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乐观——读书报告(范文)
思修小组:
读 书 笔 记
《学习乐观》一书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artin E.P.Seligman所著,Martin E.P.Seligman.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曾获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的荣誉奖章,并由于他在精神病理学方面的研究而获得该学会的终身成就奖。199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该书共分为三篇,十五章节,从最基本的心理学认知讲到如何形成乐观的人生态度,语言较为浅显易懂,适合初学者的研究学习。
经过仔细研读,我们小组分章节对该书进行了解读,读书心得如下 :
第一章
看待生命的两种方式
Martin E.P.Seligman在书的开始就通过一个事例,抛出了乐观与悲观是两种看待生命的不同方式的观点。通过对比,作者发现了悲观者与乐观者人生的截然不同,其中,悲观者更容易遭遇失败,丧失机会,陷入绝望与恐慌,相反,乐观者则拥有更多的机会,更容易成功,也有那个有更健康的体魄。同时,作者提出他的中心观点,即乐观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作者采取浅显易懂的语言与事例相结合的方法,将心理学历史上的重要发现呈现给读者,使得我们在面对这一新观念时,比较容易接受。同时,作者敢于创新,提出一种新生观念,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章 无助是学习得来的
本章节,作者用自己的亲生经历,引述出自己幼时就有的梦想,即研究人类心理。从而就有了作者前往宾州大学求学的经历,也就在此时他发现了一个影响他自己也影响心理学历史的新领域。他提出试验中的狗能够习得无助,这是与
传统的各种理论相左的。毋庸置疑,这一观点一经提出就受到质疑,但是,作者和其同事梅尔经过严密的论证,使大多数学者接受。从这一章节,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关注生活,心思缜密,并且敢于挑战权威的人。同时,他也牢记作为科学家最初的使命,没被成功蒙蔽双眼。虽然,人无完人,从后面的内容中我们了解到他结论的不足与缺陷,但是,我们不得不佩服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三章 对厄运的解释
作者以他在牛津大学一次演讲经历最为开篇,用令人胆寒形容他演讲时的感受。Martin E.P.Seligman似乎也精通欲扬先抑,正是这场令人令人不爽的演讲,给了他新的启发,使他能够完善自己的科研结论。多数的结论都经过了长期的推敲与辩证,才趋于成熟,作者的这一新生观点也不例外。幸运的是,他能够接受他人的批评与修正,最后认为人类将他们的失败归于哪些因素决定了他们乐观与否,并且能够通过学习,实现从悲观到乐观的转变。我们应该学习Martin E.P.Seligman敢于接受批判,并及时修改观点的行为,明白科学无止境的道理,往往越伟大的人越懂得谦逊。
所选实验章节4~6(详细分析篇)
书中的这几章主要围绕着精神抑郁(depression)的成因和治疗方法进行讨论。根据文章的观点,精神抑郁的成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
客观的成因主要是外在环境不断地对某人进行打击,或者是外界对他一次次的尝试都没有反应,让人感觉无论他进行多少次尝试,最终都是失败的,而且他不能改变任何东西,从而在他身上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文中一个实验吸引了我:实验者将一群老鼠分成三组,分别放在三个分隔的地方。第一组的老鼠可以通过按下某个按钮来停止对它们的电击,第二组的老鼠不能控
制这个电击,而且只有当第一组老鼠按下按钮停止电击时它们才能跟着一起停止受到电击,第三组老鼠为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经过一段时间后,第一组老鼠和第三组老鼠都保持着活跃状态,而第二组老鼠则非常消沉,对外界显得毫无兴趣。根据分析,第二组老鼠其实与我们不断受到挫折的人一样,感觉自己无论怎样尝试都不能改变什么,于是放弃尝试,并且变得消极抑郁。根据文中观点,习得性无助是精神抑郁的原因,随着失败、打击、丧失的累积,一个人就很容易患有精神抑郁。
而主观的因素主要是一个人的性格以及他对事物的态度。文中提到一个概念:解释事物的方式(explanatory style)。文中有一句话:How you think, how you feel.面对同一个事物,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乐观的看法会让人乐观,悲观的看法会让人悲观。偏向悲观看法的人他们对事物的解释可以总结出四个特点:这是因为我的过错(making personal)、这失败将会永远持续下去(permanent)、对不好事件进行各个方面的解释(pervasive explanation for bad events)。其实面对各种失败打击,每个人总有一些失落或者挫折感,但有些人能够很快地恢复,也有些人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意志消沉,这就是两种不同解释方式的不同结果。更进一步,文章中认为对事物的不同解释会影响习得性无助的生成,悲观的解释会进一步加重习得性无助。
