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沭阳县城市建设调研报告(精)
沭阳县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发展县域经济,既要推进工业化,也要推进城市化。近几年,沭阳的决策者依据县情,转变城市化发展模式,坚持以县城建设为龙头,从内涵和外延上全面提升城乡建设水平,走出了一条更具县域特色的城市化之路。
一、主要做法
近年来,沭阳坚持把县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和拉动县域经济崛起的龙头,紧盯“建设江北最大、最美的县城,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不放松,几年时间全面改造了一座老城、合力打造了一座新城、快速崛起了一座工业城,城市规模翻了一番多,基础设施配套面积扩大到51平方公里,城市集中居住人口增加到35万人。其主要做法为:
1、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引领作用。一是突出规划的整体性,坚持把老城区、新城区、开发区和3个社区及扎下镇纳入城区总体规划,确保城区总体规划覆盖“三区四点”。二是强调规划的超前性,瞄准国内外大中城市规划水准,摒弃小城镇、小县城的眼光,强调规划布局的大手笔、大气魄、高标准、高品位。三是确保规划的严肃性,落实规划监管分片包干、动态巡查和全程跟踪制度,经常性开展城市规划“回头看”和“点评”活动,引导开发商既要注重建筑外部形象设计,又要确保建筑内部结构合理。四是突出规划的民主性,设立规划成果公示栏,推行规划听证和公示制度,该县还投入300多万元,建成苏北一流的城市规划展览馆,充分展示沭阳县城美好的未来。
2、充分集聚城市建设强大合力。沭阳通过强化政府投资的“杠杆”、“卤水”和“酵母”作用,以基础性、功能性强的投资项目为支点撬动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实现了“政府小投入撬动市场大要素”的引导作用。同时降低各类资本进入城建领域的门槛,多方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2003年以来,城区房地产竣工面积每年都在75万平方米以上,目前共有72家企业在沭阳从事房地产开发。今年以来,城区新竣工商住楼122万平方米,在建315万平方米,即将开工420万平方米,建成高层商住楼96栋、在建123栋、即将开工211栋。城区开发建设始终保持“热”的态势和上升的势头。
3、注重保持城市建设发展后劲。沭阳着眼引领县域科学发展,深入实施“低房价战略”,综合运用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确保城区房价始终处于全省最低水平,不仅解决了群众的“岗位”和“床位”问题,而且留住了长远的发展能力、积蓄了持久的发展后劲,走出了一条以低房价促大需求、以大需求促大开发、以大开发促大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
4、加快提升城市建设品位档次。沭阳牢固树立精心精细精品“三精”理念,坚持“建不拆迁的房子”,对老城改造项目和新上城建项目一律实行“四个不准”,即不准拉围墙、不准建传达室、不准安装防盗窗、不准搞零散附属设施,全力促进城市在长大、长高、扮靓中彰显现代气息。目前,城区共规划实施12层以上楼房430栋,已建成或封顶96栋,标志着沭阳城市建设已经提前进入“高层时代”。
5、不断增强城市综合配套功能。沭阳坚持给大型三产项目以二产待遇,给大型服务业项目以制造业待遇,欧中广场、浙江商城、花木大世界、华润苏果、时代超市等大型商贸设施投入运营,新世界商业广场、苏北商贸城、沭阳(海宁)皮具市场、苏北车市4个总投资14亿元、建筑总面积80万平方米的大型综合市场群初具规模。与此 同时,行政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以及河面水厂、管道煤气等功能性项目投入运营,热电厂、污水处理厂以及处理技术国内领先的垃圾处理厂等配套项目即将建成使用,城区干道全部完成“无杆化”改造,出租车实现更新升级,城市对人口、产业的集聚和承载能力越发增强。
6、大力提高城市绿化亮化水平。坚持把绿化、亮化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工程,作为花钱少、见效快的民心实事工程,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环境美化工程来抓,大手笔实施城市“增绿”、“添亮”工程,城区绿化、亮化投入逐年加大,城区3亩以上公共绿地已达38个,城市绿化率超过45%,人均绿地面积超过15平方米,城区亮化实现大街小巷全覆盖。
二、基本经验
沭阳城市建设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对城市发展目标的准确定位,得益于对城建组织工作的有力领导,得益于城建政策的高度灵活,得益于城建干部队伍的执行力强,主要体现在“四个坚持”上:
1、在土地开发上坚持集约发展。一是聚集城市发展资金,做好“卖地”文章。2005年以来,共挂牌106宗地,面积5580亩,合同成交金额达10亿元,追缴协议出让土地 出让金2.2亿元,为城市建设、工业园区建设、提升城市建设品位提供了资金支持。二是放大沭城建设规模,做好“供地”文章。通过与省有关部门协调调整土地总体规划,调整面积达6500多亩,从而保证了城区建设用地的需要。三是狠抓土地复垦开发,做好“造地”文章。三年来,通过复垦整理新增耕地32744亩,为城市可持续开发集聚了土地资源。
2、在投资政策上坚持“放水养鱼”。一是对住宅用房和商业用房开发给予税收、规费优惠。税收:营业税按销售收入的5%征收;城市建设维护税按征收标准的60%奖励;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按60%奖励。规费:基础设施配套费、教育附加费、新墙体改造费、白蚁防治费四项规费按30元/平方米征收。各类服务性收费,按规定标准的下限收取。二是对标志性工程加大优惠奖励的比重。凡层高在地面12层以上,或单体建筑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或建筑投资规模在3500万元以上的非住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均列为标志性工程。税收:营业税按销售收入的5%征收,按征收标准的20%奖励;城市建设维护税按征收标准的60%奖励;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按60%奖励。规费:基础设施配套费、教育附 加费、新墙体改造费、白蚁防治费四项规费按18元/平方米征收。各类服务性收费,按规定标准的下限收取。三是对投资兴建饮食服务、文化娱乐和旅游设施项目给予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和契税优惠。固定资产投入1000万元以上的,5年内所征的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50%奖励给企业。年营业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所征的营业税自经营之日起,5年内按50%奖励给企业。
3、在房价战略上坚持让利于民。在拆迁之前,政府就利用拆迁补偿款、县财政补贴以及信贷资金,采取无偿划拨土地、减免征收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配套费以及免征建设规费等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安置小区建设成本,切实做到了让惠于民、造福于民。拆迁中,补偿的标准让拆迁户能接受,并且补偿金不打折扣,及时到位。如果拆迁户不愿意购买安置房,拆迁办负责帮拆迁户找临时住房,或帮助谈房屋租金。安置房每平方米均价为800元,仅为商品房市场价格的一半。对于拆迁户中的特困户,政府提供廉租房,10年不要一分钱租金,10年后可再按原价付款购房。与此同时,县里还通过减收规费等措施,实施低房价战略,使房价平均价格保持在1500元/平方米左右,始终比周边地区低30%以上,从而让老百姓随时都能购到价廉 质优的住房。
4、在拆迁包保上坚持落实到人。拆迁工作有“天下第一难”之称,这在2006年的沭阳县城同样存在,曾经发生百人去京上访事件,但沭阳县政府很快就妥善处理好拆迁与城建这一棘手矛盾,除了政府的低房价战略、普惠与民、科学安置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沭阳县创设了非常管用的拆迁包保落实到人的奖惩机制。即在全县范围之内,打破地域、部门界限,采取自荐和挑选相结合的办法,由组织部门公开考察,抽调50名干部分成50个工作小组,签订拆迁包保责任状,实现拆迁包保目标责任落实到人。同时严格奖惩、兑现到位,对提前完成、按期完成分别给予奖励、提拔、重用,完不成任务的予以批评、退回原工作单位,结果98%以上的干部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或提前或按期完成了拆迁包保任务。
三、对策建议
近年来,我区的城市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从2006年始,先后启动实施城建项目92个,累计总投入142亿元,到2007年底完成城建投资50.3亿元,拆除房屋1.2万户、63万平方米,城市面貌有了新的很大变化。但与周边城市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而最大的差距还是思想观 念上的落后。学习和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大胆解放思想,创新建设理念,坚持在解放思想中抓城建,以思想的大解放推进城市建设的大发展。
1、树立抓城建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把城市建设纳入经济发展的范畴。沭阳县近年来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建筑业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有效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带动了三产服务业的发展。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用发展的眼光看城建,放眼长远,立足当前,把城市建设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推进城市化步伐作为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创造性地推进城市建设。
