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6计胜战计第二计围魏救赵演讲稿
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
故事篇
亲爱的福桔听友们,欢迎来到福桔之声,听福桔讲故事,上回,我们讲了三十六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很多朋友问,三十六计不是走为上计么,其实呢,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是指在我不如敌的情况下,为保存实力,主动撤退.所谓上计呢,不是说,“走”在三十六计中是上计,而是说,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方选择撤退来保存实力是最好的方法,那么今天呢,福桔将为听众朋友们介绍“胜战计”第二计---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原意是指在魏国包围了赵国的时候,不直接去赵国解围,而是通过反过来包围魏国国都的办法,迫使其回救而自己解赵之围。引申为通过围攻来犯之敌的后方据点,迫使其撤回兵力的作战方法。
该典故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的齐魏桂陵之战。公元前345年,魏国派将军庞涓带领八万军队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的首都邯郸。赵国派人到齐国求救,齐威王任命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带兵八万去救援赵国。田忌大军兵发邯郸,要与魏军决战,救援赵国。这时,军师孙膑却急忙说道:“田将军我们的大军不应去到邯郸,应当到大梁去。”田忌惊讶地问其何故。孙膑笑道:“要想解开一团乱丝,不能用拳头去乱打,要善于用手去解开它;要想替别人拉架,不能去参加搏斗。现在要去解救赵国的危难,直接去死打硬拼是不合算的。眼下魏国精兵都在攻打赵国,国内防御必定空虚。我们如发大军直捣大梁,大梁是魏国首都,庞涓必然要回军自救。庞涓一撤军,邯郸的围不就解开了吗?等到庞涓急忙赶回本国时,我们再在半路上打他个伏击,不正好以逸待劳吗?”田忌一听,恍然大悟,连叫:“好计”众将也都高兴地赞成。于是,齐国军队不去邯郸,而直接去魏国首都大梁。魏国军队虽在攻打邯郸,但与国内联系却十分密切。庞涓突然接到探马报告,说齐国大队人马浩浩荡荡袭击魏国首都大梁去了。这一惊非同小可。他慌慌张张地带领部队撤离邯郸,日夜行军,回师自救。当魏军赶到桂陵时,中了齐军的埋伏。魏军长期在外奔波作战,现在又是急行军,十分劳累;齐国军队却以逸待劳,锐气正盛。魏军抵挡不住,被齐军打得落花流水。齐国军队没有花大力气,就解了赵国之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来势凶猛的强敌,不必硬拼,应当避其锋芒,采用分导引流的办法:或者攻击敌人的薄弱之处牵制它,或者袭击敌人的要害部位威胁它,或者绕到敌人背后打击它。如此一来,敌人就不得不放弃原来的目标。这是一种转化敌我双方地位的迂回策略。所以,围魏救赵的精髓就是攻打集中之敌,不如攻打分散之敌。从正面攻敌,不如从侧面攻打防守相对薄弱之敌。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你们Get 到新技能了没?好啦,今天的福桔之声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下周再会!
