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的研究报告

时间:2019-05-15 14:36: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的研究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的研究报告》。

第一篇: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的研究报告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1.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以人为本的民主教育理念示明,人的心理素质是“社会人”的精神载体,是构筑人的其他素质的支柱。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促进每个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无论是关键所在,还是当前学校教育中薄弱环节,都集中反映要在扎实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要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2.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能适应于新世纪竞争的人才,需要具备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三方面全面发展、和谐统一、构成完善人格的整体。

学校是培养新型人才的摇篮,作为基础工程,我们必须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宽松和谐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3.学生心理现实呼唤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大约有1/5左右的儿童少年存在不同程度外显或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事实告诉我们,现在学生所谓的课业负担过重,其实不只是因为课业负担过重,更主要的是心理障碍所致,减轻学生心理负担,亦是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⑴学科渗透策略。小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渡过的,课堂学习是小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因此学科渗透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学科渗透通常较亲切自然,潜移默化,易于被学生接受,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语文课本中有一大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材料,如:《徐悲鸿励志学画》、《卧薪尝胆》、《给予是快乐的》、《掌声》、《爷爷的芦笛》、《说勤奋》、《小鹰学飞》等课文的教学,使学生获得了精神和心理的双成长:勇敢地面对人生挫折、在困难面前自尊自强、快乐地给予、克服自卑、勇敢地面对恶劣环境、坚持不懈等,一系列良好的心理品质在阅读中得以内化。

学生在学习《平行四边行的面积计算》时,通过情境创设、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让学生学会认识自己的优势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体育课《掷轻物》的教学,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听从指挥、相互协作的重要性。

音乐课《在动物园》,学生在体验、参与音乐活动中,领会了多声部节奏的和谐美,领略了音乐动物王国的美。

科学第一册《我们穿什么》有关布料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假设、设计检测方案、并进行反复交流、讨论、和相互质疑,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大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活动陶冶策略。活动是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班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陶冶、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定期召开“学法交流会”,让学生关注自己学习方法的优势和劣势并进行自我调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竞争、敬学精神,学法交流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家长的配合下,开展了“生活自理比赛”和“今天我当家长”活动,并通过“家庭与学校双向联系表”来进行调控。

在实验班中开展了轮流当干部活动,设立“值日班长”、“值周班

长”。通过这样的活动,调动了全体同学的积极性,为每位同学提供了当一次班长的机会,让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经常有转换的机会„„这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特点。有学生在总结中写道:“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多次经受这样的角色转换,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胆量,消除自己的羞怯感,更重要的是,长大后,容易适应社会。”

办班级《心理健康手抄报》,《学习方法报》,内容自选,题目自定或以主题班会为内容,每人一页,每个同学都参与,自己设计版面,自己插图,自己抄写,最后装订成本,供全班同学传阅。有的学生还利用自己会电脑的特长,利用电脑打字、排版、插图。通过办报,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动手操作、驾驭文字、猎取知识、选材、编辑、排版、设计等多方面的能力,也为学生提供一个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园地。

开展新闻采访、节目制作活动。同学们自编、自导、自播,展示校园内外丰富的学习、生活;实验班小记者们采访来校的领导专家,那么举止文雅、谈吐流畅。

实验班开展五彩缤纷的活动课。“编织多彩世界”、“感悟书韵”、“树叶贴画”、“做拼说玩七巧板”、“惜时之铭”等活动课,让学生徜徉在实践和艺术的天地,变得心灵手巧。

开展扎实的体育节活动。广播操比赛英姿飒爽,秋季田径运动会精彩纷呈,冬锻运动会红红火火。像棋赛、围棋赛、乒乓赛小试身手。学生个个踊跃参与,人人不甘落后。在活动中培养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

⑶家校沟通策略。家庭环境、家长的行为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通过家长学校、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自身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教育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我校是江苏省优秀家长学校,每月授课一次。在授课内容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有关心理教育方面的:《情商与家庭教育》、《做一个追求高尚的公民》、《失败是一个最终走向成功的过程》、《共“架”心桥》等。2003年,我们有请来了北师大成功教育研究中心陈锋主任为全校家长作《走进孩子心灵》的报告,并开展了现场心理咨询。通过一系列活动,提高了家长的心育水平,最终直接影响着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

2.研究提高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采用“心灵对话”,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同时,要着重探讨采用那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喜、怒、哀、乐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情绪,当遇到让你生气愤怒的事时,你怎么办呢?心理辅导课《当愤怒接近我们时》通过小品表演、调查明理、教给调节方法等提高学生的人性修养,让学生把愤怒化作歌声与微笑。

《烦恼来了怎么办》通过剧情表演分析、讲述与讨论、角色扮演、克服烦恼能力测试等,让学生很好地认识到烦恼的危害不在于烦恼本身、而在于对待烦恼的态度,使学生学会一些处理烦恼的方法。

《众人划浆开大船》、《我是最棒的》、《轻轻松松上考场》、《不和攀比交朋友》、《生活的色彩是责任》等心理辅导课,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参与。在参与中陶冶、在参与中提高心理修养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同时,我们办好了一张心理健康小报《心之语》,每月一期,给老师和学生补充心理养料。

我们为每个学生设立了自我完善卡。我们还设立了心理驿站,通过书信交流的形式,解决少数有心理困扰学生的问题。

案例:让大家都喜欢我学生A.男,六年级。三年前,刚接班时,班上很多同学都打他的小“报告”,内容不外乎打架、骂人、说脏话等。只要老师一找他谈话,他便马上大哭,而且大叫:“我知道同学们不喜欢我,老师也不喜欢我,大家都不喜欢我!”