2、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破解城市建设中的瓶颈制约。城市建设大投入,钱从哪里来?沭阳县的成功经验是“大投入源于活经营”,把土地作为最大的资本来运作,大力实施城市新区成片开发战略,走“以地生财,以房带路,以路促建”的城市建设之路。我区作为泰州主城区,发展载体小,财力有限,更要坚持走经营城市之路,开辟多种融资渠道,有效解决城市投入不足的难题。要坚持适度负债理念,充分发挥海陵资产经营公司和海诚担保公司投融资载体和操作平台作用,盘活、收储和运作区属范围内经营性用地和 闲置资产。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和合作,争取银行更多融资,巩固和扩大与各商业银行的合作关系,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要认真做好城建项目包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注册资本和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信誉,按照“大招商、招大商、招优商”的要求,广纳国内外客商,参与我区城市建设。
3、树立彰显个性的理念,精心打造特色城市。沭阳县素有花乡之称,他们将发展目标定位为苏北最大、最美县城,现代化中等城市,特色是在一个“美”字上。对我区城市建设工作而言,同样应注重彰显城市特色和个性的培育,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既要注重城市建设量的扩张,更要注重城市发展质的提高,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内涵,增强发展的“软实力”;既要注重城市融入现代元素,更要注重城市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海陵作为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在城市建设中,要注重彰显深厚历史文化的底蕴,同时进一步挖掘和整合海陵的人文景观,把地方特色文化和历史底蕴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丰富城市景观,提高城市品位,塑造城市特色。
4、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路子。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仅注 重当今的开发建设,还要为后人留下可持续的发展空间。当前,海陵步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在城市规划工作中,要超前谋划,增强节约意识。要着力于解决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依靠群众建城市,建好城市为人民;突出生态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和人均绿地占有量,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境;合理调整城市用地性质,加快城区产业“退二进三”,积极创造条件关停、搬迁城区污染企业,优化城市产业布局;要加快实施拆迁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使“低保”家庭住得上廉租房,低收入家庭买得起经济适用房,新就业人员租得起房;坚持安置区建设先于房屋拆迁,力争做到“零过渡”,切实保护好群众利益,解除广大被拆迁户的后顾之忧,为加快城市建设营造和谐的发展环境。
(区委办、区政府办、区建设局联合调研小组)
第二篇:沭阳经济建设调研报告
沭阳县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近年来,沭阳紧紧瞄准“建设江北最大、最美的县城,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坚持高标准建设、高要求管理、高速度开发,利用短短几年时间全面改造了一座老城,合力打造了一座新城,快速崛起了一座工业城,城市规模翻了一番,走出了一条独具县域特色的城市化之路。
一、沭阳的主要做法
沭阳县坚持把县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和拉动县域经济崛起的龙头,基础设施配套面积扩大到68平方公里,城市集中居住人口增加到60万人,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沭阳的城市名片。其主要做法为:
1、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引领作用。一是突出规划的整体性,坚持把老城区、新城区、开发区和3个社区及扎下镇纳入城区总体规划,确保城区总体规划覆盖“三区四点”。二是强调规划的超前性,瞄准国内外大中城市规划水准,摒弃小城镇、小县城的眼光,强调规划布局的大手笔、大气魄、高标准、高品位。三是确保规划的严肃性,落实规划监管分片包干、动态巡查和全程跟踪制度,经常性开展城市规划“回头看”和“点评”活动,引导开发商既要注重建筑外部形象设计,又要确保建筑内部结构合理。四是突出规划的民主性,设立规划成果公示栏,推行规划听证和公示制度,该县还投入300多万元,建成苏北一流的城市规划展览馆,充分展示沭阳县城美好的未来。
2、充分集聚城市建设强大合力。沭阳通过强化政府投资的“杠杆”、“卤水”和“酵母”作用,以基础性、功能性强的投资项目为支点撬动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实现了“政府小投入撬动市场大要素”的引导作用。同时降低各类资本进入城建领域的门槛,多方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2003年以来,城区房地产竣工面积每年都在75万平方米以上,目前共有95家企业在沭阳从事房地产开发。去年以来,城区新竣工商住楼152万平方米,在建315万平方
米,即将开工420万平方米,建成高层商住楼126栋、在建153栋、即将开工211栋。城区开发建设始终保持“热”的态势和上升的势头。
3、注重保持城市建设发展后劲。沭阳着眼引领县域科学发展,深入实施“低房价战略”,综合运用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确保城区房价始终处于全省最低水平,不仅解决了群众的“岗位”和“床位”问题,而且留住了长远的发展能力、积蓄了持久的发展后劲,走出了一条以低房价促大需求、以大需求促大开发、以大开发促大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
4、加快提升城市建设品位档次。沭阳牢固树立精心精细精品“三精”理念,坚持“建不拆迁的房子”,对老城改造项目和新上城建项目一律实行“四个不准”,即不准拉围墙、不准建传达室、不准安装防盗窗、不准搞零散附属设施,全力促进城市在长大、长高、扮靓中彰显现代气息。目前,城区共规划建设有12层以上楼房725栋,其中建成319栋,在建121栋,标志着沭阳“高层时代”已经来临。
5、不断增强城市综合配套功能。沭阳坚持给大型三产项目以二产待遇,给大型服务业项目以制造业待遇,欧中广场、浙江商城、花木大世界、华润苏果、时代超市等大型商贸设施投入运营,新世界商业广场、苏北商贸城、沭阳(海宁)皮具市场、苏北车市4个总投资14亿元、建筑总面积80万平方米的大型综合市场群初具规模。与此同时,行政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以及河面水厂、管道煤气等功能性项目投入运营,热电厂、污水处理厂以及处理技术国内领先的垃圾处理厂等配套项目即将建成使用,城区干道全部完成“无杆化”改造,出租车实现更新升级,城市对人口、产业的集聚和承载能力越发增强。
6、大力提高城市绿化亮化水平。坚持把绿化、亮化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工程,作为花钱少、见效快的民心实事工程,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环境美化工程来抓,大手笔实施城市“增绿”、“添亮”工程,城区绿化、亮化投入逐年加大,城区3亩以上公共绿地已达38个,城市绿化率超过49%,人均绿地面积超过15平方米,城区亮化实现大街小巷全覆盖。
二、沭阳的基本经验
沭阳城市建设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对城市发展目标的准确定位,得益于对城建组织工作的有力领导,得益于城建政策的高度灵活,得益于城建干部队伍的执行力强,主要体现在“四个坚持”上:
1、在土地开发上坚持集约发展。一是聚集城市发展资金,做好“卖地”文章。2005年以来,共挂牌126宗地,面积6580亩,合同成交金额达13亿元,追缴协议出让土地出让金2.5亿元,为城市建设、工业园区建设、提升城市建设品位提供了资金支持。二是放大沭城建设规模,做好“供地”文章。通过与省有关部门协调调整土地总体规划,调整面积达6500多亩,从而保证了城区建设用地的需要。三是狠抓土地复垦开发,做好“造地”文章。三年来,通过复垦整理新增耕地32744亩,为城市可持续开发集聚了土地资源。
2、在投资政策上坚持“放水养鱼”。一是对住宅用房和商业用房开发给予税收、规费优惠。税收:营业税按销售收入的5%征收;城市建设维护税按征收标准的60%奖励;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按60%奖励。规费:基础设施配套费、教育附加费、新墙体改造费、白蚁防治费四项规费按30元/平方米征收。各类服务性收费,按规定标准的下限收取。二是对标志性工程加大优惠奖励的比重。凡层高在地面12层以上,或单体建筑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或建筑投资规模在3500万元以上的非住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均列为标志性工程。税收:营业税按销售收入的5%征收,按征收标准的20%奖励;城市建设维护税按征收标准的60%奖励;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按60%奖励。规费:基础设施配套费、教育附加费、新墙体改造费、白蚁防治费四项规费按18元/平方米征收。各类服务性收费,按规定标准的下限收取。三是对投资兴建饮食服务、文化娱乐和旅游设施项目给予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和契税优惠。固定资产投入1000万元以上的,5年内所征的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50%奖励给企业。年营业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所征的营业税自经营之日起,5年内按50%奖励给企业。
3、在房价战略上坚持让利于民。在拆迁之前,政府就利用拆迁补偿款、县财政补贴以及信贷资金,采取无偿划拨土地、减免征收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配套费以及免征建设规费等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安置小区建设成本,切实做到了让惠于民、造福于民。拆迁中,补偿的标准让拆迁户能接受,并且补偿金不打折扣,及时到位。如果拆迁户不愿意购买安置房,拆迁办负责帮拆迁户找临时住房,或帮助谈房屋租金。安置房每平方米均价为800元,仅为商品房市场价格的一半。对于拆迁户中的特困户,政府提供廉租房,10年不要一分钱租金,10年后可再按原价付款购房。与此同时,县里还通过减收规费等措施,实施低房价战略,使房价平均价格保持在1500元/平方米左右,始终比周边地区低30%以上,从而让老百姓随时都能购到价廉质优的住房。
