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告学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目标与教育理念[推荐]
广告学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目标与教育理念
[ 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任何内容!]
--高驰(哈尔滨工业大学 艺术设计系)Page: 1
摘要: 持续发展的中国广告业需要大量达到培养目标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掌控运作,高校广告学专业必须以专业教育为中心,必须正视市场的趋势及其特殊性,要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和学生的毕业去向为导向,以培养知识型高素质专业人才为目标,缩短毕业生的适应期,要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探索正确体现培养目标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 广告学;广告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目标
当前相当数量高校的广告学专业毕业生求职困难,归咎于招生数量的“失控”和学生对就业单位条件要求过高,是有失公允的。现实状况是有很多急需广告专业人才且待遇不菲的单位,难以招聘到符合岗位要求的毕业生。根本原因在于这些高校广告学专业的教育教学不能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轻视应用广告学课程,违背了广告科学规则。重温并正确解读《高等教育法》关于学业标准的条款,不折不扣地兑现各高校招生简章中的广告学专业业务培养目标,建立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些问题是能够解决的。
一、广告学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不能缺失或偏离
中国广告业近20年一直是全球发展最快的,也是国内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整体规模已经接近GDP的1%。广告业作为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2005年底全国共有广告经营单位125394户,广告从业人员940415人[1]。加上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教育机构和在政府、行业监管部门从事广告专业工作的人员,我国广告从业人员总数至少超过300万,但是受过系统专业教育的尚不到2%,而美国广告业75%以上从业人员是本科以上毕业。中国广告业还将持续快速增长,多家专业机构预测到2010年中国市场广告额将达到2000亿,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掌控运作。“中国有30万家大中型企业、1000多家上市公司,这些企业也需要大量的、高水准的广告决策及运作人才。”[2]
中国广告市场从2006年开始全面开放,但是,目前我国广告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广告教育普遍存在专业理想黯淡、专业精神失落的现象,专业形象一定程度上被社会扭曲,广告教育界的专业使命出现弱化”。[3] 一些高校广告学专业毕业生求职就业非常困难,感到在校期间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专业知识,不少学生甚至后悔选择这一专业,很多急需高素质广告专业人才的单位又招聘不到符合岗位要求的毕业生。
《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了高等学历本科教育的学业标准:“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
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各高校制定的广告学专业业务培养目标也都规定:毕业生能在媒介广告部门、广告公司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广告策划创意和设计制作、广告经营管理。高校广告学专业的各级管理者对此认真理解和把握尤为必要,因为相当数量的高校在具体实施中已经出现了偏差,弱化了学业标准并缺失或偏离了专业培养目标。中国广告协会与中国传媒大学2004年秋联合开展了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广告界认为国内广告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水平一般,无专业经验”,“教学严重落后于实践”,指出“应加强专业技能课,重视案例教学”。依靠背离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的教育理念,去培养快速发展的广告业所需要的达到培养目标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显然是不可能的。
二、达到培养目标不能忽视专业教育
广告是一个操作性极强的专业,同时又是一个发展变化快速的行业,“企业招聘首先选快手,上手慢了肯定不行。……上手慢的后劲也不会大,连位置都抢不上,也就没有机会发挥后劲了。”[4] 四年的本科教育时间是有限的,而社会的需要是无限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培养学生无限的能力,只能努力培养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持续的学习能力,健康向上的人格和科学的知识结构。然而,一些高校毕业生连眼前的本专业工作都做不好,怎么能说明就一定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广告学是指研究广告的本质特征和广告活动过程及其运动规律和表现艺术的科学”。[5]是包含理论广告学、历史广告学和应用广告学等研究领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理论的已经发展成熟的独立学科,但是许多高校对此至今仍然缺乏理性认识,对待广告学科的“虚无主义”和照搬西方的“拿来主义”影响着高等广告教育的健康发展。由于广告行业是热门职业,一些高校在尚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纷纷开办,使得广告教育发展速度与教学质量不匹配;不同的院校依据各自不同的学科优势强调某种类型知识的重要性,导致广告学专业的教育教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严重脱钩。许多学校的广告学专业是由无广告实务经验的人主持和管理,课程设置杂乱并存在因人设课、因设备设课和因无人不设课等问题,轻视广告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错误地认为这些课程可以到工作单位再学,大学主要是打“基础”。严重偏离本科教育学业标准和缺失或偏离了广告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还盲目认为这样做是“加强”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
其实,欧美关于“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Liberal Education)到底应当以哪方面作为本科教育的重心,到底哪一种才是真正适应社会发展、适合人才培养的辩论,100多年从未停止,今天能够看到的现象却是英国高等教育在这种争论中开始向职业化教育靠拢。1845年建校的英国女王大学是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培养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很多优秀人才,目前该校本科教学就是“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一流大学的广告学等专业,也都是在强调职业化训练的基础之上培养重视研究之风[6]。
人才的基本标志就是知识和能力,有学历文凭不等于有知识,有知识也不等于有能力,知识的价值最终要靠技能来实现。广告业界需要的是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且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专业人才。所谓“专业”是指专门之学、专攻之业。医学专业学生都有比较严格的实习,学生历来是在这种专业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广告学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同样应用性很强,医生的专业水平高低关乎患者的生死,广告人的专业水平则关系到企业或产品的成败,但是一直以来学校和社会的认识却大相径庭。国内外实践已经证明,广告人才培养必须与市场相结合,从理论到理论很难把握市场实际需要的东西。高校广告学专业培养广告业界需要的、达到培养目标的知识型高素质专业人才,必须以“专业教育为中心”从专业能力、学术视野和职业道德等方面全面培养和综合考核,需要做到学术与艺术、技术的融合。而“技术”层面主要是精通“应用广告学”领域的原则和方法等技术问题,并掌握与广告活动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方法以及“适度了解”与广告相关的声、光、计算机及电子学等自然科学技术。达到“精通”、“掌握”和“了解”的程度,在学时学分安排上应该是不同的,决不能本末倒置。即便是学生报考研究生毕业后在广告学方向继续深造,本科阶段的这种专业“初步能力”培养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毕业设计的选题方向和指导教师应契合学生的毕业去向
