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讲稿1

时间:2019-05-14 19:11: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绪论讲稿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绪论讲稿1》。

第一篇:绪论讲稿1

• 第一节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

• 中医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伴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 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以及哲学思想的发展密不可分。• 中医学中包含有丰富的中医护理内容。• 特点:医中有护,医护合一。

• 中医护理学经数千年历代医家的实践、总结、不断完善,并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一、古代中医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 远古时期:护理学的萌芽阶段

• 原始人类本能地采用一些方法保护自身、减轻痛苦,即为医护活动的开始。

• 当人们发现一些本能的方法具有预防疾病和康复的作用,从而有目的地去实施时,及形成了护理学的萌芽。•

一、古代中医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 夏商周时期:护理学的雏形阶段

• 社会背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医护知识的积累和提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 疾病预防和保护健康的观念和方法

• 医学分科、个人卫生、饮食禁忌、动植物药物、情志致病 •

一、古代中医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 战国至东汉时期:护理学的理论体系建立阶段

• 标志:《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 华佗:后汉时期杰出医家,外科和医疗体育的奠基人。1.《黄帝内经》——战国时期 2.《难经》——秦汉时l期 3.《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年张仲景编 著 4.《神农本草经》

——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5.华佗

—五禽戏(虎、鹿、猿、熊、鹤)

•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黄帝内经》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因、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预防、治疗、养生、护理等。书中还详细论述了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包括生活起居、饮食宜忌、情志护理、服药护理、病情观察等,奠定了中医护理学的基础。

• 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方面,对劳逸结合和情志变化所致的各种病证提出了针灸、导引、推拿、热熨、熏洗的护理方法。

《难经》 难,即问答的意思。全书共81个问答,称为“八十一难”。该书用问答方式,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因,病机,诊断,治则等,尤其在脉诊和针灸治疗方面内容较《黄帝内经》更为详细,丰富了中医护理的内容。《神农本草经》 成书于汉代,载药365种,根据养生、治病、有毒无毒分为上、中、下三品,并将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方剂中用药七情。它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 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后被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前书以外感病为主,后书以内伤杂病为主。是我国最有影响的一部临床医学巨著。成就:创立了脏腑辨证和六经辨证。• 阐述八法及护理措施,是中医护理的重要原则。

• 煎药方法、服药注意事项及观察服药后的不良反应、处理方法、饮食宜忌。

• 急救护理:救治猝死、自缢死、溺水死患者的具体措施,发明了口对口呼吸救治自缢者的方法。

• 首创多种中医护理技术:灌肠法、熏洗法、含咽法、烟熏法、坐浴法。• 饮食护理:四时、妊娠、等饮食宜忌。•

一、古代中医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 晋隋唐时期:护理学的理论体系发展阶段 1.《脉经》—晋代 王叔和 我国最早脉学专著。2.《肘后救卒方》—东晋 葛洪 各科护理

3.《诸病源候论》—隋 巢元方 我国第一部病因病、证候学专著。发展补充了各种中医疾病的中医护理方法。病情观察、饮食护理、乳痈护理、4.《千金要方》—唐 孙思邈 记载处方和各种治病手段。饮食护理、精神调护、细葱管导尿术。

5.《外台秘要》—唐 王焘 病情观察、传染病患者护理探视制度。•

一、古代中医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 宋金元时期:护理学的理论体系创新阶段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 陈无择 病因护理。金元四大家: 刘河间→刘元素→火热论→寒凉派 张子和→张从正→攻邪论→攻下派 李东恒→李杲→脾胃论→补脾派 朱丹溪→朱震亨→相火论→滋阴派

《饮膳正要》—元代 忽思慧 饮食护理。饮食营养学代表作。•

一、古代中医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 明清时期:中医护理学内容充实阶段(1)《本草纲目》—明代 李时珍

(2)《景岳全书》—明代 张景岳 孕产妇的起居和饮食护理(3)《修龄要旨》—明代 冷谦 养生康复护理(4)温病学说

(5)《侍疾要语》—清代 钱襄 第一部中医护理学专著。饮食护理、生活起居护理、老年患者护理。李时珍《本草纲目》 :

主要成就:

(1)总结了16世纪前我国的药物学(2)纠正了以往本草书中的错误(3)提出了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4)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

(5)保存了大量古代文献,丰富 世界科学宝库 温病学说

(1)《瘟疫论》—明代 吴有性 戾气。传染病的护理措施、饮食护理。(2)清代温病四大家——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王孟英。著作:吴鞠通《温病条辨》;叶天士《温热论》 饮食护理、口腔护理、病情观察(舌苔脉象)

二、近代中医护理学的发展

(1)继承和整理前人学术成果 :《理瀹骈文》—中医外治法、中医护理操作技术

(2)中西汇通:《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 中西医结合(3)京师同文馆

(4)北京协和医科大学、齐鲁大学医学院护理学校 •

三、现代中医护理学的发展 • 教育

• 中医护理工作指南

•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 国际交流

• 第二节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 整体观念 • 辨证施护 • 防护结合 •

一、整体观念 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人体结构的整体性

(2)人体生理功能的协同和制约作用(3)人体病理变化相互联系影响(4)在诊治上,以外测内,正确诊断;

(5)在治疗护理上,调节全身脏腑功能,治疗局部疾病,外治法治疗内在疾病 • 心-小肠-舌-脉 •

一、整体观念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天人相应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能影响社会,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人的身心机能。•

二、辨证施护

• 辨证施护包括辩证和施护

辩证:就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将四诊所收集病情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而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和邪正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施护: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原则和方法。

• 辨证施护要充分应用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原则。• 先明确三个概念:

症:主要是指症状,是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如发热、咳嗽、头痛等。证:即证候。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疾病的病因、病变部位、性质、程度、邪正之间的关系等)。

病:即疾病,是指有病因、病机、发病形式、发展变化以及转归预后的一定规律的病理全过程。是对疾病发展全过程中特点与规律的概括。如感冒、痢疾、哮喘等。• 所谓“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不同的证型,因而采用的治疗方法也就有异。

•(例如:感冒有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的不同,风寒感冒当辛温解表,风热感冒当辛凉解表)

• 所谓“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由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性质相同的证,可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

所谓“同病异护”,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不同或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因而采用不同的护理原则、措施和方法。

• 所谓“异病同护” 是指不同的疾病,由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性质相同的证,可采用相同的护理原则、措施和方法。

