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必修教科书的几点看法

时间:2019-05-14 18:33: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必修教科书的几点看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必修教科书的几点看法》。

第一篇:关于必修教科书的几点看法

关于必修教科书的几点看法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开始于2004年,至今已有3个多年头了。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指示精神,目前共有六种版本的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进入实验。这些教科书根据课程设计思路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课程的模块是固定的,共有五个,由“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组成;选修课程没有具体模块规定,只有五个系列的编写要求: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各出版社在选修教材的编写上模块数量不一,体例各异。因此,下面仅围绕五个模块的必修教材谈谈看法。

一、必修教材呈现出的特点 首先,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依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注重吸收新时期以来国内外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和改革理念,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教材要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使其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材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符合学生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其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在以上总的指导思想之下,各版本教材还有其独特的目标追求。如人民版的“文学”色彩,人教版的“守正出新”原则,语文版的“简明朴实”特点,苏教版的“语文观、语文课程观、教学观”的新追求,山东版和粤教版的从教学实际和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制定标准等。总之,所有版本的语文教材虽然目标同中有异,个性特色鲜明,但都坚持了以下三点:

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广阔的成长空间,让学生通过学习教材,掌握必备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培育充沛的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继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突出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和工具性特点,走世界母语教材编写的道路,把语文素养尤其是把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作为最基本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具有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是适应时代的需要,正确处理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系,学科逻辑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学生经验的关系,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关系,学科的独立性与关联性的关系,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关系。使教材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加符合我国中学语文教育实际。

其次,有多元的教材体系结构

从上表可以看出,高中语文课标必修教材的编写者力求突破现行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与体例上的成规,探索富有时代气息和开拓精神的编写理念与思路,追求教材的开放性、科学性、实用性和鲜明的个性特征。所有必修教材都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或以文体组元或以主题组元的体系结构,呈现出多元并存的崭新局面。这些源于编写者的共识,也是由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决定的。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设计思路,各版本必修教材在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之下,又建立了个性化的体系结构: 人民出版社必修教材按文学的主题、文学的形象与文学美等三个层次来组合古今中外不同体裁的文章。每单元分为“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两部分。“阅读与欣赏”设精读课两篇,泛读课两篇。课文设置如下栏目:作者、课文、题解、注释、练习与探究栏目。“表达与交流”分“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两部分。在形式上各种文体兼顾,既有文学性的,如诗歌、散文、小小说、随笔等,又有实用类的,如书信、调查报告、采访记、演讲稿等,覆盖面广;在内容上,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情感,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引发、组织学生在主动参与、观察、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书面和口头表达的训练。此外,还注意与每单元的课文文体或内容相结合。

人民教育出版社按文体和文化内涵组元,每册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板块。“阅读鉴赏”是主体,分单元编排,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表达交流”包括“写作”和“口语交际”两部分,“写作”按专题编排,有指导、有练习,“口语交际”每册一个重点;“梳理探究”也是按专题编排,内容涉及语言、文学和文化,要求通过自主思考或合作探究完成。“名著导读”部分每册选两部,内容包括“背景介绍”、“作品导读”和“思考与探究”三部分。

语文出版社教材以文体组元,内容分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以及综合性的“探究性学习”三个系列。每单元围绕一定的主题(思想内容或文体特点、学习重点等),将三个内容综合编排,以“阅读与鉴赏”为主线,将读、写、听、说活动进行有机整合。

江苏教育出版社教材以专题组合单元,包括对专题内容起标识性作用的“专题名称”;用简练概括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专题的“导语”;每个专题有两至三个“学习板块”组成;侧重对文本记诵、课外语文活动、写作实践等提出要求并给予指导的“积累与应用”。教材中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融为一体,口语交际、小练笔大多结合专题具体情境安排。每个专题在“积累与应用”中安排一次大作文。总体设计上突出了有机性、选择性和体系性。

山东人民出版社教材五个模块各由4个单元构成,每个单元围绕一个话题组织选文,共20个话题。20个话题涉及八大学习领域:人生、情感、生活、自然、社会、艺术、科教、文化。不同领域的话题相互间隔分布,同一领域的话题在五个模块中循环出现,20个话题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关联。同时,五个模块还各设计了一个活动性学习专题,编排在教科书的后面,作为单元学习的进一步拓展和升华。

广东教育出版社必修教材是以“活动”、“文体”、“语体”三线安排单元,体现教材的基础性、传统性和时代性。以“文体”安排单元,理清了中学语文的文体,加强了语文的基础知识素养,以“活动”与“文体”兼顾安排单元,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集中编排语体单元,强调了语文教材文言文的基础性。同时,强化阅读,构建了三个层级的阅读系统:基本阅读----扩展阅读与参考阅读----推荐阅读,加强阅读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安排活动,促成写作、说话、阅读能力的培养。

第三,选文具有时代性、典范性,同时具有多元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教科书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眼界。”这些要求之中最根本的原则就是选文的“时代性”和“典范性”。“时代性”与“典范性”,看似矛盾,实则统一。“时代性”强调教科书要注意选取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文本,但又必须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即具有“典范性”,“时代性”包含着“典范性”。具有“典范”意义的文本,不必是当下的,但却是它特有时代的“典范”,“典范性”包含着“时代性”,此为其一。其二,“时代性”还意味着对传统文本的创造性解读,即作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辩证统一。比如选读古典诗文时,其历史意义就是希望学生学习这些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个人情感以及当时的社会心理;其现实意义就是借古喻今,满足读者所处时代的审美需求。因为语文教科书中的选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欣赏,无论哪部作品,只要被选入了语文教科书作为范文来供学生学习,它就必然承载了文化传播与培养教育下一代的双重任务。这是选文的根本所在。

在努力体现“时代性”、“典范性”特点的同时,各出版社的必修教材在选文上也呈现了“多元化”的特点。所谓“多元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地域上的多元化,二是指选文类型上的多样性。即选文要摈弃“一元化”、“本土性”传统观念,不能只轰炸式地介绍某一作家作品,或者只停留在文学创作方面,或者只选读大陆作家群体的作品等。

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教材的选文虽然还坚持保留大量的传统篇目,但无论是现当代作品还是古代作品都扩大了选材范围,有了明显的更新。

语文出版社必修教材的选文特色是“努力开发新选文”。编者认为,社会生活在变,人们价值观念在变,教育理念在变,教材的选文应该适应这些变化。他们认为开发新选文的过程就是用新的眼光对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成果重新审视的过程,是对其精华进一步挖掘的过程。据此,语文出版社必修教材中新选文在现代文中占到90%以上,在古诗文中占到50%以上,大多为名家经典之作,具有典范性,其内涵丰富,文字精美,为中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人民出版社必修教材的选文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大量选择文学作品,他们认为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对母语----汉语言的热爱。中国语文必须建立在中国文学的基础上,以文学带动语文教学,通过文学与语言的互动,全面提高语文能力。一切最美好的感情在文学作品中,一切最生动、活泼、简洁和优美的语言也在文学作品中。并且,只有在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过程中,以及受优秀文学作品的影响而激发的真诚而富有情感的表达与交流活动中,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汉语的热爱;同时,优美的文学篇章也是学生领略语言魅力、培养对语言的敏锐感觉所必不可少的“情境”。二是在尊重传统经典篇目的同时,注重发现新经典,即增加既富有时代气息、人文精神,又能充分体现民族语言特有的美质、诗意浓郁的优秀作品,其中也包括外国作品。

山东人民出版社的必修教材在选文上着力追求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注重对当代优秀文学作品的开发和选择。

可以说,各版本必修教材的选文除了多元化特色外,还具有个性化的特点。第四,有丰富的专题活动设计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对语文课程的要求。

各版本的必修教材在专题活动的设计上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有的活动设计与其他学习内容并列,像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和“名著导读”并列的“梳理探究”专题活动,其内容涉及到语言、文学、文化等方方面面;粤教版每册第一单元的与文体单元和语体单元并列的专题活动,其内容为认识自我、体验情感、感悟自然、关注社会和走近经济等;语文出版社的专题活动也不例外,每册安排一次,分别是“我看流行语”、“走近小说人物”、“民俗文化探究”、“广告语面面观”和“先秦诸子思想与现代社会”等。除了集中设计,还有分散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中的活动。如课后和单元后面的思考练习活动、写作和口语交际中的实践活动等。

山东版遵循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的宗旨,以语文学习活动为线索,建立教材的体系结构,统整单元内容,学习活动基本形式分为针对文本的学习和由文本向课外拓展的学习两大类。学习内容分为七类----基础类学习活动、成果展示类学习活动、探究类学习活动、鉴赏体验类学习活动、文本品读类学习活动、学习方法指导类学习活动、发现与创新等综合类学习活动。

