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研成果:写作与语言教学整合报告(模版)
写作课与语言课教学整合研究报告 路宝君 王漫宇 程爱侠 李金静
前言
文章写作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进行理论探求并付诸实践,从中国古代的先秦到近代的晚清,延续了两千多年,大量的文论、诗话、词话、曲话、小说评点中包含了许多这方面的成果。在中国修辞学史上称之为划时代的经典大作,汉魏六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和宋代陈骙的《文则》,还有清代刘熙载的《艺概》,在中国文章学史上也是需要大书特书的。南京大学的国学大师胡小石先生就曾说过中国古代修辞学史乃文章学史耳。近一百多年来西学渐进,现代学科教育迅猛发展,语言学和写作学的分立教学在近六十年也已经成为大气候,但写作学至今也没有形成独立学科,仍然处于语言学和文学的附属地位。不过,当今的现代汉语(含修辞)的教学越发注意和语境、语用、语义、语体,即与人的具体的现实的写说的语言使用相结合;写作教材中的语言运用章节的篇幅越来越大,还出现了写作语言学、写作与语言表达这一类的专著,著名的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和张寿康先生分别建立了辞章学和文章学的教学理论体系。前辈学者这一系列的理论成果,为当今写作课与语言课的教学整合的探索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石并树立了坚定的信念。
写作课与语言课的教学整合问题的研究和实践的探索,在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似乎是刚刚起步,其实在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都经历了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而且在传大已有三部此类的教材问世,在人大也有深受学生欢迎的讲义在流传。因此本报告一方面是两校写作课和语言课教学整合实践和经验的总结,另一方面也是从写作学、语言学、心理学和美学的理论高度提升对这一实践和经验的认识水平,以使其实践渐进完善,以使其经验走向成熟。
传大在本科、远程(网络)、函授三个方面都进行了两课教学的整合实践,其中在远程(网络)教学中,由于主讲教师孟伟副教授在博采众人所长的基础上进行了独创性的努力,取得了突出成绩,“写作与语言艺术”已被评为教育部(即国家级)精品课程。现将这个探索过程简述如下:
第一个阶段,巩固强化课程特色(2000-2001年):“写作与语言艺术”课设立于1998-1999学年,它结合了“基础写作”和“现代汉语”两门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最初课程解决的是对两门课程教学体系的整合,以及压缩处理超大的教材容量以及减少课时等问题。直到在学校建立远程教育的网络教学的过程中,对写作与语言的内在融合又有了进一步的探讨,进行了多层面的教学改革尝试,例如2002年左右初步完成了基本教学体系的改革;2003年、2004年这门课程连续两次获得了考试改革二等奖。
第二阶段,探索网络教学特点(2002-2004年):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总结、研究网络教育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充实了课程建设的资料库,增加了多媒体的写作训练方式,增加与学生交流和互 动的渠道。历年来学生的范文积累也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因此提供大量的范文和例文,重视多种文章写作的培养,既有文学写作、新闻写作,也有报告文学、话剧,实用文体的写作等等,配合诸专业课宽口径培养人才的需要。2006年在原课件基础上,增加了30多万字的文字容量,以及大量的链接库和多媒体学习资源。
第三个阶段,体现传媒特色的基础课建设与探索(2005年-2007年):密切关注网络发展给学习带来的革新性变化,特别是在写作上呈现出来的崭新的变化和需求;同时也注意思考作为基础课,该如何吸引学生自觉自愿喜欢它?出版了与课件配套的教材《现代传媒写作基础教程》,在此基础上达成对这门基础课新的认识:
本课程是为传媒人才开设的基础写作课,与普通的基础写作略有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本课程在主要探讨普遍的书面写作规律的同时,旁涉文字的语言符号创作与声音、影像符号创作之间的关联性。广电行业往往侧重声音或者是影像,即视听语言符号的创作,作为一个全面的传媒人才,在掌握普遍的写作基础的同时,如何领会文字的语言符号创作与声音、影像语言符号创作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写作学习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以往我们较少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们做这方面的探讨学习。另一方面,本课程在讲授普遍写作基本原理的同时,也强调与不同传媒专业课程的对接。对于传媒专业人才而言,他们不仅要会写,还要会说,要有敏锐的头脑和出色的艺术体悟能力,这在客观上要求传媒专业的基础写作教学,不仅仅只是站在基础课本学科的视点上进行讲授,更应强调基础课的针对性,强调基础课教师对专业课一定程度上的熟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基础课的优势、价值和意义,作为普遍性的写作原理帮助同学们客观、理性地解剖分析自身的写作状况,总结出富有个人针对性的写作规律,指导实践。
在传大,“写作与语言艺术”一体化的教学实践业已经过了十多年,初始的一体化教学,一是想有别于中学的作文和语言教学内容,并提高写作和语言艺术相结合的教学成效;二是想在艺术类各个专业强调突出文字的语言符号的运用独立的不可代替的重要的文化价值;三是想到了专家学者的箴言,语言学家张寿康先生和王国璋先生都说过类似的话语,对于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语法修辞的教学不与写作教学相结合,必将走向死路。虽然前两部教材——《写作与语言艺术》和《语言艺术与写作》,尚存拼合的痕迹,但是比起高等院校21世纪人文素质教育教材——达仆 贺阳 董小玉 主编的《汉语修养与写作实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9月第1版)来(这部教材仅仅把汉语修养和写作基础分作一二两编撰写),还是有一定发展轨迹可寻,譬如把语言的运用艺术初步渗透到几个写作的重要环节里。到了2006年8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孟伟编著的《现代传媒写作基础教程》以及按其编制的网络教学课件,不难见出近五六年来这写作与语言一体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又有了多方面的发展,在某几个环节出现了融合之势。而这正是这部教材,这个课件与其他院校的写作课程不同的地方,属于特色性的新成果,属于闪光的新亮点。首先,内容的标新立异。从新教材的内容上看比老教材在写作与语言一体化的教学内容 上有所拓宽和深化,原来绪论之中“写作与语言机制”那个模块发展为三节,主题部分更突出了主题表达与语言提炼,其他章节虽然没有在标题上明示出来,但在写作过程、写作行为的不少环节都阐述了与语言艺术相结合的关键所在。尤其“文章修改”则更强调了语言修改的重要作用。总之“教程”突出了语言在写作中的两种工具性: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突出了写作当中语言表达的规范化意义,语言表达的艺术化意义,语言表达的得体性和适境性意义,而且在声音传播和声画传播创作当中仍然注意突出文字的语言符号在表情达意方面的重大价值,这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其次,训练的多种多样。无论写作载体的哪一个模块的教学活动,或者说写作主体论的各个部分,或者说写作行为的整个过程中,都格外强调文字的语言符号系统运用的训练,都十分重视文字的语言符号系统运用的评改。而且通过学生习作的自我和相互修改的教学与训练,要求学生反复阅读和研讨名家的改笔,体悟名家修改文章的甘苦——惨淡经营,一丝不苟,“语不惊人死不休”,从而领悟到好文章是通过文字的语言符号的重新组合和选炼而改出来的。第三,成果的实用有效。使学生终于明白了在视听语言(或曰声画语言)、网络语言大普及的时代,文字的语言符号系统运用的不可代替性,它仍然在各种符号的传播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用文字的语言符号写作将伴随着一个有文化的人的终生。使学生终于明白了运用文字的语言符号写作的能力是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提高体现着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执着地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学生,他的综合素质的水平也提高了,他走向社会以后就能有较快较大的发展。就近效应而言,使学生毕业时学士学位论文的写作,毕业后公务员的“申论”的考试,也能取得满意的成绩。
南广的写作课与语言课的教学整合,无论从授课实践,还是从教材编写,都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向前推进,有所发现,有所发展。
目前,特别需要站在语言学理论新成果的高度,在写作实践与语义学、语用学、语境学、语体学和语言美学理论相结合的问题上,作出进一步的探求。
写作与语义和语用
遵循语法的规范化,或者说句法结构的规范化从事写作活动时,根据语法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要想写出表意恰到好处,效果明确到位的话语,还必须顾及到语义和语用这两个平面的一些法则。
邢福义先生阐述汉语的句法结构特征时说过:“汉语语法重‘意’不重‘形’。形式上框架简明,没有繁多的标记;表意上灵活多样,隐性语法关系十分丰富。”而后他又写道:“以汉语为母语的人都懂得‘你想死我们了’等于‘我们想死你了’,也等于‘你让我们想死了’。这种特殊句法的成立,有其自身的规律,但那是语法研究的专题,可以不说。我们感兴趣的是,这个句子表面上像是主动句,表意上却是被动句或使动句。对话者和我们读者理解起来不仅不困难,反而感到自然而亲切。这是不是表明彼此具有共同的文化心态?是不是表明汉语这种重‘意’不重‘形’的语法,跟汉民族含而不露的文化心态等因素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萧国政、吴振国二位写过《汉语法特点和汉 民族心态》一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从‘汉语语法的意合性和汉人思维的领悟性’、‘汉语语法的简约性和汉人俭朴实用的价值观’、‘汉语语法的灵活性和汉人思维的辩证性’三个方面做了一些论证,也许可以为问题的深入探讨提供一些思路。”①这一论断,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由于汉语语法结构的简明性或者说简约性、简易性,有些看似句法结构的问题,究其实、溯其源却是语义自身或语义组合的不当。因此,写出不通的文句,也就是不合乎语法规范,往往是由于没能搞清楚每一个语词的全部词义和语义,诸如内涵意义、外延意义、社会意义、感情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等等。早年朱德熙先生撰写《现代汉语》语法部分提到“被”字句的一个特点:“从历史上看,‘被’字句所表示的事情对于受事者是不如意或不企望的。例如:我们被人欺负了。(《红楼梦》)老太太也被风吹病了。(《红楼梦》)。史妹妹这样一个人,又被他婶娘硬压着配人了。(《红楼梦》)”②“被”字的这个语义内涵,“被字句”的这种感情色彩意义,至今仍然保持着部分的传统影响力,要是说“我们班里的报纸全被他买光了。”肯定这一行为存在令人不满意之点,比如给查找资料带来了麻烦等。语义学和语用学都进行语言意义的研究,但语义学探讨的是词语和句子本身的静态意义,不去管它在特定语境下的意义或者是言外之大义,而语用学要解决的是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即语言使用中的动态意义。这在写作与语境一节将有更详尽的阐述。下面仅就语言使用过程中或者说在写说行为中必须遵循的几项原则,来讨论语用与写作的关系。
一、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是1967年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在哈佛大学作讲座时提出来的。他认为,语言交流受一定条件的制约,交流的主体为了保证会话顺利进行,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特别是“合作原则”。格莱斯从会话含义角度认为,交际存在话语的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两种,即人们在会话中既可以通过字面意义而获得话语含义,又可获得在特定情况下表达出来的交际者的语用含义。根据格莱斯的这一理论,人们的言语交际总是互相合作的,言者和听者之间存在一种默契和合作,谈话双方都希望能够互相理解,共同配合,以促成言语交际的成功。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包括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合作原则诸准则并非只在交谈时需要遵守,在写作中也同样适用。因为写说的成果是要他人易于接受的,能够理解的,这样传递的信息才有价值,才会得到回应。倘若不遵守合作原则,那预期的交际目的就难以实现。当然文学写作有时故意写的模模糊糊,特意反复地说来说去,那是为了某种题旨情境的需要,为了提升美感价值的需要,不能视为违背合作原则。
