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本土旅游资源融入导游教学
本土旅游资源融入导游教学
《导游基础知识》是浙江省旅游局主编的导游考证教材,它融合了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地理、宗教、建筑等旅游基础知识,理论性较强。随着新课改步伐的加快,专业教学模式更注重应用性和实效性,并以此强化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新课标的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使学生在了解当前旅游工作岗位所需知识的同时,有效获得参与实际工作岗位后的知识和能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围绕着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依托学校地处朱家尖国家级旅游风景区的地域优势,将教材内容与本土旅游资源相结合,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本土资源的进行整理、挖掘、讲解,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学习过程,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专业知识,以形成专业实践能力。
本土旅游资源的课程价值特征
本土旅游资源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补充和拓展具有深远意义。
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 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并非唯一的课程资源。朱家尖是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历史悠久,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非常丰富,为专业教学提供了丰富生动的课程资源。在旅游专业教学中,我们将教材内容和本地资源有机融入,深度拓展,让学生感到文化就在身边,化无形为有形。
具有热爱家乡、热爱专业的德育功能 学生在完成搜集、整编当地旅游资源的学习任务过程中,通过查找文献、实地体验和调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在浓郁的熏陶和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己的道德情操,激发了热爱家乡、热爱本专业的情感,增强了对旅游业的强大使命感和责任感。
传承本土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在搜集和整编朱家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其中的一部分就是当地历史、民俗和戏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乡土文化。在《导游基础知识》教材的民俗风情,我们就制作了《朱家尖民俗资源》这一专题板块,学生分组作了“渔业、农业”“婚礼”“节令习俗”及“造船”“剪纸”等传统工艺协作作业,全面展示了朱家尖的传统文化。与教材内容相比较,既有亲切感,又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学生在接受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浸染与濡化中,唤起自豪感,同时也深感肩负继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组织形式及内容
融入专业课堂教学,激活课堂气氛 在《导游基础知识》课堂教学中,根据授课内容,采用观看专题片、实物展示、学生PPT展示、情境演示等多种方式,融入喜闻乐见的本土文化,可以有效激活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弥补课本内容的不足。例如:在学习饮食文化这一内容时,要求学生特别学会某道菜肴进行推荐展示,结束后做成专辑《舌尖上的普陀――十大风味海鲜美食及鱼类民谣篇》。学生在课堂展示时,拿出生动直观的图片,讲解通俗幽默,以及用舟山方言演练的鱼类民谣。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延伸到本地菜肴知识并学会推销,这恰是旅游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职业能力。
开展实践探索活动,夯实拓展专业知识 在实践探索环节,主要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结合教材内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置实训项目任务。学生们通过对本地的朱家尖旅游景区考察、调研,完成了项目任务,夯实和拓展了所学专业知识。
参与本地节庆活动,促进培育三维目标 朱家尖是著名旅游胜地,节庆活动众多,利用假期让学生作为义工参与本地节庆活动,促进学生培育三维目标。比如大型的朱家尖沙雕节活动,事先教师布置活动任务:要求了解朱家尖南沙景区,写好导游词;熟悉南沙景区线路、了解沙雕雕刻艺术和工艺品等;在节庆活动期间,学生义务为游客进行讲解服务。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在专业知识、服务意识、沟通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得到有效提升。
开发校本教材,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充分利用朱家尖丰富的旅游资源,师生共同探索开发《朱家尖旅游一本通》校本课程,以此为任务载体,教师通过设计一个个具体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对本土资源进行整编,挖掘学习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实践效果
学生的专业品质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利用有效的本土旅游资源,将更加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造、实践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共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时通过整理和挖掘地方旅游资源,深化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推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 在进行地方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中,能够考虑到朱家尖本土旅游资源的特点,从本地地理、历史概况、旅游资源分布及介绍等多角度着眼,打开地方课程开发的突破口,就很有可能成功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教材。
