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代持的法律风险(国企角度)

时间:2019-05-14 02:38: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企代持的法律风险(国企角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企代持的法律风险(国企角度)》。

第一篇:国企代持的法律风险(国企角度)

国企代持的法律风险(国企角度)

由于国有企业在授信、融资、交易等方面的有利条件,近年来,不少民营企业以股权代持的方式,引进国有企业作为名义股东,为自己获得“国有控股/参股企业”的身份外观。由于仅仅是名义上的代持,而无须承担参与经营及承担经营风险,一些国有企业也乐于以此种方式获得代持收益。作为监管层的国资委,目前对此似乎也未提出明确的反对。不过,风险与利益总是相伴随,国有企业股权代持并非是只有收益没有风险。股权代持有哪些风险以及如何防范风险,是决定股权代持时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国有企业股权代持的法律风险一

1、实际出资人出资不实或者抽逃出资的可能导致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根据我国《公司法》第20条和《公司法解释三》第13条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公司债权人请求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在未出资本息范围内对公司债务不能清偿的部分程度补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公司法解释三》第14条规定:公司债权人请求抽逃出资的股东在抽逃出资本息范围内对公司债务不能清偿的部分程度补充赔偿责任、协助抽逃出资的其他股东、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实际控制人对此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公司法解释三》第27条规定:公司债权人以登记于公司登记机关的股东未履行出资义务为由,请求其对公司债务不能清偿的部分在未出资本息范围内承担补充赔偿责任,股东以其仅为名义股东而非实际出资人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综上所述,在实际出资人出资不实或者抽逃出资,且公司债务不能清偿的情况下,代持股东依法应当在实际出资人出资不实或者抽逃出资的范围内向公司债权人承担赔偿责任。

2、公司股东(实际出资人)滥用股东权利可能导致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依据《公司法》第20条的规定,股东滥用股东权利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主要是指公司股东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利益、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行为。股东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和其他股东利益的依法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依法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因此,在实际出资人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情况下,可能代持股东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3、国有企业的财产在法律上属于国有资产,对所代持的股份进行处分可能存在法律障碍。

《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企业国有资产(以下简称国有资产),是指国家对企业各种形式的出资所形成的权益。

该法第51条规定:本法所称国有资产转让,是指依法将国家对企业的出资所形成的权益转移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人的行为;按照国家规定无偿划转国有资产的除外。

该法第53条规定:国有资产转让由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决定。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决定转让全部国有资产的,或者转让部分国有资产致使国家对该企业不再具有控股地位的,应当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该法第54条规定:国有资产转让应当遵循等价有偿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除按照国家规定可以直接协议转让的以外,国有资产转让应当在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场所公开进行。转让方应当如实披露有关信息,征集受让方;征集产生的受让方为两个以上的,转让应当采用公开竞价的交易方式。转让上市交易的股份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规定进行。

该法第55条规定:国有资产转让应当以依法评估的、经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认可或者由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核准的价格为依据,合理确定最低转让价格。

根据上述规定,从形式上看,作为国有企业,所代持的股份在法律上属于企业国有资产,对该股份的处分应当履行《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法》规定的程序。即处分该股份需要报请贵司所属的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且还应采取公开竞价等法律认可的方式,实施难度较大。但是,从实质上看,代持的股份并不属于该公司的资产,不属于《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法》规定的国有资产。因此,对于代持股份的转移,是否需要报相关部门批准?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但无论如何,向国资监管部门请示汇报的流程是必不可少的。

考虑到当今的经济形势和政治形势下,国有企业代持股份的无偿转让往往容易被公众误解为非法处置国有资产和利益输送,对此问题也应予以注意。

4、相关的税费问题

根据我国税法的相关的规定,代持股东将来退出(包括终止代持协议和配合第三人将股权转让予第三人)时,名义的股权转让会导致相关税费的发生。如缺乏事前约定,该种税费的承担可能导致代持股东与实际出资人之间的纠纷。

5、代持股份期间公司依法解散、清算的风险

首先,国有企业作为名义股东要承担清算责任。根据《公司法》第184条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解散的,应当在解散事由出现之日起十五日内成立清算组,开始清算。有限责任公司的清算组由股东组成。

其次,依据《公司法》第190条的规定,清算组成员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给公司或者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根据《公司法解释二》第18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未在法定期限内成立清算组开始清算导致公司财产损失的,应当在造成损失的范围内对公司债务承担赔偿责任;怠于履行义务导致公司主要财产、账册、重要文件等灭失而无法进行清算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该解释第19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恶意处置公司财产或者未经依法清算以虚假清算报告骗取公司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赔偿责任;该解释第20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清算即办理注销登记导致无法清算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清偿责任。

