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省情教育论文
江西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摘要:旅游业是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但是由于受体制不顺,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配套,服务质量较低等因素的影响。阻碍了江西旅游业的发展。要加快江西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突出特色,营造精品,打造品牌。本文着重研究了江西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影响江西旅游业发展的障碍,提出了改变江西旅游业发展落后的状况的措施。关键词:江西;旅游资源开发;可特续发展;对策建议
一、江西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1、历史文化厚重悠久。江西自古号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江西既是道教正一派的发祥地,又是其他一些道教教派的衍生地,拥有道教5小洞天12福地,玉笥山、閤皂山、龙虎山都是著名的道教圣地;既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基地,又是禅宗诸多宗系的发源地。陶瓷文化、客家文化、庐陵文化、临川文化、青铜文化、书院文化、傩文化、古村文化等传统文化都具有世界影响,全省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78项,这些是江西开发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
2、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国家旅游资源标准分类的八大景观,江西省都具备;155种基本景观类型中,江西省拥有除观光游憩海域、海市蜃楼现象多发地2种外的153种,是国内旅游专家公认的旅游资源大省。二是旅游资源品味高。全省拥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4处,世界地质公园3处,国际重要湿地1处,A 级景区9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国家级森林公园4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3个。
3、红色旅游资源品位高。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瑞金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 第一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所在地,称为“红 色故都”。于都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 征的始发地;南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萍乡 安源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发源地。这些革命胜地在中国乃至世界现代革命史中都居有重要地位。尤其是江西产生了许多的伟人、名人,如中国共产党三代领 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祖籍均在江西。江西确实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二、江西旅游业发展的障碍
1、旅游产业管理的现行体制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矛盾。现行的旅游管理体制不能适应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的要求?旅游产业是以旅游活动为中心而形成的配置行业,由旅行社业、饭店业、交通运输业、娱乐业、零售业和保险业等构成。同时,旅游业务又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交叉产业,与其相关的行业和部门包括公安、工商、物价、交通、商业等部门各自为政,彼此之间不仅不能相互配合、协调发展,甚至彼此之间壁垒森严,宏观调控乏力,而现行的各地市、各景区、各部门之间条块分割的体制导致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人微言轻”,对本行业的全面管理力不从心。由此可见,要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分头管理、政出多门、事权不分、职责不清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变过去上下间、地区间、部门间各自为政的状态,加强各部门、各地区间的协调和相互配合,形成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合力。
2、忽视旅游品牌效应,知名度不高。江西是旅游资源大省,但同时又是旅游品牌的弱省。由于认识不到位,我省旅游长期存在重接待、轻形象、忽视品牌效应的问题,一些有潜力的景区景点还只是作为摆设,忽视了表现和塑造自己。另外,在旅游商品的开发方面,除景德镇瓷器闻名天下外,许多的传统土特产、工艺品至今都没有很好地进行开发;而有些旅游商品由于不注重品牌开发,没有很好的包装,数量少,品种单一,不能适应旅游商品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产品形象不明确。缺少精品,难以形成品牌,这就无法扩大江西省旅游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影响和知名度,导致旅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不易纳入旅游计划,因而阻碍了江西旅游业的发展。
3、江西旅游产业的投入严重不足。旅游产业的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契机。但是,投入与产业是成正比的,旅游产业的软硬件环境的改善,在相当程度上要依赖资金、技术的投入,特别是交通、环保等配套设施投入额巨大。由于我省财力有限,资金不足一直是制约江西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导致一些具有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失去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彻底抛弃过去那种“等、靠、要”的思想,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协力共举办旅游。江西20013年全年旅游行业共正式签约引进外资项目12个,协议投资总额43918.5万美元,实际进资5908.08万美元。而与我省相邻的湖南省,20013年民营资本、外资在全省旅游业的发展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据统计,2013年,民营资本、外资对湖南省旅游业的投入总额在90亿元人民币以上。
三、江西旅游业发展的方向
1、理顺管理体制,协调行业间关系,促进旅游业的稳定发展。凭借省委、省政府的宏观调控,加大我省旅游管理体 制不顺的调整力度,对由于地方利益驱动而影响甚至破 坏江西旅游业发展的旧体制、旧观念予以彻底解决,授权 省政府派遣的旅游管理局对重点旅游区域实行全面管理 与经理(如庐山可实行重新划归权属,对因此受到损失的 地方政府予以补偿),纠正管理混乱的局面。旅游业涉及的行业多,关联带动性强。一方面旅游业 需要依托相关行业的支持;另一方面相关行业也可依托 旅游业发展而完善。各部门应相互协调和支持,优化产业 配置,树立江西旅游新形象。
