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考察一所学校的章程建设
学校管理34问第3条阐述 责任督学吴红岩
3.如何考察一所学校的章程建设 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回答: 1.考察章程内容是否全面。
2.考察章程制定是否符合法定程序。
3.考察章程能否发挥指导学校发展,决策学校重大问题的功能。
一、进一步认识学校章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学校章程是学校基于法定的权限和职责,就学校重大问题作出规定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发展的总纲。推进中小学校章程建设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时代要求,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完善治理结构、规范办学行为、健全管理制度、开展社会活动的基本准则。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当将推进学校章程建设作为深化教育治理和改革、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环节。
二、学校章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学校章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涵盖章程的制定修改、核准备案、学习宣传和组织实施等方面。
制定学校章程原则上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学校名称、办学地点、学校性质(有官方网站的需注明学校官方网址);
(二)办学宗旨和理念等(包括校风、校训、校歌、校徽、校旗、校庆日等),以及办学特色、主要任务、发展定位;
(三)学制、办学规模、隶属关系;
(四)学校内部治理的基本组织架构、机构职责、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
(五)教师队伍建设及专业发展,课程建设;
(六)教育教学工作管理;
(七)教职工管理(含教职工聘任或解聘、奖励或处分等权利与义务等);
(八)学生管理(含学生入学及学籍管理、日常管理工作制度、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九)校产和财务管理制度(明确校产权属、办学经费使用和管理机构、使用程序和原则等);
(十)学校与家长、社区的关系,学校与举办者的关系;
(十一)校企合作办学制度、工学结合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专指职业学校);
(十二)章程修改程序、审议、发布、解释权限等;
(十三)其他必要事项。
适应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民主法治要求,学校章程应当明确校长作为学校法定代表人和行政责任人的职权范围,明确学校党组织、内设各类行政机构、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以下统称教代会)、家长委员会、学生代表大会以及工会、共青团等组织的职责、议事规则与运行机制,明确涉及学校重大事项(如发展规划的研制及实施、招生方案的制定及实施、人员选聘与考核、经费获得与使用等)的决策程序与监督机制,确立符合法治原则的校内救济制度,明确学校受理教师、学生校内申诉的机构与程序,明确学校开展社会服务、获得社会支持、接受社会监督的原则与办法,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学校章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学校章程建设应当以宪法、法律法规为依据,遵循教育规律,积极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章程规定的办学自主权不得超越本校职权或法律、法规及主管部门的授权范围。
(二)基础性原则。学校章程建设应当基于学校发展实际,对学校重大和基本事宜做出规定。涉及学校具体的、局部性的、发展中的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改应当坚持以学校章程为基础和依据,形成合法、规范、科学、衔接一致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
(三)发展性原则。学校章程建设应着眼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将校情、发展愿景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要求相结合,促进学校创新创优、主动发展。
(四)人本性原则。学校章程建设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体现核心价值引领,凝聚共同愿景,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各方价值的共同实现。
四、学校章程的制定一般应遵循以下程序:
(一)成立起草机构。学校应当按照民主、公开的原则,成立专门起草小组开展章程起草工作。学校章程起草小组应当由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相关专家等组成,可以邀请学校举办者或者主管部门的代表、社会相关方面
五、章程要具有发挥指导学校发展,决策学校重大问题的功能。1.通过学校章程的制定,自觉梳理优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各项规章制度,逐渐形成依章办学的科学体制和依法办学的良好社会形象,深化学校办学内涵发展。
2.通过学校章程的制定,推动学校的自主发展,建立科学发展的运行机制,提炼和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管理特色,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权利和义务,提升师德素养和专业素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3.通过学校章程的制定,进一步明确社会、学校、家庭各自的职责和功能,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和育人机制,形成教育合力,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2016.12.13
