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哲史课苏格拉底讲稿
西哲史课苏格拉底讲稿
公元前399年的一天,一位古稀老人喝下毒酒后安然去世。后世给予了这位老人极高的评价:“用生命捍卫了人类思想的尊严。” 这位老人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也是公认的西方哲学奠基人之一。他是雅典城邦的公民,前399年,被雅典法庭以腐蚀青年思想污辱雅典神的罪名判处死刑。最后在监狱中,在众位弟子的陪伴下,喝下了毒酒,从容赴死。在此之前,其实他面前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承认雅典法庭给他定的罪名,或者叛逃出雅典,这样做他就可以免于死亡,可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不愿意否定自己的观点,也不愿意否定雅典的民主制度和法律,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从容赴死。
受刑的那一天,苏格拉底在接过毒酒之后对陪伴在身边的弟子们说了这样一句话:“再见了,我走向死,大家走向生,但究竟谁更好,只有上天知晓。”这句话说的很坦然,他想要表达什么呢?我的死是我自己做出的选择,我不愿意推翻自己的观点来否定自己的价值,也不愿意出逃否定法律和制度的权威,所以我选择了死,我认为我的选择是正确的。说完他就喝下了毒酒,然后就在房间里踱过来踱过去,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思考。踱了一会儿,毒发了,他觉得四肢开始发麻,就躺了下来,这个时候身体已经开始发凉了。他的最后遗言是对他的学生克利托说的,说:“我还欠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鸡,记得帮我还上。”说完就与世长辞了。他的临终遗言很平淡,我还欠别人一只鸡,你们活着的要帮我还给别人,其实这恰恰反映了他此时的心境,我已然决意赴死,问心无愧,但我不能允许我在这个世界上留下遗憾,我要完整的彰显我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的价值,所以就算是只欠了别人一只鸡这样的小事情我都要让别人帮我完成,不然我死都不安心。
我想透过苏格拉底的死来看他的生死观,来走近他,讨论他对生死的一些看法。苏格拉底对生有什么看法呢?他说要“认识你自己”,认识你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的价值。他说“美德即智慧,美德即知识”,终其一生都在追求智慧,追求美好的善德。当然还有自由,自由是哲学家思考的基础,被禁锢的灵魂永远不会得到升华。那么在他面对死亡的时候呢?他明知道自己是被冤枉的,可他还是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信仰,毅然选择了为自己的信仰殉葬,坚定不移。同时他死的很坦然,我是在做我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我没有什么好羞愧的,我可以很从容的去死。
我们说苏格拉底是西方历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被人们称作“西方的孔子”,他的思想影响很久远,他的死也广为后世的西方哲人传颂,同时他的这种生死观也得到了西方的哲学家们的传承。
16世纪,意大利有位哲学家叫布鲁诺,同时他也是一位自然学家,他坚持认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是对的,勇敢的向天主教会的权威发出了挑战。中世纪的欧洲是政教合一的体制,教会的权威不容置疑,所以教会的这些人就想法设法把布鲁诺给抓了起来,对他进行审讯和折磨,可是即使精神上肉体上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布鲁诺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坚决不低头。最后天主教会就决定把他处死,处死的方式很残忍,要把他活活烧死。公元1600年的一天,布鲁诺受刑,走向了熊熊烈火,以死来捍卫自己的观点。在燃烧的火焰中,他说了这样一句话:“火不能征服我,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会知道我的价值。”我认为这就是对苏格拉底的生死观的传承。
后来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至死不会认同你的观点,但我愿意用生命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其实这句话不是伏尔泰本人所说,而是后世的一个剧本中的台词)能够集中表现西方人对苏格拉底的这种生死观的传承发展,就是我绝不会否定自己的价值,即使是面对死亡的威胁,但如果为了捍卫这个社会赖以发展的法律或者制度,我也会毅然选择死亡。
那么在古老的东方,我们中国主流思想中的生死观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儒家思想始终占据中国文化的主流,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儒家的生死观是什么样子的呢?生命固然重要,但为了保全道义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中国古代文人对儒家这种生死观的传承又如何呢?下面我想给大家看个视频。(视频)
视频中所讲的这个蒋欣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代表,可以说他传承了儒家的这种生死观,在这里我们所说的道义就包括了忠孝节义这些内容。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清朝的林则徐,他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那么我们中国古代文人对儒家的这种传统生死观的传承发展是什么样的呢?我认为,对于生,中国文人们认为自己生来就具有伟大的历史使命,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还要维护这个世界上的道理,所谓忠孝节义,要忠于君王孝顺父母等等。那么对于死呢?如果是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或者说维护这世上的道义,中国的文人们也会已然付出生命,他们也会死的很坦然,因为他们也在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西方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这种生死观和我们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生死观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他们都愿意为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物付出生命,而且都很坦然。当然也有不同的地方,西方哲人更强调自身的价值,而中国文人则是强调这种社会的使命。
那么活在当下的我们对于生死又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态度呢?我认为,对于生死,我们要坦然以对,明确生和死的价值,“向死而生”,努力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情,坦然面对自己的人生,即使明天就会面临死亡,今天我们依然要活得精彩,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这就是我要讲的内容,谢谢大家!
