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与研究》杂志

时间:2019-05-15 04:52: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言教学与研究》杂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言教学与研究》杂志》。

第一篇:《语言教学与研究》杂志

《语言教学与研究》杂志

语言教学与研究

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 核心期刊 CSSCI 基本信息 主办单位:北京语言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 ISSN:0257-9448 CN:11-1472/H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中文 开本:16开

邮发代号:2-458 创刊时间:1979 出版信息 专辑名称:哲学与人文科学 专题名称:中国语言文字 出版文献量:3127 篇 总下载次数:2163262 次 总被引次数:82426 次

评价信息(2016版)复合影响因子:1.35(2016版)综合影响因子:0.58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7—2018)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

《语言教学与研究》简介

《语言教学与研究》是我国第一份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性学术期刊。自1979年创刊以来,本着务实、创新的精神,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与语言研究最重要的学术刊物之一,在推动中国语言学研究、交流汉语教学经验、培养学术队伍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语言教学与研究》发表汉语本体研究、汉语教学/习得研究和语言应用研究方面的稿件。欢迎来稿。

论文快速发表绿色通道

发表流程:收稿---稿件初审---商定期刊---杂志社审稿---办理定金---修改定稿---确认---付余款---杂志社发采稿通知---发表见刊---接收期刊样册---知网收录

论文刊发时间:从收到论文版面费起3-4个月(特殊情况除外),针对需要快速发表的作者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1、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时间安排等相关咨询联系编辑董老师Q/微信:993383282

2、不违反宪法和法律,不损害公共利益。

3、是作者本人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不侵犯任何著作权和版权,不损害第三方的其他权利;来稿我方可提供“中国知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提供修改建议,达到文字复制比符合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

4、本站初审周期为2-5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2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

5、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

6、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7、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

8、切勿一稿多投,稿件一律不退,请自留电子稿。最新知网收录文章题目鉴赏

汉语是否存在合成性(或分析性)导向的类型学转变?——兼论古今复合词、使役句、感叹句

“语素法”和“语境法”汉语二语词汇教学效果的对比研究 基于构式的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动结式习得研究

母语为英语和泰语的汉语高级学习者有定范畴习得研究——以单句内光杆NP标记“们”为例

汉语“什么”类代词疑问义、存在义和全称义的中介语句法实现研究 试议句法成分长度问题

汉语定语小句的类型及其句法表现

词频分布参数可以细分汉语新闻语体吗? 汉语外来异名同实概念词的词汇分布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新兴性别称谓语研究

言语打断中的权势因素分析

第二篇:数学教学语言研究

数学教学语言研究

摘要:数学语言是表达数学思想的专门语言,具有抽象性、准确性、简约性和形式化等特点。加强数学语言教学对提高数学阅读能力、数学表达及交流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数学语言分为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和图表语言,三类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在数学语言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应用和理解方面,数学语言有其自身特点,深层结构常重于表面内容,句法分析常先于语义理解。在数学教学方面,要加强数学语言的意义理解和表达,注意数学语言的语义转换、数学语言符号引入的自然性,以及数学语言句法特点分析等。

关键词:数学语言;数学交流;语义转换;教学策略

一、加强数学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诚如斯托利亚尔所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1](224)

学习数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学习数学语言,学习数学的过程也就是数学语言不断内化、不断形成、不断运用的过程。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了数学语言,就等于掌握了进行数学思维、数学表达和交流的工具。数学作为一种语言,已经不只是描述自然科学的语言工具,也成为描述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门类的语言工具。掌握好数学语言,就等于掌握了描述科学和生产实践活动中的实际问题的工具,即数学化的手段。中学许多课程中都使用了数学语言(如向量、统计表、统计图、几何图形等),数学语言的掌握直接关系到这些学科的学习。如果数学语言不过关,将难以阅读和交流,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难以听懂、看懂别人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观点,如可能不知“翻一番”“增长一倍”“降水概率为0.6”“同比增长10%”等所云。如果在数学语言表达(即数学化)方面能力缺乏,学生可能就只会死记硬背文字表达的概念定义、定理、法则,而不能将其符号化、形式化,不能把自然语言形式转化为符号语言或数学表示形式,将概念法则与公式沟通。如有的学生尽管知道并能够叙述物理学中的加速度的概念“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具体说,是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但却不能写出公式,甚至还错误地认为

。学生智力发展的诊断研究也

[2]表明,学生的“数学语言”的特点及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衡量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学生能否准确、迅速地理解课堂上教师用数学语言所阐述的数学内容、思想、方法,是衡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效率高低的重要标准。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度差,语言之间的转换不流畅,思维显得缓慢,从而造成数学知识接受、处理困难。教学实践也表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的数学理解力也差,理解问题时常发生困难和错误。所以,数学思维的发展是离不开数学语言的同步发展的,丰富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水平,对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数学能力和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事实上,关于数学语言学习目标,现行数学课程大纲中已有明确要求。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将“会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形成用数学的意识”作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内涵的一部分,法的一个目标。[3](24)

[3](2)

并把发展“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作为改进教学方

[4]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数学语言具有精确、简约、形式化等特点,能否恰当地运用数学语言及自然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也是评价的重要内容”;学语言的教学。

二、数学语言及其分类 [5](114)

要注意“提高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5](11)

