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语教学中的语言迁移研究
日语教学中的语言迁移研究
摘 要: 二语习得研究理论包括很多方面,本文就语言迁移理论这一方面加以剖析。在语言迁移理论方面,研究成果有很多,但还有些局限的地方。比如在迁移方向性上,目 前考虑母语中文迁移多,而非母语迁移,如二语英语对三语日语的迁移较少;研究单项迁移多,研究双向迁移、逆向迁移(英语对中文、日文对英语)少。本文就针 对这几个研究比较少的地方,对日语专业学生的中文、日文、英语的互相迁移加以研究。
关键词: 日语教学 语言迁移 迁移阶段
一、语言迁移定义
语言迁移问题一直以来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但迄今为止,语言迁移尚未形成一个完整明确的定义。有的研究者把语言迁移的定义限制于母语对 二语的影响,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提出迁移的影响包括学习者已知的所有语言对目标语的影响。[1]最经常引用的定义是Odlin提出的定义,即“迁移是目标 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造成的影响”[2]。
二、日语专业学生语言迁移的几个阶段
对 于日语专业的学生而言,语言迁移就比较复杂。中国是单语言国家,在研究英语作为第二外语的理论方面,我们可以把语言迁移定义为母语,即中文对英语的影响,而日语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完成了至少六年英语的学习,所以对于他们而言,语言迁移不仅涉及中文对日语的影响,而且涉及英语对日语的影响,甚至三语之间逆向 迁移的影响。在学习日语的第一个学期,我们可以把中文看成L1,英语看成L2,日语看成L3。在第二阶段,即大一第二学期,把英语和日语都看成L2。在第 3阶段,即大二及大二以后的阶段,把日语看成L2,英语看成L3,在不同的阶段语言迁移都是不一样的。
在第一阶段,日语专业的学生刚刚接触到 日语,需要从平假名、片假名、罗马字、汉字开始学习日语。大多数学习者较为轻松地渡过了这个阶段,也就是日语入门容易。在这一阶段,日语涉及未深,五十音 图相对容易掌握,日语汉字和中文汉字的相似性等因素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这个阶段L1对L3的正向迁移影响占主导地位。相比中文的难度,日语也 许要简单一些,音调上也没有中文四声的高低起伏,音读的日文单词学生能很快掌握和背诵,甚至吴方言地区学生的方言中的一些发音和日文单词的发音一致。然而 这个阶段L2对L3的负迁移影响较为突出。在初始阶段,当学生学习日文数字发音时,如“8”(はち),学生容易说成“eight”,而学习“1”(い ち)、“2”(に)时则容易将其发成日语而不会发成英语,因为这两个单词发音和母语相似,容易记忆。所以在这个阶段L3和L1发音或语法条目相差大的,学习者就容易把L3说成L2。他们在练习日语句子的时候,也会夹杂着日语和英语。难以记住的日语长句子,却容易用英语表达,他们很容易以英语的形式表达出 来,因为在这个阶段他们一方面继续着英语的学习,另一方面日语水平不高。在第二阶段通过一个学期日语学习后,已经进入到第二学期的日语学习。通过每天日语的强化输入,学生的日语交际水平可以逐渐达到相当于六年多的英语交际水平。有两个原因可以解释这种学习进展。一是强化训练,每天的日语精读 课、会话课、听力课、阅读课等都使学生沉浸于日语之中。二是以前的六年多的英语教学都是为了应试,学生没有开口说的机会。大量的习题也扼杀了大多数学习者 的主观兴趣,造成了“哑巴英语”的现象。这个阶段中文还是继续对日语的学习起到正迁移的作用。日语当中有很多汉字,熟悉了日语的五十音图和日语语法过后,一篇日文文章就很容易被学生看懂。这个阶段英语对日语的影响不大,日语对英语的影响也不大,学生在说日语的时候可以基本上不受英语的干扰,所以这个阶段英 语和日语都可以看成L2。
进入第三阶段,学生的日语水平已经超过了英语水平,可以理解成日语转变成了L2,英语转变成了L3。此阶段学生都会 准备日语二级和一级的考试。这时的日语难点就体现在听力、敬语、单词中的外来语、拟声词、拟态词、阅读题的模棱两可等方面。这时的L1的正迁移的作用明显 下降。例如在日语写作上,L1对L2会产生一些负迁移,表现在句法、单词、时态等方面。日语熟练后,反过来L2会对L1产生一些负迁移,表现在日语翻译中 文上,学生会发现他们所掌握的母语是如此匮乏,于是倾向于用日语的思维句型来表达中文。这个阶段l2对L3的负迁移较大。学习者在进行英语听说读写时,经 常会夹杂着日语或产生日语的思维。由于是日语专业的学生,因此这之后用到日语会比英语多,一般情况下,日语一直是L2,英语是L3。除非日语专业的学生在 学好日语过后再强化英语学习,期望达到两门外语都精通的目的。可是现实中,这样的人并不多。即使大多数日语专业的学生英语都过了六级,也很难在使用日语的 工作中,熟练地说英语。英语和日语无论在单词、语法、时态上都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语言,所以达到都精通的地步很难。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制作了一个针对日语专业学生的表格如下。
三、分析与建议
通过如上分析的结果,日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如何帮助学生进行语际比较非常重要。这种语际比较不仅包括对语言知识的比较,还包括对文化习惯的 比较。任何一种语言的表达习惯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产生的。比如日语中的敬语、暧昧语等。在日语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有意识地比较中文和日语,预见学生在 日语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从而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并针对这些困难实施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在注重语际差异性的同时又须注重语际共性。中文 和日语同处一个语言圈,存在很多语际共性。语际差异性的分析可以帮助学习者最大限度地弱化负迁移影响,而语际共性的认识则可以使学习者更为积极地对待自己 的母语,内化学习动机,最终促进正迁移。在比较语际差异性和共性的同时,日语教师不仅要比较母语中文的迁移影响,还要考虑到英语的迁移影响。比较英语和日 语在语法、时态、外来语等方面的异同,可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日语、掌握英语。日语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但毕竟学习了八年的英语(初高中六年,大学两年)的日语专业学生放弃了英语实属可惜。在当今全球化时代,英语可以说是世界官方语言,所以要求日语专业的学生的英语即使不能说得像 日语那样流利,也要达到掌握英语的目标。通过上面的表格,可以发现在日语学习后期L2会对L1产生负迁移,日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学好日语的同时,不能忘 了母语,而要多看书,增加自己的文学素养,这样不仅不会占用日语的学习时间,反而会让日语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日语教师在日语教学后期要鼓励学生花 些时间学习英语,不能放弃学习英语,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学好二门外语,还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结语
语言迁移是二语习得 过程中无法避免的现象,迁移广泛存在于二语习得和使用的各个层面,它可以是一种语言学习策略,也可以是一种社会交际策略。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掌握两门外 语的人才需求增加,因此在中国进行小语种教学,教师不仅要考虑到母语对小语种的迁移影响,还要考虑到英语对小语种的迁移影响,以及小语种的学习对英语所产 生的迁移影响,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两门外语。
本文由留学生论文http://lunwenbaidu.com/
第二篇:日语中的季节语言
东北林业大学毕业论文
季語の分類と変遷 前書
季語は日本の俳句の独特な言語現象で、日本文化を理解するための重要な突破点である。本文では、季語の語群の特色の研究を出発点に、日本文化の一面を覗きこみ、日本文化への理解を深めることを求める。
季語の語彙は時候、気象だけでなく、植物、動物、食べ物など、いろいろの方面からなる。でも、どうして一部の言葉が季語として成立できて、そのほかの言葉が季語になっていないのか。ある言葉が季語になれるように、必ずそれなりの特色がある。だから、いろいろな季語を研究して、それらの共同性を見出し、そして、消えた季語とできたばかりの季語を対象にして、そういう変化が発生する理由を見出すのが本文の目的である。季語が重要な名は人に季節感を与えることで、時代の変わりによる人々の生き方にも影響を与える。それによって、季語が消えたり現れたりする。本文はその変遷の規則を把握することを目的とする。
东北林业大学毕业论文 季語の基本概念と由来
2.1 定義と作用
季語は、俳句に必ず一つ含まれることが望ましいとされる、季節を象徴的に示す語である。本来は俳句の起源である連歌か俳諧の季、季詞に由来する。[1]
俳句は短い。できるだけ多くのメッセージをいれるには、作る人と読む人の間にすぐ分かり合えるキーワードが必要とする。そのキーワードが季語である。寺田寅彦は「天文と俳句」の中で、季節の感じは俳句の生命であり、第一要素である。」と述べている。[2]俳句の作品は季語を手段として、読む人の共鳴と連想を誘う
2.2 由来と成立する過程
古く平安時代から、ある言葉で季節を表すという表現はすでに当時の歌人が運用していた。冬の雪、秋の月、春の花が其の代表となり、能因歌枕にも十二ヶ月約150の季節を表す言葉が編集されている。
例:願はくは花の下にて春死なむその如月(きさらぎ)の望月(もちづき)の頃
(西行「山家集」)