二、礼貌原则
关于礼貌问题,语用学家提出了许多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国社会学家高夫曼的面子理论和剑桥大学著名语用学家布朗和莱文森的礼貌理论。高夫曼认为,面子是一个人在交往中按照能被其 ①② 邢福义主编《文化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2页。
北大中文系汉语教研室编 《现代汉语》,商务印书百年个馆1962年4月初版,第187-188页。他人接受的方式有效地为自己确立的正面的社会价值。布朗和莱文森从社会因素角度对礼貌进行了研究,他们在高夫曼基础上将“面子”定义为基本需要,并提出挽救面子理论及礼貌策略。英国学者G.N.Leech 对于人们既然要遵守合作原则,为何又要故意违反合作原则进行了研究,他提出的礼貌语用原则堪称交际礼貌策略的代表,它包括得体、慷慨、赞誉、谦逊、一致和同情六条准则。礼貌原则解释了一些合作原则无法解释的问题。当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发生矛盾时,礼貌原则一般要优先于合作原则。因此,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写说中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应用写作的不少文种,特别突出地注意礼貌原则。香港政府布政司公务员训练处编印的《公文的修辞技巧》中指出:“我们要因应文体需要、读者身份及撰文目的来选择恰当的语气。一般来说,告示、警告或条例性文字的语气较肃穆。但在日常公文中,我们宜采用较温和的语气,顾及读者的感受。因此语气不宜过分强硬,措词也不宜激烈。”温和的语气和顾及读者的感受准则决定着香港特区政府常用中文公文语用中同一手段选择的标准,亦使之显示出不同于一般中文公文语用要求的独特的语言风格。这正是礼貌原则在香港特区政府常用中文公文中的生动体现。就是在一般的写说活动中,有些需要使人易于接受,易于作出积极反映的话语,不用陈述句、祈使句:“这杯冷饮准是你给喝了。”“拿杆油笔来给我使使。”而用疑问句的形式:“这杯冷饮谁给喝了?”“拿杆油笔来给我使使好吗(或‘可以吗’)?”如此道来显得彬彬有礼,尊重他人,能赢得好感,能收到善意的呼应。西方的家长批评孩子尤其注意尊重、平等和礼貌,决不用肯定式的陈述句:“这块蛋糕准是你给偷着吃了。”而是用疑问句:“这块蛋糕谁给吃了?”启发孩子自己主动地承认。中国是礼仪之邦,古人采用的许多谦词、称谓都是写说活动中讲究礼貌原则的体现,这是现代写作中需要继承的优良传统。
三、经济原则
经济原则也称省力原则。美国哈佛大学George Kingsley Zipf是第一位明确提出省力原则的学者。他发现“语言中的短词很明显地比长词更受到人们的欢迎”,他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角度对最经济或最省力和最费力进行了辨析。他指出,只有这两种力量必须协调并达到平衡,才能实现真正的“经济”和“省力”。继Zipf之后,法国语言学家A.Martinet在其代表作《语言演变的经济原则》中提出了语言演变的经济原则。他将“省力原则”和“交际需要”相结合概括为,一方面写说者需要传达自己的信息、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另一方面他又要尽可能少地付出脑力、心力和体力,从而做到“最省力”。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基于会话含义理论提出了支持性原则,既“若无必要,不应该增加涵义”,与Zipf的“省力原则”和Martinet的“经济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美国语用学家Laurence Horn将“省力原则”融入语用学研究,提出了Q原则(数量原则)和R原则(关系原则),既基于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利益的“省力原则”,两个原则互为条件,缺一不可。这个“省力原则”对于应用文体至关重要,也就是常说的行文需简明扼要,宁短勿长,宁省勿繁。应用语言表达的关键是准确和鲜明,大可不必以多用形容词和滥用修辞格之类来追求生动。但对于文学文体来说语言表达的简与繁,则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简洁是创作者千锤 百炼的艺术成果,繁丰的风格也不失为创造者美的追求。这里对于省力和费力需要有辩证统一的认识观。
写作与语境
写作所涉及到的语境因素复杂多样,我们主要从文章的上下文、作者主观因素和社会文化背景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上下文语境
语言的使用总是先由小的语言单位组合成大的语言单位,先由词组合成短语,再由短语组合成段落、篇章,相对于已经成篇的作品来说,每一个语言单位都处在这样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之中,也会受制于语篇的上下文。刘勰《文心雕龙·章句》:“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语言单位有语音、语义和语法三个方面,所以,又有人把上下文语境分为语音的上下文、语义的上下文和语法的上下文三个层面,分别表示语言单位和上下文在语音、语义、语法方面的联系。
(一)语音的上下文语境
汉语的音变现象,就是指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静态的音位由于受到前后语音环境的影响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如“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增音”、“合音”等。常见的“上声”、“去声”,“一”、“不”的变调,句末语气词“啊”的音变等,都是由于在语流中,受到前后语音环境的影响而引发的音变现象。按照索绪尔的观点,语言符号之间的音义关系是任意的。但语言的使用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不管是写出来还是读出来都追求一种美感。老舍曾说过:“一注意到字音的安排,也就必然涉及字眼儿的选择,字虽同义,而声音不同,我们就须选用那个音义俱美的。”所以有人认为“语音不仅是语义的载体,而且能增加美感。”①汉语的一些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本身就充满节奏和音乐的美感,利用词语的发音所形成的押韵和修辞格更是数不胜数,这些如能在写作时恰当使用,可以收到赏心悦目的效果。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双声、叠韵,尤其是叠音词的使用已被人们广为赞叹: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旳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旳舞女旳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旳,有羞涩地打着朵儿旳;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后文还使用了密密、脉脉、静静、薄薄、淡淡、参差、斑驳、弯弯、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阴阴、隐隐约约等词语。既达到了写景抒情的完美统一,又使语言在形式和节奏上整齐和谐。现代的很多 ① 史秀菊《语境与言语得体性研究》,语文出版社 2004年8月,第43页。歌词也都充分注意并利用汉语的这一特点,如《千里之外》歌词“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使歌词更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二)语义的上下文语境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已成为理解语言的一大原则。维特根斯坦说:“一个词的意义是它在语言中的使用。”这说明语义的理解把握是不能离开语言环境的。汉语中还存在一定量的多音字、同音字、多义字,多音多义字等,这些多音字字音的确定,同音字字形和词性的确定,多义字字意的确定,多音多义字字形和字意的确定都依赖于特定的前后语及上下文语境。如“和”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读音不同,意义也有差别:
我和你——hé .随声附和——hè .和面——huó .和药——huò .(打麻将时)和了——hú .“和”字读音和词义的确定没有前后语言环境是很难做到的。又如“打”,这个词的义项现代汉语里就给出了二十多个,具体表示哪种含义,没有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是很难断定的。这里简单举例如下:
打烧饼——表示制造(食品、器物).打毛衣——表示编织 .打官司——表示发生与人交涉的行为 .打个问号——表示涂、画 .打伞/打灯笼——举、提的意思 ..打电话——发出的意思 .打排球——玩、做游戏 .打草稿——定出 .
①打游击——从事、做的意思 .下面这则例子也体现了语境对语义的影响和制约: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特别报道了中国广播艺术团去四川灾区演出的内容。冯巩在节目的最后用“阳光”一词概括了灾区之行,随后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辆载着演出人员的汽车正在灾区山路上行驶,一相声演员旁边坐着一位漂亮姑娘,汽车拐弯时,姑娘一不留神倒向相声演员,于是那位相声演员美滋滋地说:“拐弯好啊,拐弯的地方有阳光!”如果抛开说话的背景,这句话有点难以理解。但结合说话人的语境,这句话就 ①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1991年,第190页。有了双重含义,“阳光”一词可以实指,也可喻指漂亮姑娘向自己倒过来这件事。一语双关,且充满幽默色彩。冯巩再拿到节目里,作为总结灾区之行的所见所闻,这句话又增加了一层含义,用“拐弯”来指代四川经历了地震这个意外灾难,就像正常的发展路途中的曲折、拐角,“阳光”既可以指四川人民的坚强不屈,也可指中华民族的友爱、互助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拐弯的地方有阳光!”看上去意思不通的一句话,在汽车里说和在节目里说都别有一番滋味,都超出了语句本身的意义,内涵都变得丰富了。这个例子既显示了演员的幽默风趣、运用语言的机智灵活,也显示出只有结合语境,语意才能明确具体、含义丰富,也才能显现出艺术的光彩。
(三)语法的上下文语境
语法的上下文对特定语言单位性质、意义、关系的确定也有一定的关联。有些兼类词或活用词,没有具体的语言环境,很难断定该词的词性和词义。比如“跟”这个词,它可以充当连词、介词和动词等,但在下面的三句话中,词性变得单一了:
他跟女儿都不在家。——连词,和的意思 .你刚才跟谁聊天呢?——介词,同的意思 .你走得再快,我也跟得上。——动词,追随的意思 .她与原来的丈夫离了婚,后来又跟了一个外乡人。——动词,嫁给的意思 .如果没有上下文的帮助,“跟”的语法意义很难明确。即使后两例中同为动词的情况下,词义也有不同,这都要依靠上下文语境。
另外,语言运用的歧义、多义、模糊和词不达义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能结合写说的语言环境,致使语言在理解和表达时出现了问题,让接受一方误解或难以理解。如:“鸡不吃了”这句话指“鸡不吃食了”,还是“人不吃鸡肉了”,没有上下文语境是很难搞清楚的。这样的例子在口语交际和书面语交际中比比皆是,写作时为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就要时刻注意语言的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境。
(四)词语、句式的选择,文章结构布局的安排,写作技法、修辞方式的运用等也要适应文章的上下文
“上下文是书面语言的重要语言环境”①,因此,为了语言表达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词语、句式的选择和搭配,要适应语境,就要考虑上下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在这里,作者采用拟人手法,选择了“鹰击”、“鱼翔”等非常规搭配,而没采用“鹰飞”、“鹰翔”和“鱼游”、“鱼动”等常规搭配,这也是为了实现“竞自由”才把“击”和“翔”“活而巧”地用在各自最适应的句子框架之中。又如:
大家都从此没有话,好象两段呆木头。(鲁迅《出关》). ① 张炼强 《写作和语言表达》,新华出版社 1989年9月,第181页。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前一例中的“段”在初稿里原本用的是“块”,按说“段”和“块”对于木头来说都可以用,“段”突出了长的形状,而“块”字则让人对于木头的形状的理解多种多样,考虑到后文的“木头”是形容老子和孔子这两个人的体态的,二者比较,当然“段”字更适合语境,更恰切。后一例中两个“思想”前后照应,突出了马克思这一伟大思想家逝世这一事实,如果把“停止思想”换成“停止心跳”或“停止呼吸”就不能很好地突出这一点。
