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长讲座讲稿
家长讲座讲稿
各位家长:
大家好!首先对各位家长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一、今天我们家长讲座的主题是《学会倾听,让心靠近》。
(一)倾听的重要性
倾听是一把开启孩子心灵的金钥匙(幻灯片)。接着请大家看父母课堂》2014年3月刊《我爱爸爸》。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幻灯片),由于孩子成绩一直不好,妈妈感到很失望,孩子也失去了信心,在关键时刻孩子爸爸用宽容、激励的知心话语,让孩子感到爸爸的信任和支持的力量,让孩子有了上进的动力。
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倾听的重要性,我们讲了几点?是哪几点?一是„„二是„„三是„„(幻灯片)。
(二)倾听的技巧和方法
接着,我想和大家一起来探索一下倾听的技巧和方法。
1、利用„„(幻灯片)。再来看父母课堂的案例:(幻灯片)。文中讲到父母很少在家,更少带孩子出去玩,虽然每次出门时给孩子买了很多零食和玩具,但孩子一点也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从中我们明白到孩子有一种期盼、渴望被关注的心理,孩子对亲子关系的期盼,是非常强烈的,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陪伴。
倾听的技巧和方法
2、鼓励孩子„„(幻灯片)。请看案例:文中写到我„„(幻灯片2张)。想想,从这个例子„„(幻灯片)。
倾听的技巧和方法
3、倾听孩子„„(幻灯片)。又来看第三个案例:《父母课堂》„„(幻灯片)。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出现意见不一,久而久之,孩子不知该听谁的,导致孩子没有家庭的安全感和对父母的信任感,所以就不会发出真诚的倾诉,家长也听不到孩子真诚的心声。
小结:学会倾听„„(幻灯片)。
(三)倾听要注意的问题 那么,倾听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1、要尊重„„(幻灯片)。下面请看案例„„(幻灯片)。文章讲的是„„(幻灯片)。想一想„„(幻灯片)。
要注意的问题第2点:要尊重孩子的„„(幻灯片)。《父母课堂》„„(幻灯片),接着请大家听听孩子们的心声。各位家长„„(幻灯片)
二、开通英才成长计划(即校讯通)
上周已发下致家长一封信,目的是在新的学期重新确定电话号码,现对收费作一个解释,以前已开通,电话号码没变的,每月3元不变;现在新开通的电话号码,每月5元,但新号码套餐服务以“1+5”方式实现,即1个主号定制,5个副号成员可免费接收成长计划短信,只有主号每月扣5元。
三、签订协议书 从本学期开始,由于上级要求所有学校取消午托,我校对上学时间也作了调整,上午6点45分,中午1:30分才开校门(幻灯片),因此,学生不宜过早回校,比如台城二小,未到时间也不开门,学生早到校也只能站在街边等,那么在吃早饭后这段时间,为了孩子的安全,防范孩子外出闲逛,或者沉迷电视、电脑,建议家长们多鼓励孩子稍作休息,养成午休的好习惯,为下午的上课养足精神,或者多鼓励孩子多看看书,充分利用好这段时间。为了让家长更明确学校的做法,现制订了一份协议书,请各位家长认真阅读后签名。(发协议书,签名后立即收回)
四、征订《父母课堂》
各位家长,非常感谢大家对学校工作的配合和支持!正因为有大家的支持,两年前,我校创建为优秀家长学校,现在全台山市只有5所这样的学校,在座的每位家长都是这所学校的成员之一,两年来,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家长讲座,家长分享心得,家长撰写学习《父母课堂》读后感等等,我校曹美贤同学的家长撰写的读后感还获得了省级的奖励,可喜可贺!《父母课堂》是一本„„(幻灯片)。新一年的征订工作又开始了,请大家一如既往地积极配合和支持!(发征询书,钱下星期让孩子带回交班主任)
今天的家长讲座到此结束,再一次谢谢大家的参与!
第二篇: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讲稿
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讲话稿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笔者把引起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与父母高期望值之间的矛盾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在具有重视子女教育传统的中国社会里根深蒂固。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在儿女身上寄托着父母甚至几代人未竟的希望与梦想。再加上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特殊国情,绝大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全部希望都压在了一个孩子的身上。因此,孩子从小就像一只身负重托的蜗牛,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艰难地爬行。不少家长培养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是出于个人虚荣心的满足,他们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目标或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从小就按家长的意志发展,根本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兴趣、能力和其他个性特点。当孩子达到自己期望的目标时,他们要么大失所望,撒手不管,要么迁怒于孩子,大打出手。震惊全国的“徐力杀母事件”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事情天天照样进行着:可怜的父母们,正在为塑造他们自己心目中的音乐家、舞蹈家、画家、书法家、外交家、国际象棋大师„„而忙碌着。他们哪里知道在孩子心里深处早已播下了厌倦的种子!如此一厢情愿的家庭教育,怎能不给儿童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因此家长学习了解一些教育科学知识,能够依据一定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家教行为,并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既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能把握住自己孩子的过高期望值,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促使孩子健康成长,这是塑造小学生健康心里的非常重要的一面。
二、儿童学习适应性及发展性与教师教学儿童化程度之间的矛盾
