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A024——10中期报告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2015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 重点课题(2015A024)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中期报告
陈光灿 王露
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课题的提出
国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根本。国民素质决定着国家现代化的速度和社会风貌。一切均可在人的素质中找到最初的原始因素。
本世纪是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信息社会,知识信息化社会必须以人的整体素质的高度发展为支撑,所以,今天的教育必须十分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个性潜能的开发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以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为主要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达到以上要求的重要举措。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表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育科学性、规范性、持久性和高效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半,有专家断言,到本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持久的痛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心理疾患将会像感冒发烧一样普遍,而且,心身是相辅相承和相互影响的。
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中心,是提升民族素质的重要环节,是人才质量的关键。许多人的一生并不缺乏才华、能力,却总是与成功、财富擦肩而过,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还不具备健康的心理,实践告诉我们:一切智慧、成就、财富、幸福„„都始于健康的心理。“一个人事业成功,只有15%取决于其知识和专业技术,而85%则靠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美 戴尔·卡耐基。中国科学院王极盛教授曾对2000年高考状元进行了20个因素在高考成功中的作用的定量研究,指出学生心理素质与学生的血液成绩有明显的相关性。因此,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学时期是人生发展、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最不稳定的时期,这一时期,这一时期他们自我意识在逐渐上升,叛逆思想加重,常常以个人为中心,作为处于 “青春期”的中学生,中学阶段是从童年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个体经历了青春期发育的生理巨变,也经受了心理发展的种种困惑、缺乏亲情的矛盾、人生道路上的挑战,他们都以旺盛的精力,吮吸着知识的甘露,思考着多彩的人生,寻找着自己心目中的友谊,追求着非现实主义的爱情,面临着职业选择,创业的艰辛,在这一关键的人生道路转折时期,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强。
青春期是一个变化很快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生理与心理发生很大变化:儿童状的身体变为成熟的身体,孩子气的人生观和行为发展为更成熟的态度与行为模式。这些迅速的变化会导致困扰、自卑与不安,有些会引起不良的行为,因此,这是一个“可预期,也不可预期”的阶段。此时中学生的身体症状检出率较高,即中学生在身体方面的问题较多,这可能与中学生正处于生长高峰进入青春期有关,尤其是女生的月经来潮易引起各种消极反应,因此,应进行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卫生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完全必要的。
青春期中学生的普遍行为如下
(一)渴望独立,厌烦他人的管束;
(二)以我为中心,反抗权威;
(三)追求独立自主,喜欢我行我素;
(四)渴望友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这一时期心理冲突最快、心里纠结最多、心理困扰最复杂,除因青春期发育所表现出的正常心理特点,还会出现许多心理矛盾,(一)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不一致的矛盾;
(二)情感要求释放与外部表露内因不协调的矛盾;
(三)认同危机,与成人认识差异较大;此时的中学生既有别于成人,但又非昔日幼稚的顽童,身体和心理加速成长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一方面是压力山大“危机”,科技进步、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职业流动频繁,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自然环境条件恶化、社会竞争加剧,人际关系更加复杂化等等,都给当代中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病率高,主要表现为:学习困难、情感障碍、抑郁焦虑、品行障碍、多动障碍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社会要求与心理素质不协调危机,未来社会的发展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中学生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环境及社会生活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等优秀的心理品质,心理素质不过关,什么都不过关。因此,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200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 “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学校要通过学习心理、人格心理、生活心理、生涯心理等辅导内容以及个别咨询、团体训练等辅导方式,使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有目的,有次序地强化。通过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民主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代进步的教育潮流,做时代的弄潮儿。
二、概念的界定
世界卫生组织(WHO)1946年在其《世界卫生组织宣言》中指出,健康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即: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还应有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只有当一个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在一种良好状态时,才是真正的健康。实际上,健康的观念已经由最初的医学模式转向生物过渡到心理向社会医学模式。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衡量个体健康的10项具体标准: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走路感到轻松。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是指学校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心理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是指探索、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各种途径上切实、有效的方法,防止医学化、学科化倾向,切实落实教育部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是指从农村中学实际出发,立足于农村中学现实来进行策略研究。
努力为人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发展基础,推动全民族的良好素质和社会的发展水平。
三、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而言。心理是否健康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社会生存和生活能力,也将关系到他周围人的生活和工作能否正常进行,美国心理学家卢格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和谐地同自己的同伴一起生活,能够驾驭自己的躯体,而且对自己的形象感到满足。”,从而奠定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的基础。
当代中国教育正在从传统走向现代,课程改革逐步深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得到落实,如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因材施教,这是一个越来越紧迫的任务。《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的意义在于实现育人的个性化,解决心理问题个别化,以避免学生主体地位落实后出现的负面效应,如:不敢管、不会管等不适应现象,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新形势的适应,这是本课题提出的教育学依据。
社会学认为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角色,而且呈现多元化特点。中学生心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小学到中学,从儿童到青少年角色转换迟缓和低度发展造成的。《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使心理健康教育“一切从实际出发”,推动学生顺利地完成角色转换,尽快地适应新阶段的学习生活,这是本课题提出的社会学依据。
