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情教育——实现跨越(精简版)

时间:2019-05-15 14:21: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西省情教育——实现跨越(精简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西省情教育——实现跨越(精简版)》。

第一篇:江西省情教育——实现跨越(精简版)

江西省情教育—实现跨越

进入新世纪,江西吹响了“在中部崛起的”进军号角,崛起的态势初见端倪。在新的起点上,如何加快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实现新的跨越,是摆在所有江西儿女的面前光荣而神圣的使命。符合江西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已经确定,历史再次期待我们要敢于崛起、善于跨越、积极赶超,用激情、智慧和汗水谱写科学发展、加快崛起,富民兴赣的新篇章,描绘江西更加辉煌灿烂,、充满活力、安定和谐的美好明天。

一、现代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二、实现江西崛起的新跨越。为了实现新跨越,我们要坚持“一个统领”,大力推进“五化”,建设“三个江西”,强化“两大支撑”,实施“六大战略”。坚持一个统筹,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注重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化”就是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化。

“三个江西”就是建设创新创业江西、绿色生态江西、和谐平安江西。“两大支撑”,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二是强化服务业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支撑作用。

“六大战略”,深入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加速农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转变;深入实施统筹发展战略,促进城乡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大开发和改革攻坚战略,建设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深入实施科教兴赣、人才强省战略,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和谐发展战略,进一步增进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三、科学发展,富民兴赣。

1、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

2、问计于民:集中民智,共谋江西美好明天。

3、深化生情认识,加快江西发展。

4、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

5、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新的跨越。

6、科学发展抓项目,加快崛起添活力。

7、促进城镇科学发展,加快实现江西崛起。

8、和谐发展,民生为主。

9、加强人才建设,加快江西发展。

10、弯道超车,进位赶超

四、生态立省,绿色崛起。

1、树立生态文明的意识。

2、生态立省战略的探索。

3、“一湖清水”引领绿色崛起

第二篇:形势政策江西省情教育--实现跨越_

形势与政策课:省情教育——实现跨越

二、实现江西崛起的新跨越

(一)新的历史起点

“十一五”时期是江西发展的关键时期,紧紧抓住这一时期,用好机遇、应对挑战、谋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就能够在中部地区崛起的进程中有更大作为。回顾过去,江西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新世纪以来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已经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进一步发展所需的能量正在集聚。人的能量正在迅速集聚,人才流失已转变为流进流出基本平衡,“求新思变、开明开放、诚实守信、善谋实干”正在成为江西4300万人民新的理念,这些都将成为活力、动力、创造力的能量来源。产业发展的能量正在迅速集聚,投资环境不断优化,“成本低、回报快、信誉好、效率高”的环境品牌正在得到越来越多海内外有识之士的认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江西拥用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机遇。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国内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措施开始实施。这些都是江西今后发展极为有利的条件。站在新的起点上,抓住时代提供的历史性机遇,加快江西崛起进程,实现富民兴赣,这是这一代人江西人肩负的光荣使命,每一位在江西工作的人,无论是干部、知识分子,还是工人、农民,无论是正在从事一番事业的人们,还是正在寻找、谋求新的创业机会的人们,都应当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积极投身到加快江西崛起的进程中去。

(二)实现新跨越——江西中部崛起的总体要求

加快江西崛起,是江西人民矢志不移的追求。什么是崛起?崛起应该是经济实力强,人民生活好,综合环境优,可持续协调发展能力强。怎样实现崛起?《江西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围绕加快江西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今后发展的总体要求,概括起来就是坚持“一个统领”,大力推进“五化”,建设“三个江西”,强化“两大支撑”,实施“六大战略”。

坚持“一个统领”,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注重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大力推进“五化”,就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化。

建设“三个江西”,就是建设创新创业江西、绿色生态江西、和谐平安江西。

强化“两大支撑”,就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强化服务业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支撑作用。

实施“六大战略”,就是深入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加速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的转变;深入实施统筹发展战略,促进城乡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大开放和改革攻坚战略,建设更具火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深入实施科教兴赣、人才强省战略,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和谐发展战略,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三)具体实施细则

