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攀枝花市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19-05-14 02:58: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6年攀枝花市政府工作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6年攀枝花市政府工作报告》。

第一篇:2006年攀枝花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2月15日在攀枝花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孙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市政协委员及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5 年和“十五”工作回顾

2005 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关键的一年。一年来,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市政府组织和动员全市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三个转变”,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面貌深刻变化,各项事业长足进步,社会政治保持稳定,年度工作任务和“十五”发展目标全面完成。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发展实力不断壮大

全市全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 248.01 亿元,同比增长(下同)14.2 %,超额完成了“保 12 争 13 ”的年度目标。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11.63 亿元,增长 6 % ;第二产业增加值 172.12 亿元,增长 17.6 % ;第三产业增加值 64.26 亿元,增长 8.1 %。工业经济大幅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 158.43 亿元,增长 18.8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 148.5 亿元,增长 18.2 % ;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 26.54 亿元,增长 33.8 %。攀钢三期工程基本完成,攀钢新三号高炉、轨梁万能轧机生产线、兴中钛业 1.2 万吨钛白粉、湾滩水电站 2xl.6 万千瓦机组、发电公司 2x15万千瓦技改工程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农业经济平稳发展。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 19.69 亿元,增长 7.5 %。粮食总产量 22 万吨,增长 3.3 % ;烟叶收购 9628 吨,增长 84.3 % ;蔬菜总产量 41.86 万吨,增长 4.6 % ;水果总产量 7.04 万吨,增长 17.7 %。肉类总产量 6.38 万吨,增长 10.2 % ;水产品总产量 8720 吨,增长 17.9 %。转移农村劳动力 6.4 万人,增长 14.3 %;劳务收入 3.3 亿元,增长 17.9 %。大竹河水库、高堰沟水库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进展顺利,烟水配套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62.01 亿元,增长 10.2 %。以“迎冬旅、创国优”为契机,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接待游客 300 万人次,增长 47 % ;旅游总收入 10.45 亿元,增长 38 %。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231.08 亿元,比年初增长 16.4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142.3 亿元,比年初增长: 14.5 %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169.47 亿元,比年初增长 19.9 %。实现保费收入 5.65 亿元,增长 13.9 %。财税收入再创新高。全年实现国税收入 35.07 亿元,增长 46.1 % ;地税收入 12.91 亿元,增长 37.2 % ;非税收入 7.05 亿元,增长 70.7 %。实现地方财政收入 20.52 亿元,增长 51.9 %,增幅创历史新高;地方财政支出 33.92 亿元,增长 26.4 %,确保了冬旅会建设项目等重点支出。县区经济增势强劲。各县区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经济增速分别为 16.3 %、16.7 %、13.4 %、13.6 %、5.8 %,财政收入增长分别达到 47.1 %、40 %、47.4 %、1 18.3 %、81.5 %,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增长方式逐步转变

支柱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逐步延伸。钢铁、钒钛、能源、化工实现产值 217.39 亿元、30.12 亿元、76.81 亿元、14.76 亿元,分别增长 28.9 %、76.9 %、28.9 %、40.6 %。优质钢材、钒制品等优势产品产量持续增长,钛产业集群开始形成。新产品实现产值 57.52 亿元,增长 99.6 %,对经济贡献率进一步加大。节能降耗取得积极进展,吨钢等单位产品能耗不断下降,循环经济开始起步,资源综合利用得到加强。农业结构更趋合理,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 17.6 %,优质特色农产品规模进一步扩大,观光农业、生物能源等新兴产业初现端倪。餐饮娱乐、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邮电通讯等传统服务业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法律服务、电子商务、信息、社区服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全市现有民营经济单位 4.23 万个,增长 9.8 % ;全年实现增加值 66.06 亿元,增长 19.1 %,比 GDP 增速高出 4.9 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26.6 %,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 34.5 %。

(三)“迎冬旅、创国优”取得成功,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将“迎冬旅、创国优”作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作为对全市各级干部执行力的大检验,集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顽强拼搏,克难攻坚,全力推进“迎冬旅、创国优”各项工作。全年实施基础设施、景区景点、环境整治、文化体育、农业生态、应急保障等重点建设项目 81 个,完成投资 28 亿元;新建跨江大桥 2 座,新建和改造干线公路 350 公里,改造城市道路 16 公里,完成攀枝花公园、中心广场、阳光大梯道、商业步行街改造和交通智能化工程建设,建成一批城市现代文化景观。“迎冬旅、创国优”各项工作任务如期完成,使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得到大改善,管理水平得到大提高,城市形象得到大提升。攀枝花成功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功举办四川省首届冬季旅游发展大会,圆满实现了省委、省政府的战略意图。

(四)污染治理成效突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采取强力措施,加大投入,全年共投入污染治理资金 7.92 亿元。对省政府下达的 6 家企业限期治理项目和省政府挂牌督办的2 家企业污染治理项目严格督促落实,对以西区环境整治为重点的全市 180 个环境整治项目进行深入治理;严格新建项目环境管理,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合格率达 100 %。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 53 %,提高了 35 个百分点。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工作,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百里生态长廊”和市区视野区绿化工程稳步推进,全市森林覆盖率达 59 %;生态小区、生态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的创建工作全面启动,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空气质量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五)改革开放全面推进,发展活力广泛激发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攀钢、攀煤、十九冶等大企业辅业改制稳步推进。完成企业办社会部分职能分离工作,地方政府接收管理 50 所企业所办学校和 5360 名教职员工。3 户市属国有企业完成改制任务,安置职工 3822 人。资源市场化配置取得重大进展,经营性用地 100 %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商品住宅用地 100 %拍卖出让,全年实现土地出让收益 5.68 亿元;有偿出让探矿权、采矿权 23 宗,获得出让价款 3409.25 万元。按要求完成了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调整完善机构设置,市级机构净减少 14 个,行政编制精减15%。全面开展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其它各项改革取得新进展。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资源深度开发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招商引资活动,全年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 179 个,履约 340 个,实际到位资金 56.69 亿元,增长 30.5 % ;实际利用外资 224 万美元。对外贸易发展平稳,全年进出口总额 2.89 亿美元。外派劳务 550 人次。

(六)居民收入普遍提高,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124 元,增长 11.4 % ;农民人均纯收入 3463 元,增长 9.8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全市新增就业 11458 人,帮助困难对象再就业 1381 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4.2 %,控制在计划目标以内。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扩面征缴进展顺利,生育保险按期启动,医保起付线平均下降 28.5 % ;城市低保制度进一步健全,分类施保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实现了应保尽保;农村居民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全面启动,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建立。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启动了市级离退休人员住房补贴。减免农业税 1380 万元,兑现粮食直补和退耕还林补助资金 5428 万元。“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全市农村学生实现了“两免”全覆盖,执行“两免一补”资金 2728 万元,受助学生 12.9 万人次。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解决了 1.18 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投入各类扶贫资金 7747.6 万元,不断推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滩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横板房”改造进展顺利,村村通公路基本实现;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经济,脱贫人口返贫率控制在 5 %以内。

(七)“科教兴攀”深入实施,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微细粒级钛铁矿回收技术、钒氮合金生产技术、酸溶渣生产硫酸法钛白、高速铁路用钢轨等一批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建立;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优质特色农业科技园区和现代中药材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新成绩,研究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普九”成果不断巩固;统筹高中阶段教育成果显著;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有新的提高,其他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围绕“建市四十周年”、“迎冬旅、创国优”开展了一系列重大文化艺术活动,创作了一批高质量的文艺作品;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继续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市歌舞剧团改(扩)建和攀枝花艺术大厦建设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广播电视混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 93.7 %和 94.8 %。米易国家级皮划艇激流回旋竞训基地主体工程竣工,市体育场和体育馆改造完成;成功举办“国际奥委会主席杯”全国百城市自行车赛总决赛、全国皮划艇激流回旋精英赛暨 2008 奥运会皮划艇激流回旋资格选拔赛、2005 年中国 ? 攀枝花国际长江漂流大赛等 3 大体育赛事,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医院改造、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增强;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城区覆盖,农村医疗卫生状况进一步改善。农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初步建立,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5.5 ‰。

(八)精神文明建设成绩喜人,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

大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我市在省第八届“三优一学”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获全省第三名,全年 4 个单位获得国家级文明单位称号、5 个单位获得省级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攀枝花精神教育,着力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市民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得到整体提升。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分别为 86 件和 197 件,办结率均为 100 %,满意和基本满意率分别为 91.5 %和 95.8 %。认真采纳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人民团体的建议、意见。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型社区创建步伐不断加快,第六届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全面完成。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府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四五”普法顺利结束,全社会法治意识逐步增强。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依法积极妥善解决各类特殊群体的困难和问题,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肃查处了一批身陷非法利益格局的领导干部。加强政务中心建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服务效率进一步提高。积极开展行风评议,机关效能建设成效明显。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全面落实,民族团结和睦,宗教事务依法开展。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进一步加强,军政、军民关系深入融洽,全国双拥模范城成果继续巩固。

人民来信来访、统计、气象、物价、工商、海关、检验检疫、质量技术监督、监察、审计、档案、无线电管理、台务、侨务、保密、人防、外事、防震减灾、残联、老龄、妇女儿童、地方志编写等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绩。

2005 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为“十五”计划的完成划上了圆满句号。过去五年,面对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多种重大疫情和自然灾害的冲击和影响,面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牢牢把握发展机遇,解放思想抓改革,与时俱进促开放,开拓进取谋发展,迎难而进,乘势而上,确保了“十五”主要目标的全面完成。

― 综合实力大为增强。“十五”期间,我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1.8 %,超计划目标 1.8 个百分点;完成财政收入 59.3 亿元,年均增长 23.5 %,是我市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国民经济运行质量逐年提高,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工业结构不断优化,特色农业成效明显,产业化经营水平稳步提升;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民营经济不断壮大。

―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十五”期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320 亿元,比“九五”增加 23.1 亿元,年均增长 23.1 %。成昆铁路电气化改造完成,攀枝花机场顺利通航,对外大通道建设取得历史性飞跃。城市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和市政建设取得新进展。

― 各项改革成效显著。“十五”期间,国有大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完成,综合配套改革稳步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投融资体制、粮食流通体制、财税、金融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行政审批制度、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等其它各项改革全面推进。

― 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十五”期间,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 155.68 亿元,比“九五”增加 148.2 亿元,年均增长 83 %;实现进出口总额 11.85 亿美元,比“九五”增加 2.6 亿美元,经济外向度逐年提高。

