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陈敏尔省长在第九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20140818
陈敏尔省长在第九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4-08-18 与时俱进打造旅游发展升级版 让多彩贵州风行天下
——在第九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8月15日)陈 敏 尔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值此秋高气爽的美好时节,我们相聚在多彩贵州、爽爽贵阳,举行第九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共话旅游、共谋合作,这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
总书记指出,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重要桥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自古就把读书和旅游结合在一起,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旅游日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会活动方式,越来越多现代人希望通过旅游获得精神愉悦,丰富人生阅历。旅游业是一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俱佳的阳光产业,也是一项创造美丽、分享美丽的美好产业。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有句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四句话用来诠释旅游业也是十分恰当的。
贵州之贵,贵在丰富的能矿资源,贵在良好的生态环境,贵在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些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与时俱进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初步走出了把发展与生态有机统一起来的新路子。今天的贵州,日益成为一个老百姓安居乐业、投资者发展创业、旅游者观光度假的好地方。贵州的旅游资源,可以用“多彩和谐”四个字来形容。从自然的角度讲,贵州是一个生态大公园。绿色是多彩贵州的主色调。这里生态保护良好,四季如春,满目青翠,是天然大空调、绿色大氧吧。这里山水风光竞秀,黄果树大瀑布神奇壮美,万峰林如诗如画,荔波漳江旖旎多姿,赤水丹霞灿若明霞,百里杜鹃馥郁花香,梵净山雄奇纯净„„贵州大地总会令人流连忘返,是名至实归的“国家公园省”。这里城镇乡村互动,穿过一个隧道,跨过一座桥梁,就是一座秀美村庄、一片特色城区,让人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到贵州旅游,白天能拥抱蓝天白云,晚上能仰望月亮星星,可以养颜、洗肺、静心,感受共生共荣的自然之美。从人文的角度讲,贵州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观园。千百年来,在贵州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民族文化,各类建筑、服饰、节庆、习俗、语言、歌舞异彩纷呈,青岩古镇、镇远古城、西江苗寨、肇兴侗寨、天龙屯堡等等交相辉映,使贵州享有“文化千岛”的美誉。到贵州旅游,你一定会沉浸于这里的天籁,惊叹于这里的纯朴,感受相依相存的人文之美。
总书记要求贵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特别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优势,把旅游业做大做强,使旅游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业,是贵州坚守两条底线、因地制宜作出的一项战略选择。从守住发展底线看,发展旅游业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旅游业涉及面广、带动力大、综合性强、开放度高,具有富民强省的战略意义和“兴一业旺百业”的带动作用。从守住生态底线看,发展旅游业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加快旅游业发展,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可以唤起人们对自然生态的珍惜和关爱,更加自觉地成为环境保护的拥护者和实践者。
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把旅游业作为重点培育的五大产业之一。过去5年,全省旅游总收入、接待总人数年均增幅分别达29.4%和26.7%,超过全国平均增速9个和13个百分点。可以说,贵州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前景看好,好戏还在后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开放引领,改革驱动,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与时俱进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让多彩贵州风行天下。
一是把旅游产品做好。旅游产品开发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中心环节,是形成大产业、大市场的鲜明标志。让旅游“火”起来,必须把好产品做出来。我们将以100个旅游景区建设为重点打造旅游产品升级版,发展一批新兴旅游业态,开发一批健康养生基地,推出一批特色演艺项目,培育一批高端旅游商品,并按照点、线、面结合的要求,努力把景点扩成景区,把景区连成线路,把珍珠串成项链。要注重个性特色,保护好得天独厚、天生丽质的旅游资源,避免过度商业化、人工化,留住贵州山水人文的本色、本真、本源,让游客把贵州作为旅游目的地坐下来、住下来、静下来。要注重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山水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阳明文化等人文资源,把主题找出来,把故事写出来,彰显贵州旅游的独特魅力。要注重生态环保,不断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多给自然“种绿”、给生态“留白”,积极开发湿地、森林、湖泊、山岳等生态旅游产品,努力把贵州打造成为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生态旅游基地。要注重招商引资,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实施开放型后发赶超战略的重要一招,大力引进具有策划能力、营销能力和资金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开发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
二是把服务体系做好。做旅游一定程度上就是做服务。我们将秉持“旅游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加快改善软硬件设施,努力让每一位游客都感到无微不至、宾至如归。要着力打造“快进慢游”交通体系,满怀信心迎接高铁时代到来,大力推进高速公路、城际轨道等快速交通建设,加快民航建设,加强城乡公共休憩区和景区人行绿道建设,提高旅游的通达性、便捷性和舒适性。要着力构建公共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提供标准化、精细化、人性化服务,加快建设“智慧旅游云”,提升旅游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要着力健全旅游市场监管体系,围绕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导游等重点领域和环节,加大旅游市场联合执法力度,确保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消费环境不断优化。
三是把市场营销做好。多彩贵州是美丽中国的瑰宝,是神奇自然的杰作,应该更多更好地让各族人民、国内外游客共同欣赏、共同分享。我们将与时俱进地开展市场营销,展示贵州旅游好形象,让游客听了就想来,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要做大客源市场,紧贴游客需求,开展精准化营销,赴重点客源地举办专题推介,把贵州更多的旅游精品线路纳入知名旅行商营销网络,吸引更多游客纷至沓来。要做实旅游合作,开展互为目的地和客源地的促销活动,合力打造广州-桂林-贵阳-昆明-曼谷等世界级观光旅游路线,促进市场良性互动。要做深宣传推介,强化多彩贵州的整体品牌宣传,让“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的形象标识深入人心。要做新营销方式,依托智慧旅游云,利用微博、微信、微电影、APP客户端等新兴媒体,提高宣传营销的现代感和亲和力,让更多年轻人喜欢贵州,让多彩贵州风行天下。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好山好水好风光,贵山贵水迎贵人。我们热忱欢迎各位嘉宾在贵州多走走、多看看,欢迎海内外游客到贵州观光旅游,欢迎各类企业和机构到贵州投资兴业。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创造和分享多彩贵州美好的明天!谢谢大家!
第二篇:陈敏尔:打造绿色小镇 点亮多彩贵州 ——陈敏尔省长在第二届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上的讲话(全文)
陈敏尔:打造绿色小镇 点亮多彩贵州 ——陈敏尔省长在第二届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上的讲话(全文)
作者:陈敏尔 编辑:张扬 来源:当代先锋网 发布时间:2013-09-13 02:22:21
这次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一年来小城镇建设的经验,以打造“绿色小镇”为主题,加快推进全省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小城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大平台、主抓手作用。
省委、省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克志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委托我代表省委、省政府作这个讲话,作进一步部署。今天上午,大家参观了大方县黄泥塘镇和黔西县素朴镇、钟山镇,车览了黔西县谷里镇。刚才,又观看了视频宣传片,有关单位作了交流发言,讲得都很好。
去年8月第一届小城镇发展大会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用心谋事、用力干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推进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总的感到,抓了三项重要工作,实现了三大变化。三项重要工作主要是:一是抓规划。100个小城镇建设规划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上了一个新水平。二是抓政策。今天会议印发了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100个示范小城镇改革发展的十条意见(征求意见稿)。我称之为“百强十策”。这“十策”是有含金量的,如果能够落实好,对百镇建设是强势的推动。三是抓项目建设。一批项目开工,一批项目建成,使小城镇形象出来了,效果出来了。三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基础设施发生很大变化。有的是大的基础设施改善带动小城镇变化,有的是小城镇自身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二是镇容镇貌发生很大变化。之前我都到过这几个镇,现在感觉变化很大。过去是怕没东西看,现在是怕没时间看。三是产业发展发生很大变化。特别高兴的是看到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的建设,这是产城互动的一个抓手。这一点超出了我的想象,当然还要可持续。大家要有时间意识,思路要对头,用心去做,不断开创小城镇建设发展新局面。
下面,我围绕打造“绿色小镇”主题,讲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建设绿色小镇?
