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 第七章行政改革

时间:2019-05-13 05:09: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行政管理 第七章行政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行政管理 第七章行政改革》。

第一篇:行政管理 第七章行政改革

第七章行政改革

一、行政改革的含义和内容

行政改革,指国家行政机关为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对行政管理的诸方面因素进行的调整和变革。它包括行政责权的划分、行政职能、行政组织、人事制度、领导制度、行政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改革。

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行政改革,主要是指政府行政体制和机构的改革;

广义的行政改革,则泛指政府行政部门为追求行政效率的提高而对行政体制、行政方式方法,以及重大原则等方面进行的变革。

1.行政职能的转变

行政职能的转变主要通过对行政职能的改变、转变、丰富和扩大而进行。理顺中央与地方、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

理顺政企关系

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

2.行政体制的改革

行政体制改革,是指行政组织形式和基本制度的改革,主要包括:

(1)行政权力体制改革: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2)行政组织体制改革

(3)行政人事制度改革

(4)行政监督制度改革:制度、法制的完善的完善与创新

3.行政机制的再造

是指通过改革旧的行政机制或引进新的行政机制的方式,来提高行政管理的运行效率。

(1)行政运行机制的改革

(2)行政程序的再设计

(3)行政方法和技术的引进

4.行政文化的更新

是指通过与现代行政管理相适应的科学、民主、效率、服务等现代精神的弘扬,来使行政人员的主观倾向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第二节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实践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于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和2003年、2008年进行了六次较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

在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逐步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实效;同时,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也遗留下来一些问题,比如,政府职能转变不完全到位,政府组织结构和职责配置尚不科学,职责交叉、人员臃肿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

成果:在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逐步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实效;

不足: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也遗留下来一些问题,比如,政府职能转变不完全到位,政府组织结构和职责配置尚不科学,职责交叉、人员臃肿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

①1982,我国启动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首次政府机构改革。

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文革”后开始启动改革开放政策,国民经济恢复建设和发展,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解决,老干部官复原职,但也带来了不良的局面: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达到历史最高点。

②1993年,中国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机构改革只能进行基础性的局部精简,此次改革成果有限。

③1998年,国务院以强力手段,排除各种干扰个阻力,雷厉风行地进行机构改革,铲除了计划经济利益集团的组织基础,给转变政府职能提供了组织空间。着重进行财政预算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④2003年,新一届政府继续推行改革,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98年改革一些遗留问题也得到了局部解决。此次改革主要是调整内部机制,以应对人世过渡期的结束,同时也加快了法制政府建设的步伐。

⑤2008年,政府机构改革的最大亮点是提出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制”。对一些职能相近的部门进行整合实行综合设置,整合完善重要行业管理体制,加强与整合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结合职能部门的调整和整合对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进行精简和规范。

二、我国的机构改革经验

①始终坚持以“精简、统一、效能”和优化组织结构为改革的主要任务。

以往改革主要着力于精简机构和人员,以达到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和廉洁高效的目标。

②机构改革是在逐步适应改革开放和政策调整需要的前提下进行的。6次机构改革都和一些重大的改革开放及政策调整措施相联系。③逐步将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改革的关键问题。

过去那些直接掌管企业、物资的各个工业部门和物资部门消失了,政府逐步放弃了物资分配权、物价控制权和企业经营管理权,国有企业逐渐减少,基本实现了股份化、市场化经营,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市场经济的雏形基本形成,政府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④按照积极稳妥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稳步推进机构改革。机构改革和人员分流,涉及部门权力调整和干部的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全局。

⑤坚持自上而下,既要统一协调、大体一致,又要因地制宜,保持一定的地方特

色。

各地的改革还必须在中央总体要求下因地制宜,机构设置必须适应地方特色,才利于具体工作的开展。2003年机构改革强调不搞一刀切,不要求完全上下一致,并提出要积极探索符合各地特点的改革路子。只有坚持统一协调,才能保证改革不走样。同时,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市场化程度和资源分布各异,地方政府具体履行职能的条件和形式各不相同

⑥坚持行政体制、运行机制和干部人事制度等配套改革多管齐下。

在机构改革文件出台的同时,其他配套政策必须相应出台,才能为机构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制度保障。

三、我国的机构改革问题和不足

①历次机构改革之间,政策上缺乏连续性。机构撤销、设立、撤销,反反复复,这既浪费大量行政资源,又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

例如,1988年撤销了国家经济委员会,90年代初以生产办的名义恢复了,1993年改称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1998年变成了一个超级大部。2003年又把它撤掉了。

②改革中经常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

历次机构改革都是在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和财政不堪重负的情况下,由中央领导人提出,自上而下进行行政推动,因而无不带有“搞运动”的性质特点:随着时间推移、困难增多、热情渐减,“运动”也就趋于尾声,而不能适时地将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成功的经验不能通过修正、补充上升为法律稳固下来。另外,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手段和措施,机构改革后,机构编制很容易出现反弹,机构改革成果不易巩固。这些都是导致政府机构、人员精简后出现反弹的重要原因。③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改革较为滞后

从目前的情况看,显得比较滞后:

一是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所实行的医疗、生活补助等福利保障制度是不同,表现在实施办法及标准等不同,政府机构改革面临着不同保障办法的衔接问题; 二是目前的保障主体主要是单位,若离开单位,就意味着失去医疗、保险等保障。这使许多人员不愿意离开机关,增加了分流工作的难度和机构改革的阻力。(从机关到事业单位再到企业,社会保障水平逐次降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与政府机构改革相配套的一项重大措施。

④改革的内动力不足

从过去历次改革来看,都是在中央政府主导、强力推行下进行的,各部门和各地方对改革 缺乏足够的冲动力和自发性。另外,由于对机构改革的认识不够深入,再加上旧体制的惯性,使改革的思路及方案选择往往囿于传统的方法,机构的增减不是建立在职能的调整或任务的增减基础之上,而是就机构论机构,就精简人员而精简人员。

⑤每次改革都采取全方位的改革模式,从上到下,整体推进、全面开花

不仅有党的部门,政府部门,也有国家权力机关和司法部门。改革中,都有

严格的时限要求和明确的任务目标,中央和地方都要进行。这种方式在规定的期限内效果十分明显,往往形成突破性进展;但是,由于制度性建设难以跟上,这种决策性战略突破,往往又在改革之后,在各方面强烈要求下,被部门利益和部门之间的利益驱动所逐步蚕食,旧机构不断膨胀,新机构以各种名义不断出现。⑥政府改革视角褊狭,缺乏理论依据

多年来,一提起政府改革,便将其等同于“机构改革”,政府改革的视角仅仅落在机构、人员的调整上,似乎政府改革就是撤并机构、精简人员;另外,政府改革缺乏理论反思,历次政府改革都反映出理论的准备和反思不足,改革在理论上的滞后,影响着对政府改革的思考,并限制着战略和政策的选择。

四、我国的机构改革问题的出路

①要始终坚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为改革成功的关键。

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未真正解决。要通过改革,明确政府职能定位,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不能仅从机构的撤撤并并和人员的加加减减上下工夫,最重要的是转变政府职能。

②要将机构改革放到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与实现依法治国方针大历史背景之下进行。

历次机构改革的最大经验教训均在于政府机构改革不能简单地就机构论机构、就编制论编制,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依法治国方针方略这些大的制度作为支撑,机构改革方案再好也不可能获得成功。③机构改革要分步实施,不宜搞“全国一盘棋”

改革不是运动,根据以往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今后的改革,要立足于成熟一个改革一个,成熟一个领域改革一个领域,不能在前期理论和实践经验都不充足的情况下,在全国范围内从上到下,采取轰轰烈烈的形式搞改革。比如,若推行“大部制”,要在各方面条件基本成熟的情况下,分步实施。

④机构改革要体现新的特点和新的内容

机构改革目的变化,调整现有人员结构,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保持公务员队伍的思想稳定和各项工作的持续。通过机构改革,实现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从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从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从细职能,大政府向宽职能,小政府转变,从强政府、大社会向好政府,强社会转变。⑤机构改革要通过法制的不断健全和制度的逐步完善来从根本上加以保障

在机构改革过程中,不但要集中力量对某些方面和重点难点进行突破,逐步推进,同时更要注意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用法律、法规形式巩固改革成果。以往的经验表明,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保障,改革很容易出现反弹和反复。⑥要继续推进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由于我们正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政府各部门还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行政审批,妨碍了服务型政府的建立。所以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继续加大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力度。

⑦要建立政府问责制

责任政府包含两个意思:一方面是明确政府部门的职责任务,要做到职责清晰、分工合理,将责任落实到位;另一方面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有了问题,该承担行政责任的,必须承担行政责任;该追究刑事责任的,必须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篇:行政实习报告:行政管理实习报告

行政实习报告:行政管理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网的编辑为您预备了关于行政实习报告:行政管理实习报告的文章,盼望对您有关心!

行政实习报告:行政管理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在企事业单位的办公室学习处理日常的行政事务,熟识整个企事业单位工作的过程,通过实践学习,使所学理论学问得到验证,培育敏捷运用书本学问的力量,并且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增长和扩充学问面,增加对.的接触,为在毕业后能快速地融入.打下基矗

二、实习时间

~年3月1日至5月31日三个月

三、实习单位

博兴县文化馆

四、实习内容

实习刚开头时,我的指导老师依据我的专业特点,给我安排了办公室日常工作以及初步学习会计实践。从学校到.的大环境的转变,身边接触的人也完全换了角色,老师变成老板,同学变成同事,相处之道完全不同。在这巨大的转变中,我们可能彷徨,迷茫,无法立刻适应新的环境。我们或许看不惯企业之间残酷的竞争,无法忍受同事之间漠不关怀的眼神和言语。许多时候觉得自己没有受到领导重用,所干的只是一些无关重要的杂活。我们应当从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逐步积累起阅历。“在高校里学的不是学问,而是一种叫做自学的力量”。参与工作后才能深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除了英语和计算机操作外,课本上学的理论学问用到的很少很少。我负责的办公室工作,平常在工作只是打打电话处理文件,几乎没用上自己所学的专业学问。就连以前学过的会计基础学问也不能很好的应用。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问更新太快,靠原有的一点学问确定是不行的。我们必需在工作中勤于动手。由于现在还住校,所以每天7点不到就得起床去挤公交车,就算再寒冷再差的天气,只要不是周末,都得去上班,我们必需克制自己,不能为所欲为地不想上班就不来,而在学校可以睡睡懒觉,实在不想上课的时候可以逃课,自由很多。

每日重复单调繁琐的工作,时间久了简单厌倦。象我就是每天就是坐着对着电脑打打字,显得枯燥乏味。但是工作简洁也不能马虎,必需具备坚忍不拔的个性,遭受挫折时绝不能就此放弃,犯错遭领导。始终以来,我们都是依靠父母的收入,而有些人则是大手大脚的花钱。或许工作以后,我们才能体会父母挣钱的来之不易。而且要开头有意识地培育自己的理财力量。

五、实习体会

踏上.,我们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由于存在着利益关系,又工作繁忙,许多时候同事不会象同学一样对你嘘寒问暖。而有些同事表面笑脸相迎,背地里却勾心斗角不择手段,踩着别人的肩膀不断地往上爬,因此刚出校门的我们许多时候无法适应。影响一个人的工作看法。每天只是在等待着下班,早点回去陪家人。生病时的轻轻一句慰问,都有助于营造一个齐乐融融的工作环境。心情好,大家工作快乐,效率高。在电视上不止一次的看到职场的险恶,公司里同事之间的是非,我想我能做的就是“多工作,少闲谈”。且在离毕业走人仅剩的几个月,更加珍惜与同学之间的相处。