所以,数学教学必须加强数为有效地加强数学语言的教学,加深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认识是必要的。数学语言是伴随着数学自身的发生和发展而逐渐成长起来的,是储存、传承和加工数学思想信息的工具。数学语言与日常语言不同,“日常语言是习俗的产物,也是社会和政治运动的产物,而数学语言则是慎重的、有意的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专业语言,是一种以符号表达为主的特殊语言。具体可分为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和图表语言三类。

符号语言是数学中通用的、特有的简练语言,是在人类数学思维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数学的效能来自数学符号。”按感知规律,数学符号分为三种:象形符号、缩写符号、约定符号。象形符号是由数学对象的空间位置结构或数量关系经抽象概括得到的各种数学图形或图式,再经缩小或改造而形成的一类数学符号。如几何学中的符号△、⊙、∥、⊥、∠等都是原形的压缩改造,属于象形符号。缩写符号是由数学概念的西文词汇缩写或加以改造而成的符号,比如函数f(function),极限lim(limit)、正弦sin(sine)、最大max(maximal)、最小min(minimal)、存在(exist)、任意(any)等符号均为此类。约定符号是数学共同体约定的,具有数学思维合理性、流畅性的数学符号,如运算符号+、×、∩,全等≌,相似∽,大于>,小于<,等均属此类。由各种符号按照数学的逻辑意义和规则而组合建立起来的各种符号串或式子则构成数学式语言或数学句子,这里的逻辑意义和规则是指数学中的一些规定或原理法则,如a+bc遵循的是运算次序、略写法则等。

数学中的文字语言是数学化了的自然语言,或者称为自然语言中的数学语言。自然语言常具有模糊性,而数学是严谨的,容不得含糊。所以,数学中的文字语言不是自然语言文字的简单移植或组合,而是经过一定的加工、改造、限定、精确化而形成的,并且,这些语言具有数学学科特指的确定的语义,常以数学概念、术语的形式出现。如数学中的“直线”“全等”“连续”“区间”“组合”“相似”“极限”“轨迹”等都是自然语言的精确化;“绝对值”“正值”“中线”“中位线”“有理”“无理”等都是对自然语言中的文字进行限定的结果;“增加几倍”“扩大几倍”“概率”“正弦”“可微”“可积”等都是具有特定含义的数学文字语言。有些数学语言本身还具有比喻或象形意义,如扇形、补角、射影、倒数、锐角、钝角、参数、行列式等数学词语,似乎能给人一种语言直观,使人较为自然、容易地领会和理解。自然语言是数学文字语言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数学文字语言不仅借用了自然语言中的文字,沿用了自然语言中的语法规则,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两种语言的语义也是一致的。

图表语言是指包含一定数学信息的各种图或表,可细分为图形语言(几何图形、统计分析图、集合维恩图等)、图象语言(函数图象或统计线图等)和格表语言(统计数据表、分析表、框图等),它们是数学形象思维的载体和中介,也是数学思维的重要材料和结果,而且还是进行抽象思维的一个重要工具。我们必须确认,图表也是一种数学语言,是数学的一种直观性语言,是对其他两种语言的补充,它与数学概念、术语、符号与式子等一起构成数学语言系统。尤其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人们会经常地在各种媒体上看到或阅读到某种载有一定数学意义的图形、图象或格表,这些图形、图象或格表作为信息传递的一种形式具有同文字信息形式相同的功能,但比文字信息更直观。所以,掌握图表语言是现代社会的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读图,掌握图表语言,要能够从图形、图象和格表中读出蕴涵的信息来。

三种数学语言各有优势与不足:文字语言通俗、易懂,但描述起来是线性的,不易表露知识的内在结构;数学符号虽然抽象,但十分简洁,描述起来给人以结构感;图表语言比文字语言和一般符号语言更具直观性,容易形成表象。为了使数学内容不那么难懂,能够借助母语理解,在实际表述数学思想内容的时候,常结合自然语言的表述,所以,一种数学思想内容的表达常是数学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图表语言和自然语言的优势互补和有机融合。

三、数学语言的特点

[6]由前文可以看出,数学语言是一种非日常和非自然语言,其中一部分是被规定或定义的,用来表示理想化的数学对象,正如美国数学家莱克斯(A.Lax)和格罗特(G.Groat)说的那样:“它(数学)所用的是一些特殊的非口语的语言:一些新的符号被定义,一些老的字符被重新定义而限制或改变其意义。这种精细的、外延的语言很少联系到课堂外的生活。”另一部分是自然语言按照下面三个方向被改进的结果:(1)按简化自然语言的方向;(2)按克服自然语言中含糊不清的毛病的方向;(3)按扩大它表达范围的方向。[1](221)

[7]事实上,数学中每个词语(概念、符号、术语等)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外延模糊或内涵不清的概念词语,不允许有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断言。数学语言的表达形式与它的含义之间都有着确定的关系(尽管有时不是一一对应的),词序不同或一字之差就可能导致意义截然不同,如“轴对称”与“对称轴”,与,意义都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数学语言既具有抽象性、简约性,又具有精确性等特点。

数学语言的精确性还表现在自身不存在歧义。所谓歧义现象,就是一个句子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意义的理解,或者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分析。尽管数学中的句子有时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理解,不过这些理解在一定意义上都是等价的(故不称为歧义),可以看做等价转换或同义转换,而这还是数学解题的一种重要策略。“