文案篇 【题解】
围魏救赵。魏、赵: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两个国家。原意是指在魏国包围了赵国的时候,不直接去赵国解围,而是通过反过来包围魏国国都的办法,迫使其回救而自己解赵之围。引申为通过围攻来犯之敌的后方据点,迫使其撤回兵力的作战方法。【原典】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注释】 共敌:这里是指集中的敌人。分敌:这里是指分散的敌人。敌,攻打。敌阳:这里是指公开、正面、先发制人。敌阴:这里是指隐蔽、侧面、后发制人。敌阳不如敌阴:指正面攻敌,不如从侧面攻敌。【译文】
攻打集中之敌,不如攻打分散之敌。从正面攻敌,不如从侧面攻打防守相对薄弱之敌。
第二篇:36计胜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演讲稿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故事篇
亲爱的福桔听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福桔之声---听福桔 讲故事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十六计第七计,也就是敌战计的第一计---无中生有。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敌战计:
敌战计,是三十六计的第二套计谋,是指在敌我双方对峙的情况下,有意识地主动创造有利于我方的条件和时机,造成敌方产生错觉,使之处于被动,而受制于我。
敌战计的第一计就是无中生有。无中生有。这个“无”,指的是“假”,是“虚”。这个“有”,指的是“真”,是“实”。无中生有,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虚实互变,扰乱敌人,使敌方造成判断失误,行动失误。今天我们得故事是秦国的相国张仪用无中生有之计,离间齐楚两国的故事。
战国末期,七雄并立。实际上,秦国兵力最强,楚国地盘最大,齐国地势最好。其余四国都不是他们的对手。当时,齐楚结盟,秦国虽有野心,但却无法取胜。秦国的相国张仪是个著名谋略家,他向秦王建议,用计离间齐楚,再分别击之。秦王觉得有道理,遂派张仪出使楚国。
张仪带着厚礼拜见楚怀王,说秦国愿意把商于之地六百里(今河南淅川、内江一带)送与楚国,条件是楚国与齐国断绝联盟。楚怀王一听,觉得有利可图:一得了地盘,二削弱了齐国,三又可与强秦结盟。于是不顾大臣们的反对,痛痛快快地答应了。楚怀王派逢侯丑与张仪赴秦,签订条约。
二人快到咸阳的时候,张仪假装喝醉酒,从车上掉了下来,受了伤,然后回家养伤。逢侯丑只得在驿馆住下。过了几天,逢侯丑见不到张仪,只得上书秦王。秦王回信说:既然有约定,寡人当然遵守。但是楚国还没有与齐国正式断盟,怎能随便签约呢?逢侯丑便派人向楚怀王汇报,楚怀王哪里知道这是秦国早已设下的圈套,他立即派人到齐国,故意大骂齐王,使得齐王一怒之下与楚国断绝了联盟,随后逢侯丑再次上书秦王。这时,张仪的“病”也好了,他装作恰好碰到逢侯丑的样子,说到:“咦,你怎么还没有回国?”逢侯丑说:“正要同你一起去见秦王,谈送商于之地一事。”张仪却说:“这点小事,不用秦王亲自决定。我当时已说将我的奉邑六里,送给楚王,此事我决定就成了。”逢侯丑说:“你说的是商于六百里呀!”张仪故作惊讶道:“哪里的话!秦国土地都是征战所得,岂能随意送人?你们听错了吧!”
逢侯丑这时才知道上了张仪的当了,无奈之下,只得回国汇报楚怀王。楚怀王听后勃然大怒,发兵攻秦。可是这时秦国与齐国已经结盟了,在秦齐两国夹击之下,楚军大败,秦军豪取汉中之地六百里。最后,楚怀王只得割地求和。在这个故事里,楚怀王中了张仪无中生有之计,不但没有得到好处,相反却丧失大片国土。
无中生有的计谋,其本义就是凭空捏造,用虚假的东西来欺骗对手,使对手产生判断上的失误和行为上的错误。在此计中,无中生有的过程要巧妙而无破绽,这样才能成功。可以说,无中生有的应用是高级将领斗智的最高境界。而在当代商战的领域中,“无中生有”常被用作骗术,欺骗顾客,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警惕心哦!
