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持人大制度、不断创新发展_调研报告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追求一个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历经千难万险,吃尽千辛万苦,不屈不饶,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使沉睡多年的东方猛狮终于发出了清醒的吼声。1949年10月1日一位伟人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对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此中国人民翻身得解放,开始当家做主人,中国人民开始谱写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至今天,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走过了5xxxx年头。50年对人而言是大半生,而对于一个决定国家政体的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言,50年又是何其短暂。这其中有起步、有辉煌、也有停滞,有屈折、甚至有倒退,有破坏、有践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拨乱反正,扭转了过去不正常的国家政治生活制度,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此走上了法制化的建设轨道。现如今它是一个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的制度,是一个充满活力、永无止尽的制度。
一、不断创新监督方式,使监督更显刚性人大评议是近年来人大监督工作的重大创新,主要是各级常委会对各级部门进行的工作评议和对被任命人员的述职评议及由常委会组织的选民对代表的评议。这种监督方式目前已在全国各地展开。有的还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所以很多被评议对象和部门被评得耳热心跳。目前,各种评议效果十分明显。各级领导和各级部门基本做到了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邀请公民旁听人大常委会会议,是人大监督方式向下的一种延伸,近年来,也逐步得到展开。对旁听公民所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人大要求“一府两院”予以答复或解决,则赋予了这种监督方式以实质内容,也由此密切了人大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有利于更好地了解社情民意,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此外,如开展司法、信访个案监督,对工作报告进行无记名表决,建立“人大主任接待日”制度,评选人民好公仆、好法官、好检察官等监督方式也是人大监督工作的创新之举,人大监督的刚性化趋势日益明显。
二、不断创新表决方式,使表决程序实质化近年来,各级人大纷纷改进表决方式,将人大表决程序赋予实质内容。如:人大机关派员参与组织部门组织的考察,了解拟任命人员的真实情况;进行任前法律知识考试,不及格的不予任命;任前向常委会会议汇报任职工作打算等等,把表决由形式推向实质化层面。在表决形式选择上已取消了举手表决、集体鼓掌通过方式,而以无记名投票表决为主。有的进行电子表决,使之更加快捷、准确,表决结果更加民主、透明。除对人事任命表决外,“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也逐步纳入表决视线。如报载浙江省某县政府免去卫生局长一职未获人大通过。再如四川广安政府工作报告及法院工作报告未获人大通过,按要求下次常委会再次报告。
三、不断创新代表工作,使代表作用更加彰显以前人们的普遍看法是人大是“橡皮图章”,作用不大。人大代表就是“代表代表,会完就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各级人大通过举办培训班,让代表明白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邀请代表参与视察、调查、执法检查、评议、列席常委会会议等,为代表履职创造条件。组织代表向选民述职,接受选民评议。通过这些创新之举,有的人大代表为民请命,被誉为“平民青天”;有的敢于动真碰硬,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有的克服重重困难,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人民群众中赢得了极高威望。正是有这样成千上万的各级人大代表,见证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创新与发展的足迹,推动了中国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前进的步伐,抒写了“人大代表为人民”的新篇章。
四、不断创新“人民满意”内涵,使之成为法定荣誉近年来,国家机关授予“人民满意”单位和个人屡见报端。如:获“人民满意司法所”、“人民满意派出所”、“人民满意公务员”、“人民满意检察官”、“人民满意法官”、“人民满意警察”、“人民满意司法干警”等等荣誉称号的单位和个人越来越多,这无疑是件好事。但是,按照法治的要求,这种行为必须要有法律上的根据。“人民满意”顾名思义,满意的主体是人民。“人民”二字具有特定的含义和最高的权威性。因此,授予“人民满意”荣誉称号的主体也应该是人民群众或代行人民当家作主的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地方组织法第四十四条明文规定,地方人大常委会授予的地方荣誉称号,特别是“人民满意”称号,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经过法定程序产生的,一般是以人大常委会决定的形式出现的,决定一经作出,即得到人民的认可。只有在这种基础上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国家机关工作好坏的标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治,由此授予的“人民满意”称号才是其真正意义上的法定荣誉。