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他很容易为一点儿小事发怒,因而和同学搞

不好关系。有一次课间,一个女生从他身边走过,不小心碰了他一下。只见他马上跑到小女孩的座位前,抓起她的文具盒狠狠地摔在地上,而且踩了几下。

针对这种情况,课题组对他进行了心理分析,认为发生上述事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孤独、自卑、易怒、敏感造成的。究其原因,家人自小过于呵护,怕他出事,因此,他从小接触社会、人群、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很少。上学后,父母对他的要求又很高,一不争先,父亲就要斥责。长时间后,便变得自卑、孤独、急噪、易怒。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采取了矫正措施:

⑴跟家长沟通,指出家庭教育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⑵促同学关心。老师要求全班同学学会宽容,并开展了《当愤怒接近我们时》《众人划浆开大船》等心理辅导课,使该同学学会了制怒、懂得了合作,并乐于合群。

⑶个别心灵对话。班主任老师多次找他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⑷用信心去期待。在老师和同学们充满信心的期待中,该同学终于改掉了坏毛病。现在已六年级,成了一个自信、开朗、合群、豁达、宽容的好孩子。他自己已感到“大家都喜欢我了!”

三、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观察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常常有一些外显的迹像,研究者都可以在教育活动自然状态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与研究,积累原始资料。

2.调查法。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要调查研究对像的心理健康情况,借以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索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方法。

3.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不设实验班和对比班,而是在具体的真实的学校环境中进行研究。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可适当引进实验控制的某些技术,以增强研究结果的说服力。

4.文献研究法。对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资料进行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成功经验。课题研究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支撑,我们在课题的确立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学习、翻阅,惊喜地发现

我们不是在孤军奋战,我们有许多不认识的朋友,我们在各自的岗位关注着学生的心理。我们看到了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我们善于学习、借鉴,不断汲取新的心理理论,开拓了自己的研究思路。我们订阅《校园心理》、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杂志,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法,来学习相关理论,树立全新的心育理念。

5、个案研究法。针对个别特殊学生,建立档案,追踪研究。

四、研究成果

1、课题带动,创设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老师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已开始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注意锤炼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些特殊学生的行为问题,也不再简单地归结为思想意识差,而注重从学生心理的角度去探究,从而找到教育帮助学生的良好策略,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2、造就了一支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队伍。

课题组的三位负责人,分别面向全市作学习心理、教师心理等方面的继续教育讲座,受到高度评价。课题组的老师有三十多篇心育方面的论文获奖或发表,其中《在挫折中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体育学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分别获全国优秀论文二等奖、省优秀论文二等奖。课题组成员有3人评为常州市学科带头人、5人被评为常州市青年骨干教师,3人被评为溧阳市、常州市优秀班主任。

3、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

专门途径:心理辅导活动课

心灵对话

心理驿站

心之语(心理小报)

学生自我完善卡(心理档案)

非专门途径:各学科渗透

活动陶冶

4、学生的心理面貌得到极大改观。

通过调查,学生的学习心理、交往心理、活动心理均表现良好。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意志力、自信心等大幅度提高。有十多位心理特殊学生,转化明显成功。

5、建设和发展了学校、社会、家庭综合型心理教育网络

我们建立起由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连心的纽带,通过“心理联系卡”、家庭走访、家长来校交流、家长参加心理教育活动、电话联系等多种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双方或三方、个别或集体相结合发展的“心育”,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与一致,扩大学校教育心理教育功效,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获得教师和学校教育、家长和家庭教育的合力。

6、营造了童真童趣的校园文化环境。

有“心”的投入,才会对“心”发生影响。我们让学生自己创造校园文化环境,校园墙壁上的每一句话都是学生心声的记录,每一副画都是学生在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生活写照,这样的文化环境足以体现出广泛而丰富的健康的心理品质。它作为反映学校全体成员心理上的特有品质,同时也给予学校全体成员心理上特有的影响。

第二篇:重组家庭家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重组家庭家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工作报告

南充市江东实验小学

“重组家庭家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是南充市“家校共育”规划立项课题。本课题研究周期3年(2012年5月 — 2015年6月),分准备、立项,实施、总结四个阶段进行。

目前课题研究研究完成了课题准备、课题立项工作,课题实施,总结的第四阶段“重组家庭家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现将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概述

“重组家庭家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的提出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很明确并且有着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研究的内容范围包括本班重组家庭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及在校表现以及重组家庭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生活、交友、娱乐等需求及导致心理异常的因素进行分析,干预,纠治,等等。研究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研究的步骤有条不紊,研究的过程做到每一个环节都细化,最终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一)主要研究内容

1、调查分析重组家庭小学生异常心理现状及成因。

2、探索促进重组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途径。

3、探讨家校共育对重组家庭学生异常心理与不良行为进行综合干预的有效办法。

(二)研究机制、途径、方法和原则

1、研究机制

(1)、建立研究网络,促进全员参与。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共同制定课题研究的制度,计划措施。围绕课题,规定每周一次的交流活动,提高教研质量,促进思想认识。(3)、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思想认识。