好啦,今天的三十六计之无中生有得故事就讲到这里啦,亲爱的福桔听友们,我们下期再会!文案篇 【题解】
无中生有。这个“无”,指的是“假”,是“虚”。这个“有”,指的是“真”,是“实”。无中生有,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虚实互变,扰乱敌人,使敌方造成判断失误,行动失误。【原典】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注释】
诳也,非诳也:诳,欺骗,迷惑。全句意为:虚假之事,又非虚假之事。实其所诳也:实,实在,真实。实其所诳,是说把真实的东西充实到假象之中。少阴、太阴、太阳:原指《易经》中的兑卦(少阴)、巽(太阴)、震卦(太阳)。【译文】
用虚假情况迷惑敌人,但又不完全是虚假情况,因为在虚假情况中又有真实的行动。在稍微隐蔽的军事行动中,隐藏着大的军事行动;大的隐蔽的军事行动,又常常在非常公开的、大的军事行动中进行。
第三篇:36计胜战计第六计声东击西演讲稿
三十六计第六计------声东击西
故事篇
亲爱的福桔听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福桔之声---听福桔 讲故事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三十六计胜战计的最后一级计---声东击西。
声东击西。是指表面上声张着去打东边,实际上却攻打西边。军事上是指忽东忽西,巧妙诱敌,给对方制造错觉,乘机消灭敌人的出奇制胜的战术。今天,我们将讲述东汉著名军事家班超声东击西平定莎车国的故事。
东汉时期,匈奴军力强盛,经常南下侵犯汉朝领土。于是,汉朝皇帝派班超出使西域,准备游说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西域小国林立,其中的莎车国地处大漠的西边,是古代陆路交通的要塞,历来为汉朝和匈奴的必争之地。此时的莎车国已经投靠匈奴,并煽动周围的一些小国归附匈奴,反对汉朝。
班超了解情况后,决定首先平定莎车。他联合与汉朝友好的于阗(tian)等国,组成了一支两万五千人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向莎车挺进。莎车王早就听闻班超用兵如神,一看大军压境,顿时吓得手足无措,急忙派人向北边的强大盟友龟兹(qiūcí)国请求援助。龟兹王一直对汉朝心有不满,收到莎车王的求援信之后,便亲自率领五万人马前来援助。大批援军的到来让莎车王欢欣鼓舞,他信心满满地对手下众将说道:“龟兹士兵个个都是百里挑一的勇士,力大无穷,武艺精湛。人数又是班超军队的两倍,此次定能擒杀班超,荡平于阗。”莎车王自觉胜券在握,便放下心来,在王宫内大摆宴席,整日与众将饮酒作乐。
一时之间,敌众我寡。班超的部下们都有些胆怯,认为难以取胜。只有班超镇定自若,他对部下胸有成竹地说道:“各位不用担心,我已有妙计,定能克敌制胜。”
班超派人在军中散布部下对自己不满的言论,不久军中就到处传言大将军害怕打不赢龟兹,马上就要撤退了。而且特意在莎车的俘虏面前说,让他们听得一清二楚。这天黄昏,班超命令于阗的军队往东撤退,自己则率领军队往西撤退,表面上显得十分慌乱,锅碗瓢盆都来不及收拾,扔了一地。莎车俘虏趁乱逃回莎车营中,禀告了汉军撤退的消息。
龟兹王大喜:“这班超果然是害怕得落荒而逃了。何不趁此机会,杀他个片甲不留。”于是,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一路往东追击于阗,另一路则由自己亲自率领往西追杀班超。龟兹王踌躇满志,率领一万精兵马不停蹄向西疾驰而去,追了整整一晚上,却没有看见班超军队的半个影子,他心中不解,暗想莫非汉人会飞天遁地不成?就在这时,后方探子急急跑来,报告说莎车已经被班超平定了。
龟兹王大惊失色,连忙追问缘由。原来班超趁着夜幕笼罩大漠,仅仅撤退了十里,便就地埋伏起来。而毫不知情的龟兹军队,就从隐藏起来的班超军队旁边飞驰而过。等到龟兹军队走远了,班超又联合于阗人马一起杀回莎车国,他们的士兵如同从天而降,打得莎车王措手不及,只能举白旗投降了。
班超一招声东击西成功平定了莎车国,而龟兹王却是东奔西跑,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事已至此,龟兹王也只好长叹一声,收拾残部灰溜溜地返回龟兹国。
声东击西,是以制造假象、佯动伪装来掩盖攻击方向的谋略。此计一般在我方处于进攻态势的情况下使用。“声东”是虚晃的一枪,所击之“西”才是主攻目标。使“西”成为敌方的不备之处或不及之处,是保证此计成功的关键。
好啦,三十六计胜战计的六计到此已全部介绍完毕,下期,我们开始学习敌战计的第一计---无中生有,各位亲爱的福桔听友们,我们下周再会!文案篇 【题解】
声东击西。声:声张。表面上声张着去打东边,实际上却攻打西边。军事上是指忽东忽西,巧妙诱敌,给对方制造错觉,乘机消灭敌人的出奇制胜的战术。声东击西,出自《淮南子·兵略训》。【原典】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攻之。【注释】
敌志乱萃:萃,聚集。全句意为:安居乐业的局面受到扰乱。不虞:虞,预料。不虞,意料不到。坤:顺。兑:悦。利其不自主而攻之:不自主,即不能自主地把握自己的前进方向和攻击目标。全句意为:敌人不能把握自己的前进方向,对我方有利,应乘机进攻、打击敌人。【译文】
敌人神志慌乱,不能正确预料和应付事变和复杂局面,正如坤下兑上的萃卦受到扰乱一样,要利用敌人这种不能自主把握前进方向的时机,对敌人发起攻击。
第四篇:36计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演讲稿
故事篇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三十六计不仅适用于军事方面,还适用于政治、经济等方面。那么三十六计都分别是什么的呢?让我们用精炼的语言和经典的故事来诠释!