[8](45-47)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希望学生能够灵活作出语义转换。如满足的一个等式,但它又可转义为“

是方程

是方程不大于

”不能转换”的基本语义为、的一个根”,还可转义为“为“小于”。的一个根”,这些意义在解题中没有任何冲突或矛盾。只是应注意,在语言转换方面,不能以偏概全,如“数学语言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符号化、形式化特点。形式化的一个主要表现是“变元的使用”,由于使用了各种变元,数学语言能够很好地表达一般规律。用数学语言表示形式,在这个形式中可以填进各种内容。当然这些形式并不是没有任何内容的,它是从个别的、具体的内容中抽象出来的,保留了它们的共同的东西。数学语言的这种形式化特点,常常造成在数学语义理解不透彻的情况下数学语言的形式与内容脱节,造成学习上的形式主义。

数学语言与一般语言相比,第三个特点是:在应用上有不同。如公式语言的应用与一般词语应用的形式是不同的,像“丰富多彩”这个词,一个学生会根据情境造“昨天的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学校学生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这样的句子,基本表明他掌握了这个词语的用法。一个优美的句子可以不加变化地嵌套在一段描写中,使用起来是一种镶嵌式的;数学语言的应用不完全是镶嵌式的,像三角函数诱导公式语言sin(180°+α)=-sinα是不能镶嵌在一个语句中的,是变形或代入式的,只有能够计算诸如sin210°=sin(180°+30°)=-sin30°=-等,才表明一个学生基本会应用这个公式了(才可以说掌握住了这个“公式语言”的用法)。又如对余弦定理,只有根据三角形具体情况如b=8,c=3,A=60°,能具体写出2=8+3-2×8×3×cos60°来才能说一个学生基本会应用余弦定理了。“丰富多彩”是一个形容词,要22想认识它,通过定义不太容易,须让学生感受;而数学中的概念是定义式的,公式是推理式的,直观感受只是辅助,应从理论上把握。

数学语言与一般语言相比的第四个特点表现在理解要求层次不同。比如,作为语言学中的三角形概念,只知道它的形状就可以了,而不必知道它的更深层次的性质;而数学中学习它,就不仅要从直观层面上清楚它的形状,而且重点要从抽象层面上知道它的内涵和性质特征,语句中一出现“三角形ABC”或“△ABC”就会联想到内角和、边角关系等。可以说,数学语言的学习面临的是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的双重任务。数学语言的理解常需要更多的判断、推理,语言中蕴涵的推理、判断的理由、依据须清楚明白;否则,即便语言中的概念清楚,意义明白,也不能达到数学上的理解。如“已知函数f(x)是0,5x,2x-4,2-x中的最大值,求f(x)的最小值”,从字面意义上学生都能够理解其意义,知道说的是什么意思;但是,对整个问题却不知怎样下手解决,原因是不能理解“f(x)是0,5x,2x-4,2-x中的最大值”的深层意义,不能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语义转换和重新表达。这表明,数学语言仅靠字面含义理解是不够的。

第五个特点:数学语言的理解常是句法分析先于语义理解。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学会了语言和阅读的人,都具有一个心理词典。”所谓心理词典就是词的意义在人的心理上的表征,通常我们说认知一个词,就是在心理词典中找出与这个词相对应的词条。在每个词条中都包括了与这个词条相对应的词的语音与写法方面的表征以及词的意义的表征。数学学习的结果是在学习者内部形成一个数学心理词典,利用这个词典可以解释外部输入的数学信息。一个词的特征在心理词典中被呈现的形式常常被设想为一种网络结构,通过这个语义网络结构,可以找到一个词的特征集合,即词义。按照语义学理论,句子是表达完整思想的具有一定语法特征的、最基本的言语单位。语言学习的中心应该是学习句子,先理解句子,再造出句子。“句子的理解就是从书面文字中来建构意义。”所谓建构意义,就是从书面词的序列中建造起具有层次安排的命题。建构意义通常可以采用两种策略:语义策略和句法策略。语义策略是指在阅读一个句子的时候,通过识别句中词的意义和对句中的词进行意义搭配来确定这句话的含义的策略。如在一个句子中看到了“红、小孩、苹果、吃”这几个词,即便没有任何其他的句法信息,读者也能建立起下面两个命题(意义):小孩吃苹果,苹果是红的。这里,读者使用了语义策略。句法策略是指把句子切分为构成成分进行分析,考察这个语言的内部构造,弄清这些构成成分是怎样相互联系起来的,从而建立起句子的底层结构意义。句法就是指对句子中的构成成分的“系统安排”,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编码,使人们能够利用词的序列去传递思想。而句法结构使同样的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起着不同的句法作用,从而使句子具有不同的意义。如“与的平方和”“

和的平方”,两个句子都由同样的词组成,差异在词的序列不同,正是这种词序的不同,才使它们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在自然语言句子的加工中,语义的联系常常统治着理解,而句法的分析则是在必需的时候才起到证实和去歧义的作用。所以,读者首先是按照句子的意义来进行加工,其次才是按照它的句法来进行整理。然而,根据数学语言表达的特点,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更多的是句法结构理解,直接深入到语言材料内部,寻找关系,探明结构,根据结构关系,进行数学处理。如解题者对问题“2元纸币的数目是5角纸币数目的7倍,5角纸币的总币值比2元纸币的总币值多3.60元,列方程求解2元纸币、5角纸币的数目”的加工结果就表明了这一点,解题者一般是先从结构入手,分析和提取出问题表述中涉及的量及其关系:2元纸币(将这种对象视做x,用它也表示这种对象的数目),5角纸币(将这种对象视做y,将对象与对象的数目视为一体),它们的数目以及关系(x是y的7倍),总币值(各为2x元,5y角)及其关系(5y角比2x元多3.60元),通过上述的理解,将关系数学化为方程:x=7y,5y-2x=3.60或50y-200x=360。而较少先进行语义理解,考察问题的意义是否现实。

