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汉服知识竞赛100问
一、选择
1、“汉服”一词的记载出于“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请问此句出 自哪里?(C)
A.《史记》 B.《春秋左氏传》 C.《汉书》 D.《论语》
2、同袍一词在汉服复兴者间运用广泛,那么这个词出自哪里?(D)A.《楚辞》 B.《仪礼》 C.《尚书》 D.《诗经·秦风·无衣》
3、现在的汉服同袍属于汉服运动的第几代复兴者?(C)A.第一代 B.第二代C.第三代 D.第四代
4、汉服运动兴起于____年?被称作汉服上街第一人的是谁?(B)A.2004;陈朕冰B.2003;王乐天 C.2003;李婷 D.2004;菲古想
5、历史上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民纷纷逃亡到南方,保留 了中原文明的火种,而逐渐把江南开发成繁华富庶之地,史称“永嘉之 乱,衣冠南渡”。这一事件发生在什么时期?(A)A.晋代 B.五代十国 C.宋代 D.元代
6、(甲)楷书、(乙)行书、(丙)篆书、(丁)隶书,以上四种书体的发展顺 序是:(B)A.甲乙丙丁 B.丙丁甲乙 C.甲丙丁乙 D.丁丙乙甲
7、《三字经》言:“昔孟母,择邻处。”这就是“孟母三迁”的典故,那么 孟母究竟搬了几次家?(B)A.一次 B.二次 C.三次 D.四次
8、我国是茶叶的故乡,绿茶是最古老的品种,是我国品种最多,产 量最大的第一大茶种,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著名的绿茶?(A)A.铁观音 B.太湖碧螺春 C.庐山云雾 D.西湖龙井
9、“退避三舍”的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请问这个典故讲的 是哪两个诸侯国之间的故事?(D)
A.楚国和越国 B.秦国和晋国 C.齐国和燕国 D.晋国和楚国
10、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 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描绘了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 风光和繁荣景象。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而此画的 作者是谁?(D)
A.顾恺之B.吴道子C.阎立本D.张择端
11、以下选项中正确的是(D)A.汉服是指汉朝的服饰。
B.汉服是指汉族人穿着的服饰,其代表为中山装和盘扣的唐装。C.汉服是古装的别称。
D.汉服是指汉民族的传统服饰。
12.以下服装中,属于汉服的有(多选):(BCE)A.丝袜
B.裋褐 C.深衣 D.中山装 E.襦裙 F.西服 G.旗袍 H.旗装
13.下列图片中,肯定不属于汉服的是(D)
14.以下选项中正确的是(B)A.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其特点是其全部服装都宽袍大袖。
B.交领右衽是汉服的基本特点,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存在过左衽的汉服。C.汉服中的“汉”字指的是汉朝。
D.汉服是因为自身的缺陷,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被汉族人放弃的。以下选项中正确的是(B)A.汉服和和服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比如和服都是宽腰带,而汉服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宽腰带的痕迹。
B.韩服的款式受明制汉服的影响很大。
C.吴服是汉服的一种,因为吴服是指上海人民在18世纪末的穿着。D.旗袍是根据从汉服中的圆领袍衫演化而来的。中山装不属于汉服的原因是(C)A.孙中山有美国国籍。B.中山装是窄袖。
C.中山装源自日本学生装,与汉服毫无关系关系。D.中山装上面有扣子。影楼装与汉服的区别是(D)A.影楼装亮闪闪的真好看❤,汉服灰秋秋的不好看。B.影楼装露肉,汉服不露肉。
C.在影楼里穿的衣服叫影楼装,在影楼外穿的衣服叫汉服。D.影楼装在形制上非常随意,汉服在形制上有着严格的要求。
18.以下关于唐装的说法正确的是(D)A.国家领导人在APEC会议上穿着的唐装,与唐朝时汉族人的着装一致。B.国家领导人在APEC会议上穿着的唐装,是汉服体系中的一种。C.国家领导人在APEC会议上穿着的唐装,源自于宋初的官员装束。D.国家领导人在APEC会议上穿着的唐装,是一种现代时装。请将图片和款式名称对号入座。(6分)
1.襦裙。B 2.朱子深衣。A 3.短曲E 4.曲裾。C 5.褙子。D
20.以下关于汉服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A.汉服运动是指穿着汉服做体育运动。
B.汉服运动的主要目的是让所有人每时每刻在所有场合都穿汉服。C.汉服运动的目的是消灭其他服饰。D.汉服运动的口号之一是“华夏复兴,衣冠先行”。
21.以下关于汉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A.在明风婚礼中,新娘子身着穿着钿钗礼衣,新郎着公服,即所谓“红男绿女”。B.狭义的深衣指的是《礼记》记载、规定的深衣,但现在观点多认为其过于理想化,无法完全的实现。
C.在重大礼仪场合,男子一定要着大氅,以示隆重。D.裋褐是由上衣下裙组成的。
22.以下关于汉服的说法中,错误的是:(B)A. 褙子是对襟的女子罩衫。B. 褖衣是由上衣下裳组成的。
C. 半壁是由上襦发展而来的一种交领或对襟的短外衣。D. 深衣上下分裁,缝合在一起,以表示不忘古制。
23.以下关于汉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A. 在较为正式的冠礼和笄礼中,需要至少2套汉服。B. 采衣是指采花贼穿着的汉服。
C. 汉服体系中的道袍是指深衣制的汉服。D. 私祭时不可穿小礼服。
24.以下关于汉服体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A.汉服不需要有任何的体系,因为任何衣服都可以划归到汉服中。B.汉服的体系较为复杂和庞大,和服和韩服则都很单一,不成体系。
C.衍生服饰是指包涵汉服元素或以汉服为载体衍生出的服饰,是汉服的一种。D.汉服的定义对汉服体系的界定与整理至关重要。
25.以下关于汉服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F)A.清末至新中国建立,从未有人尝试过复兴汉服。B.汉服运动参与者之间互称“汉服同袍”。C.现代汉服运动开始的时间是1998年。D.汉服运动一开始便受到了广泛的支持,早在2003年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得到了政(和谐)府的支持。
E.2008发生了著名的成都烧汉服事件,这件事情的起因是因为爱国群众聚会烧烤时不小心造成火灾。
F.汉服运动是一场来自民间的文化运动。
二、填缺补漏
1、唐代孔颖达在《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注疏,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解释“华夏”一词。
2、汉服结构的十个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汉服的三个基本特点:______、______、______;汉服的三个基本形制: ______、______、______。
4、汉服在满清政府时期出现了断代,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满清政府 “__________”的政策
5、在《易经·系辞下》中有一句话表明了汉服的起源时间,这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礼仪是服章的生命。那么根据《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记载,五礼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
7、被称作四大名锦的是:____、____、____、____。
8、《诗经》编成于春秋时期,又称《诗三百》,共305篇,分为“风”“雅” “颂”,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而其有独到的三种表现手法为:
____________;而其中“风”按地区分为“_______”,“雅”按音乐布局分为“_____”、“_____”;“颂”为祭祀乐歌,分为“_____”、“____”、“____”。
9、汉服,又称(),是指()民族的()服饰,时间范围从黄帝即位到()。10.汉服的含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汉服自_______垂衣裳而天下治,至明末遭满人_________而没落(势微)。
11、.袄裙由哪一种形制的汉服演化而来?__________
12、《别忘了,你的祖先名叫炎黄》的作者为汉服复兴前辈__________ 13、4.襕衫受__________影响而产生,最早出现于__________时期 14、5.深衣分裁制成,直裾上衣由四幅布缝合而成,象征__________。下裳由十二幅布分裁缝合而成,象征__________。15、6.褶裙始于汉代赵飞燕,最初名称为__________。16、1.黄帝持轩辕而败蚩尤,问鼎中原。这一战为__________ 17、2.崖山海战时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名)于战败后携幼帝投海,十万军民自发殉国 18、3.明朝建立时间为__________,汉家光复,第一任皇帝为朱元璋,年号__________。亡于__________年,这一事件被称为__________。19、5.“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出自《__________》,其文题目为__________。20、6.“寇可往,朕亦可往!”是_______代__________(人名)所言。
三、明辨是非
1、汉服是从三皇五帝开始到明末的汉民族服饰统称,所以唐装也是汉服的 一种。()
2、婚礼中的六礼按顺序为:一曰问名,二曰纳采,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3、“尚方宝剑”可以打昏君、除奸臣,其中“尚方”最先是指唐朝时少府 的一个机构,负责打造御用之物。()
4、古曲《春江花月夜》又名《夕阳箫鼓》。()
5、自古中秋节就有拜月的习俗,拜月通常是由女人先拜。()
6、明代修《辽史》时,专门为汉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
7、汉服具有历史性、传承性、多样性与同一性、完备性和相融性等特性。()
8、冕服,冕服最早产生于西周时期,是古代的一种礼服名称。主要 由冠(冕冠)、上衣(玄色,即黑色)、下裳(一般为红色或黄色)、舄(或靴——明制)等主体部分及蔽膝、绶、佩等其他配件相构成。()
9、汉服是汉族的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周礼的礼典分为五礼八纲,其 中八纲包括: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礼、射礼、朝礼、聘礼。()
10、女子衣连裳,寓意德贵专一。()
四、简答
1、请说出“汉服同袍”四个字来自哪个典故
答:“汉服同袍”取自于《诗经》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2、请判断该服饰是否为汉服,并简略说出原因
答:(1)不是。图中服饰为汉服的衍生服饰,并不符合汉服任一款的基本形制。(2)是。图中服饰为中衣和中裤。
(3)不是。图中服饰为汉服的衍生服饰,虽然有类似的地方,但领子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交领,而且形似深衣的外衣并无衣缘。
3.有观点认为,“汉服体系应当按照朝代划分”。请你简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4.有观点认为,“汉服运动的最终目的是汉文化的复兴”,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5.有观点认为,“汉服运动没有政(和谐)府的支持将举步维艰”,也有观点认为“汉服运动兴起自民间,也应当只由民间进行下去”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3、4、5 为开放式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6、汉服只是单纯的指汉朝的服饰吗?
答:不,汉服指汉民族的服饰。“汉服”一词最早于《汉书》就有记载。
7、汉服和唐装有什么关系?