另一方面,在主观因素方面,文章反对了一个悲观导致精神抑郁的观点,认为悲观只是精神抑郁的一个表现,或者只是导致你容易变得精神抑郁的一个原因。这主要是通过对认知治疗(cognitive therapy)的研究而得出的。认知治疗可以改变一个人对事物的解释,让一个人逐渐从乐观方面看问题,从而慢慢摆脱精神抑郁。文章中提到了Sophie和Tanya两个病人的案例。通过认知治疗,她
们逐渐改变了对事物的解释方式,从而渐渐变得乐观主动。
文章还提到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反复琢磨(rumination)会更容易导致精神抑郁。文中提到一个例子:女性患精神抑郁的是男性患精神抑郁的两倍。排除了各个因素,文章指出,这事因为每当遇到一件失败或打击的事情,女性总是反复地去琢磨自己的内心和这件事情,而男性则尝试去忘掉这件事情,例如去打打篮球或者喝酒。反复琢磨会加强挫败感,引发习得性无助,最后陷入精神抑郁。
当然精神抑郁时可治的,这主要通过认知治疗改变一个人对事物的解释看法,从根本上让患者摆脱精神抑郁。
综合以上的内容,我总结出精神抑郁由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因素造成,但主观因素应该是主要的,因为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但不是每个人都会那么容易变得抑郁悲观,其中更重要的因素应该是一个人的性格和判断事物的方向。当我们发现自己有悲观消极想法倾向的时候,应该主动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避免进一步陷入更深的心理疾病。
第七章:孩子和父母:乐观的源始
本章中,作者给出对孩子乐观程度的测试,并表示孩子天生是不会绝望的,大自然对孩子不但有身体上的保护——青春期之前的儿童有着最低的死亡率,它同时也保护着他们的心理,给予他们丰富无止境的希望、不合道理的希望。同时,仍有一些孩子天生悲观。作者对此现象做出了解释:母亲的解释形态,大人的批评(老师和父母),生活中的危机;这三个方面对孩子的意识形态影响最为明显,这些消极负面的情绪很可能造成一个孩子一生的悲观。
由此章,我们意识到孩子身处的环境,身边的亲近的人情绪,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的发育有着难以比拟的影响。事实上,没有一个孩子天生是悲观的,孩
子是自然的宠物,而他们与生俱来的欢快与乐观究竟如何被环境沥干,真的很值得现在的父母深究。
第八章:学业的成就
作者先是提出一个预测:成功属于有足够聪明智慧,并且乐观的人。接下来,作者进行了相关的探索,验证了这一猜想。父母离异、经常的争吵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但孩子总怀有希望,他们总会用乐观的心态来看待事物。他们是幸运的。可这样的情况不会持续永远。孩子会从父母的言行中习得解释形态。父母对客观事件的解释或乐观或悲观,会使孩子认为世界就是这样。这又会影响孩子在今后的学业、事业。
决定个人心态的因素中,解释形态很重要。而影响解释形态的因素有很多。父母离异,他人的评价,不幸的遭遇,周边人的言辞。是男是女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的解释形态。幼年时,女性比男性乐观,到青春期,就不如男性了。
而乐观的人无论是在学业与事业上都会比悲观者表现更好。同等的能力,乐观的人表现更为积极,能发挥能力甚至超越潜能的可能性,比悲观者要大。
第九章:运动的表现
本章中作者列举了一些真实发生的体育界的著名比赛,如美国联棒﹑美国职篮﹑帕克来的游泳队,具体地分析了一个队伍的意识形态对比赛胜负的不可忽视的影响,一个乐观积极的队伍甚至能战胜一个比它强大的对手。由此对教练提出有用的建议:以乐观的态度挑选训练队员,让整个队伍充满积极乐观的精神力量,丁能发挥出空前的实力。
第十章
健康的良方
主要讲的是心理对于某个人的身体健康的重大影响。通过作者自身的一系列
经历以及很多个案例,从多方面证明一个人的心里对于人的生理健康是有很大影响的。出现的最多的词是“习得性”,习得性的无助、悲观导致人的生理上各项免疫系统不能发挥出其原本的功能。这样的悲观者对于自己的生活、疾病等都悲观、无助,觉得自己是不幸的。习得性的无助与癌症的发病率和治愈率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总的来说,心理和免疫系统同根于人脑,心理的状态会影响免疫系统,进而影响各项疾病的发病率和治愈率。
在这一章中,作者75%以上的文字所写的都是他所参与的以及他所知的一系列案例,而这些案例都是有关于心理与人的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的。我认为,如此大篇幅的案例介绍正是本书的一大特色。通过这些案例,读者很好的了解到心理的乐观与否对于人体的健康与否的巨大作用。同时也极好地为作者自己的观点奠定强有力的实践基础,使作者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第十一章
政治 宗教 和文化:新的心理历史学
