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产业人才开发示范村的推荐材料[定稿]
关于双桂镇桂花村为产业人才开发示范村的
推
荐
材
料
嘉陵区组织部:
双桂镇桂花村地处双桂场二老山下,总人口1248人,现有耕地面积1165亩,有村民小组15个。
在“双争双创”活动中,该村两委班子在双桂镇党委、政府领导下,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实践“三个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成为懂农村工作,知群众心声,长市场经济的行家。他们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培养产业致富能手,着力产业人才的挖掘开发,在以发展产业规模为主要内容工作中,做出了显著成绩:
一、全村干部扑下身办实事。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把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引导3、5、9社农户成片种植各种蔬菜,动员菜农在种好常规蔬菜的同时,大量种植反季节蔬菜,使蔬菜不但满足了场镇居民的需求的同时,还将部份蔬菜销往南充市场。尤其以种植胡萝卜、韩国萝卜最为畅销,整个蔬菜基地种植面积达350余亩,年总收入达30万元,人均收入达1500——2000元。
二、针对很多村民想致富而又苦于无技术,缺信息的实际,该村聘请了农业畜牧专家来对他们进行了实用技术培训,共组织
群众120人,到外地学习种植技术,回村后,他们利用学到的技术先后办起了生猪、耕牛、山羊等养殖项目,共有养殖大户15户,年平均生猪出栏数为1600余头,值80万元,牛135头,出售山羊300头,值6万余元。
三、利用西河横穿该村的有利条件,发动群众大量养殖各种家禽,针对大量家信销售难问题,村干部主动 到外地联系收购老板,动员他们纷纷前来收购,解决了销售难问题,全村年均养鸡1万只,鸭1.5万只,鹅1500只,鸽子8万只,此项共计收入达50万元;培养塘、田养鱼大户6户,年销售量5吨以上,销售金额5万元;在本村5社分别建立并发展桑园,经果树园一个,桑园面积55亩,年养蚕量300张,值15万元;经果树园面积70亩,有风水梨、枇杷等,尤其以青皮梨产量最高、销量最大。
总之,该村支部、村委会在“双争双创”活动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适应合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素质,精心为农民致富出点子、找项目,全面进行农村实用型人才产业开发,率先发展了一批产业致富能手,近年来产业人才开发人数达500人之多,产业致富人才40人,使该村各项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全镇产业人才开发示范村。
二OO六年九月十三日
第二篇:关于旅游文化创意的人才开发产业
关于旅游文化创意的人才开发产业
院系: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政法系 公共事业管理 2010级1班 华美 20108202400
2政法系2010级学年论文201082024002
关于旅游文化创意的人才开发产业
华美
(宝鸡文理学院政法系10级1班陕西宝鸡 721013)
[摘要] 旅游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支柱,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绿色朝阳产
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创意性产业发展取决于创意型人才。旅游文化
本文在对我国旅游创意人才结构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旅游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目标是
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的能策划、有创意、会管理、懂营销的复合性应用型旅游人才.针对培
养目标分析了旅游创意人才的培养途径,即:树立创意意识和激发创意思维,完善教学管理机
制、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与质量评价体系,培育创意氛围、注重实践能力.创意型人才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教育界、企业等各方面力量的支撑和协作。
[关键词] 旅游创意人才 系统工程 培育途径
一、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界定
旅游文化创意人才,按照其在产业链或价值链上的分工不同,可以分为创意的生产人才、创
意生产的引导人才和创意产品的经营人才。与传统意义上的人才不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具
有许多独特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富于创造力
旅游文化创意人才最突出的特征是头脑灵活、异想天开,很少循规蹈矩,敢于突破条条框框的限制,所以勇于打破常规,拥有更多的创造力。他们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自信自主,敢于承担风险;喜欢独立思考,有时显得争强好胜。
(二)流动性强
旅游文化创意产业门类庞杂,各门类之间既有区别又存在很大的交融与共生关系,这为各门
类之间的人员流动提供了客观可能性。加上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上升期,广大中小型企业的存在也为创意人才的流动提供了机会。并且,文化创意人才自身年轻、敢于创新的特点也使
他们具有流动的意愿。
(三)价值观独特
旅游文化创意人才追求一种工作(Laboring)、学习(Learning)、生活(Living)三位一体的“3L”生存方式。相比创造利润,他们更看重在创作过程中的快乐体验;更倾向于自我管理,而排斥传统科层制;更强调独立自我的表达和对差异的包容,而非集体一致性;更强调多面
于,而非专业。
(四)注重软激励
与传统观念中“更多考虑财务”、“前往发财机会最多或经济最有保障的地方”不同,旅游文化
创意人才往往更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因此,他们很难满足于一般事务性工作,更热衷于具
------------------------------
[完成日期]2013-04-20