(2)从人的发展理论、人本主义潜能理论角度。综合结合格结构中的五个因素【神经质(N)、外倾性(E)、经验开放性(O)、宜人性(A)和认真性(C)】及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通过班团活动、家访、校访、社会实践等辅助手段相互渗透。
(3)从高层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角度。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活动。”又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讲究实效,把形式和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及策略。”
(4)从课题提出的唯物主义理论依据角度。教育关注的是人的自主发展能力的生长和成熟,是教书和育人的工作,是心与心的交汇,教育是针对人、为了人的工作,所以教育要做好“针对人、为了人”的工作,就必须首先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以使教育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最直接的途径。
人的心理素质一方面是上天给予的,另一方面则是后天的家庭、学校、社会中的诸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这是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人的心理是发展变化的,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最终在发展中实现解决。《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旨在透过差异与差别的学生心理现状,确定教育的内容,把握教育的最佳的切入点与方法,这是本课题提出的心理学依据。
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的目标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与疾病;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充分发掘潜力;培养乐观进取、自信自律、负责守信、友善合群、开拓创新、追求卓越、不畏艰难的健全人格及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任务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研究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解决“育什么”的问题。对学生及家长提供有关的信息和指导,帮助他们了解学生在不同年龄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发展任务和应对策略,积极创设有利于农村中学生最佳发展的心理社会环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第二,研究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管理,解决“怎么育”的问题。依据一定的心理学原理对来访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提供帮助,运用有关的职业信息以及必要的测量工具为中学生的升学与就业问题提供指导。
第三,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探索在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与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帮助学生在自我认识、承担挫折、适应环境,以及学习、择业、交友等方面获得充分发展,增进积极的个性品质和活动效能。
第四,学科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探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对于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有效的疏导、调整和矫正,并对学生常见的轻微心理疾病进行必要的治疗。对于极少数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
第五、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策略研究,探索如何从农村中学生实际出发,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第六、个别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策略研究,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技能、技巧的研究。
第七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策略研究,探索对农村学生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方法。
(三)学生心理教育的内容
1、学习心理问题
2、智力开发问题
3、情感发展问题
4、意志发展问题
5、自我意识发展问题
6、人际交往问题
7、家庭关系问题
8、升学心理问题 课题研究的实施:
我校的《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课题为贵州省2015年度立项课题的重点课题之一,自2016年一月开题以来,经过了课题问卷调查(三式)共300份,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了解,得出了3000多字的调查报告,由李雪、尚罡进行了三次团队培训,进行教师、家长培训近300人次,讲座每月一次共10次,为研究工作夯实了基础。在结合学校实际,走创新之路,坚持教育性、全面性、主体性、整体性和保密性的原则,注重差异性兼顾科学性,提高时效性,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逐步促进农村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科学管理,注重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按照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总体要求,我们组织研究组核心成员(课题研究成员)、德育处(陈宗源、王红艳)、20位班主任老师教师共30多人参加了开题会议,组织学习了“‘十三五’规划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议”、“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课题秘书陈光灿对课题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聘请指导组的老师进行个别研究交流,积极参加课题研究培训。让多数教师明确“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要务”。健康是一项人的基本权利,获得最高水平的健康,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目标,是社会和谐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所以学校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教育的重要课程。学校倡导德育为首,安全第一,这就要求学校德育要从“心”开始,倡导德育心育化,形式多样化,内容实际化,同时要让广大教师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德育,也不能替代德育,德育也不能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中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合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心理素养、道德素养、思想觉悟的培养与提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健康成长。
我们在指导组的指导下,建立了校长负责的课题管理网络体系,由学校课题研究核心成员、德育处、教务处的相关人员组成课题组,召开研究组会议,落实了职责分工,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完善了研究制度,自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通过课题组落实课题研究的管理。课题组在学生在校期间每月举行一次集体研讨活动,这一年共进行了8次。平时,课题人员分别承担定点班的指导任务,作好实验研究参谋,进行观察、测查、掌握实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适时地进行分析、探讨,排除实验研究中的障碍以及出现的“高原”反映,推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实验研究。学校课题研究的规范管理,确保了课题研究目标能够落实,计划有效进行,既提高了课题研究的质量,增强了研究的实效性,实现了研究的广泛性。
二、充分资源整合,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
心理健康教育同德育一样需要载体。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是对一切可开发的教育资源的科学整合和利用,无论是对发展性心理教育,还是对补偿性心理教育来讲,都是良好的载体。我们努力结合学生发展性教育和补偿性教育的综合性特点,采用多种途径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的方法,激发学校心理教育的内在趋动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适、自我成长的综合能力。
