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产设备管理讲稿
生产设备管理
目 录
一、设备管理定义
二、设备管理的目的及意义
三、设备管理工作要求和范围
四、设备管理的瓶颈
五、如何做好设备管理
一、设备管理的定义:
设备管理是以设备为研究对象,追求设备综合效率,应用一系列理论、方法,通过一系列技术、经济、组织措施,对设备的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进行全过程(从规划、设计、选型、购置、安装、验收、使用、保养、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科学型管理。
二、设备管理的目的及意义
1、设备管理的目的:
设备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用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装备,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设备高效率、长周期、安全、经济地运行,来保证企业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2、设备管理的意义:
(1)设备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点
企业内部管理,是指企业为了完成既定生产经营目标而在企业内部开展的一切管理活动,它包括企业的计划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财务管理、班组管理、现场管理等等。设备管理就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点之一。
生产设备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要素之一,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财富,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管好用好生产设备,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对促进企业进步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设备管理是企业生产的保证
设备管理是企业产量、质量、效率和交货期的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往往是以销定产。如果没有较高的设备管理水平和良好设备运转状态作保证,是不可能很好地履行市场需求的。一旦违约,给企业带来的就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还往往失去市场,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设备管理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保证。安全生产是企业搞好生产经营的前提,没有安全生产,一切工作都可能是无用之功。所以任何企业无不强调安全生产,紧抓常抓安全生产。根据有关安全事故的统计,除去个别人为因素,80%以上的安全事故是设备不安全因素造成的,特别是一些压力容器、特种设备等管理不好则更是事故的隐患。(3)设备管理是企业提高效益的基础
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目的,就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也是紧紧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进行的,设备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简单地说,一方面是增加产品产量,提高劳动生产效益;另一方面是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在这一系列的管理活动中,设备管理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
(1)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量,设备是一个重要因素。加强设备管理是提高质量、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
(2)提高劳动生产率,关键是要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企业内部多数人是围绕设备工作的。要提高这些人的工作效率,前提是要提高设备生产效率、减少设备故障、提高设备利用率。
(3)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更是设备管理的主要内容。
三、设备管理的工作要求和范围
设备管理是对设备寿命周期全过程的管理,包括选择设备、正确使用设备、维护修理设备、更新改造设备以及闲置报废设备全过程的管理工作。这个过程一般可分为前期管理和使用期管理两个阶段。
1、设备的前期管理是指设备在正式投产运行前的一系列管理工作,设备在选型购置时,应进行充分的交流、调研、比较、招标和选型,加强技术经济论证,充分考虑售后技术支持和运行维护,选用综合效率高的技术装备。
2、设备的使用期管理分设备初期管理、中期管理和后期管理。设备的初期管理一般指设备自验收之日起、使用半年或一年时间内,对设备调整、使用、维护、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以及操作、维修人员培训教育.维修技术信息的收集、处理等全部管理工作,建立设备固定资产档案、技术档案和运行维护原始记录。
设备的中期管理是设备过保修期后的管理工作。做好设备的中期管理,有利于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降低维护费用,得到较好的设备投资效果。
设备的后期管理指设备的更新、改造和报废阶段的管理工作。对性能落后,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以及设备老化、故障不断,需要大量维修费用的设备,应进行改造更新。
四、设备管理的瓶颈
设备管理瓶颈也就是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1、就事论事:回顾发生过的故障我们会发现,大量的故障在重复!原因是“三不放过”成了交作业,没有真正从根源上分析断根。当同样的故障不断重复时,当同一个部位反复发生故障时,当同一个部件总是损坏时,你就要研究他们背后的原因,就要考虑改良维修,包括一些防呆措施的运用。
2、不想干:设备维修的复杂性使很多企业没有好的激励办法,人员多处于干“良心活”。能干的累死,收入却差不多,于是,慢慢能干的也不干了。对技术工种的激励就必须把组织目标转化成每个人的个人目标,让大家感到工作是为自己干才会产生动力,并且要把能干不能干的区分开来,大家才会努力,这里一个前提就是每个人责任清晰,目标明确。
3、不愿学:维修设备和当大夫一样,停止了学习就停止了进步,但很多维修人员不愿主动学习,尽管自己的技术水平差距很大。这一方面与绩效激励的导向有关,没有营造一种水平高的收入高的机制;另一方面与日常的培训有关。设备维修不可能整天进行理论培训,但对于设备故障特别是典型故障的深入透彻分析还是一个很好的教材,配合以定期的技能比武,设障考试等会有不错的效果。
4、不抓保养:很多故障都是有预兆的,这些预兆第一个首先反映在运行中的细微变化,如声音、振动等,而这些操作工最容易发现,所以倡导全员参与十分重要,它可以将大量的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很多故障发生后,回头分析会发现大量的故障跟基础保养有关,正所谓“松一颗螺丝断一根梁,抽一块砖头倒一堵墙”。所以,全员参与的设备保养是突破瓶颈的基础。
5、不分重点:不分重点的“全面推进”是不合理的,就像久病的病人多种症状其实就是一个病因,要针对现状找出关键的一两件事下功夫搞定,当你把这一两件事亲自搞定后,会发现其他很多“病症”已经不治而愈了。
6、不做预案:很多维修人员甚至管理干部,一天上班的主要工作是“等待灾难的发生”,设备坏了冲上去,修好了万事大吉,平日不去研究设备一旦坏了怎么应对,哪些设备容易出问题,结果问题越来越多,工作也就越来越忙。
7、作茧自缚:维修人员经常犯一个毛病就是“糊弄”,接临时线乱接,换个继电器不固定,打开配柜里面麻花一样;设备报警就短接„„最终引发大事故,所以,“糊弄”就是“制造麻烦”!设备管理要从细节开始,要靠点点滴滴细节的积累。
8、管理脱节:有的设备维修人员分到了车间,设备部就简单的进行检查、通报、处罚;有的维修工归设备部管,车间就不配合、指责、抱怨,双方好像本来就势不两立,其实不在于维修工分与合,关键在于怎么管。车间也好设备部也罢,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只不过聚焦点不同罢了,所以要分别明确各自的定位与职责,才能理清这两条线。
五、如何做好设备管理
1、做好设备的八个“三”管理