将绿色小镇作为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主题,是省委、省政府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提出的,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是有需要。首先,这是推动我省绿色发展的需要。绿色发展是当今时代的潮流,被称为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第四次革命”。贵州发展必须认定两个倒逼机制,一是同步小康时间表倒逼我们要加快发展,二是良好生态环境倒逼我们要转型发展。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生活,营造绿色环境,加快推进物质财富和生态财富共同增长的现代化。由于地理、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贵州没有赶上工业化这班车,现在要实现后发赶超、同步小康,必须紧紧抓住城镇化这班车,以绿色小城镇建设为抓手,最大限度地发挥比较优势,全力打好生态牌,大力推动绿色发展。这正是我们将“绿色小镇”确定为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主题的根本原因所在。其次,这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需要。新型城镇化有“四新”:新在目的上,坚持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新在内涵上,不再单纯地就城市论城市,而是注重统筹城乡,破解城乡“二元”体制和结构;新在路径上,坚持产城融合、产业支撑,不是一味地、人为地去造城;新在体系上,涵盖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和新农村等层面。贵州的新型城镇化,就是绿色发展,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最好的条件。当然绿色不只是一种颜色,包含着发展路径、发展体制各方面的创新。我们要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不求大、不求洋,只求特,不走“摊大饼”的老路,多下“蒸小笼”的功夫,走组团式发展的山地城镇化道路,带动城镇人口比重的提高。加快绿色小城镇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再次,这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前段时间,南方地区出现罕见高温天气,部分省份遭受严重干旱,再次敲响了生态环境问题的警钟。今年7月,我们召开了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开展了贵州和瑞士对话,取得了一系列积极的成果。绿色发展,关键是路径要改变,结构要改变。我们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为主阵地,积极主动地推进绿色小镇建设,缓解城镇化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保护好贵州的山山水水、美丽风光,实现百姓富、企业强、生态美。
二是有优势。山清水秀、生态优美是贵州的一张重要品牌,也是贵州最需要持续增强的最大优势。一是气候优势。全省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贵州独特的气候条件是上天赐予的宝贵财富,有利于我们发展旅游业,生态农业,生物医药,这都是小城镇可以做的事情。二是地理优势。我省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在人们日益向往乡村生活,逐步返璞归真、回归田园的进 程中,贵州山水相融的地理条件,秀丽的田园风光就成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欧洲很多漂亮的小镇,比如达沃斯、茵特拉根等,都在山底下,在湖旁边。贵州的小城镇也在山水中,我们要善于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三是人文优势。贵州的文化,一个是“多”,另一个是“和”。贵州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与这块山水相间的土地世世相依,积淀了绚烂的人文资源。全省有6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既有各具特色的黔北民居,侗族风雨桥、鼓楼,苗族吊脚楼;又有魅力独显的侗族大歌,铜鼓十二调,木鼓舞,安顺地戏。物质的历史遗存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相融并存,贵州“文化千岛”的稀缺资源不可复制。四是后发优势。贵州发展起步晚,但我们完全可以在发展思路、规划理念、土地资源、人口聚集等方面借鉴先发地区的成功经验,吸取先发地区的一些教训,按照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要求,推动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走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有山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三是有借鉴。总书记在会见瑞士联邦主席毛雷尔时强调,“贵州地处中国西部,地理和自然条件同瑞士相似。希望双方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山地经济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瑞士被公认为是最具田园风貌的典型代表国家,他们将山川、湖泊、田园、城镇串在一起,并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成为令人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瑞士与我省有着相似的自然地理环境,如果说瑞士能对地理决定命运的论调说“不”,那么,贵州也有理由通过努力成为“东方瑞士”。我们讲打造“东方瑞士”,正是从生态意义上讲,因为经济总量、老百姓生活水平都不可比,但生态美能够一比。我们完全可以借鉴瑞士的成功经验,做好山地特色城镇化这篇文章,促进大中小城市和绿色小镇协调发展。
四是有基础。在此之前,各地各有关部门围绕规划和推进绿色小镇建设,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我们已经制定2013年100个示范小城镇工作方案,明确要求30个省级示范小城镇和70个市(州)级示范小城镇,分别按照国家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和省级绿色小城镇标准实施创建,打造“精致小镇、美丽小镇、富裕小镇、特色小镇”。通过规划编制落实绿色小镇的发展要求,按照建设标准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同时以“一镇一风貌”特色打造和绿色产业发展作为支撑,突出贵州生态优势和人文特色打造绿色小镇,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展。明确了第一批6个省级绿色小城镇,旧州镇创建国家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已通过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三部委的实地核查,可以说绿色小镇建设开好了头、起好了步,大家要有这个信心。
第二个问题,建设什么样的绿色小镇?
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贵州和瑞士对话论坛”上,我们提出,贵州未来城镇化的蓝图和愿景是:“美丽乡村、绿色小镇、山水城市、和谐社区、多彩贵州”,通过现代交通设施的联接和公共服务的延伸,使城乡发展融为一体。建设美丽乡村,就是在“四在农家”创建工作基础上,大规模、系统化、高标准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省委、省政府最近要部署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乡村基础设施搞好了,小城镇就有了依托,就有了人气。建设绿色小镇,就是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过程,彰显自然景观、建筑风格、民族风情和文化品位,建设一批有特色的示范小城镇。建设山水城市,就是统筹考虑山水、田园、乡村、都市四要素,通过基础设施的串联,公共服务的覆盖,打造山水相依、山环水抱的城市,实现“河在城中,城在山中,房在林中,人在绿中”。“山水城市”的概念,最早由我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他说,“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造山水城市概念。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后来,钱学森又多次强调,我设想的山水城市是把我国传统园林思想与整个城市结合起来,同整个城市的自然山水条件结合起来。建设山水城市,完全符合贵州省情特点,贴近老百姓需求。建设和谐社区,就是要总结推广社区管理先进经验,打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建设多彩贵州,就是统筹推进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村庄四层面建设,通过点、线、面、带的结合,形成一个多色彩的有机体,一幅美丽的画卷,实现现代人最向往的愿景。当然,人的生活必须走向现代化,但在这一过程中,山水田园是现代化重要的要素,是有贵州特色的要素,一定要重视、用好。
绿色小镇,上面连接城市,下面连接乡村,是最能践行贵州城镇化理念,最能彰显贵州城镇化特色的最佳试验田。我们要从全省城镇化的大格局出发,结合交通枢纽型、旅游景观型、绿色产业型、工矿园区型、商贸集散型、移民安置型等“六型”示范小城镇特点,按照建设“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城镇的要求,紧紧围绕“绿色”这个主题,依托贵州独特资源,加快建设一批既富有个性、又具有共性的绿色小镇。
一是建设以山水风光为特色的绿色小镇。贵州自然山水资源丰富,风景名胜资源较多,开发利用价值巨大。要顺应自然、道法自然、利用自然,把山水引到城镇里面来,把城镇融合到山水之间去,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环境。要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打通交通通道,把各个城镇、村庄串联起来,实现村庄与城镇一体、田园与山水融合,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良好格局。未来的城镇,可能是穿过一个隧道,跨过一个桥梁,便是一个精美的城区;也可能是城镇当中有田园,有山水,有经过改造提升的乡村,成为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山水田园城市的试验田。
二是建设以民族风情为特色的绿色小镇。要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弘扬”,“拆旧”与“建新”的关系,千万不要毁了田园建公园,要对其进行整理、提升、穿插,使田园成为公园的要素,具有公园的功能。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街道、古建 筑,尽量采取修旧如旧的方式保留原貌,千万不能拆掉老房子,去建仿古建筑。要深入挖掘和提炼地方文化元素,并应用到当地建筑上,形成自己的建筑风格,彰显示范小城镇的可识别性和可阅读性,实现民族风情与建筑特色的“天人合一”。要充分挖掘和保护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传统民俗生产生活方式的传承和发展,彰显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质,塑造小城镇的独特魅力,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三是建设以地方风物为特色的绿色小镇。贵州物产丰富,国酒茅台、民族医药、茶叶等土特名产和玉屏箫笛、安顺蜡染、思州石砚等手工艺品以及侗族大歌、水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驰名中外,还有各种风味小吃。这些大自然的恩赐和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有很多文章可做,建博物馆,建陈列室,建特色产业园等。要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做到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宜商则商。要根据资源、地缘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适合小城镇的优势、特色项目,提升小城镇的人气、商气和财气。要引导企业发挥当地传统优势,生产与众不同的地方特色产品,打造体现当地特色的地方风物小城镇。在“六型”小城镇发展中,把“山水风光、民族风情、地方风物”放进去、建设好,我们的小城镇就是绿色的。
第三个问题,如何来建设绿色小镇?
绿色小镇,关键在绿色。绿色是生命的本色,是幸福的底色,是贵州的特色。打造绿色小镇,要把传统城镇化理念与生态环境保护、人文精神协调统一起来,融入文化、历史、自然、人文等因素,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高度融合。为此,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第一,围绕“绿色”主题强化规划引领。俗话说,“富规划,穷建设”。规划科学是最大财富,规划不好是最大浪费。要高度重视绿色小镇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及规划的特色。定规划要舍得花时间,省里要多听绿色小镇的规划汇报,部分重点城镇规划省里重点评审,市长县长对示范镇的规划要亲自抓,尽量不要留下败笔、留下遗憾。对于绿色小镇的规划:一要有精品意识。要牢固树立“七分规划、三分建设”的理念,树立建设“百年建筑,千年城镇”的理念,在规划上眼光要远、眼界要宽,不能按照传统的老套路、照搬旧有的老思维。二要贯穿绿色主题。要尊重生态规律,体现绿色小镇的发展安排,在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节能减排设施完善等基础上,重点谋划绿色产业布局,实现产业与资源的共生共荣与可持续发展。三要彰显地方特色。要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运用建筑符号,保护历史遗存,承载历史脉络。依托“静”的特色物化成果体现其“貌”,结合“动”的民俗生活传承彰显其“风”,打造“一镇一风貌”。
第二,围绕“绿色”主题强化基础设施。搞小城镇建设,基础设施上不去,产业发展不了,人口也聚集不了。这里强调几点:一是强化交通设施。要充分利用现有道路资源,在加快完善内部交通的同时,打通外部交通连廊,提高小城镇的通达性和便利性。每个示范小城镇至少有一条与高速公路或国省干线公路的联接线。要结合实际发展公交系统和慢行系统,规划建设步行道、自行车道,满足老 百姓散步、骑自行车出行的需求。二是强化环保设施。这方面的工作,社会越来越关注,群众越来越期待,但我们差距还比较大。目前小城镇环保设施特别是污水处理的文章没有做好,这个问题不解决今后后患无穷。在此,我呼吁,也特别要求100个镇的乡镇长在这个问题上作出示范,否则绿色小镇是经不起考验的。要从便民、为民、利民的角度出发,加快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供水设施建设。100个示范小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和供水设施要在2017年底前建成,实现示范小城镇建成区供水管网、污水管网和垃圾收运系统全覆盖。三是强化绿化设施。要高标准搞好城镇园林绿化和道路美化,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要建设一批公园和广场,满足群众休闲、健身、赏景等多种需求。要依水就势,加强河道治理和改造,打造沿河风光带。要加强山体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建设山体绿色屏障,形成“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的风景线。四是强化公共服务设施。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快教育、文化、娱乐、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保障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小城镇服务功能。
第三,围绕“绿色”主题强化产业支撑。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增加,实质是产业和生产要素的聚集。必须把产业发展和产业聚集放在工作的首位,更加注重产城互动、产城协调,促进产城共融、产城共进。示范小城镇要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发展基础,鼓励发展绿色产业。要将绿色小镇建设与其他“4个100工程”结合起来、携手并进,统筹推进“5个100工程”建设。一是要与100个工业园区建设结合起来。依托工业园区、骨干企业,发展协作配套的产业体系,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的良好格局。二是要与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结合起来。小城镇搞大型制造业不行,但农贸加工是可以的。要依托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要特别重视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通过农产品加工园、农民创业园,让他们回来就近就业、安居乐业。三是要与100个旅游景区建设结合起来。依托周边旅游景区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推动发展乡村休闲度假产业,努力将绿色小镇建设成为广大游客观光旅游的歇息地和“后花园”。四是要与100个城市综合体建设结合起来。有条件的示范小城镇,要依托产业发展、人口集聚的条件和消费、流通的需求,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发展一批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小型城镇综合体。
第四,围绕“绿色”主题强化城乡统筹。小城镇向上要跟县城统筹,通过交通网络的联结,让小城镇居民分享县城的公共资源、公共服务;向下要跟乡村统筹,通过基础设施向下延伸,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希望明年现场观摩能够看到乡村与城镇的良性互动、资源共享。
第五,围绕“绿色”主题强化政策创新、体制改革。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创新是最大的动力。“百强十策”出台的目的就是要让100个示范小城镇先行先试,成为改革的试验田、发展的突破口。一要贯彻“稳步推进,综合改革”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大力破除制约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示范小城镇在土地、户籍、财税、金融、就业、教育、社保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二要贯彻“政府服务、社会管理”的原则。牢固树立管理服务理念,加快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转变,重点完善学校、医院、商场等公共服务体系,同时通过购买服务等措施,强化环境整治和社会管理,逐步实现在示范小城镇就能享受到在 县城甚至城市的公共资源。三要贯彻“扩权强镇、激发活力”的原则。扩大示范小城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处理好市县两级与示范小城镇的关系,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开展“效能革命”,激发示范小城镇各显神通的发展活力。这里我强调一点,小城镇党政主要领导,工作业绩确实明显,表现确实优秀的,根据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并通过有关程序,可以兼任副县级岗位,继续担任党委书记、乡镇长,享受副县级工资待遇和政治待遇。克志书记也作过批示,组织部门要提出方案。
第六,围绕“绿色”主题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打造绿色小镇,无论是镇区建设还是产业发展都要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的目标。一是推进绿色建筑。要提倡、推广和尽可能采用简单廉价的通用技术,尽量应用环保的技术和能源供应方式,尽量就地取材,减少对资源的消耗,以及对现有生态的破坏。二是实施绿色项目。大力发展无污染、低能耗的建设项目。严格实行环境保护评价制度,项目实施要与环保工作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三是倡导绿色生活。要广泛宣传发动,提倡绿色消费、绿色出行,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第四个问题,加快绿色小镇建设要着力解决哪几个问题?