儿童从幼儿园步入小学有一个逐步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一年级新生来说,从教师到同学有陌生之感,课程压力作业负担和正规学校教育的组织纪律约束等等,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在学前期身心的发展的基础上,小学教育开始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儿童所达到的已有心理水平又不能完全适合于这些新的要求。这样一来,就使小学教育向儿童提出的新要求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产生矛盾。在教育的影响下,这些新的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推动着小学生的心理不断向前发展。在这个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如果教师的教学行为不符事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将会给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很大的危害。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才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需要呢?这要取决于教师教学的儿童化程度的高低。小学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切实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并努力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对各科学习的兴趣,这对于小学生的学习适应和进一步发展有特殊的作用。除此之外,一位优秀的小学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多参加小孩子的各种游戏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去了解小学生的语言、思维、快乐及需要,从而根据儿童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参与孩子的活动时,教师一定要放下成人的架子与老成,怀着一颗童心融入孩子们的世界,走进他们独特而五彩缤纷的心灵空间,做孩子们的知心朋友,建立起平等、信任、友爱的师生关系。如此教师怎能不受学生的欢迎?学生们又怎能不喜欢读书学习?因此教师教学儿童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儿童个性发展与成人化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
人的心理卫生问题,大多是在成长过程中,因受到各种不良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大脑机能尚未发育成熟,人格特征还处于初步的形成过程中,整个心理发展也还处在幼稚和不稳定时期。因此,小学生特别容易受到外界有害刺激的伤害和影响。“初生牛犊不怕虎”说出了无知便无畏的道理。但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不少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变得越来越“胆小”起来,越没有个性呢?原因很简单,在这个成人化的社会里,孩子毕竟是弱小者,顺从者,他们要想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的要求,必须从小就得学习和遵守这个社会的规则。记得中国教育电视台的一个《保护儿童权益公约》的广告拍得很有意思,描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在一阵车鸣声、传呼声、麻将声、成人吵闹声中,一直不停地在倾诉着什么,但他发出来的微弱声音,早已被成人社会的“燥声”淹没了,最后当一切噪声停止,才听清孩子说了一句:“你们为什么都不听我说呢?”。我想这个公益广告的确把儿童的生活处境揭示得淋漓尽致!难怪那么多小学生感到孤独,认为谁也不理解自己,不尊重自己的想法和行为,父母、教师总是要管这管那。还好,有电视当中的大风车、动画城陪伴他们成长,还有书店里仅管数量不少,质量不太高的少儿读物伴随着他们渡过不被成人理解和尊重的童年时光。年轻的教育专家李镇西曾不无感慨地说过:“中国的教育是理想主义、充满玫瑰色的教育。”的确,孩子在学校里受到的是单纯的理想化的教育,一旦他们进入社会,才发现这个社会并非书本里讲的那样美好,他们就产生了困惑,甚至痛苦的思索。当然这个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格再塑的过程。如果引导不当,会造成儿童个性(人格)发展的严重扭曲或缺陷。现在的小学生是跨世纪的接班人,他们将随着时代潮流,进入成人社会。要从根本上提高新一代的心理素质,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就必须优化、净化社会环境,尊重儿童应有的权益,给他们创造良好的教育和成长条件,这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让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上面讲述的三点之外,还有其它因素,比如升学压力(从长远看)、父母离异、同学人际交往等等,就不逐一讲述了。
溪山镇中心小学
2015年4月
第三篇:家长心理辅导讲座讲稿-1
家长心理辅导讲座讲稿
五队中学心理咨询室 徐阔勤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老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际的工作中,家长和教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原因,还是辅导,矫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家长的积极支持和密切配合。然而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是:孩子身上的一些心理行为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的不健康的心理造成的。
二、目前家长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的家庭教育心理
1、攀比心理。把孩子的学习看作是生命中的唯一。家长习惯于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但是不能对比较的结果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只看到别人孩子的长处,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动辄批评、指责孩子,恨不得自己的孩子处处比别人的孩子强。家长的这种不正常心理往往使孩子产生自卑感、忌妒心理,并会渐渐地丧失自信心。
2、补偿心理。有些家长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希望自己的孩子来实现。他们往往不考虑孩子的具体情况,都试着按自己的意愿去塑造孩子,而不是听取孩子的意见,让孩子量力而行,其结果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因材施教。《家庭教育报》曾报道:乐清柳市一名十龄女童为了逃避学习钢琴,竟用水果刀将自己的手指割破。女孩母亲说,女儿为了不学钢琴,还曾两次离家出走。也有些家长自己孩提时代生活条件不好,现在便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和‚高水平‛的生活待遇,从而命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影响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不是吗?小学中高年级由父母帮助整理书包的大有人在。还有些家长因为晚生育,让孩子觉得在同龄人中觉得丢了面子,产生自卑心理,为了‚补偿‛孩子,当 孩子要求母亲:在同学面前‚奶奶‛相称,回家后以‚妈妈‛相称。这样的荒唐要求,我们的家长会无奈地答应。
