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粮食种植合作社调研报告
长山乡粮食种植合作社调研报告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它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的农户之间的合作。
发展粮食种植合作社对增加农民收入、加强粮食宏观调控、推进粮食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我县粮食种植合作社也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直至注册建社的发展历程,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企业及农民的青睐。
一、发展状况
长山乡是绥棱县产粮大乡。随着粮食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和黑龙江省粮食单产提升规划的出台,粮食种植合作社迎来了发展的大机遇。我县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深化农村经济体制创新和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手段,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项目带动,规范建设,加快建立适应粮食生产新形势的生产关系,解决劳动力转移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压力,克服一家一户土地经营分散、生产水平参差不齐、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矛盾,积极发展粮食专业合作社。今年我乡在粮食高产创建项目实施中成立了丰盛、长丰、丰田、沃野、丰富5个粮食种植合作社,联结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农资经营企业,农机经营户,机井经营户,种植粮食农户形成粮食生产经营利益共同体,通过专业化的“四统一”服务,即统一组织生产资料的采购、运输、储藏和供应;统一制定和实施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逐步建立产品质量追溯、检验监督等制度;统一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成员生产技能和素质;统一组织产品销售,提高规模效益。实现一家一户的生产通过专业化的服务提升到效益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新的层次。
丰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是我乡十部村成立的水稻种植合作社,该合作社针对农民种植粮食积极性不高,投入不足,常年产量低的实际,将十部村7000多亩耕地集中连片承包流转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在农技部门的精心指导下,示范田生产“四统一”管理,推广水稻种植新技术,水稻产量明显优于周边农户的责任田,亩产达到700公斤,增产20%,增收0.3万元。
其它4个合作社是按照平等、自愿、互利的原则创办的一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最贴近农民的组织形式之一,在当前粮食生产现代化、产业化、市场化进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有利于粮食专业化生产。专业合作社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了农村资金、技术、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臵,聚合分散的农村生产力,实现优质专用专业化生产。
2、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组织载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自己组织起来的共营性经济组织,与广大农民有着密切的利益关系,有效克服了分散经营的农户无法对农产品生产环节进行全程监控的弊端,有利于逐步形成优质大豆产业带,优质小麦产业带,专业玉米产业,专业水稻产业带,促进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合理,推动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升粮食综合效益。
3、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耕地规模小,地块零碎,是农业生产社会化的根本制约因素。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自愿组织起来的联合体,能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为单家独户进入市场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并通过合作社内部自律机制,规范成员的行为,形成合力,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4、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通过合作社组织起来参与市场竞争。首先农户通过合作社购买生产资料享受到批发价或出厂价优惠,节约投资;其次新品种,新技术使粮食品质和产量提高,再次是农机化程度提高,农机化耕作价格降低,由于投资节约,产量和品质提高,加之订单生产又可比市场价提高10%左右,种粮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增加。
5、改善了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专业合作社激发了农民的自我教育自我培训的自觉性,增强了农民的合作意识,民主管理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了社员之间的互助诚信精神,和谐了干群关系。农民专业合作社正成为联系政府与农民的一种桥梁和纽带。
二、主要做法
1、鼓励发展,着力实现量的突破。我乡为农业大乡,未推广粮食种植合作社前,农民一家一户土地经营分散、生产水平参差不齐、生产力水平低下。鉴于此问题,我乡坚持“先发展、重示范、边规范边提高”的原则,制定文件,把工作重点放在整合内部资源,举全系统之力,以发展专业合作社为桥梁,加强人、财、物的整合与投入,一把手亲自抓示范,短短半年时间,粮食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已注册5个,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规范提高,着力实现质的飞跃。我乡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乡管理,村指导,总结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验,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标准,明确规定了合作社设立登记,章程制度,股金认购,组织结构,民主管理,盈余分配等方面的标准。积极开展专业合作社以“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社员知识化,产品安全化”的“五化”活动,高标准,高起点发展标准化合作社,农资生产经 4 营企业,粮食龙头企业以及合作社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和优势的合理配臵和整合,做大做强粮食种植合作社。