1、大力推进“五化”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共同发展的新路子。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遵循客观规律,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实际效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的思路,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1)巩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2)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3)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4)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5)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2]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坚持以工业崛起加快江西崛起,着力做大工业规模,提高工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遵循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和信息化带动的原则,注重发展循环经济,提升工业增长质量,在加快发展中优化工业结构。以重大项目为突破口,夯实基础产业,延伸产业链,构建原材料工业、加工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工业体系。

(1)推进产业技术升级(2)加快壮大支柱产业(3)发展重大基础工业(4)做优做强工业园区(5)做强昌九工业走廊

(6)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3]提高城乡发展融合度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按照产业集聚、功能完善,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各具特色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积极培育城市群。

(1)科学推进城镇发展(2)强化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强各区域中心城市的合作与联系,以产业分工协作为基础,联动发展周边城镇,逐步形成以昌九景鹰饶为主的环鄱阳湖城市群,以赣吉抚为主的赣中南城市群,以新宜萍为主的赣西城市群。

(3)做强做大县域经济(4)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5)加快农村人口有序转移

[4]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推进经济国际化

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加快“对接长珠闽、联结港澳台、融入全球化”,不断提高“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建设水平。主动对接国际经济,加快资本集聚、资源利用、市场开拓、技术引进的国际化进程。务实推进区域合作,加快与沿海地区体制机制接轨、产业合理分工、基础设施互通、人才交流互动。提升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分工的能力,提高开放型经济对全省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和新增就业的贡献率。

(1)提高利用外资水平2)大力发展对外贸易3)实施“走出去”战略(4)扩大开放平台

[5]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经济市场化

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国有企业、财税、投融资等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注重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更加注重把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2)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3)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4)建设公共财政体系(5)深化投资体制改革(6)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7)加强诚信建设

2、建设三个“江西”

[1] 深入实施科教兴赣、人才强省、创业富民战略建设创新创业江西

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切实把科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教育的优先发展培育造就一批创新型、创业型人才,推进自主创新,推动

全民创业(1)加速科技创新2)加快教育改革发展3)构筑人才高地4)大力推动全民创业

[2]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建设绿色生态江西

贯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树立全民节约和全面环保意识,推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乡建设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生态江西。具体措施如下:加强资源节约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强化环境保护。

[3]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和谐平安江西

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社会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突出解决好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公共安全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在推进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考虑群众的可承受能力,坚决防止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营造人民群众气顺心齐的良好氛围,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切实推进和谐平安江西建设。

(1)着力扩大就业(2)合理调节收入分配(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4)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5)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6)激发人民群众精神力量(7)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8)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第三篇:贵州省情 精简知识点

一、自然地理

省情是一个省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贵州基本省情:欠发达,欠开发。

“天无三日晴”的气候特点对贵州的影响: 有利:(1)大气降水比较丰富(2)光、热、水基本同季(3)立体气候明显(4)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 不利:(1)山高坡陡,降水流失较快,利用十分困难(2)“倒春寒”“秋绵雨”等自然灾害 “地无三里平”对贵州的影响: 有利:(1)多种土地类型与多种气候类型组合在一起,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繁衍生长(2)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组合态势良好,开发前景广阔(3)多种矿产资源与煤水结合、水电互济的能源优势组合在一起,形成了高能耗的原材料开发体系 不利:(1)自然生态比较脆弱(2)可耕地资源数量少,耕地质量不高,水土资源不配套(3)崇山峻岭,河谷深切,极不利于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事业的发展

贵州的发展要遵循客观自然规律:要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贵州的优势是资源优势。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特别是对不可再生资源,应坚持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的原则,避免掠夺开发和过度开发,以免造成资源的枯竭和浪费,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开发的同时,应坚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原则,以保持喀斯特地貌的生态平衡,同时要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贵州落后的真正原因: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由于封闭,丰富的自然资源得不到有效地开发利用,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不能转化为商品,因此也就不能形成现实的社会财富。封闭原因:(1)“地无三里平”的山区自然条件(2)特定的社会环境决定的

2008年同1949年相比,全省生产总值由6.23亿元发展到3333.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发展到882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96.93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1758.76元。

