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普及民政法制
普及民政法制,保障百姓权益
一、民政的起源
“民政”一词的出现和民政概念的形成则是在唐宋时期,唐代有“安民立政”之说,北宋有“修治民政”之论,“民政”一词逐步在官方和民间广泛使用。自古以来,历代有识之士都认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只有广大民众安居乐业,社会才能稳定,主张当政者应考虑民众的愿望,办理民众事务,予民以利,惠民利民而安民,也就是所谓“为民行政”。这就是中国民政的由来和最初的涵义。
二、民政工作的内涵
主要包括:民间组织登记、优抚安置、救灾救济、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区划地名管理、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婚姻登记、收养登记、社会救助、殡葬管理、老龄工作、社会工作及福利彩票发行等工作。
三、最基层民政管理机构
社区、村(居)民委员会是群众申请办理民政事务的最基层组织,乡镇(街道办)民政办公室是群众申请办理民政事务的最基层民政管理机构,县(市)、区民政局是审批群众申请办理民政事务的主要民政管理机关,具有重大影响的民政事务审批事项依法由市一级民政局或自治区民政厅负责审批。
四、低保政策
所谓“全低保”,较为完整的表述应是:凡是中国公民,只要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实现“全民低保”重点是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难点是建立稳定的资金筹措渠道,着力点是加大中央政府的支持力度。
五、军人抚恤优待对象
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服现役或者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以及复员军人、退伍军人、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现役军人家属。
六、复员军人概念
《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第51条规定,复员军人是指在 1954 年10月31 日前入伍,后经批准从部队复员的人员。
七、现役军人死亡性质分类
《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第7条规定:现役军人死亡性质为烈士、因公牺牲和病故三种。
八、现役军人死亡后一次性抚恤金的标准
《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第12条规定:
1.烈士: 80 个月工资;因公牺牲:40 个月工资;
2.病故:20 个月工资。月工资或者津贴低于排职少尉军官工资标准的,按照排职少尉军官工资标准发给其遗属一次性抚恤金。
3.获得荣誉称号或者立功的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其遗属在应当享受的一次性抚恤金的基础上,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下列比例增发一次性抚恤金:
(1)获得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荣誉称号的,增发 35% ;
(2)获得军队军区级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增发 30% ;
(3)立一等功的,增发 25% ;
(4)立二等功的,增发 15% ;
(5)立三等功的,增发 5%。多次获得荣誉称号或者立功的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其遗属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其中最高等级奖励的增发比例,增发一次性抚恤金。
九、一次性抚恤金的发放顺序
《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第14条规定:
第一顺序:烈士、因公牺牲军人和病故军人的父母(抚养人)、配偶、子女。
第二顺序:没有父母(抚养人)、配偶、子女的,发给未满18周岁的兄弟姐妹和已满18周岁但无生活费来源故且由该军人生前供养的兄弟姐妹。无上述亲属的,不发。
十、遗属享受定期抚恤金的条件
《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第15条规定,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发给定期抚恤金:
1.父母(抚养人)配偶无劳动能力、无生活费来源,或者收入水平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
2.子女未满 18 周岁或者已满 18 周岁但因上学或者残疾无生活费来源的;
3.兄弟姐妹未满 18 周岁或者已满 18 周岁但因上学无生活费来源且由该军人生前供养的。
十一、定期抚恤金处理办法
《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第18条规定:享受定期抚恤金的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死亡的,增发 6 个月其原享受的定期抚恤金,作为丧葬补助费,同时注销其领取定期抚恤金的证件。
相关材料,请挑选使用
军人抚恤优待方面
一、哪些情形不符合享受优待金的条件?义务兵选取为士官或者考入军(警)校后,还享不享受优待金?
