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融入燃料电池课程教学初探

时间:2019-05-15 02:03: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研成果融入燃料电池课程教学初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研成果融入燃料电池课程教学初探》。

第一篇:科研成果融入燃料电池课程教学初探

科研成果融入燃料电池课程教学初探

摘要:教材知识滞后于最新的科研成果是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使学生获得最新的理论和实际锻炼机会,将科研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并构建了“课上教学”、“课后调研”、“分层培养”和“过程与考试并重”的教学体系。实践证明,该体系有利于学生对燃料电池相关科技发展动态的掌握,增强了科研成果与课堂教学的联系,发挥了科研成果在能力与专业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科研成果;燃料电池;教学模式;综合素质

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储存在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能量转换装置,又称电化学发电器。它是继水力发电、热能发电和原子能发电之后的第四种发电技术。燃料电池是湖北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三个专业的选修课程。

传统教学中,教材的知识内容往往滞后于最新的科技进步,燃料电池因其独特的技术特点,这一现象更为严重。近五年来,湖北大学物电学院承担了包括国家“863”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科研项目100余项,在物电的部分领域的研究跻身国际先进之列,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了将这些科研成果和最新的科学知识反应到教学中去,燃料电池课程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本文主要就科研成果融入燃料电池课程教学的一些做法进行总结,或可供国内同行参考。

1、教学目的及内容

燃料电池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燃料电池简介及发展历程,燃料电池概述,电化学基础,碱性燃料电池,磷酸型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其他燃料电池共九章内容,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各种燃料电池的基本原理及发展历程,掌握燃料电池的基础知识,调动学生对燃料电池的研究兴趣、拓展视野,锻炼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动手能力。

2、科研助力教学

2.1课堂教学―注入科研活水

大学本科教学目的除了传授知识,还肩负发现未知和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能力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并将科研体会,科学思维方法,前沿科技融入到基础课教学中去,避免沦为教材和??本的发声器。

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指出,“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课本知识多是共识性且得到检验的知识,系统性比较强,但是最新的科学认识反映不足,科研成果多是局部知识点的反应,虽然缺乏系统性但其新颖性比较强,把丰富的科研成果和科研经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将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宛如“源头活水”,可以弥补了原有课程知识与最新研究之间的“断层”,极大地丰富、补充了教学内容,解决教材知识基础性强而新颖性不足的缺陷。

将最前沿的学术成果不断充实到课堂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讲授,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通过前沿信息驱动下的师生互动和探究性教学,不断追踪问题和引领学科前沿,既可推进科技和管理技术的发展,又可以完善教师自身知识体系。采取课堂教学“讲得清、放得开”原则,以讲方法、讲思路、讲要点为主线,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通过课堂辩论赛等形式,促进学生的“问题导向型”学习,让由被动的内容接受者转变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主动学习者。

2.2课后调研―提高学习主动性

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不能只局限于教学内容,在大学课堂中,教师对于学生影响更多的是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严谨的科研态度和求索的科学精神,因此需要把教学重点从过去的传授知识转移到以研究、探索为基础的教学上来,但由于学时的限制,致使课程讲授以基础的知识为主,影响了学生兴趣的发挥,因此本课程在课下让学生分组开展调研,以满足了学生开拓知识面的需求。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目前燃料电池研发的国内外企业,并对企业的研发情况进行简要评价;调查已经发行的燃料电池车,包括概念车和示范运行车辆,列举燃料电池相关参数;调查各国政府对燃料电池的支持情况,并对至少各国家的支持力度给出具体的信息等。

通过调研使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到所学知识的应用领域,并为今后的工作和深造打下一定的基础。

2.3分层培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传统教育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学生学的越来越“规矩”,创新思维越来越“单薄”,为了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本课程提供综合性创新型试验条件,通过对试验过程和现象的分析,可完成知识的扩展,并依托科研试验室促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科研试验室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促使知识飞跃的最佳场所和人才培养的难得上品素材。本课程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教师科研项目的分解课题,并将科研问题设计成适合学生科创训练的课题,通过带领学生参与科研工作,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课题组目前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指导团队和积极向上的学习科研氛围。通过课余的科研提升,可以使具有较强创新精神的学生在创新试验开拓自己的思路、展示自己的创意、践行自己的想法,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科技创新精神。

2.4过程与考试并重―重视综合能力评估

教学效果的好坏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考评的内容仅局限于对知识的了解和理解,而忽视对学习能力与方法的考评方式并不可取,因为这种既不能全面检查学习效果,更没有顾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无法充分发挥考评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为此,本课程建立一个学习过程与考试并重的方式来考核,按照平时成绩40%,考试成绩60%的比例进行考核,其中,平时成绩通过课后调研、课堂辩论赛等“无标准答案”的开放式作业进行考核,建立一个内容多维、方法多样、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学业评价体系,以评促学,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3、总结