答:没有任何关系,现在人们指的唐装是由清代的马褂演变而来的。和汉服是完全不同的服装体系
8、汉服的主要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交领、右衽、系带 9请说出三种汉服款式。
答:曲裾、直裾、襦裙、褙子、袄裙、直裰、道袍、圆领袍等等
10、汉服中上衣下裳的“裳”是指什么?
答:泛指没有裆的下体服装。根据形制不同可分为裙,帷裳,蔽膝。
11、汉服背后有条中缝线,它有什么寓意? 答:这条线代表中正,告诫人们做人做事的态度。
12、中衣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中衣又称里衣,是汉服的衬衣,起搭配和衬托作用, 如同西装中的衬衫。一般不可以外穿,可作为居家服和睡衣。着礼服时必穿中衣,常服也只有配合中衣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13、裋褐是什么?
答:又称短褐、短打,原意为粗布短衣,引申为上衣下裤的百姓服饰。作为百姓方便活动、居家休闲、劳动服装或武术军服(作训服)穿着,但不宜在礼仪场合穿着。
14、汉族的男女在成年之时行的成人礼分别叫什么? 答:男子行冠礼、女子行笄礼。
15、汉服可以穿白色的么?白色的汉服是不是就是丧服?
答:汉服当然可以用白色。并不是白色就意味着丧服,丧服用的是原麻,原色的麻白是白中偏黄,实际上是“麻黄色”。
16、深衣(如直裾、曲裾)和通裁(如道袍、直裰)的区别在哪里?
答:深衣为了继承祖制的上衣下裳,是分开剪裁的,上下缝合, 长度到脚面,两侧不开叉。而通裁顾名思义,上下使用同一块布裁剪。
17、男子可以穿曲裾么?
答:可以,曲裾源于一款盛行在秦汉时期,通常作为礼服的深衣。衣裾曲裁,绕襟,男女皆宜。
18、请说出齐胸襦裙、高腰襦裙和齐腰襦裙的区别。
答:齐胸襦裙裙子系带于胸上,齐腰襦裙系带于腰间,而高腰襦裙系带于胸下腰上。19.汉服襦裙一般出现的衣领形状有哪几种? 答:交领,立领,袒领
20.直裾下摆应为多少片拼合?
答:12片
21.至今出土的唯一曲裾实物是在哪里出土的? 答: 马王堆
22.齐胸襦裙盛行于什么时期? 答:唐朝
23.女子襦裙的袖长应至少有多长? 答:过指尖
24.垂胡袖一般出现在哪种形制中?
答:曲裾
25.袄子有前中缝吗? 答:有
五、抢答
1,汉服是汉朝的服装吗? 2,汉服是交领左任吗?
3,汉服是那个民族的民族服饰? 4,汉服都是宽袍大袖吗? 5,汉服裁剪的中线表示什么? 6,汉服从什么时代开始流传? 7,汉服从什么年代突然消失? 8,汉服上街第一人是谁? 9,汉服复兴的口号是什么?
10,汉服称呼自己的同道为什么?
11,汉服中常用于祭祀,婚丧的正式礼服是什么? 12,汉服又叫什么?
13,汉服就是指古装吗?
14,满清以来依旧保留汉服基本特点的是什么职业? 15,汉服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6,汉服运动以什么为载体? 17,汉服运动之歌是? 18,汉服不适合运动吗? 19,和服和韩服是汉服吗? 20、唐装、旗袍是不是汉服?
【答案】
二、填缺补漏
1、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2、领、襟、裾、袂、祛、袖、衿、衽、带、系
3、交领、右衽、系带;衣裳制(“上衣下裳制”亦可)、深衣制、通裁制
4、“剃发易服”
5、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6、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
7、云锦(南京)、蜀锦(成都)、宋锦(苏杭)、壮锦(广西)
8、赋、比、兴;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
9、华服、汉装、华夏衣冠(答其一即可)汉 传统 明朝、明末(答其一即可)
10、汉民族传统服饰 黄帝 剃发易服
11、襦裙
12、天涯在小楼
13、圆领衫,唐
14、四季,十二月
15、留仙裙
16、涿鹿之战 17、1279年,陆秀夫 18、1368,洪武,1644,甲申国难
19、诗经,黍离 20、汉代,刘彻
三、明辨是非
1、×
2、×
3、×
4、√
5、√
6、×
7、√
8、√
9、√
10、√
五、抢答
1,不是,2,不是,3,汉族,4,不是有裋褐,5,中道,公平,正直,6,黄帝时代,7,明末清初,8,王乐天,9,华夏复兴,衣冠先行,10,同袍,11,深衣,12,华夏衣冠,汉衣冠,13,不是,两者没必然联系14,僧,道,15,交领右任,少扣用结,16,年轻同袍+传统文化,17,重回汉唐,18,不是,分种类,19,不是,20、不是
第二篇:【整理】汉服面料知识大整理
一 纤维分类
1、天然纤维。常规的天然纤维有棉、麻、丝、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天然纤维又有出现,比如菠萝叶纤维与现在普遍使用的竹纤维。
棉、麻、竹、菠萝叶纤维是天然纤维素纤维,用火点燃很快炭化为灰烬,伴随着烧草的气味。毛、丝纤维是天然动物纤维,点燃后变焦并有烧头发的气味,其中丝纤维是投入使用的唯一的一种长纤材料,可长达几百米,现在正在研究中的蜘蛛丝纤维应该也是长纤,但没有投入实际使用。
2、化学纤维。化学纤维是随着化工行业的发展兴起的,目前已经成为纺织纤维的主体。
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合成纤维,一类是再生纤维。
A、合成纤维是以石油为原料,经化学聚合而成,主要纤维材料有涤纶、锦纶、腈纶、维纶、丙纶、氯纶、氨纶等。它们可以根据需要切割成不同长度或直接使用长丝。其统一的燃烧特点是熔融成滴。
涤纶纤维刚性较好,有很好的保型性与挺括性,常与棉、毛等混纺。
锦纶又称尼龙,是一种较有弹性的纤维材料,并且最为耐磨,常用做服装的“三口”,并在袜类产品中经常使用,最近几年常见锦纶与粘胶纤维交织,形成锦粘交织面料。
腈纶是保暖性最好的合成纤维,俗称合成羊毛,常用做毛衫材料。
维纶吸湿性能是合成纤维中最好的,服用性能接近棉纤维,民用较少,档次很低,通常用于工业产品,如绳索、水龙带、鱼网等。
丙纶质地最轻,比重为0。91,是目前纺织纤维中最轻的一种材料,耐磨、耐穿、不起球。
氯纶不易燃烧,常用做针织内衣、毛线等民用产品,还用于工业滤布、工作服、绝缘布、安全帐篷等。
氨纶是弹性最高的一种纤维材料,高伸长、高弹性,常用做紧身产品,但由于不着色、强力最低,所以一般很少裸丝使用。
B、再生纤维,也叫做人造纤维,是利用天然材料经制浆喷丝而成,有再生纤维素与再生蛋白质之分。其中最常用的是粘胶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它具有棉、麻的主要特性,但强力低于棉麻,且湿态强力更小。再生蛋白质使用较少,甲壳质纤维已经很成熟的用于当今医学领域。
*自己的话*:
天然纤维确实是很好,可是也有他不够完善的地方,棉布牢度不强,麻料容易皱,丝太脆弱且容易发黄,毛价格高适用范围不广。化学纤维的发明生产是为了弥补天然纤维的不足之处,当然也有价格的因素,并且现在的化学纤维完全可以通过工艺手段处理之后达到甚至超越天然纤维的物理属性。所以有些人闻化纤色变实在是没有必要的事情,当然一般来说化纤价格还是比不上天然纤维的。
回复 收起回复 2楼
2009-07-12 17:52 我也说一句
镜无小月
二 纺织工艺分类
主要就是分为两大类:针织和梭织
针织:经纬线成圈状结构,有弹力,例如T恤与毛线衣 梭织:经纬线纵横相交叉结构,纵向无弹力,例如衬衫与西装
这里我主要讲一些汉服面料中常见的梭织织物
雪纺:以强捻绉经、绉纬制织织物的一种纺织工艺!按材料分类有真丝雪纺和仿真丝雪纺。
仿真丝雪纺:一般成分为100%涤纶(化纤类的),其著名代表就是乔其纱,100D,50D则是表示雪纺的密度,数字越大,密度越高。真丝雪纺:成分是100%的桑蚕丝
绸:原来是指采用基本组织或混用变化组织或无其他类丝织物特征的、质地紧密的丝织物。近代以来,习惯把紧密结实的经向支持面平纹丝织物称作绸,如塔夫绸。具有上述特点的棉织物也常被称作绸,如府绸。另外还有用棉的棉绸,使用柞蚕丝的鸭江绸,用双宫丝的双宫绸,用化学纤维长丝的涤纤绸等。
锦:原为仿刺绣类丝织物的大类名,但现在的锦多用涤纶与锦纶的混合纺织。一般指经纬丝先染后织,色彩多于三色,以经面缎、斜为地、纬起花的提花熟织物(色织绸)。“锦”字的含意是“金帛”,意为“象金银一样华丽高贵的织物”,事实上古代和现代确有用金银箔丝装饰织造的锦缎,只是现代的金银丝并非真正的黄金和白银制成,而分别是铜粉和铝粉制做的闪光丝而已。
另外一些:绡、缎、绫、绉、纱、绢、缇等,也都是原丝织物的织法分类,现在也只是保留了大约的织法分类,使用的面料大致与绸、锦相同,丝、棉、麻、涤纶、锦纶、粘胶纤维等等,再加上混纺工艺,就更加是说不清楚了。
回复 收起回复 3楼
2009-07-12 17:53 我也说一句
镜无小月
以下是我搜集整理的一些面料名称,让我们来一一“剥皮“,看个究竟,为了能够使大家看地更明白,会附上一些图片,同时附上零售价和批发价,希望对大家在选购的时候有所帮助... 回复 收起回复 4楼
2009-07-12 17:55 我也说一句
镜无小月
钻石棉:纯涤丝和人造棉混纺。人造棉,即粘胶纤维,属于人造纤维,手感非常舒服,比棉更软糯,但容易起皱,强度比棉差,睡衣常用。
零售价格:10-30元/米,视个人还价能力
批发价格:3.5-4.5元/米,视密度、加捻或数量等决定
回复 收起回复 5楼
2009-07-12 18:00 我也说一句
镜无小月
织锦缎:一般市面上在卖的最多的是涤纶和锦纶混纺,至于比例基本是对半,零售价:18-50元/米,此种面料因外观华丽,常常被乱叫价,另外门幅差距也比较大,所以价格差非常大
批发价:10-15元/米,视门幅、数量而定
提花绸:此处没有说明面料成分,就放大的图片效果来看,可能是棉绸。
零售价:15-30元/米,密度大,比较细密是他的优点,同样,容易被坑的料子,价格差大 批发价:7-12元/米,密度、厚度、提花工艺决定价格
回复 收起回复 6楼
2009-07-12 18:01 我也说一句
镜无小月
舒美绸:里料的一种,一般为100%涤纶,手感较好,所以加上染色、压花、印花、提花等工艺后,有时候也被用做外料。
零售价:12-18元/米,这是根据图上花色而定,当然如果被坑说是真丝的话就绝对不止这个价钱了。
批发价:胚布价格为3.5-4元/米,加染色、印花后价格约为6-8元/米
回复 收起回复 7楼
2009-07-12 18:05 我也说一句
镜无小月