1、优化心理教育的显性课程。根据课程设置,把学校的地方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倡导“和谐课堂”“人文课堂”、“绿色课堂”、“生态课堂”“廉洁课堂”“安全课堂”,一周一个主题,一般一个活动,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在多向交互中自主生成。要求上课老师必须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空洞说教变成有声有色、充满活力的课堂,创设课堂情境,将心理学理论知识通俗化,走进学生心灵,激起学生心灵的火花,让地方教材彰显特色,让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2、重塑校园文化。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隐性课程进一步活化,合理利用校园文化的渗透性和弥散性,科学地运用健康教育课程逐步稳定学生的情绪,有效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软约束。在学生阅览室中增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图书杂志栏,上面放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历代伟人风采》等画报及图书,让学生从中受熏陶;在教学楼的每一层安置一个图书柜,全校共安置了16个专职图书柜,明确由学生会一个人负责借阅管理;每个班级一个图书柜,内陈列图书300多册,班级图书柜20个共藏书约6000余册,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是书的海洋,“不愁无书读,只怕难挤时。”学生王爽爽这样说。用名人故事、成功名言、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引领学生成长;在每一层的校园文化广告中,设置名人画像、名人名言、中学生励志故事等100多付粘贴在校园的每一个地方,在校园广播站专设一周一专题的“心理健康大家谈”节目,目前已经播送30多次;在校园绿化地带,人行道旁设置类似“迎着朝阳当思我的梦想,踏着夕阳必想求学艰辛”等塑造健康的自我形象”的标语牌,教室、图书室、实验室等的墙壁、教学楼走廊上挂着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名人名言,力争让每块墙壁、每块画牌都在微笑,彰显开导功能,可以说“校园无空地,处处可育人”。在整个校园里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心理教育氛围浓厚的育人氛围,安置心理健康提示牌21块,把暗示性、引导性、警醒性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积极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3、打好阵地战。班会课、团的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实践过程中,我校教师不断调适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大面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各班的班会课都改变了以往只重视学习、突出常规、培养品德、安全教育等教育内容的原始性,有侧重的增加心理教育的内容。开设了一些适合年级特征的专题宣讲,进行心理思维的训练或心里品质的培养。一年来共进行了心理健康个别辅导200多人次,对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课程,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班级上黑板上方“如何对待荣誉,应付挫折”“今天的自满是明天的绊脚石”等,教育学生克服骄傲、自满情绪,巧妙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克服消极自卑情绪,调节和控制不良的心理;在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之处中,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对自己的个性加以张扬和完善,我的烦恼、露一手、我收获了一片好心情等,培养积极向上和愉悦的心态,改变错误的盲目的肤浅的认识,激励避免消极心理。
4、拓宽心理教育的广阔天空。我们坚持以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的形式,适时指导学生学习生活中必然的交往技巧、艺术,以美好的景和物及其事、人际关系的真诚营造学生良好的心理氛围,结合兴趣作文课题组学生写出了许多的真情日记,倾吐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学校举行的活动中,我们注重学生的身心体验,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兴趣怡情养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心理品质,人人悟出“我能行”的进取心,国旗下讲话每周一次,从不间断,共进行了30多次,校园广播一个星期一次,进行了40余次,心理健康教育专刊每月一期,统筹兼顾,进行了12期次;“祖国好 家乡美”系列活动每学期一次,感恩祖国、感恩老师、感恩父母、感恩家人活动一次,还有法制教育活动、仅对反邪教教育活动等等,通过活动来消除畏难心理、恐惧心理和自卑心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普及发展性心理教育的广阔的天空。
5、培养健康心理品质,以美好的人格建设教育载体。教师本身是一部心理健康教育的活载体。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时代正在深入人心,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教师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使自已的心情处于宁静,思路处于清晰,“宁静致远”,天天都是晴朗的,始终以欢快的面容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展示出教师的健康心理品质。“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当建筑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乌申斯基)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对学生起着引领的作用,一次严格的要求,让学生终身受益;一次爱心奉献,使学生一生铭记;着一身整洁的服装,能赢得全班学生喜悦的目光;一个俯身拾纸屑的动作,会换来整个教室的洁净。教师的每一个笑容、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是在和学生进行感情交流,把积极的情绪传递给学生,把向上激越的心态袒露给学生,把奉献精神展示给学生,用人格熏陶学生,用心灵塑造心灵,促进和帮助学生健全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完美个性,将会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奇效
三、重视学科渗透,努力开辟健康成长的渠道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受益主体是学生,全体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我们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为目标,充分挖掘学科的心理教育因素,发挥“心教”功能。首先,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每个教学环节都成为健康心理活动过程。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克服居高临下,构建无障碍师生“平行线”,做到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套帽子,不高压灌输。引导学生和教师一起去探求知识,培养激活学生的多维元素,让学生多视角考虑问题,鼓励质疑,虚心地听取每位学生的意见。在纠正学生的违纪行为时,尽可能满足学生人格尊重的需要,多信任、多肯定、多表扬,必要的批评则进行温和、善意和美丽的“包装”,使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获取信心,带着乐观、愉快、轻松的心境去学习。
中学生个性心理现象大致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可靠性的惧怕心理。胆怯、敏感这样的心理品质的学生既怕说错受到老师的批评,又怕说不好让同学笑话,所以没有十足的把握他们是决不会轻易当众说话,天长日久,他们懒于发言,害怕举手,无形中错过了参与口语交际的信心与勇气,如果偶尔几次说得不尽如人意,便会灰心丧气,与其站起来做丢脸的事活受罪,不如把她闷在心里,在沉默中消失。于是每逢口语交际活动,那一部分学生便被“我说不好”压抑了。
(2)肯X型的依赖心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一方面要尽快地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也给“默默无声”者树立榜样,让好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引导他们努力朝这一方向去做、去说。让能说的学生先行,让善言的学生做“向导”,因而谈不上有什么独到的见解。久而久之他们便形成了依赖心理。
(3)与世无争的旁观者心理。在我们的口语交际课堂上也有为数不少的旁观者,对口语交际的参与索然无味。他们似听非听,在不言不语中度过四十分钟。偶尔迫于点名,则支支吾吾地勉强应付几句,是好是差不假思索,使他们无兴趣与同伴竞争,面对同伴的挑战表现冷漠无情。
“小心翼翼地接触孩子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是教师激励学生交际活动的前提。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敏锐地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以真心呼唤真心,“这时心里的呼唤,这是爱的安慰”
(1)参与体验成功的喜悦。“人一旦有高飞的冲动,就决不甘于在地上爬行,这种高飞的冲动就来源于别人对自己的肯定。”(海伦·凯勒)因此,当你创造出一种利于激发学生交际兴趣的情境时,千万别忘了为这些自卑害羞的孩子营造一间“安全”的小屋。因为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就能够开启一扇紧闭的心灵之窗,所以老师转变角色要变主题为主导,树立平等意识,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多给机会,多加鼓励,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他人,不挖苦嘲笑他人,使学生在颇具安全感的环境中,释放心理负担健康的成长。
(2)为孩子拓展翱翔的天空。学生在站起来后受到全班学生的“注目礼”会很窘迫,很紧张,连原本想到的都忘乎所以。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不如给学生私下说话练习的机会,让胆小而沉默的他们在说话的自由空间中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让那些因“依赖”而常扮演观众听众的孩子动起来,创造并实现自我表达的目的。