苏教版的必修教材在专题活动设计方面最具个性化,打破了以知识能力点为体系的特点,代之以学习专题统整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等方面的发展目标,每个专题形成块状结构,进而构成新的框架体系。在专题的统领下,课文选文也改变了传统的方式,打破时代、国别和话语方式等界限,根据专题需要,把各种有助于探究学习的材料(如选文、背景资料、问题设计、思路、讨论题、音像资料、图表、索引等)有机地进行组合,努力创设新的语文学习情境,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拓宽学习天地。每个专题又衍生出各种语文活动内容,为学习提供多样化的途径,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编者之间构建多重对话平台。

通过比较分析,各种版本的语文专题活动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于阅读文本的活动,二是基于学习资源的活动,三是基于社会实践的活动。基于阅读文本的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文本阅读活动中,整体感知文本、体悟作者情思、探寻意义。活动主要包括诵读、复述、质疑、讨论、批注等。基于学习资源的活动旨在让学生学会正确、自主地搜集和选择阅读材料,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了解有关文化背景材料,借助有关审美鉴赏性文字或诠释性文字,进行探究性、鉴赏性和批判性学习。主要包括获取信息的阅读、比较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和鉴赏性阅读等。基于社会实践的活动则鼓励学生在开放性的实践活动中创造性地应用语文,创造性地表达与交流,整体提高语文素养,促进个性健康活泼地发展,它突出了语文活动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活化特点。

语文专题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语文学习,除了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活动之外,还要进行多种语文社会实践活动。各版本的专题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活动设计的思路,对于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在活动中用各种方式不断呈现学习、鉴赏、探究的结果,在活动中不断地反思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必修教材的问题与思考

一是以专题活动组织单元与教学实际的矛盾。以专题组织单元是一种教材编写上的重构和创新,它力图通过对传统选文和单元结构编排的颠覆,把语文的工具性功能通过语文的人文性功能传递出来,显人文而隐工具,先文学而后文章,这无疑给语文教学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但是按照专题编排的类似人文读本的教材缺少系统性和操作性,能否顾及学生理解能力的现状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否与教师的教学水平相吻合,还需要时间和实践来检验。

二是教材选文的“多元化”与“典范性”的矛盾。在教材的选文上,应该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时代性”和“典范性”,也应该体现“多元性”,但是不能一味地“求新”而漫天撒网,没有中心。比如有的必修教材当代文学选文多,现代文学选文少,且忽略了一些现代散文旗帜性人物的经典之作,这应该说是对“时代性”与“典范性”辩证关系的片面性认识。

三是教材印刷上的图文并茂与文字阅读效果清晰度的矛盾。在追求内容和体例上的创新和个性化的同时,各版本教材的印制质量也是比较高的。这表现在纸张的选择上、文字的排印上以及插图的设计上。但也出现了顾此失彼的情况,比如有的教材在课文的文字下衬以插图,其目的是好的,要通过看似不经意的图画,增强课文的文化色彩,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但是,插图大而色重,文字显得不清晰,反而会影响阅读效果。

当然,这些问题是教材建设中避免不了的,也是可以在课程实验和教材使用中得到改正的。

总之,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也是一个尊重个性发展、提倡开拓创新的时代!中学语文教材肩负着这个时代赋予它的历史重任,要做好这项工作确实很难。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大家都行动起来,成功自然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第二篇: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二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二

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 《一个人的遭遇》 教案设计

【课前导学】

1、作者简介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布置学生课前收集相关的资料,请同学们谈谈对二战的认识,可以在台上展示相关资料。

【课堂讲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和平的愿望,战争的罪恶

2、启迪学生反思战争的危害,珍视和平和生命。

二、教学方法: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

三、教学课时:1 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让我们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去感受那血雨腥风的时代。

(二)、课文探讨

解题:《一个人的遭遇》

1、一个人指的是谁? 是怎样的一个人? 索科洛夫(凡尼亚)参加二战的军人

2、他们分别有怎样的遭遇?

索科洛夫

①上了前线——战争刚爆发,木工索科洛夫就上了前线

②被俘受尽折磨 ——在战争中,他走过了一条苦难的艰巨道路:他被俘过;在集中营里做过受尽折磨的苦工;

③逃出集中营 ——“激动极了”。因为两年来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一方面挨打,另一方面要挨饿;说明战争能给人的肉体上带来痛苦,反衬出战争的灾难和罪恶。

④妻女被炸死 ——从索科洛夫由激动、兴奋到极度悲痛这样的心理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战争对于人的精神伤害,说明战争的罪恶和残酷。

⑤儿子牺牲 ——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失去所有的亲人更为痛苦的事呢!这样的一种悲痛欲绝的心理正是由于战争造成的!

⑥得到一个新的儿子

3、体会情感变化转折

战争被俘(痛苦)-----带人逃回(惊喜)

家毁妻亡(痛苦)-----儿子幸免(惊喜)

妻死家亡(痛苦)-----儿有出息(惊喜)

儿死沙场(痛苦)-----又得新儿(惊喜)

日念亡人(痛苦)

4、请学生谈对此的感受,揭示主题

控诉战争的罪恶,战争对人的摧残

文中提到另外一个人的作用

5、如何描写这个小孩

凡尼亚【明确】分别从外貌、语言和动作等方面来描写:

外貌——“脸上溅满西瓜汁,尽是灰土,头发蓬乱,脏得要命,可是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

语言——“走到哪儿,睡到哪儿。”爸爸“在前线牺牲了”,“妈妈当我们来的时候给炸死在火车里了”(凡尼亚成了流浪儿!)

动作——“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他用两只小手勾住我的脖子。一直没有松开。他又把自己的小脸蛋,贴在我那没有刮过的腮帮上,好象粘住了一样。”

(凡尼亚的动作近似疯狂,可以看出他对于亲情和父爱的渴望,反衬出战争的罪恶)

6、这说明了什么?(一个人的遭遇)

希特勒入侵苏联,给全体苏联人民造成的灾难是无法描述的遭遇战争、失去亲人、泪浸枕头的只有索科洛夫一个人吗?

不是。不是一个人,而是战争中的所有人都受害,受摧残苏联人以平均每个家庭牺牲一个人的代价赢得了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的胜利。其实,不只是一个人在战争中的遭遇,是一个民族在战争中的遭遇,是人在战争中的遭遇。索科洛夫的泪水浓缩了民族的苦难,他是一群人的代表,是艺术作品中的典型形象,是“熟悉的陌生人”。

(三)、小结

这篇小说曾经倾倒了千千万万个读者,小说在苏联广播时就令莫斯科大街上行人驻足聆听,泪眼模糊;它传到我国后,也使多少人泪飞如雨,译者也是噙着眼泪翻译它的。读完全文后,你觉得哪些地方打动了你?

看看当今的世界,仍然有地方战火纷飞,仍然有人包括孩子在流着鲜血,仍然有人还在参拜二次大战中的战犯。为了索科洛夫们的遭遇不再重演,为了凡尼亚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爱好和平的人不再为战争而流泪,让我们为和平而祈祷吧!启示 :珍爱和平,珍爱生命。【课堂练习】见作业本 【课外探究】

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

①读懂了索科海味人的故事,就能感受到最后一节文字的震撼力。在战争中,最不幸的还不是失去生命的战士,而是无助的孤儿寡妇。凡尼亚是战争孤儿,小小年纪的他还不明白命运的悲惨,不明白战争的苦难,不理解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因此,也不会理解索科洛夫的房东女人为什么哭。索科洛夫的悲惨遭遇震撼了读者的心灵,而凡尼亚的挥动小手触动了有良知才的悲悯之心。

②孩子越是天真可爱,就越发显出战争的残酷。

“我”不想孩子看到经历战争的人的眼泪,是不想让孩子知道这样的痛苦,不想让他知道真相,让不幸的儿童能保住一些童心。小说到这里实际上已经变为作者在抒发心愿:呵护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为了他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他们不再经历战火„„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设计

【课前导学】

一、作者简介:

伯尔,1917年出生于德国科隆市一个普通的木匠家庭,是家中的第八个孩子,自幼家境贫寒,渡过了艰难的童年和青年时期。二战期间,他应征入伍,在俘虏营中渡过了六年,后被保释。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火车正点》、《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波罗姆》。有人说伯尔是德国的“良心”他的作品始终在讨伐战争,1985年他去世以后,连联邦总统都亲自为他抬棺材送行。

二、文本初读:

小说给我们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

地点:战地医院;

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

情节:“我”一个原中学八年级的学生,现在成了德国伤兵 【课堂讲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本文,了解主人公的战争遭遇,从而理解当时的战争环境。

2、体会文章设置悬念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写作手法。

3、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破坏,体会本文的主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2、理解本文的问题与主旨的关系。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争是什么?是一颗子弹贯穿身体时在地面上翻滚时,那种彻底的疼痛和将死的恐惧吗?是一枚炮弹在眼前炸开时意识的丧失和肉体的摧残吗?世界上的枪炮声并没有平息,生命依然在流血„„然而,那些战争的追随者们可曾明白:他们为什么要举起手中拿罪恶的武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来感受一位17岁少年的生命悲歌!