加厚雪纺:应该是指100D的雪纺,密度较50D的大,所以看起来厚一点,100%涤。仿真丝雪纺:密度虽然大,但纤维比较细,所以比较透,手感很爽滑,100%涤。
零售价:10-15元/米,这是指讨价过后的纯色雪纺价格。批发价:4.5-7元/米,差别在染色、印花和数量上
软缎:事实上没有这种学名的面料,看光泽应该就是仿真丝或者是色丁类面料,100%涤纶。
零售价:10-15元/米,之前买过加了提花的也就13元/米,当然是熟悉的老板了。批发价:胚布(白色)3.5-6元/米不等,密度、闪光/消光、是否加捻等都是决定因素。
回复 收起回复 8楼
2009-07-12 18:06 我也说一句
镜无小月 玲珑缎:是一种仿真丝面料,有100%涤的,也有锦棉(人造棉)的,手感和加密雪纺很象。
零售价:18-30元/米,重点就是要砍价
批发价:9-13元/米,是否弹力、颜色和数量决定。
真丝洋纺:洋纺是比较细密的纺织方法,真丝可能是指100%真丝,也有可能是丝绵混纺的,一般是30%丝,70%棉,手感几乎无差。
零售价:如果是100%真丝的话,市场要价可能要40-60元/米,再上也有可能,可是太宰人了。当然更多的是丝绵混纺的,这种可能25-40元/米可以买到。
批发价:100%真丝的,胚布价格在20-25元/米左右,印花后大约在25-38元/米;
丝棉混纺的,胚布价格大约是10元/米左右,工艺处理后价格大约是12-16元/米
Q:缩不缩水和织法有没有关系?我总是觉得无任何弹性的面料是不会缩水的 A:缩水是和纤维物理特性有关系,一般来说毛>麻>棉>化纤 但是现在已经有很多方法防止缩水,可以在纤维阶段就进行预缩,或者是做成面料后再缩,市面上可以看到很多衣服标识水洗处理就是已经下过水,不会再缩水了。所以,弹性是因为加了氨纶或莱卡,或者是织法的原因,和缩水与否是没有关系的哦.关于我列出的零售价格 这是我长期晃面料市场询问时的价格,不是最终买下的价格哦,市场不同(针对本地散客/小批发/宰外国人等)报出的价格是完全不同的,当然还有个人原因,例如对方和你说是真丝雪纺,你一口否决说是100D,那价格自然就不会高;还有常客、剩料等等。有些小布商专门收集厂家的库存面料,不论米,称净重,价格非常低。零料买虽然便宜,可最大的问题就是万一有裁片做坏了,要补却没有了可就非常头疼了。关于织锦缎 之前已经说过,织锦缎三个字其实都是表示织物的织法和表现的外观效果,纤维成分的话,空间很大。看到有人说硬邦邦的,估计是买到那种锦纶过多,甚至是金属线太多,直接做家纺用的了。其实,现在的织锦缎也分很多种的,事实上大部分是很软滑的,不过面料背面不是很美观,常常是要加里布的。最早的织锦缎一般是三色织的,背面呈现三色线的纹路,所以也称“三色锦“。不管怎么说,织锦缎是我们的传统面料工艺,她的美丽与尊贵是不变的,只是价格已经是非常平民的了,这点还是不要误会的好。关于雪纺 能称做雪纺的,基本是手感不会差的,就怕是张冠李戴的,玻璃纱也硬要套雪纺帽子的就很多。买过一种“缎面雪纺“,10多块一米,手感非常舒服,可以以假乱真丝,做高级礼服都不失礼。由于现在试场上雪纺名词的泛滥,自然就给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真是可惜。关于真丝料 重磅提花真丝,只想问一句是全真丝,还是10%真丝?没有看见实际的料子,实在没有办法下定论。所以没有提。并且我也看过手感可以乱真的仿真丝提花,13元/米搞定,还是零售。另外,市面上卖的真丝织物很多都不是全真丝,要加一些其他纤维来弥补丝织物的不足之处,从实用角度来说,也不推荐买全真丝。真丝的名目众多,价格不一,我买过的真丝皱,当时和老板还价到16元/米,差点被轰出来,回来一验,是真丝,含量还不低;还有一次买的真丝烂花,25元/米,也非常划算。下面列一些我找到的最近的江浙真丝面料行情报价(开票价): 东风纱:8.3-8.9 洋纺:8.8-10 电力纺:18-22.7 双绉:22.4-25.2 棉绸:10.7 丝绵绸:11.25-3.6 丝麻绸:15.7 由上就可以看出,真丝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面料了,但我始终讨厌真丝脆弱发黄的毛病
仿缎:这里是压棉里用的,那几乎就可以肯定是里布了,时装的西装、大衣、夹克、裙装等用的里布,当然有厚薄、疏密之分。一般都是100%涤纶。
零售价:5-10元/ 米,容易被仿缎两字迷惑,闪光薄的自然便宜一些,消光加密的就贵些。
批发价:1.5-4元/米,密度、纤维粗细,捻度,光泽都影响价格。
仿真丝:做为嵌线的应该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色丁(因为颜色繁多,常做配色用),一般也是100%涤纶,有弹力的加氨纶,不超过10%。也有闪光和消光的分别,可做礼服料。零售价:10-15元/米,一开始可能还不到,熟悉了就可以啦。批发价:3-8元/米,光泽、弹力、手感都决定了价格的不同
友情提醒:兔毛手感好,大家都知道,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容易掉毛,不好处理哦。
回复 收起回复 63楼
2009-07-13 22:03 我也说一句
镜无小月 贡缎:经纱和纬纱至少隔三根纱才交织一次,因此缎纹组织使织物密度更高,所以织物更加厚实。贡缎,平纹和斜纹是最基本的三种经纬线交织方式,没有具体的好坏之分,各有特点。表面细密有光泽。
零售价:全棉的贡缎,可能15-25元/米,涤棉或全涤在光泽上可能
表现地更好,价格10-20元/米。
批发价;全涤提花的4-7元/米,全棉7-10元/米,加弹力提花后10-
15元/米
烂花:用酸浆腐蚀炭化不要的面料,留下需要的面料花形的工艺方法。一般烂花用的是涤纶为芯,棉、醋酸、粘胶、麻等纤维分别进行包覆或混纺,织成的织物。
绡:采用桑蚕丝或人造丝、合成纤维为原料以平纹或变化平纹织成的轻薄透明的丝织物。组织比较松散,密度小。
零售价:20-45元/米,价格的空间端看成分,当然前面也有提过淘
到过真丝烂花只要25元/米的。
批发价:全真丝32-38元/米,仿真丝(涤、锦等)10-15元/米。
天丝:属于化学纤维中的再生纤维。来自树木内的纤维素,采用有机溶剂纺丝工艺,在物理作用下完成。具有柔软悬垂、触感独特、飘逸动感、透气透湿、素雅光泽等特点。仿天丝:成分上来说最多的是涤棉,经线用涤纶,纬线用棉纱,手感柔软,垂感不错。也有很多全涤的,处理地好的话,手感也是凑合的。也有全棉的,手感就更接近了。
零售价:仿天丝15-30元/米,亚麻天丝30-40元/米 批发价:仿天丝8-15元/米,亚麻天丝22-28元/米
回复 收起回复 91楼
2009-07-14 21:59 我也说一句
镜无小月 这家刚开始看见上面一句的时候还想怎么如此偷懒,结果下面就看见了详细的成分说明,果然和我之前说的一样,织锦缎的面料成分一般都是锦纶和涤纶对半。这是我搜到现在唯一一家清楚标明成分的商家,只是毕竟了解成分的人不多,还是应该对于面料的表现特性多做些描述的好。
下裙感觉和我买过的缎面雪纺很象,很滑很垂的感觉。零售价:10-20元/米
批发价:7-10元/米,现货还是重新定做,颜色(有些基本色好染,有些复合色难调)区别也会影响最后的成交价。抽丝问题
事实上越薄的面料越容易抽丝,也越怕抽丝,丝类纤维因为单价贵,当然也因为他的服用性能适合做夏天的衣服,所以作成的织物也都是很薄的,于是,丝类的确实是很娇贵的。101、102楼的同鞋啊,你就给我一张图,我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的啊,要知道看起来表面一样的面料,成分可能有几十种的组合的啊~~所以我之前整理的也都是要加上商家自己的面料描述的,这样说的才能比较比较准确啊,图片是帮助了解面料的实际效果用的。烧花棉、弹力棉
烧花其实就是我之前说到过的烂花,一种工艺手段。两种纤维混纺,用酸性或碱性的溶剂将其中一种纤维腐蚀(烧)掉,当然是按照设计好的花形。如果是烧花棉的话,就那应该是涤纶的底丝,棉或人棉的面丝,用硫酸或硫酸铝硫酸氢钠把棉或人棉的成分腐蚀掉,达到烧花的效果。
弹力棉就是加了弹力纤维的棉织物。弹力纤维就是之前也介绍过的氨纶,或者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莱卡,莱卡可以说是进化了的氨纶。
回复 收起回复 117楼 2009-07-15 21:13 我也说一句
镜无小月 棉麻类料子的具体名字
这个还真是为难我了,因为实在太多了啊。只能说叫啥啥棉的当然基本都是棉料了,只是要注意是全棉还是混纺的,以涤棉最为常见,T/C指60-65%涤纶35%-40%棉的混纺,C/T的话就是成分比例相反。还有分清楚是人棉还是棉,人棉是化学纤维,手感比棉更软糯。麻的话原料上就分很多种啦,最常用于服装上的是亚麻和苎麻,纯麻织物容易起皱,外观不佳,所以常与化纤混纺。手工麻与服装麻
我没听说过这种分法啊,不过就字面意思就能理解了,所谓手工麻可能就是适合做一些工艺品、装饰品,象是地毯、麻袋等的吧。
回复 收起回复 118楼
2009-07-15 21:14 我也说一句
镜无小月 哪些料子具有垂感好、不易皱(不用熨最好啦)、穿起来透气、舒服的特点? 从纤维上来说,天然纤维肯定是比较透气舒服的,但是麻易皱、毛保暖、丝脆弱,相对来说还是棉比较中和一些。垂感好的薄的是雪纺类、绸缎类面料,厚的是麻涤、麻锦的混纺,要是做冬天的衣服的话,也有精纺的毛类面料可以选择,虽然贵一点,但是效果很好。保形性来说化纤肯定是比天然纤维好的,如果是裙子上的褶子什么的,那就要选择有化纤成分的才好,现在有开发那中免烫衬衫,那种料子就是涤棉材质通过特殊处理,加大他的形状记忆度做成的。另外人棉很舒服透气,但是很容易皱,只能挂不能叠~~ 其实,拉拉杂杂说了那么多,主要还是想说要想达到以上的效果,混纺是最好的选择,涤棉、锦棉和涤麻、锦麻的料子是我的推荐。
回复 收起回复 119楼
2009-07-15 21:15 我也说一句
镜无小月 107、108楼的图,还是老样子,看是看不出的。不过因为是清晰大图,我只能说根据面料表现出来的特性猜测一下。
棉、麻、涤、锦是逃不掉的。看过一中涤麻面料很象第二张的感觉,好一点的话,毛类混纺(精纺)做出的挺括效果会更好。橘色的那个可能是棉麻类的,稍微上个浆(此处是指现代工艺的,可不是那种上米浆水)也能做到挺括的感觉。
另外加涂层、上浆、加衬里都能够做到让衣料挺起来或者是亮起来,从而改变面料原本的表现特征。
第三篇:汉服知识素材讲稿
一、汉服定义及简史
汉服,即华夏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也就是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都被称为汉服【注意:很多人认为汉服是汉朝的服装,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