事实上,数学应用问题的数学建模就是要明晰材料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结构,而多不需要理解问题语言描述的背景意义,这就要求搞清楚材料中涉及的对象(量)之间的结构。而关系的分析只能靠句法分析,为此,就要从句法结构分析入手。其实,数学作为一种处理现实问题的工具,首先是对一个现实问题进行一般性的描述,再进行具体描述,然后进行数学化描述,进一步用符号化语言表达、求解,对求出的解加以检验,看是否符合现实问题或是否具有现实意义。数学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将意义的问题搁置在了最后(作为检验环节),而不是过程中。可以说,数学语言的理解常是句法分析先于语义理解。

四、数学语言教学策略

根据数学语言的特点和分类特征,我们认为,数学语言教学应该注意以下策略的运用。

[10]

[9]

(一)加强数学语言词汇意义的理解教学

由于数学语言的准确性特点,当一个学生阅读理解一段数学文字如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准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数学词汇。所以,数学语言学习中准确理解数学语言词汇非常重要。那么,在数学语言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数学语言词汇内涵的揭示,尤其是最具数学特性的数学符号语言和图表语言。教学中既要注意语义解释,又要注意句法分析,强调数学语言的形式与所表达内容的正确联系,避免形式与内容脱节,防止数学学习上的形式主义。

例如,函数符号f(x)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意义理解。第一,理解基本含义。f(x)是以x为自变量的一个函数,表示的是一个映射或对应关系f:x→f(x)。如当f(x)=x-2x-3(x∈R),x=a→f(a)=a-2a-3。f(a)是函数在a处的函数值。第二,增强对“对应”的理解。f(x)表示的是括号中的对象与对应对象的一种对应关系,不管括号中的对象(自变量)取什么值,与其对应的都是在对应关系结构(如果关系是可以用数学式子表示的)中用这个值代替对象而得的值。如“x+1”对应的不是f(x)+1,而是f(x+1)=(x+1)-2(x+1)-3。第三,进一步加深对f(x)意义的理解。可以通过诸如“已知f(x+1)=x+x-3,求f(x)”等问题的思考、讨论而获得。

(二)注意数学语言的语义转换训练

加强三种数学语言及其自然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沟通是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正确途径。数学中每一个符号所表示的不是学生已经知道的日常观念,而是一个确定的数学概念,它来源于现实世界,但经过了多次抽象,对学生来说,心理距离还是较远的。自然语言是学生熟悉的,用这些语言来表达的事物,学生感到亲近,也容易理解。所以,数学教师应注意以自然语言为解释语言系统来指导学生学习数学语言,即将数学语言译为自然语言,也即通常说的“通俗化”,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化。另一方面,学习数学语言是为了更好地应用数学语言解决问题,为此,又应注意将自然语言译为数学语言,即通常说的“数学化”练习,数学建模可谓是最好的练习项目。

[8](50)22

22不同领域可以说有不同领域类型的语言,将一种语言表达从一个领域转换为另一个领域的语言形式,可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简化问题解决。例如,已知“x+2y=5,求x+y的最小值”,可以转译为“求直线x+2y=5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的最小值”,进一步再转换为“求原点到直线x+2y=5的距离”的语言表达形式,这既沟通了代数与解析几何的联系,又使问题变得更简单易求。所以,数学教学应注意数学语言之间的转换练习,充分发挥各种数学语言的优势,在转化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如把一个用抽象表述方式阐述的问题转化成用具体的或不那么抽象的表达方式表述的问题;把用符号或图表形式表示的关系转化为文字语言的形式,以及把文字语言形式表述的关系转化成符号或图表形式;用自己更清楚的语言形式表述正规定义或定理,“用你自己的语言来阐述问题”;等等。数学中常在概念和定理之后叙述一段“几何意义”,其实就是将文字语言或符号语言转换为图表语言,以利用图表语言比文字语言或符号语言有更强的直观表现力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概念和定理。

在图表语言学习中,一个注意点是,既要充分利用图表语言的直观性,又要防止过度依赖使用图表,因为图表语言有时会给人们错觉。例如,如图,一电工沿着竖立的梯子LN往上爬,当他爬到中点M处时,由于地面太滑,梯子沿墙面与地面滑下,则M点的轨迹是:

由于梯子滑行的直觉表象,读者常会选A。而实际上,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点到直角顶点距离是

2斜边长的一半”,其轨迹是以原点O为圆心、为半径的圆弧,应选C。

(三)注意数学语言符号引入的自然性

数学符号语言是最具数学特征的语言,在数学符号语言教学中,要注意符号引入的必要性和自然性。英国数学教育家豪森(A.G.Howson)指出:“没有必要引入任何符号或缩写,除非学生自己已经深深感到了这样做的必要性,以至于他们自己提出这方面的建议。或者至少,当教师提供给他们时,他们能够充分体会到它的优越性。”所以,新的数学符号引入之前要注意创设一种“自然”“必要”的情境,引入之后,还应让学生体会其优越性。