3、强化服务,着力创造好的环境。我乡十分重视专业合作社的服务指导工作,注重调查研究,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努力化解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乡工作人员帮助合作社在筹备过程中可行性调研工作,通过走访,座谈,会议等形式进行前期调研分析,形成可行性报告,经过专业程序审批,对于批准成立的合作社,由专业人员进驻包抓,从申请、章程制度、制度建设、财务管理、民主管理等各环节指导服务,并协调工商部门按照条例进行注册,农技、种子、植保、农机、农广校对合作社进行对口支持,项目向合作社倾斜,加强了对合作社的培训力度,全方位进行技术扶持和物资支持,为合作社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存在问题
一是数量少,规模小。目前粮食种植合作社均处于刚起步阶段,无论是数量还是体量都还不大,带动能力不强,有的尚未与粮食企业有效链接,有的形式比较单一,有的运作还很不规范。
二是缺乏组织培训、指导力度不大,各级组织在研究“三农”问题、推动农民增收过程中,往往侧重于发展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基地,或侧重于招商引资,对培育专业合作组织认识不到位,致使有的基层干部认为兴办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 事,对粮食种植合作社涉及的产、供、销问题缺乏有效组织与策划。
三是政策扶持需要加强、长效机制有待建立。近年来,省、市、县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在注册登记、财政扶持、税费减免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许多激励政策难以兑现。同时,扶持农民种植合作社的长效机制也没有真正的建立起来。
四是综合素质不高,服务手段滞后,农民种植合作社中的农民带头人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人才缺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创新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迫切需要信息利用、市场营销、科技服务、财务核算、经济合同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但在目前条件下合作社无法给高素质的各类型人才提供相应的福利待遇,很难吸引和招聘他们。
五是制度不全,管理不够规范。个别种植合作社存在着组织结构不严密、规章制度不完备以及责任权利不明确的状况,理事会、监事会等必要结构未设立或形同虚设,日常运作由个别人说了算,科学性和民主性不够,普通社员的参与度低,合作社缺乏凝聚力,甚至个别合作社已出现蜕变为私人企业的倾向。
四、种粮大户所遇问题
(一)基础设施不健全。部分种粮大户承租的农田相当一部分是半抛荒地,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突出表现为:道路不畅、农电线路老化、仓贮条件差等。
(二)农技水平不高。部分种粮大户未经过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对农业新技术掌握较少,科学种粮水平不高,在品种选择、病虫害防治、配方施肥、田间管理和标准化生产等方面,都迫切希望得到专家和农技人员的及时指导。
(三)发展资金紧缺。种植大户反映,资金紧缺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一方面季节性投入资金大,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同时还要缴纳大额的承租费,雇佣劳力,发放工资。另一方面银行贷款难,目前农村信贷手续复杂,贷款金额少,同时农田不能抵押,多数种植大户享受不到银行贷款。
(四)土地流转制度不规范。部分种粮大户承租他人土地只是通过口头协议,与农户间没有规范的文书合同,伴随土地租金在年度间的涨落变化,农户和大户间的租种矛盾时有发生,导致土地流转不能持续、稳定开展。
(五)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虽然全乡建立了大量的合作组织,但由于缺乏应有的规范和引导,其功能不是被弱化就是被替代,基本没有发挥功能。只重视针对单项的、现存的需要开展服务,缺乏配套性和前瞻性。
五、针对种粮大户所遇问题政府采取支持
(一)加大基础设施改造力度。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路、田、水、沟、林综合改造,切实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满足农业机械化耕作的要求,提高农机化配套程度。
(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出台土地流转优惠政策,组建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合理商定土地承租价格,延长承租时间,为种粮大户创造一个长期、稳定的经营环境。
(三)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增设种粮大户专项贷款基金,推行农民土地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同时可考虑成立农业担保公司,专门对种粮大户以及农产品加工大户提供担保贷款,解决种粮大户的资金短缺问题。
(四)完善粮食生产合作组织。加快发展粮食生产合作社,提高生产要素、技术、信息、销售上的互助合作。把种粮大户组织起来,发展成为生产和经营的利益共同体,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种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增强种粮大户对农资价格、雇工开支和土地租金上涨的承受能力。
(五)加强农民培训和农技推广。结合高校的“科技下乡”活动,定期组织种粮大户参加培训,推广农业科技,提高种粮大户的农业科学文化水平。建立高水平的农户对接服务队伍,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第二篇:粮食种植合作社调研报告
粮食种植合作社调研报告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它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的农户之间的合作。
发展粮食种植合作社对增加农民收入、加强粮食宏观调控、推进粮食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我县粮食种植合作社也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直至注册建社的发展历程,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企业及农民的青睐。
一、发展状况
