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子》儿童心灵的成长历程分析

时间:2019-05-14 19:45: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草房子》儿童心灵的成长历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草房子》儿童心灵的成长历程分析》。

第一篇:《草房子》儿童心灵的成长历程分析

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学位论文

《草房子》儿童心灵的成长历程分析

作 者 准考证号

工作单位 职称职务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指导教师 答辩时间

答辩成绩

《草房子》儿童心灵的成长历程分析

内容摘要:《草房子》是当代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一部讲究品位的少年长篇小说。作品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六年。顺理成章的“成长”其实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过程,它意味着迷误、反叛、断裂、冲突、打磨,从生理到心理、由情感到精神到处是涌动的暗流或潜藏的礁石。少年的成长不仅需要自我的体验与认知,更需要成人的经验与扶助。本文将通过桑桑、杜小康、突鹤、细马和纸月五个主要儿童的形象来分析他们的心灵成长历程,以此展示儿童成长中的坚强,善良,坚持,勇敢承担等美好品质。

关键词:草房子;儿童;形象;心灵;成长历程

作为第四代儿童文学作家的代表人物,曹文轩有着“忧郁悲悯的人文关怀„„作品超越儿童生活题材,进入人的本质生活领域,闪耀着生命人格的灼人光焰”①。他在《草房子•〈追随永恒〉代跋》中一再地追问:“‘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动?’„„在提出这一命题时,我们是带了一种历史的庄严感与沉重感的。„„能感动他们的东西无非也还是那些东西──生死离别、游驻离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感动他们的,应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这一切是永在的”②。曹文轩在他的成长小说中表达着对少年儿童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的关怀,以弘扬人文关怀的精神为少年儿童书写着。下面将着重分析桑桑,杜小康、突鹤、细马及纸月的成长历程。

一、直面死亡,突破成长——桑桑

在油麻地,桑桑算得上是个幸福的孩子,父亲是校长,妈妈是普通农民,还有个可爱的妹妹,一家四口就住在学校。物质生活上,“桑桑不缺橡皮,不缺砚台,也有钱买糖块和小芝麻饼吃”成绩也不错,尤其是作文,常常被老师拿来读。平时父亲忙也很少管束桑桑,母亲对桑桑的教育方式不是打就是骂,从而造就了桑桑叛逆的性格。但是父母都是心地善良的好人。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桑桑是个性格丰满的孩子。桑桑和大多数同龄孩子一样顽皮,天真好奇:当桑桑的父母不在家时,桑桑就砸锅卖铁换钱买鸽子;并且联合阿恕和朱小鼓他们几个小伙伴把漂亮的碗柜改造成桑桑心中的高级鸽笼(残废碗柜),惹得母亲一顿结实的揍;没过多久,他又把父母的蚊帐改造成捕鱼的渔网在河上欢快地打鱼了,在温幼菊善意的提醒下,尽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依然沉浸在打鱼的快乐与冲动里,惹得河边的村民哈哈大笑,最后被母亲摘掉蚊帐,蚊子把他叮得浑身是红包,左眼红肿得发亮;在夏天“曝伏”时,桑桑将院子里晒着的棉衣棉裤棉帽穿戴在身上,探索冰棍捂在棉套里不融化的奥秘,惹得全校师生忍俊不禁。在与杜小康的较劲儿中,由于杜小康“总能做成许多其他孩子想做、但做不成的事情”,这使桑桑十分憋气,于是他采取了儿童特有的报复方式------孤立杜小康。却不曾想到,自己倒先失了骨气,去与杜小康在打麦场练习双手脱把骑自行车。在烤红薯时,两人由于玩火不小心把打麦场的一个大草垛烧了,然而“大红门滋长并支撑起了杜小康敢作敢当的傲慢”,不愿出卖桑桑的杜小康一人承担起了责任,却使桑桑感到了无法抬头的卑微。桑桑开始了秘密的报复行动:传纸条,让大家不要选杜小康为班长。这倒引得桑乔对桑桑教育了一番,桑桑在泪眼朦胧中仍骂阿恕为可耻的叛徒,其表现既滑稽又可笑。在看到桑乔代表荣誉的笔记本时,立马“流出一串口水来”,胆大妄为地将盖着十二枚红章的扉页撕下,扔进黑暗的厕所,三下五除二将笔记本划为己有。在为将一轮送信给白雀时,机智地使用“调虎离山计”,引开了白雀的父亲白三,从而顺利地完成送信任务;在见到以“豁嘴大茶壶”刘一水为首的恶霸们欺负善良的纸月时,尽管桑桑十分惧怕比他壮实的刘一水们,但作为小小男子汉,他仍然机智勇敢地与刘一水们进行了悲怆的较量。每一次的异想天开、调皮捣蛋和机智勇敢换来的不仅是幽默的嬉笑,也有沉痛的教训,但桑桑就是桑桑,仍然特立独行地保持着他特有的风格,这又与他的经历有关。

由于桑桑是《草房子》中的线索人物,故而桑桑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了整个小说的构建,而他在这些构建过程中所接触到的人和物,无疑会留给桑桑些许的烙印。我们先来看看他儿童眼光中的世界,他看到了秃鹤由于身体缺陷(秃头)而造成的自我孤立导致了秃鹤在成长过程中充满了压抑的苦涩。秃鹤从不敢面对缺陷而表现出与大家的敌对情绪加重到敢于面对缺陷而与大家友善相处,桑桑看到了一种蜕变的勇气;而他的好朋友杜小康则是由于家道中落,在经历无助的求学奢望考验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坦然自得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走上了重振家业的道路,桑桑在这里看到了一种坚韧的性格和淡然处之的风度;在与细马的相处中,他明白了细马小小年纪作为一个异乡人不被二妈信任的苦恼与作为一个坍塌的、温暖的家庭中的顶梁柱的精明能干。在成人世界中,他向往成人的自由,总说:“做一个大人,多好。”但在为他的老师蒋一轮与水灵姑娘白雀送信酿成悲剧时,他便成了迷途的羔羊,自己也陷入了成人世界的烦恼中。

桑桑幸运地参加了一系列精彩故事的构建,接触了许多在他这个年龄不该思考、也不该面对的事情。在桑桑对老年人世界的了解中,秦大奶奶是最疼桑桑的,秦大奶奶就象艾一样,地位卑微却充满了慈爱,她在乔乔的呼唤声中,不顾一切地跳入水中救乔乔;关心学校的一切,爱护孩子们。这众多人物给他的教养,以及油麻地的自然风景给他的感动,使他从顽童本性中显现出来的异想天开、调皮捣蛋、机智勇敢的行为转化成了内涵丰富、坚强隐忍、情感丰富的少年儿童。但是真正使桑桑成长起来的应该得益于他的病,这场差点夺取他生命的病使桑桑在心灵上成长起来,使他经历了死亡,有了直面死亡的勇气、平静和从容。