我是学管理的,在书本上学过许多套经典管理理论,好像通俗易懂,但从未付诸实践过,即使在办公室中也很难处理一些令人措手不及的事情。或许等到真正管理一个公司时,才会体会到难度有多大;我们在老师那里或书本上看到过许多精彩的谈判案例,好像轻而易举,或许亲临其境或亲自上阵才能意识到自己力量的欠缺和学问的匮乏。实习这两个月期间,我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体验到.竞争的残酷,而更多的是盼望自己在工作中积累各方面的阅历,为将来自己走上工作岗位做好预备。

第三篇:行政审批改革

行政审批改革

温家宝指出,要进一步清理、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坚持市场优先和社会自治原则,凡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行业组织能够自律管理的,政府就不要设定行政审批;凡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就不要再搞前置审批。突出三个重点领域:一是投资领域。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真正确立企业和公民个人的投资主体地位。二是社会事业领域。加大审批事项的清理、精减和调整力度,放宽限制,打破垄断,扩大开放,公平准入,鼓励竞争。三是非行政许可审批领域。清理一些部门和地方利用“红头文件”等对公民、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提出的限制性规定,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按法定程序设定的登记、年检、监制、认定、审定以及准销证、准运证等,要一律取消。

温家宝说,行政机关设定审批事项必须于法有据,严格遵循法定程序,进行合法性、必要性、合理性审查论证;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要通过公布草案、公开听证等方式广泛听取意见。没有法律法规依据,行政机关不得设定或变相设定行政审批事项。原则上实行一个部门、一级地方政府一个窗口对外。加强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公开,实行网上公开申报、受理、咨询和办复,为群众办事提供更多便利。推行服务质量公开承诺制和亲切服务。

第四篇:浅谈现代乡镇行政管理现状及改革

浅谈现代乡镇行政管理现状及改革

专 业 名 称: 行政管理

学 生 姓 名:

二○一三年十月

本人签名: 日期:

摘 要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共和国政权大厦的基石,它处在新农村工作的第一线,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要靠乡镇贯彻落实,三农问题与之休戚相关。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政权,乡镇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与否,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本文通过对我国乡镇行政管理现状进行分析,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乡镇;行政管理;三农问题

目 录

第1章 绪论.............................................1

1.1 本论文的背景和意义........................................1 1.2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2 第2章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2

2.1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3 2.2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3 第3章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及改革.............6

3.1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及原因......................6 3.2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6 本文总结.................................................9 参考文献................................................10

第1章

绪 论 1.1 本论文的背景和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1.2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为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作为我国最基层政权的乡镇政府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身处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它将是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这一主体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乡镇行政管理作为最基层的行政管理,暴露了当前行政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职能行使偏差、财政问题突出、公共服务落后等等。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是传统体制、行政环境的影响和队伍素质、法制建设的不适应等。乡镇政府与广大农民群众有着广泛、直接、密切的联系,因而,成为联系和沟通群众与国家政权机关的纽带和桥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它对乡镇政府的行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提高乡镇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便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2章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

2.1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 我国农业税费的全面免除于与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使得农村工作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乡镇政府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2.1.1 农村税费改革

农业税费取消以后,乡镇政府从下乡催收税费这一项工作中得以解脱,但随之而来的是乡镇财政的短缺,乡镇债务无力偿还,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资金匾乏。乡镇政府除了配合税费改革的需要进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之外,必须应对处理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偿还乡镇债务等一系列问题。

2.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农村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却相对滞后,这已经明显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义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新农村建设的总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既要求经济发展,也要求社会发展;既要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

2.2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

为了更好的探讨当前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弊端及改革措施,先就当前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作一简要概述。

2.2.1 乡镇行政管理机构设置

乡镇一级设立的机构主要有:①党群机构:党委办公室(有的乡镇把党委办公室与政府办公室合在一起,称为党政办公室)、纪检监察室、政法委、人民武装部、团委、妇联;②政府机构:政府办公室(或党政办公室)、派出所、国家税务征收分局、地方税务征收分局、工商局、计生办、社会治安综合管理办公室;③司法机构:人民法庭、司法所(或司法助理);④下属企事业单位:计生服务站、农业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国土资源管理所、财政所、粮管所、烟草站、社会事务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林业站、卫生院、中学、中心校、邮电所等;⑤机构管理情况:在政府机构及政府所属企事业单位中,邮电所、工商所、国家税务征收分局、地方税务征收分局、国土资源管理所、林业站、派出所、烟草站、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属于垂直管理单位,即人事权及财权都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管理,是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乡镇政府直接管理的有政府办、农业服务中心、计生办、计生服务站、文化服务中心、社会事务办、财政所、粮管所、卫生院、中学、中心校等单位。不过,乡镇机构设置不是千篇一律,并非每个乡镇都建有人民法庭、国家税务征收分局、地方税务征收分局、邮电所、工商所等机构,这些单位是按片区设立,一个单位负责管理几个乡镇的相关业务工作。

2.2.2 乡镇行政管理的现状

现行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我国农村税费改革以及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实施,我国现行乡镇行政管理也存在着许多弊端,这些弊端严重的影响了我国乡镇职能的发展,阻碍了我国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实施。

第一,职能行使偏差。按照政府职能的要求,乡镇政府对乡镇经济、教育、文化、卫生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负有规划、指导、协调、服务的责任,但目前我国乡镇政府还存在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方式,已经超出自身的职责范围行事。有的乡镇政府干预过多,直接插手生产经营活动,用行政手段介入竞争性领域,同时,在日常具体工作中,乡镇政府的主要精力用于应付“中心工作”,达标检查验收。乡镇干部多数给上级机关办事,依靠上级的指标工作,用于农民所盼、社会所需的时间就少了,未能履行好所应承担的公共职责。另外,按照法律规定,行政执法的主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乡镇政府不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但在涉及农税征收、征地拆迁、计划生育、突出问题整治等方面,由于单纯依靠上级政府职能部门无力完成,于是上级党委、政府便以文件或领导讲话等形式,要求“乡镇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并且实行“一票否决”制。在这种压力下,乡镇政府为了完成上级党委和政府下达的任务指标,不惜使用不规范的公共权力手段,结果导致越权执法、违法执法的现象发生,破坏干群关系,影响政府的形象和威信,降低政府的公信力,出现乡镇政府“权力有限和责任无限”的现象。

第二,财政问题突出。乡镇政府的财政赤字和负债是全国性的普遍问题,在不发达地区尤其严重,已经出现难以支撑政府机关有效运作的困境。经济落后,农民、农业、农村“三农问题”突出,是造成乡镇政府负债的根本原因。而造成财政赤字的原因有:机构设置过杂,人员过多,导致乡镇政府运行成本过高,政府预算体系不健全,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各种乡镇公务消费支出较高,升级达标透支建设等等。正是由于严重的财政赤字,制约了乡镇的快速健康发展。

第三,公共服务落后。乡镇政府本是农村公共服务的主要领导者,这也是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但由于长期以来以农补工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已使我国农村社会公共服务落后。主要表现为:

1、难以解决就业问题难度大。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农民劳动的效率大大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过量。但是农村发展水平却不能够吸收本身所富余的这部分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致使大批的农民工涌进城市,造成了就业难的社会问题。还有一小部分人,长期无所事事,形成一种消极的就业态度,聚集起来走上犯罪的道路。

2、公共卫生事业停滞不前。农村基本医疗条件还很落后,设备陈旧,卫技人员短缺,服务水平低下。尽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医疗保险,但仍有部分地区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群体,过高的医疗费用,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经济承受力。定期常规体检还不能普及,导致很多农民群众不能及早发现治疗疾病。

3、农村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自全国教育改革以来,义务教育阶段免受学费,使农民的教育负担有所减轻,但目前农村基础教育教学条件和环境较差,设施设备匮乏。此外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令人担忧,不少中小学的骨干教师由于工资、住房等原因,或离开教学岗位,或流向城市,师资队伍难以保证,教育质量下降。

4、社会保障处于徘徊不前。农村社会保障仍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尽管各级政府采取各种各样的社会保障、救济制度等措施,如农村低保、五保户供养、教育救助、优抚安置等,但目前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相对还很低,远远解决不了农村现有的贫困状况。

5、文化设施缺乏。文化科技“三下乡”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真正作用。民间文化不能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面临失传的境地。

2.2.3 行政运行模式

乡镇办事处均建有相同的领导机构核内设机构,即均设有党委、人大、政府三大领导机构。同时,不管是乡镇或办事处,均设有大体相同的党群部门和政府机构及企事业单位。作为上连县、下连村的中间政权组织,乡镇主要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07条的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工作”。同时,对村民委员会实施指导(宪法第110条规定:“农村按居住地设立的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因此,乡镇人民政府与村的关系应为指导关系,但事实上几乎都是领导关系。)这种行政运行模式,有的专家称之为“乡政村治”体制运行模式。

第3章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及改革

3.1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及原因

现行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我国农村税费改革以及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实施,我国现行乡镇行政管理也存在着许多弊端,这些弊端严重的影响了我国乡镇职能的发展,阻碍了我国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实施。分析我国当前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3.1.1 对乡镇政府职能认识不到位

由于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乡镇政府工作职能重心、职能方式的惯性作用,致使乡镇干部的观念意识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乡镇干部对乡镇应该履行什么职能,新时期如何落实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如何提高公共管理水平缺乏明确地认识。仍然习惯于完成上面的任务,习惯于做好眼前的事,缺乏发展意识和发展规划。

3.1.2 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削弱了乡镇的职能体制

乡镇原有一些主要职能站所比如工商、税务、国土、电力等先后实行了垂直管理。原则上乡镇是“以块为主,条块结合”,但是由于站所的人才物全部收归县级职能部门,所以乡镇对于这些站所只能协商,不能控制和指挥。这样,乡镇在履行某些职责的时候就很困难,另外行政执法权又只能授予县级职能部门。乡镇在推动工作的方法上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3.1.3 经济因素制约了乡镇政府职能的发挥

税费改革以前,乡镇财政收入的70%来自农业税。免征农业税以后,乡镇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但是乡镇政府的事权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乡镇既要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增加本级财政收入,还要负担公共交通、公共卫生、农村公共设施维护、农村教育、社会治安、文明创建活动、科技推广等公共事务。这些公共事务决大部份依靠乡镇财政自行解决。而且这些公共事务支出大、欠账多。这也大大制约了乡镇行政管理职能发挥。

3.2 本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我国的最基层政府—乡镇政府,既承担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任务,又承担着组织、动员、规划、引导新农村建设的各种任务。当前乡镇行政管理存在问题已经制约了新农村建设,因此,进一步完善明确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3.2.1 完善乡镇致府的机构设置 目前,乡镇政府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都很不规范。要通过立法明确乡镇机构职能、人员编制和工作程序,明确乡镇政府各项行政人事行为的程序和责任。法治化是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保证。在乡镇改革中,要贯彻“小政府,大服务”的方针,保留履行政治和社会服务职能的机构,压缩甚至撇开履行经济管理职能的机构。对规模过小的乡镇应视具体情况适当合并,减少数量,扩大规模.3.2.2 规范乡镇政府的职责

现阶段,要加快有关乡镇政府职能法律规范的创制,规范乡镇政府的职能,为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提供法律依据。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正确处理中央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的要求,结合现有《地方组织法》,尽快制定规范乡镇政府的职能、部门机构及管理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等各环节的地方性法规及实施细则,使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法治的刚性手段来规范、界定乡镇政府的职能。