**是黑龙江省产粮大县。随着粮食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和黑龙江省粮食单产提升规划的出台,粮食种植合作社迎来了发展的大机遇。我县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深化农村经济体制创新和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手段,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项目带动,规范建设,加快建立适应粮食生产新形势的生产关系,解决劳动力转移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压力,克服一家一户土地经营分散、生产水平参差不齐、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矛盾,积极发展粮食专业合作社。今年我县在粮食高产创建项目实施中成立了**、**、**、**o个粮食种植合作社,联结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农资经营企业,农机经营户,机井经营户,种植粮食农户形成粮食生产经营利益共同体,通过专业化的“四统一”服务,即统一组织生产资料的采购、运输、储藏和供应;统一制定和实施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逐步建立产品质量追溯、检验监督等制度;统一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成员生产技能和素质;统一组织产品销售,提高规模效益。实现一家一户的生产通过专业化的服务提升到效益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新的层次。
**粮食专业合作社是************,该合作社针对农民种植粮食积极性不高,投入不足,常年产量低的实际,将**村000亩耕地集中连片承包流转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在农技部门的精心指导下,示范田生产“四统一”管理,推广玉米新技术,玉米长势明显优于周边农户的责任田,若后期无大的自然灾害,预计亩产可达到000公斤,增产00%,增收00万元。
粮食专业合作社是按照平等、自愿、互利的原则创办的一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最贴近农民的组织形式之一,在当前粮食生产现代化、产业化、市场化进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有利于粮食专业化生产。专业合作社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了农村资金、技术、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聚合分散的农村生产力,实现优质专用专业化生产。
2.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组织载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自己组织起来的共营性经济组织,与广大农民有着密切的利益关系,有效克服了分散经营的农户无法对农产品生产环节进行全程监控的弊端,有利于逐步形成优质大豆产业带,优质小麦产业带,专业玉米产业,专业水稻产业带,促进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合理,推动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升粮食综合效益。
3.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耕地规模小,地块零碎,是农业生产社会化的根本制约因素。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自愿组织起来的联合体,能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为单家独户进入市场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并通过合作社内部自律机制,规范成员的行为,形成合力,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4.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通过合作社组织起来参与市场竞争。首先农户通过合作社购买生产资料享受到批发价或出厂价优惠,节约投资;其次新品种,新技术使粮食品质和产量提高,再次是农机化程度提高,农机化耕作价格降低,由于投资节约,产量和品质提高,加之订单生产又可比市场价提高00%左右,种粮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增加。
5.改善了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专业合作社激发了农民的自我教育自我培训的自觉性,增强了农民的合作意识,民主管理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了社员之间的互助诚信精神,和谐了干群关系。农民专业合作社正成为联系政府与农民的一种桥梁和纽带。
二、主要做法
1.鼓励发展,着力实现量的突破。我县为农业大县,未推广粮食种植合作社前,农民一家一户土地经营分散、生产水平参差不齐、生产力水平低下。鉴于此问题,我县坚持“先发展、重示范、边规范边提高”的原则,制定文件,把工作重点放在整合内部资源,举全系统之力,以发展专业合作社为桥梁,加强人、财、物的整合与投入,一把手亲自抓示范,短短半年时间,粮食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已注册0个,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规范提高,着力实现质的飞跃。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县**管理,******指导,我县总结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验,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标准,明确规定了合作社设立登记,章程制度,股金认购,组织结构,民主管理,盈余分配等方面的标准。积极开展专业合作社以“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社员知识化,产品安全化”的“五化”活动,高标准,高起点发展标准化合作社,农资生产经营企业,粮食龙头企业以及合作社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和优势的合理配置和整合,做大做强粮食种植合作社。
3.强化服务,着力创造好的环境。我县十分重视专业合作社的服务指导工作,注重调查研究,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努力化解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县工作人员帮助合作社在筹备过程中可行性调研工作,通过走访,座谈,会议等形式进行前期调研分析,形成可行性报告,经过专业程序审批,对于批准成立的合作社,由专业人员进驻包抓,从申请、章程制度、制度建设、财务管理、民主管理等各环节指导服务,并协调工商部门按照条例进行注册,农技、种子、植保、农机、农广校对合作社进行对口支持,项目向合作社倾斜,加强了对合作社的培训力度,全方位进行技术扶持和物资支持,为合作社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存在问题
一是数量少,规模小。目前粮食种植合作社均处于刚起步阶段,无论是数量还是体量都还不大,带动能力不强,有的尚未与粮食企业有效链接,有的形式比较单一,有的运作还很不规范。