(1)设备选择上要注意“三个原则”。企业在选择设备时要根据企业生产技术的实际需要和未来发展的要求,按照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生产上适用的原则来选择设备,充分考虑设备的质保性、低耗性、安全性、耐用性、维修性、成套性、灵活性、环保性和经济性等,才能确保设备投入生产后的经济运行,为企业带来较好的回报。(2)、在设备管理机构上要构建“三级网络”。
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建立起以法人为核心的企业、车间、班组三级企业设备管理网络,健全设备管理机构、明确职责、理顺关系。(3)、在设备管理方式上要实行“三全管理”。
现代的设备管理不同于传统的设备管理,它是综合性的,可以概括为设备的全面管理、全员管理和全程管理,有效保证设备的技术性能和正常工作,提高其使用寿命和利用率。
(4)、在设备检修维护上要实行“三严”。
一是严格执行检修计划和检修规程,有计划、有准备地进行设备的检查和维护。二是严格把好备品备件质量关。力求既保证质量,又经济节约。三是严格抓好检修质量和技改检修完工验收关。对设备检修和技改检修实行定人、定时、定点、定质、定量,纳入经济责任制考核,确保检修质量和技改质量。
(5)、在设备安全运行上要力求“三个坚持”。
一是要坚持干部值班跟班制度。做好交接班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把设备隐患移交下一班,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杜绝人为的操作和设备事故的发生。二是坚持持证上岗制度。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使操作者熟悉和掌握所有设备的性能,结构以及操作维护保养技术,达到三好(用好、管好、保养好设备)、四会(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对于精密、复杂和关键设备要指定专人掌握、实行持证上岗。三是坚持抓好“三纪”。安全、工艺、劳动纪律与设备安全运行管理紧密相联。因此,必须坚持以狠抓三纪(安全、工艺、劳动纪律)和节能降耗、文明卫生等现场管理为主要环节,做到沟见底(排污、排水沟)、现场地面无杂物、设备见本色,并持之以恒形成制度、形成习惯、形成一种风尚,使设备现场管理工作更加扎实。
(6)、在设备的保养上要实行“三级保养”。
三级保养是指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日保)、一级保养(月保)和二级保养(年保)。日常维护保养是操作工人每天的例行保养,内容主要包括班前后操作工人认真检查、擦试设备各个部位和注油保养,使设备经常保持润滑清洁,班中设备发生故障,及时给予排除,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一级保养是以操作工人和维修工人共同完成,对设备进行局部解体和检查,一般可每月进行一次。二级保养是以维修工人为主、操作工人参加,对设备进行部分解体检查修理,一般每年进行一次。各企业在搞好三级保养的同时,还要积极做好预防维修保养工作。
(7)、在设备事故处理上要做到“三不放过”。
企业要逐步健全各种设备管理制度,做到从制度实施、检查到考核日清月结,把执行制度的好坏作为奖惩的重要条件。坚持对一般设备事故按“三不放过”的原则处理,即事故原因不清不放过、责任者未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现在应为四不放过:责任人没有受到处罚不放过)
(8)、在设备改造和更新上要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要注意从关键和薄弱环节入手,要量力而行。对设备更新改造应从企业的实际出发进行统筹规划、分清轻重缓急,从关键和薄弱环节入手才能取得显著的成效。二是注意设备更新与设备改造相结合。必须把设备更新与设备改造结合起来,才能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三是注意设备改造与设备修理相结合。在设备修理特别是大修理时,往往要对设备进行拆卸,如果能在设备进行修理的同时,根据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生产的实际对设备作必要的改进,即进行改善性修理,则不仅可以恢复设备的性能和精度等,而且可以提高设备的现代化水平,大大节省工作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对设备进行改造时,应坚持科学的态度,尽可能地把设备修理与改造结合起来进行。
2、切实做好员工的培训工作
(1)生产操作人员培训的主要内容:设备管理文件及对操作人员的基本要求、本岗位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安全操作要点、设备润滑的目的与作用及方法、设备的清洁、保养方法及标准、运行中设备出现异常情况的处理措施、设备运行记录填写的要求(2)设备维修人员的培训方式
派出去培训:企业在购置新、精、尖设备时,派出工作责任心强,基础知识扎实的维修人员前往设备制造厂学习,参与设备的组装和调试;
请进来培训:新设备进厂后,认真阅读随机技术文件,随同制造商调机人员,自始至终参与试;
新技术、新材料应用培训:根据特种设备维修的需要参加相关培训,企业鼓励维修人员自学、进修及参加新技术、新材料应用培训班。
制订实用的培训教材,把好的维修方法让员工更快更好地掌握(3)概述我司目前一线员工的对设备操作、维修的培训状况。(4)什么培训方式员工更容易接受,能让新员工到岗后能更快掌握,不担心因老员工的离岗而使某种技术失传
(5)介绍一种培训方法。(要求各子公司每月必须做出一台次设备的维修培训教材)
3、严抓设备现场安全管理
(1)要注意检查设备操作、保养规程及相关制度是否完善,特别新设备的检查
(2)、要注意高温天气对设备的影响,持续高温,设备高效运转,需要注意温度过高的问题,防止设备燃烧和毁坏
(3)、要注意雨水对设备的影响,进入雨季,空气潮湿,雨水多而勤,设备的防雨、防潮要提上日程
(4)、要注意连续工作对设备的影响。设备也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这种情况可以理解,但设备保养、维护一定要跟上。
(5)、要注意设备状况,设备高效运转,难免因“疲劳”出现损坏或不在正常状态工作,切不可带病作业,必然造成大的损失。
(6)、要注意对“新员工”的培训。经考核他们确定掌握这些技术后,方可上岗,否则,决不能开绿灯。
(7)、要注意加强对设备管理制度的学习,设备使用是有严格规定的,必须经常学习,否则就是老职工也会淡忘,而不按制度规定使用设备,就难以落实设备管理制度,就有可能造成对设备的损害和对使用者本人的伤害。因此,要经常学习设备管理制度,在制度的约束下开展工作。
(8)、要注意整改设备隐患。“磨刀不误砍柴工”对已知的各种设备隐患,如防护设备不全、机器漏油漏电、开关不灵活、仪表刻度不准等等,要逐一检查核实,校正完善,确保设备完好率。
总之,工作越忙越要注意安全,设备使用率越高,越要加强检修,任何疏忽、侥幸都会酿出不安全的祸端。
4、加强设备的日常检查
(1)制订主要设备的点检表,明确重点检查内容和部位、检查方法和手段、检查频率、完好标准
(2)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进行现场设备检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 现场是否挂有状态标志,并与实际相符 有无违章操作现象
各安全防附装置是否齐全、灵敏、可靠 各部位运转是否平稳、有无异常声音;
润滑状况是否良好、有无干摩或润滑油变质、变色现象; 清洁状况如何,是否有锈蚀、积尘和污垢;
产品质量是否符合要求,产量是否达到设计产能的85%以上;(3)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必须及时制止、及时进行改进(4)介绍设备点检表格式
(要求各子公司在四月份完成主要设备点检表的制定)
5、完善设备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是设备管理中一项极为重要工作,它不仅对现有的设备使用、维修、改造提供参考资料,提高检修质量和检修效率,更为今后设备选型、购置提供参考资料,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设备档案包括的内容:设备选型和技术经济论证报告(立项和选型报告)、设备购置技术经济分析评价、设备购置合同、设备说明书、操作手册及检验合格证等设备原始资料、设备装箱单及设备开箱检验记录(包括随机备件、附件、工具等资料)、进口设备索赔资料、设备安装调试记录和验收移交书、设备备品配件台账、设备运行状况及开机台时记录、设备异动情况记录、设备故障分析报告、设备事故分析报告、定期检查和监测记录、定期维护和检修记录、大修竣工验收记录、设备改造记录、设备封存(启用)单、设备报废记录。
6、设备备件管理
随着设备管理的发展,设备备品配件管理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管理优劣直接影响到设备维修费用控制、影响到设备的经济运行效果。
(1)定义:企业中一切机械、电气、仪表设备维修使用的零部件都称为配件。准备在急用时更换而储备的成台设备或其辅机称为备品。合格备品配件,简称备件。(2)管理中存在的误区
管理定位不准,重视程度不够:对备品配件管理研究不够,定位不准,谁来管,如何管,管理效果如何评定,谁来监督,职能职责不明确,程序界定不清楚,运作不规范。
采、管、用脱节,缺乏系统管理机制:未有效建立系统管理制度,无归口管理部门综合协调、全面监督,从而导致不能有效控制全局,不能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职责,不能有效协作。
