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化学ph章节(微格试讲讲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溶液的酸碱度的表示法ph值,那么什么是溶液的酸碱度呢,下面我们来进行实验探究,大家看我手中有两只试管,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浓盐酸,我向其中一只试管中再加入5毫升蒸馏水,同学们加入蒸馏水的作用是什么啊?好说的不错就是稀释,那么现在这两只试管哪支酸性强,哪只酸性弱,对没有稀释过的酸性强,稀释过的酸性弱,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的程度,即为溶液的酸碱度。
我们学过的酸碱指示剂有几种?分别是什么?那么我们知道指示剂可以鉴别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那么可不可以鉴别酸碱度呢?
大家看我手中的紫色溶剂是什么啊?对是石蕊,这是我们刚刚用过的两只试管,我分别加入石蕊指示剂,发生了什么变化?都变红了是不是,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指示剂只能鉴别溶液的酸碱性而不能鉴别溶液的酸碱度。那么用什么可以表示酸碱度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重点。
同学们看课本62页,图10-17,我们可以看到图上的标尺上显示从0到14,中间值是7,7底下是中性,往左是酸性,往右是碱性,这就是ph的规律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个规律,给同学们点时间记忆。
记住了之后,如何应用呢,我手中的是ph试纸和比色卡,同学们近距离观察一下,下面我们来进行试验,看看ph值如何测定,拿一块玻璃板,放上一片试纸,用玻璃棒蘸取未知溶液滴到试纸上,观察现象?注意的问题,试纸下一定要放玻璃板,不能直接把试纸放到试剂瓶中蘸取溶液。(试纸也是由一种特殊的溶液浸泡而成的,直接浸泡在溶液中)把变色的试纸与比色卡对比观察是酸性还是碱性。
我们会发现ph试纸的精度范围只能精确到整数,要想更精确用ph计。
第二篇:微格试讲小结--
试讲小结
班级:数学1003学号:„„.姓名:„.一、讲课准备
接到微格试讲的通知后,我选的讲课题目是等比数列。选题后,我就做教案和课件ppt,然后修改。在到网上看优秀老师的讲课视频,学习他们的讲课技能。我发现当好一个老师不是件容易的事,一个优秀的老师,无论从学识,还是讲课技巧都比一般人要优秀。
二、试讲过程
准备完毕后,我们小组8个人自己组织几次练习,相互点评找出缺点,然后改正。然后找屈老师指导,讲完课后先自我评价,然后同学互评,最后老师给出宝贵的点评。
讲完课后老师和同学们给我的点评是:1,讲的内容有点多2,讲等比数列的定义时,要多次强调定义的从第二想开始每一项与前一项的比等于统一个常数3,n要指出它的范围从正整数开始 3,语速有点快
本以为准备的还好,没想到还是有几个问题,我是打算讲25分钟左右的课,由于讲的内容多,给人的感觉讲课语速快。课后我又进行了修改,经过屈老师,讲课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虽然出现一些的问题,但是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为提高自己的讲课水平找到了方向:1;用多媒体时,需要板书的是课题,定义,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其他不需要板书,体现多媒体的高效性,也减轻自己的负担 2;讲课前要弄清楚重难点,做到哪些地方要重点讲,哪些可以提下就行,哪些要提问,哪些要自己讲„„ 3;讲课内容要适量 4;课件简洁,重复的删去 5;说话要简洁,尽量和本节课无关的不说6;数学公式要用公式编辑器。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该怎么样板书,讲课有重难点,详略得当。
从大二到现在有过好多次讲课了,现在基本克服了讲课紧张的情况,也知道了讲课的流程,做课件遇到公式要用公式编辑器。但还是存在问题,需要改进,以后要多找机会讲课,锻炼讲课技能。同时也多到网上找些优质的讲课视频看,学习别人好的讲课方法,也要注意请教老师,和同学交流,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自己的讲课技能。
三、收获
即将到来的实习,使我在训练中,丝毫不敢懈怠。经过训练,有了很大的进步。我终于可以轻松地站在讲台上进行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这次微格试讲,我或多或少地掌握了教学方面的技巧,这不管是对我将来入学进行教学还是对为人处世都有积极意义。
我发现多问题不是你懂得就会使别人懂得;许多问题甚至到了课堂才会出现。我要做的就是在课堂之外,尽可能将更多问题解决。在进行解惑的同时要清楚如何解惑,如何准备“惑”。我个人认为在备课的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想自己当年学习时遇到的困难,并想办法解决困难。这样才有可能将准备工作做到位。
以上是我本人讲课的一点心得,真诚希望老师能给予批评和指正。让我提高自己数学讲课水平,为数学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篇:教师试讲 初中化学:《溶解度》试讲稿
教师试讲 | 初中化学:《溶解度》试讲稿
各位考官下午好!我是初中化学的第19号考生,我的试讲题目是《溶解度》。
(写板书)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身份过渡语)