― 人民利益较好实现。“十五”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 100 亿元大关,比“九五”末增加 66.2 亿元; 2005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2000 年增加 2392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 1024 元,人民群众居住水平、生活环境和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条件明显改善。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们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这是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共攀枝花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和衷共济、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届人士,向解放军驻攀部队、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攀枝花建设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前进道路上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政府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思想解放的力度不够,创新的勇气和魄力不足;经济总量过小,发展速度不快,与先进地区比,差距仍然较大;对外开放水平较低,招商引资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部分资源短缺、环境容量不足、交通运力受限等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日益加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慢,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社会保障压力增大;污染治理任务艰巨,人居环境欠佳;改革发展中的社会矛盾依然突出,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工作作风不实,主观能动性不强,执行力、落实力较差的问题在一些部门和部分领导干部中依然存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务必予以高度重视,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十一五”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从外部条件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加快,“外资西移、内资西进”的态势明显,为我市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良好契机,有利于我市在区域合作、产业分工等方面有更大的作为;我国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时期,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全面升级,区域发展格局和互动机制加快形成,为我市新的增长动能的集聚和释放创造了稳定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我市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省攀西地区资源综合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将推进我市加快进入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新阶段,有利于我市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从内部条件看,我市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人均 GDP 接近3000 美元,为实现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城市功能日益完善,为实现加快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资源优势日益凸现,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为实现加快发展提供了更多先机;“学包头、促跨越”大讨论活动深入开展,增强了全市上下比先进、学先进、赶先进的紧迫感,为实现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氛围;“迎冬旅、创国优”取得成功,增强了全市上下大胆跨越的信心和决心,为实现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市总体上仍处在发展不全面、不平衡的阶段,前进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面临诸多挑战和不确定因素。我们务必时时瞄准奋斗目标,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扎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审时度势,开拓创新,奋力推进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向前发展。

市委七届四次全会制定并通过的 《 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为攀枝花未来五年发展绘就了宏伟蓝图。市政府根据市委的部署和 《 建议 》 精神,抓紧制定 《 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草案),在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提交本次人民代表大会,连同((政府工作报告))一并审查。市政府将根据大会通过的 《 纲要 》,认真组织实施,狠抓贯彻落实。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突破交通、环境、体制和资源开发关键技术等瓶颈制约,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努力建设综合实力强、投资环境优、人居环境好、城乡协调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现代化大城市,实现攀枝花发展新跨越。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3.5 %,力争达到15%左右,2010 年达到 500 亿元,实现在 2005 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4.3 万元以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破除,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 22 %左右,市区空气优良率达 80 %以上,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居民收入年均增长 10 %以上,到 2010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6000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6100 元。社会公共服务得到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社会安全程度明显提高,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的进步。

实现以上目标,在工作部署上,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要不断解放思想,以先进的理念、创新的思路推进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破除体制弊端和机制障碍,用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市情,增强开放意识,提高开放水平,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要坚持实施科教兴攀和人才强市战略,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牢固树立环境意识,大力发展循环型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坚持执政为民,加快改善人民生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要积极建设和谐社会,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努力创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三、2006 年的主要任务

2006 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全年工作至关重要。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八届六次全会和市委七届四次全委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着力加快改革开放,着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改善城乡人民生活,着力构建和谐社会,为实施“十一五”规划和全市跨越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主要预期目标是:地方生产总值确保增长 14 %,力争达到15. 5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2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 9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 1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3850 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7‰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5 %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十一个方面的工作:

(一)不断调整工业结构,提高工业增长质量

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不断增强工业对全市经济的带动力和支撑力,确保工业增加值增长 18 %。

全力推进结构调整。大力提升单位产品价值,努力提高工业综合竞争力、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改变简单原材料生产制约经济发展的局面。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加快缩短制造业配套半径,积极发展钢铁制造业,力争突破钢铁产业发展瓶颈;加大钒钛特别是钦资源开发力度,在铁资源深加工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发展煤化工、磷化工、盐化工,不断延伸产品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加快攀枝花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白马、新

九、银江等工业园区建设,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使园区成为结构调整的主载体和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着力加快项目建设。确保攀钢新增 100 万吨钢、白马铁矿建设、18 万吨高钛渣项目以及龙蟒集团万吨级钒钛磁铁矿洗选、千吨级海绵钛、四川卓越公司 3 万吨钛白粉等一批重点项目按时投产;促进钢城企业公司、川投黄磷厂、德铭化工、兴中钛业等企业增产达产,促成德胜集团煤焦油加工及粗苯精制工程、金沙水泥公司日产 2500 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开工建设。确保能源供应,完成攀煤 2xl3.5 万千瓦矸石电厂、攀钢余热发电 1 号 5.5 万千瓦机组、米易小三峡电站建设,做好观音岩水电站、发电公司 2x60 万千瓦矸石电厂前期工作,尽快开工建设桐子林、米易乌龟石电站,力争开工并建成 500 千伏二石线第二回输变线工程,完成攀煤矿区深部勘探工作。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编制攀枝花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循环经济项目库。积极推进循环经济技术开发,认真组织开展能量梯级利用、炼铁炼钢中的回收物利用、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等技术攻关。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突出点,在重点行业、企业、产业园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力争成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努力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投入的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结合,形成自主创新的合力。制定和实施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资源利用特别是钒钛新材料、清洁能源、生物开发等一批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科技攻关和利用步伐,支持攀钢等重点企业的研究及攻关,加强攀枝花学院的科研能力建设。大力建设科研人才队伍,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二)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邻里和谐的要求,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在搞好规划和试点的基础上,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确保农业增加值增长 7 %。

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步伐。面向中高端市场,做大、做强、做精早市蔬菜、晚熟芒果、软籽石榴、早春批把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继续扩大烤烟规模,力争种植面积达到 12 万亩,生产规模达到 30 万担以上;大力发展肉牛、肉羊等草食性牲畜,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以二滩库区水面养殖为核心,大力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加快麻疯树种植基地建设,大力培育生物能源产业;积极发展观光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壮大一批基地型、加工型、营销型龙头企业。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成纸房水库病险整治,抓好高堰沟水库渠系配套建设。继续实施“六小工程”,全面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抓好烟水配套工作,确保完成 4 万口小水窖建设。加强动物重大疾病防控工作,建立动植物保护体系,严防有害生物入侵。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不断改善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基本解决移民“五难”问题。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

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把引导乡镇企业聚集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加快发展城镇经济,提高城镇承载能力。加强重点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服务功能。建立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农村土地集中经营。完善户籍和流动人员管理办法,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中心城区和重点集镇有序转移。

提升农村文明程度。积极开展文明、环保、卫生的生态村创建活动,引导农民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搞好农村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街院净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民。抓好村民自治工作,加强民主管理。

(三)发挥旅游先导作用,推动第三产业大发展

把第三产业作为富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不断扩大规模,提高发展水平,确保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 11 %。

做大做强旅游业。巩固扩大“迎冬旅、创国优”成果,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进一步提升旅游品牌知名度,完善功能,集聚人气,争取客源。继续加强重点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倾力打造“大西南阳光温泉度假之旅”、“大三线工业探秘之旅”、“大裂谷奇异风光之旅”和“川滇民族风情之旅”四大旅游品牌。重视旅游文化开发,着力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内容。

搞活商贸流通业。重点抓好攀西烟草物流中心、沃尔玛物流园区等货运枢纽型和配送中心型物流园区建设,积极培育一批有区域性影响、专业化经营的大型批发市场,扩大骨干商场规模优势,着力打造大流通、大商贸新格局。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新型消费方式,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形象

搞好城市规划工作。加快推进城市规划修编,继续提高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加强建设项目方案设计审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审核和竣工规划验收工作,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增强规划执行力度,提高规划管理水平。

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对外大通道建设,确保西攀高速、攀昆高速公路按计划顺利推进,做好丽攀高速公路前期准备。加快建设国道 108 迄沙拉至平地段等项目,开工建设省道 310 宁华路李家沟至和爱乡段、红格复线、工矿区专用道路等项目。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完成通乡公路 58.2 公里,逐步硬化通村公路。开工建设炳仁线后段、滨江大道上段等工程,实施金沙江沿江整治,按计划推进炳二区、炳三区建设,加快红格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着力解决棚户区居民住房困难问题。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网络体系,理顺城市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以市为中心、以区为重点、以街道为基础”的新型城市管理格局。延伸城市管理触角,建立完善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步伐。走开放式经营城市之路,盘活城市资产。

(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跨越式发展体制保障

深入推进“三个转变”。拓展市场化配置资源的领域和空间,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建立土地、建筑、产权有形市场,坚持土地、矿权有偿化使用。完善市场形成价格机制和价格调控管理机制,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继续深入推进矿业秩序整顿工作,建立规范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新秩序。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着力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推行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代建制。完善建设工程招投标制度。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推进统计体制改革和方法创新,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搞好第二次农业普查。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认真抓好其它各项改革。

做大做强民营经济。提高民营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力争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 23 %。扩大民营经济市场准入范围,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广泛进入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公益基础设施、旅游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领域。落实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扶持优势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六)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务求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招商引资作为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把今年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推动年,大招商、招大商,实现全年招商引资 80 亿元。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和方法,促进招商引资多样化。突出招商引资重点,着力引进有实力、有技术、有市场且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的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下大力气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加强项目库建设,认真搞好项目储备。实施重大招商引资项目领导责任制,努力提高项目签约率、资金到位率和投产开工率。要通过招商引资,从增量上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努力扩大出口规模。以大企业、大项目为龙头,加强出口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实施科技兴贸和品牌兴贸战略,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影响力的产品。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扩大新兴外贸市场。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继续加强与重点区域的经贸协作,充分利用好周边资源,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发展共赢。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境外资源开发和劳务输出等外经合作业务。

(七)做好财税金融工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抓好财政工作。建立健全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各项收入应收尽收和按时足额入库。优化支出结构,确保重点工作顺利开展。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努力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充分发挥财政服务功能和财政资金导向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加强金融服务。加大金融对“三农”、重点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继续做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资金支持工作。加强信贷征信管理,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和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维护辖区金融稳定。

(八)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弘扬攀枝花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加强精神文明载体建设,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提升市民素质。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不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促进基础教育协调发展;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成市文化艺术大厦,启动影城二期工程;抓好三级文化网络建设和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建成 2 一 3 个先进文化县区,重点扶持 3 一 5 个特色文化乡镇和 100 个村级文化活动室。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新增 60 个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继续抓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乡镇卫生院改扩建进度,完成市疾控中心续建工程。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大力推进农村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推进国家级棒垒球训练基地、国家级射击射箭训练基地建设,办好全国皮划艇激流回旋比赛;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组团参加全省第十届运动会、第六届残运会,力争取得好成绩。按照社区建设实体化、社区管理网格化的要求,努力构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开展全市第二轮修志工作。抓好台务、侨务、物价、气象、档案、工商、检验检疫、机关事务管理、民族、宗教、保密、人防、外事、质量技术监督、药品监督、防震减灾、老龄、妇女儿童、残联、无线电管理等各项工作。