作为作为校长公子的桑桑在得病前是一个顽皮、善良、好奇,但略微有点懦弱的孩子,他没有现今所谓“官二代”的优越、痴狂,更多是因父亲是校长而给他带来的隐忍、承当和委屈。但当他脖子上长了一个肿块,他隐隐从父亲忧郁愁苦的面孔和母亲压抑的哭泣中感到了事态的严重,在一个生机勃勃的春日,骨瘦如柴的桑桑突然感到了死亡的来临,他首次陷入了对生命的沉思之中。死亡对于一个正在成长中的花季少年是冷酷的,那些曾经或即将属于他的理想、亲情,一切的美好事物都将被死神夺走,而那朝气蓬勃的成长过程也将被一个悲痛凄凉的死亡过程所代替。但他并没被病魔吓倒,因为桑桑面对的不仅是那奇苦无比的中药,而是温幼菊神奇的药寮与温情的无词歌,是所有人诚挚的祝福与关切的目光。桑桑在这些美好的情感中找到了生存的力量,同时也在面对死亡的过程中长大了。“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刚强。”他学会了面对,学会了珍惜,也学会了承担。他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了实现自己答应带妹妹去看城的诺言,他不惜耗尽最后的一份力气;更学会了感受生活的艰辛,体验生命的庄严,所以才会“把喝药看成一件悲壮而优美的事情”。当桑桑把妹妹带到城上,而自己却“把脑袋伏在城墙的空隙里,一边让自己休息,一边望着远方:太阳正在遥远的天边一点一点地往下落„„”的时候,这个14岁的孩子让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他对妹妹那份浓浓的亲情,也看到了他对自己、对承诺的那份尊重,更看到了他直面死亡、正视生活的那份勇气与坚强。

“油麻地的孩子们并不懂得桑桑的病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病,但他们从桑桑父母的脸上和老师的脸上感觉到了在桑桑的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当桑桑出现时,他们总显出不知如何看待桑桑的样子而远远地站着不说话。少数几个孩子,如秃鹤、阿恕,会走过来叫一声‘桑桑’,但又不知道再与桑桑说些什么好了。那一声‘桑桑’,声音是异样的,亲切而带了些怜悯。

“桑桑发现,他从未像今天这样被孩子们所注意。他有一种说不出的娇气感和莫名其妙的满足感。他哀伤而又甜美地接受着那一双双祝福与安慰的目光,并摆出一副‘我生病了’的无力而不堪一击的样子。他忽然文静了、卫生了,就像当初纸月刚到麻地小学来读书那会儿一样。所不同的是,现在他又多了些娇气与软弱。他心安理得地接受着大家的照顾,用感激、温柔的目光去看着帮助着他的人。他还在断断续续地上课。老师们对他总是表扬,即使他的课堂回答并不理想,即使他的作业错得太多。桑桑也并不觉得这一切有什么不合适,只是稍稍有点害臊。(《草房子》第271—272页)”③这里的同情不是可怜,而是以感同身受的情感来看待,是一种悲悯。

曹文轩写出了人生的困苦与悲怆之情,但绝不沉溺于悲切的情绪氛围里,他让我们看到即便在生命的低谷或是“绝境”当中,生命依然有它不屈与坚韧的一面,人性依然有它灿烂光辉的美质。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再深刻的思想都会成为常识,甚至会衰老与死亡,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最具震撼力与杀伤力的并不是思想,而是美。

“春天到了。一切都在成长、发达,露出生机勃勃的样子。但桑桑却瘦成了骨架。桑桑终于开始懵懵懂懂地想到一个他这么小年纪的孩子很少有机会遇到的问题:突然地,不能够再看到太阳了!他居然在一天之中,能有几次想到这一点。因为,他从所有的人眼中与行为上看出了这一点:大家都已经预感到了这不可避免的一天,在怜悯着他,在加速加倍地为他做着一些事情。”

“他居然有点思念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那一天。那时,他竟然一点也不感到害怕。因为,在想着这一天的情景时,他的耳畔总是飘扬着温幼菊的那首无词歌。于是,在他脑海里浮现的情景,就变得一点也不可怕了。

“桑乔从内心深处无限感激温幼菊。因为,是她给了他的桑桑平静和勇气,使儿子在最后的一段时光里,依然那样美好地去看他的一切,去想他的明天。

“桑桑对谁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显得更加善良。他每做一件事,哪怕是帮别人从地上捡起一块橡皮,心里都为自己而感动。桑桑愿意为人做任何一件事情:帮细马看羊,端上一碗水送给一个饥渴的过路人„„他甚至愿意为羊,为牛,为鸽子,为麻雀们做任何一件事情。(《草房子》276页)”④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桑桑周围的环境变了,人们都对他非常好,他的心里充满了感动与感激。

对死亡的表现、对生死问题和人生价值的探索通常是悲剧性作品的永恒主题,对小孩子来说,还远远不是讨论生与死问题的时候,他们的生命意识那样鲜活,充满朝气。在他的身上散出的是人性原初的善良、悲悯意识。桑桑在自己生命最脆弱的时候,表现的反而是最规矩的善良成熟的一面。从对死亡的认知到平静的接受和从容面对,桑桑完成了他心灵上的成长。

二、在孤独中突破成长——杜小康

起初杜小康在油麻地称得上是典型的富二代,着重人家望尘莫及的日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杜小康难免会有的高傲,自已为是,但在油麻地这样一个充满童真和爱的地方,杜小康没有像刘一水等人那样成为人们讨厌的小恶霸,反而成为同学心目中的小王子,他成绩好,人品也不差。为了集体,他会从家里拿来十几把镰刀;毛鸭不愿意载大家过河,他会拿毛鸭欠他们家帐的理由命令他把穿划过来载同学们过河;杜小康和桑桑烧红薯造成火灾后,他会大胆承认错误。但杜小康性格的闪光点在红门落败之后显得更加耀眼,他坦然面对困难,在挫折面前变得更加坚强。当然这种性格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刚开始,杜小康也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他假装傲慢,故意在大家面前暴露自己,仍然表现出快乐的样子,但其内心是十分孤独的。最终他还是不能把这一形象一直扮演下去,当他彻底清楚与学校无缘之后,他已是一幅邋遢的样子。杜小康前后性格的不同主要是典型环境的变化引起的,红门落败之前杜小康过着安逸的生活,他有资本高傲,有精力参与集体事件,有时间跟桑桑玩耍。但是红门落寞之后,杜小康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他不能读书了,还有照顾生病的父亲,父亲病好之后,为了重振家业,杜小康不得不与父亲去几百里外的大芦荡去放鸭。

