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促进农村土地流转 提高农业生产力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
提高农业生产力
——对蒙阴县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和思考
中共蒙阴县委党校 刘 强
刘 强,1975年2月生,男,蒙阴县委党校 讲师,教研室主任,本科。联系电话(0539-7149916,***)。
【内容摘要】所谓土地使用权流转,严格意义上讲,是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框架下,农地产权结构被分解为三种权利,其一是所有权;其二是承包权;其三是经营权(使用权)。因此,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也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国家允许农地合理、有序地流转,是我国农民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充分调动和保持农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是推动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有效措施。近年来,蒙阴县按照中央土地政策的精神,坚持政策引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工作方针,以市场为导向,在稳定家庭承包经济的基础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并把它作为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抓好土地整理、主体培育、形式创新、机制完善,使流转面积逐年扩大,流转速度明显加快。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强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了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的步伐,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关键字】农村 土地流转 提高 生产力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当前,实现农村土地流转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措施和途径,也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更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一. 蒙阴县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蒙阴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全县地貌,深受构造、岩性、气候、河流等内外营力作用的控制和影响。整个地形南北高,中间低,由北西向东南倾斜。全县总面积1601.6平方公里,其中山丘陵区占27%,低山丘陵区占54%,准平原区占10%,水域 占9%,现有耕地面积47万亩。截止目前,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2.6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6%;其中互换面积1.36万亩,转包面积0.97万亩,租赁面积0.3万亩。
1.蒙阴县土地流转的现状
作为一个山区县,蒙阴县丘陵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4%,土地流转势在必行。1998年,土地实行二轮延包时,由于土地地级过多、级差过大、农户承包的土地分散的七零八落,有的甚至十几处,每块面积往往只有几分几厘,难以实现连片开发,严重影响了土地产出效能,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土地实行有序流转,促使小片归大片,将分散的土地化零为整,使农村土地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由零星种植向集中连片开发转变,进一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为切实搞好这项工作,县委、县政府于2002年在联城乡许家沟村进行了土地流转试点。
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动农村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对土地流转问题提到一个更高的层面,特别强调要在农民自愿、有偿的前提下。2009年初,中央1号文件提出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必须让农民自愿选择,任何人不能强迫农民去流转土地,或者阻止不让农民自愿流转土地。在政策的引导下,蒙阴县为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变的原则。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落实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实现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前提。按照中央、省、市一系列指示精神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蒙阴县精心组织、严格程序、规范操作,全面落实了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依法完善了二轮延包工作,基本上做到了承包地块、承包面积、承包合同和经营权证书“四到户”。共落实土地承包面积44.6万亩,让农民吃下“定心丸”,为土地流转打下了基础。
二是坚持自愿有偿原则。坚持以《农村土地承包法》和中央、省、市有关政策为依据,以农户自愿为前提,以双方协商为基础,达到双赢效果。
三是坚持土地向连片开发集中原则,土地流转的目的是提高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同时更要方便农户耕种,因此通过流转,实现土地连片开发是提高生产效益的重要途径。
2.蒙阴县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逐步推进,蒙阴县农村土地流转的步伐明显加快,规模不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互换 即承包户之间为方便耕种管理,交换其承包地块的使用权。这种土地流转方式在蒙阴县比较普遍。近年来,农户组织成立专业合作社,有计划、有组织的 沟通农户互换土地,将分散的土地集中到一起,既方便了耕种,降低了生产成本,有利于土地的连片经营,也为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创造了条件。通过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来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也成了蒙阴县土地流转的一大特色,自2002年以来,共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400多个,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界牌镇双河峪村富民合作社成立于2003年,建社伊始,合作社就积极引导社员进行土地流转,全社共流转土地400余亩,实现了连片开发,在此基础上合作社组织社员兴建塘坝3处,建水池56处,修生产路2600米,目前全社共发展蜜桃260亩。联城乡许家沟村共有144户,400多口人,该村有600余亩未开发利用土地,其中有多户农户承包地。该村于2002年组建了三个合作社,并以这三个合作社为依托进行了土地流转,将原来分散多处的农户承包地,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了流转,每个合作社通过流转得到了200多亩土地,并由合作社按人口分配到户,为合作社建立一社一品的生产格局创造了条件。坦埠镇中药材协会流转农户承包地1100余亩,现年生产优质药材种子5万余斤,取得经济收入62万元,带动入会农民人均增收3000多元。再如野店镇南晏子村952人,人均耕地1.5亩,近年来,该村建立7个合作社,93%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社,调整互换和开发整理土地1200亩,形成了“一社一大片,一户一大块”的种植格局。
转包 即承包方将承包期内的部分或全部土地使用权,以一定条件转给第三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原承包方与转包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不变。据调查,采取这种方式进行土地流转的承包户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不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又不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使用权的承包户,他们有的进城务工,有的则从事第二、三产业。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务农人员相对减少,无劳力户或外出务工经商户将自己的承包地转包出去,既保证了农户的土地收入,也促进了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二是年老体弱,无力进行土地承包经营的农户。
出租 即承包户将承包的部分或全部土地出租给本村外的他人经营以获取租赁收益。蒙阴县旧寨乡采取这种方式流转土地120亩,占流转面积的1.8%,主要是租给了企业。例如山东中信钙业有限公司、蒙阴九寨水泥粉磨有限公司、蒙阴县边家风味食品有限公司等均采用这种方式从北楼、八里庙子、西彭吴等村租凭土地。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山东美华农业(原润东果蔬汁)有限公司是蒙阴县招商引资来的一个大项目,计划投资3亿元。该企业为建立自己的原料生产基地,计划租赁农户承包地3000亩,目前已落实300余亩,既为农户增加了收入,也为公司进行标准化生产打下了基础。采用租赁这种方式进行土地流转,出租户不仅获得了土地租赁收益,还可利用农闲季节,进入当地的工厂打工,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获得了稳定的工资收入,有利于城镇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3.蒙阴县土地流转的特点
蒙阴县土地流转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既保证了土地适当集中和规模化经营,实现土地开发效益的最大化,又从根本上保护了农民利益,取得了农民得实惠、村集体增收入、经营者获利益的“三赢”效果,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流转的动机发生了变化。在免征农业税前,村组织和农户流转土地主要动机是为了完成税费上缴任务,避免土地撂荒。免征农业税后,不论是村集体经济组织规模流转,还是农户自主进行流转,其动机都是为了增加收入。可以说二者的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进行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二是土地流转的范围不断拓宽。免征农业税后,农民种田的成本进一步降低,他们的惜地意识提高,流转的土地由当初的撂荒耕地扩展到整合农用地。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已由原来在亲戚、本村、本乡的农户之间进行,扩展到外村、外乡甚至外来企业。三是土地流转的市场取向开始显现。部分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现在为享受国家对种粮面积的补贴纷纷要求收回已转包的土地,或要求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重新确定流转费用。
4.蒙阴县土地流转的效益分析
