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5篇范例]

时间:2019-05-14 02:32: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第一篇:《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和构想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纵观整个小学阶段,一个学生所学的课文不过三百来篇几十万字,即便学得再好,所得也很有限。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扩大信息量,不能把全部精力仅仅寄托在课堂上,而要把课内与课外、校内和校外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加强课外阅读指导。鉴于此,笔者认为加强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然而,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语文能力偏低,极大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怎样?我们又该怎样切实加强农村小学课外阅读,让农村孩子也“得益于课外”?为此,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研究”并申请课题立项。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及指导思想

1、《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读整本书”。课标中,还对各年级段的课外阅读总量提出了明确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是这一研究的纲领性文件。这是我国对小学语文教育在课外阅读这一块的总要求,农村小学也不例外。然而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离《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太远,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从中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2、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新课程还处于实验阶段,应以唯物辩证的观点。求真务实的态度来研究、扶持它。要敢于面对现实,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推动新课程发展的过程,也是推动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完善、规范的过程。

3、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要想使学生博览课外书籍,就得先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兴趣之火。有了饱满的读书兴趣,学生才会对课外阅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身其中。

实验教师利用各种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得学生对阅读产生极大的兴趣,就能变“要我读” 为“我要读”。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积蓄了足够的内存,还怕大量而快速的输出吗?

三、研究目标、内容及方向

1、研究目标

总体目标: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使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在阅读中巩固字、词,积累好词好句,达到大量阅读的目的。

(1)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培养广泛阅读的兴趣,感受课外阅读的乐趣。

(2)能在课外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3)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营造书香氛围,提升校园文化。

2、研究内容

(1)课外阅读的指导

①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应争取家长的大力支持,教师、家长共同对学生进行引导,引领他们走到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去。根据学生现有的阅读水平,欣赏能力,从阅读童话、故事、诗歌等开始,以鼓励为主,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激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②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

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由于地处农村,信息较城市闭塞,孩子平时很少外出,家长也很少光顾书店,即使到了书店,面对包装精美的书,也不知怎样去选择适合的书籍。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过深、过古、过洋的读物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精力,而且会把学生引进死胡同。因此,指导农村小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根据我校孩子的阅读水平,推荐学生读一些童话、寓言和一些科学小故事、科学小知识。本课题研究人员将对课外读物进行筛选,推荐给学生。

③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

课外阅读的方法很多,指导学生掌握精读、泛读;并做到以下两个结合:课外阅读应与课内阅读相结合,在课内阅读时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感悟文本的美,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并指导学生记读书笔记。课外阅读与说话相结合。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所读的文章的大概故事情节描述一下。

(2)课外阅读成果展示

课外阅读与学校活动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外阅读活动的效应。

①读书笔记交流:每月月末让学生把自己在这个月课外阅读中所作的读书笔记进行交流,并进行评比。

②阅读才能展示:利用读报课的时间,每次安排一位学生为大家读一篇最近阅读的佳作。

③结合学校活动,如 “2+2”项目、“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读书读报活动”等,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并让家长参与到其中的一两个活动中,转变他们的观念,使他们能正确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3)建立读书会,发挥品牌效应

为了提升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培养孩子主动阅读的兴趣,给予孩子更多的阅读机会。我们将在学校以会员制的形式建立读书会,中午时段开放“书吧”,供会员们阅读及开展活动,将读书会作为读书活动开展的阵地,发挥好对内对外宣传作用。

(4)开发课外阅读校本教材

在原有校本教材“书香悠悠满东港”的基础上修订、美化、更新,打造一套更实用的课外阅读校本教材。

四、课题实验中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手段

1、方法

(1)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并分析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询有关的报刊杂志、光盘及网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掌握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动态、前沿进展及已取得的相应成果等。

(3)行动研究法:根据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等相关步骤,对一些材料进行整理,概括出行动与研究目标中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系统地、科学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成果分析法:收集整理现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资料,包括论文、软件、课例、文件等,进行归纳总结。

2、策略

(1)以课题研究为载体,转变教师的以课本知识为主的观念,提高家长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的认识。

(2)以课堂教学为课题研究的切入点,教给学生正确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边阅读边积累的好习惯。扎扎实实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3、原则

(1)科学性原则:研究要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能保证自主性实践探索方向的正确性。

(2)主体性原则:研究以学生为主体,选择问题、资料收集、方案设计、问题解决、结果评价等整个过程都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主要起组织、指导和参与评估的作用。

(3)实践性原则: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学校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

(4)创造性原则:强调学生学习创新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的思想意识和创新能力。

(5)合作性原则:引进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6)开放性原则:学生学习活动的时间空间、学习方式(小组或个体)是开放的;指导教师(可以是校内教师,也可以是校外的家长或专业人士等)是开放的;信息来源渠道(既可以在校内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查阅获取资料,也可以到校外采用采访、调查等形式获取资料)也是开放的。

我们将根据不同研究领域内容的各自特色,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在所有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研究原则,扎实地开展研究。

五、研究项目的拟订周期与实施阶段计划

1、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定为两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1)准备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3月— 12月)

①进行实验前的调查研究工作,完成相关的调查研究报告。

②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内容,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月— 12月)

以低、中、高年级学生为对象,分年级段进行研究,及时反思和小结,根据实验的进展,对课题方案做必要的调整。

(2月— 8月)

①开展以“绘本阅读”为载体的中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着重探索课内外阅读中听说读写能力综合发展的策略。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您的在线图书馆!

第二篇: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第三阶段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第三阶段研究报告

一、研究目标

在这一阶段我们主要工作目标是在第一阶段学困生转化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及第二阶段调查了解农村小学学困生实际状况及形成学困生转化的具体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全面实施课题方案,不断学习在实践中及时调整补充完善总结 经验,并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具体的研究目标

1、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转化策略,并对个案跟踪记录,根据学困的形成原因实验摸索有意转化经验,并对该生进行跟踪记录,存档对比。

2、实验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及学困生探究式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及时把握学困生的反馈信息,精心设计分层练习即学困生的练习。实验教师并研究分层递进教学策略,并应用于学困生转化中去,并且实验教师要撰写教育随笔、转化案例、心得体会、及有关论文,积极研讨交流转化成果。

3、进行结对帮扶,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学生的内部进行转化,提高效果,并举办学困生作业、成绩等进步展,让学困生体会到学习提高带来的成就感,提升学困生的学习势头。

4、召开结题阶段性成果交流会,课题组成员反馈研究成果,交流教研经验。在研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试验教学,检验学困生转化效果。并对研讨中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制定下一步改进措施,做好各项总结和反思。更好的服务与徐集镇教育教学工作。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1、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探索有利于学困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1)注重学习情境的设计和调整。学困生的最大弱点是学业障碍大,自卑心理强,易紧张,注意力或者高度集中,或者涣散。这时,课题实验组教师积极调整了一般课堂严肃紧张的情境,让学生感到课题实验组教师的真诚,同学的关爱。这样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在课堂上更多的给学困生提供提问和板演的机会,在课堂上及时解决学困生的学习障碍;

(2)适当降低对学困生的学习要求。教学方法上,适当的科目尽量采用分层次分组教学法,分层方面要适当,分组过程中,把“学困生”至少要分布在三个组以上为宜,目的要引导促进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体现为组争先的集体合作意识。班内设“光荣榜”对学困生及时表扬,不定期的和学困生进行交流,及时鼓励。对学困生的提问、练习、课后作业乃至测试题,都设计的富有弹性,使他们体验到也能获取

高分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上进心。

(3)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发展学生学习潜能的关键。学困生对此更难做到。因此需要课题实验组教师树立关爱之心,还要有一定的耐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多利用自习、课余、班后的时间为学生补补课,力争使他们的知识结构不断档,从而达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

