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课讲稿

时间:2019-05-14 18:15: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课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课讲稿》。

第一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课讲稿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教学大纲》修改情况汇报

丰之义

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受培训班的委托,我向大家汇报一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教学大纲》的修改情况和相关情况。分两部分来汇报。

第一部分是大纲修改情况。按照教育部社科司的指示精神和专家组反馈回来的意见,大纲编写组在分别修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集中修改。修改的幅度不太大,因为这是原著,其内容不能轻易改动,但还是结合新的问题、新的情况作了一些调整和修改。修改的地方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

1、对经典文本的阐释。这就是力求准确、全面,还经典作家思想的本来面目。为此,对原来有些表述不准确的地方、含糊的地方作了修改。(注意克服两种倾向:一是诠释不够,二是过度诠释。)

2、重点对“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和“思考题”作了修改。“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这一块很重要,它有几个作用:一是能够激活文本,使经典著作的基本理论赋有当代性,不再成为一些空对空的理论;二是能够回答现实问题,使原著的学习与研究具有现实针对性,因为一种理论有没有价值,关键是看它能否回答现实问题。所以,这一次修改的幅度较大。另外,“思考题”这一次的调整也比较大,力图通过问题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思考,打开思维的空间。因为到了博士生阶段,不能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应当促使他们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有所思考,以提高理论素养。

3、力求反映学界理论研究的成果。经过多年来的努力,经典著作研究取得了重要成就,特别是近些年国内兴起的“文本研究”,产生了大量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应当被充分吸收到大纲中来。为此,大纲编写也作了较大努力,尽量反映这些新成果,体现原著研究的当代水平。(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大纲编写不同于专著,也不同于对某个专题问题的研究,大纲里的内容阐述必须准确、全面、规范,不能个人的色彩太明显,不能是一家之言。)

4、体现十八大精神。主要是在“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和“思考题”中体 1 现的。

总体来看,鉴于这是一个教学大纲,倡导师生以开放的态度使用,特别欢迎对大纲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具体的意见。

下面主要讲一讲大纲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因为大纲是由11个篇目组成的,不同的篇目有不同的重点和难点,所以不好笼统讲,还是分开讲为好。由于时间有限,只能就我认为的重点、难点简要地说一下。

一、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

从节选的内容看,主要抓了《手稿》的三个关键词: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共产主义。实际上,这三个关键词及其思想阐述正是手稿的主要内容。马克思正是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分析开始,揭露了异化劳动同私有财产的关系,而后通过私有财产内在矛盾的分析,阐述了共产主义的理论。因此,要对手稿作出全面准确的阐释,应当对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共产主义三者及其相互关系加以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重点、难点问题:

1、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

这是一个难点。二者的关系常常陷入循环论证。我们只能按照手稿本身的思路和观点来讲,不可按后来的理解和我们的理解来解释。

马克思认为,国民经济学以之作为前提的劳动是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但私有财产决不是什么“自然”的东西;恰恰相反,“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到了后来,这种关系变成了相互作用的关系。但是,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仍是需要进一步回答的问题。在手稿中,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回答这一问题,但他将异化劳动置于人类发展过程中来考察,并与私有财产联系起来考察,无疑为解答异化劳动的起源和发展提示了明确的方向。(用过程论打破了循环论)但是,也要看到,马克思此时还没有创立唯物史观,因而不可能像后来那样(如在《形态》中那样)从生产和分工的发展来解释异化的产生和发展,仍然是用人的本质的异化观点来看待异化劳动的起源和发展。

2、关于“共产主义”概念的理解和把握。

在手稿中,共产主义概念的使用与我们今天讲的共产主义不完全一样,需要认真鉴别。讲授时一定要注意。(共产主义概念的演变)

3、关于《手稿》的评价问题

《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著作,是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一部过渡性著作。从总体上说,它超过了费尔巴哈,接近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但又有费尔巴哈的影响;在具体内容上,应当具体分析,如在概念、术语的使用上,有的是沿用费尔巴哈的概念、术语,实际却已包含了新的内容(如类本质、类存在等),有的是新概念、术语(如现实的人、社会的人等),实际包含着旧内容。因此,应当区别对待,过分抬高或过分贬低《手稿》都是错误的。

