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行政与交通行政管理改革讲稿

时间:2019-05-14 19:00: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依法行政与交通行政管理改革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依法行政与交通行政管理改革讲稿》。

第一篇:依法行政与交通行政管理改革讲稿

依法行政与交通行政管理改革讲稿

依法行政与交通行政管理改革

如何治理国家,是人们长期探索的一个重大命题。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迄今为止,法治是治理国家的最好模式。“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无不奉法治为治国之道。党的十五大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并写入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予以保障。

一、依法行政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依法行政的涵义

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取得、行使行政权力,并对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依法行政的主体必须是公共职能的承担者。公共职能承担者主要是行政机关,包括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在履行依法行政职能中,又称为依职权行政主体,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依授权行政主体。依授权行政主体是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授权行使行政权力的机关,包括行政机关的派出机构、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团体。二是依法行政所说的“法”是广义的法。现代社会依法行政的“法”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等,但一般情形下,宪法不是行政机关行政执法的主要依据,法律是行政机关行政的主要依据,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也是行政机关行政的依据。三是依法行政所指的行政是公共行政。在现代社会,依法“行政”所包括的范围涵盖了行政机关的全部行政管理活动。四是依法行政的目的是防止行政权的专横和滥用,保障公民权利。“为政遵循法律,不以私意兴作”是依法行政的精 髓。

(二)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

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指体现行政法治的内在精神和理念,贯穿行政过程之中,要求行政机关和公务员在行使职权,进行行政活动时必须坚持和遵守的准则,是依法行政和法治国家品格之所在。

1、职权法定原则

职权法定原则是指行政机关的创设、存在依据和活动范围等都必须有法律的规定,没有法律的依据,不得设立行政机关,行政机关不得行使法律未授予的权力。职权法定原则包含了主体的法定性、权力的有限性、授权的明确性的要求。职权法定原则还要求行政机关必须通过行政机关组织法的规定、通过单行法律的授予获得权力,而且这些权力必须是具体而明确的。

2、法律保留原则

法律保留原则是指凡涉及公民、组织重大权益的事项,尤其是限制或剥夺公民、组织人身权和财产权的事项,只能由代议机关制定法律作出规定,或者只能由法律明确授权的特定规范作出规定。法律保留原则要求,对特定的具体管理活动,行政机关只有在由代议机关的法律作出规定,或者法律授权的规范作出规定的情形下才能从事;对特定事项的设定权为代议机关所享有,除非明确授权,行政机关不得对该事项作出规定。这是对职权法定原则的延伸和扩展,目的在于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3、法律优先原则

广义的法律优先是指行政活动必须受法律的约束,不得与法律违背和冲突,而狭义的法律优先主要是指法律规范的效力层阶上,代议机关制定的法律高于其他任何法律规范。任何下位阶的法律规范不得与上位阶的法律规范相抵触;任何政策规定不得与法律法规相抵触。

4、正当法律程序原则

程序正当是行政公正的重要保证。正当法律程序原则的基本要求:一是任何人不得作为自己案件的法官;二是任何人在行使权力可能给他人造成不利影响时,必须听取相对方的意见。

5、行政公开原则

行政公开原则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活动及其掌握的信息资料的知情权,除法律作出例外规定外,行政机关应通过有效方式向公众和当事人公开。行政公开原则要求,行政机关的议事活动及其过程必须公开;行政机关制定或决定的文件、资料、信息情报必须公开。公开是一般原则,保密是法定的例外。

6、信赖保护原则

信赖保护原则是指:“基于维护法律秩序的安定性和保护社会成员正当权益的考虑,当社会成员对行政过程中某些因素的不变性形成合理信赖,并且这种信赖值得保护时,行政主体不得变动上述因素,或在变动上述因素后必须合理补偿社会成员的信赖损失。”信赖保护原则构成了诚实信用原则的一部分,其核心在于要求行政机关在从事管理活动时,必须讲求诚实和信用,不得朝令夕改。

7、比例原则

比例原则是指行政行为的作出可能对公民权益造成损害时必须进行利益权衡,使行政行为与行政目的合乎适当的比例。比例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所选择的行为方式和手段必须与法律所要实现的目的一致、成比例,保证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

8、责任行政原则

责任行政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和公务员应对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对遭受损失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给予充分有效的救济。责任是法律的生命。现代法治要求,行政机关和公务员不仅要依法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而且对自己的行为尤其是违法行为或不当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获得公平、有效的救济途径。

(三)依法行政实施的基本要求

1、合法行政

《纲要》指出,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

合法行政——指行政权力的设定、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而不是与法律相抵触。合法行政是行政法治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依法行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合法行政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任何行政职权都必须基于法律的授权才能存在;(2)任何行政职权的行使都依据法律、遵守法律;(3)任何行政职权的授予、委托及其运用都必须具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旨。任何违反上述三点规定的行政活动,非经事后法律认可,均属无效。

2、合理行政

《纲要》指出,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要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行使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

合理行政——是指行政决定的内容要客观、适度、符合理性。

合理行政是基于行政自由裁量权而产生的,包括三项内容:(1)正当性。行使职权主观上必须出于正当的动机,客观上符合正当的目的;(2)平衡性。选择行政行为必须注意权利与义务、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平衡;(3)符合情理和常理。情理,是指事实的发生所导致的结果只要是在从事所争议的领域的一般人均能接受的情况;常理,是指一般人而不是仅圈内人都明白的常识性道理。

3、程序正当

《纲要》指出,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外,应当公开,注意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与行政管理相对人存在利害关系时,应当回避。

程序正当——是指行政行为必须具备公正的行政行为,以推行公正而妥当的行政活动。行政程序,是由行政行为的方式和步骤,按一定时限和顺序构成的行政过程。现代行政日趋民主化、公正化,要求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必须遵循法定的程序,即遵循一定的方式、步骤、顺序、时限。程序正当要求建立一系列基本制度:听证制度、政务公开制度、辩论制度、回避制度、职能分离制度、议决制度、调查制度、告知权利制度、说明理由制度、公示公告制度、表明身份制度、时效制度、简易程序制度、顺序制度、复审制度等等。

4、高效便民

《纲要》指出,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守法定时限,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政府依法行政,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公民的权益,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为社会公众提供良好的方便快捷的服务。依法行政绝对不是给社会公众制造麻烦,增加负担。《行政许可法》对高效便民有诸多规定,比如:(1)行政许可需多个内设机构办理的,应确定一个机构受理申请,统一送达许可决定;需要两个以上部门实施的申请,政府可确定一个部门受理,分别征求意见后统一办理,或者联合办理、集中办理。(2)行政许可申请书需要采用格式文本的,行政机关应免费提供;申请书可以可以通过信函、传真、电报、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应当允许当场更正等。(3)对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申请,应当场受理,能够当场决定的应当场决定,不得拖延。(4)对不能当场决定的,应当严格在法定期限内按照规定程序作出决定。

行使行政权力,应当遵守法定时限,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建设法制政府,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坚持以认为本,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服务,方便行政管理相对人,树立人民政府为人民的良好形象。

5、诚实守信

《纲要》指出,行政机关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撤消、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消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因此而受到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

我们不能想象一个不守信信用的政府机关或者反复无常的公务人员能够公正合法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我们也不能设想朝令夕改的法律法规能够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公民利益。为此,必须在行政法治领域确立政府守信和公民对政府的信赖保护原则。失信于民造成损害必须赔偿,随意行政、反复无常的滥用权力更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6、权责统一

《纲要》指出,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管理职责,要由法律、法规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手段。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权责统一,具体包括三层意思:(1)履行一定的职责,必须有一定的权力;(2)行使权力违反法律规定的,就要承担违法的责任;(3)具有权责的机关和个人,必须按照法定的权责实施行政行为,不作为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依法行政的意义

1、坚持依法行政,有利于充分体现民主精神。我国人民主权的政治体制决定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民主政治与现代法治相辅相成,社会主义法治以人民民主为基础,其法治必须体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政精神,必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依法行政要求行政主体的一切行政行为,包括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行政监督等等,都必须坚持依法行政的正当程序原则,最大可能地让公民广泛参与,使广大公民不仅是利益的分配者,同时也是利益分配的决策者。通过充分、平等的发言机会,行政决策者对行政相对人的各种主张和选择进行过滤,找出最适当的判断和最佳的决定方案,疏导和化解不满和矛盾,避免采取激烈的手段来压抑对抗倾向。

2、坚持依法行政,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政府职能必须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和投资决策权交给企业,把社会可以自我调节和管理的职能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把群众自治范围内的事情交给群众自己依法办理。行政机关只有依法行政,在行政立法中体现政府职能转变,在行政执法中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办事,才能改变政府包揽一切的做法,才能使权力与利益彻底脱钩,才能把该管的事情管住、管好。政府只有在依法行政的法制化程序的范围内活动,才能真正转变其职能,才能保障政府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市场,才能避免多头执法、违法行政的现象。