《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后来“汉服”这个词汇的基本内涵也固定下来,即汉族传统服饰。在唐代樊绰的书中就明确地称大唐的服饰为“汉服”.到了宋元明时期,一些异族执政者也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服饰,如“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元代修《辽史》时,甚至专门为汉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
中国古代,除了清装外,只要是明末以前的汉人所穿的服装,不论样式、地域、融合、分化、发展,都可称为汉服(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元代服饰,蒙古人由于没有进行“剃发易服”的残暴政策,北方少数民族穿着纳石失锦袍和皮靴,南方汉人仍以汉服为主,但是糅合了部分蒙古元素)。
1644年清军入关后,为打击、奴化汉族,尤其是上层士人的民族精神,以保持满清的统治地位,统治者下令全国实行“剃发易服”,此政策引起全国性的愤怒、不满及武装抵抗,随后,满清统治者进行武力镇压并血腥屠杀了6000万汉人,在此情况下,汉服逐渐消亡,而和汉服一同消亡的还有汉族的精神,“满清剃发易服后,华夏从此变鞑靼”,从此之后,奴性与愚昧开始生长在了汉族人的心中。
汉人在满清的奴化和高压下逐渐习惯了满装和辫子,在推翻满清王朝后,当政者袁世凯也把长袍马褂定为常礼服;而五四运动后,北京大学要整饬校风,规定制服,请学生们公议,那议决也是袍子和马褂(满族服饰)!到此时,传统“汉服”冠冕即使要光复也无迹可寻了。
接下来,建国后极左思潮、在“破四旧”的飓风里,中国进入了一个没有传统、没有文化的审美真空地带,汉民族传统文化一道粉身碎骨,遭到了真正致命的打击,乃至被汉族人自己遗忘。
到了改革开放初,人们在早已被打倒的传统里茫然无措。取而代之的是西式或日式的时髦,上个世纪90年代,APEC会议领导人穿“唐装”曾经在民间引发过短暂的“唐装”流行,但是很快销声匿迹,“那样的大团花图案并不符合中式服装内敛、含蓄的内在精神。”有人剖析其原因。
到了21世纪,一些青年人开始把汉服由虚拟带入现实,由断代带入复兴,开始为“华服”哀悼,开始了浩浩荡荡的汉服复兴运动。
二、汉服的特点及分类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族各朝服饰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体部分相同。西汉的深衣和明朝的汉服基本式样是相同的,只是在细枝末节上不同。
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根据众多的考古发现,这一时期的汉服基本样式已经完全成型。这一时期的服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上衣和下裳(裙)。袖口较窄,没有扣子,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蔽膝”,用来遮蔽膝盖。(图:商朝汉服)
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蓝、绿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领子通用交领右衽。不使用钮扣,一般腰间系带,有的在腰上
还挂有玉制饰物。裙或裤的长度短的及膝,长的及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
“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图:东周汉服)
东周士人汉服
秦汉时期出现了深衣,深衣分曲裾袍和直裾袍两种。
曲裾袍分大曲裾,小曲裾,短曲裾之分。大曲裾裙身为三绕式,又叫三绕曲裾。从服装正面分开。往往礼服为大曲裾,大曲裾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图:大曲裾
短曲裾一般为两绕,图:短曲裾
小曲裾则多为一绕,图:小曲裾
与其他服饰相比,曲裾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
襟的样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汉朝曲裾袍:
曲裾深衣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是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图:三重衣)
直裾在西汉时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因是古代裤子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着曲裾深衣。
以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称为“裈”)。由于内衣的改进(出现了中衣、中裤、中裙),曲裾绕襟深衣已属
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曲裾绕襟深衣。(图:中衣中裤 中衣中裙)
下面这种汉代妇女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到了汉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这种服式的妇女逐渐减少。据此,有人认为汉代根本不存在这种服饰,只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才重新兴起。其实,汉代妇女并没有摒弃这种服饰,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战国直至明朝,前后二千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自魏晋南北朝开始,汉服男装和汉服女装区别逐渐明显,故以下分女装和男装单独论述。
女装
杂裾始于汉,兴于魏晋南北朝,当时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比较典型的,是在服装上饰以“纤髾”。所谓“纤”,是指一种固定在衣服下摆部位的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所谓“髾”,指的是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图:杂裾 魏晋
南北朝杂裾女)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腰用帛带系扎,款式多为上俭下丰,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交领,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加上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裙式。
于此同时,出现了半臂这种款式(图:半臂),半臂又称半袖,是从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
到了隋唐时期,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多穿在衫襦之外。流行于隋代宫廷内,先为宫中内官、女史所服,唐代传至民间,历久不衰。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分为齐胸襦裙,交领襦裙,对领襦裙:
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唐代妇女,由于身材丰硕,中唐女服也渐趋宽大,裙子的宽度比隋末唐初时要肥大的多。衣衫虽为小袖,但与初唐、盛唐女服相比,也明显趋于宽松。图:披帛
宋代一般妇女所穿服饰有袄、襦、衫、背子、半臂、裙子、裤等服装样式。宋代妇女以裙装穿着为主,但也有长裤。宋代妇女的穿着与汉代妇女相似,都是瘦长、窄袖、交领,下穿各式的长裙。襦和袄是基本相似的衣着,形式比较短小,下身配裙子。颜色常以红、紫为主,黄次之。宋代的襦裙样式和唐代的襦裙大体相同。除披帛以外,在腰间正中部位佩的飘带上增加一个玉制圆环饰物,它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压住裙幅,使其在走路或活动时不至会随风飘舞而影响美观,史书所称的“玉环绶”,就是这种装饰。图:宋代妇女汉服
另外,宋朝流行一种叫“褙子”的外衣(到了明代被也称为“披风”),宋代的褙子为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胯,即衣服前后襟不缝合,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的样式。这腋下的双带本来可以把前后两片衣襟系住,可是宋代的褙子并不用它系结,而是垂挂着作装饰用,意义是模仿古代中单(内衣)交带的形式,表示“好古存旧”。宋代褙子的领型有直领对襟式、斜领交襟式、盘领交襟式三种,以直领式为多。斜领和盘领二式只是在男子穿在公服里面时所穿,妇女都穿直领对襟式。
有身份的主妇正妻则穿大袖衣。宋代女子所穿褙子,初期短小,后来加长,发展为袖大于衫、长与裙齐的标准格式。图:大袖衫
【大袖衫和褙子的区别】
大袖衫没有开衩没有系带;而褙子有开衩有系带,一般在袖子下13cm处开衩
进入蒙古帝国元朝的统治,由于蒙元没有进行“剃发易服”,故汉人仍保持着宋代汉民族的着装。
历经蒙元的统治,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上全面倒退。蒙元末,中国经济与社会陷入彻底崩溃和混乱。为重塑礼仪与汉民族的自尊心,明朝复国以后,十分重视整顿和恢复服饰制度,很快丢弃了蒙元少数民族服度,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全面恢复了汉族服饰的特点。当今中国戏曲服装的款式纹彩,多采自明代服饰。