2、加强环境保护,总体而言,江西省对旅游资 源及其环境的保护较为重视,实施了以山江湖综合开发治理工程为主线的各项重点生态环境工程,使江西省的生态环境状况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对江西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江西省的旅游环境仍还有不少问题,如城市环境卫生的保持,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的进一步治理;禁止在旅游区内采石、开垦耕地;加强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禁止游客对旅游资源造成的破坏等。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公民旅游环境保护教育,增强旅游开发者、旅游经营管理者和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新增规划项目也要符 合环境和资源保护的要求,做到先评价后开发建设,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适度的开发。
3、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培养专业人才。人员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一个行业、部门的兴衰。为加快江西旅游业的发展,应同时考虑人才培养的规划,要充分认识到,旅游景点职工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发展旅游业的无形资产,它可搞活旅游业的整个环节。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出台一系列的旅游人才管理机制,建立良好的旅游人才机制,用好的制度和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也在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能者上,庸者下的公平竞争环境。要培育“用事业吸引人,靠环境留住人,以机制激活人”的人才环境。
参考文献:
【1】蔡雪芳《发展江西旅游业的思考》 【2】郝索、陈实《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3】王今朝《我国旅游管理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4】史忠良《江西生态旅游发展前景分析和建议》
【5】蒋梅喜《中小城市旅游资源开发与休闲旅游发展研究》
第二篇:省情论文
、局势说明
中东地区历史上就是全球的一个火药桶,战火不断,各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近期的政治动荡可能加剧地区局势恶化,让和平可望而不可及。阿以冲突和伊朗问题是中东地区的两大历史性难题,直接关系到中东北非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阿以冲突涉及到中东地区的所有国家,是中东稳定最大的挑战。
目前北非中东动荡已经持续数月,美国拒绝牵头利比亚军事干预,而且明确拒绝派出地面部队,一方面是不愿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之外再加一个烂摊子,另一方面奥巴马还面临着巨大的预算压力。北约内部至今存在着强烈的主和争吵,很多国家明显不想卷入利比亚内乱,大多时候是法国在唱独角戏。而没有美国的全力支持,法国已经有些力不从心。
2、中东北非问题的根本原因
经济困境不会因政治动荡而消失,反而会因此而加剧。相反,经济结构转型或经济质量提升需要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东北非国家因为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在全球化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而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静水深流,使得潜在的冲突易燃突发,且难以控制地播散。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一些国际**并非由国家间冲突引发,却可能从国家内部冲突催化外溢为地区冲突。这是当前北非中东**的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
3、中东北非局势震荡对中国的政治影响
政治动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使一些国家的国内政治斗争激化,政府职能弱化,不能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基本保障。突尼斯、埃及政变后,新政府迟迟未能建立,街头政治还在延续,政治势力正在重新分化组合,短期内很难形成一个稳定、可靠的政府。以埃及为例,“穆斯林兄弟会”是一个带有深厚伊斯兰色彩的政党,代表要求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宗教势力,目前临时掌握国家权力的军方是国家权力中的实力派,还有目前正分化组合的数十个世俗政党。这三派力量均在埃及政治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一派都不可能被排除在政府之外,三股力量的实力基础、权力来源、执政理念和行为模式大不一样。当下,埃及正在军方的主导下制定新宪法,但是任何一部新宪法都必须满足这三股力量的需求。历史上,这三股力量从来没有密切合作过,未来要形成一个稳定的合作框架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利比亚、也门的政局更是令人担忧,因为部族势力的存在,长期陷入内政的可能性不可排除,人民将因此而被抛入绝望的深渊。美国的中东问题观察家因此而断言,中东政治动荡仅仅开了个头。
西北亚局势给我们的启示:
一是国不能弱,落后就要挨打。
二是独裁不得人心,必须搞好适合自己国家的民主,让更多的人参政、议政。
三是国家必须做好自己的事情,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安宁。必须代表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国民应当为了自己的国家富强努力学习努力奋斗。
四是西方列强国家都是无耻国家。尤其对待其他国家的人民。像对待中东北非的阿富汗、伊朗、利比亚、也门等都 是这样。必欲置之而后快。
中东、北非局势动荡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是否仍将持续,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是否将成为美国考虑的下一目标,还有待密切关注。但不久前我国境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互联网煽动国内居民非法聚集,妄图引发“街头政治”,不能不说是个别人企图把乱局引向中国的一种尝试,对此我们应十分清醒、高度警惕。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证明,西方列强总想把地大物博的中国置于他们的掌控之中,一个自主、强大的中国永远是历朝历代各族人民的企盼。经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正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与发展,正朝着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奋进,对此我们应十分珍惜,自觉维护来之不易的和谐与稳定
政治地震和地理地震让利比亚和日本都一时成为不宜进入和不可居住的危乱之邦,各国发出警告,建议本国国民不要前往旅游,正好印证了孔子的观点。和过去相比,不要说和孔子时代比,就是和这轮全球化之前的世界比,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在全球化世界生存的国家、公司、团体和个人来说,如果要从利比亚和日本危机中汲取经验教训的话,那么就要认真地研究到底怎样降低全球化的风险,以及一旦危机发生,到底如何规避,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生命财富的损失?