主要讲了两方面,一方面是他们对历届美国总统选举的整理分析以及对下届总统的预测。他们通过分析各参选者的接受提名演讲稿,来总结他们各自的反刍分数,进而比较候选人之间的乐观。结果让人振奋,90%的都是较乐观的候选人当上总统。于是他们大胆预测下届总统以及参议员,结果依旧证明心理的乐观对于政治选举是有巨大影响的。另一方面,他们研究了宗教和文化对于人的心理的影响,结果不言而喻,是有很大影响的。他们分别对19世纪的犹太人和斯拉夫人对于灾难的不同反应进行研究,发现是宗教的不同导致他们产生了不同的反应,相对的,由于宗教,犹太人面对灾难时的心态较乐观。另外,他们还对在不同政体下的东西柏林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由于政体文化的不同,西柏林的普通工人要比东柏林的乐观得多。进而证实宗教、文化对于人的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这一章中,作者依旧举了诸多的案例,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和多年的研究成果告诉读者宗教、文化对人的心理乐悲观的形成与影响。作者用历史铁的事实来告诉读者这一点,更具说服力。同样的,对于美国总统选举的预测,作者通过自己的切身经历,以及各项振奋人心的数据,更让读者感同身受般的了解到,心理的乐观与否对于政治有着难以想象的巨大影响。
第十二章
乐观的生活
主要是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用的方法是悲观者走出悲观,走向乐观。作者提供了一种被称为是ABCDE法则的方法,听着很神奇的样子,其实就是五步走:不愉快的事件(adversity)、念头(belief)、后果(consequence)、反驳(disputation)、激励(energization)。记下每一件让你不愉快的事,然后完成每一步,在反驳时,找出尽可能多的证据、其他可能原因和理由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换言之,我认为了可简称为转换角度、换位思考。从而将自己从负面的、悲观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使自己变得乐观起来。还有一种方法,简称为声音外化。我们需要在不愉快事件发生前就做好充足的准备,练习反驳,所以,找个朋友帮你把负面想法大声说出,你也大声反驳他的指责。这两种方法,一个是在之前的准备,另一个则是发生后的调节作用。两种方法结合,我相信,人们便能够很好的处理好身边的一些不如意的事,是自己的生活变得乐观起来。
第十三章
帮助你的孩子远离悲观
表述了孩子的悲观是习得的,同样也可以学会舍弃。而如何帮助孩子摆脱悲观情绪,人们可以用ABCDE模式来帮助孩子习得乐观,教会孩子通过反驳自己的想法来习得乐观,并具体举出该模式的应用过程。
第十四章
乐观的组织
主要讲了乐观的优势及如何学习乐观。在事业方面,乐观在筛选人才、人尽其才、在工作中学习乐观中发挥着它的优势,使得公司能够高效有序的运行并取得巨大的成功。学些乐观的方法本章中主要讲了反驳负面思想。学习方法有很多,可以通过反驳负面念头,跳离负面思想、破坏性念头等来学习。当我们反驳我们负面的念头时,就会从泄气、懒散、无精打采一跃成为充满活力、前途光明的人,因此反驳自己的负面的悲观情绪及思想,打击悲观念头对习得乐观很重要。再者,人们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跳离负面思想、破坏性念头:①借由外界的物理力量来打破这个念头;②设定一个时间专门来想这个问题,但是现在不要想;③这种忧心的念头一出来就把它写下来,这样你有时间的时候就可以重新拾起这个念头来思考它。
习得的乐观可以帮助人们越过他们心中无形的高墙,打败像内心情绪这种看不见的最难对付的敌人。所以乐观的人坚持不放弃,在面对挫折时在遇到高墙时他继续进攻,所以在他人畏缩不前的局势下,他获得了成功。
第十五章
弹性的乐观主义
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论述了乐观并不是盲目的,悲观亦有它的价值。就拿忧郁症来说,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自我膨胀,社会意识薄弱,使得很多人出现忧郁症症状。其实忧郁症是跟着一个对失败或失落的悲观想法进驻到你的心田,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失意,是击退忧郁症最好的武器。还有,乐观是应该有弹性的。乐观并非百利无一害,它尚有它的缺陷。乐观主义者能通过学习乐观活得自由开心,但是也会造成一些人看不清世界的真实性,去逃避自己失败的责任。有时悲观主义也有它的优点。悲观主义对社会和对我们自己的生活也都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所以当情境需要悲观时我们必须有勇气承受这一切。当然有时也需
要应用悲观对世界的敏锐感受力来帮助自己习得乐观。
总述:
正如本书所说,悲观的解释导致被动和泄气,而乐观的解释导出更多的活力。乐观不仅仅是对个人有益,对整个团体都有着很大的帮助。乐观不仅是对竞争性强的工作有利,它对任何时候你遇到的困境都有用。乐观如此重要,对于不是天生乐观的我们来说,更是很有必要学习的。
尽量保持乐观,就会发现周围的事物也变成了彩色,心情好了,自然活得开心快乐。人生在世,所求无外乎就是逍遥自在,快乐开心。