从全县的角度的看,土地流转有利于促进农民获得财产性增收,有利于破除土地城乡二元分割,土地流转盘活农村“沉睡的资本”,其收益是农民“特殊社保”。蒙阴县通过加快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的规模经营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加快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土地流转,蒙阴县农村土地走出了一条由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发展的新路子,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促进了农户的连片开发,加速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例如旧寨乡初步形成了无公害蜜桃、干煸肉丝、兔毛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培植了杏大精品示范园和农产品加工创业园,现拥有优质无公害蜜桃3.2万亩,农产品加工企业23家,其中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农产品注册商标8 个,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农业增效。
二是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通过土地流转,有一部分承包户的土地转移到外来企业手中,农户不仅可以得到土地租赁收益,还可进入企业打工,获得稳定的工资收入。例如山东中信钙业有限公司租赁旧寨乡北楼村78户承包户的土地65亩,这些承包户不仅可获得每年每亩1000元的土地租赁费,进厂务工的,每月还可拿到1500元的工资收入,仅此一项,每年增加收入20000余元,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从调研了解情况看,蒙阴县的土地流转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 产业化经营,对培置壮大农村特色和优势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 蒙阴县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蒙阴县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新机制有一些新思路、新举措,在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下,农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提高,土地流转有了新气象。但同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农民认识不到位,观念滞后,流转水平低,进程较缓慢。在农村旧思想根深蒂固,给承包土地流转带来困难。农民就业空间小,农民的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还处在建设初期,大多数农民主要还是依靠土地收入解决吃饭、看病、上学、养老问题,这就造成农民对土地流转存在后顾之忧,宁愿造成地荒也舍不得将土地流转出去,大面积撂荒必然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给农村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农民的“两不”和流转业主的“两怕”是影响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观念障碍。农民的“两不”,指的是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农民“不占白不占”的心理普遍存在,“不愿”交出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农民将农村承包土地作为其生活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不敢”流转或交出土地承包经营权。业主的“两怕”,指的是业主“一怕”农村土地政策不稳,不敢大胆投入;“二怕”农业生产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压力大,不敢大规模搞开发。
第二,土地流转市场尚未形成,缺乏中介服务。目前,由于缺乏土地流转的市场中介组织,土地流转主要依靠农民自发进行,想转出土地的农户寻找流转对象难,而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大户却苦于挨家挨户的谈判费时费力,使流转成本增大。土地流转缺乏中介组织,信息传播渠道的不通畅,严重影响了土地流转的速度、规模和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土地流转的进程。
第三,运作程序不够规范,容易形成土地纠纷。土地流转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多数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是自发形成的,以亲朋邻里间为主,只有口头约定,没有书面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规范性差,在某些方面不具有法律效力,有的也未经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审查同意;二是土地流转有的不按规范签订合同,合同条款、标的不明确,甚至与现行法规相冲突,如租用土地的时间超过了二轮承包期规定的时间等。有的曲线炒作地皮,实行耕地“农转非”;三是县乡级合同管理机构审查、签证或公证机关公证体系还不完善。没有建立完整的土地流转合同档案,农村土地流转资料档案比较缺乏。农村土地流转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制约土地流转。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流转效率低,土地承包纠纷隐患较多,处调难。个别地方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落实不到位,土地没有确权到户,影响了农村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开展。
第四,利益分配机制不科学,调动不起农民的积极性。有的地方土地流转存在 较大风险,损害了农民的土地合法权益。例如,在土地流转前,缺乏对流转业主的农业经营能力资格审查和评估的市场准入机制;在土地流转后,又缺乏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机制。流转业主一旦经营上出现失误,无法履约,常常给参与流转的农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造成损失后,又缺乏有效的补偿办法,风险由农民承担。农民的流转收益缺乏增长机制还表现在流转合同的约定上,农民土地流转收益一般是一签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变,大多数农户土地出租后,一亩地一年的租金100-300元,流转期间不再调整租金,没有考虑经济发展变化及流转供求关系对流转收益的现实影响。
第五,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支持。农户间土地自发流转比重大,集体组织引导流转少,规模化推动力量不足。虽然农民之间通过自发土地流转对防止土地荒芜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土地流转后仍然没有改变农户各自分散的经营方式,缺乏组织化规模经营,市场搏弈能力差,经济效益低。一些发达省份,在征得农户同意的基础上通过集体统一组织流转,有力地推动了以土地合作组织形式和土地股权制形式快速发展,促进了土地流转加快,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蒙阴县得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相对较少,带动土地流转力量不足,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不够紧密。
第六,承包土地少,规模生产难形成。平均分包土地的格局使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增收的难度增大,扩大规模经营又没有多余的土地,放弃承包土地又担心生活没有保障,有限的土地限制了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农业土地资源的浪费。小规模生产,农民收益难增加。分散零星生产经营方式难以摆脱小农经济的桎梏,制约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形成和推进
三.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蒙阴县在实际工作中除应遵循上述方针外,还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尊重农民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地位,土地流转不能违背平等自愿的原则。土地是否流转及以何种方式流转,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阻碍或强迫农民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能为了流转而流转,不要把土地流转当做有利可图的事情,不能在流转过程中损害农民的利益。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平等自愿原则,也一定要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二是要在确权到户的前提下引导流转。蒙阴县各乡镇要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在对农民的承包地进行物权化保护的前提下引导流转,流转期限由流转双方依法商定,流转期满后,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仍归属于土地流出方。三是推动流转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流转补偿 的标准和形式,应由流转双方共同协商确定。同时,要认真执行上级部门公布的土地流转最低指导价,并明确多种兑现方式,以更好地保护农民利益。四是土地流转不能改变基本农田的用途。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基本农田主要用于粮食生产,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不能把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农田改变用途。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对新形势下如何发展现代农业从七个方面进行了部署,引人关注的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被放在七项部署的首位,这既显示了中央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也反映出中央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近几年,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成为必然。于是,各种形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全国各地展开。尽管土地流转是规模化经营的必然趋势,但是全球粮食危机又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粮食安全对我们有着异乎寻常的重要意义。因此,土地流转必须严格执行中央的“三个不得”中的“不得改变土地用途”。确保粮食安全应成为土地流转的终极目标
四.进一步推进蒙阴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思路是以发展为主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在流转原则上,坚持维护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长期稳定农户承包权,依法流转使用权。在流转目标上,依靠各方面的优势组合,实施耕地规模集约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针对蒙阴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应积极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探索土地流转的新机制,不断总结经验,努力使土地流转为全县农业发展、经济建设服务。
1.加强政府引导,着力政策推进,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