(4)努力探索有利于学困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大量的实验、摸索,我们正在总结有利于学困生学习的自学—合作—互助课堂教学模式。课前提出要求,指导学困生预习,课上小组互助合作学习,通过优生帮学困生,教师帮学困生,让学困生有尽可能多机会掌握所学内容,课下优生再帮学困生解决作业及复习巩固中的困难,教师重点辅导学困生。

二、加强学困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把握和尊重学困生的“自我”。学困生往往认为自己不行而自暴自弃,认定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要帮助他们打破这种消极的“自我”概念,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长处,使之有信心确立起只要努力,就能进步的“自我”概念为此我们在实验班中的学困生中开展“我进步,我快乐”的学习竞赛活动,对成绩提高的学困生及时奖励。

(2)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

是培养学生上课注意听讲,认真记笔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启发敢于发言,善于提出问题;二是要求他们认真完成作业;三是为他们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如何预习、复习及合理分配时间等)。

三、调查走访,家校结合。

对待学困生的转化教育除在校采取正当的措施。家庭的影响也不可忽视,限于农村的现状(指我们本乡镇):一是家长自身素质有限,有相当一部分文化程度偏低;二是劳动时间无正常规律,大多数家庭是父亲长期在外打工,母亲在家或者父母都在外打工,学生由爷爷奶奶看管,对其子女管理鞭长莫及;三是多数家庭的经济收入不高,有望子女成才的底气不足。基于这些,往往造成家长对学生教育程度不够,或方法不当,平时的家长会又很少开,召开家长会部分家长也不到场,家长对学生在校情况不很了解。所以我们在这一阶段的两个学期中我们课题组全体教师趁着“万名教师访万家”的东风积极到这些学困生家中一些家访工作,还有本学期我们课题组的徐集二中心小学及潘庄小学还积极利用中国移动公司为学校开通的校讯通平台,加强与学困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对学困生实行跟踪家访,注意家长反馈,除此之外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每学期各班还召开包含学困生的家长座谈会,实验老师与学困生的家长及时沟通交流,实时反馈这些孩子们的成长变化,及时向他们通报学校课题

研究的进展情况和他们孩子在学校各方面的转变情况。

比如 我我们徐集潘庄小学六一班的崔慧莹同学是一名十分懂事的学生,学习也十分认真,可为什么学习成绩总不太理想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进行了一番工作,终于理清了头绪,原来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父亲觉得现在生活富裕了,开始沾染玩乐嗜好,晚上在家半宿半宿的推牌九,尤其还有轻视女孩的态度,母亲管不了父亲,文化水平不高。摸清了情况后,我们进行了攻关。经过几次的家访和家长座谈以及电话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改变了家长的不正确的做法,对慧莹的学习生活关心起来,很快学生的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四、阶段性成果

经过本阶段一年多的开课题实践研究,对比每个学困生成长记录袋中的材料,对学困生的转化已初见成效。在师生、家庭的相互合作下,通过实际检测,各校实验学生的成绩均比前一学期有较大的进步,我们很欣慰,对于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不仅使实验班级的学困生得到不同程度的转化,其他学生在各方面也相对有所提高。更值得一提的是,使承担实验任务的课题实验组教师在业务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上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在2013年实验课题实验组教师吴金凤、李玉荣、仇念章年荣获县优质课比赛中分别获得了一二三等奖,教师仇念章、薛香菊被评为县模范班主任,同时2013

年6月课题组杨东孔李玉荣老师的《浅谈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措施》、仇念章、吴金凤的《浅谈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薛香菊的《困生转化之我见》三篇论文均被评为省级教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五、课题实验中还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1.部分学困生成绩反复不定。如何提高转化措施的持久性是课题实验组教师们在实验过程中比较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课题实验组教师个体的教学行为有局限性,缺少更多的方法和手段。今后我们研究的重心将针对不同学科总结归纳学困生的各类学习问题,采取针对措施,加强转化和巩固效果。

2.个别家长配合度不够满意。多数学困与家教的方式方法有关,取得家长的配合是转化成功的重要渠道,学校在家校互动方面虽做了大量工作,但效果还不是很理想。下一阶段,我们要在家长培训方面做些工作。

3.精力和经验不足。学校有研究能力的课题实验组教师不多,且教学工作任务重,精力有限。网上信息量不多,又没有专著,无法买到关于学困生的新版著作,缺乏可借鉴的经验。

4.现在各学校科研经费紧张,外出考察学习的机会少。

徐 集 办 课 题 组

2014年2月1日

第三篇:《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和构想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纵观整个小学阶段,一个学生所学的课文不过三百来篇几十万字,即便学得再好,所得也很有限。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扩大信息量,不能把全部精力仅仅寄托在课堂上,而要把课内与课外、校内和校外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加强课外阅读指导。鉴于此,笔者认为加强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然而,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语文能力偏低,极大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怎样?我们又该怎样切实加强农村小学课外阅读,让农村孩子也“得益于课外”?为此,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研究”并申请课题立项。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及指导思想

1、《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读整本书”。课标中,还对各年级段的课外阅读总量提出了明确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是这一研究的纲领性文件。这是我国对小学语文教育在课外阅读这一块的总要求,农村小学也不例外。然而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离《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太远,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从中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2、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新课程还处于实验阶段,应以唯物辩证的观点。求真务实的态度来研究、扶持它。要敢于面对现实,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推动新课程发展的过程,也是推动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完善、规范的过程。

3、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要想使学生博览课外书籍,就得先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兴趣之火。有了饱满的读书兴趣,学生才会对课外阅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身其中。实验教师利用各种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得学生对阅读产生极大的兴趣,就能变“要我读” 为“我要读”。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积蓄了足够的内存,还怕大量而快速的输出吗?

三、研究目标、内容及方向

1、研究目标

总体目标: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使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在阅读中巩固字、词,积累好词好句,达到大量阅读的目的。

(1)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培养广泛阅读的兴趣,感受课外阅读的乐趣。

(2)能在课外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3)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营造书香氛围,提升校园文化。

2、研究内容(1)课外阅读的指导 ①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应争取家长的大力支持,教师、家长共同对学生进行引导,引领他们走到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去。根据学生现有的阅读水平,欣赏能力,从阅读童话、故事、诗歌等开始,以鼓励为主,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激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②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

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由于地处农村,信息较城市闭塞,孩子平时很少外出,家长也很少光顾书店,即使到了书店,面对包装精美的书,也不知怎样去选择适合的书籍。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过深、过古、过洋的读物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精力,而且会把学生引进死胡同。因此,指导农村小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根据我校孩子的阅读水平,推荐学生读一些童话、寓言和一些科学小故事、科学小知识。本课题研究人员将对课外读物进行筛选,推荐给学生。

③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

课外阅读的方法很多,指导学生掌握精读、泛读;并做到以下两个结合:课外阅读应与课内阅读相结合,在课内阅读时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感悟文本的美,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并指导学生记读书笔记。课外阅读与说话相结合。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所读的文章的大概故事情节描述一下。(2)课外阅读成果展示

课外阅读与学校活动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外阅读活动的效应。

①读书笔记交流:每月月末让学生把自己在这个月课外阅读中所作的读书笔记进行交流,并进行评比。

②阅读才能展示:利用读报课的时间,每次安排一位学生为大家读一篇最近阅读的佳作。

③结合学校活动,如 “2+2”项目、“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读书读报活动”等,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并让家长参与到其中的一两个活动中,转变他们的观念,使他们能正确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3)建立读书会,发挥品牌效应

