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讲稿
如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讲稿
“小组合作学习”是生本课堂最主要的学习形式,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也就抓住了生本课堂的精髓。围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学校做了以下积极的探索。
一、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理解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获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与发展,实现了特定的教学目标。即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发挥小组群体的互动功能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培养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竞争等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当前“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低效表现
1、不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时不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只关注自己发言机会,不在乎别的同学在说什么。
2、不懂礼貌 小组在完成共同性学习任务时学习好的同学成了小“权威”充当指挥者的角色,容易出现不礼貌的言谈举止特别是瞧不起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3、不善互助
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只关注自己的学习行为,当同学有困难时,不能主动帮忙。
4、不会包容
在小组间进行竞争时,缺乏群体精神,将小组内认为阻碍获胜的同学排斥在外,比赛竞争失败后相互指责埋怨。
5、时间不足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或者不到几分钟就叫“停”。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三、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
1、异质分组促进互动
所谓异质分组,是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能力特长、学习态度与性格、性别等因素.将他们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待进步生,并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合这三个层次的学生。最常用的就是4人小组。分别从纵横两个 维度安排,纵向方面,每组都含有三个层次的学生,方便他们取长补短。横向方面,可以清晰的看出各小组成员是根据班级学生大致存在的差异而进行均衡分配。这样的合作学习分组,虽然组内成员之间有程度上的差异。但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比赛时,各层次的成员都能在其他组中找到相对应的竞争对手。有足裕在教学中采取竞争的方法促进其发展,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在自己的学习环境中,达到各自的学习目标。
2、角色分配各司其职
小组组建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小组不可或缺的一员,明白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每人都有自己应尽的职责。老师可以根据组内学生的相对特长,进行合理分工。
组长:由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负责督促组员完成任务协调组内外关系,组织组内的总结和评价。
记录员:由作文水平高、文笔优美者的同学担任。负责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文字加工。
汇报员:由胆子大些、语言组织能力强、表达条理清晰的同学担任。负责小组学习结果向外发布信息,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出总结性发言,并随时解答别人提出的疑问。
观察员:由严于律已、认真细致的同学担任。随时提醒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随意讲题外话或做其他与讨论无关行为的学生。提醒小组成员讨论时控制音量。
成员职责的分工不是固定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需要,成员之间的分工任务可经常性地进行轮换,以期使每一位学生能感受小组每一份“工作”的艰辛与乐趣。
3、授予技巧鼓励参与 合作学习是否成功,除了与明确的分工有关,还跟组员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技巧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确保合作学习有序且有效呢?我们的办法就是订立“合作公约”
合作公约发言
A、先准备,后发言,谈看法要有根据能说清理由不信口开河。
B、发言围绕讨论中心不东拉西扯。C、语言表达力求明白,不罗嗦。D、给人满意的答复。
E、音量,个人汇报,声音响亮,使在教室对角线位臵的同学也能清楚的听到,二人讨论,温文柔和,像说悄悄话时的音量,四人讨论,声量清晰,让小组内成员听到即可,不影响其他组讨论。
倾听
A、聆听别人发言时,眼睛要注视着对方。 B、以微笑、点头,表示感兴趣或者赞许。 C、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想,记住要点。 D、边听边分辨出和自己发言相同的内容,自己发言时不重复。
E、不要打断别人的发言,有不同意见要耐心听完别人的发言后再提出。
F、别人发言如有疑问,请对方解释说明时,说话要有礼貌,要用“是否请您”或“您是不是可以”。
G、学会站在对方立场考虑问题,体会别人的看法和感受。求助
A、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可向同学请教,要让别人明白你不懂不会的地方。
B、态度要虚心礼貌,眼睛注视对方。
C、接受帮助后,应肯定对方对你的帮助并表示感谢。反思
A、虚心考虑别人的意见,修正和补充自己原来看法中不正确,不完善的地方。