•(比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式不同的疾病,但都表现为中气下陷的证候,都可采用补中升提的护理原则与方法。)•

三、防护结合

(一)未病先防 1.养生以固护正气

(1)顺应自然(2)调摄情志(3)起居有常(4)饮食有节(5)锻炼健身 2.防止病邪毒气侵入(1)慎避外邪(2)避疫毒、防疠气(3)预防药物、防止传播 •

三、防护结合

(二)既病防变

指疾病既然发生,应力求早诊断、早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1.早期诊治 2.控制传变

• 第三节

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意义 • 第四节

中医护理学发展展望 • 复习题

• 中医护理学的特点? 感谢聆听

第二篇:绪论讲稿

法律逻辑学教案

第一章

第一节

逻辑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逻辑”的含义

二、逻辑的产生

逻辑问题(亦即思维或论辩的正确性问题)成为人们的研究对象,几乎同时起源于三个古老的国家,即古代的希腊、印度和中国。不过,真正形成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并在世界各国流传至今的,是古希腊的逻辑学,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迄今已有2000多年。

在古希腊,当时虽然是奴隶主贵族政治时期,但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

一方面,社会政治生活中演讲辩论的风气盛行,不仅出现了一批专门以论辩为职业的人,而且还出现了一批专门培养所谓有智能、善辩论者的教师,即智者学派。

另一方面,古希腊的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特别是以欧几里德为代表的“几何学”有了很大发展。这不仅表现了人们已具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而且,其证明本身就包含了逻辑知识。

古希腊逻辑科学的创始人是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至公元前322年)。他的《工具论》一书奠定了逻辑科学的理论基础,他被称为“逻辑之父”。

《工具论》包括《范畴篇》

(即概念),《解释篇》(即命题与判断),《前分析篇》、《后分析篇》(即推理与证明),《论辩篇》(即论辩常识),《辩谬篇》

(即揭露诡辩的方法),这本书对后世影响很大。

亚里士多德以后,直到中世纪,欧洲的逻辑学家在逻辑学的基本理论方面虽作了一些研究,但发展不大。

在我国,先秦时期的逻辑思想异常活跃,社会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当时的诸子百家为使世人采纳己见,便相互辩诘,其中有很多逻辑方面的知识。惠施、公孙龙、韩非和苟况等人,都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逻辑理论,特别是后期的墨家的逻辑理论就更加完整和系统。

《墨经》是一部内容非常丰富的逻辑专著,它包括《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在这部专著中,当今逻辑学所讲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在《墨经》中都已有论述。比如,《小取》篇中说:

“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这里的“名”相当于概念,“辞”相当于判断,“说”相当于推理。它说明了概念是用来反映事物的,判断是用来推导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我国古代的逻辑学先后被称做“名学”、“辩学”、“理则学”和“理论学”等。到了东汉时期,由于董仲舒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的逻辑学说便趋于衰微了。

在古代印度,同样是诸教纷纷兴起,他们之间互相论争,其中,胜论派和正理派开创了因明学。“因”指推理的依据,“明”即通常所说的“学”,“因明”就是古代印度关于推理的学说。如陈那在《因明正理门论》中提出的“三支论式”认为,每一个推理形式都是由“宗”、“因”、“喻”三部分组成。这里所谓的“宗”相当于三段论中的结论,所谓“因”相当于三段论的小前提,所谓“喻”相当于三段论的大前提。

古希腊的逻辑学、印度的因明学和中国的名辩学,犹如三颗瑰丽的明珠,在世界古代逻辑史上交相辉映。

三、逻辑学的发展

16世纪以后,资产阶级革命带来了科学的革命,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发展迅速,使逻辑逻辑学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甚至可以说是经历了伟大的转折。

例如,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笛卡尔的解析几何,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微积分,伽利略的动力学,拉普拉斯的星云说,并且电磁波的发现,蒸汽机、涡轮机、电动机的发明都在这个时期。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被马克思誉为

“整个近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弗兰西斯·培根,建立起归纳逻辑理论,主要著作《新工具》。

法国著名数学家笛卡尔则进一步完善了演绎法,并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关于推理过程中可以运用简单的符号,建立“普遍数学’’的设想,给后继者创立符号化的数理逻辑以启迪。

17世纪法国波尔·罗亚尔修道院的阿尔诺和尼卡尔合写并出版的逻辑著作,即被后人称的“波尔·罗亚尔逻辑学”,更是大大地丰富和完善了原有逻辑学的内容,成为近代逻辑学中最早的也最具代表

性的逻辑学教科书,流传甚广,影响深远,可以说传统逻辑学的主要内容和体系,至此基本定型。

17世纪后半期,特别是18世纪以后,传统逻辑在原有基础上朝着两个根本不同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人们基于传统逻辑还不够形式化而带来的不精确、不系统的弊端,在传统逻辑基础上发展出了数理逻辑。

早在17世纪末期,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在笛卡尔思想影响下就设想把数学方法应用于逻辑,把逻辑推理变成纯符号的逻辑演算,使逻辑成为一种证明艺术,并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尽管他后来中断了这一研究,设想未能实现,却给逻辑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对后来数理逻辑的创建起到了重要作用,因而被公认为数理逻辑学奠基人。

此后,经过19世纪末期英国数学家乔治·布尔、德·摩根,以及后来的德国数学家弗雷格和20世纪英国数学家罗素、怀特海等许多人的努力,前后经历了200年左右的时间,终于建立起了严密、完整、崭新的逻辑体系——数理逻辑。

另一方面,在科学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18世纪末期德国的一些哲学家却从另一个角度批评了传统逻辑的不足。他们基于传统逻辑只研究思维的形式,没有把思维的内容和思维的形式统一起来;基于它只立足于思维的确定性而撇开了思维的变动性、辩证性,提出了研究辩证思维的问题,从而出现了辩证逻辑。

德国哲学家康德首先对传统思维提出批评。他认为亚里士多德的

逻辑虽然完善,但它只研究思维的功能及其形式,不研究思维的内容、来源,因此他把这样的逻辑称之为“形式逻辑”、“普通逻辑”,使传统逻辑的这种称谓流传至今(不过,当代学术界更倾向于认为严格意义下的形式逻辑仅指数理逻辑,而把传统逻辑称为普通逻辑)。