绿色小镇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全省各级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积极思考、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共同推进绿色小镇建设和发展。工作中,要着重把握和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资金从哪里来的问题。小城镇建设要实现跨越发展,首先要突破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一是要用好财政资金。财政资金有没有用足用好,关键看三条,有没有新的增量,有没有整合好存量,有没有撬动社会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要主动与国家有关部委对接,最大限度争取中央资金扶持,千方百计挤进政策的“盘子”。各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绿色小镇建设专项资金。二是要创新融资方式。赋予县级政府整合部门资金的权力,按照“渠道不乱、投向不变、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集中投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只要法律没有明文禁止的,都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省政府金融办要进一步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制定支持示范小城镇建设的投放计划,并对落实情况每月进行通报。即将组建的省级民生投融资平台要将绿色小镇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给予支持,采取省级融资、地方偿还、示范小城镇使用的方式,不断加大融资力度。三是要经营无形资产。经营好城市无形资产可以回收一笔丰厚的资本。级差地租怎么分配,政府要有长远眼光,树立经营理念,掌控资产。充分利用市场无形之手,盘活地上地下空间、市政、环卫、广告和绿化资源,积极探索商业开发道路,走出一条以城建城、以镇养镇的新路子。
第二,项目从哪里来的问题。项目是发展的载体,也是工作的抓手。100个示范小城镇1个路网、1个标准卫生院、1个社区服务中心、1个农贸市场、1个市民广场或公园、1个污水处理或垃圾处理项目、1个敬老院、1个保障性安居工程“8个1”项目和30个省级示范小城镇1个体育场、1个产业园、1个农产品生产基地“8+3”项目,是重要的载体和抓手。从全面核查和“回头看”的情况看,部分示范小城镇的项目推进情况不理想,要高度重视、尽快改变。一是要切实抓 好项目储备。各市、县、镇要坚持以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保障三个方面为重点,抓紧生成项目、报批项目、实施项目,不断丰富和完善项目库,形成和完善竣工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推进机制。“四在农家o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所涉及的“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相关项目,都要向100个示范小城镇倾斜。二是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把招商引资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点,进一步丰富招商手段,采取多种方式,外商内商一起招,多种形式一起上。通过我省每年举办的酒博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等,深入对接大型央企和民企,推广茅台镇“打捆”招商经验,为示范小城镇融资融智。充分利用8个城市对口帮扶的机遇,努力争取帮扶城市对绿色小镇建设的支持。三是要不断强化项目服务。对落户小城镇的绿色项目,要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建立健全绿色审批通道,简化审批程序,一律从快、从简审批,并对小城镇的绿色项目和企业给予税费减免。请发改、财政、商务、国土、经信和税务等相关部门认真研究提出具体实施方案,抓好细化落实。
第三,土地从哪里来的问题。要坚持扩大增量、盘活存量、用好流量,多策并举缓解土地“紧”的问题。一是着力保障用地需求。用好土地指标,土地增量向小城镇倾斜。示范小城镇新增建设用地由省国土资源厅单列安排,2013年安排1万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用于示范小城镇建设,不足部分根据规模、进度、时序逐步增加。采取清理“批而未用”指标、乡村宅基地置换、旧城与废弃工矿改造、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迁村进镇等方式,多渠道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按实际使用存量土地的面积奖励示范小城镇同等面积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二是着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除法律法规规定划拨的用地外,一律采取招拍挂的方式出让,鼓励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建立示范小城镇用地手续办理的绿色通道,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三是着力做好土地整治工作。坚持土地整治、示范镇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三结合”,统筹安排,统一规划,实现山、水、林、田、路、村、人等要素有机衔接。要将田园和村庄留在城镇,让城市里有乡村,城镇里面有田园、有村庄。不要觉得良田在城镇里边就难看,成都推广“微田园”的做法,就是农民在自家的屋前屋后建小田园,城市里边越来越向往这种田园生活,这些经验值得认真学习借鉴。
第四,人从哪里来的问题。这里所讲的“人”,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小城镇建设管理所需要的人才;二是小城镇所聚集的人口。在小城镇建设管理人才方面,市县两级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支持指导的力度,尤其对行政区划调整涉及的示范小城镇,不能因为隶属关系的变更影响到工作的推进。示范小城镇的领导班子要配强配齐,特别是书记、镇长要增强担当意识,强化政策、规划、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学习,提升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特别要注意培养一批年轻人参与到城镇化建设当中,打造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队伍。在小城镇人口聚集方面,要进一步放宽小城镇落户条件,创新社会保障制度,冲破农民进城的“篱笆墙”;通过产业发展集聚人口,结合100个工业园区建设和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吸纳外出务工回乡创业人员在小城镇就近就业安居乐业;结合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将移民群众搬迁到小城镇,聚集更多的城镇人口。
最后我再强调两件事情。第一件事,100个示范镇和30个重点镇,要进行 动态管理、开放管理,形成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发展局面。小城镇考评要抓两头,先进的享受更多的政策,不合格的可以淘汰,做得好就做加法。城市综合体现在不能做加法,总量要适当地控制,但搞农业园区、小城镇、旅游景区,有条件就做加法,110个、120、150个都可以。第二件事,关于明年的小城镇发展大会。明年大会在安顺召开,希望安顺抓紧做好工作,把大会越办越精彩。明年安顺小城镇观摩应该跟美丽乡村结合起来,跟旅游景区结合起来,可以考虑看看黄果树景区周边的村落。
同志们,绿色小镇建设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全省上下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定绿色发展的路子,增强绿色赶超的信心,不散光,不走神,进一步掀起绿色城镇化建设的热潮,以绿色小镇进一步点亮“多彩贵州”。
第三篇:贵州省省长陈敏尔:全力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
贵州省省长陈敏尔:全力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
2013年08月21日
——陈敏尔省长在第八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值此盛夏时节,我们相聚在凉都六盘水,举行第八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长期以来,贵州旅游业发展得到了国家旅游局、国家有关部委和兄弟省(区、市)的大力支持,得到了相关旅游企业和新闻媒体的热情帮助。在此,我代表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和赵克志书记,向与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刚才,杜一力副局长做了很好很重要的讲话,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自2006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已连续7年成功举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形成了“举办一届旅发大会,打造一个旅游精品,助推一地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要一直坚持下去。本届大会承办地六盘水市通过筹备旅发大会,统筹谋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景区开发、城市环境整治、功能性场馆配套等工作,“借会发力”,“借题发挥”,增强了旅游业发展后劲。下面,围绕“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这一主题,讲三点意见。
一、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总书记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发表了一篇重要演讲,阐述了旅游业对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作用,深刻指出:“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业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效应强,是生产力发展的增长点和动力源,是社会文明的推动力量和重要标志。联系当前形势,加快发展旅游业,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是我们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当下之需和长远之策。
第一,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当前,贵州最大任务是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旅游业是最能发挥贵州比较优势、最能吸引人气财气的重点产业,对贵州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有着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首先,这是加速发展、转型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旅游业能够拉动投资、促进消费。据研究统计,旅游业投资每增加1元,可带动其他行业投资5元;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5元,产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另一方面,旅游业是服务业的龙头产业,不仅能为餐饮、住宿、零售等行业注入活力,为电子商务、旅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开辟空间,还能有效推动农业、工业的发展提升,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其次,这是扩大开放、提升形象的需要。旅游业是形象经济,能够迅速形成人流、物流,带动资金流、信息流、商务流,让更多的人了解贵州、走进贵州、投资贵州。台湾作家陈念萱在《神妙贵州》中写到“贵州大地,贵气十足”,还写到“贵州山间妇女的手上功夫与日常穿戴,像田野间的一道风景,虽手脚泥泞地忙碌,却无法扫去头顶玲珑的豪华耀眼妆点。”由此她认为在贵州“贵!是一种态度”,是贵州人尊重自然,尊重生活,尊重民族的一种态度。这本书有助于宣传贵州多彩而和谐的地方形象。所以旅游业搞得好,就是形象大使。再次,这是改善民生、扶贫开发的需要。我省千户苗寨因旅而兴、荔波景区因旅而旺、古城镇远因旅而活,都充分证明了旅游业“造福一方百姓,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促进一方经济,推动一方发展”的综合效应。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旅游开发和百姓致富的关系,推动旅游业真正成为富民产业、惠民产业。