B、勇于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肯定与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正确看法。
自控
A、服从组长安排。B、遵守纪律。
C、主动、热情、耐心地帮助同学,对被帮助同学不说讽刺、嘲笑、挖苦一类的话,不伤害同学的自尊心。
D、帮助时,要向同学说清发生困难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E、对同学说,“有困难找我我会尽力而为的。”
4、密切关注,适时监控
学生开始合作后,教师并非无事可做了。教师要注意观察各小组的行为,了解小组达到目标任务的情况,小组成员间有效合作的状况,洞悉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努力为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开展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必要时,教师应主动参与到学生全合作中去,成为其中的一员,观察各层次成员的各种表现,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情况。总之,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来回巡视和听取意见,不断转换角,时而是促进,时而是参与者,时而是合作者,时而是帮助者。就如何在合作学习中更全面、更深入地引导学生等问题上,我们对老师也提出了具体要求。要做到要避免,不随便打断学生,必要时再介入经常由你来解决问题。蹲下来和学生的视线保持统一水平。站着俯视小组成员。要令整个小组专注于你的言行只有一个组员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身上。
四、对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几点进一步的思考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应换位思考。合作学习使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探究、讨论,都有收获都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师更应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我们以为很简单的,往往对学生来说却较难理解。所以我们应多进行换位思考,尽量把问题想到“细处、实处”,只有这样,才能做学生的知心人。
2、开展“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同时,还应提倡“组际合作”。
通过实行组间合作,我们可以把小组合作学习中取得的积极结果推广到整个班级中去。当一个小组完成了任务,教师可鼓励他们去帮助别的小组完成任务。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合作。
3、在课堂中多进行随堂测试,同时把合作学习延伸到课外。
如果合作学习后,马上针对学习内容进行测试,评价那效果是否会更好?并且,还应注重课后的小组合作,多提供机会给学生。
4、在合理“分工”的前提下还要注意“分层性。在不同的小组之间,组员的整体素质并不一定完全一样针对某些问题,不同组也有不同的反应。我们在设计问题过程中,要考虑到这些差异性,想方设法进行”分层合作“使那些相对薄弱的组不至于手忙脚乱,最后通过交流使每位学生获得问题的解决。这样是否会更合理地体现合作的精神?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最后,让我们以一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结束。
第二篇:小组合作学习快乐多说课讲稿
2015年长沙市说课比赛讲稿
《小组合作学习快乐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鲁妹,来自芙蓉区育才第三小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节方法指导课:《小组合作学习快乐多》。
一、问题的由来:
小组合作学习是综合实践学科教学应用最广泛、最多的学习方式。然而绝大部分老师在课堂实施中遇到了一些困惑与问题:比如:或小组成员在闲聊,或冷场无话可讲,或差生不参与,只听好生讲。基于以上的种种问题与现象,我设计了一节“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课来指导孩子们怎样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二、说课的整体流程:
(一)教学过程
我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首先是感知--然后再学习方法--最后是体验来设计了我的教学过程:(课件:感知---学习----体验)1.导入新课,感知小组合作的力量。2.完善小组,学习小组合作的方法。3.主题实践,体验小组合作的快乐。
(二)教学目标
我将通过以上教学过程达成以下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合作的力量大。2:学习掌握小组合作的方法。3.体验合作的方法与快乐。
现在我将具体说说我是怎样通过教学过程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的。我着重讲。。
1.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导入新课”,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两个体验活动:(体验活动)
▲一个是欣赏歌曲《三个和尚》:抛出问题:为什人多了反而会没水喝了呢?
▲另一个是体验活动:折筷子。为什么一把筷子就没法折断了呢? ▲通过导入环节,孩子们的认知与体验中,达成了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合作的力量大。
2.教学过程的第二个环节是:完善小组,学习小组合作的方法。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4个合作活动:(合作活动)▲指导策略1:游戏分组,体验合作的快乐。
游戏的名字叫”找朋友”,每个人抽一张老师准备好的纸条,上面会出现水果、蔬菜、动物、交通工具,文具。。。等不同的名词,然后老师会说一种分组方法,(配歌曲”我的朋友在哪里”)让每个人寻找自己的家。
▲指导策略2:分组围坐,感受组内的氛围。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综合实践课没有专门的功能室,在教室里怎样分组围坐成了我们一个苦恼的问题,我采取“一抽二推三坐下”的小组合作方式来完成分组围坐。请大家看看孩子们是怎样完成的。
▲指导策略3:给组取名,指导讨论的方式。
分组坐好后,各组讨论为自己的小组起一个有特色的名字。各组在汇报组名时,特别引导学生说说,你们刚才在小组内是怎么发言讨论的?