教师要了解和帮助学生矫正异常心理,必须重新认识并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地位,使自己由一个简单的行为判断者,管理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生活的参与者,需要一定的心理辅导的知识与技巧,才有可能帮助学生矫正异常心理,促进其健康发展。

2、研究途径

(1)、从家长教育入手

(2)、以学校教育为抓手,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3)、以社区教育为帮手

3、研究中采用的教育方法(1)、互爱教育法(2)、活动教育法(3)、兴趣促进法(4)、直面现实法(5)、注意转移法(6)、教学渗透法

4、研究原则(1)、理论联系实际(2)、适度性(3)、针对性原则(4)、实用性原则

5、研究人员组成

唐明:区教研室主任,课题专家顾问。组长:吴长英 主研人员:

袁甫:小学高级教师,参加过多项课题研究,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毛清泉:副校长,联系学校德育工作。苏于:保卫科长。

侯春丽:小学数学高级教师。文博:小学一级教师,班主任。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自2012年5月起至2015年6月止,为期3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12年5月—2013年8月)

学校在充分论证基础上,制定研究方案,填写课题申请审批表,报送上级科研部门,审批后,召开开题会,落实课题研究计划,成立课题领导研究小组,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加强研究过程的管理与指导,落实课题各阶段研究任务及要求,撰写调查报告,开题报告、研究方 案。

针对于重组家庭的学生,我对学校重组家庭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调查了重组家庭学生基本情况:

1、重组父母情况

2、重组父母对子女的关心情况

3、重组家庭学生基本概况

基本结论:通过对全校重组家庭部分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可以看出:重组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生活在重组家庭中的学生普遍感到不舒服、压抑;对人际关心处理上极为敏感;敌对情绪较重,情绪低落、焦虑烦操、性格偏执倔强者居多。

调查的结果分析:

1、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跟重组的家庭有着很大的关系,重组家庭背景下的小学生,对异父或异母缺少信任感,家庭成员之间存在信任危机,人际交往有自卑心理,导致其身心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不仅在智力、性格、情绪和社会适应性方面出现很多问题,而且也会导致精神异常和心理问题的产生。

2、重组家庭背景下的小学生很容易造成情绪的障碍,在学习生活中经常感到不塌实、焦虑不安、担惊受怕、注意力严重涣散;很多学生在没有家庭变故时非常优秀的同学,由于家庭的变故,变得不遵守规章制度、做事敷衍,经常溜出去上网,上课时魂不守舍,成绩直线下降。

(二)、实施阶段(2013年8月—2015年3月)

明确分工,进行实验,通过结对子、交朋友、走访,谈心,活动 等多种形式,探索重组家庭学生心理疏导的策略。

1、家校合作,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重组家庭学生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完成任务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通力合作,形成合力。我们的做法是:

一是彼此尊重。我们知道,班主任从家长的尊重中激起从事教育事业的崇高感和责任心,反过来,很多家长又能从班主任身上汲取教育的知识技能并为班主任的师德精神所感动。这样,家长与班主任结成和谐、融洽、互相信赖、彼此合作的教育同盟力量,共同完成把孩子教育成才的重任。

二是彼此信任。双方都要注意消除各种诱发心理障碍的因素,营造一种平等的氛围,才能在心理上、感情上接近和融洽,友好交流沟通才能顺利进行。

三是教育指导。我们定期对重组家庭的家长进行培训,教会他们如何做父母,指导他们如何倾听孩子的心声;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接纳孩子的优点与缺点;如何带动孩子参与家庭事物等。让父母学会接纳,宽容,理解和倾听,提高他们自身素质,让他们学会采用积极的、理性的教养方式,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即关心爱护孩子,又严格要求孩子,即理解尊重他们,又要对其不良习惯和错误行为进行严厉批评,既要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又敢于拒绝她们不正当的要求,做到“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

2:真心交流,化解学生内心的阴霾。

重组家庭孩子大多伴有对新家庭的迷惘、顾虑和担忧,甚至拒绝 与回避;作为长辈和老师要做倾听者和化解员。采用多形式的交流方式:如文字交流、活动交流、电话交流、讨论交流、家访交流等;特别是对于重组家庭孩子还要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氛围;还要讲究语言艺术。对话是以语言交流为工具的双向沟通,要想通过对话使学生得到心理的调适、心灵的感染和理性的感悟。

策略三:整体规划,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建立重组家庭学生心理档案,定期进行心理咨询和测试,全面了解和评估学生,改变他们错误的认知,逐步培养健康的心理。

2、加强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及时了解孩子跟父母的真正关系,解决孩子跟父母之间存在的矛盾,让互相之间真正有所了解。我们要求家庭成员之间每周必须有三次以上进行沟通活动,我们把它叫做敞开心扉家庭活动,同时每月进行一次亲子活动,增进彼此的感情。

3、我们有意识的培养他们“自律、自强、自信”的能力。围绕这一原则,在班主任配合下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如开展各种集体游戏活动,让他们体验集体生活的温情和快乐,陶冶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操。开展“畅想人生”活动帮助他们建立生活目标,挖掘他们的特长增强他们自信心,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监督中培养自律的能力。