第二篇: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史讲稿
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史讲稿
同学们,2011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它不仅是我国第十二的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又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为庆祝建党90周年,各地都开展了“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系列活动。今天,我受镇关工委委托,和同学们一起回顾一下我党28年的武装斗争史,意义十分重大。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曾经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因此,对中国近代史,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历史具有全面的了解,不仅能够使我们广大青少年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而且能够通过缅怀革命先烈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今天我所讲的题目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副题是:28年来我党武装斗争史的简要回顾。
一、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青少年朋友们,你们是否知道,中华民族是带着耻辱进入近代的,1840年,英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与腐朽的清政府签订了写满中华民族耻辱的《南京条约》后,美、法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望厦条约》和 《黄埔条约》,自此国门洞开,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空前深重。为了改变国家的境遇和命运,许多革命先驱不断地进行着艰难的探索和尝试,然而都与失败而告终。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却因辛亥革命自身的严重弱点,革命果实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所窃取,因此,要救国必须寻找新的出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终于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在李大钊等人的影响下,爆发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自此,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党的建立做了准备。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先在上海、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上举行。出席大会的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推举的代表12人,他们是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张国涛、刘仁静、周佛海还有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会僧,他们代表全国五十多名党员,自此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从她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勇敢的承担起民族和国家所赋予的历史责任,站在了时代的潮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它像灯塔一样照亮了被黑暗笼罩的中国,指明了中国人民革命的道路。从此在古老落后的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在中国大地上点燃起来。正如一代伟人毛泽东所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二、28年的武装斗争史
从1921—1949年的28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经过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四个阶段,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北伐战争时期是指发生在1921——1927年间,在第一次国共合的基础上,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北洋军阀为目标的革命运动,也称“大革命”或“国民革命”。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了1925年的上海工人反英反日大罢工和省港大罢工。毛泽东同志创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并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共产党还参与领导了北伐战争并组织了武装起义,先于北伐军占领了上海,首次出现了揭开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体现了党的先进性。然而,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背判了孙中山确定的国共合作的政策,先后发动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共产党员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在严酷的白色恐怖中,共产党的组织被破坏,许多党员与组织失去了联系,有些革命意志不坚定的赏开始出现动摇,甚至变节投降,背判革命,中共党员由6万多人锐减到1万多人,革命力量遇到严重挫折,中国革命进入低潮。
土地革命时期是指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到1935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期间,中国共产党以被告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为主要斗争方式的武装斗争时期。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没有被反动派的屠杀所吓倒,8月1 日,周恩来、贺龙、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党的“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随后举行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多次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创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的保留下来的部队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会师,党的工作重心有城市转向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走上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提出了建立农村红色政权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然而,由于陈独秀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毛泽东被排挤,致使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央红军被迫于1934年10月开始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中,30万红军到达陕北是剩下不足3万人。革命烈士的鲜血洒在了战场上,将党旗染得更加鲜红。值得一提的是,1935年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成为了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共中央纠正了党内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路线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后,党领导的红军以异乎寻常的坚强毅力,战胜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和各种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了会师陕北的伟大胜利。从而培育了反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长征精神,至抗战初期,我党已发展成一个全国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抗日战争时期即八年抗战时期,1935年华北事变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入侵,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忙的危急时刻,为了民族利益,共产党人以大局为重,捐弃前嫌,积极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与国民党实行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促进了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敌后游击战争和敌后解放区战场的开辟和巩固,经过八年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公然撕毁停战协议,发动了全民内战。为了保住人民革命的胜利果实,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坚信小米加步枪能够战胜蒋介石的飞机加坦克,在军事上,党制定了粉碎国民党强大军事进攻的战略方针,坚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打运动战,各个击破敌人,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的作战原则,在政治上放手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夺取革命胜利,共产党人以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挫败了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节节胜利,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覆灭。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回顾我党的武装斗争史,颂扬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缅怀那些为革命事业牺牲的先烈,不仅要激发我们为有多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更重要的是展望未来,着眼于未来中国的发展。是的,党是灯塔,照耀着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党是旗帜,指引着中国前进发展的方向,党是力量,凝聚着全国人民战胜敌人战胜困难的不懈斗争精神,党是希望,引领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向着现代化不断发展。胡锦涛总书记说得好“青年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蓝图需要你们去描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你们手中实现,这是时代赋予当代青少年的历史重任。青少年朋友们,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跟党走,时刻准备着,用自己青春的激情、汗水和辛劳,为鲜艳的党旗增色,让这面光辉的旗帜永远高高飘扬,在党的领导下,把伟大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
第三篇:新疆三史讲稿
“我们一起走进美丽而神秘的新疆”
新疆“三史”教育讲稿
提
纲
一、开展“三史”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二、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三、自汉代起新疆就是我们祖国的组成部分
四、新疆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形成和演变
五、结语
一、开展“三史”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要系统研究和正确宣传新疆发展的历史,包括民族发展和宗教演变的历史”。新时期开展“三史”教育活动不仅是我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现实需要,还是实现新疆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的基本前提,意义极为重大。
二、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生活的地区?