土地流转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引导尤为重要。政府可以出台专门文件,召开专门会议,全面宣传贯彻党中央土地政策,解除部分基层领导和群众思想疑虑,同时结合实际,制订鼓励流转的政策,特别明确土地开发利用政策,轻税薄赋政策,权益保障、环境、信贷、服务方面的政策。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事关广大农民群众和各经营主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县乡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要有所作为,不乱作为,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同时充分调动村级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依法完善前期流转中的遗留问题,积极组织竞争流转。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转让、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的精神,加强对土地流转必要性的宣传。要让群众认识到,土地不仅仅是农民就业和生存的手段,更是一笔庞大的资产,加快土地流转正是合理利用这一 资产,增加收入的有效手段。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有关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和通过流转土地增收致富的典型,让农民了解政策,消除误解,放心流转。
土地流转市场是土地流转的最重要条件,而流转中介组织是沟通买卖双方最主要的桥梁和纽带。建立全县农村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负责土地承包及流转的政策把握、方案制订和业务指导、流转信息发布和中介等工作。政府要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安排专项工作经费,保证土地流转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严格农村土地流转程序,规范合同管理
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及山东省实施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要求,必须要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的程序和行为,严格农村土地流转申请、审核、信息发布、合同鉴证等流转程序,确实保障农民利益。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的监督管理,要制定统一的流转文书格式,无论采取哪种形式的流转,当事人双方均必须依法订立相应的流转合同,流转合同的签订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要坚决维护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的严肃性。对已有土地流转合同,尤其是口头合同,要积极引导双方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双方责、权、利,保护双方的利益。同时,要针对当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局面,有前瞻性、预见性地在合同中留有余地,确保出现新情况以后,农民的利益不受侵害。例如: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最关心地租价格,可以考虑由政府指定出一个相应的指导价格,并根据社会的经济指标定期调整,既不能让农民哄抬价格,又不能使地价被低估,确保双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创造出土地流转长期稳定高效的社会环境。
3.完善农村保障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
完善农村保障,特别是失地农民的保障,是促进土地流转的重要一环。土地流转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土地问题,而是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相联系的社会问题。在垛庄镇调研期间,调研组针对一些种田水平不高的农户,提出“把土地流转出去,给种植水平比较高的农户耕种,失地农户外出务工或经商”的建议。针对这一建议,有些农户比较感兴趣,但他们的后顾之忧是如果外出务工或经商不成,回家后又失去土地,会给生活带来困难。针对这类问题,政府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解决:一是制定新的补偿办法,让农民享受到土地征收、征用带来的利益升值,合理分配土地收益。二是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基金制度,确保征地补偿安置费用足额到位、专款专用。三是实行有针对性的补偿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措施,做好不同年龄、不同收入、不同阶层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衔接工作。四是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就业和再就业培训体系,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
4.土地流转与发展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相结合 蒙阴县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在全省乃至全国走在前列,在今后也要保证蒙阴县的各农业合作社健康稳定发展,始终保持合作组织成为蒙阴县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大亮点。壮大农业合作社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搞好土地流转,保证规模化生产和标准化生产的需要,推动传统农业转型。
在此次调研活动中,垛庄镇蒙河阳光葡萄合作社的社长刘长军同志就提出为了保证种植型合作社生产规模化,应该加强土地流转。该合作社吸收了全村三分之二的农户参加,发展蜜桃200多亩,葡萄100亩,给入社农户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未入社的农户土地与入社农户土地交错分布,不能使果品生产连成片,给规模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下一步如何正确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确保果品生产成规模,提高效益就显得尤其重要。
再如岱崮镇井旺庄果品合作社自成立后,把社员的60多亩桃园进行统一管理,在县农业局的指导下按无公害果品生产规程组织生产,保证了果品质量,现正申报国家绿色食品标志。果品已成功打入上海、广州的市场,深受当地消费者青睐。如果把合作社继续做大做强,带动周围更多的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加入到果品生产中来,不仅合作社发展壮大,而且可以提高全体果农的收入和蒙阴县果品的知名度。
农业龙头企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助推器,在发展农村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发展规模越大对土地的需求就越大,要求农民土地流转的面积就越大,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拉动也就越来越大。政府应制订优惠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拓展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其外联市场、内联千家万户的作用,逐步打造产业品牌,自主开发经营项目,吸引农户入股,推动土地流转进程。尤其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通过流转土地建立基地,按照企业要求实施标准化生产,探索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农业龙头企业也可与合作社进行合作,把生产基地转给合作社管理,合作社为企业提供加工农产品,企业为合作社统一提供良种、技术、农资、销售等服务,形成 “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基地”三位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这方面蒙阴县的龙头企业润东果蔬汁公司已经在高都镇开始了尝试,但规模还比较小。但是,单靠企业进行这项工作有难度,所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在这方面加强指导服务,特别是对土地流转要予以引导,减轻企业的工作负担。
5.把土地流转与精品示范园区建设相结合
农业精品园区发展近几年来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如寿光的蔬菜示范园、烟台农博园、上海松江农业精品园等,这些园区的建设不但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而且成为农业旅游的热点。比如2008年寿光第九届蔬菜博览会就接纳了152万游客前去观光,吸引外资64亿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这方面,蒙 阴县开始着手精品示范园区的发展,例如蒙阴县的桃花节等活动,但场所分散,缺乏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精品示范区。蒙阴县可以立足于果品大县的实际,通过土地流转,集中一部分土地搞精品果品园区建设,不仅可以示范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而且可以通过示范园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同时可以把示范园做为农业旅游热点吸引外地客户来观光旅游,宣传蒙阴县果品大县的形象,促进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
6.通过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土地流转
作为农业县,我们每年扶贫农业开发、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土地整理等项目比较多,通过这些项目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政府可以综合规划,选好发展项目。按照区域化、特色化、产业化思路,进行规模经营、集约经营规划,着力招商引资,利用这些项目实施的机会对农村土地进行合理流转。今后,还可以考虑适当加大向农业项目招商引资的政策倾斜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贴息、补贴等形式,争取一批有实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竞争能力强、效益显著的农业项目,以点带面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主动性。
7.积极探索有益的土地流转模式
对于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目前一些地方已经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可以借鉴其中的先进经验,也可以自己探索适应当地情况的有益的流转模式。例如滕州市西岗镇的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中心的运转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借鉴他们运作方法的基础上,蒙阴县土地流转管理中心可以建设制定一套规范土地流转的办事程序。再就是学习宁阳市建立的“股份+合作”的土地流转路子和“底金+分红+劳务收入”的土地流转分配方式。这种土地“股份+合作”流转模式的运作、管理、经营和分配机制主要有四大特点:其一,农户以土地经营权为股份共同组建合作社。按照“群众自愿、土地入股、集约经营、收益分红、利益保障”的原则,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其二,合作社按照民主原则对土地统一管理,不再由农民分散经营;其三,合作社挂靠龙头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其四,合作社实行按土地保底和按效益分红的方式,年度分配时,首先支付社员土地保底收益,留足公积公益金、风险金,然后再按股进行二次分红。这种以土地入股的方式也值得借鉴。