3、坚持依法行政,有利于适应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WTO规则的透明度原则也要求成员方政府在涉及对外贸易和投资的法律、法规、规章等都一律公开。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保证国内外的市场主体平等,市场秩序公正公平,政府的行政行为公开透明,从而避免“暗箱*作”,避免权力寻租,避免行政专制和决策失误,使行政权力始终置于监督之下。

4、坚持依法行政,有利于加强政府廉正建设。依法行政的本质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权,因此要求行政主体和行政人员必须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办事,在政务公开的条件下保证正确行使权力。通过严格依法行政,完善制衡监督制度,用整体权力格局的设置与运作,制约特定权力的行使;用整体利益格局的设置与运作,制约特定利益的获取。

5、坚持依法行政,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政府的行政工作纳入制度化、法律化轨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决策,依照法律规定执法,按照法律规定程序办事,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提高行政效率。同时,坚持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和手续,都将大大提高行政效率。

二、推进交通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主要问题

(一)推进交通依法行政的必要性

1、依法行政是交通行政特性的必然要求

国家权力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公民权利,权力是权利的一种特殊形式,行政权力作为国家权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亦源于公民权利,是公民权利的一种特殊的转化形式。在现代行政关系中,行政权力具有权利的特性,又具有义务的特性。行政权力属于公权力,是以国家利益、社会公众利益为目的的。行政权力的管理性与公益性,决定一切为了人民是交通行政部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推进交通依法行政、建设法治交通,有利于促进各级交通行政部门依法履行职责,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有利于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使用公路、水路基础设施;有利于促进从业者依法从事公路、水路运输,从而全心全意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做到执政为民、交通为民。

2、依法行政是完善交通市场体制的客观需要

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宏伟目标。行政权力的执行性与效能性,要求交通行政部门必须忠实地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履行交通管理职责,加快建立和完善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交通市场体系,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同时,交通行政部门还应从行政主体总是积极、主动、及时和实效的效能特点出发,加快职能转变,改革管理方式,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交通事务,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交通生产力和繁荣交通经济,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对交通的多样化需求。

3、依法行政是提高交通行政水平的根本途径

交通行政部门承担着繁重的公路、水路行业管理职责,要依法履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至关重要的是提高交通行政部门自身的行政管理水平。行政权力的命令性与责任性,是提高交通行政管理水平的根本途径。交通行政的命令性表现在行使权力时总是以单方意志为特征,以管理相对人的服从为前提,并依*国家强制力作保障的,同时又由于交通行政权力涉及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它也享受与之相适应的优先权和受益权,如获得社会协助权、推定有效权等,这为提高交通行政管理水平提供了保证。但是,现代民主政治是一种责任政治,民主行政也是一种责任行政,它不允许行政主体只实施行政活动,而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交通行政部门必须对自己的行政行为承担责任。在赋予交通行政部门行政权力的同时,强调和明确行使权力所应承担的相应责任,对于现阶段提高交通行政管理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交通行政部门行使行政权力必须对法律、对社会、对相对人负责,并在一定的义务限制范围内行使权力,这可以促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提高交通行政管理水平。

4、依法行政是构建“和谐”交通的重要内容

行政权力的运用,最经常、最广泛、最密切地关系着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体现国家政权性质,影响国家政权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作为一种最为活跃的权力,交通发展要求交通行政部门积极行政而行政自由裁量的特性又为交通行政权力的不正当行使提供了极大的空间。目前交通改革发展中一些诸如交通结构不合理,交通增长方式粗放;城乡、地区交通发展不平衡;市场配置交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交通的公共服务能力较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压力不断加大;运输市场竞争加剧、建设征地拆迁安置、国有交通企业改制等频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等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凸现出我们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交通方面的明显差距。从交通行政部门所处的地位和担负的使命看,在社会公众和交通行政部门依法办事二者之中,交通行政部门依法行政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作为管理者的交通行政部门依法行政,遵守执行法律,才能要求被管理者遵守法律、服从执法。因此,必须通过依法行政,把交通行政权力纳入法制轨道,建立正确行使、控制交通行政权力和依法化解各种矛盾的体制机制,有效解决制度缺陷和法律缺陷,使交通行政管理和交通运行受法律规范,矛盾和问题主要通过法律调整解决,从而实现和谐交通的发展。

5、依法行政是提高交通行政能力的有效途径 政府依法行政能力是党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交通改革发展处于关键阶段,市场化进程逐步加快,改革触及深层次矛盾,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统筹兼顾各方利益难度更大,人民群众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对政府依法履行职能、提高行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交通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只有严格按照法律赋予的职责和权限,全面履行交通发展和交通服务的职能,提高担当交通加快发展重任和驾驭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能力。

(二)交通依法行政的成效

1、交通行政部门从主要依政策行政转到依法行政

改革开放以前,交通行政管理基本实行的是以人治为主导的管理模式。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主要是依政策办事,依领导人的指示、命令办事。198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各级政府都要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一切公职人员都要带头学法、懂法,做执法守法的模范。”这是第一次以政府文件形式确立了依法行政的原则,并根据国家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认识到国家管理领域加强法治的特殊重要性,提出“要从依*政策办事逐步过渡到不仅依*政策还要建立、健全法制,依法办事”。党的十五大第一次鲜明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并在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又被写入宪法。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严治政,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必然要求。与此相适应,上世纪80年代以后制定了《公路法》等,以及《养路费征收条例》、《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公路路政管理条例》、《公路路政管理办法》、《养路费征收管理办法》、《道路运输管理办法》等一批交通行政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为交通行政管理部门行使权力提供了法律法规依据,促进了交通依法行政,保证了交通行政管理活动在法制化轨道运行。

2、与行政相对人从管理与被管理转到平等的行为主体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权力过于集中,国家与集体仍然主宰一切,个人仅是团体的一分子,是整部机器里的一颗螺丝钉,以这种或那种身份而层层隶属。在这种体制下,民告官意味着与集体、与群众、与国家的决裂,是上纲上线的罪恶。公民个人只能服从整体社会的基本价值理念,就是牺牲个人利益。就“民告官”的行政诉讼而言,法律虽无明文禁止,但法律制度实际上是不允许的。1982年通过的《民事诉讼法》第一次规定人民法院可以按照民事诉讼程序,审理法律规定的行政案件。1989年通过的《行政诉讼法》,“民告官”的行政诉讼制度得以正式确立和发展,公民与行政机关作为平等的行为主体,可以对簿公堂,平等地争辩是非。1994年通过的《国家赔偿法》确立了以行政赔偿为核心的国家赔偿制度,公民可以对包括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内的国家机关的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请求赔偿。这些行政法律制度确立以来,从1989年到2004年行政诉讼法实施的十五年间,全省各级交通行政部门应诉的行政诉讼案件就达150多件,从诉讼结果看,交通行政部门败诉率接近40%。同时对由于交通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侵权行为,给当事人所造成的损害也按照法律规定给予了行政赔偿。通过“民告官”的行政诉讼制度,不仅保护了交通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也督促交通行政部门依法行使职权,交通行政部门的行为如果确实违法,损害了交通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还要向当事人赔礼道歉,依法承担侵权赔偿责任。这种诉讼过程和诉讼结果,极大地推进了交通行政管理法制化进程。

3、交通行政部门从只是“监督者”转到亦是“被监督者”

新中国建立以后直到上世纪80年代,由于整个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再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使得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成了只监督他人而自己不受监督的特殊主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深刻证明了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与制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982年修改宪法加强了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对政府的监督力度。1997年通过的《行政监察法》,进一步确立了相对稳定和较为规范的行政监察制度。1999年通过的《行政复议法》,建立了行政机关自我纠正错误,规范政府行政管理行为的又一项重要法律制度。目前,尽管政府行政管理的监督机制仍然有缺陷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但已经基本建立起对行政管理活动实施监督的一整套法律制度,构成了比较严密的行政法制监督体系和机制。在此法律制度下,交通行政部门由过去只监督交通行政相对人而自己不受监督的特殊主体,转变为同时必须接受权力机关、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监督的“被监督者”,从而使交通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利得以保证,促使交通行政部门实现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目标。

4、交通行政人员从传统的“国家干部”转到行政执法人员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长期实行与之相适应的“干部制度”。在此体制下,交通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既是“国家干部”,又是国有交通经济的管理人员,到交通行政部门任职,以及任何职,均取决于组织分配,其晋升、提拔或调动工作也取决于组织,取决于国家的需要,个人的学识、才能和志趣都是次要的因素。随着交通行政部门职能的转变,实行政企分开,交通行政部门逐步转向以交通公共事务管理为主要职能,交通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也由过去国有交通经济管理人员转变为政府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1993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建立了公务员制度,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考试录用、考核、奖惩、职务晋升、轮换和回避等制度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与此同时,行政执法制度也逐步建立和完善,交通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在取得国家公务员身份的同时,也必须取得交通行政执法资格,才能行使交通行政管理职权。可以说,人事行政管理制度和行政执法制度的改革,交通行政管理向法治化方向迈出了一大步。