第二,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基础扎实、前景广阔。贵州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还不高,但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早,形势看好。一是旅游资源优势得天独厚。贵州是旅游资源大省,从自然资源讲,我们是一个“大公园”,瀑布、溶洞、森林、峡谷、湖泊、花海等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是一种自然之美。从文化角度讲,是一个“大观园”,49个民族特别是17个世居少数民族在这里聚居繁衍,和睦共处,建筑、服饰、节庆、习俗、歌舞等争奇斗艳,异彩纷呈,是一种人文之美。从生态环境角度讲,是一个“大空调”,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15.6摄氏度左右,贵阳市连续多年被评为“避暑之都”,在“2013中国城市榜——全球网民推荐的最中国生态城市”评选中,贵阳市名列榜首。今年全国到处热浪滚滚,唯贵州独凉,最近有很多短信描述贵阳“如何爽”,是怎样的“避暑胜地”。气候资源是贵州发展的重要资源,贵州的气候既有助于发展旅游业,又有助于发展生物医药、山地农业。贵州既适宜于观光,也适宜于度假、体验,能够满足不同消费人群个性化及差异性体验。二是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过去五年,全省旅游总收入、旅游接待总人数年均增幅分别达29.4%、27.9%,旅游业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国第二方阵。2012年,全省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7.9%,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6.5%。今年也是贵州旅游业大事多、喜事多的一年,4月我们举行了2013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5月到台湾举办“多彩贵州”旅游推介会,在境内外产生了较大反响。上半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061.48亿元,同比增长27.7%;接待境内外游客13021.77万人次,同比增长25%。截至6月底,100个旅游景区投入资金117.52亿元,完成规划编制74个,21个示范景区全部开工建设,79个景区基本实现公司制管理,旅游综合收入158.96亿元。可以说,旅游业已经成为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贵州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西部旅游热点地区。贵州旅游业方兴未艾,好戏还在后头。三是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日益改善。旅游业最重要的依托和支撑就是交通基础设施。近年来,全省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高速公路和支线航空建设步伐加快,“一干十三支”机场布局逐步显现,快捷的空中旅游通道网络日渐形成,很快迎来“高铁时代”,长期困扰我们的交通瓶颈正在加速破解。今后三年,交通条件将发生更大变化,为旅游业转型发展创造了最难得的契机。四是发展机遇十分难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今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旅游法》,标志着旅游业进入依法兴旅、依法治旅的新阶段。今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要保障国民旅游休闲时间,改善休闲环境等。扩大内需,最好最管用最生态的办法,就是发展旅游业。旅游业发展了,商贸、零售、公共事业都能得到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全球最大国内旅游市场,旅游业将从“假日火爆”走向“全年恒热”。更为重要的是,各级各部门对发展旅游业认识不断提高,全社会发展旅游业意识显著增强,都为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刻不容缓、时不我待。对贵州来说,打造旅游发展升级版,不是“可为”或“不可为”,也不是“可快”或“可慢”,而是形势所迫、任务所需。一是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倒逼我们要打造旅游发展升级版。贵州落实绿色发展战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发展旅游业。发展旅游业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倡导生态、绿色、低碳、环保的旅游业态。瑞士始终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旅游业发展各个环节,凭借处处湖光山色、纯洁冰川、青青草地、古朴城乡,成为游客休闲度假的理想天堂。我们要借鉴瑞士经验,把旅游业作为推动绿色变革与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在生态保护前提下发展旅游业,不能搞粗放、低水平建设,做到有机结合、有机融入,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统一。二是全国各地旅游业竞相发展的态势,倒逼我们要打造旅游发展升级版。目前全国已有26个省(区、市)把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29个省(区、市)建立了旅游综合协调机制。北京、海南、云南改革旅游管理体制,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广西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由8000万元增加到4.2亿元。在这样一个大变局中,怎样创造新局面,关键看能否提供高品位的旅游产品。现在旅游产品供给很多,但高水平、个性化、体验式旅游产品太少。面对激烈的竞争格局,要赢得市场必须赢得业态,创造新产品。三是我省旅游业发展的现实差距,倒逼我们要打造旅游发展升级版。近年来,我省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旅游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与国内外旅游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的现象普遍存在。旅游环境方面,我省交通基础设施还不便捷,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较为滞后,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景区厕所卫生等问题久治不愈。产业配套方面,我省旅游业产业要素配套不足,企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辐射能力弱,一些景区还处于“门票经济”的阶段,目前我省还没有上市的旅游企业,缺乏有市场号召力的国际著名度假酒店品牌。应该说贵州旅游商品比较丰富,“两赛一会”很有成效,但是销售量不足,销售渠道不畅通,好东西没有卖出好价钱。管理服务方面,部分旅游景区体制机制不畅、资源产权不清、管理模式粗放,多的多头管理,有的管理缺失,还有部分旅游企业经营运作不太规范。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要有等不起的危机感、慢不得的紧迫感。
二、明确任务,抓住关键,全面推进贵州旅游转型升级
国发〔2012〕2号文件对我省旅游发展的定位是“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这是我们打造升级版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基本依据。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要注意把握旅游业发展一般规律,以100个旅游景区为重点抓手,创新体制机制,使旅游、文化、创意相融合,设施、服务、管理相匹配,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实现旅游市场供给从浅层观光旅游向深度文化体验转变,区域旅游竞争从点线突破向旅游目的地竞争转变,旅游产品从观光产品向多业态转变,发展模式从规模扩张向规模与质量效益并重转变,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成旅游大省,到2020年全面建成旅游强省。
第一,着力在理念上升级,用现代理念引领贵州旅游业发展。现代旅游业更加注重生态、文化、休闲、度假、体验,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要自始至终贯穿现代旅游业的理念。一是强化产业的理念。旅游不是简单的游山玩水,是兼具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的综合性产业,具有“一业兴、百业兴”的特征。旅游业与一产融合能够形成乡村旅游,与二产融合形成工业旅游,与三产结合形成文化旅游,从而不断催生复合型新业态。我们要把旅游业作为综合性的大产业来认识,把旅游业放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山区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大格局中来谋划,把工业、农业、城市资源都视为旅游资源,在产业融合中打造出一批观光工业、观光农业、观光城镇新业态,走出一条旅产互动、旅城一体的旅游发展新路子。二是强化生态的理念。良好生态是贵州的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也是贵州旅游业的“基因库”、“维生素”。生态包括地理资源和气象资源,我们的地理、天文都是宝贝,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贵州旅游业发展的生命线,抢抓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永久落户贵州的重大机遇,深入开发生态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业转型发展,把贵州打造成为有影响力的国际国内生态旅游目的地。六盘水过去是“煤都”、“钢城”,现在打造“凉都”品牌,主题选得很好,值得肯定,旅游业能够让六盘水真正漂亮起来,实现华丽转型。三是强化文化的理念。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精髓。旅游产品有文化内涵,才能让游客品味起来百转千回,才能让人持续有看头、能体验。贵州深厚的农耕文明、民族文化,以及良好的生态、凉爽的气候,都是高禀赋的旅游资源。很多游客来到贵州,就是为了品味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和天人合一的心灵感悟。不同的心态,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旅游看起来是游山玩水,实际是一种生命体验,能够思考人活着是为什么,应该怎样活着。因此,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文化视角审视旅游,以文化品位提升旅游,以文化传播带动旅游。四是强化创意的理念。资源有限,创意无限。有没有创意,含金量大大不同。要将创意理念贯穿旅游产品设计、营销、管理等各个环节,动脑筋,借题发挥、小题大做,想出故事、想出名堂,以创意延伸旅游产业链,以创意优化产品设计、旅游功能、销售网络。在项目策划环节,要注重引入趣味性、知识性、时尚性、互动性等新鲜元素,把潜在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让现有旅游产品价值倍增。近年来,很多地方结合自身旅游资源推出大型实景文娱演出,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印象”系列,如杭州“宋城千古情”,贵州《多彩贵州风》等,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在营销环节,要善于运用节庆营销、影视营销、演艺营销、事件营销等新兴模式,用好的创意为好的产品加分。2011、2012年,黔南州连续两年开展以探访徐霞客黔南足迹为主题的大型旅游活动,向全国征集自愿探秘者,形成了舆论热点,提升了黔南旅游品牌形象。在管理环节,要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手段,通过制造概念、制造话题来吸引眼球,为旅游市场增长提供源源动力。五是强化全域的理念。全域化旅游要求我们不仅仅围绕单个旅游景区做文章,而是放眼于更广阔的板块,挖掘资源、整合要素、培育产业,形成“旅游空间全区域、旅游产业全领域、旅游受众全民化”的发展格局。“域”的概念可大可小,如海南“国际旅游岛”、湖南张家界、浙江乌镇以及我省西江苗寨等,就是将一省、一市、一镇、一村作为一个大旅游区域来规划和打造,将所有资源都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和利用。我们要善于以全域观来规划布局旅游产业,推动旅游产品全域优化、旅游线路全域统筹、旅游品牌全域整合、旅游市场全域营销。
第二,着力在产品上升级,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要遵循旅游产业发展规律,依靠特色吸引、内涵积淀、环境优化,依靠配套设施、增值服务、多元消费,真正让游客坐下来、住下来、静下来。一是做强特色。没有特色,是发展旅游业的大忌。贵州旅游资源天生丽质,到处是湖泊、溶洞、瀑布、峡谷、田园,首先是要保护好这种特质,然后才是利用好这种特质,不要丢掉特质去追求千篇一律,更不要在天生丽质上画蛇添足。返璞归真,是贵州旅游最大的特色。在开发过程中要道法自然,凸显自然之美、原生之美、和谐之美。二是做深内涵。旅游景区要有内涵,才能经得起看、经得起问、经得起品。当前我省一些自然景区的文化含义挖掘不够,人文景区的文化内涵做得不深,有的做得不巧妙。挖掘资源内涵,创造文化遗产,是打造旅游发展升级版的重中之重。黔东南州充分挖掘厚重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大增强了“苗乡侗寨情•美丽黔东南”的品牌吸引力。挖掘内涵要下功夫,慢工出细活,所谓“功夫在诗外”就是这个道理。要深度挖掘喀斯特地形地貌的自然风光,深度挖掘世居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深度挖掘红色胜地的历史故事,深度挖掘白酒酿造等特色产业的独特工艺,提升旅游的文化底蕴和特色魅力。三是做优环境。一方面要做优自然人文环境。通过快捷畅通的交通连接,打造“快进慢游”深度旅游体验,让游客真正能够“慢”下来,陶醉其中、流连忘返。加快支线航空、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城际轨道等“快速交通”建设,改造提升交通主干线与旅游区的连接线,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中央休闲休憩区、环城市旅游度假带、旅游城市及城镇,让游客进得快、慢慢转、玩得好。要快进慢游,在慢游的过程中让钱留下来。旅游业赚钱只靠门票是不可持续的,门票收入占旅游收入的比重越低,旅游发展水平就越高。黔西南州大力推进交通、住宿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优化万峰林、晴隆史迪威公路“24道拐”抗战文化遗产园等高品位旅游产品,实现了旅游业跨越发展。另一方面要做优生态环境。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景区规划建设全过程,以保护、利用青山绿水为目标,尽量多利用、少开发,切忌把景区建成城区,搞过度商业开发,更要避免将房地产项目引入景区,让“多彩贵州”为“美丽中国”增光添色。
第三,着力在业态上升级,推动旅游由观光式向体验式转变。随着我国旅游市场体系不断成熟,旅游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旅游业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贵州旅游要华丽转身,创新旅游业态是必由之路。一是推进业态融合。贵州冬暖夏凉,适宜于在户外旅游,户外体验。要依托各地资源特色,瞄准目标和预期市场,在巩固发展传统大众旅游产品的同时,重点开拓休闲度假、体育健身、商务会展、生态旅游、自驾游等休闲度假产品;积极开发温泉、漂流、探险、科考等体验旅游项目;大力发展野外拓展、户外露营、山地运动等健身产品,不断创造出能够满足游客心理、情感、审美享受的旅游产品,形成多元化、系列化、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旅游项目群。遵义市依托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等红色文化以及赤水丹霞等自然风光,发展“以红带绿、红绿共舞”的旅游模式;以茅台品牌为核心,谋划以参观酿造工艺为重点的工业旅游,以品尝国酒为特色的体验、购物旅游;以“四在农家”为载体,开发乡村旅游,都是旅游多业态发展的典型例子。二是创新经营模式。同样的资源,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经营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旅游管理部门、经营部门要树立“经营资源”的概念,不能局限于单个景区的“小账”,而要着眼于产业发展、经济增长的“大账”,找到多方协同共赢的盈利模式。安顺天龙屯堡按照“政府+公司+农民旅游协会+旅行社”的开发模式,政府负责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协会负责组织村民参与地戏表演、导游、工艺品制作;旅行社负责开拓市场,组织客源,有效地发挥各家所长,实现了利益合理分享。同时,要鼓励旅行社、旅游饭店等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推动业务流程再造,实现数字化经营。我们的淘宝贵州旅游馆,既是做宣传、搞营销,也是电子商务的一种创新业态。三是改进管理方式。向管理要效益,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经验。国内外很多旅游景区,资源本身并不突出,但管理非常好、服务非常好,所以舒适度高、满意度高,去的人很多。要大力推广标准化管理,积极引进和转化国际标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服务模式。比如云南丽江旅游部门成立了国内首创的“一卡通”旅游结算公司,对辖区内旅游企业进行统一管理,实现了企业之间网络电子交易、账务实时清算以及全市旅游信息资源的共享。