(九)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环境保护。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在进行城市规划、土地规划、区域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时,依法进行环境战略评价。全面推进“蓝天、碧水、安静、生态”四大工程,重点抓好攀钢污染治理和西区环境综合整治,着力解决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坚持环境容量许可条件下的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严格执行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坚决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力争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 60 %以上,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取得显著进展。

搞好生态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荒山绿化、安宁河堤整治、干热河谷区治理和植被恢复等生态建设工程,积极培育经济高效、环境和谐、社会适用的生态产业,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目标。加强地质环境管理,认真实施攀钢矿业公司尖山排土场等环境恢复治理项目。

(十)努力增加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加快推进富民工作。逐步建立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增长机制,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市人民。积极探索促进居民增收的办法和措施,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要素分配。

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全面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大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解决零就业家庭及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做好失地无业农民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就业形式多样化。全年新增就业人数 9000 人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5500 人以上,其中“ 4045 ”等救助对象再就业 1800 人。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制度,推进生育保险。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继续巩固“两免一补”成果,逐步推行义务教育全免费。对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对低收入者做到分类施保。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互助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十一)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按照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廉洁型政府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和服务能力。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强化决策责任追究,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的高度统一。建立健全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决策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制度以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决策社会公示、听证制度,完善决策信息收集反馈机制,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的行政执法责任制,积极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完善政府机构设置,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要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从反复比较中找差距,从学习思考中找办法,从开拓创新中找突破。要切实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始终保持超强的执行力和落实力,本着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事业负责、对自身负责的态度,用忘我的工作热情、锲而不舍的工作作风,抢时间,争速度,把跨越式发展的每一项举措落实好,把富民兴攀的每一项任务执行好。要始终坚持廉洁从政,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遵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加强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和制约,严肃查处行政不作为中的失职读职行为,努力建设廉洁型政府。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企业建设,增强社会和谐基础。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健全并严格实行维护稳定责任机制,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畅通诉求渠道,努力实现由保稳定向创稳定转变。高度注重安全生产工作,实行重大安全隐患公告制度,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部位的安全防范,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面扎实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切实加大基层基础工作力度,维护良好治安秩序。加强社会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国防建设,抓好新一届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促进军政、军民团结。

各位代表,“十五”佳绩坚定了我们再创辉煌的信心决心,宏伟蓝图展现了跨越式发展的壮丽前景。今天,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机遇,迈上新的征程,我们意气风发,豪情满怀。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开创“十一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攀枝花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精神传达提纲

攀枝花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政府工作报告精神传达提纲

2012年1月4日召开了攀枝花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张剡市长代表八届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第二部分是“十二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预期目标和保障措施,第三部分是2012年重点工作,第四部分是政府自身建设。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过去五年,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和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届期目标,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

(一)加快建设实力攀枝花,特色经济强市建设初见成效;

(二)加快建设魅力攀枝花,中国阳光花城形象渐入人心;

(三)加快建设活力攀枝花,发展内生动力持续激发;

(四)加快建设和谐攀枝花,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预期目标和保障措施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中国钒钛之都、中国阳光花城、四川南向门户”战略定位、“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战略目标、“四个倾力打造”战略重点,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着力推进产业升级、城市转型、环境优化和城乡统筹,深化改革开放,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社会文明的幸福攀枝花。

(二)主要预期目标:到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在2011年基础上翻一番,其中,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00亿元,人均GDP保持全省第一,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40.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8万元和1.4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在前五年基础上翻一番;单位GDP能耗总下降20%,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0%左右;新区建设初具规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显著提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

(三)保障措施:以打造中国钒钛之都为总揽,促进加速发展,做大经济总量;以打造中国阳光花城为依托,促进转型发展,建设美好家园;以打造四川南向门户为抓手,促进开放发展,融 2 入区域经济;以建设幸福攀枝花为根本,促进人文发展,增进民众福祉;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载体,促进内生发展,助推赶超跨越

三、2012年重点工作

(一)凝心聚力加快经济发展

一是注重内涵,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大力建设国家级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加快建设全国最大的盐边攀昆2万吨钛锭生产基地。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确保攀枝花学院2.1兆瓦屋顶太阳能电站建成投运。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推动煤化工产业调整升级。确保完成减排目标。加强园区建设。加大地企合作力度。

二是旅游带动,推进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加快建设红格阳光温泉、仁和阳光康养和米易阳光运动三大重点旅游区,开工建设仁和康养休闲度假风情镇,继续办好“欢乐阳光节”、“金芒果节”等特色旅游节庆活动。着力推进密地、金江、格里坪等物流园区建设。加快推进银泰城市商业综合体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

三是突出特色,强化农业基础作用。扎实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建设,突出打造“攀枝花”、“金沙江”农产品品牌。扩大特色中草药种植规模,抓好林业产业发展。积极推广“畜沼 3 果”、“畜沼菜”等循环种植养殖模式。大力推进产业基地园区化建设。全面完成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和二滩水淹区连片扶贫开发项目。

四是提升质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环境保护作为重要抓手,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制定出台新版地方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机械制造及钒钛产业目录。培育壮大民营经济。大力发展县域和园区经济。

(二)千方百计促进民生普惠

一是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创建学习型城市搭建平台。按要求完成国家基本或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和城乡医疗卫生水平。加强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逐步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基本建成城市应急广播系统。扎实推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大力扶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深化全民国防教育,深入开展双拥工作。切实做好统计、人防、气象、档案、外事、检验检疫、防震减灾等各项工作。

二是着力解决重点民生问题。深入推进采煤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建成保障性住房4430套。坚持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保持出租车行业有序健康发展。统筹做好各类群体的就业工 4 作。继续做好社保卡发放工作。建立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正常增长及支付保障机制。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30万人次以上。做好敏感领域的法律援助工作。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确保食品药品安全。

三是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继续加强社会治安防控。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保持粮食供需平衡。组织开展好防灾救灾应急大演练。

(三)持之以恒破解发展难题

一是加强要素保障。全力推进矿业城市建设用地改革。加快矿产资源市场化配置步伐。继续做好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按计划推进缅气入攀、成品油管道入攀等项目。探索建立煤炭储备机制。改造现有铁路货场和专线。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增加信贷投入,充分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二是加快交通建设。开工建设成昆铁路新线攀枝花段,确保丽—攀高速公路攀枝花段全面竣工。加快机场滑坡治理,确保上半年恢复通航。全面实施国省干线续、改(扩)建和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攻坚计划,全面启动市内断头路续建工作,加快推进重点交通项目建设等。

三是强化财税支撑。严格依法治税,加强收入征管。抓好项目储备,积极向上争取更多的财政支持。创新政府和企业融资方 5 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抓好资金整合,集中财力保民生、促发展。严格预算管理,加强基层财政建设。

四是增强创新能力。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力争在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和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着力构建与中国钒钛之都和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相匹配的创新体系,组建区域农业技术创新中心,推动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升级为国家级联盟。积极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大力推行“项目+人才”聚才模式,加快建设区域人才高地。

(四)坚定不移提升城市品质

一是强力推进花城新区建设。编制特色鲜明的新区规划和建设方案,做好各种业态的详规和设计。遵循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模式,启动核心区建设,建成老黑地移民安置点并投入使用。

二是全力打造中国阳光花城。深入推进城乡风貌塑造,形成主题鲜明、独具特色的城市亮点。大力开展金沙江市区段景观打造,加快建设高品质城市景观带。扎实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和生态市创建工作。按计划推进一批旧城改造项目。

三是不断加强城市管理。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实施数字化城管工程,建成东区、西区、仁 6 和区和钒钛产业园区数字化城管信息系统。不断完善市政设施。探索建立城市管理多元化投入机制,全面推行城市公共资源市场化运作模式。

四是努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丰富攀枝花精神的时代内涵。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鼓励和支持文艺创作。推进基层群众文化阵地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工建设“三线”建设博物馆等重大文化设施,修缮布展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馆。进一步发掘、整理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全力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五)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

一是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步伐。加强财税融资体制改革。探索实行环境保护派出机构监管模式。进一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开展教育体制改革。继续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二是大力推进区域合作。加快建设跨省际、跨地区的重大项目,全面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协作。实施旅游线路统筹行动,积极融入大香格里拉精品旅游环线。进一步加强与友好城市的交流与协作。努力搭建南向外贸平台。切实加强外资和外经工作。

三是扎实抓好招商引资。大力引进一批旗舰企业和重大高端 7 项目,完成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380亿元。优化投资环境,创新招商理念,努力实现招商引资数量和质量同步提升。以第十二届西博会签约项目为重点,认真执行项目跟踪促进和责任人制度,切实提高项目履约率和开工率。

四、政府自身建设

(一)敢闯敢试,打造创新政府;

(二)依法治市,打造法治政府;

(三)立说立行,打造高效政府;

(四)惩防并举,打造清廉政府。

第三篇:攀枝花市东区简介

攀枝花市东区投资情况简介

一、东区区情介绍

攀枝花市位于我国西南川滇交界部,金沙江与雅砻江汇合处,是我国西部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北距成都749千米,南接昆明351千米。全市辖三区两县,总人口110万,常住流动人口20余万,是我国重要的钢铁、能源、钒钛基地,是中国钒钛之都、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东区是攀枝花市的中心城区,始建于1973年,辖9个街道办事处、1个镇,幅员面积167平方公里,总人口34万,其中城镇人口占97%,农村人口不足万人。东区矿产资源储量大、品种多,辖区日照充足、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攀枝花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和商贸中心,市级党政军机关、大专院校、主要科研院所、西南地区最大的钢铁企业——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均在辖区内,辖区有高等院校2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1所、省级示范性高中1所,国家级冶金工程技术中心1个、钒钛检测中心1个,省级钒钛新材料工程技术中心2个,市级钒钛新材料工程技术中心5个;国家三级甲等医院4家,四星级酒店2家。