为了提升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培养孩子主动阅读的兴趣,给予孩子更多的阅读机会。我们将在学校以会员制的形式建立读书会,中午时段开放“书吧”,供会员们阅读及开展活动,将读书会作为读书活动开展的阵地,发挥好对内对外宣传作用。

(4)开发课外阅读校本教材

在原有校本教材“书香悠悠满东港”的基础上修订、美化、更新,打造一套更实用的课外阅读校本教材。

四、课题实验中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手段

1、方法

(1)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并分析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询有关的报刊杂志、光盘及网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掌握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动态、前沿进展及已取得的相应成果等。

(3)行动研究法:根据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等相关步骤,对一些材料进行整理,概括出行动与研究目标中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系统地、科学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成果分析法:收集整理现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资料,包括论文、软件、课例、文件等,进行归纳总结。

2、策略

(1)以课题研究为载体,转变教师的以课本知识为主的观念,提高家长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的认识。(2)以课堂教学为课题研究的切入点,教给学生正确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边阅读边积累的好习惯。扎扎实实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3、原则

(1)科学性原则:研究要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能保证自主性实践探索方向的正确性。

(2)主体性原则:研究以学生为主体,选择问题、资料收集、方案设计、问题解决、结果评价等整个过程都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主要起组织、指导和参与评估的作用。

(3)实践性原则: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学校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

(4)创造性原则:强调学生学习创新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的思想意识和创新能力。

(5)合作性原则:引进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6)开放性原则:学生学习活动的时间空间、学习方式(小组或个体)是开放的;指导教师(可以是校内教师,也可以是校外的家长或专业人士等)是开放的;信息来源渠道(既可以在校内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查阅获取资料,也可以到校外采用采访、调查等形式获取资料)也是开放的。

我们将根据不同研究领域内容的各自特色,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在所有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研究原则,扎实地开展研究。

五、研究项目的拟订周期与实施阶段计划

1、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定为两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具体实施:(1)准备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3月—2007年12月)

①进行实验前的调查研究工作,完成相关的调查研究报告。

②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内容,制定课题研究方案。(2)实施阶段(2008年2月—2008年12月)

以低、中、高年级学生为对象,分年级段进行研究,及时反思和小结,根据实验的进展,对课题方案做必要的调整。

(2008年2月—2008年8月)

①开展以“绘本阅读”为载体的中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着重探索课内外阅读中听说读写能力综合发展的策略。②开展以“拓展阅读”为核心的主题式阅读研究,着重探索课内外阅读中阅读主题与内容的融合。

③开展以整本书阅读指导中读物推荐课、交流汇报课的模式研究,着重探索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片段赏读与整本书泛读相结合,朗读与默读相结合,读懂内容与感悟内涵、品味语言相结合的策略。

(2008年9月—2009年1月)

①继续研究拓展阅读课、读物推荐课、读后交流课的模式与策略。②研究课内外阅读评价策略的衔接,着重研究测试性评价与展示性评价相结合的策略、方法等。

③开展课外阅读价值的研究

着重研究课外阅读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智力背景”,开发农村小学生的智力、以读促思、以读助写以及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等诸方面的功效和实际效益。

(3)总结阶段(2009年2月—至今)①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②对实验班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进行后期的调研测试、分析研究。

③整理实验教师的课例、论文、经验总结等原始材料,编辑成册。④邀请专家鉴定,进行课题成果交流。

2、保障措施:

为了保证课题的扎实推进和有效实施,我们还将狠抓以下“四个落实”:

①时间落实。一是统一指导的时间要落实,每周开设1—2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指定一定量的时间为课外阅读活动时间;二是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要落实,减少作业,增加自由阅读的时间,将早读课以及中午休息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课外书。

②活动落实。开展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知识赛、辩论赛、速读赛、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同时组织参观、旅游活动,使学生多了解社会,多了解课外的知识。公园、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大自然的优美风光等,无不是一本本摊开的大书,漫步其间,自然增长见识。

③指导落实。首先应选好读物,可以是教师统一指导的读物,可以是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也可以是由教师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在上好阅读指导课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搞好每周一诗、读书记载和自办报刊,同时有选择地观看知识含量高的影视节目和光盘(如影视欣赏、电子阅读、上网浏览等)。

④检查落实。对课外阅读要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如通过随时个别询问、检查读书笔记、小组调查或“阅读汇报课”等形式进行检查反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创建和使用阅读成长记录袋,督促学生形成习惯。要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扩大影响。

六、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及主要成果:

2007年10月课题如期开题。我们首先召开了开题会,开题会使课题组成员明确了本课题研究概念的界定,了解了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现状,明确了分工,制定了个人研究计划,讨论了具体做法和措施,同时,课题组根据领导和各方提出的论证意见,进一步完善了《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11月份组织教师广泛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通过学习、交流、研讨,增强教师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提高分析、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12月份运用调查研究方法了解小学生的思想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学生的心理特征,掌握调研的基本方法,做好各项调查访谈记录。并把调查结果进行研究、分析。还召开了课题组全体成员的问卷调查交流研讨会,互相进行了学习和探讨。在会上,老师们都分析了自己在这次问卷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谈了具体的改进措施,促进了科研课题的深入开展,有助于老师对班级学生思想现状的了解和掌握,更好的进行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活动。着手完成准备筹划阶段小结,形成规范性的论文。

2008年1月份至今是具体实施阶段,是全体成员深入学习理论和新课程标准,挖掘教材内容,教育教学实践以及相关实验研究活动的阶段。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尝试让网络说话。我们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设置课外阅读课题专题网页,进行科研管理。网页以各项活动为载体,通过加强教师之间交流、开展科研培训、说课评课、课题研究常规检查、共享教育资源、进行教育调查、参与论坛讨论、网络留言等途径,形成老师、家长、学生之间的互动平台,使课题管理透明度更高,更高效快捷。

(二)加强理论培训,把握课题研究方向。课题研究的深入与有效实施需要先进科研理念和纲领性文件做指导,我们紧抓学习不放松,学习了《新课程标准》、《新朗读手册》、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等。还采取个人自学、外出学习,讲座辅导、提问研讨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做到主研教师先学一点、多学一点、学深一点,在自学基础上,再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学习使每位教师深化了对课题的认识,丰富了课题内涵,充实了研究方法,提高了研究能力,有力地保证了研究有序进行。

(三)进行课例研讨。我们采用了同题会课的形式要求每个成员都要上好一节教研课。

此种上课形式是指由组内相同科目的老师同时选取同一教材内容,确定同一目标,由个人根据自己个性化的备课思路备课,然后个案设计者在定时定点的课题组活动中陈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程序及设计的思路,组内成员提出修改意见。个案设计者通过不断的试上研究课与反思,结合其他教师的意见对教案进行反复修改,最后定案。然后进行一次组内集中性的会课,然后再集体讨论,取长补短。

流程:个人钻研――陈述思路――综合智慧――尝试教学――修改定案――同题会课――研讨总结

(四)抓实各项研究活动。

本学期,我们到学校图书馆找来了绘本并发动学生有选择地买了一些绘本,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热情一下子攀升,在此基础上开展以“绘本阅读”为载体的中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着重探索课内外阅读中听说读写能力综合发展的策略。本学期还开展了以“拓展阅读”为核心的主题式阅读研究,着重探索课内外阅读中阅读主题与内容的融合。

根据研究需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研究活动,在学生各项活动中体现课外阅读的魅力。

三个学年以来,我们尝试利用早读课、班会课,开展“诗文朗诵比赛”、“名人格言交流会”、“新书介绍”、“课外阅读摘录笔记评比”“谈谈读后感”、“故事大王比赛”、“小博士竞赛”等活动。此外我们在本校还举办了“古诗文诵读比赛”、“读书交流会”、“故事大王比赛”、“自编自演课本剧”等。这些活动不仅反馈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学生阅读的兴趣。