五、不断创新国际交流和合作,使我国国际地位更加提升建国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加以封锁和扼杀。面对当时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国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关起门来搞自己的事情,走自己的道路,对外交流不是没有而是极少。随着冷战的结束,中国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思维,面对和平与发展这二大主题,走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随着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全国人大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广交天下朋友,与多国议会、下院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中国政府与他国签定的条约与协定,全国人大通过立法用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使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与解决国际争端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国际威望越来越高,确保了泱泱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不败之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走过了50年的光辉历程,也记载了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辉煌成就,我们要以纪念人大制度50周年为契机,大力宣传人大制度,宣传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新成就,使人大制度再显辉煌。
第二篇:坚持人大制度、不断创新发展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追求一个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历经千难万险,吃尽千辛万苦,不屈不饶,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使沉睡多年的东方猛狮终于发出了清醒的吼声。1949年10月1日一位伟人在北京~城楼上对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此中国人民翻身得解放,开始当家做主人,中国人民开始谱写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至今天,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走过了50个年头。50年对人而言是大半生,而对于一个决定国家政体的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言,50年又是何其短暂。这其中有起步、有辉煌、也有停滞,有屈折、甚至有倒退,有破坏、有践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拨乱反正,扭转了过去不正常的国家政治生活制度,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此走上了法制化的建设轨道。现如今它是一个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的制度,是一个充满活力、永无止尽的制度。
一、不断创新监督方式,使监督更显刚性人大评议是近年来人大监督工作的重大创新,主要是各级常委会对各级部门进行的工作评议和对被任命人员的述职评议及由常委会组织的选民对代表的评议。这种监督方式目前已在全国各地展开。有的还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所以很多被评议对象和部门被评得耳热心跳。目前,各种评议效果十分明显。各级领导和各级部门基本做到了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邀请公民旁听人大常委会会议,是人大监督方式向下的一种延伸,近年来,也逐步得到展开。对旁听公民所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人大要求“一府两院”予以答复或解决,则赋予了这种监督方式以实质内容,也由此密切了人大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有利于更好地了解社情~,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此外,如开展司法、信访个案监督,对工作报告进行无记名表决,建立“人大主任接待日”制度,评选人民好公仆、好法官、好检察官等监督方式也是人大监督工作的创新之举,人大监督的刚性化趋势日益明显。
二、不断创新表决方式,使表决程序实质化近年来,各级人大纷纷改进表决方式,将人大表决程序赋予实质内容。如:人大机关派员参与组织部门组织的考察,了解拟任命人员的真实情况;进行任前法律知识考试,不及格的不予任命;任前向常委会会议汇报任职工作打算等等,把表决由形式推向实质化层面。在表决形式选择上已取消了举手表决、集体鼓掌通过方式,而以无记名投票表决为主。有的进行电子表决,使之更加快捷、准确,表决结果更加民主、透明。除对人事任命表决外,“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也逐步纳入表决视线。如报载浙江省某县政府免去卫生局长一职未获人大通过。再如四川广安政府工作报告及法院工作报告未获人大通过,按要求下次常委会再次报告。