东区地处攀枝花市中心地带,区位优势明显:成昆铁路、西(昌)攀(枝花)高速、在建的攀昆高速及108国道纵贯全境,成昆铁路复线、丽江-攀枝花-昭通铁路、丽江-攀枝花高速、宜宾-攀枝花高速,丽(江)攀(攀枝花)高速已纳入四川省“十一五”高速路网规划,拥有直达成都、昆明、重庆、北京的多趟始发列车;民航直飞成、渝、昆,连通京、沪、穗,攀枝花机场通航旅客吞吐量一直位居四川前三名,是四川通往华南、东南亚沿边、沿海口岸的最近点。

建区三十多年来,东区工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初步建成了冶金、钒钛、机械加工、化工、洗选、建材、电器、食品、饮料、五金、钢铁深加工等初具规模、门类齐全、具有特色的工业体系,并逐步形成以冶金、钒钛、钢铁深加工、循环经济、都市服务型等为龙头产业的工业发展格局。

东区立足于川西南、滇西北的大市场,以铁路、高速公路和航空立体交通网络为依托,统筹辖区商业发展规划布局, 以阳光大梯道为中轴线,重点抓好炳草岗、大渡口、五

十四、东风、瓜子坪等五大商业片区建设,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和企业,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商贸流通、旅游休闲、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逐步建设成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川滇毗邻地区商务中心。

东区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着力推进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打造“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区域性居住中心区。

东区以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休闲观光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2008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21.04亿元。人均GDP高达6.4万元,居全省首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9.4亿元,居全省第4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2亿元。

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情况

1、园区基本情况

攀枝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立于2000年7月,是攀枝花首个市级工业园区,也是攀西地区唯一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园区在2006年被列为四川省中小企业局首批小企业创业基地,2008年年初已纳入省级开发区规划总盘子。园区总体规划面积共计约14平方公里(合约21000亩),包括流沙坡园、高梁坪园、华山园。区政府已累计投资1.8亿元用于园区基 1 础设施建设和投资软环境建设,并配以每年6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现三大园区水、电、路、通讯及场平等基础设施配套完整,园区累计引进项目91个,建成项目87个,规模以上企业51家,2008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37.4亿元,年税收收入10.7亿元。

2、“一区三园”产业定位

流沙坡园:钒钛新材料、生物技术、电子技术、科技孵化基地、科研试验基地、太阳能开发利用;高梁坪园:科研产业化基地、钢铁制品及以钢铁为主要原料的机械制造业、机电成套产品;华山园:医药产品、食品饮料、印刷等现代服务型工业。

三、重点引进和承接产业

按攀枝花市“6+2”产业规划,重点发展钒钛、钢铁、能源、化工、矿业、机械制造支柱产业。

1、钒钛及新材料产业

2、钢铁延伸加工业

3、太阳能产业,主要包括(1)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应用产品生产;(2)太阳能光伏电站;(3)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

4、储能产业,重点发展钒电池

四、重点招商项目

(一)商贸流通及房地产开发

1、炳二区、炳三区开发

炳二区(由攀枝花大道、临江路、滨江大道三条道路围合而成的区域)、炳三区(攀枝花学院对面区域)是我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扩展带,是我市中心城区的宝贵后备资源,区域内可利用土地5700亩。片区内拥有本科院校攀枝花学院、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攀枝花市三中等优势教育资源,世界知名大型超市即将入驻,区内人流聚集、设施完备,是人居的理想之地。

2、二街坊片区旧城改造。

二街坊是攀枝花的核心区域之一,属攀枝花的黄金口岸和繁华地带。但目前区域内建筑陈旧(以红砖房为主),与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水平极不相称,区域面积约63亩,可建设集居住、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大型商业综合体,投资回报可观。

3、商业街区打造

特色街区是一种多功能、多业态、特色鲜明的商业集合体,既是城市商业的缩影,也是历史文化和城市精神的标志。攀枝花目前的名品名店较为分散,没有一个高端时尚集中消费区,至今尚未形成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步行街,与我市构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的目标不相适应。曼哈顿国际社区口岸好、配套全,适合打造以商业为主导、景观为点缀、文化为精神,以经营高档品牌服饰、皮具、钟表为主,集合攀枝花开发建设史和移民文化元素的商业特色街区。特色街区长1170米、宽12米,商业面积58000 M2,计划投资2.6亿元。

4、名品名店引进

攀枝花人均购买力强,高端消费已成时尚,但本地名品名店相对匮乏,因此,每逢长假,都有不少市民不顾旅途劳顿,到成都争相购物、消费。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一旦入驻,将获取可观的投资回报。

5渡口商场整体转让(或对外租赁)渡口商场始建于1964年,是攀枝花“老字号”零售商场。2001年已全部完成民营化改制。该商场拟对外整体转让或对外租赁,定位为综合性大型家具卖场。目前东区大型家私城主要分布在五十四(地名)、原501电厂沿线和竹湖园等地,所售家具品种单

一、档次较低。随着居民群众对中、高档家具的需求逐年增加,将渡口商场改造成一家种类齐全、品种繁多、2 档次较高的一站式大型综合家具城,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商场营业设施齐全,店堂布局合理,改造装修投资少。预计年销售收入约8000万元,年毛利润约1600万元。

(二)现代服务业

6、汽车4S产业带

目前,攀枝花市机动车已近7万辆,且每年以6000余辆的速度增长,其中中高档汽车的市场份额占40.1%。该项目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预计建成后,年均销售量将达到400辆左右,成为辐射川西南、滇西北地区的中高档汽车4S产业园。该项目规划占地200余亩,单体项目投资2500万元,年利润约800万元。

7、职业技能培训中心

该中心拟依托攀枝花市信息技术职业学校而建,该校前身为冶金工业部攀矿职工大学、攀枝花冶金矿业学校,属省级重点职业中专,具备发展职业教育丰富的办学经验和深厚的职教文化底蕴。该项目拟采用合作办学方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并负责组织生源和教学管理,投资商投资参与建设,双方共享投资收益。项目预计总投资350万元,年利润约80万元。

8、投融资服务机构

目前攀枝花仅有证券公司一家(即华西证券),股份制银行尚属空白,这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称,与省内其他地区也有差距。相关行业存在着极大的发展空间。

(三)休闲旅游业

9、阿署达风景区

该项目位于东区银江镇阿署达彝族村,距市中心炳草岗仅8公里,景区内视野开阔,林木成荫,环境清幽,风景秀丽,交通便捷。景区初步规划分为:旅游集散功能服务区、都市休闲旅游区、金沙生态植物观赏区、商业地产区、佛教文化旅游区。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其中: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预计约为2亿元,招商引资及社会其他投资预计约13亿元,现已投资4000余万元,部分功能区已具备一定的接待能力。

10、弄弄沟—大黑山风景区

该项目位于银江镇弄弄沟村,紧邻大黑山国家森林公园,原始森林植被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林木苍郁、沟壑纵横、视野开阔,适合发展探险游、猎奇游、风情游。初步规划分为:城市夜景观光区、运动休闲活动区、特色餐饮服务区、原始森林探秘区。项目总投资约1亿元,其中: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预计约2000万元,招商引资及社会其他投资预计约8000万元。

11、攀枝花市体育公园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以“阳光休闲.运动健康”为主题的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开展,攀枝花独特的阳光资源也为打造国家级体育项目冬训基地提供了可能,但我市至今缺乏一个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综合性体育设施,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与周边地区相比也有较大差距。该项目位于炳三区龙箐大桥右侧,定位于集竞技体育、休闲健身、配套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设施。既满足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也可打造国家级体育项目的冬训基地。该项目占地150亩,主要布局项目包括: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体育场馆,健身中心、蹦极、攀岩等运动设施及运动员接待中心、多功能会议室、餐饮娱乐等商业经营项目,计划总投资4亿元,全部对外招商。

(四)新材料

12、年产2000吨钛锭

该项目以海绵钛、钛屑、废钛料为主要原料,是钛深加工产业的主要中间材料。项目预计总投资1亿元,年利润约3500万元。

13、年产1000吨钛及钛合金板棒

该项目以钛锭为原料,产品已成为全球新兴的优质耐蚀轻型结构材料、新兴功能材料和重要的生物工程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医药等领域,市场空间广阔。项目预计总投资 3 8000万元,年利润约为3000万元。

14、年产2000吨钛铁合金

该项目以金红石钛白、硅铁等为原料,产品是冶金添加剂中用量最大的铁合金之一,广泛应用于冶金、军工、石油和民用领域。项目预计总投资3200万元,年利润约3400万元。

15、年产2000吨碳氮化钛

该项目以钛白粉为原料,产品是硬质合金的替代材料,主要应用于金属切削领域,市场范围不断扩大。项目预计总投资1.2亿元,年利润约4000万元。

16、年产1500吨纳米碳化钛

该项目主要以金红石钛白粉为原料,产品主要用于制造金属陶瓷、耐热合金和硬质合金,广泛应用于机械加工、化工、冶金矿产等领域。项目预计总投资2亿元,年利润约1亿元。

17、年产100吨碳氮化钒

该项目以五氧化二钒的中间产品红钒为原料,产品主要用于钢铁冶炼行业,是高强度低合金钢最经济有效的添加剂。尤其是汶川大地震后,大力发展添加碳氮化钒的建筑用钢,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项目预计总投资2000万元,年利润约900万元。

18、年产2000吨金属基石墨复合材料

该项目产品用于制造电刷、轴承、活塞、机体等汽车零件和其它减震材料,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舰船和汽车工业领域。项目预计总投资5000万元,年利润约5000万元。

19、年产3000吨石墨密封材料

该项目产品作为新一代非金属密封材料,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石油化工、电力等领域,产品供不应求,国内需求缺口很大。项目预计总投资7000万元,年利润约1700万元。

(五)太阳能产业

20、钒钛黑瓷集热材料

该项目主要以生产V2O5产生的提钒尾渣和粘土为原料,产品与现有的集热材料相比,有更好的光热转化和导热效应,且成本低、使用寿命长,已成功用于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从长远来看,还可作为太阳能发电光热电转换器的主要原材料,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项目预计总投资1000万元,年利润约330万元。

21、分体式太阳能热水器

攀枝花及周边地区多属于亚热带区域,太阳能热水器需求旺盛,与一体式太阳能热水器相比,该项目更加美观、安全、节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是目前国内太阳能热水器产业中的高端项目。该项目可采用“专利引进、技术合作、委托加工”的模式,重点针对本市及周边市场,实行产、销、服务一体化经营。项目分三期建设,预计总投资2亿元(其中首期投资350万元),年利润约5700万元(首期利润约100万元)。

