倾听的重要性 倾听是一把开启孩子心灵的......

    法制教育讲座讲稿

    法制教育讲座讲稿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很高兴能参加永济市涑北中学的这个法制教育讲座。举办这个法制教育讲座很有必要,也很及时,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个讲座,让同学们多了......

    法制讲座讲稿

    《做知法守法中学生》法制讲座讲稿 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要和大家讨论一下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有关问题,希望通过本次法制教育学习,使同学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如何预防犯罪......

    师德讲座讲稿

    一、新时期师德的含义与特征 ................................................................ 1 二、目前加强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