面对利比亚危机,中国政府果断决定,大举、成功撤出在利比亚工作的3万多同胞,世界为之侧目。但是,当利比亚内战和西方盟军军事干涉利比亚之际,中国也开始计算在利比亚的损失。如果损失仅限于商业利益,不管数额多高,总是不要紧。问题在于,利比亚事件的中国撤退,具有严重的警醒之指标意义。不顾或者欠考虑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重大潜在政治、安全危险和危机,而有点鲁莽地大举商业进入,包括长期巨额投资,看来是要欠战略考虑的。
西方关于中国在非洲的评论也不是全部是尖酸刻薄,其中有一些经验之谈和劝诫之语。比如,一些西方研究中非关系的专家多次指出,中国并不会因为来自发展中世界,奉行不同于西方的外交政策,就在非洲有安全免疫力。西方公司和国家在非洲遇到的挫折和打击,中国也将遇到。外来势力要在非洲大陆站住脚,不是那么容易的。中国真正与非洲接触的大规模历史,尤其是政治上相互支持、经济上相互依存,是最近50年,更确切说是过去十多年的故事。而欧洲人和西方人则不同,从罪恶的奴隶贸易开始,经过对非洲各方面的殖民,再到“非殖民化”和新的援助关系确立,却经历了500年的历史。
一个是500年,一个则是50年,不管中国外交政策和对非政策如何站立在道义的高点(支持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发展、支持他们走自己选择的而非外来势力强加的道路),只有50年的接触,中国对非洲的体验、知识,还是欠缺的、稚嫩的。在有些方面,有必要向欧美人学习关于非洲的知识,以及如何与非洲更好地打交道。
中国需要牢记我们的古老哲学“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更需要从当下的国际挫折中总结教训,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走出去”。
4、中东北非局势震荡对中国的经济影响
利比亚**推动国际原油价格大幅飙升
由于**,目前估计减产幅度在100万桶/日。利比亚的内部**,一方面使得国外石油公
司停产,欧美等国石油公司人员从利比亚撤出而造成减产;另一方面由于交通受阻,且可能有部分管道或者设施受损,致即使平乱,其产能无法短期内得到恢复。从另外角度分析,即使卡扎菲被推翻,造成利比亚陷入无政府状态,由于各方势力存在矛盾,**无法中止,也将成为利比亚原油产量无法短期内恢复的关键因素。
3月3日沙特和美国均称,将动用剩余产能和战略储备来弥补利比亚的缺口。因为沙特的原油品质无法完全替代利比亚主要生产的轻质低硫原油,所以初步估计利比亚减产幅度在125万桶左右,将动用沙特30%的剩余产能。
中东北非紧张局势继续扩散,推动国际原油价格大幅飙升。纽约原油逼近每桶100美元,布伦特原油逼近110美元,并创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毕竟当一个月前埃及爆发**时,市场并未预期到利比亚的局势会变得如此严重。
4.2 高油价下推进我国采掘业以及新能源发展
尽管我国石油及其产品的价格目前受到严格管制,但油价调高对于相关企业的业绩产生影响,原油价格上涨对其相当有利。
在传统能源不断涨价的情况下,很多公司加大投入转向新能源的研发和生产,包括太阳能、风能、乙醇汽油等。在早期这些行业或许还需要政策扶植,但是“百元油价”时代已经给它们带来了商业上的需求,原先的概念在经过油价上涨之后变成了真实的价值。
4.3 油价走高对于经济指标的影响不可小觑
我国是世界石油消费大国之一,经济发展对石油能源的依赖性比较强。我国的石油储量和开采量远远不够自身需要,大量进口石油就成为必然的选择。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也在加强。
对于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上涨至120美圆桶,或可导致国内基础产品输入价格增加,从而引起国内市场商品价格上涨,并最终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直接影响农产品、铁路及运输行业。
结语:
什么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大发展,在中东地区没有发生?我思考了很久,还是邓小平讲得对,“发展才是硬道理”。过去30多年,中国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心一意谋发展,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提交本次人代会审查的“十二五”规划看,我们国家在继续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同时,会更加重视民生,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民。
我们一心一意谋发展,是正确的选择。中国持续、稳定的发展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赞同
|
第三篇:贵州省情论文:贵州发展规律
通车里程才310公里,还有13个乡不通公路。以面积计算,每百平方公路才有公路1.4公里,大大低于全省(15.8公里/百平方公里)和全国(9.2公里/百平方公里)的水平。全县公路没有一条柏油路,坡陡弯急,路面狭窄,危险路面多,桥涵多,基本属于四级和等外级公路。晴通雨阻的路段常年有100公里左右,占通车里程的三分之一。总起来说,该县公路数量少,质量差,技术标准低,通过能力弱,且分布不均。公路运输在工农业生产中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许多地方几十年来运输全靠人挑马驮,效率很低,严重影响了生产的发展。
(五)生产力落后,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 少、边、穷地区多是一个封闭体,是一个未开化的地带,地上地下都有极丰富的自然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地区确是“富饶的贫困”。若论册亨县有什么优势的话,那就是自然的资源优势占主要地位。到目前为此,已发现的地下资源有金、锑、硫磺、雄黄、珠砂、铅、火硝、大理石、冰川石、无烟煤、铜、铁、锡等宝贵的矿产资源,还可能蕴藏有石油资源。据地质部门测定,册亨金矿还是个富矿,很有开采价值。若是各方面条件具备,可根据市场需要有计划地进行开采加工,单凭发展原料工业和初加工工业,就能使国民经济得到翻身。但因该县人力、财力、技术、经营管理水平等条件“先天”不足,在丰富的自然资源面前显得无能无力。册亨县的地上资源主要是林木。林地面积有6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7%,高于全省(14.5%)和全国(12%)的水平;人均占有林地面积4亩多,也高出全省和全国的水平。