继康德之后,19世纪德国的辩证逻辑的创始人黑格尔在批评传统逻辑的基础上,努力用他的辩证法观点来改造旧逻辑,建立新逻辑。他在《逻辑学》这一巨著中,系统地研究了思维的辩证或辩证思维的问题,勾画出了一种新的——即辩证逻辑学科体系的轮廓。

自此也可以说又诞生了一种与传统逻辑根本不同的、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的另一种意义上的逻辑——辨证逻辑。

第二节

法律逻辑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

一、法律逻辑学的性质

法律逻辑学是一门介于普通逻辑学和法律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一门工具性质学科。

二、法律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法律逻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法律思维形式及其规律。思维形式:是思维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思维内容是思维反映的特定对象及其本质和规律;思维形式是思维赖以存在和表达的方式,即概念、判断和推理。

思维的逻辑形式:是指思维形式的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

例如:

所有金属都是导电体。

所有出现尸斑的尸体都是死后2-4小时的尸体。所有哺乳动物都是用肺呼吸的动物。所有S都是P。又如:

如果死者背上有自己无法形成的致命伤,那么,死者是被人杀害的。

如果数X能被8整除,那么,数X能被4整除。如果p,那么q。

再如:

法律是有阶级性的,刑法是法律,所以,刑法是有阶级性的。

所有出现尸斑的尸体都是死亡后2-4小时的尸体,本案死者的尸体是出现尸斑的尸体,所以,死者的尸体是死亡后2-4小时的尸体。

M是P,S是M,所以,S是P。

逻辑形式是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构成。

逻辑常项:是思维形式中不变的部分。如:所有„都是„ 如果„那么„

逻辑变项:是逻辑形式中可变的因素,即可以表示任何具体内容的部分。

如:S、P、M、p、q S、P、M是词项变项;p、q是命题变项。

法律逻辑学是我国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法律逻辑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质,是结合案例分析而建立在普通逻辑原理基础上的,是和语言逻辑学、教育逻辑学、医疗逻辑学等并列的形式逻辑的分支学科.由于高校的法律专业是为社会培养法律方面的人才,法律工作者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素质和严谨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训练法学专业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法律逻辑学成为法律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第三篇:诊断学绪论和问诊讲稿

诊断学讲稿

(面向临床医学各方向)

诊断学绪论

一、结合例子讲述诊断学的概念:

(引导学生看病的体会,理解诊断的过程)

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诊断思维的临床学科。是通过对疾病的症状、体征及其他表现的识别与分析来判断疾病程序和方法。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是各科临床医学的基础。诊断学阐述诊断疾病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是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关键,因此一定要诊断学教学的全过程中注意训练临床诊断基本技能。通过诊断学教学,必须掌握疾病的诊断原理和方法,学会采集病史、综合和分析客观的人体资料,概括诊断依据,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专业课奠定基础。

二、诊断学的内容(举例,并提问)

病史采集

即问诊,是通过医生与患者进行提问与回答了解疾病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只要患者神志清晰,无论在门诊或住院的场合下均可进行。许多疾病经过详细的病史采集,配合系统体格检查,即可提出初步诊断。(举感冒等例子,并强调其重要性)

2.症状和体征

症状是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这种异常感觉出现的早期,临床上往往尚未能客观地查出,但在问诊时可有患者的陈述中获得。症状是病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症状的发生

发展及演变,对作出初步诊断或印象,可发挥重要的作用。体征是患者的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症状和体征可单独出现或同时存在。体征对临床诊断的建立可发挥主导的作用。3.体格检查

是医生用自己的感觉或传统的辅助器具(听诊器,叩诊锤,血压计,体温计等)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观察和检查,揭示机体正常和异常征象的临床诊断方法。进行体格检查时应做到不使患者感到不适,又能获得准确结果,以期尽早达到明确诊断的目的。4.实验室检查

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实验室方法对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液,细胞取样和组织标本等进行检查,从而获得病原学,病理形态学回器官功能状态等资料,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分析的诊断方法。

5.辅助检查

如心电图肺功能和各种内镜检查,以及临场上常用的各种诊断操作技术等,这些辅助检查在临床上诊断疾病时,亦常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诊断学的学习要领

临床资料是诊断疾病的基础,病史,体征,化验和辅助检查结果的收集与正确判断至关重要。临床资料的获得重要的是亲自掌握和全面了解。某些局限于系统器官的疾病可有全身行的临床表现。而某些全身行的疾病也可反映出某局部器官的临床征象。因此学习诊断学需掌握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并结合病史分析才可能发现重要的线索。在问诊和体格检查过程中所发现的每个症状和体征,大多存在着正常生理性,功能性表现或异常病理生理改变的可能性,在综合分析和思考这些临床表现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正常与异常的鉴别,也会涉及到异常的临床征象间的初步鉴别诊断,最后提出可能的诊断来。

从一个医学生到一个临诊时能提出初步诊断的临床医生,是需要经历许多临床实践才能逐步实现的。学习诊断学只是一个涉及临床医学课程的重要开端,或仅为步入学习临床学科的起点或前奏。必须明确,临床医学为实践性极强的一门科学,不可能一次学习即可立即掌握和应用,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反复实践和不断训练,必须由学习诊断学开始,直至担任见习医生和实习医生乃至住院医生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地不断和继续巩固。这样才能名副其实地使诊断学不仅成为奠定学习内科学,诊断内科疾病地基础,而且也是学习临床医学其他各专业课程地基石。

(三)建立和完善正确地诊断思维

面临大量地临床资料,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分析和思考问题,是每位临床医师所面临地严峻挑战。症状,体征,化验和特殊检查地结果是一不可分割地整体,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抓其一点不及其余,否则,十有八九会有错误。正确地临床思维有时不是依靠独立思索而形成的,临床会诊,咨询,讨论等均可起到互相启发,诱导和取长补短的作用。

临床医生在日常医疗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不断纠正错误的临床思维,并促进正确临床思维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把在临床实践中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然后再指导于临床实践;这样周而复始,反复循环,才能使正确的诊断思维不断地建立和完善,才能把诊断的失误减少到最小的限度。(强调反复复习,多次学习的要求)

(四)学习诊断学的要求 学习诊断学的基本要求如下:

1.能独立进行系统而有针对性的问诊,能熟练掌握主诉,症状,体征间的内在联系和临床意义。

2.能以规范化手法进行系统,全面,重点,有序地体格检查。3.熟悉血,尿,粪等常规项目实验室检查的操作技术及常用临床检验项目的目的和临床意义。熟悉现代化自动生化分析仪器的操作程序及原理,了解实验结果对疾病的诊断意义。

4.掌握心电图机的操作程序,熟悉正常心电图及异常心电图的图像分析。能辨认心肌供血不足,袭击梗死,房室肥大,期前收缩,心房及心室颤动和传导阻滞等常见的心电图改变。

5.能将问诊和体格检查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写出格式正确,文字同顺,表达清晰,字体规范,符合要求的完整病历。

6.能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所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提出诊断印象或初步诊断。

问诊一:问诊内容 重点讲授主诉和现病史 一、一般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民族、婚姻状况、通讯地址、工作单位、职业、入院日期、病史采集日期、病史陈述者及可靠程度等。若病史陈述者不是本人,则应注明与患者的关系。年龄应写实足年龄

二、主诉:为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和)体征,即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举一综合病例说明,比如腹泻病人,说明主诉的特点为:简明扼要,应尽可能用病人自己描述的症状,而不是医生对患者的诊断用语;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录;主诉要有意向性或特征性。

三、现病史:是病史的主体部分,记录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再举腹泻例子,并举高血压、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病人说明病程发展过程,强调学生记忆现病史的内容)现病史的内容包括:

(一)起病情况及患病时间:每种疾病的起病或发作都有各自的特点,详细询问起病的情况对诊断疾病具有重要的鉴别作用。时间长短可按数年、数月、数日计算,发病急骤者可按小时、分钟为计时单位。

(二)病因和诱因:有助于明确诊断与拟定治疗措施。

(三)主要症状和特点:包括主要症状出现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和程度,缓解或加剧的因素,了解这些特点对判断疾病所在的系统或器官以及病变的部位、范围和性质很有帮助。

(四)病情的发展和演变:包括患病过程中主要症状的变化或新症状的出现。

(五)伴随症状:常是鉴别诊断的依据,或提示出现并发症。

(六)诊治经过:应询问既往接受过什么诊断及其结果,但不可以用既往的诊断代替自己的诊断。

(七)患者的一般情况:在现病史的最后应记述患者患病后的精神、体力状态、食欲及食量的改变,睡眠及大小便的情况等。

四、既往史:指既往的健康情况和曾经患过的疾病(包括各种传染病)、外伤手术、预防接种、过敏史、是否曾在疫区生活等,特别是与目前所患疾病有密切关系的情况。注意既往史指现病史发病之前的情况,不应将既往史的病史写入现病史。

五、(简单讲述)系统回顾:可以帮助医师在短时间内扼要地了解患者除现在所患疾病以外的其他系统是否发生目前尚存在或已痊愈的疾病,以及这些疾病与本次疾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主要情况应分别记录在现病史或既往史中。

(1)呼吸系统:有无咳嗽(发作时间、性质、程度、频率、与气候变化及体位的关系),咳痰(色、量、性质、气味),咯血(性状、色和量),胸痛(时间、部位、性质、程度、与呼吸、咳嗽及体位的关系),呼吸困难(时间、性质、程度),有无咽痛、盗汗、发热、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

(2)循环系统:有无心悸(发生的时间与诱因),心前区疼痛(部位、性质、时间、放射部位、频度、诱因、缓解方式),呼吸困难(出现的诱因、程度、与体力活动和体位的关系)、咳嗽、咳痰、咯血、水肿(部位和时间)、头晕、头痛、晕厥、尿量多少、肝区疼痛、有无腹水、腹胀等。有无风湿热、心脏疾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等病史。女性应询问妊娠、分娩是有无高血压和心功能不全的情况。(3)消化系统:饮食习惯、有无食欲改变、嗳气、反酸、腹痛(部位、性质、程度、时间、放射、缓解方法、诱因、有无规律性),腹泻(次数、大便性状、气味),恶心,呕吐(频度、时间、量、性质与饮食关系),腹胀、吞咽困难、呕血(量、色)、便血(量、色),黄疸、体重下降,食物或药物中毒史、腹内肿块史等。

(4)泌尿系统:有无尿频、尿急、尿痛和排尿困难;、尿量和夜尿量多少、尿的颜色改变(洗肉水样或酱油色)、清浊度,有无尿潴溜及尿失禁等。有无腰痛及腹痛。

(5)造血系统:有无疲乏无力、头晕、眼花、耳鸣、面色苍白、心悸、气促、皮肤粘膜出血、鼻

咯血、便血、黄疸、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发热、骨骼疼痛史等。

(6)内分泌及代谢系统:有无畏寒、怕热、多汗、头痛、乏力、视力障碍、心悸、食欲异常、烦渴、多尿、水肿、肌肉震颤及痉挛、性格、智力、发育、体重、皮肤、毛发、性欲改变及骨骼等方面的改变。(7)神经精神系统:有无头痛(部位、性质、时间、程度)、失眠、嗜睡、意识障碍、昏厥、视力障碍、感觉及运动异常、性格异常、神经痛、麻痹、瘫痪、抽搐。如疑有精神状态改变,还应了解情绪状态、思维过程、智能、能力、自知力等。

(8)肌肉骨骼系统:有无肌肉麻木、疼痛、痉挛、萎缩、瘫痪等。有无关节疼痛、红肿、畸形、运动障碍、外伤、骨折、关节脱位、先天畸形。

六、个人史

(一)社会经历

(二)职业及工作条件

(三)习惯嗜好

(四)冶游史

七、婚姻史:包括是否结婚、结婚年龄、配偶健康情况、性生活情况、夫妻关系等。

八、月经生育史:月经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期天数、有无痛经、白带、末次月经日期、闭经年龄等。

九、家族史:指双亲、兄弟、姐妹、子女的健康情况,是否有与患者同样的疾病,有无遗传病。

第四篇:绪论讲稿思修

绪论

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

导语:请大家谈一谈到了大学之后你觉得有哪些变化,能不能很好的适应这些变化?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学习要求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社会活动的变化、管理制度的变化。独立生活、学会理财、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大胆实践。

大学是一个知识的海洋,有你所想要的知识,这儿有浩瀚的图书和先进的技术,也有广博的资料和优秀的设备。在大学里,我们能接触广阔的知识,培养我们必要的技能。同时,这儿聚集着众多学者专家,他们有着渊博的学识,他们也是育人的良师。我们在他们的指导引领下,能更有效率、更加快速的学习。

大学,有着浓厚的学习、研究、成才的氛围,在这里,知识不停传播、运用、创新;在这里,有着创新精神,人们可不会一直原地踏步;在这里,人们接受这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熏陶;在这里,生活丰富多彩,人们很是活跃。

随着知识广度和深度的增加,而且大学实行的是学分制,除必修课外还有选修课,这就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课了,这也说明了你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了。在大学,图书资料和多媒体让各种信息获取的渠道更加多样化,所以说熟练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搜集资料和掌握信息成了同学们必备的学习技能。而中学生活则相对来说单调多了,主要通过课本来获取知识,学习方法少,自由支配的学习也少。总之一句话,大学强调的就是自主学习!