第二篇:开展农村土地流转 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开展农村土地流转
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摘要:本文在系统研究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相关政策的前提下,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依据,提出了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措施: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立法研究;加强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土地流转;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组织;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登记制度。
关键词:土地经营权;农村土地流转;农业规模经营
中图分类号: F32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5.029
目前,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现代农业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发展,为新一轮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1]。为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加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保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实现集中连片经营,实现土地经营的规模效益,促进农民致富、农业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溯源
1.1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
建国以后,我国农业经营经历了曲折的变革和发展过程,从互助组到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地,奠定了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基础。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党和国家针对农村土地承包和土地关系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使我国农村土地在人民公社时期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之上,逐步明确了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土地所有权分离的基本事实,即农村土地所有权坚持集体所有制不变,通过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承包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农户),奠定了基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家庭经营体制基础。
1.2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政策响应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技术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日益突出,部分农民进城务工或经商,从而出现了“农民工”现象,农民进城务工或经商取得经济收入的同时,无法有效经营土地和从事农业生产,从而出现了土地流转的现实需求:部分农户愿意放弃或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出去的社会需求。与此同时,专业大户需要更大规模地经营土地资源,社会资本投资兴建的农业企业需要集中连片的土地资源,出现了土地经营权转移的社会需求。为此,进入新世纪以后,党和国家响应农村社会的现实需求,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并于200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有法可依;200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明确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用益物权,界定了相关的法律关系,促进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有效推进。
1.3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政策支撑
2008年~2015年,连续8个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有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完善和补充,把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做为稳定和完善农村工作的基本制度,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使农村土地流转进入常态化操作时期。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实践,部分地区以村为单位统一组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部分地区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专业服务机构,有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特征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具有自己的特点:必须存在有效的具有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改变农村土地所有权权属和农业用途;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受承包期限制,即要以剩余的承包期为限;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坚持自愿和平等协商原则;新承包人享有的权利以原承包人享有的权利为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可以取得合理补偿[3]。
2.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认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规定,通过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和登记造册等措施,确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归属,这样体现了国家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一特殊的用益物权关系的有效干预,实现以公权力确认私权利,保护承包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对于这一特殊的用益物权,《物权法》规定发包人不得收回、调整承包期内的承包地,土地承包权人有权自主决定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其他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并明确非公共利益需要不得征收承包权人的承包地,切实保证承包权人的合法权益[4]。
2.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性质的法律界定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用益物权,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农村土地是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或国家所有归集体经济组织管理),集体所有的农村土地资源是在建国初期农民所有的基础上经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后过渡到集体所有制的,对于属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民,在承包农用地时,由于土地所有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分离,土地承包经营权既可以理解为使用他人之物(集体经济组织),也可以理解为使用自己之物(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特殊的用益物权,它是在具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这一身份权之后,才能取得的用益物权。第二,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一种特殊的用益物权,其特殊性还表现在集体土地的功能方面。农村土地既是一种生产要素(农业生产资料),同时也具有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的职能,农民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基于保障农民基本权益和谋生手段的需要,失去土地或丧失土地承包经营权也就意味着丧失了基本生活来源。所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拥有者必须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
2.3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法定主义原则
在农村家庭承包关系中,必须坚持法定主义原则,即必须在法律法规的基本框架下确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关系:发包方(集体经济组织)与承包方(农户)必须依照法定的内容确立土地经营权承包关系,发包方和承包方的任意意志必须被强制性的法律规定所取代,必须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等法律法规来规范双方行为,体现设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时对主体的强制性,实现土地承包经营关系的法律保护。
2.4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定期限
《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在农村土地资源中,耕地的承包期限为30年,草地的承包期限为30~50年,林地的承包期限为30~70年,这是法律规定的基本年限。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土地承包经营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进一步明确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长期稳定性。