发展潜力巨大:(1)具有生物、能源、矿产、旅游、气候、文化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一定优势(2)贵州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物质技术基础,具备了一定的开发实力(3)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战略性调整,使贵州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富集、民族众多的内陆山区省。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全省国土总面积176167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贵州境 内最高点: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境内最低点: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米。

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 1444米;“黔北第一险要”工农红军娄山关大捷。

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物种基因库”

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

西部高耸乌蒙山,“天上石林”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异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贵州为典型夏凉地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境内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另外,气候不稳定,气象灾害: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秋风、凌冻、冰雹,倒春寒,秋绵雨,暴雨和大风等频度大,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

曾出现过极端气温:最高气温出现在东部的铜仁,42.5最低气温出现在西部的威宁-15.3° 降水:贵州距离南海近,处于冷暖空气常交锋的地带,降雨量多,年降水量多在1100-1300毫米之间,属于温润地区,贵州雨量最少的威宁毕节一代,年降水量在800-900毫米。日照:西部多,东部少

类型多样,肥力不高的土壤条件:

(1)山地丘陵多,平坝地小,宜林地广,耕地少(2)耕地质量较差,中产田土面积大(3)喀斯特土地面积大,生态脆弱,更低后备资源不足(4)林牧地质量不均,分布欠平衡

土壤:肥力不高。土壤的地带性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中部及东部广大地区为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带,以黄壤为主;西南部为偏干性常绿阔叶林带,以红壤为主;西北部为具北亚热成分的常绿阔叶林带,多为黄棕壤。此外,还有受母岩制约的石灰土和紫色土、粗骨土、水稻土、棕壤、潮土、泥炭土、沼泽土、石炭土、石质土、山地草甸土、红粘土、新积土等土类。对于农业生产而言,贵州土壤资源数量明显不足,可用于农、林、牧业的土壤仅占全省总面积的83.7%。

贵州植被丰厚,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组成种类繁多,区系成分复杂。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贵州植被类型多样,既有中国亚热带型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又有近热带性质的沟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既有寒温性亚高山针叶林,又有暖性同地针叶林;既有大面积次生的 落叶阔叶林,又有分布极为局限的珍贵落叶林。植被在空间分布上又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从而使各种植被类型在地理分布上相互重叠、错综,各种植被类型组合变得复杂多样。

贵州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有69个县属长江防护林保护区范围,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全省水系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苗岭是长江和珠江两流域的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流域,流域面积115747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5.7%,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舞阳河、锦江、松桃河、松坎河、牛栏江、横江等。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流域面 积60420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4.3%,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大体上,贵州河流数量较多,处处川流不息,长度在1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84条,2002年,全省河川泾流量达到1145.2亿立方米。贵州河流的山区性特征明显,大多数的河流上游,河谷开阔,水流平缓,水量小;中游河谷束放相间,水流湍急;下游河谷深切狭窄,水量大,水力资源丰富。

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使贵州的气候和生态条件复杂多样,立体农业特征明显,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区域性较强,适宜于进行农业的整体综合开发,适宜于发展特色农业。

二、自然资源

四大资源:(1)能源资源(2)矿产资源(3)生物资源(4)旅游资源

全省土地资源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坝地较少。这种地理特点,使得可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资源不多,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人口增多,非农业用地增多,耕地面积不断缩小。2002年底,全省实有耕地面积176.94万公顷,比上年减少6.29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05公顷,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贵州耕地不仅面积小,且质量也不高。土层较厚、肥力较高、水利条件好的耕地所占比重低。

能源资源的特点:贵州能源资源富集。水、电、煤多种能源兼备,水能与煤炭优势并存,水火互济。

矿产资源特点: 贵州矿产资源丰富。境内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门类齐全,储量丰富,且成矿地质条件好,是著名的矿产资源大省。

生物资源特点: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和多种类型的土壤条件,繁衍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成为生物资源大省。