5、交通行政部门从注重实体制约转到同时注重程序制约

现代社会中,法律不得不赋予行政权以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间,人们很难在实体上对其进行严密的规范。因此,程序控制是保障行政权合法、正确行使,防止其滥用和侵害公民权利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注重对行政权的控制和制约,建立了各种相应的监督制度,形成了较为严密的监督体系和机制。但是,这些监督和制约往往只是针对行政权力行使之前和行使之后,之前使其不得无限行使权力,之后追究其违法行使权力的法律责任,却忽略了对行政权力行使过程的程序规范和制约。行政管理的实践,要求必须重视程序制约,因此,80年代中期以后有关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开始规定相应的行政程序。如1987年国务院发布《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1996年通过的《行政处罚法》则体现了行政程序立法的典型内容;2002年起施行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和《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对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制定程序进行了详细而明确的规定;2003年颁布的《行政许可法则是规范行政许可程序的又一部重要法律。

(三)交通依法行政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交通依法行政工作在管理理念、行为方式、职能和机制等方面与依法治国、建设法制交通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表现在:一是交通行政管理体制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依法行政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二是制度中所反映的客观规律不够,难以全面解决实际问题;三是行政决策程序和机制不够完善;四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时有发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五是对交通行政行为的监督机制不够健全,一些违法的行政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止和纠正;六是一些交通行政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还比较淡薄,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具体问题是:

1、交通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相对落后

交通行政管理体制虽然经过多次改革,但在体制、机制和方式上都存在着很多问题,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不适应。例如,目前交通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精力还没有转变到努力创造平等、公开、有序竞争的交通发展环境上来,仍然把投资建设、企业管理作为自己的主要活动。出于对所管辖地区或行业的保护,致使其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执法行为受地方或部门利益驱动,甚至形成了“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法制化”,使应当是公平、公正的行政行为,掺杂了利益驱动的不良动机。再如,一些交通行政管理部门、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经费和收入来源多元化,造成不同单位之间分配的不合理,甚至存在“收费养人、养人收费”的怪现象,在单位利益乃至个人利益的相互攀比中,处理好利益关系成了前提,依法办事则被排到了后面。在这种状态下,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违法行政,甚至滋生腐败。诸如此类的现象就是由于旧体制的制约作用带来的问题。显然,交通行政体制问题不解决,上述现象还会继续困扰我们,还会继续阻碍推进交通依法行政的步伐。

2、交通立法跟不上改革和发展要求

目前,交通立法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五多五少”:管理交通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法规多,监督交通行政管理者的法规少;赋予交通行政管理相对人义务的规定多,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的规定少;设置交通行政管理的审批权、处罚权、收费权等实体内容多,保证这些权力合理行使的程序规范少;对交通行政管理的“授权”重视多,而对授权后的“控制”重视少;交通部门自己立法多,相对人参与交通立法少。

3、交通行政执法存在问题比较突出

交通行政执法主体不规范,行政执法权横向太分散,多头执法,队伍过多、过滥,不合格的执法主体、执法人员行使执法行为普遍存在,执法力量过于分散,只能搞突击式、运动式检查、整治;交通行政执法权缺乏严格限定,往往被作为谋取利益的手段,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经费自收自支,以收费和罚没作为经费来源,形成“自费执法”,执法行为与自身利益直接挂钩,与执法目的严重背离;行政执法程序不规范,执法过程存在大量不公开、暗箱*作,缺乏严格的时效限制,效率不高,许可、审批的程序繁多,执法检查的程序简单,甚至不按程序办事;违法行政现象严重,人情干扰执法情况普遍。

4、对交通行政权缺乏有力的制约和监督

交通行政体制多头无序;权力机关监督乏力;司法监督存在很大局限性;内部监督不到位。

5、交通执法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急需提高

目前有的交通行政执法机构和人员依法行政的素质不高,执法不懂法、随意执法、滥施处罚、不文明执法现象严重。交通行政执法是交通行政管理部门最主要的职能,庞大的交通行政管理部门、机构的日常活动,大部分是执法活动。交通法律、法规能否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最终要依*交通执法活动来落实。同时,交通行政执法活动直接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和义务,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极为密切。人民群众往往通过执法活动来认识和评价交通部门。因此,交通行政执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交通部门的威望。近年来的交通行政诉讼案件、交通行政复议案件败诉多,胜诉少,很能说明问题。

三、目前交通行政管理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根据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结合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新时期推进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1)明确交通行政管理的职能定位,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职能框加,进一步转变交通行政管理职能。(2)继续推进交通行政管理机构改革,调整组织机构,核定人员编制,加强交通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实现交通行政管理职责、机构编制和工作程序的法定化。(3)改进交通行政管理方式,完善交通行政运行机制,规范交通行政行为,提高交通行政管理效率。

(一)推进交通行政管理转变职能

1、交通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目标模式

明确交通行政管理的职能定位是进一步转变其职能的前提。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和内容已经明确,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按照这一目标的合理界定,交通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目标模式,主要是:

(1)强化调节引导职能。经济调节就是运用各种政策手段,对交通发展进行指导、协调和控制。制定规划、建立规则,出台政策是交通行政管理的主要职能,是调节交通发展的重要内容。交通行政管理的重心应放在交通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发展政策,以及加强法制建设,制定运行规则上,把指导、引导及监督检查作为主要任务,纠正市场机制失灵现象,优化交通结构,保证交通健康发展。

(2)增强公共服务职能。公共服务,广义的内涵是泛指政府的一切行政管理活动,就是对人民群众提供必要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狭义的内涵则专指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活动,交通行政部门主要提供公共交通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交通需求。

(3)加强监督检查职能。市场监管就是通过负责提供完善的交通法规体系,用于规范交通市场秩序和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通过采取法律、行政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对经营主体的资质、行为和相互关系进行检查和约束,对违法的经营行为进行纠正乃至处罚。交通的发展是离不开政府积极有效的监管作用的,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各种违法的、不规范的经营行为严重存在的情况下,尤其需要加强监管。交通行政管理应当依法履行市场监管职能,保证市场监管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2、正确处理交通行政管理与市场、与企业、与社会的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交通行政管理与市场的关系。实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能分开,政府仅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及市场秩序的维护者,而不是市场运作的当事人。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解决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除法律另有规定的外,交通行政机关就不要通过行政管理去解决。计划经济的权力中心主义转化为市场经济的服务中心主义,交通行政机关要做的是:搞好调控,培育市场环境和有效的市场;加强对行业组织和中介组织的引导和规范;规范审批;加强监管、整顿和规范经营秩序。

二是正确处理交通行政管理与企业的关系。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解决政企分开问题。要解决交通行政机关“不该管”的问题,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交通行政部门不是企业的领导者,与企业没有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交通行政部门不宜也不可能管得太多,不能用计划体制下的办法,把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都包揽下来。交通行政管理职能切实转变到调节引导、提供服务、市场和行业监管上来。

三是正确处理交通行政管理与社会的关系。进一步做到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交通行政管理应从市场经济的指挥者转变为服务者,主要为市场主体提供经营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交通产品服务。

3、有效推进交通行政管理职能转变

(1)依法履行市场监管的职能。交通行政机关应当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的手段管理交通,依法履行市场监管职能,保证市场监管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打破部门保护、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交通市场体系。市场监管的目的是通过对经营主体的资格认证、经营行为和经营秩序的规范约束、各方合法权益的保护等进行监督管理,以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提高市场竞争的效率。监管的重点是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和维权保护。这种监管职能的实施,体现在制定政策规范、开展监督检查、纠正违法违规行为和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等紧密衔接的运行环节。

(2)创新交通公共服务提供机制。要以经营者和消费者为服务导向,恪守行政权力的服务性原则,实现职能模式的结构性转变,扩大决策的公众参与,并以社会和服务对象评价为主;职能结构的设计要体现出稳定性和弹性的组织变化要求,提高公共服务能力;职能的运作手段,要突破和摆脱计划管理方式,引入市场机制,使政府在组织、规范和引导市场的同时,也能利用市场提高自身的服务和内部管理的能力;营造交通部门与社会的协作机制;推行绩效管理评估,注重绩效导向,强化成本效益核算,使资源配置、权力赋予、奖励报酬与服务绩效挂钩,形成激励机制。

(3)加强对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的引导和规范。

(4)建立健全交通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交通部门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维护正常的交通和社会秩序,保护国家、法人和公民个人利益不受侵害。

(二)深化交通行政管理机构改革

1、合理设置机构

机构是政府职能的物质载体,是人员配置关系的表现形式,也是发挥政府效能的组织机制。交通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具体任务包括:科学规范职能,合理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结构,实现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权责脱节和多头执法等问题。按照合理设置机构的任务要求,应该着重解决好以下问题:

(1)科学划分职能。这里所说的职能划分是指在政府职能明确定位的情况下,怎样按照分工负责的原则对交通行政管理职能进行分解。依法科学规范职能和权限,是交通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前提和基础。横向,主要解决部门之间职能划分不明确,职责相互交叉问题;纵向,主要解决层级之间上下一般粗,职能重叠、重复问题。高一级机构的职能定位应体现综合性、宏观性和监管性;低一级机构的职能定位应体现事务性、具体性和服务性。

(2)适度控制规模。交通行政管理组织的规模问题是一个量化概念,一般来说,其规模具体表现为分支机构的数量和人员配置的职位总量,而衡量规模是大是小,则主要是通过其经费支出的比重加以认定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交通行政管理机构承担了大量的生产性事务的管理,机构规模庞大是必然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转变管理职能,精简机构,精简人员,也是必然趋势。所谓适度就是要根据交通行政管理职能定位,以满足履行职能需要为基准,以节约行政成本为原则。规模大小不是凭主观臆断决定的。要树立节约使用社会财富,避免资源浪费的理念,以最小的经费支出,最大限度地履行职能。

(3)健全工作机制。组织既是机构和人员的关系结构状态,同时也是行政管理的运行过程,因此,必须健全交通行政管理的工作机制。工作机制主要是通过层级、权责、纪律以及激励等组织要素体系出来。交通行政管理的工作机制,必须做到层级合理,上下级关系明确,权责一致到位,纪律严明,激励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充分、准确地实现政府赋予的职能。

2、科学统一权责

(1)依法规定交通行政管理机构的责任范围。现代国家普遍实行的是责任政府制度,也就是通过法律明确规定了政府承担的社会义务和政府不履行义务的后果。深化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与现代文明发展是一致的,必须明确地把责任与各级组织机构的设置结合起来,做负责任的行业和部门。

(2)机构责任要分解到具体职位。行政管理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有组织的行为过程,又是各个组织中的个体即公务员的实际工作行为。因此,交通行政管理机构的责任,必须分解到各个具体的职位上,从而把组织行为同管理人员、执法人员实际工作的个人行为结合起来,才能把责任政府制度落实。交通行政管理机构中的每个执法人员都要有明确的职位和职责,做到事事有人负责、人人各司其职。

(3)依据职责授予行政权力。政府责任规定的只是义务,也就是组织和个人应该认真去做的事情。交通行政管理面对纷繁复杂的事务,内含的是价值观念、利益关系和行为规范的矛盾和冲突,因此,交通行政管理机构和个人承担的责任必须与能够和行使的权力相配套、相适应。这就是要依据职责授予相应的行政权力,主要是具体的执行权力。

(4)建立严格的考察问责制度。厉行奖惩是保证权责一致的必要手段。交通行政管理机构及其人员行使职权、履行职责的情况,都必须接受考核和监督,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并与个人利益适当联系。

(三)改革交通行政管理方式和手段

1、认真执行法律规定的行政许可制度

主要包括:行政许可的设定权制度、行政许可的设定范围制度、行政许可评价制度、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制度、行政听证制度、行政许可原则上不收费制度。

2、切实转变交通行政管理方式和手段

主要是实现“五个转变”:要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从行政审批为主管理转向指导、监督、服务为主的管理;进一步扩大交通改革开放,从相对封闭式管理转向公开、公正、公平的开放式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从主要依*经验型管理转向科学化、民主化的管理;进一步调整、理顺交通行政管理体制内外及层级之间的职能关系,从部门相互掣肘的不和谐管理转向职责明确、分工合作的协调性管理;进一步推进交通依法行政,从过多依*行政手段管理转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的管理。

3、充分发挥行政指导等行政方式的作用

行政指导作为一种新型的行政行为方式,是国家适应民主、文明发展趋势的产物。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化,行政机关*自身的强制与命令并不能实现其所有的目的,为求得相对人的自觉和协助,行政机关不得不采用一些变通的手段,行政指导即是现代行政管理民主化的产物,同时也表明行政法律关系从过去单一的命令服从关系向多元化的关系转变。交通行政指导必须做到:第一,行政指导要讲究方式方法,手段要多样化。行政指导应区分重点与非重点,要把握好指导的“度”与“方法”。“度”,要视市场功能而定;“过”与“不及”,均会造成指导不当、失误。第二,行政指导运行必须制度化、法律化。规范行政指导行为,有助于促进行政指导的良性运作,确保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交通行政管理制度建设应解决如下问题:建立政策审议会制度、健全信息发布制度、建立交通行政建议制度、完善交通行政奖励制度、建立责任及救济制度等,加快推进交通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立、改、废工作。

4、加强信息沟通,加快交通电子政务建设

现代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行政过程的信息化,它反映了民主政治条件下,政府与社会之间有效沟通、良性互动的基本要求,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交通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主要任务是:(1)统一交通电子政务网络。交通电子政务网络由内网和外网构成,内网主要是交通政务部门的办公网,外网是交通部门的业务专网,主要运行交通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性服务业务和不需要在内网上运行的业务,包括公路、道路运输、水路交通、规费征收等交通公共信息平台。(2)开发重要交通政务信息资源。(3)加强交通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和考核。

5、推进交通行政管理信息公开

扩大交通行政管理信息公开的范围,建立信息双向反馈机制。总体而言,凡法律未明文禁止公开,而公开后又不会对国家造成损害的一切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交通信息,均应纳入交通信息公开的范围。

交通信息公开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1)交通行政管理机构自身的基本情况。包括:机构名称、地址、具体职责范围、权力来源、上下级隶属关系、内部组织程序规则、内设机构职责划分、负责具体事务人员的姓名及联系方法;工作程序:办理有关事务的具体程序、规则及需要准备的证件材料,公民必须填写的书面文件、表格及内容,与办理有关事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政策的介绍;监督方式:公众可以就信息公开、办事效率、工作态度等情况进行监督,公布举报、申诉的方式、程序和规则。

(2)交通行政机关的议事活动及其过程。包括:交通行政事项决策的全过程公开;实施决策的具体行政行为公开,既要使当事人知情,也要让其他公众和组织了解;决策与执行的程序公开。

(3)交通行政机关议事活动的结果。包括:公开行政行为的结果;公开各种文件;公开各种会议记录;公开决策、决定的依据等。

6、严格财政管理,完善依法行政的财政保障机制

加强和改进预算管理;改革收支管理制度,包括收支两条线制度、逐步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积极推行政府采购制度。

第二篇:依法行政知识讲稿

依法行政基础知识讲稿

同志们:

根据依法行政培训班的安排,下面我就依法行政基础知识与各位共同学习。至于如何推进依法行政,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发〔2004〕10号)、《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2008〕17号)、《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国发〔2010〕33号)等文件已经作出全面部署,在这里就不在累述了。今天,我讲四个方面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依法行政概念及特征,第二个问题是理解依法行政需要把握的几个认识问题,第三个问题是依法行政必要性,第四个问题是依法行政基本要求。

一、依法行政概念及特征。

依法行政,是指行政主体在法律、法规赋予的权限内,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管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事务和文化教育事业的活动。依法行政如下特征:

第一,依法行政的主体是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本义、实质是规范行政行为,重在治“官”,着力解决不作为或滥作为的问题,主要不是依法治“民”;是依法治权,而不是依法治事。

第二,依法行政的“法”要从广义理解,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这些法律规则建构起一套行政法律制度,既包括实体方面的制度,也包括程序方面的制度。其共同特点:一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较长时间内起作用;二是具有强制性,以国家强制力作保障;三是具有明确性、公开性,应当做什么、可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条文具体明确、一目了然。

第三,依法行政中的“行政”,主要是指外部行政行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有外部行政行为和内部行政行为之分。外部行政行为是对社会实施的公共管理,体现国家意志,其管理行为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联系紧密,通常能引起行政相对人某种权利或义务的得失与变更。内部行政行为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政府对所属部门的工作要求、部署,行政机关内部事务的协调,公务员和机关财务的管理等。这两类行政行为都应坚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重点是外部行政行为要纳入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以最大限度的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第四,依法行政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公共行政纳入理性的轨道,确保公共行政的民主、理性、公正和效率。

二、理解依法行政需要把握的几个认识问题。准确把握依法行政的涵义,需要从下列三个方面深刻认识依法行政的本质。

第一,在人民与政府关系的认识上,必须从公民义务本位和政府权力本位向公民权利本位和政府责任本位转变。依法行政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就是人民与政府的关系问题。现代政府是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其权力来源于人民,受人民监督。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之本,是行政权力之源;政府责任是行政权力的核心,是政府属性的本质。对于政府而言,“法未授权不可为”;对于公民而言,“法未禁止即可为”。在人民与政府的关系上,我们应当明确不是人民为了政府而存在,而是政府为了人民而存在,人民政府应当始终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和维护者。