4、在拆迁包保上坚持落实到人。拆迁工作有“天下第一难”之称,这在2006年的沭阳县城同样存在,曾经发生百人去京上访事件,但沭阳县政府很快就妥善处理好拆迁与城建这一棘手矛盾,除了政府的低房价战略、普惠与民、科学安置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沭阳县创设了非常管用的拆迁包保落实到人的奖惩机制。即在全县范围之内,打破地域、部门界限,采取自荐和挑选相结合的办法,由组织部门公开考察,抽调50名干部分成50个工作小组,签订拆迁包保责任状,实现拆迁包保目标责任落实到人。同时严格奖惩、兑现到位,对提前完成、按期完成分别给予奖励、提拔、重用,完不成任务的予以批评、退回原工作单位,结果98%以上的干部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或提前或按期完成了拆迁包保任务。
三、关于我市城建工作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的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城市面貌有了新的变化。但与周边城市相比,与先进地区比,特别是与沭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而最大的差距还是思想观念上的落后。学习和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大胆解放思想,创新建设理念,坚持在解放思想中抓城建,以思想的大解放推进城市建设的大发展。
1、树立抓城建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把城市建设纳入经济发展的范畴。沭阳县近年来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建筑业的发展,增加了地方
财政收入,有效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带动了三产服务业的发展。我市要坚持解放思想,用发展的眼光看城建,放眼长远,立足当前,把城市建设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推进城市化步伐作为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创造性地推进城市建设。
2、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破解城市建设中的瓶颈制约。城市建设大投入,钱从哪里来?沭阳县的成功经验是“大投入源于活经营”,把土地作为最大的资本来运作,大力实施城市新区成片开发战略,走“以地生财,以房带路,以路促建”的城市建设之路。我市承载力小,财力有限,更要坚持走经营城市之路,开辟多种融资渠道,有效解决城市投入不足的难题。要坚持适度负债理念,充分发挥城市资产经营公司这一投融资载体和操作平台作用,盘活、收储和运作区属范围内经营性用地和闲置资产。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和合作,争取银行更多融资,巩固和扩大与各商业银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要认真做好城建项目包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注册资本和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信誉,按照“大招商、招大商、招优商”的要求,广纳国内外客商,参与我市城市建设。
3、树立彰显个性的理念,精心打造特色城市。沭阳县素有花乡之称,他们将发展目标定位为苏北最大、最美县城,现代化中等城市,特色是在一个“美”字上。对我市城市建设工作而言,同样应注重彰显城市特色和个性的培育,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既要注重城市建设量的扩张,更要注重城市发展质的提高,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内涵,增强发展的“软实力”;既要注重城市融入现代元素,更要注重城市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在城市建设中,要注重彰显龙山文化、文庙、红色文化、体育文化等深厚历史文化的底蕴,同时进一步挖掘和整合枣林、盘河、元宝湖、千红湖等自然景观,把地方特色文化和历史底蕴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丰富城市景观,提高城市品位,塑造城市特色。
4、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路子。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仅注重当今的开发建设,还要为后人留下可持续的发展空间。当前,随着“两高一铁”时代的到来,乐陵步入快速发展的新
时期,在城市规划工作中,要超前谋划,增强节约意识。要着力于解决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依靠群众建城市,建好城市为人民;突出生态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和人均绿地占有量,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境;要加快实施拆迁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使“低保”家庭住得上廉租房,低收入家庭买得起经济适用房,新就业人员租得起房;坚持安置区建设先于房屋拆迁,力争做到“零过渡”,切实保护好群众利益,解除广大被拆迁户的后顾之忧,为加快城市建设营造和谐的发展环境。
(乐陵市第一批赴沭阳学习成员建设规划组宋登山、刘同成、靳月征、刘正华)
第三篇:河东区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高点定位,全面推进河东区城市建设
——河东区城市建设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究
曹文栋 刘楠楠 郑长凯
[摘要]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让人民群众得实惠。近年来,在新一届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河东区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但由于建区时间短,人口多,基础薄弱,受资金、体制和观念等因素的束缚,河东区在城市建设、管理等方面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本调研报告主要以河东区政府驻地——九曲街道办事处的调研资料为依据,对自2007年以来河东区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其发展做一简单探究。
[关键词] 城市建设 现状 特点 问题 建议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让人民群众得实惠。加快城市化进程,对于推进我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调研组在九曲街道办事处调研过程中了解到,自2007年3月24日临沂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了‚以河为轴,跨河东进,把河东打造成与河西相对应的‘半壁江山’‛的战略部署后,河东区委、区政府抓住机遇,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探索出许多好的做法和路子,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由于建区时间短,基础薄弱,受资金、体制和观念等因素的束缚,河东区在城市建设、管理等方面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本调研报告以在九曲街道办事处的调研情况为基础,结合当前河东区城市 1
建设的总体定位,对河东区的城市建设的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做一些有益探究。
一、河东区城市建设的成就
(一)城市发展规划详细,城市发展战略定位明确。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少走弯路,走出自己的品牌特色,提升自身的形象和魅力,是河东区委、区政府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此,河东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城市的发展规划,成立专门的城乡规划委员会,每年投入500万元,邀请知名城市规划设计专家进行城镇规划编制。2009年以来,先后完成了河东区空间战略发展研究、滨河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区现代商贸物流(市场)发展规划、汤头总体规划、汤河景观工程规划、河东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板栗公园规划、新四军军部旧址(二期)规划、河东区旅游规划、汤泉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10个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河东区已确定了‚345‛的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即:建设‚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最具竞争力‛的现代化滨水生态城市;打造‚凤凰文化名区、商贸物流强区、汤泉旅游胜区、幸福宜居佳区‛;创立五金城、温泉城、食品城、汽车城、航空城五个品牌。将河东打造成经济繁荣、产业发达、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居住舒适、基础设施完善、充满活力的生态宜居城,成为临沂市‚服务产业的先导区、自主创新的推进区、宜居城市的示范区、新城风貌的展现区‛。
(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生态宜居佳区目标初显。河东区已连续多年开展‚城市建设年‛活动,2009年政府投资2.6亿元,2010年投资金额继续加大,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2