(四)注意数学语言学习的审美情趣

由于作为学习主体的个体,身心特性天然地具有一种趋美冲动,所以,学习中不断展示学科美,体验美的感受,对提高学习效率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数学可谓处处充满美的花朵,正如罗素所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在数学学习中,数学带给学习者的绝不只是冰冷的符号,而应当是一个有着各种新颖独特的美点缀成的五彩缤纷的万花筒。数学语言学习应充分展现数学图表语言的对称美、动态美,数学符号语言的简洁美、优雅美,让学生感悟数学语言系统的内在美,以唤起学习主体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获得审美情趣。

(五)注意分析数学句法特点和语言表达训练

数学语言的简约性使得数学中的句子呈现简约的特点,用较少的词语刻画所描述的对象、法则和性质,使用嵌套关系缩短表达。如“a,b两数的倒数和”“a,b两数和的倒数”这样的表达,几乎简约到不能再简约的地步了;“a的平方与b的和的倒数”“a的平方与b的倒数的和”这样的嵌套关系结构复杂、易混,但表达简约。简约可能会给学生学习理解和转换为形式化的语言或式子带来困难,所以,初步学习时教师应使用自然语言作出相应的补充、解释。嵌套关系不易分析、理解,这要求数学语言学习要注意熟悉数学句法特点,掌握句法分析技能。

[11][7]

基本数学语言和句式应进行规范训练,如“过点作垂直于,垂足为”。在表达容易出错的地方应注意强化,如“3x平方”是3x而不是(3x);“3x的平方”是(3x)而不是3x;3x应说成3的x次方而不应说成3x次方。在口头表达语气方面,要注意重音和停顿,如a-1b应读成“a减b分之一”,要在a

2后面略停顿,并加重“b分之一”;如果在b后面停顿,读成“a减b(停顿)分之一”,就变成(六)加强数学阅读指导

了。

学生仅靠课堂上听教师的讲授是难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语言系统的,只有通过阅读,作好与标准数学语言的交流,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增强数学语言的理解力,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和交流能力。项重要任务来抓。[13]

[12]

为此,我们必须改变那种在课堂上只顾讲和练,而忽视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现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说数学和读数学的机会,将学生阅读教材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一

参考文献:

[1]〔苏〕A A 斯托利亚尔.数学教育学[M].丁尔升,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2]〔苏〕卡尔梅科娃.学生智力发展诊断问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8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英〕帕梅拉·科贝克.儿童怎样学习数学──父母和教师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7]鲍建生.数学语言的教学[J].数学通报,1992(10):封2-2.[8]钱珮玲,邵光华.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吴庆麟,等.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34-270.[10]章建跃.数学学习论与学习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4.[11]李士锜.PME:数学教育心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5-198.[12]邵光华.数学课堂阅读指导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1998,18(3):23-25.[13]邵光华.数学阅读──现代数学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J].数学通报,1999,(10):16—18.

第三篇:杂志刊登广告合同范本探讨与研究

杂志刊登广告合同范本

广告刊出单位:***杂志社(简称甲方)

广告客户单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称乙方)

1.乙方须持营业执照,凡标明质量标准、获奖、优质产品称号、专利权、注册商标的产品应提交有关证明,实施生产许可证的产品应提交生产许可证。

2.乙方所刊登的广告内容要符合《广告法》,要实事求是,不得欺骗用户、弄虚作假。如因广告内容不当而造成不良后果的,应由乙方负全部责任。

3.乙方可对广告刊登版面和日期等提出要求(注:《电世界》每月5日出版,印刷周期为1个月),由甲方参考乙方意见,根据来稿先后、版面情况及预付款等统一安排。

4.乙方在《电世界》上刊登广告的要求如下:

刊出时间版面版面费制版费设计费等合计

年期¥

年期¥

年期¥

年期¥

年期¥

总计(大写)拾万千百拾元整(人民币)¥

5.广告刊出后,如发生影响效果的差错系原稿的错误,由乙方负责;系甲方差错,甲方负责用文字更正一次,但不予重登广告,原已刊出的广告,费用照收。

6.广告设计、摄影、发排制版后,如乙方要求变更合同,则须付相应的设计费、摄影费、制版费以及赔偿有关损失。

7.乙方在签订合同后,应及时付广告费。甲方将优先安排已有合同单、刊登资料和已付清广告费的客户。

8.本合同一式肆份,甲乙双方各执贰份。

甲方单位乙方单位:

联系人: 联系人:

电话 电话:

传真 传真:

开户行建行四支行

帐号:

年月

第四篇: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研究

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研究

语言类型学是当代语言学的一门“显学”,但目前还不能说已是汉语语言学中的“显学”。单从语言学理念来看,类型学应当比形式学派甚至功能学派更具有与汉语语言学的亲和力。形式学派从语法能力的先天性假说出发,通过假设、演绎和母语者的语感测试来寻求生与俱来的普遍语法。功能学派则抱有与之对立的基本信念,认为语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要满足交际或认知功能的需要,于是以此为出发点,致力从语言的使用或理解规则中去解释语言的结构及其演变。两者不同程度地带有从假设出发、“主题先行”的特点。语言类型学则更多保留了语言学作为一门经验性学科的特性,注重材料、讲究实证、主张旁征博引、提倡归纳推理,力求以事实说话,在调查之前不假设任何东西。这本是最容易为中国的语言学家认可的研究方法。然而事实上,在形式、功能、类型三大当代“显学”中,偏偏是类型学在中国国内最少为人了解。怪也不怪,这与中国学术界的另一些“国情”有深刻的关系。