同学们,我们思考一下,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能不能在一杯水里无限制的溶解蔗糖或者食盐呢?对,不能。那么大家知道是为什么吗?好,没关系,那么现在我们就自己来寻找答案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溶解度。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写板书)
我们先来做一组实验,希望大家能够认真观察,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好我们开始我们的实验。在这里边,在我们的室温下,这里有一个烧杯,里边装了二十毫升的水,那么老师现在要向里边加入5克的氯化钠,大家看一下现象。接着我再加入5克氯化钠,大家再看一下,最后我再加入10毫升的水,大家观查到了什么现象?
好,我们将我们刚才观察到的现象以及我们的实验结果来汇总一下,谁来说一下呢?好,你来说一下。哦,这位同学说到他在第一组实验中看到氯化钠完全溶解了。好,不错。还有呢?嗯,你来说一下。这位同学提到在继续加入5克氯化钠时,氯化钠没有完全溶解。还有第三个实验呢?嗯,你来说一下。这位同学提到氯化钠再一次完全溶解了。那么我们从刚才所说的以及我们的实验可以得到哪些结论呢?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是如何定义的。(写板书)我们第一个来看一下饱和溶液,刚才同学们说到观察到第二组实验现象时,氯化钠没有完全溶解。我们是在一定的温度下,我们的室温,同时我们加入的是第二次的5克,从“没有完全溶解”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到饱和溶液的定义呀!(写板书)对,我们说它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同时加入一定量的溶剂,氯化钠没有完全溶解,我们说它不能再继续溶解了,我们将这样的溶液就叫做饱和溶液。
同样的道理,大家能不能得出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呀?好,谁来说一下?嗯,你来说一下。对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
(写板书)我们说不饱和溶液其实和饱和溶液是相对来说的。它也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加入一定量的溶剂,它的溶质溶解了没有?对,它还能够继续溶解。我们说它在第一次溶解了,我们又向其中加入5克的时候,它没有完全溶解,则第一次溶解后的溶液,我们说它能够继续溶解,我们就将它叫做不饱和溶液。好,这就是我们大家刚才所得出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大家观察的都非常的好。下面我们再看一下我们是如何判定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
(写板书)先来看一下它发生的条件,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老师刚才做实验时是在怎样的温度下呢?对,室温。我们是在一定的温度下,我们三组实验室是不是都在室温下呀?这就是我们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其中的一个条件。它必须是在一定的温度下,我们说这个是在三十度、这个是在二十度,能不能判断啊?对,我们必须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如果说光是一个温度下,它就可以了吗?对,肯定不行的。我们说还要加入一定量的,嗯,很好,一定量的溶剂。
大家想一下,如果我在第一次加入10毫升、第二次加入5毫升,这样能否判断呢?嗯,很好,不能判断。(写板书)比如说我们的第二个条件就是:它必须加入一定量的溶剂。现在大家能会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了吗?对,我们还不能,因为我们只知道了它的条件,它在一定的温度下,加入一定量的溶剂,然后我们怎样判断呢?(写板书)好,现在我们看一下判断它观察到的现象,谁能再说一下我们刚才是如何判断?大家观察到哪些现象?好,你来说。嗯,不错。他说到在第一次我们加入5克氯化钠的时候,它完全溶解了;而第二次又加入同样5克的氯化钠的时候,它却没有完全溶解,说明什么现象呢?说明它第一次能够完全溶解,第二次不能完全溶解。是不是可以看出,(写板书)我们是根据它是否能够继续溶解。我们说,第一次它完全溶解了,第二次没有完全溶解,因为我们又给它加入了5克氯化钠,对不对呀?嗯,很好。这就是我们观察到的现象。
“它能否继续溶解”这就是我们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条件以及判断的现象。好,这就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首先,我们先来通过一组实验,大家来共同得出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我们说,它必须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而且必须加入一定量的溶剂。好,接下来我们又共同总结了一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我们先给出了它的条件,必须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加入一定量的溶剂,观察到的现象就是,看它能否继续溶解,就能够判断它是饱和的溶液还是不饱和的溶液。好,同学们下去思考一下,这样一个问题,同样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那么它们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呢?我们是如何判断的?