訳:願いがかなうんだったら、春のさなかに桜の下で死にたいなあ。ちょうど如月の満月の夜...(季:春 如月の満月。如月の望月というのは涅槃会で、この歌が歌人の成仏への願いを表す。その日も歌人の命日になり、後の西行忌という季語の由来になる。)
君がため春の野に出でて若菜つむわが衣手に雪はふりつつ(光孝天皇「古今集」)訳:あなたにあげるために、春の野に出て若葉をつむわたしのそでに、しきりに雪がふりかかってくる。(季:冬 若菜)
中世になって、連歌の発句に季語がなくてはならないと考えられるようになった。四季の言葉を解説した『連歌至宝抄』では約270の季語が収録された。例:雪ながらやまもとかすむ夕かな(発句)(宗祇 「水無瀬三吟百韻」)訳:夕方、雪が降りながら山本が霞んでいる。(季:冬 雪)
俳諧の成立する江戸時代になって、文学が庶民の時代に入る。そのとき季語がますます重要になり、しかも庶民の生活を反映する言葉がたくさん出てきて、季語の数が大幅にあがった。季語を集めた「歳時記」などもこの時代から出版されるようになった。江戸最初の歳時記(季寄せ)は寛氷13年(1636)の奥書ある立圃俳諧作法書「はなひ草」である。卷末に「四季之詞」として、四季之詞が月別に収録されている。[3]
無季俳句というのもあるが、伝統的には、必ず季語一つ含むのが規則である。それに、季語が含まれるだけで、なくてもいいというのも不完成と見られる。季節が変わっても可能な句はまた季語が含まれているとはいえない。[4]
东北林业大学毕业论文 俳句の分類
季語は普通季節によって、四部分に分けるが、1月1日から15日ごろまでの新年に関する季語が独立して一部分になることもある。それは、新年の時が春よりまだ冬気味だが、冬の静かさのとちょっと違って、賑やかな気分を与えるからであろう。その五つの部分にまた内容によって分類できる。
3.1 時候
主に季節や二十四節気や月の名称などである。それらの季語は直接時間の説明ができる。その由来が単純で、わかりやすい。例えば
立春:二十四節気のひとつで、春の始まりを示す。大体2月4日に当たる。(春たちてまだ9日の野山かな 芭蕉)例の「春立ち」が立春で、ときに「春となる」というのも同じ意味をする。
如月:陰暦あるいは旧暦2月のこと。(如月の駕に火を抱く山路かな 虚子)[5] 八十八夜:雑節の一つで、立春から数えて88日目の日。毎年5月2日頃。霜の降りる最後の時期だから、農家にとっては大切な種まきの時である。(逢ひにゆく八十八夜の雨の坂 藤田湘子)[6] 夏至:二十四節気の1つ。6月21日ごろ。(夏至の雨山ほととぎす聴き暮らし 田村木国)
白露:露のことでなく節気の名称なのである。(白露に気の付年と成にけり 一茶)残暑:手紙でもよく使う季語で立秋後の暑さを示す。(捨てもあへぬ団扇参れと残暑哉 漱石)
神無月:陰暦10月の異称。(空狭き都に住むや神無月 漱石)小春:季節現象の一種、晩秋から初冬にかけて、穏やかで暖かい天候のことである。小春(こはる)とは陰暦10月のこと。(売り出しの旗や小春の広小路 子規)
正月:昔はもちろん新年の一番初めの月であるが、現在は3日までの三日をさすことが多い。(正月の人あつまりし落語かな 子規)
3.2 自然の現象
日本が四季分明の島国のために、季節によって、独特な自然現象が見られる。
3.2.1 気象·天文
冴え返る:春になっていったん緩んだ寒さがまたぶり返すこと(鶴の羽や白きが上に冴え返る 碧梧桐)
朧月:水蒸気に包まれて、柔らかくかすんで見える春の夜の月。(馬ひとり帰る小道やおほろ月 子規)
五月雨:陰暦5月ごろに降りつづく長雨。梅雨(五月雨にざくざく歩く烏哉 一茶)夕立: 夏の午後に降る激しいにわか雨。(夕立や並んでさわぐ馬の尻 子規)初嵐:陰暦7月の末から8月の中ごろまで吹く嵐。秋の初めに吹く強い風。(初あらし鷹を入江に吹き落す 秋櫻子)[7] 霧:もともと季節にかかわりのない自然現象であるが、平安時代以降は春立つものを霞、秋立つものを霧という季節美の概念が成立して、秋の季語となった。(大仏の鼻から出たりけさの雰 一茶)
時雨:晩秋から初冬にかけて降る雨で、降ったりやんだりするにわか雨をいう。(むら時雨山から小僧ないて来ぬ 一茶)
东北林业大学毕业论文
霙: 雪が溶けかけて雨まじりに降るもの。氷雨。(石蕗の葉に雪片を見る霙かな 虚子)
初日:始めるの日じゃなくて、はつひと読む元日の朝日という意味である。(色々の雲の中より初日出 漱石)
3.2.2 地理
水温む:春になって寒さがゆるみ、池や川の水があたたかい感じになってくる。(鷺烏雀の水もぬるみけり 一茶)
山笑う:中国北宋時代の漢詩集「 臥遊録 」所収の言葉。「春山淡治(たんや)にして笑ふがごとく」に由来する。(故郷やどちらを見ても山笑ふ 子規)同じ詩句から、夏の季語として「山滴る」、秋の「山装う」、冬の「山眠る」が出てくる。[8] 泉:泉の涼しさは熱い熱い夏での印象が別の季節よりいっそう強いためか、夏の季語として使われる。(青松葉見えつつ沈む泉かな 子規)
出水:大雨や長雨のあと河川、湖沼が氾濫すること。特に、梅雨の頃についていう。(自転車で夫と見に来し出水川 山尾玉藻)[9] 花野:花の咲いている野。春の花じゃなくて、秋草の咲く野。(東に日の沈みゐる花野かな 虚子)
水澄む:川や湖などの水がことさら清らかに感じられる。(一村を沈めてダムの水澄めり 岡野洞之)
山眠る:冬の山眠ると春の山笑うがよく使われる季語であるが、夏の山滴ると秋の山装うはあまり使われていない。それは前の二つが山を人のように言うから、(眠る山或日は富士を重ねけり 水原秋桜子)
雪野:雪の一面に降り積もった原。雪原、冬野などが類語である。(その奥に水ひびきあふ雪野かな 野木藤子)[10] 3.3 動植物
3.3.1 動物
猫の恋:早春、雂猫が雌猫を恋すること。鳴き声が印象深い。(鼻先に飯粒つけて猫の恋 一茶)
帰雁:春になって、北へ帰る雁。(美しき帰雁の空も束の間に 立子)
蝸牛:湿度があるところを好む、夏の雨後よく見られるから、夏の季語になったのであろう。(足元へいつ来たりしよ蝸牛 一茶)
蚊:多く夏に出るいやな虫であるが、夏の季節感が強い。(叩かれて昼の蚊を吐く木魚かな 漱石)
蜻蛉:トンボといっても、ほとんど赤とんぼを指しているから秋の季語である。(肩に来て人懐かしや赤蜻蛉 漱石)
蟋蟀:秋に成虫が生まれて、毎日ないているが聞こえる。そこから秋の気分が感じられる。(蟋蟀の親子来てをる猫の飯 風生)水鳥:鴨、都鳥など冬の水上の鳥の総称。(ゆるやかに水鳥すすむ岸の松 虚子)千鳥:多数で群をなして飛ぶところから千鳥と呼ばれる。多くは渡り鳥で、北方で繁殖する。(俊寛と共に吹かるる千鳥かな 漱石
3.3.2 植物
日本文化に植物の地位が特別であって、季語にも植物の季語がたくさんあり、季語
东北林业大学毕业论文
全体の平均約21%を占める。入れた植物の季語で、ある俳句が詠ったのは何月の何旬までわかる。[11] 梅: 百花に先駆けて早春に咲く花。まだ寒いが、春の気分が少し感じられる2月の季語。(みのむしの古巣に添ふて梅二輪 蕪村)
躑躅:4月か5月に咲く花。晩春の季語。その漢字はためらうの意味もある。(紫の夕山つつじ家もなし 子規)
杜若:5月から6月にかけての初夏にさく、在原業平が歌った花。愛知県の県花。(よりそひて静なるかなかきつばた 虚子)月見草:夏の夕方に咲く、翌朝しなびる花。(月見草別れてのちの山霧は 亜浪)芙蓉:朝に咲いて、夕方にしぼむ秋の花。蓮の異称としても使われているが、蓮は夏の季語である。区別として、秋のが木芙蓉ともいう。(三味線も器用に弾きて芙蓉かな 万太郎)
木犀:甘い感じのする香りを放つ秋の花。(木犀の香にあけたての障子かな 虚子)桔梗:秋の七草の一。(むつとして口を開かぬ桔梗かな 漱石)水仙:12月から2月まで咲く。日本で野生の群落が見られる。(筆洗の水こぼしけり水仙花 子規)
福寿草:野生のものは三月ごろ咲くが、よく正月の鉢植え、盆栽などにするから正月の季語となった。(何もなき床に置きけり福寿草 虚子)[12] 植物の季語に春の七草と秋の七草がある。春の芹、薺、御形(母子草)、繁縷、仏の座、菘、蘿蔔の七つと秋の萩、薄、葛、撫子、女郎花、藤袴、桔梗である。それらはすべて季語である。
3.4 人間活動
3.4.1 生活
野を焼く:春先、害虫の駆除と肥料のために畦や野を焼くこと(野を焼いて帰れば燈下母やさし 虚子)この季語から「末黒(すぐろ)の芒」という季語が出てくる。野を焼いた後、黒く焼けられた芒をさす。
茶摘:茶の芽や葉をつみとること、また、それをする人(我庭に歌なき妹の茶摘哉 子規)
田植え:稲の苗を苗代から水田に植えかえること(陣笠を着た人もある田植哉 子規)
衣替え:季節に応じて衣服や調度をかえること。現在は制服については、だいたい6月1日と10月1日に行われている(姉が織り妹が縫うて衣更え 子規)月見:陰暦8月15夜、月を眺めて、楽しむこと。(人並に畳の上の月み哉 一茶)砧:麻、楮、葛などで織った布や絹を槌で打って柔らかくし、つやを出すのに用い る木または石の台。また、それを打つことや打つ音(声すみて北斗にひびく砧哉 芭蕉)
冬篭り:冬の寒い間、家の中に引きこもる。(五十にして冬籠さへならぬ也 一茶)こたつ:炭火や電気の熱源をやぐらで囲い、布団をかけて暖をとるもの。(巨燵から見ゆるや橋の人通り 子規)
門松:正月に、家の門口に立てる松の飾り。本来は年神の来臨する依り代で、中世以降、竹を一緒に飾ることが多い。(月雪のためにもしたし門の松 去来)
3.4.2 行事
东北林业大学毕业论文
入学式:入学式が、新しい始まりで、日本の入学式は普通春で行う。日本社会は家庭、子供を大切にするから、大事な行事とされている。(入学の子の顔頓に大人びし 虚子)
雛祭り:3月3日に、女の子のいる家で雛人形などを飾り、菱餅、白酒、桃の花を供えてまつる行事。桃の節句とも言う。(雛祭る都はづれや桃の月 蕪村)祇園祭:京都八坂神社の祭礼。(祇園会や錦の上に京の月 子規)祭りだけでも夏の季語となる。(泥炭舟も沼田処の祭の灯 碧梧桐)
盂蘭盆:8月13日から15日に行われる祖先霊を供養する仏事。日本大切な伝統的行事。(盂蘭盆や槐樹の月の幽きより 蛇笏)
重陽:五節句の
一、陰暦9月9日に行われる。また菊の節句、重九とも言う。(重陽の山里にして不二立てり 水原秋櫻子)クリスマス:(をさな子も深雪を帰るクリスマス 草城)
大晦日:正月と一緒にすることが多いが、大晦日は12月の31日であるから新年の季語ではない。(漱石が来て虚子が来て大三十日 子規)
3.4.3 忌日
季語になる忌日には有名な俳人や歌人の忌日が多いが、敗戦忌、阪神忌などの季語もある。
忌日が季語となるというと、不思議と思う人が多い。忌日は特別な季語で、季節をあらわすよりも、そのなくなった人のほうが大切である。その人の経歴、業績などあるいはその事件の理解してから、その忌日を使うことができるため、忌日を使う俳句が少ない。
芭蕉忌:松尾芭蕉の忌日、陰暦10月12日。(芭蕉忌や吾に派もなく伝もなし 子規)[13] 3.4.4 食物