[作者简介]华美(1990-)女,陕西西安人.宝鸡文理学院政法系2010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有挑战性、创造性的任务,并全力追求完美的结果,渴望通过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个人才智,实现自我价值。对于他们来说,成就激励和精神激励更大于金钱与物质激励。
(五)工作与生活休闲化
旅游文化创意人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白领”、“金领”而是“无领”(Non-collar),穿T恤上班意味着他们更看重休闲,而非工作本身。他们总是“在该工作的时间玩耍,却在该休息的时间工作”。带有文化气息的户外休闲活动是旅游文化创意人才极为看重的生活内容。
二、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开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繁荣,文化创意旅游成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文化旅游创意人才的培养符合旅游发展的本质,是对我国传统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与优化。因此,必须清楚开发旅游文化创意人才是促进我国旅游业升级的关键。
(一)开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可以推动旅游产业结构的整合与优化升级。借助依托于价值链高端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带动,旅游产业也将融入新的知识密集型发展空间,有利于提升传统旅游产业的影响力、带动力,增强传统旅游产品的丰富度和吸引力。
(二)开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可以促进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化、多元化的结构调整。满足多元需求的旅游要求,极大的丰富了文化旅游的内涵,推动旅游产业的转型增效。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着力于产品的独特性、创新性和艺术性等文化底蕴,由此创造出来的文化旅游产品内涵深厚、回味无穷,弥补传统文化旅游乏于发展和创造的不足。
(三)开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推荐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
(四)开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创新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视角。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发展性强的产业,但是,目前学术界有关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基本都是就旅游产业发展论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视野仍显狭隘。为此,从系统角度出发,拓宽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视角,成为当务之急。
三、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开发的状况和不足方面
以杭州市为例,近年来,凭借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环境及政府的有效扶持,杭州的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较好发展,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所做的研究结果显示,2004年在杭文化创意企业的法人单位数为9636个,就业总人数为21万多人,位居全国第五位。其中旅游休闲,娱乐服务类行业的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22.5%.2008年,为了对全市旅游文化创意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状况进行及时了解与把握,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和浙江工业大学成立的联合课题组,以全市十大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对象,对旅游文化创意人才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市旅游文化创意人才队伍总体呈现以下特征与问题:
(一)年龄、学历结构基本合理
从调查结果来看,杭州市的文化创意人才队伍以年轻人为主,其中66%的创意人才年龄在20岁到30岁之间,41岁及以上的创意人才仅占被调查者的5%。在教育背景方面,创意人才学历较高,其中85.5%的被调查者具有大学学历,调查对象没有初中及以下的人员。
(二)工作流动性较强
从调查结果来看,在工作时间方面,被调查者在一个企业工作时间达2年以上的达32.3%,但也有20.9%的被调查者不到半年。
(三)高端复合型人才缺乏
从调查结果来看,54.8%的人认为高端创意人才非常缺乏,其中认为复合经营型人才最为紧缺的占了38.7%,其次是研发设计人才,占27.4%,而对文化投融资人才的需求占到了21%。
(四)人才引进政策有待完善
在被调查者当中,有48.4%和40.3%的人员认为杭州市在人才引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活成本偏高和人力政策支持力度小。另外在其他因素中,有3.2%的调查者认为配套服务的不完善也是可能影响优秀人才引进的一个因素。
(五)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
在旅游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方面,59.7%的被调查者认为缺乏针对性的培训内容是影响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同时,培养模式单
一、培训机构数量不足、培训投入不足及培训师资薄弱等问题也受到被调查者的关注。
四、提出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开发过程中所遇问题的策略方法和建议