好,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以上就是我的试讲内容,谢谢各位考官。
第四篇:微格试讲演讲稿
大家上午好,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如何鉴赏油画 首先呢,我们需要了解油画的历史和特点:
(板书):
油画的历史:古典、近代、现代
油画的特点:起源于欧洲、油画颜料不透明,覆盖力强、是西方绘画史中的主体绘画方式。
好啦,到这里相信大家都对油画有了相应的一些了解啦
接下来呢,老师想问下同学们所知道的世界上著名的油画有哪些吗?
(„„)
我们来看看这幅画,谁画的呀? 没错达芬奇先生画的。
作者简介:达芬奇先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名人,和米开朗琪罗、桑迪拉菲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罕见的全才。他不仅是天才的画家、建筑师、诗人、哲学家和音乐家,而且是位很有成就的解剖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各种,总之达芬奇先生很有才。
绘画背景:幅画据说画了整整4年,也据说那时蒙娜丽莎的幼子刚刚夭折,她一直处于哀痛中,闷闷不乐,为了让她高兴起来,达芬奇在作画的时候请来音乐家和喜剧演员,只为博得蒙娜丽莎一笑。
作品分析:好啦,了解了这些之后,我们来看看这幅画,A、达芬奇先生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B、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显得更加端庄、稳重。C、大家来看看蒙娜丽莎的手,柔嫩、精确、丰满,展示了她的温柔,及身份和阶级地位,显示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观察自然的敏锐。D、跟大家讲个有趣的事,蒙娜丽莎没有眉毛?嘻嘻,其实她是有的,只因是化学反应而不见了,背景也是有蓝天的,后来因为时间关系,蓝天也淡了。可见,时间是个可怕的东西。E、蒙娜丽莎的表情是神秘复杂的,83%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2%的愤怒。
大家来看看这幅图,图里面都是些什么花?表告诉我说油菜花„„嘻嘻是向日葵
你们喜欢向日葵吗?老师很喜欢,因为它们给老师一种温暖的感觉,大家也应该学习下下向日葵,即使难过,也能向着阳光,也能温暖。勇敢的追求着自己的希望。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人,看看大家认识不?
没错,他就是梵高。荷兰画家,主要生活在法国。他是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他对绘画创作近乎痴狂,擅长用浓重的色彩表达自己强烈的感情。他是继印象主义之后在画坛上产生重要影响的革新者。但是他的作品是在他去世后,才得到人们的认可。
• 大家或许会好奇,老师你介绍的是梵高,那跟前面你说的向日葵又有什么关系?