第二篇:学校章程建设实施方案
长桥中心小学章程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贯彻依法治国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和《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进一步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的目标,以教育局《关于推进公办中小学章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订此实施方案。二.工作目标
1.通过学校章程的制定,自觉梳理优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各项规章制度,逐渐形成依章办学的科学体制和依法办学的良好社会形象,深化学校办学内涵发展。
2.通过学校章程的制定,推动学校的自主发展,建立科学发展的运行机制,提炼和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管理特色,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权利和义务,提升师德素养和专业素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3.通过学校章程的制定,进一步明确社会、学校、家庭各自的职责和功能,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和育人机制,形成教育合力,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三.章程内容
本校章程框架分总则、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学生、教职工、学校与家庭、社会、学校资产及财产管理、附则共七章。四.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九月)学习宣传阶段。
1.利用学校行政会、教师例会等形式组织全体教师及中层干部认真学习长兴县教育局《关于推进公办中小学章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要求,了解操作细则。2.利用政治学习,在全体教职工中进行学校章程制定的宣传和学习,使全体教职工进一步明确学校章程建立的重大意义,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校章程的制定中去。
3.成立学校章程领导小组和章程起草工作小组,明确职责和分工。4.制定学校章程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操作细则、操作要求和时间结点。
第二阶段(十月至十一月)制定通过阶段。
1.召开各层面的座谈会,听取专家、教师、社区、家长对学校章程内容的意见或建议。2.学校章程(草案)的起草。
3.学校章程(草案)再次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断进行调整、完善和补充。
4.学校章程(草案)提交全体教职工大会讨论、审议、通过。5.形成学校章程正式文本。6.学校章程报送教育局核准。第三阶段(十二月)总结阶段。
1.认真做好学校章程建设工作的总结报告。2.认真组织教职工学习讨论学校章程的内容,进一步明确职责和义务,提升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
3.充分借助校园网、宣传栏加大学校章程内容的介绍和解读。4.充分利用家长会、社区党政联席会对学校章程内容进行宣传和解读。
5.认真做好学校章程资料归档工作,迎接长兴县教育局对学校章程建设的督查。五.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以学校法人为第一责任人的学校章程领导小组和章程起草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对学校章程的领导和制定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校长)
副组长:副校长、工会主席)组
员:中层人员
长桥中心小学 二〇一五年九月一日
第三篇:《建设一所新学校》读后感(定稿)
《建设一所新学校》读后感
宁阳四中 刘建良
这本书写了八年,它更是“做”出来的。刚开始抱有怀疑的态度去读,没想到《建构理想》篇中《五个月未挂校牌》就吸引了我,感觉这个学校很有意思,与众不同,带着好奇和探索几乎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认真读到,喜欢的地方进行标记、摘抄和当即书写下自己的感悟,掩卷沉思,有许多兴奋的的地方、有许多想说的话,不能一一说出就重要的略谈几点。
《建设一所新学校》介绍的学校是山东省潍坊市广文中学,这所百年老校历经变迁,直到从2006年7月才改名为潍坊广文中学,为市教育局直属的唯一一所国办初级中学。该校始终把“构建和谐校园,奠基幸福人生”作为办学目标,把“发展教师、成就学生、服务社会”作为基本的办学理念,在学生中倡导'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在教师中倡导“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我”;在师生间倡导“互尊互爱,共同成长”;在干部中倡导“甘为人梯,赢得信任,成就他人”。
书中赵校长的治校之成功经验,特别是广文在管理上的创新,如:制度是“商量”出来的、多把尺子量老师、教师节倾听教师的“抱怨”、“逼”着老师去健身、关注教师之关注等这些关系教师民生的话题。我想这也是广文取得现在成就的原因之一吧。当然学校和课程是离不开的,其中广文的课程改革中的很成功。课程是学校一切教育活动的总和。一所具有特色的学校,一定是因为它的课程与众不同。赵桂霞校长对此有清晰的认识,她说:“让学校课程走向特色,这是学校构建课程体系的难点。这个难点,决定了整个课程体系的品味,决定了学校特色的形成。”学校的课程建设,由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三大板块组成,广文中学在这三个领域都有自己的探索和实践,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敢于放手、勇于放手,该是怎样的一份胆量和决心,放手学生是对他们的一种信任和锻炼,给他一个机会,还你无限惊喜。
无忧快乐,幸福喜欢,心向往之的学校,理想状态谈何容易,现在的教育大环境,考试指挥棒下得赌上许多东西,输赢怎可论?