第四,着力在格局上升级,形成众星拱月、月照群星的格局。旅游景区是旅游业的核心要素、旅游产品的主体成分、旅游产业链的中心环节。贵州旅游业一个很大问题就是缺少像四川九寨沟、湖南张家界、云南丽江这样的龙头景区、旗舰品牌。贵州有“一棵树、一栋楼、一瓶酒”,这“三个一”空间很大,差距也很大。黄果树蜚声国际,但从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管理体制、营业模式等方面看,与全国一流景区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尚有差距,要更加勇于担当贵州旅游业龙头的责任;从红色资源来讲,遵义是重量级的,但还需要好好打造;茅台是重量级旅游资源,未来非常看好。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最关键的是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景区品牌,把一个个景点串成一条条线路、连成一片片区域,形成众星拱月的品牌引领效应。一是突出“点”的品牌。要突出抓好100个旅游景区建设,按照世界水准、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要求,重中选重、优中择优,推动资金、资源、人才、技术向重点地区、优势景区集中,开发一批生态环境优美、服务设施完善、综合效益突出的精品景区,力争到2017年创建一批国家4A级、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生态度假景区。先行建设的21个示范景区中,老景区要脱胎换骨、绽放生机,新景区要定位高远、后发制人,努力形成新亮点、新卖点,成为贵州旅游的“风景眼”。今后几年,要以每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为时间节点,集中力量推出一批旅游产品和旅游品牌,吸引境内外高端游客。二是突出“线”的品牌。在线路设计上,要提供成龙配套的旅行线路,把珍珠串成项链。大力打造以体验黔东南苗侗民族文化、镇远古镇文化、铜仁梵净山宗教文化等为重点的东线生态文化之旅;以观赏安顺、黔西南、六盘水、毕节高原喀斯特自然风光为重点的西线喀斯特奇观之旅;还可以延伸线路构建贵川、贵滇、贵桂、贵湘、贵渝等跨省旅游精品线路,通过贵广、贵昆高铁延伸打造泰国曼谷的跨境国际旅游精品线路。三是突出“面”的品牌。以重点旅游景区、精品旅游线路为基础,加强资源整合和区域协作,打造黔中休闲度假游、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游、黔西南文化景观游等各具特色的旅游板块,把盆景变成园林,把点变成面,形成全域旅游格局,整个贵州是大公园、大观园,处处皆景、处处可游。特别是要通过优势资源集中、土地集约、项目集聚的产业开发模式,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旅游产业集聚区。重点建设四类集聚区:集文化传承、休闲服务于一体的旅游度假区;集文化体验、遗产保护于一体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民族民间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高品质、标准化、规范化的生态旅游示范区。贵阳市中天未来方舟城市旅游综合体依托山水相依的生态基底,以智慧科技为支撑,打造集主题游乐、温泉养生、滨水休闲、文化体验、高尚人居为一体的城市旅游综合体和过夜旅游目的地,这一思路值得肯定。六盘水“中国凉都百车河”项目将旅游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统筹起来,建设集酒店和会议中心、温泉公园区、田园风光体验区、特色城镇、亚高原生态体育运动公园区、住宅区为一体的集聚区,也是有益探索。
第五,着力在营销上升级,构建全媒体时代的立体营销系统。旅游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之间要实现有效对接,交通是有形桥梁,营销是无形桥梁,好东西还要会吆喝。在宣传营销上,我们要有大手笔、大气魄、大动作,将贵州旅游的特色和魅力宣传推介出去,让投资者和游客慕名而来。近年来,贵州加速发展的知名度、旅游业发展知名度越来越高,这两者有互动效应。投资者觉得贵州能赚钱,观光者觉得贵州能旅游。人气来了,财气也来了。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真正使具有山水风光、民族风情、特色风物的“多彩贵州”风行天下。一是发挥多种营销主体的作用。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机制和方式,实施政府主导、企业联手、媒体跟进的“三位一体”营销策略,形成营销合力。其中,政府主要负责“形象营销”,通过投放品牌公益广告、举办旅游推介会、策划文化旅游活动等方式,提升贵州旅游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媒体负责“内容营销”,加强旅游线路推广、旅游特色宣传,让大众熟知贵州有什么、玩什么,做贵州旅游形象的宣传者、传播者。企业负责“服务营销”,把产品做好,解决好如何来、怎样游、住哪里等问题。二是丰富营销手段。现在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据统计,新浪、腾讯微博的注册用户数已经突破10亿,日均活跃用户数超过1亿;微信注册用户已经超过3亿。最近手机微信中编辑传播的“贵州有什么好牛的”、“炎炎夏日,我在多彩贵州等你”、“藏在深山中的梯田美景”等,图文并茂,宣传效果很好。要认真总结贵州旅游官方微博营销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微电影、数字旅游、影视植入等新技术、新媒体,形成多渠道、高密度的叠加效应,实现营销网络的全覆盖。特别要注重吸引年轻人,让下一代爱上贵州。三是开展目的地营销。要加强对客源地市场的调研,以客源地营销体系为突破口,针对各细分市场特点设计旅游产品、制定营销策略。要加强贵州旅游的“夏季攻势”,全方位、高强度地宣传贵州的气候优势、推广避暑产品。针对国内发达地区,可以主打高端度假、避暑养生、文化体验等产品,推出多种观光、体验组合的差异化旅游线路。在入境市场开拓上,可以按照梯次推进原则,依托地缘锁定港澳台近程市场,凭借山水风光巩固日、韩及东南亚市场,通过文化吸引拓展欧美远程市场等。要大力宣传贵州是一个专一目的地,不是附属目的地,我们不光有好的景点,交通设施、配套服务也很好。
第六,着力在服务上升级,增强贵州旅游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旅游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旅游服务质量的竞争。一是服务设施要现代化。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围绕“食住行游娱购”六要素,加快改善旅游交通、住宿、餐饮、卫生、通讯等方面条件,推进旅游线路、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游客休息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使旅游者“食有特色、住有选择、行之方便、游之尽兴、娱之快乐、购之丰富”。二是服务手段要信息化。要适应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加快建立信息化网络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旅游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提供机(车)票、酒店、旅行社、旅游产品等网上查询、预售和结算服务。规划建设一批“智慧旅游城市”和“智慧旅游景区”,推广数字管理与服务技术,实现车辆调度、自动引导、安全监控等功能,以科技化、信息化、个性化服务提升旅游产业的现代化。三是服务品质要人性化。旅游是一种独特的体验,也是游客对某地的美好记忆。无论是体验还是记忆,其中都有情感和感受,讲求的是一种心情、心境,彻底的放松和发自内心的愉悦。所以说,“金杯、银杯、不如游客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游客的夸奖”。为此,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更要把软件服务的提升看作打造旅游发展升级版的重头戏,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体现到旅游业发展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每一位从业人员。这里我强调一下导游服务水平的问题。良好的导游服务技能、讲解水平,关系旅游景区对外形象。打造旅游升级版,导游也要有升级版。要加强业务培训,通过实地带团、知识竞赛、技能大赛等方式,提升导游队伍整体素质。要重视提升导游词创作水平,要组织开展100个旅游景区导游词创作大赛,切实把全省导游美文大赛和星级导游评选活动抓好抓出成效。
三、狠抓落实,形成合力,以务实举措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
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我省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是做好旅游工作的根本保障。各级政府要加快完善旅游综合协调机制,党政一把手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像抓“三化”一样抓旅游业,把旅游抓在手上“弹钢琴”,形成群策群力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浓厚氛围。条件成熟时拟成立我省旅游委员会,实行大部门、大部制,逐步往这方面努力,解决旅游业管理条块分割、职能交叉、权责脱节等突出问题。特别是旅游、新闻、文化、体育、农委、经信委等六个部门,要支持,要联手,形成联动机制。农委要支持农业观光旅游,经信委支持产业旅游,包括旅游产品的生产、制造、销售等。要按照《旅游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旅游综合协调机制”的要求,加强县级旅游机构建设,充实队伍、加强力量。要强化规划引领作用,深入实施《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真正实现全省一张图、一盘棋、一条心,广泛宣传、形成合力、强力推进。要建立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增加旅游业发展指标比重,从明年起推行旅游强县建设,对进入旅游强县的县区,实行差别化考核。
二要创新体制机制。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创新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主体和经营主体。目前,我省景区多头管理、相互扯皮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要以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相分离为突破口,推进旅游景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催生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实体和市场主体,按照《公司法》确立符合实际的企业分配制度、用工制度。毕节市百里杜鹃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取到了较好成效,值得总结借鉴。要把周边乡村统管起来,设立大景区管委会、委员会制度。对一些重量级的景区可以在干部配备上给予特别支持,享受产业园区的待遇。对跨行政区域、跨部门管理的旅游景区,抓紧研究制定集中管理和利益分配的合理机制。条件成熟时可以考虑设立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选择3-5个旅游发展基础好、管理水平较高的景区作为试点。创新旅游企业发展机制,放宽市场准入,降低进入门槛,鼓励各种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产业。加快推进国有旅游企业股份制改造步伐,着力组建一批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旅游集团。重点要支持贵旅集团加快发展,积极引进战略合作者,打造兼具投融资和经营载体功能的优强旅游企业。完善行业协会运作机制,加快培育旅游行业协会和旅游中介机构,形成政府管理与行业自律良性互动的局面。
三要强化政策激励。目前,省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制定《关于以改革开放为引领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富民强省的若干意见》。要充分发挥政策激励作用,打出组合拳,在财税、投融资、用地、产业融合、富民增收、生态补偿、项目推进、企业扶持、人力资源等方面明确一整套推进旅游业发展的措施。《意见》内容要具体,含金量要高,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可分解、可落实、可考核。《意见》出台后,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真正用足、用活、用好这些政策。
四要深化对外开放。我省旅游资源丰富,只有把丰富的资源与外部先进的理念、充足的资金、领先的技术、科学的管理、广阔的市场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推动旅游业跨越发展。加强与港澳台、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深度合作,推动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信息互通、合作共赢。要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努力促成娃哈哈、富士康等大集团大企业投资我省旅游业,推动悦榕庄、安曼、港中旅等境内外一线品牌尽快落户我省,实现资源与资本的有效对接。