因此,若公司出现解散事由而实际股东未履行清算职责的情况下,有可能导致代持股东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法律责任。

股权代持风险防范指南二

针对上文已经提示的主要法律风险,应采取如下风险防范举措:

1、重点核查公司股东的出资情况是否属实。鉴于公司股东出资不实可能导致代持股东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国有企业应当在前期仔细核查公司股东是否存在出资不实和抽逃出资的情形,防止代持的股份存在瑕疵。

2、代持股份期间应注意防范各股东是否有抽逃出资的情况发生。具体可采取多种措施:

a、监控公司的财务,这是关键的环节;

b、参与公司日常经营决策的交易进行必要的审查,防止通过虚假交易的方式抽逃出资,对于大额的交易进行必要的审查,防止通过虚假交易的方式抽逃出资。

3、代持股份期间应对实际出资人行使权利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防止其 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其他股东和公司债权人的利益,以免承担不必要的责任。

4、及时将公司受托代持股份的情况向国资委等有关部门沟通,消除相关部门对此可能产生的疑虑。

5、在代持股份协议中明确约定整个代持期间因代持所生的各种税费的负担问题。

6、在委托代持股份协议中明确约定凡是因委托方原因导致贵司遭受损失或者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均由委托人负责赔偿。

第二篇:国企改制法律风险浅析

国企改制法律风险浅析

一、律师在国企改制中的作用

国企改制必须要有律师参与,律师介入国企改制,也将帮助政府从部分职能中解脱出来,并承担部分风险。这已经成为现在国有企业改制的共识。

发生诉讼之后再去解决问题,必定会有损失。在比较先进的国家,律师的服务功能80%是在非诉讼领域。律师对非诉讼法律事务参与度的高低,是城市法制化进程的一个衡量标志。律师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就是进行非诉讼服务——防范风险、减少诉讼、保证交易安全。政府在国企改制中引进律师,表面上看,各个企业将为此付出一定的成本,但是付出的成本必定保证绝大多数改制活动和投资交易的安全。我国律师非诉讼业务方面,北京、上海的律师走在全国律师的前面,律师承担了过去由政府承担的一些责任。以企业上市改制为例,过去是审查制,现在实行核审制。在核审制情况下,由律师出法律意见书,出了问题将由律师和企业承担风险。

国企改革涉及到国家、企业和个人的根本利益,必须依法规范进行。规范化关系到国企改革的成败。国务院国资委和各市政府也特别强调要依法规范操作,山东省省属国有企业改革调整中严格要求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产权界定和资产处置,同时,省属国有企业改制要按照《公司法》等法律法规规范操作,要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省领导也多次强调,国有企业改革要依法改制,规范操作,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确保职工得到妥善安置,确保金融债权不落空,确保出资人的权益不受侵害。

律师由于其职业的专业性,对法律的精通,以及对政策的理解、运用,更重要的是由于直接参与企业改制全过程的了解,对改制企业具体情况的掌握,以及对改制中的难点、疑点的解决,熟悉、贯通,在制作法律文件时,能做到准确、合法、有效,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在律师出具的法律意见书中,律师引用的法律、法规、政策、主管部门批复等依据,解决难点、疑点之依据,保障了改制成果。所以,律师在国企改制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二、国企改制中的律师工作

随着我国新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分级组建,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已发生着深刻转变。《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以及随后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这为我国国企改制和国有资产处置提供了规范性与操作技术性上的基本要求,主辅分离、国退民进,国有资产处置、产权结构多元化、股份合作制、公司制改造等实务操作,紧密结合不同国企自身特有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整合,制定和提供高质量、高效率并具有多样性与个性化的国企改制和国有资产处置方案,确保新一轮国企改制规范进行,成功运作,最大限度地保障和实现委托人的利益。

当前,律师在国企改制中的主要工作内容:

1、国企改制方案设计;

2、国企改制过程中的职工安置及其社会保障问题;

3、国企改制与国有资产处置中的债权债务清理及其法律风险防范;

4、国企改制过程中的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处置问题;

5、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改制分流过程中的法律风险防范及对策;

6、国外资本与民营资本如何参与国企改制与国有资产处置;

7、律师在国企改制与国有资产处置、转让或交易过程中的法律意见;

8、国企改制与国有资产处置过程中的主要法律风险防范与对策;

9、为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当好参谋,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的基本思路。

律师可以参与制定改制方案、职工安置补偿计划、职工持股计划、经营者持股计划、股票期权计划、资产债务重组计划、企业股份制改造计划、股权配置方案、公开协议竞价方案、企业托管经营方案、资产处置方案等,并按要求为上述方案和计划出具法律意见。