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需要重点把握的问题:

1、关于《提纲》的理论地位。

经过多年来的研究,学界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共识,认为《提纲》和《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标志。但是,对此学界也有不同看法,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理解恩格斯所讲的“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中的“萌芽”。实际上,这里所说的萌芽并非是胚芽状态,而应是指起点、开端。恩格斯在另一处,曾把《提纲》称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2、关于《提纲》的总体结构

《提纲》共十一条,以高度浓缩的形式集中凝结了马克思在这一阶段所获得的理论成果,包蕴了十分深刻和丰富的内涵。从内容结构上看,可以这么划分:第1条是总论,阐述马克思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区别,说明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第2—9条是分论。分别从认识论、真理论、宗教观、环境观、人的本质观、历史观等方面阐述了实践的观点,尤其是在唯物史观方面,阐述得比较具体深入。第10—11条主要从阶级基础、哲学功能、历史使命等方面阐述了新旧哲学的区别,揭露了旧唯物主义哲学的阶级局限性,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基础和历史使命。

3、关于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核心观点的理解。

为什么是核心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观点。(2)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在自然观中,它在确认自然界的先在性和客观实在性的同时,确认实践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基础;在历史观中,它确认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历史不过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展开;在辩证法中,它在确认自然界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同时,确认实践本身就是一种否定性的辩证运动,而思维的辩证运动是以之为基础的;在认识论中,它确认实践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认为认识依赖于实践并受实践的检验;在价值论中,它确认实践是价值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认为真理与价值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其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总之,科学的实践观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基本环节,将其各个组成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需要注意的问题:

1、讲授时最好结合《提纲》一块讲,因为《提纲》和《形态》是同时期、同样理论性质的文本,二者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标志。可以这么看:《提纲》是《形态》的思想提纲,《形态》是《提纲》的具体展开。

2、《形态》主要阐发的是唯物史观,重点是讲清历史的出发点或唯物史观的出发点问题,因为这是要和唯心史观划界。历史的出发点和前提是什么?经常看到有几种表述:现实的人、现实的生产、现实的活动等。其实,这些表述是一致的,并不是对立的。马克思指出,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三者相提并论。

3、对现实生产的理解。应全面理解:一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二是需要的生产,三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四是社会关系的生产。另外还提到精神生产。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应当对精神生产给以足够的关注。(生产精神文化产品需要经过人脑的意识活动,但仅有意识活动还不足以生产精神文化。精神文化的生产不是一个纯粹的意识过程。一种活动能否称之为实践活动,关键是要看它是超出了纯粹的意识活动,是否改变了除人的意识之外的其他存在物的状态。科学文化实践也是如此。例如,教育是一种科学文化实践活动,在其教育活动中,教师并 4 不仅仅进行的是意识活动,而且还通过自己的声音、书写、演示等超出意识活动的方式,去实际地改变受教育者的存在状态。)

4、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的关系问题。这是学界多年讨论的一个重点问题。实际上,二者并不对立的,都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原则区别的正确表述,实质是一样的。关键是要把握科学的实践观。旧唯物主义既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又是直观的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之为辩证唯物主义,是针对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而言的;把它称之为实践唯物主义,则是针对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而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并不是两个主义,而是内在统一的。

四、《共产党宣言》

需要澄清和辨析这样一些问题:(1)如何理解“消灭私有制”?

争论:扬弃还是消灭?实际上在德文中是一个意思。应当把握好这样几点:第一,按照马克思的原意,“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第二,消灭私有制只是消灭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形式,而非积极成果或物质内容。第三,对消灭私有制要考虑当时的语境(主要是与空想社会主义划界),与今天提问题的条件不同。

(2)如何理解两个“彻底决裂”?