通过研究可发现,国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建设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方面的主要经验,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依托高校资源,实施人才培养
在国外,旅游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经常依托当地的大学或相关职业学校进行。有些大学开设的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达80多种。这些专业化的人才培养系统成为建设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的重要支撑。除正规专业院校的培养外,对旅游文化创意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是另一项重要的工作。如德国出版业的各大学与高等专业学院,除正常培养学生外,还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办各种培训班,这一系统为各公司或其他商业组织的中高级员工提供了重要的培训支撑。而在德国会展业,除大专院校外,AUMA(德国展览委员会)等行业组织制定了一整套完善的专业人才培训内容,通过业务培训、调查实践、授予资格证书等方式全面提高德国展览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这种正规、严格的人才培训机制为德国会展业储备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使德国会展业始终处于世界发展的最前沿。而英国政府为了解决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于1999年就启动了名为“创造性的伙伴关系”的文化项目,由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和地区文化主管部门共同负责,制订项目方案,通过创意机构(电影院、电视工作室、艺术中心、历史建筑、图书馆、博物馆、网站设计组织等)与学校合作从事一些长期文化项目,为5-18岁的学生提供时装设计、电视广播、互联网、舞蹈、电视和戏剧的指导与制作等新技能,从而为旅游创意产业的未来发展造就一大批潜在的产业人才。
(二)注重人才引进,提高队伍层次
引进专业人才同样是各国旅游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在这方面,美国是其中的典范。据资料显示,仅1990-1991年间,美国仅从苏联就引进了3万多名各方面的旅游文化创意人士,其中著名人才就达1500多人。目前,韩国、日本和我国台湾、香港等亚洲国家与地区也纷纷大力引进各种文化创意专业人才,至于行业内的高级专家,尤其是在艺术领域,更是成为各地建设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时重点关注的对象。像纽约的SOHO区
就极为注重大量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的引进,其中不乏如美国超写实派艺术大师查克·克劳斯等一批现代艺术大师。香港则专门颁布了《优秀人才入境计划>>,通过“综合计分法”(对申请人的年龄、学历/专业资格、工作经验、语言能力和家庭背景进行综合评分)或“成就计分法”(获得例如奥运奖牌、诺贝尔奖、国家/国际奖项、业内颁发终生成就奖等)连选优秀人才入境。自2003年7月实施该计划以来,截至2009年2月,已经招揽了包括郎朗、章子怡等各类人才886人。更早时间就开始大力引进人才的新加坡,一方面通过减免税、提供高薪与住房、政府资助培训等方式吸引人才,另一方面通过重点强调新加坡“博采东西之长的国际化教学模式”和“大力强化对创意产业领域的教育资源”来吸引年轻人到新加坡学习和从事创意产业工作。诸如设立了艺术设计和新媒体专业学习的奖学金和助学金;为激励和奖励创意,进一步发展举行了多种多样的竞赛并开设了不同的奖项;每年举办大量各类的艺术活动、创意会展,并邀请很多国际知名艺术活动和艺术人物在临,等等。目前,新加坡已经吸引了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万多名国际学生,他们为新加坡在艺术、信息、广告、设计、管理等多个创意产业领域积累了巨大的潜在力量。
(三)建立中介组织,促进人才开发
从国外旅游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看,行业协会或类似的服务组织往往成为人才引进、培养、培训、交流互动的重要发起者和实施者。一般而言,这些协会和服务组织往往由该领域内受到大家一致尊崇的顶尖人才掌舵,这对于协会工作的前瞻性、权威性等方面尤其重要。而借助这些行业协会等组织,创意人才由分散的“人群”形成了“梯队”这极大地促进了人才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协助。如伦敦西区、纽约百老汇、美国好莱坞等早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完备的专业人员行业协会
(四)完善文化设施,营造创意氛围
在国外各种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政策与经验中,通过营造丰富浓厚的文化生活氛围,从而淡化功能性的“商业气息”而强化“人文气息”和“多元文化气息”显得尤为重要。其中的典型做法包括:建立公共艺术空间(如影院、展览馆、美术馆、艺术画廊、公园、演唱馆和流行音乐中心、表演艺术中心等等)和兼具办公功能的休闲文化空间(如咖啡吧、书店等“家和办公室之外的„第三地‟”),设置众多定期和不定期的文化活动(如国际性的谢菲尔德纪录片电影节、Lovebytes数字艺术节等)。另外,为了让艺术文化与休闲生活更紧密地结合,很多国家的政策中还非常强调街道艺术展示。如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平时Shopart项目会使得沿街的橱窗中处处展览艺术品和街景画,而到了每年一度的“开门艺术节”所有沿街住户、餐馆、办公室、商店或其他房屋都会敞开的大门,公开展示拥有的艺术品或进行表演。事实上,在一些高度发达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如纽约SOHO区、百老汇、伦敦西区,这种街头艺术表演更是随处可见。
此外,还应引起注意的是,相对于其他方面的建设,这种文化的塑造往往难以取得赢利,如举办街区艺术展、设计各种室外艺术空间等等,因此商业性的基金和企业投资往往不愿介入或只介入其中的高端部分。所以政府投资就对这一领域格外重要。事实上,即使是在以市场为主导的美国,政府也往往会在这一方面进行大量投资。
结论
