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送红军》青年党员演讲比赛
天地间走来一支队伍
他们挺起胸迈开从容大步
为了伟大的祖国不再受辱 要从枪杆子里寻找出路
八一的枪声开辟道路 遵义的决定改写历史篇幅
大长征的篇章磅薄二万五 大决战奏响了胜利锣鼓
这是世人震惊的壮举 这是巨龙腾飞的脚步
一路艰辛 多少烈士抛头颅 一腔热血 青山处处埋忠骨
这种精神要牢牢记住 这座丰碑要世代守护
多少英雄 长眠在雪山草地 多少忠骨 用生命换来幸福
《十送红军》,是不舍,是坚信,更是怀念,在八十年后的今天,再次翻入那段战乱的岁月,近距离接触到那些音容宛在的革命英雄,对今天的我们而言,是一次价值深远的爱国主义教育。
《十送红军》不仅告诉今人不要忘记过去,不要忘记先烈,珍惜今天,开创未来,更重要的是提醒人们要坚持信仰,为信仰前仆后继,努力奋斗。
通过历史演绎,再现那段让人难以忘怀的战役、战斗,不是为了叙旧,夺人眼球,而是揭示、阐述举世闻名的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真谛——信仰。在这种政治信仰的指引下,每个红军战士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艰险,不怕流血牺牲,在极其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在敌强我弱的军事形势下,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和极限。用当时敌人的话说,红军就是一群疯子。
《十送红军》展示了每个红军战士的政治信仰。如“钟石发”的信仰就是带领4个儿子参加红军,打白狗子,以此为荣。4个儿子的信仰是宁可为革命战死,也不肯跟随父亲后退逃生。最后父子5人壮烈战死杀场。
“张二光”的信仰是帮助战友重拾信心参加战斗,多杀白狗子。
“戴澜”的信仰是,自己的生命是别人用生命换来的,自己活着就要为别人复仇,坚持革命斗争。
“李复生”的信仰就是尽力多杀掉一个敌军。
“贺坚”的信仰就是无畏直面战争的惨烈,把生留给同志,把死留给自己。红军家属“叶小桃”的信仰就是丈夫在哪,她在哪,千里迢迢,不怕艰险,不怕委屈,不怕枪林弹雨,不怕流血牺牲,保护、维护自己的丈夫,最后与丈夫壮烈牺牲,演绎了一段悲壮感人的坚贞爱情故事。
剧中的每个不同角色都有自己的不同信仰,但参加红军,打白狗子的最终共同信仰、最终目的就是师长的那句道白:“打仗就是为了穷人过好日子”。这个共同信仰像一面旗子,打不倒,撕不乱。就是这个信仰,让红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后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信仰是什么?信仰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终极追求。信仰好像天上的北斗星,像海上的灯塔,像旗子,像灵魂,无穷的力量。人,不能失去信仰,一旦失去信仰,就会失去灵魂、方向,就会成为行尸走肉。有人说,信仰,不能当饭吃。我认为,信仰,就是人的精神食粮,比物质食粮更重要。人有了信仰,就会有精神,有灵魂,有理想,有未来,有希望,就会转化成无穷巨大的精神物质正能量。
《十送红军》那个战争年代我们需要坚定的政治信仰,今天改革开发和平年代我们同样需要坚定的政治信仰。中国共产党的信仰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党员的信仰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中国人的信仰是:早日实现中国梦。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党员,同样应该具有坚定信仰。我们热爱祖国、热爱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非观念明确,思想积极要求进步,学习勤奋进取,热心参与社团和公益活动。
电视剧的震撼对我来说是学习、是提高,更是鞭策,我将把教师的信仰、责任、使命带到工作中,勇于实践,不断创新,锐意进取,默默耕耘,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在自己的岗位上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十送红军》给我们送来了信仰。
第二篇:十送红军 一送