提升专业教师的综合业务能力 在教材和本土旅游资源融合的过程中,对教师的业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迫使教师在专业知识能力方面不断学习提升;同时,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开发校本教材的过程中,其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也得到有效提高。
(作者单位:浙江省舟山市普陀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第二篇:让本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
让本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
——从一节语文课说起
江苏省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管仲华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说:“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常州有着2500余年的历史,陆游曾盛赞常州“儒风蔚然,为东南冠”,龚自珍也赞叹常州为“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当匹俦。”语文教师应该以教材为媒介,灵活运用教材内容,通过语文教学来弘扬地方文化,激发学生们热爱家乡、热爱家乡的文化的情怀,实现语文教学的观念、内容、方法的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思维能力。为此,我利用高职第二册语文课本中《语言的演变》一文,在教学过程中将常州方言融入其中,希望以此进行一个新的探索。
从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我结合常州本土文化,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了解了解现代常州方言与古代汉语的关系,培养对常州文化的兴趣,增强对常州的热爱之情。尤其在课堂拓展环节,我率先举了常州方言中的几个例子,比如学生们比较熟悉的地名“圩塘”,同学们读读这个地名,引起“于”“围”两个音之争,请同学再举出几个例子,看看常州话与古代汉语的关系。通过与本土文化的结合,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文当中,作者举了许多例子,尤其讲到很多古代的单音词现代都多音化了,如有些方言里管头叫“脑袋”“脑壳”,管嘴叫“嘴巴”,管脸叫“面孔”时,学生马上就说出常州话里的“脸”就是“面孔”,而且还激动地说:“书上讲的就是常州话呢!”新课改要求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那么这节课,通过把教材内容与地方文化结合作为一个切入点,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这篇近5000字,又涉及语法、语汇、语音等比较专业的内容,然后学生们却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看到书上的例子,总不忘联想一下是否常州话中也有类似的现象。
二、运用学生熟悉的事物理解了课文内容。《语言的演变》一课的教学难点就是让学生了解古今语言的差别及汉语是如何演变的。把大家非常熟悉的常州方言纳入课堂教学中,很贴近生活,也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之中处处有语文!
三、通过教学使学生更深入了解地方文化。学生们平时听常州话、讲常州话,但从来没有考虑过常州话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把常州话放在作者提出的几种演变当中去,对常州话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我在课后还布置了作业,不少学生都上网查阅资料,也进一步加深了印象。
四、增加了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在前文中讲到唐代“尉迟恭”的语音之后,我又举了一例:“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学生知道常州方言居然与西汉时期的《史记》有关系,比唐代还要早,又惊讶又欣喜,有的学生又说起常州淹城是春秋时期的遗址,历史非常久远,古代汉语在现代常州方言中还有痕迹,是很正常的,但言语之中流露着深深的自豪。我认为,通过学生的阅读、讨论,这堂语文课在情感培养方面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当然,没有十全十美的教学,也出现了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就是教师自身相关知识积累还不够。作为一个外地教师,我对常州方言很感兴趣,但是不曾深入了解过,在备课时,我查阅了大量网上的资料,但毕竟不够全面,而且也不够专业,仅仅是常州话与普通话之意译,没有对方言所蕴含的文化进行挖掘,要把常州方言与这篇课文《语言的演变》结合起来,光靠我这些三脚猫的功夫是不行的,在课堂上,有些学生举了例子,我自己还听不懂,谈何再去理解这个词汇或这个语音的演变呢?任何一种方言都是博大的,从方言中甚至能够窥视到常州的历史,因此,想要把地方文化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教师个人的综合素质还要不断提高,接触更多的本土文化。其次是后劲不足。学生对查找十个常州方言或句子感兴趣,但效果并不理想,作业交上来之后,我发现真正能找到与古代汉语有关的并不多,甚至连常州方言能够用现代汉语写出来的,都写错了,如表示“后悔”的“澳绕”,其实就是“懊恼”,但学生缺乏与课文知识的结合,缺乏自己的思考,只管网上写什么就抄什么,而我做为教师,由于前面所讲到的“知识积累不足”,对学生作业中写到的少数常州方言也不能做出明确的判断——是否能从这个方言中找到古代汉语的痕迹,或者我自己也无法说清一些方言因何形成,如“我们”在方言中称“哈尼估”,因此,这次作业就含含糊糊地过去了,没有达到“考察课堂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觉到,把教材与地方文化结合起来的方式是可行的,对学生了解家乡从而热爱家乡的感情熏陶是有明显效果的。但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采取分工合作的形式,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带着目的去收集资料,带着自己准备的东西进课堂,这样,课堂拓展才不会是教师的“一言堂”,才不会是学生跟着教师的指挥棒齐声大合唱。在地方文化方面,教师也要多积累,同时,如果发动了学生收集相关资料,那么在课堂上,就真的做到了韩愈曾经提到的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道闻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生互相学习,这不是一种更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吗?
