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其实现机制

时间:2019-05-12 12:11: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其实现机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其实现机制》。

第一篇: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其实现机制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其实现机制

小学教育的发展需要教育型小学教师。他们应具有浓厚的小学教育志趣和关爱儿童的教育情怀;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基础厚实,具有较强的教育问题意识和小学教育研究能力;文化视野开阔,具有从事小学所有学科教学的基本素养和胜任某一学科教学的专业优势,教学技能比较娴熟;能以教育者的“慧眼”和“心智”引领儿童全面而富有个性化的发展。教育型小学教师的培养要立足综合培养,专业有所侧重;突出教育理论,形成科研优势;加强实践环节,培养教育技能;建立激励机制,培养创新精神。

我国自1998年试行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以来,经过10多年的实践探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目标怎样科学定位,国家教育部至今没有具体统一的规定,主要由各培养单位根据自己的办学优势与特色自我定位,致使高校和社会用人单位在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这一核心问题上产生重大分歧。小学教育专业大都是由高等院校的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举办的,他们为了发挥教育学、心理学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倾向于培养综合素养高、教育理论功底深厚、教育研究能力见长的小学教师;也有培养单位立足综合培养、学科专业有所侧重,以教学技能熟练而见长的教学型小学教师为目标追求。而大多数用人单位比较欢迎学科专业知识宽厚、教学技能娴熟的小学教师,甚至有的地方至今不认可小学教育是个专业,不接受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因此,深化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理论研究,对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力求和社会用人单位达成共识,是迫切需要研究的现实问题。本文拟就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其实现机制进行理论思考,以期对小学教育专业内涵建设有所裨益。

一、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高校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择师导向的利弊分析

目前,高校培养单位和社会用人单位对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理解及其定位存在意见分歧,归纳言之,大致可分为“研究型”、“教学型”、“实用型”三种类型之间的差异。应该说,三种类型的目标定位各有优势,现就其利弊作简要分析如下。

第一,“研究型”小学教师目标定位之得失。主张培养研究型小学教师的高校认为,在广大学生及其家长乃至社会普遍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必须实现从“教书匠”到“研究者”的转型,必须具备专业化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必须具有研究小学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理论基础和能力。他们走上小学教育岗位后,不仅要适应小学教育,而且要引领小学教育。为此,在职前培养阶段就要为他们奠定宽厚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和教育研究能力。这种认识及其定位是具有前瞻性的,是顺应小学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潮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正高职教师职务的规定,也印证了培养研究型小学教师的必要性。我们相信,一个具有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小学教师,不仅能够较快地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而且有望引领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其不足在于,学生的素质结构不健全,任教学科专业(语文、数学等)的知识和能力不厚重,从师技能不够熟练,走上教师职场的适应性不强。道理十分明显,四年的大学教育时间是个常数,在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研究能力训练上用时多了,势必影响任教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研究能力是他们的后发优势,在任教初期显现不出这种优势。这恐怕也是用人单位不太认可、接纳“研究型”小学教师的重要原因。

第二,“教学型”小学教师目标定位之长短。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在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的就业理念影响下,有些院校将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教学型”。在业务素质上,强调学生掌握宽厚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从师技能;课程设置突出语文、数学或英语等学科专业课程的比重,注重 “三字一话”、媒体课件制作等从教技能的培养。这种目标定位的优势在于,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毕业生具有比较厚实的学科专业功底,教学技能比较熟练,在求职应聘过程中容易“显山露水”,走上小学教育岗位,工作适应期较短,很容易完成从新手教师到胜任型教师的角色转换。其缺陷在于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科研能力薄弱,专业发展的潜力不大,后劲不足。在由胜任型教师向骨干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角色转换过程中,他们因为缺乏实现这种角色升级转换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研究能力及其成果而不再占有优势。

第三,“实用型”小学教师目标定位之利弊。这种目标定位主要表现在社会用人单位方面。从每年小学教育毕业生竞聘就业岗位的反馈信息来看,绝大多数教育局和小学普遍希望毕业生任教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宽厚扎实,教育教学技能熟练,能够尽快地适应小学教学岗位需要,最好没有适应期。相比之下,他们更喜欢教学型小学教师。如有选择的空间。他们宁要中文系、数学系等学科专业院系培养出来的本科生、研究生,而不要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这既有传统用人观念的影响,又有“应试教育”环境的制约。在他们看来,只有学科专业知识扎实宽厚的教师,才能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才有希望不断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这种选聘教师的导向有利于高等院校重视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和教学基本功培养。其弊端在于,对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及其对教师素质的合理诉求认识不足;对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的科学构成认识不足;对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本质内涵及其规律认识不足;以此“认识不足”的择师导向要求高等院校与之“无缝对接”,不利于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良性循环。教育型小学教师的目标定位及其依据分析

我们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于“教育型”小学教师。其素质特征表现为,他们具有浓厚的小学教育志趣和关爱儿童的教育情怀;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基础厚实,具有较强的教育问题意识和对小学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能力;文化视域开阔,具有从事小学所有学科教学的基本素养和胜任某一学科教学的专业优势,教学技能比较娴熟;能以教育者的“慧眼”和“心智”引领儿童全面而富有个性化的发展,他们是未来人民教育家的预备队。

“教育型”小学教师和其他几种类型的小学教师的主要区别在于:(1)定位境界不同。研究型小学教师定位于“研究”,关注教师研究小学教育的能力和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优势。教学型和实用型小学教师定位于教学岗位的适应性,追求的是教师成为教学能手。从本质上说,这两种目标定位都是着眼于教师发展的。“教育型”小学教师定位于“教育”,定位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它虽然也希望教师成为未来的人民教育家,但首先是服从服务于小学教育的需要。(2)素质结构各有侧重。研究型小学教师偏重于教育理论的“宽厚”和教育研究能力的扎实。教学型、实用型小学教师偏重于任教学科专业知识的丰厚与扎实,注重教学技能的熟练。“教育型”小学教师追求的是综合素质高,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从师技能的合理兼顾。(3)入职以后的教育追求及其结果不同。研究型、教学型、实用型小学教师会因为自身的优势而追求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而教育型小学教师虽然也要追求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但他们更关注教学效益,关注教育目标的达成度,关注教学活动的结果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

提出“教育型”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是基于以下几点依据:

首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时代要求。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已经从一个人口大国转变成为人口资源大国。人民群众上学的愿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与此同时,人民对教育的要求更高了,提出了上好学的要求。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要深化教育改革与发展,努