三、国企改制的风险成因

由于改制中的法律风险表现各异,导致各种法律风险的原因也因承担风险主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综合说来,这些原因大体表现在:

1、来自国企原出资人方面的原因:国有企业出资人在对国有企业资产进行处置时,因为各种原因,一般希望国有资产能够“卖个好价”或在新企业中占有更多的股份,往往在资产清查或资产评估过程中对相关人员施加影响和压力,造成资产评估不实或国有资产估价虚高,有时甚至还会出现虚报资产或隐瞒债务的情况。

2、来自原国有企业管理经营者的原因:原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在改制前由于法律意识薄弱或不负责任往往会以企业财产对外进行担保,形成各种隐形债务。另外,由于他们肩负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以及基于其他原因,往往会在资产清查或资产评估的过程中虚报资产或隐瞒债务。另外,有些经营管理者利用改制之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隐瞒或私分国有资产。

3、来自新股东或资产受让人方面的原因:有些新股东或资产受让人的资产规模和信用状况较差,有时通过欺诈或其他不正当途径与企业原国有出资人代表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或参与拍卖,但根本无力支付对价,国家利益遭受损失。

4、来自国家追究的政治、法律风险(政治原因):一方面由于在企业改制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国有资产流失的各种情形;另一方面,由于受原有旧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一般和当地政府或政府主管部门存在着不规范、不合法的关联联系,一旦关系协调不畅,很多国企老总或改制后的公司领导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5、来自原企业债权人方面的原因:有些债权人由于对自己权利的懈怠或其他方面的原因,在改制的过程中没有及时主张自己的权利,在改制完成之后,由于原企业已经面目全非,所以便将改制的相关主体全部告上法庭。

6、来自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国有资产的资产评估报告存在缺陷;法律意见失实;企业员工思想观念没能完全扭转,发生抵触行为;原有改制方案设计上有缺陷,没有经过充分论证和周密计算或依据的政策有误差;国家颁布的改制政策前后不一致,各地的做法也不统一,导致适用时无所适从等等。

四、风险防范的原则与方法介绍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司法解释《关于审理企业改制相关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不仅为已改制完毕的企业提供解决纠纷的依据,也可以为尚未或正在进行改制的企业起到指引和警示作用。企业在进行改制的过程中应自觉以改制的司法解释作为制定改制方案的依据,产权归属和债务承担的安排应依照司法解释的内容作出,并以其作为评估改制行为的标准,一方面可以避免或减少日后的纠纷,另一方面在发生纠纷以后也可减少诉讼中的法律风险。具体来讲,为减少改制及此后相关诉讼过程中的风险,在设计和评估企业的具体改制方案和进行相关改制操作时,应综合考虑和审查如下一些因素:

被改制企业是否经过严格的资产清查和资产评估程序;清查报告和评估报告是否经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确认、核准或备案;改制方案或相关协议是否体现了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是否违反国家强制性规范或政策,是否存在无效或可撤销因素,比如欺诈和隐瞒的情形等;若将企业进行出售的,有关协议是否经过有关人民政府批准,国有资产受让人的资产规模和信用状况是否合乎国家要求;是否进行了相关的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置换、变更、注销登记;负有金融债务的企业,在处置企业资产之前是否进行了金融债权保全;企业在改制的过程中是否公告或书面通知债权人,是否和债权人就债务清偿问题达成了协议或采取了其他清理措施,是否存在遗漏或隐瞒债务的情形以及隐形债务(如担保债务);是否充分地保护了企业原有职工的利益,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对有关改制方案是否同意,是否在安置补偿、医疗和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的工资与保险等方面存在后遗症;是否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企业土地使用权、工业产权等进行权利变更登记,对企业法人进行变更或注销登记。

第三篇:股份代持协议的法律风险

股份代持协议的法律风险

对于基于各种原因以股份代持形式出现的交易,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法律风险也很大。专业律师建议:股份代持形式出现的投资和交易是下策,因此建议投资者除非没有选择,否则不要轻易选择代持股份的形式进行投资。

一、股份代持协议的内涵和效力

所谓的“股份代持协议”就是股东将自己的股份以其他股东名义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同时与名义股东签订协议确认股份的实际持有人为未登记的股东,这种现象被称为股份代持,双方的股份确认协议就是“股份代持协议”。对代持股份的,目前的公司法规并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当初产生代持股份的现象主要是在改制时突破公司法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不得超过50人的限制规定,帮助职工拥有单位股份,故而采取了“职工持股会”类型的代持方式,但法律对此并没有明确的处理规定。目前有部分技术性的私营公司也参考“干股”形式,对中层管理员及重要技术骨干采用代持股份的利益捆绑模式。