最后让我引用本书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有人习惯戴着灰色眼镜看世界,而有人则努力让自己看向光明。无助感和悲观是学习得来的,希望与乐观同样可以藉由学习而养成。”
第二篇:音乐观课报告
《摇篮曲》这首歌曲曲调优美流畅,婉转动听,作品节奏增强了动荡摇晃的感觉,在轻柔而稍慢的歌声中,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妈妈”轻轻摇动摇篮,哄宝宝睡的幽静画面。这首作品曲调优美,节奏缓慢,歌词中渗透着妈妈对宝宝的无限疼爱和殷切希望。董老师设计的这堂课,环节很完整,老师的基本功很扎实,学生演唱的也很好,整个课堂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教师教态亲切,以情动人。
董老师上课非常投入,教态亲切,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而且教师的范唱声情并茂,学生马上被董老师感染了,演唱也非常的投入,很好的表现了《摇篮曲》那种深情的场面。
二、同学参与积极性较高
音乐新课标指出:音乐课堂要重视实践与合作。本课中董老师设计了让学生进行了多次聆听作品,及时进行提问分析。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董老师语言轻柔,富有感染力,肢体语言柔软轻快,面部表情丰富、自然,等等这些融入了课堂教学中,使这首《摇篮曲》额外的增添了一份温暖、柔情和舒服。这些个性特征的流露、老师的感情的渗透都极其有效的促进了课堂教学,不论从教学流程还是教学效果还是学生表现来看,老师的性格特点都促成了优美、高效的课堂生成。学生陶醉其中,不知不觉学习了、感受了、感悟了。
四、音乐教育不是用说理的方法,而是通过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受,陶冶情操,丰富学生感情,启迪学生智慧,培养良好的个性。董老师主要运用了启发联想法和情绪感染法进行教学。
课堂中董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地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感受摇篮曲的性质。因此教学中的第一遍欣赏是完整欣赏,给学生初步的音乐印象;然后再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再学习作品,这是学生对摇篮曲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赏析。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安静温馨、有利于倾听的教学环境,借助于动感的多媒体课件、教师声情并茂的的演唱。在听觉和视觉上给学生积极的刺激,使学生对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情绪有充分的感受。
五、音乐是表现人们的思想,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它会给人以美的享受、思想感情的陶冶,在美的享受中能使听众产生联想与想象。这首摇篮曲表现出的优美、温柔的情绪,妈妈对宝宝无限的疼爱与期望都会引发起学生的联想。比如在学习完作品后启发学生:“你想想妈妈在唱着摇篮曲哄宝宝睡觉的时候脸上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在分段学习时董老师启发学生联想妈妈是怎样爱自己的?从而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产生爱妈妈的情感。在引导学生开展联想时注意给提供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如语言和动作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六、在教学活动中董老师掌握好了宏观调控,调整控制好节奏速度,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和接受能力及时调整,这充分体现了董老师良好的应变能力和灵活的教育思想,努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上是我对董老师课堂的一些见解,如有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第三篇:音乐观课报告
几位老师的音乐基本功都很扎实,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教学步骤清晰,有着极强的课堂驾驭能力,给我们呈现了一堂堂精彩的音乐课,让我受益匪浅。
一、形式新颖、方法多样,激发学习兴趣。
三位教师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以全新的理念来设计课型、方法和教学程序,将教学内容进行了创编与拓展。采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主动、自然、愉快的心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音乐氛围中,感受到歌曲的细腻柔美。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将传统的听唱法视唱法理念相结合,引领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全身心投入课堂的学习,在音乐创编动作这个环节中,运用知识形象化、趣味化、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无形中完成创作,把枯燥的学习变成了乐学。