(二)、阅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中的“我”的叙述给人造成了怎样的悬念?“我”始终在思考哪两个问题? 明确:是不是自己的母校;到底受了什么伤

2、“我”最终证实了这就是自己的母校,同学们能从课文中找出证据吗?(小组讨论)明确:

美术教室的布置; 门上的十字架;香蕉上写下的多戈万岁;“我”的手迹。

对于“我”整个漫长的人生来说可能是一瞬间,然而这三个月可以发生沧桑巨变。课文在描写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始终抓住学校的环境。

3、课文始终在描写学校的环境,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战争对文明的摧残,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来是两个毫不相干的地方,可传播人类文明的地方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美术教室成了“停尸间”,战争给人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和哀伤。

4、在《一个人的遭遇》中,主人公索科洛夫明白自己是为了家国而战,《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证据吗?

明确:“我”虽然回到了自己的战地医院接受了治疗,并没有表现出对于战争的憎恶。相反,在轰鸣的炮声中,想到的是自己的名字有可能会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永留史册。然而,他可知晓像他这样不明原因上战场而因此走上不归路的又有多少人呢?

5、最后,“我”有没有明白自己的遭遇?为什么要以“牛奶”来结束全文? 明确:那黑板上的手迹、那彻底的疼痛让“我”顿悟 “牛奶”、画画都已成为了梦想,炸弹炸毁的不仅是一个人的身体,更是一个人的未来和一个人的心灵。

(四)题目的意义: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是一个典故“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腊,300多名希腊士兵在温泉关英勇抗敌,并刻下了那段铭文:‘流浪人,你若是到斯巴达,请告诉那里的公民们,说我们死守诺言,长眠在这里’。如今,它出现在美术课堂上,让那些充满战斗激情的热血青年走上战场,是对德国军国主义思想的一种讽刺和否定。

(五)扩展延伸:

“我”是在德国军国主义教育思想下成长起来的青年,有着满腔的热情,对战斗充满了憧憬,然而他们可曾明白:自己到底充当了战争的什么角色?无论是侵略者还是受害者,结局如何?在筱敏的《这一代和那一代的理想》中说道:“军国主义的教育目标是:用希特勒的话说:全世界要在这一代的青年面前都骇的倒退,我要的是具有强烈主动性、主人气概、不胆怯、残忍的青年,在他们的身上不允许有软弱,也不允许有温和。我要从他们的目光中看到骄傲的神色和野兽般的狂野。”(学生齐读)从这里大家可以看到,他的这种残忍使很多无知而血气方刚的青年走向了不归之路,主人公“我”失去了两只手臂和一条腿,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悲惨呢?战争到底给了我们什么?

(六)总结:

当我们结束这一课的时候,世界上的枪炮声并没有停止,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吞噬新的生命,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战争的罪恶,思考战争给人带来的伤痛。【课堂练习】

伊拉克儿童哭泣的双眼(PPT)配乐朗诵(背景音乐《辛德勒的名单》主题曲)你见过孩子那惊慌失措的眼神吗? 你见过孩子那绝望无助的眼神吗? 你见过孩子那野兽般复仇的眼神吗? 而此时此刻,伊拉克的孩子们 正遭受着战争的摧残

而此时此刻,他们看到了什么? 那交织的火舌,震耳欲聋的爆炸 还有那漫天的硝烟 身边渐渐冰冷的亲人 【课外探究】

阅读史料,谈谈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过去了六十年,在这六十年间,曾对世界人民犯下战争罪行的法西斯国家对它们的历史是怎样看的呢?

《安妮日记》教案设计

【课前导学】

一、走近作者

安妮是德国犹太人,为逃避纳粹大屠杀,安妮一家到荷兰避难。后来,中立的荷兰也被德军占领。从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安妮等人一直躲藏在阿姆斯特丹一所房子的密室里。安妮以她14岁少女的眼光记述了这段苦难煎熬的岁月。随着盟军捷报频传,安妮一家一度深信苦尽甘来的日子不远,孰料盖世太保却先一步得到密报,将他们抓进集中营。隔年安妮因伤寒在集中营里病逝,此时距离德军投降仅一个星期。

1947年,死里逃生的安妮父亲将她遗留的日记付梓出版。这本日记已转译成54种文字,共印刷3000万册。她避难的房子已辟为安妮故居博物馆,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缅怀那不堪回首的人类悲剧。KRO电视台女发言人莫尼克说,“我们知道她不是荷兰人,但提名委员会认为她为荷兰作出了贡献。而且,很多人都赞成安妮当选荷兰伟人。”

安妮故居博物馆女发言人帕特里夏说,不论安妮是不是荷兰人,都丝毫无损于她是荷兰一部分的事实。因为“她的遗产属于荷兰,她的日记用荷兰语写成”。

二、关于《安妮日记》

安妮的日记从1942年6月12日写到1944年8月1日。起初,她这日记是纯为自己而写。后来,1944年有一天,荷兰流亡政府的成员杰瑞特·波克斯坦(GerritBolkestein)在伦敦广播电台宣布说,他希望在战争结束之后,能搜集有关荷兰人民在德军占领之下的苦难生活的目击报导,公诸大众。他特别提到信件与日记,作为例子。

安妮收听到这段话,为之动心,于是决定在战争结束之后,要根据她的日记出版一本书。她这才开始将她的日记加以改写、编辑,润饰文字,删去她认为不够有趣的部分,并且靠回忆增加一些内容。同时,安妮也保留了原始的日记。学术界编纂的《安妮的日记:评注本》(The Diary of Anne Frank:The CriticalEdition,1989),将安妮第一次写成、未经整编的日记称为A版,以别于第二次所写、经过整理的版本,这第二种版本,一般称为B版。安妮日记的最后一则,所标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1944年8月4日,藏在“密室”(SecretAnnex)的八个人被德军逮捕。蜜普·吉斯与贝普·弗斯库吉尔,也就是在同一幢建筑工作的两位秘书,发现安妮的日记散落一地。蜜普·吉斯将这些纸页收好,藏在一层抽屉中,未加阅读。战争结束,安妮被证实已经过世,她便将这批日记交给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OttoFrank)。

奥托·弗兰克斟酌许久,决定完成女儿的宿愿,将日记出版问世。他从A与B版中选材,编成篇幅较短的一种版本,后来称为C版,全世界读者历来读到的《安妮日记》(TheDiaryofayoungGirl)就是这个版本。

【课堂讲学】

一、教学目标:

1、能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了解战争对少年儿童身心的伤害、摧残,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2、能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二、学习方式:运用“问题探讨”方式进行学习。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整体感知

所选的9则日记,除第一则是有关日记的说明,其余8则或记叙事实,或抒发感想,除了描写苦难的生活,记录所见到的战争,更多的是表现了安妮在不幸生活中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第2则――主要写了关于犹太人被送往集中营和毒气室的情况,写了人们在纳粹占领下的恐惧。提出的问题:我也是德国人,但是被希特勒剥夺了国籍。

第3则――写外面混乱的局面,人们妻离子散,生活在恐惧之中,每个小时都有成百成千的人送命。提出的问题:“没有人能置身于冲突之外,整个世界都在战争,虽然同盟国比较顺利了,但结局还不知道在哪儿。”

第4则――写在飞机空袭时,由于自己是犹太人,不能暴露,跑向防空洞和躲在密室一样危险。提出的问题:因为得知墨索里尼下台的消息,想到战争结束的希望,和平的希望。

第5则――写躲在密室的苦闷心情。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星期天“是我心中真正悲惨的时候”?

第6则――写八个人躲在密室的感受。提出的问题:在黑暗和危险中,渴望得到自由。

第7则――听说战后要征集与战争有关的日记和书信,想到外人无法想象躲藏起来的犹太人的生活。提出的问题:不是身临其境,以后的人们能了解战时犹太人所受的苦难吗?

第8则――这一天的思考最有深度。除了对战争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在感受到解放即将到来时,还憧憬了自己的未来,向往乐观向上的人生。提出的问题:“战争有什么意义?人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这一切破坏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

四、问题探讨

1、在特殊的环境里,与常人不同,安妮把日记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她曾这样说:“没有日记,也就无我。”并且,在日记中虚拟了一个“吉蒂”作为自己的倾诉对象。她为什么这样做?