特别是“经典美文诵读”比赛评比活动。在这次活动前,由于我们研究人员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调动起学生诵读经典美文的热情,学校刮起了一股学习经典美文的热潮。

我们惊喜的看到我们的研究正在悄悄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

(五)继续运用调查研究方法,做好各项调查访谈记录,认真完成教育科研随笔,及时总结,形成研究小结和规范性的论文。通过三年的研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教师方面来说,我们边学边教,边教边学。在这一年中,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写出了许多优秀的教育随笔和论文,并有多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奖。如:陈秀英老师的《用生命去体验》发表在省级刊物《教学理论与实践》上;《构建大语文课程体系,走出高耗低效之怪圈》发表于《成才之路》上;《多元合作,创造个性空间》发表于《成才之路》并获二等奖。李梦琳老师的《运用多媒体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表于<《新课改教育研究》;《“妙用”信息技术,“靓丽”语文课堂》发表于《教育界》,罗青琴老师的《朗读:充满情智的语文实践活动》获省教育学会三等奖,彭爱华老师的《孩子需要真正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的价值取向》获学校新课改论文评比一、二、等奖。

从学生方面来说,通过课题研究的实施,激起了学生能力,从小养成“热爱阅读的渴望,积极参与到课外阅读中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特别是作文能力的提高。课题组的老师指导的学生作文在校级比赛中囊括了学校作文比赛的前三甲,得到学校领导的较高评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彭爱华老师指导的徐洁洁同学在市小学生作文比赛中获一等奖,指导的张梦钰同学在溧阳市“小康在我身边”论文评比中获优胜奖。李梦琳老师指导的宋可人.陈柳.徐昕晔等同学在市作文竞赛中分别获一.二.三等奖。

七、研究成果的表现方式

1、论文、案例、学校网页、学生作品、阶段报告、结题报告等;

2、学科教师课外阅读指导及研究的意识加强和能力提高;

3、农村课外阅读的指导及研究的打造,浓郁了课外阅读文化氛围的创设,学校的发展内涵得到提升。

研究结束时,将研究过程及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整理学生的学习成果,编写研究过程中的典型研究案例,开展现场展示活动等,请上级领导和专家进行鉴定。

通过研究,初步界定校园信息文化的内涵,形成相关的理性认识,基本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课程整合”等教育教学模式,形成具有我校特点的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形成良好的信息文化氛围,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在教育领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研究成果适当推广,并取得相应的社会效益。

八、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在过去的三年中,我们的“课外阅读策略指导”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然而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问题,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困惑,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探索与解决:

1、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课外阅读时间的安排有时会得不到保障,使课题的正常开展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有来自家长的,有来自学生本身对课外阅读的不重视等。

2、教师的自身的不足和活动赛事的频繁,使教师对教材研究不够细化或不能落到实处。

第四篇:自主学习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吉林省骨干教师省级培训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作者单位:九台市南山小学

作者姓名:常恕涛

“小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常恕涛

一、课题的提出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培养学生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竞争的不断加剧,社会迫切需要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并不断更新知识的人才。新课改以宏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在学习方式上特别强调和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强调教学过程要向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转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作为发现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学生有尝试的欲望、探索的愿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和发展这种探索心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基于此,我们选择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作为研究内容,旨在通过研究,摸索出一条“教是为了不教”的学习方法。总结经验,切实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帮助学生提高各方面的素质。

二、课题的界定

课题中的“策略”是指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主动的、独立的元认知的监控的学习,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我能学”。教师作为学生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采取的有效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三、假设与目标

1、激励和促进学生学习心理健康发展,减轻心理压力,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培养意志毅力。

2、引导和帮助学生构建适合自身个性特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结构和方法,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使学生会学习而终身受益。

3、教师运用恰当的途径和方法,将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的指

导,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促进教学改进和学法指导的统一和谐发展。

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教学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四、课题研究过程

1、加强学习与结累,努力寻找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通道。课题研究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它需要在研究过程中点点滴滴地记录每一步。为此,我们课题组专门装订了一本课题研究记录本,并在记录本上记下每一次学习、活动的内容,有总结归纳及相关数据信息,从而为研究与撰写科研论文积累了素材。如,在记录本的第一页,我们将实施方案记录在上面。在第二页,我们记录了课题研究的计划,严格按计划开展工作。课题组人员,每人每学期上一堂实验课和一堂活动课,有阶段性小结,有心得体会。我们还利用空余时间带领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处理信息,整理数据,进行即时性总结。

2、关注过程,讲求实效,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每学期开学初,我们都要确定开课时间,以及共同课和个人课。共同课,就是上同一内容的课。个人课,就是讲个人认为比较好的课。课题组成员在开课前一周进行集体备课,修改与完善个人教案,共同进行听课与评课,写出课后反思。不仅理清了课中的优点和缺点,而且使全体成员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如,在执教《分类》、《整十数加一位数》、《荷叶圆圆》等课时,我们精心设计教案,编排了自学探讨题,不但激发了学生的自学潜能,而且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3、加强反思,对研究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评析与总结。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是在不断反思与总结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完善的。对于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我们不断讨论,反复推敲,进一步对方案进行论证,使其更趋科学合理且富有研究价值。

4、敢于争先,积极稳妥地推广实验成果。

教研、科研有分有合是我校课题研究的一大特点,这为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在各级各类教学研究活动中,我们展示了自身的风采,交流了我们课题组研究的成果。

五.研究成效

1、促进了课题组成员自身素质的提高。

我们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多次公开研讨活动。通过研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法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对自主性学习有了充分的认识,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学习成效明显。同时,也使我们课题组成员撰写的论文、教学案例、教育叙事等更有针对性,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2、创设了良好的学生学习心理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参与率达95%以上,减轻心理压力,更多地体会了成功的快乐,掌握了更多的学习方法。

3、培养了学生学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课堂上精神饱满、热情奔放、注意力集中,使学生参与的状态达到更高的境界,学生在活动中人人参与,活动的时间不少于2/3。

六、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1、如何调动老师参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大多数老师对自主性学习有了较深的认识,也尝到了自主性学习的乐趣,但也有个别的老师,不是积极深入钻研。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今后我们要提出更高的追求目标,使我们的老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迈进。

2、我们将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转变,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使学生能在自主学习这一发展的空间,更加展翅飞翔。

作者单位:九台市南山小学

通讯地址:长通路64-5号

邮编:130500

电话:8231***2***

第五篇:农村小学教师素质的提高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教师素质的提高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沈北新区新城子乡中心小学 陈鑫

一、问题的提出

1、新时代的要求:在我国,大力提倡教师教育的新理念,建立有效的教师培训体制是时代的要求。通过校本培训使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使学校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地方,也是教师成长的地方,进而提高教师素质。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认为: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赢得教师,才能赢得21世纪的教育。

2、学校发展的需要。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整体建设永恒的主题。对教育改革与发展而言,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变化节奏日益加快的新时代,学校承担着更严峻的历史使命。因此,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之基、竞争之本、提高之源,是关系学校发展进程、发展水平、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的决定因素,是兴校强校的关键。

3、新课改的呼唤: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一轮课改具有改革力度大、推进速度快的特点,教师在许多地方感到不适应,急需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培训。艾利奥特说,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新课程对教师的素质,尤其是现代教育观念的要求更高了,这就需要我们的科研工作未雨绸缪,先行一步。