关于“股份代持协议”的效力,并不是简单的判断有效或无效,需结合其他情况综合考虑。

有的公司有一个内部的《公司章程》,将代持情况进行了确认,那么“股份代持协议”应该是有效的。

如果没有类似《公司章程》的,那么光有“股份代持协议”是不够的,应该还要有股份转让协议,并经其他股东认可,那么按隐名股东的司法解释,应该也是有效的。

二、股份代持协议的原因

产生代持股份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真实的出资人不愿意公开自己的身份,比如有的真实出资人是国家工作人员不能够开展公司经营。所以,找别人代持股份。二是为了规避经营中的关联交易,找别人代持股份。三是为了规避国

家法律对某些行业持股上限的限制,找别人代持股份。四是有的公司对股东身份有特别的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人也想成为股东,就私下出资请别人代持股份。

三、股份代持协议对双方的法律风险

不管基于什么目的,代持股份必然要在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形成一份股份代持的协议书。如果代持股协议书本身并没有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的内容,主要是没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的目的,没有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等情形的,一般代持协议会是合法的。但是,这种合法也仅限于在签订合同的双方之间,对第三人是没有约束力的。这样对委托人和受委托人就会产生如下的风险:

一是登记在工商管理部门的股东是接受委托的代持股人,它并不是真正的出资人。但是,股东资格的确认依据是股权证和工商登记,如果此时上述文件记载的都是代持股人。当代持股人出现其他不能偿还的债务时,法院和其他有权机关是可以依法查封上述股权,并将上述股权用于偿还代持股人的债务的。此时,真正的出资人只有依据代持股协议向代持股人主张赔偿责任。

二是当代持股人出现特别的意外情况离世,代持股人名下的上述股权,就会成为继承人争夺继承财产的标的。委托人不得不卷入这场遗产继承的纠纷案件中来,付出很大的艰辛才能完好地拿回自己的财产权。

三是有的真实出资人并不参加公司的经营和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出资人的股东权利包括经营管理权、表决权、分红权、增资优先权、剩余财产分配权等等一系列的权利实际上都是由代持股人行使。显然,道德风险巨大。代持股人的转让股份的行为、质押股份的行为,真实出资人都很难控制。因此,即便公司发展前景很好,利益非常巨大,对自己不能实际控制的出资权利,还是不要参与。

四是对那些故意规避国家法律而产生的代持股行为,一旦有人以此为依据请求确认违法和无效,将会对公司经营产生巨大的风险。

因此,对于基于各种原因以股份代持形式出现的交易,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法律风险也很大。专业律师建议:股份代持形式出现的投资和交易是下策,尤其是在拟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的股权投资中,由于增加了证监会等法定监管机构的监督,这样的法律风险会进一步加大,因此建议投资者除非没有选择,否则不要轻易选择代持股份的形式进行投资。涉及到股份代持的具体法

律问题时,如协议草拟,交易设计和风险控制,还应当在行动前咨询专业律师的意见。

第四篇:股份代持背后的法律风险

股份代持背后的法律风险

一、隐名股东的股东资格确认纠纷整体概况及解析

在我们接触的公司中,以及在对公司股权历年(2012-2015年)纠纷案例的研究中,发现因隐名股东的股东资格确认而引发的各类纠纷占股东资格确认纠纷的11%,该类纠纷的发生呈上升趋势,从2012年的44件在2015年上升到了392件。同时也呈多发态势,且案情日趋复杂,包括隐名股东与公司之间、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之间的股东身份确认纠纷、隐名股东或显名股东与第三人之间的股权转让等纠纷大量诉至法院。

二、隐名股东的股东资格确认纠纷案的原因及法院的裁判规则

在对隐名股东确认股东资格纠纷案的概况、原因及案例的分析后,我们更关心的是:如果在现实中,投资人采取隐名股东的方式,有哪些问题和风险是值得关注和防范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发生隐名股东的股东资格确认纠纷?