3.2.3 创新思路,转变观念,转变职能

在乡镇改革中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计划经济体制下创办的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财源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造成了大量的乡镇“负累”,有的甚至变成了乡镇财政的包袱。今后,乡镇政府应该从竞争性领域解脱出来,把办企业、做贸易的任务交给社会、交给市场,充分发挥市场优势,以多业并举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均衡协调发展,切实解决好政府的“越位”问题。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要达到两个目标:第一,为乡镇经济发展创造种种便利条件,如信息技术支持、财政贴息等手段,通过提供经济性公共服务支持市场主体发展,引导好资源积聚和资金投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植财源,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第二,通过提供社会性公共服务,为社会成员提供社会性公共服务,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义务教育、公共医疗与社会保障等,解决最基本的社会福利与社会公平问题,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今后,乡镇党委政府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从行政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加强政府服务,把改管的事情管好,管到位,不该管的事情下决心坚决不管,乡镇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经济型专业服务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把不应该由政府履行的职能交给市场,企业和市场中介组织,充分发挥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3.2.4 加快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减少财政供养人员

乡镇机构改革在我国已进行过多次,效果并不理想,现在有必要加快推进。重点是合理界定乡镇机构职能,精简机构和减少财政供养人员。要按照减少机构、整合资源、综合设置、提高效率的要求,根据职能需要严格规范乡镇机构和岗位、人员设置,结合乡镇规模和经济实力以及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工作要求,从紧设置乡镇内设机构,从严控制乡镇领导职数和人员编制。冗员负担过重是目前乡镇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力压缩乡镇财政供养人口、减轻财政负担已经是势在必行。深化教育改革,乡镇中小学要重新核定教师编制,杜绝超编现象。属于提供非公共产品和非公共服务的单位,可以取得经营性或服务性收入的单位财政要停止供给。农技站、农机站、兽医站、林业站等服务性单位,应通过服务收费来实现自我平衡。应加快乡镇公共卫生改革步伐,减轻财政负担。

3.2.5 更新乡镇政府管理理念

众所周知,政府的合法性建立在两个条件的基础之上:一是政府决策必须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二是人民对政治权威的服从。对政府合法性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政府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政府管理理念,正确对待手中的公共权力,摆正自己与公众的关系,也有助于乡镇政府根据自身所处的行政生态环境出现的新变化,将计划经济的管制型管理转到适应市场经济的服务型管理,由包揽一切的全能管理转变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公共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变到间接管理,确立现代公共管理的思维模式和管理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谋求社会公共利益。

3.2.6 探索乡镇深化改革的目标

就长期目标而言,乡镇自治、实现乡镇建制的地方化和公利化,应当是乡镇改革的方向。但就近期目标而言,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建立起有效地领导和管理乡镇辖区内各项事务的有活力、有权威管理组织。乡镇政府要把工作重点转到提供公共服务和发展公益事业上来要进一步规范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的工作职能与事权范围,打造法治诚信、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结 论

总的来说乡镇行政滚利改革应从合理设置乡镇党政机构、合理划分乡镇行政职能、合理划分乡镇行政区划、加强乡镇机构编制管理、整合乡镇行政资源、推行领导干部“交叉任职”、引入市场机制深化乡镇站所改革、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管理决策机制、压缩乡镇财政供养人员降低行政成本等方面人手,推进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新时期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要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乡镇政府既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又是新农建设政策的实施者,因此乡镇行政管理也是一个较长时期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相信未来的农村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必将进一步促进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寇凤超.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集团经济研究.2006.[2]王鼎元.乡镇行政管理学概论.中国劳动出版社.1993.[3]张凤坡.马占林主编.乡镇行政管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12.[4]左然.乡镇行政管理体制需创新.瞭望新闻周刊.2006.[5]陈瑞莲.邹庆环主编.乡镇行政管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7.

第五篇: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行政伦理法制建设)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行政伦理法制化的思考

专 业 名 称 行政管理

目 录

摘要………………………………………………………………………………Ⅰ Abstrast………………………………………………………………………….Ⅱ 引言………………………………………………………………………………1

一、行政伦理法制化的概述...............................................................................1(一)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含义......................................................................1

(二)行政伦理法制化的研究现状...........................................................3

二、域外行政伦理法制化及借鉴.......................................................................5

(一)美国的行政伦理法制化...................................................................6

(二)韩国的行政伦理法制化...................................................................7

(三)日本的行政伦理法制化...................................................................8

(四)为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提供的借鉴...............................................9

三、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2

(一)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必要性.............................................................12

(二)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可能性.............................................................15

四、我国行政伦理立法路径的思考.................................................................16

(一)行政伦理法制化的指导思想或基本原则。.................................16

(二)我国行政伦理立法模式选择.........................................................17

(三)关于行政伦理立法的几个问题.....................................................19 结

语………………………………………………………………………………22 谢

辞………………………………………………………………………………..23 注

释………………………………………………………………………………..23 参考文献……………………………………………………………………………..24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有效遏制政府腐败行为的发生世界各国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但由于规章制度效力的有限性,许多国家的反腐倡廉工作并未取得很大的突破。我国正处在转型时期,也同样受到这一困境的困扰。借鉴域外道德制度化、法制化的成功,我国建设行政伦理法制化也迫在眉急,迫切需要制度符合本国国情的行政伦理法律,寻求行政伦理法律化这一路径,将行政伦理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从而抑制腐败现象。

本文首先阐述了行政伦理以及法制化,从根本入手了解行政伦理和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基本概念,在反观域外行政伦理历程,着重对美国、韩国及日本的行政伦理立法背景、过程和特点进行分析。再从必要性和可能性出发,论证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必要性主要来源于公共管理价值定位的变迁、回应公众的需求、行政人员伦理自主性问题以及行政伦理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这四个方面,其可能性则来源于道德法制化的可能。

在上述基础上,借鉴域外立法经验,结合我国行政伦理现状,对我国行政伦理立法的路径进行分析、思考,并对行政伦理法制化的指导思想及原则,立法模式选择和立法的使用对象、内容及其执行和监督程序展开剖析,得出我国现有行政伦理立法的不足,并为我国行政伦理立法提供充分的建议并对其内容进行补充,强调立法后的执行、监督及其相关程序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就从这几个方面对行政伦理法制化进行思考。

关键词:行政伦理立法、行政伦理、法制化

I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curb the incidence of corruption in the government to develop a variety of regulations around the world to develop, but because of the limited effectiveness of rules and regulations formulated in many countries anti-corruption work has not made great breakthrough.China is in transition, is also plagued by this dilemma.Reference extraterritorial Morality, the success of the legal system, legal system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 in the Meiji also forced the urgent need for the system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 consistent with the law to their national conditions, to seek the path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 law, will rise to the law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 height, thus inhibiting corruption.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administrative ethics and the legal system, starting from the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of the legal system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 and administration of the basic concepts of ethics, in contrast, extra-territorial administrative ethics course, focusing on the United States, South Korea and Japan, the legislative background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cess.Starting from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further, demonstrate the need for administrative ethics and the possibility of legalization.Mainly from the need for changes in value orientation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response to public demand, executive ethical issues of autonomy and administrative ethics is the objective of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se four aspects, the possibility is derived from the possibility of legal ethics.Based on the above, draw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extraterritorial legislation, combined with status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 administrative ethics legislation on the path of analysis, reflection, Legal and administrative ethics and principles of the guidelines, legislation and legislative mode selection using the object, content and implementation and monitoring procedures to start analysis, come to our lack of existing administrative ethics legislation, and to provide adequate administrative ethics legislation in China the contents of the proposal and its complement, emphasis on legislation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monitoring and the importance of procedures.This review focuses on several aspects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 from the legal system to think.Keywords: Administrative ethics legislation,Administrative ethics,legalization

II

引 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稳定、速度较快,政治体制得到不断完善,人们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但与此同时,政府腐败现象频有发生,数量、金额呈有增无减的趋势。这也充分说明了仅仅在道德层面上谈廉洁在我国是行不通的,或者说是收效甚低的。正如党在十五届六中全会中指出的:“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要服务大局,整体推进,从严要求,标本廉治,坚持一靠教育,二靠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各种不良作风”[1]。从这些年的实践来看,道德教育的效力是低下的,即“道德建设作为防腐败的第一防线,却是脆弱的”[2]。因而我们应该求助于更高一层——行政道德法制化,从法的高度出发给予政府人员充分飞威慑力,在法律的层面上指导和约束政府人员的从政理念和从政行为,最终升化到他们的心里,成为政府人员内在的行为准则。而要想建设行政伦理法制化,必先从其概念从发,对域外成功实行伦理法制化的国家进行分析、思考,从中获得借鉴,从而制定在我国切实可行的行政伦理法律体系。

一、行政伦理法制化的概述

近年来,行政伦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加强行政伦理建设呢?行政伦理法制化是一条有效的途径。而对行政伦理及其法制化概念的确切界定,是进行行政伦理相关研究的前提。首先,需阐释行政伦理及法制化的相关概念。

(一)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含义

1.行政伦理

关于行政伦理的概念,理论界的观点不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行政伦职业道德说,即政府管理也是一种职业,而职业都具有其自身的职业道德与规范,进而行政伦理就是政府管理过程中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以及道德行为的总和。(2)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行政伦理就是关于公共行政系统以公平和公正为基础的行政伦理价值观、行政伦理理论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3)从行政伦理和其他职业的区别性出发,指出了政府组织制度安排的不同,并将行政伦理划分为政府组织伦理、政治家个人伦理和政治官员个人伦理三个层次。(4)普雷斯顿认为,“伦理学问题就是关注什么是公平、公正,正义或善,关注我们应该做什么,而不仅仅关注具体案例是什么,或什么是最容易接受的,或什么是恰当的和权宜之计”[3]。

上述观点都有一定的可借鉴性,但要准确地界定行政伦理的概念,还需要从行政与伦理两个概念入手。行政,一般可定义为具有社会公共权威的公共部门为实现特定的目标,所进行的各种组织、控制、协调、监督等活动的总和。而伦理自古就有,它

是指社会关系中符合某种道德标准的行为准则,是社会环境下人们的道德行为、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周奋进在其著作中指出:“行政伦理指的是行政主体(包括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从事公务活动中,所应确定遵守的伦理理念、伦理行为、伦理规范等。”[4]这概念兼顾了个人层面和整体层面的行政伦理。在此基础上,行政伦理是特殊领域中的角色伦理,行政伦理或者以行政系统为主体,或者以行政管理者为主体,是针对行政行为和行政活动的社会化角色伦理原则和规范,是对行政活动中对与错,合理与否进行判断的依据。2.法制化

法制,在我国古代一般被界定为设立规范,形成制度,使人们行动时有所遵循的内容。而在现代其涵义也有所扩展:根据我国学者陈晓辉在《法制与法治的辨析》中分析的,法制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泛指国家的法律及制度;二是特指统治者按照民主原则,把国家事物制度化、法律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方式。进而得出,法制化的过程就是某项事务管理的制度化、法律化,这不仅仅包括为该事务管理立法,时期具有法律依据,而且包括设定相应的管理机构、司法机构对其进行执行和司法审判等。3.行政伦理法制化

从法制的意义上看,所谓行政伦理法制化,就是通过法律对行政伦理的各项活动、各个环节进行调节和规范,将行政伦理的一系列技术方法、协调手段、行为方式、步骤和程序法律化,为公共行政伦理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而对于人的约束主要来自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道德,作为社会规范,一方面通过他人的督促或监督予以遵守,另一方面则通过内在修养形成道德原则、意识以达到约束自身的作用。但从效力来看,或多或少存在着自身的缺陷:一方面他们的监督缺乏强制性,被监督者从与不从,完全凭借主观意愿;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作为“经纪人”的人们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二容易忘记或故意不遵守那些不具有法律强制性的道德准则。由于政府人员行使国家权力的特殊,要想保证行政人员遵循道德规范,还得从两方面出发:一是强化政府工作人员行为的监督,完善各种监督制度;二是将道德规范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实现行政伦理法制化。行政伦理法制化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范畴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在内容上,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规定对政府工作人员的伦理要求,明确要遵守的基本道德义务。这就需要明确哪些道德需要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根据美国学者富勒在《法律的道德性》中将道德分为义务道德和愿望道德,义务较低层次的社会规范,而愿望道德是最高层次的。因此,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内容将主要是“义务的道德”,否则会出现富勒所指的各种“造法失败”中的一种,即“颁布要求相关当事人做超出他们能力之事的规范”[5]。(2)行政伦理法的执行。任何一部法律的颁布,都需要相关部门去实施、执行。行政伦理的执行,需要一个参考标准,即怎样的行为