力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型。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奠基工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实施这项“奠基工程”的施工队伍的质量意识和施工水平如何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质量,间接影响到小学阶段之后的各级各类人才的发展潜力和质量,进而影响到中华民族素质。毋庸讳言,我国目前的小学教师队伍不论“资质”水平,还是“施工”能力,都还不能完全达到这种“奠基工程”的施工要求。题海战术、加班加点、急功近利、追求分数等等与素质教育不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行为随处可见。尽管我国一直实行就近入学、免试升学(初中)的政策,但校际之间、教师之间为了“分数排名”的明争暗斗似乎从未停止过。我们不乏“升学有道”的教学能手,也不缺能写论文的研究型教师,我们缺乏具备教育家素质的教育型小学教师。实施人力资源强国的“奠基工程”,迫切需要大批能以教育家的“慧眼”和“心智”引领儿童全面而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型小学教师。

其次,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199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就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论,改变以往教育实践中影响学生素质协调发展的做法。比如在“德”方面,片面强调政治教育,忽视道德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在“智”方面,片面强调知识的积累和智能的发展。忽视学习策略和学习技能培养;在“体”方面,片面强调运动技能,忽视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等等。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为了纠正“应试教育”导向的种种违背教育本真精神的教育行为,为学生的成人成才全面奠基。如前所述。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黄金时段,距离中考、高考毕竟还有一段距离,完全具备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自由空间。问题在于,我们培养的小学教师是否具备实施素质教育的坚定信念和综合素质,是否能够立足“教育”而不仅仅是“教学”、“升学”组织开展小学教育实践活动。倡导培养“教育型”小学教师,旨在于此。

再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切期盼。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次课程改革采取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方式,构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结构。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综合课程是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整合。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提倡通过儿童的自主实践活动,学习健康安全地生活,积极愉快、有责任感地生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至五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历史和地理教育、国情教育和环境教育等融为一体。三年级开始设《科学》课,旨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整个小学阶段都开设《艺术》课,引导儿童体验、感受多种艺术,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同时,从三年级开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明显,要适应小学课程改革的综合化要求,教师不能过于“偏科”,文化科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从师技能必须合理兼顾,尤其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教育型小学教师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

二、教育型小学教师培养目标的实现机制立足综合素质培养,学科专业有所侧重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教师的培养主要是由中等师范学校承担的,以培养任教学科的专业优势为主要价值取向,综合培养的重点较多地着眼于小学教师的基本技能,诸如“三字一话”,吹拉弹唱、琴棋书画。在三级师范教育向两级师范教育过渡的背景下,许多省市把原来的三年制中等师范教育改革为五年一贯制

专科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基本沿用原来的,只是在文化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上横向拓宽、纵向加深,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还是以技能熟练见长的教学型小学教师。对于小学教师来说,这些技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果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还把综合的重点停留于此,就显得不够了。小学教育的发展、教师专业化要求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化的特点,均要求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要有比较熟练的多方面的教育教学技能;不仅要有宽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科研能力,而且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为此,我们认为,培养教育型小学教师宜采取“四维立体”培养方案。所谓“四维”,一是课程教学计划。这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部分,包括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必须修读的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以及军训、劳动、见习、实习等等。二是文化素质教育计划。这个计划可由面向全校学生的任意选修课程计划和名著导读计划构成。任选课程计划可分系列设课,如文史哲系列、中小学名师论坛、音体美系列、自然科学系列、技能应用系列等。规定学生必须从中任选4至6门课程,获得8至12个学分方可毕业。名著导读计划是以教师书面指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规定学生在四年学习期间至少研读8至10本名著,参加有关考核,获得8至10个学分方可毕业。三是科研训练计划,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锻炼科研能力。四是实践教学计划,包括演习、见习、实习等,旨在培养从师技能,增强实践能力。

在综合培养的基础上,应坚持学科专业有所侧重的原则,确保学生既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又有某一学科的专业优势,使学生在未来的小学教育生涯中既有宽口径的适应能力,又可以成为某一学科教学的行家里手。这种学科专业优势怎样形成呢?有两种方案可以选择。其一,课程教学计划采取学科交叉、学程分段、方向分流的模式。在二三年级或三四年级让学生分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语文、数学、外语、科学、音乐、美术等学科方向的专业课程。每个专业方向开设10至 12门主干课程,在两年时间内,用600至800学时修完。其二,实行主副修制。“四维立体”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教学计划立足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科专业优势通过副修制形成。两种方案均需要依托各专业学院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需要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夯实教育理论基础,培育教育科研优势

教育型小学教师的培养应借鉴研究型小学教师教育理论功底深厚、教育研究能力见长之优势。首先,强化教育理论教学是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将来面对的主要是正处于个性发展关键期的小学儿童。这就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工作不需要过于深厚的文科或理工科的专业知识,他们大学阶段学习的重点应放在了解人的心理,熟悉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上。其次,强化教育理论有利于增强专业发展的后劲,提高职业适应性。现代社会在为教育者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发展机会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要求他们必须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变换教育对象,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具有更强的迁移能力和职业适应性。小学、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由于学科专业优势的不显著,对上述职业适应性的要求更为突出。而建立在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基础上的教育教学能力的迁移必然更容易,能够切实提供专业发展的后劲,有效提高其职业适应性。如何形成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优势呢?可通过三种措施:第一,系统开设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为学生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教育科研能力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这类课程的设置最好四年不断线,使学生在系统连贯的学习中形成丰厚的教育理论素养。第二,加强教育科研训练。教育科研能力既需要教育理论的支撑,又要植根于教育科研实践。大学一二年级,应结合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学习,指导学生撰写教育科研小论文,使学生经受初步训练。大三,应要求学生撰写学年论文,四年级撰写毕业论文。论文选题可由导师提供,也可以自选,要尽量贴近教育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应从严要求,为每个学生配备指导教师,加强研究过程的指导,对学生进行规范化训练。第三,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学术氛围。可以有计划地邀请教育科学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介绍学术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邀请中小学名师、名校长为学生介绍成功的教育经验和教改动态;要充分发挥本校教师的学术影响力,经常举办学术报告

会、学术论坛、学术沙龙等;也要充分调动学生开展学术活动的积极性,大学生社团活动、学风建设应加大学术含量。引导学生关注学术研究,参与学术研究。通过此类举措,潜移默化学生的教育科研意识,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教育技能