第二,在法治理念上,必须从以法治民、治事向依法治官、治权转变。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依法治官而非治民,依法治权而非治事,依法规范和制约行政权而非扩大和强化行政权。依法治国的“国”首先是指国家机器,而不是指地理概念。我们必须摒弃法律仅仅治民、治事的工具主义意识,确立法律首先治官、治权的法治主义意识。

第三,在责任意识上,必须从片面强调公民责任向同时强化政府责任转变。过去我们一般比较重视公民责任,不太重视政府责任。现行行政执法过于重视行使行政权力,不太重视承担行政责任。现行的监督制度往往重视虚置监督形式,不太重视落实行政责任。内部监督由于部门“利益关联”,往往出现“相互礼让”;外部监督尽管主体众多,但难以形成监督网络;专门监督虽然制度不少,但实施起来阻力很大;监督者的监督责任同样缺失,很多监督都成了“软监督”。

三、依法行政必要性。

依法行政是在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进程中逐步加深认识的,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第一、从社会历史发展上看,我国依法行政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建国之初,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得到较快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自1957年开始,特别是文革十年,我国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为避免历史悲剧重演,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依法行政作为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基本准则也逐步确立起来。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各级政府机关都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这是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依法行政的要求。1996年江泽民同志在中共中央举办的法制讲座上指出:“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这是第一次将依法行政提到依法治国的高度。1999年国务院召开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2004年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纲要总结了我国依法行政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存在的问题,系统地规定了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基本原则和要求,具体任务和措施。并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建设法治政府的任务。2008年5月12日和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相继发布了《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和《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针对《纲要》贯彻实施以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进展的不平衡,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与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等问题,对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并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第二、从经济发展上看,依法行政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应当是法治经济。必须运用法律法规调整政府、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目前政府职能转变仍不到位,对经济主体的干预过多,有的甚至侵犯企业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造成市场扭曲。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履行职责,无论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还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都必须依法办事。依法行政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力量。依法行政对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明确政府与市场的界限,严格限定政府的职权范围,既可以避免政府任意干预市场的有效运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可以通过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节,弥补市场的失灵和不足。从而推进经济和社会的有序发展。

二是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依法行政要求各级行政机关依法承担起为社会制定行为规范、严格执法、解决纠纷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以保障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法治环境,营造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所必需的良好社会秩序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对各类市场主体依法管理,依法提供服务,依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利,为他们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三是通过建立精简、统一和效能政府,可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第三、从政治建设上看,依法行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首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保护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各种权利,确保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发展条件,保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形式上看,依法行政确定的是法律与行政之间的关系,强调的是行政对法律的服从和尊重,但其本质上指向的是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保护。行政权作为一种支配性权力,极易扩张和造成对公民权利的侵害。依法行政正是通过对行政权取得和行使的控制机制,违法行政的责任追究机制,将行政权纳入法制轨道,使行政能够服从广大人民的意志和立场,从而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实现利为民所谋的行政目的。

其次,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法治政府,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依法行政本身就是现代政府管理模式的一次重大变革,依法行政的全面推进必然要求重塑政府职能,划清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边界和范围,改造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结构,改变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依法行政所导向的正是有限政府、服务政府、效能政府、诚信政府、阳光政府和责任政府。当前,我国依法行政的推进客观上要求切实解决政府职能缺位、越位和错位的问题,把政府职能真正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同时,依法行政也是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需要运用法律手段加以保障;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则需要上升为法律才能得以确认和巩固。

依法治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法治各个环节和各个要素的共同努力。而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则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核心。行政机关是法律法规的主要实施者。据统计,在我国,行政机关负责实施的法律、法规约占全部法律、法规的80%左右。对于这样一个担负着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而言,其是否依法行政以及依法行政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能不能走向法治,能不能实现全社会奉法、守法,固然要看公民能不能守法,但更重要的是政府首先要守法。行政权所具有的广泛性、主动性、强制性和自由裁量性,以及行政机关与每个公民、法人和组织接触最经常、最密切的特点,也决定了监督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必然成为依法治国的重中之重,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必将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尽早实现。

再次,依法行政是政府建设和反腐败的重要举措。在和平建设时期,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是腐败。而滋生腐败的根本原因是权力得不到有效监督和制约。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政权的性质就会改变,就会“人亡政息”。严格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不断推进政府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仅是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反腐倡廉的重要保障。

四、依法行政基本要求

国务院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了依法行政的六项基本要求,即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这六项基本要求,是对我国依法行政实践经验的总结,集中体现了依法行政重中治官、治权的内在精髓,高度浓缩了依法行政追求公正与效率的价值目标,有力地支撑了法治政府的基本骨架,因而对指导和规范行政机关和公务员依法行政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要坚持合法行政。合法行政理念是行政法中最基本、最古老的理念,是法治大厦的根基。它明确要求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

二是要坚持合理行政。合理行政理念既源于合法行政理念,又独立于合法行政理念,是现代行政法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权滥用的有力手段。合理行政要求行政行为不仅要符合形式正义,达到基本的合法性标准;而且要求符合实质正义,达到更高的合理性标准。它明确要求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要求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要求行使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要求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这些规定反映了追求实质正义对于建设法治政府的重大意义。

三是要坚持程序正当。程序正当理念是现代行政法中实现形式正义的核心原则。没有程序公正,就不可能有实体公正;不仅要实现公正,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正。它明确要求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以外,应当公开,注意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与行政管理相对人存在利害关系时,应当回避。

四是要坚持高效便民。公正与效率是现代政府追求的两大价值目标。没有效率的公正,就如同“迟到的正义为非正义”一样,严重违背现代政府的价值追求。高效便民理念明确要求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守法定时限,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五是要坚持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现代政府应当遵循的基本理念,它明确要求行政机关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因此而受到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

六是要坚持权责统一。权利与义务统一、职权与职责统一,是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它明确要求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管理职责,要由法律、法规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手段;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第三篇:依法行政讲稿

依法行政讲稿

第一个问题:依法行政的内涵

一、含义

什么是行政行为?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进行行政管理,行使国家行政权过程中实施的具有法律意义,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就具有法律约束力。但行政行为的成立并执行,并不意味着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行政行为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强制、行政指导以及行政合同等。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指行政主体依据法律取得并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行政相对方如认为行政主体侵害其权益,有权通过法律途径请求纠正,获得法律救济,并要求行政主体承担责任,以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

二、依法行政的主体

行政主体是指具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行为,并能独立地承担由此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包括: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以及受行政机关的委托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组织。

具体来讲:

(一)、中央机关

1、国务院,又称中央人民政府;

2、国务院各部委,如卫生部、教育委员会;

3、国务院直属机构,如工商总局、税务总局;

4、国务院部委管辖的二级机构,如卫生部管理的医药局;

5、国务院办事机构,如国务院办公厅;

(二)、地方机关

1、省、县、乡三级地方人民政府;

2、政府的派出机关,如街道办事处;

3、政府职能部门,如省市县工商局,税务局、公安局等;

(三)其他行政主体

1、职能部门设立的派出机构,如工商所、派出所;

2、职能部门设立的经法律特别授权的内部机构,如交警大队;

3、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如卫生防疫站、兽医站、烟草公司。

三、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中的地位

以上我们通过对依法行政的含义和主体等的学习可以看出依法行政属于依法治国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家制定的8000多部法律、法规、规章的80%靠行政机关去执行,所以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也是依法治国的难点。

第二个问题:我国依法行政的基本法律框架

一、主要法律框架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依法行政的基本法律框架已形成。

1、《行政处罚法》(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

为了规范和实施行政处罚,避免乱处罚、乱罚款,国家制定实施了行政处罚法。该法明确了法律、法规、规章在设定行政处罚方面的权限。

A、法律:可以设定各种处罚;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必须由法律设定。B、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

法律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行政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

C、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

法律、行政法规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地方性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D、部门规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

2、《行政复议法》(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

为了防止和纠正违法的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1999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行政复议法》,取代了1990年制定的《行政复议条例》。

该法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复议法对行政机关受理行政复议申请的范围、行政复议的受理、审查、决定的程序作了较为全面的规定。

行政复议法不仅适用于行政处罚行为,还包括其他行政行为,比如行政许可,当事人申请办理证照,行政机关无正当理由不予办理或拖延办理,当事人都可以申请复议;对于行政强制不服也可以提取复议,也可以提起诉讼。

3、《国家赔偿法》(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国家赔偿法》是1994年5月12日八届人大常委会七次会议通过。1995年1月1日起施行。对刑事赔偿、行政赔偿两个方面做了规定。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有下列侵犯财产权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

(一)违法实施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的;

(二)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的;

(三)违反国家规定征收财物、摊派费用的;

(四)造成财产损害的其他违法行为。

《国家赔偿法》还对赔偿的方式、赔偿的标准、申请赔偿的途径等内容做出了全面规定。

4、《立法法》(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为了规范立法活动,健全国家立法制度,推进依法治国,全国人大制定了《立法法》。对立法的权限进行了分配。