二、以音乐为主,平等互动,适时评价学生。
各种教学活动始终围绕音乐展开,体现以音乐为本的理念,教师在举手投足间把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自然流露并传递给学生,教师通过积极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深入到学生中去,用亲切自然的语调的语言,拉近了师生关系,建立起平等互动的平台,民产、和谐、合作的课堂氛围自然生成,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坚实基础。对学生的活动给予恰当的鼓励和评价,多媒体的运用恰动好处。
二、集体合作,情感体验充分。
运用知识形象化、趣味化、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无形中完成创作,把枯燥的学习变成了乐学,在学习中保持主动、自然、愉快的心境,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比赛唱、合作唱的环节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爱、团结,体现了集体合作精神。
总之,这四节课都充满了音乐美、语言美、情境美、动作美,突出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每位教师都用开放的教学模式,学生都在美的氛围中获得了音乐学习的知识和方法,让学生对今后的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值得我学习与思考。
第四篇:《学习力》读书报告
组长:范歆晨
组员:周佳欢
陈乐
冯菁
顾敏敬
姜玲珑
姚望
蓝圣瑶
(10财管1班)
《学习力》读书报告
本书观点十分明确,思路十分清晰,首先给“学习力”下了一个十分准确的定义,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的总和。
先说说“学习动力”,一个人学习,一定有他自己的目标和期望,所以首先明白为什么学习。在如今的应试教育制度下,许多人对学习的真正目的发生歪曲,我们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分数,与其那样死读书,不如给自己定下一个个目标。对学习而言,目标越明显越能够让自己放下包袱,也越能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学习中需要一个清晰的目标,我认为这一点十分重要。
看到哈佛大学的教育制度,我觉得这是一种十分先进,高效的制度。高效体现在它给了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有句话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力中最充沛,最快乐,最轻松,最美好,最活泼的品质。只要我们对学习有了兴趣,那么好奇心会驱使我们去探究进而去学习,而这样的学习才是最具有动力的。
《学习力》一书对我的启发概括一下有以下几点:1.学习力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创新能力我们才不会变为学习的奴隶。2.要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也就是明白自己为什么学习,为了什么去学习。3.如果想要成功需要具备对学习的兴趣,一份好奇心以及百折不挠的毅力。
在哈佛,有一个公认的学习定律,就是W=X+Y=Z,看到时我迷惘,看到解释才知道,原来成功=勤奋学习+正确方法+少说废话。照我看来,这是对成功最精辟的诠释。其实不论你是在哈佛抑或是在别的大学,如果你严格用这个定律来衡量自己,那么成功将在等待着与你握手。很多人走出哈佛之后,就会有这种感触:他们已经不再惧怕任何困难,因为他们在哈佛的苦读中已经经受了炼狱般的煎熬。丘吉尔的最后一次演讲是在一个大学里,他用他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学习根本没有什么秘诀,有的话就只有两个,第一个是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第二个就是当你想放弃的时候请回过头来再参考第一个秘诀去做:坚持到底,永不放弃。所以成功的学习百分之八十与态度有关。因为学习是一种滴水穿石的持久运动,没有捷径可走。
专注是学习力中最具有凝聚效力,整合效力的品质。多一份专注,添一份执着,坚持,坚持,再坚持,豁然间,你会发现,一点一滴地积累下你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首先这本书就告诉了我们,进入哈佛的同学都需要把坏习惯扔到门外,树立良好的新习惯。以下几点,我觉得甚好:1.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2.勤于观察3.善于质疑4.学会自学5.善于将知识融洽贯通,会举一反三6.自效管理自我。是的,进入了哈佛这个高校的门槛,你要想在里面开创自己的一片天,这都是最起码要做到的。