小学教育特点决定了小学教师必须具有多方面的教育技能。而教育技能的形成离不开丰富而扎实的实践训练。音乐、美术、舞蹈、书法、说课等课程的教学应加强实践训练,以培养学生唱、画、舞、写方面的技能。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语文教学论等学科教育课程的教学应辅之以一定的实例分析与实践验证,这有利于教育理论联系教育实际,有利于运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有利于学生对教育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应结合教学内容安排必要的见习活动,其方式可采取到小学实地观摩,或观看优秀教师上课实录,最好能从大一开始,组织教师专业发展“1+1”牵手行动,即由一位小学教师负责指导一名小学教育师范生,通过全程“浸入式”见习。培育学生的教育情怀、教育信念和教育技能。教育实习安排14至16周为宜,最好分阶段进行。教育实习除安排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之外,应开展教育研究实习,要求学生对小学教育教学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课外活动应提倡学生积极举办读书报告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学生社团活动应提倡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寒暑假到社会上举办爱心学校,挂职锻炼,文艺演出,为社区服务等等,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组织管理能力。4 建立激励机制,培育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的形成需要适宜的环境和土壤,需要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激励机制的构建。

首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主流价值取向,推进教学理念、内容、方法的改革。学生的创新精神有赖于教师的创新精神。教师要敢于打破清规戒律,敢于冲破整齐划一的教学弊端,对于学生任何创新尝试都要给予热情鼓励和积极引导。教学内容求精、求新、求实,要“授人以渔”,把创新思维方法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树立整体优化的教学方法观,把启发式、开放式、问题式、质疑式、辩论式等方法引入课堂,以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架起有效传递知识、开启创新思维的桥梁。

其次,以激励创新为导向,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传统教学管理注重计划管理、过程管理,质量管理多以“监控”为手段,广大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情绪对立。要建立激励创新为导向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应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评估固然要评价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的吻合度,教学重点、难点、深度、进度的合理性,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更要考查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力度,尤其要考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措施、方法与效果。二是抓考试制度改革。考试要实行教考分离;要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考试内容要向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倾斜,引导师生“兴奋点” 转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创造个性的发展。三是改革、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对教师的考核要进一步加大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的指标权重和奖励力度,鼓励教师对教学改革与创新给予更多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双学位制、主副修制等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的培育提供更大的时间弹性与选择空间。

再次,建立、完善鼓励创新的奖励制度。目前,各大学都有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的奖励机制,但从实施情况来看,奖助学金的评定与发放,优秀学生的评比,主要看综合测评成绩,尤其智育的总评成绩成为关键因素。这固然有利于引导学生学好各门功课,但如此评选出来的大都是老实勤奋、四平八稳的“平庸”之才,缺乏创新精神。为此,应改革奖励制度,奖助学金的发放、优秀学生和优秀学干的评选、发展中共

党员等激励措施要向勇于创新且有创新成果的学生倾斜。哪怕综合测评成绩一般,但在某一方面有创新成果,也应给予奖励。

最后,大力倡导学术自由,努力营造异质、多元、开放的学术环境。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条件。19世纪德国大学由于力倡科学自由、学术自由,师生自由地进行探索,迅速走向辉煌,各科学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同时也产生了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爱因斯坦等一大批著名思想家、科学家。这种异质、多元、开放的学术环境,有利于大学成为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的集散地,使不同文化在这里发生冲突与融合,使不同的思维模式在这里得到互补和改造,不同的创新思想得到凸现与升华,不同的研究方法在这里得到综合与创新,因而使得大批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在这里得到熏陶、培养和提高并脱颖而出。

第二篇:广告学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目标与教育理念[推荐]

广告学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目标与教育理念

[ 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任何内容!]

--高驰(哈尔滨工业大学 艺术设计系)Page: 1

摘要: 持续发展的中国广告业需要大量达到培养目标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掌控运作,高校广告学专业必须以专业教育为中心,必须正视市场的趋势及其特殊性,要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和学生的毕业去向为导向,以培养知识型高素质专业人才为目标,缩短毕业生的适应期,要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探索正确体现培养目标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 广告学;广告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目标

当前相当数量高校的广告学专业毕业生求职困难,归咎于招生数量的“失控”和学生对就业单位条件要求过高,是有失公允的。现实状况是有很多急需广告专业人才且待遇不菲的单位,难以招聘到符合岗位要求的毕业生。根本原因在于这些高校广告学专业的教育教学不能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轻视应用广告学课程,违背了广告科学规则。重温并正确解读《高等教育法》关于学业标准的条款,不折不扣地兑现各高校招生简章中的广告学专业业务培养目标,建立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些问题是能够解决的。

一、广告学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不能缺失或偏离

中国广告业近20年一直是全球发展最快的,也是国内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整体规模已经接近GDP的1%。广告业作为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2005年底全国共有广告经营单位125394户,广告从业人员940415人[1]。加上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教育机构和在政府、行业监管部门从事广告专业工作的人员,我国广告从业人员总数至少超过300万,但是受过系统专业教育的尚不到2%,而美国广告业75%以上从业人员是本科以上毕业。中国广告业还将持续快速增长,多家专业机构预测到2010年中国市场广告额将达到2000亿,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掌控运作。“中国有30万家大中型企业、1000多家上市公司,这些企业也需要大量的、高水准的广告决策及运作人才。”[2]

中国广告市场从2006年开始全面开放,但是,目前我国广告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广告教育普遍存在专业理想黯淡、专业精神失落的现象,专业形象一定程度上被社会扭曲,广告教育界的专业使命出现弱化”。[3] 一些高校广告学专业毕业生求职就业非常困难,感到在校期间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专业知识,不少学生甚至后悔选择这一专业,很多急需高素质广告专业人才的单位又招聘不到符合岗位要求的毕业生。

《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了高等学历本科教育的学业标准:“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

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各高校制定的广告学专业业务培养目标也都规定:毕业生能在媒介广告部门、广告公司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广告策划创意和设计制作、广告经营管理。高校广告学专业的各级管理者对此认真理解和把握尤为必要,因为相当数量的高校在具体实施中已经出现了偏差,弱化了学业标准并缺失或偏离了专业培养目标。中国广告协会与中国传媒大学2004年秋联合开展了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广告界认为国内广告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水平一般,无专业经验”,“教学严重落后于实践”,指出“应加强专业技能课,重视案例教学”。依靠背离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的教育理念,去培养快速发展的广告业所需要的达到培养目标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显然是不可能的。