提高和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和档次。具体来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进一步完善路网结构。2010年,政府投资7200余万元,全面启动了兰亭路、凤凰大街东段、李公街、桃源街、皇山路(南段)、解放东路东段、人民大街东段、金雀山东路、智圣路、皇山路北段等10大路网工程以及汽车城路网、兰亭路南段等3项工程,使城区道路基本实现‚环起来、连起来、通起来‛的目标。二是进一步完善道路功能。在道路建设的同时,同步配套建设了强电、弱电、燃气、供水、排水、污水等地下管网,2010年新建自来水供水管网18.6公里,新增自来水用户1.37万户;新敷设燃气管网62公里,新发展管道燃气用户2960户;新建排水(污水)管网62公里。三是进一步改善城市景观。通过社会融资、招商引资、政府投资等形式,先后在凤凰大街东段、李公街、桃源街、皇山路(南段)、解放东路、人民大街东段、金雀山东路、华阳路等8条道路安装路灯390余棵960余盏。同时对城区内主要建筑和九曲沂河大桥进行了夜景亮化,打破了‚白天河东区,晚上九曲镇‛的局面。四是进一步增加城市绿量。2010年先后完成了东夷大街东段、智圣路、育英街东兴路南段等10条道路绿化和城中村155条背街小巷绿化,新增绿化面积116万平方米。截至2010年,河东区城区绿地率已达到36%,绿化覆盖率达到4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8平方米。
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河东区城市道路由2000年的18万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97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由2.2平方米增加到17.8平方米;开通了7条城市公交线路,拥有公交车230余辆;城市日供水能力由2000年的0.7万吨增至现在的13 3
万吨,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8%;城市燃气发展迅速,城区气化率达到90%;建设了集观光旅游、城市防洪等为一体的滨河大道,可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建成了日处理污水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修建了30余座水冲式公厕,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三)旧村改造工作顺利开展,居民生活环境全面提升。由于政策的完善、群众的支持以及干部的努力,九曲街道办事处旧村改造顺利进行,2007年以来,先后完成了三官庙、九曲店、郁九曲、杨庄、独树头等17个社区拆迁,累计完成拆迁面积490余万平方米。尤其是在2010年,先后启动了褚庄、杨庄、独树头等11个社区的旧村拆迁项目,共拆迁民房5022户、企业386户,全年共完成拆迁面积150万平方米。
旧村拆迁的同时注重还建社区的建设。九曲街道办事处还建工程涉及三官庙、刘村、九曲店、郁九曲、赵庄、巩村、张庄、杨庄、九曲店二期、坡埠、彭于埠、独树头等12个村居(社区),总共283栋多层楼、27栋高层楼。截至到2010年底,已有112栋多层、11栋高层顺利回迁;118栋多层、5栋高层封顶;3栋高层正在主体施工。还建社区内道路、人行道、地下管网、路灯、地面绿化等一次到位,各项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2010年新建29座公厕、13处垃圾收集站,市场、学校、医院等设施纳入相应的规划中。2010年底已有12个社区完成旧村还建,12个社区的居民回迁到舒适优雅的现代小区内。
(四)滨河开发全面提速,城区建设亮点凸显。
作为推动服务业发展的‚三大板块‛之一的滨河开发,对河东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正逐步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发展 4 的亮点。通过实施区级领导和区直部门包扶、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组织银企洽谈会等多种手段,千方百计为开发企业协调土地摘牌、手续办理、信贷等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确保各重点项目全力推进。滨河开发项目目前共签约25项,其中紫荆城、帝景湾、三江领秀、金居臵业等16个项目已开工建设,总规划面积约400万平方米,规划197栋高层、358栋多层。2010年开工建设面积约90万平方米。凯润国际花园、怡海国际新城、格瑞期小镇、水年华、滨河海韵项目已完成拆迁工作,正在加快办理各项手续,做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除格瑞期小镇力争2010年底前完成规划外,其他四个项目力争在2010年底前开工。截至到2010年底长泰臵业、帝豪‚江与城‛、正直臵业、泰宏臵业和乐泰臵业3期等6个项目尚未拆迁,正在做拆迁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河东区城市建设的特点
(一)注重组织领导,科学统筹协调。
河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建设工作,将该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区委、区人大、区政府等班子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具体抓。区委书记刘占仁、区长李枝叶多次对城市建设工作亲自调度、亲自安排,及时召开动员会、调度会、协调会,多次现场办公,及时解决城市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河东区成立了区长任组长、8名区级领导任副组长,24个部门单位和10个乡镇街道、工业园区一把手为成员的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协调全区城镇建设工作。同时,还专门成立了由区长任指挥的城镇建设指挥部,随时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保证城市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强调科学规划,突出城市特色。
一是加强领导和管理。城乡规划建设委员会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坚持重大规划建设事项由委员会集体研究审批,实行城镇规划建设工作统一管理。二是科学规划。充分发挥河东区在区位、文化、旅游、商贸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与临沂市建设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相统一,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按照‚统筹兼顾、突出特色、适度超前‛的原则,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等高水平设计单位进行城镇规划设计,近年来,河东区先后完成了120个重要规划项目的编制工作。三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努力提高规划建设档次和水平。在规划建设中,突出东夷文化、凤凰文化特色,打造汉唐风格建筑特色,提升河东的形象和魅力。
(三)坚持以人为本,旧村改造开展顺利。
旧村改造过程中,充分发扬‚快节奏、高效率、满负荷‛的工作作风,坚持依法拆迁、有情拆迁、和谐拆迁,确保旧村拆迁工作快速推进。拆迁前,街道和村居两级工作人员进村入巷、进门入户、宣传政策、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拆迁中,政府的各项优惠措施全部兑现给村居和社区,与居民签订拆迁安臵补偿协议;拆迁后,村民全过程、全方位、零距离监管安臵房建设,以城市小区标准建设居民安臵房。九曲街道办事处的旧村改造工作创造了拆迁时间短、速度快,无遗留问题的奇迹,使河东的拆迁工作成为全省的一大品牌。
(四)开展环境整治,坚持长效管理机制。
一是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按照临沂市住建委的统一部署,6
河东区率先成立了城市数字化指挥中心,配齐了电脑、投影仪等办公设备,组建了一支20人的巡查队伍,全面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初步建立了发现及时、处臵快速、解决有效、监督有力的快速处臵机制。二是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在城区,积极学习外地先进经验,进行了环卫扩面试点,将环卫保洁范围延伸至绿化带和店前,在城中村建立了环卫保洁队伍,延长道路保洁时间。在农村,全面推行‚村收、镇集、区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实行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有效地改善了城乡环境面貌。在区环卫处内部,实行竞争上岗、奖勤罚懒,有效地调动了广大环卫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积极推行城市绿化市场化养护。对城区13条道路约156万平方米的绿地养护进行了公开招标,由3家中标单位按照山东省城市绿地一级养护标准进行养护,有效地提高了绿地养护水平。
(五)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有效破解资金“瓶颈”。为破解资金难题,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项目运营企业化、设施享用商品化的方式直接融资,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原则,把市场机制引入到旧村改造、城市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成立了河东新城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河东经济开发投资总公司作为投融资平台,全权代表政府与企业进行合作交流,融通资金。积极推行BT、BOT等融资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城市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近几年,河东区先后吸引资金5亿余元,建设了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城市燃气管道、滨河景观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顺利启动了滨河区域旧村改造,加快了城市开发步伐。