原文:“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这里关键是如何看待同传统观念的决裂。从上下文看,马克思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传统观念,而主要是指与私有制相联系的传统观念,即反映和维护私有制的观念及其他愚昧、落后的观念。马克思正是在论述不同阶级思想对立和永恒真理论时说这番话的。马克思不可能提出消灭一切传统观念的看法。

(3)如何理解“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

“两个必然”,是就历史发展总趋势而言的,其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运动; “两个决不会”,是就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条件而言的,其原因就在于在特定历史阶段,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有一定的空间,还未达到极限。(即“无论 5 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社会形态,在它存在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之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我们既不能用后者否定前者,也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应当对二者给以合理的理解和把握。

另外,讲授《宣言》应注意几个重要思想:

1、关于共产主义的价值指向: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对于今天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

2、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对于理解全球化有重要意义。

五、《<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导言》重点是讲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需要重点把握的问题:

1、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导言》一上来就讲“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然后就讲生产的一般与特殊。具体到资本主义社会,当然是资本主义生产。而要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特殊,事实上必须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生产关系,当然不能离开生产力来研究。

2、关于生产、消费、分配、流通的关系。马克思主要讲的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但在今天的发展阶段尤其是“消费社会”阶段,需要对这一原理加以全面的理解。一方面要看到消费的重大作用:需求的拉动;另一方面,还要看到生产的基础地位。金融危机。

3、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讲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认为这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此外,还要注意马克思提出的其他几种方法:

一是“人体解剖”的方法。人体解剖对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这一方法不仅对于研究经济范畴,而且对于研究社会历史都是适用的。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与人类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认识,走得正好是相反的道路(“从后思索法”)。这一方法是考察经济现象和社会历史的重要方法论。

二是“普照之光”的方法。任何社会都是由多种要素和关系组成的有机体。在各种要素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居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这种居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就是该社会的“普照之光”,它决定着生产的性质和社会的性质。如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照之光”,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和社会的性质。这种方 6 法对于判断今天我国的社会性质也是非常有益的。尽管有多种所有制经济存在,但公有制占主导地位,这就决定了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看待时代也是如此。

六、《资本论》(第一卷节选)

要讲的内容很多,我看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什么叫资本?如何看待今天的资本?

1、什么是资本?

资本通常有两种含义的理解:一种是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另一种是作为社会关系的资本。在马克思的视野里,这两种资本并不是分离的,而是内在结合在一起的:资本的本质是社会关系,载体则是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只有被纳入社会关系之中才能成为资本。因此,“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1作为一种社会关系,资本的本性就是最大限度地追求价值增殖。资本的规定和本性表明:资本虽然不是物而是社会关系,但又不能离开物,社会关系的力量就是借助物的力量来实现和发展的。

正因如此,由资本的规定和本性必然会产生出资本的双重逻辑:一种是借助物的力量而产生的创造文明的逻辑,另一种是从社会关系中产生的追求价值增殖的逻辑。近年来,“资本逻辑”这一术语讲得比较多,应当用马克思的观点给以关注。

2、如何看待今天的资本?

既然资本具有双重逻辑并有双重效应,那么,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两种逻辑的关系,合理发挥二者的作用。就前者而言,必须充分发挥资本创造文明的效能。马克思指出:“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2这三个“有利于”充分体现了资本的进步意义。在现阶段,资本还未走到尽头,还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理由,让资本创造更多的财富,造福于人民,这是历史的必然。就后者而言,又必须合理地引导资本的发展。资本作为资本,不会随意改变自己的本性,但在不同的社会条件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0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5—926页。下和制度环境里,它又有其不同的属性和功能。在社会主义社会,资本运行的条件发生了变化,其规律作用的方式和功能也会发生相应改变。为此,必须承认资本、发展资本,又必须恰当地驾驭资本、引导资本。对于资本的不同作用,无论是发挥也好还是限制也好,最终的目的是明确的,这就是让资本有利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