4、树立信心,对于这些同学取得的进步及时进行鼓励和赞扬,哪怕只有一点点的进步也要对他们给与积极的肯定,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5、心理课的正常开设和心理咨询室的全天候开放,以及热线电话的畅通。

3、总结阶段(2015年3月—2015年6月),全面总结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将策略汇总。

三、课题研究的成绩

(一)重组家庭背景下的小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有一定的好转。

通过对父母和班主任的调查我们发现列入课题研究对象的同学,生活、学习习惯有所明显好转。

1、能够参与家庭事件的讨论和决策,对继父或继母的态度明显有所好转,开始接纳他们,并与他们建立比较亲密的关系。能够积极参与到家庭游玩当中,体验到家的温暖和幸福。

2、能够参与家务和校务劳动,参与破损的玩具、家具或衣物的修理或修补。能够跟父母和同学一起做游戏和运动,有积极的心态参与到集体活动当中,我们对父母的指导中,“两个动”充分得到了发挥和验证。不劳动的孩子性格不好,不运动的孩子身体不好。

3、在卫生,上网、乱用零用钱等方面都有所好转,能够体谅父母工作的艰辛,培养自己的艰苦。

4、通过各科老师的反映,这些学生迟到逃课现象基本杜绝,从作业和考试成绩来看,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课堂纪律和人际交往基本正常。

(二)重组家庭背景下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进步。经过课题组持之以恒的心理辅导,重组家庭背景下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明显的进步:他们的厌学心理得到一定的控制;持逆反 心理的学生人数有所减少;学生在强迫症状、恐怖害怕、人家敏感、偏执、敌对等心理障碍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缓解。

(三)重组家庭背景下的小学生的不良性格、行为得到了有效矫正

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一年来的研究教育转化,在我们所跟踪的研究个案,在课题研究前所表现出来的散漫、行为偏差、厌学、偏执、冲动、逆反等不良性格得到了一定的矫正。他们与家长、同学、教师交流的主动性有所增强,在学校能积极参加集体组织的活动,展现自己特长的一面,与家长、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亲密了,能理解父母、老师和同学,有心事、遇困难和挫折时比以前更爱找同学和老师帮助。集体荣誉感得到增强,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积极为班级争取荣誉,以前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自控能力差,懒惰、自由散漫、厌学逃学、打架斗殴等等,得到了一定的扼制。

(四)、家长家庭教育观念得到发展

1、家长首先受教育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家长改变了教育理念,自觉的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2、采用民主理解式的教育方式

课题研究出示家庭教育方式发生转变,家庭教育方式基本上是民主理解式的。

3、教育孩子“先做人”

父母教育孩子做正直的人。家长对子女做人教育严格要求,而且

大都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教育孩子要做正直的人、无私的人。其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着孩子,使孩子学习动力比较明确,学习后劲很足。

4、与孩子交朋友

放下家长的架子,与孩子平等相处,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就要将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包括尊重他的情感、他的意愿、他的选择甚至他的隐私。

四、课题研究的差距与改进建议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在班主任培训及班级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2、继续办好家长学校。我校要重视家长学校的建设,将对家长的培训纳入到学校教育工作中来,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双管齐下、步调一致、有机结合。

3、更加关注重组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建立重组家庭学生心理心理档案;二是开展团队拓展训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三是开展常态化个别心理咨询,个别咨询主要采取面询、信件咨询和电话咨询方式;四是开办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利用晨读、班队会、专题教育等时间在全校各年级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五是发挥同伴教育的独特优势,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现在,课题研究即将结题、验收,但对重组家庭子女教育工作仍将继续发展下去,不断提高教育效果。

第三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小学阶段正是青少年获得知识技能,塑造和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但由于诸多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的错位和各种竞争带来的压力,少年儿童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厌学、说谎、自私、任性、焦虑、抑郁、耐挫力差、攻击性强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挠。因此,学校应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在促进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以保证学生和谐健康地成长。

一、优化教师素质,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学生可以怀疑父母,质疑朋友,但很少有人否认教师。学生对教师的信赖不仅仅是教师能够传道、授业、解惑,更主要的是我们教师的奉献精神和人文素养吸引和教育了学生,以至于影响了学生的一生。教师的人格魅力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教师的素质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要求我们的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做到一要有丰富的人文素养。要认真学习,广采博览,具有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人文内涵,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而且可以在教育和引导学生时能引经据典,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知识的传授、思想的启迪;二要有宽广的胸怀。要关爱和尊重每一个学生,既能因材施教,激活每一个学生努力向上的内在动力,又能以长者的风度,宽容的态度,善待学生的言行,以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使他们愿意把老师当作朋友,愿意和老师说心里话,这样,我们教师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处于教育的主动地位,让一些潜在的矛盾消除在萌芽之中。三是要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要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能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和教育他们,处理好学生日常心理问题,解除学生心理疑难,让学生没有心理负担,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二、走进学生心灵,用教师的爱陶冶学生的情操