三、河东区城市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从河东区近几年城市建设工作来看,还需要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如何解决城市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优化的问题。河东区的城市建设在布局规划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宏观上,自东向西看,中心城区三路一河依次排开,分别为东外环、东兴路、滨河路以及美丽的沂河,东西狭窄;自南向北看,中心城区南接经济开发区,北抵北外环,其间依次被兖石铁路、金雀山东路、解放东路、岚济路所分隔,南北较长。总体上,三路一河直贯南北,气势非凡,东西方向过于狭窄,腹地不够厚重。
微观上,个别地方在布局规划方面存在考虑不周、有待优化的问题。调研组成员实地勘查并走访了一些地方,包括褚庄小学、五金城、土杂市场、飞机场、工业园、沭埠岭社区等等。通过对五金城和土杂市场的调研分析,二者分布于东兴路的两侧,白天大小送货车辆东西穿行,来往不断,其南部是河东汽车站,南北通行的城乡客运车辆较多,其北部紧邻褚庄小学,放学时人流量较多,由此导致整条东兴路交通较为混乱,高峰时期经常被堵得水泄不通,交通状况令人担忧。通过对沭埠岭等几个社区的调研发现,由于距离飞机场太近,会产生噪音污染,使得位于中心城区的几个社区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
(二)如何解决城市基础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河东区自建区以来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依靠自筹,加之基础差、底子薄的现实状况,近年来虽然加大了社会融资渠道并相继完成了一大批城建项目建设,但与兰山、罗庄等区相比,在 8
城市基础配套设施方面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例如,河东区至今未能实行集中统一供暖,影响了人们在我区购房居住的积极性,进而制约了房地产开发和招商引资的发展。城市排水、供水、垃圾处臵、污水处理等功能性基础设施不能完全满足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需要,同样制约了城市建设的良性发展。
(三)如何解决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提升的问题。调研过程中,居民们反映比较强烈问题之一就是城市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有待完善,最为显著的一点是城区中小学校在布局和教学质量上有待提升。客观存在的一个现实是,河东区的文化教育设施建设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迅速增长的文化教育需求,教育质量不能令人满意而导致生源大量外流。例如,目前河东区在小学、中学阶段尚无过硬的品牌学校,职业中专与其他县区相比特色也不明显,尤其是初中阶段,由于我区驻地缺乏可以同临沂市里及省内众多名校相媲美的学校,导致优秀生源的大量流失。生源的外流引发‚孟母三迁‛从而制约河东区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河东的教育质量走向良性循环。此外,购物、健身、公园、餐饮等休闲娱乐场所的建设相对不足。
四、进一步促进河东区城市建设及发展的探究
(一)高点定位,通盘考虑,优化城市建设总体布局。城市建设总体布局是河东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关系到城市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合理配臵和城市建设的投资成本。科学的城市建设总体布局可以使河东区合理利用城市土地,保护城市环境,保证城市居住和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城市化带来的各种问题。而城市的无序建设,则会导致 9
城市功能区划混乱,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
调研组在对河东区的城市布局研究后认为,从近期及长远发展来看,河东区城市建设总体布局的最佳方案适宜采用以中心城区为重点的集中紧凑式块状布局;在中心城区以外,对于经过我区的几条主干道为纽带的沿途区域则适宜采用带状布局,对于汤头街道这个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热资源的区域则可以考虑建立一个卫星城。
之所以采用这一方式,与影响城市建设总体布局的各项因素有很大关系:
⑴历史因素
河东区城市建设布局自1995年建区开始就已经陆续开展,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发展,如今已经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重心的块状布局,尽管还不是很完善,但已经初具规模,不宜再随意进行大的变动。从一开始,主要区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均分布在中心城区东兴路路东一带,路西沿河一带则聚集着一些居民点,河东区最早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设发展起来的,这使我们在选择城市建设总体布局方案时,不能不考虑历史因素。
⑵社会因素
在社会因素中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就是人口规模及城市用地范围。选择以中心城区为重点的集中紧凑式块状布局与河东区的人口规模、城市用地范围相适应。河东区目前拥有不到50万人口,而且大多数是当地人口,外来人口增长很小,短期内,河东区大量人口涌入的可能性不大。不到50万的人口规模相对于河东区广 10
大的地域面积,决定了河东区短期内宜建设一个较小的中心城区,否则中心城区人口过于分散,不足以支撑起城市的健康发展。目前河东区的城市用地范围还不是很大,主要在九曲街道办事处,这也限制了城市往北发展、往东扩张。
⑶自然因素
河东区的中心城区紧靠沂河,滨河风景资源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作为居住区恰到好处。同时,河东区有着优越的交通条件,东兴路往北延伸,连着太平、汤头两个街道,直通沂南县和沂水县;岚济路往东发展,连着相公、郑旺,直通日照港。在这两条路的沿途区域,都是发展工业及建设小城镇的优良场所,适宜进行带状布局。对于汤头街道办事处,由于其无可比拟的地热温泉优势非常值得集中开发,在原来开发基础之上建设一个卫星城,可以说是正得其宜。
⑷经济因素
一个城市的建设布局,最根本上还是由其经济规模决定的。目前河东区的总体经济规模并不是很大,还不足以支撑起一个超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总体布局,所以当前较宜采用加强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的集中紧凑式块状布局,随着经济的发展再逐渐往外扩展。对于中心城区以外的区域,则可以根据其各自的经济条件,优先进行小城镇建设。
以上四项因素决定了河东区城市建设宜采用以中心城区为重点的集中紧凑式块状格局,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
宏观上,以一个集中紧凑的生活居住用地即生态宜居区为中心,将工业用地连片布臵在紧接生活居住区的外环地带(即郊区),11
再往外则是远郊的农业用地区域,居住区、工业区、农业区依次排列,辐射发展。居住区便于集中设臵市政设施和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便于居民生活,便于合理利用土地,节省投资,有利于公共设施的共同利用,同时又点面结合,重点突出。
微观上,个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优化。以褚庄小学为例,可以以褚庄社区拆迁还建为契机,进行扩建或重建。通过扩建或重建,一方面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为打造名校奠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远离交通要道,以达到保护学生安全与疏导干路交通的双重目的。另外,五金城已经计划搬迁至北外环附近,下一步土杂市场也应寻找适宜的机会迁出中心城区。对于飞机场,从长远看,极有必要往东迁到东外环以东甚至更远,便于中心城区的全面合理开发。
(二)提升中心城区,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幸福宜居佳区。作为‚跨河东进‛的第一站并且是河东区政府所在地的九曲街道,其中心城区的地位应当继续通过完善各项建设加以提升。
1、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的现化化,首先是基础设施的现化化。首先要加强以道路绿化、路灯、供水、供气、地下管网、广电设施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城市道路综合改造,全面加快污水管网建设,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是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设施,加大对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扶助与补贴,建设大交通、快交通,实现城区内轻易乘公交,乡村间村村通公交,缩短城乡的空间距离。
2、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一是加快打造品牌学校。一方面 12
可以效仿南坊新区,采取优惠政策,吸引省内、市内名校入驻河东区,如临沂一小、二小、临沂一中等,从而在短时间内迅速集聚人气;一方面立足河东区实际,优化学校布局,加大教改力度,提升本区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打造自己的名校,增强吸引力。二是要引进建设一批大型购物商场、酒店等购物、餐饮设施,放便城区居民的生活。三是建设广场、公园、体育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等文体活动及休闲场所,满足城区居民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四是加快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引进省、市内外名牌医院入驻河东,大力打造本区的品牌医院,不断提升、完善公共卫生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达到‚小病不出本社区,大病不出河东区‛的目标。总之,通过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使居民住的安心、顺心、开心、放心、舒心、省心。
3、坚持高标准长效管理。其
一、围绕打造‚天蓝水清、路洁房靓、街美景特‛滨水宜居城目标,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保持城市面貌持久整洁。其