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达到本科生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综合性最强的教学环节,是学生进一步深造或走向工作岗位的前站,学校和指导教师负有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过度的任务。教育者必须正视市场的趋势及其特殊性,高校的毕业生要能够适应其将来可能从事的角色,就要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和学生的毕业去向为导向,以培养知识型高素质专业人才为目标,缩短毕业生的适应期。这个问题必须纳入到广告教育的一系列思考当中,既包括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方向,还包括指导教师的遴选。
我国广告业在对各种广告专业人才的需求中,整体策划人才和广告创意人才的需求居于首位。广告调查、策略、策划、创意以及设计和媒体开发计划研究等都可以是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的形式,这些成果的提案报告,就是“毕业论文”的一种。许多高校都规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应尽量从生产、科研和教学的实际问题中选定,但是具体执行时就有含糊不清的。广告学专业毕业生虽然授予文学士学位,但其多学科交叉的特性决定着根本不必与其他文科专业一样只是撰写“毕业论文”。很多高校要求学生花费很大精力和很多时间进行撰写广告史论或学科交叉研究论文的重复性工作,或者基于某种思潮、方法研究撰写论文并附带创作广告,违背了广告科学规则,偏离了专业培养目标,尤其忽略该专业毕业生必须具有现代广告的策划、创意、制作、发布的基本能力,注定无法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新兴学科由于积累时间所限缺少话语权,广告学专业也面临学术地位的危机。这种危机的后果直接影响到广告学科的建设,因为在各学校封闭系统内,新学科与重点学科已经不在同一个竞争的平台。“在这种热潮下,广告专业的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就都出现问题,这种状况在综合性院校中尤为突出。”[7] 许多学校都规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导教师应对整
个阶段的教学活动全面负责,这显然是对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专业能力提出了基本要求。但往往有些高校以为只要教师符合学位职称要求,不管以往是从事什么专业方向学习或研究的,也不管有无广告理论修养、有无广告实践经验,都可以担任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教师。在医学院,肯定不会有教基础医学的去指导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实习和论文,尽管这两个专业的很多课程还是一样的。指导导师的理论修养、专业学术水平,都直接影响到广告学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四、采用符合广告科学规则的教育模式并引入业界公众参与
广告教育是对广告人才的基础培养,实践性是广告学教育的本质性要求,人才市场对广告学专业毕业生具有快速成材的迫切要求。包豪斯(Bauhaus)提供了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成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育理念:紧随社会进步,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创立新思维[8]。包豪斯创立的教学、研究、创造(生产)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对我们今天仍然有启发性,这一教育模式也是符合广告科学规则的,是一种典型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双主模式”[9]。
一些高校施行的“业务专案组”型毕业设计模式,也是一种“双主”模式。优势在于按职业操作规则要求学生,使学生直接体验广告公司的业务运作模式。每年选择几个企业,根据企业的广告目标,由四名学生组成业务专案组,分别代表广告公司的市场、策划、创意、设计部门。按照广告运作流程,每人分别侧重负责并依次完成广告调查报告、广告策略推广方案、广告创意方案、广告设计方案等。所有项目每个人都必须参与,推举其中一人为小组负责人代表广告公司的业务负责人。指导老师在指导过程中,则代表广告公司总监。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会模拟广告业务提案会,并邀请广告业界专家参与指导。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掌握广告业务运作过程,有助于深入理解广告理论知识和提高综合专业实践能力,并对广告人应当具备的职业精神得到认识。参加完答辩会后,学生对广告公司的业务提案会的实际要求、规律得到掌握和演练。这种毕业设计经验、成果能对学生的就业和继续深造产生许多帮助。
广告业界和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也是促使广告学专业毕业生达到培养目标的有效举措。中国高校广告教育作为培养中国广告人才的主要途径,理应在时代变化中不断更新不断接受新的挑战,以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鼓励支持相关机构举办高校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展览评比活动,每年可在一、二月份公布竞赛题目,六月份展览评比,紧密地与高校的毕业设计阶段结合起来。展览评比有益于高校和学生交流提高,便于引起全社会对广告专业的关注,还有益于扩大优秀学生及其学校的影响。
第二篇: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其实现机制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其实现机制
小学教育的发展需要教育型小学教师。他们应具有浓厚的小学教育志趣和关爱儿童的教育情怀;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基础厚实,具有较强的教育问题意识和小学教育研究能力;文化视野开阔,具有从事小学所有学科教学的基本素养和胜任某一学科教学的专业优势,教学技能比较娴熟;能以教育者的“慧眼”和“心智”引领儿童全面而富有个性化的发展。教育型小学教师的培养要立足综合培养,专业有所侧重;突出教育理论,形成科研优势;加强实践环节,培养教育技能;建立激励机制,培养创新精神。
我国自1998年试行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以来,经过10多年的实践探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目标怎样科学定位,国家教育部至今没有具体统一的规定,主要由各培养单位根据自己的办学优势与特色自我定位,致使高校和社会用人单位在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这一核心问题上产生重大分歧。小学教育专业大都是由高等院校的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举办的,他们为了发挥教育学、心理学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倾向于培养综合素养高、教育理论功底深厚、教育研究能力见长的小学教师;也有培养单位立足综合培养、学科专业有所侧重,以教学技能熟练而见长的教学型小学教师为目标追求。而大多数用人单位比较欢迎学科专业知识宽厚、教学技能娴熟的小学教师,甚至有的地方至今不认可小学教育是个专业,不接受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因此,深化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理论研究,对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力求和社会用人单位达成共识,是迫切需要研究的现实问题。本文拟就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其实现机制进行理论思考,以期对小学教育专业内涵建设有所裨益。
一、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高校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择师导向的利弊分析
目前,高校培养单位和社会用人单位对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理解及其定位存在意见分歧,归纳言之,大致可分为“研究型”、“教学型”、“实用型”三种类型之间的差异。应该说,三种类型的目标定位各有优势,现就其利弊作简要分析如下。
第一,“研究型”小学教师目标定位之得失。主张培养研究型小学教师的高校认为,在广大学生及其家长乃至社会普遍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必须实现从“教书匠”到“研究者”的转型,必须具备专业化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必须具有研究小学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理论基础和能力。他们走上小学教育岗位后,不仅要适应小学教育,而且要引领小学教育。为此,在职前培养阶段就要为他们奠定宽厚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和教育研究能力。这种认识及其定位是具有前瞻性的,是顺应小学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潮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正高职教师职务的规定,也印证了培养研究型小学教师的必要性。我们相信,一个具有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小学教师,不仅能够较快地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而且有望引领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其不足在于,学生的素质结构不健全,任教学科专业(语文、数学等)的知识和能力不厚重,从师技能不够熟练,走上教师职场的适应性不强。道理十分明显,四年的大学教育时间是个常数,在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研究能力训练上用时多了,势必影响任教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研究能力是他们的后发优势,在任教初期显现不出这种优势。这恐怕也是用人单位不太认可、接纳“研究型”小学教师的重要原因。