旅游资源特点:自然环境独特,地貌类型多样,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野生动植物奇妙无穷,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加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博得了“公园省”的美称。闻名世界的黄果树大瀑布、安顺龙宫景区为5A级景区,、织金洞、马岭河峡谷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铜仁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赤水桫椤、威宁草海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犹如一串串璀灿的宝石,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以遵义会址和红军四渡赤水遗迹为代表的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文化,更让人驻足凭吊,追思缅怀。多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浓郁神秘的民族 风情,以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使贵州成为理想的旅游观光和避暑胜地。2005年,遵义获“园林城市”称号。

三、人口·民族

从调查情况看,贵州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向老龄型转变的速度加快。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为27.0%,15岁~64岁人口比重为66.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6.9%。与上年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36个百分点。这反映了贵州人口向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转变的速度正在加快。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和新疆,居全国第三位。世居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等1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悠久的发展历史

为什么高原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和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贵州高原纬度偏低,海拔较高,气候温和,不仅有利于各种生物的繁衍生长,也适宜古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大量的天然溶洞,为古人类提供了良好的气息场所;多种动植物资源,为古人类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大面积的碳酸盐岩厨楼,有利于古人类打制各种石器。

兴起的夜郎国的范围?

沿河—印江—石仟—镇远—剑河—榕江—一线以西广大地区以及今广西西部,云南东部和四川南部的部分地区。夜郎自大说明什么问题?

(1)夜郎地处偏荒,山隔水阻,不知汉广大,自认为夜郎是一方大国(2)夜郎确确实实是西南夷地区最大的方国。

为什么说明代是贵州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明代成为贵州历史上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主要标志,一是在贵州建立了行省,使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二是在贵州大规模地推行屯田,加快了贵州的开发,使贵州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改土归流对贵州发展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央政权与地方土酋之间的矛盾,对避免战争冲突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土司制度是一种比较落后的uizhidu,土司虽是朝廷任命的地方官,在政治上军事上司法上受制于中央王朝,但在土司的领地之内,仍保持着较大的独立性,土司制度下的各族土民,世世代代被束缚在土司的领地上,平时为土司种地,承担土司分派的各种徭役,战时被编为士兵,为土司争权夺利卖命,与农奴制下的农奴没什么区别。

三大教案的影响:(青岩教案:,开州教案,遵义教案。)三大教案震惊了全国,也使贵州的社会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对唤醒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觉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红军在贵州活动作用?

震撼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播下了革命火种。红军在转战贵州期间,宣传北上抗日、反蒋抗日统一战线等主张,对团结贵州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结合实际描述贵州的成果有哪些?

(1)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3)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成效明显(4)以解决工程性缺水为重点的水利设施建设进展顺利(5)以“两基”攻坚为重点的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6)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贵州民族: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贵州登记的人口有56个民族成分。其中,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白、回、壮、蒙古、畲、瑶、毛南、仫佬、满、羌18个民族为贵州的世居民族。侗族:“大歌”“鼓楼”“花桥” 水族:“山都”“水书”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解放后的社会发展状况?

解放前,少数民族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力发展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经济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2005年,民族自治地方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1.89亿元,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①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②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显著成就。③工业生产快速增长。④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状况?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走上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大关,达到3333.4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发展到8824元。结合实际说明三次产业结构发展状况? 产业结构由 1.2.3变成2.3.1.特点:(1)生产要素占有方面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2)生产要素利用方面由资源型向技术型转变(3)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4)增长动力因素方面由投资型向需求型转变(5)发展阶段演进方向由渐进型向需求型转变(6)经济管理职能由直接型向间接型转变

农业和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特点:

①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②农业产业化速度加快。

③科教兴农战略成效显著。

④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⑤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工业特点:

(1)工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工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工业技术进步加快(3)工业结构加快调整(4)工业特色行业持续发展(5)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拓宽

服务业特点 :(1)发展速度快(2)就业人数多于第二产业(3)工业产品从研发到售后服务的时间链上,服务业是主体,因而全省服务业强化了同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融合,推动了新型工业化。(4)发展空间大。新时期贵州教育特点: 高等教育现状:

(1)管理教育体制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2)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3)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工作(4)大力推广现代教育技术和远程高等教育(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加强

贵州科学技术发展现况?