二、加快物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引进大型物业公司参与我区的物业管理。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加大监督、考核力度,建立物业管理规范化的长效机制。
(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以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建设。城市的飞速发展应以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支撑,为此,要以调整产业结构为契机,继续加大河东区总体经济建设的力度,以经济建设为基础推动城市建设。
一是立足河东区的传统及区位优势,继续发展商贸物流业,着 13
力打造五金城、食品城、汽车城、航空城等城市品牌。
二是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发展轻重工业,重点扶持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
三是立足河东区农业大区优势,以农业经济推动城市发展。一方面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例如八湖镇的万亩莲塘、柳店子乡的草莓种植、汤河的沂州海棠花卉种植;另一方面继续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例如八湖的脱水蔬菜加工、汤河的柳编等。
总之,要使三大产业合理布局,使我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再上层楼,为中心城区的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四)提升特色,打造品牌,全方位多渠道包装经营城市。
1、围绕“凤凰文化”这一主题文化来包装和经营城市,挖掘和梳理河东文化资源、整合地域文化特色,打造河东凤凰文化、民俗文化品牌。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沉淀和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它是一个城市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如何在城市建设中脱颖而出,成为其中的佼佼者,需要我们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精确提炼地域特色文化,努力创新规划理念,快速穿越文化时空,积极寻找城市的‚灵魂‛,把城市文化的概念渗透到城市规划的‚骨髓‛中,这样,才能真正彰显动感城市的无穷魅力。就河东区而言,打造凤凰文化区不失为河东区城市主题文化的一个很好的选择。
凤凰是东夷族部落的主要图腾。在人民心目中,凤凰是一种瑞鸟,象征着天下太平、吉祥、和美;在中国文化中,凤凰形象不仅表示自然物之‚和‛,也表示人类社会之‚和‛。凤凰‚五 14
色‛后来就被看成是维系古代社会和谐安定的‚德、义、礼、仁、信‛五条伦理的象征。因此,围绕‚凤凰文化‛这一城市主题文化来包装和经营城市,挖掘和梳理河东文化资源、整合地域文化特色,打造河东凤凰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品牌将大有可为。
⑴将凤凰文化融入到河东的城市建设当中。
结合旧村改造和新城区建设,规划设计具有凤凰文化内涵的标志性建筑、雕塑、主题公园等。河东区较早的打出了‚凤凰城‛的城市名片,但目前河东区仅有凤凰雕塑一处,而且位于城区的北部,相对较为偏远,关于凤凰的标志性建筑、主题公园等等还处于空白。在滨河湿地公园的建设上,各种亭台楼阁、小桥码头、渡口站台等设施及建筑小品上也可以着力体现凤凰文化这一主题。在各种生活和生产设备及劳动工具上、传统民俗风情以及人文景观上,都可以打造出凤凰文化的精髓,进而迅速聚焦世人的目光,产生强大的磁场效应。
⑵将凤凰文化融入到河东的文化建设当中。河东区已经有国际温泉节、草莓采摘节、白塔文化庙会和沂州海棠节等节庆活动,可以依托凤凰文化内涵,规划设计面向东夷文化的大型节庆文化活动,并将‚龙灯扛阁‛、‚褚庄泥塑‛等民俗文化融入节庆活动中;今后的文化设施改造和建设、文化活动的策划与安排,以及企业文化的包装与推广,可以广泛注入凤凰文化创意。
2、立足河东区丰富的地热资源,把河东区建设成为以疗养养生、休闲度假、购物娱乐、生态宜居为特色的国际温泉旅游城,提升城市魅力。
⑴将温泉与休闲相结合。以大型温泉主题休闲区为开发形式,15
将温泉资源与周边的资源充分结合,以主题休闲游乐设计为核心,融观光、度假、休闲、娱乐、保健于一体。温泉休闲区的建设除了提供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温泉产品外,还应与当地景观结合,融入人文、自然资源,随着周边旅游及配套设施不断齐备,推出旅游、观光、养生、美容等综合服务吸引度假休闲游客。
⑵将温泉与养生相结合。借助河东区便利的交通资源和温泉资源,着力创造温泉文化,挖掘现代温泉养生的内涵,构建现代温泉生活方式,打造面向大众的精品温泉景区。
⑶将温泉与会务度假相结合。借助河东区秀丽的滨河自然景观、便捷的交通,充分引导利用‚物流天下、商都临沂‛的会议市场,利用温泉的康体疗养与休闲功能的整合效应,把温泉与会议融合的文章做大,把商务会议作为最重要的一项服务来对待。完善的商务及会议设施,满足会议客人全方位需求的客房、餐饮、娱乐、运动、保健、体检和购物服务,打造鲁南苏北的‚温泉会都‛。
⑷将温泉与旅游休闲相结合。结合国际影视城、雹神庙、东夷文化遗址、古栗园、新四军军部纪念馆等旅游资源,借鉴相关成功的开发模式,引导开发温泉度假以外的旅游观光,延伸温泉产业链,提供高品质的休闲观光度假区。其中配套相应的酒店、宾馆及其它旅游设施,重点开展观光、农业林果业体验、果蔬采摘、民俗旅游等游乐项目,增加游客在温泉城的逗留时间。
3、拓展思维、加大投入,注重城市品牌宣传。
⑴敢于宣传。将河东区的特色文化与特色产业作为名片不失时机扩大宣传。其一,充分利用好已有的城市名片。例如,凤凰城、16
地热城、草莓之乡、海棠之乡、瓜菜之乡、温泉之乡、木柳工艺之乡等名片。其二,立足现有资源,不断提升特色,打造新的名片。总之,在城市的宣传策划上,要敢于打破常规,善于转换视角、乐于激活思维,勇于宣传,敢于宣传,彰显特色,彰显干劲,彰显豪情。
⑵善于宣传。加强与媒体沟通与合作。利用各种途径,借助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彰显特色。一方面,借助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类、各级媒体进行宣传;另一方面,利用各种庆典活动,例如温泉节,邀请国内外、省内外名家做客河东,了解河东、认识河东;第三,主动承办各种大型的文化和体育活动,以开放的胸怀迎接国内外的朋友走进河东,了解河东,接受河东,宣传河东。
总之,要不断扩大河东这个新兴城市的影响力,真正把河东区建设成国内外知名的‚凤凰文化名区、商贸物流强区、汤泉旅游胜区、幸福宜居佳区‛,打造河东城市建设的响亮品牌。
第四篇:定远县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定远县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近年来,定远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紧紧围绕“追赶跨越、争先进位”的奋斗目标,牢牢抓住打造千亿盐化产业和建设现代中等城市两大龙头,大力推进工业强县、开放活县、商贸兴县、城镇带动、统筹发展三大战略,着力打造白色盐化之都、红色旅游胜地、绿色生态家园,开创了追赶跨越、科学发展的崭新局面,正在日益彰显出将相故里、盐化之都、红色之乡、江淮明珠的独特魅力。在加快经济发展同时,坚定不移地把城市建设作为优化环境、改善民生、提升形象的先导工程,大力推进城镇化战略,坚持以大思路谋划,大手笔建设,大力度推进,以新区建设为龙头,全面掀起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促进了县城规模的快速扩张,拉动了城市人气的迅速聚集,改善了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优化了加快发展的投资环境,提升了定远的对外形象,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拉开了框架,扩张了规模。几年来的科学规划、大力开发和加快建设,全面拉开了中等城市的发展框架。城东新区构建了8平方公里的路网框架,建成了6平方公里核心区;工业园区构建了15平方公里路网框架,建成13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新县城。二是提升了品位,彰显了特色。按照建设环境优美、宜居宜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中等城市的发展规划,全方位提升城市品位。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新区基本形成了以-1-
提供公共服务为职能的行政办公区;以人民广场、生态公园、花园湖主体的休闲景观区;以龙星宾馆、定远宾馆、伟华新天地主体的商业服务区;以定远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主体的文化服务区;以城市花园、伟华幸福城、安盐国际、天裕国际花园、合蚌路安置小区主体的生活居住区;以合蚌路两侧组团开发形成的十里商业街;以“一环一纵一横”骨干的路网组成快速交通网,改善了人居环境,彰显了城市特色,提升了城市品位。三是改善了民生,聚集了人气。通过大拆大建,共拆迁面积190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房2.1万套,有9000多户居民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安置小区,提升了生活质量;通过引进苏果购物广场、阳光商业广场、嘉禧广场、伟华新天地商业街、金马时代广场等一批知名商家,改善了群众的购物环境;通过建设一批文化设施和城市景观,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聚集了城市人气。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高点定位,全力打造现代化中等城市
坚持科学发展理念,立足城乡统筹发展,用大视野定位城市发展方向,以大目标完善城市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城镇规划体系。紧紧围绕建设中等城市的目标,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立足整体谋划抓定位、突出概念策划抓特色、着眼总体规划抓布局、注重详细规划抓项目,摒弃小县城的思维局限和规划尺度,加快完善以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重大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规划体系。以高起点规划打造“新定城”名片,委托东南大学城乡规划设计院等知名设计单位,投