第二,“教学型”小学教师目标定位之长短。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在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的就业理念影响下,有些院校将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教学型”。在业务素质上,强调学生掌握宽厚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从师技能;课程设置突出语文、数学或英语等学科专业课程的比重,注重 “三字一话”、媒体课件制作等从教技能的培养。这种目标定位的优势在于,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毕业生具有比较厚实的学科专业功底,教学技能比较熟练,在求职应聘过程中容易“显山露水”,走上小学教育岗位,工作适应期较短,很容易完成从新手教师到胜任型教师的角色转换。其缺陷在于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科研能力薄弱,专业发展的潜力不大,后劲不足。在由胜任型教师向骨干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角色转换过程中,他们因为缺乏实现这种角色升级转换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研究能力及其成果而不再占有优势。
第三,“实用型”小学教师目标定位之利弊。这种目标定位主要表现在社会用人单位方面。从每年小学教育毕业生竞聘就业岗位的反馈信息来看,绝大多数教育局和小学普遍希望毕业生任教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宽厚扎实,教育教学技能熟练,能够尽快地适应小学教学岗位需要,最好没有适应期。相比之下,他们更喜欢教学型小学教师。如有选择的空间。他们宁要中文系、数学系等学科专业院系培养出来的本科生、研究生,而不要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这既有传统用人观念的影响,又有“应试教育”环境的制约。在他们看来,只有学科专业知识扎实宽厚的教师,才能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才有希望不断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这种选聘教师的导向有利于高等院校重视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和教学基本功培养。其弊端在于,对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及其对教师素质的合理诉求认识不足;对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的科学构成认识不足;对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本质内涵及其规律认识不足;以此“认识不足”的择师导向要求高等院校与之“无缝对接”,不利于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良性循环。教育型小学教师的目标定位及其依据分析
我们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于“教育型”小学教师。其素质特征表现为,他们具有浓厚的小学教育志趣和关爱儿童的教育情怀;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基础厚实,具有较强的教育问题意识和对小学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能力;文化视域开阔,具有从事小学所有学科教学的基本素养和胜任某一学科教学的专业优势,教学技能比较娴熟;能以教育者的“慧眼”和“心智”引领儿童全面而富有个性化的发展,他们是未来人民教育家的预备队。
“教育型”小学教师和其他几种类型的小学教师的主要区别在于:(1)定位境界不同。研究型小学教师定位于“研究”,关注教师研究小学教育的能力和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优势。教学型和实用型小学教师定位于教学岗位的适应性,追求的是教师成为教学能手。从本质上说,这两种目标定位都是着眼于教师发展的。“教育型”小学教师定位于“教育”,定位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它虽然也希望教师成为未来的人民教育家,但首先是服从服务于小学教育的需要。(2)素质结构各有侧重。研究型小学教师偏重于教育理论的“宽厚”和教育研究能力的扎实。教学型、实用型小学教师偏重于任教学科专业知识的丰厚与扎实,注重教学技能的熟练。“教育型”小学教师追求的是综合素质高,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从师技能的合理兼顾。(3)入职以后的教育追求及其结果不同。研究型、教学型、实用型小学教师会因为自身的优势而追求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而教育型小学教师虽然也要追求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但他们更关注教学效益,关注教育目标的达成度,关注教学活动的结果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
提出“教育型”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是基于以下几点依据:
首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时代要求。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已经从一个人口大国转变成为人口资源大国。人民群众上学的愿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与此同时,人民对教育的要求更高了,提出了上好学的要求。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要深化教育改革与发展,努
力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型。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奠基工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实施这项“奠基工程”的施工队伍的质量意识和施工水平如何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质量,间接影响到小学阶段之后的各级各类人才的发展潜力和质量,进而影响到中华民族素质。毋庸讳言,我国目前的小学教师队伍不论“资质”水平,还是“施工”能力,都还不能完全达到这种“奠基工程”的施工要求。题海战术、加班加点、急功近利、追求分数等等与素质教育不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行为随处可见。尽管我国一直实行就近入学、免试升学(初中)的政策,但校际之间、教师之间为了“分数排名”的明争暗斗似乎从未停止过。我们不乏“升学有道”的教学能手,也不缺能写论文的研究型教师,我们缺乏具备教育家素质的教育型小学教师。实施人力资源强国的“奠基工程”,迫切需要大批能以教育家的“慧眼”和“心智”引领儿童全面而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型小学教师。
其次,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199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就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论,改变以往教育实践中影响学生素质协调发展的做法。比如在“德”方面,片面强调政治教育,忽视道德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在“智”方面,片面强调知识的积累和智能的发展。忽视学习策略和学习技能培养;在“体”方面,片面强调运动技能,忽视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等等。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为了纠正“应试教育”导向的种种违背教育本真精神的教育行为,为学生的成人成才全面奠基。如前所述。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黄金时段,距离中考、高考毕竟还有一段距离,完全具备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自由空间。问题在于,我们培养的小学教师是否具备实施素质教育的坚定信念和综合素质,是否能够立足“教育”而不仅仅是“教学”、“升学”组织开展小学教育实践活动。倡导培养“教育型”小学教师,旨在于此。
再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切期盼。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次课程改革采取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方式,构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结构。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综合课程是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整合。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提倡通过儿童的自主实践活动,学习健康安全地生活,积极愉快、有责任感地生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至五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历史和地理教育、国情教育和环境教育等融为一体。三年级开始设《科学》课,旨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整个小学阶段都开设《艺术》课,引导儿童体验、感受多种艺术,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同时,从三年级开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明显,要适应小学课程改革的综合化要求,教师不能过于“偏科”,文化科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从师技能必须合理兼顾,尤其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教育型小学教师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