(1)初步建立起贵州科学技术发展体系(2)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科技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3)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4)科学技术推广应用成效显著(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1、构建和谐贵州的主要工作体现。①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④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第四篇:实现跨越现代农业

推进高标准农田大建设,实现现代农业大跨越

水是生命之源泉,亦是农业之命脉。南充是一个农业大市,但地处川东北丘陵地区的干旱走廊腹心地带,农田设施欠缺、生产条件落后,“十年九旱”的自然条件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利用的原则,着力打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配套、与提升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万亩农建综合示范片。

兴农田水利,引来清泉润沃野

“自从园区建起了提灌站,农作物灌溉就方便多了。再也不用依靠人力来挑水、浇水了。”在高坪区东观镇邱家树村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园区负责人走进建在园区旁的电力提灌站,按下一个控制按钮,园区内的喷灌头就源源不断地喷洒出“甘露”。田间地头里,绿油油的菜苗正茁壮成长。

在嘉陵区大通镇三洞碑村,如今已通上了乡村公路,完善了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纵横交错的道路贯穿于田间,为当地的村民出行、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南充不断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水利保障能力。围绕2020年全面小康总体目标,我市修编并完善了《南充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规划“十二五”期间建设升钟灌区二期、亭子口南充灌区等大中型水利重点项目14个,计划总投资119亿元。同时对包括农村饮水安全、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田水利、农村水电等民生水利建设,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利管理与改革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任务和新要求。全市力争实现在“十二五”时期,解决农村246.12万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使农村饮水问题基本解决。

近年来,南充各县(市、区)分别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农业农村综合示范区建设目标,整合资金和力量,加快建成集中连片上规模,“水网”、“田网”、“路网”、“林网”配套,功能完善的万亩高标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示范片。示范片内通过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农民人均收入也不断增长。

围绕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积极推进综合示范片建成灌区续建配套和渠道防渗改造,扎实开展塘堰扩挖、沟渠疏浚、田间“最后一公里”渠系疏通三大工程建设,加强灌溉与排水、骨干与田间工程配套,深入推进高效节水工程建设。

南部县黑龙观万亩农建示范片坚持“全域规划、统筹治理、四方投入、自主管理”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机制,实现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民转型增收、农村繁荣发展,走出了一条农建区变高产区、变旅游区、变生态区的成功路子。

全市9个县(市、区)中,有8个列入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南部县被水利部、财政部联合表彰为“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

建成高标准农田,经济社会效益明显

“5年,建100万亩高标准农田,再造3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这是南充在2011年编制的宏伟蓝图。近三年,南充的高标准农田已建成53万亩。全市的高标准农田大力推广了优良新品种和地膜栽培、规范化高产栽培、旱地改制、测土配方施肥、地力培肥、病虫综合防治等实用新技术。在建设过程中,南充还创建了多种机制,激发了建设活力。

水泥路四通八达,人行道阡陌纵横,走几十米就可见太阳能灭虫灯,走几百米就可见一处蓄水池,这是西充县义兴镇万亩有机供港农业农民产业园内随处可见的情景。在观凤乡桥楼子村,所有的水田已经平整,种上了秋季作物。数名工人在田间修护十字网格护坡,河道顺流而下。

“这是万亩粮油高产创建农民产业园,引进的四川省航粒香米业有限公司将在这里实现稻谷的育苗、栽种、管理、收割全程机械化。”西充县农牧业局园区办负责人告诉记者。

已经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除粮食生产能力大大增加外,还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发展支柱产业,培育优势产业,壮大特色产业,以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为目标,推进了项目治理区农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转变,促进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产品优势向商品优势的转变和农业产业化的形成。

近三年,全市建立万亩优质粮油示范片15个,面积16.8万亩;万亩蔬菜高产示范片10个,面积11.5万亩;万亩水果高产示范片25个,面积35万亩。

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便于土地规模流转,在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同时,也给当地农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西充县桥楼子的村民何正雄将自家的近3亩水田租给了航粒香米业有限公司,他告诉记者:“公司每年按250公斤稻谷的国家保护收购价结算水田的租金。”同时,他如今在公司打工,每天能挣60元至100元。“比我在外打工的儿子强。”何正雄说。