据1985年清查森林的统计,全县成用木的活立木蓄积量高达519万立方米。由于多年来有关林木管理和开采的政策措施不得力,加之林区交通不便,多少年来一直是死采树,采死树、采树死。一没采伐计划,二无林产品加工业,三是交通不便,因此森林经常遭到乱砍滥伐,每年腐烂在深山沟里的有用木材不计其数。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林产品加工业和解决长途运输问题;可是要全面解决这两大难题却又是该县本身现有的人、财、物力所无法办工业上不去,我们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但不能缩小,反而会越拉越大。我们要实现追赶跨越,要实现富民兴黔,不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一点希望也没有。我们要有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看到这个差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思路、找准抓手、增添措施,举全省之力,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揭开工业发展的新篇章,奋力推进贵州发展新跨越。
一、深刻认识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十一五”发展的关键时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省委、省政府作出强力推进工业强省的重大战略部署,主要是基于对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我省的发展阶段、特殊的省情以及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的认识和把握。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工业强省”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做好工业工作、加快工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首先,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必然要求。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是顺势而为的必然选择,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历史使命。
第二,工业是促进三次产业良性互动的核心枢纽,抓工业就抓住了“牛鼻子”。没有工业发展,产业“空心化”,城市建得再漂亮也是个“空壳”。因此,产业发展的“火车头”,城乡统筹的“发动机”,城镇化的“助推器”,吸纳就业的“强磁场”,应该也只能是工业。
第三,我省已进入工业化初期加速向中期推进的阶段,工业大跨越是实现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明确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
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本质上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贵州工业化进程。这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思路,深入推进“三个转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大中型企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为重点,以产业集聚发展为方向,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支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优化工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快工业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工业综合竞争力和带动力,以工业的大发展推进全省经济的大跨越。
(一)做好资源转化这篇文章,在培育优势产业上实现大突破
贵州是资源大省。发展工业离开了资源,就丢掉了优势。
(二)着力培育大企业和产业集群,在打造工业发展龙头上实现大突破
工业是聚合度高、关联性强的产业,发展工业一定要有龙头带动。
一要着力抓大企业。
二要着力抓产业集群。
三要着力抓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
四要着力抓知名品牌。
(三)加强自主创新与技术进步,在转变工业增长方式上实现大突破
要积极推进企业技术改造。
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做强国有经济和发展民营经济上实现大突破
体制机制管根本、管长远。目前,体制不畅、机制不活仍然是制约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必须继续在体制机制改革上攻坚破难。
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强国有经济。
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壮大工业经济新的增长力量。
(五)加快对内对外开放,在工业招商引资上实现大突破
一是思想上要更解放、更开明。观念落后是最大的落后。
二是方式上要更灵活、更务实。没有好的机制,就不会有这样好的效果。
三是工作上要更有力、更有效。
三、切实加强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领导
一是在领导力量上要加强。
二是在政策支持上要加强。
三是在企业家队伍建设上要加强。
四是在运行保障上要加强。要加强煤电油运气等的协调和调度,保障工业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五是在氛围营造上要加强。要广泛宣传,高度重视诚信体系建设。