三、不断创新代表工作,使代表作用更加彰显以前人们的普遍看法是人大是“橡皮图章”,作用不大。人大代表就是“代表代表,会完就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各级人大通过举办培训班,让代表明白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邀请代表参与视察、调查、执法检查、评议、列席常委会会议等,为代表履职创造条件。组织代表向选民述职,接受选民评议。通过这些创新之举,有的人大代表为民请命,被誉为“平民青天”;有的敢于动真碰硬,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有的克服重重困难,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人民群众中赢得了极高威望。正是有这样成千上万的各级人大代表,见证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创新与发展的足迹,推动了中国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前进的步伐,抒写了“人大代表为人民”的新篇章。
四、不断创新“人民满意”内涵,使之成为法定荣誉近年来,国家机关授予“人民满意”单位和个人屡见报端。如:获“人民满意司法所”、“人民满意派出所”、“人民满意公务员”、“人民满意检察官”、“人民满意法官”、“人民满意警察”、“人民满意司法干警”等等荣誉称号的单位和个人越来越多,这无疑是件好事。但是,按照法治的要求,这种行为必须要有法律上的根据。“人民满意”顾名思义,满意的主体是人民。“人民”二字具有特定的含义和最高的权威性。因此,授予“人民满意”荣誉称号的主体也应该是人民群众或代行人民当家作主的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地方组织法第四十四条明文规定,地方人大常委会授予的地方荣誉称号,特别是“人民满意”称号,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经过法定程序产生的,一般是以人大常委会决定的形式出现的,决定一经作出,即得到人民的认可。只有在这种基础上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国家机关工作好坏的标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治,由此授予的“人民满意”称号才是其真正意义上的法定荣誉。
五、不断创新国际交流和合作,使我国国际地位更加提升建国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加以封锁和扼杀。面对当时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国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关起门来搞自己的事情,走自己的道路,对外交流不是没有而是极少。随着冷战的结束,中国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思维,面对和平与发展这二大主题,走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随着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全国人大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广交天下朋友,与多国议会、下院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中国政府与他国签定的条约与协定,全国人大通过立法用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使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与解决国际争端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国际威望越来越高,确保了泱泱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不败之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走过了50年的光辉历程,也记载了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辉煌成就,我们要以纪念人大制度50周年为契机,大力宣传人大制度,宣传民主法制建设
第三篇:坚持人大制度、不断创新发展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追求一个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历经千难万险,吃尽千辛万苦,不屈不饶,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使沉睡多年的东方猛狮终于发出了清醒的吼声。1949年10月1日一位伟人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对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此中国人民翻身得解放,开始当家做主人,中国人民开始谱写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至今天,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走过了50个年头。50年对人而言是大半生,而对于一个决定国家政体的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言,50年又是何其短暂。这其中有起步、有辉煌、也有停滞,有屈折、甚至有倒退,有破坏、有践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拨乱反正,扭转了过去不正常的国家政治生活制度,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此走上了法制化的建设轨道。现如今它是一个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的制度,是一个充满活力、永无止尽的制度。