寻找对话对象,战胜心灵上的独孤。

2、安妮身处特殊环境,有着常人无法达到的思考深度。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描述,她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她的苦闷和烦恼,都有点和十五岁左右的年龄不相称,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为什么会有和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大家可以查阅20世纪30年代前后德国社会政治方面的资料,除了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还可以去请教历史教师。)

1929年安妮生于法兰克福,在她4岁的时候,她就生活在排犹的阴影下。那一年,希特勒上台,在德国掀起迫害犹太人的浪潮。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被迫带领全家迁居荷兰。德国的排犹是全民性的,虽然有许多德国人不同意驱逐犹太人,但是在全民一致的行动浪潮中,这种声音很微弱。安妮十三四岁,本当生活在阳光和歌唱中,但是为了躲避迫害和杀戮,她躲进了密室,失去了自由,能否活着走出密室,能否像普通姑娘一样获得幸福和爱情,安妮比一般女孩要考虑得更加迫切。她的性格,和她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思考要比同龄人更加深沉。

3、安妮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却没有想到过仇恨和报复,只希望人类永远不再有战争。她为什么这样想?她的日记里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她知道自己所遭受的苦难都是战争造成的,而报复只会增加仇恨,让战争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安妮有自己的信仰和希望,她的日记传达了对战争的憎恨和对和平的向往。

4、在第8则日记中,安妮这样写道:“战争不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和他们的罪过一样大”安妮的这句话是否正确?请大家讨论。

探讨时可以注意一下习惯说法。习惯说法一般是把战争说成“政客和资本家”的利益之争。我们也习惯上把战争作为一小撮政客资本家出于私欲而造成的罪恶,而忽视了人民应当负的责任。这在安妮那样具体的受害者看来,是难以接受的。把人直接赶进毒气室或是对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开枪,在一个城市制造几十万人的大屠杀,等等,都不是政客或是资本家亲手所为,而是各个国家普通的劳动者,以及来自民众的普通士兵做出的。

安妮作为纳粹排犹的受害者,她的思考是深刻的。

5、在所选的最后一则日记中,安妮写道:“因为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对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如果安妮以自己的遭遇就此提出人的内心世界是邪恶的,那也不符合作者的思想逻辑。安妮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希望,她相信战争的罪恶必将终止,人民也将觉醒,从她的一家在逃亡前后所获得的帮助,从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她认为正义能够战胜邪恶,善良能够战胜野蛮,这是很正常的。

6、安妮虽然无法回答却一直在思考战争的根源,并且认为“除非所有人没有例外都经历过一场蜕变,否则还是会有战争。”你是否赞同这一见解?为什么?

指导:(1)这里强调“所有人”,照应了前文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战争发动者的罪过一样大这一见解;说明要接受蜕变的是所有人。而非几个战争狂。

(2)这里的“蜕变”是个比喻的说法,意思是说所有的人都必须彻底改变思想,认识到战争是所有参加侵略行为的人的罪行,并且每一个侵略者和被侵略者在接受着它无情的折磨,所以无论罪行大小,思想根源是一致的,不蜕变这种内在的思想根源,人类迟早还要受到战争狂魔的迫害。

【课堂练习】

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试分析其好处。

(1)炸弹又如雨一般落下来。

指导:说明炸弹的密集。

(2)我从一个房间徘徊到另一个房间,在楼梯里上上下下,像一只本来会唱歌的鸟被剪去翅膀,不断用身子撞那沉暗的笼子的铁条。

指导:小鸟的力量何其柔弱,突出了我的弱小。

(3)大片乌云像一堵穿不透的墙一样挡在我们面前,想压碎我们,只是还压不过来。

指导: 战争的烟云太厚重了,可以看出在战争面前普通人的弱小和无奈。

【课外探究】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安妮最大的愿望,是作记者或作家。那么,《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呢?《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请想一想,这些普通人原来的生活是怎样的,战争又是如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原本与世无争,只想过安定的日子,然而全家死于炮火,只剩下孤身一人;《流浪》中的“我”虽然有点“另类”,但是,炮火夺去了他那握画笔的手。普通人本来都有自己的人生设计,但是战争破坏了一切,包括他们最平常的梦想。

(2)曾有人批判《遭遇》,认为它“渲染战争恐怖,鼓吹和平主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本专题文章,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战争恐怖”不是“渲染”出来的,而是客观存在,这种所谓“恐怖”更不是作家蓄意制造的。如果不让人民知道战争造成的灾难,就很难制止战争的发生。任何战争,最终的受害者都是普通民众。所以应当维护和平,尽可能地防止战争的发生,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矛盾。

第三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4辩论

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必修4

辩论

编写意图

我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经常用到辩论,大到国际谈判,小到琐事争辩,辩论是交流思想、交换意见、达成共识的重要手段。在语文学习中,开展辩论活动,不仅为适应社会生活做必要准备,而且借此可以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与准确的表达能力。

辩论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思想修养,还要在技能、技巧方面受到锻炼,为此,教材提供了必要的辩论知识,设计了一系列活动,期望通过活动的开展,加深学生对辩论的认识与了解,训练初步的辩论的技能。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培养合作的精神,培养摆事实、讲道理的科学精神;在活动过程中,提高思想修养和语文素养,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建议

一、关于“指导与探讨”

这一部分对辩论做了一点知识性的说明,同时对学生参与辩论活动提出了总的要求。教师在组织辩论活动前后,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和实际情况,对这一部分内容有所侧重,或有所补充。

二、关于“实践与交流”

设置第1、2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感知辩论的语言特点,初步了解辩论的言说方法和技巧。教材引用了两段辩词,提出的几个问题以及要求完成的学习任务,都是为了让学生不断加深对辩论的认识与理解,激起对辩论的兴趣。教师在组织这一活动时,可以补充一些材料,也可以让学生查找一些优秀辩词,相互交流,共同分享。

第3题属“设题辩论”这一环节,教材设置三个论辩情境或话题。第一个话题来自学生生活,所提出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值得我们深思。开展这样的辩论,可以帮助我们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引发我们对高中阶段的学生如何走向社会进行较为理性的思考。因为它切入学生生活,学生会有话可说。教师在指导时不要急于做出对错是非评判,而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刻、辩证而全面的剖析。第二个话题涉及我们日常生活消费问题,对这一话题学生也不会感到陌生,但要展开深入的辩论,必须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现象做一些了解并掌握有关法律知识。所以,教师在组织开展这一辩论活动前后,可以搞一点延伸性的活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引导学生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第三个话题是“能否以成败论英雄”。这一辩题涉及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当然,不是简单地说教,而要引导学生通过辩论来澄清。

第4题列举了5个“参考辩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针对学生的需要有所选择,也可以分为几个小组分别展开辩论。

本次辩论属于专题辩论,要组织得严密一些,可以模仿“大专辩论赛”的形式来开展。教师在组织指导辩论活动时,要关注学生的全员参与,特别要鼓励平时不爱说话的同学积极参与。比如,除了辩手之间的“辩论”外,还应该有正反双方的自由辩论,在这一环节可让更多的同学来参与;再如,多分几个辩论小组,多选几个辩题,同样也能让更多的同学有更多的参与机会。辩论,是思想的交锋,智慧的碰撞,用来激活学生思维,促发学生深入思考,在活动中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等等。也就是说,教师对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广度与深度,参与的过程和在过程中的表现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不能仅仅关注那些能言善辩的学生,更不能使活动变成少数几个同学的表演舞台,而其他大部分同学只是听众和旁观者。

有关资料

论辩场上的听、看、思(高永华)

有些论辩者上得场来,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诘问辩驳,有时甚至没有听清对手的发言内容,就反驳起来,结果是说了很多,却言不中的,没有力度;或者漏洞百出,被人抓住;或

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必修4

者上了人家圈套,陷入被动。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的失利,不是输在口才上,而是输在疏于观察,不善于捕捉信息上。通常在论辩过程中,辩者思维高度紧张异常活跃,攻防态势变化多端难以预料,所以,辩者必须善于审时度势,准确把握辩场情况、敌我动态,权衡利弊,得体应对,才能驾驭整个论辩进程向着有利于本方的方向前进。显然,论辩者不仅需要善说,而且要注意捕捉现场信息,处理好说与听、看、思的关系。

悉心观察。要观察论辩对手的表情举止,观察观众、评委或法官等的情绪变化,收集有关信息。一般情况下,人们的举止神情往往是下意识的流露,从中我们可以洞察到比语言表达更真实更微妙的思想感情变化;从对方的典型动作中可以判断其性格特征和内心活动等信息。

仔细倾听。一方面要留心对方辩手的发言和陈述,听出话意的关键之点,话外之音及话语的失误、逻辑漏洞等;另一方面还要监听本方表述内容可能出现的失当之处。这里所说的倾听,不仅指听觉要集中,而且要脑耳并用,十分专注地听,把听的过程变成获取与理解信息的过程。一般说来,专注倾听的状态,不可能自发发生,需要主观的努力,排除干扰,才能听到本质,抓住要害,听到更多东西。如孟子曰:“跛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准确判断。对于现场捕捉到的语言信息、情感信息、思想信息要综合起来思索,迅速加工处理,对其性质和意向做出准确判断,采取相应对策。比如,对方论点明显偏颇,难以立足,开口时一定不能理直气壮,必然闪烁其辞;对方言辞偏激,表明他受某种观点蒙蔽,不能自拔;对方话语不集中,说明其缺乏前后一致的主张;对方说假话作伪证,说明其已经理屈词穷,等等。

请看实例:在一起妨害公务罪案中,在法庭辩论时,辩护人突然提出:“按照有关规定和证据学的要求,医院的伤情鉴定是超过了24小时才做出的,所以鉴定没有证明力。”

公诉人听罢,立即意识到这是杜撰的,没有法律依据,于是反问:“请辩护人说明‘超过24小时验伤无效’的法律依据何在?”