日本の料理は季節感を重んじ、季節にあたる新鮮な食材が特徴で、そこにも季節が発見できる。特に、夏の料理は季節感が感じやすい。
桜餅:白玉粉か小麦粉を練って焼いた薄皮を二つ折りにして餡を包み、塩漬けの桜の葉で包んだ和菓子。(三つ食へば葉三片や櫻餅 虚子)[ 芹:芹は時に植物の分類に入れるべきであると思うが、若菜を食べ物にする歴史が長いから、食物に分類された。使うときも食材の一つとして使われる。(芹洗ふ藁家の門や温泉の流 漱石)粽:端午の節句に食べる。(故郷は昔ながらの粽かな 虚子)
鰹:日本の太平洋沿岸に生息するカツオは、夏に黒潮と親潮とがぶつかる三陸海岸沖辺りまで北上し、秋に親潮の勢力が強くなると南下する。秋に戻る鰹は戻り鰹と呼ばれ、秋の季語である。(鰹一本に長家のさはぎ哉 一茶)松茸:秋に、各地の主にアカマツ林地上に発生する(松茸やかぶれた程は松の形 芭蕉)
栗:いがに包まれる秋の果実。晩秋の季語。栗の花も季語で、初夏を表現する。(栗を焼く伊太利人や道の傍 漱石)大根:11月で収穫できる。(すでにして大根の煮え来りけり 万太郎)
河豚:冬は河豚が産卵のため、日本沿岸に近づく時期で、河豚料理を食べる旬となる。河豚は每があるため、昔は食べることが禁止されていた。(河豚喰ふや短き命短き日 虚子)[14]
东北林业大学毕业论文
鏡餅:鏡のように丸く平たく作った餅。大小二個を重ねて、正月に神や仏に供えたり、めでたいことのある日の祝い物としたりする。(かがみ餅蜜柑はうまき時分也 許六)
东北林业大学毕业论文 季語の変化
4.1 季節感の変化による
日本は今太陽暦をつかっているが、季語の分類はもともと旧暦と二十四節気によるものなので、現代人が使うときに、頭が混乱することがある。それに、その季節の分ける方法が現代人の実際の感じとずれている。太陽暦の1月、3月、4月が春、5月から7月までが夏で、8月および9月10月が秋とされて、11月、12月が冬。1月は普通新年とされているが、冬に編入することもある。でも現代人の感触によると、8月はまだまだ熱い、秋をはっきり意識できるのは9月からである。
朝顔は普通夏の花とされているが、それが秋の季語として分類された。[15]運動会は秋の季語とされているが、運動会は実際春にも行われる行事である。茶摘みは、昔は年一回、春だけおこなわれていたが、現在、年数回の茶摘みの時期があるので、春の季節感がうすくなった。風邪も、いまは夏でもひくから、冬の季節感が薄くなった。凧、もともと三春の季語とされるが、新春で多く玩んで、新年の季節感がある。現代は春季と新年と両方の季語にされた。
だから、季語を見直し、その分類を改めて調整すべきと唱える人が少なくない。
4.2消え逝く季語
季語は人が使っているうちに生きている、季語があらわす物事が人々の生活でなくなったら、その季語自身もいつか消えてしまうであろう。たとえば 角巻という季語は本来東北地方の婦人用防寒具を指すが、そういうものはだんだんおばあさんたちだけが使っているようになって、その季語もいつか消えてしまうのであろう。そういう生活から離れていく季語が季節感を失ったから、季語の基本的性質が失い、消えていった。
氷様というのは氷の様の奏、元日の節会に、氷室にたくわえておいた去年の氷の厚さや形状を、宮内省から禁中に奏聞する儀式。氷が厚ければ豊年、薄ければ凶年の兆しとした。
獺の祭は獺が捕らえた魚を川岸に並べること、人が祭りのときに物を供えることに見える。現代はこういうのがあまり見られなくなった。
蜷の道という季語は長さ三センチほどの細長い巻き貝をさす。淡水産の川蜷は俳句に詠まれるのが多い。その這った跡が道のように残るので蜷の道と呼ばれる。焦螟は蚊のまつげに巣くうという想像上の小虫。
陶枕は陶磁製のまくら、夏に用いる。こういう用具も、今めったに見つけられなくなった。
八月大名というのは農家にとって8月は、労働があまり必要としない、一年のうちで最も仕事が少なく、気楽な月であるから、ちょっと大名の気分が味わえることをさす。農業活動に経験の少ない現代人には実感がでないのであろう。[16] 5.3現代生活と新しい季語
現代文明と出会ってから、日本人の生活が西洋文化からの影響をうけて、日本語にも外来語の数が大幅に増えた。そのなかに季語になった外来語も少なくない。
クリスマス それと類似に降誕祭、聖誕祭、サンタクロースなどがある。明治維新のごろ、政府がキリスト教禁制を徹廃したあと、キリスト教が日本人の生活にだんだんしみ込んだので、キリスト教の行事も人々が受け入れた、季語になった。
セーターとカーディガンなど何れも日本伝統的な衣類ではない。洋服が普及して、东北林业大学毕业论文
生活に不可欠のものになった後、セーターという言葉も季節感をつけられ、一つの季語になった。
二戦の後、サーフィンという運動が日本で行われるようになっれ、現在は日本の若者の中に流行している。サーフィンといったら、海と夏が思い浮かび、その用具のサーフボードも夏の季語となった。ほかにも新しい季語がある
あんパン:あんパンに桜の花びらの塩漬けがついているから、春が表現できる。冷やし中華:涼しくて、夏向きで、季節感が感じやすい。
光の春:気温は低いが、日差しの暖かさで春が感じられること。ロシア語からきた二月をさす言葉。[17]
东北林业大学毕业论文 結論
季語の最終の目的は共同の感じを呼び出せる言葉を通じて、簡略の句で読む人の感情を呼び出すことである。そういう働きを果たすことができる言葉は季語になる一番の条件を満足した。
現代はつねに季節感がなくなったといわれるが、そのうち新しい物事と新しい言葉もいっぱい生まれる。そのたくさんの物事の中に、現代人なりの季節感が表現できるのがあるはずである。自然への、季節への感受性がある限り、季語そのものは消えたりしないのであろう。
現在、日本の季語は俳句だけに使うものでなく、生活のすみずみで使われる。季語を見るだけで誰もがその季節を思い浮かべるから、手紙やあいさつ文などに季語をいくつか入れると、相手に季節の実感を与えられ、共鳴を呼び出し、お互いの距離を縮められる。季節をよく観察して、自分なりの感想があれば、だれでも自分の季語が作れる。
第三篇: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研究
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研究
一、日语教学的现状
任何语言都是自己所属民族文化的外部符号,都是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换而言之,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各个民族的语言都打上了本民族精神文化的烙印。日语也是如此,它是日本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的积淀,这中间虽然也有很多文明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如汉语对日语的文字结构的影响,但是最终这些文明被同化,成为了日本语言文化的组成部分。还是以日文中的汉字为例,虽然有些字体和汉字一样,但是发音和内涵却发生了很大改变。学习日语必须立足日语所处的文化背景,否则只是单纯地学习日语的词汇语法等,永远深入不了日本文化的真正精髓之中,获得的终归只是日语的皮毛而已。我国目前在日语教学中就犯了只学其形而忽视内涵的错误,致使学生在学习中只是获得只言片语的理解,但是真正接触日本核心文化后很茫然。如日本人见面很热情,动辄弯腰鞠躬,如果不了解日本习俗的人士看到这种场景会认为日本人都很有礼貌,但实际上这是日本礼仪文化的自然表现而已,就像欧美人士见面握手一样,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中国人如果对此不了解,用传统儒家思想看待这一做法,会觉得他们比我们更加崇尚礼节。因此,日语的学习不只是学习一些词汇语法,要真正精通日语,必须要立足于日语所处的民族文化背景。日语的教学也不只是关注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把文化引入日语教学之中,让日语真正变成日本式的日语,而不是中国式的日语。
二、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日语文化导入日语教学,变中国式日语学习方式为真正的日语式学习方式,在今天的日语教学中非常重要:一是有利于学生真正学会日语,掌握日语文化的精髓。培养他们真正成为高素质的日语人才,为中日友好交往提供语言翻译人才;二是对中国目前的日语教学也起着很大的帮助作用。让广大日语教师采用更适合教学的充满日本文化气息的教学资料进行教学与研究,推动日语教学的不断深入;三是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我们只有走近日本文化,才能够真正了解它,并把它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取长补短,促进双方文化的发展,进而促进彼此的理解。综上,日语教学做好日语民族背景文化的导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样既有利于进行日语教学,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日本,让中华民族与大和民族真正进行文化的交流,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三、日语教学中做好文化导入的主要措施
(一)了解中日文化的差异性
中日两国在民族文化方面存在很多不同之处,深刻把握二者之间的差异性,才能够为文化导入日语教学提供切实的帮助。下面是笔者列举的中日文化差异的案例:
首先,在庆祝民族节日方面,日本沿袭了很多中国古代的民族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日本的这些民族节日虽然与中国的民族节日名称相同,但是在具体的节日习俗上二者却差距较大。以中秋节为例,我国的节日文化内容是赏月、吃月饼,合家团圆,日本的节日习俗是供奉秋草,以祈求五谷丰登、家人平安,节日的隆重程度远不如我国,节日内容也很简单。其次,在饮食文化上,二者差异也较为明显。中国的饮食文化内容丰富,仅大家熟知的就有四大菜系,且各有特点,日本远没有中国这么多的菜系种类;在食物选择上,日本人更喜欢糯米饭团、生鱼片等清淡食品,中国人的选择与之相比更加丰富;饮食方式也不一样,以吃面条为例,日本人做客时,吃女主人做的面条一定要大声,以显示对主人的尊重,但是中国人一直强调食不言寝不语,这才是君子的做法。总之,中日文化之间有共性,也有很多差异性。了解这种差异性,对于我们做好日语教学很有必要。