3、放纵心理。一些家长在‚树大自然直‛的思想支配下,往往对孩子的品行、爱好、兴趣及社会交往不闻不问。有些孩子不良行为的出现就是家长放纵的结果。
4、‚从严‛心理。有些家长严格要求理解为不断地批评和训斥,以及逼迫孩子把正常的休息和娱乐时间用来学习,这样,孩子会整天生活在恐慌和紧张之中,其学习兴趣和记忆力都要下降。打开孩子的周记本看看吧!‚我刚看了一会儿动画片,妈妈又来唠叨了:你别看电视了,快去写作业!我想:妈妈为了我的学习,连我的娱乐也夺了吗?我真想不通。我不得不坐在书桌前,妈妈看我脑袋朝上,不在动脑筋,声色俱厉地说:‘不好好写字,不想学习了吗?’听了妈妈的话,我害怕得头也不敢抬,一直专心致志地写作业。妈妈见我表现很好才走开了,我这才送松了一口气……‛
5、敌对,压抑心理。因家庭成员之间不和睦或父母离异,特别是夫妻离异造成彼此心理创伤,感情上的纠葛而使夫妻双方变得焦虑、敌对、压抑,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又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给孩子心理带来一系列的极其严重的消极变化和影响。
由此可见,班主任要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首先要从提高家长心理健康水平入手。班主任与家长接触最多,关系最亲密,所以班主任应当肩负起对家长进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责任,让家长们有健康的心理,才能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协调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
三、如何对家长进行心理辅导。
(一)、首先,让家长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帮助家长树立心理健康的观念,增强对孩子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应该使家长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意识到健康的心理是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孩子发展成才的重要基础和保证。马加爵的教训应当引起我们的深思:在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怎样做人,去关注他们的心理是否健康。
2、帮助家长认清角色,强化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意识
我曾在校园里见过这样一幕:一位小学生把嚼过的口香糖用纸包好要爸爸带出校外丢到垃圾箱,可是爸爸却从孩子手里拿过口香糖,旁若无人地丢到旁边的草丛里。‚老师不让我们随地扔垃圾!‛孩子依然想捡起来时,却被父亲以‚真笨,谁看见了!‛训斥之后拉走了。我想:要使家庭教育与学校同步,就必然要端正家长的态度,帮助家长认清角色,使他们明确家长的责任:第一,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负有直接教育的责任。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具有天然的感染力和极大的权威性,父母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乃至生活习惯,无不反映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家长不但应有表率作用,还要善于运用正确的方法认真教育好子女。第二,家庭有协助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学前家庭教育应灌输向学校教育过渡的内容,便于孩子入学后能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子女入学后,家庭教育就增加了辅助学校教育的功能,要注意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同时还要注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补性。第三,家庭负有营造并改善社会教育小气候的责任。社会与家庭是紧密联系着的,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不可低估。另外,家庭内部的氛围如何,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家长应有意识营造并改善社会教育的小气候,为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帮助家长了解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家长要了解心理健康的一些相关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第一,要使家长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了解儿童在每一个发展阶段的不同表现和不同需求,在教育时遵循发展规律,既不要超越阶段、操之过急,也不要一味等待、坐失良机。
第二,要使家长认识到每一个儿童都有其个体差异,应尊重孩子。儿童心理发展的进程并不是按照相等的速度发展的,也不是千篇一律按照同一方式进行的。因此,家长应在了解儿童心理发展一般规律的同时,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调整好对孩子的目标期望值和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我班有个男孩,学习属于中等,以前他母亲总感到‚恨铁不成钢‛,在她孩子身上找到的都是缺点,我就告诉她:孩子的成功永远是相对而言的。一个孩子的最大成功,是他拥有健全的人格。当你身体不舒服时,你的儿子是怎样服侍你的呢?此时,她激动地说:‚当我身体不舒服时,他给我沏茶,端饭,洗脚……‛‚是啊,这就是成功,因为他知道关爱他人,有责任心,那么将来一样会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呀!‛从此,她对儿子的学习要求不苛刻了,儿子在妈妈的宽松的教育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着。为什么我们的家长把孩子逼得割破手指拒学钢琴时才感悟道:现在再也不逼女儿继续学钢琴了毕竟快乐最重要。这样的感悟是否迟了点呢?
4、帮助家长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外,还要着重提升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努力提高家长自身的教育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此外,班主任还应该对有问题的家庭(单亲或离异)采取措施,启发、引导、促进和鼓励家庭成员改变引起问题的观念和行为,实现健康的家庭功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孩子。
(二)、其次,帮助家长在家庭中对孩子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1、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意志和品德心理