一、不断创新监督方式,使监督更显刚性
人大评议是近年来人大监督工作的重大创新,主要是各级常委会对各级部门进行的工作评议和对被任命人员的述职评议及由常委会组织的选民对代表的评议。这种监督方式目前已在全国各地展开。有的还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所以很多被评议对象和部门被评得耳热心跳。目前,各种评议效果十分明显。各级领导和各级部门基本做到了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
邀请公民旁听人大常委会会议,是人大监督方式向下的一种延伸,近年来,也逐步得到展开。对旁听公民所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人大要求“一府两院”予以答复或解决,则赋予了这种监督方式以实质内容,也由此密切了人大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有利于更好地了解社情民意,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此外,如开展司法、信访个案监督,对工作报告进行无记名表决,建立“人大主任接待日”制度,评选人民好公仆、好法官、好检察官等监督方式也是人大监督工作的创新之举,人大监督的刚性化趋势日益明显。
二、不断创新表决方式,使表决程序实质化
近年来,各级人大纷纷改进表决方式,将人大表决程序赋予实质内容。如:人大机关派员参与组织部门组织的考察,了解拟任命人员的真实情况;进行任前法律知识考试,不及格的不予任命;任前向常委会会议汇报任职工作打算等等,把表决由形式推向实质化层面。在表决形式选择上已取消了举手表决、集体鼓掌通过方式,而以无记名投票表决为主。有的进行电子表决,使之更加快捷、准确,表决结果更加民主、透明。除对人事任命表决外,“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也逐步纳入表决视线。如报载浙江省某县政府免去卫生局长一职未获人大通过。再如四川广安政府工作报告及法院工作报告未获人大通过,按要求下次常委会再次报告。
三、不断创新代表工作,使代表作用更加彰显
以前人们的普遍看法是人大是“橡皮图章”,作用不大。人大代表就是“代表代表,会完就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各级人大通过举办培训班,让代表明白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邀请代表参与视察、调查、执法检查、评议、列席常委会会议等,为代表履职创造条件。组织代表向选民述职,接受选民评议。通过这些创新之举,有的人大代表为民请命,被誉为“平民青天”;有的敢于动真碰硬,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有的克服重重困难,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人民群众中赢得了极高威望。正是有这样成千上万的各级人大代表,见证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创新与发展的足迹,推动了中国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前进的步伐,抒写了“人大代表为人民”的新篇章。
四、不断创新“人民满意”内涵,使之成为法定荣誉
近年来,国家机关授予“人民满意”单位和个人屡见报端。如:获“人民满意司法所”、“人民满意派出所”、“人民满意公务员”、“人民满意检察官”、“人民满意法官”、“人民满意警察”、“人民满意司法干警”等等荣誉称号的单位和个人越来越多,这无疑是件好事。但是,按照法治的要求,这种行为必须要有法律上的根据。
“人民满意”顾名思义,满意
第四篇:坚持不断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坚持不断创新 实现跨越式发展
贺恒信 马若兰
“西部大开发”是党和国家审时度势、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受到全国人民、特别是长期被经济发展滞后困扰的西部地区人民的热烈欢迎。但在实践中要真正做好西部开发这篇大“文章”,必须十分注意坚持不断创新。这是因为,西部开发的目的是加快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努力改变落后面貌。而落后地区要在起点低的情况下赶上去,不采用创新的方法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不可能的。创新的要求从本质上说来源于内外环境的变化,具体到西部开发就是开发条件的变化,即使拿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东部开发同现在进行的西部开发相比,二者的开发环境和开发条件也存在很大的不同。这就决定了当前的西部大开发不能沿袭已经走过的道路,而必须闯出一条新的路子。
基础是观念创新
在西部大开发中坚持不断创新,首先是按照西部的实际大胆采用新的思路、新的机制和新的政策措施,而基础则是“解放思想”,也就是观念创新。
我们认为,西部开发观念创新的核心是树立新的优势观和新的资源观,以转变开发思路。由于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因而长期以来单纯把自然资源看成是自己最主要的比较优势。西部地区受计划体制的影响很深,还很不习惯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在考虑发展制约因素时往往主要强调资金短缺等物质方面,而不注意软环境的营造。事实上,在知识经济蓬勃兴起的今天,能源、矿产、土地等天赋资源和一般劳动力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而人才、制度、政策创新环境和经营理念等软资源的作用与日俱增。因此,西部地区的观念创新,就要着重转变开发思路,即从单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中心转向开发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并重,并以人力资源的开发为主,重点考虑依靠科技进步加快西部发展的步伐;从片面地注重地区比较优势转变为着重培养企业竞争优势,从主要依靠计划经济和行政指令转向主要依靠市场经济和遵从价值规律办事,从注重外延扩张资源性产品生产能力转向注重适当延长产业链和追求资源的加工增值,从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破坏转向在保护的前提下实行开发;对国家的期待也应主要从呼唤项目投资布局转向主要呼唤投资诱导政策;等等。