(二)课前做好充分的资料整理工作,去伪存真
日语背景文化材料的搜集整理、去伪存真,是做好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环节。提前做好日文资料的整理与搜集工作,可以在教学开展时为我们提供很大帮助,节省大量的资料搜集时间。笔者在日语教学中曾经为学生讲授有关日本明治维新的灵魂人物坂本龙马的事迹,如果采用固有资料中的文字记述,既苍白无力,又没有什么新意。因此,笔者调查了坂本龙马的生平事迹,并制成了相关日语教学专题片《坂本龙马与他的船中八策》,学生通过自己观看视频材料,对坂本龙马的伟大功绩有了深刻的理解,很多学生第一次知道坂本龙马的伟大及其对日本明治维新做出的巨大贡献,至今日本政府在制定国家政策的时候还深受坂本龙马的船中八策精神的影响。
因此,日语教育工作者要花费大力气去搜集整理日本文化中的精髓知识,最好设立专门的管理档案,这样才能为以后日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奠定资料基础。
(三)课堂上立足于文化背景,穿插介绍日本文化
教师在课堂上用日本文化导入日本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日语文化所处文化背景的了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想顺利地上好一节日语课,课堂导入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门外语课程,导入环节要简洁有力,能够吸引学生,让他们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那么,什么样的导入方式才是最好的呢?笔者就此曾经专门在学生中间做过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喜欢开门见山式导入的占12%,喜欢情景导入的占21%,而喜欢教师以文化故事性导入的占53%,其他导入方式共占15%。由此可见,在日语教学中,学生实际上很想了解其所处的文化背景。但可惜的是,由于很多日语教师自己对日语的文化历史知识和民族风情等都知之不多,就造成了在日语教学中大多数课堂的导入环节过于理论化、抽象化。因此,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一定要预先进行设计,提前搜集好材料,做好相关幻灯片等学前准备工作。以笔者曾经上过的一堂成功的日语课为例,笔者根据日本的姓氏来源专门制作了几张幻灯片,让学生了解其祖上最初的家庭出身,如田中这个姓氏说明其家庭成员最初是务农的普通平民,而竹下说明其祖先来自于书香门第的豪富之家等,学生很感兴趣,尤其是我孙子这个姓氏,让学生大开眼界。导入时间只有区区十分钟左右,但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两个小时的课变得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获得极大的提高。
第四篇:体育教学中应用迁移规律的研究
体育教学中应用迁移规律的研究
浙大附中 李烈明
摘 要 运动技能的迁移问题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相互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大量的迁移和干扰现象,这种现象极大地影响着运动技能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迁移规律组织教学,安排学习,能强化动作技能的良性迁移,防止和克服各种不利于学习的干扰现象,对学生顺利地进行新动作技能的学习,加速动作技能的准确掌握,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体育教学;迁移规律;应用;教学质量
运动技能的迁移问题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各项运动中,都有大量各不相同的动作,有时已形成的动作技能有助于新技能的掌握,有时则妨害新技能的掌握,各种动作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已掌握了的动作技能对新技能的形成发生积极影响,能促进技能的形成,叫技能的迁移;已掌握的运动技能对新技能形成发生消极影响,起着阻碍作用,叫技能的干扰[1]。迁移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会骑自行车的人,就比较容易学会骑摩托车,这是迁移的促进方面,但骑惯了自行车的人,在初骑三轮车时,由于身体平衡与手臂配合关系的改变,则感到很不方便,产生负效应。这种现象的产生,关键取决于两种技能共同因素的相似性或内结构方面的差异程度。
在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相互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大量的迁移和干扰现象,这种现象极大地影响着运动技能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迁移规律组织教学,安排学习,能强化动作技能的良性迁移,防止和克服各种不利于学习的干扰现象,对学生顺利地进行新动作技能的学习,加速动作技能的准确掌握,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运动心理学角度,对技能迁移与干扰规律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作初步探讨。
1.体育教学中的迁移与干扰现象
1.1纵向迁移
体育教学中技能的纵向迁移,是指同一项技术中各种动作之间的技能迁移。如铅球教学中的原地侧向推铅球与侧向滑步推铅球之间的技能迁移;篮球教学中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与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之间的技能迁移;体操教学中的前滚翻与纵箱前滚翻、鱼跃前滚翻之间的技能迁移等。体育教学中,每项技术都有若干技术动作,纵向迁移就广泛存在于各项技能的学习之中。
1.2横向迁移
体育教学中技能的横向迁移,是指同一项目中不同类技术之间的迁移。如排球教学中的正面上手发球与正面扣球之间的技能迁移;篮球教学中的单手肩上传球与单手肩上投篮之间的技能迁移等。由于在动作方面存在不少的相似之处,在教学中注意把不同技术间相似环节作针对性练习,就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1.3间接迁移
间接迁移是指A动作的掌握通过某种媒介对B动作的学习产生正迁移效应。如投掷手榴弹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方法要领时,结合学生已有的投掷石子的经验,使学生把投掷石子的动作迁移到投掷手榴弹的动作上来。
1.4部分迁移
1.4.1前半部分迁移
如支撑跳跃教材中,学生学会分腿腾越后,再学习屈腿腾越,动作的前半部分的助跑、踏跳可以迁移,而后半部分的屈膝并腿就会受到分腿的干扰。
1.4.2后半部分迁移
如技巧教材中,学生学会鱼跃前滚翻后,再学习手倒立接前滚翻,动作的后半部分低头含胸,团身动作可以迁移,而前半部分摆腿成倒立,则会受到干扰。
1.4.3两头迁移
如跳远教材中,学生学会了蹲踞式跳远后,再学习挺身式跳远,助跑、踏跳与落地动作可以迁移,而空中挺身动作则会受到干扰。
1.4.4中部迁移
如技巧教材中,学生学会了后滚翻后,再学习直腿后滚翻,中部的滚动与推手动作可以迁移,而两头动作则会受到干扰。
1.5已有的基本技能对掌握正确技术的干扰
1.5.1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跑、跳、投的基本活动能力对体育项目中各种跑、跳、投动作技术的干扰。
跑:人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跑的动作,一般是全脚掌着地,身体重心低,后蹬不充分,送髋不够,快跑时全身紧张。而体育运动中跑的技术应是前脚掌先着地,富有弹性,重心高,后蹬、送髋充分,大腿前抬较高,快跑时用力与放松交替明显。在学习跑的正确技术时就很容易受到日常生活中已形成的习惯跑的动作的干扰。
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用全力做助跑起跳的动作,因此,对于起跳时的制动缓冲,两臂和起跳的协调配合就做不好,踏跳腿蹬地不充分,摆动腿和上肢制动不明显,在学习跳的技术时很容易出现这些错误动作。
投:主要是最后用力动作。人们习惯的投掷多是采用屈臂甩胳膊转动身体的用力方法,很难做出充分的蹬、伸、顶髋、振胸挥臂的“满弓”技术。
1.5.2习惯的用力方法和身体姿势对掌握正确技术的干扰。
人们上肢的习惯性用力是屈臂用力,而体育项目中有些动作技术则要求直臂用力。如排球教材中的双手下手垫球,学生在初学这个动作时很容易出现屈臂垫球的错误。
人们下肢的习惯性用力方法多是腿的屈、伸蹬、踏用力,而体育项目中有些动作技术则要求直腿用力。如双杠教材中的挂臂摆动屈伸上动作,学生在学习这个动作时,当伸展髋关节时很容易做出屈腿蹬伸的错误动作。
习惯性身体姿势对正确技术也有干扰。如人们在下蹲时习惯含胸、猫腰,而武术教学中的下蹲动作要求挺胸直腰,教学过程中,纠正这一错误动作往往需要下很大功夫。
2.体育教学中形成技能迁移与干扰的主要因素
2.1各种运动技能之间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共同成分和一般原理、规律。因此,有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得越多,越容易顺利地掌握新技能,产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反之,由于知识和技能掌握得较差,学习技能时,就容 易发生干扰[2]。
2.2运动技能发生迁移和干扰的基本原因是不同的技能具有共同的因素。如果两种技能在刺激和反应方面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对人的能力和心理特点有共同的要求,根据条件反射泛化的原理,相似刺激可以引起相同反应,就可以造成相互迁移[3]。但是,既然是不同的运动技能,那么它们必定在刺激物与反应方面又有不相同的成分,对人的心理特点也有着不同的要求,所以它们又有着相互干扰的可能[4]。