2.5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抵押人依法承包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荒地的使用权,经发包方同意后可以抵押。但该法同时也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宅基地、耕地、自留地、自留山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在这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上位法均无规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处置、抵押、担保、继承等方面的权利。在这方面,后续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可望得到妥善解决。目前来看,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抵押、担保等方面仍缺乏可操作的法律依据。
3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3.1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立法研究
近30年来,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的颁布,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奠定了基本的法律基础。但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立法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目前看来,土地承包关系的确定和土地经营权流转已具备基本的执法环境,但现行的法律法规所界定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主要包括出租、转让、转包、互换、入股等,在抵押和担保等方式没有可操作的法律依据,这就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致使一些地区土地流转实践中出现的抵押、土地信托、赠与等方式无法可依[5]。
3.2加强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土地流转
目前我国耕地细碎化现象非常严重,主要源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过程中的田块细碎化和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过程中的田块细碎化,这种土地细碎化已成为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极大障碍,同时也增加了田间道路和分隔垄的占地面积[6]。为了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加速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强土地整理,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为集中连片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造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
3.3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组织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的自发行为或单纯的市场机制,必然导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的混乱状态或内耗增加,增加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的成本,延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谈判进程。要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得动”、“转得出”,县、乡(镇)政府部门应积极制订适合当地的政策措施,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当地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应主动承担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协调工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和保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减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的纠纷和内耗。
3.4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登记制度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法律赋予的用益物权,属于不动产物权,土地承包权人拥有的经营权一旦流转出去,转入方就享有实际土地使用权。但是,在我国现行立法体系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债权合意主义做法,容易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的物权变动缺乏必要的公信力,从而可能造成对善意第三人的伤害。为了提高土地经营权流转行为的公信力,必须由政府国土管理部门委托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登记机构来担任登记职能,建立分作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公告―查询制度,以便土流转当事人查阅相关土地经营权现状,保护土地流转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实现政府或国土管理部门对土地经营权流转情况的有效监控。
参考文献
[1] 高志强.中国特色家庭农场制度框架:基于湖南“十县百村千户”调查的思考[J].农业工程,2014,(4):169-172.[2] 许经勇.农业现代化视野的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与职业农民[J].学习论坛,2015,(3):27-30.[3] 许贵松.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立法探索[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14.[4] 张艳,马智民,朱良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建构[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4):60-64.[5] 黄建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立法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1):45-53.[6] 陈明,武小龙,刘祖云.权属意识、地方性知识与土地确权实践:贵州省丘陵山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4,(2):65-74.作者简介:李姗姗,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农村区域发展。
通信作者:高志强,博士,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农业发展研究。
第三篇:加强农业规模化经营 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
加强农业规模化经营 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
一 土地使用权流转在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土地作为农业生产中的主要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中
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土地的产出也构成了农民的主要
收入来源 目前,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的所
有者依然为国家和集体,但是农民作为劳动者,可以按照国
家和地方的规定,通过承包地方式取得土地除所有权之外的其他的权利 土地上的其他权利主要为土地的使用权和
经营权 随着城市建设的需求,农民工进城务工普及,农村
逐步出现了土地闲置或者不能充分利用等现象 为了能合理分配和利用土地资源,国家出台了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流转管理办法,该法确立了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的分
离,法中明确规定,农民可以通过转让 转包 互换 入股 出
租等多种方式在不改变原土地的使用方式的基础上来实现
土地上收益权,大大缓解了农村的土地过于分散带来的搁
置 撂荒 分散等资源浪费或者不合理分配的现实问题 同
时,这种手段有力地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活跃了农村土
地市场,也更加有利于开创农村的第三产业等新局面,加快
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二 土地使用权流转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在近年来受到
广泛关注,也成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热点,土地使用权流
转也在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 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存
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直接导致了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的不规范以及资源的浪费,这些也是现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使用权流转供给方面
在现行土地承包制下土地产出是农民稳定生活的基本保障,一定程度上农民在没有其他的稳定收入的前提下,即
使农户自己不愿或不能进行农业生产也不愿放弃承包土
地
(二)使用权转让需求方面
在需求方面农业的比较利益低下严重制约了农村土地
使用权流转 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我国的农业基础薄弱,规模较小的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和经营方式也造成了农
业生产的计划性较差,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收益性相对业
较低 同时,有偿流转的市场价格的支付能力也不足以调动
农民转让的积极性
(三)使用权流转的内生机制
土地的承包期限为 年,一旦发生流转,土地的使用
者则会无可避免在时限内大力开垦,在土地上追求最大化
利益,土地的自然属性决定了过度使用给复耕甚至继续耕
种带来了的破坏,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土地承包者的预期利
益,实现土地的循环使用和预期利益期待也会重重受阻
(四)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外部环境
土地价格市场混乱 目前农村土地尚未对土地形成可
观公正的地级估价系统 对土地资源质量 价格的评估缺乏
科学合理的土地价格体系 土地价格的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无法为交易者提供完善的价格信息,不符合价值规律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中介服务组织的发育有待完
善 专门的农地客观评估机构 土地融资服务机构 土地保
险服务机构等目前还不够普及,村集体一手操办了大部分
土地使用权流转服务工作
从农村的生产方式看,土地仍未完全成为市场微观主
体的生产要素 还是乡村社区控制农民的主要手段 流转主
要的障碍主要有三种:不准转让 强迫转让 无法转让 农民
虽然作为土地的承包者,具有对土地的处置的权利,但还是
不乏集体组织通过强制统一规划 陈规陋习中的认为本村
土地就该由本村村民来耕种 为集体组织中极少部分人的非法利益而阻止 强迫农民土地的自由流转,阻碍了农民对
自己土地的流转权的行使
农业风险防范机制的亟待完善 农业生产兼具自然风
险和市场风险,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特别是我国农业基础
十分薄弱风险的抵抗能力不足特别明显 两种风险交织下