为此,我们详细查阅、分析了涉及隐名股东的股东资格确认纠纷案件,从当事人起诉、答辩的理由中深究纠纷发生的原因,以及从法院的裁判宗旨中,归纳得出如下的结论:

(一)因改制而导致的公司职工隐名持有公司股份情况

当全民所有制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时,为符合公司法关于有限责任制公司股东人数的限制,往往采取职工持股会或工会将其持有的股份登记到股东代表名下,委托职工持股会或工会作为股东代表行使股东权利。

1、法院在认定企业改制中员工的隐名股东身份的裁判宗旨是: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三)》第24条的规定,隐名投资关系适用“双重标准、内外有别”原则:内部关系上,实际出资人与显名股东之间的投资权益纠纷,应为内部纠纷,按照双方约定处理;外部关系上,由显名股东向公司行使股东权利,实际出资人请求公司变更股东的,应经公司其他股东半数以上同意。实际出资人未经公司其他股东半数以上同意,请求公司变更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记载于股东名册、记载于公司章程并办理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2、法院在认定企业改制中股东资格的确认的裁判宗旨是: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的确认,涉及实际出资数额、股权转让合同、公司章程修改、出资证明书、工商登记等,应召开股东大会决定。

3、法院对改制中形成的隐名股东是否享有优先购买权的裁判宗旨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七十二条规定,改制中形成的隐名股东作为公司的股东,在全体股东均认可其隐名股东身份情况下,其与显名股东一样享有同等条件下优先购买权利。

4、法院对改制中达成的“在职在股,退职退股”惯例的裁判宗旨是:

公司法是私法,公司章程中约定的“在职在股,退职退股”惯例没有违反禁行或强制性原则,属于公司自治的范畴,其效力显然应当优于一般意义上公司法律法规相关的规定。

(二)隐名投资人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情况

隐名出资人因故与他人就出资、股东资格等达成协议,他人同意隐名出资人使用他人名义在工商或股东名册中登记,但他人不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隐名出资人实际出资并参与公司管理,公司其他股东也知晓并同意。

法院对于此类案件的裁判宗旨是:虽然实际出资人未被记载于股东名册中,但公司及其他股东对其实际出资的情况完全知晓,并事实上参与了公司的经营管理、享受了分配红利等行为,其他股东也承认其股东身份的,法院可直接对其股东身份予以确认,无需再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

(三)名为投资实为借贷情况

公司向“隐名投资人”签发“出资证明”收取投资,但公司既未增资,也未进行股份转让,同时亦未将“投资人”登记到股东名册或工商登记资料,“投资人”并不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和收取股东利润。该情况下名为投资实为借贷,隐名投资人不具有股东身份,公司应向其返还借款。法院对于此类案件的裁判宗旨为:公司未按照法律规定办理增资扩股手续,工商也未进行变更登记,股份的比例也没有体现在相关的文件里,投资人也不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和获取利润。因此,投资人不具有股东身份,应名为投资,实为借贷。投资人与公司的权利义务关系应以双方间约定为准,而不适用公司法相关规定。

(四)为规避投资限制的规定,以他人名义投资情况

规避法律对投资领域、投资主体等方面的禁止性和限制性规定。前者如部分境外投资者为规避我国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准入制度,以隐名出资方式进入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后者如公务员、法官、检察官等公职人员违反禁令投资经营;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等违法作为投资主体向其他行业投资;中国公民规避自然人不得成为中外合资企业的股东等,使得这些特殊主体以隐名方式进行投资。

1、外商隐名投资

(1)外商投资企业隐名股东请求确认股东资格需获审批

法院对于此类案件的裁判宗旨为:法院应当对当事人之间的委托投资合同效力进行审理,对符合外商投资企业准入条件的可以判令当事人限期办理股东变更的行政审批申请手续,但不得支持原告确认股东地位和股权份额的诉讼请求,也不得直接判令当事人办理变更登记的手续。如当事人对行政审批结果不服,应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程序另行解决。(2)台湾地区投资人可否成为中国内资公司隐名股东

法院对于此类案件的裁判宗旨:股权是投资人基于股东地位而享有的股东权利,实际投资人并不等同于股东,确认外商投资企业实际投资人在公司享有股权或是确认实际投资人的股东地位必须具备规定的条件。(1)实际投资者已经实际投资;(2)名义股东以外的其他股东认可实际投资者的股东身份;(3)人民法院或当事人在诉讼期间就将实际投资者变更为股东征得了外商投资企业审批机关的同意“。

2、特殊主体隐名投资

根据《公务员法》第53条第(十四)项规定,公务员禁止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所以公务员不能作为隐名股东参与企业经营,其与显名股东达成的协议无效。

对于律师事务所,《律师法》第27条”律师事务所不得从事法律服务以外的经营活动",直截了当地限制了律所对外投资。而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所是否可以成为投资主体,目前无相关定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的规定,合资合作的中方合营者应当为中国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组织。因此,中国自然人也同样不能成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或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投资人。《关于加强外商投资企业审批、登记、外汇及税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亦有相关规定。