二是缺乏组织培训、指导力度不大,各级组织在研究“三农”问题、推动农民增收过程中,往往侧重于发展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基地,或侧重于招商引资,对培育专业合作组织认识不到位,致使有的基层干部认为兴办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事,对粮食种植合作社涉及的产、供、销问题缺乏有效组织与策划。
三是政策扶持需要加强、长效机制有待建立。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在注册登记、财政扶持、税费减免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许多激励政策难以兑现。同时,扶持农民种植合作社的长效机制也没有真正的建立起来。
四是综合素质不高,服务手段滞后,农民种植合作社中的农民带头人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人才缺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创新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迫切需要信息利用、市场营销、科技服务、财务核算、经济合同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但在目前条件下合作社无法给高素质的各类型人才提供相应的福利待遇,很难吸引和招聘他们。
五是制度不全,管理不够规范。个别种植合作社存在着组织结构不严密、规章制度不完备以及责任权利不明确的状况,理事会、监事会等必要结构未设立或形同虚设,日常运作由个别人说了算,科学性和民主性不够,普通社员的参与度低,合作社缺乏凝聚力,甚至个别合作社已出现蜕变为私人企业的倾向。
四、种粮大户所遇问题
(一)基础设施不健全。部分种粮大户承租的农田相当一部分是半抛荒地,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突出表现为:道路不畅、农电线路老化、仓贮条件差等。
(二)农技水平不高。部分种粮大户未经过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对农业新技术掌握较少,科学种粮水平不高,在品种选择、病虫害防治、配方施肥、田间管理和标准化生产等方面,都迫切希望得到专家和农技人员的及时指导。
(三)发展资金紧缺。种植大户反映,资金紧缺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一方面季节性投入资金大,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同时还要缴纳大额的承租费,雇佣劳力,发放工资。另一方面银行贷款难,目前农村信贷手续复杂,贷款金额少,同时农田不能抵押,多数种植大户享受不到银行贷款。
(四)土地流转制度不规范。部分种粮大户承租他人土地只是通过口头协议,与农户间没有规范的文书合同,伴随土地租金在间的涨落变化,农户和大户间的租种矛盾时有发生,导致土地流转不能持续、稳定开展。
(五)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虽然全县建立了大量的合作组织,但由于缺乏应有的规范和引导,其功能不是被弱化就是被替代,基本没有发挥功能。只重视针对单项的、现存的需要开展服务,缺乏配套性和前瞻性。
五、针对种粮大户所遇问题政府采取支持
(一)加大基础设施改造力度。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路、田、水、沟、林综合改造,切实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满足农业机械化耕作的要求,提高农机化配套程度。
(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出台土地流转优惠政策,组建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合理商定土地承租价格,延长承租时间,为种粮大户创造一个长期、稳定的经营环境。
(三)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增设种粮大户专项贷款基金,推行农民土地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同时可考虑成立农业担保公司,专门对种粮大户以及农产品加工大户提供担保贷款,解决种粮大户的资金短缺问题。
(四)完善粮食生产合作组织。加快发展粮食生产合作社,提高生产要素、技术、信息、销售上的互助合作。把种粮大户组织起来,发展成为生产和经营的利益共同体,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种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增强种粮大户对农资价格、雇工开支和土地租金上涨的承受能力。
(五)加强农民培训和农技推广。结合高校的“科技下乡”活动,定期组织种粮大户参加培训,推广农业科技,提高种粮大户的农业科学文化水平。建立高水平的农户对接服务队伍,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第三篇:合作社调研报告
产业发展添动力 合作共赢开新局
----**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不断加深,在生产经营中,农民对“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主动采取户与户联合的方式,结成了资金、技术、产品生产及购销等不同形式的利益共同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先后建立。这对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和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我县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一、基本情况
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范围涵盖了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运销、农机服务等领域。2012年新注册成立*个,止2012年*月底,全县已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分支机构*个,入社社员* 人,带动农户*户,占全县总户数的9%,拥有资产*万元,年经营总收入*万元,年纯收益*万元。按行业分:种植业专业合作社*个,占总数的*;畜牧养殖业专业合作社*个,占总数的* %;服务业专业合作社*个,占总数的*%。全县建成县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个,市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个,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个。全县
*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分支机构中有*个合作社申请农产品质量认证,涉及产品*个,申请注册商标*个,引进种植、养殖业新品种*个,新技术*项。自2008年至2011年,省、市、县各级财政补助农民专业合作社*个,补助资金*万元,有利的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上规模、上水平。
二、发展模式