有的孩子说:我出一个主意,他提一个建议,有的孩子说:我们每个人说一个组名,再选出一个最好的。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教师适时指导小组讨论发言的方式有:自由发言式,轮流发言式。
▲指导策略4:选取组长,指导良性竞争。
我们要给每个小组选一个组长。选完后,各组交流了各自选组长的方法:1.投票选取。2.抓阄的方式选组长。3.演讲竞争式。通过以上教学过程的第二个教学环节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初步了解体验小组合作的方法。
以上两个环节,已经将小组的基本形式初步形成,接下来将带着孩子们在具体的主题活动《手工小制作》中体验小组合作的快乐。(出示环节3和策划表)3.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是:主题实践,体验小组合作的快乐。教学策略1:选择活动内容,感受组内决策。
现在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材料:彩色卡纸、剪刀、胶棒、水彩笔。(1)请每个小组先观察材料,各个小组根据材料,讨论要完成一件什么作品。
作品类型(剪纸,折纸,贴纸,纸艺等)作品内容(动物,人物,风景,服饰等)
各组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并说明你们讨论的过程与方法。(学生说讨论的过程与方法时就多多谈到合作的情感体验,比如:当意见不统一时,就少数服从多数;当意见不统一,展开说理辩论;当有同学不高兴时,我们会相互尊重与谦让; 教学策略2:体验活动分工,归纳分工方法。
首先老师适时出示:活动分工指导:(1)根据你的活动内容需求进行人员分工。(2)组内人人参与。(3)每个人各尽所能。
在分工活动反馈当中,孩子们的分工安排非常到位,很合理,比如孩子们分工安排到:画小制作草图,裁剪,涂色,粘贴,撰写作品介绍,语言介绍作品,全方位展示作品,谈制作过程的体验等等
这些内容与活动需求相符合。
人员安排设计到不同的6个人,人人都参与,人人都有责任。另外从我了解的情况看,人员安排都各尽所能,扬长避短。
小组合作策划完毕,等待我们的是下节课的动手制作。通过以上教学过程的第三个教学环节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3:在具体主题活动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与快乐。
最后,本节课在歌曲《众人划浆开大船》中结束,感受团结合作的力量大。
三、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我写下了这样一段话:50个孩子就有50个不同版本的哈姆雷特,我们应该关心每一个孩子的课堂成长,充分关注孩子的情感体验,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愿,让他们各尽所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自信的,有兴趣的参与学习活动。
正如古罗马教育家普罗塔克所说:“孩子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完毕,欢迎批评指正!
第三篇:如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讲稿
(一)合作学习的含义
一、合作学习的实质和意义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指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合作学习起源于6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对学生集体动力作用的研究。在70年代中期,合作学习兴起,80年代中期逐步发展为一种课堂教学的策略。这一策略目前已广泛的用于50多个国家的中小学课堂。各个国家的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有较大的差异,有的侧重相对结构化的方案,着眼于技能、概念、信息的掌握,有的注重非结构性的讨论或小组设计,着眼于社会化、高水平的思维或问题解决的技能。
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是学生座位排列由过去的秧田式变成合围而坐,但其实质是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一个组员不仅自己要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全组没一个同学都学好为目标。教师根据小组的总体表现进行小组奖励,学生是同自己过去比较而获奖励。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能满足学生心理需要,提高学生自尊,促进学生情感发展与同学间互爱及学生社交能力的提高。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学生可以较好地适应将来在校外可能遇到的各种能力差异,使个别差异在集体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研究,[美]罗伯特•E•斯莱文在《合作学习与学生成绩》一文中介绍了六种理论。我国陈云英博士认为合作学习理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强调学生共同活动本身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维果茨基将儿童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或与能力更强的同伙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1978)可见儿童间在彼此最近发展区内合作,会表现比较单独活动更高级的行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促进学生质量的提高。皮亚杰(1926)认为,社会经验知识--语言、价值、规则、道德和符号系统只能在与他人相互作用中才能习得。合作更好地提供了同学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还需经常向其它组员解释材料,进行讲解等等,根据认知的精制理论,这也是精制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当然耐心倾听其它同学解释的学生也会比单独学习的学生学得更多更好。所以通过合作学习能提高学生的认知层次,促进认知发展。