辩护人本想蒙混过关,不料为对方抓住,自知失言,在答辩时回避了。

公诉人则看出对方心虚,抓住不放,乘胜追击,在下一轮辩论中明言指出:我国法律从无必须在24小时之内验伤之说,医院的伤情鉴定又是实事求是的,因此,该鉴定完全具有证明力。

至此,辩护人说不出法律依据,实为本人杜撰,因此无法辩解,陷入窘境。

此例生动地说明,辩者不仅要在辩前了解对手,掌握辩论,而且上场后,还要把眼睛盯住对手,把双耳功能开动,让大脑高速运作。如此听其言,观其色,析其心,判断对手的心态和意向,就能提高本方应变能力,及时采取正确的有针对性的对策。当发现对方的漏洞时,就要攻其不备,乘虚而入;当发现本方出现失误时,就要立即进行修补,以巩固阵地;当战局出现有利时机,就要见机行事,连连发难,扩大战果;假如进攻受挫,则应立即组织防御,稳住阵脚等。只有这样才可能大大提高本方攻防战术的针对性、有效性,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选自《交际与口才》2001年第4期)

第四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目录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必修1

封面 扉页 版权页 编写人员 致同学们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沁园春 长沙 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大堰河──我的保姆

第二单元烛之武退秦师

荆轲刺秦王

鸿门宴 第三单元纪念刘和珍君

小狗包弟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包身工

飞向太空的航程

★表达交流★

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园丁赞歌 记叙要选好角度 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

目录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

朗诵

★梳理探究★ 优美的汉字 奇妙的对联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名著导读★ 《论语》 《大卫·科波菲尔》

后记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

扉页 版权页 编写人员 致同学们 目录 第一单元荷塘月色

故都的秋

囚绿记 第二单元

《诗经》两首

采薇 离骚 孔雀东南飞 并序 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第三单元兰亭集序

赤壁赋

游褒禅山记

第四单元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我有一个梦想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表达交流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 直面挫折 学习描写 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 想象世界 学习虚构

演讲 梳理探究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修辞无处不在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名著导读

《家》 《巴黎圣母院》

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必修3

封面 扉页 版权页 编写人员 致同学们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

目录 祝福

3* 老人与海

第二单元蜀道难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其三)琵琶行并序

7* 李商隐诗两首

锦瑟

马嵬(其二)

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10* 过秦论

11* 师说 第四单元 动物游戏之迷

宇宙的边疆

14*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表达交流★

多思善想 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学会宽容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善待生命 学习论证

爱的奉献 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讨论 ★梳理探究★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

★名著导读★

《红楼梦》

《高老头》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必修4

封面 扉页 版权页 编写人员 致同学们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窦娥冤

雷雨

3* 哈姆莱特

第二单元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东南形胜)

雨霖铃(寒蝉凄切)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定**(莫听穿林打叶声)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7* 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声声慢(寻寻觅觅)

第三单元拿来主义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10* 短文三篇

热爱生命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信条 第四单元 廉颇蔺相如列传 苏武传

张衡传 目录

★表达交流★

解读时间 学习横向展开议论

发展幸福 学习纵向展开议论

确立自信 学习反驳

善于思辨 学习辩证分析

辩论 ★梳理探究★

逻辑和语文学习

走近文学大师

影视文化 ★名著导读★

莎士比亚戏剧

《谈美》

附录

中华文化精神

后记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必修5

封面 扉页 版权页 编写人员 致同学们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装在套子里的人

3* 边城 第二单元 归去来兮辞 并序 滕王阁序

6* 逍遥游

目录

7* 陈情表 第三单元咬文嚼字

说“木叶”

10* 谈中国诗

第四单元 中国建筑的特征

作为生物的社会

13* 宇宙的未来 ★表达交流★

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

讴歌亲情 学习写得充实

锤炼思想 学习写得有文采

注重创新 学习写得新颖

访谈 ★梳理探究★

文言词语和句式

古代文化常识

有趣的语言翻译 ★名著导读★

《三国演义》

《堂吉诃德》

第五篇: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五分析

第一专题:科学之光

一、探索与发现

内容目标

1.从人类在科学领域的探究及对客观世界内在规律的把握的角度,引导学生享受发现与探索的乐趣。

2.感悟科学家严谨而审慎的科学态度以及对人类负责的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家的精神品格,对科学的价值进行深刻的认识与思考。

3.能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4.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并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5.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学习要求

1.思考《〈物种起源〉绪论》一文是怎样表现达尔文严谨的科学态度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人文”造成了哪些方面的冲击。

2.学会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准确把握文本的主要信息。

3.课外收集学术界对达尔文进化论的不同看法,并说说自己的看法;结合对基因科学研究的了解,交流自己对“科学是双刃剑”的理解。

4.能够结合实例,分析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5.了解有关绪言的文体知识。

6.摘出文中自己认为在培养科学精神方面有启发或警示作用的句子。7.积累整理下列词语:栖息 狭隘

免疫 胚胎 冒昧 阐明 辜负

教学建议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绪论》以说明为主,应以说明文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研习,可在理清作品脉络结构的基础上,抓住为什么要提前发表《物种起源》和《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辨析“绪论”与“序言”的差别,明白“绪论”的特点。绪论是著作者本人所写,只用于学术类著作,是著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原作的内容进行介绍,在表达上以说明、议论为主,较为谨严。导言或绪论的这些特点,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绪论》中几乎都具备,所以它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达尔文及其《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

《〈物种起源〉绪论》语言非常严谨,体现了达尔文作为一名科学家所具有的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精神。可以从文本研习入手,通过对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分析,了解科学家的精神品格、工作方式甚至思维特点,如实事求是、谦虚谨慎、注重实践以及自信坚定等,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点。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结构的总体框架,用提纲或图表的方法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提取筛选出来,由总而分,渐次进行,以此来掌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介绍生物科学工程,多用大众化、通俗形象的语言,举重若轻、明白晓畅,应引导学生反复体会其说明特点及其取得的科普效果。

生命科学、生物技术是前沿学科,又与日常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基因问题也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在教学中应结合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情趣,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但也要注意不能将说明文教学上成科普课。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相关语文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综合、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二、奇异的自然

内容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科学视野中的丰富多样的自然界,了解自然的奇异,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2.指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语理清说明顺序,说出所说明事物的特点。

3.引导学生注意《斑纹》的文体特点:兼具散文随笔和科学小品特点,兼有科学性、趣味性、思想性与艺术性,反映了目前文学创作在文体上走向融合渗透的一种趋向。4.指导学生理解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学习要求

1.思考《南州六月荔枝丹》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征,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有何好处。

2.体会自然的奇异,并能清楚、生动地介绍一种自己熟悉的动物或植物。3.能理解“斑纹”的内涵,并能举例说出自己观察到的大自然中的“斑纹”。

4.能体会说明文中所具有的文艺性,能结合具体例子说出《南州六月荔枝丹》《斑纹》这两篇文章的特点,尤其是《斑纹》的文体和表达特点。

5.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6.找出文中的诗词名句,诵读积累;画出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认真品味。7.积累整理下列词语:醴酪 红缯 龟裂 渣滓 逶迤 鹰隼 偏袒 妊娠 罪孽

教学建议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经典性说明文,结构比较清楚,相对于一般平实的说明文,其文艺性十分突出,语言生动,特别是引用了大量的古代诗句,不仅有助于了解荔枝的特点,而且营造了优美的意境,使原本可能枯燥的说明变得生动形象,这一点教学时需要特别强调。

《斑纹》这类文章,文体特征不是非常明显,兼具散文随笔和科学小品的特点,兼有科学性、趣味性、思想性与艺术性,它反映了目前文学创作在文体上走向融合渗透的一种趋向,也与现在的度来解读文章,可以把这些边缘性、交叉性文体的表达方式吸收到说明文写作中来。

要引导学生理解“斑纹”的内涵:“斑纹”在文中含义是多样的,动物皮毛的花纹,人体、自然与人为的纹样,人类劳作与动物生存在自然界留下的印记,以及冰花、河流等等,都是作者要说明的斑纹。通过这些斑纹,作者试图说明自然的神奇与造物主的鬼斧神工。

应引导学生注意《斑纹》的写作特点:一般说明文都是以单个的事物、事理与现象作为说明对象的,而《斑纹》却是以一驭多,自由而洒脱,文章描写了许多现象,但始终以斑纹为中心,散而不乱。应引导学生注意《斑纹》在表达方面的特点,如运用多种手法,说明、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使表达对象的各方面都得到了揭示,富有艺术感染力;又如语言绘形绘色,准确又富有诗意与智慧;有的地方画面的说明与描写具有质感,逼真,而有的地方则极富抒情性。再如文中的许多议论性的语句,将自然现象进行文化的阐释,富于个性与启发意义。

在教学时应注意说明文的实用性特点,将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课外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斑纹》等,在教学时应该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开拓与课文有联系的课外知识。