第三篇: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融入写作教学(定稿)
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融入写作教学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社会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主要原因是得益于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和长期形成的能代表大多数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并没有一味固守传统文化,而是高举先进文化的旗帜,努力弘扬反映时代要求的新文化,在创新中大力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但是,不可否认,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当下,首先有些地方政府的主要注意力都放在如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显性”的杠杆上,而常常忽略了“隐性”的本土文化保护与开发,经济的发展对本土文化造成了一定冲击。比如在对文化遗迹的保护,古迹的乱拆乱建,对文化习俗的傲慢与无视等等。其次是外来文化的入侵。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许多外来的文化逐渐涌入本土,并且越来越多占据了青少年的消费主导,使得很多年轻人逐渐淡忘甚至摒弃了本土文化,比如外来的饮食文化,以前是麦当劳、肯德基,现在时兴“星巴克”“日韩料理”等等。再次是民众心理的误区。在一个物质居上的社会,社会民众越来越看重既得利益。所以在面对本土的文化现实时,要么注入更多的商业因素,要么因为无知而对其任意戕害。如很多文化古迹的所在都成了商业街,或者在文化遗迹上恣意留下自己的“只言片语”等。
因此,在当前背景下,我们要重视保护和利用本土文融入到写作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指导学生进行本土文化素材积累。要改变学生怕写作的心理,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知名文化品牌,如北京的学生可以关注京剧,广东的学生可以关注粤语、粤剧、岭南服饰、岭南建筑、民俗等,进行专题搜素积累,丰富学生的素材储备。比如:
“满洲窗,青瓦砖,古榕树,越来越多的景致冲击着我的视觉膜,也敲打着我心。可是,忽然地,一个红得早已褪色却又刺眼的“拆”字赫然出现在我老屋的墙壁上。这一“拆”字与周遭之景,周遭平和的氛围是何等的不相符。这时,我方惊醒:早在十一年前,这条老巷便已列入拆迁范围,也就是说:我人生的“原点”将要被抹去。
眼泪不争气地涌出我的眼眶,我多想呐喊:这条巷子拆不得,拆不得啊!它不仅仅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培育我温和性格的地方,更是让我感受人间温暖的最初的开始。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是岭南文化形成的开始。将这里拆掉,就是毁了我的根,就是毁了上百广州老街坊的根!可是,这样的呐喊谁会听见呢?人生的原点,文化的原点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拔地而起的大厦相比,似乎已经变得渺小了。”
这是2011年广东高考的一篇满分文章,以第一人称书写“我”回到孕育自己的“人生第一课”的西关老屋的所见所感,将个人生命的“原点”与岭南文化的“原点”融为一体,讲述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认识。作者从两个层面描写“回到原点”——实写“回到”老巷,虚写“梦回”老巷;实写个人出生和童年的“原点”,虚写岭南文化的“根”,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二、指导学生使用本土文化素材。一是在叙事中融注文化现象。在写作中,指导学生有效融注相关文化现象,是自己的文章因为本土文化素材介入,从而更加真实、真切,也更加动人。二是在抒情中设置文化背景。写人叙事,我们要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果将这些人与事置于大家熟悉的本土文化背景下,那么这些情感会因为自己生于斯,长于斯更加生动、更加感人。比如:
“还有那胡琴、那月琴……都好似梦中的旧人,踏一弯凉月来寻我。我与这些民族乐器原来就是亲戚吗?小时候,父亲在院子里拉胡琴,大丽花明媚地开着,二胡声和扬琴声交叉错落。以为的丢失,却原来在多年后猛然遇到:你在这里呀,在窗外,在我梦中,在我灯火阑珊处。从未稍离。
愿我今生,以梦为马,去寻京剧的美丽与沧凉。在生旦净末丑里,看清这人生原来是戏。在唱念做打出将入相的刹那间,找寻那片刻的愉悦与酸楚。我必相信,这人世间一出出,原本就在戏台上。就像我必相信,那窗外的京剧,一直等待我——我依然是当年那个麦场上睡着了小女孩,只不过,那苏三一声“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叫醒了我。醒了的我,站在窗前,听着窗外一声声皮黄之声,不由人珠泪滚滚。”
本文是一名考场学生写的《窗外的京剧》片段,是对京剧的怀念,很真实动人。正如电影《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一样,设置鲜明的地域文化背景,会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三是在议论中援引文化素材。生活中存在很多关于文化的现实问题,如果学生在针对文化现象进行文化议论时,自然会叙议结合,并且会传递相应的文化责任和文化担当,里面自然也会关涉到文化素材。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中巧用本土文化。我们可在活动和研究中充分利用本土文化,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比如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本土名胜古迹,调查它的历史,造型艺术等,了解本土的历史文化,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变得直观化、生活化,课堂更加广阔,更接地气。这样的学习活动增进了师生对本土地理历史、风俗人情、本土建筑、文化等情况的了解,增进师生对本土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师生们对历史文物、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促进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
四、在校园、班级文化的建设中渗入本土文化。每班可以以弘扬本土文化为主题办一期黑板报,橱窗、所有过道里的黑板报也要以本土文化为内容。耳濡目染,本土文化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灵。
五、利用校报、文学社刊物、广播站等宣传本土文化。校报可以成为开展本土文化教育的又一阵地,展示老师、学生学习、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在校刊专版,可以专门发表学生关于本土文化的习作,采风收集的本土谚语、谜语、格言、对联、诗歌,以及老师们在民族文化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学校广播站是本土文化教育的又一个重要阵地和窗口。
六、专题讲座型,即专门聘请本土文化名人担任学校本土文化教育的老师,让他们给学生讲解本地的历史渊源、风俗民情、传统文化,使学生知晓本土文化知识,积累习作素材,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有条件的可以请来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让他们专门给学生讲述当地的历史典故、风俗民情等,这些课学生会特别喜欢。
越是地方性的就越是民族性的,越是民族性的就越是世界性的。所以我们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应巧用各个地方丰富的文化资源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水平,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第四篇:广东导游基础第三章广东自然旅游资源
第三章 广东自然旅游资源 第一节 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
一、旅游的功能:
具有形态美(雄、险、幽、旷、奇),可开展观赏性旅游活动;具有科学文化属性,可开展求知、科学考察旅游;具有一定的空间载体特征,可开展休闲、游乐、体育活动。
二、丹霞地貌
“广东四大名山”:丹霞山、西樵山、罗浮山、鼎湖山。
丹霞地貌(红层地貌):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丹霞赤壁地貌