核心是制度创新
在西部大开发中坚持不断创新,其核心是制度创新。不可否认,在当年的东部开发中,优惠政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在目前各地争相运用优惠政策这一杠杆的时候,也就是说在政策已经由对个别地区的“优惠制”变为对全国各地的“普惠制”时,国家对西部地区的特殊优惠已经没有太大的操作空间。然而,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却还存在着很大的潜力并将对经济发展产生更为根本和更加长远的影响。西部地区应在产权制度、投融资制度、企业组织制度、管理制度、税收制度、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度的制度等领域大胆进行探索,迈出更大的步伐。从根本上说,目前我国东西部之间经济活力上的差距,主要是由市场观念和市场化程度上的差异造成的。强调制度创新并不意味着可以削弱国家政策对西部的支持力度。相反,国家要在逐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性转移支付额度、建立西部开发促进基金和专用基
金、调整工业基础原料和资源性产品与加工工业品的比价、制定促进西部开发的产业政策、制定对西部地区重点国有企业的援助政策等方面加强财政和政策支持。对于有些国家准备试行的政策措施,例如建立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基金等可以首先在西部地区安排试点工作。总之,要通过各种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另外,还要加紧研究与西部开发有关的立法问题,加快西部开发的立法进程,使相关政策法规尽快上升为法律,以保证西部开发有关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重点是技术创新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低度化、技术水平落后、经济整体素质偏低,已成为影响企业竞争能力和整体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障碍。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如果不大力发展技术创新以带动产业技术大幅度提升,将会使西部永远处在落后的地位。当然,西部地区总体上人员素质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偏低,而且还面临着追赶东部完成基本实现工业化的重大任务,但这并不是说西部就没有可能在特定的领域和特定的局部点上实现技术上的突破。事实上,西部地区在某些局部区域高素质人才相当密集,在某些方面也具有相当高的高新技术研制开发能力,只要认真去抓并且选准突破口,产业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是完全有可能的。在当前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落后地区已经不能再按照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传统方式发展,在现实中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不存在本质上的矛盾。只有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先进技术的带动下,把信息化和工业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西部地区才能真正实现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化。
西部地区进行技术创新应瞄准两个主要的目标。其一是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由于西部工业主要是依靠建国初期国家强力投资所形成的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传统产业,其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之落后已十分突出。用现已广泛应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计算机、自动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已成为西部地区进行技术创新的首要任务。其二是大力发展具有一定技术优势并和西部的资源优势相结合的高新技术产业。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避开那些和东部重复而自己又没有突出优势的技术领域,重点发展具有西部特色的高技术产业,例如资源垄断性的医药高技术产业、新材料高技术产业、生态环境保护高技术产业和特色农业高技术产业等等。
《光明日报》 2000年08月01日
相 关 专 题
西部大开发战略研讨
第五篇:人大关于全市林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人大关于全市林果业发展情况的调
研报告