句式的选择和衔接也要适应“上下文”语境,吕叔湘先生谈到过这样一个例子:“广场东边是历史博物馆,广场西边是人民大会堂,广场中央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采用每一句以方位词语打头的复句说明,则次序井然,衔接自然,语气也顺畅;如果说成“历史博物馆在广场东边,人民大会堂在广场西边,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广场中央”,则由于说明的视点不统一,显得次序不分明,语意不连贯,语气也不顺畅。由此可见,文章的“上下文”或“前言后语”对句子选用起着有形的形式影响,无形的语义制约。
具体的写作实践中,词语和句子的选用要适应上下文,篇章结构的安排也要适应上下文。层次和段落的划分既要考虑到意思的相对完整,又要考虑与上下文的联系与统一;层次安排的顺序、文章的线索要贯穿始终,不能随意更改,否则影响文章整体的脉络和顺序;过渡与照应的安排更是因为上下文的关系,使文章内容从整体上更为严密紧凑,转换更为自然。
此外,写作技法,如正反、隐现、动静、断续、抑扬、张驰、藏露、虚实、悬念、铺垫等等,没有前后文的比较与对照,相互映衬,也难以形成。修辞方式的形成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于一些词语和句式高度适应上下文的结果。如借代、拈连、仿词、顶真、回环、反复、排比、层递、对偶、双关、对比、映衬、设问等等,几乎绝大部分修辞方式都与上下文语境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写作者主观语境
写作是一种运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信息传播的实践活动。它是写作者与外界交流的手段,表达的是作者的思想、认识、观点,字里行间传达的是作者的态度、感情,另外,写作者固有的语言习惯、独特的写作心境、明确的写作意图,不同的性格、职业、性别、身份、经历、处境,以及作者对作品中的人、事、物的情感态度等,所有这些都将成为写作语言选择和使用的一个外部环境。不少作家都会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创作特点,一个作家有时也分不同的创作阶段,文学史上又有许多的创作流派,风格相同或同一派别的作品在语言运用方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成为一种大的语言环境。
另外,作者的心境和感情也会在言语上表现出来,例如:
女作家李玲修在好多年前送我一盆君子兰,我把它供在桌前的窗台上。(冰心《浅说君子.兰》)潘月亭——一块庞然大物,裹着一身绸缎。(曹禺《日出》).前例中的“供”字可以说别出心裁,“供”《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把香烛等放在神佛或先辈的像(或牌位)前面表示敬奉”。①作者在这里用一个“供”字,既表现了对名花的无比珍爱,又表达了对友谊的无限珍惜。如果换成一般意义的“放、搁、置、摆”等,情感意味则荡然无存,与作者的这份心境也不相协调。后一例中的“裹”,既写出了潘月亭肥胖的身躯把一身绸缎绷得紧紧的这样一种状态,又传达出写作者对潘月亭的厌恶、鄙夷的感情,用词非常准确贴切。此外,在赵树理小说《登记》中,也有一个精彩的片段,写民事主任对艾艾的两次截然相反的评价:
主任对艾艾,确实有两种正相反的估价:有一次,他看见艾艾跟小晚拉手,他自言自语说:“坏透了!跟年轻时候的小飞蛾一个样!”又一次,他在他姐姐家里给他的外甥提亲提到了艾艾名下,他姐姐说:“不知道闺女怎么样?”他说:“好闺女!跟年轻时候的小飞蛾一个样!” 这两种评价,在他自己看起来并不矛盾:说“好”是指她长得好,说“坏”是指她的行为坏--他以为世界上的男人接近女人就不是坏透了的行为。
这段话非常有意思,针对同一个人,同样的一句话,却是一个好,一个坏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结合上下文语境,我们知道,民事主任说艾艾“坏透了”是指艾艾与母亲小飞蛾年轻时一样搞自由恋爱;而认为艾艾是“好闺女”,是指艾艾长得与母亲小飞蛾年轻时候一样漂亮。两种含义完全是由于上下文语境不同所造成的。而作者赵树理正是要描写一位满脑子都充满封建思想又带点自私心理的民事主任,这样一个塑造人物的目标,是作者选用这样的一段话来描写民事主任的初衷,也就是语言选用的背景。
三、社会文化语境
不同的国家、民族,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或风俗习惯,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等等,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人们的交际,影响着人们对语言的使用,人们也必须在交际时与这些因素的特点与要求相适应。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又一个语言使用的环境——社会文化语境。社会文化语境更为复杂,它涵盖面广,而且几乎无处不在。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有着不同的语言特征和语言习惯,在交际时注意到这些差异,使用语言时就不易出错,反过来就容易导致交际的失败。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语言和方言中使用不同的语言符号表示,不同事物可能在不同语言中用同一语言符号表示。中西方文化不同、语言习惯也不同,如大家熟知的中西方对待亲属称谓的差异,对待“狗”的不同态度,还有如遇到“打喷嚏”,中国人会开玩笑地说“有人想你了”、“有人埋怨你”、“有人骂你了”等,英国和美国人则会说“上帝保佑你”。即使在同一文化圈子里,用语也会有不同,如“米”和“饭”在中国的南方和北方具体所指有很大不同。北方大部分地区盛产小麦,“饭”在北方主要是小麦制 ①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389页。品,是面食,“米”在北方的多数地方专指大米;南方盛产稻米,所以“饭”在南方就指“米”、“米饭”的意思。
不同的历史时期语言不同,这在写作中也要特别注意。老舍先生举过这样一个例子:“田汉同志的《文成公主》,忽然戏里有个老太婆说了句:‘吆,你瞧!’‘吆,你瞧!’这是现代北京老大娘的口气,怎么由唐朝的妇女说出来呢?!”剧中人的话语与时代、地点和人物身份都不相宜。因而写作者必须熟悉和服从语境:“写作的人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熟悉社会各阶层的语言,才能按时间、地点、人物的思想感情,找出那么一个字,一句话。”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社会和网络社会的发达,大量新的词语产生了,尤其是网络写作和网络词语的运用,这为写作语言提供了新的语境,新的可供选择的范围。如何既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又不违背传统语言规范,这仍然是写作者需要关注的话题。
写作与语体
王德春发表《论语体》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语体理论可以指导编选教材和改进教学方法,更有效地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不同语体既然反映了使用语言的不同特点,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就要有区别地对待。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不能科学分析和讲解各种语体的使用语言的特色。”黎运汉指出:“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原有的语文知识教学的阶段,必须借鉴世界先进国家的语文教学经验,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是适应各种形式的社会交际需要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要提高这样的能力,就必须加强语体教学,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各种语体。要搞好语体教学,必须利用语体的研究成果。”
在过去多年的写作教学中,由于继承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模式,往往特别强调技能的掌握,以为学生只要分清并掌握一些文种的构成要素和结构模式,就能写出各种文章,但结果总不能令人满意。以应用文写作为例,经过一个学期几十个学时的学习,到头来可能没有几个学生会写几种简单的应用文;能写得像点样子的,也是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少数人可能连请假条、求职信都不会写,这就给学生造成这样一种误解:大学写作课是中学语文的重复,可学可不学。
以写求职信为例,如果告诉学生这是书信的格式,但与普通书信有区别;然后具体讲讲应聘信的构成要素、结构模式,或以例文加以分析,一般学生都能懂。但给他们一份招聘启事,要求写一份求职信,结果很少有写得令人满意的。若拿去应聘,恐怕绝大多数要被淘汰。其病症主要不在格式上,而主要是内容空洞,没有条理,措词不当,用语不得体;即使内容充实,条理清晰,语言方面也存在问题。例如有位摄影专业的同学写一封求职信,应聘电视台的摄影师,表达了自己的求职意向,显示了自己的能力,语言方面却存在问题,每句话几乎都以“我”开头,句式也没有变化。这既反映了其写作水平,也说明他不懂得事务语体的特点,不知如何介绍自己、如何措辞用语所致。这需要下苦功夫坚持结合文体写作的语言运用训练,否则,语言关就会成为写好应用文的最大障碍。这是因为文体格式是直观可见的,是可以套用的,这是技能;而某一文体的比较稳定的语言运用规律,即形成功能语体的特征,则不是简单套用就可以掌握得了的,这里需要一定的经过训练培养的能力。正如有人所说,技能容易掌握而能力难以提高。诸如生产生活中的各种技能,即使如计算机操作这么复杂的技能,人们都可以很快学到手;而观察、思维、想象等等看不见摸不着的能力,则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习得。这更进一步说明要写好专业性强的文章,就要研究它的语体,写作教学必须重视语体训练。在传媒院校中的大学写作还应着重培养他们的广播电视语体意识并训练他们写出符合语体特征的文本,如电视节目解说词、电视剧本、电视新闻等等。
在文体和语体两大文章要素中,语体是活跃因素,而文体则相对较稳定。传媒类院校的写作总是结合一定的社会问题,其语言体系自然要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需要和用语习惯,并能反映出社会现实问题和写作者的目的意图,其措辞用语不能与社会时代脱节。
语言是社会生活中的活跃因素,词汇最能反映出时代的变化发展。2005年7月推出的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在2002年增补的基础上,新增了4OOO多个词条,同时淘汰了不合时代要求的陈旧词语2000余条,净增新词2000多条。直到2005年4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与原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公报中出现的新词“体认”、“愿景”也予以收录①。词汇的发展变化,应用写作绝对不可置之不理。语体不断发展变化,要反映社会实际问题的大学写作同样要随之变化,与时俱进。因此,大学写作教学必须关注社会发展和语言变化,研究语体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语体的含义及分类
语体“就是语言的语境偏离之后而形成的一种模式,或者说是语境变体,是语言零度形式在语境的影响和制约之下而产生的偏离形式,是相对稳定的一系列区别性特征所构成的系统。”②因此语体也可以说是语言因素语境的一部分内容,但是语体,特别是文艺语体的恰切选用对于增强语言艺术化的表现力颇具重大价值,有加以强调突出的必要,所以拿出来单独进行讨论。语体的划分,高校通用《现代汉语》教材的分法,先一分为二: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而后把口语语体的下位语体分作谈话语体、演讲语体和辩论语体,把书面语体的下位语体分为应用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和文艺语体。
老舍曾举例说:“要写一篇会务报告,我们就用清浅明确的文字;要写一篇浪漫的小说,就用极带感情的文字。我们的文字是与文体相配备的。”这是语言选用适应文体的总的原则要求。比如说某节目主持人像个新闻播音员,这里或许副语言即态势语言不相谐,但更多的情况还是有声语言的书卷气浓度过高,失去了亲切活泼的风味。老舍先生还对于文艺分语体,像喜剧、悲剧、儿童剧、曲剧、快板、相声、鼓词、评书、戏曲等的语言特质,做出了高度准确的概括。他讲到喜剧语言的特点:“喜剧语言的漂亮并不靠找来些俏皮话与歇后语。这种现成话用多了,足以使人感到庸俗。①② 赵唯展,陈琳文《现代汉语词曲>增加6OO0条词汇.竞报,2OO5,07,27。
王希杰 著《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第464页。我们须由人物的性格的发展中创造出极富机智、使人惊喜的词句来。喜剧的语言应当接近讽刺诗,处处泼辣生动。”可是当今广播电视里的某些喜剧语言,包括喜剧小品、相声等,就缺乏让人惊喜的机智,让人赞赏的泼辣生动,而是老舍先生反对的那一类:“最忌低级趣味!为要逗笑,稍不留神,即趋下流。我们今天的喜剧应负有提高语言之责。风趣不是诟骂,逗笑不可一泄无余,失去含蓄。幽默不是乱开玩笑,讽刺也不是对人身的挖苦。”对优秀评书演员的语言引人入胜之处,他说的相当具体:“把书中的每一细节都描绘得极其细腻生动,而且喜欢旁征博引,离开正题说些闲文。„„是不是因为人们热爱生活呢?大概是!武松走到一个山村,或进了一座酒楼,听众就希望看见山村或酒楼的全貌。因此,评书演员的生活知识必须极为丰富,上自绸缎,下至葱蒜,无所不知,说得头头是道。”广播电视里的评书节目,有的受欢迎,大约就是如此,话语生活气息浓郁,创造性强,细腻生动,饶有趣味,说得头头是道。而如果照着一本小说“宣科”,尽管这也是部优秀作品,但在听者看来,还不如自己读呢。掌握自己专业的文体(或语体)的语言特殊性,并能做出极富创造性的发挥,是成为这方面专业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简言之,量体裁衣。作为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掌握广播电视语体的语言特殊性,也显得更为重要。