本文就在科研成果融入燃料电池课程教学的实践工作做了一些总结,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努力,目前燃料电池课程的教学体系日渐完善成熟,现在部分学生通过学习及科研试验室锻炼的锻炼,已经完成多项重要试验数据并准备在国际知名SCI期刊发表论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创新情感。

实践证明,本着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思维与团结探索精神的教学理念,当前的燃料电池课程教学符合大学生的培养要求,使学生能够掌握燃料电池的基础知识,并能调动学生对燃料电池的研究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通过创造性地进行一些科研试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科研与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梅,王洪波,邢丽贞.科研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25(3),143-144.[2]潘信吉.开放式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J].试验技术与管理,2009,26(9):104-106.[3]赵恩祯,周哲彦,辛林,许力.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40-41.作者简介:王浚英(1986-),女,博士。

第二篇:微课程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理论探讨

微课程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理论探讨

微课程在课程观上具有明显的后现代特点,但是在中国基础教育的格局下,课程观应该体现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融合。新课程改革的高中物理课程目标的设置正体现了两种课程观的融合,强调学习过程事实上是一个自组织过程。微课程融入高中物理教学必须关心两个方面,一个是形成性,一个是回归性;微课程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两个解决手段,一个是翻转课堂,一个是母题,以期实现微课程与高中物理教学的深度融合。

微课程;课程性;自组织;翻转课堂;母题

随着微课程研究与应用的发展,今天学习者已经可以利用自己的移动设备,灵活利用时间,线上寻找与使用微课程,同时,学习者还可以与教师或同学在线交流与沟通,实现良好的互动性。

本文主旨不在于探讨微课程实施的具体技术手段,比如视频、动画、课件等,而是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参考各类文献与网上资料,探讨微课程的课程性,并分析新课改高中物理课程目标,结合高中物理教学,提出微课程深度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方法,以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一、微课程的课程性

微课程诞生之时其英文原文为micro-lecture,本意为短时间的解说,当时中文习惯翻译为微课。但是随着学习网站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及美国非盈利机构T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的Ed 计划的兴起,微课程已然有系列化的趋势。目前中文一般把microlecture翻译成微课程,一字之差代表着教育工作者理解的深入。由此可见,目前教育界普遍认为微课程最基本的特点应该是课程性。

既然是课程,就必需回答课程论提出的问题,即如何编制与组织课程。微课程发展迅猛,但事实上对其的理论研究却严重滞后。但是,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发。多尔认为后现代主义课程应该是建构性的和非线性的,是形成性的而非预先界定的,强调系统的开放性、创造性及自组织性,强调过程的不确定性与互动性。微课程近几年在国外网络上的发展过程,许多方面符合其对后现代课程的解释。

众所周知,在现代主义课程观中,泰勒原理是课程理论中最为重要的。泰勒原理阐述了基于行为目标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而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由此批判其教学目标设置的静态封闭及量化的缺陷。2005 年新课程改革开始推行,如果仔细研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物理新课程标准,很明显,我国的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目标借鉴并超越了泰勒原理。新课程改革充分研究了泰勒原理的教育目标,合理地参考了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对其的批判,在泰勒原理的行为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泰勒原理的预设性目标的基础上提出生成性目标,在泰勒原理的结果性目标基础上提出体验性目标。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以其固有的教学特点,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日益受到物理教学工作者的重视。但是可以想见,如果真如国外网络微课程那样在网络上混沌中发展,由于其强烈的后现代的倾向,比如过程的不确定性,在中国目前现实的基础教育格局下,恐怕未必能够完成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设性与结果性目标。另外从国外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发展来看,课程理论由于缺乏对现实课程实践的跟踪,沦为一种语言游戏与学术关系。所以,考虑到目前现实的中小学生并未完全成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微课程无法从根本上动摇目前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只能是当前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合理补充,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愈发显的重要。

由上论述,我们可以认为中国微课程的课程性,从理论上而言,正好体现了现代主义课程观与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融合,在实施中,正好符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课程改革教育目标的要求。

二、高中物理课程目标的理解

毋庸置疑,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发展事实上深受经典物理发展的影响,笛卡尔认为真理是被发现而非创造的,牛顿认为自然是可以用数学描述的封闭、线性、因果的关系,这导致了现代主义课程的目标的预设,过程的序列化,目标且外在于过程。最为著名的即为众所周知的泰勒原理。