这里所谓“自古”实际上彰显历史颇为悠久的意思。探索新疆多民族聚居格局的历史过程就是要解决一个如何准确认识今天新疆境内诸多民族演变史问题。
三:新疆“三史”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 四:新疆历史”:汉代历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清代历史
新疆,古称西域,意思是中国西部的疆域,这一名称自汉代出现于我国史籍,一直沿用。到清朝统一新疆,之后改称新疆。、我国古史中对于西域地理历史的真实具体记载当始自汉代,同样也在汉代,中央政府在西域各地开始设置地方政府机构,所以,自汉代以后,西域便已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国古史中对于西域地理历史的真实具体记载当始自汉代,同样也在汉代,中央政府在西域各地开始设置地方政府机构,所以,自汉代以后,西域便已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至西汉初年,天山南北各地社会经济已有很大发展。
西汉王朝统一西域大业是从讨伐匈奴开始的。匈奴是秦汉之际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活动的一个实力强盛的游牧民族,初弱,后强盛。匈奴对北方地区,包括西域的统一管辖,结束了该地区长期以来诸游牧部落不相统属的分割局面,为后来全国性的统一局面形成创造了条件。
汉武帝刘彻为了打败匈奴,巩固其统治,决定“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为此他先派张骞两度出使西域,以加强同西域诸地的联系,共同对付匈奴。张骞西使加深了中原地区对西域的了解,密切了两地之间政治、经济联系,扩大了汉朝在西域诸地的政治影响,为汉朝统一西域创造了条件。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后不久,公元前121年汉朝大将军霍去病大败驻牧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汉朝在此置武威、酒泉两郡(后改为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从而切断了匈奴同氐、羌诸部的联系。尔后汉朝同乌孙的联盟使匈奴在西域更显孤立,公元前109年,汉军将领赵破奴等率部西征攻破楼兰、姑师等西域重镇。前102年,汉军攻破大宛城(今费尔干纳),汉朝在西域各国中的威望大增。翌年,汉朝在西域的轮台、渠犁等地驻兵屯田,并置使者校尉统领之。使者校尉是汉朝政府设在西域的最早的地方官员。
公元前60年,驻扎西域的日逐王贤掸降汉,天山南北诸地均归汉朝中央政府统属。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标志着西域诸地自此成为我们统一多民族伟大祖国的组成部分。汉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了西域同中原地区的关系。
西汉末,外戚作乱,王莽篡权,内地政局不稳天山南北各地复陷入分裂割据状态。东汉初年,匈奴南下,重新统治了西域各地。公元73年,东汉王朝派遣大军攻伐北匈奴,其中汉将窦固、耿忠等率部出酒泉,于天山一带击败匈奴呼衍王部,占据伊吾(今哈密市)。同时,窦固部将、时任假司马的班超受命顺天山南麓西行收复失地,班超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家才干,在西域各地人民大力帮助下,南征北战,有力地稳定了西域的政治局势,后受封为西域都护“定远侯”。班超在任期间,还派甘英等人于公元97年出使大秦(东罗马帝国),其使团足迹曾抵达波斯湾,使东西方之间的交往联系得到进一步发展。
五、汉代生活在西域地区的民族:
在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部落、民族在新疆聚居。新疆居民的族属,从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开始才有明确的记载,当时主要有:塞、月氏(音:肉支)、乌孙、羌、匈奴和汉人。
六、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政局动荡,周边各族纷纷挺进中原,民族融合交汇进一步加强。新疆同样处于一个民族大流动、大迁徙和融汇离合程度最为广泛的状态。北方草原许多游牧民族先后进入西域各地活动,塔里木盆地周缘农耕地区的民族成分因此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经历了一系列民族的变迁重组后,西域各地原来活跃的一些族群部落,如匈奴、大月氏、乌孙、羌、车师人等融入其他民族当中,逐渐消亡。与此同时,另一些强劲的民族集团,像柔然、鲜卑、吐谷浑等东胡系统(他们是后来满、达斡尔、锡伯等民族的祖先)的族群部落集中出现在西域历史舞台上,并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部分汉代戍边屯田的汉人,以及从河西迁居于此的汉人汇合在吐鲁番盆地,进一步扩散了汉人在西域的活动地域和影响范围,公元5—6世纪高车(又称“铁勒”)、突厥等操突厥语言诸部落和族群的进入天山南北,则预示着隋唐时期以及以后西域地区新的民族组合和分布格局的开端。
突厥人,系此前我国北方草原上众多古代部落和部落联盟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最初游牧活动在今天的俄罗斯境内的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公元5世纪迁移到阿尔泰山后开始勃兴。相传突厥人因活动居住之金山(阿尔泰山)突厥人披发左衽,居毡帐,以畜牧为主,射猎为副,逐水草流徙。其可汗皆出阿史那氏族。