(3)善于捕捉耀眼的瞬间。在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羞于启齿的学生也有其感兴趣,热血澎湃,情感冲动,急于表白的时刻。老师就要有睿智的“慧眼”,善于抓住这些孩子“眼睛一亮”的瞬间,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和求知欲,使他们经历“说话一点不难”的亲身实践,获得参与活动的幸福体验。
四、因材施教,关注有差异教育的多样性
根据研究课题的定位,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要使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最大效益,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对待,尤其要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我们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拥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使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完美地展示出来,视差异、独特作为资源开发的切入点,已经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风景,突出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让每一位教师都深入学生,走进学生心灵深处,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年龄、性别、学习、思想和心理)等,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做好个案研究,收集积累资料,总结提炼精髓,增强个别教育的实效。
(1)从观察学生入手,选摄外显现象。人的外显行为是映示心理的镜子。人是通过行为的表现,在向他人陈述着心理的某种需求,表达着情感和情绪。由于家境、生活、自身的学习状况等原因,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也是必然的,要充分掌握学生心理行为的第一手资料,要多长一个心眼看留心学生,要敏锐地观察学生学习到困难时,经受挫折时,在得到批评和赏识时,在与同伴相处时,在参与学习和艺体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发现微妙的变化,“细微深处见真情,”尤其是突发性行为的观察和个别性差异观察,把学生的言行举止,情感变化,情绪表现成竹于胸。
教师要做细微工作的有心人,倡导写好观察日记,真实地记录学生心理的外显行为、揣摩过程,实录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发展过程,记录成功的教例,写下自己的深层思考,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形成有效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探索的“创造实验室”。
(2)从了解学生入手,走进学生心灵。“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世界——一个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真正的、独一无二的人,才能与学生建立起精神上的微妙关系,才能与学生沟通心灵,了解学生,点燃照亮学生生活的全部意义和他们欢乐世界的明亮火花。因此教师要细致入微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兴趣、爱好的选择,价值需求,对社会,对学校,对老师,对教育教学的评价。
走到学生中去,从学生中来。教师主动地亲近学生,要“蹲下来”,俯下身子,真心与学生交朋友,做学生“具有共同思想的志同道合的同志”,像学生的同龄人一样与学生进行精神上的交流,与学生拉家常,谈趣事,交流思想,倾吐心语,推心置腹,理解学生的思想和内心感受。教师在学生的面前放俯下身子,放下了架子,学生也就自然地走近老师,不畏惧,不拘谨,无顾忌,而把老师当作自己信赖的长者,亲密无间的朋友,向老师敞开心扉。
教师想方设法接触学生,开辟多种途径了解学生,是洞察感受学生心灵的前提。要深入研究学习《心理学》、《教育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水平,通过外显行为正确地揣摩学生的心理,正确地预测学生情感变化,从而达到有针对性地,有个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从尊重学生入手,播洒心理阳光。“一个孩子一个心灵世界。”开启智慧的钥匙,开启学生的心锁教育尤为重要。学生的心理品质是具有个性特征他们有自己的独特情感思维,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自己追求的理想,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老师要走进学生心灵的广场,通过合适的方式接触学生的心灵世界,访问学生的家长,了解学生身边的好朋友,在班级中设心理咨询信箱,与学生进行书信来往,与学生进行无拘束谈心,邀请学生上老师家做客,以此拓宽与学生接触的途径,听准学生的心声,分析学生不良心理行为成因中,酝酿出“对症下药”的良方,自古道“解铃仍需系铃人”,只有老师敞开爱的胸怀,给他创造解除心头伤痛的环境与条件,给其父母般的温暖,抚慰孩子的心灵,在孩子的心田撑起一片蓝天,让孩子感受到“人人为我”,感受第二太阳的温暖,让有个性的教育如温暖的阳光照亮孩子的心田。
五、突出教育主体,注重“自助”与“互助”有机结合
有实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绝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就事论事。课题研究重点力求从个体心理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个体身心因素与外部环境的制约性、协调性等综合因素出发,全面把握和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采取相应的教育与辅导对策。运用学生自己的力量开发潜能培养健康心理,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重在寻求“自助”的动力和内驱力,让学生以主体身份直接参与这一活动。一线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教育避免消极负面,注重教育艺术的提高,小切口、大收获,力求“牵一发而动全身”,解决学生心理的虚假现象,克服假性接受,提高实效。以心育“心”,以情育“心”,以境育“心”,以趣育“心”,以爱感化、内化、转化学生,让学生感受“第二太阳”的温暖。
教师都要在培养学生的成功欲和自信心上下功夫。
1、相信自己我能行能行。
2、敢于张扬,赢得赏识。3提高自我,诚信待人。
4、战胜自卑,勇于发言。
5、循序渐进,体验成功。信心的获得来自于对过去成功的体验。因此,树立自信心的关键一步就是让自己体验到成功。体验成功的诀窍就是为自己确立小的奋斗目标。比如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定时复习功课等等。当每一个子目标完成时,都要奖励自己,如看一会儿电视,听一段优美的音乐,吃一个苹果,买一本向往已久的书等等。这样通过一个又一个子目标的实现,就越来越接近成功,实现自我控制,更容易获得成功,增强自信心。
6、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跌倒了爬起来。信心不足的学生害怕参加各种集体活动,担心自己在活动中表现不佳,行动方案失败而被他人讥笑,因而士气不振,意志涣散,耐挫力差。一定要注意克服怯懦、优柔寡断等不良意志品质,鼓起勇气,大胆参加班级活动,进而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培养看齐仪识,见贤思齐,虚心向别人学习,尽力做好每一件事。高唱《重头再来》,开阔眼界,增长才干,丰富人生阅历,增添成就感,提高耐挫力,激发和巩固自信心。
六、搭建家校教育平台,构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
“一个父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 ——美国教育家赫伯特,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依凭血缘优势有其学校难于匹敌的优势,是可开发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心理教育的关键是赢得家长的配合,因此,学校心理教育延伸到家庭中去,提高家长的心理教育意识。重点是:一是向家长宣传心理教育的知识;二是引导家长自觉了解子女学习生活的心理特征及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三是向家长反映其子女的心理动态及出现的具体问题,使家长与学校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心理教育工作。召开家长座谈会,每学期两次共四次,举行家庭教育讲座,开展家庭教育作文竞赛等内容。四是开设悄悄话信箱,通过学生师长之间“传鸿”,开展“师长对话录”或填写“师长联系单”,按学生个案归档,制作学生成长记录袋。五是通过“学生心声”、“家长心语”、“教师心扉”讨论心理健康教育的热点问题,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展示研究成果等。使家长们对心理教育产生共识,心理教育在合力教育中生成,突破校园界限,扩展到家庭、社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结合的网络系统,成为全社会都关心、支持的工作,学校、家庭、社会共筑心灵的长城。
课题研究成果:
1、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的实验研究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得到了教育界同行的认可、赞同,实验研究过程中教师撰写的经验总结、论文有7篇已具雏形,陈光灿——《农村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成因及应对策略》 王露——《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发掘和利用》 李雪——《浅谈后进生的心理障碍及矫治》 尚经胜——《关爱·理解·启导》
李政——《中学生课堂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尚罡——《刍议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张永——《发展为本,追求健康与快乐的体育课堂教学》
学生健康教育讲座(单行本)正在修改中,《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初具规模。
2、课题研究制度已经成型。