明代妇女的服装,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
明制袄裙、女衫较有特色,外衣多为收袖口的琵琶袖,袖口可有缘边,领子加护领。下裙多配马面褶裙和普通褶裙。女袄衫长度有长有短,有交领、竖领、方领、对衿等。此外,明代的女袄衫和男袄衫一样,也有直袖和箭袖。图:袄裙
袖制之辨
明朝的霞帔、禙子(背子)、比甲为对襟,左右两侧开衩。成年妇女的服饰,随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变化,有各种不同形制,普通妇女服饰比较朴实,主要有襦裙、禙子、袄衫云肩及袍服等。明代禙子,有宽袖禙子、有窄袖禙子。宽袖背子,只在衣襟上,以花边作装饰,并且领子一直通到下摆。窄袖背子,则袖口及领子都有装饰花边,领子花边仅到胸部。图:褙子
明代的襦裙,与唐宋时期的襦裙相比,只是在年轻妇女中间,常加一条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动,有些侍女丫环也喜欢这种装束。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腰带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
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作用与宋代的玉环绶相似。图:明朝襦裙
下面开始男装部分
在魏晋之前,汉服男装与女装差别不大,也是分直裾、曲裾、中衣中裤。直裾:
曲裾:
到了魏晋时期,男子一般都穿大袖衫-大袖翩翩的衫子,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口。而衫子却不需施祛,袖口宽敞。魏晋服装日趋宽博,而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约束,故成为一时风俗。图:魏晋南北朝汉服男
隋唐时代开始盛行汉服的一种重要变体-圆领衫。圆领式样在中国服饰历史上很早便有出现,但一直到隋唐才开始盛行,成为官式常服。这种服装延续了唐,五代,宋,明,并对日本,高丽等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图:圆领衫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圆领汉服变体的盛行并不代表传统右衽交领汉服的消失。实际上,即便是在其最盛行的唐朝,也多局限于以长安为中心的地区,以及官员,皇室成员之中,而在如吴越地区以及普通百姓之间,则以大襟右衽交领的汉服为主,宋明类似。
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
裳,玉佩组绶等。圆领汉服和交领汉服一样,是汉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图:礼服
始现于唐的还有襕衫,到了两宋时期,男子常服以襕衫为尚。襕衫是无袖头的长衫,上为圆领或交领,下摆一横襕,以示上衣下裳之旧制。其广泛程度可为仕者燕居、告老还乡或低级吏人服用。一般常用细布,颜色用白,腰间束带。也有不施横襴者,谓之直身或直缀,居家时穿用取其舒适轻便。
顺便提一下,明代出现无膝襕襕衫,多以蓝色布料制作,乡间也称作蓝衫。下摆处的衣缘较宽,而取消了膝襕,料想是以衣缘代替膝襕的象征意义。明代小说中对襕衫多有描写,一般写为秀才等人的装束。图:明代襕衫
宋朝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而当时退休的官员、士大
夫多穿一种叫做「直掇」的对襟长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领口、衫角都镶有黑边,头上再戴一顶方桶形的帽子,叫做「东坡巾」。图:直裰 东坡巾
第四篇:汉服系统知识学习大纲
汉服系统知识学习大纲
目录:
★简语 华夏衣冠
★汉服的基本结构体系
一,首服
(一)冠冕类
(二)巾幞类
1.巾帻类
2.幞头类
(三)盔帽类
二,体服
(一)上衣下裳制:
1.上衣
2.下衣
(附:玄端介绍)
(二)上下连裳制
(附1:曲裾深衣)(附2:一些定制明确的深衣)
(三)上下通裁制
三,足衣
(一)履
(二)韈
四,饰件
(一)女子饰件 头面类,耳饰类,项饰类,臂饰类,佩饰类,妆容类
(二)男子饰件
(附:佩绶制度)
★汉服的场合着装
古代:祭服,朝服,公服,婚服,孝服,戎服,武服,儒释道服
现代:大致分为“礼服类”和“常服类”
★前言:简语华夏衣冠。
华夏自古乃衣冠上国,礼仪之邦,中国很早就把“布帛可衣”列为生民之本。《风俗通义 愆礼》云:“衣者,隐也;裳者,障也;所以隐形自障闭也。巾,所以饰首;衣,所以蔽形。”《白虎通 衣裳》云:“圣人所以制衣服何?以为絺绤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
故此,我们看到,服饰在华夏文化中,除了“避寒暑、御风雨、蔽形体、遮羞耻、增美饰”等一系列人类通行的实用功能外,还有着“知礼仪、别尊卑、正名分”等特殊意义。《周礼 地官 大司徒》云:“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认为“同衣服”的风尚才可安定万民;在强调“名正言顺”的华夏传统中,历代帝王问鼎天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改正朔、易服色”;满清入主汉室江山,也是从衣冠入手的,衣冠的断绝才彻底瓦解了屠刀都没能砍断的汉人最后的坚守„„
衣冠于华夏,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
我们回首遥望,虽然不至于像某个关于新疆库车记录片里,一些当地的维吾尔人看到克孜尔千佛洞壁画上的古龟兹祖先,茫然地说:那是异教徒(因为他们信佛教),跟我们没什么关系——但确实也迷失了许多记忆;当今又是一个迫切需要特色的时代,历经苦难的中国重新屹立在世界的时候,也很懂得需要自己的“民族特色”来向世界展示。于是,我们在破碎的记忆中匆匆翻检一番,又带着许多迎合西方强势文化思维的成分——于是,旗袍、“唐装”被我们骄傲地视作民族文化的独特符号„„却很少有人去想,这些最多只有三百年的、严重变异的符号为何能够淹没几千年渊源和积淀?
要待何时,华夏才能够不只是一个苍白的名称?要待何时,我们才能够明白,我们的祖先给了我们一个多么深远美丽的名字。
衣冠断代已六个甲子,如今又燃起了星星之火。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时代大任义不容辞,然而,恐有损五千年沉甸甸的使命,衣冠体系,总不敢妄下定义。不过,看着很多网友,尤其是新入门的朋友抱怨没有完整的学习资料时,实在汗颜。于是,我们诚惶诚恐地翻故纸堆,整理归纳。虽下了力气,但一己之见的障目之弊依然在所难免,所以,还望诸位同仁及时指点,在交流中整合智慧及资源,将不胜感激„„
★汉服的基本特征:交领右衽(兼有盘领,直领),褒衣大袖(亦有窄衣小袖),无扣结缨(几乎不用纽扣,而于腋下结缨系带),线条流畅,飘逸潇洒(这两点是与同为华夏文化体系的日韩衣冠区分的鲜明特征)。
★本汉服知识体系分类法:强调知识的整合性、归纳性、实践性特征,所以并未采用当前服装界普遍流行的“朝代式”分类法,而是致力将一个明确的轮廓展现给当今需要实践的广大同胞;同时,也借鉴了生命科学中关于进化论的分析法,力争用一种演化史观来看待问题。★花絮一朵:纵观几千年的华夏衣冠,大体上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男子礼服多为衣裳制,常服呢则趋向于一体制(连裳或通裁),而女服式样则正好相反,常服多用襦裙,礼服却为深衣制——关于这种现象也有部分解释:男子礼服上衣下裳,取义上法先王古制。女子礼服深衣,隐喻女子德贵专一;至于常服则是我本人的猜测了:男子作为几千年来社会主要的活动者,出于方便的考虑,服饰应该尽可能地向一体式进化,而女子则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老的衣制。另外,人类文明中追求美的本能和责任一般都是赋予给这个文明中的女性的,两截的衣服将会排列组合出更多样的款式。襦裙作为后世的主要女服大概也有美学方面的原因。作为礼服,象征意义是第一位的,大可反其意而行之„„
上一段,本是偶得感触,无史料支撑,仅付诸君煮酒一笑便了。
汉服基本结构体系:
完整的一套衣冠部件有:首服、体衣、足衣、配饰
一,首服
首服,亦称元服。元本指头。黄帝垂裳制天下的时候就发明了冠,“峨冠博带”自此便成了华夏衣冠的代称。汉民族的成人礼——男子冠礼,女子笄礼,足见首服在民族文化心理中的重要地位,可谓:顶天立地,从头开始。作为衣冠上国,向来讲究衣冠不分家。冠巾对应着身份地位,二十弱冠后,士人冠而庶人巾。衣冠齐整才是完整的仪容,古人重之。
不过,冠巾文化几乎是男子的特权。在男尊女卑的几千年中,女子除了命妇的凤冠、翟冠外,便是女道士束发戴冠,称为女冠子。很多年后,在历史已经屏弃了性别局限的时代,我们开始汉服复兴,倒没有必要为此耿耿于怀,反而应该欣喜地看到:首服文化也弥补了男式汉服相对样式单调的缺憾。
男子首服大致可分为冠冕类和巾帽类。
冠最流行的时期在先秦两汉,相对巾的普及早一些。冠历来是士人之上的特权,是身份和职别的标识,也象征着士人的尊严。当冠而不冠即是“非礼”。《左传 哀公十五年》记载了孔子弟子子路至死捍卫君子不免冠的尊严:“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庶民或“卑贱执事者”却不能戴冠而只可束巾;巾最早不过是随便裹发的一块布,不能出现在正式场合,最初,上层士大夫不过燕居时偶尔戴巾,后逐渐通用,到汉末为文人武士所好,以戴巾为雅尚。因为巾与平民关系密切,故天生带着一丝闲适,始终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发展,自唐代由幅巾衍生出了幞头后,巾帽文化愈加兴旺,到宋明则达到顶峰。所以,于汉唐时向前来留学的日本,巾帽文化鲜有流传,相反,于明代师习华夏的朝鲜,巾帽则大行其道,发展成为现代韩服中重要的元素。
冠冕类一般适用正式庄重的场合,配相应的礼服或公服。冠起着官阶职别的区分作用,名称常来源于其寓意,如法冠也叫獬豸冠;巾帽则搭配常服(当然,不能排除幞头类与公服的搭配,九品官服常作为庶人的婚服),多与时尚关系密切,往往一种巾帽会蕴含着一段逸事佳话,如,东坡巾、程子巾,大众津津乐道的同时亦效尤纷纷。