现在,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似乎越来越感到困惑:现在的孩子怎么了?有的很自私,有的攻击性强,有的一会儿张狂,一会儿又郁郁寡欢„„他们在宣泄什么?他们有什么不满?他们到底需要什么呢?或许,在这种充满诱惑的世界里,孩子的眼睛被迷惑了,孩子的心被扰乱了。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除了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关心他们的考试分数以外,对孩子又了解多少又关怀多少呢?他们缺少的是正确的引导,是内心深处的爱抚与慰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教师要从孩子的心理需求出发,从关怀爱护入手,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今年,我到一个班上去顶替语文教学,开始由于不熟悉,课堂上面对众多举手的学生,我只能照着花名册点名字。一次,当我点到卢宇飞这个名字时,全班同学都哄堂大笑。我感到很奇怪,在同学们目光集中的地方,我看到一个男孩子低着头慢吞吞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面对我的提问,他除了茫然地看了我一眼以外,就再也没有抬起头来。这时,一个女同学站起来说:“老师,他是我们班上最笨的学生,我们老师从来就不喊他回答问题。”听了这话,我的心一阵颤栗,再看看这个孩子,头低得更很了,我只好先让他坐下来。下课后,我找到了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了解情况,老师们普遍反映,他大脑迟钝,上课从来不举手发言,单元测试从没有及格过,平时下课也很少出去玩,大都是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并且说和他差不多笨的还有两个同学。

最让我感到寒心的,是在下一次的上课时,我对同学们说,认为自己是笨孩子的请把手举起来,话音刚落,我竟然看见三只小手从深埋着的头颅的旁边颤巍巍地举了起来。我的心像被针扎一样难受,人莫过于心死,这几个孩子不但老师同学们把他们看作另类,就连他们自己也从心里承认了自己的愚笨。面对这种情景,我激动地告诉大家:“孩子们,在老师的眼里,你们没有美丑、优劣之分,你们都是那样聪明漂亮,成绩不好,是因为前面有些知识没有掌握好,并不是自己愚笨的原因。”这时,我瞥见刚刚举手的三个孩子有的悄悄地抬起了头。于是,我便逐个走到他们的身旁,拍拍他们的肩膀,摸摸他们的头说:“人,要想让别人瞧得起自己,首先要自己瞧得起自己,要相信自己并不比别人差。”

在以后的课间时间,我尽量地和他们在一起,及时帮助和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是爱他们的。并且想办法从他们身上发现优点,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们,让他们逐步地树立信心。面对从未得到过的表扬,三个孩子脸上开始挂上了笑容,学习成绩也慢慢地有了提高。

针对这些心理有障碍的学生,作为老师不是给他们施加压力,强迫他们花更多的时间把学习成绩赶上去,而是要走进他们的心灵,尽可能地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多鼓励,多表扬,让他们知道自己也有值得骄傲的地方,帮他们树立自信心。相信,只要给他们一缕阳光,他们也会露出灿烂的微笑,给你一个灿烂的回报。

可见,我们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用爱去暖化他们冷漠的心,我们的教育才会获得成功。

三、搭设教育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净化心灵

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不能立足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系统的思考和规划,简单地将其理解为一门课程,甚至寄希望于开展一两次活动,请一位心理资深教育专家举行一两次讲座。殊不知,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绝不是每周上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听一两次讲座就能实现的。大量的研究与实践表明,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说教上,而应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融入生活,在实践中让他们得到心灵的熏陶,在参与中引导他们合理释放自己,进而形成良好的兴趣爱好,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行。近年来,我们注重搭设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陶情、益智、健体的同时培养了健康的心理品质。

一是突出主题活动。我们依据学生年段特点,把对学生的教育与月重大节日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一月一个教育主题。如三月份的三八妇女节,我们开展“孝敬父母、热爱劳动”的主题教育,要求学生为母亲送上一份礼物,从今天开始培养自觉做力所能及家务事的好习惯。活动期间,既有宣传教育,又有行

为成果展示,使学生不仅在思想上受到教育,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中得到具体体现。二是活跃课间活动。学生课间活动是培养学生交往能力,释放自己心理的最佳时间。我们一是做到让每一个学生或几个同学选择一样课间有益的活动器材,参与一种有意的活动,如有的学生准备的跳绳,有的学生准备的呼拉圈,有的准备的羽毛球等等,学生在课间充分地利用这些器材,三人一组五人一伙地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培养了学生合作交往的能力;二是鼓励教师在课间与学生共同参与娱乐活动,这样不仅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做有益的活动,而且密切了师生关系,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三是建立学校、班级两级课间活动引导机制,学校文明导行岗坚持课间挂牌巡视,及时发现学生不良行为给予引导纠正,班级设立的文明导行员、安全保护员、卫生保洁员,坚持对本班学生的课间活动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

三是发展特长活动。学生有了良好的兴趣爱好,就会减少心理的压抑感,甚至避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产生。我们鼓励学生每人都要有一样兴趣特长。一是坚持在每周二下午开展学生兴趣特长培训活动,如“书法、绘画、器乐、球类”等,做到指导规范,效果明显;二是定期开展学生兴趣特长展示竞赛活动;三是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选择参加一项兴趣特长参加培训。用健康有益的爱好,去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四是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丰富知识,发展能力,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我们在银纺公司、交警大队、消防大队、车桥公司、南河电厂、防疫站和赵湾中心小学等地建立了七个社会实践基地,定期带领学生到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我们带领学生到我县最边远最贫困的山区小学——赵湾中心小学去体验生活,和那里的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让这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充分享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独生子女们,亲身感受到大山里孩子生活的艰辛,学习的勤奋。学生们不仅在体验中培养了战胜困难的耐挫力,而且山区孩子的贫困艰难生活也震撼了他们幼小的心灵,使他们自愿开展了“手拉手,献爱心”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加强沟通交流,构建和谐群体,减轻心理压力的重要途径。