十送红军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 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 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 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光.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三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到哪山, 山上(里格)包谷(介支个)金灿灿, 包谷种子(介支个)红军种, 包谷棒棒咱们穷人掰, 紧紧拉着红军手红军啊!撒下的种子(介支个)红了天.五送(里格)红军(介支个)过了坡, 鸿雁(里格)阵阵(介支个)空中过, 鸿雁(里格)能够捎书信, 鸿雁(里格)飞到天涯海角.千言万语嘱咐红军啊!捎信(里格)多把(介支个)革命说.七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五斗江, 江上(里格)船儿(介支个)穿梭忙, 千军万马(介支个)江畔站, 十万百姓泪汪汪, 恩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回乡.九送红军上大道, 锣儿无声鼓不敲,鼓不敲, 双双(里格)拉着长茧的手, 心像(里格)黄连脸在笑, 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盼望(里格)早日(介支个)传捷报.十送(里格)红军(介支个)望月亭, 望月(里格)亭上(介支个)搭高台, 台高(里格)十丈白玉柱, 雕龙(里格)画凤放呀放光彩.朝也盼来晚也想红军啊!这台(里格)名叫(介支个)望红台.长征路线1933年10月 中共第五次反围剿1934年10月 红军撤退开始10月21日 突破第一道封锁线11月5日-8日 突破第二道封锁线11月13日-15日 突破第三道封锁线11月27日-12月1日 突破第四道封锁线1934年12月 红军占领黎平1935年1月1日-3日 强渡乌江1935年1月7日 中共召开遵义会议1935年1月-3月 四渡赤水3月29日-31日 南渡乌江5月9日 渡金沙江5月25日 渡大渡河5月29日 飞夺泸定桥6月12日-7月7日 红一红四会师8月29日-31日 全歼胡宗南第四十九师10月7日 翻越六盘山10月19日 红一抵达吴起镇1936年10月 红
二、红四与红一会师长征结束
革命根据地 中央革命根据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鄂豫陕革命根据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长征是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会合后组成)、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华里以上,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当时与中国共产党敌对的中国国民党将此事件称为“流窜”。
江泽民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将长征精神概括为五种精神:把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定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
三军远戍严防帝国侵
——朱德
飞身可夺天堑
健步定攀高峰
——胡耀邦
1985年9月20日
安顺急抢渡,大渡勇夺桥。两军夹江上,泸定决分晓。——聂荣臻
1979年10月13日
无边风雨夜,天堑大渡横。火把照征途,飞兵夺泸定。——杨成武
1980年2月16日
旧貌换新颜
——杨成武
1985年5月29日
第三篇:十送红军观后感
《十送红军》 观后感
若问世间什么最动人?那一定是人间真情!若问什么是父爱,在《十送红军》中这就是父爱!父爱,让一颗颗幼小的心灵成长;父爱重如山,让我们永远感恩。观看电影《十送红军》后,感受到父爱重如山,同时我们学习了老一辈“红军精神”!
在《十送红军》剧中的钟石发是一位老革命、老兵,从年轻时就参加了反清的斗争,参加过国民革命军,应是由旧军人参加红军的。他有四个儿子,全都参加了红军,是个革命家庭。在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一方面军“战略大转移”,为掩护中央纵队,他四个儿子全参加敢死队,为了给他留下一个根,军团长命令他和他一样的老红军们要从敢死队里带回一个儿子同中央纵队一起转移,可他的儿子们全都不是孬种,没有一个同意跟他走。
在寻找和救助儿子的过程中,他因有老兵的机敏和过硬的军事本领,粗略估算被他枪杀的“白匪”不下十人,同时他的三个儿子也在一天之内“牺牲”了。因过度的劳累和悲伤,他晕倒了,在睡梦中还不忘要杀尽“白狗子”为死去的儿子们报仇;他在埋葬儿子三发,巧合地借了欠一条辫子的发小的半口棺材,他知道无法偿还,便发誓要还他发小“一个世界”,我想应是一个“清平世界”,这也许是他们为此战斗的原动力吧!