答:对服现役的义务兵家庭的优待,应按下列原则办理:
1、在义务兵服现役期间,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入伍的,其入伍前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均应对其家庭给予优待。
2、义务兵服役期满退出现役或者被选取为士官或者被提拔为军队干部后,即停止发给优待金。
3、优待既包括货币形式即优待金,又包括其他形式的物质优待,保证其总体标准不低于当地群众平均生活水平。
4、优待金由义务兵入伍时的户口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发给,非户口所在地入伍的义务兵,不予优待。
5、从地方直接招收的军队院校学员及军队文体类专业人员的家庭,不享受优待金;关于士兵从部队考入军警校问题,应当按照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士兵从部队考入军校是否享受优待金问题的答复》(民办函〔2000〕223号)的规定,无论其何时考入军校,从入伍第3年起,其家庭即不再享受优待金待遇。
另外,优待金的标准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优待是由义务兵入伍地的人民政府统筹,由民政部门负责发放,其标准是按照当地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测算出的。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有的地方优待金达到2万,有的地方却只有几千元。同时,有的地方政府还根据义务兵在部队的立功受奖情况,相当的增发优待金。
二、优待金通常是什么时候发放,如果不能及时兑现,或拖欠好几年,通过什么途径处理解决?漏发的能否补发?
答:优待金一般都按年度发放,大多数地区是在年底,有的地区在“八一”时先发放一部分,到年底再发剩余的一部分,还有个别地区是集中在义务兵退伍时一起发放。优待金一般由乡镇民政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发到义务兵家属手里,实行社会化发放的地区就由县民政局直接打到个人账户上。
优待金不能及时兑现的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财政体制的原因。目前,各地基本已经取消了农业税,农村优抚支出不再通过乡统筹或农业税解决,而是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从财政收入中列支。财政收入的形成一般都需要一个过程,具体发放时也有些环节和程序要走,因此,优待金发放到义务兵家属手中确实需要一段时间。
二是义务兵本人的原因。比如非户口所在地入伍的义务兵,不予优待,士官和从地方直接招收的军队院校学员及军队文体类专业人员的家庭,不享受优待金;士兵从部队考入军校后,从入伍第3年起,其家庭即不再享受优待金待遇,等等。但是,如果你属于正常入伍,符合享受的条件,优待金却拖欠了好几年,就需要本人或通过家属积极向乡镇人民政府或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反映,以补发漏发给的优待金,从而维护自己的权益。
三、在部队负了伤或患了病,有的丧失了基本劳动力或者留下了后遗症,这将影响到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对于这种情况国家和军队有什么保障吗?
答:军人因战、因公负伤或因病致残,就涉及到评残问题。根据《军人抚恤优待条例》规定,现役军人因战、因公致残,义务兵和初级士官因病致残,医疗终结后符合评定残疾等级条件,本人提出申请的,应当评定残疾等级。残疾的等级,由重到轻分为一级至十级。义务兵和初级士官的残疾,由军队军级以上单位卫生部门认定和评定;现役军官、文职干部和中级以上士官的残疾,由军队军区级以上单位卫生部门认定和评定。被评定残疾等级后,应当退出现役,现役军人因战、因公致残,未及时评定残疾等级,退出现役后或者医疗终结满3年后,本人申请补办评定残疾等级,有档案记载或者有原始医疗证明的,可以评定残疾等级。现役军人被评定残疾等级后,在服现役期间或者退出现役后残疾情况发生严重恶化,原定残疾等级与残疾情况明显不符,本人申请调整残疾等级的,可以重新评定残疾等级。国家对一级至六级残疾军人的医疗费用,按照规定,由所在医疗保险统筹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单独列账管理,并实行保险加补助的方式予以保障。七级至十级残疾军人旧伤复发的医疗费用,已经参加工伤保险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未参加工伤保险,有工作的由工作单位解决,没有工作的由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解决;七级至十级残疾军人旧伤复发以外的医疗费用,未参加医疗保险且本人支付有困难的,由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酌情给予补助。残疾军人还享受各地制定的医疗优惠待遇。
按照《伤病残军人退役安置规定》,军官、文职干部因战、因公致残,被评定为一级至六级残疾,或者因病医疗期满后经医学鉴定为基本丧失工作能力的,可以作退休安置。士官因战、因公致残被评定为一级至四级残疾的,或者因病医疗期满后经医学鉴定为基本丧失工作能力的,可以作退休安置。初级士官患精神病被评定为一级至四级残疾的,义务兵因战、因公、因病致残被评定为一级至四级残疾的,由国家供养终身;被评定为五级、六级残疾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安置。士官因战、因公、因病致残符合退休条件,自愿放弃退休安置的,可以选择由国家供养终身。
对那些在服现役期间患病,尚未达到评定残疾等级条件和因病退休条件的并有军队医院证明,从部队退伍回乡的人员,我们称之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国家按照“每人每月不低于70元、不高于十级残疾军人抚恤金标准的原则”发给定期定量补助,同时还享受各地制定的医疗优惠待遇。
老年权益保障方面