二、达到培养目标不能忽视专业教育

广告是一个操作性极强的专业,同时又是一个发展变化快速的行业,“企业招聘首先选快手,上手慢了肯定不行。……上手慢的后劲也不会大,连位置都抢不上,也就没有机会发挥后劲了。”[4] 四年的本科教育时间是有限的,而社会的需要是无限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培养学生无限的能力,只能努力培养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持续的学习能力,健康向上的人格和科学的知识结构。然而,一些高校毕业生连眼前的本专业工作都做不好,怎么能说明就一定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广告学是指研究广告的本质特征和广告活动过程及其运动规律和表现艺术的科学”。[5]是包含理论广告学、历史广告学和应用广告学等研究领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理论的已经发展成熟的独立学科,但是许多高校对此至今仍然缺乏理性认识,对待广告学科的“虚无主义”和照搬西方的“拿来主义”影响着高等广告教育的健康发展。由于广告行业是热门职业,一些高校在尚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纷纷开办,使得广告教育发展速度与教学质量不匹配;不同的院校依据各自不同的学科优势强调某种类型知识的重要性,导致广告学专业的教育教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严重脱钩。许多学校的广告学专业是由无广告实务经验的人主持和管理,课程设置杂乱并存在因人设课、因设备设课和因无人不设课等问题,轻视广告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错误地认为这些课程可以到工作单位再学,大学主要是打“基础”。严重偏离本科教育学业标准和缺失或偏离了广告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还盲目认为这样做是“加强”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

其实,欧美关于“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Liberal Education)到底应当以哪方面作为本科教育的重心,到底哪一种才是真正适应社会发展、适合人才培养的辩论,100多年从未停止,今天能够看到的现象却是英国高等教育在这种争论中开始向职业化教育靠拢。1845年建校的英国女王大学是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培养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很多优秀人才,目前该校本科教学就是“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一流大学的广告学等专业,也都是在强调职业化训练的基础之上培养重视研究之风[6]。

人才的基本标志就是知识和能力,有学历文凭不等于有知识,有知识也不等于有能力,知识的价值最终要靠技能来实现。广告业界需要的是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且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专业人才。所谓“专业”是指专门之学、专攻之业。医学专业学生都有比较严格的实习,学生历来是在这种专业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广告学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同样应用性很强,医生的专业水平高低关乎患者的生死,广告人的专业水平则关系到企业或产品的成败,但是一直以来学校和社会的认识却大相径庭。国内外实践已经证明,广告人才培养必须与市场相结合,从理论到理论很难把握市场实际需要的东西。高校广告学专业培养广告业界需要的、达到培养目标的知识型高素质专业人才,必须以“专业教育为中心”从专业能力、学术视野和职业道德等方面全面培养和综合考核,需要做到学术与艺术、技术的融合。而“技术”层面主要是精通“应用广告学”领域的原则和方法等技术问题,并掌握与广告活动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方法以及“适度了解”与广告相关的声、光、计算机及电子学等自然科学技术。达到“精通”、“掌握”和“了解”的程度,在学时学分安排上应该是不同的,决不能本末倒置。即便是学生报考研究生毕业后在广告学方向继续深造,本科阶段的这种专业“初步能力”培养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毕业设计的选题方向和指导教师应契合学生的毕业去向

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达到本科生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综合性最强的教学环节,是学生进一步深造或走向工作岗位的前站,学校和指导教师负有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过度的任务。教育者必须正视市场的趋势及其特殊性,高校的毕业生要能够适应其将来可能从事的角色,就要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和学生的毕业去向为导向,以培养知识型高素质专业人才为目标,缩短毕业生的适应期。这个问题必须纳入到广告教育的一系列思考当中,既包括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方向,还包括指导教师的遴选。

我国广告业在对各种广告专业人才的需求中,整体策划人才和广告创意人才的需求居于首位。广告调查、策略、策划、创意以及设计和媒体开发计划研究等都可以是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的形式,这些成果的提案报告,就是“毕业论文”的一种。许多高校都规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应尽量从生产、科研和教学的实际问题中选定,但是具体执行时就有含糊不清的。广告学专业毕业生虽然授予文学士学位,但其多学科交叉的特性决定着根本不必与其他文科专业一样只是撰写“毕业论文”。很多高校要求学生花费很大精力和很多时间进行撰写广告史论或学科交叉研究论文的重复性工作,或者基于某种思潮、方法研究撰写论文并附带创作广告,违背了广告科学规则,偏离了专业培养目标,尤其忽略该专业毕业生必须具有现代广告的策划、创意、制作、发布的基本能力,注定无法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新兴学科由于积累时间所限缺少话语权,广告学专业也面临学术地位的危机。这种危机的后果直接影响到广告学科的建设,因为在各学校封闭系统内,新学科与重点学科已经不在同一个竞争的平台。“在这种热潮下,广告专业的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就都出现问题,这种状况在综合性院校中尤为突出。”[7] 许多学校都规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导教师应对整

个阶段的教学活动全面负责,这显然是对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专业能力提出了基本要求。但往往有些高校以为只要教师符合学位职称要求,不管以往是从事什么专业方向学习或研究的,也不管有无广告理论修养、有无广告实践经验,都可以担任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教师。在医学院,肯定不会有教基础医学的去指导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实习和论文,尽管这两个专业的很多课程还是一样的。指导导师的理论修养、专业学术水平,都直接影响到广告学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四、采用符合广告科学规则的教育模式并引入业界公众参与

广告教育是对广告人才的基础培养,实践性是广告学教育的本质性要求,人才市场对广告学专业毕业生具有快速成材的迫切要求。包豪斯(Bauhaus)提供了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成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育理念:紧随社会进步,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创立新思维[8]。包豪斯创立的教学、研究、创造(生产)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对我们今天仍然有启发性,这一教育模式也是符合广告科学规则的,是一种典型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双主模式”[9]。

一些高校施行的“业务专案组”型毕业设计模式,也是一种“双主”模式。优势在于按职业操作规则要求学生,使学生直接体验广告公司的业务运作模式。每年选择几个企业,根据企业的广告目标,由四名学生组成业务专案组,分别代表广告公司的市场、策划、创意、设计部门。按照广告运作流程,每人分别侧重负责并依次完成广告调查报告、广告策略推广方案、广告创意方案、广告设计方案等。所有项目每个人都必须参与,推举其中一人为小组负责人代表广告公司的业务负责人。指导老师在指导过程中,则代表广告公司总监。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会模拟广告业务提案会,并邀请广告业界专家参与指导。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掌握广告业务运作过程,有助于深入理解广告理论知识和提高综合专业实践能力,并对广告人应当具备的职业精神得到认识。参加完答辩会后,学生对广告公司的业务提案会的实际要求、规律得到掌握和演练。这种毕业设计经验、成果能对学生的就业和继续深造产生许多帮助。