入1000多万元,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新城区控制性详规,即:到203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0万人。明确城市发展重点,建设突出“依托老城、南进东扩、紧凑发展”的空间发展策略,拉开中等城市框架;以老城区改造、新城区拓展、工业区扩张、高铁站区建设为依托,实行四区联动,推进城市组团开发;以建设泉坞山森林公园、南城河风光带、花园湖公园为重点,推进三片(带)开发,优化自然生态环境。科学确定城市建设发展重点,合理安排项目时序,让城东新区“靓”起来、老城区“活”起来、工业园区“旺”起来、高铁站区“动”起来,确保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二)坚持突出重点,加快实施一批有牵动力的项目
我们按照“东扩南进,三区联动,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集中谋划一批具有牵动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先后实施了“5个8”、“4843”、“5635”项目建设工程。在实施中做到“五个突出”,即: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以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现代化中等城市的要求,融资近9亿元,在城东新区和工业园区建成道路27条70.7公里,初步拉开了中等城市框架。突出商业项目建设。完成了鲁肃大道十里商业街建设,世界500强企业大润发投资2.5亿元的超市项目等超级大卖场年底建成并投入运营;投资20亿元的汽车五金城、10亿元的青岛北极星购物中心成功落地。突出住宅小区建设。引资70亿元、建设320万平方米商品房小区,提升了城市凝聚力。突出公益事业项目建设。在城东新区规划了占地169亩的体育中心,占
地618亩的滨水休闲带,占地542亩的中央生态绿地公园已开工建设,建成投资1.2亿元的省级示范高中定远中学新校区,投资3亿元的县总医院已投入使用。突出三产服务项目建设。立足定远高铁站为京沪高铁线中心站的区位优势,以京沪高铁为主轴,以高铁站区为中心,以“两湖(青春湖、桑涧湖)一山(泉坞山)”为依托,在高铁沿线的1.5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区,开发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现代农业观光园,把高铁站区打造成京沪高铁两端及沿线区域最具特色和吸引力的商贸文化休闲中心。
(三)坚持解放思想,着力破解城市建设难题
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中会遇到诸多难题,我们坚持解放思想,迎难而上,多措并举,全力化解,确保城市建设顺利进行。一是着力破解资金难。采用捆绑方式,成功运作了行政中心大楼、人民文化广场、定远剧院、花园湖公园等项目建设。采用招商方式,建设了总投资1.3亿元的定远宾馆和龙星国际大酒店等服务设施。采用代建方式,融资超过10亿元,建设完成了80万平方米安置房及22公里城市道路。今年又筹集资金9.2亿元,14公里高铁连接线、新区体育中心、生态公园和安置房等项目顺利启动。采取招拍挂方式,规范土地市场,加大土地出让力度,力求土地收益最大化。二是着力破解土地难。完成土地整理2.1万亩,获省批准各类建设用地1.7万亩,有力支持了城东新区和工业园区建设。三是着力破解拆迁难。在政策上,实行“三榜公示”。在安置上,把比较好的地块先期用于安置房建设。在生活上,建立健全生活保障。在扶持就业上,积极为失
地农户提供就业机会,已安置就业3000余人次。
(四)坚持机制创新,全力推进城乡建设提速增效
我们注重把领导力量、优秀干部、主要精力向城乡建设倾斜,集中指挥,分片作战,强力攻坚,聚力突破。一是分工负责。打破分工界限、部门界限,强化一个项目、一名县领导、一班人马、一抓到底的分工推进机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赋予职权,限期完成。二是加强调度。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对重点工程进行一周一调度,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汇报,解决实际问题,对个别进展缓慢的重点工程,实行一天一调度。三是督查通报。对各项工作实行量化、实化和细化,挂图作战,倒排进度,强化落实。
二、对策建议
近年来,我县的城市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从2010年始,先后启动实施城建项目78个,累计总投入80余亿元,城市面貌有了新的很大变化。但与周边城市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提出如下建议:
(一)树立抓城建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把城市建设纳入经济发展的范畴。高邮、利辛近年来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建筑业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有效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带动了三产服务业的发展。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用发展的眼光看城建,放眼长远,立足当前,把城市建设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推进城市化步伐作为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创造性地推进城市建设。
(二)搞好城镇规划,进一步发挥好规划龙头作用。实践证
明,城镇化发展,规划必须先行。建议今后进一步加大规划投入力度,不仅要修编总体规划,而且要搞好系统的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以及城市设计。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定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留足城镇发展空间,并充分体现定远自然景观、地域文化和产业特色,确保规划的超前性和科学性。在县城,重点要对县城规划区内道路、排污、园林绿地等城镇基础设施进行全面统筹规划,使地面建筑与地下设施、平面布局与立体景观、经济效益与环境质量等协调统一,做到分区科学、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
(三)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破解城市建设中的瓶颈制约。我县财力有限,更要坚持走经营城市之路,开辟多种融资渠道,有效解决城市投入不足的难题。要坚持适度负债理念,充分发挥投融资载体和操作平台作用,盘活、收储和运作县属范围内经营性用地和闲置资产。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和合作,争取银行更多融资,巩固和扩大与各商业银行的合作关系,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要认真做好城建项目包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注册资本和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信誉,按照“大招商、招大商、招优商”的要求,广纳国内外客商,参与我县城市建设。
(四)树立彰显个性的理念,精心打造特色城市。对我县城市建设工作而言,应注重彰显城市特色和个性的培育,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既要注重城市建设量的扩张,更要注重城市发展质的提高,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内涵,增强发展的“软实力”;既要注重城市融入现代元素,更要注重城市历史和
文化的传承。在城市建设中,要注重彰显深厚历史文化的底蕴,同时进一步挖掘和整合定远的人文景观,把地方特色文化和历史底蕴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丰富城市景观,提高城市品位,塑造城市特色。
(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路子。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仅注重当今的开发建设,还要为后人留下可持续的发展空间。当前,定远步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在城市规划工作中,要超前谋划,增强节约意识。要着力于解决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依靠群众建城市,建好城市为人民;突出生态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和人均绿地占有量,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境;要加快实施拆迁安置房和廉租房建设,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使“低保”家庭住得上廉租房,新就业人员租得起房;坚持安置区建设先于房屋拆迁,力争做到“零过渡”,切实保护好群众利益,解除广大被拆迁户的后顾之忧,为加快城市建设营造和谐的发展环境。
第五篇:(修改后)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党 风 廉 政 建 设 调 研 报 告
----和布克赛尔县城乡建设局李卫东
按照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对乌苏市、沙湾县进行了为
期四天的考察学习,通过实地考察当地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可以深刻感受到乌苏、沙湾近年来所取得的跨越式的建设成就,也使我对进一步做好我县城乡建设工作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和认识。
一、乌苏、沙湾城市建设特色
一是加大市域经济支撑项目推进工作,多渠道筹措建设