2.3两种运动技能的学习时间和掌握的熟练程度,也是影响技能迁移的重要因素。如果同时学习的两种运动技能,都没有达到熟练和巩固的程度,这两种运动技能就容易发生相互干扰。对于两种不熟练的运动技能,如果前一种掌握得比后一种牢固一些,则容易发生前一种运动技能对后一种运动技能的干扰作用。只有熟练地掌握了一种运动技能之后,再学习另一种运动技能,这两种运动技能间才不会相互干扰。有时,在旧运动技能的干扰下学习一种新的运动技能,比单纯地学习新的运动技能还要困难[5]。
2.4学生对原有的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运动技能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已有知识的概括性之所以影响运动技能的迁移,主要是由于迁移过程必须依据已有的经验去辨别、理解当前的新动作。如果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较高,能反映动作的本质,学生就能依据这些本质特征去揭露新动作的本质,并把它纳入到已有的经验系统中去。这样,技能的迁移就会顺利地进行。反之,如果个体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较低,技能的迁移就会发生困难[6]。
2.5技能的迁移和干扰不仅受客观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着学生本人主观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学生的心理准备状态的制约。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时如果缺乏自信和兴趣;或过分紧张;或注意力涣散,都会妨碍运动技能的迁移。通常学生对某种运动技能的习惯性思维方向,尤其影响运动技能的形成,这种影响既可能促使迁移的产生,也可能成为迁移的障碍[7]。
2.6教师的指导方式直接影响技能迁移的效果。教师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如果重视运用技能迁移的规律,重视启发学生去联想,去理解新旧教材的关系,重视解决新旧运动技能间的矛盾,就能使学生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反应灵敏,思维活跃、富于联想,从而对学生新技能的学习起到积极的迁移作用。
3迁移与干扰规律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3.1加强技术教学的顺序化,精选教学内容
学生的认识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与教师的教学过程转化而来的。因此,教师在编写教学进度和安排技术教学顺序时,对技能迁移要有一个总体的、系统的设想。合理的教学顺序应在学年,学期教学计划和每堂课的安排中体现。在学年、学期计划安排时,应使各项教材前后衔接、逐步提高,并使各项教材之间互相促进。在每次课的安排时,要精选教学内容,把那些刺激相似,反应相似的技术动作尽量安排在相邻的位置教学,使其获得较大的迁移效果,而把那些刺激相似、反应不同的有关技术尽量错开安排,以避免或减少它们之间的互相干扰。如在篮球教学中,先教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紧接着学习行进间单手高手投篮,就能有利于两种技能的相互迁移。而行进间双手低手投篮的教学应与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教学错开安排,以利于学生在初学阶段较快地掌握技能,这对他们后一阶段的学习将起到促进作用。
3.2处理好学习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
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有负迁移因素的教材之间的关系问题,对这类教材,在每节课或者相邻课之间的教材搭配时,不要同时出现。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理解一种新的动作技能时,必然要同已知的熟悉的知识、技能进行比较,对新旧知识、技术、技能加以辨别,而这种辨别只有在已学到的知识得到强化,并理解了它们的内在联系之后,才是清晰、有效的,否则这种辨别易含糊不清,产生混淆和干扰。例如,在一堂课中把急行跳远和支撑跳跃这两个内容搭配在一起,或放在相邻课中,就会由于它们在结构上相似和在“助跑--踏跳”上矛盾,而导致学生难以对一个技术达到“概括”的程度,也难以深刻理解两个技术的关系。因此,就容易干扰。在教学中,我通过合理安排两种运动技能学习的时间间隔和注意处理好学习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这样就避免了技能之间的相互干扰,提高了教学效果。
3.3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提高对知识技能的概括能力
动作概念的掌握与学生能否运用已有的知识对新的运动技能进行概括是密切相关的。掌握有关知识技能越多,就越容易使技能发生迁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加深对技术原理的理解,使学生清楚地认识技能之间的共同因素和本质差别,将所学得的知识技能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同时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促进动作概念的掌握,并引导他们揭露新旧技能之间的异同,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技能的学习中较好地排除干扰,加速技能的掌握。如在排球的垫球教学中,我通过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的有关力学理论,来调整好球出手时的角度和控制好用力的大小,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技术原理指导自己的技术实践。这样不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球的飞行弧度与落点,而且使知识技能前后连贯纵横沟通。
3.4重视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迁移与干扰往往呈现双重性与复杂性,通过运用分析对比,能使学生明确各项运动技术动作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或相关的技术环节,能使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明确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例如,单杠教材中的单(双)脚蹬地翻上成支撑与高杠慢翻上之间的技能;双杠教材中的挂臂摆动前摆上成分腿坐与挂臂摆动屈伸上之间的技能;技巧教材中的头手翻与支撑跳跃教材中的横箱头手翻之间的技能;篮球教材中的行进间双手胸前传球与行进间双手低手投篮之间的技能;田径教材中的投掷手榴弹与投掷标枪之间的技能,它们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在教学中,我通过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分析综合,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抽象概括,找出新旧技能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处,从而为促进技能的迁移创造有利条件。
3.5采用诱导性和辅助性练习
在体育教学中适当采用诱导性和辅助性练习能较好地促进动作技能的局部和整体掌握。在教学开始阶段,可采用降低速度、缩短距离,减小动作用力与动作幅度,降低难度和采用分解诱导等多种方法,对动作的难点与关键环节进行强化刺激。同时要注意所采用的练习要与正式技能的刺激反应相似,符合内在联系,并做到逐步提高。如篮球教学中的行进间单手高手投篮动作,初学时动作难度较大,在教学中我采用徒手三步上篮模仿练习,自抛自接三步上篮,慢运球三步上篮的分解法教学,在学生初步掌握分解动作的基础上,再逐步过渡到完整技术练习,这样不但缩短了掌握完整技术的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效果。
3.6加强运动技能的基本功练习
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为新的技能学习提供有利条件,动作的基本功越扎实,对于新运动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8]。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四个途径去加强学生运动技能的基本功练习,一是合理安排、正确分配练习时间和练习量;二是采用练习方式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自练能力;四是加强基本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电化教学等手段,以理论指导实践,使学生逐步将知识、技能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有利于技能的形成和巩固。
3.7加强教学指导