5、《行政许可法》(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为了规范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国家制定了行政许可法,并于2004年7月1日实施。

6、《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行政法规,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政府透明是法治政府建设的核心内容——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国务院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并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7、《行政强制法》(2012年1月1日起实施)

为了规范行政强制行为,保护公民合法权益,2011年6月30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行政强制法》,并于今年1月1日起实施。

8、还要制定《行政程序法》、《行政收费法》等

(1)行政程序法 这是中国政府法治建设中最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忽视程序对行政权的控制功能。我们在执法的过程中就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我们国家没有一个完整的行政程序法,目前《行政处罚法》也只是对行政处罚行为的程序进行了规定,而对于其他行政行为还没有一个成熟的程序法规范。

(2)行政收费法

《行政收费法》呼吁近十多年了。目前行政收费比较混乱,根据一记者调查,在08年时,全国有7600多件“红头文件”被作为行政收费的依据,而有法律规定的不过30余件;国家发改委2005年公布全国行政事业性收费按人均摊约为500元。收费之乱乱就乱在依据乱,缺乏一部强有力的规范收费行为的法律。

第三个问题:依法行政的目标和要求

国务院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

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合法行政 合理行政 程序正当 高效便民 诚实守信 权责统一

一、合法行政

合法行政是对行政机关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意味着行政机在行使任何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利的行政权力时,都必须取得法律的授权,符合法律的规定。

1、依宪行政。

“违宪是最大的违法。”

2、依法行政

(1)、职权法定:行政职权的存在必须合法。行政机关必须在法定权限范围内行使职权,不得超越法定职权范围,行使法律所没有授予的权力。没有法律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为自己设定法定权力以外的权力,也不得为自己免除法律规定的义务。

(2)、依据法律。行政职权的行使必须合法。

二、合理行政

遵循公平原则。同等情况同样对待。

遵循公正原则。行政机关应用自由裁量权时,不得违背法定的目的,不应受不相关因素的影响,要善意的行使。

遵循比例原则(适当原则)。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

三、程序正当

“正义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和步骤去实现。”

(1)禁止不当接触:禁止行政官员在行政程序外私下会见当事人,接受当事人提供的材料或财物。

(2)听证:公共决策应当听取利害关系人和公众的意见;达到一定数额的处罚前要告知当事人有申请听证的权利。

(3)说明理由:行政机关作出不利决定时,必须说明作出该决定的依据、事实和自由裁量考虑的因素。比如在处罚告知(4)回避:“自己不能作自己案件的法官。”有利害关系的应主动回避。

(5)透明:行政信息是公共信息,原则上都要公开,任何人有权获得行政信息;比如办理各种证照的条件、所需的材料、办事的程序等。

四、高效便民

遵守法定期限:比如《行政许可法》规定行政许可从受理到办结为20日,我们在办理证照时就不能超过这个期限,体现了便民。

五、诚实守信

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基础,政府作为统治者和管理者要为公民作出表率。

六、权责统一(责任行政)

“拥有权力的时候你已重任在肩,只有正确地行使你手中的权力,你才不会被肩上的重任压垮。”

法律授予了行政机关职权,同时也赋予了你责任和义务。职权换个角度说,就是职责。不依法行使职权,就是不履行义务。

第四篇:浅析我国人事行政管理弊端与改革

目录 浅析我国人事行政管理弊端与改革

【摘要】 人事行政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人事行政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政府工作的成败以及国家命运的兴衰。但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传统的干部人事制度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其不足之处已明显地暴露出来。本文阐述了我国传统人事行政的弊端,并借鉴西方先进的人事管理制度,提出了我国人事行政改革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 政府部门 人事行政管理 弊端 改革

一、人事行政的含义及其意义

所谓人事行政,是以国家行政人员或公务员为主要对象的一系列管理理论、法规、制度、政策、措施的总和,是国家行政机关对其工作人员依法管理的一系列活动。它的层次较高、范围较广,是一种组织人事上的全局关系的调整,属于人事总体规划,具有法律性质和运筹帷幄的战略意义。而政府的一切行政管理活动,都要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因此,人事行政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整个国家行政管理过程中,人事行政始终居于关键的核心地位,它是立国之根、治国之本。人事行政在现代行政管理中的显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日本学者认为,人事问题是“行政的核心”,人事制度是“一切行政的基础”。因为行政管理是通过行政法令自上而下地、强制性地进行的管理活动。国家行政人员既有可能利用行政管理的特殊的强制性,逃脱社会和人民的监督,高高在上、官僚主义,甚至弄权渎职、以权谋私。所以,必须把国家行政人员队伍的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中央党政机关干部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干部队伍的素质如何,能否适应总任务的要求,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

党的十七大报告特别指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

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等问题。”按“十七大精神”的要求推行大部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之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和协调的根本举措,对于行政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人事行政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人事行政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政府工作的成败以及国家命运的兴衰。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人所谓“人存政举,人亡政息”讲的就是选官、用官之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因此,现代国家政府无不竭尽全力试图构建行之有效的国家人事行政制度,制定公平合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事行政政策。政府部门人事行政改革要做到事得其人,人尽其用,就必须对“人”和“事”进行科学的管理与协调。当今我国的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着人力资源配置不够优化等一系列问题,如何结合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观念、新模式,探讨其理论与实践,推动我国政府部门人事管理体制及模式的改革与完善,提高人事管理水平,就成为一项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的课题。

二、现今我国人事行政管理方面存在的弊端

概括的说当今我国人事行政管理宏观管理观念薄弱,部门职能重叠,协调难度大,工作效率低;选入视野不够宽,用人机制不够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还没有普遍形成;对企业领导人员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还不健全、不配套。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机制不健全

(1)选人机制缺乏民主。由于选拔任用机制缺乏民主和透明度,在公务员的录用、调配等工作中,存在着“内部输血”、“近亲繁殖”等不正常现象,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2)竞争激励机制乏力。作为职务升降制度的竞争上岗的完全落实还有一定难度。在薪酬管理方面,统一的工资管理体制和工资标准缺乏灵活性。很多时候,公务员的晋升、加薪完全由“一把手”说了算,严重影响了公务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3)绩效考核机制不科学,绩效管理缺乏系统性。主要表现是:第一,缺乏系统的绩

效目标和刚性的制度约束,组织绩效与员工绩效相分离;第二,没有建立系统的绩效考评系统,只有对员工的考评,缺少对中层管理者的绩效考评,且以非正式谈话为基础考评员工,员工绩效考核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第三,绩效考评标准模糊、不切实际,随意性强,绩效保证体系不严密,透明度不高,可操作性差;第四,绩效管理缺乏全过程的沟通或沟通不恰当,绩效考评的结果对员工没有及时地反馈;第五,绩效考核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相分离,激励与约束不对称,缺乏一致性。由于绩效管理没有系统性的支撑,造成绩效管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仅有的绩效考评也流于形式。

2、管理观念滞后

(1)效益观念不强。表现为政府部门领导者的现代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普遍淡薄,意识不到进行科学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缺乏用效益观念来衡量公务员的调配使用,导致公务人力资源配置使用效益低下,人力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2)法治观念淡薄。我国虽然已经对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相关的立法,但受传统封建主义和集权主义影响,“官本位”的思想依然严重。在选人用人过程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容易形成裙带关系,造成一些优秀人才不能充分发挥才能,甚至还受到政治排挤与人身迫害。

3、体制不完善

(1)管理体制不科学。我国法定的公务员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是业务指导和监督的关系。但因为我国实行党政双轨制管理体制,党的领导权、干部领导权与政府人事管理难以完全划分清晰,党委、组织部门、纪委、监察部门也都不同程度地承担着部分管理职能,造成管理职能上相互交叉、重叠,分工协作关系也不够通畅。

(2)法规体系不完备。虽然国家公务员法已出台并实施,较国家公务员条例也有了很大进步,但全面贯彻落实有一个过程,难免出现新问题需要解决,并且缺少相关配套法规的延伸、补充或解释。

(3)职位分类不科学。分类是管理的基础,没有科学的公务员分类就没有科学的公务员管理。作为一种过渡性的管理体制,在实际运作中,它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

分类过于简单、笼统、范围太小,职位分析不严谨;二是一般行政类公务员和专业技术类公务员没有区分。

三、我国人事行政管理的几点改进措施

作为社会管理主体的政府,其管理方式必须随之进行以市场化为取向的行政改革。西方国家,如英国、美国,其政府部门为适应经济变革进行了一系列行政改革,这些行政改革包括削减政府的规模、重塑政府的组织机构、开辟为公众服务的新途径等。但每次改革运动都是由文官制度的改革开始,尤其是在公职人员的招收、挑选、录用、培训等方面成效十分突出,而且正在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潮流。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观念、新模式,探讨其理论与实践,推动我国政府部门人事管理体制及模式的改革与完善,提高人事管理水平,就成为一项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叉的课题。作为社会管理主体的政府,其管理方式必须随之进行以市场化为取向的行政改革。具体来说,我国近年来的人事行政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措施。