珍惜现在的大学生活吧,可能我们会觉得大学很空虚,远不及高中的充实,让我们感到在虚度光阴,可是我们需要看清现实,一旦离开这个学校,迎面而来的将会是复杂多变的社会,面对就业的压力以及我们对高薪工作的追求会让我们感叹:为什么当初不在大学里多学习一点,为什么不再多学一点?所以,让我们珍惜现在的“子宫时代”吧!既然进入了大学,我们便要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摆正学习态度,培养专注的精神,失败中振作勇气,对时间有合理的分配和管理。
学习力是我们生活在21世纪最需要具备的能力,是一个人生存的最大资本,这是我读完《学习力》后最深的感触。
本书从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自己完全融入学习之中,多听,多读,多观察,学会团队学习四个方面来说明怎样掌握学习方法,未来学家阿尔温托长勒早在20世纪就曾经预言:“21世纪的文盲,不是那些没有知识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总而言之方法比事实更重要。”
读了这本书也让我受益匪浅,我获得了最有价值的知识,那就是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那些看似非常有用的学习方法未必是适合自己的,只有你最喜欢,最适应的才是最好的,因为世界上没有绝对适合于任何一个人的学习秘诀。学习是个人行为,必须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在选择了学习方法的同时,也让我懂得了怎样利用自己喜欢的模式,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不随便让自己的情绪受到影响,这有利于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对于自己不喜欢的科目,要客观全面公正评价,并且要自我激励,予以警示。在运用这种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可以巧妙地控制好自己。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学习也一样。当学到一定程度,我就会感到疲倦,消沉,对自己的学习丧失了信心。现在我知道这属于学习的“高原时期”,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不必大惊小怪,可采用不在乎的态度,仍像以前一样继续努力,要坚信这种状态是暂时的,到了一定程度是会有转机的,同时要多读励志的书,名人传记,接近乐观朋友,这有助于提升乐观进取的力量。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遵循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我们如能在不断地求知学习的同时,又不能不抛弃可贵又可爱的婴儿原则,想必学习将不再枯燥和困难,而是十分惬意和轻松。若是“一团大”,也要摸一下,触一下,亲身体验一下,什么叫“温热”、“灼烧”、“炽烈”。在实践过程中要多观察,观察实在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学习能力,正如伯特罗所说:“真理其实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并且只有通过观察才能认识。”
我对这本书是充满感激的,它不仅仅让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还让我更加理性全面地看待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选课绝对是门艺术,不仅要确立目标,还要懂得运筹学。选课的过程就是选择学习方向的过程,它将决定你能否学到真正需要的知识,能够正确选择课程的人,才能使自己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的学习都是有效的,才能成为一个高效能的学习者。
成为一个高效能的学习者,这样才能保证在现在和将来都能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从各种资源中学到新知识,获得新信息,未来学习惟一具有的持久优势,就是有能力学习地更快更好。
《学习力》该书在第四章中主要跟我们讲述了知识需要进行取舍,要善于利用时间,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并且还要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学会排除干扰。