人员配置不到位,专业性不强,管理不规范:对于备品配件管理,采、管、存、用都具有专业性要求。各环节岗位人员应具有一定程度的专业水平和技能
库存不清,长期积压严重,资源不共享 :库存积压是大型企业的通病。大多是历史原因形成,最初不重视库存管理,未从使用源头上控制,形成仓储部门中心库房+子分公司库房+车间库房,更有甚者,维修人员还有“私人库房”,层层积压,长年累积,无人清理,无人管理 采购管理僵化,采购成本较高
缺乏精细化管理,未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备品配件在各管理环节上,在方式方法上大有文章可做,而许多企业不加研究,管理粗糙、不全面,缺乏精细化操作。(3)改进建议
加强各职能部门协作沟通,加强归口管理 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备品配件管理系统,加强资源共享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办公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建立备品配件管理系统已具备了优厚的条件。同时,每月可出计划清单、采购清单、入库清单、出库清单、消耗清单、库存清单等报表,进行成本统计、分析、研究。
优化采购管理,严格控制采购质量、成本。长期的无计划性管理和“应急采购”模式必须改变,易损件的合理库存是降低采购成本和保证设备安全、经济运行的有效措施。每月进行一次库存清理,弄清库存状态。企业归口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设备、采购、使用、维修部门对设备常用的易损件进行研究分析,列出备用清单,分月、季、年进行有计划的批量采购。 采用现代维修技术,科学控制配件消耗 建立考核制度,责任追究落到实处(7)实行管理指标的考核
随着企业管理的深化,对设备管理工作的考核、评估越来越重要,评估的准确性、公正性及其对工作的诱导和激励作用成为企业普遍关心的问题
主要管理指标:
设备完好率=设备完好台数/设备总台数。
设备利用率=生产产品所需定额台时总数/生产产品实际消耗台时总数。
设备故障率=设备故障时数/设备总运行时数
设备事故率设备事故影响生产台时数设备实际开动台时数 设备维修费用率=设备维修费用/总产值
主要设备大修实现率=设备大修实际完成台数/设备大修计划台数
设备维修计划完成率=设备维修实际完成台数/设备维修计划台数
(我公司从三月份开始已对设备维修费用率实行考核,请各子公司作好当月的数据收集及核算)
第二篇:车间车间生产设备管理方案
车间设备管理方案
一、车间设备统一管理的目的和定位:
机器设备是企业组织生产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是构成生产力的重要要素之一。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现代化工业生产条件下更是如此。由于目前主要的生产活动是人工操纵机器设备,由设备直接完成的,因此产品的品种、数量、质量、消耗、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备的技术状况。同时,由于机器设备的日益大型化、精密化、自动化,设备投资越来越火,与机器设备有关的费用,如折旧费、维修费等,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搞好设备管理,不断改善设备的技术状态,提高设备装备水平和利用效率,减少设备维修所占用的流动资金,降低设备维修费用,提高设备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的素质,对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管理出效率”、“管理出效益”,道理也就在于此。
二、设备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职责
设备管理机构:负责人——专职负责人——操作负责人
负责人:负责车间设备综合性管理。
制订设备保养、维修计划;编制维修技术文件(包括:备件明细表、材料明细表、工具明细表、定维修工艺、定维修标准、定时定额、定工期等等);
专职负责人:负责车间全部设备使用、保养、检修管理工作。
设备完好检查、技术状态检测、技术质量评估;保养用品准备、备件、材料准备;工具准备、编制作业计划、修理施工作业;保养实施、运行状态监测。
操作负责人:负责正在使用设备的维护。在专职人员的指导下正确使用机器设备,不得私自更改使用方法。
三、设备登记造册,建立台帐
设备登记造册,建有台帐。台帐包括:序号、固定资产号、名称规格、启用时间、原值、制造单位、功率、安装位置、设备类别、主体材质、重量、制造日期、附电机型号、位置号、数量、工艺介质压力、温度、生产能力等。
设备分类按管理工作对象分:生产设备、辅助生产设备、非生产设备。即生产流水线生产流水设备应按照工艺属性分成若干单元,逐个编号入帐其连接部分可附属就近单元,自动线设备应按一条线为一台设备编号。(例:草莓生产线为1生产设备,1-1提升机、1-2
1流水槽、1-3给料机、1-4提升机、1-5传送带、1-6去毛机、1-7提升机、1-8单冻机《1-8-1网带、1-8-2振动电机、1-8-3脉冲电机等等为辅助生产设备》1-9金探、1-10电子称等等)附带车间设备布局图。
四、设备保养
1)日常保养:每天上班后、下班前15分钟~30分钟由操作人员进行对设备进行检查或清扫和擦试,使设备处于整齐、清洁、安全、润滑完好的状态。
设备的完好性、部件、配件是否缺失。
运转设备先进行空转,确认声音正确,润滑完好,方可正规操作。
检查螺丝,对螺丝进行紧固处理,以防止使用脱落。
检查完全防护装置是否完整、安全、灵活、准确、可靠。
检查润滑装置是否齐全、完整、可靠、油路畅通、油标醒目。
检查各种管线、管件完好,无滴漏现象。
清洁设备部位,使设备内外干净,滑动轨道和接合处无油污锈迹、灰尘和杂物,做到漆见本色铁见光。
各种工具、附件应摆放有序、存放整齐。
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设备。经常巡回检查,通过听、看、问等方法观察设备的运转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一级保养,定为一个月左右进行一次,除电器部分电工负责外其余由专职人员进行,车间设备责任人辅助和指导保养内容。
清扫、检查、调整电器部分,检查电器接触是否良好。接线是否牢固。
彻底清洗、擦试设备内外表面和死角部位。清除表面毛刺,做到漆见本色,铁见光,去污垢,无污染。
检查、调整必需的部件,调整各运动部件的间隙,更换易损件。
检查紧固件和操作装置,做到安全可靠。
检查更换各种计量仪表和安全附件。
排除故障,消除隐患。
必要时对设备个部拆卸检查,调整和修复。
一级保养应达到的标准:外观清洁,呈现本色;润滑良好,设备磨损少;设备缺陷排除,事故隐患消失;设备运转正常、操作灵活、保持完好状态。
3)二级保养视不同设备情况一般根据生产工艺一个品种生产进行一次,由维修人员为主进行,专职负责人参加。
五、设备的检修
检修的方针与原则,设备的检修是指“恢复”设备各部分规定的技术状态和工作能力进行的工作。设备的检修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实行计划检修。主要设备每年进行一次状况普查,根据设备运行的实际状态和普查情况。由动力部编制设备的大中修计划制造部配合完成。
设备的检修,首先要制订《设备维护检修规程》其内容:a、检修间隔期;b、检修内容;c、检修前的准备(技术准备、物质准备、安全技术准备、制订检修方案、编制检修计划、费用计划、明确责任人员);d、检修方案(设备拆装程序和方法,主要零部件检修工艺);e、检修质量标准;f、试车与验收;g、维护及常见故障处理。
1)编制检修计划
设备维修计划分为和月度两种计划。
计划规定设备的大修、小修、精度调整的时间段,其内容包括维修计划表,大修计划任务书。
月度计划应具体规定上述维修的执行日期及小修、部分事后维修的内容。
2)计划编制的依据:
A、设备检测和维修、运行记录;b、设备故障记录及分析资料;c、设备技术状况普查资料;d、产品质量对设备精度、性能的要求、设备能力指数等;e、受压容器、起重设备、动能设备的状态监测或试验结果等分析资料;f、参考设备的修理周期和修理复杂系数及各项定额资料;h、企业维修力量、人、财、物的使用情况;h、修前准备工作的最低期限。
3)计划考核的指标:
修理成本=材料费+配件费+耗用维修设备台班费+人工费(元)
耗用工时=工×日(工时)
停歇时间(天)
设备返修率=实际返修台数/计划修理台数×100%
设备检修范围,大修、中修、小修的范围要严格划分区域。
大修:分解整个设备、修理基准件,更换或修复全部磨损件,调整电器部分、清除缺陷、恢复设备原有性能、精度及效率、翻修外表。
中修:设备部分分解、修复和更换部分磨损件、对精度、性能达不到工艺要求的部位进
行针对性修理,恢复其精度、性能。
小修:针对日常检查发现的问题,拆卸部分零部件进行检查、修整、更换或修复质量少量磨损件。同时检查、调整、紧固机件恢复设备使用性能。
4)设备检修的具体程序
同检修计划要按检修计划进行,并制订检修方案。
根据主要设备的检修规程、严格执行检修技术标准。
重点设备检修或结合检修实现技术革新的,报设备管理部门,并附图纸说明,批准后实施。
检修要逐步采用状态监测和现代故障诊断等技术,努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检修应在生产区外进行。检修前要做技术准备和材料备件的准备,检修后要做到工完、料净、现场清。