四、整合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和谐环境中健康成长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还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所以,在对学生的教育上,我们注重整合学校、家长、社会教育资源,让家长素质的提高,社会民众的关注与学校教育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近年来,我们一是坚持办好家长学校,定期对家长进行全员培训,让他们了解当前的教育改革形势,认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接受新的教育子女方法,构建民主和谐的家庭关系,明确自己在子女教育成长中的地位,从而增强教育子女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注重架设教师与家长沟通,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形成教育的合力,我们通过“老师家长月交流卡”,设立“教师网络信箱”、“校长信箱”、开展“学期征求家长意见”活动,广泛地与家长接触,让学校、老师了解学生在家及在社会上的系列表现,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使教育不留空档,学生的学习和活动始终在有效地监控之下,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学生不良心理和行为的滋生。三是调动社会力量,关注弱势群体孩子。当前,由于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和人才流动的开放性,给传统的家庭结构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留守儿童、单亲孩子、孤儿等特殊群体已成为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我们一方面从学校实际出发,在关心他们学习的同时,采取完善心理咨询体系,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等多种办法,引导和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我们积极与当地政府和社区联系,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为这些弱势群体的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从而使他们在物质上得到必要的满足,精神上得到最大的慰籍,让他们在同一蓝天下共享快乐,健康成长。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学校要针对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成长作出最大的努力。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一对一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

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个人是否受到尊重关系到他的心理健康,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心灵更加敏感脆弱,也需要受到尊重。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更要注意言传身教。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模仿老师。心理学的模仿,指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者相似的现象。

(四)因材施教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气质,心理学的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教师应该学好心理学基础知识,分清每个学生的气质类型,因材施教。

四.改变刻板的教学风格,培养学习兴趣

基础心理学认为,强度大的,对比鲜明的、突然出现的、变化运动的、新颖的刺激、自己感兴趣的觉得有价值的刺激容易引起无意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者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所以,让教学变得更灵活、生动、富有色彩、制造动态效果,加点创意,营造让学生感兴趣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说过:给我一打健康而又没有缺陷的婴儿,把他们放在我所设计的特殊环境里培养,我可以担保,我能够把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一一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甚至是乞丐或窃贼,而无论他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或他祖先的职业和种族是什么。我们作为教育者,希望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哪种人?

学生心理健康的含义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切实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说到底就是要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全面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服从于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即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以培养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数以亿万计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要促使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2)要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亦即减少和消除各种不良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3)要增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即根据小学生成长发育的规律、特点和需要,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其人格即个性心理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为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之目的,2002年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做了明确规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为此,在具体执行中应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1.满足合理需要

小学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交往和爱的需要,尊重信任的需要等,这些需要的合理满足是小学生形成和保持身心健康的基本条件,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发育和成长,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比如任何一个小学生,作为班级和伙伴中的一员,如果长期得不到认可,不被接纳,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关爱,总是受到排斥,体验不到集体的温暖,他就不会有安全感、自尊感,就会感到孤独,感到压抑,就有可能走向自我封闭,或者相反,导致逆反心理,仇恨、敌对、攻击等消极心理,心理健康就无从谈起。事实一再表明,满足合理需要的机会被剥夺,或者受到压抑,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得到满足,人的心态和行为就有可能趋向极端化,甚至铤而走险。中小学生中存在的许多不良行为或罪错行为,绝大多数都与合理需要得不到适当满足有关。学校是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机构,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敢策建立起来的正规的、完善的教育系统。因而,就满足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而言,所提供的机会和方式是最具合理性、方向性、教育性和权威性的,是任何家庭和其他社会部门都无法相比的。为此,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积极自觉地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既要注意面向全体小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遇,满足其共同的需要,又要注意个体间需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使之对自己某一方面的需要及满足的正常途径能有正确的认识。否则,小学生由于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满足需要的冲动驱使下,接受不健康或不正当诱因的影响,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求得满足,从而导致错误行为,教育者对此必须充分注意。

2.提供指导

指导包括集体辅导和个别指导。集体辅导要有预见性和超前性,是指针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辅导,使之对自己成长发育中必定或可能面临的问题有所认识,有所准备,能以积极自觉的心态有效地面对。比如新人学的小学生,由幼儿园的小朋友变成了学校的小学生,随之而来的是主导性活动的变化,由先前的做游戏为主变为以学习为主。随着社会角色的变化、主要活动的变化,家庭与社会的要求也不同。小学生要严格遵守《小学生行为规范》,要写作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习已成为必须履行的社会义务。如此巨大的变化对所有学童来说都会遇到对学校生活的心理适应问题。再比如高年级小学生,面对青春期的提前到来所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也有心理准备问题、心理适应问题,所有这些共性的问题都需要教师或其他人员有计划地提供及时有效的辅导,否则就会遇到困难,就可能出现困扰,不利于身心健康。个别指导主要是指根据个体心理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指导。比如,对个别小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方法上的帮助,针对个别小学生存在的某些消极的不利于其身心发展的问题,如逆反心理、,厌学心理或人格上的某些弱点所给予的帮助、所进行的调整等均属个别指导。