孤独的来临,如同杜小康的家庭变故一样,是突如其来、猝不及防的。曾经是村中富户独子的杜小康,曾经是草房子里的领头羊、让孩子们个个都钦羡不已的大班长杜小康,刚刚领受了失学的痛苦,又不得不跟随父亲踏上了挽救家道的征程。

小木船行驶在水上,“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时,当他忽然发觉自己已经身在异乡时,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在一瞬间就袭遍了他的全身。这种孤独,并非他这样一个初涉世事的孩子才有,连他那饱经沧桑的父亲,也不敢让小船和鸭子们停下来,“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当他们到达芦荡,“芦苇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的时候,孤独也如“万重大山”包围了杜小康,使他“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父亲与他之间的对话,也“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世界一方面被大量地省略和简化,另一方面,又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孤独”。他因此而胆怯,而恐慌。那恐慌无法驱除,即使紧紧地挨着父亲他也迟迟无法入睡。他“不堪”孤独的重负,开始“日甚一日”地想家,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但是,既然走入了那片芦荡,他们就已经再没有退路了。随着日子一天天的流逝,“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杜小康所能做的,只有承受孤独,他已别无选择。在孤独无助的人生磨难中,温情脉脉的大自然,成为少年杜小康惟一的“避难所”。

黄昏时分,与炊烟一同飘起的河水的热气;从大河的东头升起的月亮;夏季青森森的万顷芦苇,以及芦苇丛中一种不知名的香草,在空气中散发出的缕缕清香;水边的芦叶里,几十只几百只聚集在一起、居然能把水面照亮的无数的萤火虫„„大自然,以它的宽广的胸怀,接纳了这个少年;以它的优美的姿态,感染着这个少年;以它的低吟浅唱、风花雪月,抚慰着少年那颗孤寂的心灵。大自然,既营造了无边无际的孤独,将少年屡屡抛入“无援之境”;又一次次向少年呈现出它宁静美好的魅力,使少年在孤独中日趋淡泊、沉静,日趋坚定、自信,并渐渐去除了浮躁,走入了一种冷峻、深刻的境界。从不堪孤独之苦,到承受孤独之艰,再到享受孤独之味,杜小康的世界终于雨后天晴,他发现“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自己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当他经过与暴风雨的搏击,疲惫不堪地躺在一片芦苇上,嚼着白嫩的芦苇根,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那时,他却没有再哭。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有这样一段优美而温暖的描写:“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在这些长大了的、漂亮了的鸭们背后,我们看到了那个少年的身影,他也长大了,坚强了,成熟了。

作者在节选时,将这段不足五千字的文字命名为“孤独之旅”,是有很深的意味的。人生之路,漫长而又艰辛,每个人都要独自走过,尤其是在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越来越现代化的今天,孤独已经成为人类根本无法回避的一种人生状态。面对孤独,也就成了人生的一种必然。然而,孤独并非自闭,并非绝望,并非消极、消沉甚至坠入颓废的没落情绪。孤独使人类从原本狭隘的个人经验中解脱出来,使人对世界、对人生的观察与体悟在因孤独而获得的距离中得到了扩展,有了许多从前不曾有的发现。孤独使人的目光和头脑皆变得冷静,孤独助人去除了影响思维深度的浮躁和妨碍人观察质量的迷乱。因此,孤独不仅是人生成长中的一种必然,也是人生成长中的一种必需。罗曼•罗兰对于孤独,曾有这样的表述:“„„关心社会生活的良好习惯,不应妨碍你们每个人倾注于内心的生活。在连绵不断的行动和感情的激流里,你们应该为自己保留一间单房,离开人群,单独幽居,以便认清自己的力量的弱点,深入思考,然后像安泰那样,重新接触大地„„”曹文轩在他很早以前写的一篇名为“论孤独”的文章中,也曾高度肯定孤独对于个人成长的作用:“它是一种正常并且健康的心态──如果程度得当的话。它标志着一种人格的成熟。它使人少了许多盲目。它使人在嘈杂的生活中有了一份保护身心健康的清静。”

对于杜小康而言,那个以孤独为底色,由天空、芦荡、大水、狂风、暴雨、小船、鸭子、生病、寒冷、饥饿、忧伤等所构成的荒无人烟的世界,已经成为他人生中一份永远难以磨灭的记忆。那浸透着孤独感的一切,既困扰、磨难过他,也教养、启示过他。当他们父子二人因为放鸭误入他人鱼塘而再次陷入一贫如洗的困境时,当杜小康抬着病危的父亲回到油麻地时,他,已经不再是几个月前的那个杜小康了。虽然头发干枯、面容清瘦,但他“一双眼睛却出奇的亮,并透出一种油麻地的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有的早熟之神”。甚至当他后来在自己曾经读书的油麻地小学门口摆摊卖货时,“这个当初在油麻地整日沉浸在一种优越感中的杜小康,竟无一丝卑微的神色”,令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都颇感震惊。杜小康,已经是一个远远大于他自己的年龄的少年了,他真的长大了。

成长,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过程,而这过程绝非永远一帆风顺,它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屈辱与泪水。成长,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孤独,就是其中最贵重的一笔,是生活或早或晚都要给予每个人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经历过“孤独之旅”的油麻地的少年杜小康,一定会长大成人,因为那份孤独,已经撕去了他幼稚的外壳,仔细地雕刻了他的灵魂。

三、在胜自卑,维护尊严中成长——突鹤

陆鹤是个秃头的孩子,因此被叫做秃鹤。随着日子的流逝,六年级的突鹤感觉到了自己的秃顶使学生戏弄的对象。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秃鹤为此做出了反常之举。他用不上学了逃避同学异样的眼光,用生姜擦头希望在七七四十九天后长出头发来,用戴帽子企图遮掩自己的秃头。在桑桑和同学拿着突鹤的帽子戏弄他,并将他的帽子挂在学校旗杆顶上后,他那刚刚建立的短暂可怜的自信被撕得粉碎。他的心理、情感在成长中发生了裂变。他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

“突鹤没有再戴那顶帽子子,并与大家的对立情绪日益加深。突鹤换了念头:我就是个秃子,怎么样?!因为有了这个念头,即使冬天来了,他本来是可以顺理成章地与别人一样戴帽子的,他也不戴。大冬天里,露着一颗一毛不存的光脑袋,谁看了谁都觉得冷。他就这样在寒风里,在雨雪里,顶着光脑袋。他就是要向众人强调他的秃头:我本来就是个秃子,我没必要瞒人!”⑤