在城镇,要建立起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互助为主要内容的比较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对实际收入低于所在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老年人,要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加快医疗保障政策,不断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对百岁以上(含百岁)的老年人,每人每月发给100元长寿补助贴金,资金由各级财政负担,今后视情况变化予以增加。对其他高龄、伤残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逐步建立规范的特殊困难补贴制度,给予生活照顾和医疗帮助。建立健全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改革社区医疗管理体制建立体制,建立健全社会医疗服务网络。发展社区医疗救助服务体系。
二、三级综合性医院要成为本地区老年保健工作的指导中心。一级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换后,要成为社区老年保健工作的基地,并指导社区卫生综合服务点,卫生站更好地开展老年医疗保健工作。要成为城市社区和县城镇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全面建立健康档案。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业。老年服务事业既有福利性又有社会性。各级政府要制定和实施老年福利事业趋于发展规划,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积极兴办不同档次的老年福利院、老年护理院、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活动场所等,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疾病护理、康复健身等多方面的服务。各级发展计划部门在制定投资计划、安排投资项目时,要加大对老年服务设施的投入。
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在老龄事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依托社区发展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努力形成适应社区特点、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社区老年服务体系。
老年服务业的发展要走社会化、产业化的路子,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共同发展老年服务业,逐步形成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力量兴办、老年服务机构按市场化要求资助经营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老年产业发展步伐,积极培育和发展老年消费市场,研制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产品和服务项目,引导老年人合理消费,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消费需求。在就医、参观、游览、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等方面,对老年人给予优待和照顾。
所谓宣告死亡方面
是指公民下落不明超过法定期限,人民法院根据利害关系人的申请,依法宣告该公民死亡的一种法律制度,在法律上,自然人的死亡有两种:一种是自然死亡,是指在生理上的明确无误的真死。一种是法律上的推定死亡,事实上也可能死亡,也可能没有死亡。
(一)宣告公民死亡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第23条规定:公民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死亡:
1.下落不明满四年的;
2.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从事故发生之日起满二年的。
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时间从战争结束之日计算。宣告一个人死亡,关系到终止他的民事主体资格,须慎重从事,所以需要有较长的失踪时间。
同宣告失踪一样,宣告死亡也须按法定程序进行。根据有关法律,宣告死亡应按如下程序进行:首先由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这些人包括失踪公民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和其他法定继承人、财产管理人、债权人等。其次,由人民法院依有关特别程序审理。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应发出寻找失踪人的公告,公告为期一年。公告届满后仍无踪者生存的消息时,可作出宣告死亡判决。
(二)关于宣告死亡的法律后果
宣告死亡与自然死亡的法律后果相同,比如单位除名、户口注销、继承开始、配偶可以再婚等等。
(三)关天宣告死亡的撤销
宣告死亡不等于就是人的生理上的死亡,有的可能是真死了,有的则可能没死,有些甚至又返回了家园。遇到这种情况,民法作出了相应规定。民法通则第24条规定: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现或者确知他没有死亡,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应撤销对他的死亡宣告。随着死亡宣告的撤销,被宣告死亡的人应恢复原有的人身权利和其有权利义务。根据民法通则第25条规定:被撤销死亡宣告的人有权请求返还财产。依照继承法取得他的财产的公民或者组织,应当返还原物;原物不存在的,给予适当补偿。因为被宣告死亡的人并没有死,原由他所有的已作为遗产分割了财产,自然应当返还。在婚姻家庭关系上,如被宣告死亡人的配偶尚未与别人再婚,他们的婚姻关系应当恢复;如原配偶已与他人结婚,则保护后一个婚姻。如被宣告死亡人的子女被他人依法收养,其收养关系能否解除,可协商解决。