二、广播电视语体的定位
至于广播电视语体的归类问题,林焘先生认为可定位规范化口语语体,陈建民先生则提出定位为普通话口语语体,因为普通话和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概念有相同的内涵和外延,所以林、陈两先生的定位是一致的。这里把广播电视语体划为口语语体的一个分语体,来讨论提高语言艺术水平的途径。
文艺语体和广播电视语体有个相同特色,住的都是深宅大院,几乎允许任何一种语体偏安一隅,于是不少学者觉得它们不是一个独立的语体,而是综合语体、中间语体抑或交叉语体。在功能修辞学或语体学的研究历史上,对于文艺各类形态的语言运用整体性的研究结果,到底是综合还是独立的语体之争持续了很长时间,最后还是文艺语体的独立性得到了首肯。因为文艺语体的语言以形象化和感情化为其主要特征,这是有别于其它语体的本质特征。其它语体的渗入是为着使作品的艺术真实的天地更加宽阔,更像生活一样的丰富多彩。这只能是增强了写作者对生活的爱憎褒贬之情,令生活场景的形象相映生辉。当然,有时其它语体渗透,会导致语言风格的对比和反差,而产生讥讽和幽默的美感。再者文艺语体给予语言变异艺术最大的空间,它特别喜欢收容那些偏离形式逻辑规律的话,偏离通常语义的话,偏离词语语法性质的话,偏离句法结构规则的话,“旨在冲破常规语言的这种局限,创造一种以感知而不是告知为其主要功能的艺术语言,以之启发和激活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并把这种联想和想象引向预测中的最佳效果。这样,读者就可以领会到语义信息所蕴含的其他信息,即所谓‘言外之意’。”① 这些是文艺语体整体性的本质特征,也是其获得独立性的充 ① 叶国泉 罗康宁 著 《语言变异艺术》,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第18页。足理据。因此要想写好文艺体式的文本,首先要抓好感情性、形象性语言的运用,列夫·托尔斯泰说的对:“在自己内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①
对于广播电视语体,书写广播电视节目文本的编者可能会产生一种感觉,似乎它囊括了各式各样的语体,但是莫要忘记,这些节目文本有着一个不能忽视的共性,即这是用嘴说的语言符号,这是用耳听的语言符号,所以叶圣陶先生对当年广播语言提的要求是一要上口二要入耳,今天对电视语言的要求恐怕也不能例外。“上口入耳”这既是对广播电视语言的运用符合得体性原则的整体性、根本性的要求,也是广播电视语体能够区别于其它语体的总体特征。节目主持人的谈话类、解说类节目自不待言,就是书面语言倾向最显著的新闻类节目,近年来也有巨大的变化,说新闻、新闻评论、新闻调查、人物访谈、焦点访谈等等都是说话的口吻。就连新闻播音节目,除了那些报告、文件、法规、社论等一字不可易的文稿以外,其它的各种新闻信息都要由编辑修改得口语化一些,好易于播音员用嘴传送,好易于人们听得清。广播电视语体定位于规范化的口语语体,那就不能像聊天一样的随意性很强的谈话语体,它就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它就要经过必不可少的提炼加工程序,它就要出口成章有一定的主题内容。但这里规范化的要求与书面语有所不同,比如它要多用活在人民大众口头上的生动活泼的词语,多用语气词和感叹词,多用短句、省略句和为着强调某种语意的倒装句,总之,它的语言滋养的来源多在民间,至少也要民间和书本并重。鲁迅曾经谈过他在创作时如何提炼白话:“现在只好采说书而去其油滑,听闲谈而去其散漫,博取民众的口语而存其大家能懂的字句,成为四不象的白话。这白话得是活的,活的缘故,就因为有些是从活的民众的口头取来,有些是要从此注入活的民众里面去。”②在此“存其大家能懂的字句”,其反面指的是方言的词语和句法不宜采用,因为大家不能懂。另外“大家能懂”是不是可以从更深广的意味理解叶老提出的“上口入耳”,“上口”不只是语流的发音不拗口,还要说自己能懂的话,这样说起来才利落流畅;“入耳”不只是听起来语流的音响好听,还要能使受众一听就懂。所以广播电视语言的艺术化和美感价值就要从通俗易懂上来求得。老舍先生说过:“我写小说也就更要求与口语相合,把修辞看成怎样能从最通俗的浅近的词汇去描写,而不是找些漂亮文雅的字来漆饰。用字如此,句子也力求自然,在自然中求其悦耳生动。”语言艺术大师写小说尚且如此,更何况准备诉诸于口说和听觉的广播电视节目的文本写作呢?
那么由于广播电视语体定位于规范化的口语语体,而必须从事“上口入耳”的通俗易懂的写说活动,这样真能建构语言艺术化的境界吗?著名散文家秦牧的话给人以肯定的答案:“平易流畅,①②
③ 转引自 段宝林编 《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1980年9月第1版,第516页。
《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384页。③ 《老舍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2月第1版,第208-209页。通俗自然的文字,终究是最能博得千千万万人的喜爱的。从历史发展各方面的情况来看,都是这样。这样的文字能够写出很有深度、文采灿烂的作品吗?完全能够。历代卓越作家的作品固然为我们树立了无数的典范,就是一些出类拔萃的民歌,也留给我们精彩的榜样。”①文学创作尚且如此,广播电视文本的写作沿着这样的路子走下去,定能造就口语规范化和艺术化相结合的美感境界。
三、写作教学中语体意识的渗透的建议
为改变学生的“语体障碍”,就要培养学生的语体意识。所谓“语体意识即语体自觉,指人们在语用中能够按照语境的需要选择适应该语境的语体进行交际的能力而言。这种能力集中体现在能确认进入交际的社会行为系统的性质和类别;识别交际语境的正式程度;辨认与判定交际参与者各方制约语用的参数等级”。“选择适应语境需要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手段体系进行交流;并能随着交际进程中话题、角色、参与者的变换,而进行语体转换”。
把握语体特点,正确选用与之相适应的语言材料。以往的文学分类法(将文学作品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和文章分类法(把文章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都只从文体的意义上来分析理解课文,常常出现分析不透彻、理解不贴切现象,如同是议论文章,用口语语体写的领导讲话和用书面语体写的文艺评论或者杂文,其教学内容是不一样的,但我们都按照议论文的规律来理解它的语言、结构、手法,这显然是不对的。同样,把充满口语色彩的抒情散文按一般记叙文来教来学也是不对的。重文章结构分析,而不重语言运用理解,就很难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了解各类语体选用语言材料的特点和规律,把握语言环境和语言运用的关系,是开展语体教学的关键所在。只有掌握了各类语体的特点,适应不同的交际对象、目的、内容、环境等的需要,灵活运用,才能收到最佳的表达效果。如艺术语体多用双声、叠韵、迭音等具有音响效果的词,多用描述性的带感情的词语来加强感染力;句式灵活,祈使句、感叹句、疑问句多;隐含意义丰富,多用修辞手法。而事务语体用词规范、严格,有一定数量的专门用语,一般重在形式,内涵单一;句式上程式化,不要求突出个性;很少用修辞手法。对语体选用语言材料的认识不清,不考虑语体的适用语境,必定会产生失误的表达。
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及提高不同于中学,因为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写作基础和相应的专业知识,思维活跃,不适合再给一些所谓的“模式”,剧本可以抒情,可以描写、也可以议论,只要语言能做到符合语体特征,就能恰当地表现主题。这样写作者创作的作品不会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也不再是只有公语化的语言,而是有一定的私密性,进而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鼓励学生根据广播电视语体的特点进行创作。广播电视语言的运用还“处在有序变异的动态”②之中,它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的,新的栏目、新的形式不断涌现,新的问题也不断产生。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情况,我们面前没有一条现成的路可以走,没有现成的框架可以套,只有立足于广播 ①② 《语林采英》,花城出版社,1983年2月第1版,第56页。
吴为章《广播电视话语研究选集》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7年 9月第一版 电视言语实际,借鉴其他学科先进的研究方法,对广播电视言语成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分析,才能更深入地认识广播电视语体。
写作与语言美
不论什么样的文体写作,都要以语言为物质材料,构成一个内容与语言和谐统一的样式。不论怎样深刻的内容,怎样丰富的感情,都要以语言为传播的媒介,使读者可以理解、可以接收,或者引起共鸣。问题是怎样的语言才能担此重任呢?很明显,干瘪无力的语言不行,艰涩乏味的语言不行,因为这样的语言,不能顺畅地表达情意,不能给人以新的刺激,也就不能给人以新的美感。看来,当内容确定之后,当表现方法选定之后,语言的运用就决定了写作的成败。
高尔基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那么,其他的文章样式,是否也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呢?写作和阅读的实践证明,任何文体的写作,语言的艺术性是不可或缺的。作者要把自己的思想观点,情绪感悟充分地表达出来,不能不考虑运用语言的方法和技巧,不能不选择或组织富有美感特质的语言,以期达到理想的效果。而读者,在理解文章中的人、事、情、理的时候,也企盼着借助艺术的语言,来明晓事理,激发感情,从而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写作,包括文艺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和应用语体等,范围比较广泛的写作活动。那么,如何使道理表达得清晰有力,人事抒写得生动活泼,景物描写得绘声绘色,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从而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就需要我们用丰富的词汇,构造出富有艺术性的语言。富有艺术性的语言,具有多种美的特质,能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具体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一、准确美
所谓准确美,是指词与词组合起来所表达的意思,既符合客观事物的实际,又符合主观的思想感情的实际。这是运用语言的基本要求,也是一切语言美感价值的基础。
作者只有用准确的语言,才能把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传达给对方,而读者尽管理解能力不同、欣赏水平不同,也必须以准确的语言为媒介、为向导来理解、来思索,从而来接受作者所写的内容及所抒发的情感。假如语言表达不准确,无论用什么样的表达方法和技巧,作者与读者之间,也是无法沟通的。所以,古今中外的语言大师们,对于准确性都是极为重视,而且要求极高的。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在艺术作品里,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即既不能加一个字,也不能减一个字,还不能因改动一个字而使作品遭到损坏的情况下,思想才算表达出来了。”(《俄罗斯古典作家论》下册)如此高度准确的语言,是作者孜孜不倦地追求的,也是读者喜闻乐见的。
(一)准确性的具体体现。
1、表意确切无误
表意确切无误,是说叙事状物、说理抒情时,遣词造句恰如其分。比如杨朔的《雪浪花》里有 一句话,“我不禁惊疑地说:‘你有七十了么?身板骨还是挺硬朗。’”原稿用“半信半疑”,其语意重点在于“疑”,这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定稿改为“不禁惊疑”,语意重点在一个“惊”字上,于是“赞叹”、“敬重”之情,随之一泻而出,这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
2、写人符合性格
一般说,描绘人物的语言和人物自己的言语,都应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既符合其独有的性格特征,又符合其多层次的性格特征,这样的语言才是准确的。
成功的人物形象,都有其独有的性格特征。但在不同的、尤其在复杂的情境中,人物的性格会显出多重性。例如武松打虎的描写,是精彩的,其实打虎前后的描写,同样精彩。武松并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看到告示,想回店里来,又怕别人笑他不是好汉;看到老虎,那十八碗酒“都作冷汗出了”,迫不得已才与老虎搏斗。打虎后,“手足都酥软了”,“哪里提得动”,“一步步挨下岗子”;当看到猎人扮的老虎时,大叫一声,“唉呀,今番我罢了!”