当这些都使突鹤陷入更槽糕的境地时,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更大的伤害,尤其是在那次油麻地学校会操比赛不让他参加(原因是怕他的形象影响集体的荣誉,虽然最后在突鹤自己的争取下还是参加了)时,他索性在广播操比赛这样的重大日子里,把自己头上的帽子甩向了天空,导致全校的广播操失控,而错失了“第一”的荣誉,“就这样,秃鹤用他特有的方式,报复了他人对他的轻慢与侮辱。”⑥但同时,他也遭到了大家的冷落,从此没有人愿与他为伍,即使他会主动讨好他们。他感到难以忍受的孤独,他要转向、他要重回集体。秃鹤就是在这样一个常常被众人耻笑的环境下生活的孩子,他也不愿意一直这样下去,渴望融进集体,于是秃鹤想找回自尊。当他们学校的文艺演出缺少一个秃头的演员时,他毅然站出来,暂时将由生理而伤害到心理的自尊搁在一边,承担起了这个重要的角色。

“突鹤从未演过戏。但突鹤决心演好这个戏。他用出乎意料的速度,就将所有台词背得滚瓜烂熟。

“突鹤要把戏演得更好。他把这个角色要用的服装和道具全都带回家中。晚上,他把自己打扮成那个伪军连长,到院子里,借着月光,反反复复地练着:小姑娘,快快长,长大了,跟连长,有的吃有的穿,还有花不完的现大洋„„

“他将大盖帽提在手里,就当纸月在场,驴拉磨似的旋转着,数着板。那个连长出现时,是在夏日。突鹤就是按照夏日来打扮自己的。但眼下却是隆冬季节,寒气侵入肌骨。突鹤不在意这个天气,就这么不停地走,不停地做动作,额头竟然出汗了。”⑦

正是突鹤的努力,使得他把秃头伪连长演活了,得到了大家的刮目相看。然而演出结束后,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只管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而当她们忽然想到突鹤时,突鹤早已不见了。在人们分享成功的时刻,他选择了逃离,心情复杂,虽然这个成功的主要功绩应该属于他。他被人们关注,又被人们冷落。当人们想起他时,才去寻找他。

当油麻地的师生们在河边找到他时,突鹤哭了,号啕大哭,发泄着心中的委屈,失落,痛苦和喜悦。纸月哭了,许多孩子都哭了。至此,突鹤用自己的行动赢回并捍卫了自己的尊严,重新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尊重,突鹤战胜了自卑,找回尊严,勇敢地面对自己生理上的缺陷,完成了一次心灵上的成长。

四、在适应中挑起生活重担的成长——细马

曹文轩在《草房子》的代跋《追随永恒》中说过,他的“从前”能感动当代的孩子,而能感动我们的“无非也还是那些东西——生离死别游驻聚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符、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默默温馨和殷殷情爱„„”

《草房子》中,原本生活在江南小镇的细马被过继给没有孩子的邱二爷二妈,来到了苏北的油麻地。由于口音的差异,他无法和人交流,导致学习上的差距,特别是和当地儿童的冲突,都让细马感到孤单、寂寞和痛苦,更加思念故乡。因为细马是一个领养来的孩子,所以他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感觉到了被别人排挤,无法适应新的生活。在新的生活面前,他选择了逃避。他拒绝和同学交谈,选择了与羊为伍,开始了自己的放养生活。但是孩子的内心深处还是希望与同伴交流的。当他能听懂当地的方言时,他用笨拙的“骂人和打架”,希望得到别人的“招惹”,以泄他对在教室里读书孩子们的嫉妒。

适应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对于一个语言不同的人来说更是如此。细马要适应和同学的交往,和家人的交往,不仅是交流沟通的适应,还是心灵上的适应。比如说,他要消除不是邱二爷和邱二妈亲生的这个心理阴影,否则,适应是很难的。

毕竟细马不是邱二爷邱二妈亲生的孩子,这个基本的事实会让一些细小的意义重大起来。因此邱二妈和细马的关系会变得复杂与敏感。比如说,邱二妈会有嫌弃的表情以及语言(如嫌弃细马吃得多,要赶细马走等等),细马会有茫然和陌生的感觉出现。多少次,他暗自下决心要回江南老家,却一次次地犹豫了。相处中,他感到二爷是真的关心他、爱他,就连对他比较隔膜、冷漠的二妈,其实也是个温和、善良的人。但一场大水使原本殷实的二爷家失去一切时,细马毅然留了下来,真诚地要当二爷二妈的儿子。

当二爷病重时,邱二妈看到细马在寒冷的冬天里为二爷刨的大半竹篮柳树根须时,眼睛红了。二妈正在心里慢慢接受细马。二爷病逝,二妈精神失常走失,细马找回二妈。

“邱二妈是被细马搀着走回来的。细马满身灰尘。脚上的鞋一杯踏坏,露着脚趾头。眼睛因为瘦弱而显得更凹,几颗大门牙,显得更大。令人惊讶的是,邱二妈却依然是一番干干净净的样子,头发一丝不乱。”⑧

细马卖掉所有的羊,为二妈治好了病,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撑起了这个家,并努力实现自己的一个誓愿:给妈妈(二妈)造一幢大房子。这幢房子不仅是二妈和细马的新家,也是二妈和细马新的关系的开始和融洽。

倔强重感情的细马咽下委屈,在本可继承的房产荡然无存后毅然承担起生活的重担,为养父母重建家园,小小的年纪涌现出超乎同龄人的顽强与勇气,令人敬佩。在这个过程中细马最终适应了与自己格格不入的自然环境,同时也适应了人际环境,更是在心理上适应了不是邱二爷邱二妈亲生儿子的事实,与二妈相依为命名地生活在一起。细马不断地与别人发生冲突,与同学,与邱二爷和邱二妈,与自己内心,最后才达到自我的和谐与统一,不断成长起来。

五、直面悲苦命运的成长——纸月

文学有一个任何意识形态都不具备的特殊功能,这就是对人类情感的作用。我们一般只注意到思想对人类历史进程的作用,而很少会想到情感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其实,情感的作用绝不亚于思想到作用。情感生活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的部分。

如果说,桑桑的成长是以他生病为契机,杜小康的成长,则源自他们家“一落千丈”的衰败,与他跟随父亲到遥远的芦荡放鸭时所承受的即使成年人也很难忍耐的孤独。那么,纸月的成长与她的“无父”的遭遇密不可分。

《草房子》中,纸月是一个私生子,从小失去母亲,与年老的外婆相依为命,生活过得很清苦。但是曹文轩没有具体凸显出纸月的悲苦,而是让小说带有一种忧伤的感情,最后通过纸月与周围环境、周围人们的联系来展现纸月的坚强、聪明、善良。纸月为了在离家很远的油麻地小学读书,不管从板仓到油麻地有三里路,还是坚持每天步行上学。她还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女孩:她的毛笔字要算是油麻地小学的学生中写得最好的一个;她还会背许多古诗词,现在语文课本上选的那些古诗词,她是早就会了的,并且还很会朗诵;他写的作文也很棒,桑桥校长看了觉得那些作文虽然还是一番童趣,但是字面底下,却又一般其他孩子根本不可能有的灵气与书卷气。纸月不是通过眼泪来博取人心,而是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吸引人们对她的关爱。当纸月的外婆去世后,纸月两眼泪汪汪地与桑桑来告别,最后与慧思僧人失踪在人们的视线时,纸月的悲惨命运到达顶峰,但是在小说结束时,作者又通过一句“仲夏时节,传来一个消息,有人在江南的一座美丽的小城看到了纸月与慧思僧人。”把纸月的命运挽回到幸福中,传达出作者对她的祝福。