第二篇:民政法制经验交流会发言稿
民政执法‚五变化‛ 浇开民生‚幸福花‛
**民政局(2012年8月1日)
去年以来,我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民政法治建设为主线,以健全民政政策法规体系为重点,以‚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和‚五个民政建年‛为契机,加大法制宣传力度,规范民政行政执法行为,重点突出‚六化‛催‚六变‛推进依法行政,各项为民解困工程取得了明显实效。我局先后获得‚全区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全区五个民政建设年先进集体‛、‚全区民政系统记集体二等功‛、‚全区村‘两委’换届选举先进集体‛‚全市防汛救灾工作先进集体‛、‚全市创先争优先进单位‛ 等地市级荣誉称号6项,获得‚全区双拥模范县‛、‚全区爱国拥军模范单位‛、‚全国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典型单位‛、‚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单位‛、‚ 全国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民政部中国社会报宣传基地‛、‚全国民政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全国民政先进集体‛等省部级荣誉称号9项。
一、民政执法任务重 学法被动变主动
我们民政部门担负着殡葬、民间组织、婚姻登记、边界管理、区划地名管理等多项社会事务管理工作,是法律法规赋予我们民政部门的职能。以我县为例,从近几年来的情况看,上述几项工作虽然没有大的违纪违法行为,但需要执法纠正的也不少。究其原因,是由于部分民政干部法律意识淡薄,法治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为此,我局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六五‛普法规划。具体做法:一是局班子成员以身作则,参加各种普法学习,进一步增强法律观念。二是从办公经费中划出资金,征订各种普法教材及开展普法活动。2010年以来,我们征订了《会计法》、《审计法规选编》、《加强和改进村委选举工作读本》、《法治快报》等各种书报30多种。三是举办普法培训班。首先,年初我局举办了全县救灾救济信息员暨民政业务培训班,对全县100多名民政信息员有关灾害信息、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低保、优抚等法律法规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民政队伍的法律意识和业务水平。其次,将民政业务培训延伸到各镇。各业务股股长对驻村干部和村干部进行灾害信息、社区建设、低保、优抚等业务知识对口培训,从而增强镇村干部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意识,提高镇村干部的民政工作水平。到目前为止,全县有10个镇1100多镇村干部受到了培训教育。四是参加了市、县的普法考试,加深了干部职工对有关政策法规的理解深 度,也提高了自身的政策理论水平。五是通过开展普法工作,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今年,我们对原有的各类政策的有关意见办法等,进行了全面清理。对一些重点工作进行调研,好的做法经验和重要调研成果及时转化成了政策成果和制度成果,上升为机制。如去年群众对不具备低保条件或家庭收入超过低保标准的422户1335人有异议,今年予以停发;对具备低保条件的38361人,今年按照审批程序纳入到保障范围,应保尽保。普法工作的开展,大大增强了全县民政系统干部的法律观念,提高了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能力。全年内,全县民政系统民政干部职工,人人自觉遵纪守法,没有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违法违纪的现象发生。
二、活用政策及法规,量体裁衣变新招
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目标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治民政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亦是如此。因此,有了一套完备的民政法律法规后,最重要的是要人去执行,否则,再好的法律条文,也只能是一纸空文。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如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呢?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履职、依法行政。要依据民政法律法规,在法定职权许可、法定程序合理的情况下,认真履行民政部门职能,切实做好低保、医疗救助、双拥优抚、社区建设等各项工作,自觉维护民政法律法规的权威性。然而,民政法律法规建设 跟不上或滞后于当前民政工作现实发展的需要。虽然近年出台了不少法律法规,但相对于依法行政来讲,民政部门的法律法规建设仍然滞后。一是层级较低。民政部门的执法依据只有少数几个是人大颁布的法律,绝大多数是国务院和民政部颁布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权威性和影响力较弱。二是硬性规定较少。民政部门对违法行为很少有可操作的硬性处罚规定,法律法规约束力不强。三是内容陈旧过时。多数民政法规颁布的时间较早,有些条文内容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现脱节现象。四是立法空白点多。如慈善事业,是社会救助的有益补充,应该由政府主导且大力推动。