使孩子学会把握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冲动、调节与控制,挫折与磨砺的关系。逐步引导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学会冷静分析,学会以适当的方式宣泄压力和不良情绪。同时,要指导孩子在遇到问题时,求助于班主任和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通过心理咨询,来实现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逐步树立自信心,并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
2、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和人际交往心理。
培养孩子致力于合群(尤其对于性格内向型的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使孩子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通过孩子交往准则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辅导与训练,掌握人际交往的社会性和技巧,帮助孩子学会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
3、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
在鼓励孩子刻苦学习,力争优异成绩的同时,要重视对孩子进行注意力、记忆力、观察能力、思辨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掌握有关复习与遗忘的规律,培养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使孩子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确立恰当的学习目标,形成合适的动机水平。
4、培养孩子会休闲。
现在‚双休日‛怎么安排,主要由家长来承担。看一本好书,听一听美妙的音乐,搞一次有意义的郊游,都是对孩子进行人格教育的好形式。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学会休闲对形成健康的心理很重要。家长本身的生活方式,休闲方式对孩子会有很大影响。这方面的培养往往不是说教,而是以身立教。
时间:二〇一二年九月六日
地点:大会议室
第四篇:给家长做青春期讲座讲稿
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 做好青春期孩子的家长 主讲教师:张书芳
各位家长:
看到孩子逐渐长大,好多家长在欣喜之余,又隐隐地感到了些许无奈、些许紧张?因为有一天做家长的突然发现自己的权威性在孩子面前下降了。孩子开始变得不那么顺从,不那么易于管教了。为什么会这样呢?答案只有一个:您的孩子已经进入了青春发育期。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在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2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轻视期,3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理解期,4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深爱期,直到50岁才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10岁到20岁之间是代际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有人说:“12--17岁这个年龄段可以让父母衰老二十岁!”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孩子是最让父母操心、担心和伤脑筋的。有几位找我咨询的家长说:在孩子小的时候听别的家长说孩子如何不听话,家长如何生气,如何被气哭,都觉得不可思议,心里想带孩子还不简单吗?顶多是累一点罢了,现在才真正尝到了家长难当的滋味,别说哭了,有时真是快被气死了。还有一位家长说:长这么大也没有受过这样的委屈、这样的难为,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真的不知如何是好!打不得,骂不得,哭不得,笑不得。在座的各位都正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家长。怎样
当好这一时期孩子的家长,•成了我们最为关心的话题,•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就是《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做好青春期孩子的家长》。(青春期孩子的一般心理特点:)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孩子,除了生理上的变化以外,更主要的表现在心理上的突然变化,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自我意识在这一时期出现质的变化。青春期的孩子对于“自我”的体验和感受前所未有地清醒。如果说,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基本是服从成人意见的,那么,青春期的孩子则完全不同了。他们对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热衷于思考自己的优点、缺点、特点......显得十分“自恋”,同时又经常夸大自己的缺陷,因为自己不够“完美”而沮丧。2、独立性增强。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渴望独立。
3、感情的变化非常显著。他们既“多愁善感”又“喜怒无常”这常常令我们家长手足无措。感情的多变是与感情的深化共同发生的,在这一时期孩子们已经开始产生和感受到许多细腻复杂的感情。
4、开始关注同龄人之间的交往。同龄人之间的关系是这一时期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任何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都不可能脱离同龄人的影响,总是将彼此之间的交往与认可看得极为重要。
5、与成人世界的关系开始变化。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再
像“小孩子”一样服从家长和老师,他们希望获得像“大人”一样的权利,因此经常固执地与父母顶撞。
6、性意识的萌动与性别角色的深化。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非常关心自己性别角色的完美程度、被他人接受和欣赏的程度:够不够帅、是不是漂亮、能不能引人注意等等。都渴望了解异性,希望得到来自异性的友谊,开始憧憬爱情.....由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的突然性、多样性、特殊性,不仅使青少年自己感到茫不知所措,有时也会让我们做家长的不知如何应付。往往是这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另一个问题又来了。所以多数中学生的家长都感到了累----心累!那么怎样做好一名青春期孩子的家长呢?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1、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之间的交往;