中国的传统学术包括语言文字之学,素有尊夏贬夷、厚古薄今、重文轻语的传统。虽然华夏-汉民族数千年来就在众多民族部族的大交融中产生发展,中国也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但在汗牛充栋的传统中文典籍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对汉语以外语言文字的记述,更遑论研究了。不要说非汉族语言,即使是各地的方言,除了作为“匡谬正俗”的对象偶尔一现,也很难引起历朝历代学者们的关注。也就是说,正统的学术向来缺少对异族语言的兴趣,更没有进行语言比较的传统。进入现代以来,外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都获得了强大了推动力,这本是孕育跨语言比较的很好时机。可是,50年代过于追求专业分工的前苏联式教育科研体系,以及语言研究队伍和学术兴趣向普通话的高度集中,又强化固化了不同语种研究队伍间的壁垒,形成了纯粹语种导向的语言研究体系。不要说汉语、外语和少数民族语言三大队伍很少有切实的交流,即使在古今汉语之间、普通话和方言之间也缺少实质性的沟通,更谈不上在跨语言基础上对语言共性的追求了。这种学术格局下,结构主义、功能主义、甚至生成语法都有一定的机会被引进过来成为汉语研究的利器,甚至发展成主流,唯独语言类型学很难获得发展的空间,因为这株树苗是无法在单一语言的土壤中生长的[2]。而缺少了类型学视野的汉语语言学,也很难用汉语研究的成果去贡献于普通语言学理论。

当然,跨语言、跨方言、跨时代的兴趣和研究实践在现代中国并非完全没有,但它主要表现为少数学者、特别是一些视野开阔的语言学大家的个人行为,未成风尚,更不成学派。赵元任先生公开发表的首篇语法论文就是《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1926),论文不但从语法和语义功能的角度比较了三地方言的许多虚词,而且不时穿插与英语、德语等的比较。黎锦熙先生在他开创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先河的《新著国语文法》之后又撰《比较文法》一书,进行古今汉语和英汉之间的语法比较。王力先生的《现代中国语法》以《红楼梦》为主要语料研究普通话的语法,但在各章之后设有与吴、粤等主要方言的比较。吕叔湘先生《中国文法要略》首创将古今汉语合为一书的体例,便于读者在古今比较中认识汉语的内在联系和演变。陆志韦先生在给萨丕尔(Sapir)《语言论》中译本所作的序和译注中,不时流露出他在汉语和其他语言比较中获得的一些真知卓见。朱徳熙先生则在其学术生涯的后期写出了数篇方言比较和古今比较的语法论文,涉及结构助词、名词化标记、疑问句类型等。语言学大家对跨语言跨方言跨时代研究的兴趣不是偶然的,而与他们的学术成就是互为因果的。因为他们有超越汉语本身的更广阔的语言学兴趣,才会注意其他方言语言的情况;也正因为他们视野开阔,才会在汉语语法的研究上取得更加杰出的成就。这些研究虽然没有同当代类型学的学术范式直接挂钩,但其中的精神仍与类型学有相通之处。遗憾的是,中国大陆分工过细、语种导向的语言学学术体系,以及结构主义学派对纯共时状态和语种“特色”的过分追求,使跨语言研究在很长时间里难以发扬光大。有一些著作出于语言教学的需要进行一些中外语言的语法对比,这种基于应用的对比距语言类型学所关心的理论问题还是相当遥远的。

八十年代起,在介绍现代语言学理论的过程中,当代语言类型学开始为中国大陆的语言学界逐步有所了解,其中数陆致极、陆丙甫翻译的Greenberg的经典论文(1963,陆译1984)和沈家煊翻译的科姆里(Comrie1981,沈译1989)最为重要。但比起其他学派来,语言类型学的介绍仍是最为薄弱的,对汉语语法的直接影响仍然相当有限。主要的积极影响在于,一些功能倾向的学者在研究汉语时有意识地以类型研究所得的语言普遍现象为背景,从而使汉语语法研究与人类语言共性的研究发生更加密切的联系,如陆丙甫(1993)关于语序的讨论、沈家煊(1999)关于语法单位和语法范畴的标记模式和关联模式的论述、张伯江(1998)关于汉语形容词词类地位和范围的研究等。直接关注汉语的类型学地位的则有徐烈炯、刘丹青(1998)、刘丹青(2003)关于话题、语序类型和介词类型的研究等。当代类型学对海外汉语学界的影响要早一些,如上个世纪70-80年代关于汉语是SVO还是SOV的热烈讨论(参阅屈承熹1984和徐、刘1998对此的综述)、桥本万太郎(1985[1978])的语言地理类型学,都是在Greenberg(1963)所开创的语序类型学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成果。不过海外的这些类型学讨论也并未延续为某种类型学派,参与讨论的多数学者后来仍分别主要从事形式语言学、功能-认知语言学或历史句法学的研究。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大陆传统语法和结构主义二分天下的格局逐步消解,语言研究出现了多样化的取向,人们不再满足于单一语言纯粹共时的描写,跨方言、跨时代、乃至与少数民族语言的语法比较逐渐兴盛起来。这些研究有些有类型学理论的背景,有些(主要是历时研究)与语法化理论有关,更多的是则是结构主义式描写基础上的朴素的比较、提炼和概括,可以认为是一种宽松意义上的类型学研究,它们无疑为类型学在汉语语言学界的下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气候、土壤、地基和环境。语言类型学以跨语言研究为本,而汉语语言学以研究作为单一语言的汉语为本,在汉语语言学界提倡语言类型学,看似有点方枘圆凿。其实不然。语言类型学和汉语语言学的结合,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将给普通语言学和汉语研究两方面都带来巨大的促进。