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部涉及慈善的专门法律法规,势必造成慈善机构设臵、资金使用管理不规范,影响慈善事业的发展。民间组织管理工作的两个主要执法依据是《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在非营利性的界定、基层民间组织的登记管理、民间组织享受的优惠政策以及政府对民间组织的培育扶持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重程序性、轻实体性,可操作性不强。目前,两个条例与国家出台的一些法律法规如《民办教育促进法》等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不一致的问题。同时,救灾救济、退役士兵安臵、双拥优抚等政策法规都还不完善,需要政府自上而下进一步健全规范。对此,我局根据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国务院令第271号)和《**区农村居民最低 生活保障制度暂行办法》(桂政发【1998】19号),制定出台了《灵山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细则》;根据《**实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办法》,制定出台了《**县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实施办法》;根据《**区实施<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办法》,制定出台了《**军人抚恤优待管理办法》。另外,县政府还出台了《**县医疗救助制度》。
同时,我局将各股室执法任务、适用法规条文、执法程序等资料汇集成册,先后出台并认真落实了‚依法行政工作制度‛、‚行政执法工作细则‛、‚行政执法岗位职责‛、‚行政执法监督制度‛、‚行政执法听证制度‛、‚行政执法违法错案追究制度‛以及‚案件结案归档与备案制度‛等50多项执法制度,强化干部职工的法律法规知识学习,使每人都达到了熟知熟会的程度,为依法行政奠定了基础,逐步使各项民政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执法为民重实效,单攻拳变组合拳
为提升执法水平,我局注重引导民政执法人员牢固树立‚三个观念‛,切实做好依法行政工作。一是法律至上的观念。树立权力来自于人民,坚持法律至上就是坚持‚人民意志至上‛的理念,认真落实依法行政工作举措,坚持法律至上,使依法行政工作真正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公正执法的观念。民政部门作为国家行政机关,代表政府在最广泛、最关切群众利益的层面上与广大群众打交道。只有坚持严格、公正执法,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法律范围内得到充分体现。三是执法就是服务的观念。注意处理好‚执法‛与‚服务‛的关系,把‚执法‛转到服务上来,寓文明服务于执法之中,以文明服务促进严格执法,在执法中体现服务,局领导高度重视法律宣传工作,将依法治理列入了民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有总结,并结合部门实际,制定了治理工作规划,实行了目标管理,切实做到了执法为民,执政为民。
按规定,私立幼儿园必须先经教育部门批准,后到民政部门进行登记,才属于合法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部门之间协调有欠缺,造成目前全县还有多家由于教育部门没有颁发办学许可证的私办幼儿园不能到民政部门登记,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今年5月,我局组织人员专门对18个镇民办幼儿园进行全面排查摸底。经过调查核实,我县私办幼儿园截止到5月13日共有114家,招收幼儿5600多人。其中,103家属于非法幼儿园、11家已取得县教育部门颁发的办学许可证(其中4家按规定凭办学许可证到我局办理登记手续成为民办非企业单位、7家属于违规私立幼儿园)。全县私办幼儿园114家只有4家按规定成为民办非企业单位,非法开办的幼儿园泛滥成灾。得知这一情况,县政府为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建立清理和整治非法幼儿园工作领导小组,并专门联合成立执法小 组,对全县私办幼儿园进行一次拉网式检查。对已具备办园条件和符合要求的,按法定程序办理审批手续,并统一纳入有关部门的监管;对基本具备办学条件的,通过整改后能达到办学要求的,按规定补办有关手续;对不具备办学条件和符合要求的,一律予以取缔。对拒不关闭的非法幼儿园进行重点查处。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下达行政处罚文书予以处罚。对拒不履行处罚的非法幼儿园,视情节轻重,依法予以罚款、扣押财物和查封。在清理和整顿私办幼儿园工作告一段落后,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巩固专项整治成果,建立长效机制,并做到发现一处,坚决查处一处,以防‚死灰复燃‛。通过全面清理和整治私立幼儿园,进一步规范全县办园秩序,从而为孩子们营造更好的教育环境,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为建设和谐新灵山做出积极的贡献。