2、欣然面对孩子的“反叛”。
一、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之间的交往
如果你对刚理完发的孩子说:“什么发型,难看死了!”青春期子女的反应多半是鼻孔里冷冷地一声“哼!”潜台词是:“你懂什么!”不过,如果这话是出自同学之口,那可不得了,他很可能会把费了好大劲理成的心爱发型弄乱重来。“一起去公园转转吧!”节假日里,父母好不容易安排妥当一次充满温馨的出游,可孩子的反应已远远不再是童年时的欢呼雀跃,取而代之的那份勉强与拖拉倒像是你让他去拔牙:“非得我也去吗?”更有甚者,干脆一口拒绝:“不
行,我和同学还有事呢。”后来你才得知,所谓“有事”不过是陪同学或朋友去商场挑一盘磁带而已。为了孩子的生日,父母亲转了无数商场,跑得腿脚发软,精心挑选了合体的衣服作为礼物(当然是父母认为既漂亮又大方的),可是孩子完全不领情;更让父母伤透心的
是,在甜言蜜语向你争取到生日聚会的赞助以后,名单中却没有你的位置„„。
如果你已经有了上述类似的经验,切莫气愤伤心,因为你并不孤独,有许多家长与你一样有着共同的感受;如果你还没有这样的“机会”,也别太早得意,因为你恐怕在劫难逃。在子女的青春期内,•这是一道少不了的风景线。•不必埋怨孩子“没良心”,“不懂事”,更不用怀疑自己什么地方没有尽职以至孩子疏远了你。就如同孩子在三四岁时,曾有一段什么都要“我自己来”一样,这是又一次生命的飞跃。
心理学家对此有个十分贴切的称呼:心理断乳期。身为父母者都知道,无论是母乳还是牛奶喂养,婴儿断奶后的营养非同小可。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糖类等样样都少不得,因为这些将替代母乳和牛奶供给孩子身体发育所必需的一切,几乎所有的家长对于孩子断奶后的营养问题都关心备至。从人的心理发展来说,青春期与婴儿断奶期十分相似,是一个心理断乳期。友谊就成了心理断乳期的食粮。在童年时代,父母亲可以说是孩子最重要的心理支撑,不懂的事情问父母,不会做的事情找父母;是非的判断顺从父母,得失的取舍请教父母等等,一切都那么自然。而到了 4
青春期,由于独立感和成熟感的出现,使得他们绝不愿意再像以往那样依赖于父母。不仅如此,他们还非常自觉和迫切地渴望摆脱父母的控制。但实际上,青春期的所谓 独立和成熟依然是十分有限的,并不能够真正保证他们应付生活中的复杂内容。这就形成了既不愿意依靠父母,又不能够真正独立的现象。于是,就像离开了母乳却不能离开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等其它营养物质一样,同龄人的关系密切和突出了,并且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了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为同样的发展和变化,使得青春期的同龄人经历着同样的感受,体验着同样的需求,他们每个人都在完成着生活重心的转换--从依附性为主到独立性为主。这些共同的感受和需求使得同龄人之间形成了深深地“利益共同体”,他们一同经受“成长的烦恼”,一同品味“成长的欢欣”。顺理成章,他们彼此之间最情愿也最能够提供相互需要的支持,提供相互需要的帮助。于是,他们将朋友看得特别重要,他们对友谊无比忠诚。他们在一起,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为了彼此的利益,甚至顶撞家长。他们常说:“我们同学都是这样说的”“人家都是这样穿衣服的”等等,在种种家长们看来没有道理甚至近乎荒唐的言行后面,实际上存在着一条“天理”,那就是,同龄人的行为准则就是我的行为准则。即使最腻爱孩子的父母,也不会盲目到让子女靠母乳或牛奶长大。对于青春期子女的交往和友谊,也应抱有同样理性的态度。友谊是他们心理断乳期的精神食粮,千万别加以剥夺或者进行阻碍,除非你想让孩子一辈子停留在童年。可 5
以说,没有密切的同龄人关系,没有在一定程度上的与父母的疏离,孩子的青春期就是有缺憾的,他们从童年 到青年的过渡就是不完美的。如果你的孩子基本没有朋友,那绝对是一件值得重视的事情,你应当帮助他找到原因,补上这青春期的重要一课。
无论你多么爱你的孩子,都要明白这一点,在进入青春期后,最能影响他的不是父母,而是他的同龄人。社会心理学常识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从他人的眼中认识自己的,因此,如果你希望孩子具有健康的自我意识,那么请鼓励他去结交朋友,他们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会获得建立准确自我概念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在团体活动中体验自我价值。相反,如果你的孩子在休息日、•节假日永远寸步不离父母左右,•从来不要求去“找同学”、“找朋友”,放学后家中永远是既没有电话打进来,也没有电话打出去,你千万不要得意,以为孩子多么听话、多么守规矩,而应当引起你的警惕,你应当找孩子
谈谈,想想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不和别人来往。至于家长以学习、成绩为由,限制甚至阻止子女与同学来往,就更不足取,因为朋友所能给予他的,有许多是你所无法给予的,而那又是他的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
实际上,多数家长并不反对子女广交朋友,我们担心的主要是在子女交往的对象上,唯恐“交友不慎”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常常忍不住横加干涉:“你为什么要与某某来往?他......”我建议家长少发这样的议论。首先,6
这是十分不公平的,大多数青春期的孩子还未定型,随便的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太轻率了。其次,孩子选择朋友有他自己的标准,可能某个孩子确实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更可能具有你所不知道的某种可贵之处,而那正是你的孩子极为珍视和需要的:或许他们有共同的爱好--足球、集邮,或许他们在性格上互补--一个内向谨慎,一个开朗泼辣。另外,少男少女的友谊往往比成人纯洁得多,用成人世界中或多或少的功利甚至势利的经验来评 判,本身是对他们美好情谊的亵渎。
其实,孩子能否结交到朋友,以及结交什么样的朋友,说到底还是取决于他自己,要靠他自己的魄力与能力,靠他自己的分辨和选择。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孩子善良正直,诚恳待人,他的身边自然不会缺少朋友;如果你的孩子真的结交了一些不大好的朋友,恐怕首先是他自己在成长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作为家长,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在教育自
己的子女上多下功夫,在子女心灵的陶冶和人格的完善上多下功夫。
至于与父母的疏离嘛,不必过于担心,因为亲情是割不断的。只是在这个岁月,这个年龄段,同龄人之间的关系和友谊的分量暂时超过了你。在经历这个“心理断乳期”的过程中,如果处理得好,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仅不会淡化或恶化,反而可以升华至一个新的层次,这就是我下面要谈的问题:
二、欣然面对“反叛”
与同龄人关系密切,与家长关系慢慢“疏远”。这是在同一时期发生的同一事情的