在体育教学中加强教学指导,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能对学生认识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运动技能的掌握,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对学生的指导,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的,一是加强动作的准确示范与讲解,使其明确动作概念与方法要领;二是采取语言诱导与诱导性练习,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关键点上给予学生启示和帮助;三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形成有利于提高练习效果的心理准备状态;四是帮助他们了解习惯性动作与正确技术的差别,使他们逐步建立起正确的肌肉感觉,形成正确技术的动力定型。从而,加速了新技能学习的速度,提高了练习效果,促进了技能的迁移。
3.8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保持良好的心理气氛。在课前,我认真作好场地布置和器材准备,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又以自己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和蔼可亲的态度、热情友好的语言、新颖有趣的组织手段和多样化的练习方式,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课上情绪活跃,富有联想,思维敏捷,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和使他们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技能,这样就能有利于促进技能的良性 迁移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运动心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83年版
2.《体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注释:
[1]《运动心理学》192、193页 [2] 《体育心理学》238页
[3] 《运动心理学》193页
[4] 《体育心理学》238页
[5] 《体育心理学》239页
[6] 《体育心理学》238、239页 [7] 《体育心理学》239页
[8] 《体育心理学》240页
第五篇:数学教学语言研究
数学教学语言研究
摘要:数学语言是表达数学思想的专门语言,具有抽象性、准确性、简约性和形式化等特点。加强数学语言教学对提高数学阅读能力、数学表达及交流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数学语言分为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和图表语言,三类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在数学语言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应用和理解方面,数学语言有其自身特点,深层结构常重于表面内容,句法分析常先于语义理解。在数学教学方面,要加强数学语言的意义理解和表达,注意数学语言的语义转换、数学语言符号引入的自然性,以及数学语言句法特点分析等。
关键词:数学语言;数学交流;语义转换;教学策略
一、加强数学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诚如斯托利亚尔所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1](224)
学习数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学习数学语言,学习数学的过程也就是数学语言不断内化、不断形成、不断运用的过程。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了数学语言,就等于掌握了进行数学思维、数学表达和交流的工具。数学作为一种语言,已经不只是描述自然科学的语言工具,也成为描述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门类的语言工具。掌握好数学语言,就等于掌握了描述科学和生产实践活动中的实际问题的工具,即数学化的手段。中学许多课程中都使用了数学语言(如向量、统计表、统计图、几何图形等),数学语言的掌握直接关系到这些学科的学习。如果数学语言不过关,将难以阅读和交流,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难以听懂、看懂别人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观点,如可能不知“翻一番”“增长一倍”“降水概率为0.6”“同比增长10%”等所云。如果在数学语言表达(即数学化)方面能力缺乏,学生可能就只会死记硬背文字表达的概念定义、定理、法则,而不能将其符号化、形式化,不能把自然语言形式转化为符号语言或数学表示形式,将概念法则与公式沟通。如有的学生尽管知道并能够叙述物理学中的加速度的概念“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具体说,是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但却不能写出公式,甚至还错误地认为
。学生智力发展的诊断研究也
[2]表明,学生的“数学语言”的特点及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衡量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学生能否准确、迅速地理解课堂上教师用数学语言所阐述的数学内容、思想、方法,是衡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效率高低的重要标准。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度差,语言之间的转换不流畅,思维显得缓慢,从而造成数学知识接受、处理困难。教学实践也表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的数学理解力也差,理解问题时常发生困难和错误。所以,数学思维的发展是离不开数学语言的同步发展的,丰富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水平,对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数学能力和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事实上,关于数学语言学习目标,现行数学课程大纲中已有明确要求。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将“会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形成用数学的意识”作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内涵的一部分,法的一个目标。[3](24)
[3](2)
并把发展“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作为改进教学方
[4]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数学语言具有精确、简约、形式化等特点,能否恰当地运用数学语言及自然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也是评价的重要内容”;学语言的教学。
二、数学语言及其分类 [5](114)
要注意“提高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5](11)
所以,数学教学必须加强数为有效地加强数学语言的教学,加深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认识是必要的。数学语言是伴随着数学自身的发生和发展而逐渐成长起来的,是储存、传承和加工数学思想信息的工具。数学语言与日常语言不同,“日常语言是习俗的产物,也是社会和政治运动的产物,而数学语言则是慎重的、有意的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专业语言,是一种以符号表达为主的特殊语言。具体可分为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和图表语言三类。
符号语言是数学中通用的、特有的简练语言,是在人类数学思维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数学的效能来自数学符号。”按感知规律,数学符号分为三种:象形符号、缩写符号、约定符号。象形符号是由数学对象的空间位置结构或数量关系经抽象概括得到的各种数学图形或图式,再经缩小或改造而形成的一类数学符号。如几何学中的符号△、⊙、∥、⊥、∠等都是原形的压缩改造,属于象形符号。缩写符号是由数学概念的西文词汇缩写或加以改造而成的符号,比如函数f(function),极限lim(limit)、正弦sin(sine)、最大max(maximal)、最小min(minimal)、存在(exist)、任意(any)等符号均为此类。约定符号是数学共同体约定的,具有数学思维合理性、流畅性的数学符号,如运算符号+、×、∩,全等≌,相似∽,大于>,小于<,等均属此类。由各种符号按照数学的逻辑意义和规则而组合建立起来的各种符号串或式子则构成数学式语言或数学句子,这里的逻辑意义和规则是指数学中的一些规定或原理法则,如a+bc遵循的是运算次序、略写法则等。
数学中的文字语言是数学化了的自然语言,或者称为自然语言中的数学语言。自然语言常具有模糊性,而数学是严谨的,容不得含糊。所以,数学中的文字语言不是自然语言文字的简单移植或组合,而是经过一定的加工、改造、限定、精确化而形成的,并且,这些语言具有数学学科特指的确定的语义,常以数学概念、术语的形式出现。如数学中的“直线”“全等”“连续”“区间”“组合”“相似”“极限”“轨迹”等都是自然语言的精确化;“绝对值”“正值”“中线”“中位线”“有理”“无理”等都是对自然语言中的文字进行限定的结果;“增加几倍”“扩大几倍”“概率”“正弦”“可微”“可积”等都是具有特定含义的数学文字语言。有些数学语言本身还具有比喻或象形意义,如扇形、补角、射影、倒数、锐角、钝角、参数、行列式等数学词语,似乎能给人一种语言直观,使人较为自然、容易地领会和理解。自然语言是数学文字语言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数学文字语言不仅借用了自然语言中的文字,沿用了自然语言中的语法规则,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两种语言的语义也是一致的。