构成违法,如违法需要收哪些法律的制裁,受怎样的制裁,又是需要怎样的执法程序。(3)对行政伦理法执行主体的监督。孟德斯鸠曾指出;一切有权力的管理者容易滥用权力。艾克顿也有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所以,必须加强对行政伦理法执行机构的执行行为进行监督。不仅包括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及司法机关的正式监督;也包括诸多新闻媒体、政党及公众的飞正式监督,以保证行政伦理法的有效执行。(4)公民教育。法律的出台少不了公民的参与,因而对公民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是行政伦理深入人心,才能使政府工作人员依照相关准则,这也增加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也是实现公众对政府更好监督的途径。综上所述,这四个范畴就行政伦理法制化的主要内容,在行政伦理法制化过程中也得着重注意这四方面的建设。

(二)行政伦理法制化的研究现状

1.国外方面

国外关于行政伦理的研究基本始于20世纪,在初期受科学主义的影响。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也伴随着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着。行政活动被列入科学的事实领域,而伦理却归为价值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讲两者是无法融合的而失去了两者的内在联系。在此影响下,大多行政学者也摆出“技术理性,价值中立”的态势。20世纪50年代,在行为主义革命的推动下,这一理论达到了高潮,行政学和伦理学断然割裂。在行为主义研究方法盛行十几年后,许多学者也开始反思这一方法的妥当性。

直到60年代,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及美国不断出现反对越南战争、反贫穷和反种族歧视等一系列伦理问题的出现,加速了人们对行为主义的思考。在1949年,新任美国政治学会会长的戴维·伊斯顿发表了《政治学的新革命》就职演说后,才逐渐将行政和伦理重新联系在一起,这也标志着步入了后行为主义革命时期。而在行政管理学领域,1968年由著名行政学家沃尔多发起召开的“明诺布鲁克”会议,开始了在行政研究引入价值因素,即伦理。之后,随着后行为主义革命的不断深入及相关理论的研究,使行政与伦理的融合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另外,20世纪70年代美国发生了臭名昭著的“水门事件”,使美国人们深感政府道德问题的严重性,及规范政府机关和其工作人员伦理的重要性。这迫切需求政府对行政伦理建设采取制度化。

西方在实现行政伦理法制化通常借助于立法途径得以实现的,从西方立法体系及立法层面来看,行政伦理法制化的路径有三[6]:一是先制定公务员行政伦理基本法,然后再根据基本法的基本准则制定各种单项法规,从而逐步构成公务人员伦理制度体系和法律体系。如韩国的《大韩民国宪法》规定了公职人员总的伦理标准是:基于民国利益的价值基础之上为全体国民服务。宪法规定的这种伦理精神又具体在《国家公务员法》、《公职人员伦理法》等法律法规中得以具体体现。二是公务员伦理制度体现

在其制定的各种公务员法律法规中。如日本的公务员伦理制度主要包含在《国家公务员法》、《公务员惩戒规则》等具体法律与规则之中。三是除了制定有关的公务员法律法规外,又制定了公务员的道德法或道德准则。美国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早在1924年,为了反对政府工作人员的腐败行为,美国国际城市联合会通过了《行政人员伦理法规》,1958年,国会制定了旨在约束“所有政府雇员,包括官员”的《政府工作人员伦理准则》;1978年又通过了《美国政府伦理法》,完成了美国行政伦理建设的法治核心内容。在权力体制内,他们在不同部门与领域设立了诸多监督部门与职位,形成了多元化的监督渠道,发挥了积极的监督作用。不难看出西方对行政伦理法制化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得以深化,而且在实践中通过立法的方式来实现行政伦理的法制化,就各国的历程来说,立法导向已经成为了西方预防与摆脱公务人员行政伦理失范的惯性思维。

综上所述,在西方政府行政实践从一个“E”(即单向度的“效率”)向量个“E”(即双向度的“效率”和“伦理”)的转换过程中,行政伦理建设呈现出管理化趋势,并沿着这种一条轨迹运行:制度规则上,行政伦理建设凸显立法导向;实施路程上,行政伦理建设拥有众多的管理机构;监督机构上,行政伦理建设运行于多元化监督主体的视线上。根据王伟教授的分析,目前有较为完备的成文的行政伦理法的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及韩国。随着这三个国家行政伦理法制化实践的成功和不断深入,各国的行政伦理研究也将更多目光投入到行政伦理学领域中。西方其他国家也逐一效仿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如新西兰,澳大利亚等。2.国内方面

相对国外而言,我们对行政伦理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张康之教授出版了《寻求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后,国内对行政伦理的研究才开始盛行。而具体到行政伦理法制化的研究,只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对外面行政伦理法制化状况的介绍。如王伟教授出版的《行政伦理与廉洁政府建设》、《谈美国的行政伦理》,都是以域外作为借鉴并结合国内现状对行政伦理与廉洁的研究。二是探讨对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可能性、必要性。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必要性:行政伦理法制化实现了强制与教化的统一,有助于克服个体道德意志的有限性;是传播行政伦理的有效途径,弥补了伦理道德的非全能性;符合伦理道德的养成规律,有助于实现他律与自律的统一;有助于实现公务员“个体善”向行政组织“群体善”的转化;行政的特殊地位使行政伦理法制化显得尤为重要。三是对我国行政伦理立法的研究。这部分相对较少,而且停留在分析与建议阶段。如华东师范大学的蒋云根教授在其《以德行政与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中提到的关于我们现阶段进行行政伦理法制化的三个主要环节:①加快行政伦理立法,完善行政伦理法制体系。依法规范行政人员的道德行为;②设置行政伦理管理机构,强化行政伦理

执行的管理与监督机制;③优化行政人员内在的道德约束机制,增强行政伦理法制化的有效性。行政伦理理论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发展,思想上科学性,正确性,为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从立法的角度来说,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建国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行政伦理法制化经历了曲折发展的阶段,如1954年我国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7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后因文化大革命等因素,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建设受到很大影响。改革开放最初十年左右时间,行政伦理法制建设主要集中于对公职人员经济领域的约束。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逐步发展和深入时期,尤其是2005年4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行政伦理建设步入了法制化的轨道。总体来说,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建设,党和国家在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上做了不少工作,可以说取得了不错的成就。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立法在逐步加强,而且逐渐趋向于规范化,为有法可依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问题。从一组检察机关查处的案件数据来看,从1979年到2001年的22年间查处的贪污贿赂等案件平均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这些惊人的数据表明,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还存在严重的不足,而且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随着中央对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视,学者们也越来越多的重视起这一领域,不断的丰富其研究内容,对行政伦理法制化在我国建设具有进一步的推动作用。但是从总体来看,也存在着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对美、日、韩的行政伦理法制化研究较少,尤其是日本;二是在分析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理论必要性,而忽略了实践的必要性研究;三是只重视行政伦理立法的研究而立法后的管理、监督、公共教育方面的关注较少。这都是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发展过程中的弊病,因而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现状,制定更有有效的行政伦理法律,以实现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

二、域外行政伦理法制化及借鉴

放眼世界,各国政府的改革无一不是高效率、负责任的政府迈进的,为了建立负责人的政府,各国人民不断总结并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案。而行政伦理,是行为实现行政责任的一种重要的途径,早在20世纪70年代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且在近几年关注程度更加深,面也更加广了。在美国“水门事件”的直接推动下,美国国会通过的《政府伦理法》宣告了行政伦理制度化、法律化的开始。随后,韩、日也争相模仿,相继推出了相关法律,并成立了相关执法部门及司法部门。更具体上说这几个国家已经实现了行政伦理法制化。这正为我国在行政伦理法制化道理上提供经验和借鉴,下文我

们就重点分析下美、日、韩的行政伦理立法背景,法制化历程及各自的特点。

(一)美国的行政伦理法制化

1.美国行政伦理法制化的背景

有关预防腐败的管理措施在美国很早就有了,早在第七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就已提出——为了防止权力走向腐化的一面,政府的权力有必要由各党轮流执掌。但“用立法来处理公共事务中的道德行为问题首先出现在美国19世纪中期的‘后杰克逊思想’时代”[7]。在这一立法出台之后,实行“政党分肥制”政治制度,政府中的职位被获胜的政党合法的瓜分,由于政治对行政的控制过于强大而使得权力高度集中,过度集中的权力不可避免的导致了腐败活动的频繁发生。二战以后,美国的政府作风跌倒低谷,腐败案层出不穷,上至总统,下至普通行政人员。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终于发生了臭名昭著的“水门事件”,是美国人民深感政府道德的严重性。这给行政伦理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一系列的政府问题迫切需求行政伦理立法及其法制化,这是政府优化自身机制的需要,也是公众随着自身素质的提高,要求政府更公正,更透明化的必然结果。2.美国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历程

在实现“政党分肥制”期间,美国通过了第一部利益冲突法规。这是美国首次将立法视为解决伦理问题的方法。随后,沿着通过外部控制的方式以求最大化地减少腐败行为的方向,美国在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通过了不少法案:1892年通过的“离职后民事法案”,其内容是规定联邦政府的行政人员在离职后不得作为顾问、律师或代理人在他曾任职的组织的未决案件中提起诉讼请求。管理制度对腐败的遏制效果并没想象中的理想,二战后,美国政府腐败案更是层出不穷,更有杜鲁门任职期间,爆发各种政府丑闻,使政府声誉、形象大跌。面对种种不良社会风气,参议院于1951年举办了对联邦政府公共管理中的道德状况听证会,并提出《对改善联邦政府道德标准的建议,包括道德委员会》,为之后联邦政府的立法工作提供了参考。肯尼迪上台后,将建立政府道德标准被列入政策议题,并在他的委任下对“伦理和政府中的利益冲突”的问题进行研究用以改善现存的道德管理,逐步形成了“新的伦理法案”。1965年,约翰逊总统下达的“联邦总统道德令”。改命令,明令禁止公务员的一些不当行为,并要求联邦政府各部门都要建立一个正式的道德项目,由一名道德官员负责,该官员的首要责任是执行新的行为准则。各机构有责任制定适合于自己需要的规章。[8]这为公务员在工作中解决利益冲突提供了指南和参考标准,同时也扩大了伦理适用的范围。尼克松总统任期并未对行政伦理进行建设,反而自导自演了“水门事件”。这让美国人民充分意识到政府道德败坏的严重性。之后迫于舆论压力,尼克松被迫下台。

乌云笼罩不久,卡特总统上台了,对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大展拳脚,并于1978年10月26日签署了“1978年政府伦理法案”,之后经过美国国会通过了历史上第一部伦理法——《美国政府行为伦理法》。它开启了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先例,证实了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实现是完全有可能的。在此基本上,布什总统于1989年4月提交《美国政府行为道德改革法案》得到国会的通过,从而使美国立法、行政、司法等三大机构的工作都需要接受道德标准的约束。以后克林顿,小布什都对法案进行了部分修改和完善,最终形成了现在较完善的行政伦理体系。3.美国行政伦理法制化的特征