人大关于全市林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人大关于全市林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计划,市人大农经委在主任带领下,于9月21—23日对全市林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从调研情况看,各级党委政府对林果业发展思想高度重视,政策引导有力,措施方法得当,一届接着一届干,全市林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显著效益。,全市林果业第一产业产值亿元,占农林牧渔总值的%,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20%。其中,林产品产量亿公斤,产值亿元;果品产量161万吨,产值亿元。桃、板栗、银杏产量在全省居第一位,山楂、杏、柿、茶叶产量位列第二。生态林建设步伐加快,全市有林地面积580万亩,森林覆盖率%。今年,由于气候适宜,降水量大,各种果品全面丰收,林果业发展形势喜人,经济效益明显增加,产量、效益均比去年增加二成以上。主要特点是:
一是生产基地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全市各级大搞林果基地建设,以基地发展带动林果业的发展。山区实施荒山绿化和封山育林工程,丘陵实施梯田地堰绿化工程,平原实施“绿染沂蒙”造林工程,水库、河道实施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城镇实施环城林建设工程,村庄实施生态园林式村居绿化工程,提高了营林面积和造林质量。全市规划发展商品林总面积500万亩,已完成400多万亩。其中经济林350万亩,杨树丰产林80万亩,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杨树
丰产林基地、杞柳生产基地、金银花生产基地、花卉基地。果品基地建设按照“适应市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逐步调整”的原则,取得了显著成效,优势区域的面积逐步扩大,品种结构趋于合理,基本形成了优质桃、优质苹果、优质板栗、优质银杏、优质梨、优质葡萄、优质茶叶等优势品种生产基地。蒙阴、莒南、沂水、费县、平邑、郯城、临沭等县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苹果优势区域出口基地县、全国果品生产十强龙头县、全国核桃产业十强县,荣获“中国苹果之乡”、“中国板栗之乡”、“中国银杏之乡”、“中国茶叶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草莓之乡”、“中国杞柳之乡”等称号。一村一品、一个区域一个特色的格局正在全市逐步形成。
二是产业化建设初具规模。近年来,全市按照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围绕资源上项目,搞好加工促增值,兴建了一批加工龙头企业,林果发展产业化迈出了一定步伐。莒南县充分发挥龙头企
业在市场开发、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以绿润公司为龙头的板栗收购、贮藏、加工企业达到100多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年加工板栗20万吨,销往日本、韩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外销总量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临沂市玉芽茶业有限公司、郯城绿源银杏有限公司、临沭草柳企业集团公司、平邑县的金银花加工等公司为龙头,带动了一大批加工企业。平邑县地方镇大力发展果品加工业,取得了规模、效益同步快速增长的良好效果,现拥有果品加工厂300家,年加工各类罐头20万吨,创产值9亿元,利税6000多万元,产品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市场,被誉为齐鲁罐头城。全市已建成各类板材加工企业6000余家,生产各类人造板600万立方米,占全省人造板产量的1/3以上。这些龙头企业不仅带动了加工业,实现了多次增值,还提高了整个林果业的产业化水平,促进和带动了林果业的发展。
三是科技含量明显提高。随着林果新品种的引进和基地建设的带动,一大批科技示范园应运而生,对引进和推广新优品种、示范高新技术和果农的技术培训发挥了很大作用。各级积极组织技术培训活动,大力普及实用技术,推广先进技术,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去年以来,全市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1200多期,培训林果农30万人次,十余项新技术、新成果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市果茶高科技示范园近几年先后引进国内外果茶新品种200余个,研究推广新技术40余项,示范带动果茶基地20余万亩,先后被省政府确定为引进国外果茶技术示范园,被农业部确定为高优水果中心示范园,被科技部确定为首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各级政府坚持引进、科研和生产相结合,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造林营林方式,建立了商品林示范园208处、科技示范户万个,带动商品林面积100多万亩,全市经济林栽培良种率达到85%以上,新栽植经济林良种率达95%。莒南县荒山绿化用的黑松、火炬松、杨树丰产林用的土尔其杨、107杨新品种普及率已达到了90%以上;苹果、梨、樱桃、草莓、板栗等优新品种的栽培比例都达到了85%以上。沂南县依汶镇后峪子村通过科技兴果,发展名优产品帅李,成为全县最大的帅李种植村,今年只此一项就为全村增收500万元,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科技推广促进了产品品质的提升,全市已有5个果品获国家绿色食品称号,34个果品获省无公害产品称号。
四是销售渠道和市场体系不断拓宽和建立。在林果产品和加工企业的推动下,林果产品的市场体系日趋完善,流通能力也逐年提高。兰山区华东板材批发市场有交易大棚7万平方米,摊位1500余个,经营人员达5000余人,年成交额45亿元,产品交易辐射全国20余个省市,成为全国规模较大的批发市场之一,有力地拉动了商品林发展。平邑县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金银花集散地,经