推进工业强省,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置身这样一个大舞台,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满怀忧患重工业;进一步理清思路,满怀信心谋工业;进一步振奋精神,满怀激情抓工业;进一步增强合力,满怀执着兴工业。要有无功即过的责任意识,要有义无反顾的使命意识,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开拓进取,奋力拼搏,朝着“工业强省”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让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凝聚全贵州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贵州发展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贵州省情论文(参考)
神奇多彩的贵州
——是民族文化丰富,民族和谐团结的人间天堂
【内容摘要】贵州是伟大祖国怀抱中的一块宝地,位于大西南的东南前沿,是一个历史悠久、多民族交错杂居和一些民族成片聚居的省份,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山区。当你看到侗族的鼓楼,唱过苗族的水酒,穿过布依族的土布,睡过水族的木屋后,你会发现这里是民族平等,互助、和谐的大家庭,又是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百花园,更是充满发展潜力的内陆山区省份;当你游过苍山幽深的原始森林,走过紫红色沉着艳丽的泥土,穿过万千多次的瀑布群,探过竭尽人类所有幻想溶洞时,你会发现,这里是自然资源的宝库,又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风光独特的旅游地。更是回归自然,避暑休闲,生活居住的人间天堂。
【关键词】悠久历史;和谐;民族文化;避暑之都;经济腾飞
Magic colorful Guizhou
--Is a rich national culture, national harmony and unity of heaven on earth
Zhang Chun
Zhang Yao
Zhang Xiang
Zhang Yijun
Zhang Guangyuan Luo Yi
Li Peng
Lin Long
Yang Wuchao Chen Yinzhi
Shi Chaokang(Bijie Institute of Mining Engineering, 09 grade 3 classes, Guizhou Bijie 551700)
【Abstract】 Guizhou is the great motherland in a treasure land, is located southwest of the south-eastern frontier, is a long history, multi-ethnic mixed, and some people staggered into a film populated province, is a higher elevation, latitude, Karst A typical development of mountainous topography.When you see Dong's Drum Tower, sing Miao through the Buyi's handwoven cloth, slept in wooden aquarium, you will find here is equality, mutual assistance and harmony of the family, but also national culture and history The 100 cultural echo the garden is full of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of inland mountainous provinces;when you swim Cangshan deep virgin forest, walked calmly bright purple soil, through the many thousands of waterfall group had to do all human exploration fantasy cave, you will find, here is the treasure ho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but also non-winter cold, summer without heat, scenery unique tourist destination.Is back to nature, summer leisure living is paradise on earth.【Key words】long history;harmony;culture;summer capital;economic take-off
【内容】
看不到大漠黄沙,听不到侬细雨,没有江南的秀丽玲珑或是塞北的豪气冲天,也没有青藏的明媚与神话,但贵州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一个拥有独特韵味的神秘之地。
一、贵州有悠久的历史,是古人类发源地之一
早在24万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在贵州高原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贵州的史前文化。春秋以前,今贵州大部分地区属于“荆楚”或“南蛮”的一部分。春秋时期,当时在贵州境内有牂牁古国,并与中原有交往。战国后期,夜郎国逐步发展成为西南夷地区的大国。秦汉以后,郡县制在今贵州地区逐步建立。宋代,“贵州”名称始见于文献。明代,贵州建省。清代,贵州疆域基本形成。
据1973年至1974进行的考古发据,共出土制品4000余件,动物化石23种。因其石器加工特殊,文化独具面貌,被命名为“观音洞文化”。1984年7月至9月,贵州文化考古部门,在黔西西北的毕节县境,发据了古文化——瓦窖遗址。
春秋时期,西南夷地区存在着若干地方割地政权,或称“国”、或称“邑”。这些“国”或“邑”都是由古老的原始部落逐步发展而成的。春秋后期,夜郎国发展成为西南最大的地方国。①
二、贵州是多名族团结互助的社会环境的省份
贵州各族人民长期团结合作,和睦相处,共同为贵州的开发做出了历史的贡献。贵州的常住民族有18个:汉族分布在全省各地,苗族主要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布依族主要分布在黔南、黔西南;侗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彝族主要分布在黔西北;水族主要分布在黔南、黔东南;回族主要分布在黔西南、黔西北;„„②