3、教育主体的“助人”与“自助”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并获得了有效的方法、手段、途径。
4、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断增强,师生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学会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发展自我,拥有愉悦快乐的心境参与学习,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教师工作负担不断加重,从事课题研究难以有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课题组成员全靠挤时间从事研究。
二是教师未受过大型培训,课题研究只能是摸着石子过河,边学习边研究,边成长,核心成员难以静下心来研究。
三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不多,我校仅有本专业教师二人(彭伦智、李莉),后期培训合格人员三人(王露、陈宗源、陈云),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亟待培养,才能跟上时代的需求。
四是接受的指导很少,有时是懂非懂,一知半解,再加上个别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在家长培训过程中,偶遇抵触家长。
课题研究的打算:
一、通过正常渠道对研究组成员进行变更,增加研究力量,注入新鲜血液,使课题研究永远进行在路上。
二、拟采取走出去引进来,借鸡生蛋等形式,把课题研究逐步转化为全体教师的共同行为,增大研究面扩展受益面。
三、加大班主任、专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力度,多渠道争取经费,购置相应的设备,为课题研究创造更加优越的条件。
课题研究的体会:
我们的课题研究是在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专家的指导下,在市教科室领导和校长的领导下进行的。学校为实验研究投入部分的资金,建立了激励机制,购置了装订机,彩色打印机等研究基本材料,为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研究创造了条件,使我们的实验研究在正确的轨道上正常运行可以说,领导的重视和参与是我们的实验研究,取得理想成果的重要保证。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为我们学校推进和发展素质教育展现了广阔的前景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健康的重要部分,是素质教育乃至现代化教育的重要部分,毋庸赘言只能加强,不能忽略,教育,从“心”开始,心理健康教育从点滴开始。
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全体性、差异性、主体性、整体性、教育性、保密性原则,作为一项复杂的教育系统工程,突出科学性、知识性、专业性和技术性。从根本上提高农村中学生心理内化的能力,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益,这是我们的希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些只是一年来我们的工作取得的一点成绩,我们将迎难而上勇往直前,为在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一条新路。
2017年3月14日星期二
第二篇:规范农村中学生汉字书写策略研究中期报告
《规范农村学生汉字书写策略研究》
课题中期报告
课题组长姓名::巴合提古丽 课题主持:巴合提
组员姓名:马迪娜、沙黑达、于晓、勒加娜提、沙依兰、玛尔帕努、王德利、库丽沙勒塔娜提、巴合提、江阿古丽和加依娜尔
撰写报告时间:2014年3月1日 高珍珍、乔丽盼、库加娜提、舒格拉、郭靖、一、问题提出的背景与理论价值:
(一)我国当前写字的教育状况:
汉字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与素质,记载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最直接的传承者,重视汉字书写是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传统。但面对个人电脑的逐渐普及,网络及其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汉字书写受到的严重冲击已成不争的事实,正常书写能力的普遍下滑,正演化成中国社会一道刺目的风景。中国的教育专家、文化学者、政治官员及普通百姓于是变得不安和警惕起来。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因此我们为民语部高中学生写字教学要使学生学会写铅笔字和钢笔字,具有正确书写汉字的基本能力,即写字的姿势,握笔的方法,运笔的顺序,字体的结构要掌握。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是所有教师的共同任务,教师应在教学中明确对学生的写字要求,要特别重视学生日常写字的规范性。各科作业都应要求书写规范、认真、端正,真正做到提笔就是练字,全面提高学生的写字习惯、基本的写字技能,成为教师教学水平、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主要成员及分工情况)
主要成员由:高一年级于晓、沙黑达、巴合提古丽和马迪娜,主要针对高一年级的学生书写情况进行策略研究。
高二年级沙依兰、库勒加娜提、乔丽盼和高珍珍主要针对高二年级的学生书写情况进行策略研究。
高三年级沙勒塔娜提、巴合提、江阿古丽和加依娜尔主要针对高二年级的学生书写情况进行策略研究。
最后的总结是由巴合提古丽撰写结题总结制作课件,巴合提主持演讲。
二、要主原因:
(1)社会对汉字规范书写要求不高、也不重视,学校忽视了汉字书写教育,造成汉字书写不规范。
(2)学生多是农村,在乡下没有好的书写环境,家长不重视或不懂指导,导致缺乏书写在家庭中的训练。
(3)学生认识不到位,认为字写得好不好无关紧要,只要学习好就行了。
(4)电脑的普及,网络及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汉字书写受到严重冲击,正常的书写能力普遍下滑。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能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既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也是学生们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的重要基础,更是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及基本素养。
(二)能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 有一位心理学家讲:“调整学生的心理素质,规范行为有两种好方法:一是练平横木;二是练习书法;我们当今中小学生天性好动,意志单纯,缺少耐力,而书法艺术的学习,并非一蹴而就,更无捷径可言,只有认真从一点一滴学起。认真临摹,由笔画到结构再到章法布局,不断临习创作,在学习中循序渐进,克服自身的躁性,来培养意志和耐力。可见,学习书法艺术是磨练坚忍不拔意志品质,培养持之以恒精神,克服浮躁情绪的最佳方法。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创设良好写字教育环境,大力促进教师书法水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写字状况,进行写字教育,着重钢笔书写训练。培养学生把字写得准确、工整、美观,即培养学生的写字素质、道德素质,审美情操,健全学生人格。同时让学生热爱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并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写字水平和审美水平。
五、课题现阶段的主要成就:
(一)课题研究成果与反思
1、坐姿及执笔姿势很不正确。
许多孩子在写字前的坐姿不正确,有睡觉的,有趴着的,有弯着的,有扭着的。大部分学生没有田字格中范字的习惯,往往是拿起笔就写,写出的字东倒西歪,很不规范。执笔的姿势也多种多样,有竖直的,有握拳拿笔的。培养他们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关系到写字的质量,也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要衡量一个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怎样,就看他是否有良好的听、读、记、写和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良好习惯,那么先就要着手重点抓好写字习惯的培养。
2、没有练习示范字的习惯,笔画和笔顺不正确。学生们在练字之前没有在意过规范字,也就不会按照田字格中的规范字去练习了。
3、家长和教师的影响
在生活中有些家长在办事写字时,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也是不在乎其书写质量,只注重是否正确和清晰度。久而久之,孩子便养成了错误的书写习惯。学校要求不严,一些老师的字更是歪歪斜斜,学校、家长对练字这一问题认识不清。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不管是家长、老师还是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不仅对自己的言行有所规范,对个人素质修养也有所提高
4、网络冲击的到来
现代生活,随着电脑时代的到来,人们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的字也越写越难看。习惯培养离不开实践,据调查,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仅仅需要二十一天,但必须坚持不懈。既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为何有的学生一年多了还不能改掉像坐姿不争这样的坏习惯呢?那就要善于引导学生转化为自己的行动,这就是“该怎样做”的事情了。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行动指导,要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在长期的教学生活中,我摸索出以下规范孩子的书写习惯的方法:
一、写字过程抓规范。
1、进行规范训练前引起重视。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我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道理,从思想上加以认同,只有明白了道理,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我指出了他们存在的问题,却没有给予他们正确改正的方法,这不是我作为老师的疏忽吗?