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形式呈现多样性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村两委领办型。在一些农民组织自发性较差的地方,村两委干部利用自己行政组织管理上的优势,率先发起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兼任合作社负责人。这些专业合作社对内为社员提供技术、信息和农资供应等无偿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对外为了保护本村村民的共同利益,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统一谈判价格,为社员提供产品销售服务。这类合作社有*个,占总数的10%。如***等。
*是我县最适宜种植鲜食葡萄的地方,也是最早发展鲜食葡萄的村。*村抢抓县上鼓励发展葡萄产业的机遇,立足本村丰富的荒滩资源,于*年率先建起半地下室温室葡萄53座。为解决管理和销售问题,于*年*月成立了葡萄专业合作社。经过近*年的发展,该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一家专门从事葡萄生产、新品种培育、技术培训、科技推广、农产品销售以及配套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于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经
济组织,现有入社社员200多户,温室葡萄156座,占地375亩;露地葡萄700亩。实行统一提供苗木、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质量、统一防虫、统一销售,所产的反季节葡萄由合作社引进客商,销往宁波、重庆等地。种植仅两年的温室葡萄单棚亩平均产量1800公斤,棚均收入*万元,露地葡萄单棚平均产量650公斤,棚均收入8500元。合作社社员***温室葡萄单棚收入*万元,***温室葡萄单棚收入*万元,***露地葡萄每亩收入9600元,其他农户露地葡萄最低收入也在每亩6000元。合作社负责人**告诉我们:“2012年进入盛果期,预计温室葡萄单棚收入在*万元以上,露地葡萄亩收入*万元以上,葡萄产业前景乐观。”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村、*村等发展拱棚或露地葡萄,进一步将带动**镇建成万亩葡萄基地。
**乡**村11个合作社,人均耕地3.6亩。戈壁荒滩多,干旱缺水。2008年村两委在多方学习考察的基础上,在荒滩上修建了占地15座温室(每座面积平均为1亩),当年种植当年见效。农户看到了日光温室具有多茬收、生长快、效益高的优点,建造日光温室的积极性很高。村两委会适时引导,采取农户投资、村集体资金配套的方法,迅速建成荒漠日光温室68座。但“卖难”问题随之出现,村两委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提议组建了果蔬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由7户发展到55户。种植户***采取单棚三茬轮作种植
方式,辣子一茬收入1.8万元,西红柿一茬收入1.4万元,葫芦一茬收入0.5万元,单棚收入达3.7万元。种植户**去冬今春种植16棚葫芦,单棚收入1万元,总收入达16万元。种植户***种植葫芦3茬,单棚收入2.6万元(每棚的面积大小?)。2012年村两委依托果蔬专业合作社,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发展、品牌化生产的思路,计划建设汪家墩村荒漠化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100座,大拱棚150座,薄壳核桃200亩。目前正在积极争取项目投资*万元,计划新建*吨保鲜库,购臵冷藏车,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
综合以上两个合作社发展的模式,村两委在合作社发展成长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应该得到肯定,尤其在解决政府支持、分散农户的牵头组织、产业发展等方面,村两委的作用不可低估。但村干部和合作社负责人也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有自己的决策机制、剩余分配、财务管理等制度,独立开展工作。一旦合作社的发展走上正轨,就应该转为以懂经营、会管理的能人或大户主导,村两委不再插手合作社经营管理,社员的事情社员说了算,这样发展起来的合作社才更具有“合作共赢”的特色和发展活力。
2.产业主导型。这类合作社主要围绕我县的设施农业、草畜产业、制种产业、红枣产业等特色产业和优势行业组建而成。这类合作社有 个,占总数的 %。如**镇**村**专
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等。
**镇*村在2000年村两委出面集中流转土地建成*座温室,全部用于栽植鲜食葡萄。经过几年的发展,农户看到了发展温室果蔬收入高的好处,纷纷要求建造温室种植果蔬,2010又建成*座温室,由农户承包经营种植圆茄。去年与**专业合作社合作,给种植户统一供苗、统一防虫、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今年又流转土地86亩,新建造温室52座。几年来,采取项目资金扶持、集体积累补贴等投资方式累计建造温室185座。种植户反映:经过几年的效益对比,圆茄销路畅价格高,收入好,种植50米棚圆茄产量在10吨左右,每公斤1元—3元,单棚毛收入最低1万元。6社**种植圆茄两棚,单棚收入3.8万元;5社**种植圆茄两棚,单棚收入3.5万元。但反映出一个突出问题:没有自己的专业合作社,技术、销售价格等受制于人,不利于今后的发展。月份,由12户种植户牵头筹资52万元注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聘请专职技术员,打算以种植圆茄为主,辅以种植其他蔬菜,走专业化、品牌化路子。目前已与新疆客商达成长期供货的协议。
**乡**村用足用活县委1号文件支持现代设施农业的政策,利用集体公地*亩, 采取村集体垫资方式自2010年以来累计建造大拱棚*座,每座占地*亩,单棚投资*元,建成后农户承包经营,前三年免收承包费,从第四年开始逐年收回
集体垫资。农户主要以种植西瓜、西葫芦等蔬菜以及瓜菜制种、育苗为主。种植蔬菜单棚收入*元,甜叶菊育苗单棚收入*元。暖泉7社*三棚西红柿制种收入*万元。群众看到了拱棚蔬菜的种植效益,争先承包经营,社员*一户就承包了7个拱棚种植瓜菜。运行过程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一是销售方面种植户各自为政,形成恶性竞争,农户受损;二是订单少,订单面积不足种植总数的十分之一,销售价格受市场冲击大。鉴于这种情况今年4月有9户种植户发起成立了*果蔬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价格,有力的保护了种植户利益。该村还有经济体公地*亩,计划逐年建成钢架拱棚或温室。
3.能人带动型。近年来一些从事生产加工、种植养殖、销售等行业的农村能人,发挥自己见多识广、信息畅通、技术成熟的优势,从自身扩大规模、加快发展的需要出发,牵头并联合周边农户共同应对市场,最后逐步发展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等。这类合作社有 个,占总数的 %。