在对美国行政法制化的背景,历程做出的回顾后,不难看出美国行政伦理法制化历程较为漫长:美国早先制定了相关伦理制定和相关法律法规,但这些制度和法律法规无论在效力上还是在执行方面取得的效果都不理想。真正对美国伦理法的制定起推动作用和绝对性影响的莫过于“水门事件”的发生,它的发生是美国伦理问题的大爆发,也对美国行政伦理法制化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正是因为他的发生,让美国人民意识到政府腐败的严重性,在此背景下,卡特总统签署了《政府行为伦理法》。而正是这一法律的通过,才宣告行政作为第一个探索行政伦理法制化并使行政伦理法制化获得成功的国家,为诸多国家做了立法的先驱,为他们提供了实践的借鉴。

(二)韩国的行政伦理法制化

1.韩国行政伦理法制化背景

韩国曾是个腐败问题严重的国家。自其独立以来,一直同腐败做斗争,并非常注重反腐倡廉的工作。在行政伦理法制化过程中,其中少不了美国对其影响:“在美国的影响下,韩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迅速向着西方文明制度转变、学习、借鉴和利用西方制度模式的进程加快,特别是法制化进程加快并且程度也较高”[9]。在第一共和国时期,就提出了相关公共行政要求的内容,到了第二共和国时期便制定了一揽子的反腐败法规,如公务员财产登记法案。但“由于当时政治秩序混乱,这一法案并未得到国会的通过”[10],因此,许多反腐败的法规也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执行。直到全斗焕成立了社会净化委员会后,并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净化运动”。大力整顿了政府的风气,并对很多官员进行再教育运动。随着对政府政治环境的改善的迫切需要及各届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为行政伦理法制化创造了条件和依靠。韩国整顿政府作风的决心加上域外对其影响和提供的经验,韩国很快就形成了自身的行政伦理法制体系,并在国内取得理想的效果。2.韩国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历程

从20世纪50年代起,韩国一直重视反腐倡廉。并早在1950年就通过并发表了

《公职伦理确定宣言》,其中包括诸如廉洁、公平等现代公共行政要求的内容。之后在张勉执政时期应其“反腐败”口号的指引下提出了《公务员财产登记法案》。不过并没遏制政企关系的过于密切,行贿受贿等不正当聚财现象的发生。直到朴正熙上台后,提出了“垂直集体责任制”等反腐政策,对出现腐败现象的人以及责任监察员和二级责任监察员进行连带处分,这种处分加强了上下级的相互监督力度,一定程度上也遏制了腐败现象的发生。在此基础上,韩国行政伦理建设还在进一步深化,在“社会净化运动”的推动下,韩国政府也不忘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981年12月31日颁布的《公职人员伦理法》,该法也实现了对良好的伦理观的法制化,也标志着韩国队行政伦理制度的高度重视。但该法标准过高,即立法失败,并未得到有效的执行。之后,在卢泰愚等人的修改下,颁布了新的《公职人员伦理法》,但出现了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状况,反腐工作也未得到很好的发展。直到1992年,金泳三政府,对《公职人员伦理法》的再三修改,并成立一个重要的执行机关——公职人员伦理委员会。才标志着韩国行政伦理法制体系的初步形成。之后金大中政府制定的一部综合防腐败法即《防止腐败法》,并于2001年得到国会的通过,至此韩国反腐败在法的基本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标志着韩国行政伦理法制化告一段落,也标志着行政伦理法制化在韩国的成功。3.韩国伦理法制化的特征

韩国在独立以后同样经历过多次的反腐倡廉的尝试,并在“社会净化运动”背景的推动下将反腐倡廉的重点转移向行政人员树立良好的伦理观上,并进行了各种预防性的监察活动。从思想的基本上树立自身的伦理观加以法的强制力,通过自身的约束力,从本质上解决了腐败现象,并制定了《公职人员伦理法》。韩国从2003年起对全国的325个政府和公共机关进行了一年一度飞清廉调查,并进行清廉度的排名等做法,并取得了国际的赞赏和借鉴。韩国结合自身的历史背景,文化基本,制定出了属于自身使用本国的行政伦理法制体系。也证明了从行政人员价值观入手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三)日本的行政伦理法制化

1.日本行政伦理法制化的背景

日本公务员的渎职问题伴随着人们需求欲望的增加而日益攀升。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日本经济高度增长的同时,“以泡沫经济为背景的政府的公共事业中的公务员的收受贿赂事件,即渎职事件不断出现,而且这种渎职以‘集团’渎职为代表”[11]。公务员的渎职现象并不是单个的偶尔事件,而是由于公共事件所具有的巨大福利和国家行政组织机构臃肿等原因造成的。有关政府腐败越演越烈,迫切的需要切实的行政伦理制度化和法律化。与韩国相同,日本也深受美国的影响,甚至在

制定伦理法的具体问题上都是仿效美国的。二战后,日本队本国诸多制度都加以重新颁布及其完善,自然也包括行政伦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急切的需要一条途径来解决腐败、行政伦理问题,来约束政府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的情况下,受美国行政伦理立法成功的推动下,日本就仿效美国走上了行政伦理法制化的道路,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成功的遏制了腐败的蔓延,腐败问题也得到了基本的解决。2.日本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历程

二战后,日本有关国家公务员伦理方面的制度首先出现在《国家公务员法》中。这一法律的出台对制止公务员腐败行为并未获得预期的效果。以后再1996年11月发生的彩福址集团事件,让人们清楚的意识到行政腐败问题的严重性。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日本强化公务员制约体制,提出并实施《关于为恢复国民对行政及公务员信赖的新措施》,但现实中有关腐败的丑闻并没有得到减少。在全国人民的质疑声中,在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理事会上通过了《公共服务伦理原则》,为的是减少或者杜绝糜烂不止的政府腐败现象的发生,其中强调将行政伦理规范纳入法制框架,并决定效仿美国做法着重制定公务员伦理法。此后,通过在野党和执政党的共同参与下,最终达成共识,罗列出相关的伦理法案。在经过众议院全体议论并通过了一部行政伦理法,即在1998年8月公布的《国家公务员伦理法》。此后,日本政府又于2000年2月颁布《国家公务员伦理规程》。日本强调了对公务员的制约后,公务员腐败现象大幅度减少,这得利于行政伦理的制度化和法律化,这也标志着日本的行政伦理也步入了法制化阶段。进一步证明了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3.日本行政伦理法制化的特征

日本的行政伦理法制化形成是在以泡沫经济为背景下,公务员的收受贿赂事件严重,而导致了公务员渎职现象的发生。其特点在于这种渎职现象的表现形式是以“集团”的形态出现的,表现为企业家与政治家、公务员的结合,进而形成相互连带的密切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官商勾结。在日本,围绕伦理问题的核心部分是金钱等问题,起伦理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企业家伦理;二市民伦理;三政治家伦理;四国家公务员伦理。其为了防止出现政府危机,很有必要加强公务员等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他们的伦理道德素质。更为重要的是日本看清了时势,意识到行政伦理法制化的重要性,充分效仿了美国的成功先例。事实表明,日本的借鉴是很成功的。其伦理法还对伦理审查会的设立、权限及其伦理监督等方面内容都做了相关规定,发展到现在也逐步形成了适合本国的行政伦理法,实现了伦理法制化的飞跃。

(四)为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提供的借鉴

1.美、日、韩的共同点

结合对三国(美、日、韩)的行政伦理制度化、法律化的历程回顾来看,三国的立法背景及颁布法令后对法令的落实都具有共同之处,具体来说就是:(1)三国政府都是由于腐败现象的屡禁不止,行政伦理法规缺乏强制性,收效甚低,从而迫使他们将行政伦理提升到法律的高度,他们也都选择了行政伦理立法这一有效手段,来遏制政府的贪污腐败行为;(2)在颁布行政伦理法之后,三国也同样采取了相关配套的法规体系,为的是保证行政伦理法得到有效的实施,也起到了对法规制度不可缺少的辅助作用及其杜伦理法内容的补充和完善。在这些已经完成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国家中,出于文化和国情的不同,在一些名称及执行步骤有些小出入,不过大致是一样的,有自己的行政伦理法,并设立相关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所以我们在行政伦理法制化的道路上也得仿效他们,形成自身的伦理制度体系,并结合国情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必不可少的。

2.为我国提供的借鉴

将目光返回到国内,我国现在的境地同美、日、韩三国行政伦理立法初期一样,在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近年来,我们党和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国家公务员的行为规范。例如,《国务院工作人员守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组成人员守则》、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的领导干部收人申报的规定》和《关于对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国内交往中收受的礼品实行登记制度的规定》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步入新的阶段。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在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这些规定没有上升为国家的法律,效力等级太低,影响其权威性和强制性。例如,我国还没有制定“国家公务员法”,更没有“行政伦理法”或“公务人员伦理法”以及实施的具体法令;二是这些规定不详细,不具体,并过于分散,可操作性差,不便执行。例如《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对国家公务员应履行的八项义务虽作了明文规定,但未将其明确为行政伦理规范,而且其内容过于原则,缺乏细化和惩治措施,因而难于具体操作;三是将公务员的纪律、义务与伦理规范混合在一起。既不全面,也不明确,极易引起行政主体对行政伦理规范的忽略;四是没有相应的组织制度保障。我国没有实施行政伦理法的相应机构,如伦理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办公室等。为了防止政府腐败,维持负任的政府形象,也通过并实施了不少法律法规,采取了一系列的行政手段。从具体上讲,在2003年“问责风暴”的兴起,也是确保公务员行为的负责任性以及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监督。但是,我国同样遇到了美、日、韩

三国在实现行政伦理法制化过程中的瓶颈: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们遵从“依法治国”,发案率法规的数目呈增加趋势,但我国的腐败案件数量反而有增无减,情节也越发严重,客观的促使我们重新开始审视如何遏制腐败问题。在2007年9月3日这天,国家预防腐败局在北京成立,其主要目的是在源头上治理腐败问题。但本质上看,好转的只是表面现象,腐败依然普遍存在。因此,我国应在保存现有防腐败制度和法律的基础上寻求新的道路——行政伦理法制化。实行行政伦理法制化,一方面它为国家预防腐败局提供了法律依据,针对腐败源头问题上,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它也为行政人员提供了指导和参考准则,强化他们的伦理素质,最终达到行政伦理深入每个公务员心目中的目的,将行政伦理上升为义务的范畴。由于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其内容针对不强,行政伦理法制体系脆弱,在行政伦理法制化实践方面,更是处于姗姗学步的状态,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习域外有关这方面的成功方案,这才是一条科学的,有效的,做向成功的捷径。

根据我国反腐败的现状问题及国内专家的呼吁,我国急需一部行政伦理法,而苦于伦理立法实践的空白,这方面的立法最多也只有党纪方面的相关法规体系。因而我们必须借鉴域外的经验:①加强行政伦理立法。除了宪法、行政法和刑法典中的有关行政伦理规范的规定以外,还应加紧制定专门的行政道德法典。以及法律实施细则。行政伦理立法的内容应涵盖全面、应涉及公务活动的各个方面。应尽量量化原来一般原则性规定,使之具有可操作性。②建立监督行政伦理规范执行的专门机构。对于违反行政伦理规范的公务员予以严肃惩处,是使公务员遵守行政伦理规范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加强行政伦理规范的执法监督。应设立专门的行政伦理机关,并以立法的形式确定其职责和权限,负责对公务员从政道德行为进行监督并对违反从政道德行为进行惩处。借鉴国外经验,可以在我国设立行政伦理委员会。行政伦理委员会宗旨是:加强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提高公务员的行政道德修养,保障行政行为合法,促进廉政建设,提高行政效能。③完善公务员行政伦理教育、培训制度。对公务员进行行政伦理教育、培训是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我国公务员教育、培训制度已比较规范化,如《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十章和国家人事部发布的《国家公务员培训暂行规定》对我国公务员培训的原则、机构、分类等作了专门规定,但也存在方法单