设备大、中修计划应当与生产计划同时下达,在检查生产完成情况时,同时检查考核设备维修完成情况。
检修后的设备要由设备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人员检验合格后才能投入正常生产使用,所有记录要认真填写后归档。
各种记录:安装调试记录、日常运行使用记录、维修记录、事故记录、验证记录、润滑记录等。
六、设备改造的论证、技术鉴定及技术台帐等内容:
主要设备的验证资料。
主要设备技术汇总表(设备完好率、漏率和设备主要缺陷)。
设备检修状况汇总表(大修项目、实际完成项目、计划外项目、计划检修工时、实际完成检修工时、维修费用等)。
设备事故汇总表(事故次数、停机时间、停机损失)。
主要设备技术革新成果汇总表.设备备品备件、材料消耗汇总表。
常用资料建立备份并应定期清点、核对,及时补充和修复破损或变质资料。档案移交或管理人员调动必须办理移交手续。
索取、查阅资料应经登记批准方可,不得私自复制材料。需复制材料应由设备管理人员
施行。
设备档案的内容填写时字迹要规范、整齐、清楚。
档案一般不得外借,特殊情况需经审批并认真登记后方可外借。
每年应对技术档案进行整理。
七、设备事故
设备及仪器仪表因非正常损坏,致使停产、减产、动力供应中断、效能降低、人身伤亡均为设备事故。
1)设备事故分为一般事故,重大事故,特大事故三点。
一般事故:设备零件损坏,修理费用在500元以上或影响当日产量的5%以上。
重大事故 :设备损坏严重,修理费用在6000元至10000元或影响当日产量25%以上。虽未达到上述损失,但性质恶劣,情节严重也列为重大事故。
特大事故的几种情况,符合其中之一的均列为特大事故。
设备损失严重,修理费用在10000元以上者。
事故造成3人或3人以上重伤。
事故造成人员死亡。
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其它事故。
2)设备事故的定性
责任事故:不遵守标准操作规程,擅离职守,维修不当,设备超负荷支转造成设备损坏。停产或效能降低者为责任事故。
质量事故:设备因设计、制造、质量不良、安装不当或检修不当造成的损坏,停产或效能降低为质量事故。
自然事故:因自然灾害造成的设备损坏为自然事故。
3)事故产生的原因
设备事故发生后,应立即停止操作,保护现场,不接触和移动现场物品,同时报主管部门。重大、特大事故要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并采取紧急措施,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
设备事故发生后,要本着“三不放过”(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责任者和群众没有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的原则,由设备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人员观看现场,进行现场分析注意原始数据和凭证的收集或录像保留原始状况资料进行详细记录。
事故发生后,由车间设备责任人及时填写事故报告,报送设备动力部。重大、特大事故
应在24小时内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
4)事故的处理
因设备事故造成停产,应积极组织对设备的抢修,在未修复之前要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尽快恢复生产。重大、特大事故要提出修复方案,改进措施。
一般设备事故由设备动力部签署处理意见,重大、特大事故由主管经理批办,并听候上级部门处理。
对事故责任者按情节轻重、责任大小、态度好坏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和经济处罚,触犯法律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对隐瞒不报,有意缩小事故,弄虚作假者,要加重处罚并追究领导责任。
5)设备事故的所有记录,原始资料或凭证、技术鉴定书、调查分析报告,修复方案等均应归入档案。
八、整改现状:
所有使用设备都应有统一编号,要将编号标在设备主体上,每台设备都要设专人管理。每台设备都要挂状态标志牌,挂在不易脱落的位置上,其具体情况如下:
运行中:正在生产操作的设备,应正确表明物料的品名、批号、数量、生产日期、操作人等。
维修中:正在修理中的设备,应标明维修的起始时间,维修负责人。
已清洗:已清洗洁净的设备,随时可用标明清洁的日期。
待清洗:尚未进行清洗的设备,用明显符号显示,以免误用。
停用:因生产结构改变或其它原因暂时不用的设备如长期不用应移出生产区。待维修:设备出现故障尚未排入维修计划。
各种管路管线除按规定涂色外,应有标明介质流向的箭头及流向地点。
无菌设备应标明灭菌时间和使用期限,超过灭菌期限的,应重新灭菌后使用。设备状态改变时,要及时换牌,以免发生错误。
所有标牌应挂在明显的部位,以便观察。
制造部
第三篇:集团公司生产设备管理规定
集团公司生产设备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随着集团公司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设备资产大幅增加,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设备的管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加强设备维修管理,提高设备修理质量,保障矿区的安全生产。经研究特制定本规定,请各单位认真贯彻执行。
第二条:设备的产权属于集团公司,设备管理中心(以下简称设备中心)作为集团公司设备的主管部门,对设备的更新、租赁、维修、报废、调剂等实行统一管理。
第三条:设备中心负责集团公司统管设备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固定设备资产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固定资产清查,负责办理固定设备的调剂、调拨、封存、报废等审批手续。
第二章 固定设备的管理
第四条:设备中心要建立健全固定设备的技术档案,建立设备标准化管理体系,并开展设备管理标准化检查评比工作。
第五条:各单位固定设备实行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并与设备中心管理系统联网,实现固定设备管理的网络化。
第六条:设备中心对固定设备实行季度清查,对闲置的固定设备负责进行调剂使用、有偿调拨、鉴定报废、封存等工作。
第七条:设备中心参与对设备外委大修理进行审查、审批,对大型固定设备、锅炉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和工程机械的承修单位资质审核。
第三章
移动设备的更新
第八条:设备中心负责移动设备更新计划的编制申报。每年的10月份,各单位将下一生产接替及设备更新计划表报设备 中心,设备中心根据各单位生产接替情况和现有设备状况编制下设备更新计划。
第九条:设备中心负责设备更新计划的落实,严格控制更新资金总额。更新设备由生产管理部、机电处和通防处提出技术参数,拟定技术协议及选型意见,分管副总工程师组织技术谈判及签订技术协议,设备中心申报设备采购计划,参与设备的招投标,组织设备的出厂验收等工作。更新设备由器材供应公司统一采购。
第四章
移动设备的租赁
第十条:设备中心负责下达各矿租赁费计划,计划根据更新改造计划和各矿上报经生产部审核后的下生产接替情况下达,年内不再调整或减收租赁费。
第十一条:新综采(掘)成套设备租用时,租用单位应提前6个月以书面形式提出租赁申请。大修过的综采(掘)成套设备租用时,租用单位应提前3个月以书面形式提出租赁申请。租赁申请应注明工作面名称、参数、安装投产日期、所需设备名称、型号、数量等,并由各租用单位分管领导签字,申请应附供电设计、工作面设备布置图、采区及巷道的系统图和剖面图。
第十二条:租用其它设备时,新设备应提前30天;修理设备应提前15天以书面形式向设备中心提出由分管领导签字的租赁申请。租赁申请应说明所需设备名称、型号、数量、使用地点、安装时间、安装系统设备布置图或供电设计图。
第十三条:租赁申请经审核后,设备中心根据设备租用时间给予安排设备,并通知租用单位签订租赁合同,办理领用手续,组织验收交接。凡未按规定程序办理租赁手续而影响生产的,责任由租用单位自负。第五章 移动设备租金的收取
第十四条:设备的租金主要用于集团公司设备的更新及设备到期的大修。
第十五条:成套综采设备的租金收取以第一架支架入井时开始计收全套设备租金;综掘设备的租金收取以掘进机下井之日开始计收全套设备租金,当月不足15天的按半个月收取租金。发现瞒报日期的,设备中心将加收1个月租金。由于使用单位计划不周,造成租赁设备闲置的,设备中心将按设备大修理价格的50%一次性收取使用单位闲置设备的租金,不退租的将加倍收取闲置设备租金。
第十六条:其它设备的租金收取以领用证开出之日开始计算,当月超过15天的收取当月租金,当月不足15天的次月收取租金。
第十七条:租金收取:
月租金=设备原值×(1/折旧年限+5%)÷12×租金系数
式中折旧年限见附表一; 租金系数: 新设备为1.5; 旧设备为1.0;
5%为设备年修理费的计提比例。
第十八条:新旧设备的界定:折旧年限过半的为旧设备,使用时间超过折旧年限的设备为超龄设备。
第十九条:超龄设备按设备原值的10%收取年租金。但经过大修后的采煤机、掘进机、液压支架按旧设备计收租金。
第二十条:租金系数每年的1月份进行调整,有效期为1年。
第六章
移动设备的停租