这些描绘,似乎破坏了武松性格的统一性,其实不然,正如金圣叹所说:“皆是写极骇人之事,乃尽用极尽人之笔。”他是人,不是神,所以人们才为他提心吊胆;但他又完成了一般人无法完成的徒手打虎的壮举,于是,成为人们崇拜的偶像。正是这样的语言,刻画了一个有血有肉、感人至深的英雄形象。
3、色彩褒贬分明
准确性还体现在恰当选择词语的色彩。词语的色彩,分为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这里谈的是感情色彩。所谓感情色彩,是指词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倾向或事物的某种情调——肯定的或否定的,俗称褒义或贬义。色彩选择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语意表达得准确与否。因此,在语言艺术的领域里,不仅要追求色彩的鲜明性,还要讲求色彩的灵活性,以及营造色彩的临时性。
(二)通向准确美的途径:
1、认识表现对象
文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反映,而认识的程度,往往制约着表意准确的程度,从表意不确切的现象来看,许多是由于对表现对象不认识或认识不全面、不深刻造成的。那么,欲求准确,必先认识表现对象。
首先,理性认识,就是将表现对象的性质、状态和发展变化的前因后果,有一个透彻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否则,遣词造句就失去了依据。
其次,情感把握,其难度是相当大的。“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思想感情的萌动,千头万绪,而刘勰又说,“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同上)这就提出一个情感、想象、语言三者难以切合,而又如何使之切合的难题。简而言之,就是准确把握情感,巧妙遣词造句。比如王安石改定一个“绿”字的过程,贾岛“推敲”的故事,表面上看,是字词的选择更换,推其源,乃是诗人多种美感的复叠与交织的过程,是意境美的凝聚与 升华的过程。审美情感一定,“绿”字、“敲”字便呼之即出了。
2、选准描写角度
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形态和方式,在一定条件下,又会发生变化,显现出不同的属性特征。如果要表现它,不可能面面俱到,须根据主旨的需求,确定一个角度,或叫做视角、视点下笔,以期取得“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作家都懂得角度对语言运用的制约性,所以从不忽视依据角度斟酌词语,组织语言。例如胡思升的特写《开庭之日》,新颖的角度,精当的语言,厚重的意蕴,感人的力量,在同类作品中,高出一筹。再如《祝福》里,祥林嫂死后,不同人的不同反映所使用的语言,《孔乙己》结尾一句话里,“大约”与“的确”的绾结,都是在角度的制约下,构成的妙语佳句。
3、认真推敲词句
认识了表现对象,选对了描写角度,仍然未必能够达到准确的境地。因为,这一切,最终都要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来完成。那么,对所用词语和所造句子认真推敲斟酌,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换句话说,还必须在词义的辨析和句子的结构方面,下一番苦功夫。
第一、正确理解词义。就是说,对所选用的每一个词的意义,适用范围,搭配对象以及感情色彩等,有个透彻的了解。这样才有可能构成一个表意确切的语句。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恰当地选择和巧妙地组合。做到了“恰当”与“巧妙”,准确的语言,便带上特殊的艺术魅力。
第二、造句力避歧义。有歧义的句子,不能表达一个清晰确切的意思,只能给语言交际带来障碍。为避免歧义,首先要了解造成歧义的原因。一是由词语的多义性造成的,二是由句子结构的多样性造成的。那么,只有精当地选准词义,组合成只有一套结构形式的句子,才能避免歧义,准确地表情达意。
二、形象美
富有形象美的语言,可将表现对象的形态、色彩、声音、动作等特征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来,即使抽象的意思,也力求采用各种修辞手段,将其具体化、形象化,让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在品味体验中,诱发情思。
(一)语言形象美的构成
1、摹拟法
为了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往往用拟声、摹色、摹状等手法,把事物在特定环境下的样子,描绘出来,给人以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的真实感。
写作中运用摹拟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仔细观察,积累经验。第二、服从主旨,反复推敲。第三、发挥想象,化无为有。
2、具象法 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以实写虚。即选用富有形象性的词语,或采用某些修辞手段,使抽象的意思,外化为具体的、可感的物象。二是,使弱强化。有时,叙事写人,状物抒情,所用语言并非没有形象性,只是不够鲜明、不够生动、或者没有特色而已。这时,可采用一些语言手段,使之形象性更为鲜明突出,别具特色,于是,较弱的形象性便强化起来。
(二)语言形象美的文学功用
1、绘声绘色
事物的名称是抽象的,如果把他的声、色、状、味等属性特征摹拟抒写出来,其形象会表现得异常突出、异常鲜明。
2、寄寓情思
作者表达情感思想的方法有许多,利用形象的语言寄寓情思,就是其中之一。当作者用摹拟或具象的方法形容描绘时,都不是干巴巴的,而是把对表现对象的态度,肯定的或否定的情感倾向,都渗透于描绘之中了。
3、烘托气氛
气氛,总是借助人与人的关系和有关的物象表现出来。一般说,作者是不宜直接告诉读者所描写的是何种气氛的,而是让读者感受到所描写的是何种气氛。用模拟和具象之法所构造的形象语言,便有烘托渲染气氛的功能。孙犁的《荷花淀》和管桦的《小英雄雨来》里,就有这样的范例。
4、辅助论证
论证的过程,并不排斥语言的形象性。尤其对事实论据、典故论据等的表述上,需要形象生动的语言,以增强其感染力,从而强化论证的说服力。毛泽东的在《矛盾论》里论证内外因的关系时,在《整顿党的作风》里论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目的时,形象生动的语言,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生动美
艺术语言与非艺术语言的区别之一,就看其是否具有生动美。这种语言,正像老舍先生所说:“谁都懂,谁又都感到惊异,拍案叫绝。”生动的语言,总是跃动着一种活力,鼓荡着一股朝气,给人以心灵的震撼,给人以新颖的刺激,给人以美的回味。归纳起来,新颖活泼,富有情趣,是其明显的两大特点。
(一)生动语言的构成
1、新颖活泼
人们常说炼字炼句,实际上就是语言的加工创造活动,而其中所崇尚的“新颖”,或曰“陌生化”,也就是要赋予平常词语以新鲜的情调,新鲜的色彩,构造出意境具有新鲜美感的语句。
(1)化静为动
语言是思维的现实。在作者笔下,静态的物象变为动态的艺术形象,必然经过不同一般的形象思维的过程,而反映这一形象思维成果的语言,也应是新颖奇妙的。第一、不动而如动
静态对象的某些特征,是作者获得某种特殊感受,激发了联想和想象活力,动态的意象便产生于脑际,然后再选择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将其描绘出来,给读者以鲜明的动态感。例如“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毛泽东《十六字令》)“刺”与“拄”两个动词,使静态的山峰,不再是静止的,而成了富有上冲感的动态形象。同样,“夕阳下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峻青《海滨仲夏夜》)这显然是按照作者的情感倾向,把“晚霞”想象成正在燃烧的物象了。静态变为动态,这火热美好的形象,寄托着作者的希冀。
第二、无情似有情
把静态的物,描写的带有人的感情色彩,使无情的静态变为有情的动态,这种语言,令人眼前一亮,回味无穷。大致有两种形式:
肯定式: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
否定式: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总之,化无情为有情,其功用不在于机械地再现客观事物,而在于表现注入了主观感情色彩的静物的特征,这种语言,新而奇,感染力强。
第三、化静为动的条件
化静为动的完成,需具备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条件,以及丰富的语言材料。首先,静态物象须有激发动感想象的特征; 其次,情感使表现对象理想化; 另外,动词是由静到动转化的桥梁。(2)打破常规
语言的运用是有一定的条件的,诸如适应语境、服从主旨、考虑对象、注意身份等,总之要做到“得体”。这是常规的要求。但是,语言的运用,有时是相当复杂的,客观世界在变,主观世界在变,如果面对特殊的对象,表述特殊的内容,处于特殊的心境,那么,说出的话,就有可能会打破常规,形成个性化、陌生化的特色。
第一、打破审美定势,通感机制激活,语言发生变异。
例如“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刘白羽《长江三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寺院 / 金黄色的钟声 / 将夕阳击落。”(王润华《春》)
第二、打破语境制约,特别情绪促使,语言一反常态。
例如鲁迅在《头发的故事》里,写双十节警察让百姓挂旗的情景,以主人公的眼光看来,却是:“各家大办懒洋洋的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再如,当阿Q 回到未庄,赵太 爷之流,称他为“老 Q ”,“Q 哥”,“穷朋友”,都一反常态。
打破常规运用语言,往往是在特殊心理作用下的变异修辞。所营造的语句,多半是词语的奇异搭配,这样的语言也因此具有了新的含义,新的色彩,新的韵味。
2、富有情趣
语言的生动性,还表现在富有情趣。情趣,是古往今来人们所崇尚的语言艺术境界。然而何谓情趣,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严羽认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沧浪诗话·诗辨》),袁宏道认为“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叙陈正甫会心集》);鲁迅也推崇情趣,“外国的平易地讲述学术文化的书,往往夹杂些闲话或笑话,使文章增添活气,读者感到格外的兴趣,不易于疲倦。”(《华盖集·忽然想到 二》)很可惜,说得也不怎么确切。有人把情趣视为“动人心弦,耐人回味的艺术境界”,倒是很有启发性。
作为一种“动人心弦,耐人回味”的艺术境界,的确能给人奇妙的美感。富有情趣的语言,或藏而不露,令人思而得之;或指桑说槐,令人心照不宣;或冷潮热讽,令人心潮澎湃;或亦庄亦谐,令人笑后深思,等等,读之不忍释卷,品之余味无穷,让读者总是处于一种愉悦的兴奋之中。
语言的情趣,来源于对生活深切的体验,敏锐的观察;艺术的捕捉,巧妙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如何营造语言的情趣,不妨借鉴前人的经验,分述如下:
(1)熔铸新意
如果打破词语固有的搭配对象和适用范围的限制,置于新的语言环境之中,使这些词语带上新的意义,新的色彩。这里也有“大词小用”与“小词大用”之分。都是在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中,流溢出幽默风趣。
(2)相反相成
