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的基本内容 培养目标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 ”、“求也艺”(《雍也》),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办事畏怯,所以要鼓励他;子路胆大过人,自以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子夏谈诗“巧笑倩分,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从而体会到“礼”应该以忠信仁义为本的道理,因此孔子称赞他道:“起予者商也!始可与信《诗》已矣。”(《八佾》)能启发我的人是子夏啊!现在我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颜渊听老师讲学后“亦足以发”(《为政》),子贡也说他“闻一以知十”(《公冶长》),所以孔子特别称赞颜渊的聪明好学。这正是启发诱导式教育的必然结果。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例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即:“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子张》)。正因如此,当季康子问他的弟子仲由、子贡、冉求能否“从政”的时候,孔子满口答应可以“从政”(《雍也》)。事实上,在孔子七十有二的得意门生中,从政者为数不少,孔子自身也不反对参政。这说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相统一的,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体现着阶级属性,但作为社会的人,孔子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倡导的许多思想,本身具有符合人类共性的成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予以辩证地分析和扬弃。
谈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教学中的地位朱怀瑞(四川省平昌中学 四川平昌 636400)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建设者,劳动者是新世纪、新时期对人才的本质要求,它事关国家、民族的兴衰。在时代的要求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敲响了改革的鼓点,改革的浪潮正迅猛激荡开来。以培育人才为天职的教师不仅是改革的承受者,更是改革的参与者、实施者、推动者,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进行定位并正确认识。关于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过去已有定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这也是作为一名教师在过去教学中充当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角色。教师的主导地位,作为主导者的基本角色是否因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而动摇变化呢?恰好相反,不仅没动摇、改变,反而更 突出、更强化了。与过去所不同的,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作为主导者的基本角色不再仅仅留于口头,更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更好践行这一角色,真正充分地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主导”中“主”在这个词中即主持,负主要责任意思,整个词主要含有带领学生学习之意。作为学习实践活动主体的学生具有不成熟性,在认识上有局限,在行为上缺乏自制力,这就需要在教学中,作为成年人,知识阅历相对丰富的教师发挥组织功能。清楚的是教师对教学的组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带领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在教学实践严重存在的教师决定教学的一切活动,由教学方向、内容到学习方法、学习进程结果评价一切由教师包办,把学生当作被动学习的机器,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行为应该主要表现为:①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②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掌握学习策略;③创设丰富的教学情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④为学生学习提供各种便利服务;⑤建立一个接纳型、支持性,便于学生学习的宽容、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二、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主导的“导”含有给人以启迪智慧之意,从这个层次讲,主导也包含有诱导、教诲之意。传统的教学,是老师在教学主体名义下讲授式教学,传统的学生学习,是灌输式学习,这扼杀了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为着眼点,改变教师过去注重传授式教学,学生被迫实行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状况,倡导并形成学生主动参与,参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局面,教师在教学中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教给学生解决、认识事物的方法、思想、能力;不是教学生干会什么,而是教给学生会干什么,使学生有所体验感悟和启迪。因此,教师要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能力和发展第一的思想,在教育教学中,经常
在中国过去的传统社会里,“天地君亲师”是妇孺皆知的信条。“君”与“师”的地位,一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比如:“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更是社会师生及师徒关系的原则。学生见到老师,都要执弟子礼,师生关系乃人伦中的一个大项,终生不变。为什么?因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生之间的关系,是要以“道义”来衡量的。孔子为扬其道,周游列国,众弟子侍其左右,有的学生甚至追随了他一生。正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这种谋道,正是师之道,师之德,师之魂。又例如:“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从这一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这就是孔子为学生的前程而考虑的一次坦诚的对白,这说明了古代的老师,不但有责任教育学生成才,而且,还肩负着教导学生谋求职业、事业的责任。所以,古人方认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因为,有些地方也尊称老师为师父。这就不难理解在古代,父母带儿女到私塾去读书报名的时候,不但要带领儿女向孔子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而且,还要向私塾老师 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父母要先向老师行如此大礼,其目的就是让孩子亲眼见到老师是无比尊严的,老师的教诲是不能不听从的。中国是三教文化,各个教派的教学目的也很相通。儒家和道家教学的目的都是把“孝亲尊师”摆在首位,佛教教学的目的亦是把“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摆在首位。但是,“孝亲”和“孝养父母”是老师教育的内容,而“尊师”和“奉事师长”则是父母教育的内容啊。如父母带儿女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这就是“尊师”和“奉事师长”和具体行动,这就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所以,这样的教育方法才能够出人才,这当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而如今之社会,“天地君亲师”这个词,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化了,“师道尊严”似乎也已经呈现出滑坡的态势,尊师重教已经到了最基本的底线,难道这只是社会问题吗?我认为都有问题,老师的素质差,老师的福利、健康、休息、人格之类的状况不佳,也是其中的原因。古人说:“师道尊严”。本应为“师严道尊”,《学记》载:“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也就是说,不论在学习任何学问的过程中,对学问治学严谨的老师是最难得的;只有治学严谨的老师,才会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知识,才能得到学生和民众的尊重啊。这才是我们应当慎重考虑的师生及师徒关系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之我见