作为一个老革命、一个老兵,他杀了多少人?我想他自己也不一定清楚,但他和他四个儿子为了“革命”也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但是他们是为什么参加革命、为什么枪杀同为中国人的“白狗子”,为穷人?为老百姓?为“信仰”?还是为一个“清平世界”?
这也许是那个时代钟石发们所接受的思想:老一辈的“红军精神”!江淮汽车厂建立到今天,我们作为JAC的一员,应该继承老一辈的“红军精神”充分体现当代的 “新红军精神“。介于此,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发扬当代的 “新红军精神“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努力创;具有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对待工作不找任何借口,自发自觉做好本职工作;时时刻刻体现出真诚、谦虚、负责、敬业的精神。
第四篇:十送红军观后感
大约在26年前,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在邻居家的黑白电视机上,初次见到了红军怕学上过草地的历程。后来,在《红旗飘飘》和《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中又有了新的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间隙、于两次国共合作的空窗期,在无比浩大的时空做到了不可思议的、神话一样的转移,在时势和英雄的双重推动下,从失败走向成功,在漫长而艰辛的长征中,进一步锻炼了队伍,实现了战略转移,长征的后果至今有着深远影响。在长征尚未完成之时,对于长征本身便有了塑造神话的创作,毫无疑问,长征是红军书写的一出史诗性神话,不仅用子弹和血肉,八十年间一直在诠释、充实和表达。
爬雪山、过草地、湘江血战、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遵义会议,有个体坚韧不拔的坚毅、有战斗队伍无畏不惧的激情、还有领袖高层运筹帷幄的政治决策,所有这一切,都可以说是在生死存亡的边缘。长征一开始,便被解释成北上抗日,一路征战要向所到之处宣传,更要积极争取同情和援助,在地方实力派与中央军的冲突缝隙中寻求最大利益化。
红军的神话是一出壮烈、威武、积极而有作为的言说方式,小马奔腾出品的《十送红军》,以共产党建政后创作的一首歌曲为核心创意,通过十个单元故事,描述了长征十个著名桥段的十个人物,他们是父亲是儿子是女儿也是战士,他们的成长、蜕变、抗争与牺牲。李修文、胡坚、李海洋的剧本里,他们都不是传统模式的高大全,却更为有血有肉有细节,有缺陷有遗憾有矛盾的英雄,才是真正有可能存在过的英雄,毛卫宁导演的《十送红军》与绝大多数同类型提醒的红军神话叙事都不相同,却让红军长征80周年的观众觉得更为可信,本剧将好莱坞美学、中国传统叙事和革命价值观进行了奇妙的嫁接。
从瑞金到延安的相片,凝聚了无数小人物的牺牲,刘威“火线寻子”很情深,佟大为“断指神枪”很凄厉,“战场逼婚追情郎”的,“低能菜鸟士兵”的友情,“女红军毁容潜伏”的浪漫,“真假常胜将军”的巧对,“千里护棺”的诺言„„红军神话意义的本身过于集成,蕴含了足够的时代精英的鲜血、信念和希望,《十送红军》里大多数单元故事都对中外经典故事进行了搬演,并且实现了比较有水准的艺术存在感。