第二十一条:液压支架的停租时间以最后一架液压支架升井之日算起;其它设备的停租时间以办理停租手续之日算起,当月不足15天的按半个月租金停租。第二十二条:升井设备申请停租时,停租设备必须零部件完整、齐全,并符合附表三中的规定,否则设备中心将不予办理停租手续。
第二十三条:未入井综采(掘)设备和自修设备退租时,退租设备必须完整齐全,设备状态必须符合完好标准,否则设备中心将不予办理停租手续。
第二十四条:综采成套设备在井下直接转面使用的,停收该套设备45天的拆除安装租金。综掘成套设备在井下直接转面使用的,停收该套设备15天的拆除安装租金。升井自修自用普采设备升井修理时停收30天租金。
第七章
移动设备的基础管理
第二十五条:设备中心负责移动设备的建帐、建档、建立设备技术档案和健全事故追查制度等基础管理工作。
第二十六条:各租用单位要配齐相应的设备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设备技术档案,做到帐、卡、物相对应,管好、用好租赁设备。
第二十七条:各租用单位的设备管理员应在每月5日前将设备报表报设备中心。不及时上报设备报表的,设备中心将停办其一切租赁业务,直至设备报表上报为止,由此影响生产的责任由租用单位自负。
第二十八条:各租用单位应逐步实行计算机管理,逐步与设备中心设备管理系统联网,逐步实现设备管理的网络化。设备中心负责建立设备标准化体系及检查评比工作。
第二十九条:设备中心每季度对各单位备用和闲置设备进行清查,闲置设备必须退租,对不退租造成设备积压浪费的责任单位将加倍收取租赁费。需调剂处理的按集团公司有关规定程序调剂处理。第三十条:加强设备现场管理工作,设备中心对各使用单位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发现反馈的问题,负责及时协调各生产厂家或修理厂派人到现场,分析原因,拿出处理措施和处理意见,解决存在的问题,保障租赁设备在井下的完好使用状态。
第三十一条:设备中心将建立综采(掘)配备件专业仓库,对大型综采(掘)设备的主要零部件实行代储代销制度,安排24小时值班,以保障集团公司生产应急所需。设备中心按3%-5%向设备厂家计提代储代销费,收取的代储代销费将按50%给予奖励。
第三十二条:移动设备原则上不允许拆套,如确属生产急用需拆套的,必须经设备中心同意,并办理有关手续后方可拆套使用,特殊情况下设备中心可先同意拆套,后办理手续,但拆套使用单位必须在10天内恢复被拆套设备,否则将收取该台设备租金,直至恢复并通过验收为止。对未办理手续擅自拆套设备的,将加倍收取责任单位该台设备的租金,直至恢复并通过验收为止。
第三十三条:井下应急抢修设备需更换大部件时,要有矿总值班签字的急用部件申请,设备中心综机科和备件仓库负责解决。更换下的部件在3天内送到指定地点共同进行损坏原因鉴定,属修理质量或制造质量造成的损坏由承修单位或制造单位负责修复;属使用单位使用不当造成的损坏由使用单位负责修复,并应在15天内恢复完好。
第八章
移动设备的修理
第三十四条:综采(掘)设备在租赁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设备损坏,在质保期内属制造或修理质量问题的由设备制造厂或承修厂负责无偿修复。质保期内因使用不当或质保期外造成的设备损坏由使用单位负责修复,所发生的修理费用由使用单位自付。第三十五条:每年的10月份,设备中心根据设备大修周期及各单位下生产接替和设备接替计划表,并结合现有设备状况编制下移动设备大修理计划,报集团公司审议后组织实施。
第三十六条:设备中心根据下达的大修理计划,统筹安排,严格控制大修理资金。对各单位自修自用设备,由租用单位设备管理部门与设备中心签订修理合同;对送修设备由各修理厂与设备中心签订修理合同,设备中心进行修理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以提升设备修理质量,确保设备的完好状态。
第三十七条:大修理设备应严格执行附表
一、附表二中规定的修理周期,新投入的综采液压支架必须使用两个工作面以上方可升井安排大修。对不符合修理周期要求而需要大修的设备的,由设备中心组织有关部门进行鉴定,属使用单位使用不当造成的损坏,由使用单位承担大修费用的60%;属制造或修理质量问题的损坏由设备中心负责协调制造厂或修理厂共同解决。
第三十八条:为确保设备检修质量和安全运行,租赁设备必须在有承修条件和能力的修理厂修理,各修理厂必须持有安监局、设备中心颁发《安全资格证》和《大修许可证》。设备中心每两年对《安全资格证》和《大修许可证》进行一次审查,对存在问题的修理厂提出整改意见,限时整改并进行复查,复查仍达不到要求的将收回《安全资格证》和《大修许可证》,取消其定点修理资格。
第三十九条:设备损坏严重无修复价值或修理费用超过原值60%的;电动机经测功达不到要求的,经组织有关部门鉴定后将采取强行报废。
第四十条:设备中心将成立租赁设备检测站,统一对大修理设备进行出厂质量检测,确保设备的修理质量。检测费用由各承修单 位承担,设备中心将按检测费用的30%给予检测奖励基金。
第四十一条:液压支架、采煤机、掘进机调出修理的,由设备中心安排运输,送修方和承修方负责现场交接,运输费用由设备中心结算。其余设备调出修理的,由使用单位负责运输到指定修理厂,运输费用由使用单位承担。
第四十二条:进厂大修设备由矿、厂双方代表在指定地点进行严格交接验收,办理交接手续,交接手续经双方代表签字报设备中心。要求待修设备必须部件完整、齐全,不准缺件,严禁拆套、拼凑,否则由责任单位按价赔偿,情节严重的将对责任单位以损坏件原值150%的标准进行处罚,赔偿及处罚金由财务部门负责执行。
第四十三条:设备进厂大修状态应符合附表三中的要求。移动设备退还或转移时,随机专用工具和技术资料必须按移动设备到原使用单位时的交还,如不能退还或不能完全退还的,加收缺少部分等值费用。
第四十四条:设备初检后,承修厂方可对设备进行全面解体检查,并通知设备中心对设备损坏件情况进行鉴定,设备中心出具中检鉴定报告单,承修方按鉴定结论进行修理,在修理过程中,设备中心将按鉴定内容进行抽查。
第四十五条:租赁设备大修的主要内容是对设备进行全面解体、检查、调整、更换全部磨损、腐蚀、老化、丧失精度的零部件,以彻底消除缺陷,恢复原有性能。主要配备件必须更换使用原生产厂家的产品。
第四十六条:设备大修结束承修厂自检合格后,出据自检报告报设备中心。设备中心组织相关人员依据原煤炭工业部颁布的《煤矿机电设备检修质量标准》及有关设备修理新标准的规定严格进行 出厂验收。如有整改事项承修单位要限期整改,并应进行复检,合格后设备方可出厂。
第四十七条:对连续2次以上存在设备修理质量问题的承修厂,设备中心将对其提出整改意见,承修厂制定整改措施,在三个月内修理质量仍没有好转的修理厂,设备中心将取消其定点修理厂资格。
第四十八条:承修厂应对所修设备进行跟踪服务,在质保期内因修理质量造成的设备损坏,由设备原承修厂无偿修复,在质保期内因使用不当或质保期外造成的设备损坏,由设备原承修厂协助使用单位修复,所发生的费用由使用单位全额支付。
第四十九条:所有设备如需进行改造,必须将方案报设备中心审批,同意后方可进行改造,承修单位和使用单位无权擅自改造。否则将按设备原值100%处罚擅自改造单位。
第五十条:进厂大修理设备竣工验收合格后,设备中心根据初检、中检报告、决算书、材料计划表、验收单等进行修理价格的审定,办理结算手续。
第五十一条:进厂大修的液压支架、采煤机、掘进机、刮板输送机等大型设备的修理费用实行质保金制度,质保金为修理总价的15%,质保期为三个月。在质保期内如发现修理质量问题,设备中心将根据具体情况扣减质保金。在质保期满后没有修理质量问题的,质保金全额支付给承修厂。
第五十二条:经设备中心同意,各矿可对除液压支架、采煤机、掘进机以外的自用设备进行修理,设备中心严格执行设备的初检、中检和竣工验收制度,验收合格后按规定支付修理费用。
第五十三条:各矿在井下自转成套综采设备时,对不具备大修条件的成套设备转面,按大修标准费用的20%一次性给予转面补贴; 对具备大修条件的成套设备转面,按大修标准费用的40%一次性给予转面补贴。
第五十四条:为保证修理质量,在设备修理过程中所更换的损坏件必须按月由设备中心节约利用科统一集中回收,回收明细由业务科提供,按审批后的结算材料计划表清点,对缺少的更换损坏件,将按其原值等额从修理费中扣除。
第五十五条:各修理厂应在每月5日前将承修设备报表报设备中心,不及时上报承修设备报表的,设备中心将停止其一切修理业务。
第九章
移动设备的调剂报废
第五十六条:租赁设备的报废调剂由设备中心提出申请,经集团公司有关处室核准,报集团公司领导批准后,方可办理资产核销手续。
第五十七条:设备中心业务科配合相关部门共同对提出报废申请的设备进行报废鉴定。
第五十八条:为确保残体报废、回收和调剂工作顺利开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求各单位根据具体情况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指定单位,明确责任,做到专人负责管理。
第五十九条:凡属租赁的综采(掘)、普采设备及单体支柱的残体,由集团公司设备中心全面负责管理。所有报废残体(无论有无资产帐)和大修更换下来的废旧零部件,均由设备中心统一回收处理,设备残体要在报废三个月内及时公开出售。
第六十条:所有租赁的设备、单体支柱、大修更换的废旧零部件,各租用单位和维修单位,应集中妥善保管,分类码放整齐。设备中心对临时代管代存的单位支付代管费,待回收通知下达后,停 止支付代管费。
第六十一条:对所有批准报废的残体,原则上必须全部上缴。在回收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四相同”的原则执行,即:设备编号相同、资产号相同、规格型号相同。凡因规格型号不符,重量不足,主要部件不齐的,缺件由租用单位按价赔偿。因管理不善造成拆套、丢失的,对责任单位按设备原值罚款。并追究管理人员的责任。经鉴定确认送交设备中心调剂库进行对外调剂的设备,应保持基本状况良好。并严格按照出入库管理制度及时入设备中心调剂库。