突厥人起初臣属于柔然,因交纳铁器为贡赋,被柔然人称为“锻奴”部落。柔然汗国渐趋衰落。突厥则由于并吞了铁勒五万帐,公元552年,土门与柔然可汗阿那瓌在漠北大战,阿那瓌兵败被杀,土门夺取其西部领土,建立突厥汗国,土门自称“伊利可汗”,后来很快征服了吐鲁番地区,新疆诸地为之震惊。公元583年,突厥汗国分离为东西两大势力,阿尔泰山和天山以西区域为西突厥汗国辖地。在阿勒泰地区的克尔木齐、哈密巴里坤草原等突厥人墓葬遗址,人们可以看到一尊尊威严雄健的草原石人雕像,其中有官吏和士兵,还有妇女和儿童,据古书记载,突厥人有死后在其墓前立石人的习俗,她们应是历史上突厥人的真实形象,最近出土的陕西省宝鸡、宁夏固原等古代粟特人墓葬里也发现了一些突厥人的壁画资料。突厥汗国作为一个游牧民族部落联盟政权,且部属并不都是突厥人,多数是被胁迫或强制归附的草原上的游牧部落、部族。因而缺乏共同的经济基础,政治凝聚力较弱。随着汗国分为东西两部分,其军事实力受到很大削弱。不久内讧迭起,东西部矛盾不断加剧,公元630年东突厥汗国为唐朝所灭,657年,西突厥汗国首领阿史那贺鲁因阻挡唐朝统一西域,亦为唐朝所灭,残部融入其他民族之中,作为民族共同体的突厥人不复存在。
隋唐时期,新疆各地民族成分众多,加上突厥汗国时期,众多操突厥语族诸族群和部落的大规模进入和政治活动,天山南北各地进入了一个被一些学者称为“突厥语化”时期。这个过程再度改变了当时新疆族群的分布格局和文化状态。
七、清代时期:清代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的时期。18世纪中叶,清朝先后平定了准噶尔贵族和大、小和卓的叛乱,统一了新疆,并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治理措施,这对于我国西北疆域的最后界定,新疆各主要民族及其分布格局的形成,以及新疆各民族之间、新疆与中原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与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771年,土尔扈特人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回归祖国。
乾隆二十四年(1759)后,改称西域为“新疆”或“西域新疆”,清政府开始在新疆各地置官立府,行使中央政府对天山南北各地的管辖治理。新疆与内地的军政体制基本一致,国家的统一局面得到进一步加强。
1840年是中国近代社会的重要分界,鸦片战争以后,新疆和祖国其他地区一样,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新疆各族人民反地外国入侵,反对分裂以及反对封建剥削压迫的斗争任务更为繁重。新疆同祖国的命运越来越密切。
通过对新疆民族发展史的梳理,我们获得如下重要启示:
一、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诸多民族,而不是单一民族聚居生活的地区;就我们已知的新疆两千多年历史中,新疆地区作为一个古代部族、民族频繁迁徙汇融的大舞台,众多人们在此登台表演,恣肆展示,皆留下千古不灭的活动印迹。多民族演变发展的历史铸就今天新疆多民族分布的基本格局。
二、民族间的相互融合和不断新生系新疆民族发展演变进程的常态和趋势;一些新的民族共同体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另一些则在经历过一度的发展辉煌后逐渐衰亡。正如著名学者孟凡人先生所言:在历经长期的民族交往融合之后,除汉族之外,现代新疆的各民族已没有一个是汉唐时期生活在新疆的民族原体之嫡传,甚至没有一个民族文化是按照那个时期某个民族文化模式和发展轨迹而直接延续下来的。
三、新疆历史上多民族分布聚居的事实,以及各民族的迁徙活动和相互交往使各民族之间自然地形成团结、互助、和谐为主的民族关系,在长期的共同劳动、生活过程中,民族之间的接触、交往、融合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联系,这种以和谐为主导的民族关系推动和促进了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各民族之间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谁也离不开谁。并因此而产生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进程,以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应是包括新疆各民族在内的我国境内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中国自秦汉之后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今天的天山南北各地归属汉朝,新疆自后就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新疆各民族,包括历史上已经消失的古代部族和民族都为开发、建设、保卫新疆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都是新疆这块热土的主人。
综上所述,自汉朝于公元前60年在新疆设“西域都护府”之后,中国历代中央政府都对新疆进行军政管辖。由于历代统治时强时弱,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管辖也时强时弱。新疆各族人民积极维护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和巩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新疆“三史”教育讲稿
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而神秘的新疆
宣讲人:邓明瑾
2012年3月20日
第四篇:关于改革开放史党课讲稿
关于改革开放史党课讲稿
唱响新时代改革开放协奏曲
谱写新时期改革开放新篇章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在座的老师、同学:
你们好!