3.及时调治

我们知道,学校是全方位、综合性的教育机构,有许多工作要做。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小学生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不可能都用于此。同时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健康教育的复杂性,个体间的差异性和家庭生活、环境影响的多样性,因而无论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多么重视,工作多么细致,效果如何显著,也不可能使所有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都能达到非常理想的程度,总会有少数或个别小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以及班主任和辅导员都能根据有关方面的知识,善于识别,及时发现,并能随时与有关家长取得联系,提供建议,及时送医疗性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及时有效地给予调节和治疗。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定型,各种心理问题即使比较严重,只要及时发现,善于识别,及时送医疗性心理咨询、治疗机构,接受专业人员的帮助和调治,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都能有效地加以排除,得到根治,愈后效果良好。

由此可见,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备相应的知识和经验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重点不在于治疗而在于识别,要能及时发现,以保证及时有效地得到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的帮助和治疗。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有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已有明确规定。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2)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

(3)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辅导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

(4)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5)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心理健康教育要讲求实效,要把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关键的问题在于创设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包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相应的咨询辅导机构,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等,为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使之在学校和家庭都能感到具有安全感,都能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这样才能减少和尽可能地消除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促进和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四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加强爱心教

育与学生做朋友

学号:班级:姓名:

摘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就当前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就如何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些意见。

本文关键词: 小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爱心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认知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内容。

(一)认知与学习心理

一般而言认知与学习心理主要包括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学习环节和方法、思维方法、社会认知。研究表明,加强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使小学生按学习规律去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和用脑卫生,注意劳逸结合,消除学习中的被动状态,从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记忆、观察、思维规律,学会学习。

(二)心理品质

一般而言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自信、兴趣、动机、能力、性格、气质、情绪、意志、战胜挫折等。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从而学会做人。因为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情意结构,而内化的程度将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品质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重头戏。

(三)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社会交往,善待他人,正确处理与同学、家长、教师与集体的关系。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可使小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能在和谐、安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好的,但确有少数同学存在心理障碍。从类别上讲,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性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厌学。小学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如,生气、急躁、发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学生不爱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他们喜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小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少数学生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早退甚至旷课,打架斗狠现象在小学校园中时有发生。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现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小学生周遭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他们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而言造成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心理等四个方面。第一,家庭因素。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生活压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受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第二,社会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孩子们中也开始流行起来,孩子生日讲排场,对孩子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将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

第三,学生心理因素。新时期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如有些学生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故意在课堂上讲话、吵闹。

第四,教育因素。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他们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

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那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 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级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

[2]肖汉仕著:《学校心理教育研究》,论文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林建华主编:《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田学岭:《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5]李慧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7期

[6]曹建平:《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之审视》,《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7]覃奇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初探》,《广西教育》2005年第1期

[8]周觉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途径》,《黑龙江教育》2004年第4期

[9]傅荣:《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大任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1期

[10]魏宏聚:《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年第4期

第五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论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论文

【摘要】

小学思想品德课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探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有重要意义。小学思品课中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有明理法、陶冶法、感染法、示范法、锻炼法。

【关键词】

小学思想品德;心理健康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思品课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品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重要问题。就现行思品教材而言,都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就其中的方法来说,则尚存在欠缺。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肯定会对小学生的道德能力发展更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探讨小学思品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确是当务之急。现在笔者就小学思品课教学中五种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作些探索。

一、明理法

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以他们的道德认识为基础的。所谓明理法,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和荣辱观,从而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品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学生的心灵是纯洁无瑕的,教师在思品教学过程中,着重点在于通过课程的教学来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培养健康的心理。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孩子的重中之重。如在“明礼”教育中,有位老师从《中华成语故事》的录像带中挑选《曾子杀猪》的片段在课堂上播放,而后让学生讨论有关“诚信”方面的话题。这样,学生对《讲信用》一课中对做人要“一诺千金”和“言必信,行不正”等有了较深的理解,也明白了人与人之间,单位与单位,国家与国家之间如果不讲诚信会有怎样的后果。

可见,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通过明理方法进行教学,在提高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陶冶法

和谐、愉悦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陶冶法就是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如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创设优良的校风、设置成功教育的情境等等,使学生的身心于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为了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情,陶冶他们的情操,小学教师在思品课教学中应该设法陶冶学生的心灵。一位教师在上课时,先组织学生看了一个小品,内容是某同学因一点小事而生气,然后让大家讨论:生气好不好?为什么?使大家认识到生气对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没有好处,经常生气不但容易得病,而且还会影响到与别人的关系,老师、家长、同学都不喜欢好生气的人。在课堂教学之余,老师积极进行良好班集体的建设,经常组织“班级之最”的评选。凡是在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等方面有进步的同学,就能得到一个相应的荣誉称号,并且他的名字还要被写上“班级之最”光荣榜。这样,就在班级营造起了一种和睦相处、团结互爱、积极向上的氛围。久而久之,这个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自信心得到了增强,学习劲头更足了,班上因一点小事而相互吵闹的现象也就基本绝迹了。小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而且师生之间的行为方式和人格特质往往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使学生在一个和谐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这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对小学生情感的一种积极的陶冶。