在戴法上,冠冕类和后来的巾帽不同之处在于重视固定头发,一般需要通过笄直接固定在发髻上,另外还要在下巴处结璎,这样就很牢固不易散落了;而巾帽类的戴法则随意多了,一块或软或硬的布、纱,通过各种不同的包扎或折叠方式,缚罩在头上就是了。
(一)冠冕类:
戴冠必先以纚韬发。首先束髻,用纚(Xǐ)把头发包住,然后加冠、笄(jī)或簪。纚是一块整幅的缁帛(古布六尺长,二尺二寸宽)。
专以固定头发的是发笄,固定冠冕的则叫衡笄。为了增加冠的牢固性,只固定发髻还是不够的,另外在冠圈两旁还有丝绳,可以在颔下打结,这两根丝绳叫缨。正因为缨关系着冠的固定与否,所以子路的缨被砍断后,他为了不“免冠”才“结缨而死”。缨打结后余下的部分垂在颔下,称为緌(wéi),也是一种装饰。系冠还有另外一种办法,即用丝绳兜住下巴,丝绳的两头系在冠上,这根丝绳叫做纺(hóng)。
簪与缨既然为戴冠所不可少,常用以指代冠和戴冠之人(士大夫):如杜甫诗:“空余老宾客,身上媿簪缨。”朱敦儒《相见欢》:“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陶潜《和郭主簿(其一)》:“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鲍照《代放歌行》:“冠盖纵横至,车骑四方来。素带曳长飙,华缨结远族。” 以下便是冠类的种类及简要释名、图例。前后大致顺应事物发展的由简至繁。
頍、頍冠:頍即额带。首服的最简单形式,就是以布或革条箍于发际,《诗·小雅·頍弁》云:“有頍者弁,实维在首。”頍在史前时期就已经很流行了,有说它是后世冠巾的始祖。
頍是额箍,通常缺顶,但龙山时期、商代玉人的“頍”就往往制成扁平冠饰,有的还在结处缀以玉石等饰物,称为頍冠。頍冠在商代大概很流行。
缁布冠:顾名思义,以黑色布为之。是很早的一种冠,商代人形玉雕有一种布质帽冠,齐齐罩覆额头发际及后脑,冠顶四周有缀物固冠。应该就是缁布冠的较早形态。《礼记·郊特牲》云:“太古冠布,齐则缁之。”《仪礼·士冠礼》云:“缁布冠缺项青组”,郑玄注:“缺读如有頍者弁之頍,缁布冠无笄者,著頍围发际结项中,隅为四缀以固冠也,项中有亦由固頍为之耳。”
二,体衣
《释名 释衣服》云:“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按裁制方式大致可分为3类:
上衣下裳制(衣裳类)
上下连裳制(深衣类)
上下通裁制(通裁类)
--
(一)上衣下裳制: 上衣下裳制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制,为了表示尊重传统,后世最高级别的礼服一直是衣裳制;后世男子的服制由于后来出于行动方便的内在缘由逐渐向一体式发展,而不需要太多活动的女子,则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老的衣裳制——不知道这样的思考有没有道理。
1.上衣
衣裳制的“衣”即上衣,礼服上衣一般是交领大袖,女子服装的上衣多为襦、衫、袄、半臂,袿衣等。
襦:《说文》曰:襦,短衣也。故此,襦的长度最长也一般在膝盖以上。不过,很多人有一种误解,有汉服研究者以长短来区别襦、衫、袄等上衣,将襦定义为“短小的上衣”,是有失严谨的。实际,襦的“短衣”是与“深衣”相对而言的。深衣长至踝部,襦与之相比,的确是短衣。
襦有长短之别。长襦称褂,僮仆的长襦叫裋(Shù),短襦又叫“腰襦”,可能也叫“小襦”。《孔雀东南飞》有:“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杜甫《别李义》有:“忆昔初见时,小襦绣芳荪。”
襦也有单复之分。单层襦近乎衫,复层襦则近袄。襦是庶民的常服,深衣只作为他们的礼服。
衫:作为上衣的衫,衣型多样,有作为内衣的短小的衫,也有作为外衣的长大的衫。衫,一般是单层。
《说文新附》:“衫,衣也。”《释名》:“衫,芟也,芟无袖端也。” 袖端(即今舞台上古装的“水袖”)。马缟《中华古今注》:“古妇人衣裳相连。始皇元年,诏宫人及近侍官人皆服衫子。亦曰半衣,盖取便于侍奉。”不过,后代的“衫”的名称也开始泛了起来。也指长衫。如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已是指官服了。
袄:一般是指有衬里的上衣,如:一面一里两层的夹袄、里面之间加絮料的棉袄。袄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隋代的缺胯袄子用作武官制服,并于唐代传入日本。宋代出现 “旋袄”,衣制有些像今天的短大衣,齐膝、对襟,直领下两条窄花边,称“领抹’”,前后左右开叉,起舞尤其旋转时,四片裙摆张开旋转,故名旋袄。
裲(liang)裆: “裆”(dang),也写作当;又称裲裆、两当。《释名》:“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主要是妇人的贴身衣物,来自于胡服。《仪礼 乡射礼》提到的“韦当”,郑注曰:“直(值)心背之衣曰当。”可见裆类似今天的背心、马甲。但肩部稍宽。
袿(gui1)衣:刘熙《释名》:妇人上服曰袿,其下垂者上广下狭如刀圭也。长衣,大袖,交领,右衽,左右身侧在腰以下有连缀的缘饰。清代学者任大椿《深衣释例》曰:“袿乃缕缕下垂如旌旗之有裗,即所谓杂裾也。郭璞注:“衣缕也。齐人谓之挛。或曰袿,衣之饰。”则袿衣的垂饰为丝质,且如“裗”如“缕”。司马相如《子虚赋》:蜚襳垂髾。《汉书》卷五七《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襳,袿衣之长带也;髾,谓燕尾之属,皆衣上假饰也。”
(*诸于:“诸于”,也作“诸衧”,是汉史中一种颇引人注意的服装。西汉宣帝时,为太子选美,王政君因着“绛缘诸于”而入选。诸于一度因“是男服还是女服”而争论不休,认为曾经有过男女通用。也被认为也属于袿衣一类,只是下垂的缘饰不太一样。)
2.下衣
下衣主要有裙裳和胫衣两类,也包括襜(帷裳)、蔽膝等附属。
(一)裳/裙
裳在《说文》为“常”的异体字:“常,下裙也。” 《释名》又说:“裙,下裳也。常、裙二字互训,其实可以认为:裳一般倾向于统称,而裳往往就是裙。裙,也作“帬”,《释名》中还说:“裙,群也,联接群幅也。”《仪礼 丧服》郑注:“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以七幅布围绕下体,古代布帛幅窄,只有二尺二。七幅计十五尺四寸。古代尺短,即使如此,折合成今尺也有四米多了,所以折裥在两旁,中央部分则方正平整。
裙裳,古时男女皆可服用。《诗经 小雅 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又《豳风 七月》:“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不过,真正发展了裙裳款式的还是女子: 宋代和明代早、中期,裙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腰带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
凤尾裙:有一种名为彩条裙,每条选用一种颜色缎,每条色缎上绣出花鸟纹饰,带边镶以金线可成为独立的条带,将数条这样的各种彩条拼合在腰带上,就成为彩条飘舞的裙子,因此取名“凤尾裙”。
(二)胫衣
“裤”字古代写作绔、袴。
袴:《说文》:“绔,胫衣也。”《释名》:“袴,跨也。两股(大腿)各跨别也。”段玉裁说:“绔,今所谓套裤也。”这说明古代的裤子没有裆,只有两个裤筒,套在腿上,上端有绳带以系在腰间。从文献记载来看,秦汉之际的裤子虽然已从胫衣发展到可以遮裹大腿的长裤,但裤裆往往不加缝缀。西汉士儒妇女仍穿无裆的袴。
大袴:将士骑马打仗穿全裆的长裤,名为大袴。
穷裤/裈:是连裆的,其形制就跟现在的裤子差不多了。《汉书 外戚传》:“虽宫人使令皆为穷绔,多其带。”服虔注:“穷绔有前后裆。”颜师古注:“即今绲裆袴也。”这种裤子通常称为裈(kūn)。《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乃令文君当垆,相如自著犊鼻裈,涤器于市中。” 这样看来,犊鼻裈很类似现在的裤衩、短裤。在古代这是贫贱劳作者所穿。司马相如在市场上大穿其犊鼻裈,也是为了显其贫贱以出老丈人卓王孙的丑。
袴褶:短小上衣、宽腿裤的装束。在膝盖处系上带收一围,下边裤脚自然散开。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多为武士所着,后来发展成为庶民劳作的装束。
(二)上下连裳制: 上下连裳的服制也称为“深衣制”。为了恪守上下分开的服装制式,特地分开裁然后再连成一体。深衣之名,唐孔颖达著《五经正义》中释义为:“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深衣起源于先秦,虽然是一件长衣,但华夏先民在裁剪时是把上衣与下裳分开来裁,然后再缝成一体,以表示对传统法度观念的尊承。
深衣在三千年的衣冠史中一直延续到衣冠断绝。深衣首先是礼服,尤其是女子礼服。《续汉书 舆服志》:“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深衣承袭了华夏衣冠制式的古意,同时又方便美观,有很强的普适性,于今亦然。可为常服也可为礼服,作为礼服的正规性仅次于衣裳制礼服;上自天子,下至庶人,不论男女文武,都可着之。衣冠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意义、文化内涵,所以,有汉服先行者提出:复兴汉服当重视深衣,实为良言。
《礼记》的《玉藻》、《深衣》二篇对深衣制有很多记载,内容所谓“应规、矩、绳、权、衡”之类,重点在于“明礼”,而对形制和尺度则说得不清楚。《礼记 深衣》中的定制:“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这段话的白话解释为:
古时候的深衣,大概都有一定的制度,与圆规、曲尺、墨绳、称垂、衡杆相应合,短不至于露出体肤,长不至于覆住地面。
缝合裳左边的前后衽,在右后衽上加一钩边。腰缝部分的宽度是裳的下边的一半。衣袖当腋下部分的宽度,可以运转胳肘。袖子的长短,从袖口反折上来正好可达肘处。束带的部分,下不要压住大腿骨,上不要压住肋骨,要正当腰部无骨的地方。