第六十二条:对于装卸、运输及其它项目费用,由残体收购单位或调剂回收单位支付。凡运输距离超过30公里以外的,综合费用暂定标准为180元/吨,30公里及以内的暂定标准为140元/吨。
第六十三条:为进一步提高各种租赁设备的大修质量,对已更换下来的设备零配件,由设备中心统一回收处理,缺件从修理费中扣除。
第六十四条:报废申请按进行,设备中心各业务科根据设备折旧、使用年限及状态,在当年年底提前预报下一的报废计划。申报明细一式五份,送交设备中心节约利用科进行鉴定审查,经有关部门审批后进行回收。
第六十五条:为调动回收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设备中心根据集团公司[2003]487号和[2005]118号文件规定,按残体收入的5%和调剂设备收入有帐资产的10%、无帐资产的30%分别给予奖励。
第十章
附则
第六十六条:对各使用单位的各项赔偿及处罚费用,由集团公司财务资产部负责执行。
第六十七条:本办法从下文之日起执行,凡是与本办法相抵触 的相关文件,一律以本办法为准。
第六十八条:本办法的解释权属淮北矿业集团公司
第四篇:车间车间生产设备管理方案
生产车间设备管理方案 生产车间设备管理方案
一、车间设备统一管理的目的和定位:
机器设备是企业组织生产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是构成生产力的重要要素之一。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现代化工业生产条件下更是如此。由于目前主要的生产活动是人工操纵机器设备,由设备直接完成的,因此产品的品种、数量、质量、消耗、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备的技术状况。同时,由于机器设备的日益大型化、精密化、自动化,设备投资越来越火,与机器设备有关的费用,如折旧费、维修费等,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搞好设备管理,不断改善设备的技术状态,提高设备装备水平和利用效率,减少设备维修所占用的流动资金,降低设备维修费用,提高设备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的素质,对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管理出效率”、“管理出效益”,道理也就在于此。
二、设备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职责
设备管理机构:负责人——专职负责人——操作负责人 负责人:负责车间设备综合性管理。
制订设备保养、维修计划;编制维修技术文件(包括:备件明细表、材料明细表、工具明细表、定维修工艺、定维修标准、定时定额、定工期等等);
专职负责人:负责车间全部设备使用、保养、检修管理工作。
设备完好检查、技术状态检测、技术质量评估;保养用品准备、备件、材料准备;工具准备、编制作业计划、修理施工作业;保养实施、运行状态监测。
操作负责人:负责正在使用设备的维护。在专职人员的指导下正确使用机器设备,不得私自更改使用方法。
三、设备登记造册,建立台帐
设备登记造册,建有台帐。台帐包括:序号、固定资产号、名称规格、启用时间、原值、制造单位、功率、安装位置、设备类别、主体材质、重量、制造日期、附电机型号、位置号、数量、工艺介质压力、温度、生产能力等。
设备分类按管理工作对象分:生产设备、辅助生产设备、非生产设备。即生产流水线生产流水设备应按照工艺属性分成若干单元,逐个编号入帐
其连接部分可附属就近单元,自动线设备应按一条线为一台设备编号。(例:塑钢PVC生产线为1混料机(1-1提升机、生产车间设备管理方案
1-2电子秤、1-3给料机)、2挤出机组(2-1挤出机、2-2定型冷却系统、2-3牵引机、2-4喷码机2-5切割机、2-6翻料机台)抽检、包装附带车间设备布局图。
四、设备保养
1)日常保养:每天上班后、下班前15分钟~30分钟由操作人员进行对设备进行检查或清扫和擦试,使设备处于整齐、清洁、安全、润滑完好的状态。
设备的完好性、部件、配件是否缺失。
运转设备先进行空转,确认声音正确,润滑完好,方可正规操作。检查螺丝,对螺丝进行紧固处理,以防止使用脱落。检查完全防护装置是否完整、安全、灵活、准确、可靠。检查润滑装置是否齐全、完整、可靠、油路畅通、油标醒目。检查各种管线、管件完好,无滴漏现象。
清洁设备部位,使设备内外干净,滑动轨道和接合处无油污锈迹、灰尘和杂物,做到漆见本色铁见光。
各种工具、附件应摆放有序、存放整齐。
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设备。经常巡回检查,通过听、看、问等方法观察设备的运转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一级保养,定为一个月左右进行一次,除电器部分电工负责外其余由专职人员进行,车间设备责任人辅助和指导保养内容。
清扫、检查、调整电器部分,检查电器接触是否良好。接线是否牢固。
彻底清洗、擦试设备内外表面和死角部位。清除表面毛刺,做到漆见本色,铁见光,去污垢,无污染。
检查、调整必需的部件,调整各运动部件的间隙,更换易损件。检查紧固件和操作装置,做到安全可靠。检查更换各种计量仪表和安全附件。
排除故障,消除隐患。
必要时对设备个部拆卸检查,调整和修复。
一级保养应达到的标准:外观清洁,呈现本色;润滑良好,设备磨损少;设备缺陷排除,事故隐患消失;设备运转正常、操作灵活、保持完好状态。
3)二级保养视不同设备情况一般根据生产工艺一个品种生产进行一次,由维修人员为2
生产车间设备管理方案
主进行,专职负责人参加。
五、设备的检修
检修的方针与原则,设备的检修是指“恢复”设备各部分规定的技术状态和工作能力进行的工作。设备的检修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实行计划检修。主要设备每年进行一次状况普查,根据设备运行的实际状态和普查情况。由动力部编制设备的大中修计划制造部配合完成。
设备的检修,首先要制订《设备维护检修规程》其内容:a、检修间隔期;b、检修内容;c、检修前的准备(技术准备、物质准备、安全技术准备、制订检修方案、编制检修计划、费用计划、明确责任人员);d、检修方案(设备拆装程序和方法,主要零部件检修工艺);e、检修质量标准;f、试车与验收;g、维护及常见故障处理。
1)编制检修计划
设备维修计划分为和月度两种计划。
计划规定设备的大修、小修、精度调整的时间段,其内容包括维修计划表,大修计划任务书。
月度计划应具体规定上述维修的执行日期及小修、部分事后维修的内容。2)计划编制的依据:
A、设备检测和维修、运行记录;b、设备故障记录及分析资料;c、设备技术状况普查资料;d、产品质量对设备精度、性能的要求、设备能力指数等;e、受压容器、起重设备、动能设备的状态监测或试验结果等分析资料;f、参考设备的修理周期和修理复杂系数及各项定额资料;h、企业维修力量、人、财、物的使用情况;h、修前准备工作的最低期限。
3)计划考核的指标:
修理成本=材料费+配件费+耗用维修设备台班费+人工费(元)耗用工时=工×日(工时)停歇时间(天)
设备返修率=实际返修台数/计划修理台数×100%
设备检修范围,大修、中修、小修的范围要严格划分区域。
大修:分解整个设备、修理基准件,更换或修复全部磨损件,调整电器部分、清除缺陷、恢复设备原有性能、精度及效率、翻修外表。
中修:设备部分分解、修复和更换部分磨损件、对精度、性能达不到工艺要求的部位进行针对性修理,恢复其精度、性能。3
生产车间设备管理方案
小修:针对日常检查发现的问题,拆卸部分零部件进行检查、修整、更换或修复质量少量磨损件。同时检查、调整、紧固机件恢复设备使用性能。
4)设备检修的具体程序
同检修计划要按检修计划进行,并制订检修方案。根据主要设备的检修规程、严格执行检修技术标准。
重点设备检修或结合检修实现技术革新的,报设备管理部门,并附图纸说明,批准后实施。
检修要逐步采用状态监测和现代故障诊断等技术,努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检修应在生产区外进行。检修前要做技术准备和材料备件的准备,检修后要做到工完、料净、现场清。
设备大、中修计划应当与生产计划同时下达,在检查生产完成情况时,同时检查考核设备维修完成情况。
检修后的设备要由设备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人员检验合格后才能投入正常生产使用,所有记录要认真填写后归档。
各种记录:安装调试记录、日常运行使用记录、维修记录、事故记录、验证记录、润滑记录等。
六、设备改造的论证、技术鉴定及技术台帐等内容: 主要设备的验证资料。
主要设备技术汇总表(设备完好率、漏率和设备主要缺陷)。
设备检修状况汇总表(大修项目、实际完成项目、计划外项目、计划检修工时、实际完成检修工时、维修费用等)。
设备事故汇总表(事故次数、停机时间、停机损失)。
主要设备技术革新成果汇总表.设备备品备件、材料消耗汇总表。
常用资料建立备份并应定期清点、核对,及时补充和修复破损或变质资料。档案移交或管理人员调动必须办理移交手续。
索取、查阅资料应经登记批准方可,不得私自复制材料。需复制材料应由设备管理人员施行。4
生产车间设备管理方案
设备档案的内容填写时字迹要规范、整齐、清楚。
档案一般不得外借,特殊情况需经审批并认真登记后方可外借。每年应对技术档案进行整理。
七、设备事故
设备及仪器仪表因非正常损坏,致使停产、减产、动力供应中断、效能降低、人身伤亡均为设备事故。
1)设备事故分为一般事故,重大事故,特大事故三点。