2、写字姿势练规范讲清要求 要求孩子写字时必须做到:(1)摆好姿势身子坐端正,背要直、肩要平、头要正、左手按本、右手执笔。,我把写字姿势的要领“头正、身直、臂开、足平”八个字和“一尺、一拳、一寸”三个一端端正正地写在黑板上,然后逐个讲解示范侧重执笔方法的指导。(2)量好距离,做到手离笔尖一寸,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边一拳。平时教学中,我主要利用书上的插图指导孩子观察,让他们知道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是什么样子。然后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
3、注重笔顺、笔画、运笔和间架结构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写字笔顺极不规范,画倒笔已成了一种常见的通病。汉字是一个个方块字,汉字的笔顺是有一定规则的决不能随心所欲,否则,就会感到不方便,不自然。掌握了汉字的笔顺,不仅可以提高写字的效率,还容易把字写清楚,写整齐,写美观。汉字的笔顺规则一般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先里头后封口,先中间后两边等。所以,当学主一开始描写生字时,就必须同步进行笔顺规则的指导
总之,不管写什么结构的字,都要体现出方块形这一特点。从学生开始学写字时,教师就要严格训练,使其掌握临摹的要领,下功夫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的能力和习惯。
二、教师示范树立榜样
教师先要练一手好字,然后,用这一手字去影响、引导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每一次批语,每一次板书、,甚至一个名字,都要工工整整地书写。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学生的一生,教师就是最好、最直接的模仿者。教师的板书、作业本上的批语无不是学生的字帖。教师的写字姿势规范了,写字水平提高了。学生呢,经常地看到老师写字这个活生生的标本,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要使孩子养成不用橡皮的习惯,除了严格要求外,关键要培养学生认真地一丝不苟地学习态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同时慢慢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做事的习惯,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好。
六、下阶段研究计划
开展“比一比,显魅力”的活动。
1、作品展示。定期比赛把全班好的写字出来,更好的营造一种写字氛围。让学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有效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2、开辟专栏。定期在班里进行隆重、规范的班内书法比赛,并对优秀者进行奖励,评出“小小书法家”、“写字能手”,让人人都参与到其中来,在全班掀起写字的热潮。
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这样,教师平时的督促就是显得更为重要,要通过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自觉的习惯。
第三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个策略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个策略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发展性教育,所以其策略应该能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以下几个策略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一、兴趣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兴趣对于有强烈好奇心的学生更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兴趣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突破口,兴趣策略应该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首选策略。兴趣策略的要求是:学校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认真调查学生的心理现状,研究学生的心理兴趣,想方设法地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正当兴趣爱好,进一步形成其良好的个性特长。比如,针对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可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穿插一些游戏节目;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可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组织适当的竞赛性活动;考虑学生对新事物好奇的心理需要,可以在教育教学内容中挖掘和增加“佚事”之类新奇有趣的内容。
二、价值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不是唯一的老师,我们激发、培养、维护学生的兴趣也不是唯一的教育目标,而是要在兴趣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事实上,在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中,也不可能事事如人意,但是许多人们不感兴趣的事,对人类是有价值的,必须去努力做好。因此我们在采用兴趣策略的同时,应该重视使用价值策略,从根本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价值策略时,可以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现实的事例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丰富学生的价值体验,让学生逐步认识学习、生活、工作等的价值所在;在选择活动内容主题时,除了一般的人生观、世界观的课题外,应当注意社会基本道德价值和科学知识价值的课题;在选择活动方式时,根据现在独生子女较多而他们的劳动实践较少的客观实际,可以开展能增长劳动经验知识的综合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在学生中开展“一分钱、一张纸、一本书、一节课、一天、一个人、一棵树、一个集体、一个国家…的价值”为主题的活动,培养学生爱劳动、爱科学、爱集体、爱祖国、爱生命的积极情感。
三、态度策略。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另外,学生对待当前事物的态度又是其心理特征的集中体现和反映,是学生心理状态的“晴雨表”,关注学生的行为态度既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现 状,又有利于我们帮助学生及时调控自己,以保持良好的积极心态。所以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积极求知和不断探索的态度是引导学生成才成功的关键性策略。我们在实施态度策略时,除了教育学生有认真、勤奋、谦虚、谨慎、合作等态度外,特别要重视培育学生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开拓进取,勇于争先的积极态度。例如,学生除了完成教师的计划任务后,应该根据自己的学习现状,寻找新的学习问题,确立自己的学习计划目标,扩展学习范围,提高学习层次;完成教师的作业时,不是敷衍了事,而是认真领会老师的训练要求,以“训练即创造和体现自我价值”的态度,努力达到老师的训练目标。
四、群体策略。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象的表达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环境塑造人”深刻地表述了环境对人的作用。现在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已越来越深入越来越重视,从教育来讲,大的方面要建设教育的大环境,包括教育的政策法规、规章制度、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等许多内容;小的方面要营造学校教育的小环境,包括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班级体建设等诸多内容。在此,所要论述的是对学生影响最直接最大最深刻的班级体建设方面的一些策略问题。在实践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培育所在班级的团结奋进、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因为在这个集体中迅速健康成长;应当旗帜鲜明地鼓励宣传班级的优势、正气,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因为在这个集体里大有前途;必须有效地抑制班级的劣势影响和非正式群体的负面影响,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班集体在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五、余暇策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既表明了学习的成功道路,也说明了学习的艰辛。在中国历史上,自开科取仕以来,不知有多少学子在书海里浩首穷经,耗尽毕生精力。于是,学习就是“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必修课,“学习就要吃苦”成了天经地义的事。现在,我们的学生因为应试而苦苦煎熬,许多幼儿园里活泼、聪明的儿童,经过一段时间的学校教育后,变得僵化、缺乏灵气。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如此严重的压抑,要实施真正的创新教育,就必须解放学生,还给学生学习自主权,留给他们自学时间。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余暇策略极为重要。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以培育学生的自学精神、自学习惯、自学能力为目标;以学生最进发展区为出发点,学生能独立完成的,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老师也只能引导为本;以学生的承受能力为基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避免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忙于应付的局面出现;让学生有时间有精力有条件执行自己的学习计划,做他们自己喜欢的事情,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