三、美丽的制造

内容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中所展示的景泰蓝、歧江公园的完美的制作与设计,使学生感悟欣赏其内在精神与情感,享受发现与探索的无穷乐趣,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2.能理解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来安排说明顺序、运用说明方法的特点。

3.指导学生学会综合运用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

学习要求

1.理解《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是如何安排说明顺序和详略的,“足下的文化”和“野草之美”分别具有怎样的精神内涵。

2.学会感受景泰蓝的制作和歧江公园的设计中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3.整理说明文知识,如根据对象特点说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等,并学会能把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新构想或创造诉诸文字。

4.在文中画出一些用语准确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5.积累整理下列词语:砧 椎 臼 釉料 栈桥 湮没

教学建议

本板块属于“选学”内容。可以安排课外自读,也可以在课内完成。

《景泰蓝的制作》和《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说明对象既与科学有关,又与艺术有关,是科学与美的结合。要提醒学生注意审美和科学技术因素在景泰蓝制作过程中的体现。

畅的风格以及说明顺序、详略安排、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的认识。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景观设计师的设计手记,景观设计是艺术的,也是科学的,在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艺术观赏,还要考虑到气候特征、地形地貌、建筑学、环境保护等方面,要提醒学生注意文中涉及的这些内容。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一篇复杂的说明文,在指导研习时,应首先让学生把握文章大的结构,再把握作者的设计理念,尤其是其中许多文化的、科学的、审美的思想信息,以及其语言方面的现代感、思辨性,有一种智性之美的特色。

《景泰蓝的制作》、《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等都有大量实物或图片资料,应尽量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创设理想的教学情境。同时,在指导研读时,则要引导学生依托文字去发挥想像,培养把抽象的说明文字转化为形象的思维能力。

这个专题的几篇作品类型不同,特点各具,既有关于事物说明的,也有关于事理说明的;既有关于单个对象说明的,也有关于一类对象说明的;既有传统的,也有体现了现代说明文写作特点的;既有平实的、典范的,也有文艺性较强的:基本上涵盖了说明文教学所需要的基本元素。在本板块教学时,可以与前两个板块打通,进行比较,使学生通过各种类型的说明文的学习,感受科学精神、把握科学方法;能看清文章是如何由主到次,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来阐明科技知识和科学道理的;学习如何汲取观点,搜集论据;进一步的理解与掌握相关的说明文知识,例如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等。

写作实践

本专题“写作实践”的教学要点是“说明的要素”、“说明的语言”,文体为说明文。1.能了解、熟悉说明的对象及相关的背景资料。

2.能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并能够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进行写作。3.能根据说明的需要,确定说明文的写作顺序,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

一、如泣如诉

内容目标

1.感受李密对自己坎坷遭遇、艰难处境的曲折“陈情”,归有光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情追忆,体会亲情的美好与动人。

2.领悟《陈情表》《项脊轩志》的丰富内涵,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会其哀婉动人,如泣如诉的艺术表现力及风格特点。

3.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4.指导学生诵读。《陈情表》《项脊轩志》都是抒情的名文,感情真挚强烈,应该多读,读出文气,读出意蕴,读出感受,并揣摩其传情达意的手法。

学习要求

.能够感受、理解李密和归有光在文章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能理解《陈情表》《项脊轩志》传情达意的手法。

2.能分析《项脊轩志》表达的“喜”与“悲”之情,具体说说有哪些“喜”,哪些“悲”。3.归有光善于选取生活细节,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自己的深情。结合具体语段,分析这一特点。

4.整理《陈情表》《项脊轩志》中的古今异义词语,归纳整理 “乃”“何”“且”“然”“者”“所”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5.查找资料,了解有关“表”“志”的文体知识。

6.积累整理下列词语:险衅 夙 见背 夺志 躬 疾病 零丁 鲜 成立 祚 茕茕独立 形影相吊 逮 沐浴 拜 除 蒙恩 逋慢 拔擢 故老 希冀 朝不虑夕 区区 皇天后土 结草 雨泽 修葺 洞然 栏楯 兀坐 万籁 庭阶 迨 先妣 瞻顾 归宁

教学建议

《陈情表》《项脊轩志》都表达了感人的亲情,为什么感人,应是教学的突破口。《陈情表》陈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其中情感表达的层次性、曲折性以及分寸感的把握、火候的拿捏,十分到位。应结合特定的交际环境,扣住“表”可以“陈情”的文体特点,抓住情感表达的独特之处,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奥妙。例如分析文中8次出现“祖刘”“刘”“祖母”的作用。《项脊轩志》平静地描述记忆中的细节,只在关键处不经意流露感情,将巨大的情感波澜潜藏在文中的今昔对比中,写出了今不如昔的人生悲怀,具有巨大的情感冲击力。应带领学生披文入情,如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补写后两段,分析作者补写的目的,叙写的往事的细节,以及体味其流露出的情感。

应强化对古代散文的鉴赏。鉴赏重整体感受,忌支离破碎;重体验想像,忌冷漠操作;重个性解读,忌标准答案;重语言品味,忌架空分析。应该突出对文章表情达意的关键处、精妙处、奇特处的鉴赏。比如可以鉴赏《陈情表》第3段“凡”“况”“且”“今”“但”几个虚词,引导学生在诵读中鉴赏它们的表情效果;还可以分析《项脊轩志》中补写的两段的作用和妙处,也是能够提高鉴赏能力的。

应重视对鉴赏方法的指导。可以运用诵读、替换、对比、举例等方法,指导学生的鉴赏,养成良好的鉴赏习惯,培养优良的鉴赏品质。

应重视诵读。《陈情表》《项脊轩志》都是抒情的名文,感情真挚强烈,应该多读,读出文气,读出意蕴,读出感受。运用多种读法,比如默读、领读、个性化美读等,用声音把文中深沉的感情表现出来。在读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必要的分析,分析其情感及其表达形式,以求感知更深入,理解更透彻。

应引导学生进行扩展阅读。例如课外阅读《先妣事略》和《寒花葬志》,进一步认识归有光散文通过对生活琐事的娓娓叙述,传达亲人间的深厚情感的特点。

二、执子之手

内容目标

.能够品味《长亭送别》对恋人不忍分别的悲苦心情的细腻刻画,《罗密欧与朱丽叶》对青年男女一见倾心的动人描写所营造的优美的意境,体会爱情主题的永恒魅力。

2.了解《长亭送别》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爱情主题戏剧作品典型所具有的内容和风格上的特点:通过“代言体”的戏剧形式、戏剧冲突、时空安排等手段来表现主题。

3.复习戏剧体裁方面的常识和戏剧鉴赏的知识,介绍作者戏剧创作成就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介绍元杂剧常识,积累相关的知识。以此为基础,指导学生熟悉原作剧情,了解剧中人物、相互之间关系、戏剧的矛盾冲突等。

4.分角色朗读,通过品味语言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性格特点,在朗读中揣摩人物心理,同时丰富自己的美好情愫,提高戏剧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

学习要求

1.能够根据《长亭送别》的唱词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如分析崔莺莺有哪些忧虑愁苦,这反映了崔莺莺怎样的爱情理想。

2.能举例分析,说明王实甫既善于化用前人名句,也擅长提炼吸纳生活中的鲜活语言的戏剧语言特点。

3.能够揣摩《罗密欧与朱丽叶》精彩的对白和独白,分析男女主人公的思想性格。4.能举例说明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充满激情、讲究文采的“诗化”特点。5.整理积累有关元杂剧的常识,了解“文艺复兴”及莎士比亚代表作品。

6.积累《长亭送别》中“举案齐眉”“金榜题名”“劳燕分飞”“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等成语和典故,背诵、鉴赏“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四支曲子。

7.课外阅读《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全剧,读后选择一两个方面,分析它们的异同。8.积累整理下列词语:玉骢 凄凄惶惶 余萌 把盏 及第 举案齐眉 厮守 蜗角虚名 蝇头微利 司马青衫 罗帏 登科 鱼雁 青鸾 乳媪

教学建议

《长亭送别》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中外戏剧经典,应介绍作者戏剧创作成就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介绍元杂剧常识,指导学生熟悉原作剧情,运用学过的戏剧体裁方面的常识和戏剧鉴赏的知识,了解剧中人物、相互之间关系、戏剧的矛盾冲突等。

虽然戏剧教学的重点应是通过戏剧冲突把握戏剧人物,但《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选段,不以戏剧冲突见长,而以内心情感的抒发取胜,因此应该根据专题的内涵,通过理解人物的关键性唱词或台词,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而把握住人物形象。

应通过戏剧语言,分析《长亭送别》中崔莺莺的复杂心理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感情不断地强化深化,鉴赏作品中所展示的热恋中青年男女丰富优美的心灵世界,所寄托的对人与人之间友爱和谐关系的追求。

应根据作者抒发感情的表现手段,引导学生认识、鉴赏《长亭送别》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语言的诗意美。

应引导学生分析鉴赏《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表达特点:《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的手段,渲染烘托剧中人物的感情;运用典故、引用、对偶、重叠、儿化等手段,使感情表达含蓄