五要加大资金投入。创新旅游项目建设投融资机制,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资金为主体,依靠市场机制筹措资金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带动社会投资。政府资金重点投向公益性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强化旅游资源的资本化运作,鼓励规模旅游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通过产权市场进行产权交易,形成多元投资、多元经营的良性发展。建立旅游项目产权交易平台,积极探索以景区所有权、经营权或旅游项目收益权为质押,向银行贷款融资。铜仁市抢抓机遇,先行先试,通过积极向上争取,设立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就值得充分肯定。
六要加快人才培养。把旅游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省干部培训计划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通过各种形式举办旅游人才专题培训班,有计划地选派机关干部、研究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加快建立贵州文化旅游学院,依托100个中等职业学校,加快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速度。引进国际和国内知名的品牌经营管理公司,通过外来人才的带动加速我省旅游人才的成长。健全引进、培养、使用人才的激励机制,积极从相关行业和企业引进现代经营管理人才。
同志们,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其力已聚、其势已成、其期已至。我们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对旅游业、服务业的高度重视,有
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我们一定能够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发出贵州旅游好声音,凝聚贵州旅游正能量,真正让“多彩贵州”风行天下!
第四篇:市长在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市长在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树立大旅游大产业观念促进江津旅游可持续发展
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这次会议不仅规格高、规模大、内容丰富,而且是市委、市政府贯彻“两会”精神,为落实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要求,实现“旅游兴市”目标而召开的会议。它将对我市旅游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学习重庆市旅游发展大会精神,认真总结××年全市旅游工作,研究部署××年全市旅游工作任务,表彰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刚才,市委书记唐林同志作重要讲话,希望同志们认真领会会议精神,扎实工作,为开创××年旅游工作新局面做好积极准备。下面,我讲三个方面问题。
一、回顾过去工作,坚定“旅游兴市”信心
第一,在产业定位方面坚持科学、客观、求实,使全市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十五”期间,把旅游业发展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提出了“管理围绕旅游服务、交通围绕旅游先行、农业围绕旅游调整、商业围绕旅游搞活、城市围绕旅游建设”的“报告总结旅游兴市”发展战略,把旅游业作为全市重要的经济产业来培植。二是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加快江津市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和相关配套文件,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全市围绕产业定位进行科学规划、分布实施,确保了旅游业快速、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第二,在管理体制方面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了市、镇、办三级旅游管理机制,运行情况良好。市委、市政府设置了江津旅游管理的宏观管理机构——江津市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今年月撤销四面山镇,成立四面山风管委;月,撤销四面山林区采育场和森林经营所,设立了四面山森林资源管理局,个有旅游资源的镇街设了旅游办公室。全市重旅游、抓旅游、服务旅游的氛围越来越浓,形成了党政全力推动、部门密切配合、社会整体联动的新格局。我市创新旅游管理模式的举措经《中国旅游报》、《重庆政协报》等媒体报道后,产生了强烈反响。
第三,在投融资方面实行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使旅游基础设施得以不断完善。我市先后争取旅游国债资金万元,重庆市旅游结构调整资金万元,地方投入专项旅游发展资金多万元,多渠道投融资亿多,改造硬化了傅家至四面山景区公路公里,东部景区公路公里,西部景区公路公里,改建东部到西部景区公路公里,改善了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重点抓了城市道路、交通客运、旅游公厕、绿化美化和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了城市入境道路和城市到各景区点的道路公里;新建了平方米的主城客运中心和平方米的四面山游客接待中心;扩建、新建个停车场,增强了游客疏散能力,改造扩建了个星级宾馆;新建和改建高标准旅游公厕座;新设置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桶余套;建成了时代广场、十里滨江路、美食文化一条街、艾坪山公园、人民广场等一批城市新景点,旅游硬环境得到整体改善。
第四,在行业管理方面采取标本兼治,积极营造健康、有序的旅游市场环境。一是制定我市旅游行业管理的有关规定和办法,积极开展旅游行业标准化工作和目标管理,规范和约束旅游服务行业的经营和服务行为。二是组织旅游、公安、工商、卫生、物价、城管、交通等部门,对扰乱我市旅游市场秩序的问题进行了长期不懈的综合整治,旅游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三是加强旅游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配备了名专职旅游质监员和名兼职旅游质监员,形成了较完善的质监网络。四是抓好旅游教育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第五,在宣传促销方面坚持主题活动、媒体宣传、行业交流相结合,积极宣传我市旅游产品和拓展旅游客源市场。我们坚持“巩固重庆、发展周边、拓展国内”的原则,加大了对外宣传促销力度。××年以来,积极参加国内外旅游交易会,并召开新闻发布会,加强了区域联合;与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等联合拍摄并播出了旅游风光片与专题片,开通了江津旅游网站,成功举办重庆首届四面山旅游节,大力宣传了江津旅游。
第六,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坚持突出主题,抓点带面。主要对四面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山、塘河等重庆市四大古镇进行不断挖掘、包装;打造跨区域、含金量高的“渝川黔金三角”旅游产品;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景区聂帅陈列馆进行硬件改造,将其与聂帅故居、陈独秀旧居一道定位为“红色旅游”产品来培植,从而带动全市自然和人文景观同步、协调发展。
第七,在旅游商品的开发方面坚持巩固传统、培植新品的思路,促进旅游商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我市丰富的商品资源积极开发旅游商品。玫瑰牌和荷花牌米花糖先后获国家旅游天马金奖;四面山牌花椒、四面山老腊肉、四面山根雕、骆来山绿茶、金银花、富硒保健食品等深受游客青睐,旅游商贸不断发展。
第八,在打造城市名片方面立足市情,全面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我市继创建全
国双拥模范城市和全国卫生城市后,今年又开展了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重庆市山水园林城市活动,并将创建活动作为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来抓。在全民参与下,我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重庆市山水报告总结园林城市获得成功,受到重庆市检查验收组的好评。好范文版权所有
应该看到,历届政府的努力已为江津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年,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旅游兴市”战略目标,为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描绘出一幅崭新的范围。
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已在全市形成共识。如果说——××年江津旅游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的话,那么,从××年至“十一五”期间,江津旅游将迎来蓬勃发展,旅游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旅游市场占有额大幅提高,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振兴时期。希望同志们坚定信心,振奋精神,为“旅游兴市”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强化领导,为“旅游兴市”营造良好的环境
“旅游兴市”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各镇、街党委、政府务必把“旅游兴市”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打破部门、行业界限,做细做实为旅游产业大发展服务的各项工作。特别是有旅游资源的镇街,要切实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首先,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第二,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和管理监督作用。市、镇两级政府要着力于制定发展规划和市场规划。没有规划的旅游项目一律不得上马,必须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第三,有关部门要树立全局观念,围绕建设“旅游兴市”这个战略目标,认真履行好各自职责,切实形成推动旅游发展的整体合力。市委、市政府已要求各镇街、各部门每年为旅游做一件好事、实事。第四,旅游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发挥行业指导、管理、服务、监督等作用,加强行业自律,提高依法治旅力度。第五,充分发挥好市旅委会的作用,协调好各方关系,确保旅游工作认识到位、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机制到位、服务到位,以新的资源观、开发观、合作观制定发展旅游业的各项政策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影响旅游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旅游兴市”步伐
要实现“旅游兴市”的战略目标,把以四面山为龙头的江津旅游打造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必须下大功夫,作长安排,让全市每一个旅游经济实体都优化和做强做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大力度,突出工作重点,扎扎实实把各方面的工作落到实处,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一)产品定位上要有新突破,打造出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按照总体规划,我市旅游产品开发要按照两翼()一线()十古()产业的布局,将四面山定位为生态旅游目的地;聂帅陈列馆(故居)、陈独秀旧居定位为红色旅游目的地;大圆洞定位为森林旅游目的地;中山、塘河(含滚子坪)、石蟆(含清源宫)、白沙(含黑石山)定位为怀古旅游目的地;几江(含长联、天字联、江公享堂、奎星楼)定位为文化鉴赏旅游目的地;几江——先锋——李市——蔡家定位为特色商品旅游目的地。已建成的旅游区都要在现有基础上与时俱进,优化升级。四面山要尽快建成国家级景区、国家生态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骆来山、黑石山——滚子坪要建成国家级景区;四大古镇要建成全国重点历史文化名镇;聂帅文化、联圣文化要在全国叫响。
(二)可进入水平上要有新突破,加快构建外通内畅、便捷舒适的旅游交通体系
近年来,我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但与发展势头强劲的旅游业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景区与景区间未形成交通循环;二是出境公路特别是四面山与贵州习水、赤水、四川合江的断头路未打通;三是景区内公路质量差,大多还是泥结石路面,四面山也仅硬化了公里。因此,当务之急是继续抓好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除了积极争取旅游国债资金、重庆市旅游结构调整资金和地方配套建设资金外,要走市场化道路,通过各种渠道引进大公司、大财团和民间资本投入交通建设,做到大交通通达,小交通顺畅,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力争在改善旅游可进入性上实现新突破。年初市旅游局与市交通局已启动了四面山望乡台至洪海景区公路改造,拉开了我市改善道路交通状况的帷幕。
(三)在规划决策上要有新突破,确保旅游资源得到科学、有序开发
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较为薄弱,旅游景区开会对其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如果开发不当的话,则会对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破坏。因此,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在合理保护的前提下,以实现旅游景区开发效益的最大化、持续化是旅游景区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不管是全市旅游总体规划还是分景区规划,都应遵循这一基本规律。要搞标准、高水平、高品位、立足长远,超前规划。在制定旅游规划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认识保护旅游资源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确保旅游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四)在宣传促销上要有新突破,提高包装、策划和运作水平