• 呵呵,大家先别急,咱们慢慢来看,里面的渊源可大着呢
1888年,梵高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城,在此时期,梵高创作大量描绘向日葵的作品。这幅《向日葵》是其中最著名的,现藏于伦敦国家画廊。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一种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此幅名画是梵高的代表作,也是他在最痛苦的煎熬中所倾心绘制的最充满光明的精神追求的作品,画面上,浓重跳跃的金黄色似乎带着燃烧的激情,每朵花就如同火焰一般,细碎的花瓣和葵叶就像火苗一样布满画布,粗狂奔放的笔触表露着对美好生活理想的渴求。
好啦,现在老师来说说,梵高和向日葵的渊源吧,梵高又被称为向日葵画家,因为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长,梵高亦如向向日葵般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所以称他为向日葵画家,应该是恰如其分的。
• 前面不是跟大家提到过,在欧洲人文主义影响下,很多绘画都具有明显的现实因素。这里就有一位农民画家,他曾说过“生为农夫,死亦农夫”。讲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还是不太明白,老师在讲谁?嘻嘻,那我们来看看这幅画。
米勒是19世纪法国杰出现实主义画家,以描绘农村主题见长,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代表作品:《播种者》《拾穗者》《晚钟》《喂食》《慈母的爱》《牧羊女》等。
背景:19世纪的法国,社会动荡不安,政权更替,战争频繁,都市化与工业革命带来许多社会问题。米勒在巴黎生活了11年,亲历了城市生活的贫困,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战争的残酷。1849年,他决定终身居于巴比松乡村。《晚钟》这幅作品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充满血腥的时代里,却产生了《晚钟》这样静谧(mi)安宁的超世佳作,堪称奇迹。
《晚钟》画面十分简洁,是米勒根据身边农民的日常劳作场景进行描绘,将普通的瞬间描绘成永恒的艺术经典。好,接下来让我们来看这画面: 油画《晚钟》表现一对农民夫妇在暮色中谛听远处教堂钟声并进行祈祷的情景。这个动作普通而神圣。劳动是辛苦的,可是在他们祈祷的这一刻,我们可以感觉到他们心灵的平静与满足。画面上:在荒芜的地平线前,落日余晖洒满天际,辽阔的田野映照着夕阳的金黄,一对年轻的农村夫妇正在劳作,村里的教堂响起祈祷的钟声,他们立刻停下手边的工作虔诚地祷告——妻子将双手紧握在胸前,丈夫则摘下了帽子,两人认真地祷告着。简陋的衣装和身后那片荒凉的土地传达出了他们生活艰辛的信息。但是夫妇二人似乎并不在乎现实的苦楚,也没有去乞求字节的富贵荣华,而只是做着最真实最朴素的祷告,向上帝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并祈求保佑。米勒着重描绘了农夫夫妇的虔诚和质朴,寄托了他对农民生活境遇的无限同情。
米勒是一个失意的画家,生前得不到认可,死后却得到了追捧,或许是因为如此的情感。我们可以在这幅画中感觉到其洋溢着一种说不出的神秘的伤感的气氛,那个农妇像现代圣母,那个脱帽在手的农夫低垂的头颅,透出压抑的心情。除此之外,他们身上那件褴褛的袄衫、简单的生产工具(挖马铃薯的铁叉、一只盛物的破篮子)让他们的形象显得那样孤立无援,体现了农民那种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性格。日落也给大地蒙上一层萧瑟的气氛。但也有种宁静和美好。这幅画具有强烈的宗教情感,画面呈现了深沉、悠远、悲壮的诗意境界。说明了米勒具有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高超出众的绘画技艺。