22、太阳能发电站

太阳能发电,是当前国际清洁、可再生能源的重点发展方向,是国家鼓励发展的重点产业。在当前国际能源价格高企且供应紧张的形势下,其发展大有可为。攀枝花市作为全国最适合建设太阳能电站的三大区域之一,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一般而言,建设1000千瓦的太阳能发电站总投资约5000万元,投资收益率约12%,随着今后国家太阳能电价补贴政策的出台,投资收益率将不断增长。

23、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应用产品生产 攀枝花市光能资源丰富,全年平均日照时数达2737小时,每平方米年太阳辐射量达6300兆焦,是四川省年平均气温最高、年总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是全国除拉萨市外,年日照时数最多的城市。21世界是光伏产业发展的黄金期,因此,利用我市丰富的光热资源,发展太阳能综合利用项目,优势明显、前景光明。流沙坡园区现具备承接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线,重点需引进单晶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组件、太阳能应用产品生产项目。

24、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

(六)都市型工业

25、年产10万吨高端啤酒

就全国范围来看,啤酒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要求啤酒企业除了要在大城市增加市场份额外,还要大力抢滩中型城市及周边城镇市场。从攀枝花市的情况来看,整体经济实力较强,人均GDP居全省第一,人均消费水平高,加之独特的干热河谷气候,使攀枝花市成为川西南、滇西北乃至全省、全国啤酒消费最火爆的城市之一。该项目预计总投资1亿元,年利润约2000万元。

26、饮料食品加工

近年来,依托独特的气候和光热资源,我市已建成各类优质水果基地20余万亩,年产优质水果10万吨。随着“10万亩优质芒果产业化”等项目的实施,种植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攀枝花市及周边地区亚热带特色水果的产量还会有大幅度的增加,这为果品饮料加工提供了相对廉价的、富有特色的优质原材料。从市场看,我国人均天然果蔬饮料的消费还不到世界人均消费的十分之一,市场需求缺口巨大。项目预计总投资2000万元,年利润约520万元。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龙海涛

联系电话:0812-2228488 传真:0812-2228488 邮箱地址:pzhsdqzsj@163.com

六、相关网站链接

攀枝花东区公众信息网:www.xiexiebang.com 四川攀枝花东区招商引资网: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攀枝花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

我局对照《XX区人民政府2009年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对2009年的食品安全工作进行了自检自查。现将自检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领导重视,任务明确,方案具体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为切实加强对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领导,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区商务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食品安全保障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全区商务系统的食品安全工作,督促检查食品安全工作的落实和进展情况。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商务局综合执法大队,明确专人负责专项整治日常工作,确保食品安全工作落实到部门,明确到责任人。

(二)任务明确,重点突出

2009年,我局继续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原则,严厉打击生猪屠宰环节中注水和注入其他物质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严惩违法犯罪分子,将整治与规范、监管与自律的各项措施有效结合,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

一是进一步加强了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点生猪屠宰宰前宰后的检疫检验工作。二是加强了鲜肉批发环节监管,严把肉品质量关,严禁不合格的肉品批发上市销售。三是对检疫不合格的生猪和检验不合格的肉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做好相关文字记录。四是进一步加大了鲜肉市场的监督检查力度。五是继续实施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消费品农家店”建设,逐步实现了食品、副食品和日用消费品市场的物流配送和连锁经营,为人民群众创造了“购买放心、消费放心”环境。六是区商务局与城区三家生猪定点屠宰厂签订了《食品安全承诺书》。

(三)超前谋划,制定方案

肉品质量安全是关系到广大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大事。区商务局高度重视,为有效遏制病害肉、注水肉等流入消费领域,确保上市肉品质量安全,结合我区商贸流通系统实际,出台了《XX区商务局2009年食品安全工作实施方案》、《XX区商务局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等有关文件,并下发到全区21个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点企业。

我局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具体措施。并召开了全区生猪定点屠宰企业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会议,传达了全国、省、市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会议精神,并安排部署了我区开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的具体时间、方法、步骤,明确了任务和职责。

二、精心组织,落实有力

(一)认真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民提供安全的消费环境

2009年,全区完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60个日用消费品农家店的建设改造工作,全区现已累计完成建设改造农家店260个。形成了区向镇配送,镇向村辐射的配送体系,从源头上有效解决了假冒伪劣商品的流入问题,特别是抑制了不安全食品、伪劣农药、化肥流入农村导致坑农害农现象的发生,为农民群众“买得称心、吃得放心、用得安心”提供了可靠保障。

(二)突出重点,积极开展全区猪肉及肉食品添加非食用物质和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 自2008年12月10日至2009年4月10日期间,我局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树立科学发展观,针对关系群众生命健康、社会危害严重的猪肉食品问题,深入开展全区猪肉及肉食品添加非食用物质和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通过集中整治与制度建设、严格执法与科学管理、打劣与扶优相结合等措施,非法屠宰、“注水肉”等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我区猪肉食品安全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整治期间,我局共出动执法人员75人次,出动车辆50余台次,累计检查单位67家,整治重点地区35个次,整治重点单位67家。对被检查单位存在的隐患问题当场提出了整改意见15条,并得到及时解决。整治期间,我区猪肉及肉食品没有添加非食用物质和食品添加剂现象,没有接到举报投诉。

(三)认真开展猪肉食品安全专项检查,确保群众吃上“放心肉”

我局高度重视节假日期间的肉食品安全工作,及时组织召开会议,安排市场监管人员节庆期间不放假,坚守岗位,履行工作职责,认真检查上市销售的猪肉是否有未经检验的“白皮肉”或虽经检验,但检验不合格的肉品上市销售。2009年,我局共出动执法人员230人次,出动检查车辆112台次,累计检查单位21家186人次,检查肉类市场20个4117人次。对被检查单位存在的隐患问题当场提出了整改意见20条,并得到及时解决。接到举报投诉1起,调查核实1起。我区没有发现出售 “白皮肉”和检验不合格的猪肉上市销售,以及猪肉及肉食品含有添加非食用物质和食品添加剂现象,确保了广大市民吃上放心肉。

(四)认真做好猪肉产品安全监测

我局高度重视猪肉食品安全,严格检疫检验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城区各定点屠宰企业、农贸商场巡查鲜猪肉市场情况,掌握鲜猪肉市场供求信息,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切实加强鲜猪肉市场的管理,确保猪肉食品安全。

(五)认真做好信息收集报送工作

我局将原来的生猪屠宰情况月报表变为周报、月报制度,每天向上级有关部门提供隆阳城区生猪屠宰量,每星期发布隆阳城区毛猪收购价,鲜肉批发价以及鲜肉不同部位零售价格情况,生猪屠宰管理的情况及时在《隆阳商务信息》中向有关部门通报。同时,根据上级的指示,认真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做好疫情监控,信息报送工作。

同时,积极配合区食品安全委员会的信息报送工作,确定了一名信息联络员,切实负责将我局开展食品放心工程的主要工作情况及时报送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三、成效明显,措施可行

(一)取得的成效

2009年,通过积极推进生猪定点屠宰和检验检疫工作,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制售注水肉和病害肉的违法行为,认真组织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私屠滥宰现象得到扼制,净化了肉类市场,市场猪肉品品质得到提高,确保了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城区生猪定点屠宰率达 100%,检疫率实现100%。乡镇建立生猪定点屠宰厂进场屠宰率达80%以上。通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实施,为农民提供了安全放心的购物平台,改善了农村消费环境。

(二)采取的措施

一是加强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的监督管理。要求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必须按照生猪定点屠宰工艺流程和技术规范屠宰生猪,认真做好产地检疫、宰前宰后检验,经检验不合格的猪肉一律不准上市销售。严禁屠宰病死猪,凡未经肉品品质检验人员检疫屠宰企业不得擅自屠宰生猪,实行谁屠宰谁负责的责任制度。

二是加强市场监管人员的监督管理。严格要求区屠宰办的市场监管人员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按时上岗,对擅离职守,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的市场监管人员按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三是建立健全猪肉食品安全报告制度。要求市场监管人员一旦发现有出售未经检验的猪肉,或虽经检验但检验不合格的猪肉上市销售,做到及时报告,区商务局组织有关人员及时查处。对报告不及时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有关人员的相关责任。

四是加大鲜猪肉市场查处力度。区商务局组织综合执法大队和区屠宰办人员组成督查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猪肉批发、零售市场开展明察暗访,凡发现变质变味猪肉一律予以没收销毁。

四、经费有保障,宣传教育有力度

(一)经费保障情况

我局加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经费投入力度,经费投入较上年有所增加,做到实报实销。

(二)安全宣传教育情况

定点屠宰工作政策性强,执法难度大,为了使执法人员掌握好基本知识,强化依法行政和岗位责任意识,区商务局通过会议等各种形式,利用有关法律、法规、文件和报刊杂志等资料,积极组织执法人员的学习培训,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2009年8月6日—7日,组织举办了为期3天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培训会议,全区各商贸流通企业、外经贸进出口企业、商场超市、“家电下乡”中标流通企业、“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承办企业、成品油经营企业、生猪定点屠宰厂的负责人及相关业务人员以及区商务局全体干部职工共计110人参加了培训班。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食品安全责任意识和业务技能,为企业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创造了条件。

为了做好肉品安全宣传工作,增强宣传效果,扩大社会影响,使广大消费者充分了解食品安全知识,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区商务局于6月10日,以 “安全生产月”为契机,组织区屠宰办和综合执法大队共6人,在保岫广场开展了食品安全宣传活动,通过张贴宣传标语,散发宣传材料,设立咨询服务等形式,进行了广(转载自文秘家园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泛宣传,使肉品安全知识得到了一定的普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五、认真落实上级领导和区食品安全委会批办交办的事项

我局认真落实上级组织和领导批示,调查落实群众举报事件,及时回复,按时上报食品安全相关工作信息,认真完成区人民政府等部门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六、存在的问题

一是全区屠宰场屠宰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山区乡镇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屠宰量小,开展生猪定点屠宰工作难度较大。

二是屠宰场检验人员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检验设备落后,多数乡镇屠宰厂(场)设施陈旧、老化,任停留在人工屠宰,不能适应食品安全工作的需要,希望各乡镇将生猪定点屠宰厂的建设纳入乡镇建设总体规划。

三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量大与执法力量缺少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大,导致监管工作还不够到位。

七、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1.进一步强化对薄弱环节的整治,通过规范监管制度,积极探索对生猪定点屠宰的长效管理机制。做到边整治、边检查、边总结、边推广,努力做到不留空白和死角。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推进综合执法,重点加大对城区的执法力度。