典型的类型学研究,当然不能单研究汉语,汉语只是类型学所面向的大量语种之一。不过,语言类型学虽然面向众多语言,但不同语言的研究深度不可能完全一致。某些语言使用人口多、研究队伍雄厚、在类型学上有一定的代表性,就有条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提供更加详尽的研究成果,这样的语言能成为类型学比较中的主干支撑语种。在这方面,汉语无疑是很有资格成为主干语种的,汉语语言学界也有条件为语言类型学作出特殊的贡献。但是,由于汉语研究有自己特有的一些传统,特别是在中国大陆,语法描写和研究所依据的工作框架与世界上通行的框架特别是类型学比较的框架还有诸多出入,许多基本的普遍性概念在汉语语言学中还不为人所熟悉,如非受格(non-accusative)动词、标句词(complimentizer)、关系化和关系从句、核心标注-从属语标注(head-marking vs.dependent-marking)等。而汉语学界习惯使用的一些概念,如“补语”、存现宾语、量词等等,又不能简单地转换为普遍性的语法范畴。这使得汉语研究的大量成果还无法直接转化为类型学上的可比性材料。随着汉语本土和海外研究队伍日益密切的交流和合作,这一情况正在得到改善,而对类型学的关注将促使学界加速汉语描写现代化、通用化的进程。这一进程反过来将帮助汉语语法学发现更多描写研究中的死角,从而揭示出更多的汉语事实,而“汉语事实”正是汉语语言学界历来呼声最高的追求目标。

中国虽然在学术方面存在着某些不利于类型学发展的传统,但同时也存在着类型学发展的有利条件,除了前面提到的中国语言学界和类型学对材料优先的共同注重外,中国丰富的语言资源,是类型学所需的跨语言研究的绝佳条件。中国境内的上百种民族语言,汉语自身丰富多变的方言,都为类型学的展开准备了充足的语言食粮。当然,为了面向人类语言共性的类型学比较,我们需要拓宽眼光,善于将国内的语言资源同世界上其他语种材料结合起来研究,以取得更有普遍意义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只要以语言共性和类型研究的已有成果为背景,只要遵循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那么,即使是同一类型或同一谱系

内的跨语言比较、甚至同一语言(如汉语)内部的跨方言比较,也能获得富有价值的发现。这种局部性的共性,包括蕴涵性共性或等级序列等,有时反映的就是人类语言的普遍性,在今后更大范围的跨语言比较中就会获得验证;有时反映的则是某一类型或谱系内部的特点,这同样具有类型学的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海内外同行的共同努力下,汉语和中国境内的语言方言的研究队伍,将逐步发展出类型学研究的新兴有生力量,在世界的语言类型学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探求人类语言共同的奥秘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刘丹青)

附注

[1] 这是Dik(1997)所提倡的语言研究的三个充分性之一,其他两个充分性是交际的充分性和心理的充分性。显然这是针对Chomsky的观察、描写、充分三个充分性而提出来的。

[2] 在与历史比较语言学相关的领域,如方言、音韵、民族语言等,还是有不少跨语言跨方言语音及词汇方面的研究成果,但这多出于历史比较的研究目的,与语言类型学的学术目标大异其趣,而且也很少涉及语言类型学最关心的语法问题。

参考文献

科姆里(Comrie, Bernard 1981)著,沈家煊译1989.《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华夏出版社。原版1981。原著第二版1989尚无中译本。

黎锦熙 1933 [1924].《新著国语文法》,商务印书馆。

刘丹青2003.《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商务印书馆(即出)。

陆丙甫1993.《核心推导语法》,上海教育出版社。

吕叔湘 1982[1942,1944].《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原上卷初版于1942,中下卷初版于1944。

桥本万太郎 1985.余志鸿译,《语言地理类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原版1978。屈承熹 1984.《汉语的词序及其历史变迁》,《语言研究》,1期。

萨丕尔(Sapir, Edward),陆卓元译1962.《语言论》,商务印书馆。原版1921。

沈家煊1999.《不对称与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王力1985[1943,1944].《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原分上下册,分别于1943、1944出版。

徐烈炯、刘丹青1998.《话题的结构与功能》,上海教育出版社。

张伯江1998.《性质形容词的范围和层次》,《语法研究和探索

(八)》,商务印书馆。

赵元任1926.《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清华学报》第3卷第2期,又收入《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2。