4、教师专业化的需要: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教育面临的时代课题,是教师培训的重要使命。教师专业化的指导思想是以教师发展为本,满足教师个性发展、自我完善的价值需要。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只有教师素质提高,专业化水平才能提高。

5、教师职业进程的需要:截止2006年3月,我乡教师平均年龄38.2岁,平均教龄17.2年。这反映出我校教师平均年龄偏大,从教时间较长,进入了职业高原期,应继续进行能力提高培训。另外,我校还有5所下属的村小,如何对村小的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也是我们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基于以上几方面的因素,我们决定开展本课题的实验研究。

二、实验假说

1、实验假说:依据现代教师教育理论和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以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高为出发点,以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为目标,进行校本培训为主、师训部门全员培训为辅的继续教育培训,从而带动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2、课题界定:教师素质,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林崇德语)它的结构包括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观念、教学监控能力以及教学行为能力。

三、实验依据

1、理论依据

(1)16大报告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的论述;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论述中“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规定。

(2)教育部长周济《对“十一五”教育任务的解读》中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形成一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培训,构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

(3)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教师专业发展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主要是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从本质上来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

(4)校本培训理论。校本培训是指源于学校发展的需要,由学校发起和规划的,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它立足于本校、本职、本岗,它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5)终身教育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和社会的日新月异,终身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教育、学校、教师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实践依据

全国各地先进地区、先进学校的研究成果的借鉴和我校“十五”教师素质提高研究的经验。

四、实验目标

1、科研目标:通过研究探索构建小学教师素质目标体系,探索农村小学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2、教师发展目标:通过研究,使我校教师具有良好的、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职业道德素养、先进的教育观念、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掌握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3、工作目标:通过课题研究,初步实现“提高教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适应课改需要,提高农村小学的核心竞争力,把我校建成以科研兴校为突出特色,有创新精神的基本现代化农村中心小学”的办学目标。

五、实验原则

1、整体性原则:实现教师素质提高的整体构建,追求培养途径与方法的整体功能效应。

2、科学性原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科学方法论为指导,注重对教育理论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实现实验研究的科学化。

3、激励性原则:运用多种激励因素,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积极性。

4、目标性原则:实验研究既有长效性目标,也有阶段性目标,引导教师逐步实现自我提高目标,坚持量的积累,将自己的目标与学校整体目标结合起来。

5、发展性原则:实验研究要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满足教师个性发展、自我完善的价值需要。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六、实验对象、方法和步骤

1、实验对象:本课题实验对象是我校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

2、实验方法:

针对课题研究的实际,我们主要采取了行动研究法。要求教师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学、研、教结合,解决校本培训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具体问题,提高研究的效度和实用价值。辅之以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法。

3、实验步骤

准备阶段(2006.1—7):成立实验领导小组,学习现代教师教育理论、教育科研资料。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分工;制定实验方案,确立实验对象;进行调研,摸清实验对象基本情况;培训实验教师、学习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步骤,依据实验原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进行专家论证。

实验阶段(2006.8—2007.9):全面实施方案,对教师进行培训,开展相关活动,探讨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途径与方法。

总结阶段(2007.10—11):全面总结验收,进行终端测试和统计分析,撰写实验报告、专题总结,提交验收。

七、本课题研究的基本观点 在实验进行中,我们使用文献研究法,详细研究了教师素质和小学教师素质目标体系。我们认为教师素质,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我们认为,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包括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观念、教学监控能力以及教学行为能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职业理想是教师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教师的知识水平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教学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化形式。上述的五种教师素质成份并不是简单的平列关系。这五种成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教师素质系统的复杂结构,而且,这个结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结构。

针对以上分析,我们与区教师学校师训部和科研室密切配合,重点进行了8个类别的培训:教师师德培训;教育理论培训;青年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教育科研培训;计算机培训;教育科研培训;班主任培训;学历提高培训。目的是通过8个类别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针对培训类别的不同,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实验方法和培训方式。

(一)教师师德培训。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强化教师队伍的职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将这种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称之为教师的职业理想,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师德。在学校营造鼓励教职工干事业,干成事的良好环境,以良好的品质感召人,以高尚的精神激励人,以先进的事迹鼓舞人。通过师德培训,教师按照师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教师师德培训中,我们主要采取专题讲座式和自修-反思式两种培训方式。在实验方法上,采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为师先为人,修业先修德。学校管理层和课题组根据教育工作的性质和教师的劳动特点及职业心理,对全体教职员工明确提出了如此要求。树立了“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发展人”以人为本的教师培养思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广大教师的头脑,不断强化教师的自我反思,鼓励教师的创新精神,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等法律法规和教师综合素质培训丛书。坚持每周一次的政治业务学习制度。定期举行师德演讲会,注重优秀教师的经验总结,评选了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并在全校给予表彰。另外,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举行宣誓仪式等活动,通过教师“自修一反思一实践一交流”,帮助教师确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摆脱拜金主义、“师道尊严”等陈旧观念的影响。鼓励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关心,多一点表扬,多一点微笑,多一点谈心,多一点家访,塑造了我校独具特色的师德风貌。

(二)教育理论培训。抓好教师的教育理论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理论的价值体现在本体性价值与工具性价值两方面。教育理论的本体性价值即潜在意义,表现为教育理论的内涵的凝聚—思想演进与方法论,而工具性价值即现实意义,表现为在教育理论学习者的心理需求与借鉴意义。在教育理论培训中,我们主要采取了问题探究式和研训互动式两种方法在实验方法上,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问题探究有助于提示教学规律,深化教学认识,或有助于解决教学问题,改善教学实践。课题的形成是一个由意识到的“问题”,经过概括、提炼、转化,成为“问题”的过程。从教师角度而言,研究课题要与自己任教的学科相关联,从而使课题研究活动与日常的学科教学活动合二为一,体现“教学即研究”、“研究教学化”的理念。同时,应围绕教学活动中重点、难点等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来确立,从而使课题的研究在化解教学难点,重建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等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前进。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事先把教师培训好了整装待发,教师的成长是与改革的深化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应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学方式,改善教学行为,实现专业水平的提高。因而我校在课程改革进程中,采取研训互动式的方法。学校有计划的进行教育科研立项和向上级申报立项,确定集体和教师个人承担的教育教学科研课题,引导教师将新课程的理念通过课堂直观地表现出来,通过写教学叙事、个案分析和课题研究中表现出来,共同讨论,共同研究,研训变成一个学习与交流的过程。在推进课改实施中,当然会出现新的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的教育和教学观念的矛盾,如《课程标准》要求打破学科的知识体系,把课程目标定位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其中情感培养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而教师面对教材,总是觉得教材的“体系”不完整、知识量不够大,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不自觉地穿新鞋走老路,过分强调知识体系和结构,忽视了学生健康情感和过程方法的培养。根据这种情况,学校则着重抓公开课的教学,开设能够充分体现课改精神的公开课主题活动、研讨活动、教学片断评讲活动等,这些典型课例或教学片断在培训过程中起了重要的示范和教育作用,教师们从开始对示范课的生硬模仿逐渐转变为对新的课程理念的自觉运用,教学方式从整体上发生了转变。学校继而开展“一课多上”、“全校共评一堂课”等“参与式”研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实践说明,这种“参与•分享式”研训,不仅效果好,而且也只可能在课改研训中产生,在以学校为基地的研训中产生,并实现学校全员校本研训、全过程校本研训的初衷。

(三)青年教师培训。

青年教师的培养是个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坚持以加强师德教育,更新教育思想为中心,以教育科研为动力,分层次、多渠道,积极抓好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研究的具体途径: 1.加强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具体做法见