2.加强部门协调和部门联动,形成对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和对生猪屠宰日常监管的合力。把解决当前存在突出问题的各项措施与加强长效机制建设结合起来,做到标本兼治。把专项整治与强化全过程监管结合起来,建立从养殖、屠宰、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全过程监管链条,完善猪肉质量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猪肉质量安全监管网络。

您可以访问文秘家园(www.xiexiebang.com)查看更多与本文《食品安全工作自检自查报告》相关的文章。

攀枝花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 关于开展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的自查报告

攀食安委办„2011‟12号 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自2009年以来,按照国务院、省委和省政府工作部署,我市开展了为期两年的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切实有效地规范了全市食品市场秩序,使我市食品安全状况明显改善,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得到保障。根据四川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迎接全国食品安全整顿评估考核工作的通知》(川食安办„2011‟2号)文件要求,现将我市两年来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食品产业概况

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达40万亩,已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有7个品种,有机食品认证的有11个品种,规模养殖场(户)达到1664个,水产基地面积达到9.38万亩;食品生产加工企业294户(其中:取证企业108家,占总数的36%);流通环节食品经营户达到6851户;餐饮服务业3

881户、从业人员21229人,其中酒店餐馆2084户、小吃店1332户、学校食堂205户、快餐店71户,职工食堂等其他餐饮店189户。

二、主要工作情况

(一)强化监督,健全机构,各项食品安全整顿工作落实到位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两年来,攀枝花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统领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全局,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当前我市食品安全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按照省食安委、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我市及时召开全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动员大会,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市食品安全专项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其办公室设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专项整顿的日常工作,落实了具体承办机构和人员,印发了《攀枝花市2009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攀枝花市2010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落实了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的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和完成时限,扎实开展全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针对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召开了专题会议16次,及时安排部署了各项工作,进一步明确了我市用两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开展食品安全整顿活动。通过整顿使我市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食品安全各环节监管责任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监管效能明显提高;食品安全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生产经营秩序明显改善。市政府加大了对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解决各相关部门的食品安全整顿经费;各县(区)政府、各部门也将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纳入地方政府和本部门的总体安排,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将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经费纳入了地方政府财政预算,为全力推进我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有序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加强督查,形成监管合力。两年来,我市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突出重点、带动全面、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把食品安全整顿与振兴产业结合起来、集中整治与长效机制建设结合起来、企业自律与政府监管结合起来,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安全突出问题,为维护食品生产经营正常秩序,促进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做了大量工作。为克服各部门食品安全分段监管的局限性,我们不断创新监管手段,针对问题频发环节、高风险食品和跨领域违法等问题,每年以食品安全整顿工作为切入点,采取统一部署、集中行动、互联互动的方式,在全市范围内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了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截止目前,我办针对重

大节假日和重点品种先后开展了23次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和联合检查,通过集中整顿,使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食品安全各环节监管责任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监管成效明显提高;食品安全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生产经营秩序明显改善;农村和城乡结合部食品安全状况进一步好转,食品安全事故不断减少,有力促进了食品安全监管资源的整合,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3.加强信息报送,实现食品安全信息资源共享。市食安委办充分发挥攀枝花市食品安全网的平台作用,搭建了畅通的食品安全信息通报体系,做好了全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整理和传递交流工作,实现了我市食品安全信息资源的共享。两年来,编撰了食品安全工作简报、信息及工作动态53期,上报食品安全信息39条,被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网站及省食品安全网采用36条,共上挂各县(区)及相关的食品安全信息65条,有效统筹规划全市的食品安全信息;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针对春季部分群众有煮食草乌、附片等中药材的民间习惯和夏秋季是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季节在全市发布了《关于防范和减少草乌等毒性中药材中毒事件发生的预警公告》、《夏秋季食品安全预警公告》,既满足了群众对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情需要,同时又避免了由于发布信息矛盾而造成的政府威信下降和

公众选择的困难,对食品安全问题力争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

(二)各司其职,大力开展食品安全整顿工作 1.加强重点环节食品安全整顿

——农产品质量安全整顿。为全面提升我市食用农产品安全,市农牧部门一是组织开展了食用菌和三聚氰胺的整治、农业投入品安全整顿、农资打假行动等整治行动,2010年共检查农资生产企业2011家次,市场259个次,查获违法农资816.92公斤,兽药105公斤,货值0.34万元,挽回经济损失5.52万元,确保了农资市场的稳定健康。二是修订了《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使用和限制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通告》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操作技术标准》,使我市的市、县(区)级、企业三级农业标准达到671个;草拟了《攀枝花市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暂行办法》,为我市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申请工作,2010年,我市新增有机转换产品5个,无公害畜产品新获证的企业4家,产品7个,无公害农产品2个,攀枝花芒果已申报成功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攀枝花枇杷、红格脐橙农产品地理标志已在农业部网站公示。四是加强农产品监测工作,据统计,2010年全年蔬菜、水果、畜产品,合格率分别为94.7%、100%、100%。五是为

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市水务部门从养殖实际出发,编印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纪录》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操作手册》及生产管理操作规程等宣传资料3000余份,利用科技下乡、科技入户等活动广泛宣传水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知识;制定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督查通报制度、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举报投诉制度等相关制度,着力构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机制和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实施水产品质量安全随机抽样检查,重点抽样检查主要针对生产基地、水产品批发市场及水产品零售市场,及时了解水产品质量安全动态情况,做到早发现,早改正,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目前已完成水产品抽样检测120个。

——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整顿。为着力解决食品生产环节的突出问题,市质监部门一是制定了《食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整顿工作实施方案》, 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的食品生产加工业质量安全整顿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两年的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整顿工作任务;针对我市食品生产单位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的问题,制定了《攀枝花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生产加工领域安全监管工作规范》,对全市质监系统食品生产安全监管的流程、管理要点等方面工作进行了梳理和规范。二是完成了全市110家食品生产企业和177家食品小作坊相关数据资料的普查建档工作,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清理全市食品生产企业产品标

准的通知》,完成了对全市食品生产企业的企业标准的清理工作,为下一步的动态监管奠定基础。三是积极开展食品添加剂专项整顿工作,督促食品生产单位自查其生产加工过程中有无使用规定名单外的物质,或者扩大了食品添加剂使用范围和使用量的情况;要求各县(区)质监局通过到单位生产现场核查、约谈单位有关人员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单位报告的食品添加物质使用情况;从2008年9月起,一直对乳制品生产企业进行乳制品三聚氰胺跟踪监测(每周10个批次)。两年抽查的880个批次的乳制品、含乳饮料,均未检出三聚氰胺。四是组织实施监督检验工作,制定了《攀枝花市2009-2010食品及相关产品定期监督检验计划》,2009年安排了633个批次的食品及相关产品监督检验,平均批次合格率为95.39%;2010年安排食品生产领域市级定期监督抽查417个批次,平均批次合格率为92.82%;2010年还重点安排了对粮食加工品、糕点(月饼)、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指标的市级专项抽查,粮食加工品批次合格率为90%、月饼的批次合格率为100%、所有抽查的乳制品均未检出三聚氰胺。五是开展对食品生产单位的巡查走访工作,2009年-2010年全市共巡查走访食品生产企业815家次,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1683家次,巡查走访覆盖率为100%。六是为保障食品质量安全,进一步落实食品生产者主体责任,从2010年5月,结合攀枝花市情,调查摸底后决定将盐边县作为试

点,推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小作坊分级挂牌监管制度,将食品生产加工单位分为A、B、C三类,并标示挂红、黄、绿三类牌进行监管,并取得初步成效。通过该制度的实行使全市食品质量合格率由2009年的89.30%,上升到2010年的92.46%,提升3.16个百分点,5家小作坊因不能适应该制度而主动退市,该制度的实行将为建立健全攀枝花食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

——流通领域食品质量安全整顿。市工商部门坚持不懈地抓好食品安全监管“两个办法”、“一个通知”、“八项制度”和省工商局的“实施意见”的全面落实,努力创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了准入体系、监管体系、监测体系、维权体系、自律体系和预警体系等监管机制,实现了自我监管、精确监管和社会监管的有机结合,使全市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一是严格食品经营主体市场准入,落实其对入场食品经营等方面的审查、管理、检查、报告的法定义务,发现不合格的产品要予以公告,清除出市场,并查清其生产源头、进货渠道和销售去向,截止2010年底,共办理食品流通许可申请1841户。二是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了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了打击流通环节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奶制品市场、节日市场等专项执法检查行动,两年来,全市工商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1万余人次,检查经营户8万余户次,取缔无照经营户27户,捣毁制假售假窝点1个,查处食品安全案件194件,案值87万余元,查获各类假冒伪劣食品4000余公斤,货值金额达16万余元,使全市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状况进一步好转,人民群众食品消费安全感进一步增强。三是深入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店”创建活动,通过以示范店带动和督促其他食品经营者切实履行法定责任和义务,从而提高食品经营者的自律能力,我市目前共有“食品安全示范店”198户。四是以各级12315举报网络为平台,及时受理和处理消费者申诉举报,2010年共受理和处理消费者食品类申诉和举报29件,其中农村市场3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28万元。

——餐饮消费环节和校园周边的食品安全整顿。市卫生部门在全面实施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细化和量化各项指标要求,制定和采取工作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消费环节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一是在全市范围大力开展餐饮业的“三改”工程,即“液”改“电”、“前”改“后”、“煤”改“气”工程。进一步规范了全市餐饮店厨房的功能分区和食品的加工流程,完善了餐具消毒及防蝇、防尘、防鼠设施,使餐饮业的基本卫生条件和卫生状况得到有效改善。二是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为有效载体,以卫生监督网格化管理为重要手段,按照“横向抓覆盖,纵向抓延伸”的工作要求,在餐饮业中全面实施了餐饮监督

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截止目前,全市餐饮业3881户,100%纳入了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98%已进行了食品卫生监督量化评级。三是严厉查处餐饮单位、学校食堂及建筑工地食堂无证经营行为;严厉打击采购、使用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劣质食用油等行为;加大对熟食卤味、盒饭、冷菜等高风险食品和餐具清洗消毒等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整顿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农家乐旅游点、小型餐饮单位,强化索证索票、进货验收,积极推行原料进货溯源制度。四是加大日常监督力度,组织开展了食品添加剂、食用油、“地沟油”、“一次性餐盒”等专项整治;在监管过程中不断督促业主完善餐饮业卫生基础设施,督促763户餐饮经营者购臵或修复了损坏的电子消毒柜,督促926户餐饮进一步完善了“三防设施”,督促1107户餐饮经营户“四害”消杀,督促3181名从业人员办理了健康证明;强化组织领导,圆满完成了“两会”、“省十三届民运会”等我市重大社会经济活动的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有效保障了餐饮环节的食品安全。五是积极开展学校食堂及校园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教育部门成立了食品卫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校长是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第一责任人,建立了责任追究、餐具消毒等8项食品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城管部门针对学校周边地带存在乱摆摊设点的情况,加大整治力度,扭转学校周边环境“脏、乱、差”的