事实上,由于物理学与现代主义课程的渊源是如此之深,物理教学者遇到的困惑也可能是最大的。高中物理主要是经典物理的教学,具有鲜明的因果逻辑性,天然地与现代主义课程线性排序教学步骤一致,理想情况下应该是教学效果最好的学科。但是事实正好相反,学生历来都将高中物理视为最困难的课程,学生往往陷入一种困境,就是上课能够听的懂,而解题就有很大困难。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提供了一种解释,它认为生命系统具有复杂性,人的大脑具有等级结构,细胞水平上是混乱的,不停地衰亡更新,功能系统水平上保持了思维的连续性。这两个水平是统合的而不能互相取代简化。人类及其学习过程具有自组织的特征,无法用追随他人预设的逻辑序列步骤来界定。所谓自组织,指的是系统在无外界指令情况下,按照某种规则,自发生成有序结构。可见物理课程由于其内在的严谨的逻辑性,学生往往上课时容易接受,但是由于学习过程缺乏自组织,学科结构无法转化成认知结构。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高中物理课程具体目标设置共有三项:第一项是知识与技能,第二项是过程与方法,第三项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见,课程目标的设定,融合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观点,发现与创造并重。一方面,知识与技能要求必需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与规律;另一方面,同时强调了过程,目标希望能够在过程中生成,不再是完全先于过程的 预设。

三、微课程融入高中物理教学

目前虽然系统自组织过程的细节并不完全掌握,但是根据学者的理论研究,结合物理学科与微课程的特点,本文认为主要应该强调注意两个方面,一个是形成性,一个是回归性。

所谓形成性,指的是学习者的认知的新结构自发及自我生成地形成。认知的旧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先进行同化与顺应,但在某个无法预测的节点,发生突发变化,转化成更为复杂的新结构。在这个过程中,问题与干扰是必需的。

目前微课程在全国各地中小学的翻转课堂探究,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教学试验。翻转课堂将学生的知识学习提到课堂之前,而课堂成为教师答疑与与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场所。高中物理课程主要展现了经典物理在逻辑上的严密性,微课程由于其自身视频特点,很难在几分钟之内将重要的物理定律,物理概念讲解透彻,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微课程的系列化,将一个重要知识点分解讲授形成梯度。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这些微课程事实上起到问题与干扰的作用,当微课程设计得具有多样性、疑问性与启发性的时候,干扰可以引起自组织。从自组织的角度而言,翻转课堂具有两层意义:其一,学习不再是教学的结果,学生因为自己的自组织能力起到主导作用。其二,而教师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从教导性转为对话性,没有对话就没有转变。

所谓回归性,指的是学习者基于过去的经验,在反思的基础上重建形成认知的新结构。学习者往往可以追随教师的思想,却无法自己构建。在回归中,反思起到积极作用,而反思是由对话引起的。教师可以设置螺旋性的微课程,难度逐步加大,学习者借用教师的帮助进行组织,通过自己反思性理解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作为物理教学工作者,可以借鉴物理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方法―――微元法。微元法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化整为零的思维,从分析问题的微小部分入手,从而达到解决整体的目的。如果我们将物理的教学任务视为一个整体,那么微课程的应用可以很好地体现这种微元法的思维。在高中物理练习中,有一类的题目称为“母题”。教育学中所谓的母题就是以若干知识点考察组织起来的典型题,这其实也是高考命题参照的原型题。以“母题”训练带动知识点的掌握是是一种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微课程的时间设置,基本适合讲解一道典型的母题。如果教师合理选择恰当的母题建构微课程,难度逐步加大,辅以配套的教学资源及训练,一定能促进学生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微课程都不是孤立的,而都是反思的机会,物理课程的结构,通过回归性发展,内化成学习者的认知结构。

四、结语

微课程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是微课程并非凭空而来,在技术上有着鲜明的网络视频特点,在思想上有着复杂的后现代特征,在资源上是原先的教学课件的发展与升华,实现了由课件向课程的转变。

信息技术融入高中物理教学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是一个难点,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充分理解微课程的课程性,利用好这个新兴的教学手段,应该能够在这个方面有所突破,促进学生的进步与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

(责任编辑:詹国荣)

第三篇:普通高校武术对练融入教学课程探讨

普通高校武术对练融入教学课程探讨

摘要武术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功夫”在世界文化和体育范围内极具影响力。加强武术的传承是就必须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在高校中开展武术教学是非常有效的传播途径之一。尤其是将武术对练融入教学课程更是有效保证武术完整性,提高传播效率最为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普通高校武术防卫现状

在高校中进行武术教学对我国传统文化传播、培养优秀武术人才能够提供最为优秀的环境,在武术教学中,对练形式能够在本质上提高武术的学习效果。在文化内涵和教学意义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武术对练对提高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感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武术教学现状

在高校中进行武术教学多以基本功和武术套路相互组合的方式进行,在教学中教师对武术进行讲解、示范,并且通过口令来指挥学生,而学生只是进行模仿。这种方法使武术的教学形式十分的固定,学生只要记住动作和套路进行能够完成武术的学习。武术的技术动作、套路含义、使用技巧等得不到思考,同时老师对于武术的含义也是通过模仿而学习得来的。这使学生对武术更深一层含义的了解得不到满足。