三十六计第一计------瞒天过海 据《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记载: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御驾亲征。统兵三十万,向高丽进发。及至海边,只见波浪滔天,高丽远在千里之外的对岸。三十万大军如何度过大海?众人面面相,无计可施。唐太宗也心感后悔,不该大老远地来征讨高丽。薛仁贵说“我有一计,让皇上在不知不觉中度过大海。”数天后,张士贵与诸将领来见太宗,忽然传报一个住在近海的老者请求见驾,并且愿意为太宗远渡重洋提供物资军粮。唐太宗闻言大喜,带领文武百官去见这位老者。老者把太宗引入一室:只见室内到处都挂着绣幔彩锦,地上也铺着厚厚的茵(yin)褥,桌上早已摆满了佳肴美酒,歌舞奏起,于老者觥筹交错,把过海的事忘得一干二净。正但众人酒酣耳热之际,突然岸上的杯盏倾斜,酒汁横流人也左右摇晃,站立不定,只听得室外有大风呼啸,继而又有波声如雷。太宗大惊,急忙令大臣揭开那些绣幔彩锦,探出头来往外一看:眼前是茫茫大海,滚滚波涛,原来大臣所在的华丽房子是有一条大船装饰而成的,哪里是在什么老者家里做客?巨浪掀天,横无际涯,三十万大军已然航行在大海之上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老者是新招壮士薛仁贵扮成的,他见太宗心生悔意,举棋不定,情急之下设计出这“瞒天过海”之计。瞒天过海原意就是瞒着“真龙天子”唐太宗,使之在不知不觉中度过大海。瞒天过海的引申意是采用伪装的手段,制造公开的假象,使对方失去警戒之心,“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用来做战役伪装,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成果。文案篇 【题解】
瞒:隐瞒,隐藏实情,不让别人知道。天:天子,即皇帝。瞒天过海原意是指用各种巧妙的伪装,遮挡住皇帝的视听,瞒骗他上船,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跟随大队人马安全顺利地渡过大海。引申为用伪装的手段做掩护,瞒哄对方,暗中行动。【原典】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注释】
备周则意怠:备,防备。周,周密、周到。意,意志、思想。怠,懈怠、松懈。全句意为:防备十分周密,容易使自己有恃无恐,意志松懈。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这里指的是秘密谋略。阳,这里指公开的行动。对,对立、相反的方面。【译文】
防备周密,往往容易导致思想麻痹,意志松懈;常见的事情就不会产生疑惑(以致丧失警惕)。阴谋就隐藏在公开的行动之中,并不是与公开行动相对立的。最公开的行动当中往往隐藏着最秘密的阴谋。
第五篇:36计敌战计第二计暗度陈仓演讲稿
三十六计第八计------暗度陈仓
故事篇
亲爱的福桔听友们,你们好,又在今晚的福桔之声与大家相聚了,桔子真的非常的开心,能够和听友们一起学习三十六计,品味古人的智慧结晶,今天呢,我们要讲的内容是三十六计第八计,也就是敌战计的第二计---暗度陈仓。
暗渡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比喻暗中进行活动。此计与声东击西计有相似之处,都有迷惑敌人、隐蔽进攻的作用。二者的不同处是:声东击西,隐蔽的是攻击点;暗渡陈仓,隐蔽的是攻击路线。