1、全面改革干部人事制度

现有的国家工作干部可分为: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的领导人员和工作人员;国家行政机关的领导人员和工作人员;国家权力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领导人员和工作人员;群众团体的领导人员和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等。这样一种对国家干部队伍的合理分解,为建立对不同类型工作人员的各具特色的认识管理制度提供分类基础,不仅对提高国家行政机关的效率、克服官僚主义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人事行政的全面改革将有重大的示范作用。

2、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

近年来,我国人事行政改革中最重要的一项成就是建立了国家公务员制度。所谓公务员制度,是指对行使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行政公务的人员进行分类、考试、录用、考核、培训、升降、调动、奖惩、工资、福利、退休等环节管理的规范体系。并建立一系列有关公务员制度的法律规范。

3、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政府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冲破传统的单一模式,在职位分类体系基

础之上实行多元化的分类管理。在宏观上,增加了政府人力资源的宏观预测和中长期规划。在微观上,注重每个部门内部人员测评和人员甄选、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源的投资收益分析,使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与政府本身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公务员管理体系中,引入价格机制和成本—收益分析机制,讲究交易成本观念,内部协调管理成本要控制在适当范围内,真正建立精干高效的政府。

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中实行的是以上级意志为核心的“人治”式的管理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越来越要求将法治精神融入到政府的人力资源管理,完善公务员管理法规,摒除长官意志的随意性,形成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模式,确保政府部门对人力资源进行依法管理。

总之,人事行政改革是一个庞大的、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以上的改革只是触及到行政制度中的某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但是只有通过人事行政在制度、管理方式上的渐进改革,创造人才合理利用的良性流动机制,才能激发公务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行政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段华洽: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11).罗玮来、陈娥: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创新[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4).谭顺清、李田香: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方向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吴博、赵昆生:人事管理理论与实务[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唐晶晶: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研究[J].新视角,2005(2).[6] 赵曼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第五篇:浅论我国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浅论我国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现有交通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及这种体制给交通业的发展带来的不便,并总结我国一些交通体制改革的内容,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交通体制改革管理模式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和城市最多的国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交通建设也越来越繁华,相应的交通系统也存在越来越多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轿车大规模进入家庭后,中国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峻,已经成为许多城市所面临的难题之一[1]。然而,通过不断的实践证明,已经认识到要改变现有的交通问题,决不能把注意力集中于改善交通“硬件”—如道路、立交桥、交通附属设施及其用地等,而应同时给予交通“软件”—交通规划、交通需求管理、交通管理、交通决策及其机制等给以足够重视,只有“软硬”兼施,才有可能找到解决城市交通难题的途径。

1.中心城市交通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总体要求,中心城市不断推进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部分中心城市还初步建立了“城乡道路运输一体化”或“一城一交”的综合交通行政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交通管理部门交叉和职责关系不顺的问题,交通行政管理的职能转变迈出了重要步伐,交通运输的整体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目前总体上形成了三种管理模式[2]。

模式一:传统的多部门交叉管理模式,由交通、城建、市政、城管、公安等部门对交通运输实施“多部门交叉”管理,如南京、昆明、福州、南宁、杭州等,共有18个城市。模式二:城乡道路运输一体化管理模式,由交通部门对公路和水路客货运输、城市公交和市域范围内的道路客运进行统一管理,如沈阳、哈尔滨、乌鲁木齐、西宁等,共有8个城市。

模式三:“一城一交”综合管理模式,即由交通部门对交通运输规划、道路(城市道路和公路)和水路运输、城市公交、出租汽车的行业管理,及市域内的铁路、民航等其他交通方式的协调等进行统一管理,如北京、广州、重庆、成都、深圳、武汉等,共有10个城市。

2.我国现行交通体制的弊端

2.1 现有交通执法体制需要改进问题

现行交通行政执法体制中, 各地方交通主管部门的区域性“块”与各执法门类垂向的“条”相对独立, 在交通行政执法中,各行其是, 自我封闭, 存在着条块分割现象: 一是条与条分隔,“依法”直属设立于各级交通行政部门下的各执法机构, 相互间缺乏有效协调;二是条

于块分割, 尽管是在同一交通系统内, 但多数执法门类都“依法”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上下对应的“条”式机构, 结果是客观上强化了各执法门类的“条”, 加固了多头分散执法体制;三是“块”与“块”分割, 在全国, 交通行政法被各块“依法”分割而不统一, 以及存在地方法规超前于交通部规章的局面。这些情况是中央政府的政策能量与效力逐层耗散造成的。在现行的体制当中, 每一层级都有其产生正熵的机制, 这就造成中央权威和中央政策能量逐层递减。在这一过程, 管理熵会逐渐增加, 管理效率会递减。执法体制的膨胀、老化, 必然会使体制内部结构性磨擦系数加大, 从而产生内耗、能量衰退, 反应能力减弱[3]。

2.2我国现行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的弊端

目前我国公路养护管理是集建、养、管、征为一体,公路管理部门既行使部分政府管理职能,又承担公路养护具体作业,同时还负责对养护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这种体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计划经济,它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公路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它的弊端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目前这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维持计划经济模式,事企不分,管养不分,不适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养护队伍机构臃肿,人员素质低,难以适应公路发展的新形势;管理方式陈旧,效益低下;养护机械化程度低,养护技术水平低;养护经费严重短缺,公路超期服役现象相当普遍[4]。

2.3道路交通管理体制的弊端

现行的运输管理政策不适应, 交通运输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弱化。随着广大农民、个体加入道路交通运输业, 道路交通运输的组织形式发生根本变化。专业运输企业逐渐萎缩和转型, 实行承包经营使企业内部安全管理名存实亡个体运输已占据了运输主要市场, 但个体运输一直没有纳入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安全生产行业管理的范围, 缺乏有效的管理, 成为交通事故多发群体[5]。

2.4 交通安全管理体制弊端

中国目前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不容乐观。1999年全国公安交通警察部门共受理道路交通事故 412860 起, 造成83529 人死亡, 286080 人受伤, 直接经济损失达212401 万元, 万车死亡率为1515。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列世界第一位, 万车死亡率接近于发达国家的10倍。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存在以下根本性的问题:道路交通安全概念不清,不能形成全国统一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规体,在行使职能过程中存在部门利益驱动[6]。

3.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3.1 港口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当今港口行政体制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以解决港口面临诸多问题。一是从全国港口来看,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编制名称、机构设置、隶属关系、行政规格、编制员额、管理职权等不统一、不规范, 五花八门。二是《港口法》明确港口公共基础设施, 建设和维护、工程质量监督、规费征收等属港口行政管理职能, 但由于《港口法》相关配套规章滞后,故港口行政部门执行《港口法》难以适从, 港口行政部门管理职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政府政策支持。有许多港口在操作《港口法》过程中遇到港口规费征收难度大, 港口建设费分配不合理等问题。三是港口规划、岸线和陆域、水域使用审批时过长, 往往港口行政服务步在经济建设发展之后,造成一些港口工程项目未经审批就已开工, 竣工不经验收就先投产试生产运营。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看在眼里, 但又缺乏管理权限, 在港口管理上显得乏力, 根本问题在于港口管理体制。

港口体制改革完善, 应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港口部门当今, 改革港口行政管理体制,有以下方式。一是要按照《港口法》理顺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称谓。统一称谓是一个行业规范化的要求, 也是管理规范的重要标志。二是要按照《港口法》尽快理顺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编制统一。改革完善港口行政管理体制、管理机制不是为了赶时髦, 适合政治口味, 而是在解放思想科学发展观引领下, 顺适市场化发展趋势。三是港口规费征收应为政府投资港口公共设施提供稳定资金。港口规费征收意义重大, 既解决政府口岸和港口公用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与管理的资金,而且维护港口经营秩序, 这是亟待解决的大事情。四是中央、省对各地重要港口建设项目的审批要加快要放宽[7]。

3.2 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改革

3.2.1 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高速公路建设运营体制存在的许多问题,由于运营管理滞后、投入不足, 有些路即将通车才开始研究管理问题, 使管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机构配备及管理制度不能及时到位, 增加了运营管理的调整时间, 造成了先进的管理设备与管理体制的不协调、与相关的政策不协调等诸多问题, 对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8]。

高速公路养护体制也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有关报告:“维修不足几乎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提供者的普遍性且代价高昂的失误。例如, 维修良好的铺设道路路面在重新铺设之前应能使用10~15 年, 但缺少维护能使它在使用一半的时间后就严重损坏。世界银行援助的道路维护项目的收益率几乎比道路建设项目高出一倍。在过去10 年中, 用于及时维护的120 亿美元支出可能节省了非洲用于道路重建的450 亿美元支出。”然而, 在目前高速公路养护经费投入上, 各地都不同程度上表现投入不足。