今天能够站在这里讲一堂改革开放史党课,我感到很荣幸。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经千难成就的一番伟业。在此期间我们涉过无数险滩、啃下无数硬骨头,这其中无不闪现着“敢想、敢做、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和特殊时代意义。借此授课机会,恳请该领域领导、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以对我党改革开放史进行再探讨、再研究、再阐释。那么,接下来我将围绕三个方面来讲授我们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史。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一、改革开放的业绩与成就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依旧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当时,农村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3%,并且这些人口可以说是属于绝对贫困人口。再加上社会主义经历了艰难的曲折探索阶段,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势不容乐观。正是在这样一种极端困难的状况下,中国领导和人民开始冷静地反思国家的命运及前途。
1978年,一套全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由此,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探索之路,那便是改革开放之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此前提下,依据国情新变化不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与完善,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凭借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的身份,改变了世界对我国古老的看法和态度。
——经济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经济以创新、创造、创业联动模式,实现了再升级。在技术创新引擎推动下,已经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并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业态的领先国家。创新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巨大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砥砺奋进中,我们党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合理分配,以此解决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国民生活水平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实现了质的飞跃。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如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已改变社会矛盾的层次,基础性社会矛盾得以破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后,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不断打造出具有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日益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现有科技水平。在材料学、计算机、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成功研制航母、无人机、隐形战机等,我国已在世界上成为不可忽视的科技大国。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助力推动思想文化的开放,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极大繁荣和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精神层面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充实,社会思想文化包容性与日俱增,国家文化软实力得以极大提升。中国文化在多元多彩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上传递出好声音,绽放出华丽色彩。
——民生改革阔步前进。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不断加大医疗投入,实施新医疗政策。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施行精准扶贫,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四十年来的民生改革,实现了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助推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人民今天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跻身世界发展圈层。不得不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找到的适合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同时,改革开放也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践一再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是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改革开放成功的原因分析
四十年来,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多项经济指标跃居世界第一。总体上来说,中国已从一个农业国转型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也基本完成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基础之上。下面,我就改革开放的成功,主要讲四点原因。
(一)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独特发展道路,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又同时兼备中国特色。
其一,在社会主义方向的指引下,中国走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子。即使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强起来,但最终的奋斗目标依旧是实现共同富裕。由此,国家在扶贫工作上下了很大功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采取实施很多举措。旨在通过精准脱贫措施,把中国建成一个没有绝对贫困人口的国家。四十年来,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绩。新增就业岗位和受教育机会、改善社会保障、缩小城乡差距等,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利好结果。
其二,中国的发展道路显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土地公有制、国有企业发展、政府管理经济活动等方面,国家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另一方面坚持一定程度的调控力。同样是采用民主政治模式,但不同于外国的是,中国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出发,并未照抄照搬三权分立,而是打造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三位一体民主政治模式。在经济领域,中国始终坚持宏观调控,却也给与市场经济极大宽松发展空间。因而既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能够发挥市场独特的魅力。另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流传下来的治国学说在当前德治与法治的融合治理矩阵中起到了协调平衡的功效,对秩序与规则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使得中国制度约束和道德规范呈现出地域特色、国家特征。