两个方面。提到“疏远”,提到“反叛”,家长们往往掩饰不住自己的激愤和失望:孩子琐起了日记;他们拒绝回答家长的各种问题;他们我行我素,自作主张。一句话,简直不可理喻。青春期少年对于家长的这种疏远和逆反,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不仅中国如此,在世界各地也大同小异。语言、文化背景各异的父母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同病相怜。
家长对孩子的抱怨经常伴随着生动的比较:这孩子小时候特听话,可现在你让他干什么都好象没听见一样;过去连春游时穿什么衣服都要你帮她挑,现在可好,和同学去哪里玩都不情愿告诉你;小时候嘴巴真甜,家里来了人叔叔阿姨叫个不停,如今叫人蚊子声,然后往自己房间里一躲,就再也不露面......总而言之,•孩子好象变了一个人,变得让家长颇不满意。其实,只要冷静下来琢磨一下,家长们也会发现自己抱怨得不尽合理:如果已经上初一的女儿,睡觉前还缠着你给她讲故事,或者身高已经一米六七的儿子,举着客人带来的香蕉大叫阿姨......恐怕你的感觉会更糟糕。不是吗?他们确实已经长大了,他们已经进入了青春期,“我长大了”的感觉在他们心灵中前所未有的强烈,身心各方面的变化使得他们与过去迥然不同。
实际上,疏离和逆反只是表面现象,它所包含的实质是成长规律所提出的要求。就像前面我们谈到的,独立和成熟的感觉使得青春期同龄人之间的关系格外密切,同样是独立和 8
成熟的感觉,使得他们不再满足于过去那种对父母的服从和依赖。我们常说“童言无忌”,儿童时代的心理是完全坦露的,没有什么内心的秘密,对别人不设防,对家长倾吐一切,敞开心扉,没遮没拦,有什么想法脱口而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从无“后顾之忧”。到了青春期后,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了,愿意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喜欢保留自己的秘密,不愿吐露内心的真情,不轻易把内心活动表现出来,特别不愿向老师、家长等有尊严感的成人说,而是把心扉严密地闭锁起来。在家里希望有自己的小天地,常常把自己的抽屉锁上,不让别人翻看。但是,他们的内心秘密总是要发泄的,就通过写日记等办法表白自己的内心秘密,倾诉自己的真情,寻求自我安慰。处在这种心理状态下的青少年,有时感到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就会产生无名的孤独感和忧伤感,落落寡欢,神情忧郁,对月落泪,见花伤情。但是,从总体上说,青春期闭锁心理的出现,在人的生命长河中,不但是必经的,而且有着进步的、发展的作用,推动人们从幼稚走向成熟。通过自我反省,树立起正确的自我观念,抑制本能的无意识冲动,逐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因此,无论童年时宝宝的天真烂漫多么令人留恋,你们的关系多么融洽和谐,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他已经开始迈向成人世界,这是认识的重要一步。相应的,家庭关系也需要建立不同于以往的模式。
当你被孩子的固执和反抗气得头昏眼花时,你不能够象过去那样用命令强迫他们服从,而只能“晓之以理”;当孩子 9
对家庭事务或社会问题发表高见时,你不能像过去那样说他根本不懂,这是大人的事。而应当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了解;当孩子拒绝告诉你他与某位同学通话的内容时,你不能要求他“从实招来”,更不能在下次偷偷用分机旁听......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已经“长大了”。他们长大了,但他们依然爱你,他们希望并且需要你以不同于以往的、同志式、朋友式的平等态度对待他们,而不是仍然将他们只当成“乖孩子”。我们每个成年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其中不乏生死之交、莫逆之交、患难之交请想一想,即使对待如此密切的朋友,彼此之间能够未经允许互拆信件吗?能够未经同意代做决定吗?哪怕是为对方着想、于对方有利,你会吗?当然不会!因为这样做是不道德、不尊重别人的。那么,你又为什么理直气壮地去这样对待已经十几岁的孩子呢?为什么对他的拒绝和抵制感到气愤和委屈呢?我记得《围城》上有这么一段话,刻画了做家长的心态:“一切做长辈的都不 愿意小辈瞒着自己有秘密,把这秘密逼出来,是长辈应尽的责任。”,所以,我们总是有意识无意识地去了解孩子的“秘密”。我还想起《中国教育报》上的一句话:“硬性了解孩子秘密的家长是不会尊重孩子的家长。” 下面有几条建议供大家参考:
1、请记住要像对待成人一样对待你的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的他们不会再简单地服从和遵守你的命令。
2、•请记住你的孩子有发表意见和观点的权利。•家庭的“重大决策”,比如耐用消费品和高档电器的添置、度假的 10
方式和地点,甚至于父母工作的变换,都应当让他们知道,听取他们的意见,并且尽可能加以采纳,因为青春期思维的敏捷,使得他们的想法比成人更精彩。
3、请尽可能理解你的孩子。青春期毕竟只是通向成年的桥梁,而不是真正的成年,他们的意见、判断很可能经常是不妥当甚至是荒唐的。身为家长当然可以不同意乃至反对,但在否决孩子意见的同时,你完全可以同时表达出你对他的理解__虽然家长不能接受,但是家长懂得他的想法,明白他的感受。
4、请让你的孩子知道界限的原则。因为他们在许多问题上还不具备独立承担和处理问题的资格,家长在某些事情上实施“绝对权利”是合理的。应当让孩子知道这些不可逾越的界限在哪里,不可违反的原则是什么。但是,如果你的界限和原则过多,它们就将形同虚设,会遭到或明或暗的坚决反抗。
最爱孩子的莫过于父母,最温馨的教育环境莫过于家庭。既然与成人关系的调整与重塑是青春期的“必修课”,家长与其一味埋怨孩子的“逆反”,不如欣然面对。而且,如同家庭教育的其它方面一样,家长总是比孩子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责任。
青春期(12--18岁)这三个字,对现在很多家长都有些惧怕.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家长并没有真正去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内心世界.老以自己主观意念去要求孩子.这自然会产生矛盾冲突.我们只有先了解孩子生理,心理特点.不要人为 11
制造紧张的气氛.下面就先让我们了解这一时期孩子思想行为特点.1.自我意识更强烈.(自我为中心)在第二反抗期中就提过,孩子独立行动意识已经形成.那么在这第三反抗期里,孩子们已经具备独立思考及分辨事物的能力了.对待事物有自己的意见及看法.往往和我们的见解有冲突.这时我们就更不能人为地去给予干涉.比如,现在很多孩子喜欢留长头发,如果我们强迫他执行我们的意愿,把头发剪掉.我想没有哪个孩子会听的.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 ,就是从校规着手引导.这样孩子就会乐意接受建议的.2.与家长“南辕北辙”.经常听到家长说,我家孩子现在不管你说什么,他偏跟你过不去,就是不听.你说东,他偏说西.这不难理解,因为我们说的只是我们认为对的,并没有从孩子的角度考虑,是否适合孩子? 3.行为上标新立意之感,追求潮流.经常在学校门口就能注意到,大冬天里,我们都穿了厚厚的棉袄了,可那些小姑娘们,却只外面穿着秋天的校服,里面一件领子低低的秋衣.嘴唇都冻得紫色了.可照样这一身打扮.真是佩服!4.心理自我防御意识,请不要窥探我的隐私.因为很多家长不了解孩子心理到底想些什么,自然沟通上会存在不和谐.我们当家长的不知道孩子究竟在做什么?心里在想什么?就会想偷看孩子的日记或者现在网络发达.查看孩子的QQ空间.这必然会引起孩子的反感.12