一、缺乏长期计划性等缺陷,还应努力完善。着重对公务员财产的调查和监督,并对他们加强行政伦理教育和宣传,让伦理道德深入人心,并建立相关的执行机构,规定其职权,被对其限权,从而保证对执行机构的监督,加强对公众的教育,有利于通过非正式监督的途径,加强对各个有关机构的监督,以确保行政伦理法的有效实施。在这只前,我们还需对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分析,下文就着重谈谈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三、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任何理论的发展都考虑到现实的意义,即它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理论基础上,实践也得遵守客观规律,否则理论再丰富,实践再充分,没有利用价值和实际意义事情的发展,这情况有还不如没有。所以说,行政伦理法制化的研究出发点,也就是其必要性和可能性。首先,我们来分析下其必要性。

(一)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必要性

1.公共管理价值定位的变迁

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不是纯属偶然,而是遵循着一定的发展规律。公共管理理论也不会例外。从威尔逊开始,行政学也已走过了一个多世纪。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公共行政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扩大外交,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与联网的普及,人们的视野的变广,思想也更活跃了。也逐渐引发开始创新的热潮,这些也诱发了公共管理核心价值在根本上的转变,从而带动了行政管理研究重点的变化。

在传统的公共行政学中,行政被定义为国家意志的执行,其行为准则都是以经济高效为准的。在不参与决策的情况下,在当时看来行政是没有价值选择的而保持价值中立。但久而久之,随着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及变化,政府在对效率目标的疯狂追逐的,而忽视了对行政价值的关注,导致自身无法再用过去中立的价值态度和管理模式来控制局势和解决问题,价值中立的价值立场再也站不住脚了。行政人员随之也出现价值偏向,原因有二:第一、行政人员是国家权力的执行者,在行政管理中处于优势地位,其职权也为自身带来了方便,在监督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权力欲望不断膨胀,权力越大就越容易走向腐败,这是“自然”定律。再从“经济人”角度看,行政人员也是社会中的一员,其也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使得行政人员在行政执行上成为了左右不定的“摇摆者”。第二,在具体的行政过程中,由于法律法规等对各项管理措施停留在表面功夫,加上公共内容的不完备,行政人员必须根据自身所持有的态度,依靠个人情绪、爱好进行价值判断。如此,行政人员的自由裁量权不断增多。带个人色彩的工作作风也不断强化,因而行政人员难免会陷入伦理冲突的泥沼。从这两方面看,如果不对行政人员加以客观地指导,那么其行为必然会损害到公共利益、各种腐败行为也将不可避免的发生。因此,立法机关必须对行政人员的伦理困境加以指导,并控制其自由裁量权。这些都依赖于行政伦理法制化,使得行政伦理在法律基础上、依靠法律强制性和公正性,直接指导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最大程度上的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

因此,在构成要件和价值取向上,法制注重法律的形式特征,即统一性、普遍性、强制性和可操作性等,与法律的内容和价值取向无必然联系,而法治不仅注重法律的

形式特征,更加强调法律的实质内容和价值取向,要要求明确区分好法与劣法、善法与恶法,为此,推行法治要求遵循以下原则:法律至上、尊重及保障人权、以权利为本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政治权力相互制衡、司法独立。2.回应公众的需求

随着普法教育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法制观念的意识不断强化。民告官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人们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的需求都在不断增多,要求政府回应的问题也在不断增多。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务员一方面接受公众更大程度的监督,但另一方面将要满足公众更多的需求,因为,在生活之中的人们首先寻求依靠的就是行政机关。与此同时,对公众的多方面需求,又基于我国地大物博,人口又多,结合不同地域的不同情况,政府也迫于形势而提供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服务,很难做到统一、一致。这无疑是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在价值判断和选择上的一大麻烦。因此,行政人员所做的大部分行政活动对不得不根据自身的价值取向去满足大部分公众的需求,以保证最大化公共利益的实现。这种困境又间接赋予了行政人员更多的自由裁量权。在这种自由的“怂恿”下,行政人员难免会为了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而偏离公共利益。为了对行政人员进行约束,已颁布的法律以及相关法规,由于局限于行政人员自身约束,而这种软性质的约束,效果很不理想。这意味着需要将行政伦理对行政人员的约束强化,使其真正遵守行政伦理的相关规定。而行政人员伦理法制化正可以保障对行政人员的行政伦理起到的强制效果,同时也可以相当程度上避免行政人员视公共利益不顾而去利用公共权力追求个人利益、“公报私囊”等现在的发生。

在社会基础上,为了回应公众的需求,任何社会均可推行法制,不管是健全的还是不健全的,也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而真正的法治则必须要求以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市民人本主义三位一体构成的社会结构为其基础。在实现条件上,法制仅仅体现为一系列的法律条文和保证其实施的制度实施,只要存在立法者、执法者和司法者即可,而法治所要求的实现条件则要高得多,如:民主公正的立法体制,灵活创新的法律实施机制,独立完善的法律监督体系,高素质的法律职业队伍,广泛深入的守法护法意识,等等。都说明了法制化的必要性。3.行政人员的伦理自主性问题

行政人员角色的多样性要求其必须为了做好每一个角色而奋斗。作为行政人员,他需要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以及公共行政的高效率,需要接受组织的控制,也受到有关法律和规定的束缚;作为家庭中的一员,他需要为家庭承担经济责任,这就需要他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他同样也需要为自己的名誉和地位而奋斗。从行政人员的本质来讲,他在行政过程中担当了多重角色,而每种角色赋予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也许他扮演的就是负债者。从而在行使执行权力就可能产生偏差,如执行对象刚好是债主,由于原本的债务关系,就会造成其徇私枉法。所以由于行政人

员的特殊,使人们更容易陷入伦理冲突的困境,从而给行政人员带来了行政伦理自主性问题。

具体来讲,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中也充满着冲突,如其在行政组织中,要受上级的管理和指导,并服从上级的领导;而在其职位上,他受到行政职业道德规范的指导,当上级的命令和职业道德规范有所冲突时,自己该怎样呢?法是死的,人是活的,不择手段的完成上级任务难道不可以问题等等。在利益冲突问题上,行政人员就要面临这种“利益与职责之间、私人的生活禀性和公共角色义务之间的不可避免的紧张关系”[12]。职位责任、人际关系、私人生活禀性对其价值判断和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求助于各项法律法规的规范,但更少不了行政伦理的指导与规范。而伦理规范自身的软弱性又迫切需要法律的帮助。从这个角度出发,行政伦理法法制化为行使人民解决了个人伦理自主性的问题,为行政人员指明了方向,以使行政人员面对不同的困境都能有法可依,从而做出正确的行为。4.行政伦理法制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首先从道德层面来讲,人与人之间很大一部分的关系是靠道德来调节的,但道德并非万能的,其主要靠得是人的自律,如果有人不遵守,他也只能受到社会的舆论和谴责,而不会受到物质利益损失或法律方面的制裁,所以道德本质上的软约束性,要对行政人员行为加以控制,其道德行为一定要用法律加以约束,使其真正履行公务员应履行的职责。.其次,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还是转型时期我国行政伦理规范的迫切要求。建国以来,我们都要求行政人员做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过去由于经济水平及经济体制的局限,多数人对权利没有过多的价值倾向,而行政我国正在进行社会化市场经济建设,人民追求个人利益既合法正当,甚至会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非公职人员用各种手段发家致富。许多公务员从心里上开始不平衡,再加上政治体制的不完善,一些公共行政人员就陷入了伦理冲突之中,有些干脆以权谋私,并引发了多种多样的、严重的伦理问题,如权力交易渎职失责,权钱交易等。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行政运作过程中缺失最基本的行政伦理规范和法制秩序。因此,在新时期,对行政人员的伦理进行法制约束至关重要。而且由于市场经济的契约性、竞争性、开放性等特性,都要求以法律手段来调整各种主体之间的关系,行政人员是各种调控的直接执行者和落实者。所以更要对其行为进行法律高度上的规范,才能使他们切实的遵守基本的伦理规范。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又将此写入宪法。这是全党对邓小平民主和法治思想认识上的深化,标志了党的领导方式的重大改革和完善,也表明了我们党坚持依法治国,厉行法治的信心和决心。而在行政领域采取法制化,制度化,也是为了顺应党的号召,为了进一步实现行政伦理法制化,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

(二)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可行性

上述对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必要性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但光具有必要性还不能推出其在现实中合理性及合法性,所以还需要对其现实的可能性进行分析。本人认为,行政伦理法律法化的前提是道德的法制化。要想分析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可能,就要对道德法制化可能性为切入口分析。

在道德法制化前,还得先实现道德法律化,所谓道德法律化,就是以法律的形式对某些道德规范加以规定,即“立法者以成文的形式确认和保护它的基本道德主张”[13]。范进学指出,它是“立法者一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或道德规则借助于立法程序以法律的、国家的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14]。

从道德法制化的现实基础看,道德是一种软性约束,而法律确是种强制性规定。两者是否相互兼容,直接决定了道德法制化的现实可行性。我国大多数伦理学方面的学者通过如此深入研究,大多是都以道德和法律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及互补互成的关系为基础进行分析。我们也是从它们两者的共同点出发,来分析道德法制化的可能性:道德与法律两者都是有义务规范,两者便可以通过义务作为桥梁进行相互转换;再者两者在社会上也同样有很强的普遍适用性。

在此基础上,道德可以通过国家强制力量,保证最大程序的落实,使其更普遍化,变成人人都可以遵守的一般性规范;还有从逻辑的角度看,“无论是法律还是道德,都是既要产生规范效力的必须逻辑,又需要体现价值合理性的应当逻辑”[15]。所以从上述几点出发,尽管法律和道德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但是两者的共通性,为两者能联系起来创造了条件。

从道德法制化的理论基础来看,关于道德法律化的观点,也有学者持有怀疑的态度,他们的出发点也不无道理。作为义务的道德为了得到深入人心的效果是可以实现法律化的,而有些道德其标准过高也难免会不适合法律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只能作为一种理想而被人们追求,而不能强制的要求这样的道德就得做会人们的标准。而在博登海默的《法理学——法理学及其分法》的著作中,也捕捉到“法律和道德代表着不同的规范性命令,其控制范围在部分上重叠化。道德有些领域定位于法律管辖之外的,而法律中也有些部门几乎是不受道德判断影响的。但是存在着一个具有实质性的法律法规制度”[16]。由此,不难看出道德是可以法律化的,但被法律强制道德是有限的,即道德法律是有限的,同样道德的法制化也受到了制约。

在分析和解决道德法律化可能性问题之后,道德法律化的问题也就随之而解开了。而行政伦理的法制化可能性更依赖的是良好的法制化坏境。从目前来看我国正处于法制完善阶段,一如既往的提倡依法治国,强调加强和完善各项法律法规,这为行

政伦理法制化实行创造了先机,同时行政伦理法制化也完善和补充了我国的法制体系。当能够法律化的道德被立法机关通过之后,而是成立的法律时,为了使其得到执行,就必须设立相应的执法机关,而为了保障公共合法权利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司法机关,逐步建立法律在道德的行政及司法体系,从而达到道德法制化。而与此同时,也同样需要对公民在该法内容上的教育和对该法执法程序的了解,以保证此法的推广及普及。因此,同时在立法,执行,监督等各方面为行政伦理法制化营造良好的氛围,在道德法律化成为可能之后,行政伦理的法制化也及有发展的可行性。