裳制用十二幅布,以与一年的十二个月相应。衣袖作圆形以与圆规相应。衣领如同曲尺以与正方相应。衣背的中缝长到脚后跟以与垂直相应。因此袖似圆规,象征举手行揖让礼的容姿。背缝垂直而领子正方,以象征政教不偏,义理公正。因此《易》说:“六二爻象的变动,正直而端方。”下边齐平如称垂和称杆,以象征志向安定而心地公平。五种法度都施用到深衣上,因此圣人穿它。符合圆规和曲尺是取它象征公正无私之义,垂直如墨线是取它象征正直之义,齐平如称垂和称杆是取它象征公平之义,因此先王很看重深衣。深衣可以作文服穿,也可以作武服穿,可以在担任傧相时穿,也可以在治理军队时穿,法度完善而又俭省,是仅次于朝服和祭服的好衣服。父母、祖父母都健在,深衣就镶带花纹的边。父母健在就镶青边。如果是孤子,深衣就镶白边。在袖口、衣襟的策边和裳的下边镶边,镶边宽各一半寸。
文献考证也应当与出土实物相佐证。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对西汉长沙王利苍夫人墓进行了系统的发掘整理,出土袍12件(绵袍11件,夹袍1件)均为交领右衽,外襟有曲裾、直裙两种,除上衣下裳相连,袪广袂胡下(袖宽大下垂至袖口呈弧线)等与《礼记》所记相符外,《礼记》中的定制——裳的腰围“三袪”(三倍于袪围)、缝齐倍要(下摆为腰围的一倍),裳前后各六幅等,与实物形制相差很远。大约是西汉时深衣的定制还没有完备的原因。
关于今后汉服的定制问题,还希望与同仁们多加讨论。
深衣制的衣服按衣襟样式分为直裾、曲裾,有随着时节的冷暖变更有单复、薄厚之分,如襌衣、襜褕、复袍;根据生活方式的适应,样式也有变化,如质孙服、辫线袄子,以及衍生出的衤曳衤散等;
直裾:裾边在身侧。汉代以后,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已属多余,本着经济胜过美观的历史发展原则,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成了深衣的主要模式。
曲裾:也称绕襟衣。源于内衣制度的不完善,多重绕襟以显庄重。
襌衣、襜褕、复袍等一般为深衣,但严格说,并非服制裁剪的分类,而侧重的是衣料和厚薄。
襌衣:无衬里的单层衣称为禅衣。《说文》:“禅,衣不重也。”《释名 释衣服》:“禅衣,言无里也。”禅衣一般是夏衣,质料为布帛或为薄丝绸
襜褕(chan yu):颜师古注云:“襜褕,直裾禅衣也。”现多认为:襜褕为襌衣之变种,直裾,较襌衣为宽,多用厚丝绸或毛织物制成,可夹毛皮装饰,春秋两季多用来御寒保暖。比如,张衡《四愁诗》中:“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这为文学家兼科学家的襜褕比较考究,是貂皮质的。《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元朔三年,武安侯(田恬)坐衣檐褕人宫,不敬,国除。” 内衣渐趋完善,深衣再用曲裾绕襟就没有必要了,直裾的“襜褕”出现在民间,最初只用作便服,武安侯田恬为了赶时髦,意然穿著它谒见皇帝,这种既没有围裳遮蔽,又没有曲裾遮掩的服装在汉武帝眼里,当然是“不敬”之物了。
不过,襜褕一词,说法不一,也有非指深衣的说法。
《索隐》曰:“檐褕谓非正朝服,若妇人服也。”《汉书 外戚恩泽表》记载此事,古书旧注一说襜褕为短衣,不过,我根据看到的各种说法认为,恐怕还是衣裳相连、博大舒适、直裾的深衣,为平日家居所穿。
更详细的,可参见笑非先生《襜褕一说》http://www.hxfx.net/dispbbs.asp?boardID=43&ID=9912&page=2。
复袍:则是一种夹服,里面多用白缚,也有的内填棉絮。袍源出于深衣。《释名 释衣服》云:“袍,丈夫著下至跗者也。袍,苞也,苞内衣也。”袍有里有面,也谓之“复袍”。有时还填以绵絮。故袍多为冬服。
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袍服”之风正炽的时候。袍由内着衣变为外着衣之时,正好是襜褕的流行时期,由于袍中纳有绵絮,不便采用曲裾,所以在式样上较多倾向於襜褕,时间一长,襜褕和袍被融合成一体,变成一种服装,不论有没有绵絮,通称为“袍”,襜褕的命运便告结束。
袍服取代襜褕之後,用途变得更广.上自帝王下至百官,礼见朝会都可穿著.(《后汉书 舆服制》中多有记载).魏晋之後,帝王贵臣,官吏公服都用袍制,并以袍色辨别等差.袍服虽然有被用做礼服,但士庶百姓仍可穿著,只是质料较为粗劣.史籍中常出现“绨袍”“麻袍”“布袍”等名称,就大多指百姓所穿之袍.质孙服 / 辫线袄子:元代的质孙服和辫线袄子也是深衣制,上衣为交领或盘领(质孙服似乎只有交领)右衽。辫线袄的腰部有多道缝线横断,但上下是连在一起的。为了便于他们骑射,把袖子变窄,上衣变紧,下裳变短(一般刚没膝),并且下裳襞积(打褶子)无数。曳撒:到了明代,并没有排斥质孙服和辫线袄这两种衣服,而是加长,称为“衤曳衤散”。《謇斋琐缀录》(明·尹直)第8卷:“予休致家居,时节喜庆,或接宾客访亲友,则具冠带盛服为礼。其馀燕居,则冠小帽或东坡学士巾,而多服衤曳衤散。”
--附1: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先绕至背后,再绕至前面,三角衽边的尖有一细带在腰间结住,然后腰部缚以大带。这样的形制即“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
曲裾出现,与汉族衣冠最初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下摆有了这样几重保护就安全得多了,因此,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都是非常流行的。开始男女均可穿着。男子曲裾的下摆比较宽大,以便于行走;而女子的则稍显紧窄,从出土的战国、汉代壁画和俑人来看,很多女子曲裾下摆都呈现出“喇叭花”的样式。慢慢地,男子曲裾越来越少——毕竟还是穿着麻烦啊,则发展为女子的特定衣装,也许,男子再穿会被嘲笑也说不定。再后来,女子深衣也逐渐式微。后来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大行其道的女服则是襦裙。但今天看来,曲裾深衣有着别样的风韵,应该说,是汉服中最能体现女子婀娜优雅的装束——不论是下摆宽敞的曲裾,还是楚风浓郁的汉代鱼尾式“三绕膝”。根据当今汉服复兴的初始阶段实践情况,曲裾深衣极受女性的青睐。
(三)上下通裁制:
由于在频繁的社会活动中行动不便,汉服男子的制式从衣裳发展到深衣,而分开裁剪再拼接还是觉得麻烦,于是又发展成了上下通裁的长衫。在东汉,已开始有了上下通裁的长上衣,叫做“长衣”,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长度方面当时还没有定制。
是大胆开放的隋唐新风开始了汉服第三种制式的风尚。至宋明,上下通裁的袍衫、褙子等风行一度。袍衫:唐代男子以幞头袍衫为尚。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圆领小袖大约是受鲜卑风的影响,和深衣不一样,几乎没有异色的缘边,下裾开衩,称为缺骻。
同时,官阶品位之辨从先前的佩绶制度逐渐发展成后来服色的九品中正制:凡三品以上官员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绯色;六品、七品为绿色;八品、九品为青色。以后稍有变更而已。
下图为唐袍衫幞头。缺骻看不出来,另外膝下的横阑出现得有点过早。
阑衫:阑衫本属于袍衫类,但到膝处有一道接缝,称为横阑。可以说,阑衫在横阑以上是袍衫。一般认为这道横阑是对衣裳制古意的恪守而刻意加上的;早期阑衫作为官服出现,领子多用圆领,而后来的阑衫,大致也遵循了这一点,只不过领边变宽,并且接衽了。在明时,阑衫为职官公服。
下图为 宋代公服:展脚幞头、大袖襕衫及玉带。公服所佩的革带,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比服装颜色分得更细。
直缀(直身):直缀也叫直身,直接源于早些出现的长衣。到了隋唐时期,长衣有了定制,规定长度到脚踝,同时也规定了必须有宽衣缘,交领,两侧不缺骻(开叉)。当时直裰的定制,想必有复兴古礼之意——找个看起来很像深衣的通裁类来代替吧?因此,直裰,这种具有规格定制、上下通裁类的“类深衣”便应运而生了。
明代的直身也称作道袍,道袍也式直身的一种;下图为一种名为“海青”的道袍
褙子:褙子是宋明女子的常用服饰,样式相仿,以立领对襟窄袖为主,下长过膝,逐渐成为后世女子的一种常礼服,常常用于家礼等场合。宽袖背子,只在衣襟上,以花边作装饰,并且领子一直通到下摆。窄袖背子,则袖口及领子都有装饰花边,领子花边仅到胸部。
窄袖褙子
比甲:比甲,是一种无领无袖的对襟长马甲,一般穿在大袖衫、袄之外,最初在青年妇女中流行,后渐渐演化成女仆的特色服饰。关于比甲,有说它源于唐代的半臂,亦有源于元代的说法。汉服系统知识纲要 三:足衣
三,足衣
足衣亦即袜履。赤足同样是失礼的行为,谢罪时常常“免冠跣足”。
鞋履也有严格的制度。汉代,凡祭服穿舄、朝服穿履、出门穿屐。妇女出嫁,应穿木屐,还需在屐上画上彩画,系上五彩的带子。据《搜神记》载,男鞋方头,女鞋圆头。但后来男女往往通用。从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中的贵妇人的鞋和出土的四双青丝鞋来看,女鞋的前头有两个昂起的小尖角。
(一)履。
《释名 释衣服》有云:“履,礼也,饰足所以为礼也。”《说文》云:“履,足所依也。” 履有许多异称,除了有地缘人群各自习惯称法的原因外,履制的不同当是主要的。《字书》说:“草曰屝,麻曰屦(jǜ),皮曰履,黄帝臣于则造。”《仪礼 士冠礼》云:“夏用葛,冬皮屦可也。” 《诗 魏风 葛屦》云:“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方言》又立一说:“丝作者谓之履,麻作者谓之屝。”
由此看来,古代鞋的质料,履有麻、皮革、丝帛作之者,屦有麻、葛、皮革作之者,屝有草、麻作之者。大凡说去,履的制工精,而屦、屝粗些。
履还有单底、复底之分。
单底的鞋称履。履有三种:
一种是用皮革制成,也曰“鞜”。其深而大者,谓之“裒”;薄革的小履,谓之“鞮”;以柔皮制作、头尖者,谓之“靸”。一种用丝制成,曰“绵履”,云梦出土的秦简《法律答问》说:“以丝杂织履,履有文,乃为绵履。”一种是用麻制成,也叫“不借”,所谓“不借者,小履也。以麻为之,其贱易得,人各自有,不须假借,因为名也。”也有以草为之者。复底的鞋:“舃(xi4)”,乃履下有木底者,木底与履底大小相同,实心。“屐”则以木为之,或以帛为面,有的以漆画之,下有两木齿。《续汉书·五行志》:“延熹中,京师长者皆著木屐。妇女初嫁,作漆画屐,五色采作丝。”