农民很难获得社会平均利润 有时甚至收不回成本 因此土
地有偿流转就会因巨大的经营风险而难以推行即使推行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三 在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
规模经营
在 年政府报告中,温家宝同志提到:城乡建设都
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从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实际出发,要根本上来解决这些实际的困难,适度规模化经营是一个
非常重要的手段 在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中,可以将土地的使
用权作为一种生产资料,并对其进行市场化运作和操控 即
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作为类似股份的东西进行投资 这也
与日本出现的 耕种委托 的做法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首先,经过对土地资质的考核和评估,将土地的使用权
作价为一定的比例进行投资,那么最后在年底获得收益时
以股东实际占有的股份进行分红和收益 其次,该由一定的机构来进行管理和经营 为公平起见,可以设定相应的竞
标,竞争土地的耕种的大面积的经营,并签订一定年限的合同 这样,以最高价竞得土地的经营权的机构在一定的年限
内负责经营和管理集中的土地以及销售农作物,通过销售
利润来实现股东利益均沾 这种进行公开招投标的方式也
能增进农民的投资的第一笔收益,同时也应避免该机构在耕种中的过度开发 第三,政府给予政策支持 对于以不同
形式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可以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分担农
民因为失去土地使用权的风险,也能更好地估计和刺激土
地的使用权的流转 如英国也在保障土地使用者利益的情
况下,对于失地的农民也给予了补偿 第四,就业问题的解
决 对于出让了土地使用权的农民,可以规定经营和管理集
中土地使用权的机构从农村闲置劳动力中雇佣部分作为机
构劳动人员,按劳计酬,实现一定的人事管理和工资考核系
统,实现农民劳动力经济价值,同时也引进员工培训模式,定期给农民进行科学耕种的讲授 这种方式,既增进了土地的使用权的流转,又同时通过科学和现代化的统一管理和
经营模式,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操作和人员浪费,充分实现
了市场的资源配置的作用 同时政府又作为无形的大手,适度调节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 要好好经营好土地的规模化经营,还应从以下几个方
面来实现:
()加强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措施的执行力 如福建省
三明市沙县县政府制定出台了 关于沙县农村土地承包经
营权流转农业项目贷款贴息管理暂行规定,这一规定涉及
信贷支持 农资供应 子女就学 医疗保障 养老保险 户籍
迁移和种烟补助等各个方面,其中,财政还设置 万元专
项资金 专门针对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农业项目的贷款贴
息 这些帮扶政策为一直以农田为主要劳动生产资料的农
民提供了保障,使土地使用权流转带来的生计的危机减少,为土地使用权流转奠定了基础 上海也践行了有利的农民
保障和保险措施,在这些措施之下,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也
逐步减弱,减轻了社会的老年化危机,农民应该平等地获得
与城市居民一样的保险措施 这些措施纷纷减轻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有利于他们自愿出让土地的使用权
()加强农村中小企业建设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国
民经济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土地使用权流转能
调整农村的产业经济结构,让第二和第三产业也逐步渗透
到农村,通过因地制宜,利用地区优势,加强招商引资,大力
兴办与当地的经济结构和合适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能大大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转移
在深化产业非农化的过程中,会直接带来更多的非农经济
利益,这样农民也会更加愿意放弃土地的使用权了
()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的逐步广泛的实践,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
农民本身具有工作经验缺乏 受教育程度较低等缺陷,在劳
动力市场中自然不具优势 为缓解农民涌入城市给城市带
来的人口压力,在农村的第二和第三产业中,我们要实现农
民的充分就业,鼓励更多的人就近务工,投入到加工和服务
等行业,非农收入和离家近的优势也会吸引农民放弃或者
出让其土地使用权
()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土地的产出,促进生产和消
费的良性循环
国家出台许多政策的目的在于农业增效 农地增产 农
民增收,采取的措施无疑促进了土地的流转,土地的使用权的流转的良性引导会促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先进的管理
理念和科技力量的指导,土地的生产效率必然会提高,使得
单位产品的能耗下降 同时,更多的劳动力会转移到农村的中小型第三产业的企业中去,特别是农业产品的加工行业
中,使得土地的利用率提高 这种利用,并不是竭尽土地的生产能力,而是在适合耕种的土地上,充分有效地利用土地这个生产资料为人类创造物质资料,解决目前我国的最基
本的社会矛盾,缓解人们需求给工业带来的压力,这种生产
不仅健康环保,而且不会给社会自然环境造成危害 这也是
一种减少能源的消耗而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的手段 同时,耕种也相对保持了水土平衡,优化了自然环境 而这些农业
企业的产生,同样为经济的 提高注入了自己的力量,在同等的社会产出和经济利益的情况下,必然会消耗相对
少的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 这样绿色生态行业的兴起,也符合社会对低碳经济的呼吁
参考文献:
王克强 王洪卫 刘红梅 土地经济学 上海:上海财经
大学出版社 :
张军,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农业经
济,()
王克强 上海市农民从土地保障向社会保险过渡条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降低土地对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效用的条件分析 农业经济问题 月刊()
华彦玲 施国庆 刘爱文,发达国家土地流转概况 新农
村
孙瑞玲 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创新研究 在农村土地
流转现状调查基础上的思考 农业经济
第四篇:浅谈农村土地流转
浅谈农村土地流转
九江学院 外国语学院A0812班 吴敦旭
内容摘要: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其中土地流转存在着急迫性,特别是在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方面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同时也是我国在当前形势下继续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但是在实行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客观与主观的影响因素使的农村土地流转的进度较慢,针对诸多问题我们也要想出一些相关的对策来解决。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急迫性;突出问题;解决办法
“三十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巨轮从农村开始破冰,从此解决了十三亿人的吃饭问题; 三十年后的2008年,金秋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作出了关于农村改革的重大决定,这是一个历史性突破的重大决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让、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最终达到适度规模化经营,农业促进工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等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出台,是中华大地尤其是农民朋友一次难得的创造历史、创造奇迹的又一重大机遇。将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开启中国农村发展又一个崭新的时代。”①
在2008年12月31日发布的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再次将土地流转的重要性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提出要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②。
那么为什么我国要反复强调土地流转,其急迫性又体现在哪里?
一. 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性
(一)中国农村土地结构不完备,体制不完善,导致土地的浪费。在长期的历史条件作用下,农村形成了一些特定的农用土地结构,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①
② 参考《中国农地》,2009-3。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
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①。但是这些农用土地的比例在各地都存在着差异,很大一部分地方都存在着使用不合理的现象,特别是在当前的农村用地使用模式下,有很多的土地没有办法充分利用甚至没有办法使。
其次,政府对于具体问题没有很好的出台相关的政策来协调,管理体制出现不足,从而导致了广大农村都选择将那些比较难以种植的土地不种或者随便种一些作物。我国的农用地本来就很少,在加上这样的不充分利用土地,大量的浪费土地资源,势必会加剧我国用地紧张局势。
再次,随着形势的改变,农村劳力不断向大城市输出,农村出现田地荒芜现象严重。本来是大片大片的良田却闲置在那里,没有发挥出它本应有的作用。2001年江西的农作物种植面积为5534.7千公顷,2002年为5355.1千公顷,2003年为4997.4千公顷,到2007年稍有回升为5215.0千公顷②。总的来看,波动不是很大,尽管有些地区出台罚款措施,但是这一因素的影响还在逐步加大,这将会导致土地的大量浪费,势必会加剧我国用地紧张的形势。
(二)农民增收和农村城镇化的需要
农民增收的需要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收是关键,增收包括增加经济收入和增加农产品的产量。
首先,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在卖给国家,丛中来获得一定的收入。那么农作物的收购价格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在今天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农作物的价格受到市场的影响很大,尽管国家大力保障粮食的收购价格的稳定,但是有很多地方主要不是生产水稻,比如2007年江西省的棉花总种植面积为68334千公顷,而九江地区的种植面积就达48573千公顷,占全省种植面积的71.08%,③是棉花主产区,然而近五年来,市场收购价波动很大,质量较好的棉花最高达3.3元/斤,最底时只有0.9元/斤(都昌地区),特别是在2008年,农民在增收的路上跌了一个大跟头,2007年的棉花价格很好,2008年的种植面积进一步加大,但是由于受到9月份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纺织企业破产,而此时正是棉花的收获期,很多厂家不需要大量棉花,供过于求,结果只有低价卖出。从而使农民遭受了巨大经济损失。
最新数据表明,自2004年开始,江西省的水稻产量从1803.40万吨上升至2007年的1904.21万吨,期间的产量相对比较稳定,增幅不大,加上江西水稻的种植面积不稳定,很难推动产量继续上升。如果说实行土地流转,第一,就能够建立很好的农作物的销售通道,《土地管理法》。