广告业界和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也是促使广告学专业毕业生达到培养目标的有效举措。中国高校广告教育作为培养中国广告人才的主要途径,理应在时代变化中不断更新不断接受新的挑战,以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鼓励支持相关机构举办高校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展览评比活动,每年可在一、二月份公布竞赛题目,六月份展览评比,紧密地与高校的毕业设计阶段结合起来。展览评比有益于高校和学生交流提高,便于引起全社会对广告专业的关注,还有益于扩大优秀学生及其学校的影响。

第三篇: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论优秀班风的建设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小学教育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摘要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重要场所。班风是班集体在情感上、言论上、行动上的共同倾向,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班风支配着全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自然也会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实践表明,正确的班风对学生的影响,往往要比教师个人的力量要强大和有效,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手段。要建设良好的班风,班主任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培养正确的班级舆论、培养骨干力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发扬民主作风。

关键词:优秀班风

建设

奋斗目标

一、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4、5

二、培养正确的班级舆论„„„„„„„„„„„„„„„„„„6

三、培养骨干力量,形成班级核心„„„„„„„„„„„„„„6

(一)帮助班干部打好“两个基础”„„„„„„„„„„„„„

6、7

(二)培养班干部树立“四种意识”„„„„„„„„„„„„7、8、9

(三)提醒班干部注意“两个问题”„„„„„„„„„„„„„9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9、11

五、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11、12

六、发扬民主作风„„„„„„„„„„„„„„„„„„„„„12

参考献„„„„„„„„„„„„„„„„„„„„„„„„„„13 致 谢„„„„„„„„„„„„„„„„„„„„„„„„„„„13

论优秀班风的建设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重要场所。班风是班集体在情感、言论、行动上的共同倾向,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班风支配着全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自然也会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实践表明,正确的班风对学生的影响,往往要比教师个人的力量要强大和有效,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手段。良好的班风有助于使学生形成守纪律、讲奉献等特征,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成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造就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树立良好的班风,归根到底取决于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而庞大的系统工程,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集体,要求班主任有一颗活跃的心和班主任工作的新理念,要求班主任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光荣感,树立事业心和自信心,热爱本职工作。

一、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班集体如果没有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个集体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应是远期、中期、近期目标的结合,逐步实现目标的过程会产生梯次激励效应,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作为班级组织者的班主任,应结合本班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制定出本班的奋斗目标。

1、制定“远期目标”

“远期目标”是指一个学期、一学年本班的奋斗目标。有目标才有动力,“远期目标”是一个优秀集体达到的要求。这些

要求不是学生一天两天能够做到的,也不是一部分学生努力就能做到,而是通过全班同学的不懈努力而达到的,并把奋斗目标作为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推动力,并帮助他们明确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发展的必要性。

2、确定“近期目标”

“近期目标”是指近段时间本班的奋斗目标。班主任根据学校各部门布置的工作,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有组织有目的地完成任务。班主任可以让学生把目标写在班级的墙报上,激励学生朝着目标努力。奋斗目标要从班容班貌、行为举止、学习成绩和班集体活动等各方面来制订。不同的年级,确定的目标也要有所不同。如果学生的自觉性、自律性不够强,那么对他们只能提出短期的、具体可行的目标。这些要求对于学生来说,切实可行,只要认真,不难做到。班主任可以每一周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的各种短期目标实现了,学生的自觉性、自律性也提高了,从而为形成良好的班风打下很好的基础。

目标要体现与时俱进和本班的特色,目标的制定还要根据学校的工作来进行具体安排。如:学校将举行校运会,集体目标是在校运会上取得好成绩,每个同学的任务是在近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这是为集体、个人的荣誉而进行的锻炼,强烈的集体意识能产生强大的动力,促进学生前进,促使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的一致。全班同学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就能促进良好的班风的形成。

在实现班集体奋斗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每一集体目标的实现,都是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要让学生分享集体的欢乐和幸福,从而形成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培养正确的班级舆论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去影响、制约每个学生的心理,规范每个学生的行为。正确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激励的作用。在扶正压邪、奖善惩恶的过程中,舆论具有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所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

班主任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级生活中一些现象进行议论、评价,要积极支持和伸张学生中正确的思想言行,批评和制止错误的思想言行,提高学生明辩事非的能力。当一个学生为集体做好事,要让他们受到集体舆论的赞扬,使他们受到鼓励而继续做好事;当一个学生做了有损于集体的事,要让他受到集体舆论的指责,使他感到羞愧而努力改正。从而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现象有人抓”的风气。当班集体形成了正确的舆论,这个集体就成为发展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和制止不良行为的强大力量。

三、培养骨干力量,形成班级核心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拥有一批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的积极分子,一位优秀的班主任总能培养一批好的学生干部,形成一个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班干部核心,带动全班一起进步,带动全班同学去努力,去努力实现集体目标。班主任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优秀的班干部:

(一)帮助班干部打好“两个基础”

1、思想基础

培养优秀的班干部,首先要抓好班干部的思想教育,要让他们

意识到班级好坏同自身工作的关系以及带领全班同学共同进步的重要意义,要让他们明确共同的思想准则,即:班兴我荣、班衰我耻。进行思想教育要抓好时机,一般要在开学初确定班干部后进行一次集体教育,另外,平时还要注意观察班干部的思想动向进行个别教育,总之,思想教育要常抓不懈,以便打实班干部的思想基础。

2、学习基础

学习是学生的基本任务,作为班干部,应协助班主任及科任教师搞好学习指导,因此应打好班干部的学习基础,班主任要加强对班干部学习目的的教育,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严守学习纪律、培养学习习惯、树立勤奋好学的学习风气,同时,班主任还要加强培养班干部的自学能力和辅导差生的能力,使他们不仅是好学生,而且是好“老师”。

(二)培养班干部树立“四种意识”

1、平等意识

既要让班干部摆正自己和同学的关系,使他们意识到不管是自己还是其他同学,都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大家都处于平等的地位,要让他们懂得,想做好班级工作,不能只靠几个班干部,要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团结同学,广泛征求同学们的意见,采纳同学们的合理建议,调动所有同学的积极性,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做好班级工作。

2、自律意识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班干部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处处以更高的标准

要求自己,因为班干部不仅是指令的发布者,更是行动的带头者,应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取得全班同学的信任,班主任要和班干部讲清道理,培养其树立自律意识,但班干部也是普通学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中都可能犯错误,如果他们的自律意识有所动摇,班主任要抓紧时机教育班干部犯了错误不要逃避,要像要求其他同学那样来要求自己,要以诚恳的态度向老师及同学们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只有这样才能给其他同学做出表率,真正做到以身作则。