二、教育型小学教师培养目标的实现机制立足综合素质培养,学科专业有所侧重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教师的培养主要是由中等师范学校承担的,以培养任教学科的专业优势为主要价值取向,综合培养的重点较多地着眼于小学教师的基本技能,诸如“三字一话”,吹拉弹唱、琴棋书画。在三级师范教育向两级师范教育过渡的背景下,许多省市把原来的三年制中等师范教育改革为五年一贯制
专科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基本沿用原来的,只是在文化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上横向拓宽、纵向加深,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还是以技能熟练见长的教学型小学教师。对于小学教师来说,这些技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果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还把综合的重点停留于此,就显得不够了。小学教育的发展、教师专业化要求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化的特点,均要求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要有比较熟练的多方面的教育教学技能;不仅要有宽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科研能力,而且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为此,我们认为,培养教育型小学教师宜采取“四维立体”培养方案。所谓“四维”,一是课程教学计划。这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部分,包括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必须修读的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以及军训、劳动、见习、实习等等。二是文化素质教育计划。这个计划可由面向全校学生的任意选修课程计划和名著导读计划构成。任选课程计划可分系列设课,如文史哲系列、中小学名师论坛、音体美系列、自然科学系列、技能应用系列等。规定学生必须从中任选4至6门课程,获得8至12个学分方可毕业。名著导读计划是以教师书面指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规定学生在四年学习期间至少研读8至10本名著,参加有关考核,获得8至10个学分方可毕业。三是科研训练计划,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锻炼科研能力。四是实践教学计划,包括演习、见习、实习等,旨在培养从师技能,增强实践能力。
在综合培养的基础上,应坚持学科专业有所侧重的原则,确保学生既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又有某一学科的专业优势,使学生在未来的小学教育生涯中既有宽口径的适应能力,又可以成为某一学科教学的行家里手。这种学科专业优势怎样形成呢?有两种方案可以选择。其一,课程教学计划采取学科交叉、学程分段、方向分流的模式。在二三年级或三四年级让学生分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语文、数学、外语、科学、音乐、美术等学科方向的专业课程。每个专业方向开设10至 12门主干课程,在两年时间内,用600至800学时修完。其二,实行主副修制。“四维立体”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教学计划立足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科专业优势通过副修制形成。两种方案均需要依托各专业学院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需要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夯实教育理论基础,培育教育科研优势
教育型小学教师的培养应借鉴研究型小学教师教育理论功底深厚、教育研究能力见长之优势。首先,强化教育理论教学是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将来面对的主要是正处于个性发展关键期的小学儿童。这就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工作不需要过于深厚的文科或理工科的专业知识,他们大学阶段学习的重点应放在了解人的心理,熟悉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上。其次,强化教育理论有利于增强专业发展的后劲,提高职业适应性。现代社会在为教育者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发展机会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要求他们必须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变换教育对象,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具有更强的迁移能力和职业适应性。小学、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由于学科专业优势的不显著,对上述职业适应性的要求更为突出。而建立在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基础上的教育教学能力的迁移必然更容易,能够切实提供专业发展的后劲,有效提高其职业适应性。如何形成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优势呢?可通过三种措施:第一,系统开设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为学生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教育科研能力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这类课程的设置最好四年不断线,使学生在系统连贯的学习中形成丰厚的教育理论素养。第二,加强教育科研训练。教育科研能力既需要教育理论的支撑,又要植根于教育科研实践。大学一二年级,应结合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学习,指导学生撰写教育科研小论文,使学生经受初步训练。大三,应要求学生撰写学年论文,四年级撰写毕业论文。论文选题可由导师提供,也可以自选,要尽量贴近教育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应从严要求,为每个学生配备指导教师,加强研究过程的指导,对学生进行规范化训练。第三,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学术氛围。可以有计划地邀请教育科学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介绍学术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邀请中小学名师、名校长为学生介绍成功的教育经验和教改动态;要充分发挥本校教师的学术影响力,经常举办学术报告
会、学术论坛、学术沙龙等;也要充分调动学生开展学术活动的积极性,大学生社团活动、学风建设应加大学术含量。引导学生关注学术研究,参与学术研究。通过此类举措,潜移默化学生的教育科研意识,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教育技能
小学教育特点决定了小学教师必须具有多方面的教育技能。而教育技能的形成离不开丰富而扎实的实践训练。音乐、美术、舞蹈、书法、说课等课程的教学应加强实践训练,以培养学生唱、画、舞、写方面的技能。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语文教学论等学科教育课程的教学应辅之以一定的实例分析与实践验证,这有利于教育理论联系教育实际,有利于运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有利于学生对教育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应结合教学内容安排必要的见习活动,其方式可采取到小学实地观摩,或观看优秀教师上课实录,最好能从大一开始,组织教师专业发展“1+1”牵手行动,即由一位小学教师负责指导一名小学教育师范生,通过全程“浸入式”见习。培育学生的教育情怀、教育信念和教育技能。教育实习安排14至16周为宜,最好分阶段进行。教育实习除安排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之外,应开展教育研究实习,要求学生对小学教育教学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课外活动应提倡学生积极举办读书报告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学生社团活动应提倡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寒暑假到社会上举办爱心学校,挂职锻炼,文艺演出,为社区服务等等,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组织管理能力。4 建立激励机制,培育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的形成需要适宜的环境和土壤,需要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激励机制的构建。