朱徳熙1990.《语法丛稿》,上海教育出版社。

Dik, Simon C.1997.The Theory of Functional Grammar.Part 1: The Structure of the Clause.ed.By Kees Hengeveld, Second, revised version.Berlin &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Dryer, Matthew S.1992.The Greenbergian word order correlations.Language.Vol.68, Num.1:43-80.______1999.Word order in Sino-Tibetan Languages from a typ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Draft).Fukui, Naoki 1995.The Principles-and-Parameters approach: a comparative syntax of English and Japanese.In Shibatani & Bynon(eds.)Approaches to Language Typology.Oxford: Clarendon Press.Hawkins, John, A.1983.Word Order Universals.New York: Academic Press._______1994.A Performance theory of Order and Constituenc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Greenberg, Joseph H.1963.Some universals of grammar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order of meaningful elements.In Greenberg(ed.)Universals of Language.Mass Cambridge: M.I.T.Press.Grinevald, Colette 2000.A morphosyntactic typology of classifiers.In Gunter Senft(ed.)Systems of Nominal Classific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Keenan, Edward & Bernard Comrie 1977.Noun phrase accessibility and universal grammar.Linguistic Inquiry 8, 63-99.

第五篇:《民族艺术研究》杂志征稿通知

刊名: 民族艺术研究

Studies in National Art

主办:云南民族艺术研究院;云南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周期:双月

出版地:云南省昆明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ISSN: 1003-840X

CN:53-1019/J

邮发代号: 64-86

复合影响因子: 0.254

综合影响因子: 0.134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民族艺术研究

创刊时间:1988

《民族艺术研究》杂志简介

由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所和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共同主办的《民族艺术研究》(双月刊)杂志,始终坚持立足云南,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拓创新,致力于云南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发掘及综合开发利用的研究;致力于云南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的经验总结及理论探索;致力于民族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多学科研究。近二十年来,团结、培养了一大批文化艺术理论工作者,发表了众多有建树的文化艺术理论文章,逐步形成了地域民族特点突出、关注前沿相关学科的刊物特色,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广影响,确立了在全国同类文化艺术刊物中的独特地位。

杂志期刊荣誉:《民族艺术研究》杂志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全文收录,并被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文献中心、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联合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南京大学CSSCI认证的核心来源期刊。《民族艺术研究》杂志栏目设置

本刊辟有文艺理论、戏剧、音乐、舞蹈、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研究、文化产业、文化交流、探索与争鸣、艺术教育、青年论坛、田野调查、艺苑春秋、文艺信息等栏目,适合于从事文化艺术工作者和广大文艺爱好者阅读参考。

论文快速发表绿色通道—期刊之家网

发表流程:收稿---稿件初审---商定期刊---杂志社审稿---办理定金---修改定稿---确认---付余款---杂志社发采稿通知---发表见刊---接收期刊样册---知网收录

论文刊发时间:从收到论文版面费起3-4个月(特殊情况除外),针对需要快速发表的作者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本站声明:期刊之家网与多家医学期刊结成了学术联盟,如果您有发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SCI收录期刊的需求,以及对于需要论文发票的作者可以与我们联系

1、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期刊之家唯一投稿信箱:qikanbox@126.com;

2、不违反宪法和法律,不损害公共利益。

3、是作者本人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不侵犯任何著作权和版权,不损害第三方的其他权利;来稿我方可提供“中国知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提供修改建议,达到文字复制比符合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

4、本站初审周期为2-5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2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

5、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

6、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7、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

8、切勿一稿多投,稿件一律不退,请自留电子稿。

下载《语言教学与研究》杂志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言教学与研究》杂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财经问题研究杂志信息

    《财经问题研究》核心 刊名: 财经问题研究 主办:东北财经大学 周期:月刊 ISSN: 1000-176X CN:21-1096/F 邮发代号: 8-117 创刊时间:1979 《财经问题研究》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国际英语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国际英语教育研究》杂志简介《国际英语教育研究》(英文名:International English Education Research)是目前国际上有名的英语教育类学术期刊,该刊为月刊,每月28日出版,同时是中......

    如何利用语料库辅助语言教学与研究(BNC)

    如何利用语料库辅助语言教学与研究(BNC) 一、绪言 语料库是专门用于语言材料检索和统计的工具,包括为某一目的而收集的大量电子文本(加标注或未加标注)和专门的语料检索和管理程......

    《读与写》杂志

    国际刊号:ISSN1672-1578 国内刊号:CN51-1650/G4 邮发代号:62-297 本刊收录:刊物简介 《读与写》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教育类期刊(主管主......

    财经问题研究杂志(共5则)

    《财经问题研究》CSSCI核心 刊名: 财经问题研究 R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ssues 主办:东北财经大学 周期:月刊 出版地:辽宁省大连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ISSN: 100......

    《护理研究》杂志投稿须知范文

    《护理研究》杂志投稿须知1.网上投稿:(1)本刊自2007年10月1日启用稿件远程处理系统,正式接受网上投稿。凡网上投稿者,首先登录本刊网站,注册登录,按照提示即可完成投稿过程。 (2)关于......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稿约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稿约《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为国内外发行的神经外科专业学术期刊,主要面向神经外科领域的基础和临床工作者,也兼顾神经内科、头颈外科、颌......

    数学学习与研究杂志 学术论文写作投稿要求(五篇)

    一、杂志介绍 《数学学习与研究》杂志,东北师范大学主管出版,吉林省数学学会主办,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国家一级期刊,中国记者网、全国打黄扫非网入网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