二、武术对练的含义

武术对练是武术学习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也是武术理论应用到实际中最为有效的方法。我国很多武术拳种中都有完整的对练系统。这使学习者能够通过实际搏击来提高武术学习的效果。在现代武术中对练演变成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为表演性对练,另一种为竞技性格斗,这两种方式都是武术教学的终极结果,同时也是武术教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对练对学生素质的提高

对练除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武术学习还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增强其自我防卫意思,武术对练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防卫意识等能力,下文我将进行逐一分析。

(一)防卫策略

武术对练可以提高对于防卫策略的应用。防卫的目的在于,预先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的若干对应的方案,并且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根据当时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制定新方案,或者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选择相应的方案。整个防卫的过程中要体现一种最为积极的防卫思想,并且有计划、尽量降低对自身的损害。所以防卫策略要从保护和降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要保证整个过程处于一种理智、轻松的防卫,并且不做盲目的抵抗。犯罪分子在实施侵害的过程中会选择相对隐蔽的环境进行,并且是有准备有计划的,所以当我们被侵害后一定要保证头脑冷静,不要因为犯罪份子的突然袭击而惊慌失措。对于正当防卫的人来说,如果在侵害过程中采用的反抗方法不当,将会使滋生更加的被动。更何况是在以弱对强,以少对多,以明对暗,以劣势对优势的被动自卫防身情形下,就更应该讲究防卫策略的运用。避免或减少侵害的发生,我们在遇到侵害时可以:表面顺从,寻找时机摆脱或制服侵害者。

(二)防卫心理

通过武术对练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防卫心理,尤其在自身受到侵害时,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防卫者来说十分重要,这是因为心理素质能够决定对环境的判断,这样才能够继续发挥其防卫策略。可以说武术对练能够使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更加的沉重、勇敢、临危不乱。另一方面,防卫心理的提高使学生能够采取最为合理的防卫策略的同时,对犯罪分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其不能顺利完成施暴。这样不仅为自己争取了反击时间,同时使犯罪份子的心理发生了变化,导致其不能得逞。

(三)防卫知识

武术对练能够提高学生的防卫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学生必须采取合理的方式对自己进行防卫保护,这就需要学生要具备、防范、正当防卫、格斗心理学等多方面知识。所以说提高防卫知识就成为了自我保护的基础,在生活中学生会面临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干扰,也可以说突发事件是随时都能够发声的。所以我们在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必须了解暴力侵犯的形式、特征、和主要的预防知识。这就需要学生知道人体的哪些部位在遭受打击后能够暂时丧失侵犯能力,帮助大学生能够树立争取的自卫观念。

(四)身体素质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现代大学生最应该具备的条件之一,学习武术可以提高人体的力量、速度、耐力,而进行对练则可以提高灵敏度、感知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以使学生的防卫技术和意识有着十分显著的提高。武术对练能够培养人的身体素质和防卫能力,并且能够起到最为真实的防卫作用,当遇到危险情况时,学习者通过对练时积累的经验能够有效的躲避打击。并且可以进行正当的自我防卫,这一过程是需要防卫意识和身体素质相互结合的,由此不难发现,武术对练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密不可分的。

四、结束语

在我国高校中开展武术对练课程还需要体育工作者不断的完善和提高,当前形势下武术教学涉及到的理论性知识很多,但是相对的技术性和实践性得不到完整的学习。在教学内容上十分随意形成不了系统的教学。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观察,可以看出学生并没有懂得武术的实际应用,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要重视武术对练,要让学生能够将运动形式和教学模式同时进行,提高学生对武术的认知,并且加强对武术技能、防卫心理、身体素质的锻炼。

参考文献:

[1] 李建波.湖北省普通高校自卫防身术选项课丌设现状与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9.4.[2] 林凯明.对练套路作为体教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内容的优势[J].中华武术研究.2011.1.[3] 陈宏良,董如军.大学生自卫防身意识与武术学习动机现状调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

第四篇:优秀教师先进事迹与教学科研成果

我校英语教师xx,男,中级职称,于2000年调入xx中学任教,至今已有10年,能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工作中富有科学的创新精神,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多年来参与并承担我县国家级英语课题的研究,坚持走教育教学与科研密切结合的道路,积极进取,成果丰硕。在教学中能够不断创新课堂模式,实现巧教乐学,关心学生学习方法,一直在教学一线的实践中开花结果,在外语教学和教研方面成绩显著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1。1992年至2002年,主动去边远贫困山区的一所初中任教,当时县上英语教师紧缺,只身一人撑起一所学校的英语教学,创造了县上一位教师带三个年级英语课的佳话(当时初中部只有3个班)。

2。于2003年承担并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优化研究与实验”子课题“中学英语24字整体教学模式研究与实验”课题研究,成果显著,于2005年10月30日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的外语教学研究课题组评为课题研究优秀实验教师。

3。2004年参与张志公、刘振海编写的《中学英语新途径》,并由民族出版社版发行。

4。2006年参与中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研究2006—2009年资助金项目“初中英语生词教学方式探究”顺利通过中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研究项目学术专家组立项复审,被批准正式立项,并获国家C级资助,目前已进入结题结段,同时我校被列为国家实验基地(铜牌)。