有调查才有发言权,有了奋斗目标、发展方向,顿觉前途光明,但实现理想目标的征途非常遥远,荆棘遍地且看一路艰辛与困难如何克服!
头脑风暴、SWOT分析法这一个个的研究、斟酌将纷繁的事务理顺理透,并制定了具体的三年乃至五年规划,每学年确定一个主题,重点突破,层层推进。
佩服其研究的深入,并非停留在表面而是真正想去办一件事,定会发现真问题,才能逐步探索解决办法。
一直以来的定位都有所偏颇,定位自己为领导服务做好工作,实际上大错特错,我们是为班级服务、为学生服务,齐抓共管相互借力,并非谁管理谁的问题。
倾听心声需要气度,学生管理有时存在想当然,做了学生也不配合不理解,感到很郁闷,有时感觉离学生太远了。特别欣赏让老师外出买书的做法。
是啊,焦虑容易让人失去耐心,更容易传染,这种情绪一旦蔓延开来,将非常可怕,克服的办法可以转移关注,由原来评价看重目标和结果转移到关注过程上来,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求方法,多么好的引导。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追问清楚了根本原因,一切还得从根本改变,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向好的方面还是不好的方面发展张,主要看如何引导。追寻幸福先去把握幸福的泉源,了解老师们内心的想法,“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是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广文做的就是发掘并持续推动,创造关键事件、关键人物,根据入职适应期和关键发展期制定相应方案,从名师的成长中探索规律——读书学习法,坚持学习中不断进步。
读书——名师的成功的必经之路。
做学生喜欢的老师首先得去转变态度,研究学生所需,不断反省自我,促使自己每天都在进步。
课程建设是一所学校的核心,广文中学将校本化课程开发到极致,做出了别的学校想或做但都没有形成课程建设理论的新局面,走出了独特的素质教育发展的路子。
高效愉悦的课堂打造成功的模式,解决深度的问题,犹如一潭水注入了新的源头,整个就流动起来了。
创新管理,多向评价,制度引领,共同参与,真正做到了人文、科学、规范,收到了奇效。
想说的太多了,一本书的力量不仅仅是感动一个人,而是去感染一个人,自觉得去实践、去创新,我想这是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示,改变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先改变自己,做一个热爱读书的、善于思考的、敢于创新的人,再慢慢感染周围的人!
第四篇:《建设一所新学校》心得
《建设一所新学校》心得体会
孙会寅
假期里读了《建设一所新学校》这本书,感受颇多。尤其其中关于课堂的思考,让我想到了许多。我们一直在思考怎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
我想学生喜欢的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课堂。老师充满爱心、童心,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老师能蹲下身子看孩子,是孩子心声的倾听者。课堂上,孩子们思维灵动,神采飞扬,敢于创新,善于发现;小手直举,小脸通红,小眼放光,小嘴常开。师生在交流互动中思维时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叶澜教授说过:理想的课堂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我们的课堂需要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所以我追寻诗意语文,追求真实,扎实,简约,富有灵气的语文课堂,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摇篮,精神栖息的家园。努力创设理想课堂,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于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会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
一、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快乐的。
快乐是什么?快乐是一种内心愉悦的体验,是一种惬意、幸福的感觉。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学生快乐生活的一部分,这是对学生生命发展的应然观照。学习着,就是快乐着。享受语文、享受课堂、享受学习,这应成为师生共同的信念,并矢志不渝。快乐的语文课堂,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来自老师与同学的肯定、鼓励、欣赏和赞美。快乐的语文课堂,没有教师的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大声斥责;也没有学生的正襟危坐、唯唯诺诺、面面相觑。快乐的语文课堂,没有教师的训骂、侮辱、嘲讽和体罚,也没有学生的恐惧、紧张、担忧和不安。快乐的语文课堂里,师生将共同沐浴在人文关怀的灿烂阳光下,师生绽放的笑靥将成为课堂上永不衰败的花朵。快乐的语文课堂,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自由地阅读,大胆地质疑,热烈地辩论。快乐的语文课堂,没有思想的桎梏,没有传统的约束,没有条条框框,没有绳绳索索;有的是直率、坦诚、碰撞、争论、幽默,是自由精神的淋漓尽致的舒展。质疑问难,不妨舌战针锋;兴之所至,大可手舞足蹈。这样的课堂,学生可以思接千载、浮想联翩。平等、自由、宽松、和谐谱写了一支快乐的“课堂进行曲”。