**是板桥壕洼村农民,*年前小规模在**种植西瓜,经过几年的探索,掌握了西瓜种植的技术。在本村发展受耕地面积小、无法规模种植的限制,*年他到*镇*村租地*亩大面积种植西瓜,同年为自己的西瓜注册“**”商标。经过几年的发展,*用流转土地的方法进行规模种植,带动周边*多
户农户参与瓜菜种植,面积达到*多亩,并成立了*西瓜专业合作社。2011年“*”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算了一笔账:拱棚夏茬西甜瓜每年6月10日陆续上市,收获期40天,每亩收入8000元,秋茬高原夏菜每亩收入2500元,两茬亩收入过万元,远高于常规种植其他作物。这个合作社种植的瓜果主要销往*、*等地,高原夏菜销往浙江。今年已与上海、兰州客商达成初步定点销售意向。*说:“一是要坚持走科技兴社、质量兴社之路;二是要有品牌保护意识,品牌意味着高附加值、高利润、高市场占有率;三是要注重合作,合作就是生产力,合作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4.龙头企业带动型。这类合作社凭借龙头企业雄厚的资金实力、灵活的经营机制、科学的管理方式,带动自身发展。如*观光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等。这类合作社有 个,占总数的 %。
*观光农业专业合作社依托*旅游公司,把合作社的旅游大巴、餐饮住宿都挂靠在公司运营,合作社成员的经济利益直接与公司经营效益挂钩,2011年合作社给成员按入社出资的23%分红。去年合作社与公司联合建成*亩旅游观光采摘园一处,种植特色农产品和高档蔬菜瓜果,进一步体现农业观光旅游特色。合作社负责人*告诉我们,今年合作社还要扩大规模,计划新购旅游大巴10辆,提升餐饮住宿档次,农民要求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很高。
三、效益体现
1.有效促进了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发展壮大。我县登记注册的*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范围涵盖设施农业、*产业、*产业、*产业等多个领域,涉及了全县的特色产业和优势行业。这些专业合作社为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做出了积极贡献。*养殖专业合作社依靠养殖大户成熟的技术,吸引周边20多户入住养殖小区,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县养殖规模最大、技术最成熟、管理最完善、效益最明显的养殖专业合作社之一。
2.有效的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其他技术的大发展。我县从事日光温室及大拱棚种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 *个。从温室建造、育苗、移栽、施肥、浇水、控温、控湿、移植、授粉、嫁接、采摘、防病治病等生产中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掌握,方能实现高产高效。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使我县迅速地崛起了一批技术含量高的高效产业,也培养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专业合作社的技术员就常被其他农户外聘做技术指导。
3.有效的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不仅促进了观念转变、增强了科技意识和市场风险意识,同时学到了技术、增强了致富本领、拓宽了致富门路。如:*专业合作社在三二村流转土地*亩,用于建设日光温室、种植高原夏菜、种苗培育,当地的农民除了取得固定的土地
流转收入以外,还可以在合作社务工或外出打工创业,农民也成为了“领薪一族”,取得双份收入。
4.有效推动了生产要素资源的有效整合。农民有土地,建立专业合作社有效地集聚了资金、市场等资源,实现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臵。如*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集中流转*村*亩、*村的*亩耕地采取用于精品玉米制种园区建设,实现了生产全程机械化耕作。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效组织,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更加稳固,龙头与农户的利益关系更加紧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大大降低,有利地促进了产业化经营。
5.有效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行适度规模经营、规模销售,改变了过去农户分散经营、单个面对市场的不利局面,降低了农产品运销成本;二是通过注册农产品商标,培育农产品品牌,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通过建立专业市场和外销窗口,扩大了产品销路,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四、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办社目的不明确。一些合作社办社目的不明确,主要为了争取国家的优惠政策,取得项目资金或征地等方面的便利,以“家族社”的方式运行,合作社对自己由 “谁主管”、“怎么管”的主体及内容都不明确。比如*专业合作社,现在*一人经营管理,合作社没有其他成员参与。一些合作社入社成员少,全县合作社入社社员在10
人以下35%的农民专业,这样的专业合作社只是把养殖或种植等同行业的经营者简单合并,合作社幅射带动能力弱,与全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2.运行不规范,后续发展乏力。一是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有简单的办公场所,缺乏议事制度、监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具体的管理制度。二是多数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实力差,功能弱,对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有限。三是同一性质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小范围地区重复出现。四是合作组织运行机制不健全,管理水平低。普遍反映缺乏管理人才,整个组织运作、功能发挥以及内部管理制度处于较低层次。
3.融资、贷款难,资金不足成为合作社发展的瓶颈。这是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普遍的、最大的难题。大部分因起步都比较艰难,基础差,底子薄,资金缺,办公设施、服务工具落后,再加上为社员提供服务不收取任何费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生产、培训教育、科技推广和指导服务的资金严重不足,维持日常运转有困难,更是很难通过自我积累发展壮大。有的合作社连一台电脑都没有,更谈不上现代化信息系统。*合作社负责人说:“缺乏资金是合作社最大的困难,虽多方筹措资金修建了*吨保鲜库,但远远满足不了储存需要。没有储藏和保鲜运输车辆,就无法开拓南方高端消费市场,等客商上门收购,就丧失了主动权,价
格受制于人,损失很大。像*这样规模的合作社在销售、收购环节需要约500万元的流动资金才能周转开来,但合作社没有有效的担保资产,贷款、融资难度很大。”
4.合作社发展缺乏项目和产业支撑,生命力不强。尽管现有的合作社的经营范围涵盖了我县农业经济的各个方面,但行业优势不突出,特色不明显,经营啥项目、怎么样发展下去全靠合作社自己摸索。加上一些合作的农户诚信度差,不遵守合同,根据市场行情倒买倒卖,损害合作社利益,造成合作社高风险运行。统计资料显示,在*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年盈余达到10万元的合作社不到10%,几乎都以零收益经营。