图表语言是指包含一定数学信息的各种图或表,可细分为图形语言(几何图形、统计分析图、集合维恩图等)、图象语言(函数图象或统计线图等)和格表语言(统计数据表、分析表、框图等),它们是数学形象思维的载体和中介,也是数学思维的重要材料和结果,而且还是进行抽象思维的一个重要工具。我们必须确认,图表也是一种数学语言,是数学的一种直观性语言,是对其他两种语言的补充,它与数学概念、术语、符号与式子等一起构成数学语言系统。尤其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人们会经常地在各种媒体上看到或阅读到某种载有一定数学意义的图形、图象或格表,这些图形、图象或格表作为信息传递的一种形式具有同文字信息形式相同的功能,但比文字信息更直观。所以,掌握图表语言是现代社会的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读图,掌握图表语言,要能够从图形、图象和格表中读出蕴涵的信息来。
三种数学语言各有优势与不足:文字语言通俗、易懂,但描述起来是线性的,不易表露知识的内在结构;数学符号虽然抽象,但十分简洁,描述起来给人以结构感;图表语言比文字语言和一般符号语言更具直观性,容易形成表象。为了使数学内容不那么难懂,能够借助母语理解,在实际表述数学思想内容的时候,常结合自然语言的表述,所以,一种数学思想内容的表达常是数学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图表语言和自然语言的优势互补和有机融合。
三、数学语言的特点
[6]由前文可以看出,数学语言是一种非日常和非自然语言,其中一部分是被规定或定义的,用来表示理想化的数学对象,正如美国数学家莱克斯(A.Lax)和格罗特(G.Groat)说的那样:“它(数学)所用的是一些特殊的非口语的语言:一些新的符号被定义,一些老的字符被重新定义而限制或改变其意义。这种精细的、外延的语言很少联系到课堂外的生活。”另一部分是自然语言按照下面三个方向被改进的结果:(1)按简化自然语言的方向;(2)按克服自然语言中含糊不清的毛病的方向;(3)按扩大它表达范围的方向。[1](221)
[7]事实上,数学中每个词语(概念、符号、术语等)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外延模糊或内涵不清的概念词语,不允许有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断言。数学语言的表达形式与它的含义之间都有着确定的关系(尽管有时不是一一对应的),词序不同或一字之差就可能导致意义截然不同,如“轴对称”与“对称轴”,与,意义都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数学语言既具有抽象性、简约性,又具有精确性等特点。
数学语言的精确性还表现在自身不存在歧义。所谓歧义现象,就是一个句子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意义的理解,或者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分析。尽管数学中的句子有时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理解,不过这些理解在一定意义上都是等价的(故不称为歧义),可以看做等价转换或同义转换,而这还是数学解题的一种重要策略。“
[8](45-47)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希望学生能够灵活作出语义转换。如满足的一个等式,但它又可转义为“
是方程
是方程不大于
”不能转换”的基本语义为、的一个根”,还可转义为“为“小于”。的一个根”,这些意义在解题中没有任何冲突或矛盾。只是应注意,在语言转换方面,不能以偏概全,如“数学语言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符号化、形式化特点。形式化的一个主要表现是“变元的使用”,由于使用了各种变元,数学语言能够很好地表达一般规律。用数学语言表示形式,在这个形式中可以填进各种内容。当然这些形式并不是没有任何内容的,它是从个别的、具体的内容中抽象出来的,保留了它们的共同的东西。数学语言的这种形式化特点,常常造成在数学语义理解不透彻的情况下数学语言的形式与内容脱节,造成学习上的形式主义。
数学语言与一般语言相比,第三个特点是:在应用上有不同。如公式语言的应用与一般词语应用的形式是不同的,像“丰富多彩”这个词,一个学生会根据情境造“昨天的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学校学生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这样的句子,基本表明他掌握了这个词语的用法。一个优美的句子可以不加变化地嵌套在一段描写中,使用起来是一种镶嵌式的;数学语言的应用不完全是镶嵌式的,像三角函数诱导公式语言sin(180°+α)=-sinα是不能镶嵌在一个语句中的,是变形或代入式的,只有能够计算诸如sin210°=sin(180°+30°)=-sin30°=-等,才表明一个学生基本会应用这个公式了(才可以说掌握住了这个“公式语言”的用法)。又如对余弦定理,只有根据三角形具体情况如b=8,c=3,A=60°,能具体写出2=8+3-2×8×3×cos60°来才能说一个学生基本会应用余弦定理了。“丰富多彩”是一个形容词,要22想认识它,通过定义不太容易,须让学生感受;而数学中的概念是定义式的,公式是推理式的,直观感受只是辅助,应从理论上把握。
数学语言与一般语言相比的第四个特点表现在理解要求层次不同。比如,作为语言学中的三角形概念,只知道它的形状就可以了,而不必知道它的更深层次的性质;而数学中学习它,就不仅要从直观层面上清楚它的形状,而且重点要从抽象层面上知道它的内涵和性质特征,语句中一出现“三角形ABC”或“△ABC”就会联想到内角和、边角关系等。可以说,数学语言的学习面临的是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的双重任务。数学语言的理解常需要更多的判断、推理,语言中蕴涵的推理、判断的理由、依据须清楚明白;否则,即便语言中的概念清楚,意义明白,也不能达到数学上的理解。如“已知函数f(x)是0,5x,2x-4,2-x中的最大值,求f(x)的最小值”,从字面意义上学生都能够理解其意义,知道说的是什么意思;但是,对整个问题却不知怎样下手解决,原因是不能理解“f(x)是0,5x,2x-4,2-x中的最大值”的深层意义,不能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语义转换和重新表达。这表明,数学语言仅靠字面含义理解是不够的。
第五个特点:数学语言的理解常是句法分析先于语义理解。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学会了语言和阅读的人,都具有一个心理词典。”所谓心理词典就是词的意义在人的心理上的表征,通常我们说认知一个词,就是在心理词典中找出与这个词相对应的词条。在每个词条中都包括了与这个词条相对应的词的语音与写法方面的表征以及词的意义的表征。数学学习的结果是在学习者内部形成一个数学心理词典,利用这个词典可以解释外部输入的数学信息。一个词的特征在心理词典中被呈现的形式常常被设想为一种网络结构,通过这个语义网络结构,可以找到一个词的特征集合,即词义。按照语义学理论,句子是表达完整思想的具有一定语法特征的、最基本的言语单位。语言学习的中心应该是学习句子,先理解句子,再造出句子。“句子的理解就是从书面文字中来建构意义。”所谓建构意义,就是从书面词的序列中建造起具有层次安排的命题。建构意义通常可以采用两种策略:语义策略和句法策略。语义策略是指在阅读一个句子的时候,通过识别句中词的意义和对句中的词进行意义搭配来确定这句话的含义的策略。如在一个句子中看到了“红、小孩、苹果、吃”这几个词,即便没有任何其他的句法信息,读者也能建立起下面两个命题(意义):小孩吃苹果,苹果是红的。这里,读者使用了语义策略。句法策略是指把句子切分为构成成分进行分析,考察这个语言的内部构造,弄清这些构成成分是怎样相互联系起来的,从而建立起句子的底层结构意义。句法就是指对句子中的构成成分的“系统安排”,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编码,使人们能够利用词的序列去传递思想。而句法结构使同样的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起着不同的句法作用,从而使句子具有不同的意义。如“与的平方和”“
与
和的平方”,两个句子都由同样的词组成,差异在词的序列不同,正是这种词序的不同,才使它们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在自然语言句子的加工中,语义的联系常常统治着理解,而句法的分析则是在必需的时候才起到证实和去歧义的作用。所以,读者首先是按照句子的意义来进行加工,其次才是按照它的句法来进行整理。然而,根据数学语言表达的特点,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更多的是句法结构理解,直接深入到语言材料内部,寻找关系,探明结构,根据结构关系,进行数学处理。如解题者对问题“2元纸币的数目是5角纸币数目的7倍,5角纸币的总币值比2元纸币的总币值多3.60元,列方程求解2元纸币、5角纸币的数目”的加工结果就表明了这一点,解题者一般是先从结构入手,分析和提取出问题表述中涉及的量及其关系:2元纸币(将这种对象视做x,用它也表示这种对象的数目),5角纸币(将这种对象视做y,将对象与对象的数目视为一体),它们的数目以及关系(x是y的7倍),总币值(各为2x元,5y角)及其关系(5y角比2x元多3.60元),通过上述的理解,将关系数学化为方程:x=7y,5y-2x=3.60或50y-200x=360。而较少先进行语义理解,考察问题的意义是否现实。