那些人为什么不怕死,勇于直面淋漓的献血,就是《十送红军》想要80后、90后观众明白的缘由。在剧集里,红军给了组成红军的个体以自由的生命力,他们的选择便是人性、党性和组织、人民的选择,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甚至包括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完成(毋庸讳言,在神话营造过程中,个体的自我牺牲被赋予了神圣光芒,向着牺牲的冲刺方向有着强悍而眩晕的激励感),在伟大事业里让自己的鲜血成为红旗飘飘的精神概念组成者。红军神话从来便不隐匿需要牺牲和流血,必须在扭曲而残酷的斗争,才能取得对现实秩序的颠覆,这个神话必然要让参与者改变,否则便不可能实现对困境的突破。当这些战士们将自我分子化又聚合为整体的红军概念之后,一便是一切,他们于是可以前仆后继、周而复始做到了将星星之火的信息传递下去。编导的价值在于寻找一种精神价值的诠释,而这种价值在那个时候是一种美好理想。意识形态有她自己的存在方式,艺术创作同样如此,至于拥有最终解释权和观众,应该都能明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人有了坚定的信仰,才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进行不屈不挠的奋斗。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在寻常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他们却圆满完成了,支撑他们走完漫漫长征路靠的是什么?没错,就是信仰,因为他们拥有共同的信仰。
《十送红军》作为一部战争史诗巨制,该剧与以往的电视剧极为不同,将48集的故事分十单元,讲述了十位不同年龄、性别、兵种的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成长、蜕变与牺牲的故事,汇集了佟大为、罗晋、刘威、王雷、李小萌等众多实力演员加盟,个人虽然只看了几集,但对这部史诗级的精良巨制充满了期待。
《十送红军》虽然大环境还是长征的战争,但不是以往的遵义会议、六盘山、赤水、过彝区、过泸定桥等大方向,也不是讲述领导人的作战战述,而是将焦点聚集在十位普通却不平凡的红军身上,通过十个红军,十段故事,反映长征的伟大意义,让这部48集电视剧显得非常有新意。
令人热血澎湃的战争场面,宏大且惊心动魄,制作水平堪比大银幕电影。在以往的中国战争影视作品中,欠缺的一点就是它永远只有悲壮,没有悲悯。而《十送红军》则突破了这瓶颈,不仅悲壮还有悲悯。第一个单元讲述的就是一个老战士,临危受命要把在四个儿子中的一个从敢死队中带到中央纵队,给自己保留一个种。
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四个儿子均加入了敢死队,不论是征战沙场,还是教书做饭,四个儿子都想尽办法留在队伍中,为漫漫长征路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当四个儿子及老钟都相继牺牲,可谓是悲壮到了极致。但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红军在长征路上,他们的超凡毅力和精神却是悲壮的,但他们的生死经历是悲悯的。
虽然这只是一部影视剧,但我们却丝毫不能怀疑它是虚假的,因为红军战士的信仰绝对是真诚的。这部电视剧给我的感觉是它用很微妙的手法让我感觉到人物内心的挣扎以及他们对光明的向往,还有他们那种很坚强的意志力。给我带来的印象是,我会重新去看那段历史,去翻一下书,有可能的话会关注意一下当时长征走过的那些路。
第五篇:观十送红军有感
电视剧《十送红军》有感
最初在微博上看到《十送红军》将被拍成电视剧,作为央视的献礼片时,我没有任何的感觉,随拍摄接踵而至的各种新闻,让我了解了一些电视剧的梗概和一些幕后的故事。以往的献礼片大多给人以陈旧、枯燥、惨烈的印象,就我个人而言,自然是对那个年代的故事兴趣了了。
电视剧《十送红军》虽然是以长征为线索的战争题材“红”剧,但却基本避免了历史剧冗长又神编的通病,该剧围绕漫漫长征路,用电影的拍摄手法分十个单元分别真实的塑造了不同兵种、不同性格的十个普通的红军战士为了共同梦想不断抉择不断前进的故事,更启用了众多青年演员,让年轻的我们找到了些许共鸣。