2.自控理论 人的行为内驱力来自人的固有需要。儿童有他基本心理需要、情感需要,如爱的需要、归属需要、关心他人的需要、影响别人的需要、与别人分享的需要、合作的需要等等。正如波兰教育家雅•柯尔恰克所说:儿童是感情的王子,他们的感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小组学习同传统教学相比更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情感发展,从而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
3.集体动力理论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必畏惧教师的权威,也不需担心个人学习的失败和紧张,同学问互勉、互助、互爱.合作的环境有利于学生产生自尊自重的情感(Slavin l983,Blaneyt,1977),这种情感和学生的学业成绩成正相关,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合作学习中,成员间是互相依赖的,教师又是以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从而使小组成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对那些动机、毅力、责任心相对较弱的学生会产生积极的群体压力,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效果、4.课堂教学理论 课堂数学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在传统的班集体教学中,教师处于权威地位,学生为各自目标奋斗,同学间是竞争的、缺少互助、教师奖励也只是针对个别学生。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但是在合作学习中,只有小组中每个学生都尽到自己责任,小组获得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目标。师生的单向交流发展成多向交流,奖励由过去主要对学生个人奖励发展为面向小组的合作性奖励,教师与学生间的权威关系,改变为学生自控为主,教师协助为辅,所以小组学习更好地体现了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的地位,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在合作学习中也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解放了教师.教师可以腾出时间和精力对学生个别辅导。
以上这些理论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补充,不同的理论会采用不同的合作学习的形式,也适用于不同的学习内容。
(二)谈谈小组合作学习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小组合作时,同学们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观点不一,脸红耳赤,真是集思广益,好处多多。但笔者在听评课或自己实践时,确实也经常看见,活动时,有人滔滔不绝,而有人却呆若木鸡。或是你读你的,我想我的。为何同时合作学习,却有如此不同的景观呢?结合这几年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及其反思,我想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教师的观念有否真正更新?
教师有否真正地融入小组学习中,并和同学们一起体验小组学习的快乐?当你真的能与之喜与之悲的时候,小组合作学习才有了自己的活力。就象对新生儿,没有真诚的关爱和小心的呵护,小宝宝会健康成长吗?对待小组学习,教师观就应象对待新生儿一样。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引导者。试想如果连教师自己都认为小组合作只是一种形式或只认为它是学习的一种便利,缺少应有的期望和热情,那你能指望学生的新奇和热情能持续多久?我不由地想起了我中学的一位数学老师,没有她那满含期待、信任、自信的眼睛,我想我是不会喜欢学数学的。因此,小组合作能否有效、持续地发挥其作用,教师观念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可以说是一个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二、小组搭配是精心安排还是放任自流?
小组搭配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小组作用是否良性地发挥。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小组搭配不妨分这样几步走:
1、可以先是自然搭配,让小组自发地推举一位小组长。
2、结合原因进行小组重组。实验一段时间后,小组搭配的许多问题就会逐渐暴露出来,老师,他都不说,老师,他一直在玩,老师,他们在讲话……等等。老师不应放任自流,也不应简单处理,最好是耐心询问产生问题的学生,可以单独谈心,可以温言劝说,结合原因进行小组重组,让优弱势趋向合理。
3、让弱势转化为优势。小组重组中更重要的是要激发问题学生的自信心,给予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多创造机会让他表现,让弱势也转化为优势,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如果老师不断地发现弱势,不断地转化弱势,那么最后的局面必定是一派生机勃勃。当然这需要老师付出多么辛勤的努力。
三、小组团体意识有多强?
组合成有生气的小组后,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激发小组的团体意识。一个有凝聚力的小组,它的意义是更大的。其中培养的不仅有合作精神,更有责任感和荣誉感。有了团体意识,反过来可以团结小组成员,小组每个成员能自觉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小组的团体意识是需要老师的激发的。可以引入适当竞争。如建立评比制度,哪个小组发言的很精彩,就加分或加小花给予鼓励。当然这种奖励应是公平、民主的,不是泛滥的,应是对使大家都心悦诚服的发言的肯定。使孩子们体会到奖励的珍贵,激励他们积极去争取。
四、是随处小组合作,还是有机结合?