舄履的用色的标准,应与裳同色,这是古礼的通制。
《周礼》〈屦人〉注:“凡屦、舄,各象其裳之色。《礼记‧士冠礼》曰:‘玄端黑屦;素积白屦;„„爵弁纁屦„„’”疏:“屦、舄与裳,俱在下体,其色同制,舄、屦与裳色同也。引〈士冠礼〉者验屦舄履的用色的标准,应与裳同色,这是古礼的通制。
《周礼》〈屦人〉注:“凡屦、舄,各象其裳之色。《礼记‧士冠礼》曰:‘玄端黑屦;素积白屦;„„爵弁纁屦„„’”疏:“屦、舄与裳,俱在下体,其色同制,舄、屦与裳色同也。引〈士冠礼〉者验屦同裳色。” “赤舄者,象裳色故也。”《仪礼‧士冠礼》:“屦,夏用葛⋯⋯”注:“屦者顺裳色”疏:“礼之通例:衣与冠同,屦与裳同。”由是看出,我们的祖先非常懂得和谐之美。同裳色。” “赤舄者,象裳色故也。”《仪礼‧士冠礼》:“屦,夏用葛⋯⋯”注:“屦者顺裳色”疏:“礼之通例:衣与冠同,屦与裳同。”由是看出,我们的祖先非常懂得和谐之美。
第五篇:大学生汉服知识竞赛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前言
为了提高我校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大家的课外娱乐生活,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增强我们的综合素质,激发大家积极向上的生命热情,为同学们创造更好地交流、学习和娱乐的平台和自我展示的平台。增强院系之间的联系与交流。通过一场完美的汉服知识竞赛让你重新体验生活的激情与丰富,让你重新定义你的大学生活,它不应该是平淡无奇的,而是丰富多彩的,让你走进充满阳光的大学世界。
三月是值得庆祝的日子,全国两会在这时隆重召开。这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相信在很大程度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具有深远的影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和谐精神家园,成为了我们党和人民一直不变地追求着的目标。大学生作为中国未来的建设力量,更应该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很深的了解。而如今,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各种活动充斥着学生们的眼球,浮躁的气息不免滋生,又有多少学生读过《论语》、《大学》等代表了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经典之作?又有多少同学了解汉服、汉文化呢?为此我社团特举办此次汉服文化知识竞赛活动,以气氛活泼的活动形式达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二、活动目的及活动意义
两会的召开,无疑会继续完善党的行动纲领和执政理念。为更好的学习先进的时代精神,同时不忘传统,号召同学们温习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希望当代大学生们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党的政策与执政理念,做一名人、家、国和谐统一的优秀大学生。
三、活动主题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紧跟先进时代潮流
四、活动对象
全校汉语桥协会新老会员
五、活动策划承办
安徽师范大学汉语桥协会
六、活动主办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团委
七、活动形式及参与方式
(一)活动形式介绍:
1.活动形式:
[针对参赛选手较多]本比赛分为预赛,初赛和决赛三场,预赛从所有报名选手的笔试结果中选取24支队伍或个人进入初赛,初赛从12支参赛队伍或个人中取前12名进入决赛,决赛诞生一、二、三等奖共六个。比赛场地均在室内,预赛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选拔,初赛和决赛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竞赛题目,选手竞答。【若参与选手较少则省去初赛】
2.赛制介绍:
预赛试卷分为选择题(20题每道题3分),填空题(10空每空2分),简答题(20分,可分为两个小问)三部分,按成绩取前24名。初赛和决赛分为必答题、抢答题与拓展题。必答题共10道题(基础题),每题10分,答对加分,打错不得分;抢答题共10题(知识题),每题10分,答对加10分,打错减10分;拓展题共9题(能力题),依据题目难度分为:10分题3个,20分题3个,30分题3个,答对加相应分数,答错扣相应分数。必答题为各队伍必答题目,抢答题每题只能有一支队伍得到答题机会,拓展题为各队伍轮流选题答题。最后,依据选手各轮比赛的成绩得出总成绩,取第一名进入决赛。
(二)参赛方式:
1.由参加者自由组队2人一组,每队可有自己的队名与口号。
2.参加者或队伍在规定时间内报名。
3.参赛者和各队代表在规定时间参加笔试的筛选确定接下来比赛的队伍。
4.主办方按笔试成绩抽取前24支队伍参加初赛,取前8名参加决赛。
八、活动时间
笔试:xx.3.1314:30——15:30
预赛:xx.3.1518:30----20:30
决赛;xx.3.16 18:30----20:30
【如果人数较少不需要预赛,则把决赛的时间定为xx.3.1518:30----20:30 】
九、活动地点
活动场地可临时通知
十、具体活动流程与操作
预赛安排:
(一)前期准备阶段
1.xx年3月8号之前,宣传通知单、宣传海报等准备就绪。
2.xx年3月8日,张贴海报与通知单。
3.xx年3月8日至3月12日中午,由短信报名【报名信息包括姓名,学号,专业,联系方式等】。
4.xx年3月12日印刷笔试试卷,通知全部队伍派出代表参加笔试的选拔。
5.xx年3月13日上午,所有参赛所需物品(预赛试卷,奖品、书写板及活动场地等)全部到位。
6.xx年3月15日上午之前,ppt准备完毕,占用教室多媒体申请完毕.(二)活动进行阶段
1.xx年3月13日13点50分,工作人员到达教室布置会场,14点30分笔试正式开始。
2.xx年3月15日17点50分,工作人员到达教室布置会场,18点30比赛正式开始。
3.xx年3月16日17点50分,工作人员到达教室布置会场,18点30比赛正式开始。]
4.操作步骤:
(1)主持人致辞并邀请各参赛队伍上台进行队伍介绍。
(2)副会长介绍比赛规则,之后宣布比赛开始。
(3)进行第一轮必答题,操作员以多媒体展示题目,参赛选手在展示板上展示各队的答案,操作员公布答案,记分员在黑板上统计得分。
(4)进行第二轮抢答题,操作员以多媒体展示题目,参赛选手举手示意,主持人邀请率先举手的选手起立口头回答(若有同时举手的队伍,由其领队猜拳决定那支队伍回答。),操作员公布答案,记分员在黑板上统计得分。
(5)进行第三轮拓展题,操作员以多媒体展示题目,由参赛选手轮流选10分题、20分题和30分题,每轮只能选一类题,回答该类题下的一个问题。
(6)记分员统计各轮分数并得出总分,得出第一、二、三名,如有并列第一名的,必须进行加时赛,如有并列第二名的,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按参赛选手意愿进行加时赛。
(7)由副会长向参赛选手或队伍颁发奖状。
(8)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
(9)收拾场地,结束离开。
5.注意事项:
(1)两个教室同时进行比赛,每个教室各进行两场比赛,每场3支参赛队伍。故有12支参赛队伍共举行四场比赛,最后取每场第一名参加决赛。
(2)每个教室第一场和第二场之间要有一定时差。
(3)保安小组要坚定岗位严把门口,不得让第二场次人员进入第一场次。
(4)到第二场比赛时保持换场安静。
(三)活动后续阶段
1.及时通知参加决赛的队伍做好准备;
2.及时发布预赛通讯稿;
3.着手安排决赛事项。
4.材料归档,书面总结,学分认证,微博博客及时更新.决赛安排:
(一)前期准备阶段:
1.初赛第二天中午之前,通知各进入决赛的队伍,决赛时间、地点及其他情况。
2.决赛试题与奖品准备就绪。
(二)活动进行阶段
1.xx年3月13日13点50分,工作人员到达教室布置会场,14点30分笔试正式开始。
2.xx年3月15日17点50分,工作人员到达教室布置会场,18点30比赛正式开始
3.操作步骤:
(1)主持人致辞并邀请各参赛队伍上台进行队伍介绍。
(2)会长介绍比赛规则,之后宣布比赛开始。
(3)进行第一轮必答题,操作员以多媒体展示题目,参赛队伍代表在展示板上展示各队的答案,操作员公布答案,记分员在黑板上统计得分。
(4)进行第二轮抢答题,操作员以多媒体展示题目,参赛队伍成员举手示意,主持人邀请率先举手的队伍领队起立口头回答(若有同时举手的队伍,由其领队猜拳决定那支队伍回答。),操作员公布答案,记分员在黑板上统计得分。
(5)进行第三轮拓展题,操作员以多媒体展示题目,由参赛队伍轮流选10分题、20分题和30分题,每轮只能选一类题,回答该类题下的一个问题。
(6)记分员统计各轮分数并得出总分,得出第一、二、三名,如有名次并列的,必须进行加时赛,得出前三名。
(7)由副会长向参赛队伍颁发奖状与奖品。
(8)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
(9)收拾场地,结束离开。
4.注意事项:
(1)保持教室卫生。
(2)选手答题时保持教室安静。
(三)活动后续阶段
1.及时发布决赛通讯稿并及时更新到社团博客。
2.召开总结会议。
3.及时做好会员及参赛人员反馈信息统计。
十一、学分认证
按规定将此次活动进行素质拓展学分认证,认证纳入文化艺术与身心健康类别即c模块,具体分值如下:
级别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参与
院级 0.6 0.4 0.3 0.2十二、经费预算
事项 数量 单价(元)总额(元)大奖状 8 1 8荣誉证书 1 7 7笔记本 5 2 10奖品 3 5 15宣传通知 50 0.2 10笔试题目 50 0.2 10
总计 60
文学院团委汉语桥协会
二〇一三年三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