(五)其他

1、对于其他股东不知晓的完全隐名出资

法院对于此类案件的裁判宗旨为:即隐名出资人与他人达成协议,以他人的名义在工商登记或股东名册中记载,同时愿意替隐名出资人经营管理,行使股东权利,公司的其他股东也并不知晓。在此种情况下,如果隐名投资人与名义股东之间的协议不违背法律的规定,则合法有效;但该协议对公司及其他股东不具有效力,不能以此确认隐名投资人股东身份,其仅可以依据协议向名义股东主张权利。

2、对于显名股东私自转让股权的行为

法院对于此类案件的裁判宗旨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106条的规定,物权善意取得的,法院认可其转让股权的效力。

3、对于离婚财产分割时对隐名出资的分割原则

隐名股东离婚时应首先由双方就隐名出资进行协商确定分割方案,如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可以采取如下分割方式:

(1)名义出资人明知或应知出资系隐名股东夫妻共同财产而与隐名股东签订协议且隐名股东及其配偶均主张继续由名义出资人代持股权的,可以依法分割对名义股东的债权,隐名股东配偶取得债权后,可以与隐名股东一样成为公司的新隐名股东。

(2)名义出资人不知道出资系隐名股东夫妻共同财产,而与隐名股东签订协议,不同意继续为隐名股东代持股权的,可以由显名股东将其代持的股权转让给隐名股东及配偶,但须经股东会决议通过,公司股东行使优先权的,则将股权转让款分割给隐名股东及配偶。(3)隐名股东夫妻双方均不愿意继续作为隐名股东的,可以对股价进行评估,由名义出资人折价给付转让款,夫妻就转让款进行分割;或以名义出资人的名义转让股权,名义出资人退出公司,夫妻就股权转让款进行分割。

(4)隐名股东夫妻仅一方主张继续作为隐名股东的,可依法进行评估,由另一方按照评估价的进行分割。

4、对于债务人是隐名股东的情况

是否是公司股东,应当以工商登记上的股东名册为依据,股东名册上没有登记的,无论其是否真正出资,在经过股权确认之前,在法律上都不能认定其是股东,更不能执行其法律上不认可的股份,所以股东资格确认之诉成为执行其股权的前置条件。但是对于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之间的债权,可以直接列入执行财产范围。

5、债务人是显名股东,隐名股东与申请执行人的利益保护孰先问题

法院对于此类案件的裁判宗旨为:法院审查案外人执行之诉,并不必然对案外人是否享有实体权利进行确认,而是以足以判断是否应停止执行为审查范围。在执行标的物为股权的情形下,即使案外人主张其为隐名股东的事实成立,在第三人善意的情况下,法院不停止执行。

三、隐名股东及显名股东之间存在的法律风险

(一)隐名股东可能面临的风险

1、股份代持协议因违反合同法第52条规定而无效,隐名股东将无法依据该协议向显名股东主张权利。

2、如果得不到公司半数以上股东认可,隐名股东将面临无法成为股东的尴尬局面。

3、如果显名股东擅自对股份进行处分,这其实是隐名股东所面临的各项风险中最为严重的一种风险,因为,显名股东属于工商登记备案的股东,只要签署相关文件就可以将股份转让或质押给第三方。实际出资人很难通过诉讼达到预期目的。

4、显名股东可能会在股利取得、股份表决权的行使、资产分配等方面背离隐名股东的本意或实施损害隐名股东的行为。

5、显名股东如果拖欠债务,其所代持的隐名股东的股权可能会被查封或拍卖。由于隐名投资的特点,使得股权代持不具有对抗性,当显名股东资信度降低,对外负有较大债务时,债权人就可以通过诉讼来保全显名股东在公司名义上的股权。

6、显名股东如果去世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其所代持的股权作为财产有可能涉及到继承的法律纠纷。

7、其他可能出现的风险。

(二)显名股东可能面临的风险

1、如果股份代持协议无效,并且显名股东不愿成为该公司的实际股东并且也没有出资能力的时候,对于显名股东也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

2、隐名股东出资不到位,显名股东将会被公司债权人或其他股东追索。

3、如果双方约定由隐名股东实际参与公司管理,那么,如果其行为违反公司法规定而被公司或其他股东或债权人主张权利,那么,显名股东很可能被牵涉其中。

4、其他可能出现的风险。

四、可以尝试通过以下方式来规避和防范法律风险

(一)选择可以信赖的人士作为合作对象,但同时需要考虑对方的信誉、做事方式,同时还要考虑其是否会不会发生负债的情形,等等,慎重的选择应该是一切交易规避法律风险的基本前提,而不是合同条款的设置或者纠纷或麻烦发生之后的救济;