高校教育作为“产学研”链条中重要的一环,应与社会教育形成有机整体,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设计教育的开展和引导。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依靠文化创意人力资本的投入产出和文化创意阶层的崛起。目前我国旅游创意产业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远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急需大力引进和培养。目前亟待完成的工作任务是:建立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人才培训体系和评价体系,确保人才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我国各地的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因此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应加快文化创意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各地高校,政府,企业担负着为本地提供地方经济文化服务的重任,更应整合教学资源,建设教育培训、研究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实施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培育文化旅游、设计创意、影视文艺等文化创意人才,建立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马勇.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田里.旅游经济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
[4]席唤明.新编旅游统计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5]http://yyf19710108.blog.163.com/blog/static/***653676/ [6]李晓.旅游公共关系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
[7]袁玉梅.旅游资源价值提升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钟红.话语对旅游资源的构建作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第10期.
第三篇:示范村产业规划汇报材料
文章来 源
w w
w.5 Y K J.Com 1
示范村产业规划汇报材料
作为xx市“千村脱贫”工程的第一批示范村,xx镇xx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党员示范为带动,以农民持续、快速增收为目标,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重点,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大力发展林产业、林下经济,开展全民创业,努力构建促进农民持续大幅增收的长效机制。以“点上突破、线上示范、面上带动”的模式,积极助推农户万元增收计划目标的实现
我镇xx村幅员面积9.69平方公里,辖6个社,1083个劳动力,有耕地面积4500亩。通过市、县级领导的大力关怀与支持,我镇xx村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夯实产业基础,各项产业势头强劲。2010年,xx村通过发展中药材1200亩,白萝卜200亩,辣椒200亩,实现产值25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29元,绝对额增加1330元,增速35%。
2012年,xx镇xx村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稳固粮油生产的基础上,努力夯实传统产业。并进一步着重打造产业亮点,让老百姓的增收目标“拿得出手、说得出口”。2012年,我镇xx村产业规划如下:
一、产业发展:
1、养殖业:
2012年,xx村将重点打造山羊、蛋鸡产业,并开发新的产业模式。目前规划发展山羊2000只,蛋鸡20000只。山羊产业,将采取“山羊养殖公司借种羊——农户养殖仔羊——农户向公司归还种羊”的养殖新模式;蛋鸡产业,将新规划1到2个专业蛋鸡养殖示范小区,采取“农户入股养殖”方式。其优势在于:农户投入低、收益高。通过大力发展这两项产业,全村农户预计增收270万元。
2、种植业:
通过我镇党委政府多方协调,2012年在xx村落实辣椒500亩、榨菜1500亩的种植规模。做到了“全村有产业覆盖,农户有增收项目”。销售模式则采取定单农业的方式,通过农村专业合作社,帮助农户销售,确保农户利益。
二、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我镇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人大主席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办室成员为组员的工作小组。村级则成立以支部书记为组长、村主任和副主任为副组长,各农业社社长为成员的万元增收工程领导小组,加强对我镇xx村万元增收工作的保障。
2、强化中间力量:我镇通过大力引进老板、培育示范户、建立专业合作社。以确保农户万元增收。
3、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xx村通过设立专业技术培训机构,加强产业过程管理。确保产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2012年是国家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xx村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切实助推农户增产、增收。通过万元增收,我们不仅要让群众过的好,还要让群众过的更好。我们有信心,更有决心让全村农户在2012年提前一年实现万元增收的目标。
文章来 源w w
w.5 Y K J.Com 1
第四篇:2013年成都市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人才开发目录
《2013年成都市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人才开发目录》显示,非常紧缺的岗位21个,前5个岗位是:市场营销,建筑装饰,计算机应用,通信技术,机械加工;比较紧缺岗位320个,前5个岗位是:市场营销,建筑工程,电子技术,生产制造,技工。
第五篇:产业开发总结
繁體版
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