广东韶关的丹霞山是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该地貌被人们称为“假熔岩”,有类似熔岩之处,由红色砂岩、砾岩构成,以“锦石”、“锦岩”、“锦江”为代表,清初高僧澹归和尚曾在此建寺修行,其墓在海螺峰下。(巴寨海拔626米/平头寨584米/扁寨516米)
三、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分为基岩海岸、沙岸和生物海岸(红树林海岸、珊瑚海岸)。人们常称红树为“胎生”。
广州南沙新垦的湿地公园,是广州地区现存最完善、最具湿地特征的大型红树林湿地保护区。
四、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称为喀斯特地貌
广东具有代表性的岩溶地貌旅游胜地:阳春凌霄岩、乐昌古佛岩、英德宝晶宫、肇庆七星岩、云浮蟠龙洞、怀集燕岩等。
“南国第一洞府”:阳江阳春的凌霄岩,是广东省颁布的首批风景名胜区之一,分为正岩、东岩、西岩三大洞,以“吉星高照”、“一线天”、“水中印月”、“滴水明珠”等四大天然奇景引人注目。
乐昌的古佛岩,属典型的地下喀斯特岩溶地貌,是大型的熔岩洞穴,有“古佛洞天”摩崖题壁和观音像,“三宫四殿”(玉皇宫、西游宫、逍遥宫、古佛殿、观音殿、王母殿、金龙殿),“半边明月”、大型石脑和三亿年前的海底珊瑚化石。
“岭南第一洞”:英德宝晶宫,是广东省首批风景名胜区之一,有“洞中洞,楼上楼,河上河”的特色。拥有全国最大的溶洞倒影。七星岩:星湖
五、花岗岩地貌
花岗岩是一种酸性岩浆侵入岩,它由石英、长石、云母等结晶矿物组成,广东的主要代表有罗浮山、潮阳的莲花峰、汕头的垂虹洞、龙泉洞和珠海的濂泉洞。
“岭南第一山”:惠州罗浮山(东樵山)是我国的道教名山,道教称之为第七洞天,第三十二福地,奇峰怪石(主峰飞云峰为罗浮山最高峰)、飞瀑名泉(三大名泉是冲虚古观“长生井”、宝积寺“卓锡泉”、酥谬观“酿泉”)、洞天奇景是其三大特色,素有“神仙洞府”之称。“天下第一花岗岩奇洞”:汕头垂虹洞(连环洞)
潮汕莲花峰以“莲峰海色”奇观著称,为广东省第一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有渔家女的“望夫石”、“忠贤祠”、“观海楼”、“崇文亭”、“万人冢”、“文公石雕像”等景点。
第二节
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
一、旅游的功能:
观赏功能;疗养功能;品茗功能;娱乐功能
二、泉水旅游资源
1、“岭南第一泉”:从化温泉,最高温度71℃,最低温度36℃。
2、“仙泉世界”:广东著名的露天温泉中山仙沐园温泉,温泉品种多达十多种,出水温度可达93℃,是全省温度是高的温泉。
3、珠海御温泉深度为150米,出口水温70度,属于高温氯化物——偏硅酸型医疗矿泉水。
4、珠海海泉湾温泉源自大海深处,泉井自喷高度达11米,中国温泉泰斗陈炎冰曾亲笔题词“南海第一泉”。
5、恩平市是中国第一个温泉之乡,也是国家级地质地热公园之一,其三大品牌温泉为金山温泉(“天下第二温泉”)、帝都温泉(山水文化温泉)、锦江温泉(温泉冲浪、温泉漂流)。
6、江门新会古兜温泉,是集山、泉、湖、海于一体的旅游资源,有中外特色温泉区,以一地同时拥有海水温泉和淡水温泉等两种温泉水为特色。
三、海洋旅游资源
1、广东沙滩条件较好的有阳江海陵岛大角湾、南澳青澳岛、惠东巽寮湾,均以“沙白、水清、坡缓”而闻名。
2、茂名电白水东镇的放鸡岛是我国第一个海底潜水旅游地,湛江成为我国主要的潜水基地之一。
3、阳江市海陵岛是广东第四大岛,美国纽约海岸规划局长饶基仁称“海陵岛拥有世界无污染的最美丽的沙滩,堪与任何第一流国际海滨旅游区相媲美,堪称‘世界之外钻’”;美国夏威夷市长山城也赞美:“十里银滩是上帝的杰作”。
4、汕头南澳岛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南澳岛上最迷人之处是青澳湾,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称。
5、惠东县的巽寮湾由八个海湾组成,以石奇美、水奇清、沙奇白著称,被誉为“绿色翡翠”和“天赐白金堤”。
四、瀑布旅游资源
1、广东的瀑布大多是由地壳运动使地层发生断层而形成的构造瀑布,比较著名的有:德庆盘龙峡瀑布群、增城白水寨瀑布、罗浮山大坑白石漓瀑布、从化温泉三瀑(百丈飞涛瀑、飞虹瀑、香粉瀑),鼎湖山飞水瀑、水帘洞天,丹霞山马尾瀑。
德庆盘龙峡瀑布是广东最大的瀑布群(数量多、水量大、瀑布大小各异、落差大、分布面积小、整体感好、立体感强)
五、河流 价值:
1、广东比较著名的观光游憩河段有:西江小三峡(羚羊、大鼎、三榕)、北江中下游三峡(飞来、香炉、大庙)、小北江三峡即湟川三峡(龙泉、楞伽、羊跳)等。
2、漂流河段;河口观潮;水网水乡景观