七、《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研究这个文本很有现实意义。从十八大以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去年18大后新进的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研讨班上,习近平讲了社会主义500年历史,六大阶段,为的是提高大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之后,中央正在组织编写《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干部读本》,北京市拍摄了《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电视纪录片正在播放。

讲这个文本应主要把握几点:

1、空想与科学的区别。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资本主义的思潮,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声,闪烁着诸多天才的火花。但空想社会主义有其严重局限: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与之相反,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找到了经济根源、社会力量、现实道路。因此,共产主义理想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为其依据的。

2、“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先创立了唯物史观,进而用唯物史观来解剖资本主义社会,从而通过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分析揭示了两个必然,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通过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可以看到三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可分割。

八、《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节选一、三部分)《费尔巴哈论》是马克思、恩格斯长期哲学研究的总结性成果。在马克 8 思主义哲学创立40年后,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观古典哲学的关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及其意义,比较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原理。它对于我们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有其重要意义。

需要重点把握的问题:

1、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的原则区别。由此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

2、费尔巴哈宗教哲学、伦理学的批判。从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伦理观。这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宗教、伦理、道德问题有重要意义。

九、马克思恩格斯恩格斯书信精选。(马克思两封:祖国纪事、查苏利奇;恩格斯5封)

马克思两封信重点关注的问题:

1、“跨越”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世界历史方法、内外因关系的方法等)和现实意义(中国道路问题)。

2、“共同胜利论”与“一国胜利论”的关系。

3、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讲的“历史哲学”?马克思反对把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认为使用一般历史哲学理论这一“万能钥匙”,是永远达不到这种目的的,这种历史哲学理论的所谓“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超历史的。(结合目前讨论: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哲学还是实证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无历史哲学?历史哲学与历史科学的关系?等等。)

恩格斯5封信重点关注的问题:

1、历史唯物主义与“经济决定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法、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合力论等)

2、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不是教条,不是公式,而是行动的指南)

十、《帝国主义论》

这是继马克思《资本论》之后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又一部经典性著作。研究该著,需重点把握的问题: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分析是否适用于今天的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论》系统阐述了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本质、深刻矛盾和未来走向。今天的情况怎么样呢?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垄断已经由私人垄断经国家垄断发展到国际垄断,资本日益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庞大的跨国资本、巨型跨国公司和金融垄断寡头逐渐主宰着世界经济。只要它们出了问题,就会危及世界经济,直至引发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当今世界发生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很大程度上源于金融资本的高度垄断。尽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分析对于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近年来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再次证明了列宁帝国主义论的洞察力和解释力。(主要是垄断性质没有变)

有助于认识当代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的根源。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但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没有改变,帝国主义的性质没有改变。当代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是帝国主义的新表现。垄断资本主义总是以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军事等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我们必须反对帝国主义以及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对于当代帝国主义,在西方学界也有新的认识和评论。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根据资本与全球化发展的新特点,把帝国主义的新变化称为“新帝国主义”。如哈特、奈格里合著的《帝国》、哈维的《新帝国主义》等。结合这些问题的讨论,可以深化对《帝国主义论》的研究。

十一、《论我国革命》

列宁为回应苏汉诺夫等的挑战,于1923年1月16日、17日,分两次口授了重要文章——《论我国革命》。文章标题为《真理报》发表时报纸编辑部所加。重点把握的问题:

1、如何理解世界历史的一般规律与某些国家个别发展阶段上的特殊性的关系?

列宁讲,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但是,俄国革命的“某些新特点”,仍然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普遍规律,其特殊性并不偏离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是无产阶级革命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一般与特殊的辩证法。苏汉诺夫等人不懂得社会发展过程中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否认各个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形式与民族特点,这显然是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

一个重要理论问题:规律与道路(规律的实现方式便形成道路)

2.结合列宁关于俄国革命和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特殊性思想,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为什么选择这样一条道路?根据、条件、环境等)

中国革命的历史证明,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必须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然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当代中国,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进一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二篇:《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列宁专题文集》学习心得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列宁专题文集》学习心得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强大思想武器