现状;卫生部门继续开展学校食堂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推行餐饮单位卫生监督信息公示制度,严格餐饮业和学校食堂餐饮服务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明的审查发证工作,切实加强了食品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培训工作。

2.加强食品安全整顿专项行动

——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整顿。为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等九部局《关于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卫监督发„2009‟89号)和省食安委办相关文件精神,我市加强了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的监督管理工作,市食安委办制定了工作方案,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了食品添加剂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的整治,依法打击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打击生产销售非法食品添加物的行为。一是严厉查处研制、生产、销售、使用非法食品添加物的行为;二是整治超过标准规定的范围、限量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截止日前,我市流通领域食品添加剂经营主体总数为70户(其中:7户为主营销售食品添加剂,其余63户食品经营户为兼营零售食品添加剂);对我市294家食品生产加工单位全部要求将食品中添加物质的种类、用途、用量等情况向各区县质监局备案,并对备案的真实性负责;确定整治重点片区18个、重点单位103家、重点产品13种;对15个批次挂面、45个批次米线、21个批次乳制品进行了针对性抽样检验;受理投诉举报2起,查处食品违法案件7起,罚款13万余元,责令企业停止使用5种备案信息不明的食品添加剂。

——打击私屠滥宰和白酒制假售假整顿。市商务局结合行业特点,一是整合原主城区11个手工屠宰场,使全市主城区生猪定点屠宰机械化、规模化水平显著增强,目前,我市已建成A级屠宰场4个,包括攀枝花市野猪林肉联食品有限公司、西区河门口定点屠宰场、盐边县天鹏屠宰场、米易县为民屠宰场,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一口锅、一把刀、一杆称”的手工屠宰模式,实现了屠销分离,从源头上杜绝了生猪注水现象的发生。二是在肉类食品市场推行认证制度,与定点屠宰场签订猪肉质量安全目标责任状,督促定点屠宰场落实各项管理制度情况,定点检查定点屠宰场台帐,严查猪肉上市前的“两章两证”,严把屠宰环节关口,有效地杜绝了问题猪肉流入市场。三是突出重点,加强对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农贸市场内活禽宰杀点等重要场所的检查,严厉打击制售注水肉、病害肉等不法行为,有力地维护了肉类食品市场流通秩序,仅2010年共出动执法人员500余人次,检查猪肉销售摊点600余户,检查生猪定点屠宰企业105次,没收白条肉960余斤。四是加强酒类消费市场监管,全面推行“酒类流通随附单”可溯源制度,积极开展“放心酒经营店”工作,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酒类商品行为的打击力度,2009年,共查获茅台、五粮液、芝华士、黑牌等假冒酒516瓶;2010年共没收茅台、五粮液、国窖1573、中国劲酒等各种假冒酒1895瓶,办理一般程序案件12件,当场处罚1件,行政罚款123500元;并集中销毁了4160瓶各类假冒酒,价值30多万元,对制售假冒酒的违法分子给予了极大威慑作用。

——进出口食品安全整顿。市进出口检验检疫局以强调“以质取胜”为战略目标,督促企业严格履行食品安全质量承诺,建立了“一次失信、终身出局”的惩处机制,进一步落实出口企业质量第一责任人的工作力度;严格执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注册管理制度,帮助企业落实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相关要求以及添加剂使用的备案管理要求;围绕“质量提升年”活动要求,加强源头监管,帮助出口果汁企业作好原料基地建设及基地GAP认证,逐步引导企业加快种植、养殖基地建设,不断增强其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截止目前,共完成检验检疫出证77批,产品包括冷冻野生菌27批、浓缩果汁27批、鸡精17批、干厥菜2批、饲料添加剂2批、干制野生菌1批,全市进出口食品均没有出现任何安全、卫生质量问题。

——大力开展“地沟油”专项整治。为切实做好“地沟油”专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工作,我市将“地沟油”专

项整治作为食品安全整顿的重要内容,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和市食安委副主任任副组长,十个市级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区)政府及各主要监管部门迅速成立了相应工作领导机构,建立了由市、(县)长、乡镇长负责制,落实以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市食安委组织质监、工商、卫生、商务等相关部门召开专题讨论会,学习和讨论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了工作方案,部署专项整治工作。2010年4月份和8月份,先后开展了两次“地沟油”专项整治和联合执法检查。按照部门职责和食品安全整顿任务分工,质监部门加强了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严厉打击食品生产单位使用“地沟油”加工食品;工商部门加强了对流通环节经营食用油的监督,严厉打击经营“地沟油”和非正规来源食用油;卫生部门加强了对餐饮服务单位的监管,严厉打击购买、使用“地沟油”和非正规来源食用油。

——加强乳品和含乳食品监督管理。根据省食安委的要求,我市专门成立了问题乳粉清查联合领导小组,先后两次召开食品安全成员单位协调会议,对问题乳品和乳粉专项整治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明确清查任务,确定清查重点环节,采取有效措施,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使用问题乳品和乳粉 的行为。为确保我市问题乳粉清查工作不留死角,全市各级质监、工商、商务、卫生、农牧等部门齐抓共管、协同作战,对本市所有乳粉及含乳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拉网式清查,此次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742人次,检查各类食品经营户2873户,其中农村市场食品经营户1098户;检查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各类市场218个次,其中农村市场135个次,未发现有文件中明确的问题乳粉,有力地杜绝了“问题奶粉”流入我市。

——做好我市“过渡期”保健食品的监管工作。由于我市机构改革还没到位,国家保健食品相关法规尚未出台,工商部门规定对保健食品不属于办理《食品流通许可证》的范围,卫生部门停止发放《食品卫生许可证》,致使我市的保健食品经营企业无法办理营业执照,处于无证经营的状态。市食安委办积极发挥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作用,召开专题工作会,就“过渡期”我市保健食品的监管进行了协商讨论:一是对新办“仅经营保健食品的经营单位”由于国家相关的法规尚未出台,可以先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领《保健食品经营企业登记表》进行登记,由药监部门向保健食品经营企业出具《保健食品经营企业申请登记意见表》后,再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待相关配套法规出台后按规定再补办有关手续。二是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的药品经营企业兼营保健食品的,可直接申领《保健食品经营企业登记表》。直接申

领的《保健食品经营企业登记表》,其有效期不超过《药品经营许可证》的有效期。三是已经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的普通食品经营者,仅经营(限零售)常规管理保健食品名单中保健食品的,无须申领《保健食品经营企业登记表》。同时,为摸清全市保健食品经营情况,印发了《关于加强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管的通知》,要求各县(区)做好本辖区保健食品化妆品企业的基础资料监管情况建档工作,为下一步工作打下基础。

3.加强对重点区域和场所的整顿

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是食品安全事故的高发区域,是农村食品安全一直是各监管环节中的薄弱点,也是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重点地区。市食安委办从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出发,把城市和农村食品监管工作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依托农村食品安全监督网,将农村食品安全监督建设纳入当地政府目标管理,建立了农村集体用餐监管与备案机制,使全市5桌以上家宴监管率达90%;结合实际在仁和区开展了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县(区)的创建工作,并顺利通过验收,以此为契机,我市在多个行业建立了食品安全示范点和食品安全监督网点,使全市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整体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各有关部门紧密切合“12315维权网络体系”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进一步推进农

村和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的食品安全;至此,全市16个街办、43个乡镇、353个行政村中聘用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250名,覆盖率达100%,从而建立了畅通的信息报送渠道,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食品安全信息不灵、渠道不畅的问题,改变了农村市场监管薄弱的局面。

(三)加强宣传,积极引导

2009年和2010年是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之年,为使食品安全意识深入民心,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氛围,市食安委根据当前食品安全监管要求,不再仅仅把监管理解为市场准入、监督检查、处理事务、惩罚违规,而是深刻认识到宣传也是监管,并在宣传方面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做了有益探索。市食安委制定了《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方案》,把每年的6月份作为食品安全宣传月,将食品安全宣传纳入全年的工作重点之一。2010年6月1日上午,市食安委办牵头在市中心广场举办了攀枝花市纪念《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1周年大型宣传活动,市农牧局、市工商局、市商务局、市质监局、市卫生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及部分食品企业代表等20余家单位参加了宣传活动。活动围绕“维护食品安全,从你我他做起”,通过播放《食品安全法》及《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录音,与企业签订承诺书、现场万人签名活动、展示多种在日常巡查中从不法商贩处查扣的假冒伪劣食

品、“三无”食品、过期变质食品、无“QS质量安全”标志等食品,现场受理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投诉、发放宣传资料、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等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讲解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在此次宣传活动中,各部门共散发宣传材料15000余份,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册2000余册,现场接受群众咨询近500余人次。市食安委办及相关职能部门还积极开展食品安全“五进”活动,举办食品安全研讨会,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宣传等活动,对公众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及依法维权和科普知识宣传教育,为食品安全法的内容能及时的被群众所了解搭建平台,努力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的氛围。

三、存在的问题

(一)食品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目前全市大部分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较小,10人以下的食品生产单位约占90%,设备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

(二)食品安全监管保障手段不足。从整体上看,全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人员不足、执法装备落后、检测和监测资金缺乏等问题,食品检验检测手段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一些隐患无法及时有效排查。

(三)农村地区食品安全问题仍然较为突出。随着城市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假冒伪劣食品容易流向农村,农村无证

经营或经营“三无”产品现象还不能从根本杜绝。农村家庭自办宴席的临时场所大都十分简陋,操作人员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和监管力量相对薄弱,农村“红白喜事”宴席成为夏秋季节引发群体性食品安全事故的重大隐患之一。

(四)在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期间,一些涉及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亟待认真研究解决。《食品安全法》配套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善,监管责任有待于进一步落实,个别领域和环节仍存在监管缺失。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继续抓好机构改革期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目前,虽然省委省政府启动了全省机构改革工作,但是我市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调整到位尚需时日,各部门将继续履行过渡期间的工作职责,进一步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努力实现各监管环节的无缝衔接,防止因法律规定管理职能调整和政府机构改革而出现监督管理方面的缺位。

(二)加强《食品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继续深入贯彻《食品安全法》,认真学习、忠实履职、切实担负起食品安全监管的责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强化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法人及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意识,提高监督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