二、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激情飞扬的。
对于一个语文老师来说,激情是澎湃的热流,它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这不仅仅体现在教师充满自信的神情和热情洋溢的谈吐上,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能将文本而衍生的激情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重要环节。特别是教学课文时,更要注意情感的渲染,因为情感是作者作文的灵魂,是教者教文的灵魂,是学者学文的灵魂。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追求文本、作者、教者、学生之间的多向的情感交流。教师只有在激情中快乐行走,在爱的传递中感悟职业的魅力,课堂才会充盈着创新的灵性。
三、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诗意的。
语文本身就是一首诗。它纵横千古,绵延万里,广袤美丽,多姿多彩。它有赏心悦目的山水风景,有回味无穷的生活故事,有荡气回肠的英雄人物,有刻骨铭心的平凡生命„„也有人说,小学生就是一首灵动的小诗,天真无暇、充满灵气。是呀,这样的语文,这样的学生,构成的课堂当然应该是诗情画意的。
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儿童,则更是一首灵动的小诗!纯真无邪的脸庞,灵气闪烁的眼睛,侧耳凝神的表情,神奇绚丽的思想,以及那如雨后春笋般举起的手臂„„即构成了那一首首或隽永、或诙谐、或深刻、或幼稚、或含蓄的小诗。
这样的儿童,这样的语文,构成的课堂自然应该是诗意盎然的。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是天生的诗人。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儿童的世界,即充满儿童的感动,儿童的诠释,儿童的情怀,儿童的梦想。这样的语文课堂,让我们群情激奋,也情不自禁地回到了童年,想起了儿时的天真。
语文课堂因诗意而变得浪漫,学生的思想也因浪漫而得以自由驰骋。没有诗意的语文课堂是呆滞的,是死板的,是做作的。只有飘逸着诗意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的返朴归真,才能让人如痴如醉,如沐春风。
四、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生成的。
教学不应是预设的“圈套”,语文课堂上播下的种子,收获的可以是情感的升华,思想的启迪,价值观的引领„„这一切不可能完全通过预设而实现。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双方共同演绎、彼此尊重、动态生成的。因为唯有“生成”,才有师生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活动,才有师生对固有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创新发展与智慧超越。
生成的语文课堂是师生双方心扉敞开,平等自由的心灵对话、情感沟通和智慧碰撞。课堂上的40分钟,每一分钟都孕育着创造,都将可能诞生一种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创意。这就要求教师从关注预设的教案,走向关注学生、学情和生成。我们的语文课堂应正视“阴错阳差”,重视“节外生枝”,珍视“灵光一闪”,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将走向大气,走向洒脱,走向睿智。
“生成”激活课堂,语文课堂别样的精彩缘自于“生成”。充满生成的语文课堂将成为师生自由的精神殿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奇迹将在这里诞生。没有生成的语文课堂,只会稀释情感、淡化感悟、禁锢想像,进而扼杀创造的灵性与个性。没有生成的语文课堂,只会陷入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的死胡同。一句话,没有生成,我们的语文课堂将成为一潭死水,并逐渐干涸。
让师生激情燃烧,个性彰显,智慧喷薄——充满“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必将活力四射,奏响生命的最强音!
快乐,让语文课堂走向幸福;激情,让语文课堂走向浪漫;诗意,让语文课堂走向灵动;生成,让语文课堂走向永恒!
哲学家说,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不再靠自己,而是靠他所爱的东西活着;教育家说,一个热爱教育的人,不再靠自己,而是靠他所爱的教育活着。我想说:钟爱教育,钟爱学生,理想的语文课堂就会降临于我们的身边。让我们揣着教育的理想,向着理想的教育不断追寻和探索吧!