5.合作社产品品牌效应不高。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数量较多,但品牌数量少,知名度不高,品牌获利能力不强。目前,全县*家农民合作社中只有*家合作社的产品注册了商标,获绿色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只有 *个合作社*个品种,多数产品是“无名氏”,产品供应市场多局限于本县、市范围内。即使是有品牌的产品,如*、*、*等,市场占有份额也较低,没有发展成业内龙头。
五、对策及建议
1.加强管理,实行规范化运作。一要规范登记程序。先由工商部门对准备创办合作社的名称进行核准,然后由创办人执《合作社核准通知单》向农委申请,由县经管站对合作
社组织机构、规章制度、财务账簿、场所基地等进行审验,审验合格后向县工商局推荐注册登记。登记后全部资料一式三份,合作社、工商局、县经管站各备案一套。二要规范运行机制。加强对合作社的全方位监管,制定和完善严格的财务制度,切实把农户出资、部门投入、政府补助、金融信贷、专项基金等资金管好用好,发挥效益。今后把合作社制度是否健全、财务是否规范作为申报项目、资金扶持的一项控制指标。三要监督合作社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增强合作社的发展后劲。
2.整合重组,做大做强合作经济组织。围绕经济区域和产业带、产业群建立区域性、地区性的覆盖面广、专业性强、组织和协调功能明显等特点,对现有专业合作社用重组、联合、合并等方式组成联合社,增强合作经济组织的辐射带动功能和市场竞争力。
3.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我县功能健全、规范运行、效益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寥寥无几。一要尽快出台合作社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如何规范发展提出明确具体要求,制定扶持和优惠政策;二要政府加大与金融机构的协调力度,对合作社发展给予信贷支持;三要整合资源,捆绑项目,按照“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将支农资金重点转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础设施、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基地建设、人才培训、品牌打造、产品营销等方面。四要每
年进行一次星级评定,并根据星级分别上报项目,争取奖励,坚持扶真不扶假
4.抓好典型示范,发挥带动作用。抓好现有省、市、县示范性专业合作社的建设,认真总结经验,在现有合作社中按种植、养殖、运销等行业分类各选几家,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开展全方位的试点、示范和重点指导扶持。同时坚持“谁有能力谁牵头”的原则,鼓励农业企业、农村能人、致富能手以及相关农业技术部门、社会团体兴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条件的可引导兴办更高层次的股份制联合社。
第四篇:核桃种植调研报告
关于核桃种植的 调 研 报 告
一、项目区基本情况
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紧紧围绕打基础、强产业、治环境、促和谐新农村建设思路,整合资金,全力打造,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国家增加农民收入及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的绿色支柱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但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基础仍然十分薄弱,大部份群众还处在温饱线上挣扎,群众增收渠道难,产业结构单一。今年来,白家崖村委按照乡党委、政府产业富乡的发展战略目标,决定以开发核桃产业为突破口,带动大片山区的绿色产业开发,促进我村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山区群众经济收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1.项目背景
通过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落实山林权属政策和“谁造谁有谁受益”政策,进一步明析了产权,实现了“耕者有其山,务林有其权”的宗旨,群众吃下了“定心丸”,调动了广大林农造林、护林积极性,造好自家山、看好自家林、管好自家树已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为我村发展核桃产业奠 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省、市、县都在大力支持核桃产业发展期间,积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为我村核桃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项目支撑,为推动我村绿色产业开发带来了千载难缝的发展机遇,我村不失良机,积极发展核桃产业。
2.项目建设必要性、目的、意义
白家崖其资源优势在山,发展出路也必然在山,发展特色经济林更是林业产业的必然选择。核桃生命周期长,核桃园一旦建成,不易改变。我村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优越的水热条件,适合发展多种经济林木,核桃是本地较适宜的树种之一,经济效益上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按照现行的行情,如果按一亩10株,亩产150公斤计算,每公斤按平均价100元计算,亩产值达15000元,是传统种粮收入的10倍左右。同时,核桃树种又具有较好的生态防护效能,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较好的树种之一发展核桃可以一定程度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既是一项产业建设工程,又是一项生态建设工程。因此,围绕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土地资源,大力发展核桃绿色产业,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增加土地附加值,才能真正做到既绿山又富民,增加农民收入。项目实施的目的意义突出表现在:一是项目实施是群众脱贫致富的需要;二是做大做强林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稳步增长的需要;三是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项目布局的原则
经过实地考察,项目布局应于地块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的坡耕地,交通便利、辐射广、相对集中连片的地块,群众积极性高的地块,与生态环境建设和工程造林相结合。
四、项目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项目实施将促进白家崖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当地林农的经济收入。