三、感染法

人的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感染法就是教师不但用自己健康美好的情感与言行去感染学生,而且充分挖掘教材,积极促进学生间的交往,使良好的情感相互感染,不断增强。小学思品教学不能光限于书本和课堂教学,要让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学内容能在学生中间产生共鸣。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不能仅仅把他们看成教学灌输的对象,特别是在丰富多彩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学生对某些社会事物的看法,往往会对其心理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思品课的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课堂灌输教学,努力着眼于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运用情景和音像设备,以达到教学目的。有位教师在教学《敬礼,五星红旗》一课时,由于该课的内容是讲述20世纪80年代一批身处异国他乡的少先队员尊敬国旗,维护国家荣誉的事。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她先让同学们预习了该课,然后让他们运用网络、书籍和搜集家中音像制品等材料,学生的收获远比老师想像的要多。他们在课堂上播放了家里录制的奥运健儿领奖时国旗冉冉升起的感人一幕,诉说了沈阳五星河体育馆世界杯预选赛中中国足球提前出线时全场红旗翻滚和北京申奥成功举国欢庆的动人场面,甚至唱《歌唱祖国》和《红旗飘飘》两首歌曲,从而了解了国旗和国家的关系和五星红旗对我们中国的意义。整堂课中教师仅仅作为一名参与者与学生一同表述,有些内容和录像场面使教师们激动不已。

四、示范法

青少年模仿性较强,他们常常以他人的人格行为作为自己的仿效对象,然后以特定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再现出来,并逐步内化为心理品质。所谓示范法,就是为学生提供榜样,指导他们去模仿。这些榜样,首先应该是教师自身,其次是教材中涉及到的领袖、伟人、科学家和英雄人物,再次是学生平时生活中接触到优秀人物,特别是学生中间的先进人物。目前在社会上轻视劳动和劳动者的情况比较普遍,为了让学生懂得要尊重劳动这一教学目的,老师在教学《劳动不分贵贱》这一课时,不要光从书本中讲述,可以让学生的思绪从课堂走向社会,探询自己身边的、被人们真正尊重而又是普通劳动者的人和事,唤起学生对每一位劳动岗位上的人的尊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老师在讨论中可启发学生:小区里的老伯经常照顾双职工父母的小孩,帮人代管代看物品;自己下岗的父母用勤劳的双手起早摸黑做小生意支起一个幸福的家庭。这样会使更多的学生明白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阿姨都是值得尊敬的普通劳动者。

在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应因势利导,还可与小区居委会联合,将学生带到居民社区,进行卫生、帮教、助残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和心理健康水平。

四、锻炼法

心理品质的形成都是学生自觉地参加社会实践的结果。锻炼法,就是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出一定的行为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从而增强集体观念,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例如,结合每年的春游、秋游,学校可组织学生进行远足活动,并且要求他们不带零食,只带开水。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艰苦朴素的精神,又促进了他们的互助、顽强、坚毅等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当前的思品课教学,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给小学生以过多的禁锢,使他们总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忽视了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作为思品课教师,要敢于向传统的“规矩”模式挑战。如执教《不上当受骗》一课,开课时,教师可借助录像创设这样一个情景:有一天晚上,小丽独自一人在家看电视,忽然听到敲门声。小丽问:“是谁,有什么事?”敲门者说是她爸爸的同事,要给他爸爸送一份文件。小丽站起身准备去开门,录像停止。小丽是该开门,还是不应该开门呢? 教师没有急于让学生作答,而是让学生用自主选择座位的形式来回答“该开门”还是“不该开门”的问题。同意开门的同学坐左边,不同意开门的同学坐右边,然后两组学生对抗辩论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这样在学生自由组合的两组对抗辩论中,学生知道了面对陌生人要提高警惕,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花言巧语,学会自己保护。通过学习,学生经历了一次难忘的锻炼。

又比如《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我们先通过课内教学,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遵守交通规则的意义和道理,再将学生带到室外的马路上、十字路口,指导他们辨认交通标志和信号灯,请交通警察进行现场指导,让小学生开展相应的行为实践,从而帮助学生增强交通安全意识。总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是一个塑造小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过程。小学教师要在思品课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只要教师富有一片爱心和诚心,小学思品教学就一定能把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机且紧密地揉合起来,在培养小学生健康心理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下载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的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的研究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重组家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策略开题报告

    重组家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策略 开题报告 一、 课题的提出 通常,一个温暖的家庭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家庭,既有父爱,又有母爱,父母之爱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维系着家庭的平衡,形成......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报告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研究报告 内容提要:《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是教师个人立项课题。研究始于2010年2月,2010年4月由教研室正式立项,2010年12月总结并开始结题。我根据......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变革,人类进入了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人际......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和构想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纵观整个小学阶......

    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研究与策略

    郝家桥小学“农村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研究与策略”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动机、目的、意义。 1.动机: 我校是一所全日制农村小学,地处回民集聚区,在校学生中95%以上......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期末作业考核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满分100分 一、概念题(每题4分,共20分) 1.学习迁移: 小学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把所学到的知识点运用到其他方面。 2.自我防御机制: 为了减轻或......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什么是健康 健康一词,按照传统的观念和习惯的看法多限于生理健康,主要是指躯体发育良好,生理功能正常,而很少考虑心理方面的健康。例如,《现代汉语小......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怎样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摘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小学生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他们的心理品质还不成熟,一些学生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