针对贵州多民族的现状,历史上各朝各代统治者都对各民族和谐发展理定一系政策,这对多民族团、和睦相处做出了贡献。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又共同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开创了民族大团结的新纪元。中广网贵州10月3日消息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贵州省高度重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贯彻落实,先后建起了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和252个民族乡,自治地方和民族乡的国土面积占到了全省国土面积的68.2%。民族区域自治的配套法规规章不断完善,全省现有的民族区域自治配套法规规章71件,其中地方性法规1件,自治条例14件,单行条例51件,变通规定3件,地方政府规章2件。法规规章的不断完善,保障了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保障了自治地方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不同时期分别召开了全省民族工作会议、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和专题会议,制定了一系列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③
因此说贵州是有着多民族团结合作、和睦相处、共同繁荣的社会环境。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是贵州多民族共同努力下建立的。
三、贵州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民族习俗异彩纷呈
少数民族为何能在历史变迁和战乱中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成为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份,这与少数民族先民惊人的智慧和生存经验的总结息息相关。
贵州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尤其是苗族,侗族的艺术文化的发展最为突出,而苗族、侗族的人民大部分居于贵州东南地区,那里山青水秀,阳光照人的自然环境,更体现了民族的原生态和那浓浓的民族风情。无论是民族节日的到来还是有客人的参观,他们都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客人的热情与苗族高傲豪气的笋笙舞;侗族天簌之音的侗族大歌来表达,也体现了苗族,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文化素质的追求。而在工艺方面,更是叫人一惊叹,有苗族吊脚楼,苗族刺绣,苗族银饰;侗族的染布工艺3等异彩纷呈,绚丽多彩,让人不得肖有一种迷恋的感觉,正是因为如此,贵州省在2006年5月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成功,并得到了国务院批准为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贵州的民族文化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和重视。
少数民族在千年的发展中,留下了许多值得研究的风俗、文明。除了上述简单介绍的几大民族外。再来详细了解一个夜郎到今的主体民族——彝族;彝族是一个民族风情浓厚,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为什么在那种社会背景下,彝族人还能有精历去创造这么一些值得研究的东西呢?这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必要的联系,当物质生活上升到一定水平后,人们就需要寻求精神上的满足,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对朋友的热情等,以及节日的祝贺等。其中出嫁歌,考歌均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叫海马舞的民族舞蹈,据说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彝族去
④逝后,其女婿为记念他而编演的。那为什么要编成舞蹈目取名海马舞呢?古彝多是游牧是族,马是传统交通工具,尤其是战场;舞蹈能摹仿马做出先进,奔跑,腾跃等动作,再观游牧征战历史。
一个民族民有老幼,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少数民族从古自今,如何丧葬,据研究,有火葬、洞葬、树葬等。《太平寰宇记》载“木耳夷死,积薪烧之„„。《蛮书》所记,蒙舍及诸乌蛮不墓葬,凡死后三月焚尸„„。”⑤之所以出现这些份葬方式,与名民族对死亡或灵魂的认识观念不同。但今天我们却很难发现这些丧葬方式的踪影,究其原因,主要与汉文化入侵和社会发展有关
四、贵州是适宜人类生活居住的宝地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贵州位于中国季风区,纬度偏低,受夏季风影响强烈,所以大部分地气候温暖湿润,类型多样,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贵州由于地处冷暖空气经常多样地带,加上特殊的地型条件,形成了阴雨多,日照少的独特天气,贵州的天时,利造就了贵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以现在科学工作者的视觉来看。
贵州的天是“福天”晴雨适中,气候温和,适宜人居,古人曾对贵州的天气状况有过“天天之日晴”的描述,意思是说,贵州的晴不长,过雨之天就会下雨,但也正因为经常下雨,植被繁茂,“之晴两雨”的天气,不断调节气温,尤其是在盛夏,空气清新。另外,由于云量多,太阳辐射量适中,紫外线照射不强烈,十分有利于人体健康。之所以出现上述适宜气候,根据专家长期的研究,主要是
由于贵州气候的地域性差异常表现在水平距离不远,但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立体气候特殊明显,垂直差异显著而成。故被称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贵州的山,雄奇险峻。北部娄山山脉,群峰耸立,为黔北天然屏障,主峰关口尤为险要,号称“雄关”。南部苗岭山地,岭谷起伏,系长江和珠江的分水岭。西部乌蒙山,淡水湖草海海拔2171米,东部武陵山,主峰梵净山海拔2600米。贵州的水,千姿百态。北部乌江,水流湍急,堪称天险。东部瞬阳河,风光旖旎。南部南、北盘江,落差悬殊,奔流小息。由北向南流而下,由长江向南延伸,在贵州就形成了一个相互交错的庞大水系。贵州地势险要,落差很大,正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贵州的许多河流就广泛分部在各个领域。赤水十丈洞瀑布及黄果树瀑布世界闻名。长江横跨贵州,在贵州领域内就形成了许多长流的支流,其中乌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也是贵州的最大河流。