(二)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
在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高速度,取决于中国对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这是全世界范围内有目共睹的见证和决策。从1978年开始,中国就坚定不移地走上了一条以市场为主导的改革路线。
起初,中国积极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努力搞活商品经济。随之,在意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后,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与制度。当然,中国并未彻底将计划体制与制度的东西全盘否定。政府一方面推进市场经济,另一方面也极力促使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新旧两种经济体制和制度共存,进一步发挥融合经济模式的相互补充作用。如此,通过推行渐进式改革,既推进了改革,又得以在动态过程中使计划与市场达到一种比较均衡的状态,从而有力地维护了经济社会稳定秩序。
当前,中国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进行深化,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发展格局。随着中国总体的经济自由度逐步提高,国家的经济改革事业同步向好。而且,国人对市场取向改革的方向已经没有异议了。
(三)经济重心工作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就是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发展工作上来,实现了国家工作重点的特大转移。这明确了不论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还是中国的各级政府,都要狠抓经济发展工作。而且,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一重心工作。
面对全国上下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中国积极研判海外投资形势,主动寻找投资机会。通过引入大量外资,中国当地税收大幅度增加,新增就业机会不计其数。尤其是沿海地区城市,当地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相应地也同步提升了消费水平和档次。当中国各地掀起争相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热潮之后,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都极为明显,GDP增速很少有在10%以下的。即使在广大城郊地区,基础设施也很快建设起来。随后,中国的制造业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四)全球开放化进程的融入
在中国改革开放期间,全球的交融程度与日俱增。我国就此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积极融入全球开放化的进程之中。
第一融入阶段,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积极引进外来投资,加强中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项目。其中,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条件,中国沿海的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发展最快。伴随着工业开发区的大量建立,许多村庄很快就转变为全球的制造基地。较为显著的例子是,东莞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直到90年代末,中国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资达到高峰,基本确定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第二融入阶段,对接世界贸易规则与产业链。从2001年加入WTO开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完成了世界贸易圈层的接纳和就位过程。中国通过将自身贸易规则与世贸规则相接洽和融通,赢得了西方发达国家贸易规则的接纳。这对于中国更好地融入全球贸易圈是极为有利的。同时,中国同世界在价值链上实现了对接,成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让世界贸易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在全球贸易圈中,中国制造业的真实价值得到了验证和体现。制造业的增加值超过了美国,GDP总量也同时超过了日本。中国终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
第三融入阶段,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主动开放。从2013年开始,中国凭借资金、实用技术和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战略体系和机制,促进全球在基础设施、贸易投资、金融财经、人文社会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实现相互支持与相互促进的联动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的开放、创新、包容发展,加强文明对话,最终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进程开局良好,效果不错。
三、改革开放的未来思考
世界的发展形势是波谲云诡的。在座的很多人听到课程这个进度的时候,不禁会想“中国的改革开放下一步如何发展?”当然,这个问题我也不止一次地扪心自问过自己。在我看来,中国的改革只能继续深化,开放的大门也绝对不能关闭,而应越开越大。
第一,中国要向国人、世界表明改革开放的坚定意志决心。中国已不再是近代史上唯唯诺诺、受人摆布的“东亚病夫”,已然是巨型世界发展中大国。我们有理由自豪和骄傲,但也更要有相应的底气和行动。中国要进一步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出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主动增加并扩大进口渠道与途径。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打开全新升级的对外开放格局,用高度的民族自信推动经济全球化并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第二,中国要通过新一轮扩大开放来为全球经济化树立“中国榜样”。面临世界保护主义“逆流”冲击和封锁,全球经济化和自由贸易亟需国际社会共同坚守。对此,中国要采取高效手段和措施,创造更加开放的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实施扩大开放重大举措时,要秉持“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精神尽快落实。须知,扩大开放的举措都由中国自主决定,绝不能受第三方因素影响。那么,中国务必要尽快使开放政策“落地开花”,为世界各国升级开放“打样儿”。
第三,中国要勇于打破国际固守保护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的“零和思维”战略桎梏。中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自主作出这样的战略抉择:“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不单单是中国针对自我发展的声音,更是对全球经济化的威胁元素发出的呐喊和警告。针对某些将一国利益凌驾于世界利益之上的竞争对手,乃至敌人或破坏者,中国要敢于发声,呼吁世界他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实现文明交流互鉴,千方百计地杜绝对抗与损害。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坚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造福各国人民。