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由中央编译局专家们精心编选和新修订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列宁专题文集》正式出版了。这两部文集作为中央决定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成果,对推动我国亿万人民和广大干部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我们哲学社会科学战线的工作者提供了强大 思想武器。这里,谈一些学习的粗浅体会。

一、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需要认真学习经典原著,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一直保持正确方向蓬勃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呈现一片繁荣的局面,其基本经验归结为一条就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为什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为它是产生于实际又在实际生活中被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理论,它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并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这一伟大社会变革中承担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又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其丰富的内容涵盖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军事以及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向人们提供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和认识方法,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切领域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有力武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一百多年世界历史进程已经雄辩地证明,唯有马克思主义才是现时代的真理,它不仅是代表进步人类的革命理想,而且早已通过革命实践得到实现,对人类社会发展和变革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取得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的最有力的证明。

要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贯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要的前提是首先要真正弄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要求能够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有人想走什么“捷径”,仅仅根据二三手材料的转述或寻章摘句式地引用片言只语去讲马克思主义,这是最要不得的,不仅不可能帮助人们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反而会导致片面的认识、甚至完全错误的曲解。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因此,唯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老老实实地认真刻苦阅读和钻研经典原著,直接向经典作家们求教,弄清楚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的原意和精髓所在。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曾不止一次地提倡阅读经典原著,谆谆教导年轻同志要克服畏难情绪,花些时间至少要读几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著作。我们党和几代领导人也历来倡导学习马列主义著作,重视翻译出版经典著作,并把一些重要著作列为干部学习理论的必读书,对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留给我们的文献遗产极其丰富,他们的著作全集篇幅浩瀚,对于马克思主义专业研究者来说,自然是应该尽可能多读和熟悉他们的所有著作,而对一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能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用来指导自己的专业研究工作。认真学习经典著作是为了能够分清哪些是必须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

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这样,就使我们能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明辨是非,拒斥和反驳形形色色的敌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一切歪曲和攻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列宁专题文集》收入了经典作家各个时期的最重要的著作和论述,凝聚着马克思主义的精华,可以说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案头必备的、适合于现时代需要的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必读书。

二、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学习经典著作要采取历史的科学的态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不是把理论当作教条而是当作行动的指南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不仅要通过学习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而且必须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马克思主义。恩格斯曾批评某些人用学理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态度去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为只要把它背得烂熟,就足以满足一切需要,对他们来说,理论是教条而不是行动的指南。恩格斯不止一次地坚决反对这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态度,强调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562页)。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来源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并指导实践,由于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理论本身也必须随着实践而发展创新。所以说,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它必须跟着时代的步伐前进,而决不能停滞不前,如果发展停止了,思想僵化,把理论变成僵死的、一成不变的神圣教条,固步自封,满足于老一套,它就没有生命力了。这一点,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来说尤其重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决

不在于熟练地背诵经典著作中的个别论断和现成的结论,而在于学会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地领会其精神实质,善于灵活地和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永葆革命青春,始终保持强大的活力,就是因为它永远和实践保持密切联系,总是能够适应于新的历史条件,对出现的新问题作出新的回答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马克思主义最富于探索精神,勇于创新,永不满足于现状,这正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最需要学习的品质。马克思主义不承认有什么绝对的终极真理,它公开申明自己并没有结束真理,只是为探索真理和认识真理提供了科学的手段,为人们在实践中日益接近真理开辟道路。正是有了这样强大的思想武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对于哲学社会科学来说,十分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恩格斯曾经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他还告诫说,“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583页)。这里所说的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根据经典作家们的论述,这种研究方法的要旨有以下几点:第一,科学研究不应从抽象的原则出发,而应从现实出发,以顽强的事实作为根据;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第二,科学研究要求对每一特殊的历史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列宁把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真理总是具体的,切忌用抽象的概念来代替具体的东西。第三,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不能脱离历史条件和具体时间、环境去考虑问题。第四,在阶级社会里,只要存在着阶级斗争,就应采取阶级分析的方法,人们的思想、意识、社会活动无不带有阶级的烙印。第五,历史和逻辑的辩证的统一,思维的发展归根到底只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在科学研究中逻辑的方法必须以历史的实际发展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这种科学方法取得了辉煌的成功,为我们树立了典范。但要牢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统一整体,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学习运用这种科学方法,也就是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具体体现。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根本目的在于运用,必须密切结合中国的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但要在人们的实践中发挥作用,必须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完成了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伟大变革,发现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基本原理,然而他们明确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列宁也十分强调要根据各国的不同情况去独立地探索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各国都是不同的。这不仅适用于无产阶级革命,也同样适用于夺取政权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列宁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他从不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所有国家都应遵循统一模式。他指出,一切民族都将不可避免地走到社会主义,但走法却不完全一样,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完全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经