贵州的林,奇异罕见。北部赤水风景区,桫椤成林,翠竹成海,是国家级森林公园。东部梵净山,植被繁茂而古老。南部荔波樟江,茂兰喀斯特森林,是地球上同纬度地区唯一幸存的绿色王国。西部百里杜鹃林带,亦属世界上同纬度地区面积最大的杜鹃林海。
贵州的洞,鬼斧神工。地上石林,地下溶洞,均属喀斯特地貌典型特征。西部龙宫,地下暗河与地下溶洞浑然一体。黔西北的织金洞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岩溶堆积宏伟壮观,色彩缤纷,俨然一座地下宫殿。可谓无山不洞,洞皆成镜○。
6贵州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造就了独特的奇异风景;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大大小小的溶洞;比如说:织金洞、安顺龙宫、大方九洞天等。温和湿润的气候造就了威宁草海,百里杜鹃等风景和海洋。
苍翠幽深的原始森林,紫红色沉着艳丽的泥石,万千风姿的瀑布群,竭尽人类所有幻想的溶洞。这就是贵州,这就是充满神奇地貌、适合人类生活居住的人间天堂。
贵州经济的日新月异,与党和政府政策的关心和贵州人民的勤劳密切相关。贵州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在改革开放之前,许多地区仍保持日耕大种的原始耕作方式,无现代科技支撑,随着改革的到来,贵州的农业经济发生翻覆地变化,人均生活水平有所发送。而今,贵州不在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区,而是拥有许工业,矿业,旅游业为主体经济支柱的省份,同时辅助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积极性。对整个贵州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实值性基础。这些均与党的政策扶持是有着必在关联的,充分证明了只有科学才是第一生产力。
神奇的贵州以神秘的历史文化,奇异的自然风光而闻明,黄果飞瀑千堆寻,舞阳湍流万朵云,草海仙境展诗画,娄山雄关舞西风,满城春色系花溪„„,展观的是不加雕凿的开然神韵,展露的是红尘中越来越少的原始生命力。
【注释】
1、○《贵州省情教程》第二章第一节,33~35页
2、○《贵州省情教程》第三章第二节,71页
3、http:// ○
4、○《夜郎文化寻踪》第5章,201页
5、○《夜郎文化寻踪》第1章,20页
6、○《贵州》第2~3页
【参考文献】
【1】汤会琳主编,《贵州省情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8 【2】http:// 【3】唐文元、刘卫国著,《夜郎文化寻踪》,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12 【4】李鹰、魏培琰编著,《贵州》,广西旅游出版社,2002.5
第五篇:青海省体验省情教育活动
2008年以来,青海省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开展了增强祖国意识、增强法治意识、增强民族团结意识主题教育,收到了良好效果。青海省委书记强卫等省领导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作出了在全省青少年学生中深入开展省情教育的指示,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进行历时一年的青海省情教育教材编写工作。2010年4月7日,《青海省情教育读本》出版首发仪式在青海师大附中举行,省委书记强卫亲自为该书作了序言。65万册《读本》免费分发到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学生手中。
4月8日,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又在青海大学为全省高校师生作了《我眼中的青海》形势报告,在全省引起强烈反响。强卫书记的《我眼中的青海》形势报告和《青海省情教育读本》的使用,有助于广大学生系统了解家乡的历史传承、风土人情,认识家乡社会发展现状,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情感,增强青少年学生对家乡的认知度、自豪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对于深入开展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和德育教育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高度重视省情教育、切实做好基础工作
2008年 9月10日,省委书记强卫在西宁市虎台中学调研时指出,“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很高,必须主动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体现时代性,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立即组织人员进行编写适合青少年学生的《青海省情教育读本》。在编写过程中,省委书记强卫,省长骆惠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吉狄马加,副省长高云龙及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曲青山给予有力指导,强卫书记先后4次作出批示,明确要求“一定要运用好„省情读本‟开展好读书活动,使之成为具有青海特色的学生思想德育教育的一个亮点”。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召开3次专题会议、10余次编写座谈会,就《青海省情教育读本》的编写工作进行讨论研究,并与省财政厅协商,落实了专项资金,2010年春季开学后正式出版发行。《读本》分《大美青海》(大学版)《魅力青海》(中学版)和《可爱的青海》(小学版)三个版本,其内容各有侧重,相互衔接,内容逐步深化,主题贯穿始终,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青海、认识青海。