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而且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主动学习、勇于质疑等可贵的品质。“传道”,要求老师言传身教,传授一定道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对于学生来说,他影响到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还记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之中那么他就学会……”这个很有独特意义的见解。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激励、鼓舞,在平时的用自己的良好品质与精神气质去感化同学。试想:一个老师,说话、讲课时毫无激情,又怎能调动学生对知识的准求、对道理的探究的激情。老师要通过一定的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形成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授业”,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老师与家长最关心的主题。要求老师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并采用恰当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吸收与利用。如果所讲的内容有点枯燥,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不要人为地把学生分为不同的等级,进而对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给予较少的关心,在授业的同时要有爱心,爱自己的学生,无论他成绩好坏,都不放弃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爱自己的职业,无论什么时候都充满热情地去工作。并应采用及时反馈的方法,不断完善教法,使教学任务更好的进行下去。“解惑”,使学生主动学习提出他们的疑惑,老师要有效地解决知识的困惑。采用恰当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进而发掘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要采取有效地解决方案。对他们生活中的问题,也要注意观察,必要的时候给出自己的建议,使他们很好的走出困惑。在解惑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虽然帮助学生教师的天职,但帮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并使他们自己掌握一定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帮助的时候要留有空隙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 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浅论古代教师的崇高地位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所提出的“三纲五常”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封建伦理道德关系。“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三纲六伦”就是在“三纲五常”之外加上“师弟之伦”。关于“师弟之伦”,在儒家传统的伦理纲常里是没有的,只是到了现代才由民间大儒段正元先生提出并加到“三纲五常”里的。段先生特别指出这一伦不是增加的一伦,而是由他发掘其古已失传的本义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提出的,是统摄前“五伦”的。他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伦呢?他认为师弟一伦实为人伦之主宰。因为前面五伦怎么能够落实,有赖于师弟一伦的化育。也就是说,师弟之伦不仅是“三纲五常”实现的人伦基础,而且是其实现的必要的道德保障。由此,可以看出师弟之伦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和教师在人际关系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所以,本文主要就古代教师在社会上的崇高地位做以简要的论述。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在古代老师的地位是崇高的。首先,从古代对老师的称谓上看,有“师”和“先生”之称。中国古代把教书者称为“师”,并把“师”作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春秋时的《尚书》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并写在同一牌 位供众人朝拜,这就是“天地君亲师”之说,把老师排在第五位,可见老师的地位之高,受人之尊。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教育家孔子被人们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几千年来人们最崇敬的人物之一。后来,历史上把老师称为“先生”,一直流传到近代。“先生”一词在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古代称教书者为“先生”,“私塾先生”或者“教书先生”等,这是人民群众对教书者的敬称,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古老而悠久的尊师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其次,从古代老师的职业功能上看,老师的地位也是很崇高的。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对老师的作用作了精辟阐述,他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他表达了三点意思:第一,老师的第一要务是“传道”。什么是传道?我认为传道就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让学生知道怎样做人,才能做个成功的人。这其中有做人的道德原则,人生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第二,就是“授业”。老师要教给学生怎样去做事,主要是让学生学得一技之长,足以让学生安身立命,养家糊口。当然,这一技能也包括文化知识,因为知识本身就是力量,这一点在现今社会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第三,就是“解惑”。老师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帮助学生解决疑惑的问题,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学习知识,如何去做学问。韩愈所提出的教师的三点职能已经被历史证明时正确的,并且沿用至今。也正是韩愈的这一论述,才把老师的职能从初步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也让更多的人崇敬教师这个职业。从韩愈所说的教师的职能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他教导人们如何去做一个成功的人,如何去圆满的解决一件事情,如何去学习知识,从事学术研究。正因为老师的这些职能,使得老师这一群体在古代受到人们莫大的尊敬。