首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主流价值取向,推进教学理念、内容、方法的改革。学生的创新精神有赖于教师的创新精神。教师要敢于打破清规戒律,敢于冲破整齐划一的教学弊端,对于学生任何创新尝试都要给予热情鼓励和积极引导。教学内容求精、求新、求实,要“授人以渔”,把创新思维方法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树立整体优化的教学方法观,把启发式、开放式、问题式、质疑式、辩论式等方法引入课堂,以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架起有效传递知识、开启创新思维的桥梁。
其次,以激励创新为导向,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传统教学管理注重计划管理、过程管理,质量管理多以“监控”为手段,广大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情绪对立。要建立激励创新为导向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应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评估固然要评价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的吻合度,教学重点、难点、深度、进度的合理性,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更要考查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力度,尤其要考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措施、方法与效果。二是抓考试制度改革。考试要实行教考分离;要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考试内容要向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倾斜,引导师生“兴奋点” 转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创造个性的发展。三是改革、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对教师的考核要进一步加大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的指标权重和奖励力度,鼓励教师对教学改革与创新给予更多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双学位制、主副修制等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的培育提供更大的时间弹性与选择空间。
再次,建立、完善鼓励创新的奖励制度。目前,各大学都有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的奖励机制,但从实施情况来看,奖助学金的评定与发放,优秀学生的评比,主要看综合测评成绩,尤其智育的总评成绩成为关键因素。这固然有利于引导学生学好各门功课,但如此评选出来的大都是老实勤奋、四平八稳的“平庸”之才,缺乏创新精神。为此,应改革奖励制度,奖助学金的发放、优秀学生和优秀学干的评选、发展中共
党员等激励措施要向勇于创新且有创新成果的学生倾斜。哪怕综合测评成绩一般,但在某一方面有创新成果,也应给予奖励。
最后,大力倡导学术自由,努力营造异质、多元、开放的学术环境。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条件。19世纪德国大学由于力倡科学自由、学术自由,师生自由地进行探索,迅速走向辉煌,各科学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同时也产生了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爱因斯坦等一大批著名思想家、科学家。这种异质、多元、开放的学术环境,有利于大学成为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的集散地,使不同文化在这里发生冲突与融合,使不同的思维模式在这里得到互补和改造,不同的创新思想得到凸现与升华,不同的研究方法在这里得到综合与创新,因而使得大批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在这里得到熏陶、培养和提高并脱颖而出。
第三篇: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改造方案
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改造方案
文化传媒教研室
吕娟霞
一、培养目标定位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实行通才教育
广告学涉及社会学、经济学、市场学、心理学、传播学、美术学、公共关系学以及绘画、音乐、戏剧等多种学科,也涉及到声学、光学、电子学、信息论等理论和技术,它是在许多边缘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的独立学科。显然,只靠单独一门学科的知识是难以胜任广告行业对人才的要求的,因此,必须培养能适应环境快速变化和社会急剧转变的通才。这种通才,指的是基础厚实、知识面宽、能融会贯通有关学科知识的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将会越来越密切。各学科间呈网络结构,相互渗透、盘根错节。通才教育是这个时代广告学教育的特征,也是这个时代的要求。
(二)突出创新精神
广告业是一个充满竞争性的行业,它是在经济竞争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它要代表不同客户以不同的角色参与竞争。而且在专业广告公司之间也存在竞争。广告创意、广告策划强调与众不同的独特卖点。广告专业的学生如果只重视知识的积累,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循规蹈矩地拘泥于现成的教育模式,必然作茧自缚,被充满活力的广告业所抛弃。广告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是“学究气”十足的饱学之士,而是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
(三)重视实践和能力培养
广告学专业要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主导地位,必须把学生由知识型变为能力型。首先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始终站在广告教育的前沿,把握广告业的脉搏,把现代的专业理论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明了广告业发展的步伐和趋势,防止知识老化;二是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广告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从低年级起就应引导他们适当参与一些新闻媒体、广告公司的业务实践和科研活动,加强学生对各种广告媒体的性质、特点的了解,掌握一些主要媒体的广告制作规律与特点,使学生成为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广告人。
二、广告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适应应用技术性人才培养的要求
广告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一般有三种模式:技术型、策划创意型和两者兼容型。技术型人才培养侧重于广告人才的技术技能,但又不完全停留在这一层面上,它要求被培养人在通晓和把握各类广告展现技术的基础上,能运用相应的技术手段将一定的广告创意的构想通过恰如其分的形式设计予以表现。因此,这一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被培养人能否通过大学教育形成一种能将无形的广告创意思路演变为有形的载体——具体的内容与表现形式的整体把握能力。显然,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被培养人掌握与广告有关的各种应用技术本身,还要求他们具备在结合任何一个创意而进行的技术运用过程中的再创能力。策划创意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其重心在于为实现广告主的广告目标而进行总体策划创意的能力培养。它的基点不在于对广告各种展示手段技术运用的把握,而在于按一定广告目标对广告活动全过程的整体驾驭。这类人可能不是精通各种广告制作技术的高手,充其量只是对其有一定的了解或较低的水平,他们的长项在于可以使各类广告活动要素实现一种目标性极强的有机整合。兼容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将上述两种类型的培养模式结合起来的类型。其实,现在已经不存在纯粹的技术型人才和策划型人才的定位了。不管是技术型还是策划型,都带有一定的兼容性。人们之所以这么称谓,其目的是想说明人才培养的重心是以技术方面为主,还是以策划为主的定位倾向而已。但现在所强调的兼容型人才的培养,在定位上不是指不同能力培养过程中的相互渗透,而是指在广告专业人才培养结构定位的思路设计上一开始就着眼于全面和综合的发展。其培养目标是:经过大学教育,既能从事技术性很强的广告设计、广告制作,也能从事广告活动全过程中的整体策划工作。不言而喻,这种类型的人才较之技术型和策划型人才具备更为全面的发展潜力,在广告人才竞争上更具优势。然而,实施兼容性专业定位的院校,必须具有相应的软硬件设施,也应考虑学生自身的条件。目前国内只有少数院校作出第三种定位选择。我们认为,在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以及教学体系与课程体系等层面上,建立统一的培养教育模式,是不科学的,不可取的。因为一元化模式不符合我国广告学高等教育多元化类型的实际,不能满足广告业对广告专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不仅单一化的培养教育模式不能满足广告业对专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任何单一类型的广告学专业,也都不可能担负起全面培养各类广告专业人才的重大责任。广告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多方面的协同作战。这就要求各类院校、院系的广告学专业,依据各自的优势条件与特点,作好专业定位,作好重点培养目标的定位。这里并不是说,艺术类广告学专业只能培养广告设计与制作人才,经济类广告学专业只能培养广告市场营销人才或广告经营管理人才,新闻传播类广告专业只能培养广告策划创意人才或广告经营管理人才,而是说要明确培养的侧重点。譬如,新闻传播类的广告学专业,其生源多为普通高考文科类考生,学生的艺术基础远远不能与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相比,如也是强己所难。因此,不同类别的广告学专业必须侧重于不同的培养目标。