看到这对在田间默默祈祷的农民夫妇,我们仿佛也听到了远方依稀可见的教堂传来的钟声:这“钟声”好像越来越大,传得越来越远„„ 也许是这对伫立在农田里剪影一般的农夫与地平线交叉的形式使人联想到了庄严、神圣的“十字架”,从而,拉近了农夫、教堂与观赏者的距离并强化了教堂钟楼的“音响”感应;也许是由于日暮余晖的笼罩、屏息静思的农夫和静穆沉寂的大地的反衬;也许是由于画家刻意把人物、景物恰如其分地虚化,不但人物、景物、教堂以及教堂里传出的“钟声”可以融为一体,好像观赏者为画中人、画中景、教堂及教堂钟楼里传出的钟声也融成了一体„„
这外在粗陋、朴实,甚至木讷、痴呆,而内心纯净虔诚、温顺善良的农民形象,不仅体现了米勒对农民的深深理解和深厚的感情,也体现了19世纪后半叶艺术家强烈的民主意识,以及现实主义的求实精神。
好,看完了《晚钟》就不得不看一下这幅画了 米勒的《拾穗者》。
三名农妇占据了画面的中心。三个人的动势被画家描绘得各不相同,这既体现了在现实劳动中的各种不同姿态,也显露出米勒在人体素描方面扎实精湛的基本功。我们可以通过画中人物的衣服,清楚地看到人物在劳动中形体的姿态与动势。
画家精心安排了三个人物在场景中的位置:很明显,画中人物的位置是与画中光源走向之间有默契搭配的。光源自画面后方左上角而来,直接向前偏右照射过来,人物的站位也随着光源的走向一字排开,因此,由于光源的变化,三个人物身上受光的强度及光在人身上造成的明暗对比也略有不同。此外,由于人物在画面中离观众的远近也是不同的,根据近大远小的透视原则,人物在画面中的大小也是有差异的。
再次,加上米勒对背景的精彩处理,当然,对背景的处理也是在于画面中光源走向和画面中描绘对象所处位置相协调的原则下处理的。在远处的背景部分由于离光源近,所以较离光源较远的画面前方在色彩明度上较亮。
描绘对象位置:画家将像草垛、树木和农舍等物体放在了画面背景后方,把农妇们画在画面前方。这又体现了透视及近大远小等绘画原则。由于在画面中离观众的位置近,三个农妇与远处的在绝对比例上要比她们大得多的背景对象相比,三位主人公在视觉上显得更大。
画面中存在的4组对比元素:a、主体人物劳动场面中充满的生气活力与农场后方 草垛、树木和农舍等无生命力的物体的死寂 的对比。
b、画面中远近色彩明度的对比。
c、通过透视形成的人物与景物之间大小的对比。
d、在后方天地交汇的那条水平视平线与画面左上方偏后斜插下来的光源的对比,形成了画面中二维与三维空间效果的交错,从而进一步加强了画面的空间感。
画面焦点:同学们看这幅画的时候定会首先被前方的三名农妇吸引,而三人中,同学们的视觉焦点会被首先锁定在中间的那名农妇身上。(她并不是离我们视线最近的那个,也没有左边那个离光源近,在透视上也没有那名大。)原因就是米勒的用色技巧。米勒对三人衣着的颜色进行巧妙处理,使得中间的人成为焦点,起到了平衡画面的作用。A、颜色:头巾的颜色,中间的妇人是红色(相信大家都知道在众多色彩中,越偏暖明度越高的颜色就越会吸引人的注意力,而红色就是这么一种颜色。)B、粉红色的袖套C、明暗对比:中间妇人的衣服和裙子对比最强烈(裙子最暗所以衬的她的上衣很亮)。为了保持画面平衡,把最亮的裙子穿在了离我们最近离光源最远的靠右的妇人身上。而明度居中的裙子穿在了画面最左方的妇人身上。
描述、感受、理解、评价
《西斯廷圣母》
拉斐尔的作品体现着温柔和宁静的气息。他画出得圣母是圣洁、高雅、端庄的。
构图:金字塔形构图。
由于圣母还在云中,身上的衣服被细微的风吹的飘浮。耶稣被母亲紧紧的搂着,眼中充满的是惶恐和不安,似乎已经明白自己将来要发生的事。画面中的圣母并无华丽的修饰,更为平易近人。
圣母右下侧是女圣徒沃娃拉,这是一个宗教传说中的殉道者形象,但画家却画了一个秀美典雅的少女形象。她双手拱在胸前,脸别过去,露出不忍的请求。低垂的眼帘表现了她的虔诚之心。她默默注视着大地,相信人类得救在望,是一种民女善良德行的体现。
左边是迎接圣母的罗马教皇西克斯特。他穿着厚重的金黄色法衣,脱下王冠,一手置于胸前,以示虔诚;一手指向画外,表示恳求圣母拯救世人,把耶稣赐给人间。(大家注意教皇的法衣的下摆边角那,画了三层皇冠,以表征教皇的权利。)画面最下端,两个天真烂漫的小天使。他们翻着大眼朝上看,他们仰望的样子,更增加了圣母冉冉降临的感觉。