上述策略各有侧重,兴趣策略重在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解决教育的“突破口”问题;价值策略侧重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处理学生发展的原动力问题;态度策略着眼学生现实中求发展的行为习惯,调整学生现实与未来的关系问题;群体策略立足于学生发展的人文要求,处理学生个人发展与集体进步的关系;余暇策略是以学生自身发展为根本,处理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关系。因此,教育中应根据学生发展实际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策略。
第四篇:浅谈如何加强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加强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王 赐 红
(甘肃省陇南市礼县雷坝乡初级中学邮编:742218手机:***)摘要: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很难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这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和教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而更为严重的是,近几年来,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通和矫正而爆发的恶性校园事件呈上升趋势。所以,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要切实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我国著名德育专家,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詹万生主任也指出:“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人们普遍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也日趋频繁。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变化使他们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所面临的心理行为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些心理行为问题只依靠传统的说教式、单一化和公式化的德育是解决不了的。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往往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忽视意志、兴趣、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很难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这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和教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而更为严重的是,近几年来,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通和矫正而爆发的恶性校园事件呈上升趋势。所以,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要切实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一、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农村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行为现状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1)对自己评价较低,缺乏自信。
(2)情绪变化和波动较大,容易冲动。
(3)存在一定的依赖心理,缺乏目标或目标不明确,出现混日子的情况。
调查发现:有65%的人目标模糊,有12%的人没有目标,有15%的人有短期目标而无长远目标,有8%的人有长远的目标。由此得出,有大部分人学习缺乏动力,整天在被动的学习,因此效率不高,精神压力大。这也是农村中学存在量大面宽的学困生的原因之一。
(4)自控能力较弱,看待问题容易表面化和片面化。
(5)学习习惯、兴趣方面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的心理行为现状;
(6)冷漠、孤僻;羞怯、胆怯、羞涩;交往情感闭锁;
(7)攻击性强;敌视甚至仇恨。
(8)竞争意识不强;社会公德意识差,勤俭意识淡泊;不
(9)厌学、嫉妒;
2、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有以下几条标准:
(1)与别人相似
(2)与年龄相符
(3)善于与人相处
(4)乐观进取
(5)适度的反应
(6)面对现实
(7)思维合乎逻辑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状是:
(1)、教育主管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模糊,在学校教育中不能开设专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中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评价。
(2)、农村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重视程度低,往往停留在表面上,口头上。虽然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只是一个摆设,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3)、农村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和心理咨询教师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但农村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绝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来源十分复杂,而且很不稳定。以这样的师资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结果可想而知。
(4)、农村学校用传统的说教式、单一的德育替代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不是相互割裂和对立的,也不能相互取代。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应对挫折、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成长、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
二、加强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
1、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变评价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战略高度的位置。
要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要全体教育工作者达成共识,齐心协力,用制度作保障,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2、根据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确定符合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的目标和内容,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3、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板报、橱窗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4、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农村中学极度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几乎为零。而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是必要保障。
5、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
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心理咨询室,并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困惑,对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专业诊治部门。
6、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实践活动和案例教学方法,强调在活动中体验和调适。鼓励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教学。
7、建立学校与家庭密切联系与沟通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教师家访等各种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发挥家庭的作用,使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面对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农村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解决中学生存在的普遍心理问题,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教育研究,2002,(7).[2]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8.[3]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9.