“土地流转后,我们首先保证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土地流转后,农民有多项选择,除了像何正雄这样的,还有从公司返包几亩或者十几亩土地,自己经营的。

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也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全市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既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又大大提高了耕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生产条件也大为改善。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各县(市、区)积极开展田(土)型调整,在农田调型后再配套建设蓄水池、机耕路、田间生产便道、山平塘、拦河堰、排灌渠、提灌站等工程设施和开展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等地力培肥措施,实现了田网、渠网、路网“三网”配套和农田排灌能力、土壤培肥能力、农机作业能力“三力”提升,农田面貌大为改观。西充县观凤乡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片,稻田可全面实行机耕、机播、机收。

创新机制,带动农民增收

机制创新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灵魂所在。南充创新竞争立项机制,通过采取竞争立项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各县(市、区)推进农建综合示范片建设的积极性,各地集中要素资源,集中打造出万亩农建综合示范片,全市迅速形成了“9+2”万亩农建综合示范片新格局

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农民也从中大为受益,这正是因为南充不断创新、探索农民参与农建的系列机制,真正让农民成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管理、受益的主体。南部县整合投入小农水、土地整理、农村安全饮水、扶贫连片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公路建设等项目资金,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该县黑龙观万亩农建示范片成立了23个农民用水户协会,健全了“支部+协会+会员”的工程管理模式,创建了“支部引导、群众参与、用水付费、保本微利、节余分红”管护机制,做到了农建工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永续利用”。

西充县引进的百科公司,从2011年3月起,为充分发挥市场开发和产品品牌优势,带动周边农民致富,创新“企业统一租赁建园,专合统一组织生产,专合返租土地经营,企业二次返利于民”的“两统两返”机制,真正实现了“带动农民参与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两个带动”目的。目前,该园区已有4个专业合作社,237户参与返租土地经营,户均年收入可达2.5万元。该县义兴镇吉家店村何瑜松笑呵呵地告诉记者,去年他从百科有机供港蔬菜农民产业示范园租地15亩,种植公司提供的韩国红萝卜,依照公司的有机化管理,实现了年收入8万元。

此外,按照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有偿自愿的原则,采取自主转包、租赁承包“四荒”拍卖入股经营等方式,西充、高坪促进了11.8万亩土地流转,新建各类专合组织39个,有效带动农民发展粮经产业。

“义兴万亩有机供港农业农民产业园、观凤万亩粮油高产创建农民产业园、凤鸣万亩有机循环农民产业园、常林万亩有机特色农业农民产业园这4个产业园建设面积现已突破4万亩。”据西充县农牧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建设围绕“一线引领、两翼齐飞、三片共促”的发展布局,重点选择交通便利、水源条件好、田地相对成片、群众积极性高的粮油主产区和特色产业发展区。

西充县在项目区还布建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小区18个,配套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25处,组建沼气专业合作社负责为种植基地提供肥力,做到资源循环利用互促产业发展;在园区推行测土配方施肥、轮作换茬、秸秆还田等机制,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保持耕地高产能,使工程发挥长效作用。

南充市在注重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并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大力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加强了基地建设。以国家现代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口粮田建设、农资综合补贴等项目为主,整合小农水项目、产业扶贫项目、金土地项目等,顺庆区在搬罾建设了万亩现代设施蔬菜农民产业园和农业博览园,在金台建设了万亩标准化葡萄园;高坪区在东观、马家建设了万亩现代蔬菜农民产业园,在青居、阙家等地建设了万亩柑桔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嘉陵在大通建设了万亩柑桔产业基地;西充县在青狮、观凤乡建设了万亩粮油高产示范片。这些基地既是当地发展现代农业的样板,对农民的增收起也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后的维护,也非常重要。南充市通过改革管理方式,创新运行机制,实行“三民三自”,即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受益。鼓励农民自力更生,办好、管理好自己受益的事。对农民直接受益的村组机耕路、人行路、蓄水池等农田水利等设施,提倡“村民自治、一事一议”,逐步建立农民自愿参与、村组自行组织、政府协调服务的新机制。