叙事说理,或者刻画人物,有时不直陈其事,而是采取曲折委婉的方式表达,即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摇曳多姿,饶有意趣。例如《红楼梦》第四十六回,写道:贾赦要娶贾母的贴身丫环鸳鸯做小老婆,贾母盛怒之下,遍责了家人下人,谁都不敢说话,只有凤姐敢说,说得那么俏皮、乖巧,使贾母转怒为喜。王熙凤就用了正话反说的方法。
(3)指桑说槐
直露浅薄的语言,平淡无味,而委婉含蓄的文字,才深沉有趣。指桑说槐,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说话的真正意思,用表面的言辞隐蔽起来,让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思而得之。这种现此而隐彼的语言,妙趣横生,耐人寻味,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红楼梦》第八回,林黛玉借机奚落宝玉的一番话,堪称指桑说槐的绝妙范例。
(3)反义搭配
那些似乎不能绾结在一起的反义词语,在一定语言环境里,居然绾结在一起,而且同样可以妙笔生花,有时风趣幽默,有时意味深长。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 活着。”(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巧妙的组合,深邃的内涵,咀嚼起来,意味浓厚。在口语里,反义搭配也是常见的,“公开的秘密”、“平凡而伟大”、“合理的谬误”等均是。
(二)生动语言的文学功用
所谓“文学功用”,是就其在表达过程中,所具有的创新性、艺术性、典范性而言的。另外,生动性与形象性,有时难以截然分开,生动的语言形象有趣,形象的语言生动活泼,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各有所侧重而已。
生动语言的功用,大致有以下几点:
(1)启人深思
(2)激发想象
(3)给人美感
四、模糊美
语言表达要求明晰、确切,但有时又讲求表意模糊。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模糊的语言,不仅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而且还有审美的价值。
本来,在客观世界、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心理领域里,模糊现象是普遍存在着的,许多事物、现象和心理,没有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难以定型定量。那么,也就不可能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述。有时,某些事物,虽然能定型定量,但是为了追求某种效果,又故意选择那些模糊词语来表述,使其模糊起来。在不同的语体中,尤其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这是经常采用的语言艺术手段。
(一)模糊语言的类型
1、词语意义含混使语义模糊
模糊性是词义的重要属性,而确切则是相对的。因为词义概括的是一类事物的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概括性,就包含着模糊性。比如“人、书,早晨、晚上,甜、苦,基本、大概,”等等,含义模糊不定,难以定型定量。在口语里,或者在书面语里,这些词语的使用频率却很高。
2、主、谓反常搭配使语义模糊
什么样的主体,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动作,便选择与之相适切的动词加以表述,这是常规的搭配形式。如“小鸟在叫”、“星星闪着光” ;倘若动词谓语与被陈述的主语不搭配,如“小鸟在歌唱”、“星星眨着眼”,将会出现另一种情形。由于动词意义的稳固性和不易改变性,在人们心目中起变化的则是主体——“小鸟” 和“星星”。它们既带有其自然的属性,又明显地带有人的特征,(这不过是人对于这些事物的主观感受罢了),就这一意义而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
3、修辞方法使语句意思模糊
巧妙地运用修辞方法,也可以营造出模糊语言。例如:“这是梅花,有红梅、白梅、绿梅,还有朱砂梅,一树一树的,每一树梅花都是一树诗。”(杨朔《茶花赋》)把梅花比作诗,诗是美的。诗的美,内涵极为丰富,有韵律美、绘画美、情感美、意境美等。这一比喻,巧妙地在“梅花”与 “诗歌”之间,搭起一座桥梁,由梅花想到诗的美,又由诗的美,想出梅花美的神韵。模糊之中,读者会有更多的思索,更多的回味。
(二)模糊语言的表达作用
1、语意表述周密严谨
由于模糊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因此语义的表达也就更为周密严谨。这在公文及政论文体里,表现得最为突出。例如“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有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既高度概括,又相当模糊,而语义周严,无懈可击。
2、情意表达委婉含蓄
在特定的场合,面对特殊的对象,许多时候,需要委婉含蓄地表情达意,模糊语言就是得力的工具。例如“我们两国人民一向是友好的。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二十多年。” 在欢迎尼克松的宴会上,周恩来的这一讲话,委婉含蓄,点到为止,得体。
3、调动联想想象活力
一般说来,人们对于未知事物的探求,总是充满着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模糊语言所涵盖的内涵,好像被一层薄薄的轻纱所遮盖,这就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刺激性,激发起读者联想和想象的活力,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再创造”的欣赏活动中去,并从中获得美的愉悦。
(三)模糊语言与晦涩语言的区别
模糊一词,常被人涂上贬义色彩,甚至将它同晦涩混为一谈,其实二者有质的区别。模糊语言,表意虽然不具体,不明晰,有时还带有朦胧的色彩,但是它不会妨碍语言的交际活动,在特殊情境里,比用所谓精确语言效果还好。而语言晦涩则不同,其语意难以或不可理解,实为语言交际的障碍。
五、声音美
声音美,是语言美的重要因素,是感染读者的一个亮点。老舍先生说过:“我写文章,不仅考虑每一个字的意义,还要考虑每一个字的声音。······好文章不仅让人愿意念,还要让人念了,觉得口腔是舒服的。”(《关于文学语言问题》)“口腔舒服”就是美的感觉。
(一)语言声音美的特点
1、顺口悦耳
词语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我们写的文章或说的话,为了直接诉诸读者的听觉,使人不仅体味到抒情美、思想美,还要感受到音乐美,就不能不注意词语声音的选择和配合,以求达到音、意完美结合的佳境。说白了,就是要解决“口腔舒服”的问题,让人们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
2、声情并茂
语言的声音美,与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联系。仅以语言的节奏来说吧,就很明显。一般说,舒缓的节奏,适于传达深沉缠绵的情调;急促的节奏,利于传达亢奋激越的情调。因此,锤炼语句,也就不能不寻求与思想感情相适切的节奏形式,把读者引入声情并茂的境界。
(二)语言声音美的构成
1、音节的配合
音节的配合,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单双音节的调整,二是音节的重叠。(1)单双音节的调整
按语言习惯,单音节词与单音节词配合,双音节词与双音节词配合,比如“我国”、“我校”,要比“我们国”、“我们校”读来顺口。同样,“我们国家”、“我们学校”,也比单、双音节的结合——“我国家”、“我学校”好读好听。因此,选词造句,单双音节的调整配合,是不容忽视的。
(2)音节的重叠
用音节重叠构成的词叫作叠音词。双音词也有把单音词双音化,使之与其它双音词协调配合的作用。而双音词最重要的作用,是通过声音的色彩,加强描绘的形象性,加强表意的语气,加强抒情的浓度。正如王力先生所说:“把事物‘形容尽致’,这好像在语言里加上了鲜艳的色彩。”这就是“语言的着色”。(《汉语语法纲要》)
2、音响的效果
在叙事写人、状物抒情时,直接把人的行动坐卧的声音,把物体发出的声响,用象声词模拟出来,那么,所描绘的场景或人物,将会是充满活气的、富有立体感的生动图像。有时候,在烘托气氛,刻画人物心理活动方面,模拟所营造的音响效果,也起着不同一般的作用。
3、声调的协调
普通话里的声调,可按平、仄两大类划分,阴平、阳平属平声调,上声、去声属仄声调。平声和仄声在音高、音长等方面,有所不同。如果在文句中使平、仄的声调搭配协调,对应得当,就会在语流中构成抑扬顿挫、和谐动听的音律美。
古诗词有着严格的平仄规则,现代诗歌虽然没有如此严格的要求,如若平仄协调,同样读之上口,听之悦耳。散文不同于诗歌,但也宜平仄有个妥当的安排,可求口、耳舒服之效。
4、音韵的和谐
音韵和谐是韵文的特点之一,即所谓“合辙押韵”,也就是说,韵文的一些句子的末尾,要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读来声音和谐,韵律美好。
“合辙押韵”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正如朱自清所指出的:“韵是一种复沓,可以帮助情感的强调和意义的集中。至于音乐性,方便记忆,还是次要的作用。从前往往过分重视这种次要的作用,有时会让音乐淹没了意义,反觉得浮华而不真切。”(《新诗杂话》)这段极有见地的话,告诉我们,音韵的和谐,要服务于抒情写意的需要,这是讲究音韵和谐的要义。
5、双声叠韵的运用
双声和叠韵,使汉语利用双音词的声母相同和韵母相谐所产生的声音之美,来表达意义的一种 形式。例如“辗转”、“分封”,属双声;“奉承”、“甜点”属叠韵。这类词,很早就被运用到诗文之中,以求音律的谐美。正如前人所讲:“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玉,取其婉转。”(转引李重华《贞一斋诗话》)看来,把双声、叠韵词巧妙地安置在一段文字里,能够收到一种清脆响亮,或者抑扬柔美的声音效果。
(三)避免同音拗口
老舍先生说过:“一注意到字音的安排,也就必然涉及字眼的选择,字虽同义,而声不同,我们就须选用那个音义俱美的。”(《出口成章》)可惜,我们有时遣词造句,并没有那么精心地选择那个“音义俱美”的词,再加以巧妙布置,往往造成同音拗口的毛病,听着读着都很别扭。如“那时,我们活跃在热河和河北交界的地方”、“突然,他倒到稻草堆上”、“娇娇太娇了,容易滋生娇骄二气”。
我们不应该忽视语言的声音美,因为它可以直接诉诸读者的听觉,最容易唤起兴趣和快感。曹靖华说得好:“不但诗讲节奏,散文也该讲这些,讲音调的和谐。也应下字如珠落玉盘,流转自如,令人听来悦耳,读来顺口,不致佶屈聱牙,闻之刺耳,给人以不快之感。”(《谈散文》)
六、繁简美
崇尚简洁,也讲究繁丰。选词造句,简与繁,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该简则简,当繁则繁,都是由表达的需要决定的。也就是说,话语之多少,篇幅之长短,以最切合内容的需要为最佳。所以,不应简单地以用词多少定其冗简,应以语言形式与所表达的内容是否完美统一,评其优劣。然而,简洁与繁丰毕竟有所不同,不论使用价值,还是审美价值,各有自己的特殊性。
(一)简洁
1、如何简洁
所谓简洁(简炼),就是在正确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用最少量的词语,概括或反映最大量的内容,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老舍说过:“一个作家的本领就在于能把思想感情和语言结合起来,而后很精练地说出来。”(《我怎样学习语言》)可见,精炼的语言,对于作家创作艺术精品具有何等重要的作用。如何使语言简洁、精炼起来呢?