典作家的上述思想。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取得了继十月革命后又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胜利。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凡是结合得好的,就能在工作中取得成功,反之就会遭到挫折、走弯路。正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极其丰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答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我们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归根到底目的是为了解决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要把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阐释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密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武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头脑。

四、学习研究经典著作,要以经典作家为榜样,学习他们科学的严谨的治学精神,树立马克思主义学风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中,哲学社会科学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要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就需要端正我们的学风。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复杂劳动,它要求研究者必须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实,把真理作为科学最高的价值追求。通往真理的道路往往是曲折的,充满荆棘险阻、崎岖难行。科学研究要取得有价值的成就,就要有开辟新天地的精神,需要付出大量辛勤的劳动。研究者不仅要有矢志于科学、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而且要有思想解放、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科学研究本身又是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的,研究者必需具备深厚的学术知识积累、宽广的视野和严谨的治学精神。而所有这些都体现在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里。今天,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学习的正是这种马克思主义学风。

做学问、从事科学研究决不能有浮躁心理,切忌急功近利,浅尝辄止,哗众取宠,要甘于寂寞,持之以恒,根据科学研究的规律办事。恩格斯曾经说过,“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98页)只有采取这样严谨的治学态度,才能有真正理论上的创新。

理论创新需要研究者有不畏艰险、知难而进的理论勇气,《资本论》就是光辉的例证。马克思在该书法文版序言中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5卷第24页)马克思的这一名言,我们每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永远铭记在心。(

第三篇: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著作必读书目

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著作必读书目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马克思:《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反杜林论》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恩格斯(唯物史观五书信):《致约. 布洛赫》(1890年9月21——22日)、《致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致尼.弗.丹尼尔逊》(1892年6月18日)、《致弗 梅林》(1893年7月14日)、《致符 博尔吉乌斯》(1894年1月25日)

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

列宁:《国家与革命》

斯大林:《论民族问题》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普列汉诺夫:《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

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

普列汉诺夫:《唯物主义史论丛》(以上二篇见《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二卷)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著作必读书目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马克思:《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反杜林论》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恩格斯(唯物史观五书信):《致约. 布洛赫》(1890年9月21——22日)、《致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致尼.弗.丹尼尔逊》(1892年6月18日)、《致弗 梅林》(1893年7月14日)、《致符 博尔吉乌斯》(1894年1月25日)

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

列宁:《国家与革命》

斯大林:《论民族问题》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普列汉诺夫:《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

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

普列汉诺夫:《唯物主义史论丛》(以上二篇见《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二卷)

第四篇:著作选读

1(一)马列著作:

1、《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2、《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3、《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4、《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

(二)毛泽东著作:

1.《实践论》、《矛盾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毛泽东选集》第1卷)

2.《论持久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

3.《改造我们的学习》、《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

4.《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

5.《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毛泽东文集》第6卷)

6.《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

7.《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毛泽东文集》第8卷)

(三)邓小平著作:

1.《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中国的对外政策》、《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政治路线来保证》、(《邓小平文选》第2卷)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我们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

(四)江泽民著作:

1.《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毛泽东同志诞生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江泽民文选》第1卷)

2.《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二十年来我们党的主要历史经验》、《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江泽民文选》第2卷)