(二)教育理论培训。

2.加强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校级、区级或市级以上各类评优课比赛,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等;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市级及以上课改观摩课;以教研组为单位,每位青年教师每学期上好一节教改实验课,在组里展开评课,由专家、科研人员、培训者担任主评人,进行现场诊断式培训;对于刚毕业的老师,采用示范-模仿式,在学校开展师徒结对子活动,传帮结带。

3、加强青年教师教科研水平。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沙龙,请有经验的老师主讲,学习理论专著,展开讨论,撰写心得;在教研组中展开青年教师沙龙活动、青年教师理论学习活动,年长的老师发表观点或意见;每月写好教学反思;扎扎实实做好课题研究工作,青年教师每人承担课题,学期初写好方案,学期结束写好课题总结报告;组织青年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比或刊登。加强自修与反思。

4、鼓励青年教师参加业务进修

为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鼓励年轻的老师参加成人高考,进行本科函授,甚至向高层学历进修。

(四)骨干教师培训。

我们重点从骨干教师的培养着手,找问题、理思路、重操作、严管理,走出一条以校本培训为主体、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农村骨干教师培训模式。

1、从学校教育的实际出发,确认骨干教师的培养方向

从实现“双高普九”的要求来看,骨干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骨干教师的数量分布的不平衡性;学科结构的不合理性;业务素质的滞后性;思想动态的不稳定性。针对存在的问题和现实情况,我校确定了培养骨干教师的培养方向和战略目标:以师德建设为先导规范骨干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以学历培训型向以能力和素质提高为核心的创新型培训转变;以人才成长规律来规划骨干教师的成长之路。

2、构建培养骨干教师的目标体系 从教师课堂教学入手,确立了校级好课→乡优课→区优课→市评优课→的目标体系;从教师教学业务综合素质入手,确立了教坛新秀→教学能手→课改之星的目标体系;从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入手,确立了教科新秀→教科能手→省市级课题实验教师的目标体系。

3、实施以校本培训为主体的骨干教师培训模式

根据“校本培训”思想,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骨干教师的培训。加强领导。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继续教育领导小组,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各负其职、。主要任务是规划本校骨干教师的培训计划、措施、目标等,聘请校内外专家来讲学或讲座,确定本校骨干教师人选,确立本校校本培训的研究课题,解决校本培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制定目标。学校依据本校的实际特点,结合各级骨干教师的条件,确定本校骨干教师的培养人数、方向、层次、要求等。

落实措施。校本培训应根据不同层次教师进行分类培训、逐步平衡、自我完善,依托校本,采取案例教学、现场诊断、问题探究、专题讲座、示范-模仿、情境体验、自修-反思、研训互动、网络信息交流等方式。举办各种形式的专题讲座、教学演讲、学术交流、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等。定人员、定计划、定时间、定主题、定考核评价机制等。

制度保障。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制定旨在鼓励教师专业成长所需的各种继续教育制度,对教师参加进修、考察、课题研讨、学术交流等方面在经费、时间上保障,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给教师能施展其所学知识的平台,讲究校本培训的实效。

4、规范管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

建立骨干的竞争与选拔机制。选拔骨干教师是培养骨干教师的基础环节,对照《骨干教师管理办法》,根据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在广大教师中进行选拔。

建立骨干教师的使用与交流机制。骨干教师的作用归根到底是要通过合理的使用发挥出来。各校要对骨干教师使用制定相应的要求,主要在课堂教学、教育科研、带教培徒、对口交流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

建立骨干教师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学校建立骨干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定期对骨干教师进行考核、评估,主要对骨干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能力、教育教学效果、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指导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通过考核、检查、评估为骨干教师的评聘、晋职晋级、评优评先等提供依据,同时我们规定任何一级的骨干教师的任期为三年。一旦考核不合格,即取消骨干教师的称号。

建立骨干教师的保障和激励机制。一是每年筹集资金用于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进修和奖励。二是我们资助成绩显著的骨干教师参加学习、交流和考察研修,资助他们进行课题研究,教改实验,优先推荐他们参加更高层次的骨干教师的选拔。三是大力宣传骨干教师的先进事迹和取得的成绩,发挥骨干教师的榜样示范和激励作用。也为骨干教师实现自身个人价值提供良好的发展舞台。

(五)计算机培训。

主要采用网络信息交流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建立、健全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网络是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的前提条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了建立两级培训网络的方法。(1)区级培训

依托沈北新区教育局信息中心,对各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管理员进行培训。依托沈北新区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对全体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使教师们逐步达到计算机省一级水平。同时,选送优秀教师参加沈阳市“Intel® teach to the future”(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2)校本培训

培训对象是本校全体教师。以农远设备实际操作和计算机应用为主。

培训形式强调和突出四个结合:脱产培训与岗位培训相结合;系统性与专题性相结合;现实性与超前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培训内容。被培训者至少要求达到计算机省一级水平,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字处理(WORD),汉字输入法,多媒体计算机配置及使用,各相关学科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简介,网上资料查询,各种有关名词(如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HTML、WWW等);了解和掌握PowerPoint,计算机辅助教学基本理论,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使用,Internet基本知识及简单网上漫游,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及操作,各相关学科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利用沈阳市教师基本功竞赛为契机,鼓励教师自己制作课件,业务不熟练的,采用示范-模仿和同伴互助的方式,促进提高。

(六)教育科研培训。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应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科研型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向科研型教师转化呢?我们采取了行动研究法法,使研究者真正成为研究的主体,通过行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完成自身素养的提高与飞跃。,具体培训方法采用研训互动式。学校有计划的进行教育科研立项和向上级申报立项,确定集体和教师个人承担的教育教学科研课题,在课题的实验中,紧紧抓住实验中的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同时,在培训教学中,培训内容又以课题项目为骨干支撑,给学习者以极大的吸引力。这样的培训,既提高专业知识,又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

1、围绕中心

全面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基本素质是科研培训的中心。具体是:通过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校的教科研课题为载体,以实际教育教学案例为主线,以《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基础》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培训,使教师了解和掌握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和一般方法,把握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程序,并通过研究教学改革方法、撰写课题方案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活动,引导教师学习以科研的思路和方法分析、评价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育教学质量,逐步养成发现、提出、分析、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问题的习惯,培养敢于创新、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形成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同时,促进培训者与受训者在学习培训中共同成长,全面发展。

2、抓住重点

以提高教师独立开展课题研究的科研能力为重点。结合我校的实际,我们把提高教师独立开展规划课题子课题(小课题)研究的科研能力作为重点,通过研究,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保障有力

组织保证。学校教育科研室负责教师教育科研专题培训。教导处负责日常考核。

制度保证。学校建立了具体的培训学习制度,制定了具体培训计划,妥善安排培训时间、内容,组织、督促教师认真参加培训,建立并管理好培训业务档案。及时做好培训工作的阶段性、全面性总结。

经费保证。为了确保培训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们在教师外出学习、购置学习材料等方面投入了充足的经费。

4、抓好落实

培训人员落实:辅导人员落实,学习人员落实。

培训内容落实:主要使用《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基础》教材。在培训过程中,以此教材为依托安排教学内容,充分开发与利用相关的课程资源,特别是现实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资源和课题资源,使培训过程与现实问题的剖析、具体课题的设计与解析相结合,把教科研基础知识的教学融合在培养科研能力与态度的过程中,力求培训形式的多样化、培训任务的个性化。培训过程落实:主要以集中学习、自学、教育科研实践的方式,完成培训计划规定的学习内容和作业。实践应用能力考核以具体的课题方案设计的方式进行,主要考察教师掌握和运用教育科研方法的能力和水平。其评价重点是:提出问题与形成研究思路间的逻辑关系;研究方法与课题性质的一致性;研究过程的可操作性与严密性,预期研究成果的清晰性。方案的表述形式提倡多样化。培训密切结合教师的校本课题进行,注重在科研实践中提高。