一般事故:设备零件损坏,修理费用在500元以上或影响当日产量的5%以上。重大事故 :设备损坏严重,修理费用在6000元至10000元或影响当日产量25%以上。虽未达到上述损失,但性质恶劣,情节严重也列为重大事故。
特大事故的几种情况,符合其中之一的均列为特大事故。设备损失严重,修理费用在10000元以上者。事故造成3人或3人以上重伤。
事故造成人员死亡。
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其它事故。2)设备事故的定性
责任事故:不遵守标准操作规程,擅离职守,维修不当,设备超负荷支转造成设备损坏。停产或效能降低者为责任事故。
质量事故:设备因设计、制造、质量不良、安装不当或检修不当造成的损坏,停产或效能降低为质量事故。
自然事故:因自然灾害造成的设备损坏为自然事故。3)事故产生的原因
设备事故发生后,应立即停止操作,保护现场,不接触和移动现场物品,同时报主管部门。重大、特大事故要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并采取紧急措施,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
设备事故发生后,要本着“三不放过”(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责任者和群众没有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的原则,由设备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人员观看现场,进行现场分析注意原始数据和凭证的收集或录像保留原始状况资料进行详细记录。
事故发生后,由车间设备责任人及时填写事故报告,报送设备动力部。重大、特大事故应在24小时内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5
生产车间设备管理方案
4)事故的处理
因设备事故造成停产,应积极组织对设备的抢修,在未修复之前要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尽快恢复生产。重大、特大事故要提出修复方案,改进措施。
一般设备事故由设备动力部签署处理意见,重大、特大事故由主管经理批办,并听候上级部门处理。
对事故责任者按情节轻重、责任大小、态度好坏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和经济处罚,触犯法律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对隐瞒不报,有意缩小事故,弄虚作假者,要加重处罚并追究领导责任。
5)设备事故的所有记录,原始资料或凭证、技术鉴定书、调查分析报告,修复方案等均应归入档案。
八、整改现状:
所有使用设备都应有统一编号,要将编号标在设备主体上,每台设备都要设专人管理。每台设备都要挂状态标志牌,挂在不易脱落的位置上,其具体情况如下:
运行中:正在生产操作的设备,应正确表明物料的品名、批号、数量、生产日期、操作人等。
维修中:正在修理中的设备,应标明维修的起始时间,维修负责人。已清洗:已清洗洁净的设备,随时可用标明清洁的日期。待清洗:尚未进行清洗的设备,用明显符号显示,以免误用。
停用:因生产结构改变或其它原因暂时不用的设备如长期不用应移出生产区。待维修:设备出现故障尚未排入维修计划。
各种管路管线除按规定涂色外,应有标明介质流向的箭头及流向地点。无菌设备应标明灭菌时间和使用期限,超过灭菌期限的,应重新灭菌后使用。
设备状态改变时,要及时换牌,以免发生错误。所有标牌应挂在明显的部位,以便观察。
Xxx制造部 6
第五篇:生产设备管理及维护(最终版)
生产设备管理及维护
冯刚 09信管 0906121013
论文关键词:企业设备管理 重要性 建议
论文摘要:设备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决定企业生产效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设备管理,对于保证企业进行正常生产秩序,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增强企业活力,促进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设备管理水平体现着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如果没有较高的设备管理水平和良好的设备运转状态做保证,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因此,研究如何做好现代企业设备管理,是一个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一、设备管理的重要作用
目前,在设备管理理念上存在着设备管理与企业增效相脱节的现象,往往按部就班管理设备,而很少想到如何使设备的管理等更好地适应企业增效的要求。设备维修也缺乏经济效益观念,把设备的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割裂开来,设备维护费用投入不足,设备失保失修,或者更新缓慢、技术落后,产品缺乏竞争力。从另外的角度而言,设备有自身的运转规律,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的各项生产必然要受到设备运转规律的支配,任何违背这一规律的主观随意行为都会给生产带来影响。在现代企业中,设备管理绝不能用小生产或旧的模式进行管理,而必须根据现代企业的内在客观规律以科学的管理模式来进行管理,因此,在现代企业中进一步运用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科学设备管理模式,对于保证正常的连续生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完善企业设备管理的几点建议
1.提高对设备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设备日益机械化、自动化、大型化、高速化、复杂化,设备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的作用和影响也随之增大,同时与设备有关的费用(如设备的投资、基本折旧、维修费用、能源消耗等)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也越来越高。因此,设备管理水平如何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尤其是企业正处于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之中,要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必须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同时保证设备的良好运行状态。由此可见设备管理的重要性,作为企业的领导,一定要克服重生产、轻维修、重使用、轻管理的思想和做法,提高对设备管理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抓好企业各级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发挥各级设备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抓好设备管理工作,保证设备正常运转,增加企业的效益。完善设备管理制度。首先,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设备管理制度,把建立健全和贯彻落实设备管理制度放在与技术同等甚至更重要的地位。其次,制度要及时更新,不断完善。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我们对设备管理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同时,与之相对应的各种制度也应适时进行修改,使设备管理制度能逐步摆脱传统管理思想的束缚,适应现代设备管理的要求。此外,制度要有完整性和连贯性。修订和完善设备管理制度,应该尊重企业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既要避免墨守陈规,保证思路上的完整性,又要防止盲目冒进,保证思路上的连贯性。
3.重点做好设备的正确使用与维护。设备若能被合理使用,可大大减少设备的磨损和故障,保持良好的工作性能和应有的精度。因此,要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防止超负荷、拼设备现象发生,使全员参加设备管理工作。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有松动、干摩擦、异常响声、疲劳等异常现象,应及时检查处理,防止设备过