事实上,数学应用问题的数学建模就是要明晰材料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结构,而多不需要理解问题语言描述的背景意义,这就要求搞清楚材料中涉及的对象(量)之间的结构。而关系的分析只能靠句法分析,为此,就要从句法结构分析入手。其实,数学作为一种处理现实问题的工具,首先是对一个现实问题进行一般性的描述,再进行具体描述,然后进行数学化描述,进一步用符号化语言表达、求解,对求出的解加以检验,看是否符合现实问题或是否具有现实意义。数学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将意义的问题搁置在了最后(作为检验环节),而不是过程中。可以说,数学语言的理解常是句法分析先于语义理解。
四、数学语言教学策略
根据数学语言的特点和分类特征,我们认为,数学语言教学应该注意以下策略的运用。
[10]
[9]
(一)加强数学语言词汇意义的理解教学
由于数学语言的准确性特点,当一个学生阅读理解一段数学文字如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准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数学词汇。所以,数学语言学习中准确理解数学语言词汇非常重要。那么,在数学语言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数学语言词汇内涵的揭示,尤其是最具数学特性的数学符号语言和图表语言。教学中既要注意语义解释,又要注意句法分析,强调数学语言的形式与所表达内容的正确联系,避免形式与内容脱节,防止数学学习上的形式主义。
例如,函数符号f(x)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意义理解。第一,理解基本含义。f(x)是以x为自变量的一个函数,表示的是一个映射或对应关系f:x→f(x)。如当f(x)=x-2x-3(x∈R),x=a→f(a)=a-2a-3。f(a)是函数在a处的函数值。第二,增强对“对应”的理解。f(x)表示的是括号中的对象与对应对象的一种对应关系,不管括号中的对象(自变量)取什么值,与其对应的都是在对应关系结构(如果关系是可以用数学式子表示的)中用这个值代替对象而得的值。如“x+1”对应的不是f(x)+1,而是f(x+1)=(x+1)-2(x+1)-3。第三,进一步加深对f(x)意义的理解。可以通过诸如“已知f(x+1)=x+x-3,求f(x)”等问题的思考、讨论而获得。
(二)注意数学语言的语义转换训练
加强三种数学语言及其自然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沟通是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正确途径。数学中每一个符号所表示的不是学生已经知道的日常观念,而是一个确定的数学概念,它来源于现实世界,但经过了多次抽象,对学生来说,心理距离还是较远的。自然语言是学生熟悉的,用这些语言来表达的事物,学生感到亲近,也容易理解。所以,数学教师应注意以自然语言为解释语言系统来指导学生学习数学语言,即将数学语言译为自然语言,也即通常说的“通俗化”,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化。另一方面,学习数学语言是为了更好地应用数学语言解决问题,为此,又应注意将自然语言译为数学语言,即通常说的“数学化”练习,数学建模可谓是最好的练习项目。
[8](50)22
22不同领域可以说有不同领域类型的语言,将一种语言表达从一个领域转换为另一个领域的语言形式,可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简化问题解决。例如,已知“x+2y=5,求x+y的最小值”,可以转译为“求直线x+2y=5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的最小值”,进一步再转换为“求原点到直线x+2y=5的距离”的语言表达形式,这既沟通了代数与解析几何的联系,又使问题变得更简单易求。所以,数学教学应注意数学语言之间的转换练习,充分发挥各种数学语言的优势,在转化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如把一个用抽象表述方式阐述的问题转化成用具体的或不那么抽象的表达方式表述的问题;把用符号或图表形式表示的关系转化为文字语言的形式,以及把文字语言形式表述的关系转化成符号或图表形式;用自己更清楚的语言形式表述正规定义或定理,“用你自己的语言来阐述问题”;等等。数学中常在概念和定理之后叙述一段“几何意义”,其实就是将文字语言或符号语言转换为图表语言,以利用图表语言比文字语言或符号语言有更强的直观表现力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概念和定理。
在图表语言学习中,一个注意点是,既要充分利用图表语言的直观性,又要防止过度依赖使用图表,因为图表语言有时会给人们错觉。例如,如图,一电工沿着竖立的梯子LN往上爬,当他爬到中点M处时,由于地面太滑,梯子沿墙面与地面滑下,则M点的轨迹是:
由于梯子滑行的直觉表象,读者常会选A。而实际上,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点到直角顶点距离是
2斜边长的一半”,其轨迹是以原点O为圆心、为半径的圆弧,应选C。
(三)注意数学语言符号引入的自然性
数学符号语言是最具数学特征的语言,在数学符号语言教学中,要注意符号引入的必要性和自然性。英国数学教育家豪森(A.G.Howson)指出:“没有必要引入任何符号或缩写,除非学生自己已经深深感到了这样做的必要性,以至于他们自己提出这方面的建议。或者至少,当教师提供给他们时,他们能够充分体会到它的优越性。”所以,新的数学符号引入之前要注意创设一种“自然”“必要”的情境,引入之后,还应让学生体会其优越性。
(四)注意数学语言学习的审美情趣
由于作为学习主体的个体,身心特性天然地具有一种趋美冲动,所以,学习中不断展示学科美,体验美的感受,对提高学习效率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数学可谓处处充满美的花朵,正如罗素所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在数学学习中,数学带给学习者的绝不只是冰冷的符号,而应当是一个有着各种新颖独特的美点缀成的五彩缤纷的万花筒。数学语言学习应充分展现数学图表语言的对称美、动态美,数学符号语言的简洁美、优雅美,让学生感悟数学语言系统的内在美,以唤起学习主体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获得审美情趣。
(五)注意分析数学句法特点和语言表达训练
数学语言的简约性使得数学中的句子呈现简约的特点,用较少的词语刻画所描述的对象、法则和性质,使用嵌套关系缩短表达。如“a,b两数的倒数和”“a,b两数和的倒数”这样的表达,几乎简约到不能再简约的地步了;“a的平方与b的和的倒数”“a的平方与b的倒数的和”这样的嵌套关系结构复杂、易混,但表达简约。简约可能会给学生学习理解和转换为形式化的语言或式子带来困难,所以,初步学习时教师应使用自然语言作出相应的补充、解释。嵌套关系不易分析、理解,这要求数学语言学习要注意熟悉数学句法特点,掌握句法分析技能。
[11][7]
基本数学语言和句式应进行规范训练,如“过点作垂直于,垂足为”。在表达容易出错的地方应注意强化,如“3x平方”是3x而不是(3x);“3x的平方”是(3x)而不是3x;3x应说成3的x次方而不应说成3x次方。在口头表达语气方面,要注意重音和停顿,如a-1b应读成“a减b分之一”,要在a
2后面略停顿,并加重“b分之一”;如果在b后面停顿,读成“a减b(停顿)分之一”,就变成(六)加强数学阅读指导
了。
学生仅靠课堂上听教师的讲授是难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语言系统的,只有通过阅读,作好与标准数学语言的交流,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增强数学语言的理解力,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和交流能力。项重要任务来抓。[13]
[12]
为此,我们必须改变那种在课堂上只顾讲和练,而忽视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现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说数学和读数学的机会,将学生阅读教材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一
参考文献:
[1]〔苏〕A A 斯托利亚尔.数学教育学[M].丁尔升,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2]〔苏〕卡尔梅科娃.学生智力发展诊断问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8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英〕帕梅拉·科贝克.儿童怎样学习数学──父母和教师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7]鲍建生.数学语言的教学[J].数学通报,1992(10):封2-2.[8]钱珮玲,邵光华.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吴庆麟,等.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34-270.[10]章建跃.数学学习论与学习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4.[11]李士锜.PME:数学教育心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5-198.[12]邵光华.数学课堂阅读指导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1998,18(3):23-25.[13]邵光华.数学阅读──现代数学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J].数学通报,1999,(1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