具有象征含义的“莎士比亚式”比喻以及排比对比等手法;语句直白大胆,句式长短变化,构成莎氏特有的气势。

应设法让学生接触舞台,获得“舞台感”,进而把握戏剧的真谛。可以用分角色朗读、课堂表演、看影视片等形式,让学生亲历舞台的过程,增加对戏剧的理解认识。

三、旧日时光

内容目标

1.从意象入手,分析3首诗或借助意象,或融思于诗的特点,理解语言的深层意蕴,评价感情的表达效果,提高解读作品的能力。

2.分析3首诗所歌颂的友情的多样的情感内涵,从而感受作品中深刻、高尚的情感,充实自己的心灵世界,获得精神成长。

3.通过对诗歌的从内容和表达及语言方面的比较阅读,提高现代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要求

1.思考《旧日的时光》的诗题“旧日的时光”在诗中反复出现是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2.思考“箭”与“歌”的关系,说说对这两个意象的理解。

3.思考《离别》与一般写别离的诗作有何不同,自己觉得可以作怎样的解读。4.整理有关3位作者的文学常识,查找资料了解十四行诗的体裁特点。5.选出自己喜爱的几首中外友情诗,比较其表现手法的异同,背诵其中的佳句。6.从已读过的友情诗中选出一首可以加深对友情认识的诗作,向同学介绍。7.积累整理下列词语:时序 轮替

教学建议

“旧日的时光”板块属于“选学”内容。诗作都是抒情短章,难度不大,又都是歌咏友情,学生会比较感兴趣,教学中可以安排以自读为主,放手让学生自主研读,收集材料,了解作者,组织讨论,交流心得体会。

应引导学生分析鉴赏3首友情诗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特点:有的歌颂朋友之间地久天长的友谊,有的说明友情心心相印、彼此默契的特征,有的揭示了友情的价值;有的直白纯朴,有民歌风味,有的借用意象,构思巧妙,有的融思于诗,侧重表达内在的情绪和深邃的哲理。《离别》汲取了西方现代诗歌的艺术传统,熔铸了作者的特定时代的人生经历,表达了现代人的生命感受。这首诗在“离别”中融入了丰富的人生情感内容,缺少具体的叙事情节,表达的是幽渺迷离的人生感悟。因此可以指导学生在大致把握诗歌情感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的解读。应培养学生多元思考的习惯和品质,鼓励创造性阅读。

学习新诗,可以用3首友情诗为“点”,由“点”到“面”,安排学生收集友情诗,组织诗歌朗诵会。

题的人文主题,突出重点,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激活情感,以陶冶学生的心灵。文本研习应强调对语言表达的关键处、细微处的品评、咀嚼和揣摩,增强语言运用的敏感,提高对古代散文、中外戏剧和诗歌的鉴赏能力。

写作实践

本专题“写作实践”的教学要点是“抒发真情”、“短诗写作”,文体为抒情散文和诗歌。1.能够根据自己切身感受,确定个性化的表达中心。

2.能够尝试运用多种表达手法,多样化的写出自己的感受。3.力求写作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

第三专题:直面人生

一、生存选择

内容目标

1.能理解司马迁和屈原不同的生死价值观,感受他们的伟大人格。引导学生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养成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

2.能具体分析司马迁“隐忍而活”、屈原“慷慨赴死”的原因。3.能够理解分析《报任安书》、《渔父》两文在表达上各自的特点。

4.以“生存与毁灭”为中心,构成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探讨愿望,在问题驱动下进入专题学习。

学习要求

1.思考司马迁 “隐忍而活”、屈原“慷慨赴死”的原因,并说说对司马迁择生和屈原择死的评价。

2.司马迁在《史记》中借对其他历史人物的评论,表明对生死的看法,他把人对生死的态度分成哪些种,你认为他和屈原分别属于哪一种。

3.探讨《报任安书》、《渔父》的表达特点,分析两文各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4.积累整理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以表格形式梳理所学的文言特殊句式:倒装句和省略句。

5.查阅资料,了解司马迁和屈原的人生经历、伟大贡献。

6.通过诵读理解司马迁和屈原的思想情感,并背诵文中的名句名段。

7.积累整理下列词语:曩 望 固陋 卜祝 流俗 蝼蚁 槛阱 圜墙 惕息 强颜 绳墨 陵迟 引节死节 沉溺 缧紲 隐忍 鄙陋 文采 垂 稽 草创 谤议 浮沉 雕琢 固陋 枯槁 倜傥 凝滞 莞尔

教学建议

本专题的学习方式是问题探讨,探讨的问题是正视人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的选择和考验。本板块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理解司马迁和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报任安书》、《渔父》,组织问题探讨时,对《报任安书》,应注意文中集中表现司马迁人生观的段落,探讨司马迁忍辱不死、发愤著书的原因。对《渔父》的探讨应抓住几次对话,突出屈原的人格追求。《报任安书》、《渔父》两篇文章一长一短,一重一轻,在教学处理上应区别主次,突破重点。《报任安书》涉及比较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理解有一定难度。对探讨的核心问题,应指导学生亲近文本,加深体会。教学中应该落实翻译任务,要求学生主动质疑,为探讨打好基础。其余部分可利用译文解读,便于腾出精力来探讨问题。《渔父》难度不大,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

探讨不应局限于内容,对于表达特点的探讨也有助于理解司马迁和屈原的复杂心情。比如探讨《报任安书》中“欲言又止,欲止又言”的表达特色,可引导学生体会司马迁痛苦的经历和心理,从而感受他人生选择所表现出的非凡的勇气和毅力;又如《渔父》中寓言对话,就是痛苦的内心搏斗的外化,抓住表达上的这个特色,可以更好地感受屈原的人生追求。

问题探讨的学习方式可以改变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重“言”而轻“文”的倾向,可以培养学生掌握质疑辩论、比较辨析、假设推理等批判性阅读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获得新的发现和认识。所以,不能把文言学习仅仅当作文言知识的例子,而要用问题探讨、活动体验和对文本的现代解读把“文言”“语体”打通,真正提升语文的素养。

尽管本板块没有整篇文言背诵任务,但决不能因此忽视诵读,因为“声入心通”“声通意解”,诵读是文言文学习最简便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两篇文章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句,应该督促学生熟读成诵。

二、真的猛士

内容目标

1.通过《记念刘和珍君》的学习,对“生存选择”问题展开深入研讨,深入学习问题探讨的方法。

2.能够分析刘和珍的形象,分析《记念刘和珍君》的情感线索,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3.能够掌握《记念刘和珍君》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

4.能够分析鲁迅对刘和珍请愿做法和死义精神的评价,学会辩证地思考,周密地说理,在探讨中有所发现。

学习要求

1.能说出《记念刘和珍君》中记述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了解她的为人。

2.认识刘和珍等青年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对当代青年学生的深刻启示。3.鲁迅在热情讴歌刘和珍等“真的猛士”时,也毫不留情地解剖中国国民的劣根性。能分析鲁迅解剖出“庸人”的劣根性。

4.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表达思想感情是《记念刘和珍君》的显著特色,请选择典型段落分析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

.比较分析《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欲言又止,欲止又言”和《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欲说还休,欲休还说”的表达方式所取得的表达效果。

6.查阅资料,了解“三一八”惨案,阅读并给同学推荐相关凭吊文章。

7.积累整理下列词语:视听 长歌当哭 惨淡 羽翼 引退 罗网 屠戮 桀骜锋利 寥寥 微漠

殒身不恤 不惮 明证 微茫

教学建议

本板块进一步探讨“生存选择”问题,让学生在《记念刘和珍君》的具体文本情境中拓展深化认识,思考人生的选择。《记念刘和珍君》鲜明地表达了对生死选择的态度,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应通过引导学生探讨文中鲁迅提出的“真的猛士”和“庸人”两组概念,从“伟大”与“平庸”这个角度透视生死选择的精神价值。

应引导学生分析鲁迅如何通过刘和珍的死来探讨生的意义,表现对生命的珍视,对虐杀生命的恶势力的愤慨;引导学生体会《记念刘和珍君》中汹涌澎湃的感情与冷峻凝重的思考交汇的特点,体会其独特的风采和魅力。

应抓住文中作者“说”还是“不说”这个关键,梳理相关的语句,弄清它们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欲言又止,欲止又言”行文方式,探讨它产生的原因和特殊的效果;也可以从对刘和珍片断描写入手,概括刘和珍的精神品质,研读文中充满抒情色彩的关键议论句,引导学生对“真的猛士”和“庸人”的内涵加以探讨,理解鲁迅对生死选择的认识。

应以探讨为核心,突出重点,巧加选择,“长文短教”,“繁文简教”;应使问题探讨有机渗透融合在文本解读中,富有独创性地引导学生去亲历去探究,使学生获得人生发展的精神养料。对于《记念刘和珍君》中教学难点的处理,教师应从引导学生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的目标出发,捕捉教学契机,在动态生成中把探讨引向深入。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在探讨中勇于发表个性化的见解,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对于文中“真的猛士”、“庸人”、“苟活者”、“死”等鲁迅早期思想中的关键词,可以依据近年学术界的新解读,以便拓宽视野,以便更好地指导、驾驭所探讨的问题。但也要谨慎对待,注意分析,不要盲目求新。