就象任何一个生命体,光有期待和愿望是不行的,它还需要供其生长发育必要的养分。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样。如果没有适合合作学习的环境、机会,它一样名存实亡。
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选择适宜的合作情境。新教材里就有许多可以发掘的情境。如:新教材第三册的七色花店(花店里有各种花:马蹄莲2元一枝、菊花3元有一枝,康乃馨4元一枝……)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我有25元钱,请您给我配一束这是一个很好的 激发探究思维和合作的实际情境。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在小组中进行讨论,设计出本组的配花方案,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案又多又好。这一来极大地激发起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思维活跃的和不爱表现的孩子一样积极设计各种方案,最后,推出本组的方案参加全班交流。
但是我们也不能处处、什么问题都用小组合作解决,否则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就象在鲜美的菜肴,吃多了也会厌恶一样。适当地与独立思考、动手解决、老师或其他学生点拨……等方式相结合,使学生时时有新鲜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再说事实上数学问题也不是都适合合作小组解决。比如:笔算一道多位数乘法,完全可以让学生在两位数乘法的方法上独立思考完成。再让他们说说想法,各抒己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独立运用的能力。如果用合作来解决:
一、浪费了大家的时间。
二、浪费了大家的精力。
三、忽视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
独立学习能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一个人能否良好地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否良好的独立学习的能力。试想一味地依赖、模仿,没有自己的主见、创新,社会的发展能将希望寄托在这样的人身上吗?因此,合作学习应和其他学习尤其独立学习有机地结合,在培养合作精神上又有自己独立思考。真正地做到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脸红耳赤,集思广益。
祝愿每位老师(包括我自己)在辛勤地努力下,都能拥有这么一批可爱、乐观、上进的学生吧
第四篇:《小组合作学习指导策略》研修总结
《小组合作学习指导策略》研修总结
章凤镇弄贯小学
许元开
小组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是按学生不同的能力兴趣编团队或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互助性学习。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校本教材研修实施方案的指引下,我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学校《小组合作学习指导策略》一书的研修活动。通过这近半年的努力,本人采用个人研修→研读心得→实际应用→集体交流→考核等的学习方式,较为圆满地完成了研修任务。本人不论是实际的教学工作,还是理论上的提升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为更有效地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这个新课题,结合自身课堂教学实践,现将《小组合作学习指导策略》一书的个人研读工作做出如下总结:
一、优化组合,准备合作
在实践教学中,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明确任务,运用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问题。这样,既给了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又给了他们自由的内容选择和活动的空间,使学生明白怎样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握时机,体验合作
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例如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快速解决问题;而复杂的知识内容,则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慎重考虑。合作性学习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三、评价激励,延伸合作
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同时,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也正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评价可以是个人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奖励,有利于激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总之,通过培训还懂得了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第五篇:小组合作学习
班级管理中如何发挥好小组的作用
在班级管理中,将班内学生分小组管理,这种方法已被广泛使用。事实也证明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课改逐渐成熟的时候,小组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了。小组不仅是班级的组成形式,也是班级走向科学管理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保证。小组如果能充分发挥作用,那整个班级的管理肯定能搞好,班级内每个同学的学习成绩肯定能上升,班级肯定也会日益富有凝聚力。那如何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呢? 一,科学合理的划分组建小组。