3、清远黄腾峡神秘峡谷漂流:“小九寨”(1)河道落差大、漂程长、够刺激、动感强;(2)峡谷烟雨弥漫,彩虹常见,具神秘感;(3)漂流途中可观看壮丽瀑布,奇石险峰
4、民众岭南水乡
5、连州地下河
6、歇马举人村
六、湖泊
1、肇庆星湖包括七星岩、鼎湖山两大景区,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石室洞内摩崖石刻林立,有“千年诗廊”之称。七星岩由 “七岩、八洞、五湖、六岗”组成
2、惠州西湖以“五湖”、“六桥”、“八景”闻名,被赞为“山川秀邃,五湖环城,浮洲四起,景色宜人”。有“苎萝西子”之称
3、湛江湖光岩是全国著名的火山口游览区,也是国家级地质公园,有“湖光镜月”之美誉。
4、河源万绿湖
第三节
生物旅游资源
一、生物旅游资源的功能、观赏功能;保健和疗养功能;造园功能;精神美学的功能
二、广东的生物旅游资源
(一)植物景观
1、珍稀植物
广东北部南岭地区的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中部为亚热带常绿季雨林,南部为热带常绿季雨林。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银杉。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水松、福建柏、海南粗榧、篦子三尖杉、白豆杉、观光木、囊瓣木等二十四种。
2、广东常见的植物
扶桑(朱槿、大红花),四季开花,以春秋最盛。夹竹桃:常绿灌木,原产伊朗、印度,茎、叶有毒。木棉:(红棉、攀枝花)落叶乔木。
凤凰树(金凤树、火树),常绿乔木,原产自新加坡,明末引入广东,是厦门市市树,每年开花三至四次,叶子椭圆。
3、植物园
华南植物园是中国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是“羊城新八景”之一。广州云台花园是我国最大的园林式花园,被称为“花城明珠”。南沙百万葵园是全国唯一的以向日葵为主题的生态公园。(规模最大,常年开放,世界唯一)
高要广新农业生态园,是广东省最大的农、林、果自然生态景区。珠海农科奇观,是融现代高科技农业生产景观和传统农业种植的田园风光于一体的,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和观赏性的“现代生态农业园”。
(二)动物景观
1、粤北的华南虎是我国乃至世界仅有的。
2、白鹇是广东省的省鸟。
3、深圳野生动物园是中国大陆第一家野生动物园
4、番禺香江野生动物世界是“中国拥有动物种群最多、数量最大,唯一拥有树袋熊、白老虎、白狮子、白袋鼠和食蚁兽的动物园”(我国目前唯一由民营企业投资管理的大型野生动物园)
5、广州动物园有我国最大的陆上海洋馆、最大的蝴蝶生态园
6、我国三大动物园:广州动物园、北京动物园、上海动物园。
第四节 森林旅游资源
1、森林旅游资源的功能:审美(基本)、休闲娱乐、疗养保健、美化环境。
2、广东省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有:从化的流溪河森林公园、南海的西樵山森林公园、乳源的南岭森林公园、龙门的南昆山森林公园、河源的新丰江森林公园、南澳的南澳海岛森林公园等。
3、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内第一高峰是:鸡枕山(海拔1146.7米)。
4、西樵山有“珠江文明的灯塔”的美誉和“南粤理学名山”的雅号
5、南岭国家森林公园的石坑崆(海拔1902米)是“广东第一峰”,石韭岭(海拔1888米)是广东第二峰,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是“广东物种宝库”,“通天箩”岩洞里面长着一片令人惊奇的“地下森林”。
6、南岭四绝:瀑布长廊景区;原始森林(“小黄山”)景区;石坑崆景区;亲水谷景区
7、南昆山国家林木公园有“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南国避暑天堂”、“南粤大氧吧”、“古代桃源今代存”的称号。
8、瀛洲生态公园:被誉为广州市的“南肺”
9、恩平市国营河排林场
10、石门森林浴场“绿色宝库”
石门国家森林公园是1995年经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也是林业部批准建立的第一家国际森林浴场。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森林保健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型公园。
第五篇:旅游资源教学设计
《旅游资源》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旅游资源
二、教学对象:职业高中旅游专业一年级学生