3、职责意识

即要让班干部明确自己的职责。既然是班干部,对班里的各项工作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班主任要对班干部有明确的分工,让他们各负其责,要经常和班干部一起分析班级情况,指导他们制定班级计划,选择工作方法,同时班干部工作的着眼点是整个班集体,要教育班干部无论是老师交给的任务,还是班里的日常事务以及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班干部都应该当作自己的事情做好并及时和班主任沟通汇报,力争做到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另外,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是班干部的共同职责,因此,班干部必须形成一个团结的整体,所有班干部都要同心协力,互帮互助,为共同搞好整个班集体而努力。

4、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因此必须培养班干部树立竞争意识,为了让所有班干部都有锻炼的机会,可以采用职务轮换制,让班干部轮流担任班内各种职务,在学生干部职务轮换时,要鼓励能者为先,竞争“上岗”,从管理方法和管理内容两方面来考核班干部,使其能在管理班级事务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大胆工作,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其综合素质,使班级核心力量更加坚强。

(三)提醒班干部注意“两个问题”

1、注意工作方法

班主任除了要求班干部事事带头,以身作则外,还要提醒班干部讲究工作方法,教给他们一些工作技巧,比如,比如:少向老师告状,多和同学商量;少用大声语,多说悄悄话;少出口伤人,多以理服人;少凭权压人,多用权理事;少以权谋私,多公道处事;少自以为是,多和气待人。当然要做到这“六少六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班主任还要在平时工作中对班干部言传身教。

2、注意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

班干部也有自己的学习任务,不能因为工作而耽误了学习,也不能只顾学习把班级工作当作额外负担,班主任要提醒班干部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使他们把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纪律教育是主线

纪律是学习的保障,是完成班级各项目标的前提,只有具有良好的纪律才能使一个班逐步成为一个良好的班级,因而在管理的各环节、各阶段都应该注意对纪律的教育,要认真宣讲学校、班级等各项纪律要求,要让学生知道纪律的重要性,要让遵守纪律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要通过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学生,要让他们体会到纪律与学习、生活等诸方面的关系与影响,从而做到“心中有纪律,行动有规章”。

2、行为习惯教育是主题

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常常是通过行为习惯表现出来的,从个人的习惯中常常可以看出其思想境界。因而,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认真观察每个学生的行为表现,要善于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去体会他们内心深处的精神境界,从他们的表现中去捉摸他们的优劣之处,从而有方向、有目标、有意识的去教育他们,校正他们的不良意识及行为表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榜样力量树示范

榜样具有强烈的示范性,代表了先进的事物及优良的表现,教师应抓住班级中的典型事例、典型人物进行宣讲,分析他们的优良表现以及良好效果,从而树立起奋斗的目标,鼓舞士气,激励学生成才的积极性。同时,也应注意对表现不良的典型事例人物的分析,让他们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不自觉地进行对比,反思自己的言行,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4、量化积分显公平

在班级管理中实行德育操行量化积分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向善,追求好的愿望的意识,只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身为教师,就是要尽量优化影响学生的这诸多因素,使之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而实行操行量化积分评定就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将学生在校的各方面表现用细则的方式进行细化,写成条文,鼓励优秀,惩罚不良。教师可参照《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的要求及班级的实际情况,通过班级讨论的形式制定出确实可行的操行评分细则来规范学生的言行,利用加减分的形式直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定,每周小结公布一次,要及时进行反馈,让每一位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看到自己的分数与同学的差异。班主任要肯定优秀,激励差生,10

每学期期末进行总结,作为德育成绩及评优的重要依据,从而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抓好纪律制度是培养良好班集体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改善每一个学生的重要方法,从而最终达到班级的优化。

五、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集体活动能发挥娱乐、导向、育人的功能,班主任要积极组织、参与学校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相互关心,尊重理解和协作的关系。许多优秀班主任的经验表明“寓教育于活动中”对实现班集体的共同目标,对每一个人的健康成长都是行之有效的。班集体活动对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班集体活动增强了班级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在集体活动中班级成员为共同的目标,往往采取分工合作方式共同奋斗,如果取得成绩每个成员都会感到成功的喜悦。即使失败,活动本身也会以挫折的方式引起学生反思,激发他们再次尝试的热情和和争取成功的信心。在共同的活动中,“班荣,我荣;班耻,我耻”的观念开始深入学生心中,学生的集体观念高涨。基于此,班主任可在班级中开展一系列集体活动,小到文明寝室的评比、优秀卫生小组的考核,大到开展班级间的体力智力方面的比赛。实践证明,这些集体活动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自律性明显达到提高。

2、班集体活动是班干部展现组织才能,树立个人威信的机会。一个好的班干部以自己良好的言行在学生中树立活的榜样。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一个班级的班干部都能各司其职,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那么一个班级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就会事半功倍。班干部的榜样力量要想

发挥出来必须给他展现的机会。在学习中展现其个人优秀的才能,在集体活动中更能将这种优秀品质辐射出来。

3、集体活动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最终还是要走向社会,为社会服务。因此,教师要有选择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中的“真”、“善”、“美”展现给学生看。

六、发扬民主作风

班主任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民主是一个世界潮流,也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推行,人们的民主意识在不断地增强,小学生也不例外。班主任要充分认识这一点,对班级目标、计划、制度的制定及重大活动,必须经全体同学讨论,采取民主集中制的管理方法。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不再是主宰,而是参谋,起指导作用。

总之,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建设是每一个班主任追求的目标,在众多的方式、方法中,以集体活动为平台无疑是较好的一种。教育工作者在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传统阵地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的条件下,也应充分利用课堂之外这个更广阔的空间,设置更多的研究性课题,组织学生参加各类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高素质,真正将知识转化为力量。

参考文献:

[1](期刊)作者:黄兆龙 《班主任工作十大谋略》,《班主任之友》,2005年第3期,第18页。[2](期刊)作者:钱竹倩《凝集共性 弘扬个性 和谐发展》,《小学德育》,2005年第21期,第26页

致 谢

第四篇: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育实践指导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育实践指导

教育实践作业是对学生已学学科理论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训练,旨在加强学生对教育教学的深入了解,培养训练学生认识、观察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员的专业素质。每位学员的教育实践作业必须在教学点指定的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一、教育实践作业的形式、内容和要求

1.形式。(1)教育教学调查;(2)学校实践(指在学校进行的属于学校管理业务和教学业务的实践,包括教学实习);(3)教育机构实践(教育机构是指学校之外的相关教育单位,如教育管理机构、教育研究机构、教育服务机构等)。