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共同创造一个和平繁荣的新世纪》。(《江泽民文选》第3卷)

(五)胡锦涛讲话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2.《在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成立五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2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结合》。(《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

3.《中共十七大报告》

第五篇:习近平著作选读《之江新语》

习近平著作选读《之江新语》 5

9 11

16 17 19

21 22

目录

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 不能在“温室”里培养干部 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 把帮扶困难群众放到更突出的位置 路就在脚下

理论学习要有三种境界 树立五种崇高情感

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

文化产品也要讲“票房价值”

不要引导领导干部当“满票干部” 引进人才要防止“近亲繁殖” 抗旱要“目中有人” 环境保护要靠自觉自为 利用民资大有潜力

两条腿走路好 把好事办好

搞试点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 努力打造“信用浙江” 加强对西湖文化的保护 要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 打好“团结牌”

多种声音和一首乐曲

共演一台“二人转”的好戏 多双“眼睛”选贤任能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 心无百姓莫为“官” 要讲究领导艺术 珍惜在位时

求真务实要出实招

要看GDP,但不能唯GDP 形势越好,越要求真务实

抓而不实,等于白抓

凡是为民造福的事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 树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 成功之道在于锲而不舍

抢抓战略机遇期要有历史紧迫感 既要GDP,又要绿色GDP 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 顺利时更应防骄躁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

努力具备符合时代要求的知识结构 人无压力轻飘飘

要跳出“三农”抓“三农” 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双赢

从全局高度统筹城乡发展 要树立新的稳定观

机遇总是垂青勇于竞争的人 让生态文化在全社会扎根 生态省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同样是政绩 要“平安”,不要“平庸” 面对面做好群众工作 领导干部要欢迎舆论监督 办节要降温

努力提高新闻质量和水平要把困难当作机遇

领导干部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办法就在群众中 要学会十指弹琴

注意保护和调动基层干部积极性 成才必须先学做人

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

精神文明建设要“从娃娃抓起” 对腐败多发领域要加强防范 关口前移,惩防并举 的工作抓实做细

莫把制度当“稻草人”摆设 在更大的空间内实现更大发展

既看经济指标,又看社会人文环境指标 发展旅游经济要坚持创新与继承相统一 重视打造旅游精品

发展“无烟工业”也要可持续发展 领导下访是一举多得的有益创举 基层干部要把好信访第一道岗 领导下访必须注重实效 领导下访的方式方法要不断深化 越是领导干部,越要廉洁自律

靠劳动创造财富,让知识成为力量 思想认识上的收获更有长远意义 执政意识和执政素质至关重要 吃透精神而不照抄照搬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要甘于做铺垫之事 落实才能出成绩

在土地问题上要长期从紧过日子 基层干部的分量 处理好三对时间关系 做长欠发达地区这块“短板” 发展观决定发展道路

推动我省经济布局不断优化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协调发展 虚功一定要实做 抓与不抓大不相同

压力与动力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努力打造“品牌大省” 务必执政为民重“三农” 务必以人为本谋“三农” 务必统筹城乡兴“三农” 务必改革开放促“三农” 务必求真务实抓“三农” “潜绩”与“显绩”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工作倾斜基层 执政重在基层 更多地关爱基层

用思想武器管好自己 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

领导干部必须做到“守土有责” 发展不能走老路 积小胜为大胜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场社会革命平安和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题中之义

将服务业培育壮大为“主动力产业” 突出选商引资

宜轻则轻,宜重则重 跳出浙江发展浙江

重视进口的作用 增强走在前列的意识

先进性教育重在“强身健体” 牢记科学发展的使命 树立和谐社会的理念 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 从“倒逼”走向主动 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动真格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 人生本平等,职业无贵贱 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发展循环经济要出实招 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化压力为动力

保持先进性就是走在前列 不畏艰难向前走 善于同群众说话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文化是灵魂