三、教学内容:学习旅游资源的概念,类型和特点;了解旅游线路设计的框架
1、教学重点:张掖的旅游资源
2、教学难点:对旅游资源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
1、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2、能说出自己家乡(张掖)的主要旅游资源。
3、一半以上学生能对旅游线路的设计框架有所了解。
4、通过赏析张掖的主要旅游景点,增进对张掖风土人情的认识,培养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的情结。
五、教学方法:依据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和“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的理念,采用任务驱动法,直观教学法,合作竞争法等进行教学。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准备的有关张掖的旅游资源
七、教学过程(内容设计):
(一)导入
课前播放河西走廊的戈壁水乡张掖的赞美歌曲,营造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以家乡张掖为切入点,展示旅游高峰期张掖拥挤人群的图片,结合上一年张掖接待的游客数量,提问:张掖为什么会吸引如此多的游客?学生回答:„„
(二)新课学习
多媒体显示课件:第二节旅游资源
过度: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围绕列一列,找一找,理一理,说一说这四大任务进行教学。
(1)列一列(列举资源,展示成果)
以学生活动形式为主,以组为单位,5个人为一小组,将全班分为六个组,列一列张掖的旅游资源:张掖的旅游景点;张掖的特产;张掖的工艺品;张掖的小吃;张掖的节庆活动;张掖的少数民族。每组分配一个内容,要求学生在一分钟内按标题内容把答案写在纸上。比一比,看哪组列的越多越快,并请每组展示成果,给予奖励。(2)找一找(视频赏析,知识归纳)教学重点
播放视频:张掖旅游宣传片《多彩张掖》,让学生边看边找视频资料中出现了哪些旅游资源。通过教师讲,学生说,引导学生从教材中的8个类型寻找视频中相应的张掖旅游资源,让学生明白这八大类中前四个为自然旅游资源,后四个为人文旅游资源,从而学会区分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为了对知识进行巩固,用多媒体展示八幅图片,均为张掖的旅游资源。让学生回答这些图片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旅游资源,以此巩固所学知识,达到对重点的进一步掌握。(3)理一理(展示图片,得出结论)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寻找旅游资源的概念,类型和特点。同时多媒体展示有关张掖旅游景点的图片,分别说明它们的特点。(4)说一说(学生创作,教师辅导)
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进行比赛,要求学生从旅游主题,旅游线路,设计意图等方面,对张掖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设计旅游线路。在学生创作期间,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提醒要注意一些安全事项,设计时要突出当地风貌,有独创性,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快又有创意。(学生)制作结束后,每组派一个人,对本组设计的旅游线路作一个介绍。(老师)从作品中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设计奖等,给予学生奖励。
(三)课堂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围绕了列一列,找一找,理一理,说一说这四大任务进行旅游资源的概念,类型和特点等内容的学习,并且通过赏析张掖的主要旅游景点,增进对张掖风土人情的认识,培养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的情结。请大家以未来旅游工作者的身份,想想该如何时刻准备着,来推荐家乡张掖。
(四)课后作业:
1、利用即将到来的十一小长假这个黄金时期,请同学们模拟为张掖各家旅行社设计省内旅游线路,从而让本节所学内容体现其价值。
2、让同学们制作自己家乡的旅游宣传小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