在线江西统计年鉴2008。
③参考在线江西统计年鉴2008,经过计算而得。①②
也就能够更好的保证价格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增收。第二,能够达到一体化管理,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加上稳定的种植面积,我们的粮食产量将会上一个新的台阶,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也会受益。农村城镇化的需要
截止到2006年,我国的农村人口为7.37亿,占全国人口的56%左右,要想实现真正的现代化就必须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首先我们知道农村的土地面积有限,随着人口的增长,如果继续像以前一样的按照人口来分配土地,那若干年后,势必会有人分不到土地,所以进行土地流转体现了对未来问题的预见和解决办法。流转后,大部分农民将从角色上开始转变,逐渐的向城镇化转变。
(三)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
近年来,全球粮食产量增长缓慢,需求不断增加,库存量持续下降。2007年到2008年,国际市场粮价快速上涨,30多个国家粮荒引发社
①会动荡。
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状况不佳,自1998-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一直下滑,2004年开始稍有回升,但总产量暂时不及1998年。
通过土地流转,能够稳定生产规模,保障粮食产量的稳定性,也就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
二. 影响和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因素
(一)农民总体收入不高,难以应对流转后的问题
第一,农民收入单一,一般情况下没办法将仅有的土地流转出去。流转之后很难找到比较合适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主要是目前农民的文化水平和受教育水平都很底,没有技术作为生计保障。
第二,农村家庭收入不高,在今天贫富差距较大的时刻,农民需要土地作为保证,以应对物价不断上涨及消费所带来的压力。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农民就更不会轻易放弃土地的使用权。
第三,自古以来,农民都将读书作为出头和光宗耀祖的的唯一道路,现在也一样,农村家庭大多都指望能够通过培养出一个大学生来摆脱贫穷的生活,而相关费用却很高,只有充分利用已有土地来提高收入,供养大学生。
(二)对基层政权的信任引发一些问题
首先,在土地流转中,政府错位行为严重,一些乡村组织直截充当了土地流转的主体,不尊重农民的意愿,随意改变土地的承包关系,强制土地进行流转②。这使得农民产生了反抗心理,土地流转受①
② 《农村经济研究》,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Econmy,2009-1,p72-73。《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情况及收益分配制度创新》,孔祥智、袁佩佳,中国人民大学。
阻。
其次是基层政权在以往管理过程中的失信和失职。“绝大数村民对干部的意见很大,不指望干部能够为老百姓解决什么问题。89.7%
①的村民认为干部都是用国家资源谋私利的”明显的表明村民对干部的不信任态度。这使得农民不能够抗拒心里的恐惧,自然土地流转受阻。
再次,农村社会转型不彻底,引发信任危机。从21世纪初开始,中国开始在推动村庄合并,基层政府正着力推行乡村合并,大大减少了行政村乃至乡镇的数量。“目前,中国农村有3.75万个乡镇,②村级组织有64.5万个。”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给很多农民带来
了情感上的伤害,几个村虽然合并,但没有在情感上合并,当处理一些事关农民利益的事时,那些领导原来属于哪个村的就会尽可能的让那个部分得到最大的利益。像那些没有人在村委会的那个部分的利益连连受到损害,从而导致村民对上面传达下来的安排产生置疑。
(三)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
首先,农民不能摆脱情感上的依附,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农民祖祖辈辈都生活在那片土地上,不甘心让“外人”来使用他们的土地。
③“农民更易受地缘和血缘关系的支配。”从而导致土地流转给他人
遇到更大的阻力。
还有,广大农民对政治政策采取一种回避态度,对上面传达的精神觉得不关自己的事。
(四)政策上的问题
第一,流转程序的繁琐性与流转限制的不合理性。“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当事人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
④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
土地流转中的互换、转包、转让的范围,限定在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这种“书面协议”、“发包方同意”、“发包方备案”及“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等限制性规定,在客观上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农户在土地流转中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决定交易方式和交易目的,交易成本过大,交易程序繁琐,自然不利于交易,不利于土地的流转,特别是 “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限制性条件,使得跨地区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成为泡影。⑤《农村基层民主的政治文化分析》--苏南模式,P140,于毓蓝,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证券之星网,http://news.stockstar.com。
③ 《农村基层民主的政治文化分析》--苏南模式,P104,于毓蓝,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④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七条
⑤ 《影响和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原因和对策》,河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课题组 ①②
第二,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当土地流转之后,大批农民将涌入城市,进入了二三产业,但是土地仍然是大部分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活和生产保障,也是我国农村稳定的基础。“由于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很多农民都不敢放开手去的进行土地使用权的流转①”。
三. 对于实施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考虑实际情况,逐步流转。
在实际情况下,有的农民的确是没有能力承担流转之后所带来的影响,那就得根据实际状况来决定流转速度。
针对农民缺乏技术,很难在土地流转之后找到工作,那么我觉得可以先在土地流转之前对有意愿将来去城市找工作的农民进行相关的职业技术培训,在他们有技能之后再开始逐步的将土地使用权进行流转。
对于那些在农村生活已经很困难的村民可以采取相关的扶助,比如说建立一套相对来说比较可靠的制度,对于那些人实行预先补助,既将本来国家准备每年补助一些资金改为一次性补助,本来分十年下发的改为五年发一次,数目不变,但解决了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过程中的资金空缺,当然这只是我个人观点。
最后就是进一步落实国家扶持贫困大学生的相关政策。
(二)加强对基层政府部门的管理
首先基层政府在进展工作时要作到“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尊重农民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流转②”政府部门监督和服务部门,应该是去搞好服务工作的、监控总体的动态平衡,而不是用行政手段去对农村土地使用权进行干预。
加强要加强反腐败的力度,尽量避免由于政策上的漏洞给农民带来权益的受损,保障我们农民的根本利益。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树立良好形象的意识,在思想的开放程度上,干部首先要带好头。在处理问题上应该作到公正全面,这样才能够得到老百姓的信任,也更有利于开展相关的工作。
(三)针对传统心理文化的建议
要尽量引导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市场意识、经营意识。要让农民朋友认识到土地流转的必要性及带来的好处。
由于很多农村都存在着排外的思想,在短期内可能也很难发生巨大的转变。但是又要尽快流转,我觉得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亲血缘的特点,鼓励本村的成员个人或集体进行承包,这相对来说阻力就小了许多。
①
② 《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情况及收益分配制度创新》,孔祥智、袁佩佳,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
(四)针对政策上的不足的建议
第一,尽量降低流转的烦琐性,将强可靠性。“应该大力培育土
①地流转中的中介组织,”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是连接供给和需求的纽带,完善中介组织是加快土地流转的关键。中介的职责是制定土地流转的规划,收集相关信息,办理相关手续。通过中介,农民就避免了那些烦琐的步骤,并且效率也很高。
第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像前面提到的关于农民的补助问题等也是完善的过程。“要建立起面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多层次保障制度,以促进土地的自由高效流转。②”
总之,农村土地流转意义重大,但是遇到的问题也很多,只有协调好诸多矛盾,把握好农民利益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局部与整体的协调关系才能够顺利完成这项巨大的工程,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继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农地》,2009-3。
2.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
3.《农村经济研究》,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Econmy,2009-1,p72-73。
4.《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情况及收益分配制度创新》,孔祥智、袁佩佳,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法》。
5.江西统计年鉴2008。
6.证券之星网。
7.《农村基层民主的政治文化分析》--苏南模式,于毓蓝,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农村土地承包法》
9.《影响和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原因和对策》,河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课题组
①
② 《农村经济研究》,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Econmy,2009-1,P57。《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情况及收益分配制度创新》,孔祥智、袁佩佳,中国人民大学。
第五篇:农村土地流转情况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