2.内容。(1)小学教育教学领域的问题调查;(2)小学教学实践操作及要求;(3)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课堂教学的整合;(4)小学课堂教学的设计与评价;(5)小学各科教学实践;(6)班主任工作实践,如学生个案调查及研究,学生成长跟踪调查等;(7)其他实践,如小学德育工作实践,课外活动组织实践,教学行政管理工作实践,小学教育教学诊断实践等。

3.要求。(1)要将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运用到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去,研究和解决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如果教育实践形式为教学实习,必须是在新理论新方法的指导下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探索,而不能将常规的教学活动当作教学实习。(2)确定实践形式和内容后,必须制定具体、完善的实践方案。实践方案的项目包括:实践的形式、内容,实践的目的、意义,实践的地点、对象,实践的方法、步骤及时间分配等。实践方案应随实践报告一并提交。如果是教学实习,还应提交实习教案。(3)完成教育实践报告的撰写。教育实践报告的内容包括:实践的题目、参加时间、地点、方式、实践对象、实践过程、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收集到的主要材料及其分析、研究结论及自己的收获与体会等。实践报告不得少于3000字。因教育实践强调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在实践中的运用,不能将教育实践报告写成一般的工作总结。例如,实践内容为“小学课堂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必须说明所依据的理论、所使用的方法以及本设计与评价的创新之处。(4)为确保教育实践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须提交实习单位出具的教育实践鉴定意见(如果实践形式为教育教学调查,可不提交调查单位的鉴定意见)。

二、作业程序和时间分配

1.确定一个适当的选题,即确定实践形式和具体的实践内容(X年X月X日至X年X月X日)。所谓“适当”,是指选题是有意义的,是你较为熟悉和感兴趣的,是你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选题要得到指导教师认可方可确定下来。

2.制定实践方案。实践方案的项目已见上文。实践方案要具体,完善,不能仅有粗枝大叶的几条。一份较为具体完善的实践方案大约需要二三百字。实践方案应与选题一并确定,并得到指导教师认可。

3.到实践单位进行实践活动(X年X月X日至X年X月X日)。这是整个教育实践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实践活动中要注意做好记录,并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要随时对记录资料和其他资料进行分析、整理。这个过程也是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结束,就应该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就应该知道怎样运用记录资料和其他资料来写作教育实践报告。其标志就是写出实践报告的提纲。提纲应得到指导教师的认可。

4.教育实践报告的成稿(X年X月X日至X年X月X日)。首先写出初稿,交指导教师审阅;按指导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后,再交指导教师审阅。如果指导教师认可,就可定稿。如果指导教师不认可,就要继续修改,直到指导教师认可后,方能定稿。

5.将定稿的教育实践报告连同教育实践方案、教学实习教案、实践单位的鉴定意见书一并提交给指导教师。

三、特别提示

严禁未经实践而杜撰或抄袭教育实践报告。如果在教育实践成绩的审定中发现此种情况,其教育实践成绩将判为不及格。如果有此种情况,将百分之百被发现。指导教师将指导学员教育实践的全过程(包括实践报告的写作过程),并进行严格的监控。

教育教学调查报告指导提纲

一、教育教学调查报告的性质

教育教学调查是要求运用科学研究方法中的调查法研究小学教育教学中的某一问题或现象,与机关、单位内部人员为解决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调查,和新闻从业人员为取得新闻效应而进行的调查有所不同。它属于科研性质的作业,要求调查者以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对调查结果的表述的科学性、严谨性和规范性也比事务性和新闻性的调查报告有更高的要求。

二、调查的内容、对象、方法和结果

调查的内容范围为小学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每位学员都必须有明确的调查目的,一般应在某一方面选定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值得关注的现象,围绕这个问题的解决或现象本质的揭示展开调查。

调查对象应根据调查目的来确定。一所或若干所小学、教育主管部门、某个特殊群体,如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学生家长、教育教学研究者等,都可以作为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也应根据调查目的来确定。每位学员首先应确定自己的调查是重点调查、典型调查还是抽样调查,其次是选用适宜的调查方式,如访谈法、开会法、问卷法等,既可以单用一种方法,也可以以一种方法为主,兼用其它方法。资料(指文献资料)调查法只可作为其他调查方式的辅助,不能单独使用。一般认为抽样调查方法和问卷调查方式是比较科学的调查方法方式,建议选用。

调查的题目、对象、方法确定后,要制定较为具体、完善的调查方案。对调查得到的资料的整理非常重要,需要一定的技术或技巧。采用抽样调查和问卷法,收集到的往往是一系列的数据,对这些数据的处理最好运用简单统计的方法,用图表来显示。

调查的结果要求以调查报告的形式体现出来。调查报告应具备如下格式和内容:题目及署名;问题的提出;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调查结果及分析;研究结论;讨论和建议。

三、调查报告的文体规范

本作业的调查报告属于科研报告类文体,必须符合作为科研报告的调查报告的文体规范。一篇调查报告的质量高低主要看调查方法的运用以及对调查材料的处理是否科学,内容是否充实,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及提出的思考与对策建议是否切实、深刻。

调查报告的题目可用单题形式,也可用正题加副题的形式。单题和副题一般包括调查的范围、对象、内容和文种(即“调查”字样)四个要素。正文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 对所调查的问题及目的意义、调查时间、地点、对象、方法的介绍。介绍问题是要表明你的文章是有现实意义、有价值的;介绍调查时间、地点、对象是要表明你文中的材料是真实可靠的;介绍调查方法是要表明你的调查是科学的。对问题及目的意义的介绍要概括,对调查时间、地点、对象的介绍要确切,对调查方法的介绍要具体。这部分内容在文章开头,不一定非要分条列项地介绍,不必占用很多篇幅,用一两段文字介绍即可。

• 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安排调查材料。这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占用篇幅最多。报告的内容是否充实,主要看这一部分。但也不是材料越多越好,对材料要有所取舍,以必要、够用为原则,以能充分说明问题为限。如果插入图表,应注意文字说明与图表的恰当配合。

• 对调查材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既可以边安排材料边进行分析(夹叙夹议);也可以先安排材料后集中进行分析(先叙后议)。写作调查报告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没有材料或材料不足而空发议论。

• 对调查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思考或意见、建议。

后两项内容是文章的闪光点,表明你的认识深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无定法,在符合调查报告的一般规范基础上,具体应怎样结构文章,是相当灵活的。

调查报告的语言应平实、简明,规范,不要口语化,尽量不用文学修辞。在动笔之前,可多参考一些比较正规的调查报告,学习这种文体的写作特点,以保证你能写出符合文体规范的调查报告。