三、广告学课程体系建设改造方案
合理的培养目标定位,需要有科学的课程结构来支持。课程结构是人才培养的知识蓝图。广告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本着“广博”与“专门”相结合的原则,在突出民族特色的前提下,兼收并蓄国外各类广告专业课程设置的优点,并根据国内广告界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新的综合性的广告教学课程。要适应现代化、专业化广告发展的要求,现代广告人才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现代知识、现代技能和现代品质。
现代知识包括三个层次的知识结构:一是一般大学生都应修读的通识科目,如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社会和自然科学常识,这些知识对健全人格,提高素养,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二是专业基础知识,指支撑广告学框架的各类相关学科,如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三是专业技能知识,指着眼于应用的课程,如计算机设计、广告文案写作、美术、摄影等。这三个层次知识结构的构架,必须循序渐进,比例适当,处理好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专”与“博”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现代技能是指现代广告人才应具有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前者包括创意能力,策划能力,在繁杂的市场中捕捉信息的能力,整体行销宏观把握的能力;后者指工作所需的诸如外语、电脑、驾驶等基本技能和适应环境、组织管理的能力。现代品质则包括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快速沟通能力、责任心,较好的心理素质、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和法制观念等。这一点尤其重要,现代广告业的竞争,使得广告公司对从业者的人品最为看重,其次则是对创造力、独立工作能力的要求。课程建设是广告教育的核心问题,又是实施广告人才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
从目前来看,广告学的课程体系,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实践课构成。各部分间呈网络结构,相互联结、相互配合、相互照应。公共课是对学生的基本素质、修养及技能等方面进行综合教育的课程。
广告学专业的公共课应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外语课对广告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越来越重要,学生应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和资料,并能初步运用外语进行口语交际。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广告公司直接为国外客户和品牌服务,而对那些去外资企业和外资广告公司工作的学生来说,外语更是重要的业务工具和条件。计算机课和外语同样重要,应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而且要了解和掌握常用的应用软件、进行—般的广告设计。随着网络广告的兴起,广告专业的学生应了解互联网的知识和原理,特别是网络广告的知识。此外,还应加强综合知识的学习,开设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多领域的课程,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广告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
专业基础课是该专业主体性课程,旨在传授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增加该专业最新、最有价值的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首先应抓住广告学专业的基础理论以及交叉学科的理论成果,以传播学、社会学、市场学、心理学等为基础,协调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广告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它是科学也是艺术。从其学科知识构成看,其基础主要是传播学、市场经营管理、艺术等。从其运作规律考察,其基础教育特点就是围绕提高广告人才的“策划”、“创意”这两个基本素质而展开。“策划”需要数理统计方面的知识,需要逻辑推理、分析能力和对各种知识、资源的综合规划运用能力的基本素质。“创意”需要各艺术门类、创造思维方法、设计制作等方面的知识,需要创新、想象以及较高的艺术品味等方面的基本素质。落实到课程教育上,主要是加强艺术修养、创新能力培养和研究方法训练、综合能力培养等四个方面的基础课程教育。有人提出“普通高校广告学科教育,不一定要开设美术设计、平面设计等课程”,此言对于非艺术类广告学专业来说有一定道理,但对于整个广告学专业来说就显出其明显的片面性和短视性缺陷了,恰恰相反,我们要强调的是广告专业一定要强化艺术素质教育。无论是从广告实践活动本身来看,还是从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的角度来看,广告人才都需要接受更为广泛的艺术教育,如文学、摄影、电影、电视、音乐、雕塑、戏剧、舞蹈等方面的教育,广告专业的艺术素质教育需要一种更为理想和科学、更能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艺术教学模式。因此,艺术修养课程不仅必设必修,而且是培养学生科学创造力的重要方法。
专业课是加强和深化专业素质培养的重点课程,旨在拓宽学生视野,强化专业意识,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培养科研意识、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课程设置应注重求实求新,充分体现本学科主要发展方向的新思路、新理论、新方法、新动向。广告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以本科教育为中心,同时又要把大专、本科及研究生等各个层次的教育视为一个整体,作统筹规划,使之形成既在层次上有所差别、又相互联系的课程体系,并且在各门课程的难度、深度的安排上要合理搭配,以适应各种层次的学生需要。此外,专业课程体系还要反映广告学科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水平。就目前情况看,要进一步使经典性内容更加简练、实用,用新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补充课程内容,使内容更丰富,结构更合理,并且与时俱进,常教常新。
实践课是应用型专业能否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生的关键性课程,是广告学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广告学专业的实践课应贯穿在专业教学的始终,除专业实习课程(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都是广告学专业学生应有的专业素质。课程体系要体现对能力培养的一贯性和系统性。社会大量需要的广告人才不是学术型专才,而是知识与能力兼具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广告学课程体系的规划应着眼于适应社会需要,提高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上,尤其要明确能力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既要有理论知识的要求,又要有基本技能训练要求,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同步提高,并逐渐具备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基本素质。可按不同年级确定各自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基本实践素质培养、设计能力培养和策划咨询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目标,制定出科学、系统的能力培养计划。如:可从学科角度系统规划实践课,理顺各年级间实践训练的连续关系,确定每门课程中实践训练的层次,同时改善实践条件,完善实验室建设、创办实验性公司、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能力培养训练提供有力保证。
第四篇:三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目标