旅游经济是“概念经济”、“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搞好旅游目的地宣传促销,对于提高我市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扩大旅游品牌的知名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借鉴九寨“人间天堂”的宣传包装设计的视沉效果,围绕建设“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的总体目标,找准最能反映江津城市风貌,最能体现江津旅游精髓,最能展示江津旅游形象的视角点,对江津的旅游主题、旅游口号、旅游标识、旅游歌曲等进行整体策划、包装和形象设计。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的促销模式,抓好整体形象宣传和联合促销,构建“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联合旅游促销体系,统一向外展示和推介江津旅游整体形象,争取每年宣传促销上都推出有轰动效应的新亮点、新热点。如举办“江津渝川黔毗邻地区旅游交易会”、“江津旅游文化节”、“江津农业旅游展示会”等。
(五)在培育旅游市场主体上有新突破,提高旅游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竞争力
为保障我市旅游景区的快速、稳步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必须对我市旅游景区目前的体制进行大力创新,实现景区企业化营。在我国的“入世”承诺中,从××年起外商就可以在我国投资景区,旅游景区(点)可以对外资实行转让经营、出租经营、委托经营等新的模式。因此,不管是从我市旅游景区发展的需要还是从面临的大环境出发,都有必要对旅游景区管理体制进行创新,切实做好旅游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工作。同时,要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和监管制度,加强政府部门对监管的力度,使旅游景区经营权的出让确实能够促进旅游景区的开发,并在一定程度上制止旅游景区的经营行为对生态环境和资源造成的破坏。我们要在统一规划和严格保护的前提下,按照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他离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景区经营权通过市场化手段依法、有序出让,引导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旅游业。陈独秀旧居引进民间资本修缮投入市场,不仅能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而且还探索出一条政府部门引导、市场化经营、盘活资产的路子,值得推广。
(六)在旅游对内对外开放上要有新突破,提高我市在旅游区域合作中的主导作用
加强旅游区域合作,是提高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通过区域合作,全力拓宽旅游客源市场,才能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旅游兴市”进程。一是加强市内旅游横向合作。充分发挥好四面山、聂帅陈列馆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带动作用,推进市内景区间的联合与合作。二是加强与重庆市内特别是与南川、武隆、万盛等旅游景区的横向合作,引进其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力争三年赶上三地发展模式。三是加强与赤水、习水、合江的区域合作,要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信息联动、共同发展的原则,构建三省市无障碍旅游区,共同打造“渝川黔旅游金三角”世界级旅游品牌。我市要率先打通渝川黔出境干道,推出旅游精品线路,发挥我市在跨区域合作中的主导作用。
(七)在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上要有新突破,形成“依法治旅”有效运行机制
“旅游兴市”是建立在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的基础上。旅游市场秩序的好坏,决定旅游业发展的成败。我们要借优秀旅游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的品牌形象和应有的地位,按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重庆市旅游管理办法》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对全市旅游市场进行综合治理,对旅游经营单位进行行业管理,提高管理人员依法行政能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净化旅游市场、打造诚信旅游,营造宽松的旅游发展平台,切实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提高江津旅游目的地的可信度。
同志们,这次旅游发展大会的召开,吹响了江津“旅游兴市”的进军号。希望各镇、街、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切实加强领导,狠抓工作落实,打破区域、部门、行业界限,主动加强联系,形成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的合力,为实现我市旅游发展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第五篇:在第九届旅游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召开第x届xx旅游发展大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第x届xx旅游发展大会精神,认真总结第x届xx旅游发展大会以来的旅游工作,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加快旅游发展的工作。
第二届xx旅游发展大会于
书记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xx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步伐。概括起来,就是要做到“六个突破”:继续抓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改善旅游发展条件上实现新突破;进一步突出特色和优势,在精品建设和多层次产品开发上实现新突破;坚持不懈抓旅游环境建设,在推进依法治旅上实现新突破;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在培育旅游市场主体上实现新突破;下大力气开发旅游商品,在提升旅游经济效益上实现新突破;加强旅游区域合作,在旅游对内对外开放上实现新突破。
书记还特别赞扬xx的中国死海旅游项目,是一个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开发旅游比较成功的案例。利用盐卤水建一个中国死海,一下就把xx的知名度提高了,把旅游业和其他相关产业都带动起来了,正是因为中国死海这个项目的带动,xx市今年“五一”黄金周的旅游收入比2002年同期增长41倍。实践证明,只要因地制宜,在突出特色和优势上下功夫,旅游经济发展就能够打开一片新天地。
第二届xx旅游发展大会的内容很丰富,精神很重要,我们一定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加快全市旅游业发展,努力把xx建成优秀旅游城市讲四点意见。
一、客观评估一年来的工作,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的态势已经形成近几年来,尤其是我市首届旅游发展大会召开一年多来,我市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概括地讲,主要有以下点:
1、思想认识更加统一,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越来越明确。
通过广泛宣传和充分论证,全市上下关注旅游、支持旅游、发展旅游的热潮空前高涨,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形成了共识,对开拓成都、重庆两个得天独厚的客源市场形成了共识,对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主体的开发形式形成了共识,对旅游资源四张名片的整合及旅游精品的打造形成了共识。确定了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即打造中国死海飘浮运动之乡、中国观音民俗文化之乡和成渝两地的休闲度假基地,用三到五年时间,把xx建设成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2、抢抓机遇、不辱使命,xx正在成为迅速升温的旅游热土。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3、旅游辐射作用日趋凸现,产业体系逐渐形成。
随着中国死海和广德、灵泉等景区人流增多,旅游的辐射带动作用日趋凸现,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产业体系逐渐形成。xx旅行社增至11家,星级饭店达8家。除康年、天友等一批星级饭店运行良好外,又有一大批特色餐馆、咖啡厅、“农家乐”应运而生。旅游商品、土特产品日渐丰富,文化包装及产品质量逐渐提高。旅游的发展扩大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4、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xx的改革开放形象明显提升。
近一两年来,四面八方的游客走进xx,了解xx的人迅速增多,xx的知名度得到提升,受到各级领导、省内外客商和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誉,近百次省级乃至全国性会议在xx举办,xx的整体对外形象正在逐步改观。
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面推进xx旅游发展战略
发展旅游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认真分析市场特点,把握市场态势,瞄准市场需求,把差异发展战略作为实现我市旅游经济后发优势的竞争策略。中国死海作为省内最大运动休闲项目,填补了省内旅游景点无大型参与性项目的空白。观音故里品牌的提出,回避了千篇一律的寺庙旅游资源的竞争,引起无数专家学者的研究论证,产生了极大的市场效应。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全力推进这两大优势名牌,用科学发展观实践我市旅游发展战略,实现xx旅游后发优势。
1、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旅游业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去总体把握。
旅游寓消费于生产,寓生产于消费,是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交汇点,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结合部。抓旅游决不能仅仅局限于旅游本身,要按照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的要求,把旅游业放在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中去定位、去把握,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效应。一是把旅游业作为统筹产业发展的联动器。旅游业是高速发展的朝阳产业,同时又是关联度很高、带动性很强的产业,可以推动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产业的发展,带动旅游商品生产、商贸物流、餐饮娱乐等诸多产业的发展。二是把旅游业作为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扩大就业始终是我们抓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的重要因素。据统计,全市旅游行业直接从业人员近0.7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在新增就业中旅游业约占三分之一。全市从事“农家乐”的农户达到0.33 万户,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增加就业1.65万人以上。要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就业容量大、就业门槛低、就业方式灵活的优势,使旅游业成为解决就业尤其是弱势群体就业的重要渠道。三是把旅游业作为扩大开放的响亮品牌。我市正因为死海项目的巨大市场潜力,才获得了数亿元的引资成功。正因为观音故里品牌的提出,才在“川京合作发展周”上以10亿元的大单招商成功。旅游业已成为我市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重要名片。要进一步打响这个品牌,用好这张名片,以发展旅游经济推动我市进一步扩大开放。四是把旅游业作为传承文化的有效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过程就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过程,我们要高度重视文化在旅游开发和经营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大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积极促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在发展旅游中弘扬和传承我市的观音特色文化。
2、坚持“以人为本”,以新的理念和思路,加快旅游业发展。
旅游是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发展旅游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以游客需要为导向,以游客满意为中心,以游客的视角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资源,使各种旅游产品和服务更加符合游客的心理需求,努力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旅游环境。同时,旅游开发必须尊重当地群众的利益,通过发展旅游业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切实维护好、发展好当地群众的根本利益。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推进旅游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总的来讲,我市旅游业的发展还很不够,效益不高、结构不优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与我们建设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要求还很不相称。抓住机遇、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观,切实转变增长方式,使旅游经济的增长从外延扩张转向外延与内涵并重,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要把功夫下在对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和集约经营上,要搞好对旅游“吃住行游购娱”诸要素的综合开发,加强对自然、人文、社会资源有机整合,深度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从而延长旅游产品链、经营链,提高旅游经济的整体效益。