四、我国行政伦理立法路径的思考

通过前文对行政伦理及其法制化的概述,我们了解到了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定义,完成了对其研究的前提步骤。接着对美、日、韩成功实现行政伦理法制化的背景、历程及特征进行了多方面的总结,再结合国内外现状,对我国实现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分析得出,在倡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我国行政伦理失范现象时有发生,腐败现状仍较为严重,这与“建设服务性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理论背道相驰。在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成为世界各国行政伦理管理发展的普遍超势下,也成为了我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必须树立科学的行政伦理标准,加强行政伦理立法;建立行政伦理规范的监督机构并赋予相关的独立监察权力;加强和完善行政主体的行政伦理教育、培训机构;强化非正式监督等内容。在下文我们将具体分析我国行政伦理立法的路径,怎样的行政伦理立法才能切实的解决我国的行政伦理现状?在行政伦理立法中还存在哪些问题等。

(一)行政伦理法制化的指导思想或基本原则

从具体上讲,社会主义行政伦理体系由三个层面内容构成,即行政伦理价值观、行政伦理规范和行政伦理选择机制。而在行政伦理法制化的过程中,其核心也是基础是行政伦理价值观。行政伦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政伦理价值观。价值观对道德观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仅确定道德的方向,还规定和引导人们的道德评价、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社会道德危机实质也是源于价值观的混乱。行政伦理是对行政价值进行评价、判断及选择的内在尺度,也是行政主体活动的价值取向。由于行政价值观在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的特殊地位,同时也决定了它在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现代社会的行政伦理价值观是公共行政的基本原则和政府的只能所决定的。中国现代公共行政的基本原则是人民民主主权原则;这就决定了人民利益和公共利益是我国行政机关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我国政府的中心只能是发展经济,引导和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机制,这就决定了追求客观效益应作为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与此同时,科学合理的行政伦理价值观应当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在吸取廉政、勤政、公仆精神等传统行政价值观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效率观

念、协调意识和法制观念。

其次,在确立行政伦理规范方面,在发展的角度来讲,行政伦理规范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规范,是根据社会实际情况而制定的规范,在不同时期,对具有不同行政职责行政工作人员会有不同的要求。就目前而言,主要应当提倡公正、诚信、廉政、勤政等:(1)公正可以防止政府工作人员受到社会关系、金钱往来或个人的某种理念的影响使其不从公共利益出发,不依法秉公办事,而使利益分配的砝码倾向于个人利益或行业集团利益而使社会利益、国家利益受损失。公正对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有这主要意义;(2)从古至今,诚信一直被视为“立人之道”和“立政之本”。只有诚信于民,才能取信于民。管场中各种腐败行为和暗箱操作造成了整个社会的信用匮乏。为官为政者的一言一行都要对人民负责,这样才能取信于民。才能保持社会的治安;(3)中国共产党在党十四大明确要求“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中国也有着“为政以德的传统”。;廉洁作为一种行政伦理规范,要求公务员洁身自好,不损失肥私,做到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因此提倡廉洁要求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廉政建设;(4)勤政是从公务员业务素质和敬业态度出发,要公务员以高度的责任心,努力追求、创造最大化的工作效率和业绩。这是对公务员的一种督促,一种警策,更是公民和正义之间平等“契约关系”的一种具体体现和制约。

行政选择就是一种伦理选择。对于行政选择起决定作用的伦理动因是:行政业务、行政良心和行政人格。行政义务就是行政道德责任。它是行政主体在行政活动对国家政府及人民利益所承担的责任。行政良心强调的是行政主体的自律、就将行政义务上升到一种自觉意识,而行政人格是行政伦理发展的最高阶段。它是通过一系列的行政活动而形成又表现于一系列活动中的一种品格,是我们在行政伦理建设及行政伦理法制化道路上的最高目标。

从上述三个层面的分析及各自发展的方面和目标,也为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只要我国在行政伦理法制化过程中,以行政伦理价值观为切入口,制定相应的行政伦理规范,再选择切实可行的行政伦理机制,设立执法机构及监督机构,那我国的行政伦理法制化的成功将指日可待。

(二)我国行政伦理立法模式选择

我们通常认为,法律是由货架制定或认可的,然而在本质上讲法律确实由其具体的人来制定的,是由具体是立法机构起草、修改和审定的。因而立法者的色织决定着法律的生命力:立法者的法律学识、法律修养,法律意识直接影响着法律的制定。由于复杂的原因,我国立法中的许多人不仅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教育而且也没有经历必要的法律实践训练,加上大会期短,审议法律草案的时间不够充分,讨论问题流于形式,走过场,走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较广的国家里,不可能人人都有机会和能力参与法的

制定,于是将法的制定委托给那些能够完成此项任务的精英人物和专门机构身上就是必然的,也是应该的。而在当前中国现在伦理法制化经验不足、法制机制不成熟的转型时期,更要注重参与立法者及专业人士的素质要求。彼得·F·德鲁克认为“专业人员伦理的基本准则,是公共责任伦理的基本准则”[17]。这也客观要求了专业人员,要求其具备高素质和较高的思想伦理领悟。要做到公正、公平、有害则不为、处处为人民利益最大化考虑。而行政伦理立法也同样应该对城外的现在伦理立法以及国内已有的其他法律作为基础和借鉴。1.域外的行政伦理立法模式选择

国际上行政伦理法制建设的成功经验,很值得我国借鉴,下面主要以美、日、韩三国为例,对其进行比较及立法方向的介绍:

首先,在形式上,这些发达国家的行政伦理规范大致有三套系统:一是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确定公共行政的道德。譬如:早在1958年7月,美国国会以共同决议书的形式通过了《政府工作人员伦理准则》;1978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政府行为伦理法》等。另外,政府的以部门根本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了适合本部门的伦理规范和实施办法。二是由机关组织提议的用于规范其成员国政府行为伦理规范。譬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89年将治理国际腐败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之后也先后提出了《制止贿赂公约》《改善行政伦理行为决议书》等,这些规定对于改善和规范成员国的公共行政行为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是公务员职业社团制定的伦理准则。譬如,美国公共行政行学会同理事会经过反复讨论。于1981年通过了一系列道德原则,并在此基础上于1984年制订一部道德准则。其次,在管理体制上,建立了一套立体式,多层次,多方面的反腐倡廉体系。这些机构既包括像OECD这样的国际联合机构,也包括国内职业协会与学会以及其他一些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团体,甚至还有不少私人伦理咨询公司,也加入到政府伦理建设的阵营。除此以外,也通过立法新创或授权立法成立了各种行政伦理、管理机构。甚至在许多部门及许多州和市的议会和政府,也设有伦理方面的工作机构。第三,在教育科研上,本也有一支强大的教育科研队伍和机构。这些机构不仅受理政府伦理咨询,而且协助政府做行政伦理培训。在美国,高等院校也成了美国行政理论的研究、培训和咨询的重要基地。2.结合实际——我国的行政伦理立法模式选择

从上述不难看出,在域外诸国行政伦理立法的过程中,不仅是以国家立法的形式立法,更多的是国际组织,国内的一些行政职业协会与学会,甚至还在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和协助政府建设行政理论法制化环境。这样做充分发挥了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倾听它们的心声,立法也更切实际,更能于民相通。结合我国实际,法律普及存在过于表面化。许多人处在守法的阶段,而没有真正的“知法,懂法”。甚至我国立法机构

中的参与立法的人员也有很多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法律教育,而多数偏于自己的喜好或者盲目跟风来制定法律法规;再加上我国地大物博,人口过多,这也阻碍了法律普及和群众的参与程度。结合这一实际,得出三种模式:(1)行政机关立法模式。这也是最基本的,主要指由有立法权的机关委托行政机关起草有关伦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其他重要的规范性文件的行为。涉及多个相关部门时,委托一个部门牵头,组织其他有关部门共同起草跨部门跨行业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其他重要的规范性文件的行为。这些不仅加强了各部门的联系,同时还杜绝了个别部门为了自身利益而偏离立法目标。有一个部门牵头,也解决了各部门职能划分不明确时而出现“踢皮球”现象。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部门及部门之间的工作效率,并起到相互监督的效果。(2)法学专家立法模式。积极发挥高校,科研机构丰富的法学人力资源优势。聘请全国著名大学、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起草行政伦理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重要的规范性文件。充分发挥法学家的特殊性,一他们受过专门的法律教育并形成成熟的法律体系;二他们不同立法机关或政府工作人员,他们能更客观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虑及国家利益和人民的利益,为利益寻求平衡点。从而制定出科学的、公正的行政伦理法。(3)就业律师方法模式。发挥职业律师丰富的职业经验优势,组织有丰富职业经验的律师共同起草,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因为更多的会站在行政相对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会提高立法工作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但他们都有各自的弊端:行政机关立法更多会站在国家利益或者部门利益角度考虑问题,往往忽略行政相对人的利益;执业律师立法正好与之相反:往往忽略国家利益、单位利益,体现行政相对人的利益,甚至于体现其阶层利益;而法学专家立法,站在社会利益的角度,立法工作也只有科学性和前瞻性,但其制定的法律缺乏操作性,过于抽象性,不便于被大众接受。综合分析,应当发挥各个立法模式的优势,共同参与伦理立法,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及行政相对人的利益,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系统的考虑问题。即其立法将会做到科学性、民主性、前瞻性、可行性等存的法律模式。这才是行政伦理法制化应追求和实现的立法模式。

(三)关于行政伦理立法的几个问题

行政伦理法是为了提高公务员的廉洁度,增强国民对本国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信任度。但是这一目标能够实现,光有完善的法律体系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些法律体系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执行,构建法律体系和工作就变得毫无意义,反腐的工作还是不能取得进展。例如韩国在1981年就已对行政伦理立法,但由于该法并未得到执行,反腐的效果并未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因此,在制定了相关伦理法律法规体系后。就应成立相应的执法管理机构,并对其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规定。充分考虑立法的适用对象,立法的具体内容,执行和监督及其执行程序等几个立法问题。

1.适用对象

行政伦理就是行政领域的伦理,是指调整行政主体在国家事务的治理和管理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利益的,是衡量行政行为的一种规范标准。从字面理解,行政伦理是行政领域的伦理,而涉及行政领域的主要有国家机关、政府组织、社会团体,也少不了企业和市民方面的伦理问题。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无论是怎样的社会,即治家伦理和国家公务员伦理对企业家及市民伦理都起着引导、示范的作用。尤其是公务员职务所接触社会各方面的广泛性,从而这些国家公务员的优良的道德表现是赢得公民信赖的一种资本和手段。为了防止政府危机,也必须加强其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伦理道德素质。从立法的角度看,由于国家公务员的特殊性,在行政伦理范畴内的决定性的地位,所以行政伦理立法的主要使用对象应该是国家机关、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任务。而在中国是“党指导部门、部门服从党”的原则,所以在行政伦理法制化的道路上,要注重党组织及党成员在行政伦理方面的要求。在法的层面上,对公务员的职能做义务要求,要求公务员履行其最最初的志向,即为全国人民服务,谋求为整个社会做贡献;并要求他们时刻注意抑制利己部分的利益扩张。通过法的强制性,最终达到防止权力交易,渎职失责,权钱交易,以权谋私,渎职犯罪等行为。再者,公务员也是公民中的精英部分,其本身具有较高的素质和思想悟性,懂得知法、守法。所以行政伦理法很有必要从国家行政工作人员下手,他们得到了规范后,通过他们的引导和示范,更直接的赢取公民的信赖,使行政伦理立法得以更好的落实。2.行政伦理立法的内容