不同于你中学时段,大部分人上学的地方离家近,可以回家,有爸妈照顾,庇护在父母的羽翼之下,衣食住行这类的事情从不需要你来操心。可上了大学,远离了你的家,住在集体的宿舍,舍友们来自五湖四海,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许多方面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时,你的自理能力可以帮助你更好的适应环境。总之一句话,你要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适应你。在大学,党组织、团组织、班委会、各种社团,各种活动数不胜数,丰富多彩。你参加活动的机会可以说是大大增加。这可以是你得到锻炼,使你过得充实,过得更加有意义!还是一句话: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

二、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自主学习、树立全面学习、创新学习、终身学习。讨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大学里应该做些什么? 重点谈一谈“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在中国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学习论域研究的新成果,另一方面又对当前中国整个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自主学习”问题被国家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确立为重要研究内容,这表明它的重要性及其在理论界的广泛共识。因此,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并深化对它的研究,明确其内涵及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要做好以下几点:

1.制定计划。并严格按照这个计划开展学习(有些学生并不喜欢这样); 2.要建立目标意识。确立一个目标,有利于学习中的坚持(必做); 3.要确定范围。从所用的教材到知识面要先确定下来,除特殊情况,一般不能改动,不能今天以这为主,明天又改成以其他为主了;

4.注重学习的氛围和环境。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开展学习上的比赛,让学习的环境活起来。

5.自我检查和反省。找出自己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漏洞并改正。

三、确立成才目标,塑造崭新形象。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1.个人的奋斗目标必须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当前我国社会的现实需要是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包括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分目标,这为当代大学生成就事业提供了广阔舞台。确定目标必须从社会实际出发,青年大学生只有把自己的奋斗目标与我国社会的现实需要相结合才有意义,只有使个人的奋斗目标与国家的奋斗目标相一致才会获得人生最大的成功,充分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2.个人的奋斗目标必须与自身特点相结合。

人们的个体有差异,能力有高低,长短优劣各不相同。确定目标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青年大学生必须考虑自身条件,全面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充分扬其长而避其短,切不可人云亦云、毫无主见,也不可盲目从众、追逐潮流。个人奋斗目标只有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相符,才会产生强大的动力和持久的耐力;只有与自己的专业、能力、基础相关,才会具备坚实的基础和实现的可能。

3.个人的奋斗目标必须与现实可能相结合。

现实可能是指实现目标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反映了奋斗目标的必要性,但要把这种必要性转化为现实可能性,就要努力创造实现目标所应具备的基本的环境条件和途径条件,并且要把长远目标分解成若干阶段性目标,使长远目标在一系列近期目标实现的积累中逐步得以实现。环境条件可使目标真实、信心倍增;途径条件则使目标可行、结果可期;长远目标可使方向明确、动力持久;近期目标则使效益明显、效果直接。只有同现实可能相结合,奋斗目标才是真实的和可实现的。

注意语言。语言是人类交往沟通活动的基本工具。人们靠语言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达感情,文明的语言树立人文明的形象,雄辩的语言树立人雄辩的形象,幽默的语言树立人幽默的形象,虚伪的语言树立人虚伪的形象。

注意风度。风度是指一个人的风貌仪表和举止态度,同时也是指一个人精神、气质、品格的外显表现。因此风度实际包括精神状态、仪表礼节、行为态度和言辞谈吐。它实际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格、性格气质、学识修养、处世态度等。有人说,“高雅的风度是通向朋友心灵的畅通无阻的护照”。这是每位渴望择业成功的大学生朋友都值得拥有的“护照”。

第二节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导语:讲述雷锋精神。

团结友爱

雷锋把自己的藏书拿出来供大家学习,被人们称为“小小的雷锋图书馆“。他帮助同志学习知识,同班战友乔安山文化程度低,雷锋就手把手地教他认字,学算术。同班战友小周父亲得了重病雷锋知道后以小周的名义给家里写了信又寄去10元钱。战友小韩在夜里的出车中棉裤被硫酸水烧了几个洞,雷锋值班回来发现后,把自己的帽子拆下来一针一针地为小韩补好裤了,轻轻地盖在他身上。知道这个情况的乔安山说:“为了给你补裤子,雷锋半宿都没睡!”

人民的勤务员

从一九六一年开始,雷锋经常应邀去外地作报告,他出差机会多了,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就多了,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站换车的时候,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看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丢了。雷锋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雷锋说:“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五月的一天,雷锋冒雨要去沈阳,他为了赶早车,早晨5点多就起来,带了几个馒头就披上雨衣上路了,路上,看见一位妇女背着一个小孩,手还领着一个小女孩也正艰难地向车站走去。雷锋脱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他们一起来到车站,上车后,雷锋见小女孩冷得发颤,又把自己的贴身线衣脱下来给她穿上,雷锋估计她早上也没吃饭,就把自己带的馒头给她们吃。火车到了沈阳,天还在下雨,雷锋又一直把她们送到家里。那位妇女感激地说:“同志,我可怎么感谢你呀!“ 过年的时候,战友们愉快地在一起搞些各种文娱活动。雷锋和大家在俱乐部打了一阵乒乓球,就想到每逢年节,服务和运输部门是最忙的时候,这些地方是多么需要人帮忙啊。他放下球拍,叫上同班的几个同志,一起请假后直奔附近的瓢儿屯车站,这个帮着打扫候车室,那个给旅客倒水,雷锋把全班都带动起来了。

雷锋就是选择永不停息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做好事,难怪人们一见到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就想起雷锋。