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利用广播、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食品的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作全方位的宣传,定期向社会发布有关食品质量的监督、抽检、监测报告、食品安全信息及重大事故查处情况,在全市范围内继续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月”活动,增强广大市民的食品安全意识。

(三)继续加大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力度,保持监管高压态势。各有关部门要加大食品安全日常监管。继续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把好源头关;继续开展食品生产加工业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把好生产关;强化食品流通市场监管,把好流通关;加强餐饮业消费环节监管,把好入口关;严厉查处食品违法犯罪案件,把好惩处关;坚决取缔无证无照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和完善举报奖励制度,增加打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制售假劣食品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惩处,增强对违法犯罪分子的震慑力。

(四)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保障食品安全监管各项工作有效运行。一是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工作。充分发挥攀枝花市食品安全网的平台作用,继续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发布工作,实现部门之间的信息实时互联互通和共享。进一步落实《攀枝花市食品安全信息报送和发布制度》、《攀枝花市食品安全预警工作制度》,对重大节假日、重要时段、重点工作和重大事件在第一时间内发布权威的信息,以提高公众的知情权。二是积极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以目标责任体系、市场监管体系、风险应急救援体系、重大事故处臵体系、行政执法网络体系、信息体系、信用体系等为主要内容的食品安全综合监管体系。强化政府监管、加强企业自律、推动社会监督,逐步形成诚信社会的良好氛围,促进食品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三是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效统一的食品安全技术支撑体系。整合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统一检验检测标准,建立健全高效统一的食品安全技术支撑体系,避免重复抽检,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率。

第五篇:攀枝花市矿区整治标准

攀枝花市煤矿矿区环境综合整治标准(试行)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创造和保持整洁、优美、文明的矿山环境,保障矿山职工身体健康,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矿山建设工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标准的规定,结合盐边县实际,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 盐边县行政区域内的合法生产矿井和新建、改扩建、技术改造、资源整合矿井适用本标准。

第二章 煤矿基本要求

第三条 煤矿管理规范,各项制度健全、上墙。

第四条 煤矿井下生产设施设备必须达到四川省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二级标准。

第五条 煤矿工业广场功能分工合理,建筑物外墙贴瓷砖或涂料粉刷,洒水降尘等措施齐全,安全生产固定标语、安全警示、禁止标志设置标准规范。

第六条 煤矿供电系统健全,电源来自两处不同变电所,地面用电与井下用电分开,运行正常;供电线路安设规范有序。

第七条 煤矿供水系统健全,运行正常;生产用水与生活用水分开,生活用水是处理后的自来水或纯净水。

第八条 煤矿生产(地面)、生活、办公区域分区设置,规范管理,各区域地面硬化,环卫设施齐全,材料摆放整齐,无杂物堆积,现场整洁卫生。

第九条 煤矿生产区域(地面),各类降尘防护及安全设施设备齐全。

第十条 煤矿公共厕所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有节水冲洗装置,保持清洁卫生,定期消杀、清掏,并建化粪池对粪便进行集中处理。

第三章 煤矿办公区域要求

第十一条 煤矿办公楼需是两层楼以上永久建筑物,结构安全,办公楼内部进行必要装修,办公室数量和面积能满足日常办公需要,各办公室分布合理并挂相应标牌,办公桌椅、电脑及各类办公用具齐备,办公楼合理设置男女厕所,装有自动冲水装置。

第十二条 煤矿至少有两个会议室,大会议室(可与职工学习培训室、职工活动室结合使用)面积不小于150平方米,小会议室面积不小于30平方米,大会议室配备电视机、影碟机、煤矿安全生产方面书籍、影像资料等。

第十三条 监控室配备的设备、供电线路、接地装置、防静电设施和防雷装置等保护装置齐全,运行日志填写规范、安全监控日报表经煤矿主要负责人和主要技术负责人审阅,资料摆放整齐,整洁卫生。

第十四条 调度室配有综合调度平台、井下直拨调度电话和外线调度电话,调度记录填写规范,制度健全,资料摆放整齐,整洁卫生。

第四章 煤矿生产区域要求

第十五条 煤矿出入井检身房,进出井人员登记清晰、准确,进出人员通道与矿车进出井通道分开并有隔离设施,井口20米范围内无烟火及非隔爆电器,有烟火警示牌板或警戒线,按规定设置安全生产公示牌板。

第十六条 地面煤仓有封闭措施,煤炭卸车、装运设备齐全,消尘洒水、防暑降温设施健全,系统运行正常,定期对地面煤仓、装卸点及矿车进行冲洗,保持整洁。

第十七条 地面贮煤场采取有效措施防风抑尘。

第十八条 材料加工及设备检修车间,加工、检修设备完好,运行安全可靠,材料物资堆码整齐。

第十九条 规范设置排矸场,排矸场堆积斜面坡度不得大于42度,有绞车提升的矸石山提升道坡度不得大于25度;有防溃坝、防滑坡、防垮塌措施;有防洪排水沟且保持畅通,断面足够;有防灭火措施;有防尘防污染措施;管理制度完善;达到封场条件后要及时封场、及时复垦或恢复植被。

第五章 煤矿生活区域要求

第二十条 职工宿舍需是二层楼以上的建筑物。内部进行必要装修,床位足够(一人一床,面积不低于2.5平方米/人),每个房间所住人员不能超过6人,有统一的窗帘、安装有电风扇(有条件的安装空调),配有统一的写字台、衣柜,有条件的安装电视机、宽带网线、固定电话等。室内照明、通风良好,有洗漱间、卫生间,宿舍干净整洁。宿舍厕所保持清洁卫生。

第二十一条 职工食堂场所设置和布局、饮用水、食堂建筑面积及就餐场所面积之比、烹饪加工、采购贮存等均应符合《餐饮服务操作规范》的要求。食堂内部进行必要装修,冷藏设施,生熟食菜墩分开,有饮食品种挂牌价目表,从业人员均有健康证明,做到清洁卫生。

第二十二条 澡堂分来宾澡堂和职工澡堂。职工澡堂建筑应该按照矿井每班最大出勤人数计算,按照每人不低于2平方米的标准进行修建;来宾澡堂按照能同时进行10位人员洗浴,每人不低于3平方米的标准修建;职工澡堂设施设备齐全,淋浴头的数量按照不低于8:1比例配备(按矿井最大入井人数计算),每名职工均有可上锁的更衣柜,有冷、热水蓄水池,有公共穿衣镜,澡堂有专人管理,澡堂清洁卫生,洗澡废水要循环使用或集中处理,处理后外排废水要做到达标排放。

第二十三条 职工活动室可与会议室公用,若单独设立面积应不低于40平方米,配备有象棋、跳子棋以及报刊杂志等相关物品。

第二十四条 医疗保健室配备有常用药品,按要求对职工进行职业卫生体检,对职业病患者及时治疗,职工职业病档案管理规范。

第二十五条 便民服务店基本物资齐全,能为职工提供必需的日常生活用品。

第二十六条 洗衣烘干房配备的自动洗衣机、烘干机能满足职工日常需要,职工工作服实行免费清洗、烘干、缝补。

第二十七条 生活物资仓库健全。库房物资分类上架、标示数量明确、管理规范,不乱堆乱放;库房有专人管理,库房管理制度健全,库房物资定期盘点,帐、卡、物相符。

第二十八条 生活区设有活动健身场,场地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相关设施齐全。

第六章 矿区道路要求

第二十九条 矿区道路完好通畅,搭接主干道处200米和进入矿部办公楼200米范围的路面要硬化,路面厚度不低于25厘米(河槽、沉陷区等特殊地段可建砂石路),道路两侧有洒水、喷洒抑尘等设施。

第三十条 矿区道路路面和两侧垃圾、渣土、浮煤定期进行清扫、洒水降尘,保持路面和两侧干净整洁。

第七章 矿区环境卫生要求

第三十一条 煤矿污染物达标排放,矿井水、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回收利用,不得直接外排。

第三十二条 煤矿实行垃圾分类投放、定点收集、统一运输、集中处置。

第三十三条 煤矿主通风机需有消声设备,噪声达标排放,地面作业应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噪声。

第三十四条 禁止影响矿区环境卫生的下列行为:

(二)从建(构)筑物上向外抛掷杂物、废弃物;

(三)在非指定地点倾倒垃圾、污水、粪便等废弃物;

(四)在露天场所或者垃圾收集容器内焚烧垃圾或者其他废弃物。

第八章 矿区生态环境要求

第三十五条 煤矿要落实生态保护措施,废弃的排土场、排矸场及时采取复垦、绿化等修复措施,防止次生地质灾害发生。

第三十六条 煤矿生活和办公室区域应种植树木、花草,各类绿地应定期修剪,保持整洁美观;建筑立面保持外形完好、整洁,注意造型美观,区域内不得乱堆乱放、乱涂乱画、乱牵乱挂,整个区域做到绿化美化。

第三十七条 矿区及周边适宜绿化的地段和荒山要种植树木、花草,做到整体和谐、合理。

第三十八条 矿区道路路基两侧需植树绿化,路基边坡种草护坡。

第九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各县(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标准规定,结合辖区实际,制定具体办法。

第四十条 本标准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2006年攀枝花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6年攀枝花市政府工作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攀枝花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攀枝花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是攀枝花实现“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攀枝花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

    攀枝花市劳动模范评选管理办法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令 第104号 《攀枝花市劳动模范评选管理办法》已经2009年2月5日攀枝花市人民政府第5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市长:刘晓华 二○○九年二月十九日......

    攀枝花市第十六小学校庆

    攀枝花市第十六小学校 2011年庆“六、一”活动串词一、介绍来宾 王:姐姐,快来看呀,今天和以前不一样! 唐:有什么不一样呢? 王:校园队旗飘扬,舞台绚丽多彩。 唐:因为我们要欢度“六.一......

    攀枝花市中考满分作文-攀枝花市中考满分作文

    攀枝花中考英语满分作文 假如有一个澳大利亚中学生访问团下周到你校访问三天。学校将进行接待人员选拔,所有参加者都要进行英文讲演。请你以学生张华的身份写一篇英文讲稿。......

    攀枝花市社会科学“十五”规划

    为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全市社会科学研究,使社会科学更好地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

    攀枝花市中考满分作文-2011中考满分作文

    2011年中考满分作文选 ◆2011哈尔滨中考满分作文: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命题作文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听到或看到的一句话触动。一句安慰,一句劝告,一句鼓励,一则名言......

    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 月 日在 镇第八届人代会第一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镇第八届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

    2008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3月26日在昭通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代市长 王敏正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