(1)把握主旨,集中笔墨
把握主旨,即首先要认识表现对象,并准确地把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集中笔墨,不致旁逸斜出,浪费语言。有些习作的失败,就在于没有把握主旨,没有锤炼内容,刚有一点萌动,便匆匆动笔,难有精美的语言。
(2)脉络清晰,剪除枝蔓
清晰的脉络,像一条无形的线索,将所用材料串联起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样,易于斟酌详略。详略得当,语言的调遣,就可以“按需分配”了。倘若脉络不清,材料组织必然混乱,枝蔓横生,冗言赘语,便由此而生。(3)反复推敲,勇于割爱
鲁迅很重视语言的简洁美,他说:“写完后,至少要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二心集》)做到“毫不可惜”,不太容易。有些语句,孤立地看,不可谓不美,但是,倘若从篇章考虑,从段落间的关系考虑,再从词语间的意义联系考虑,词汇量增加了,信息量并未增加,这无利于主旨的表达,只好忍痛割爱了。
2、力避苟简
所谓苟简,是指当用的词语不用,造成语意晦涩不清,读者难以或不可理解。这就违背了“疏而不遗,俭而不阙”的求简原则,成为语言交际的障碍。
(二)繁丰
1、巧用繁丰
繁丰是与简练相对应的语言艺术,它不求以少总多,只求充分细腻。或者说,根据表达的需要,广选词语,从多方面加以抒写,使语义表达得周密详尽,事物描绘得细腻充分,情感抒发得酣畅淋漓。从形式上看,似乎所用词语多了些,但从效果看,却是必要的,并非多余。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
(1)近义词语连用
为了强调某种意义和加强语气,往往将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接连使用,并不感到冗赘,反而有一种特殊的意味。例如“你们的这样许多言论行动,既然和敌人汉奸的所有言论行动一模一样、毫无二致、毫无区别,怎么能够不使人们疑心你们和敌人汉奸互相勾结,或订立了某种默契呢?”(毛泽东《质问国民党》)
(2)句子放松
为了强调某种意义或情感,让一些词语反复出现,句子需要放松,铺扬排比,尽情挥洒,形散而神聚,别有一番意蕴。例如“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歌声,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吴伯箫《歌声》)
(3)复杂修饰
利用众多而复杂的修饰成分,从不同的方面,对表现对象加以严谨的形容限制,句型自然长起来了,这也是繁丰的一种。例如“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2、力避冗赘
运用繁丰,要力避冗赘。冗赘是语言的弊病,正如刘勰所说:“辞敷而言重,则芜秽而非赡。” 这种语言,词汇量增大了,句子扩展了,可是信息量并没有增加,反而使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淹没于芜杂的词语之中。克服这种弊病,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横生枝节 首先,要提炼内容,组织材料;进而理清脉络,斟酌详略。否则,思路混乱,枝节丛生,语言也会芜杂。
(2)不要随心所欲
写作,是运用语言艺术或创造语言艺术的过程,必须精雕细刻。由词到句,由句到篇,都应仔细安排,当一落笔,又须字斟句酌了。那种随口说出,或信手写出的语言,难以精美。
(3)不要玩弄词藻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一词一语,都有其内涵及功用,应根据表达需要,合理地调遣它们。一词达意,就不必两词,不宜按照主观的好恶,玩弄词藻。
综上所述,简洁和繁丰,都是提高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艺术手段。当我们追求简洁的时候,要力避苟简的弊病;当我们运用繁丰的时候,也要警惕冗赘的语句出现。为求“繁”、“简”得当,不能不从立意、取材、布局以及选词造句等各个环节着眼,细心雕琢,精心锤炼。如何认识“繁”与“简”,并有效地运用这两种语言艺术,刘勰的论述值得借鉴:“思赡者善敷,才核者善删,善删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辞殊而意显。字删而意阙,则短乏而非核;辞敷而言重,则芜秽而非赡。”(《文心雕龙·熔裁》)
结论
一、以写作学和语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描写或讲解人的写作行为、写作成果古已有之,今人的探索有点像唐宋的古文运动,貌似复古实为革新,汲取古人积累的传统精华当然要实行拿来主义,但更要拿出创新的东西,形成新的系统,这样整合体系才能立住。
二、写作课与语言课的教学整合不能止于理论的推导,更重要的需经过反复的教学实践,只有取得了实用有效的成果,让学生感到受益匪浅,这一整合才能得以推广而发扬光大。
三、写作课和语言课的教学整合是个探索过程,要允许在一定的阶段仍带着拼合的倾向,要允许能结合起来讲就结合起来,不能结合就先分开来讲……经过这样的量变逐渐走向由拼合向着两方面融合的质变。
四、写作课和语言课教学整合的实质就是要把写作主体的语言表现力(语言规范化的表达力和语言艺术化的表达力)的教学融入这整个写作行为的过程中,要把写作载体和写作文体的教学熔铸语言运用的要素,以使其写作载体和写作文体成为既有体式意识又有语言美感的现实。目前,这样的教学系统还是处在趋于形成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完全实现。
总之,写作课与语言课教学整合的理论研究及其教学实践经验的阶段总结,对于这门两结合的新生的课程的确立和发展是有益的,应该继续下去,以使其完整的教学体系尽快地构筑成功。
第二篇:优秀教师先进事迹与教学科研成果
我校英语教师xx,男,中级职称,于2000年调入xx中学任教,至今已有10年,能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工作中富有科学的创新精神,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多年来参与并承担我县国家级英语课题的研究,坚持走教育教学与科研密切结合的道路,积极进取,成果丰硕。在教学中能够不断创新课堂模式,实现巧教乐学,关心学生学习方法,一直在教学一线的实践中开花结果,在外语教学和教研方面成绩显著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1。1992年至2002年,主动去边远贫困山区的一所初中任教,当时县上英语教师紧缺,只身一人撑起一所学校的英语教学,创造了县上一位教师带三个年级英语课的佳话(当时初中部只有3个班)。
2。于2003年承担并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优化研究与实验”子课题“中学英语24字整体教学模式研究与实验”课题研究,成果显著,于2005年10月30日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的外语教学研究课题组评为课题研究优秀实验教师。
3。2004年参与张志公、刘振海编写的《中学英语新途径》,并由民族出版社版发行。
4。2006年参与中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研究2006—2009年资助金项目“初中英语生词教学方式探究”顺利通过中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研究项目学术专家组立项复审,被批准正式立项,并获国家C级资助,目前已进入结题结段,同时我校被列为国家实验基地(铜牌)。
成果主件:(1)课题研究总报告(20000字)
(2)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3)课题研究成果公报(10000字)
成果附件:(1)“初中英语生词教学方式探究”研究成果汇编(30000字)
(2)《巧教乐学》(约16万字)
5。2003年参加英语分层教学,2004年参与陇南市举办的新课程改革培训,当时任英语教研组长、兼备课组长、班主任、英语实验教师,承担全县新教材(英语新目标)的推果和实验。
6。2005年主动承担洋师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随关这一模式在我校的推广,彻底改变了我在以往教学中大讲特讲的现象,转而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课堂变成了学生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的舞台,成绩优异。
2007年他教的王伟同学在全县中考中取得单科第一名,在近年的中考中英语单科成绩平均分、及格率连创佳绩,均居全县之首。
7。2010年12月他辅导的教师刘天军代表陇南地区参加了甘肃省英语课堂教学竞赛,取得了全省二等奖。自建校10以来,组织我校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能力竞赛,报名人数每年居陇南地区之首,并且取得了县上最好二等奖。
6。2010年10月22日至10月28日在校长xx亲自带领下,赴山东参加了“首届全国学习实践杜郎口课堂途径与方法,现场研计会”,抱着诚心诚意的取经态度,认真聆听了专家的讲座,并赴杜郎口中学实地考察学习,加深了对高效课堂的认识和感悟,对自己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有了具体的设想和打算,县教育教学研究室通过《教研
信息》总第151期将他外出取经学习的成果向全县做了推广。物流新闻
http://news.wlol.com.cn/ 液压闸式剪板机厂家、矿用喷浆机、风动潜水泵
总之,该同志工作积极性强,有较强的上进心,能够积极投身于教改和实践,尽职尽责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向45分钟要质量。对待工作踏踏实实,加强学习,不断充电,与时俱进,永葆工作的热情,体验着课堂带来的无限快乐,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观念在不断地反思中进步提高,立足课堂,已有20余年,也凭着个人努力,不断探索和实践,尤其在英语培优补差方面和巧教乐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热切期盼该同志在这次评选中脱颖而出。
第三篇:科研成果格式说明[科研成果报告]
Http:// [人人软件站] 解压密码:
科研成果格式说明
为规范学生科研基金项目的结题和科研成果奖申报工作,便于编写宁波大学学生科研成果报告书,特对科研成果的格式做以下说明:
一.本说明适用于学术论文、调研报告或研究报告,作品、产品、软件等交原件即可。
二.格式说明:
科研成果字数不限,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依次为:论文题目,作者,摘要和
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或注释、参考书目)各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1.题目应简明,字数控制在20字以内,可分成主标题和副标题;
2.摘要约400字以内,关键词3-5个
3.正文要求包括前言部分、主体部分与结论部分,具体形式可参照不同学科论
文及成果要求,条理清楚即可;
4.页面设置:纸张大小采用A4,页边距上下、左右各空2厘米;
5.字体设置:题目为宋体小二号加粗居中;作者宋体四号字加粗居中;摘要及
关键词标题为宋体五号加方括号加粗首行缩进2字符,内容为仿宋小五号字;正文标题为宋体五号字加粗顶格,正文为宋体五号字首行缩进2字符;参考文献(或注释、参考书目)标题为黑体四号字加粗居中,参考文献(或注释、参考书目)用方括号标明顺序排列,内容为宋体五号字顶格。
三.格式不符合规范的科研成果,视为不规范成果,视情节严重者不予结题或评选。
宁波大学学生科研管理工作小组
二OO五年十月十一
Softii.com [人人软件站]Softii.com [人人软件站]Softii.com [人人软件站]
第四篇:《写作:语言简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语言简明的基本要求,在比较阅读中,体会“简明”的内涵。
2、总结阅读和写作经验,把握使语言简明的方法技巧。
3、修改习作,使其更加简明,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教法指导:
1、学生带着目标,认真阅读教材,教师适时举例点拨,为实战写作奠定基础。
2、学生利用PPT上的方法指导进行实践写作。
3、小组交流,组内批改,推荐优秀作品全班展示。
4、班内交流,教师点评。
5、学生自主修改。
6、教师批阅。
学法指导:
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是多读。看看别人在碰到一件事时怎么说,有几种说法,雅的怎么说,俗的怎么说,书面的怎么说,口语的怎么说,从中得到借鉴和启发。读时应注意一点——尽可能读出声来。
二是多写。多写更能提高表达能力。古人曾说,诉之笔端,半折心始。意思是,有好多话要说,但真正能写到纸上的,也就只有一半。这个道理说明,思路可能是很多的,只有通过多写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自己想要说清的问题表达清楚。
三是多调查研究。对所要说清的事情,要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这样话题才会多。对所要说清的事情一知半解,就不仅是表达能力不足的问题了。
四是多思。要先想一想再发表意见,使自己的话有条理,比如说问题,可围绕这个问题是什么、是谁造成的、原因是什么、错在什么地方、如何解决等小题目去展开。
一、导入新课:
写作时,老师经常要求大家在作文时语言简明,那什么是语言简明呢?简,即简要、简洁。明,即明白,清楚。其本质要求是用最经济的语言材料传送最大的信息量,达到最高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今天,我们就进行这方面的写作训练。
写作指导
怎样才能做到语言简明?