读了该书,给我最大的感悟就是要提高自己的学习办事效率,这在如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更新学习方法,譬如运用探寻与质询的方法,运用因特网、电子词典等,它们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地学习。在学习中还必须要学会更高效的利用时间,优化事序,抓住事件的重要程度来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该书也告诉我们真正懂得学习的人才能摆脱课堂的限制,不会把一切东西都往肚子里塞。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等来合理定位自己,选择最佳适合自己的学科。同时,对于学习者来说,如果可以准确地在无穷无尽的知识中选择某一部分、某一领域来作为学习的方向,就比较容易成功。即使是一个智力一般的人,只要善于选定方向,发挥自己的优势,也能有所成就。所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去选择学习的方向,这样学到的知识都是有用的,这样的学习才是高效的。从福尔摩斯的例子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他的知识、结构都能很好地为他的成功服务。知识是绝无止境的,但学习却必须有相对的止境,所学的知识对实现自己的目标够用即可,不够用时可随时加以补充,对实现目标没有多大用途的我们大可不必浪费太多的精力去学习。
该书很好地告诫了我们在学习工作中,必须分清主次,每天永远先做最重要的事,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先暂时搁置,把时间用在另一件事情上。同时,当我们需要专心致志干某一件事时,若遇到不必要的干扰因素,我们要及时的退避以及学会拒绝,学会说不。把握好自己的时间周期,在精力旺盛的时间段做最具效率的事情。
在哈佛,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哈佛的学习格言中就有了一句“面对一轮又一轮的变革浪潮,经验不再奏效,知识不是唯一,机遇提供的帮助有限„„而可以让你拥有持久竞争力的便是创新思维。”其实,我们身边的一切的一切都在随时随地地发生着变化。如若谁对这些变化先做出反应,谁也就首先掌握住了竞争的先机,对变化把握得更全面也就掌握住了竞争的主动性。在这其中创新思维便是一条尤为重要的出路,同时也是学习力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学习力中最具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品质。因此,我们必须学会独立思考和开放性地思考问题。
独立思考不仅是要独自一个人思考,而且还要做到不“迷信式学习”,不要过于迷信所谓的权威,要相信自己的思考,对自我有信心,有敢于质疑和挑战的信心和勇气,“迷信式学习”让我们容易屈从习惯、屈从于经验„„从而深深陷入于错误的沼泽中不能自拔,是让我们提升学习力的最大障碍。事物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也是不断前进发展的,它伴随着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我们总是在不断改革中求发展、谋新路,那么,不可避免的,我们将会推翻现在的认为权威的认知。所以我们不必一味符合权威,正如书上所说的“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是因为我们跪着。”所以我们进行角色转换,要从“跪立者”的角色转变到“站立者”的角色,那么,是否具有怀疑精神,是否具有提出问题的意识,就是创新思维成熟的标志。然而现今的教育是灌输式的教育,在这种教育方式的熏陶下,人们很容易“顺从”,创新思维就变得更重要了。
开放性地思考问题也是必不可少地一部分,要学习从多方面思考问题,有时也可从反方面想想事情和问题。我们需要自由的想象力,想象力能涵盖整个世界,推动前进,有时相信直觉也不错,没有什么是不可能,要敢想才会敢做。
看了本书后大大增强了我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创新是学习力的最高境界。整个章节都是围绕创新展开的,从各个方面讲述了创新的作用、重要性、意义,以及例举古今伟人因其自身的创新精神而取得的各种成就。从而得出每个人都应该培养创新精神,具有知识应用能力和具备问题意识。
“创造是学习力的最高境界,如果一个人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糊和抄袭。学习的目的是,就是要使自己最快达到这种境界。”这是章题目下的小标,这就说明了,创新的重要性。紧接着科比就提出了:创新力士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傻瓜是没有创新力的。领导与教育国际中心主任威尔特·达谷特曾经将学习分为三个目的:第一是学会学习即你如何能学的更好更快更轻松,第二是学会思考即不要让自己成为一个被动的知识承受着,第三是学会创造即它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它会让你学会创造。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反思性,经过良好的训练,有知识、严谨社会责任意识和具有独立创造能力的人。由此哈佛的毕业生中有多名诺贝尔奖的得主和国家科学奖章得,而哈佛的退学学生中也有许多杰出的人才。反观中国,虽然有遍地都是大学生,由于在上中小学时,只注重成绩,缺乏创造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只会做题目,却没有大胆、独特的创造性思维。