5.我在做我喜欢的事.别管我.现在的孩子绝大都迷恋网络游戏,QQ空间等,而我们家长的做法却大同小异,不是阻止就是把网给断了.其实这种做法,没有意义,断不了孩子的心思,还会找其它途径来满足的.并没有真正理解孩子,平时的话题,也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稍有不合你意,就开始不高兴,反对孩子.殊不知这样的结果,却是越反对,孩子越不听.6.坏习惯让某些行为产生了惯性.很多家长都在诉苦,说孩子做事不专心,学习没有耐力.其实,这恰恰是我们没有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原因.大家都知道,孩子的最佳习惯培养期在幼儿园.可我们很多家长却忽略了,没有配合老师把习惯引申到家庭里.直到坏习惯越来越不着边际.看完以上这6大点青春期孩子的思想行为特点,大家是不是特别感到不安.都想知道我们该怎样面对青春期孩子,怎么样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接下来老师给我们了八大建议.第一.请放弃系在孩子身上的束缚.还其自由.在第一反抗期里,孩子是在保护式教育下成长的.而第二反抗期,我们在给予安全教育后,引导孩子自我管理.属于半保护式.到了第三反抗期这一阶段,却是独立成长阶段,这意味着孩子已经有自己的人生见解.说得话就如同一个小大人,我们就应该尊重孩子自己所做的决定,即使做错了,也要等孩子作完后,再和他一起分析为何错?错在哪?为什么,现在“早恋”现在越来越多?这说来,还是我们家长一手制造的后果,因为让孩子感觉到,在家里没有安全感,束缚多,得不到信任及缺少爱.才会在家庭以外寻求寄托和安慰.只有我们给孩 13
子更多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支持和理解,更多的欣赏和感激.这样孩子才会感受到家庭带给他们的温暖.第二,作为家长一定要转变观念.刚出生的孩子其实就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了.更不用说第三反抗期的小大人了.可这往往就是家庭教育中的一大误区,很多家长只到孩子青春期还把他们当几岁孩子来看待.并没有真正给予孩子们在家庭中平等的意识.我们完全可以让孩子一起参与家庭事物决策.思考问题的轻重.如果我们还是把他们当小孩子来看,那么孩子就会对家中发生的事无所谓,这也就经常听到家长说,孩子不懂关心他的话了.我们可以把工作及家中的酸甜苦辣都和孩子说说,也让孩子及时感受社会的现状.对家务进行合理分配,这样能够加强和孩子之间的心理默契感,有责任感.感恩之心及让孩子体谅父母的辛苦的同时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我培洪现在正是第二反抗期,我就经常叫他做事,当我一说头晕时,他就会立马过来帮我按摩.我一说口干,就会主动去倒水给我喝.他爸爸下班回家,他不管做什么都会去迎接,并把鞋子放到鞋架上等等.当然,培洪做了,我们都会很真诚地说一声“谢谢”从他“不用谢”中就能感受到他做这些事的快乐情绪.也感觉到他长大了.懂事了.第三,面对矛盾和冲突时,要冷静处理.当遇到矛盾和冲突时,如果我们采取打,骂,这样只能加剧和孩子之间的冲突, 当看到孩子成绩不理想时,很多家长老是会拿其它孩子来对比,为什么别人能学好?你为何不能? 14
这时孩子要不顶撞你两句,要不干脆不理你.其实,我们想一想,孩子没有考好,他也很委屈.考试有压力,会想着没考好,对不起爸妈,我们再去骂他,无形中让他更迷茫,想考好,可不知怎么办?所以我们应该和孩子一起分析,是基础课跟不上?还是没用心?等.有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了孩子能力上的问题.只要我们退一步,不要想改变对方,而是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亲子关系就会更和谐.第四,了解青春期心理,生理特点.理性应对.这一时期的孩子们在生理上已经明显有变化了.体内的雄激素和雌激素的分泌,使他们感受到燥动和不安.如果这时我们对这方面的知识一点都不了解,那么我们就会读不懂,看不懂孩子,更不知如何交流?所以我们要明白,生理上的变化会带动心理上的情绪.当孩子情绪变化时?我们千万不要用自己的情绪去点孩子的导火线,只要简单用目光交流一下,尽量不要动怒,从说话语气,尊重方式 ,及事情的选择上给予孩子尊重的意见.第五.多了解新鲜事物,以免形成“代沟” 孩子每一天都在进步,时代也一样在进步,如果我们还站在原地不动.不学习新鲜事物 ,那么和孩子之间就必然会出现“代沟”.现在青春期的孩子都很时尚,就如,QQ网名,我们根本搞不懂是什么意思?所以我们只有走进孩子的生活空间,观察一下孩子做什么?不要阻挡,而是以学习的态度,请教孩子如何玩?这样孩子也会觉得我们理解他们,对我们也会更加敬重.不想要有“代沟”我们只有在平时多学习,看一下时 15
事新闻,年轻人的杂志,新生事物的概念.这样慢慢就会有共同的语言,就能走进孩子的心理,希望我们不要当传统家长,而是成为学习的先锋.第六,树立良好的形象,少去唠叨,做好榜样示范.我们都应该做到免开尊口,微笑,欣赏孩子,这样孩子回应你的就是一个好心情.当看到不对时,我们先冷静观察,思考解决的方法.做好榜样示范.这一时期的孩子眼睛是雪亮的,时刻都在关注着父母的一言一行,经常会把父母和社会上的成人作比较,这时,我们就得修心养性,从形像上改变,通过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在孩子面前威性就具备了.孩子也会敬佩我们.认真听我们的建议了.第七,对孩子个性化形为特点,加以引导.经常在街上看到这一时期的孩子们,怪异的发型及服装.这时如果你去指责,肯定解决不了问题.这其实是孩子们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及关注的心理.这时我们只要装作很欣赏他的打扮.觉得特别酷.可就是学校不允许,而且后果肯定是爸妈被老师叫去批评.因为我们没有教育好,同时违反了校规,如果我们这样和孩子和气地说,孩子会理解我们的,自觉遵守校规.如果在家里不遵守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学习习惯,那么就可以动用家庭规则,明确告诉孩子,规则是全家人一起执行的,并不是针对你一人的规则.所以我们家长就得先做好.如果我们没有做好,也一样要处罚的.我家就这样.记得有一次我们为了改正坐姿,而制定了相关的规则,结果我没有做到, 16
也就执行了培洪给我定的2小时不能用电脑学习.只有我们以身作则了,孩子是很容易做好的.让孩子明白 ,一个良好的习惯,能影响人的一生.第八,家长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孩子.用心包容.时代在变化,孩子也一样在成长.只要把握好孩子的人品.其它一些细小的行为习惯不要太在乎,当孩子再过几年,回头看自己,他也会觉得那时的他好幼稚.他会随着自身的认知能力及新环境给予的氛围.慢慢纠正一些身上的不成熟观点及行为的.所以我们不要老是抓住孩子的一些小事不放.不要束缚住自己的眼光,而是要引导孩子给自己定目标.对自己的理想定位,而不是盲目的学习.孩子知道学习是为了自己,并从中体验到短期目标的实现后的快乐,对自己的中期目标也就更有信心的同时定一个长期的目标.也就是可执行的目标.这样会让孩子更从容地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也会更加自信.这是我们亲子系列中的最后一讲,也是很重要的一大知识点.希望我们的孩子们都能顺利通过青春期.以上,是我对这一讲的理解,不知朋友看后,是否有所帮助.培洪是还没有到青春期,我相信只要我做到对培洪理解多一点、自由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在良好的习惯基础上,给予最少的指导、最大的耐性和最多的鼓励!放手让他做自己想做的事,给他思考和行动的空间.以榜样示范来激励他.相信他会拥有一个轻松快乐的青春期时光.
第五篇:2018年高三家长心理讲座讲稿
做最好的陪伴者
最后的10天,家长怎么和考生一起,调整心态,以最佳的状态冲刺高考?