第五篇:批评与自我批评实现机制探讨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人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袭、纠正自身错误、解决党内矛盾、维护党内团结、执行党的纪律的有效方法。因此,探讨研究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实现机制,正确掌握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基层组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比其他政党先进的显著标志之一。在新形势下,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要不断保持先进性,努力提高执政能力、水平,力争少犯错误、犯了错误及时改正;要发展政治民主、建设政治文明;要长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巩固发展政治民主性;要建设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小康社会;要与时俱进,再创辉煌,就必须始终坚持不懈地发扬光大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发扬光大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关系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实效和全局,更关系未来的前途和命运。

近年来,由于受种种原因影响,个别地方存在着批评与自我批评被漠视、忽视,被弱化、虚化,出现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好搞、搞不好的情况。有的地方虽然也开民主生活会,也高喊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而实际上是图形式、走过场。不是以追求真理为原则,不以党、人民的事业为重,而是以“不伤人、不伤和气”为原则,以小团体、小圈子“利益”为重;不是认认真真找问题,敢于碰硬,而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皆大欢喜;不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是知而不言,言而不尽;不是希望别人多提意见、多指出缺点,以便改进工作,而是担心“引火烧身”,让人抓住把柄,影响“前途”等等。以至于讲小(问题)不讲大(问题),讲轻不讲重,讲浅不讲深,讲明不讲暗,讲远不讲近,讲表不讲里,讲虚不讲实。还出现了“新八股”,即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时只说一些套话、空话、废话、滑头话,什么“理论学习不够”,“党性修养不够”等等,具体问题一点也不谈。用“希望今后……”“今后最好……”“今后应该……”代替批评。

发扬光大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任务艰巨,务必引起我们的重视。如何才能扎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呢?我们认为应该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实现机制上做好文章。

一是要把发扬三大优良作风有机结合起来,不能顾此失彼。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脱离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就会失之空泛、流于形式。不建立在先进理论基础上、不建立在鲜活实践经验基础上、不建立在群众基础上,批评与自我批评就不会有实效,就不会发挥真正应有的作用。检验真、假批评与自我批评,可以用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否和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相结合来判断。检验真、假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也可以用是否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来判断。

二是要批评与自我批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能患得患失。一般来说,自我批评的作风不培育起来,对自己的错误、弱点不承认、想方设法回避之,不愿接受批评、甚至抵制批评的人,显然不能很好培育批评作风。那些只会或只热衷于批评别人,而不会或不善于批评自己的人,他的批评作风肯定是片面的、不正确的。对领导干部来说,培育自我批评的作风尤为重要。哪个地方、哪个部门的领导有自我批评的精神、作风,那个地方、那个部门就容易形成良好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氛围。当然,培育良好的批评作风也是有难度的,这主要是对普通党员、普通群众而言。要敢于批评领导、批评上级的错误、缺点,要去掉“怕”字,也是不容易的。而这又需要领导有自我批评的作风和坦荡的胸怀。当然也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通过抓一手,促一手,达到两手都抓,两手都硬的效果。

三是要宏观批评和微观批评一起抓,齐头并进,不能因小失大。宏观问题是大是大非问题、高层次问题、影响全局的问题、带普遍性的问题、要害问题。微观问题是小是小非问题、低层次问题、小范围问题、个别性问题。批评与自我批评首先要围绕宏观问题、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等大问题展开,把它放在首位。把倾听群众、党员、干部、党外人士在宏观问题上的批评意见放在首位。把领导干部、党员干部在宏观问题上的自我批评放在首位。这可以使批评与自我批评起大作用,收到大效果。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微观问题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比如个人的生活作风问题,比如工作中的小错误、小缺点,这些看似小问题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也不能忽视,也要及时抓、抓到位。小问题与大问题、小错误与大错误总是有联系的,并会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原谅小错误,就会犯大错误。不改正小问题上的错误,就会在大问题上犯错误。“一针不缝,十针难补”,“千里之堤,溃于蚊穴”,这实在是至理名言。有些人眼中的小问题,如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问题,实际上是影响党的形象和威信的大问题。微观问题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在防微杜渐方面起大作用,收大效果,不要小看了它。

四是要加强制度建设,依规行事,不能失之以宽。制度具有规范性、稳定性、普遍性、易操作性的特点,可以在抑制长官意志、减少主观随意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使批评与自我批评持续不断地发挥长效作用,必须加强制度建设。首先是建立健全民主生活会制度。定期、定时、定人、定内容召开民主生活会,提高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其次是建立健全党员干部民主评议制度。其三是建立健全党风评议制度。可以借鉴行风评议的制度、方法,开展专题的党风评议。其四是拓宽批评、反映意见的渠道,保持其畅通,建立相关制度。制度建设,不能认为只是基层单位的事,领导机关更要建立健全;不能认为只是一二个单位、部门的事,各个单位、各个部门都要建立健全。

五是要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发挥榜样作用,不能律人松己。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往往决定党的各项工作的走向、成败。领导垂范,不令而行;领导不垂范,虽令不从。发扬光大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首先必须领导垂范。领导既能垂范,又加强对作风建设的领导,优良作风就一定能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领导如果作风不正,搞自由主义、形式主义、新八股,那就不只是坏了一个人的作风,而会以几何级数影响一大片,损坏党组织形象,甚至党的作风。

下载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其实现机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其实现机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的基本内容 培养目标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

    小学一年级的培养目标范文

    小学一年级的培养目标 1、让他们讲文明,懂礼貌,学会宽容,学会与他人合作,营造良好的班内氛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尽快的适应学校环境,投入到学习当中,成为一名优秀的、合格的......

    小学二年级班级培养目标范文合集

    小学二年级班级培养目标 1、继续抓好学生的常规教育,强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实。深入贯彻规范的有关的内容,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边做边学习。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

    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自荐书

    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自荐书 尊敬的领导: 您好!我叫xiexiebang,是xxx学校教育专业2014届即将毕业的一名本科生,我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真诚地向您推荐自己。 在校......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指南(大全5篇)

    2009级o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指南毕业论文的选题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专业特色,题目要新颖,有时代感。本指南提供八个方面的参考选题,学生可以自选其中的题目,也可......

    教育技术专业师范类培养目标

    教育技术专业(师范类)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应能够成长为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者、管理者和研究者。在专业实践方面,能够承担教学与培训设计,资源开发、环境建......

    农村小学如何实现现代化教育

    农村小学如何实现现代化教育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世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什么是现代化教育?怎样才能培养现代化的人才?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如......

    小学一年级班级日常培养目标

    小学一年级班级日常培养目标 班级理念: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班级口号:健康成长,快乐学习 班级目标: 1、调整作息时间,使孩子尽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2、使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