早磨损,确保在使用时处在良好的技术状态之中。同时,要注重设备的检查与修理。设备的检查是对机器设备的运行情况、工作精度、磨损程度进行检查和校验。通过修理和更换磨损、腐蚀的零部件,使设备的效能得到恢复。只有通过检查,才能确定采用什么样的维修方式,并能及时消除隐患。此外,定期进行设备的更新改造。应做到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现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包括设备更新规划与方案的编制、筹措更新改造资金、选购和评价新设备、合理处理老设备等。做到企业设备全过程管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应建立设备管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调动设备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采取一切有效的管理手段,提高设备的投资效益,实现设备的保值增值。经营者应当建立设备寿命周期费用的概念,对设备进行从规划论证、购置、安装调试、使用到更新改造、报废全过程管理,追求最低的设备寿命周期费用。同时,应把设备的经济管理和技术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在处理设备的经济性和技术先进性的关系时,应把经济性放在首位,技术性应服从经济性。技术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经济目标的手段。要改变在设备管理工作中一味追求技术先进性的做法,使设备管理工作真正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加强设备管理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是以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发达的信息设备为物质基础对管理流程进行重组和再造,使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全面融合,实现管理过程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全过程。现代设备管理的信息化应该是以丰富、发达的全面管理信息为基础,通过先进的计算机和通讯设备及网络技术设备,充分利用社会信息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业务为设备管理服务。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
6.建立设备管理资产经营意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增强资产经营意识,追求资产经营效益,已是企业管理层的核心课题。设备是企业总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促进经营收益,对设备的管理就不能仅仅满足于维修、保养和正常使用,而必须加强设备资产的经营意识,最大程度地开辟经营途径,充分挖掘潜力,盘活设备资产。为此,不仅要求设备管理者要有机械、设备和工艺等技术方面的知识,而且必须具备市场分析、投资、成本、利润和资产效益等经济方面的知识;在设备管理机构中不仅应配备工程技术管理人员,而且要配备相应的经济管理人员。
三、设备选型的重要性及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正是由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复杂性、严峻性,要求设备选型必须持科学发展的态度,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对设备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客观公正的评价,尽可能从技术和管理的角度提高设备的本质安全,杜绝或降低设备存在的潜在危险。设备的选型认证就是对设备本身的安全评价。所谓安全就是对危险的辨识,大小的估计与有效的对策,否则就是盲目的安全,所以建立在科学的安全评价基础上的安全才是真正的安全。设备选型认证中必须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片面追求价格,生产效率,成本的思路而忽视或降低安全指标,必然给设备留下难以弥补的安全隐患,这种不安全状态迟早要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3 设备造型认证技术是保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没有先进的技术作为基础,就不可能对事物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就不可能进行合理的比较分析,就不可能对所选设备进行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更不可能提出安全可靠的整改意见,导致的后果是没有将设备系统中的危险降到最低限度,使设备在生产中存在潜在危险。广泛搜集信息以及相关技术资料是基础。同一性能用途的设备,国内国外必然有很多生产厂家,而各个厂家也都有其所长和不足,只有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和信息,才能拓宽我们的视野,加深技术人员的了解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为保障生产安全奠定良好的基础。建立完善的、合理的选型认证机构进行科学、民主的认证决策是组织保障。领导重视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不能搞形式主义,更不能搞一言堂,不能因为领导的好恶而影响选型认证的科学性、合理性、客观性,只有从多角度,多学科集思广益,才可能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得出最佳决策。
操作、维护及管理人员培训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和安全操作制度,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不合格的从业人员,不能上岗作业。生产经营单位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是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前提和基础。2 生产经营单位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有:
A进行安全生产法制培训,通过培训,使企业职工懂得必须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做到知法、懂法,自觉守法,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
B加强安全生产的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使职工懂得危险设备和区域及安全技术防护的基本知识和注意事项,使职工懂得相关安全技术知识,设备性能,操作技能,安全制度和禁止事项。
C加强设备操作,维护及管理人员的安全技能的培训。安全生产技能是指对作业人员所进行的安全作业实践能力的训练,对作业现场的安全只能靠操作人员现有的安全知识是不行的,还必须有进行安全作业的实践能力,知识教育,只解决了“应知”的问题,而技能教育着重解决“应会”,以达到通常说的“应知应会”的要求,这种“能力”教育,对企业更具有实际意义,也就是安全教育的侧重点。
3、设备操作,维护保养及管理对安全生产的重要影响及防范措施。设备操作,维护保养及管理中既有人的因素,又有物的因素,是直接关系到生产是否安全的重要环节,其中的任一环节出现隐患都会产生严重的安全事故。为此,除了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加强安全生产技能和操作维护保养知识的培训外,必须“警钟长鸣”,经常性进行安全教育,结合事故案例对职工进行现身说法,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职工的安全防护意识,并在“班前、班中、班后”结合违规违纪现象,进行现身说法教育,规范安全行为,强化安全管理,把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安全生产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
总之,设备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点之一,生产设备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要素,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财富,管好用好生产设备,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对增强企业活力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意义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梁工谦:现代企业中维修理论与观念的变革.西北工业大学学报,1999.9袁会勇:加强项目施工设备的有效管理[J].山西建筑,2006,3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