成果主件:(1)课题研究总报告(20000字)

(2)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3)课题研究成果公报(10000字)

成果附件:(1)“初中英语生词教学方式探究”研究成果汇编(30000字)

(2)《巧教乐学》(约16万字)

5。2003年参加英语分层教学,2004年参与陇南市举办的新课程改革培训,当时任英语教研组长、兼备课组长、班主任、英语实验教师,承担全县新教材(英语新目标)的推果和实验。

6。2005年主动承担洋师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随关这一模式在我校的推广,彻底改变了我在以往教学中大讲特讲的现象,转而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课堂变成了学生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的舞台,成绩优异。

2007年他教的王伟同学在全县中考中取得单科第一名,在近年的中考中英语单科成绩平均分、及格率连创佳绩,均居全县之首。

7。2010年12月他辅导的教师刘天军代表陇南地区参加了甘肃省英语课堂教学竞赛,取得了全省二等奖。自建校10以来,组织我校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能力竞赛,报名人数每年居陇南地区之首,并且取得了县上最好二等奖。

6。2010年10月22日至10月28日在校长xx亲自带领下,赴山东参加了“首届全国学习实践杜郎口课堂途径与方法,现场研计会”,抱着诚心诚意的取经态度,认真聆听了专家的讲座,并赴杜郎口中学实地考察学习,加深了对高效课堂的认识和感悟,对自己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有了具体的设想和打算,县教育教学研究室通过《教研

信息》总第151期将他外出取经学习的成果向全县做了推广。物流新闻

http://news.wlol.com.cn/ 液压闸式剪板机厂家、矿用喷浆机、风动潜水泵

总之,该同志工作积极性强,有较强的上进心,能够积极投身于教改和实践,尽职尽责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向45分钟要质量。对待工作踏踏实实,加强学习,不断充电,与时俱进,永葆工作的热情,体验着课堂带来的无限快乐,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观念在不断地反思中进步提高,立足课堂,已有20余年,也凭着个人努力,不断探索和实践,尤其在英语培优补差方面和巧教乐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热切期盼该同志在这次评选中脱颖而出。

第五篇:中小学课程如何融入生命教育课程

中小学课程如何融入生命教育课程

刘乃华

一、缘起

面对多元的社会,人际关系更形复杂,世界的距离越来越短,而新的价值系统也一再的变化,要使我们的下一代走出迷惑,生命教育的推动绝对是教育改革最核心的一环。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教导孩子活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成为一个快乐又负责的人。所以强调尊重、欣赏生命的「生命教育」自然成了办学的核心理念。

二、生命教育的定义

生命教育是一种整合性教育,它的目的是关注整个教育体系要有生命力,教导学生从观察与分享对生、老、病、死之感受的过程中,体会生命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进而培养尊重和珍惜自己与他人生命的情怀。教育原本就是生命互动的历程,因此「教育的一切」本该就是生命教育的内涵,总体而言,学校的「一切教育」就是「生命教育」。

三、生命的核心概念

(一)、生命价值

生命价值是指个人对自己生活价值的肯定(吴庶深、黄禛贞,2001)。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都能充实且有意义的成长,并奉献自己的一生,所有生命都有其生存的地位、目的和价值,生命的每一份子都是同等的重要(王佩莲,2001)。而青少年成长过程「不纯粹是生理上的变化,同时遍及智能、兴趣、态度、人格、适应、感情的调适、职业与学业性向,及信仰与道德观念的改变」。青少年在此巨变动荡的环境,其感触、反应、行动最是激烈,倘若社会能够满足他们自我需求、人格独立、兴趣发抒、获得尊重,并建立一套正确的价值观念,他们对于国家社会必有积极正面的帮助;反之,则容易陷入情绪不稳,忧虑恍惚、嫉妒自卑、浮躁反叛及恐惧迷惘之中。(江顺裕,1985)因此,教育的功能在实现个人的价值,个体的价值并非先天的秉赋,而是后天的创造,而教师扮演着引导的角色,分析个别学生价值发展的可能范围,指导他们认识社会文化价值,使进而将这些价值观念内在化而成为其自我的价值。

(二)生命意义

人为什么而学习?正是为了生命本身更美好的存在而学习;应该学什么?那些会使生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学问;又该如何学呢?不是紧张、压迫的学习,1是让生命回归到原初喜悦、快乐的学习状态,更不是以考试作为学习的目的,而是以生命中的美好与良善为更有价值的学习,让我们对自己与他人的生命有更多的尊重、珍惜与关怀(游惠瑜,2002)。生命意义的获得Baumeister(1991)提到人要觉得生命有意义必须要满足四个条件即:目标、正当化、有效能以及自我价值;所以只有当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有目标、认可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并且肯定自我的价值、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追求个人独特的使命及目标时,个人才会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是有意义的,而这些考虑的因素正都是影响个人生命意义感的重要因素。Frankl(1986)则表示生命可以从三个方向来获得意义:

第一:从我们所给予生活的东西中,即是我们的创造物中。

第二:从我们对世界所求取的东西中,即是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事情中。第三:从我们对命运所采纳的立场中,这一立场是我们深信不可改变的。

另外,从生存的悲剧性经验中,从痛苦、死亡和愧疚中也可以找到生命的意义(引自刘翔平,2001)。而国内青少年生命意义来源依序为:活动、求知、学业、关系、服务、逸乐、成长、健康、工作、获取、信念(宋秋蓉 1992)。事实上,在国内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体制之下,学业成就常沦为评定个人价值的指针,有能力且愿意认同此目标的学生适应良好;反之则适应不良,因而对个人的存在产生疑问,于是对生命充满了负面的感受,而使得青少年缺乏生命意义来导引其生活的步履。宋秋蓉(1992)研究显示生命意义与学业成就有显著相关存在,且大致随着成绩表现的优劣程度,其在生命意义量表上的得分亦随着升降。

事实上,青少年正处于追求认同的关键阶段,成功的与失败的经验,会交错内化形成其自我概念与自我价值感,而外在的奖惩正是这样经验的具体标签,自然会影响青少年对生命的看法与体认。

整理有关影响生命意义感因素的文献中发现,影响国中阶段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因素有:人际关系、健康状况、满足感之获取、学业表现、参与活动、个人成长、外表。同时在另外的研究中也认为个人的责任感、无力感、自我超越性价值及对过去、目前、未来持乐观态度的时间知觉等都会影响个人的生命意义。

(三)生命态度

根据弗朗克的意义治疗理论,编制生命态度剖面图,归纳出生命态度的六个因素:求意义的意志、存在盈实(无挫折)、生命目的、苦难接纳、死亡接纳。而此六个因素,又可再抽出两个高层因素:「生命意义的追寻与肯定」与「存在的超越」。而个体看待生命的态度,可以从下列六点获得观察,分别是:理想、自主、爱与关怀、存在感、经验、死亡态度。大致来说,「理想」、「自主」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爱与关怀」是对他人的态度;「经验」、「死亡」态度是面对生命的处静与遭遇时,所表现的态度;「存在感」则是对目前当下所处境的一个指标,虽然可能受到环境与突发事件的影响,但可以大致忠实的表现当下的情形。谢曼盈(2004)从文献探讨中,归纳出生命态度涉及目标、责任、成长、经验、认

知、情感等方面的意涵,和年龄、职业效能的表现有明显的关联,和性别、信仰方面的关系因研究取向各不相同,而有不同的结果,但社经背景、就读学科方面,则无显著的差异。

综合以上所述,研究者认为生命态度是指人们对外在一切的感觉和行动,其根源于人的认知与情感,而其表现状态就人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追求。生命态度会因年龄的高低和职业效能的表现而有不同,而一个人生命态度会决定了他对生活的满意度和生命的价值感。

四、生命教育的实施

在探讨了生命教育的缘起、意义、内涵及目的,可以发现推展生命教育在当前教改纷扰与社会对立不安的年代,更显出其推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然而要使生命教育的推展具体可行,就必须有适当的实施方式,才能实现其目的。而生命教育涵盖层面很多,其落实不仅是正式课程的推展,整个潜在课程的设计安排更是相当重要,如教师的身教、言教、境教、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等都可能影响到生命教育的推展(张淑美,1996)。孙效智(2000)则认为最好的实施方式应包含体验活动、正规理论课程以及融入式教学等,此外,从家庭、小区到校园也应提供一种尊重生命的环境。学校推动生命教育,必须从「环境设施」、「课程教学」、「教师素养」以及「学生文化」着力。事实上,任何教育政策的推行都必须涵盖行政层级、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教学实施、环境塑造及家长认同等面向才能具体落实。以下就此五个面向分别探讨之。

(一)行政层级的面向

在教育行政方面必须透过相关法令,成立负责机构或研究单位、定期的邀集专家学者学术研讨、发行生命教育专刊、培训师资、编辑教师及学生生命教育手册、编列预算推展以及鼓励研究等资源,使生命教育的推展成为永续发展的教育目标。成立生命教育推动组织及学校生命教育研究中心,规划发展生命教育软件资源、督导各级年段成立生命教育执行组织、策订生命教育倡导计划并颁订学校生命教育实施要点。

1.研拟编辑有关生命教育主题的教材,配合东方国家之传统生死观点,建立本土化的系统教材,供师生教学或学习之参考。

2.落实生命教育各阶段之「衔接原则」,从幼教到初中小阶段应将生命课题纳入课程,开设生命教育相关学分供教师研习,让教师面对课程统合时能够协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