资金。乌苏、沙湾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加大对中西部基础设施投入的机会,立足基础条件、产业优势、规划布局和政策导向,按照适度超前、优化结构、突出重点的原则,集中精力谋划和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事关长远发展的基础性项目。按照归口管理、专人负责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项目前期工作,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千方百计跑项目、争资金,让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自治区的发展大盘。并通过实现政府、银行,企业的资金联系机制,搭建起有效的融资平台,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对事关全县发展大局、起支撑和带动作用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点民生工程、重大工业项目,继续推行县市级领导挂帅、牵头部门负责、限期达到进度要求的工作机制,做到早立项、早开工、早见效。
1二是结合区位与资源优势,按照适度超前理念谋划城市经营发展。乌苏、沙湾利用其地处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区位优势,集合丰富的资源优势,坚持大起点、大思路谋划城市发展,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引领作用,突出规划的整体性。坚持把老城区、新城区、开发区纳入城区总体规划,强调规划的超前性,瞄准国内外大中城市规划水准,摒弃小城镇、小县城的眼光,强调规划布局的大手笔、大气魄、高标准、高品位,引导开发商既要注重建筑外部形象设计,又确保建筑内部结构合理。
三是明确城市定位,着力打造城市风格。乌苏、沙湾在城市建设中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内涵,结合城市功能、自然环境、历史和人文方面的特点,打造城市名片。通过举行啤酒节、大盘美食节项目推介工作,以“节日搭台、经济唱戏”为平台,进一步提高城市知名度,不断做大做强旅游品牌、产业品牌,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
二、我县城市建设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对比乌苏、沙湾建设成就,我县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规划缺乏前瞻,超前引领作用不大,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由于现有的城市规划没有高起点和大手笔,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造成城市建设框架不够清晰,城市建设定位不够明确,城市建设功能不齐全,没有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自治县规划管理技术人才缺乏,建设管理队伍力
量不足。机构设置、队伍建设都难以承受城镇化战略发展的需要。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我县乡镇一级只有和什托洛盖镇设立了城建所。乡镇建设管理工作不到位,起点不高,管理不严格,居民建房报批意识淡薄,造成了沿街建筑高低参差不齐,立面效果差,镇容镇貌不整。新农村村庄规划进展缓慢,整治规划工作步伐滞后。
2、城镇发育程度不高,功能不健全,规模偏小,辐射能力差。由于我县城镇规模小,融资渠道和模式也较为单一,不利于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功能难以完善。供热、供排水、交通等基础设施仍然是薄弱环节,绿化效果不明显,道路高低不平,等级低、路况差,相较于乌苏、沙湾,我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吸纳社会资本、人才的能力较弱,直接影响了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人口少,社会需求不旺,难以形成市场、厂商集聚和消费群体,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城镇之间布局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部分距离县城较远的乡镇的辐射能力和凝聚力较差,发展不平衡。
3、城市建设缺乏个性与特色。作为江格尔的故乡,我县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优势,近年来,我县提出“文化强县”口号,不断加大文化宣传推介力度,不断夯实“文化强县”基础,自治县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得到不断提升。但城市性质定位、文化特征定位、建设理念定位还不突出,城市特色研究深度不够,城市建设缺乏文化特色。
同时,城市绿化效果和特色不明显,没有独特的城市园林景观,特色公园、绿地和广场建设不足,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缺乏,城市人居环境和形象有待提升,特色城市魅力尚未凸显。
三、对策与建议
一是要突出城市的特色,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城市定位。面对新一轮区域竞争,我县必须在更加注重特色城市建设上下大力气,要从自治县的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形势,研究县情,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的要求,把地方特色文化和历史底蕴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既要注重融入现代元素,更要注重城市历史和文化的传承,着力打造集蒙元特色与现代于一体的宜居、休闲小城镇,凸显城市个性与人文特色。二是坚持高起点编制规划,加快城乡建设队伍建设。加强城市建设队伍高级技术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快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建设,配备专业人员,使乡镇建设管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在城市建设管理中,坚持规划先行,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原则,不断完善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尽快编制和完善各项专业规划和详细规划,形成总规、详规及专业规划齐备的多层次规划体系,用以指导城镇建设。
三是要突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选准重点,实施重大项目建设,是推进城市发展的重要措施。近年来,自治县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建设项目,对促进自治县的城市建设和
发展起到有效推动作用。今后要继续实施城市建设的相关重大工程,在加快改善城市道路、亮化、供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大包括文化、体育、文娱、卫生等方面的公共事业项目建设,加快县城广场和公共绿地建设,坚持生物多样性、绿化树种的多样性,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园林绿化布局。增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以满足人民的文化体育需要,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完善城市基本功能,营造良好人居和投资环境。
四是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科学化建设布局。搞好城市建设,资金的投入是一大制约因素,也是完成城建项目的“瓶颈”。因此,要进一步加大项目跑办资金投入和力度,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对我县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同时改变旧的“等、靠、要”的工作方式,变“等米下锅”为“找米下锅”,坚持走“争取、引进、盘活”的路子,多渠道筹措资金,走出一条市场化运作的城市建设发展道路,促进城市建设的良性发展。在建设顺序上坚持先地下、后地上,先管线,后路线。加大对地下管线的投入,在管线建设上要将预见性与集约配置结合,加大整合力度,避免重复建设现象发生。
五是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加大城市管理宣传力度。“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城市建设和管理要遵循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建管并重原则就必须动员全体群众投入到城市建设和管理中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在群众中大力开展城市建设宣传教育,倾听和采纳群众对城市建设管理的意见和建议,提高群众的认同感、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增强广大居民服从城市管理、积极参与城市建设的自觉性。
六要继续加大各方面投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抓紧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申报工作,搞好乡(镇)域村庄布点规划,完成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方案编制,正确处理好典型示范与全面推进的关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点带面、批次推进。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有长远目标,又有任务,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抓好住房、道路、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小城镇联接城乡的桥梁作用,把建设小城镇与发展二三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小城镇辐射带动能力。从重点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进一步缩小发展差距、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切实增强全县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协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