从《学习力》中,我们收获颇多。作为一个学生,不论将来我们朝何处发展,我们都需要清楚有效的进行思考和写作;对我们将来从事的专业有一定的认识度;具有文学和艺术方
面的审美能力和理性知识;能够运用现代科学的概念和分析能力;对道德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
不管怎么说,学习只是一个过程,它的最终目的还是创造。将学到的各种知识整合发挥它的作用。多提出问题,并解决它们,使创造力生生不竭,源源不断。
第五篇:小学音乐观课报告
《我爱承德,我爱家》观课报告
韩老师的《我爱承德,我爱家》一课,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这堂课展现了音乐老师很高的素质和音乐教学的艺术。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教学亮点:
1、导入设置情境。多媒体播放一段承德风光片,学生看到家乡的风光,会感到非常亲切,老师的简单讲解后配上歌曲《我爱承德,我爱家》,优美的旋律很快把学生带入情境,激发了学生的爱家之情,为下面授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2、教学重难点突出,韩老师把本课的教学难点单独抓出,不论从曲谱、节奏还是歌词,教师都做了细致的处理,学歌曲之前先采用了让学生练习节奏的方法,让学生先把节奏这个难点突破,接下来学歌就是相当容易了,有循序渐进的效果,学生掌握的也是非常扎实的。
3、在欣赏歌曲时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韩老师采用分段欣赏歌曲,使学生能够更深层次的理解歌曲,从音乐中发现节拍、旋律、节奏、速度等音乐表现要素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欣赏完第一段,再欣赏唱第二段和第三段,通过打节奏、视唱歌曲,不仅能够很好地体验切分节奏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同时也感受了歌曲旋律的特点。:两个乐段对比欣赏,使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节奏的变化,使歌曲的情绪也随之有了变化,更能够体会音乐表现要素在歌曲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4、教师适时的评价孩子,教学评价语是非常到位的,较好的营造了课堂气氛,达到了学生乐于参与的目的。
5、在整堂课上,教室里一直萦绕这优美的旋律,舒缓而不失热情,达到了感受歌曲歌唱家乡优美、抒情的旋律,感受歌曲所表达的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的目标。
韩老师的这一节课,从点到面,部分到整体,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还是比较高的,学生在这一节课中能较好的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教学建议:
1、教师应该富有激情,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热情。教师的情绪应该有变化,才能把歌曲的情绪变化表达出来,学生的第三段视唱的高潮才能达到极致。
2、可以在欣赏歌曲的同时,加入演唱的环节,这样也许会更好。
总之一句话,韩老师的这节课,让我受益很大,学到很多。
《秧歌舞》观课报告
我认为本节课是一堂达成效果较好的一堂课。老师对于教材有这自己深刻且独特的领悟,所以教学中教态亲切、大方,游刃有余。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老师以培养视唱能力发展学生听觉能力入手解决难点,这一点是让我钦佩和景仰的。老师首先用听辨小三和弦开始,引导学生唱出和声,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进行了听音练习,感受小三和弦的色彩。用三个音进行创作后,老师适时展示出第一声部的前六小节,进一步加强对于小三和弦的色彩感受。之后的编配二声部,以及两个声部的视唱,展示了学生较高的合唱能力,这也说明老师的日常教学抓的详细又扎实。多种方式、多项练习围绕6 1 3三个音展开,让学生对于二声部的旋律有了较深的印象,由浅入深,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知识的获得自然流畅、水到渠成。
纵观这堂课,它充分体现了音乐理念里的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她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个性及教学特色,为学生营造了和谐、互动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无论从从音准的把握,节奏的点拨,歌曲的掌握无不体现其娴熟的教学手段与过人的机智。利用不同目的的听,让孩子们不仅仅在听中学会曲调,而且要让孩子们完成不同任务的学习。绝大多数的孩子都能进入到音乐的学习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