故事中,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平凡,如果不是在长征路上,钟石发和儿子们会是平凡父子、贺坚和叶小涛亦会是幸福佳人。如果不是处在那样历史环境下,戴澜、沙奎、贺老憨、郑十一斤也不会舍弃自己,毅然拿起枪加入红军,奔赴那个充满着希望与未知的战场……
故事进行到此,和朋友们谈起,其中一个朋友表示,在不经意间看过几个片段,感受只有一个惨字,近于黑白的画面让人倍感压抑根本看不下去…
回望整个故事的前半段,确实让我们深切的感觉到,该部作品里的群演众多,每一个故事的发展都要以前赴后继作为长征路上前进的背景,都要以成批战友的牺牲作为代价。呈现在眼前多是战争残酷与惨烈,记得有一句台词大概是这样的:“被机枪射中的战士不要随即倒下,再多向前几步,后面的同志就可以早一步到达目的地。”这样的台词、以硝烟与人做背景的画面、加上灰蓝色的渲染,将惨烈与悲壮刻画到极致,为了信仰,所有人争先恐后的送死,不是已经战死沙场,就是走在去送死的路上,这是我看过同类题材里最压抑的作品,无论剧情如何发展,结局都早已注定。
或许故事前半段将战争的残酷和结局的惨烈大肆渲染,让我们忽略了其中最为动人的情感。《十送》的第九单元讲的是红军战士们把牺牲的战友送还给母亲、以及为牺牲的战友办葬礼的故事,面对一个母亲的遗愿,红军不为千难万险将已经牺牲的战友送回家,只为兑现最初的承诺。故事中,郭小满的哥哥亲眼目睹了这一任务给红军战士带来的伤亡泣不成声,不惜火烧弟弟尸体以阻止红军继续护送,班长贾学会为每一个牺牲的战友办了一场体面地葬礼,那段慷慨激昂又富有情感的话,还有那一句“我认为这是我执行的最光荣、最好的任务”。让整部“男人剧”的情感初步释放…
该剧从6月11日播出到结束,历时一个多月的时间,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十送红军”的最后“一送”:在最后一个单元里,罗晋饰演的高福星是一个走在路上努力发挥生命的余热,力求为牺牲的战友还愿的重伤员。他用精湛的演技从肢体、表情、语言乃至呼吸等各个角度全方位的展现了一个肺部感染的伤员的形象,正如罗晋自己在微博中所说,要将泥土渗进毛孔,要对得起高福星这一角色。与其说演员要对得起角色,倒不如说罗晋将高福星融入了自己的血液,在战火硝烟的长征路上,高福星比任何一个战士的角色都复杂得多。这与剧中人物管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坚毅倔强一心求死,一个眼含泪水身负重伤,却表现的乐观开朗,(看过一个网友的剧评评价罗晋的演技道:好演员逆着演,终极快乐时更显矜持,终极悲伤时须笑得灿烂)为了满足战友的心愿四处奔走,扮“高娘”、哄战友睡觉、唱江西民歌斑鸠调。为了战友安心,一次次隐忍,为战友编织着美丽的谎言……
剧集中呈现多为残酷与惨烈,但真实的红军长征惨烈程度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更凸显了高福星人物的可贵与可爱。“还愿”,听起来是多么容易的两个字,但对于“高福星”这一人物,要以强大的内心来支撑,其意义不亚于一场战斗。从故事开始时一心想要参加战斗到将为战友还愿作为自己的任务,最终带着十万人的梦想和战友们的共同愿望参加最后一场战斗,牺牲在距离延安最近的地方,同时完成了自己与战友的夙愿……
故事,依旧是一个沉重的故事,但最后以“还愿”主题结尾极具浪漫色彩。愿,是美好的,还愿的旅程虽艰辛,但愿望终有实现的希望。剧中一句“中国工农红军,福星高照!”喊出了新的愿望,亦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愿完结了,故事结束了。剧集最后,导演将现代化的发展与故事链接在一起令人意味深长,仿佛让我们重走了一次长征路,让我们看到了幸福的不易。
纵观全剧,剧中角色无一不是在展现面对信仰一次次抉择的过程,剧中十个看似毫无关联的十个角色,展现出各个方面,最后以愿望实现拼凑成了一个美好的蓝图。
人,生活中要面临无数次抉择,只要直面自己的内心,向着自己内心真实的方向迈进,走在实现梦想的路上是幸福的,因为经过努力的梦想注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