文化育和谐 文风体现作风

理想责任价值也要重在实践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 大力弘扬抗台救灾精神 完善社会动员机制 坚持科学维权观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辩证法 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再造自我 实施素质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 区域协调发展要注重抓“两头” 着力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 调查研究要点面结合

“三化”带“三农”,城乡共繁荣 科技创新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 结构调整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 深化改革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动力 加强监管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保障 机关表率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 多读书,修政德 激浊扬清正字当头 敬业乐业为美德

乐在人和

做人做事要力戒浮躁 求知善读,贵耳重目 勇攀科学发展高峰

从“两只手”看深化改革 从“两只鸟”看结构调整 从“两座山”看生态环境 从“两种人”看“三农”问题 重中之重是“三农” 以发展强村 靠建设美村 抓反哺富村 促改革活村 讲文明兴村 建法治安村 强班子带村

“四位一体”的辩证统一 法治: 新形势的新要求 市场经济必然是法治经济 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法治社会 弘扬法治精神,形成法治风尚 坚持法治与德治并举

党的领导是法治的根本保证

讲党性、强责任、树正气、守纪律 “浙商文化”是浙商之魂 选商引资要做“合”字文章 要善于抓典型

困境之中见精神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 要善于学典型

建设新农村要体现科学发展理念 建设新农村要体现因地制宜原则 从规划开始强化特色

越是艰苦环境,越能磨炼干部品质

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悖论 社会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基层矛盾要用基层民主的办法来解决 科学发展首先要安全发展 换届考验领导干部的党性

敢于负责、善于负责

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一致性 “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 “浙江人经济”拓展浙江经济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

防止不稳定因素成为“慢性病” 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打牢基层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线平台 不兴伪事兴务实 抓落实如敲钉子 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为政者需要学与思 为民办实事旨在为民 为民办实事重在办事 为民办实事成于务实

在学习中深化认识,在实践中提升境界 正确理解“好”与“快” 强本还须节用

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在慈善中积累道德 要“和”才能“合”

要“民主”,还要“集中” 要“干事”,更要“干净” 主仆关系不容颠倒 做人与做官

权力是个神圣的东西 生活情趣非小事

群众呼声是作风建设的第一信号

领导干部是作风建设的主体

新官上任要善于“瞻前”、注意“顾后”

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做好“样子” 既重务实,又善务虚 “书呆子”现象要不得 追求“慎独”的高境界

下载“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课讲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课讲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大纲篇目选择及编写原则等情况的总体介绍(5篇)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大纲 篇目选择及编写原则等情况的总体介绍 北京师范大学 韩震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见面,就我们课题组的工作以及......

    《西方经典文学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经典文学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Selected Reading of Western Classics in Literature 执 笔 者: 邹涛、何敏编写日期:2014-2-15 一、课程性质和目标 (一)课......

    08马克思主义原著著作选读习题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思考与练习题 三、问答题 1、 马克思同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理解有何不同? (1)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客观的活动”,是可以感知和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心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原著》选读读后感(共5篇)

    院系: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工商管理系 学号: 02130328 姓 名: 余晓东 指导老师: 孙亚东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原著选读读后感: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

    教师选读的100本教育著作书目(共5则)

    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推荐的书籍 1. 《教师必读知识系列丛书》 2. 《中国教师文从》1 3. 《教师识别教育基础》 4. 《白居易文集》 5. 《古界通史》 6. 《中华文学名著》 7.......

    《论语》(选读)课型示例

    《论语》(选读)课型示例 基本教学构想 一、单元课时安排 共八课时。其中:教师讲解3课时,学生自读2课时,学生活动2课时,交流讨论1课时。 二、单元教学目标 以“仁”这一儒学核......

    列宁小学“课外访万家”活动方案

    列宁小学“课外访万家”活动实 施 方 案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中小学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的通知》(鄂教师[2011]7号)及《黄石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中小......

    法制课讲稿

    法制课讲稿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XX市公安局经济开发区分局的 今天我和大家第一次见面,感到非常高兴。同学们的法制观念和自律意识越来越强,这对自己、对他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