近年来,随着邢台市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加快推进,部分农村劳动力逐步向城镇转移,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出日趋活跃的势头。土地流转已成为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进而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对落实农村土地政策、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均能起到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新事物,近几年各地在土地流转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阻碍了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因此,正确分析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处理好各种主体的利益关系,研究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意义重大。
一、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突出问题
1.对土地流转的意义和认识不足。许多农民还没有把土地流转作为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转变经营方式、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多种经营、拓宽增收渠道等有效手段和必然途径。有些农民依然存在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不愿离开自己那块有限收入的土地。
2.土地流转需要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在具体执行中仍有漏洞,有的流转主体和行为还不能完全依法运行。对流转情况缺乏相关备案登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让变更手续,合同文本也没有统一,因土地流转而产生的纠纷事件仍有发生。
3.流转缺乏市场化机制。土地流转市场尚未形成,缺乏中介服务。目前,土地流转主要依靠自发进行和政府推动,想转出土地的农户寻找流转对象难度较大,而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大户、农业企业却苦于和一家一户的谈判费时费力又不能保证连片发展的规模,使土地流转空间狭窄,流转成本增大,严重影响了土地流转的速度、规模和效益。加之,流转缺乏中介组织,信息传播渠道不畅,很大程度上延缓了土地流转的进程。
4.流转风险较大,缺乏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机制。土地流转前,缺乏对种植大户和企业业主农业经营能力的资格审查和评估。土地流转后,又缺乏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机制。流转业主一旦经营上出现失误,无法履约,一跑了之,给流转农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造成损失后,又没有有效的补偿办法,风险由农民和政府承担。
5.农民的流转收益缺乏增长机制。在流转合同的约定上,农民土地流转收益一般是一定不变,流转期间不再调整租金,流转收益没有随经济的不断发展得到相应增长。
二、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角色定位不明晰
政府的指导是帮助集体土地健康、有序流转的保障。在一些地方,部分基层政府和部门角色定位不准,认识错位,普遍把经营权流转当成流转主体的经济行为,没有认识到其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意义,对有利的流转模式不加以鼓励和推广,不利的模式不加以批判和限制,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同时没有科学制定流转后农民出路的规划,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做好应急处理预案,提供服务,化解矛盾。集体土地流转是一种市场行为,如果基层行政组织,违背农民的意愿而强行流转,这将为社会埋下许多隐患,甚至危及整个社会的稳定。所以政府应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搞好规划、提高服务,在集体土地流转中做好服务员、裁判员的角色。
(二)农民流转意愿不强烈
分析当前的土地流转现状,存在农民流转意愿不强烈的现象。究其原因如下:首先,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失地农民缺乏生存保障。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讲,主要还是依靠土地收入解决看病、上学、养老等问题,普遍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有些农民即使转移到了二、三产业,由于失业的风险和收入的不确定性,他们仍把土地作为最后的退路,宁肯粗放经营,甚至不惜抛荒弃耕,也不愿意转移出让”。其次,农民转移就业空间小。“土地流转的速度应该与工业、第三产业就业岗位增加的速度与城市基础设施容纳的程度相适应”,当前,城镇化速度慢与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不足导致农民转移就业不畅,不愿放弃土地。第三,部分土地转出收益吸引力不大,尤其是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和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提高了农民对土地价值的预期,致使流转意愿不强烈。
(三)土地流转后资金与技术支持不足
土地流转后,要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必须进行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经营者开发资金匮乏,是制约土地流转的重要原因。一些经营者大面积承包土地后从事高效农业开发,后续发展中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由于融资渠道少,致使部分经营者在土地开发上存在严重的资金困难,规模难以扩大,效益难以提高。从科技层面讲,土地流转的意义在于土地流转以后,发展高效农业,精耕细作,达到高产高效。而一些承包大户由于缺乏相关技术支持,只能搞粗放的规模化,不仅无法提 2 高效益,而且对土地资源也造成一种浪费。所有这些不仅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也使一部分有承包能力和意向的经营主体不断观望、徘徊,或者承包土地后另做他用,失去了土地流转的本来意义。
(四)土地分户经营的分散性、随意性与土地流转的计划性、规模性之间存在矛盾
土地流转的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效益,而第二轮土地延包实行的是“耕者皆有田”政策,不仅土地分户经营,而且农户在这种严重分散的土地上还要种植从粮食到饲料、蔬菜等几乎家庭所需的全部作物,这就进一步加重了土地的分散程度,形成了分散、细碎、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方式,难以实现土地成片集中流转。而且业主在实施土地规模流转时,往往因为一户或几户承包户没有谈妥,而使土地规模化流转难产,制约了规模经济的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要广泛宣传,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村委会应结合土地承包法律法规,采取电视、广播、标语、条幅、下发宣传单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土地有偿流转后走上致富之路的典型事例,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的意义及土地流转政策措施,以及流转土地农民增收的实际效果,消除农民思想顾虑,提高土地流转意识。
积极调研,及时解决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要把土地流转作为一个课题,组成调研组,深入地对土地流转情况开展调研,及时掌握本村土地流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新办法。
加强典型宣传,营造土地流转的良好转氛围。要把培育土地流转典型作为促进土地流转的重要手段,总结典型经验,加强引导。
把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宗旨,优化土地流转的环境,把优惠政策支持作为动力,推进土地流转的进程。建立健全组织体系,把土地流转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综合、协调、统一领导土地流转工作,;积极发展市场中介组织,使土地流转进入市场,依靠市场调节完善流转机制,推动土地流转的健康运行,降低土地流转成本;健全社会保障机制,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农民放心走出去,进而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条件。
加强管理,规范流转秩序。加强土地转出方的管理。首先,加强农户自发的土地流转管理。农户自愿将承包土地以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等形式流转,应签订书面流转协议,并报村委会备案。其次,规范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乡村行政组织参与土地流转的行为。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乡村行政组织不得以任何名义强迫农户流转土地,也不得阻挠农户自愿合理地流转其土地经营承包权。第三,农户也 3 可以委托中介组织进行土地流转。委托流转要签订委托流转协议,并报本村委会备案。
加强土地转入方的管理。首先,农村土地流转期限不得超过农户家庭承包土地的剩余承包期。流转期满后,经双方协商,可续签土地流转协议。其次,指导监督工商企业选择适当方式开发农业。但工商企业进入农业要注意不得侵害农民利益,要有利于保护和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政府应鼓励他们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方式,带动农户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重视纠纷调处,保护土地流转。为保护土地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要充分发挥作用,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全部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流转形式。坚持以《土地承包法》及中央和省相关规定为准绳,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等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合作社等土地流转组织形式。在保持原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由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自愿申请,并以土地经营权入社的形式,组建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由土地流转合作社进行集中统一规划、统一经营。这种模式以股份制和合作制为基本形式,实行“三权分离”,即村集体拥有土地所有权,农民拥有土地承包权,土地流转合作社拥有土地经营权,实行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管理制度,农户按入社土地面积从合作社获取分红收益。这种形式既能够把土地集中流转出来,促进高效规模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又可以克服其他土地流转形式存在的弊端,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维护承包农户和经营业主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有利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发展。
2012级物流一班
付遂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