第五篇:北大从来不止是一所学校
北大从来不止是一所学校
作者:本报记者 王庆环 《光明日报》(2015年02月16日 06版)
2月15日上午9时30分,北京大学召开全校教师干部大会。中组部副部长潘立刚宣布中央、国务院关于王恩哥、林建华职务任免的决定并讲话,王恩哥不再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另有任用,林建华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117年的北京大学,2月15日迎来历史上第27位校长。
林建华可能是北大人最不陌生的校长。这位老北大,是北大77级化学系本科生,先后获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86年起任教于北大,先后在北大学习工作达30余年。4年前,他出任重庆大学校长,1年半前又担任浙江大学校长,但离开仅4年,他又重回故地。
林建华和许智宏也是历史上仅有的两位北大本科毕业生出身的北大校长。
这一次,林建华还以非院士身份突破了1996年以来北大校长均为院士的界线,耐人寻味的是,当年正是这一身份,使他在出任浙大校长时遭遇质疑**,然而,伴随着他在浙大工作的开展,无论是大学还是社会开始重新认识大学校长与院士身份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样的人能担任大学校长。
当年,很多北大师生对林建华遭遇的**感到难以理解,还有北大老师在浙大演讲时表示:如果林建华不任浙大校长而重返北大任校长,将是浙大的遗憾,北大热烈欢迎。
林建华在北大时期就展示了善于改革的特点,虽然低调而不为外界熟知,实际上北大内部不乏非常尊重林建华能力的师生员工。
此前,林建华任教务长多年,推动了北大本科教育改革。主导教授上讲台,改变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在全国率先尝试建立本科一年级学生的顾问老师制度,开启中国大学一年级新生教育新举措的先河。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教育部公布全国高校一级学科评估结果,北大以16个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或并列第一而引人注目。因为学科建设很难立竿见影,北大取得如此佳绩,其中自有8年主管学科教学工作的常务副校长林建华的一份汗水。
作为许智宏、周其凤两任校长的得力助手,林建华操盘北大包括人事制度在内的多项重要改革。林建华还熟悉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这在北大尤为重要,兼善理工和人文社科,以免学科隔阂造成不解甚至误解,林建华是少数有经验的校领导之一。
2010年12月,林建华赴重庆大学任校长,走到独立领导高校改革的前台。他的改革遭到了一些人的批评和误解,对此,他淡然回应:“重庆大学人事改革主要针对严重的近亲繁殖,虽然触及既有格局,但改革整体上惠及师生良多。”
林建华是优秀的化学家,在学术上颇有建树,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为了专心高等教育工作,他在上任重庆大学后就请学院聘请青年学术带头人接管了自己在北大的实验室,表达了奉献更多精力给高校管理和改革的决心。
2013年6月到任浙大校长前夕遭遇质疑**,林建华的表态仍是淡定的:“做人做事,当不畏挑战、当换位思考、当虚怀若谷”,“校长是为社会和师生服务的岗位,不一定最有智慧,但一定要善于激发大家的智慧;不一定是全才,但一定要豁达乐观、知人善任。校长要努力搭建平台,让这个平台上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让科学和人文成为大学发展的双轨,让所有人的潜力能充分发挥。”
今天,林建华重回北大,出任校长,他的履新演讲让人们见识到他的激情:
“北大从来不止是一所学校,她是人们心中的图腾,寄托着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未名湖从来不止是一潭湖水,它荡漾着学者淡泊名利的誓言;静园也从来不止是一席草坪,它承载着学子仰望星空、追求真理的执着!这里的一木一石,即使再普通不过的园林景观,也都被赋予了太多的梦想与期望。”
“大学发展,也必须坚持自己的精神传统和核心价值。我们不能为世俗而抛弃学术的独立与尊严,也不能为名利而哗众取宠、放任自流。大学的精神和文化应当是简单的、纯洁的,不允许有尔虞我诈、奉承迎合,也不应有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真理才是我们永远的追求!大学必须守护真理的纯洁,不允许任何不良风气玷污青年人的灵魂;大学有责任代表社会良知,维护核心价值,只有把师生的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实现。”
(本报北京2月15日电 本报记者 王庆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