曹文轩文章中的孩子既有无知的率真,又有难得的成熟,既有童年的欢乐,也有岁月的艰辛。展示着儿童成长中的坚强,善良,坚持,勇敢承担等美好品质。表达着对少年儿童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的关怀,弘扬了人文关怀的精神。从上面五个儿童形象的分析,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孩子们在心灵上的成长,尽管这一过程充满了曲折与困难,但孩子们在斗争与拼搏中展现出的美好情怀以及独特的人生体验着实让人感动。

注释:

①王权根:《曹文轩文集》的学术品格与审美格调,中国儿童文学,2003年第4期.②曹文轩:草房子•《追随永恒》代跋,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③④曹文轩:《草房子》,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⑤⑥⑦⑧曹文轩著、安武林评:《曹文轩小说阅读与鉴赏》,北京少年儿童文学出版社,2007.参考文献:

1、曹文轩:草房子•《追随永恒》代跋,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2、曹文轩:《曹文轩经典作品》,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3、金波:《为了儿童的文学-金波儿童文学评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4、曹文轩:《小说门》,作家出版社,2002.5、曹文轩:《人生最高的嗜好》,曹文轩访谈录,2008.6、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浙江少年儿童文学出版社,2000.7、曹文轩著、安武林评:《曹文轩小说阅读与鉴赏》,北京少年儿童文学出版社,2007.

第二篇:童心灵密码

童心灵密码

“童年电影”显然是不能和“儿童电影”划等号的,它多少和所谓的“成长电影”相关,亦即在个人成长的母题下,旨在以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双时空叙事或着眼于同一时空下儿童与成年人视角视域的差异,展现一切个人经历上的困惑、磨难、焦虑,以及被引领、被误导乃至独自一人跌跌撞撞而前行的更广泛意义上的生命体验。

高品质的“童年电影”不仅对私人化的性情、经验给予细腻描绘和深度解析,更在其中融入了群体式的甚至更大范畴内关于成长记忆的共鸣。而这种关照和反思不论对片中主人公来说,还是对创作者或观众而言,往往都是贯穿一生的,我们看到的共时的种种终将组成我们历时的一辈子。可谓从童年出发,却打破了年龄的分界。

我是谁?

对于大多数“童年电影”而言,童年角色所面临的处境往往是十分尴尬的。作为片中主角的“小孩”,其身份地位却始终被有意无意地边缘化。甚至可以说,相对于“大人”而言知情权、发言权、决策权都落空的孩子们所有的努力都只是为了一句来自成人的肯定,其终极目的不过是在自个儿脑门儿贴上一个回首往事时多少会觉得可笑的“成人标签”。

改编自铁凝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的《红衣少女》(陆小雅,1985)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片中多次提到自己不再是小孩子的安然,当然还只是个不谙世事却惯于表现得若有所思的女学生而已。其所谓的事迹在于――课堂上对老师错误的不依不饶,作文里对班长伪善的直言批判,课堂外和男生发展的纯洁友谊,家庭里对长辈说教的厌烦仵逆。而所有这些被冠以勇敢之名的行为里,却以执拗地穿着一件红衬衫为榜首,令其他人或说周围的世界黯然失色。以至于班主任老师神秘兮兮地告诫其家长:“这是一种迹象,要引起注意”。这的确是一种迹象,说白了,是其追求独立自我的明显表征。

和所有这个岁数的孩子一样,社会的日新月异不断侵蚀着封闭的传统思想,令他们泛起青春的张扬与躁动。但结果是什么呢?她以为到白洋淀去畅游一番就能抛开俗世与大自然融合了,却既无法阻止好友米晓玲因家境困难而辍学,也无法扭转刘冬虎因父母离婚这档子事儿而转校,便是真能瞧出几分韵味也没法改变父亲的画不被赏识的事实。而姐姐顺服贤惠又如何?到了还是要嫁给有孩子的男人。而对于安然自己,表面上全不在乎做大人眼中的“好孩子”,内心里却偏偏为“评三好”这么个形式忐忑难安,说到底还是没能跳出主流评价机制的圈套。而当其知道姐姐安静为了满足自己这个卑微的心愿而只得与韦老师“幕后交易”时,更是彻底颠覆了对自我的认识:原来每个人都没有那么简单的,原来每一个角落都藏匿着生命的灰度。如果说成长,那么安然的成长是从这刻的内省开始,而非先前有意为之的标新立异。

由此,电影很好地回答了“我是谁”这个疑问。“我”不是一个纯然超脱的个体,“我”的身份问题甚至比人与人的关系还复杂。而多数时候,“我”永远是个普通孩子,并不能像《北京小妞》(秦志钰,1991)里借超现实的武功大法“人小志大不犯愁”。而当这个身份问题放大到国族与其所牵涉的历史文化,就有了着眼于偷渡客的《细路祥》(陈果,1999),从生长于油尖旺的祥仔和“小人蛇”阿芬这两个身份和境遇都相差颇大的小孩入手,借少年情谊和市井琐事喻指香港九七前后的社会冲突与政治风貌;也有了关注国籍更迭与种族分野的《GO!大暴走》(行定勋,2001),以其轻狂又自卑的独特气场传达了作为“留日韩人”的男生杉原换走了朝鲜牌照却换不来尊重与爱情许可证的困厄,恋人之间相互隐瞒了名字,却隐瞒不了身体的血脉。

我想娶什么?