销量占全国的70%以上。苍山县下村镇加工的蜜枣流通全国。全市已初步形成了林果种植带动加工业,加工业促进市场体系的完善,市场又反过来刺激拉动林果业发展的产业链条。蒙阴、沂水等县成立的果业合作社,使分散的农户结成了生产、技术、销售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提高了适应和抗御市场的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蒙阴县大力扶持果品销售大户,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销售大户赵玉春现有运输汽车5部,1000吨恒温库一座,选果机、制箱机、包装设备齐全,年经营果品7000吨,自营出口果品,销往东南亚及国内10多个城市,年收入100万元以上。营销渠道的不断拓宽和市场体系的逐步形成,是近年来林果产品增收的重要因素。
二、主要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我市林果业总体上发展较快,但也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主要是:
1、林果产品的品牌效应较差,整
体品质有待提高。全市的林果产品牌子有几百个,有的一个村就有好几个。由于比较杂乱,影响力小,和砀山梨、烟台苹果、“汇源”果汁、“娃哈哈”果品饮料等品牌相比,品牌效应和市场影响相差甚远。和日本相比,我市果品种植面积330万亩,日本为338万亩,品种也大体相当,但总产量日本为360万吨,我们不到其一半;平均亩产值日本在6000美元以上,我们的结果园平均亩产值只有多元人民币。除外汇比率、消费水平等因素外,主要是我们的果品品质品牌以及经营管理水平差距很大,亟待提高。
2、产品贮藏加工能力差,效益不尽理想。目前,中等发达国家鲜果贮藏量一般占鲜果总产量的25%-30%,果品加工量一般能达到总产量的35%左右;国内有的地区果品贮藏和加工量也占到了果品总量的20%以上。据考察,安徽砀山梨的加工量已达到总产量的40%以上,加工部分的果品增值可翻两番。目前,我市果品加工量只占10%左右,总
体上处于“卖原料”阶段。据测算,如果我市的果品加工能达到40%,果品生产整体经济效益可以增加一倍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加工率严重偏低是造成目前果品产品附加值低的主要因素。
3、生态防护林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森林覆盖率还有待提高。我市生态防护林万亩,尚有部分荒山未绿化,主要集中在我市北部山区县,这些地方土地干旱瘠薄,原有植被基础差,成活率低;有的地方群众耕作习惯陈旧,沿袭陡坡开荒种植;有的地方政策不够完善,缺乏财力支持,群众造林护林积极性不高。因此在工作上存有较大难度,是造林绿化工作中的“硬骨头”,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几点建议
通过对调研情况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特提出如下建议:
不断提高林果产品品质,大力加强品牌建设和标准化生产,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市场品牌。品质是商品价值的基
础,而品牌和标准化是商品品质和其知名度的外在体现,同时也是商品进入市场的条件。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对林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规范。要认真分析提高产品质量品牌的效益空间,坚持向质量要效益,向品牌要效益;要引导果农通过土壤改造、品种改良、加强管理等手段,全面提升产品品质;要尽快根据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参考国内外市场对林果产品的质量要求,制定地方标准;要搞好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强技术指导,落实标准化措施,总结经验,搞好推广;要加强品牌管理,坚持品牌集中,做精做大,避免过杂过滥,以形成有冲击力、有影响、有代表性的品牌;要加大推广宣传力度,通过产品推介会、新闻发布会、新闻、广告等各种形式,努力扩大品牌影响,把具有强大优势的沂蒙林果产品变成家喻户晓、人人喜爱的消费商品。
加大投资和招商力度,大力发展林
果加工业。加快林果加工业发展步伐,具有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双重意义。要充分认识我市林果加工业已经具备的资源优势,认真分析加工业的发展空间和产业潜力,坚持向加工要效益;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政策,引导和鼓励当地具有林果生产经验和一定投资能力的企业或大户投资新上加工项目,按市场规律进行加工经营;要集中当地财力,对现有加工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加工能力进行财力扶持、技术扶持,帮助他们扩大加工能力;要制定行业整合政策,对目前良莠不齐的加工企业通过市场手段进行优胜劣汰,鼓励和扶持环保型、节约型、效益型加工业上规模、上档次;要加大林果发展招商引资力度,带领果品销售大户、加工大户、种植大户,组织有目的的专题招商活动,加大宣传我市林果发展的基础和优势,给予相应政策,引进外来资本或大型加工企业进驻,努力建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大型
龙头加工企业,延长林果业发展的产业链条,促进我市林果发展向产业化、优质化、高效化迈进。
狠抓生态防护林建设,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生态防护林建设具有涵养水分、防止水土流失等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是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是建设生态市的需要,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