(二)股权质押担保。实际出资人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来防范风险。具体而言,在办理股权代持的同时,可以办理股权质押担保,将代持的股份向实际出资人办理质押担保。这样就确保了名义股东无法擅自将股权向第三方提供担保或者出卖转让。再者,即使由于其他原因,比如法院执行或者继承分割需要变卖股权,实际出资人也可以质押权人的身份,获得优先权。

(三)签订有效严谨完善的隐名投资协议及代持协议。有效而完善的隐名投资协议是约束名

义股东的至上法宝,建议委托在股权设置这方面擅长的律师来拟定并把关。实际出资人要控制公司,必须约定好股东权利行使方式,比如表决权、分红权、增资优先权等,必须要实际出资人出具书面意见等。还可约定高额违约责任并公证。由于显名股东是名义上的股东,如果他出现侵犯实际出资人利益的情况,实际出资人是很难事后阻止的。因此,最好对显名股东损害实际出资人的违约责任加以明确约定。如果约定了严格的违约责任,那么就会对显名股东的行为予以震慑,加大他违反协议的成本,使其违约行为得不偿失。

(四)代持股协议要告知其他股东或者公司的利害关系人。或者由其他股东在协议上书面认可,或公司另行出具股东会决议,认可代持股行为。这样其他股东也可以制止名义股东的违约行为。而且,如果显名股东私下将股权出让给了其他股东,实际出资人也可以其他股东知情而恶意受让为由宣告转让无效而取回股权。

(五)公司设立协议及公司章程中适当限制显名股东的权利。公司设立协议和公司章程是公司的重要文件,如果有代持股,应当在设立协议中予以明确,同时在公司章程中对于代持股的权利行使给予特殊约定。如:某股东明确放弃优先购买权、公司收益由某某享有等等。

(六)实际出资人要增强证据意识,注意保存搜集代持股的证据。为了防范万一,实际出资人一方面要签订全面、细致的代持股协议并及时办理公证,另一方面要注意搜集保存好证明代持股关系的证据,比如代持股协议、出资证明、验资证明、股东会决议、公司登记资料等。如果显名义股东严重违约或者法院冻结保全执行代持股份,可以及时提出诉讼或者执行异议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五篇:国企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国企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国有企业若想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不断提升企业本身的管理水平和生产力。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财务风险势必存在经营活动中,这也是市场活动所不能避免的,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必然对国有企业的财务财务有一定影响,因此,国有企业改革是当前国企发展的首要内容,本文是对国企财务风险的管理现状以及防范措施进行了解析,提出相关建议和看法,以资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是指企业面对自身的不同财务风险,为防止和控制风险事故的发生而事先准备的举措和方案。在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的情况下财务风险时刻存在,而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要参照自身发展情况,运用合理的措施和方式对财务风险进行整顿,从而减弱对企业的不利影响,在国企的财务风险管理中,保证资金的合理运用和稳步持续的运转是主要的内容。伴随现代化企业制度在国企中的扩大实行,财务管理也逐渐成为国企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所以,做好国企财务管理的防范工作十分必要。

一、解析国企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

(一)国企财务风险意识不强

很长时间以来,倍受国家政府接济的国有性质的企业都缺乏对风险意识的认知,以为在国家的大保护伞下,就可以绿树长青,由此导致一些国有企业债务过于繁重,甚至出现资不抵债的状况。

(二)国企财务风险控制制度应该完善

国企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风险控制制度。而我国许多国有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和健全,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的活动都没有踪迹可循,对企业财务运营也造成很大影响。

(三)国企财务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风险产生的主导因素是人,而国企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也是人。国企财务的系统运转主要是通过人的身体力行来实行,所以,国企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财务风险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国有企业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普遍不合格,尤其是在如何应对财务风险方面的能力。

(四)财务管理主体和责任制不够明确

当前情况下,我国国有企业存在财务管理主体和财务责任制模糊的问题,这也是目前国有财务存在风险的主要因素。国有企业的财务责任制不清,导致问责制度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和贯彻,使国有企业的财务主体缺乏整体性;国企在改革过程中,不仅在企业形态上出现偏差,在企业的分立或合并上也存在大量问题,以上问题的出现使国企的债权债务解决难度增大,也增加了国企财务运营的风险。

二、国有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健全国企财产风险控制制度

在国企中建立健全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和财务控制制度,是国企提高财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健全财务控制制度体系时,要严格按照国企内部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严格遵照层级要求健全财务收支的审核和审批制度,明确责任制度。与此同时,对于国有企业的财会工作人员,要求各部门明确好自己在企业管理中的义务、作用和应当承担的责任,赋予对应的职责和义务;另外,要构建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有明确的规范文件,使规章制度完美运行,并且形成系统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有效规避财务风险。