促使小组成员充分团结,只有整个组的成员充分团结了,才能发掘小组最大的潜力,才能有效地开展好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内外学习。怎样让小组成员充分团结呢?这首先要选好小组长,小组长的选择非常关键,如果小组长很有责任心,能服众,组员自然团结在他的周围。所以,小组长必须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服众,其他同学服你,你才能够顺利的开展工作,小组成员才会充分团结。分组时,一个小组通常都有4个同学或6个同学组成,若是6人为一组,还可以选一名副组长。一个组的组成,在学习上要使好、中、差相互搭配,男生和女生的搭配,这有利于组内在学习上互相促进。小组组建后,要首先使其在学习上发挥积极作用。在课堂学习中对于需要讨论的问题,可以采取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时,组长根据教师课堂合作学习的要求,给小组成员分工。在英语学习中,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对话表演等。针对不同学科可根据各单元内容,各小组轮流给大家带来阅读补充材料或是开展讲故事、小小推销会等活动。
二,设计组徽树旗帜,创建文化营氛围。我们班级的名称定为海洋班,希望我们班的学生能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和气魄;更有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和毅力,做一个胸怀主见、目标明确、奋勇上进的弄潮人。
围绕班名确立小组名称和徽标,营造小组文化氛围。这些往往代表了组内成员的愿望,这可让我犯了难,怎么起组名啊?组名还要与班名相融合,为此我绞尽了脑汁还是想不出来,最后灵机一动,想起了魏书生老师说的,遇事要和学生们多商量,人多智谋广,共同磋商,为小组取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响亮的名字,这更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
说干就干,我马上来到教室,把我们班名的内涵告诉了全班学生,并问他们:“大家知道海洋里都有什么动物呢?”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有海豚、鲨鱼、龙虾等„„我还强调:“我们的组名必须与班名相融合,不能只是一个标志和名称,还要有一定的含义„„”
各小组马上展开了激烈的讨„„最终第一组命名为珊瑚小组,希望自己能发现和追求美的东西,要内外兼修,不但要关注外表,更要追求心灵的美;第二组龙虾团的成员们追求积极向上,信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第三组海星队成员相信“人心齐,泰山移”,“一个好汉三个帮”;第四组希望成员们像鲨鱼那样敢于拼搏,勇往直前;第五组海豚组希望本组成员像海豚那样见义勇为,处处为别人着想;第六组鲤鱼组希望本组成员能争创第一,跃入龙门。我又看了他们的口号,其中珊瑚组的口号是“学而不厌,勇往直前,努力学习,团结一心。” ;龙虾组的口号是“小组同心,其利断金,冲破难关,我是第一。” ;还有海星组的组训是“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看到这些让我很感动,很欣慰。孩子们都知道了集体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只要团结起来,任何困难就会克服的,组训与我们的班风是相一致的,强调认真的重要性。这让我看到班级的希望,我们是团队无敌的,趁热打铁,我让学生们呼了号,大家顿时精神焕发,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讨论问题很激烈,展示时魅力四射,让我看到了孩子们身上潜藏的智慧和力量。第三,班主任多组织开展一些学习以外的活动激励小组成员,利于小组团结的活动,使小组在班级管理中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通过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样才能调动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小组划分之后,在班内的任何活动中就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将要荣辱与众。除了平时课内外的学习,班主任要组织开展一些其他活动,例如班内的值日,外出的劳动,课间操等。在开展活动时,可进行小组量化评比,为此,班主任与全班同学一起,应制定详细的竞赛小组管理办法。根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把学业成绩(作业情况、平时测试和检查、阶段性检测、期终考试、各种竞赛成绩等)、行为表现、社会实践等内容,具体地量化为可以操作的评分细则。有了详细的量化评比细则,就应该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实现评比的有效性,激发学生争当先进的积极性。我的一般做法是,每周一小评,进行口头表扬或适当提醒,或是小奖励一次。
每月或半个学期总结一次,对获得前三名的小组进行“大奖励”一次,而对于表现不佳的小组,而要布置为班级做一两件好事,多做一两周卫生,或是多完成一两项作业等。这样奖罚分明,让学生有一股上进的动力,并在活动中学会分清是非。这些活动的开展,都是以有利于小组的团结,增强团队意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为目的,同时也使各小组及时的改进本组的工作。每月或半学期一次的“大奖励”时,我们总会发现有的小组特别优秀,而有的小组却相对落后,这时如不适当调整,让学生有重新起跑的感觉,就会让一部分学生失去信心,从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念头。
因而,每次“大奖励”后,我会让各小组适当调整,或再次重新组合,以保持各组的相对同质性。这种动态的管理,一方面保证了竞赛的“可比性”,维持学生参与竞争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另一方面在于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目标,形成学生每取得一点进步,就会有一个新的奋斗目标呈现在他面前的激励机制,形成通过小目标的不断导向,引导他不断进步,不断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良好状态。
最后,班主任要做好对小组长的培养,要注意适时对小组工作进行指导,使每个小组的各项工作都能按照要求有效地开展。同时,还应该鼓励各组创造性的开张本组工作。对小组长的培养,在小组组建之初,班主任就要有计划、有针对性进行。如在课堂学习中,小组长如何组织好本组组员,如何使组员积极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小组长如何分配学习任务,如何使每个成员都能够分配到适合他做的任务等等。对于这些,组长都应该知道如何去安排。同时,在小组开展各项活动的过程中,针对出现的问题,班主任要及时的给予指导,使的小组各项活动都能够正常而有序的进行。对于小组的一些好的做法,富有创造性的活动,班主任应该充分的给予肯定,并且能够在班内推广,以此来鼓励他们在班级管理中,如果能够充分的发挥好小组的作用。使班内的每个小组在学习、纪律、卫生以及其他各项活动中都能够展开竞争,班级的各项工作定能够走上正轨,进而形成良性循环。这样一来,班主任的工作也就会显得轻松的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