三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目标
一、学习习惯:
1.上课铃响后肃静、快速回教室坐好,安静地等待老师上课。2.课前能主动预习,养成勤动笔,多使用工具书的习惯。3.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敢于提问,能大胆发表意见。4.能认真倾听他人发言,能积极参与合作学习。
5.能按时独立地完成作业,做到当天作业当天完成;认真审题,爱动脑,仔细答题,书写工整,有了错误及时订正并弄懂。
6.认真学写钢笔字,写字姿势要准确,做到“三个一”,保持头正“身直、臂开、足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礼仪习惯:
1.升降国旗要行礼,能准确地唱国歌。2.衣着整洁,不忘佩戴红领巾和校徽。
3.尊敬长辈,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同学间互相团结,不讲脏话、土话和粗话,经常使用礼貌用语。能倾听别人的意见,不随便打断别人发言。
4.课间或午间不打闹、追逐,开展有益的活动,并注意安全。5.出操集会快、静、齐,公共场所保持安静,学习区内不大声喧哗。
6.诚实、守信,勇于承认错误并努力改正。
7.进他人房间要先敲门,征得同意后再进去,不乱翻别人的东西。
三、生活习惯:
1.按时作息,生活有规律。
2.勤洗手、勤洗澡,勤剪指甲,经常换洗衣服,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
3.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在桌面或墙上乱涂乱刻,保持教室内外的环境整洁。
4.不挑食、偏食,不乱吃零食;早饭尽可能在家吃,不买路摊上的食物,吃饭时不说话不出声。
5.值日生要遵守值日要求,在保证干净的同时,注意打扫的速度。
四、安全习惯:
1.路上行走靠右边,横穿马路要当心;不骑自行车。2.乘坐公交车不抢头,上下车遵守秩序;不在车上吃零食及把头(手)伸出窗外。
3.不玩火、不玩电、不玩刀具;不做危险性游戏,发生意外伤害事故,不隐瞒并及时求援。
4.离家离校要向家长和老师打招呼,征得同意再去。
五、劳动习惯:
1.经常整理书包及课桌。
2.学会自己整理房间,经常帮家长做一些家务事。3.认真值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公益劳动。
学生作文时,常常“不知所言”。我认为这与他们的积累有关,储备少,视野狭窄,作文时必然捉襟见肘,思路闭塞。“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为了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我对本校三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以此为切入点,探究阅读方法指导,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寻找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点,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习惯(四)
1、严格规范。
对学生的每次作业提出了明确的书写要求—正确、工整,并提出统一的格式要求:如横式、竖式、递等式的写法,答案写在什么地方,解方程怎么写,文字题、应用题又怎么写;又如字的大小、空行、错题的订正形式等等。对于不合要求的作业一律重做,通过近半年耐心指导和严格训练,学生逐渐养成了书写工整、规范的习惯。
2、示范作用。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的学习习惯易受教师行为习惯的影响,如果教师板书潦草,书写不规范,学生也会模仿老师,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时时处处用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去影响学生,平时课堂板书、批改作业都要求自己书写工整、规范,不写错字、错数,只要教师注重自己的言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会得到耳濡目染的教育。
3、评价奖励。
教师在作业批改中除了对正误的评价,还应注重对书写的评价,这样在学生的作业本常常出现两个成绩,即:有对题目正确率的评价,又有对书写工整美观的评价。在平时批改作业中经常回出现这样的字眼:“你的字真帅!”如果你用心去写,肯定会把字写得最漂亮!”。
在每次批改学生的作业时,不管是否全对,只要书写工整,我都会画上3颗红五星奖励,并要求他们自己做好记录,满30颗红五星可以奖一本本子。
1、设立图书角,营造氛围,便于交流
小学生的可塑性强,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兴趣广泛,对于天文地理、宇宙万物、历史社会等自己未知的事物都怀有极大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所以,只要我们引导得当,能够在班级中、校园中营造一种读书的氛围,就可以通过少数喜欢读书的同学,带动起全班乃至全校同学的读书情趣,同时也便于同学之间的交流,好书之间的交流,培养交流的习惯。这也是我校在各班设立图书角的初衷。实践证明,它不失为形成读书风气、培养读书善于交流习惯的一种好方法。
在班级设立图书角,是让学生从家里带书,选出本班负责而又热心的同学,做图书管理员,负责登记、保管和向外借阅等,教师予以正确引导。许多老师反映,班里有了这个图书角之后,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学生们热情极高,挤在一起还书、借书,都不免要讲讲自己所获得的新鲜知识,推荐自己看过的好书。渐渐的,学生们在班里谈论流行歌曲、歌星的情形少了,追逐打闹的现象少了,打架骂人的少了,谈论书的现象多了,读书的风气渐渐形成,交流的习惯逐渐养成。
2、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开展图书借阅活动
我中心各校均设有图书室,且藏书丰富,种类多样,都是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优秀图书。为了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图书资源,我校开展了图书借阅活动。学校以班为单位定期进行图书借阅,特殊情况可通过班主任及时得到解决。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选择图书,看的快的和看的慢的等特殊情况,还可以通过班主任得以调节。这一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资源共享的乐趣,培养了读书善于交流的习惯。
三、为学生搭建读书成果展示的平台,促学生各种读书习惯的养成
为了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促使学生各种读书习惯的养成,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个读书成果展示的平台。
1、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开设读书专栏,播出学生的心得体会、读后感,稿件尽量由本人播出,以锻炼胆量,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激发兴趣。
2、创办了我校的《红领巾读书专刊》,学生的读后感、观后感、读书生活等方面的优秀稿件,均可以刊出,每月一期,下发到中心校各个班级,使学生的读书作品可以在全中心范围交流,使学生的读书成果得以展示,以此激发学生的读书写作兴趣,培养读书习惯。
3、建立奖励机制:每学年进行一次读书笔记评选,促使学生做好此项工作,成为习惯;每
学年进行一次读书小状元的评比表彰等。
4、以读书节为契机,开展我喜爱的课文朗诵比赛、故事擂台、读书论坛、好书推荐、知识竞赛、古诗咏唱等活动。在第一届读书节上,我校的读书成果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通过上述举措,使我校的读书氛围更加浓厚,培养了学生对读书的极大兴趣,学生初步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大幅度提高。读书工程的开展,使我校素质教育向更深层次推进
从教二十多年,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但凡书写工整规范、格式设计合理美观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往往不仅优异,而且稳定。
某一教育家说过:“中国的学生在校学的很多东西一辈子都用不上,学校教育是为了一时之需还是终生之用?学校教育应多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哪些是一个人一生需要的。”
是的,哪些是学生一生需要的?这是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想:稳定的好习惯、优秀的意志品质就是一个人一生需要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培养学生数感及思维能力至关重要,规范学生的数学书写习惯更应值得重视。
首先,书写工整的卷面,看起来整洁美观,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能给阅读者以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轻而易举地获得好评或高分,在中考或高考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大家都知道,书法、茶道都能沉淀人的心性,令心浮气躁的人静下心,从而变得更淡定,更踏实。“宁静以志远”,当我们的学生提起笔来,以一种踏实、稳健的笔触,写下每一个笔画,从第一个字写到最后一个字,这样的孩子,我们还担心他什么?当然这是一个无法考证的推断。由此可看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更加有助于磨练学生浮躁的性情,以及奠定他一生的做人、做事态度。
在数学学习上,有了好的书写习惯,还可以提高他计算的准确率,起到稳中求实的作用。于是针对学生的数学书写习惯的培养,我做了一些实验,从中收获一些做法。
一、高标准、细指导。
教师的标准就是学生的标准,当然越高越好。书写不同于其他能力需要天赋,书写只要肯下苦功夫、硬功夫,整洁美观的标准就不会要不可及。我与我的学生共同制定了两条标准。
标准一——美:数字与符号的书写要美观大方。