暗度陈仓的经典故事发生在秦末楚汉争霸时期。一开始项羽的势力最强大,企图独霸天下。自称西楚霸王后,表面上给其他将领封王分地,心理早设想好如何消灭他们。而且项羽尤其对刘邦最不放心,他认为最难对付的敌人就是刘邦。当初和刘邦约定谁先入咸阳谁就是关中王,结果恰恰是刘邦先入的咸阳。关中是秦国的本土,物产丰富,也有强固的军事工程。项羽当然不愿意让刘邦当关中王,而且也不想让刘邦回老家沛县。所以他故意把巴蜀、汉中分给了刘邦,称他为汉王,并以汉中的南郑为都城。当时的巴蜀地区可是落后贫困的地区,项羽想以此来限制刘邦的发展。同时,将紧邻巴蜀的关中划分为三部分,分别封给了秦朝的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yì],以防止刘邦向东发展。而刘邦当然也有独霸天下的野心,对封为汉王很不服气。可是慑于项羽的势力,暂时也不敢违抗,只得听从支配。在去封地的路上,为了迷惑项羽,使他以为自己真不打算再出汉中了,刘邦接受了张良的计策,把一路上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从而也使项羽真的松懈了对刘邦的戒备。
刘邦到了封地南郑后,在部下中发掘了出众的军事家韩信。刘邦封韩信为大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部署。韩信的第一步是先派出几百名士兵,去修复当初烧毁的栈道。这一行动被守着关中西部地区的章邯得知,不禁笑道:“谁叫你们把栈道烧毁的,自己断绝了出路。现在又来修复,这么大的工程,却只派几百个士兵,看你们哪年哪月才得完工”因此,章邯对于韩信的这一行动,根本没有引起重视。
可是不久,章邯便接到紧急报告。说韩信的大军,已攻入关中,占领了军事要地陈仓。章邯起初不信,以为是谣传。等确定消息后慌忙领兵抵抗,但已经来不及了,章邯兵败自杀。司马欣和董翳,也相继投降。号称三秦防御的关中地区,一下子被刘邦全部占领了。
所以韩信表面上是派兵修复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的姿态。实际上却和刘邦统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这场“明修栈道 暗度陈仓”的战役也为刘邦以后和项羽争霸并最终创建汉室江山打下坚实基础。这就是三十六计中“暗渡陈仓”的典故来源。
好啦,今天的三十六计之暗度陈仓的故事就讲到这里啦,亲爱的福桔听友们,如果您喜欢听福桔讲故事,欢迎点击关注哦,也可以赞助打赏我们,我们下期不见不散!
文案篇
【题解】
暗渡陈仓。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宝鸡市东,古代是汉 中、关中两地区之间的必经之地。暗渡陈仓为“明修栈道,暗 渡陈仓”的简化。意思是公开表示要修栈道,从栈道走出,可 是却利用佯修栈道的时间,从另外的道路偷偷通过,来到陈仓。现指运用迂回战略,从敌人意想不到的地点、方向发起进攻。
【原典】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注释】
示之以动:动,行动,动作,这里是指军事行动。全句意 为:把佯攻的行动故意显示在敌人面前。利其静而有主:静,平静;主,主张。全句意为:利用敌人在这里固守时,悄悄地迂 回那里偷袭。益动而巽:益和巽,都是《易经》的卦名。《易经· 益·彖》说:“益:动而巽,日进无疆。”是说益卦下卦为震、为 动,上卦为巽、为风。意思是说,行动合理、顺理,就会天天 顺利,无有止境。又解:益,收益:巽,为动、为前进。联系 本计,意为:表面上,努力使行动合乎常情;暗地里,主动迂 回进攻敌人,必能有所收益。
【译文】
故意采取佯攻行动,利用敌人已决定固守的时机,暗地里 迂回到敌后进行偷袭,乘虚而入,出奇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