培训考核落实:以受训教师实际的集中培训活动为基础,通过其平时学习表现、学习态度、作业情况、出勤情况等的观察记录,给予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恰当的培训过程评价。终端评价包括基础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两部分。

(七)班主任培训。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办好一所学校的基础在班级,班级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校办学的成败。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班主任工作关系到班级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关系到学校各项工作的落实和开展。班主任除了其它内容的培训外,主要是班主任的专业道德教育、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能力培训。在研究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具体采用专题讲座式和自修-反思式进行。

1、班主任的专业道德教育

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的班主任,会对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一个好班主任,影响的不只是孩子的现在,而是孩子的一生。我们定期组织班主任进行政治学习与师德学习,认真贯彻育人要求,提高班主任的政治思想水平。重视班主任的政治学习。我们每月组织班主任召开一次例会,进一步强化全体班主任老师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抓好师德教育。抓好讲师德、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讲团结、讲实绩、讲奉献的师德教育,落实好“八字”要求:奉献、爱生、敬业、求真。在广大班主任中,我们组织开展了“弘扬民族精神,培养良好道德”、“做人民满意的教师”等师德演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我们的班主任老师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作为班主任老师,必须具有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甘为人梯,乐为人梯,善为人梯的精神。

2、班主任的专业知识学习

2003年10月,班华教授在《班主任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柳州市教育局编著,漓江出版社出版)一书里指出,“班主任又是教育领域里具有特殊性的角色,因此,作为班主任应该具备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包括比较完善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群、边缘学科知识和新学科知识、最新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信息。”对于班主任,我们从完善其自身的素质和提高工作水平的需要出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通过网络信息交流,班主任沙龙,现场观摩交流等组织学习相关的新理论、新知识。我们认为一个好的班主任首先必须是一个好教师。除了精通专业知识外,班主任还应有比较广博的知识,以自如应对学生所提的各种问题。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不但能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也有助于提高班主任的威信,更有助于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

3、班主任的专业能力培训

教育部原部长何东昌曾经说过:“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就是一个教育专家”。这既是对优秀班主任的极高评价,也为班主任指明了努力方向,同时也暗示当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实属不易。我们认为班主任必须具有以下专业能力:自我提高的能力;自我调节的能力;善于观察的能力;善于沟通的能力;适时教育的能力;创新的能力。

4、班主任工作的常规管理

强化班主任工作考核、建立激励机制,抓实德育科研工作。学校一方面重视班主任更新教育理念,加强班主任的理论学习和岗位培训,另一方面注重组织班主任参与德育研究。我们的教育科研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使每位班主任都具有坚定的科研意识。我们的班主任老师立足农村现状,扎实做好课题的研究工作。目前,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少先队活动已形成特色。

(八)学历提高培训。

学历提高培训的目的是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中心,以提高学历、培养能力、为抓手,建立有利于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长效机制,建设一支高学历、高水平、高技能、充满生机活力且适应我校教育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努力使我校教师的学历达到辽宁省“双高普九”要求。争取在岗一线教师大专学历达到100%,其中本科达到20%。创新培训体制,切实开展各级各类培训,采用调查研究法跟踪教师的学历提高情况。培训措施。学校实行教师学历培训提高的登记制度。每年对全校教师的学历进行一次统计与分析,从中了解教师参与学历培训提高的第一手材料。学历培训提高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要求教师在参与学历培训与提高时做到培训与教学两不误。

鼓励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参与学历培训提高。引导教师参加自学考试、函授、中央电大、东北师大举办远程教育学历提高培训。达到学历培训提高的目的。积极鼓励教师参加跨学科的学历培训与提高。让教师在参与学历培训提高中形成学科的综合性与知识的广泛性,为教师教学提供丰富的知识基础。

学校建立自愿参与培训和限期参与培训机制。对参与更高学历培训的教师要采取自愿的方式进行培训,对应当参与培训而不参与培训的教师要采取限期参与培训的方式进行培训,在限制的时间内取得合格学历。

八、主要结论

两年以来,我们努力发扬“科研兴校”的办学特色,坚持以科研为先导,抓教育科学研究,以《农村小学教师素质的提高》研究课题为切入点,深化课程改革,强化教学管理,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使本轮实验完成了预定任务。

(一)科研目标完成情况 通过研究探索,初步了构建小学教师素质目标体系,探索出农村小学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1、构建小学教师素质目标体系

教师素质,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我们认为,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包括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观念、教学监控能力以及教学行为能力。职业理想是教师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

教师要干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强烈而持久的教育动机,有很高的工作积极性。目前我国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由于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教师队伍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强化教师队伍的职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将这种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称之为教师的职业理想,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师德。其核心成份是对学生的爱,我们称之为师魂。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

就教师自身来看,有三个因素对其职业责任感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对教学工作的成功期待和教学效能感。这其中,教师的职业价值是指教师对教育工作、对自身发展的价值判断。

改变并对教师工作积极性有重大影响的因素,以求提高教师积极性,从而带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改善学校的客观状况、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设法提高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成功期待等三个方面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这三个方面的改进是我们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我们研究的价值所在。教师的知识水平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教师知识作为教师认知活动的一个基础,成为研究的重点。在研究中,我们把教师知识分为三个方面,即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这是人们普遍熟知的一种教师知识。研究表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关系。我们认为,教师需要知道一部分学科知识,以达到某种水平,但并非本体性知识越多越好。

教师的实践知识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这种知识的表达包含着丰富的细节,并以个体化的语言而存在。关于教学的传统研究常把教学看成是一种程式化的过程,忽视了实践知识与教师的个人打算,这种传统研究限制了研究成果的运用。

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这种知识是广大教师所普遍缺乏的,也是我们在教改实验中特别强调的。条件性知识是一个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在研究中,我们把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具体化为三个方面,即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和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

教师的观念影响他们的知觉、判断,而这些又影响他们的课堂行为。研究证明,教师的教育观念对他们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与他们的教学效果之间密切相关。人们把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这种主观判断定义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包括两个方面,即个人教学效能感、一般教学效能感。所谓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教学任务、教好学生的信念;一般教学效能感反映了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和判断。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并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在其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一般教育效能感随着其教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而个人教学效能感则随着教师教龄的增长表现出上升趋势。

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它是教师的反省思维或思维的批判性在其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这种能力主要可分为三大方面:一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由于教学活动极其复杂,包括的方面和涉及的因素多种多样,因此,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也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和多样化的表现。教学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化形式

教学是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认知、达成教学目标的师生共同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起着关键作用,一个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其教学行为的合理与否。虽然我们强调教师的知识、观念、工作积极性和教学监控能力对其教学的作用,但很明显,这些因素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体现出来;学生也是通过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来理解教师的要求、掌握知识、发展自身能力、培养健康的个性品质的。因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之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成为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衡量:①教学行为的明确性;②多样性;③任务取向;④参与性;⑤效果评估。如果一个教师能做到以上五个方面,那么他的教学行为应是非常恰当的,教学效果必然会很好。我们上述的五种教师素质成份并不是简单的平列关系。这五种成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教师素质系统的复杂结构,而且,这个结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结构。