尼采说过,“人最终喜爱的是自己的欲望,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此言实在了得。而人类的欲望之深,甚至打从儿童时期便显出前兆来。未经纷杂世事与青春躁动侵染的幼小心灵,多半没有无病呻吟的本事,喜怒哀乐全凭外力。那些寄托在父母、师长、同伴身上的各样情感,因为不是自发,所以相当被动。就好像人家设计好了一整套灵活多变的游戏架构和游戏规则,只等着你在各个关卡碰壁求饶。然而,在这个强大的系统内部,儿童的头脑或许简单,却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纯洁。如果你对方枪枪那双滴溜溜圆且几乎永远带着委屈的大眼睛堕入信任,最后一定发现影片《看上去很美》(张元,2006)有多么地切题,这双眼睛实在只能打动观众而已,角色的童年生活并不会因此在爱护与包容下充满幸福与乐趣。

相反,方枪枪是个“众叛亲离”的可怜家伙。像送刑一样被家长送到幼儿园长期寄养不说,新环境的见面礼竟是兵捉贼一般追赶着剪掉方枪枪后脑勺拖着的小辫子。随后,他见到的是其他小朋友整齐划一的穿着打扮,甚至连吃饭、如厕都按时按点的生活模式。苍白一致的步调不仅体现在一一擦手时活像集体投降似的手势和对列,更在“加饭举右手,手掌伸直;加汤举左手,握成拳头”的教条规范中,让那个“体制外”的方枪枪看傻了眼。

幼儿园就是个小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方枪枪不会自己穿衣服就如没了立命之本、生存之道,频频受居高位的老师阿姨管束责难不说,还要活活被同侪的南燕、北燕欺侮。“小红花”,这个人人趋之若鹜的东西,就好像《创:战纪》(约瑟夫?科辛斯基,2010)中的“身份光盘”一样,成为标准化管理的稳定剂,控制了包括时间和成长的一切。

然而渐渐地,方枪枪却脱离了良善小民好好学习、乖乖工作的既定程序,意外实现了从为得到小红花不择手段到全然失了兴趣的巨大转变。编故事,做匿梦,以及对于“妖怪老师”的惊恐与反抗,恢复了他最本真的天性。应该说,正是多为成人们所不齿的幻想与焦虑最终救赎了这个孩子,令他从过早的体制化与其代代相传的繁衍轨迹中跳脱出来,重拾自己天然的欲求。

最后,失意而后顿悟的方枪枪独自跑向空旷的雪地,小小的身影顿时在纯然自由的第四度空间变得独立而伟大。而这一刻的静止,竟与《四百击》(弗朗索瓦?特吕弗,1959)中朝向大海的夺命狂奔异曲同工。那个逃亡少管中心的十三岁男孩安托万,正是千万个“早熟”少年的真实写照,在警笛四起的现实世界中,甘愿用“不听话就打屁股400下”的惩戒换取长镜头跟拍中1分27秒的自在奔放。

我从哪里来?我该到哪儿去?

童年的情感就好像一间嵌套着双层墙壁的建筑,最里面是自己,墙壁之间的缝隙是亲缘与家庭,最外面是世界。层与层之间的渗透关系,依靠亲情、友情、爱I青不断将遥远的拉近;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墙也在长高,所谓“亲密无间”也就成了一件越来越难的事。

台湾影片《一一》(杨德昌,2000)即以儿童的视角聚焦于台北某所普通公寓,为我们呈现出这样一种全方位的感情纠葛。作为开篇场景的婚礼是一个关于成人世界的典型隐喻,自此,各人之间相互牵扯又重重隔阂的麻烦事便一件接续一件铺满了被编剧导演或说命运本身细心编排的世俗生活:外婆中风昏迷不定丧失生活能力,爸爸NJ生意难做却利用外出重寻初恋情人,妈妈敏敏归隐山林祈求宗教的庇护与休养,姐姐婷婷跟邻居女生的前男友约会又被甩,就连刚刚结婚的舅舅也在新娘与曾经背弃的前女友间摇移。如此种种,小男孩洋洋则作为最年幼的旁观者凝视着每一人、每一天――相机咔嚓咔嚓摄下的是人的后脑勺,是平常看不到的生活的背面。

很显然,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儿童电影,各个年龄层角色的群戏也消磨了单一代际的局限性。其用意并非为了解答婷婷趴在外婆膝前呢喃道出的关于“为什么这个世界和我们想的都不一样”的困惑,而是在于透过孩童单纯而奇特的视角,对人类处境与社会症候做以纪录式的读解,从而折射出比成人更成熟的人性体悟背后关乎生命本体的哲学与诗意。其意图一如导演杨德昌在解读片名时所阐释的:“《一一》代表一切简单自然,其实指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不仅是言语的相互沟通,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交流,我坚持每一生命个体的重要性。”而对于整部影片,外婆的存在正是这样一个象征,不仅缩影了喧嚣人世里日益孤独疲惫的灵魂,更由此写下了人生去从的寓言。可谓笔触温柔,真相残忍。人人都是双面人,可人人又都在读不懂他人、看不清自己的旅程中抱憾终老。

正如影片的结尾,洋洋在外婆的葬礼上翻开日记本对着遗像说出的:“婆婆,对不起,不是我不喜欢跟你讲话,只是我觉得我能跟你讲的你一定老早就知道了。不然你就不会每次都叫我‘听话’。就像他们都说你走了,你也没有告诉我你去了哪里。所以,我觉得那一定是我们都知道的地方。婆婆,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你知道我以后想做什么吗?我要去告诉别人他们不知道的事情,给别人看他们看不到的东西。我想,这样一定天天都很好玩。说不定,有一天我会发现你到底去了哪里。到时候,我可不可以跟大家讲,找大家一起过来看你呢?婆婆,我好想你,尤其是我看到那个还没有名字的小表弟,就会想起你常跟我说:你老了。我很想跟他说:我觉得……我也老了。”

而与之相对照的是,个体的历史却因为记忆的存在而时刻新鲜。年华流逝,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人们或许都会像片中角色那样一再地自问:“咦,我回来究竟是要拿什么?”或者“咦,我下来是要干什么?”忙与盲,原来真的如张艾嘉的歌中所唱,“已经没有主张”、“失去方向”、亦“分不清欢喜和忧伤”。所以重拾年少的光影碎片便成为未竟理想的奇幻魔术室,抑或,最佳避难所。当人再也拉不回另外的灵魂和身体,是不是也可以自己在自己的内心里走走?毕竟,对于大多数沧桑而未改变天真的人而言,什么是童年?简单说,就是做对做错你都不用负责任,遇见麻烦可以丢下就走,残局留给岁月收拾。NJ是不是真的仍对初恋情人怀抱深切的爱情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一定怀念那个时候不惧世事的自己,而不是等到所有的事都尘埃落定,才发现自由独立后所实现的不过是昔日里为自己所唾弃的他人的期许。而当人意识到这一点,曾经“拿不起”的已经成了人到中年的“放不下”。问题不在于有太多事不能重新来过,而在于即便重新来过结局也还是差不多。所以,不知保险套为何物当做气球来吹的小男孩洋洋纵使总是受人欺负,也仍旧是这栋公寓里最最幸福的人。而在这样一个现代社会里,所谓“众叛亲离”这么表面这么肤浅的事早就不流行了,散不尽的是喧嚷人群疯狂聚会中无理性的欢笑,抹不去的是面对面低语时没感情的忧伤。