再次,从古代人民群众对教师的评价和道德认同上看,老师的地位也是很崇高的。古代的人们为了感恩老师的教育之恩,就“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就是说要把老师当作父亲一样终生尊敬和爱戴。师如父母,老师和学生之间不仅有着“授”与“被授”的传承关系,也在某种程度上有了亲情关系。可见,古人在道德方面对老师是极其认同的,不仅如此,古人在礼仪方面也表现出了对老师的充分尊敬。比如,学生入学时先要行拜师礼,再要给老师送礼,然后和老师互换礼物。学生送给老师的礼,虽然在名义上是交纳的学费,但是这个礼是很轻薄的,主要体现的是一种礼节上的敬慕之情。在路上遇见老师要主动上前问候并站在路边向老师行礼,等待老师远去后方能离去。在家里或者学校拜见老师要行“四拜”的大礼,是仅次于对父母的“八拜”之礼的.这些专门为老师制定的礼仪也就是人们对老师道德认同的进一步肯定。这也就成就了老师在人们心中崇高的地位。
综上可见,教师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是崇高的,从根本上讲是由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职能决定的,但另一方面,也和我国古代老师所具有的传统美德是息息相关的.正因为这些原因,才使得老师的社会地位在古代很崇高,成为人们敬仰的“为人师表”。
第二篇: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药物化学、生物化学、毒理学、药理学、制药工艺学和制药专业设备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医药产品的生产、工程设计、新药的研制与开发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中药制药、药物制剂技术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药物生产装置工艺与设备设计方法; 3.具有对药品新资源、新产品、新丁Z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4.熟悉国家关于化工与制药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制药工程与制剂方面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 6.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专业名称:制药工程简称:制药工程
学制:4年学位:工学学士
学科: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工程所属类别:化工与制药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制药工程方面的知识,能在医药、农药、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等部门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吃caG
专业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药物化学、生物化学、毒理学、药理学、制药工艺学和制药专业设备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医药产品的生产、工程设计、新药的研制与开发的基本能力。
专业能力:1.掌握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中药制药、药物制剂技术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药物生产装置工艺与设备设计方法;
3.具有对药品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4.熟悉国家关于化工与制药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制药工程与制剂方面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
6.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课程: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制药工程、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天然药物化学、应用光谱解析、制药工艺学、药用高分子材料等。
实践:制药工程基础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或设计、计算机应用及上机。主干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药物化学、制药工艺学、制药设备、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药物合成和制药工厂设计等。
第三篇: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
培养能适应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广、工作能力强、整体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一定专业技能的园林建设与管理人才,具有城镇绿化、园林建筑、园林工程、园林植物造景等规划设计及园林植物的栽培、繁育及养护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主要课程
园林学概论、美术、植物学、园林工程制图、测量学、设计初步、计算机辅助设计上海五大园林之
一、园林设计导论(双语教学)、环境艺术学、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园林建筑学、园林设计学、园林工程学、园林植物概论(双语教学)、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草坪学、园林植物保护、园林施工操作等。
毕业生应具备知识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具备扎实的园林学、建筑学、设计艺术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2、具有一定的绘画技能及美学知识 , 能应用相应的艺术理论及设计手法对自然景观、植物材料进行艺术创造。3、掌握风景名胜区规划、森林公园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工程设计、园林植物造景设计方法。4、具备风景区、城市园林绿化施工与管理的基本技能。5、掌握必要的园林植物栽培、繁育及养护管理
技术。6、具备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管理与科学研究,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7、熟悉我国国土绿化、风景名胜区及森林公园建设、森林资源、国土资源管理保护及城市环境与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8、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了解国内外园林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及发展动态。9、具有较强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文献检索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资料信息的基本方法。10、了解体育运动基本知识和体育锻炼基本方法,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习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城市园林绿化、建筑与环境工程、市政园林、公用事业、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等相关的行业、部门机构就业,也可继续攻读园林、景观、建筑、城市规划、环境艺术专业类的硕士学位。*要求考生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与形象思维表达能力。
可考的职称
职称证: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这些只要条件够就可评。还有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注册建筑师等要参加全国的考试。园林设计师目前还没有组织全国性的执业资格考试,国家正在酝酿执业考试的方式、名称及内容。相关资格证书:花卉工(初、中、高级)、绿化工(初、中、高级)、园林施工员(初、中、高级)、植保工(初、中、高级)等等这些要参加考试。
专业前景
园林植物生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生态、园林景观、城乡环境的绿化美化更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园林专业是造福人类、前景无限的专业。
培养特色