3、坚持统筹兼顾,突出旅游业发展的重点。
一是统筹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的生存之本和发展之源,我们要遵循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对祖先和子孙后代负责。我市森林覆盖率达32%,比全省高出7.77%,退耕还林工作成效显著。一流的生态环境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市把农业生态旅游作为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促进旅游业向农村延伸和辐射,出现了船山麒山农业园、安居塘河村、射洪洋溪的桃花山等一批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区。今后,我们要进一步作好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这两篇文章,促进我市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为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是统筹旅游景点打造与城市个性定位。景点只是游客出游的吸引物,而大量的消费将在城市完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城市就是一个景点。我市在开发特色旅游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景点个性与城市个性的协调统一,把打造广德、灵泉风景区和建设具有观音文化内涵的山水园林城市有机统一起来,按照景是一座城、城是一道景的理念,努力做到旅游与城市的完美结合。
三是统筹旅游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旅游是以资源为依托的产业,合理利用资源可以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今年,射洪蒲家浩桃花源、蓬溪赤城湖等景区被评为了省级自然生态小区。说明我们在统筹旅游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了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加大景区景点和旅游沿线村镇、居民区的环境整治力度,限期关闭污染工矿企业,净化美化旅游环境。要按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总体要求,以旅游开发促进环境保护,以环境保护促进旅游开发。
三、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把xx打造成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xx旅游从无到有,已经有了很好的开局,各区县、市级各部门要以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为指导,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旅游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增添措施,落实责任,推动全市旅游工作再上新台阶,努力把xx建成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1、做大做强旅游精品,让“中国死海”、“观音故里”真正成为xx旅游走向世界的金字招牌。
中国死海运行一年多来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但我们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有关部门要协助企业进一步改善和提升服务质量,挖掘景区的文化内涵,对存在的不足要及时整改,尤其要确保水质卫生和游客安全。要规避人造景观火爆一时的短期效应,不断创新、不断开拓,积极推动死海二期工程的建设和配套景区的开发,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国宏天合投资公司投资打造观音故里,这是我市招商引资的第一大项目,也是我市旅游开发的第一大项目。我们要立足全国市场,高起点、大手笔、高投入打造我市旅游经济的龙头产品,让观音故里成为继中国死海后的又一大新亮点。在省内宗教旅游市场,要力争形成观音民俗文化、青城道教文化、乐山大佛文化三分天下的市场格局。各级各部门要全力支持国宏天合投资公司的工作,转变职能、简化程序、作好服务,齐心协力创造一流的投资和创业环境,让观音故里早日成为国际性的旅游品牌。
中国死海和观音故里及其他景点要合作互动,做好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市场的合理分销,拉长游客在xx的停留时间,提高产业收入。要加强与周围地市的旅游合作,联合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加强与旅游客源地的合作,搞好宣传促销,扩大对外影响,让xx旅游走向全国。
2、以打造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抢抓机遇,花大力气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市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也为我市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今后,我们要以打造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把旅游城市建设与经营城市有机结合起来,将旅游产业要素纳入城镇和景区建设的总体规划,不断完善城镇旅游功能,切实提高文化品位,全面提升旅游城市的品牌形象。大英县要高起点作好旅游城市的规划建设,争取在2-3年内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市城区要争取3-4年完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创建工作。有关区县和部门要大力支持遂渝、遂绵高速公路和遂渝铁路的建设,着力构建立体交通网络,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市城区要重点抓好广德灵泉猫儿洲开发项目、渠河西片区饮用水源保护项目、过军渡水利枢纽工程以及滨江路、河东新区的建设,要符合优秀旅游城市的标准。城区公园、广场、车站的标牌设置要突出对旅游景点的宣传。其他区县要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出城市发展战略,认真思考如何吸引分流市城区的游客,做到差异化竞争,互补性发展。
3、不断创新,全面提升xx旅游形象。
创新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全市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各旅游景点、宾馆、饭店、旅行社都要进一步增强改革意识,努力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上有所突破。一要理顺旅游行业管理体制,消除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的弊端。创新旅游开放经营机制,全面落实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经营的管理经营模式,千方百计引进经济实力、竞争力强大的旅游企业,使其成为我市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的主体,不断为旅游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二要提高旅游行业服务水平。旅游管理部门和各景区要加快旅游人才资源开发,努力建设一支业务精通的旅游干部管理队伍和服务一流的经营人才队伍。要继续抓好导游考试工作,不断提高导游人员队伍素质。三要下大力开发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将旅游商品开发纳入行业管理,加强质量监督和标准化建设,支持企业挖掘市场潜力,提高产品档次,扩大生产规模,大力培植有影响力、游客喜爱的著名旅游商品、旅游名小吃,做大做强一批旅游商品生产与销售企业。四要全面提升xx旅游形象。通过邀请承办商务会议和商务性赛事,扩大xx的对外影响。各旅行社大力组织外地游客到xx旅游。市文联、文化局、旅游局、宗教办等单位,要编写出我市旅游景区、景点有权威的、统一的解说词和故事,深度挖掘xx旅游文化内涵,打造旅游品牌,增强旅游文化氛围。宣传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让每个xx人自觉做热情好客、诚信文明的高素质市民。全社会齐动员,把xx打造成成渝经济圈中优秀的旅游休闲胜地。
四、切实加强领导,不断开创我市旅游工作新局面
打造xx优秀旅游城市,我们已经有了良好开端,但任务还非常艰巨。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和改进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努力把全市旅游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齐心协力抓旅游。
市委常委会作出决定,把旅游业作为我市新兴的支柱产业,象抓工业发展一样抓旅游开发,力争用3到5年时间,把xx打造成为以“中国死海”为龙头,以广德、灵泉为依托的具有观音民俗文化特色的优秀旅游城市,成为成渝后花园和山水园林式的休闲渡假胜地。这是市委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决策,是贯彻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市委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全面审视自己的资源特色和竞争环境,转变思想、寻找差距、增强信心。要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业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明确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旅游就是抓开放、抓旅游就是抓就业、抓旅游就是抓扶贫。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把旅游业作为主要领导亲自抓的“重点工程”,作为社会各界参与打造的“富民工程”,作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精品工程”。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要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旅游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发挥行业指导、管理、服务等作用。有关部门要树立全局观念,围绕建设优秀旅游城市这个战略目标,积极履行各自职责,认真落实工作任务,切实形成推动旅游发展的整体合力。
2、坚持政府主导战略,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和管理监督作用。
实施政府主导的旅游发展战略是许多国家发展旅游业的成功经验,也是近年来我市旅游业取得显著成绩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市旅游业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机遇很多,同时制约因素也不少,必须坚持实施政府主导发展战略。政府要着力于制定发展规划和市场规划、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打造旅游整体形象,改善旅游发展环境。要积极创新管理方式,大力发展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努力提高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搞好旅游规划的问题。旅游规划是旅游开发建设的龙头和基础,是一个需要大智慧、新创意的工作,各地在旅游开发中一定要优先抓好规划编制。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要反复论证,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确保科学性和权威性。没有科学完善的规划,旅游项目一律不得上马。
3、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旅游开发管理水平。
各级干部和从事旅游工作的同志,要认真学习研究旅游方面的法律、政策和专业知识,深入研究和思考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问题。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市旅游业如何乘势前进、出奇制胜,对旅游行业的管理者、决策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谦虚谨慎,加强学习,努力提高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力争成为发展旅游的行家理手,以科学的战略、全新的思路去开拓xx旅游的新天地。
4、真抓实干,切实把各项部署和措施落到实处。
各区县、各部门要认真抓好这次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定位,扬长避短,力争在旅游发展上有新的突破。要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切实把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作为推进执政能力建设,检验执政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会后,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大会精神和政策落实的跟踪、督查,不断研究新情况,提出新措施,解决新问题,使旅游工作年年都有新的进步。
同志们,面对西部旅游的崛起、xx旅游的腾飞,面对我市最佳旅游区位优势的凸现,一个巨大的旅游发展商机正迎面而来,形势喜人、形势逼人,我们一定要鼓足干劲,扎实工作,为把xx打造成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