原来,残忍的忧伤不止来自于《我们天上见》(蒋雯丽,2010)里以隔代亲为依托的父母责任与陪伴的缺席,也不止来自于《风柜来的人》(侯孝贤,1983)里脱离预期成长轨道、过早踏入成人世界所需面对的感情困惑与生存危机,当《这个杀手不太冷》(吕克?贝松,1994)里的小女孩玛蒂尔德淡淡地问,“人生总是这么苦么,还是只有童年苦?”,莱昂淡淡地答,“总是这么苦。”的确,生活本来就是《岁月神偷》(罗启锐,2010)里所描画的“一步难,一步佳”,童年只不过是步伐的开始。

由此,“童年电影”,无论是成人的俯视还是儿童的平视或以孩童视角写大人世界的仰视,其浓厚的生活感都为大小观众多样化的赏鉴提供了充足的细节基础,令其得以在各自的眼光中解开属于自己长度的光影密码。而作为创作者的编剧导演,则多经历不甚和谐的童年。惟有成人之后未泯的童心驱使其回过头来,赋予个体记忆以完整的叙事和艺术表现,并在影像所到之处将这种共鸣最大化。而最后的最后,人们也终将坐在童年寓所的围墙上领晤:我们不要让他人去实现我们自己的理想,不要代他人做决定,在没有足够的准备和信心前,不要成为任何角色。因为我们知道,那不是扮演,而是真实。

第三篇:中考作文关注成长历程和心灵感受

中考作文关注成长历程和心灵感受

中考作文是语文试卷的重头戏,可谓举足轻重,考前需要备好大量的材料。我们所说的材料,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上述的材料大家一点都不陌生,家庭生活类的作文平时 写得较多,学校生活小至同桌好友﹑老师,大至班级、学校,这些材料在考生的作文仓库中 也是俯拾即是,唯“社会生活”的材料不多,因为这是学生两点一线的单调﹑乏味﹑枯燥生活 所致。然而,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社会生活的材料也可进入作文,即便像 2010 年 的作文题《黑板上的记忆》,有的同学照样从社会的黑板引发出回忆,社会上人们之间的互 帮互助、良好的道德情操,种种佳话,不比校园内黑板上的记忆逊色,作文照样可以得高分。当然,写社会应以阳光面为主,不要总是盯住阴暗面……如果,你的作文有上述几方面 的材料加以储备,那么就不会临阵发怵、而能游刃有余了。作文准备要关注自己身边熟悉的 人和事。中考作文命题内容大致在下列两个方面:一是成长历程;二是心灵感受。成长历程方面的作文 这类作文可以写的内容有:我明白了(懂得了)某种道理,悟出了生活的真谛,或从某件 事情中获得了有益的启示等等。如懂得了孝敬师长,懂得了尊重他人,学会欣赏自己,学会 宽容、信任;人与人之间要友爱、互助、团结、诚信;敢于挑战自我,克服自身某方面的弱 点,如自卑、胆怯、自私、孤僻、骄傲、任性、粗心、虚荣....。.也可以写我的自强、自立、自信;经受挫折时永不气馁、追求目标时永不放弃、面对困难时永不退缩、身处逆境时永不 言败,获得荣誉后谦虚谨慎,取得成功后再接再厉……在前进道路上笑对人生,在成长历程 中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这个历程,可以是写我自身的成长,也可以是写我和同学们一起成 长。无论写个体的“我”还是群体的“我”,都要写出一种蓬勃向上的风采。这一题材,可参考 的题目是:生活教会了我、我们一起走、在路上、我在努力着、我真行、完美的答卷等。心灵感受方面的作文 这类作文可以写对自己有所关爱、有所资助、有所教育、有所启迪的人和事。写出一种 生活中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纯真美好的场景和画面;歌颂新时代的新人、新事、新道德、新风尚、新气象;歌颂和谐社会的闪光点、赞扬生活中的真善美...。无论写我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的心灵感受,还是抒发我源自内心的感动,都必须是积极 的、乐观的、向上的、有意义的、催人奋进的。这一题材,可参考的题目是:感恩、关注、那一刻令我感动、心中的

第四篇:成长历程

观《成长教育》有感

人不能苦一辈子,但需要苦一阵子,不想苦一阵子的人也许会苦一辈子,人生亦是如此,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很多苦难与烦恼,有些人坦然面对,奋力拼搏,最终战胜困难,收获成功的喜悦,而也有一些人却不敢面对,总想为成功找捷径,不想付出,就想收获成功的喜悦,往往都一败涂地,就算找到捷径,却也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

本片的主人公亦是如此,在捷径面前抵不住诱惑,总想着走捷径,到最后来,只是被捷径的假象所蒙骗,错过了重要的考试,也令她的老师和校长伤心。而他的父母,也是被捷径面前的金龟婿所迷惑,不加劝阻女儿,导致最后的悲剧。

在历史的长河里,又有几人能通过捷径而有所成就,这些走捷径的人,又有几人能真正感受到成功的自豪。宋濂少时家贫嗜学,历尽艰辛,终于学业有成;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在被排挤、嘲笑、打击中不绝望不沉沦,最后变成了美丽的天鹅;海伦·凯勒,一个在无光、无声的黑暗世界里摸索的少女,以惊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成长之路是蜿蜒的,成长之路是崎岖的,成长之路是坎坷的.漫漫人生路,只有夹带着坚强,手持坚定信念, 方能“直挂云帆济沧海”。正由于生命里程中有困境,我们变得更坚强;正由于成长道路上无捷径,我们走得更坚实。

成长道路上没用捷径,当你走过一个困境后,回首一望,就会发现你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如果一定要说出成长道路上的“捷径”,那就是---勇于面对困境,将成长中的困境当作自己进步的阶梯。

倘若,在成长的道路上真有捷径,也许会有许多人选择去走,因为这个捷径会让自己很快就站在成功的边缘,从而节省了中间许多的环节,何乐而不为呢?然而,你可曾想过,这个靠着捷径就迎来的成功,或许根本就不能给你带来什么,因为你没有脚踏实地的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你不曾体会这条通往成功路上旅途的风景,由此,你也不会懂得珍惜这份成功的来之不易。只有脚踏实地的走过来,你才会发现这个旅途的艰辛,等你靠着自己的努力迎接到成功的时候,在回首看看自己走过来的路,你会发现原来人生会是如此的精彩!!