2、积极探索农村小学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在目前情况下,教师培训应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促使教师观念的转变和更新,观念上的问题解决了,才谈得上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这是教师培训的基础;其二是以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本课题的实验中,我们确立了立足于校本研修教师素质提高的思路:在实践中培训,在行动中反思,在研究中成长。行动研究的最大优势就是使研究者真正成为研究的主体,通过行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完成自身素养的提高与飞跃。课题组在选择实验研究方法的时候,充分地考虑了校本培训的特点:校本培训的目标是指向学校及全体教师;校本培训是以问题为中心,由教师共同学习并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自身解决教学中各类实际问题的能力;校本培训方法灵活,如现场诊断、研训互动、师徒结对、观摩听课、个人修练、校际交流等;组织管理具有自我主体性、支持系统共同协作性、培训质量的动态性。我们认为,教师校本培训是教育理论与教师实践的最佳结合点,有必要将行动研究引进教师校本培训,让教师通过行动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成功的桥梁。

我们在研究中,选取并实施了行动研究法,确立了行动研究的新理念: 教师即研究者;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一切为了教师的发展。综上所述,我们在教师素质提高研究的实践中,构建了基于校本环境的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九种培训模式:

案例教学式。案例教学由案例形成和案例运用两个阶段组成。案例形成包括前期准备、确定主题、情境描述三个步骤。案例运用包括案例引入、案例讨论、诠释与研究三个基本过程。学校可根据需要分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案例教学方案,使教师针对案例进行学习、研究、反思、感悟、借鉴。案例教学应作为校本培训的一种基本方式。

现场诊断式。教学现场观察诊断是专家、科研人员、培训者与任课教师合作,有目的地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严谨的理性的观察和面对面的分析讨论,并提出改进策略的方法。教学现场观察与诊断一般包括课前准备、现场观察、课后分析、形成报告、反思讨论五个步骤。现场诊断应特别注重培训者对受训者的诊断“处方”,采取专家点评、个别交流、小组讨论的方式,使教师专业得到持续发展。

问题探究式。培训者首先深入教师之中,对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收集、分类整理,然后逐一进行探究教学。问题探究的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讨论交流、专家点拨、反思总结。问题探究教学要引导教师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专题讲座式。学校根据教师专业发展带共性的需求,每年确定几个重点专题,组织集中培训,如信息网络技术、教学课件制作、课题实验结题、双语教学等。专题集中培训应注意分层教学。

示范-模仿式。这种培训方式主要适用于新教师和教学技能较差的教师。该模式的一般程序是:定向、演示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迁移。这种方式主要运用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技能的培训。培训中,培训者和学习者应该是互动的方式进行。

情境体验式。教师的学习培训,如同学生的学习一样,应该在一种乐学的环境中进行。教师校本培训的情境体验教学,就是要求在培训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并获得情感体验。该模式的一般程序是:创设问题情境、展示问题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

自修-反思式。教师根据自己需求,在培训者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评价、自主完善。该模式的一般程序是:提出计划、自学研修、实践体验、专家指导、反思总结。研训互动式。学校有计划的进行教育科研立项和向上级申报立项,确定集体和教师个人承担的教育教学科研课题,在课题的实验中,紧紧抓住实验中的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同时,在培训教学中,培训内容又以课题项目为骨干支撑,给学习者以极大的吸引力。这样的培训,既提高专业知识,又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

网络信息交流式。通过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学校的互联网和教师博客来进行。学校对教师制定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要求指标,促使教师上网、看报、读书,搜集整理信息,传播信息,使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和眼光与时俱进。

(二)教师发展目标

通过研究,使我校教师初步具有了具有良好的、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职业道德素养、先进的教育观念、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掌握了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了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实验,学校教师队伍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学校现有国家创造教育骨干教师1人,市级先进10人,市区学科骨干18人。区级先进14人,区科研骨干11人。2人被评为区学科带头人,3人被评为区课改标兵。全校教师共撰写市级以上优秀论文240多篇,省创新课3节,国家级创新课1节。课题组的李丽老师在今年9月因素质出众,经过竞聘,成为沈北新区教育局教师艺术团团长。

(三)学校工作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初步实现了“提高教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适应课改需要,提高农村小学的核心竞争力,把我校建成以科研兴校为突出特色,有创新精神的基本现代化农村中心小学”的办学目标。

学校先后被评为市、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市教育学会先进学术团体和先进单位,省创新教育先进学校,教育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先进集体。我校的经验材料在《新城子教育》杂志上多次发表。2006年4月,我校被评为区“十五”课程改革先进单位。9名同志因在校本课程和课例写作中成绩突出而获奖。2006和2007连续两个学年,五、六年级的质量监测成绩均名列全区乡镇第二名。

九、本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下班后,学校还值多少钱?

教师的素质,包括技能、经验、能力、文化素质等,我们应把这些看做知识资产——智力资本,这应是学校最重要的资产,而不是校舍设施。学习化的时代,要求学校首先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对于教师而言,学习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当他们正在学习的时候,也正是他们在为工作做实际的事情的时候。丰塔纳说:“教师和孩子们一样,也需要成长和发展。学校是教育机构,但教育不应只是为学生的。”做为学校,我们应该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现在,不少学校存在过度重视硬件设施的问题,对教师素质的问题重视不够。

2、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令人担忧。

现在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在拉大。而最大的差距是质量的差距。但质量背后的差距是师资、办学条件、经费投入等等。省教育厅张德祥厅长将农村师资状况堪忧的原因归结为一是回不去,二是往外跑,三是层层拔。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后两条。2006年和2007年各调走3人,全部是骨干教师。

最近几年,学校的办学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对农村小学的政策扶持,我们却左右不了。肖川教授曾指出,我们教育理论界在讨论教育问题时,主要着眼点是城市,而广大农村的教育境况遭到了有意无意的忽视。问题的解决无疑需要一个过程,但如果我们视而不见,任其自然,那恐怕永远不能得到解决。

(二)今后的研究设想 深化“科研兴校”的办学特色,继续进行教师素质的提高研究,以两个市级校本培训类规划课题为支点,以新的课程观念为指导,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和保障作用,以课改实验中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探索和积累新课程的教学规律为目的,以规划课题为龙头,以校本课题研究为切入点,做到科研与课改结合,与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结合,以研促教,以研促改,提高教师的素质,确保课改的顺利进行。

十、附录与参考文献

(一)课题获奖目录

1、课题研究期间学校所获集体荣誉

新城子区“十五”课程改革先进单位新城子区教育局、教师学校2006年4月 沈阳市教育学会先进单位(连续2年)2006年12月、2007年12月 五年教研组被评为优秀教研组新城子区教师学校小学教研室 2006年12月

2、课题组成员个人荣誉(略)

下载《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减少小学生错别字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减少小学生错别字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丰利镇丰西小学邵张裕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从身边的事实看写字教学现状 (1)我班学生的作业摘录: a 我家周围有很多人养狗,没......

    小学生阅读的策略研究课题计划[最终版]

    《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 课题计划 一、课题名称: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1、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

    《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研究报告(推荐阅读)

    奉节县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科研课题 ---《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研 究 报 告 课题主研人员 张国庆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基于时代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科学技......

    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农村初中后进生转化策略的研究 课 题 方 案 河包镇初级中学学校 农村初中后进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目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向全体,尊......

    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策略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重庆市渝北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策略研究” 中期报告 一、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关于本课题我们历经了第一准备阶段的磕磕绊绊、......

    小学生德育研究课题

    小学生德育研究课题——助人为乐 六(12)班 【背景】 作家罗兰说:“爱是生命的火焰, 没有它, 一切变成黑夜” 。关爱他人,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未来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如果世......

    激发低段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激发低段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刚接手一年级,我们发现学生的识字量有限,词汇有限,阅读存在障碍,孩子们畏难,不喜欢课外阅读。突出表现为......

    激发低段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北塘实验小学李莉娟 一、课题的提出: 1、刚接手一年级,我们发现学生的识字量有限,词汇有限,阅读存在障碍,孩子们畏难,不喜欢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