2.社会效益:大力发展核桃产业,是促进贫困山区加速发展的重要举措。按当前的市场作分析,如果项目实施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产业来抓,做到户均有1亩以上核桃经济林,将会加快我村新农村建设步伐。
3.生态效益:项目的实施,将大力培育森林资源,不仅可以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降尘减噪、优化环境等方面有着特殊的生态功能。对生态建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极大地促进山区综合开发,使山区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五、项目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1.组织管理:项目建设主要以农户为建设主体,积极吸引企业和大户牵头经营,经营管理形式将采取“谁种谁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运作模式。对每年安排的造林面积及早作出施工设计,按建设进度和实施计划组织建设、生产和经营,造林前与造林户签订造林委托合同,严格执行计划管理。2.保障措施:(1)政策支持保障措施:政府鼓励农户、企业参与核桃项目建设,实行“谁造谁有,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保障种植者的合法权益。政府和林业主部门提供科技服务和组织领导,帮助解决种苗,协调规划设计等相关问题。(2)资金筹措与投入保障措施:采取扶持种苗、肥料、科技培训等,农户投工投劳的资金筹措方式。(3)施工组织保障措施:为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苗木供应、工程监理、管护、管理等各个工序,充分发挥各级组织机构的职能,层层负责,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技术要求,确保种植技术质量。
第五篇:关于粮食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粮食工作的调研报告
依据近三年来我县粮食情况数据报表及有关资料,就我县粮食生产状况、粮食企业现状、粮食工作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浅显的归纳分析总结,加之接触粮食系统时间不到2个月,因此本调研总结仅是我个人的一些浅薄的认识,现报告如下:
一、我县粮食生产基本情况及现状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又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去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到40.8万亩,农业人口26.3万人。全县社会粮食总供给8.4亿斤(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个体经营户总供给量),总需求8.5亿斤,供需基本平衡,粮食市场运行安全平稳。
最近几年,由于我县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三农”政策,粮食连续增产,粮食安全得到基本保障。但从中长期看,耕地数量日趋减少,农民进城务工或定居导致农业人口递减,高产出高效益经济作物的引进导致粮食种植业退化,气候恶化影响加深及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动荡,使我县粮食供给增长面临诸多负面因素,粮食供给总体趋向偏紧,形势不容乐观。
二、粮食加工收储企业情况:
全县有老牛面粉有限公司、陕丰淀粉厂两家粮食加工企业;有五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分别是:城关粮食收储中心、槐芽粮食收储中心、横渠粮食收储中心、齐镇粮食收储中心、省粮食储备库。五家共有效仓容7000万斤,年均经营量1.5亿斤,年均收购量8000万斤。
目前,两家粮食加工企业运营正常。五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自2006年粮改以后,营运范围紧缩,现有职工仅60余人,经营状况不良。
三、粮食工作基本经验及主要做法
针对我县粮食发展情况及粮食购销企业现状,县粮食部门的工作主要在宏观调控、购销服务、供应网络、流通监督、粮食物流五大方面进行了开展。主要的经验有以下几点值得推广:
1、加强粮食生产、运输、储存、消费等环节的宏观调控,保障市场供应,维护市场正常发展。县粮食局认真贯彻落实《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初步完善购销市场化体系,建立覆盖全县的粮食价格监测网络服务体系,加强对县内外粮食价格的跟踪分析,及时研究粮食价格和市场波动情况,正确引导农民开展粮食生产,助农增收。同时积极构建了粮食安全保障调控体系。
积极推进全县“放心粮油”工程建设,继续做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同时推进粮食仓储项目建设,保证存粮比重和安全,以维护社会稳定。
2、创新经营模式,促进粮食企业发展,搞好粮食收购
工作,稳定粮食收购价格,保证种粮农民利益。县粮食局大力开展了诉讼减债工作。依法对我县原12户国有粮食企业6793万元银行债务进行了化解,实现了银企双赢,减轻了企业负担,为企业再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因地制宜,推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抓好国有粮食企业扭亏增盈,培育粮食加工转化型龙头企业,建立发展粮食物流体系,维持市场平衡。
四、存在的几点问题
通过本次调研,我认为制约我县粮食发展的主要问题为:
一、全社会对粮食问题的淡漠化。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物质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已奔向小康,粮食已从原有的计划分配发展到了纯市场运行,全社会整体对于粮食问题比较淡化:
1、农民种粮积极性普遍不高,农村劳动力短缺,耕地面积剧减。
2、粮食浪费仍十分严重,节约意识未体现在具体行动中。
3、粮食种植业效益较低,种植经营水平偏低,粮食生产基础设施相对较弱,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差。
二、粮食加工及购销企业发展动力不足。我县粮食加工企业单一,数量少,规模不大,产品技术和科技水平有待提高。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受体制、粮食政策及企业法人代表个
人综合素质的制约,发展甚微,未能发挥出应有的能力。主要可分为主客观2个方面:
1、客观方面:整体粮食行业发展萎靡,国有企业的体制与市场经济存在一定的磨合期,国家稳定粮食消费价格致使加工购销企业利润微薄,农业发展银行对于粮食购销企业的贷款门槛较高、贷款力度较欠缺、贷款时间不及时、贷款利息较重,全国粮食充足商机较少,粮食流通经纪行业仍需发展。
2、主观方面:企业主管人员综合管理素质有待提高,存在计划经济残存的“等、靠、要”思想,对于粮食发展悲观的思想。
三、粮食仓储分散、仓储能力有待提高。就我县而言,有5家粮食仓储站,均库存容量不高,仓库设施落后、仓库年久失修,仅前期降雨造成各仓库发生漏雨、滑坡、围墙倒塌等受灾情况,加之储粮分散,各自为政造成互相成为市场竞争对手。
四、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滞后。我县粮食物流体系尚未成熟,粮食储运成本高、效率低、损耗大等问题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