只有脚踏实地,一步步的走向成功,才是真正的捷径。

第五篇:我的成长历程分析报告

自我成长分析

陆伽伟 机电一体化12届3班 G1240343 【摘要】:自我是人类对其自身整体存在的自觉意识,通常个体会认为他们自身是一个连续性、整合、不可分,而且具备独特性的自我,所以自我是一个人看待自己,他人和世界的稳定的独特的方式,是每个人生活的核心,他对人的行为方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我将通过我的性格,成长史,价值观和人际关系四个方面较客观的阐述我的自我成长的历程和对自我的认识。

【关键词】:性格

成长史

价值观

人际关系

1、性格方面。

我是一个热情开朗,很容易和他人交往,合作和适应的能力特别强的人。喜欢和别人共同工作,乐于参加或组织各种社团活动。我是一个不喜欢斤斤计较,对于别人的批评也能欣然接受的人。和陌生人初次见面时,也比较能和对方聊得来。在集体中我比较倾向于承担责任和担任领导。智力水平较高,思维比较敏捷,头脑比较灵活,学习理解能力很强。同时我的情绪比较稳定,对于生活中的变化和各种问题,一般都能比较沉着地应对,但人无完人,有时遇到一些重大挫折时,或在紧急情况下,也可能会有一些情绪波动。我能较好地协调自己的想法,一方面,对事物我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不会人云亦云;另一方面,也听得进别人的意见,不会固执己见。我很注重个人原则,在不触及到原则底线时,我都比较愿意去做。在集体中我比较引人注目、受人欢迎,对人对事非常热心。有时也可能过分冲动,自我约束力比较差,但我能很快的调整过来。我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虽然不是特别远大,但会持续地去追求。

2、成长史。

从小开始,我就有一个开心快乐的童年,一直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里,因此良好的家庭环境,为我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成长过程中,我体味到了心理由幼稚趋于成熟的步伐。在中学时,面对迷茫的人生,碌碌无为,毫无目的地徘徊。但是在于高三的第一个阶段,苏州大学的教授到我的学校去进行对人生的未来演讲,他的演讲让我豁然开朗,让我在弥漫浓雾的大海上看到了前进的航道。步入大学后,我接触到的人和事大大的开阔了我的视野,在如饥似渴的汲取丰富知识的同时,我开始学着用相对客观的态度去评价自己和他人,开始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上的人和事,也许这就是所谓成长吧!此后,我渐渐拥有了成人的感觉――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着某种责任,自己理所当然地应该去承担生活中的某些东西。

今天的我,对周围的人和事,有了更多的包容、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关怀,而不再执迷于个人的得失。所以有人说“挫折、痛苦的背后才是成长的空间。”

3、价值观念。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和调整未来的人生方向。而在这个过程中,你总要不自觉地面对或者需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你的价值观是什么?

对我而言,以前并没有特别地去总结自己的价值观,也只是常常对自己说,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善良的人、勤奋的人、公正的人,等等。但这一两年,我的确常常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需要去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几个很美的词语作为自己的价值观来表述。

经过反复地扪心自问和观察自己的言行举止,我想把自己的价值观表述为三句话、九个字:诚信、负责任、创造价值。

第一,要诚信。我觉得,无论一个人是否有能力或能力大小,诚实和有信用是最最重要的,对我也是如此。我不敢说长大成人以后从来没说过不真实的话,但在这方面确实是越来越对自己有更苛刻的要求,非但不敢说一句大话,甚至所谓“善意的谎言”我都尽可能少想和少说。我们必须学会从小事中做起,做真正有诚信的人!

第二,要负责任。一个人可以没有能力,可以推脱一些做不到或不愿意去做的事情,但说到就要做到,承诺了就必须完成;一个人可以犯错误,但必须勇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而不能逃避现实、推卸责任。现在的教育中,有很大的问题是,我们没有告诉学生你的责任是什么?仅仅是学习和考试吗?这是很表面的问题,本质的责任问题显然不在这里。总之,我们要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要清楚自己的责任,要努力地去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第三,要创造价值。在我看来,我们决定做什么、怎样去做,一个最关键的标准就是看这件事和这样做能否给我们自己和他人带来价值。这个价值不仅是物质上的增加,更多是精神和能力等内在层面的提升。所以,我一贯不太愿意去做简单而重复的事情,而总愿意去多问些为什么?确立了“创造价值”这样的价值观,首先要对人和事能有一些本质上的认识,从而决定是否选择和这样的人合作或是否做这样的事情;其次要有这样的能力以能够与对方合作或者把事情做得圆满,当然这就需要不断地去坚持学习和勤奋工作,才能实现这样的价值观。

4、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在当今社会中非常重要。所谓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各种具体的社会领域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建立起心理上的联系,它反映在群体活动中,人们相互之间的情感距离和相亲密的人际关系都属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是有益的;相反,不和谐、紧张、消极、敌对的人际关系则是不良的人际关系。

一般情况下,我对他人的态度是以礼相待,尊重别人,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朋友对我的评价大多数是热心,善良,对人态度好,有耐心等,但是我有些时候脾气有点暴躁,这对于我来说既是鼓励也是建议。好的继续发扬,不足之处就加以改进,使自己得到完善。

自我认识是在当今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正确的认识评价自己有利于自己在社会的发展,达到理想的目标和一生的追求,以上就是我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未来路还很长需要自己更加努力的奋斗。

下载《草房子》儿童心灵的成长历程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草房子》儿童心灵的成长历程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灵成长

    心灵成长: 《爱的艺术》《九型人格》《谁杀了我的牛》《礼物》《爱的觉醒》《学 校团体心理游戏教程与案列》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找回你生命的礼物》《爱的序位......

    心理成长历程

    心理成长历程 每一颗星星都闪烁着属于自己的光辉,每一缕阳光都珍藏着属于自己的温暖。匆匆的岁月一去不复返,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回忆和许许多多的遗憾。 成长的道路不会一帆风......

    万达成长历程

    万达成长历程 做商业地产,绕不开万达。个人工作关系,曾与万达有接触和研究,且抛砖引玉,供参考。 从行业角度来看,我觉得有三个行业方面的变动对万达产生了直接影响,有助于我们理......

    成长历程(5篇)

    一个青年教师成长的心路历程 尊敬的领导,导师,老师们你们上午好: 我是开发区韩集联合校的刘秋华我今天在这里向各位领导,我的导师汇报我的成长历程内心无比的激动。 2000年,怀着......

    浅析小企业成长历程

    浅析小企业成长历程没有一家企业是从开始就是一家大型企业的,每一个现在大型企业都是从一个一个的小微企业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比如美国硅谷流行的车库文化,从一间小小的车库开......

    心理成长历程(精选合集)

    心理成长历程 从小,生活在一个大家溺爱的环境里,我偶尔会耍一点小脾气,因为几家亲戚里全是姐姐,大家族里就我一个男生,所以大家什么事都惯着我,仗着自己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我也给......

    骨干教师成长历程_

    免费 骨干教师成长历程_范文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教师:为了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走上一条从事研究的幸福之路吧。 我从1981年走上讲台那一......

    成长历程自述

    向着心中的教坛 农村小学优秀教师成长个案分析报告 个人简历 王玮:女,1985年出生。2004年7月毕业于陕西省丹凤师范学校英语专业,2004年9月至2006年7月在陕西师范大学英语系脱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