行政伦理法制化指的是行政伦理章程化,其内容包括行政伦理规范和行政伦理法律两部分。从本质上讲,行政理论法律也是一种行政伦理规范,只在强制性上稍有区别。而行政伦理规范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类型:(1)应为型规范,即对行政人员的最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可为型规范,是对行政人员的道德要求,如恪忠职守敬业等;(3)不可为型规范,是对行政人员的道德戒律,如不得以权谋私、弄虚作假等。通常情况下,只有一种道德规范能够法制化,而对前两类道德规范涉及的行为、法律往往是无能为力的,只能靠行政人员的修养来约束和督促自身的行为。行伦理理论规范包括三种规范,行政伦理法律仅指的是第三种类型的规范。

在域外,行政伦理规范的主要内容大体包括:要求公务员必须忠于职守,忠于宪法,忠于国家;公务员必须廉洁奉公,不能以权谋私;公务员必须严守国家机密,树立公务员在公务内外的形象。而美、日、韩三国制定有专门的行政伦理法中,其内容大致就包括:公务员应该遵守的伦理法规;财产、礼品等申报与公开;对行政伦理法规进行管理的伦理委员会的设置及其职责等。其伦理法内容主要是禁止政府工作人员以其权力、地位和影响力直接或间接的谋取任何私利。

在国内,我国人事部曾于2002年2月21颁布了《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这是对公务员现在伦理要求规范化的一个体现。主要内容包括:政治坚定、忠于国家、勤政为民、依法行政、务实创新、清正廉洁、团结协作、品行端正八项。但其内容不够完善,如在我国干部用人的腐败可谓是最大的腐败,其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未来,甚至威胁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提升干部素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刻不容缓的,所以应在规范中加入“选贤任能”。而在行政伦理立法方面,也制定了一些行政伦理方面的法律规范,也的确从领导干部入手,督促他们廉洁从政,也制定了相关收入申报的规定等。这也标志着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步入了新的阶段。

但由于经验匮乏,实践时间还较短,导致认识问题不全面或者实施条件有限而不能使行政伦理法得到更好的落实。所以我们更要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我国有必要在行政伦理法律规范中增加以下内容:

(1)应该对经济利益冲突做出相关规定。当公务员自身的某些经济利益与他的职责有关时,公务员应被禁止参与此项经济利益相关的公务;(2)国家也应该制定公务员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作些规定,防止寻租现象的发生;(3)当前我国政府部门弄虚作假现象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对这种情况一定要严厉监督管理,从重惩处;(4)当前国内很多干部腐化堕落,生活作风不太检点,只看政绩,无视作风,这也使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信赖度大打折扣;(5)还有对一些准则要强调它的是期限。这些应该在行政理论法得以体现。学习国外成功的典例、结合当前国情,在原有的基础上,强化或补充一些适于公务、职场理论法规,不能过于理想化,要切合实际情况,对公务员行政伦理行为做出合理的、科学的要求。这对行政伦理法制化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3.行政伦理法的执行、监督及其程序

对于违反行政伦理规范的公务员予以严肃惩处,是对公务员遵守行政伦理的重要保证。从立法的权威性出发,因此,很有必要加强行政伦理规范的执法监督,理应设立相关的行政伦理机关,并以立法的形式确定其职责和权限,负责对行政人员的想年改为进行督促并对违反进行惩处。效仿美国、日本,可在我国设立行政伦理委员会,来加强公务员行政伦理道德建设,提高公务员的伦理素质,并保障了行政行为的合法。委员会应由人大选举产生,划为国家法定机关,对全国人大负责并向其定期汇报工作。其职责在于:检查公务员的行政行为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受理对国家公务员违反法律法规及行政伦理方面的道德控告、检举,并负责调查处理。委员会在履行职责的同时应拥有以下权限:(1)接受举报权;(2)调查权、搜查权、逮捕权、限制处理财产权;(3)制定机关政策法规权;(4)独立预算权等。与此同时,委员会也应受到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的监督,并对人大报告工作,这也是为了加强对委员会的监督,接受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及司法机关的正式监督,也应接受非正式的监督,如公众、新闻媒

体及舆论等方面的监督。

借鉴各国的行政伦理法要得到有效执行的经验,必须要界定好管理机构的只能。而只能主要牵涉三个问题:“管什么,怎么管,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19]。在怎么管的问题上,伦理委员会发现公务员的行为与伦理法相背,就得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制止,情节严重,移交司法部门处理。应怎么管?伦理委员会内行政伦理法授予的权力,对公务员进行有效监督。在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上,伦理委员会应根据伦理法规体系的相关规定审查公务员的相关事务,再者就是对行政伦理法进行宣传。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看执行程序。众所周知,再好的法律或法规、体系,执行效果得不到保证的话还是徒劳。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我国应该注意到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实现法治。法治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活的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19」。而在各国的执法程序中都体现了科学、公正的原则。一般的执法程序为:伦理审查会的调查→惩戒处分前的劝告→伦理审查会实施的惩戒→结束调查并提请司法机关的审判→法院审判→宣告处决。其中的关键是司法审查,要根据相关伦理法规,公平、公正、公开的审判案例,依法对违法人员做出相应的处罚。通过执法工作的不断进行,伦理法制影响逐步扩大,因而“组织中文化和氛围等会伦理规范,个人的信仰和决策行为就符合道德规范”[20]。

结 语

行政伦理法制化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工程。纵观世界,美国、韩国以及日本为追求政府的廉洁、公正等目标先后将行政伦理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在反腐方面取得效果明显。在顺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背景下,更应积极探索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完善依法行政并引导行政伦理法制化朝着构建和谐社会的方向不断迈进。它是行政领域道德的感召力,是理性控制感性的行政伦理。

行政伦理法制基于伦理与法治的“同质性”,将道德建设纳入法治的轨道,运用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有助于实现行政主体的自律与他律的统一,从而提高行政人员的伦理道德素质,提高行政机关的行政能力及行政判断力。

当代中国行政伦理法制化应努力建成以服务为基点,以公平、公正为目标,以法行政的伦理体系。要充分尊重公民的利益,切实落实公务活动中的职责,促进公务员以专业化和职业精神从事公共行政活动。同时,这样的行政伦理也要求借助立法,以及法的执行和监督各个环节的补充。制定出伦理法并贯彻实施,发挥行政伦理法在反腐中的作用,立法、执法、执法监督一手抓,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做到根除腐败。注重行政伦理法内容建设以及相关法规体系的完善,设立伦理委员会,规定其成员的职权,并设立专门机关对其进行监督。在法制化道路上,发挥正式及非正式的行政伦理监督,增强公共行政行为的透明度。以科学管理的态度来处理公共行政,时刻代表着公共利

益。以客观行政伦理法制化成为构建服务型政府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加速器,使其在行政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谢 辞

首先要感谢我的父母,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我难以完成我的学业。

其次是感谢我的导师 龙跃牛 老师,无论有多忙,他都会尽心尽力地阅读、修改我的论文,并帮我整理思路,指出我的不足。在此表示我深深的感谢!

另外,感谢校方给予我这样一次机会,能够独立完成一个课题,并在这个过程当中,给予我们各种方便,使我们在即将离校的最后一段时间里,能够更好学习一些知识,增强我们实践操作和动手应用能力,提高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再一次对我的母校表示感谢。

注 释

[1]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日报,2001年9月27日第一版.[2]肖萍.论公务员职业道德法制化建设.求实,2001(9):52.[3]Preston·N ,understanding , Sydney : Federation Press, 1996 :16.[4]周奋进,转型期的行政伦理,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3:3.[5] [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7 [6]李建华.行政伦理导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66~77.[7][美]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30 [8]严波,浅析和谐社会中的政府行政伦理建设——美国经验的启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0):75.[9]袁准.中韩行政伦理比较及其启示,理论界.2006(12):226.[10]任勇.韩国反腐败进程及其经验.国际资料信息.2007(4):9 [11]周实,刘亚静,日本《国家公务员伦理法》的特殊及启示.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6.[12] Tasman·J, Obligation and the Body Politic.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0:18.[13]曹刚.法律的道德批判.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98.[14]范进学.论道德法律和法律道德化.法学评论.1998(2):34.[15]彭凯云,梁秋化.道德的法律分析.广西社会科学.2002(1):831.[16] [美]博登海默.伦理法哲学及其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86.[17] [美]彼得·F·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18]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第二版).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48 [19]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评).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99.[20] Ford·R·C and Richardson..Ethical Decision Making: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4,13:217.参考文献

【1】尼古拉斯·亨利(著).公共行政与公共事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708 【2】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30

【3】丹尼斯,怀特,彼得弗伦德(编)伦理学经典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19 【4】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日报,2001年9月27日第一版.【5】肖萍.论公务员职业道德法制化建设.求实,2001(9):52.【6】Preston·N,understanding,Sydney : Federation Press,1996:16.【7】周奋进,转型期的行政伦理,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3:3.【8】富勒.法律的道德性,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7 【9】严波,浅析和谐社会中的政府行政伦理建设——美国经验的启示.国家教育行政政学院学报.2006(10):75.【10】任勇.韩国反腐败进程及其经验.国际资料信息.2007(4):9 【11】周实,刘亚静,日本《国家公务员伦理法》的特殊及启示.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6.【12】 Tasman·J.Obligation and the Body Politic.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0:18.【13】范进学.论道德法律和法律道德化.法学评论.1998(2):34.【14】 博登海默.伦理法哲学及其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86.【15】 彼得·F·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16】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第二版).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48 【17】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评).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99.【18】Ford·R·C and Richardson..Ethical Decision Making: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4,13:217.【19】李建华.行政伦理导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66~77.【20】袁准.中韩行政伦理比较及其启示,理论界.2006(12):226.【21】曹刚.法律的道德批判.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98.【22】彭凯云,梁秋化.道德的法律分析.广西社会科学.2002(1):831.

下载行政管理 第七章行政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行政管理 第七章行政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行政管理-高级行政文秘方向

    2011年新申报专业及方向资料 ——行政管理(高级行政文秘方向) 1、 所依托的专业名称以及新增的专业方向名称 所依托的专业名称:行政管理。 新增的专业方向名称:高级行政文秘。2......

    行政审批改革汇报

    汇报材料 (XX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尊敬的X书记、各位领导: 卫生计生作为保障健康的重要民生部门,与群众的健康权益息息相关,县卫计局按照“三集中、四到位”的要求,派行政审批股......

    交通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初探

    1.交通行政综合执法的内涵交通行政综合执法是综合行政执法在交通行业的具体体现。 我国关于行政综合执法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1996年10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

    依法行政与交通行政管理改革讲稿

    依法行政与交通行政管理改革讲稿 依法行政与交通行政管理改革 如何治理国家,是人们长期探索的一个重大命题。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迄今为止,法治是治理国家的最好模式。“国无......

    行政管理论文(浅谈我国城市建设及改革对策)

    08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浅谈我国城市建设现状及改革对策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城市管理工作日益得到重视。实现城市化、构建和谐社会则必须加强城市管理体制的......

    浅析我国人事行政管理弊端与改革

    目录 浅析我国人事行政管理弊端与改革【摘要】 人事行政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人事行政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政府工作的成败以及国家命运的兴衰。但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形......

    行政管理专业 《改革政府》读书笔记 原创(合集五篇)

    《改革政府》读书笔记涂晓霞 2012100920[摘要]本书严厉批评了当代美国官僚主义,立足于以比尔·克林顿为代表的新民主党人的道路,即不争论政府的大小而力求政府的效率,不强求政府......

    建设局行政管理工作总结行政管理工作总结行政后勤管理工作总结

    建设局行政管理工作总结行政管理工作总结行政后勤管理工作总结工作总结建设局行政管理工作总结今年,我区全面推行旧城改造的第一年,改造地块遍布全区所有街道,拆迁项目之多为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