第五篇:试讲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叫金骏玲,本科毕业于…专业,研究生毕业于…,也是社会工作专业,两年前在各位老师的教导下,我顺利进入…大学继续学习本专业知识,两年后的今天,我再次回到…,向各位老师汇报我这两年的成长,再见到各位老师,我倍感亲切,在这里很隆重说一声谢谢老师(鞠躬)!我试讲的主题是“小组工作中沟通与互动的技巧”,选择这个主题作为试讲是因为我研究生实习期间,运用了小组工作的专业方法参与我的导师的“….项目”,在实习过程中,对小组工作中的沟通与互动技巧有更深刻的领悟,下面我的试讲开始了,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我将继续像两年前一样虚心接受各位老师的指导,谢谢老师。
在小组活动中,一个良好的沟通和互动能促使小组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让组员在小组中得到更多的成长,也能提高小组的凝聚力.一、与组员沟通的技巧
1、营造轻松、安全的氛围:一个紧张、封闭的小组氛围会导致小组成员放不开,紧张,不能形成良好的小组互动,只有在一个轻松安全的氛围里,小组成员才能达到良好的沟通与互动。开放的、平等的、面对面的互动,轻松安全的氛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小组氛围,有利于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2、专注:让组员感受到你是和组员在一起的,你愿意倾听组员的故事和经历。心理专注在身体专注上的表现,面向案主、上身前倾、良好的视线接触
3、倾听:既要用耳朵去听,也要用心去听。有目的的倾听案主的话语信息、观察案主身体语言信息、解读案主(最深层次)
4、积极回应:让组员明白你是在用心听组员表达,且是懂的组员的。指社会工作者在组员发言之后,要站在同理心的角度,向发言者表达对其发言的高度重视,认真了解和把握发言者的用意和感受,并伴以积极的回应。同理心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觉知能力,包括被感动的能力和理解能力,这就要求培养社工的敏感力。第二个层面是语言表达能力,说话能力与身体语言能力,能适当的通过语言或者肢体语言给组员以同理。第三个层面是要及时的表达。
5、适当的自我表露:真诚
案例1:在一个“流动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小组活动中,当活动进行到角色扮演部分时,除了扮演者,其余小组成员有的在小群体说话,有的甚至离开自己位置,社工多次强调小组规则约定都没有用,小组活动过程中,纪律及其差,社工该怎么办?
三个选择:A:继续扮演和蔼可亲的大姐姐角色,给组员足够的信任与空间,相信组员有自我察觉、反思和改变的能力。B:很愤怒,想狠狠骂不听话的小组成员。C:将自己真实的情绪呈现出来“自责、难过、失望”,可以运用“对不起,小组纪律不理想这件事情和我有关,或许是我带领的不够好,或许是我准备的不够符合你们的要求,不能很好的吸引你们”,其实这是我自己的真实案例,我在说这些话的过程中,学生开始安静下来,开始专注的听,活动之后,我收到了不少学生的来信,内容······,就是社工的真实表情的流露,让小组纪律出现转机,同时让小组组员感受到社工的真诚,促进组员和社工的关系。
6、对信息进去磋商:当无法把握组员发言中的信息含义时,社会工作者要耐心与发言者协商交流,直到信息能被正确的了解和取得共识。
7、适当帮助梳理:组员发言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非评判性地帮助组员梳理其发言,使得组员讲述的内容具有条理性和逻辑性。
8、及时进行小结:归纳要点
二、促进组员间沟通的技巧
1、提醒组员互相倾听
2、鼓励组员互相表达:运用“此时此地”的技巧让组员表达自己的感受,接纳他人的感受,对沉默的组员加以鼓励,对话太多的组员加以阻拦
3、帮助组员互相理解
4、促进组员互相回馈
5、示范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