1.行文要围绕中心来写,不旁生枝节。
2.在没有特殊的表达需要时,要避免词语的重复。
3.还要注意不堆砌词语。
作文
一、修改片段
下面这段话不够简明,请加以修改。
篮球比赛结束后,比赛完的队友们一个个都坐上大巴走了。大巴是学校的车,学校有好几辆大巴和小轿车。我没有上车,而是一个人默默地走回家。我在回家的途中,紧锁着眉头,无奈地叹息,我心里很难受,不禁为比赛的失利感到难过。那个余晖满天的黄昏,我一个人站在家门口,独自伫立在暮色之中。
写作提示:
1.抓住叙事的主题,去掉偏离中心的语句。
2.删掉语义重复的词语,使表达更加简明。
写作示例:
篮球比赛结束后,队友们一个个都坐上学校的大巴走了。我没有上车,一个人默默地走回家。我心里很难受,无奈地叹息,独自伫立在暮色之中。
作文
二、概括内容
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带上她的眼睛》或《河中石兽》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0字,写完后小组内交流。
写作提示:
1.概括主要内容,要在立足原文的基础上,把握中心和要点,删减旁枝末节的部分。
2.概括的文字既要简明,也要保持连续通畅,避免因过度追求简明而造成字面意思跳跃。
例文欣赏:
《河中石兽》讲述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故事。根据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老河兵讲解应当到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作文
三、想象世界
航天、生物、计算机、新能源……你对哪个领域的科学技术最感兴趣?请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这种科学技术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写作提示:
1.可以想象科学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情况,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带来潜在的威胁和灾难。
2.要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如果能像《带上她的眼睛》那样,设置一些悬念和伏笔,那就更好了。
3.写完后多读几遍,根据语言简明的要求,做进一步的修改。
例文欣赏:
克隆地球
21世纪,世界人口暴增,人类面临着一个国际性的难题——无家可归。人们把大面积的森林田园变成了高楼大厦,政府也在毁灭山、海,建起一片片新居民区。可谁也没想到,各种自然灾害正向人类逼近。
我在加利福尼亚的地球科学研究小组工作。昨天,我们的办公楼刚遭到了酸雨的猛烈袭击,今天,我又顶着沙尘暴来到了地球科学研究领域最有权威的老博士办公室里,我向他阐述了我的一个大胆设想:克隆一个地球!
老博士一听,拍案而起,说:“好啊!人们还没想到这一点,我们说干就干吧!”老博士还吩咐他的助手帮助我们完成这项计划。
我们用从技术分析师那儿找来的土、水、动植物、煤炭等克隆地球所需的基本物质,提取基因后,制成了一个蓝色的小球体。我们还用微型计算机做了纳米检查,结果发现基因非常合理,我们就把它放进了温室中。
两个半月以后,我和助手来到了温室,不出我所料,这时的“二号地球”可以离开温室了。我们对它做了最后的检查:重27吨,12个大洋,五个大洲,水陆面积比例为5:4。做好记录后,我们用高科技发射器把它发射到太空中。半年后,“二号地球”越变越大,大部分地球人搬了上去,新“地球”上陆续建起了许多公园、居民区等,到处生机勃勃。
我和助手已经筋疲力尽,但我们知道有一件事还没做。这时,老博士来到我们的办公室,他问:“你们下一步要干什么?”我和助手异口同声地说:“当然是治理一下我们的‘老家’喽!”
【点评】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极具新意的构思,向我们介绍了克隆地球的原因、经过,从而表达了对地球环境的忧思,结尾处发人深省,意在唤起人们保护地球的忧患意识。
第五篇:开题报告:课外阅读与写作教学
“课外阅读与写作教学”课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背景: 1.语文学科特点的需要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给语文的性质作了定义。语文教学的任务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读和写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是评价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其具体目标:阅读能力应该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等;写作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书面表达能力。
2.改进阅读和作文教学的现状的需要
就目前而言,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往往是分离脱节,阅读教学往往停留在对阅读对象的认识,分析和欣赏上,甚至只在一些字词句等方面作单纯性的分析和探讨,不能很好地从具体课文的阅读中吸收写作所需的诸多营养;作文教学中,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从典范课文的阅读中求得和获取写作的素材、技巧和方法,因而形成不了对课文阅读的内驱力。本课题旨在寻找课外阅读与作文教学的结合点,让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互渗透,以阅读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以写作促进阅读能力的培养。3.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进一步明确“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并且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这里的“语言实践”我们认为写作活动是其重要方面。《课程标准》同时明确规定:“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引起对阅读和写作教学的高度重视。
二、我校课题研究前期概况
我校长期以来一直重视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写作教学,其中课外阅读尤为重视。多次开展阅读竞赛、作文竞赛。在此基础上我们正式申报“课外阅读与作文教学”课题实验,并获批。我们课题组成员已经形成了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培
养学生语文素养,重视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三、理论假设:
阅读是知识吸收、消化的积淀过程,而课外阅读又是课内阅读的合理延伸和补充。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早就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阅读量大,吸收、借鉴得多,可以增强语感,久而久之就能促进作文水平的提高;反之,阅读面窄,知识信息量少,语汇贫乏,在写作时往往提襟见肘,常会感到无话可说或无法表达,因此加大课外阅读量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及整体素质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四、课题实验准备
(一)、组织准备:
(1)、围绕课题内容,按照科研要求,将课题组成员分工,具体实施,系统研究;(2)、明确实验班、对照班;
(3)、按照整体实验的要求,使本课题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4)课题组成员和相关教师集中学习教育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二)、思想准备
(1)、在观念上,抛弃那种只要将课本读烂就能完成教学任务的旧思想,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渠道的封闭系统,充分利用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载体。尽可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语文的机会和知识信息,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2)、在资料上,尽可能地搜集、学习和掌握国内外先进的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和方法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使课题研究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
(3)、在目标上,着力学习教学法、教育学,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以便为课题实验创造良好的思想基础。
(三)、课题论证的条件:
(1)、从过去的实践看,我们已为本课题的实验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从学校的发展战略看,“科研兴校”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3)、从师资状况看,参加课题组的成员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能熟练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对本课题的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工作有敬业精神,是完成课题的重要 2
保证。
(4)、有一定的物质保证。学校为课题组的实验做好一切准备,增加图书室的藏书,订有较多的相关的书籍和期刊杂志。计算机房联机上网,以便让学生从网上查询资料,获取信息。
(四)、课题组成员:梁华、丘晓影、翁凤英、范忠敏
五、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研究旨在寻求课外阅读与作文教学的结合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作文教学水平,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语文教改之路。
(二)、研究的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试图建立课外阅读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理论,摸索出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方法。
2、建立健全我校语文教学机制,制造学习语文的浓厚氛围。
3、通过课题研究,实现以下目标:
(1)、学生的阅读量大大增加,阅读能力大大提高;
(2)、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作文水平得到显著提高;(3)、教师理论水平得到提升,教学效益得到提高;
(4)、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功能,促使语文学科向其他学科渗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六、研究的内容:
指导学生进行广泛而有效的课外阅读,寻找与作文教学的结合点,促进学生阅读能力、作文能力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以及学会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将阅读中的信息运用于作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束缚,让学生自由发挥。
七、课题研究的构想和设计:
(一)、开题后的主要工作:
1、以理论学习为先导,强化科研意识。
我们认为,深入而充分的理论准备并贯穿于始终,对于顺利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题后仍要认真地系统地学习教育理论专著和相关的理论以及新的科研成果经验。在此基础上,掌握原理,积极研讨,进一步改变教育理念,强化科研意识。
2、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推进研究性学习。
因地制宜,因班制宜,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达到推进学生课外阅读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多提问题,提好问题,促进思维品质的培养,从而促进作文水平的提高,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3、加强课题管理。
(1)、加强科研方法的学习、交流和研讨。
(2)、重视课题资料的积累和使用,建立课题档案和数据库。
(3)、定期做好课题总结、汇报工作。
(二)、基本步骤:
1、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教育科研方面的理论,提高对课题研究的理论素养;搜集部分学生的小习作,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并对全体学生抽样调查课外阅读情况,制定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
全面实施研究,分阅读和写作两条线同时进行,分三个阶段进行检测和评估,注重积累课题研究的资料。
3、总结阶段
全面检测,整理资料,总结研究,准备结题。
(三)、研究方法
1、比较调查法,对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摸底,确定研究对象并进行跟踪研究。
2、教育实验法,以班级为单位,组成兴趣小组,开展阅读写作活动。
3、个案法,任意选定几位学生,从四年级开始进行阅读写作训练,直至六年级,观察其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