第五篇:省情教育论文

江西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摘要:旅游业是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但是由于受体制不顺,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配套,服务质量较低等因素的影响。阻碍了江西旅游业的发展。要加快江西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突出特色,营造精品,打造品牌。本文着重研究了江西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影响江西旅游业发展的障碍,提出了改变江西旅游业发展落后的状况的措施。关键词:江西;旅游资源开发;可特续发展;对策建议

一、江西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1、历史文化厚重悠久。江西自古号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江西既是道教正一派的发祥地,又是其他一些道教教派的衍生地,拥有道教5小洞天12福地,玉笥山、閤皂山、龙虎山都是著名的道教圣地;既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基地,又是禅宗诸多宗系的发源地。陶瓷文化、客家文化、庐陵文化、临川文化、青铜文化、书院文化、傩文化、古村文化等传统文化都具有世界影响,全省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78项,这些是江西开发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

2、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国家旅游资源标准分类的八大景观,江西省都具备;155种基本景观类型中,江西省拥有除观光游憩海域、海市蜃楼现象多发地2种外的153种,是国内旅游专家公认的旅游资源大省。二是旅游资源品味高。全省拥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4处,世界地质公园3处,国际重要湿地1处,A 级景区9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国家级森林公园4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3个。

3、红色旅游资源品位高。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瑞金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 第一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所在地,称为“红 色故都”。于都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 征的始发地;南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萍乡 安源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发源地。这些革命胜地在中国乃至世界现代革命史中都居有重要地位。尤其是江西产生了许多的伟人、名人,如中国共产党三代领 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祖籍均在江西。江西确实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二、江西旅游业发展的障碍

1、旅游产业管理的现行体制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矛盾。现行的旅游管理体制不能适应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的要求?旅游产业是以旅游活动为中心而形成的配置行业,由旅行社业、饭店业、交通运输业、娱乐业、零售业和保险业等构成。同时,旅游业务又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交叉产业,与其相关的行业和部门包括公安、工商、物价、交通、商业等部门各自为政,彼此之间不仅不能相互配合、协调发展,甚至彼此之间壁垒森严,宏观调控乏力,而现行的各地市、各景区、各部门之间条块分割的体制导致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人微言轻”,对本行业的全面管理力不从心。由此可见,要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分头管理、政出多门、事权不分、职责不清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变过去上下间、地区间、部门间各自为政的状态,加强各部门、各地区间的协调和相互配合,形成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合力。

2、忽视旅游品牌效应,知名度不高。江西是旅游资源大省,但同时又是旅游品牌的弱省。由于认识不到位,我省旅游长期存在重接待、轻形象、忽视品牌效应的问题,一些有潜力的景区景点还只是作为摆设,忽视了表现和塑造自己。另外,在旅游商品的开发方面,除景德镇瓷器闻名天下外,许多的传统土特产、工艺品至今都没有很好地进行开发;而有些旅游商品由于不注重品牌开发,没有很好的包装,数量少,品种单一,不能适应旅游商品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产品形象不明确。缺少精品,难以形成品牌,这就无法扩大江西省旅游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影响和知名度,导致旅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不易纳入旅游计划,因而阻碍了江西旅游业的发展。

3、江西旅游产业的投入严重不足。旅游产业的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契机。但是,投入与产业是成正比的,旅游产业的软硬件环境的改善,在相当程度上要依赖资金、技术的投入,特别是交通、环保等配套设施投入额巨大。由于我省财力有限,资金不足一直是制约江西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导致一些具有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失去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彻底抛弃过去那种“等、靠、要”的思想,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协力共举办旅游。江西20013年全年旅游行业共正式签约引进外资项目12个,协议投资总额43918.5万美元,实际进资5908.08万美元。而与我省相邻的湖南省,20013年民营资本、外资在全省旅游业的发展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据统计,2013年,民营资本、外资对湖南省旅游业的投入总额在90亿元人民币以上。