同志们,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就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需要我们国人为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重大课题提供“中国方案”;需要我们国人把握和平合作,变革创新的时代潮流;需要我们国人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我们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在新时期新时代,我们要推动对外开放再扩大、深化改革再出发。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影响力日益上升的新兴国家,需要打开国门进入世界。同样,庞大的世界市场也需要中国的加入与经营。我们要向世界宣示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意志和重大举措。
同志们,新时代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号角已经吹响,与世界交融发展的新画卷已经展开。我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我们改革开放的发展永不止步;我们需要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共同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共同推动世界大家庭发展进步,共同谱写新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五篇:中国共青团史讲稿
中国共青团史讲稿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并领导的一个具有光荣历史和革命传统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自诞生以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始终站在革命和建设的前列,在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突击作用,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新生力量和工作骨干。那么中国共青团在怎样的背景下创立的?他在我国的历时进程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他具体作了那些工作?下面我将和大家一起从三个阶段来了解中国共青团的发展史。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创立到新中国成立)
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当代)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成立到共和国成立)
共青团成立于1922年5月,那么共青团是怎么创立的,他的社会背景又是怎样。这个应该追溯到更早的是1920年8月,那时是辛亥革命刚结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是这个时期社会又是极其动荡的,军阀割据混战,同时,中国还继续遭受着列强的百般蹂躏、欺压。
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观念开始进入民心,“民主”“科学”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全面展开,特别是这个时候伴随着十月革命的炮火,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在学校,青年一代中,激荡着年轻人的思想。很多事情的萌芽、发展都是从思想开始的,那这个时候,就有一些先进的青年开始寻求救国图强的道路。
1920年8月,共产党的发起人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就开始筹划发展中国青年运动、在青年中培养和挑选预备党员的工作。因此,陈独秀便指派小组内最年轻的成员俞秀松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8月22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由俞秀松、施存统等8人正式发起建立,结果一呼百应。俞秀松担任了中国第一个地方青年团组织的书记,这就是共青团的前身,区域性的一个团组织。而团的机关就设在当时上海法租界的一个普通民居——霞飞路渔阳里6号。这个地方现在应该还存在,成了一个文物,一个历史的见证,为了联系和团结进步青年,上海共产党和青年团组织就在这里开办了中国党、团组织的第一所培养青年革命者的学校——外国语学社,并且在这个学社的学员中发展青年团员。后来这里也培养出很多优秀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的刘少奇、任弼时二人就是从这里踏上革命征程的。
继上海青年团早期组织成立之后,1920年秋至1921年春,北京、武汉、广州、长沙等地的革命青年分别在李大钊、董必武、谭平山、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也在当地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早期组织。当时,党的活动主要以地下活动为主,而青年团的活动却可以公开或半公开。因此,这些团的早期组织在当地共产主义小组的领导下,便以公开或半公开的形式开展革命工作,具体贯彻落实党组织决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观点和党的各种主张,大力推进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
从1921年11月到1922年5月,全国有17个城市建立了地方青年团组织,团员总数达5千多人。
就在国内的青年团组织迅速发展的时候,在欧洲留学的中国的年轻人,他们为拯救祖国而背井离乡,他们为寻求真理而客居异邦。共同的志向使得他们走到了一起,共同的志向 1 使得他们高扬起青春的旗帜。他们在法国创建了“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个团组织在之后也并入了国内的青年团。他们当中就有周恩来、邓小平等为当代人所熟知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1922年5月5日,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诞辰104周年纪念日。就在这一天,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市东园召开。中共领导人陈独秀、青年共产国际代表达林在开幕式上发表了演说。大会共开了6天,举行了8次会议,于5月10日胜利闭幕。会议完成了青年团的创建工作,通过了团的《纲领》和《章程》,并且一致决议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加入青年共产国际。会议选举高君宇、施存统、张太雷、蔡和森、俞秀松5人为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施存统被团中央执行委员会推选为书记。至此,中国的青年团组织实现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完全统一。
这之后共青团的工作重点主要是培养青年革命者和聚拢先进青年来加入革命队伍,组织青年运动。在青年团一大召开的时候,在著名的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和二七大罢工中,青年团员开始陆续走到了革命的最前列,中国青年团组织在工人运动的高潮中茁壮成长。
1923年6月,中共三大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青年团要努力协助中国共产党做好推进国民革命运动的工作。青年团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带领团员和青年参加帮助国民党的改组工作,选派团员和青年共产党员到黄埔军校和农民讲习所学习。1924年5月,黄埔军校第一期开学,在500余名学员中有1/10的学员是青年团员或青年共产党员。年仅27岁的周恩来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
青年团中央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于1923年10月创办了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周刊。中国青年运动的先驱者和导师恽代英在当时是该刊编辑部的主要主持者和撰稿人。《中国青年》周刊在革命时期成为党、团组织扩大马克思主义宣传和各种革命斗争的主要阵地。
1925年1月26日至3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于在上海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青年团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张太雷担任总书记。这次会议决定共青团的名称由“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共青团三大之后,在抗日时期,内战时期,不断组织青年革命运动,为革命胜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重要的运动,五卅运动的发源地上海,当青年工人、共产党员顾正红被日本资本家枪杀事件一发生,共青团立即行动,积极发动大、中学校学生开展街头宣传、募捐活动,演讲顾正红被害真相,揭露帝国主义暴行。五卅惨案发生后,共青团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通过全国学联,迅速在全国各地掀起规模宏大的反对帝国主义斗争浪潮,为五卅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三·一八斗争。