第五篇: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与心理的发育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有的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再者,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占多数,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隔代抚养等,都使他们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在此情况下,如果只重视学生知识教育和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必须对中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这样预言: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近几年来,青少年学生出现心理不健康或心理障碍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不健康类型在不断增多。其主要表现在:
1、心理承受能力差,自信心不足,缺少意志和毅力。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风险和挫折是人生中难免的事,敢冒风险和战胜挫折,这才是人生应有的品格。当代中学生,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父母的过分宠爱、激烈地学业竞争、教育欠缺等;由于青少年学生特有的天真幼稚,他们对复杂艰难的现实生活缺乏心理准备,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心理疾患,抗御挫折的能力比较低,缺少战胜因难的勇气和信心,经受不了批评,遇到挫折不是勇于战胜困难,而是逃避困难,失去信心,甚至遇到挫折后感到压抑,有的甚至因为一次突如其来的打击而神经失常,或走上轻生的道路。几年前曾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中考在即,青岛的秦先生永远看不到女儿走进考场。他的正在读初
三、本应有着幸福未来的女儿小丽,却因为父亲批评她上网耽误复习,赌气喝下半瓶农药,永远离开了人世。
2、人际关系不协调,自私狭隘,虚荣心强。调查中发现,不少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好,他们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女,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差,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人际关系不协调。部分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庭——学校两部曲”,“家庭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音乐”,自闭的心态使他们完全忽略了人际交往,终于有一天发现“我总加入不
进同学行列之中”、“我感到孤独、寂寞”、“没有人愿和我一起玩耍”等等,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有恐怖感。有些学生,缺乏包容开放意识,学习、生活上只能听恭维,不能听批评,只能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过自己,对强于自己的人,常常犯“红眼病”,当面冷嘲热讽,背后挖苦打击。对有小错或有负于自己的人,常常斤斤计较,甚至怀有报复心理;目前学生中存在的同学间产生矛盾,不找学校、老师调解处理,而找社会人员报复对方的做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者的认识问题。目前,我国至少有3000万到5000万孩子存在行为问题,这种状况令人担忧,可部分教育工作者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的教师,思想仍未完全转型,仍把眼睛盯住学生的分数,很少甚至没有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健康。在错误认识的支配下,本该用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节在运行过程中被打了折扣。
2、师资队伍建设问题。首先,农村学校没有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多数学校临时安排一名老教师顶岗,或有其它学科教师兼任;由于这些教师半路出家、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常常是捉襟见肘,困难重重。其次,心理健康知识在广大教师中普及率低,师资培训跟不上,面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是爱莫能助,束手无策。另外,有些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本身就存在着心理问题,诸如脾气暴躁、情绪反复无常、缺乏宽容忍让意识、萎靡不振意志消沉等等,这种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3、家长素质问题。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生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获取的。现在,许多家庭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忙于发财致富,工作之余忙于喝酒、打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自身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更有许多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导致孩子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孩子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子女在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素质方面的需求和培养却置之不理,其结果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对家长采取了能骗就骗,能瞒就瞒,最终受害的是孩子,他们的心理必然会不健康。
4、早恋问题。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目前部分研究人员把中学生的早恋称之为初恋)问题的产生。由于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再加上媒体的传播,这种现象越来越突出,调查
中发现约四分之一的学生有“总是想看到他(她)”、“我总想和他(她)在一起”、“我和他(她)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甚至 “我暗暗喜欢上了我的音乐老师”。由于他们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了心理病态反映——常常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下降。山西省16岁的中学生张晓红介绍早恋带给自己痛苦回忆和难愈的精神创伤时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二班的小王,我们在一起感到有无穷的乐趣,可是没几天,放暑假了,我见不着他,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感升在心头,我觉得自己爱上了小王,整个假期,我像丢了魂似的,终于慢慢熬过了假期,我为他献出了自己的初吻。可是自从和他好上后,我的学习成绩是一团糟。毕竟我们没有那么多的精力,他高考落榜了,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总有一种负罪感。我是一个坏女孩,是我害了他,我不该这样做,真不该,我想这种痛苦,这种内疚将伴随我一生。
5、社会环境污染问题。青岛大学医学院心理学教授、青岛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王冠军说,儿童心理状况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社会不良信息是造成儿童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诱因。由于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使少年儿童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祸根。就目前情况看,青少年仍然是网吧里的主要消费者,为了追求利益,网吧老板们给他们推荐播放或玩一些凶杀、色情的东西,青少年中毒以后,便开始打架、敲诈、抢劫、偷盗等等,寻求刺激,寻找上网和挥霍的财源。2008年4月20日晚,14岁沈阳女孩小颖(化名)被网友曹某多次强奸,同伙4人被判刑。
三、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农村中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年龄特征、个性心理不同,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也应随之变化;不仅需要学校、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携手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主要途径有:
1、教育者要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在智力、品德、身体诸方面的开发与养成,这早已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也被教育实践所证明。多数发达国家在学校开办了心理训练中心,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心理患者提供治疗帮助与服务。我国的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的部分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地有声有色,总结了不少经验;但对于相对闭塞的农村学校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究其原因,应试教育难逃其咎。想当年,个别领导为了政绩,为了追求升学率,一切为升学开绿灯,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现正在逐步纠正。
爱因斯坦说:“只教人一种知识、技术是不行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的人格。”教育者要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就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
2、加强专业培训,提高教育水平。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应有计划地在师范院校中开始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教师,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的师资保证;要通过教师培训提高在岗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知识,教师在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上,开足开齐心理健康教育课,并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才能更好地落实教育计划,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3、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厌学是现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问题,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学生心理得到健康调整。教师教学方法不灵活、嘲讽、相互间缺乏心理沟通,都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抑。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消除师生心理障碍的关键,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学生就会喜欢上你的课,学习就有了兴趣,学业成绩也就随之有了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就会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4、优化心理品质,改变评价方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弱点和不足,每个人都有受到他人肯定和尊重的心理欲望,中学生更是如此。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用“放大境”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在第一时间给予鼓励和表扬,逐步树立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视缺点,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改正缺点,完善人格。不少学生的自卑心理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个别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等生不管不问,对学困生全盘否定,出言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思想和心理压力,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要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这就要求学校缩减学生考试成绩在学生综合评价中所占比例。目前,烟台市中小学推行的学生考试成绩等级制评价就是一条很好的评价方式。
5、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和社会环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口头说教是不行的,还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和教育。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无时无刻不在触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使学生在愉悦中受到教育,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据调查: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社会不良现象对其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湖北某县一个中学生因看到过多的社会阴暗面心理承受不了而自杀身亡。因此,社会各界和社区村庄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与学校、家庭共同编织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育人网络。相关部门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侵袭,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只有为青少年成长构建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掉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正面宣传力度,才能培养和造就好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
6、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和社会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家庭教育和影响也非常重要。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他们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着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彻底改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能力,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磨练意志,增强自信; 要重视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大对家庭文化生活的投入;要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育方式可直接导致孩子心理疾病的发生;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对学校老师反映的意见,要正确对待,既不要袒护孩子,也不能拳棒相加;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健康的内容,如金钱至上,甚至对社会阴暗面当着孩子面横加评论;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
7、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室工作,配备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进行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老师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要给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除心理咨询外,学校还可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等。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全社会都应高度重视。政府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抓紧抓好;家长要提高认识,配合学校做好工作;使少年儿童都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为将来踏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