闫柏林老师说班级管理方面敢管还得会管,我觉得书写能力的培养,不仅要严要求,更需要科学地指导。我为学生规划了数字书写能力三个梯队。第一个阶段在田字格里写得标准,第二个阶段在方格里写,让学生脱离田字格书写,初步培养“目测”的能力。第三个阶段是无格训练,这个阶段对于学生稍有难度,我教给学生画暗格加以规范。
标准二——细:书写的格式要细致指导。
一本美观的作业,除了标准规范的数字外,格式设计也很重要。学生开始学习用竖式计算,第一次书写至关重要,于是我每学期领着孩子做第一次本簿:要求数字要书写大方,列竖式时数字间要留有一个数字的位置,等号要用格尺,横式要在每个格开始空两个数字的位置书写,竖式要选择格的中间完成。书写的要求讲清后,学生试写,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写不好再写,直到写好了为止。针对学生错题,我要求学生保留错误原样,在该页后面重新演算,目的有二:一是保持卷面工整,减少勾抹,二是学生可以将正确与错误的演算加以对比,从而更深刻的认识到错误所在,从而更扎实的掌握新知识点。(展本)
在我这样细致的指导下,学生的书写渐渐形成了定式,对待不同的问题有着不同的解决策略,书写不仅规范,还很清晰、大方。学生不仅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书写,而且还有了自己的创新,形成了一定的书写能力。
二、贵在持之以恒。
(一)恒指导。
刚刚提到,老师的高标准就是学生的高标准。那么此时,老师的坚持就是学生的坚持。新学期伊始,每项本簿的第一次我都坚持领着学生完成:第一次作业,第一次本簿,第一次写练习册。一周后进行全班范围的书写比赛,激发学生规范书写的兴趣。学期中,根据不同学习内容的需要,定期带着学生写一次作业或本簿,令学生的书写能力稳中有升。
“熟能生巧”,坚持不懈的规范指导使一部分走在前面的学生产生自主设计的想法。“格式创新”就是“巧”的具体表现。
(二)恒评价。
1、三个“及时”与全面评价结合。
老师批得及时,学生改得及时,知识才会落实的扎实稳妥。教师评价得及时,更会激发学生写好下一次作业的愿望。这就是我所坚持的三个“及时”。
每一次作业中,学生会得到两个成绩:即知识成绩和书写成绩。知识成绩以“优秀、优、良、及”四个等级为评价,书写成绩以“AA A+ A B C”五个等级为评价。根据不同等级,学生积不同分数。例如:优秀积5分,AA积5分,那么优秀AA的作业,就可以积10分,由科代表记录在成绩册,每天利用下午自习前三分钟总结,并根据两班不同的评比规则,加减分数。学生的积分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日评比与周评比结合。根据一周积分情况,每周每班评出五名书写标兵。书写标兵的作业将会在两个班内公开展示。
2、评价与鼓励结合。
常规的做法学生有时也会感到枯燥无味,教师除了坚持,还需要抓住适当的时机,鼓励他们,激发学生的书写热情,调动学生的书写兴趣。二年级过度到三年级这个阶段是学生处于用铅笔换钢笔的阶段,当时学生很急于用钢笔书写,抓住学生急切的心理,我提出要求:凡连续得到“优秀+AA”3次以上的同学方可换笔,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起来,书写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为了稳固学生的书写水平,我趁热打铁:使用钢笔后,一旦书写水平下降,就重新使用铅笔,这样进进出出几个来回,学生的书写水平再登一个台阶。
常规工作如同我们生活中的每一次早餐,平常的容易让人忽视,但只要我们重视了,思考了,那么它可能会成为一顿美味可口而终身难忘的大餐。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能够使学生收益终生,由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务必重视学生的书写习惯。
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17课时)
第二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13课时)
第三单元: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14课时)
第四单元:统计(5课时)
第五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6课时)
第六单元:轴对称(5课时)
第七单元:总复习(5课时
三年级学生行为习惯月培养目标
三月份: 学习习惯:
1.上课铃响后肃静、快速回教室坐好,安静地等待老师上课。2.课前能主动预习,养成勤动笔,多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礼仪习惯:
1.升降国旗要行礼,能准确地唱国歌。2.衣着整洁,不忘佩戴红领巾和校徽。生活习惯:
1.按时作息,生活有规律。
2.勤洗手、勤洗澡,勤剪指甲,经常换洗衣服,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
3.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在桌面或墙上乱涂乱刻,保持教室内外的环境整洁。
安全习惯:
1.路上行走靠右边,横穿马路要当心;不骑自行车。2.乘坐公交车不抢头,上下车遵守秩序;不在车上吃零食及把头(手)伸出窗外。
劳动习惯:
经常整理书包及课桌。四月份: 学习习惯
1.课前能主动预习,养成勤动笔,多使用工具书的习惯。2.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敢于提问,能大胆发表意见。礼仪习惯:
1.尊敬长辈,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同学间互相团结,不讲脏话、土话和粗话,经常使用礼貌用语。能倾听别人的意见,不随便打断别人发言。
2.课间或午间不打闹、追逐,开展有益的活动,并注意安全。生活习惯
1.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在桌面或墙上乱涂乱刻,保持教室内外的环境整洁。
安全习惯
1、不玩火、不玩电、不玩刀具;不做危险性游戏,发生意外伤害事故,不隐瞒并及时求援。
2、路上行走靠右边,横穿马路要当心;不骑自行车。五月份: 学习习惯
1、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敢于提问,能大胆发表意见。
2、能认真倾听他人发言,能积极参与合作学习。
礼仪习惯
1.课间或午间不打闹、追逐,开展有益的活动,并注意安全。2.出操集会快、静、齐,公共场所保持安静,学习区内不大声喧哗。
生活习惯
不挑食、偏食,不乱吃零食;早饭尽可能在家吃,不买路摊上的食物,吃饭时不说话不出声。
安全习惯
路上行走靠右边,横穿马路要当心;不骑自行车。
不玩火、不玩电、不玩刀具;不做危险性游戏,发生意外伤害事故,不隐瞒并及时求援。
劳动习惯
1、学会自己整理房间,经常帮家长做一些家务事。
2、认真值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公益劳动。六月份: 学习习惯
1、能认真倾听他人发言,能积极参与合作学习。
2、能按时独立地完成作业,做到当天作业当天完成;认真审题,爱动脑,仔细答题,书写工整,有了错误及时订正并弄懂。
3、认真学写钢笔字,写字姿势要准确,做到“三个一”,保持头正“身直、臂开、足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礼仪习惯
1、诚实、守信,勇于承认错误并努力改正。
2、进他人房间要先敲门,征得同意后再进去,不乱翻别人的东西。
生活习惯
1、按时作息,生活有规律。
2、勤洗手、勤洗澡,勤剪指甲,经常换洗衣服,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
3、值日生要遵守值日要求,在保证干净的同时,注意打扫的速度。
安全习惯
1、路上行走靠右边,横穿马路要当心;不骑自行车。
2、离家离校要向家长和老师打招呼,征得同意再去。劳动习惯
1、学会自己整理房间,经常帮家长做一些家务事。
2、认真值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公益劳动。
2012、2
第五篇:五六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目标
五六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目标
一、学习习惯
1.课前认真预习,上课专心听讲,不开小差;上课积极举手发言,回答问题声音响亮。
2.认真作业,按时完成,不拖拉、不抄袭;仔细审题,多查资料,遇到疑难及时请教,变不懂为知识点。
3.多读书、读好书。经常去书店和阅览室,看书时读、写、思相结合。认真做好笔记,记录重点问句。读后能写一些读后心得,相互交流所得经验知识及体会。
二、礼仪习惯
1.尊敬师长,爱护幼小。能虚心接受老师和长辈的教导,及时与老师和父母交流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2.勤俭节约,不乱花钱。
3.礼貌待人,校内不讲方言,能用礼貌用语; 不征得他人同意不随便动他人东西;不随便打断别人说话。
4.以诚信为本,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答应别人的事及时做到;勇于承认错误,努力改正。
5.做事前多换位思考,不冲动和鲁莽办事,不给别人添麻烦。
三、生活习惯
1.保持环境卫生,勤剪指甲,勤换衣服。
2、保持个人卫生,勤剪指甲。
3.爱护学习、生活用品,不乱丢乱抛,用完后随手整理。
4.爱惜粮食不浪费,中午用餐排队入食堂;吃饭不讲话,盛饭盛汤相互礼让,不随地吐痰,遇到赃物及时处理。
5、不挑食、偏食,少吃零食;不能边走边吃,少喝饮料多喝水,不吃不买不合格或过期食品。
四、安全习惯
1.遵守公共秩序,不急追猛跑;不玩火,不抽烟,不喝酒;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不逞能,不做危险的游戏和动作。
2.增强安全意识,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运动中循序渐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遵守交通规则。不在学校规定的路段骑车,骑车靠右行,不追逐嬉戏,不违章停车、超车,不脱把骑车,不骑快车;不并排骑车,骑车不带人;来回路上注意避让大型车辆,如有需要下车让行。
五、劳动习惯
1.认真负责地完成值日工作,不拖拉。
2.主动帮助他人做事,公益事情热情做。
3.在劳动中学会合作、学会劳动中的自我保护。
4.做事不蛮干,不急干,多想法子,设法探索方法巧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