3.在校园推动生命教育,须要校长的带领与坚持,还要各行政单位的合作与执行。也有必要成立一个推动团队,长期研发适合学校使用的教材与教学法,一起设计体验活动和学生活动。重新厘清教育的方向、校长应全力支持生命教育、行政单位应全力配合、教师应具备正确的理念、协助家长了解生命教育的重要以及让小区产生共识等。

4.校长的角色与理念在生命教育的推展上深具关键性,因此校长应具有正确理念,以身作则,真正诠释「全人教育」的理念,并且反省在校园中发生的违反理念的事。正视「生命教育」的意义及重要性,并经由实际行动使全校师生产生共识,并以学校实践全人化的教育为荣。

5.配合「学习型学校」(learning school)的推展,校长应重视教师的教育知能进修,教师于进修中可获得新的观念、做法,将有助于生命教育顺利推动。在学校行政方面,唯有校长具备正确的理念,愿意带领与支持生命教育的推展,并能整合教、训、辅、总各处室资源,从课程的执行、校园环境的规划、学生活动的设计以及学生辅导工作的配合等各个面向全方位的推动,才能使生命教育的理念与精神在学校里具体落实。

(二)教师参与的面向

务必先激发教师的认同与配合意愿、考虑学生的发展特性与需求,进而获得家长的全力配合,以达事半功倍。倘若全校的导师和任课老师都愿意投入生命教育的工作行列,这一份热情,会让老师们成为学生的生命楷模,当这一步完成,我们的学生成为「人」的质量会一代比一代出色。生命教育是生活化与终身化的历程,而非孤立与只有学生才要学习的课题。生命教育教学的成效存乎教师本身的信念。因此,教师在进行生命教育时,应在认知、情意与技能方面,多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能。增进老师的参与必须定期举办生命教育教学研究会及教学观摩会以全面提升教师人文素养与辅导知能,并倡导人性化教学(辅导理念融入教学)协助导师经营优质班风,同时鼓励教师认辅适应困难及行为偏差学生并增进教师辨识学生行为问题能力。事实上,任何教育政策的推展,若得不到教学现场老师的认同与支持,都将是镜花水月空有其表象。

(三)课程设计的面向

推动生命教育宜有统整性的眼光与周详的设计,其原则宜以正式课程为催化剂,而以非正式课程为创造实施生命教育的校园文化机制。「生命教育」的教学目的、内容、活动,若只着眼于如何响应社会的近期问题,很可能只会是昙花一现。我们必须同时考虑深层社会文化价值,以免生命教育流于表面,只能治根不能治本。同时可考虑加入各种传统和文化背景(如国家、文化传统、办学机构、小区),使各价值有更丰富深厚的支持。所以生命教育未来应规划成一专门的课程,有特定的目标与一系列的课程内容,如此,教师才容易掌握其精神并持续的推动。生命教育并非局限于某一科目的教学而应采取科际整合的方式,不论是辅导活动、国文、美术、音乐、健康教育等皆可融入生命教育的教学中。Maglio&Robinson(1994)指出体验式的课程比指导式的课程更容易让学生去处理自己个人的问题。融合主体课程规划发展生命教育课程纲要、规划发展各年级生命教育教学主题、配合主题教学发展生命教育教学活动单并在上学期实施生命体验周活动及下学期推动生涯发展周活动。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的推展在课程设计的面向,应该考虑传统价值与文化背景,同时宜规划正式的专门课程,并以科际整合的方式融入各领域的教学之中,另外辅以主题教学与体验活动,才是最佳的生命教育课程的设计模式。

(四)教学实施的面向

1、在教学方式上

生命教育的教学,以感动学生为其根本,教学的方式应以活泼、生动与多样化为主,如反省教学、价值澄清、两难讨论、角色扮演、歌唱、投影片、幻灯片、小组讨论、影片欣赏、体验活动、专题研究报告、问卷调查等。其中以视听器材辅助教学最具成效,凡与切身有关社会时事之事件或例证,最能引发学生讨论并引起学习动机。其教学法可用于正式与非正式方式,包括「随机教学」、「亲身体验法」、「欣赏与讨论法」、「模拟想象法」、以及「阅读、指导法」。教法宜生动、活泼和有趣,不能使学生觉得生命是沉重的负担与乏味的,且应适时的结合学校教育与生活经验,因此参观、访问等,让学生从做中学都极为必要。

2、在活动实施上

生命教育的实施方式相当的多元化,所设计的活动方案应该兼顾认知与情感,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并采阅读、活动、体验、作业、想象与讨论等方式进行,是相当丰富多样的活动课程。不论是生活教育、生涯教育、环保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性别平等教育….或是校内各项比赛或竞赛活动、校外教学活动,都需要以生命教育为主轴,在生命教育的精神与理念下进行与实施,否则还是隔离式、外加式的教育,即使是体验活动亦然。教师可将生命教育课程融入各科教学中,并纳入学校正式活动如团体活动、晨间活动或辅导活动等,将有助于学生对生命之重视。