三、江西旅游业发展的方向

1、理顺管理体制,协调行业间关系,促进旅游业的稳定发展。凭借省委、省政府的宏观调控,加大我省旅游管理体 制不顺的调整力度,对由于地方利益驱动而影响甚至破 坏江西旅游业发展的旧体制、旧观念予以彻底解决,授权 省政府派遣的旅游管理局对重点旅游区域实行全面管理 与经理(如庐山可实行重新划归权属,对因此受到损失的 地方政府予以补偿),纠正管理混乱的局面。旅游业涉及的行业多,关联带动性强。一方面旅游业 需要依托相关行业的支持;另一方面相关行业也可依托 旅游业发展而完善。各部门应相互协调和支持,优化产业 配置,树立江西旅游新形象。

2、加强环境保护,总体而言,江西省对旅游资 源及其环境的保护较为重视,实施了以山江湖综合开发治理工程为主线的各项重点生态环境工程,使江西省的生态环境状况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对江西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江西省的旅游环境仍还有不少问题,如城市环境卫生的保持,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的进一步治理;禁止在旅游区内采石、开垦耕地;加强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禁止游客对旅游资源造成的破坏等。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公民旅游环境保护教育,增强旅游开发者、旅游经营管理者和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新增规划项目也要符 合环境和资源保护的要求,做到先评价后开发建设,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适度的开发。

3、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培养专业人才。人员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一个行业、部门的兴衰。为加快江西旅游业的发展,应同时考虑人才培养的规划,要充分认识到,旅游景点职工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发展旅游业的无形资产,它可搞活旅游业的整个环节。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出台一系列的旅游人才管理机制,建立良好的旅游人才机制,用好的制度和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也在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能者上,庸者下的公平竞争环境。要培育“用事业吸引人,靠环境留住人,以机制激活人”的人才环境。

参考文献:

【1】蔡雪芳《发展江西旅游业的思考》 【2】郝索、陈实《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3】王今朝《我国旅游管理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4】史忠良《江西生态旅游发展前景分析和建议》

【5】蒋梅喜《中小城市旅游资源开发与休闲旅游发展研究》

下载江西省情教育——实现跨越(精简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西省情教育——实现跨越(精简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形势政治课 - 江西省情教育---悠久历史(共5则范文)

    江西省,简称赣。位于长江中下游交接处的南岸,史称“吴头楚尾、粤户闽庭”,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誉。地形三面环山,北部临江,气候宜人。全省11个设区市,99个县(市、区)。......

    实现新跨越 心得体会

    “实现新跨越、争当排头兵”心得体会 3月下旬,我乡召开了“实现新跨越、争当排头兵”誓师动员大会,明确了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制定了今年工作的奋斗目标,提出了今年必须狠抓的重......

    江西省情(事业单位招考学习资料)5篇

    江西省,简称赣。公元733年唐玄宗划分全国15道,江南道被一分为二,划分为江南东道和江南西道,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江西”由此得名。又因江西省最大河流为赣江而得“赣”简称。全......

    形势与政策 江西省情教育—悠久历史500-600字3

    江西省情教育—悠久历史 江西省,简称赣。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意思是位于江南的西部地区。又因为江西最大河流为赣江而简称赣。江西省共辖81县。至1926年北伐......

    实现转型跨越发展之我见

    实现转型跨越发展之我见 通过学习和传达贯彻杨总在11月4日集团公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和杨晓峰总经理在这次会议上的报告,通过参加会后公司组织的大讨论活动。我认为:在今年......

    上下同心 振奋精神 实现新跨越

    上下同心 振奋精神 实现隆庆乌江水泥新跨越 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 2012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值此辞旧迎新之际,首先感谢各位在过去的一年里对公司发展的关注和支持,并向你们表示......

    实现跨越发展 进长治久安

    今天是西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的日子。我们向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和各界人士,向人民解放军驻藏部队和武警部队全体官兵,向所有为西藏的发展和稳定作出贡献的同志和朋友们,致以亲切......

    突出重点实现财政新跨越

    突出四大重点 实现财政工作新跨越□ 杨 易 财政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推进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2005年,我们将围绕壮大财政总量、增强保障能力这个主题,进一步提升财政工作水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