三、苦难中的尊严

内容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论厄运》《直面苦难》的主旨,直面人生中的厄运,培养健康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

2.引导学生探讨两篇文章在观点上的异同,分析两篇文章在说理上的不同特点。3.指导学生分析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思考其现实指导意义。

学习要求

.能分析《论厄运》《直面苦难》两文的观点有哪些共同之处,阐述的侧重点有什么区别,并思考人在苦难中应该如何保持尊严。2.能分析两篇文章说理方法各自的特点。3.查阅资料,了解“随笔”这一体裁的特点。

4.查阅资料,并比较《论厄运》《直面苦难》两文,思考外国说理散文和中国说理散文在说理上所具有不同于的特点。

5.了解培根和周国平,课外阅读他们的作品。

6.积累整理下列词语:节制 汲取 浑浑噩噩 苍穹 朝生暮死 无可告慰

教学建议

《论厄运》《直面苦难》两篇文章都具有浓郁的思辨色彩和哲理意味,充满人生智慧,可安排学生自读,教师对两文的观点和说理方式,适当点拨指导,然后对顺境展开探讨。对于学生来说,顺境和逆境是熟悉的话题,应该抓住文本中内容,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认识得到深化。应引导学生分析两篇文章对怎样面对逆境表达的观点的异同。相同之处是,两文谈的是同一个话题,肯定了逆境的价值。不同之处是培根的“逆境观”是英雄主义的,具有古典浪漫主义气息,而周国平则汲取了存在主义的思想养料,倡导一种平民化的“逆境观”。

应引导学生分析两篇文章说理方式的不同。《论厄运》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分析周密严谨,见解深刻独到;《直面苦难》不追求分析论证的环环相扣,而是用诗一般跳跃的语句、具象化的阐发,直接点明思考的结果。

教学中可以考虑与课外阅读适当打通,推荐和指导阅读培根的《论说文集》和周国平的散文,以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写作。

写作实践

本专题“写作实践”的教学要点是“展开个性化的议论”。文体是议论文。1.

能够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论题进行深入的分析。2.

能够在分析中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四专题: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

一、心连广宇

内容目标

1.理解庄子和王羲之对宇宙、人生的认识和看法。

2.启发学生探讨:有人认为庄子思想消极颓废,有人认为庄子学说语冷心热,应如何看待庄子思想?有人认为《兰亭集序》兴尽悲来、由乐转悲非常突兀,不可思议。应如何评价这种看法? 3.了解《逍遥游》和《兰亭集序》叙议结合阐发思想的写法。4.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

学习要求

.探讨《逍遥游》中“逍遥”和“无待”的含义,思考大鹏与蜩、学鸠等形象在文中的作用。2.能够分析《逍遥游》和《兰亭集序》将叙事和议论有机结合,阐发观点的写作思路。3.能够分析《兰亭集序》中表示感情色彩的词语,理清文章的情感脉络。4.能够分析《兰亭集序》骈散结合的语言特色。

5.积累有关序的文体常识以及有关庄子、王羲之的文学、文化常识。 6.列表归类整理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和常用文言虚词。7.摘出文中的成语、名句,理解它们的含义。

8.积累整理下列词语:鲲鹏 胶 抢 控 志怪 莽苍 晦朔 春秋 匹 穷发 适 翱翔 蓬蒿 劝 树 泠然 暮春 群贤 映带 修竹 丝竹管弦 惠风 游目骋怀 视听 怀抱 寄托 放浪 形骸 情随事迁 俯仰 陈迹 修短 虚诞 兴怀 随化

教学建议

作为必修课本的最后一个问题探讨专题,本专题有两个功能:一是对前面20个人文话题的自然升华,由对“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若干具体问题的思考,生发为对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问题的追问;二是这些文本本身对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引领功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丰富的课程价值。

本专题许多问题是在前面思考的基础上,最后自然升华出来的终极思考,应推动学生深入思考,而所有的思考必须建立在文本诵读、文思梳理、文词理解、文意阐发的基础上。第二,应该注重学生知识储备和学习方法的总结和深化,使学生的相关文言知识、文本解读的方法、阅读鉴赏的方法不断得到强化。

《逍遥游》、《兰亭集序》都是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富有哲理思辨色彩的文章。教学中应从文本出发,牢牢抓住两篇文章的核心观点。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把两文蕴含的思想内涵挖掘出来,使文中包含的人生境界深深感染学生。

《逍遥游》、《兰亭集序》两篇文章还构成互补关系。前文为我们构筑了超越时空的绝对自由的精神世界,后文侧重谈人生是短暂和渺小的。那么如何超越人生短暂的客观现实?应引导学生注意庄子的主张:提升境界,超越庸常、世俗,使精神得到永恒。

《逍遥游》、《兰亭集序》两篇文章的语言各有特色,一篇汪洋恣肆,一篇清淡雅洁,课堂上可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边品味边展开想像和联想,与作者产生共同的情感体验,又可通过诵读表现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体会不同语言风格的魅力。

二、伟大的情思

内容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帕斯卡尔和罗素作品思想、道德、理性等人生哲学命题的深刻内涵。了解著名思想家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看法,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2.能体会帕斯卡尔和罗素深邃的思想与诗意的激情高度融合的表达效果,能了解用形象化的语言阐释抽象道理的写法。

3.指导学生读写结合,尝试将理性的思考与真挚的感情相结合写作断片式的杂感或较复杂的说理文,或仿写情理相融的片断或格言。

学习要求

1.思考帕斯卡尔在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的著名比喻中所体现出的对思想与人生的认识。2.分析《人是能思想的苇草》用断片式的随感写出自己思考的写作特点。3.探究如果将罗素的三种人生激情区分出层次,可以怎样划分,及其理由。

4.整合《我为什么活着》一文中关于现实苦难的叙述与《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中关于人生可悲的观点,认识这些伟大的思想家是怎样超越现实的困苦,达到生命的永恒的。5.积累关于帕斯卡尔、罗素的文学、文化常识。6.积累整理下列词语:孤寂 死寂 流转

教学建议

应启发学生注意帕斯卡尔反复强调的思想使脆弱渺小的人高贵伟大起来并有了尊严的观点,教学中应以这一观点为核心设计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探究讨论。

应启发学生注意文章观点的表述,这个观点既是作者丰富思想的高度浓缩,也是极富诗意的表达,语言凝炼、隽永,闪耀着理性的光芒,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品味鉴赏。

应引导学生感受罗素作为一个大思想家的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教学仍然要抓住人为什么而活着,活着的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追求这一核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研习,整体把握文章意思;走出文本,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探讨人之所以为人的特点及人生的追求。

帕斯卡尔和罗素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但语文教学不是要求掌握他们的哲学体系和思想理论,所以教学中要遵循“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原则,在研习、探究过程中,既要让学生的思想腾飞起来,又要切实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应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住散发出思想华彩的句子,抓住文章中的基本观点。应围绕专题的人文话题,组织讨论,要求学生把人生积累和经验带入文本,演绎自己的认识,与文本化为一体,体现出“语文味”。

写作实践

本专题“写作实践”的教学要点是“以理服人”,文体为议论文。1.

能够在确定议论中心时,增加立意的思想内涵。

2.能够围绕议论中心,恰当地引用名言和事例,增强作文的哲理性。

下载关于必修教科书的几点看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必修教科书的几点看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五(推荐阅读)

    第一专题:科学之光 一、探索与发现 内容目标 1.从人类在科学领域的探究及对客观世界内在规律的把握的角度,引导学生享受发现与探索的乐趣。 2.感悟科学家严谨而审慎的科学态度以......

    共和国教科书

    共和国教科书----资中筠 2011年,在学术界的大事首先是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这一纪念远远超出了应景活动,而是掀起了重新审视的热潮。有关文章、著作、记录影像、挖掘出的新史料、......

    思想品德教科书

    义务教育教科书思想品德 八年级(上)知识要点孟州市河阳中学 20130201N01、家庭的含义与建立方式: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而成的亲属生活组织。家庭关系的确......

    循环教科书

    武威第十一中学 免费教科书循环使用管理办法 为认真做好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科书循环使用工作,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学校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循环使用管理办法。 一、基本要求......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3 2 祝福(5篇)

    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必修3 2 祝福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最初发表在1924年3月15日《东方杂志》第21卷第6号,后收入作者......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编写说明[推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编写说明 刘真福 本册课本与全套课本一样,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为指导,以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读写能力和相应的人文素养为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4 13张衡传

    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必修4 13 张衡传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以翔实的文笔全面记述了张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学、政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必修)》编写说明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必修)》编写说明 王涧 按照本套教科书的设计思路,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分为循序渐进的五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综合性的。本册属于其中的第二个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