在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队伍进军井冈山时期,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各地共青团组织带领团员和青年勇敢的加入到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战斗行列中。从此,团的工作开始适应土地革命和创建革命根据地任务的要求,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还有要提一下就是,少年先锋队,共青团发展并直接领导的青年半武装组织,直接参与了革命战争,少年先锋队得到共产党的高度重视,周恩来曾经亲自担任少先队的总党代表。到1940年10月,根据地团员数量达到20万人,少先队员的数量最多时曾达到80万人。
1949年10月1日,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庄严的礼炮声中诞生了。中国青年团组织从此也开始了新的征程。总的来说这个共青团在这个阶段都以培养革命青年,协助党开展革命工作为主线的。
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
在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国民经济,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中心工作。这个也是建国初期共青团的工作重点。为尽快恢复和发展生产,广大团员和青 2 年在团组织的带领下,忘我地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
青岛第六棉纺厂工人,年仅17岁的女青年团员郝建秀,刻苦钻研生产技术,在工作中创造了一套细纱工作法。运用这个技术,不仅可以使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而且可以使工人看车能力由300锭提高到550到600锭。这个工作法如果推广,每年可为国家多生产4.4万余件棉纱,相当于400万人一年用布的原料纱。郝建秀的事迹受到党和政府重视,毛泽东主席曾经专门嘱咐中央办公厅写信鼓励她。1951年10月团中央授予她“模范青年团员”称号。
治理淮河大型水利工程中青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参加治淮工程的300万民工中,有40%是青年。可以说建国初期,青年团员对国家建设贡献很大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于1953年6月23日至7月2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开幕时,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致祝词,要求青年团带领青年站在为国家工业化而斗争的前列。会议最后选出新一届团中央委员会,胡耀邦等9人当选为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那么,青年团组织也按照会议要求,带领团员青年积极参加劳动,协助党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
这时期涌现出很多先进青年代表,典型代表雷锋,他在短暂的22年的生命历程中,用平凡的业迹,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历史。“走在时间前面”的王崇伦,“党的好女儿”向秀丽等是。为了促进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得到持续发展,青年团还积极协助党和政府发展文化建设事业。青年团动员青年知识分子向科学进军,组织青年团员建立青年扫盲队普及文化教育,带领团员青年开展健康向上的业余文化生活。
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53年全国团员数量已经达到900万人。
在这段时间,广大团员青年在团组织的带领下,以饱满的热情,青春的活力,为新中国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清新的气息。
1966年给国家和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就拉开了序幕。随着运动的全面发动,共青团组织和全国人民一道遭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共青团不仅被说成是“全民团、生产团、娱乐团”,而且各级组织都完全停止了活动,工作机构均被破坏,以致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共青团没有了系统领导。
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团组织才逐步恢复了工作,于7月恢复了停办12年的中央团校,接着,于10月7日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复刊。
全国逐渐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团中央也按照党的方针,从以往参加政治运动为主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宣传向科学要生产力,搞革新创造和发明,提高劳动效率等一系列的活动。共青团中央会同中国科协、教育部、国家体委在全国联合举办了全国青少年活动。
十年**和极左思潮给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少年心灵上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此在实现拨乱反正的过程中,为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当时共青团组织所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同时,团中央决定通过在全国青少年中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组织当地青少年学生走上街头,开展维护公共秩序、打扫环境卫生、为群众做好事活动。逐步在社会上传播了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
通过这一系列健康向上的活动和灵活扎实的思想教育,也让参加活动的青少年受到触动和教育。
经过4年的努力,共青团的各方面工作开始重新恢复和逐步健全起来。到1982年底,全国团员数量达到4800万名.改革开放也为青年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环境,给青年就业、成才、施展个人抱负提供了良好的时机。在改革前,企业是青年人很难涉足的工作领域,但是随着改革的发展,一大 3 批青年进入企业。
改革开放为共青团的国际、国内的各种联系交往拓展了新空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共青团领导下的青联、学联工作日趋活跃,促进了各界青年的交往,尤其是同港、澳、台各界青年的交流更是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为团的建设和团的事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当代)
当代是一个怎样的情况,现在可以说是一个信息时代,科技,文化飞速地发展,网络文化飞速发展的一个时期,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当代的青年也表现出其特有的特征,高学识,自信,开放,追求自由、敏感、热衷参与政治。
那么针对这些青年新的特性和需求,共青团的工作也开始发生转变,现在共青团以引导青年,帮助青年,服务青年,来协助青年实现梦想,构建枢纽型组织,这样的一个方针来奋进,主要有两大途径,一个途径为青年发展搭建各种平台,包括政治的、政策的、机制的、法律的各种平台,二是通过组织多种活动引领青年科学发展。
针对青少年,推出了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千宫百万培训、新世纪我能行体验教育等活动,帮助青少年全面提高素质。
通过行政手段在各基层,成立就业中心,创业、产业孵化中心,帮助当代年轻人去就业、去创业,去实现梦想。
以网络为媒介,在各级团组织和广大青少年之间架起了新型桥梁。借助新媒体的帮助,通过微信,微博,qq等来听取青年的心声,贴近青年的生活,来帮助青年,来实现他们的提升自我。
那么下面我就不一一举例了,我们看一个广东共青团的宣传视频,看看团省委是朝着怎样的方向开展工作的。
那么今天我们通过了三个阶段去了解共青团的发展历程。本人水平有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那么今天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