(五)在环境塑造与家长参与的面向

营造温馨、有人性的教育环境是必要的,因为唯有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创造接纳、尊重、温暖与关怀的环境,使学生能感受到温馨与有人性,才有成长的可能。也因此,生命教育切忌运用权威、独裁、压制、控制与支配等手段。邀请家长及校外人士的协助,因为生命是整体的、完整的,生命教育的实施并非只限于学校内,整个社会环境才是学生学习的大环境、也是最好的生命教材。因此,除了学校的教职员工之外,学生家长及校外人士也必须有正确的生命教育观念。学校必须塑造生活化的教育环境,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同时校园环境的布置、课间活动以及一些制度、典礼的规划推行,应配合生命教育认知的建构,积极运用于校园生命环境的营造。

生命与生活息息相关,与周围环境以及人事物等密切联系着,生命教育绝非可以独立存在或是单独实施一项活动即能奏效。必须从「学生本位」出发,与生活经验结合,在师长与家长们的鼓励与支持下,最后再回归于日常生活的实践。

五、结论

教育行政推动生命教育,拟定生命教育实施方案及实施要点,宜统整考虑当前辅导计划有关方案的内涵与作法。再经过系统思考的「校务计划」,整合贯串教改理念与作法,直接带动教师在班级经营与实务教学上的改善与成长,始可克竟其功。而学校推动生命教育应重视正式及潜在课程的设计,并据以规划全方位的教学活动和活泼多元的教学方式,同时校长及行政单位必须重新厘清教育的方向,并取得教师的认同与共识及引导教师建立正确的理念,以建构实施生命教育的完整支持系统。另外也要协助家长及小区了解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进而愿意参与、融入,使生命教育回归生活的实践。

教学、训导、辅导三合一强调回归教育本质-以学生为中心。「有效的教学」是最好的辅导。老师的每一堂课,都能带给孩子学习的喜悦与满足。与孩子的每一次互动都能珍惜的表达关怀与尊重。哈佛大学商学院 约瑟夫.巴德洛克在『默默领导』一书中指出:『我观察到,最实际的领导者,很少是英雄。这些人不是知名度很高的优胜者,也不想变成那样的人。他们默默地、严谨地,为组织、为周遭的人、为自己,做正确的事。』「默默领导人每天耐心付出的努力,是让公司更好、也让世界更美好的关键所在。默默领导才是推动及改变世界的那只手」。而各位正是学校最让人尊敬也是最重要的默默领导人。

我们在创造学校的文化,而在学校的文化中,我们生活与工作的归属感来于自和谐。因此允许争执,但不要有无谓的批评与指责;藉由彼此的尊重与合作,共同创造和谐温馨的工作环境。爱与希望的愿景,不能是口号,必须是我们心里真切的想望。有『爱』我们学会用尊重与关怀珍惜每一次的人际互动;有『希望』我们更懂得彼此欣赏与鼓励。

下载科研成果融入燃料电池课程教学初探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研成果融入燃料电池课程教学初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精选农村资源融入幼儿课程

    精选农村资源融入幼儿课程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

    游戏融入美术教学

    游戏融入美术教学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初探 溧阳上兴小学 戴捷 游戏是儿童重要和主要的活动,它贯穿于儿童整个的生长和发展过程之中。随着动作和语言的发展,生活范围的扩......

    将游戏融入教学

    将游戏融入教学 小学生的英语课堂,特别是中低年级,大多趣味横生。为了符合孩子们活泼的天性和好动的倾向。上课的老师们都会在课堂中加入很多游戏活动,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

    课程思政融入实验诊断学教学特点

    课程思政融入实验诊断学教学特点范文课程思政融入实验诊断学教学特点范文1实验诊断学的教学特点实验诊断学是使用多种临床检验技术获取相关人体资料后,对机体的功能状态和病......

    新员工融入培训课程《植物大战僵尸》

    新员工融入培训课程《植物大战僵尸》当我们的HR人员经过层层筛选、百里甚至千里挑一招募到我们认为合适的新人后,公司一定对他们满怀期望。而员工们同样也是踌躇满志,对未来的......

    教学科研人员科研成果登记操作指南[定稿]

    教学科研人员科研成果登记操作指南 目录 一、科研信息管理平台登录方法 2二、所需完成的工作 2三、注意事项 6 四、问题汇总: 71、进不了门户 8 2、打开“科研信息平台”,网页......

    建构主义下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实践

    建构主义下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实践摘要: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情境、协作、对话、意义建构方法,通过“课程思政+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才能真正......

    把“国学经典礼仪教育”融入学前教育课程

    浅谈“国学礼仪传承”在幼儿园的探索与实践 厦门市西林幼儿园 宋远辉 【摘要】中国人要从中国的文化开始学习,这是中国人的根。国学经典礼仪的传承,在孩子心灵最纯真的时候,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