高速公路投融资体制也存在着问题,一是项目审批把关不严, 在全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和管理方面出现了缺乏统一管理、缺乏统一标准和管理力度不到位等现象,使一些地方在高速公路融资的动机和机制上出了问题。二是产权事实上虚置, 高速公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目前我国各高速公路的主要管理模式, 而在各地的具体操作中大量的情况是融资主体和

建设经营主体也是分离的。三是缺乏退出机制。

3.2.2 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认真规范收费公路管理。一是按照《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的规定, 抓紧研究统贷统还制度的实施问题。二是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 通过政府回购、统贷统还等措施,解决普通公路收费站点过多和收费标准过高的问题, 减轻社会和群众负担。三是要严格规范经营性收费公路的设立和管理。凡设立经营性收费公路, 都应当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择投资者, 做好资产评估和审批, 不得违规转让收费权。在投资或转让协议中, 要明确规定经营者应当履行的养护义务、提供的通行服务和安全要求。四是要提高收费公路管理工作中的透明度。在设置收费公路、制订收费标准和年限时, 要采取听证、公开征集意见等方式, 广泛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 使收费标准更科学, 更合理, 更有利于收费公路的健康发展。

完善特许经营管理。为了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特许经营管理, 需要尽早出台有关高速公路特许经营的管理办法, 在推行高速公路特许经营还要有创新性的新思路。可以借鉴意大利的模式[9]。

实现政企分离, 改革政府监管模式。李庆瑞[10] 结合国外发达国家高速公路政府监管模式的经验, 提出, 政企分离是我国实现高速公路监管关键性的一步;通过成立独立的高速公路政府监管机构实现对高速公路运营公司的总体指导和具体监管;采用招投标方式确定获得高速公路特许经营权的经营者;监管机构应注重发展新的监管体制并在监管过程中尽可能兼顾高速公路的网络性和社会公益性。

创立融资退出机制, 防范投融资风险要控制风险就要建立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 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 制定风险退出的标准, 退出的程序和退出的路径等。只有建立完善的健康的机制, 才能改善高速公路融资市场结构, 使高速公路融资市场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发挥正常功能, 优化高速公路融资主体的总体素质, 提高高速公路公司的营运质量, 维护公平、高 效、透明的融资市场秩序, 建立高速公路融资退出机制是高速公路融资市场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也是高速公路融资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11]。

3.3 水运管理体制改革

3.3.1船舶检验管理体制改

改革开放前, 我国船检业务线一直由国家船检局负责。1986年, 国家船检局下属的船检部门开始作为独立法人, 以中国船级社的名义开展业务, 1988年成为国际船级社协会的正式会员。1999年8月, 国家进一步明确中国船检局与中国船级社实行“ 局社、政事分开” , 船检局与中国港监局海监局合并组建国家海事局, 行使对船检业务的政府管理职能中国船级社则承担船舶及海上设施的具体检验和分工。从此中国船级社正式划出水运政府系列。

3.3.2 水上安全管理体制改革

针对我国水上安全管理体制层次不清、事权不明的现象,2000年6月, 国务院转发了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施方案, 重新界定了中央与地方的水域管辖分工, 实行“ 一水一监、一港一监” 管理体制沿海包括岛屿海域和港口、对外开放水域、主要跨省区内河长江、珠江、黑龙江干线及港口, 由交通部统一领导和管理除上述水域之外的内河、湖泊和水库等其他水域的水上安全监督工作, 由省区直辖市政府负责。根据上述方案, 交通部在沿海和内河干线沿岸省区市陆续建立了长江海事局与省市地方海事局, 由国家海事局实施垂直统一领导和管理。

3.3.3水运行业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 交通部水运管理主管司局曾经过数次调整.20世纪90年代中期, 交通部撤销运输管理局, 分设水运司与公路司, 分别主管全国的水运与公路行业。2000年, 交通部下发文件, 进一步明确各司局的主要职责和分工。其中, 水运司作为我国水运行业主管司局, 其主要职责共计项, 涉及水运立法工作, 水运行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 水运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工作, 水运市场准人、资质审核、经营行为、规费管理工作, 引航、理货的行业管理工作, 等等。在处理相关司局职责交叉或分工的意见中, 明确了引航的行业管理由水运司负责, 海事局实施对弓航员的管理水运口岸开放由水运司提出开放计划的审定意见, 海事局负责口岸审批管理工作[12]。

3.4 中国铁路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了铁路局直管站段体制。我国铁路设施的这次管理体制改革,撤销了所有41 个铁路分局,并根据铁路网布局和客流货流集散的实际情况,从优化运力资源配置,提高运输效率出发,新成立了太原、西安、武汉3 个铁路局。加上原有的15 个铁路局(公司),全国铁路共设立18 个铁路局(公司),所有铁路局(公司)实行直接管理站段的体制。

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早在1994 年,铁道部就开始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工作,在运输、工业、施工系统选择了11 个试点企业,其中包括2 个铁路运输公司,将大连铁路分局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将广深铁路公司改造为股份有限公司。这次改革在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调整资产结构、加强内部管理、强化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一是铁道部实施了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改革,二是在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取得重大突破[13]。

3.5 民航体制改革

民航当前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企关系,使政府的管理职能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也就是把属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实实在在地、毫无保留地归还给企业,同时依法行政,强化宏观管理职能,并努力管住、管好政府职责范围内的事务,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方法来规范企业行为,对企业的违规、违法行为进行严格管理,促进整个行业朝着安全、高效和健康的方向发展[14]。

随着我国入世以来,原有的交通体制已不能和国际接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原有的体制也存在着许多弊端。通过对交通体制的改革,可以促进交通体制和谐发展,利国利民,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何玉宏.中国城市交通问题的理性思考.中州学刊, 2005,(1):103-106.[2] http:///idx/gd_news/2009-03/17/content_5313135_2.htm,《深化中心城市交 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中国机构网, 2009年03月17日.[3] 吕长红,陈炜炯,综合执法: 交通行政执法体制的创新.改革与发展,2006.5:58-60

[4] 赵宝平,我国现行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的弊端及其改革方向探讨.交通标准,2005.1:22-24

[5] 龚文,道路交通管理体制相关间题的研究.综合运输,2000.11:12-13

[6] 付锐, 刘浩学等.关于中国道路交通安全政策框架的探讨.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1.3:86-89

[7] 孙军,改革完善港口行政管理体制建设统一高效服务港口部门.港口管理,2008.9:48-49

[8] 张金榜.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研究.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9] 周国光.完善高速公路特许经营管理的政策研究.交通企业管理, 2007 ,(01).[10] 李庆瑞.我国高速公路政府监管模式改革的思考.中外公路, 2007 ,(04).[11] 徐锦栋,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现状及改革建议.改革论坛,2002.7:142-143

[12] 李洪君,王杰,我国水运管理体制改革简论,中国水运.观察与思考,2003.8:6-8

[13] 滕勇,我国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成效.商洛学院学报,2002.12,22(6):79-81

[14] 沙洪江,中国民航系统的改革与发展.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2,6(1):24-26

下载依法行政与交通行政管理改革讲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依法行政与交通行政管理改革讲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交通安全教育讲稿

    交通安全教育讲稿 主讲:XXX 2014年5月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和同学们交流的话题是《只有一生平安,才有美好未来》,希望对同学们的生活和学习有所帮助! 同学们,当你......

    坚持改革创新加强依法行政

    坚持改革创新加强依法行政 全面推进东城区人力社保工作实现新发展 ——在2015年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2015年2月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

    行政管理 第七章行政改革

    第七章行政改革一、行政改革的含义和内容行政改革,指国家行政机关为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对行政管理的诸方面因素进行的调整和变革。它包括行政责权的划分、行政职能、行政组织......

    浅析我国人事行政管理弊端与改革 论文

    【摘要】人事行政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人事行政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政府工作的成败以及国家命运的兴衰。但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

    2010年上半年交通依法行政工作报告

    2010年上半年航道依法行政工作报告 县交通局: 2010年上半年,洪泽县航道管理站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航道建设中心工作,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坚持......

    绩效改革讲稿

    深化改革、激发活力、阔步前进 ------------------2013年度年会讲稿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深化改革,激发活力,阔步前进。我们的总包公司山西聚德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已经于今年11......

    二年级交通安全教育讲稿

    二年级交通安全讲稿 二年级交通安全讲稿 为使同学们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相应的交通安全法律常识,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维护道路交通秩序,确保道路交通安全,下面讲三个方面......

    中学生交通安全教育讲稿

    中学生交通安全教育讲稿 兴隆派出所孟伟 湖南“校车”坠河14名学生死亡 12月27日上午7时40分,湖南衡南县松江镇因果村发生一起交通事故,造成9名小学生当场死亡,1人失踪,另有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