讨论:从雷锋精神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一、思想道德与法律

思想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韩非子·五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於智谋,当今争於气力。”《后汉书·种岱传》:“臣闻仁义兴则道德昌,道德昌则政化明,政化明而万姓宁。” 唐 韩愈 《原道》:“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巴金《家》三三:“他又一次夸张地感觉到自己的道德力量超过了这个快要崩溃的大家庭。”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者制定给被统治者以及统治者自身必须遵守的规定规章、命令条例。由立法机关或国家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的总和。包括宪法、基本法律、普通法律、行政法规等国家级法律以及地方性法规等规范性文件。

在中国,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法律,如民法、刑法、诉讼法等。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其他法律或一般法律,如婚姻法等。

法律以各种方式全面影响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与整个人类社会。依照法律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方式被称为法治,法治是现代文明社会最科学的治理方式,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程度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于西元前350年写道:“法治比任何一个人的统治来得更好。”在中国,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针之一。

二、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在政治倾向、理想信仰、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等方面养成的较稳定的品质。

法律素质是指法律人应当具备的职业素质(专业素质),其要素包括:法律思维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和对法律事实的探索能力.在这三个方面的能力中,法律思维能力是法律素质的核心.法律思维能力包括: 1,准确掌握法律概念的能力.2,正确建立和把握法律命题的能力.3,法律推理的能力.4,对即将作出的法律裁决或法律法律意见进行论证的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可以分为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两方面.探知法律事实,即调查,搜索,制作,组合,分析,认证法律事实,是法律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途径,为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指明了努力方向。

一是在我们以后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把握未来方向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

二是我们要强化理想信念学习,深刻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于当代中国进步与发展的深远意义,自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这个共同理想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并坚定地为之努力奋斗。

三是我们要学习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们应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激发爱国热情,使我们一方面以开放的心态,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另一方面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四是引导我们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分美丑。荣辱观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只有知荣明耻,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我们应该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善于发掘大学生中蕴藏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搭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平台,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的影响,发展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

第三节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一、认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意义

助于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有助于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有助于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了解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提高精神文明素养,掌握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方法,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实践,为在大学期间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思想道德修养课是一门融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为一体,以应用为中心的多学科知识相结合的一门思想教育与法律修养课。学习这门课必须有科学的态度,正确的方法,掌握理论,付诸实践,不断总结,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案例:一个大学生结合实际谈的他认为学习思修课程的重要意义。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一个人的影响尤为重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它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和对大学生思想的塑造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下我将就个人实际分析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重要意义。首先我们要明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重要性。该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它以马思主义为指导,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要内容,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正是此门课程给我们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和法律基础,让我正确的去认识世界和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加强对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学习能让我们都自身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同时正确看待自己的人生,认清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我觉得此门课程给我们提供人生的指南,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和正确看待和分析事物都有着无可取代的意义。我相信每个大学生在初进大学的时候都会有一种迷茫,因为我们发现自己突然变了一种身份,于是我们开始大量这个偌大的圈子,寻找着自己的人生坐标和前进方向。我想这个时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让我们引咎发问,引导着我们去认识自己和正处处理周边的事事。这一时期,大学生亟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是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思想道德修养课能帮助大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大量素材和生动事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养料,获得真、善、美的心理启迪,正确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论和方法,提高综合素质,从而为社会培养有用的栋梁之才。我觉得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是生动而活波的,老师从我们的心理实际出发给我们传经授道,为我们的大学生活增添了很多清新的气息。当我看到很多同学那么积极地举手发问,当我看到我们不同院系的同学聚在一起高谈阔论的时候,我真的感觉到一股强烈的震撼,我意识到自己在学会融合和大胆。还记得老师把我们分成几个小组,让我们试验哪个组在一张报纸上站的人最多。当时我像个指挥官一样布局我们组的计划,最后我们组拿到了第一名。成功的喜悦和老师对我们成绩的肯定是令我难以忘怀的。此门课程的开设是贴近大学生心理实际的,它对大学生的心理塑造和自我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二、掌握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基本方法

首先,要认真阅读和钻研大纲和教材。应根据大纲规定的考核内容和目标,认真学习教材,全面系统掌握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加强对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学习有助于青年学生积极探讨人生的具体问题,从生活实际出发,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大学生离开家庭并逐渐融入社会,他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有关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具体问题,并引发有关人生和社会问题的相应思索。“思想道德修养”课程针对大学生发展过程中的这一特点,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面临的具体问题出发,进而透过具体现象探讨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哲理问题,将有助于青年学子拨开市场经济的迷雾,避免西方资本主义价值取向的干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从而为自己的成才拨正航向。

其次,要把系统学习和重点深入结合起来。应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对重点章节进行深入的学习,掌握对课程具有关键意义的重要概念和原理。切忌在没有全面学习教材的情况下,单独孤立地去抓重点、背词句,甚至猜题押题。

第三,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是一门塑造美好心灵的课程,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自觉是学好这门课最基本的前提和方法。充分认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学好它的必要性,做到认真听课,积极参加课堂讨论,自觉阅读并独立思考,主动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并在实践中身体力行,这样才能达到学好这门课的目的。

这是一门明理课。只有满腔热忱地去追求真理,才能做到与教学内容产生共鸣,引起思想上的共识。这样就能真正掌握这门课的精神实质,学到做人的道理。课堂教学,主要采取启发式,讨论式,对于重点、热点问题,可以通过充分地讨论达到认识上的一致。师生要共同探索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德育教学的新方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社会实践的总结和概括,对社会实践有指导意义,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须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最后,要保证必要的学习时间。

注重学习科学理论,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基本知识,注重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

这是一门不断发展、不断改革和充满活力的课程。课程的活力在于,它要及时反映历史的发展趋势和时代的特征和要求,反映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新经验。面对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成才道路上不断出现的各种新的问题,准确地、有说服力地予以回答。学好这门课,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打消停步、满足、差不多的思想,积极追求,不断更新观念,真正有所思考,有所收获,达到不断净化灵魂、升华境界的目的。这个过程本身又需要注重锻炼韧性,持之以恒。只要坚持这样做下去,更高境界的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的目标就一定能达到。

第五篇:中国文化概论2013 绪论(讲稿)

2007年讲稿

一、“文化”界说

核心观点:以文教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日文。”

《礼记·乐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均指此义。

引申义:

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尚书·序》所载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论语·子罕》所载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是其实例。

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

《尚书·舜典》疏曰“经纬天地曰文”,《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三,美、善、德行之义。

《礼记·乐记》所谓“礼减而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尚书·大禹谟》所谓“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日鹏”。《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黄帝内经·素问》:“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归纳以上诸说,“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化”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段话里的“文”,从纹理之义演化而来。日月往来交错文饰于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规律。同样,“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构成复杂网络,具有纹理表象。这段话说,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确。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如“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补之诗》)。

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

西方各民族语文系统中,亦多有与“文化”对应的词汇,不过它们相互之间还有细微差别。

拉丁文Culture,原形为动词,含有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多重意义。

英文、法文,也用Culture来表示栽培、种植之意,并由此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这就与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文治教化”内涵比较接近。

中国的“文化”专注于精神领域,而Culture却是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生发,继而才引申到精神活动领域的。从这层意义上分析,Culture的内 2 蕴比“文化”更为宽广,而与中国语言系统中的另一词汇“文明”更加切近。

“文明”,从词源学上追溯,正如唐人孔颖达疏解《尚书·舜典》“睿智文明”时所说:“经天纬地日文,照临四方日明”,“文明”是从人类的物质创造(尤其是对火的利用)扩展到精神的光明普照大地。简言之,“文明”兼容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双重意义,接近于今天人们通常理解的广义文化。中国与埃及、巴比伦、印度共称四大“文明古国”而不称“文化古国”的原因正在这里。

人类从“茹毛饮血,茫然于人道”的“植立之兽”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与“天道”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人道”,这便是文化的创造过程。

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存在于人身之外并与之对立的外在自然界,也指人类的本能、人的身体的各种生物属性等自然性。文化的出发点是从事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进而也改造自身即实践着的人。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举例言之:一块天然的岩石不具备文化意蕴,但经过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价值观念和劳动技能,从而进入“文化”范畴。人打磨石器的过程,人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水平和技能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以及最后完成的这件包含着人的价值取向的石器,都是文化现象,均属“文化”范畴。因此,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成果体现,既反映在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更反映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生理与心理的、工艺与道德的、自律与律人的)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甚大,故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称,“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这“共业”包摄众多领域,诸如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面对如此庞杂的认识对象,人们自然要将文化的结构解剖当作文化研究的首要程序。

关于文化结构,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六大子系统说,等等。我们在这里以四层次说展开论述。

(一)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质文化状态。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把握、利用、改造的深入程度,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制度文化层。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一种社会的活动,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进行。人类高于动物的一个根本之处,就是他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又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服务于他们自己,同时又约束他们自己的社会环境,创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相互关系的准则,并将它们规范化为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等。这一部分文化成果虽然不直接与自然界发生关系,但它们的特质、发育水平归根结底是由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一定方式所决定的。

(三)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 4 成的行为文化层。这是一类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民族的、时代的文化既有物质的标识、制度的规范,又有具体社会行为、风尚习俗的鲜活体现。《礼记·王制篇》说“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汉书·王吉传》载“是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都是对于人类行为文化的明确指认。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的行为文化,“首先是社会的、集体的,它不是个人有意无意的创作。即便有的原来是个人或少数人创立和发起的,但是它们也必须经过集体的同意和反复履行,才能成为民俗。其次,跟集体性密切相关,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是个性的,而是类型的或模式的。再次,它们在时间上是传承的,在空间上是播布的。

(四)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姻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具体而论,心态文化又可以再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子层次。社会心理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诸如人们的要求、愿望、情绪等等。社会心理较直接地受到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并与行为文化交融互摄,互为表里。社会意识形态则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它们往往是由文化专门家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并以物化形态——通常是著作、艺术作品——固定下来,播之四海,传于后世。

依其与社会存在关系的疏密程度,我们又可将社会意识形态区别为基层意识形态(如政治理论、法权观念)和高层意识形态(如哲学、文学、艺术、宗教)。作为基层意识形态的政治思想和法权观念,是经济基础的集中表现,与社会存在保持着较密切的联系,但它的产生和发展仍然要经过社会心理这一中间环节起作用。作为高层意识形态的哲学、文学、艺术、宗教,其终极根源当然也要追溯到社会存在,但它们是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在这里,观念同自己的物质存在条件的联系,愈来愈被一些中间环节弄模糊了。但这一联系是存在着的。社会存在通过一系列中介方作用于这类高层意识形态,而社会心理和基层意识形态便是其间的中介。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一般来说,文化哲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工作者多持此类文化界说。

与广义“文化”相对的,是狭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在汉语言系统中,“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亦属于“小文化”范畴。本世纪40年代初,毛泽东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这里的“文化”,也属狭义文化。

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涉及范围大小有别,“文化”概念广狭的确定,应由研究者的学科、课题、内容而定。本书肯定“大文化”概念,但基本上以“小文化”为论述范围,主要讨论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换言之,在本节前文剖析的文化结构四层次中,我们主要围绕第四层次即心态文化层而展开论析。

需要说明的是,狭义文化在逻辑上从属于广义文化,与后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在研究人类的精神创造时,不能忽略物质创造活动的基础意义和决定作用;在讨论关于心态文化诸问题的时候,不能忽略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对于心态文化的影响、制约,总之,不能将“小文化”与“大文化”割裂开来。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与方法论的一个基本要求。

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民族性、国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在世界历史上,各民族、各国家分别在不同的自然——社会条件提供的舞台上,演出了情节有别、风格各异的文化正剧。本书所论的中国文化,是指由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 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

中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其内涵经历了一个渐次扩展的过程。

上古时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自认为居天下之中央,故称中国,而将周边地区称为四方。这一认识见诸先秦史籍者如,《诗经·大雅·生民之什》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庄子·田子方》载:“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均为此义。秦汉以后,以汉族为主体的大一统中央政权建立,历朝版图时有损益,但基本趋势是不断拓展。清代疆域“东极三姓所属库页岛,西极新疆疏勒,至于葱岭,北极外兴安岭,南极广东琼州之崖山”(《清史稿·地理志》),包括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全境和俄罗斯的部分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相继与缅甸、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等邻国签订边界条约,至此,形状酷似雄鸡的中国疆域最终定位。’本书所论中国文化,在地域范围上,以此为界。

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

中华民族是现今中国境内由华夏族演衍而来的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中”,意谓居四方之中。“华”,本义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元人王元亮说:

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唐律疏议释文》)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随着疆域的扩大,社会的发展,中国境内各族间的联系纽带愈益强化,民族共同体诸要素(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渐趋完备。进入近代,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殖民势力的侵入,中国境内各族更增进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整体意识,进一步形成自觉的民族观念,“中华民族”遂成为包括中国境内诸民族的共同称谓。在全世界范围内,“凡遇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本书所论,重点在中国文化的“昨天”,具体而言,是以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即通常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对象。全书的上编、中编以及下编的前三章,均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展开讨论,仅在全书结尾部分论及中国文化的近、现代发展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因此,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时时刻刻都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传统文化在影响现实的同时,也在新的时代氛围中发生蜕变,所以本书在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之后,也以一定篇幅讨论它的转型与新生。

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本书作为高等学校教材,意在给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个了解祖国悠久、丰厚文化遗产的简明文本,使之对于中国文化的特征有所把握,并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引发思考。我们不企求读者同意本书的全部观点,但望能启发朝气蓬勃的探索。

学习、研究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开放世界的八面来风驱散了曾一度笼罩我们民族心头的封闭阴云。人类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拓展,“地球村”越来越“小”。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以怎样的姿态参与“地球村”的合作与竞争,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真切把握一个 民族的文化特征,较之把握诸如皮肤、头发、眼睛的颜色之类体质特征要困难得多。然而,任何民族,其文化形态尽管纷繁多彩,但都可以寻觅到该民族文化的主色调、主旋律。唯其如此,才有英国人绅士风度说,德国人精确高效率说,美国人自由开放说,日本人善采异邦说,等等。我们之所以能够从芸芸众生中大致辨识各民族的特征,是因为每一个民族内部,固然存在着繁复多样的阶级、阶层、集团、党派及个人教养和性格的差别,但同时也深藏着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便是所谓民族精神。学习、研究中国文化,正是我们认识自己,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可靠途径。(二)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

跨世纪一代中国人面临的历史使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完成这一千秋伟业的认识前提是切实认清中国的国情。国情不是空洞物,其实质就是文化的历史及其现状。40多年来,中国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程度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数千年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同时也带来因袭的重负。外来资本主义文化的积极因素,我们吸取得还很不充分,但其负面影响已引起我们的警惕和忧虑。深入剖析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今日中国的影响,总结40多年来我们走过的道路,是认清国情的必要工作。(三)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马克思说过:“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国文化,就是我们“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是影响中国人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传统。传统是社会的一种生存机制和创造机制。借助于它,历史才得以延续、进行、飞跃,社会的精神成就和物质成就才得以保存和实现。正因为如此,文化传统并非仅仅滞留于博物馆的陈列品和图书馆的线装书之间,它还活跃在今人和未来人的实践当中,并在这种实践中不断改变自己。每一个有志于为民族的未来贡献心智和汗水的中国人,都应当努力熟悉传统,分析传统,变革传统,而学习、研究中国文化,正是培育这种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的最好课堂。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面对这样的学习、研究对象,掌握正确的方法,十分重要。我们要注意掌握以下几种方法:(一)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演化,内容异常丰富。我们既要对它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又要避免被无法穷尽的枝节材料所淹没,唯有将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正如恩格斯所说:“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如果必须处处跟随着它,那就势必不仅会注意许多无关紧要的材料,而且也会常常打断思想进程;„„因此,逻辑的研究方式是唯一适用的方式。但是,实际上这种方式无非是历史的研究方式,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二)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

中国文化的要义,多被记录在汗牛充栋的古籍之中。饼1卖这些古籍,尤其是其中具有经典意义的文献,如《诗经》、《周易》、《论语》、《史记》等等,对于我们把握中国文化的精髓,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中国文化的众多要素,是以非文本的形式,存留于社会生活之中,例如起居习俗、宗教礼仪、道德规范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将研究视野扩大到文本之外的社会生活的宽阔领域,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相互比照,相互映证,相互补充,从而对于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化,有一个动态的、全面的了解。

(三)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千百年来,我们的先辈对于养育自己的中国文化,进行过详尽的研究,取得了精湛的成果。我们没有理由拒绝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苛求前人,否定过去,打倒一切的非历史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态度,是不可取的。但是,我们又不能被前辈的认识成就所束缚。一味沿袭前说,只会窒息科学的生命。新的时代,新的社会,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要求。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我们唯有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和方法,批判地继承前贤已经取得的成就,同时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在中国文化研究领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下载绪论讲稿1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绪论讲稿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宋代文学绪论讲稿

    宋代文学绪论 宋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散文方面,在继唐代韩愈发起的古文运动衰颓之后,到了宋代,得到了宋代作家的热烈响应,他们将古文打......

    预防医学绪论讲稿(精选合集)

    有一天,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回答说:“长兄最好,二兄次之,我最差。”文王感到不解,又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回答说:“......

    数据结构讲稿-第一次课-DS绪论

    《数据结构》教案 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本课程的参考教学时数为54学时,实际讲课学时为35,实验学时为16。其主要内容包括顺序表、链表......

    橡胶工艺学原理讲稿_第一章_绪论

    《橡胶工艺原理》讲稿 绪 论 一.橡胶材料的特点 1.高弹性:弹性模量低,伸长变形大,有可恢复的变形,并能在很宽的温度(-50~150℃)范围内保持弹性。 2.粘弹性:橡胶材料在产生形变和恢......

    第1章 绪论 讲稿 2010.12(含5篇)

    第一章 《绪论》 讲稿 同学们好!本学期由我给大家上《纳米科学与技术》课。 对“纳米”这个词大家应当不会陌生。随着纳米技术在全球的风靡,各种各样的纳米产品在市场上逐渐增......

    华中科技大学版【电机学】(第三版)电子讲稿【绪论】

    绪论 一、电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电能是现代主要的能源,而电机是与电能的生产、传输和使用紧密相关的能量转换装置,它不仅是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国防工业、IT技术产业......

    绪论五篇范文

    绪论 教学任务 1.通过教学,使学生对运动生理学建立基本概念,明确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的基本方法。 2.从生理学角度介绍生命的基本特征,掌握稳态、兴奋性、反应和适应等......

    绪论课外阅读(本站推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课外阅读资料 1、马克思(1818—1883)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者,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导师和领袖。主要理论贡献是创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