本专业以园林植物与园林规划设计理论和技能的培养并重。学生既熟悉园林植物种类与习性,又具有园林艺术修养和制图功底;既可从事园林植物繁育、栽培、流通、应用以及园林企业经营管理,又能进行园林规划、设计、施工和养护
第四篇: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幼儿教育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在托幼机构进行保育、教育和研究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基本能力以及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技能;
3.具有编制具体教育方案和实施方案的初步能力;4.熟悉国家和地方幼儿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主要课程: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育社会学、声乐、舞蹈、美术、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保健学、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幼儿园见识、实习、幼儿师范学校实习、教育调查、社会调查,一般安排6--8周。此外,有部分地区因环境特殊,也有根据国家或地方政策安排在校学生去偏远地区进行支教(新疆地区近两年普遍安排大三本科生、大二专科生前往和田、喀什等地区,进行为期3--4个月即一学期的支教,包括实习)。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相近专业
教育学 学前教育 特殊教育 教育技术学 小学教育 艺术教育 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 英语教育 历史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音乐教育 机电技术教育 装潢设计与工艺教育 烹饪与营养教育 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 文秘教育 华文教育 家政学
第五篇:教育技术专业师范类培养目标
教育技术专业(师范类)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应能够成长为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者、管理者和研究者。在专业实践方面,能够承担教学与培训设计,资源开发、环境建设与管理等具体工作,并能通过不断学习把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胜任新的要求。在促进学科发展方面,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够与教育界同行进行有效交流,共同推动技术影响下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基于以上考虑,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职业定位为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企业培训设计师、教育网络管理工程师、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管理者、教育影视与多媒体创作人员、教育软件开发人员等。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基本学制为4 年,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学生可在3-6 年内完成学业,符合《学位条例》规定的毕业生授予理学学士或教育学学士学位。各学校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将专业培养规格定位于研究型或应用型。研究型培养计划的学时分配,应适当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倾斜,实践教育环节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用型培养计划的学时分配,应适当向传授专门应用技术的专业课倾斜,实践教育环节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各办学单位要根据本专业特色、师资等实际情况选择类型。本专业毕业生应满足以下要求: 1.素质要求
在宏观上来看,合格的理科本科专业人才应具备如下基本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敬业爱岗,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2)文化素质:包括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现代意识、人际交往意识。
(3)专业素质:包括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研究方法,具备求实创新意识和严谨科学素养。(4)身心素质:包括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结合教育技术具体人才需求及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目标,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素质可以具体描述为:
具有健康人格和完美个性的人; 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人;
对一线实践需求有一定了解的人;
拥有独立或者合作完成特定项目经验的人; 具有持续发展的学习动力的人。2.能力要求
从一般社会人才需求角度来看,本科生的能力包括:
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
应用知识能力:包括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实验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科技研究能力; 从本科人才培养过程及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本科教学过程更应强调在专业知识技能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具体包括:
专业能力:整合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能力:学习能力、反思与创新能力; 社会能力:组织、交往与协作能力。
结合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对全国近二、三年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跟踪、工作性质调查及教育技术新的生长点的分析,从职业定位出发,教育技术学专业能力由四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呼应的能力模块构成:
信息技术教育与培训(教学与培训能力); 数字教育媒体(影视与多媒体创作能力); 教育软件工程(教育软件开发能力);
数字化教育环境(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能力)。
3.知识要求
从社会生存与适应来看,现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知识主要包括:
工具性知识包括: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文献检索、方法论、科技方法、科技写作等方面的知识;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包括:文学、历史学、哲学、思想道德、政治学、艺术、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自然科学知识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专业知识包括:根据专业确定的主干学科的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方向知识;
知识领域是培养本科生对应能力的依托和载体,是能力体系的直接映射和细化。两者存在多对多的映射关系,这种关系普遍存在于不同能力模块与不同知识领域之间。整体而言,知识领域所包含的都是静态的知识模块和知识单元,而能力体系强调的是知识的应用能力,两者合一体现了本规范知行并举的学科教学建设指导思路。
请同学们阅读上述专业培养方案,回想本学期学过的《现代教学系统的管理与应用》课程内容,结合个人在本专业方向上的特长,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心得体会(可用电子档)!下周一上课时间当场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