家长:最耐心的陪伴者
家长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家庭的氛围
在高考前,特别是孩子在家备考期间,家长要摆脱各种外界的干扰,经常保持比较平和的心态,这对孩子能以稳定的情绪、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考试是很有意义的。家长心情要愉快。
家庭的氛围
高考前,家长心情好,家里气氛好,就会有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这对孩子的备考是很有好处的。有些家长在高考前担心孩子考不好,整天愁眉苦脸很少说话,其实,孩子一看就知道父母紧张,父母害怕,而这种情绪或多或少会传染给孩子。因此,高考前家长一定要保持愉快的情绪、平和的心态,因为感情的力量是巨大的,温馨的心理气氛将融化孩子心中的抑郁、苦闷、焦虑,有助于孩子调整心态,对孩子高考复习是有帮助的。为了使高考前家庭保持一个温馨的气氛,父母之间有什么不同的意见不要发生口角,确实有什么问题要解决也要等到高考后再说。父母少一分争论就会给孩子多一分温馨。不要过度关注孩子。容许孩子有适当的放松。亲子携手共面对高考: 正确认识高考的重要性 几乎每个孩子都会问父母:“如果我考得不好怎么办?”有的家长说“无所谓”有的家长说“考不好就完了”。这时候最好真挚、诚恳地和孩子共同面对高考这个问题,把高考看成一个挑战。“尽力而为”只有这样,将来才不会后悔、自责。帮助孩子合理定位目标
不要给孩子制定过高的目标。理解孩子学习的艰苦,宽容孩子考试的失败。(高考50分的差距)(保底的目标、跳一跳可以够到的目标)
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的学习。相信孩子自己成长的动力。
抛掉等级考的压力,向前看。等级考已经过去了,不管是考得好还是考得不好,都抛掉等级考的压力,轻装上阵。(等级考考得不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孩子。你已经失败了,不要让自己更失败)
积极的鼓励是最重要的。积极肯定要有力:鼓励语言在嘴巴,相信孩子最重要 积极的暗示。用肯定句(不要紧张——放松)
家长:最用心的陪伴者
天天新闻与趣事:闲篇交流每天有,轻松氛围共创造
高考前家长经常跟孩子聊聊天,谈谈心,利用吃饭后的时间散散步,相互沟通,让孩子把心里的压力、心里的话、心里的苦恼说出来,说出来就是做好心理调节成功的一半。当然,高考前家长和孩子的心理沟通要讲究时间、地点和条件。不能是孩子正在复习功课时进去就聊上几句,要在孩子休息的时候,他比较放松的时候去做,要见机行事。
聊天的内容不要过多涉及高考,找些比较轻松的话题去谈,这样,有助于放松孩子的心情。高考前夕孩子在家复习大都是非常用功的,一做题就是一个上午或是一个下午或是一个晚上,有时搞得精疲力竭,头昏脑涨,不仅影响心情,也影响复习效率。
在这种时候,家长就要适当地提醒孩子做必要的轻度运动,例如,做俯卧撑,跳跳绳,打打羽毛球等,有助于孩子消除疲劳,焕发精力。也可以提醒孩子听听轻音乐,看看电视里轻松的节目,也有助于孩子调整心态,消除疲劳。
家长:最负责的陪伴者
有的学生走出考场后,会担心之前考过的那场考试。家长不必惊慌失措或是指责孩子,应该安慰孩子,帮他尽快调整到下一场考试中。
招考行情要了解。高考前,家长也会对高考的各种动态有所反应,但是,要冷静对待,要有分析地对待,更不能把一些小道消息随便传给孩子。
督促孩子做好考前物质准备。高考前几天家长要督促孩子做好考前的物质准备,把橡皮、小刀、格尺等准备好,把准考证等准备好,最好都放在一个口袋里。而且要督促孩子看看考场,讨论一下一旦在去考场的路上发生交通堵塞采取什么样的解决方案。
家长:最细心的陪伴者 后勤保障要做到
考前的食谱切忌大变样。
高考饮食,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改变平时的饮食习惯,适当清淡一些就可以 考生考前的饮食不要因为高考临近而做刻意的改变,里靠前一段时间以及考试期间,饮食量不要增加太多,不要在餐桌上引入过多的新食物,特别是肠道容易不适及过敏体质的考生,吃家常食物,营养搭配合理最好。
考前的饮食不要减主食。考生的饮食主要保证主食的摄入量。以前人们认为多吃鱼类、肉类更有帮助。但其实这些食物智能补充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主食里的葡萄糖其实更能促进大脑的思维。
早餐最好有碳水化合物,如馒头、粥、面包、面条等,可以适当增加豆浆、牛奶、蔬菜、鸡蛋或肉类等。
午饭要有充足的任亮和各种营养,多吃点肉类、鸡蛋等含高蛋白、高热量的食品。晚餐要少些油、少放盐。晚餐过后,或者9、10点钟,不妨喝一杯果蔬汁。复习迎考阶段,可以在临睡前的一个半小时或两小时之间加餐,提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或酸奶搭配一些点心(小馒头、馄钝、坚果等)。
因熬夜而疲劳的人,最容易出现维生素B族的缺乏。多吃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如西兰花、西红柿、胡萝卜等蔬菜。适当饮用咖啡和浓茶
考生可以喝一些茶及咖啡。但晚上不能喝得太浓。浓茶和浓咖啡都有兴奋作用,会影响睡眠质量。
考前入睡难怎么办
偶尔的比平时少睡几个小时,对自己学习应考也绝不会有太大影响。睡不着时可试着思考一些问题或坐起来看看闲书,不“逼”自己睡着,反而会睡得更快、更香。因此,不背“没睡好影响考试”的沉重包袱,才更有助于我们快速进入梦乡 家里环境需整理:孩子书桌自整理,舒适有序助复习安静的复习环境有助于孩子平心静气、情绪稳定地进行复习。吵闹的复习环境将使孩子心情烦躁,注意力不能集中,影响复习效果。在特别提示家长:在孩子高考备考阶段尽量少会客,最好不会客,如果实在不得不会客则最好在家庭以外进行,不要在家里进行。但也不要矫枉过正地完全改变了家长原来的生活习惯,这也会引起考生的焦虑情绪
良好迎考状态的表现: 心跳略快有兴奋感 思维活跃有流畅感 情绪愉快有冲动感 注意集中有警觉性
当家长感到情绪焦虑、压力很大、和孩子沟通不畅时,可以尝试以下的方法:
淡:到了初三高三之后,很多家长会特地抽出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孩子,更多地关注孩子,甚至有一些家长,会将所有生活的重心和关注点都放在孩子的身上。其实,这是家长自己紧张情绪的一种表现。家长也需要淡定地面对考试,不要因为考试而刻意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略:考试将近,家长更要明确,考试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自己不可能代替孩子去成长。家长要相信孩子,适当地学会忽略,不过度卷入孩子的抉择,给孩子一些空间,也给自己一些空间。
慢:家长的焦虑和压力通常会通过日常的沟通传递给孩子。和孩子沟通时,家长将语速刻意放慢一些,语调柔和一些。这样有助于你平静情绪,并将平和的状态传递给孩子。静:有些家长在临近考试前会不断地唠叨考试的重要性、一听到有关升学考的消息就过度反应,其实这都是对焦虑和压力的强化,造成恶性循环。假如你发现自己已经被焦虑包围,就要控制自己,在这种情绪消除之前不说话。沉默能缓和气氛,能让自己慢慢冷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