二、开展丰富多彩活动、深化省情教育工作
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深入学习强卫书记〈我眼中的青海〉形势报告的通知》和《关于开展“认识青海,热爱青海,建设青海”读书活动的通知》。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省情教育活动。4月10,召开了全省高校学习强卫书记报告座谈会。6月22日,召开了全省教育系统省情教育工作座谈会,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吉狄马加出席了座谈会,并做了重要讲话,推动省情教育向纵深发展。西宁市各中小学为了增强学生阅读后的感悟体验,深化学习效果,以《读本》为基础,开展省情知识竞答,收到和汇集全市知识竞
赛答题卡约15万余份;征集读书感言及征文1000余篇;征集教师指导阅读《读本》课堂实录光盘90余盘,其中,城西区五四小学和城中区沈家寨小学两位老师的课堂实录光盘被评审专家推荐报送教育部。西宁市、格尔木市等地学校在5月底至6月初开展了“认识青海、热爱青海、建设青海”征文、读书感言、阅读指导、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可爱的青海》,孩子们随着扮演游历者身份的智慧老人、藏羚羊、天鹅3个卡通形象,结合丰富多彩图片资料,“游览”了青海湖、三江源、中国原子城、美丽夏都西宁、神奇的天路等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让孩子们感受家乡的美丽。各校还举办了知识竞赛,学生积极参与以“可爱青海”、“魅力青海”、“大美青海”为主要内容的知识竞赛活动,通过竞赛增强了学生对青海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感情和自豪感。在课外,同学们通过写读后感、参加征文活动等形式用笔写下了自己对青海的认识和热爱。青海师大附中学生杨卉说:“省情教育读本给我们打开一扇了解和认识青海的窗口,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要树立报效祖国、回报家乡的远大抱负,增强人文素养。《魅力青海》图文并茂,寓教于乐,非常适合我们中学生的阅读口味,我们非常喜欢”。青海省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印发《青海省情教育工作实施办法》,成立了组织机构,把《青海省情教材》列为必修课,安排6课时,期末政治课考试中增加了省情试题。学生办墙报3期90块、黑板报30块,制作横幅24条,积极开展省情教育宣传活动。青海大学举办省情教育宣传栏12期,480幅图片,举办省情作文大赛,6000多名学生参加。举办摄影比赛1次,2000 多名爱好摄影的学生参加了比赛,评选出150余件优秀作品。举办演讲比赛10场次,230多名学生参加演讲,5600多名师生观看。召开主题班会、团会210余场次,近万名学生参加。组织省情形势报告54场次,6480名学生参加。青海师范大学印发了《省情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制作了大美青海图片展板24幅,在南北两个校区巡回展览,7000多名师生观看,编印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画册200册,党委中心组专题学习2次,参加人数130多人(次),召开主题班会45场(次),10000多名学生参与,举办《我眼中的青海》歌舞诗会2场,200多名师生参加演出,1000多名师生观看了演出。其中,6月29日晚上,省委书记强卫,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吉狄马加,省委常委、西宁市委书记王建军等省市领导观看了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青海民族大学组织举办了《我心中的大美青海》现场作文大赛,2000多名学生参加了比赛;组织主题演讲16场(次),8000名学生参与;组织开展《大美青海内涵解读及前景展望》专题讲座5场次,4000余名师生听讲;举办了以《我心中的青海》为主题的红歌会,学校16个院(系)4000多名师生参加演出。制作了300张大美青海图片展板,在三个校区巡回展览,6000多名师生观看。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青海警官职业学院、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在省情教育活动中积极主动,发挥行业
优势,运用学生实习的机会,让学生亲身感受大美青海,特别是“4.14”玉树地震发生后,高职院校的学生表现出不怕艰苦、敢于奉献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热爱家乡,建设青海的高贵品质。
三、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周密安排着力推进
为确保做到省情教育 “三进”工作深入持久的开展下去,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对开展省情教育做出了明确要求和规定,着力推进工作。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实际,及时修订了教学计划,安排8至12个课时。广大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采取符合学生实际的生动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青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为,开展省情教育是一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的重要工作。今天的莘莘学子,就是明天的社会栋梁,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青海省情,是青海广大学子的必修课。省情教育是国情教育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把自信、开放、创新的意识融入学生的灵魂,教育引导他们了解青海、热爱青海,激励他们为建设新青海而勤奋学习、建功立业,使省情教育成为激发大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园、报效祖国的动力源泉。同时,也应该把强卫书记《我眼中的青海》的形势报告和《青海省情教育读本》,作为广大干部群众、省内外人士了解青海、研究青海的学习宣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