(二)强化管理,减少国企负债压力

首先,要采取优胜劣汰的方式,淘汰不发挥自身价值的财务人员,以此减轻国企负担,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降低国企债务压力,改善国企现状,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其次,要做好企业资产辅助范围的界定和划分,要以大力发展国有企业为主旨,增强企业的发展动力,全面发展国有企业的辅助活动,扩大企业的新鲜血液,确定好企业的辅助资产,最大限度的减少企业债务压力。最后,要合理安排主辅资产,做好经济型补偿,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确保分离资产的合理性和真实性,最大程度的减弱债务压力,实现对财务风险的完美规划。

(三)建立现代化的企业财务管理主体

就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国企财务管理主体与责任制不明的状况,在进行国企财务风险管理时,首先要把国企的财务管理主体问题解决,明确企业法人的财产权,实现企业法人的财产权资本化与条理性。与此同时,要全面实现财务管理的多元化,明细企业的管理方法,划分好企业上下级别的区别,在实现利益关系的同时起到约束和推动作用,从而规避企业财务管理出现风险问题,其次,在进行国有企业财务的管理时,企业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对其债务进行审查,确保债务责任制,还可以结合多种方式,譬如:债务转化、债务重组或协商的形式来缓解债务带来的压力,为防止债务责任的推卸,要妥善处理好企业员工的债务问题,针对企业上下欠的各项债务都要进行及时清理,整理好入账记录,制定出适合国企的债务管理规范制度。

(四)提高职业素质,树立风险意识

伴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进行,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也在不断扩大,并且在国企中,收益和风险是成正比的,国企在高收益的同时也时刻存在高风险,假设国企在财务决策和运营过程中发生问题,就会使企业有财务风险,所以,要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心存财务风险意识,不断提高国企财务人员的自身素质,要以身作则,严格遵守财务的管理制度,尽最大能力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错误和失误,还要建立完整的财务信息系统,保障信息的流畅性,增强对财务风险的防范与预测。

三、结语

我国国有企业要重新全面的认识财务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熟知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合理调节企业财务管理现状,提高国有企业对财务风险的应对能力,从而提升国企的综合竞争力。并且还要做好资金规划和使用,严格参考财务管理的各个步骤,对投资风险、筹资风险、经营风险和收益风险拟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对国有企业的财务危机和财务风险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增强国企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使国有企业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中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李淑聪.浅析国企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J].中国集体经济,2012(10)

[2]陈旭玲.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5)

[3]张志阳.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及策略[J].商场现代化,2014(28)

[4]靳轲.浅谈我国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以及相应的防范措施[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07)

下载国企代持的法律风险(国企角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企代持的法律风险(国企角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企管理层收购的法律分析

    文章标题:国企管理层收购的法律分析自2002年6月财政部恢复了国有股权向非国有股单位转让的政策以来,管理层收购在国有中小企业已经获得认可;在2002年10月中国证监会公布的《上......

    国企心得

    国企与外企的工作心得 (2008-03-05 23:53:35) 标签: 校 园 转载▼ 分类: 工作随笔 07年毕业于经管工商,有好事者也许还记得我的ID(ximenzifq)。 大半年多过去,和师弟师妹们讲讲一......

    国企工作总结

    做好三个提升 促进办公室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办公室作为联系全处职工群众的重要“纽带”,是体现精神面貌的重要“窗口”,我们抓契机、促提升,在办公室工作中不断创新思路,完善机......

    国企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我叫,很荣幸能参加这次演讲活动,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青春在开磷扬帆起航》,在进入演讲主题之前,我要感谢开磷,感谢她给了我演绎人生的舞台......

    国企辞职报告(合集)

    国企辞职报告1尊敬的公司领导:首先感谢公司长期以来对我的信任和培养,给予了我一个发展的平台,使我有了长足的进步。如今由于个人原因,无法继续为公司服务,现我正式向公司提出辞......

    国企辞职报告(通用)[范文大全]

    国企辞职报告范文(通用9篇)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国企辞职报告范文(通用9篇),希......

    关于国企辞职报告范文大全

    关于国企辞职报告范文1尊敬的领导:我很遗憾自己在这个时候向公司正式提出辞职。来到xx公司也已经两年多了,正是在这里我开始踏上了社会,完成了自己从一个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

    国企自荐信)范文合集

    国企自荐信范文(精选多篇) 一、体制混乱 至今资产规模已达160多亿元人民币,发展是极快的。在公司发展过程中,尤其是1992年和1993年的高潮期间,公司似乎一夜之间突然设立了许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