今年6月份,我县**镇政府干部向我局反映该镇杨屋村委在进行换届选举过程中,受到该村民间组织‚周氏青年委员会‛干扰。经查阅,在我局民间组织管理股的社会组织登记档案中根本没有该村‚周氏青年委员会‛组织的登记备案材料,更没有办理过任何登记审批手续,根据民政部《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取缔非法民间组织的暂行办法》的规定,该组织属于非法社会组织,应予以取缔。我局领导及相关人员立即与县公安干警和该镇干部联合组成调查组,深 入该村进行调查所反映情况。从该镇政府和村干部中了解到,杨屋村非法组织‚周氏青年委员会‛于2011年3月份成立,在该村周氏祠堂内挂有会牌,会长周元欢,副会长周忠人、周元结,骨干分子13人,会员约30人,并购买有管制刀具一批。该非法组织成立后,独霸一方,在村中无法无天。他们对村民实施暴力勒索、盗窃,诋毁诬陷村干部、张贴散布反政府言论、到镇政府上访并恐吓工作人员等恶行。在查证中,考虑到该非法组织部分成员犯法已被公安机关缉拿归案和表面上该非法组织已自行消除,目前仍然采取防范未然的措施:一是我局继续积极与县公安部门和当地政府配合,深入该村做群众调查工作,一旦发现复燃苗头及时将其消除在萌芽状态。二是加大民间组织管理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鼓励群众举报非法民间组织,在社会中营造良好的执法氛围(7月27日已在**村委做了三个宣传社团登记‚两条例‛和‚一个取缔办法‛专栏,同时已在广播电台、**网站等新闻信息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以提高民间组织管理法规政策的社会认知度。
四、普法宣传促和谐 口号宣传变行动
民政法制宣传教育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民政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顺利完成各项民政任务的重要保障。新的形势下,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灵山建设,民政工作的作用更加突出,任务更加繁重。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推进法治民政建设,是民政部门履行社会行政事务管理职能的基本准则和主要方式,是做好各项民政工作、加快民政事业发展的的根本保证。目前,涉及民政工作的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已有近百件,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也逐步配套完善。做好民政法制宣传工作,增强民政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民政执法行为,严格民政执法监督,不断提高民政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水平,是新时期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
今年以来,我县民政局紧紧围绕‚建设法治民政,服务灵山经济建设‛主题,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法制宣传活动,积极向城镇、乡村、社区民众宣传民政法律知识,为民政工作的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我们的做法是有以下几点:
(一)将法制宣传教育与民政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讲求宣传实效。在落实普法规划中,将普法工作融于各项民政工作之中。在农村,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区建设,以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为载体,组织村民广泛开展‚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活动,引导村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理性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城市,把社区建设成 为居民群众学习法律、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的重要场所;继续以创建‚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和谐社区‛为抓手,积极配合法制宣传教育部门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设立居民法制论坛、社区法制宣传橱窗、社区法律图书角,广泛开展群众性法制专题活动,把城市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同时,在开展婚姻登记、收养登记、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五保户供养金、抚恤优待金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民政工作时,充分利用婚姻登记机关、社会福利机构、乡镇敬老院、优抚医院、光荣院、烈士纪念建筑物管理单位、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机构、军供站、殡仪服务机构、救助管理站、乡镇民政办(所)等窗口单位,不失时机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帮助各类民政工作对象学习了解相关法规政策,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开展专项宣传,提高宣传效能。一是开展积极开展 ‚综合法制宣传月‛、‚民政法制宣传周‛、‚防灾减灾日‛科普宣传活动,积极组织乡镇、街道民政所(办)、村(居)民委员会,走上街头,悬挂横幅,展示板面,散发传单,宣传有关民政法规,形成宣传合力,扩大声势,提高宣传效果,营造浓厚社会氛围。半年以来,派出20多车次,组织189人次到各镇发放民政法制宣传资料5000多份。发放‚防灾减灾‛宣传资料1万多份,全县受教育人数20多万人次,进一步普及了民政法律法规知识,推进了法治民政工作。5月9日抗震救灾应急演练取得圆满成功,得到了县领导的一致好评。5月份被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2011年全市防汛救灾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二是及时采编民政法制信息,指导民政工作。我们把民政法制信息收集与调研结合起来,主动沉下去、跟上去,深入基层挖‚金子‛,及时反映民政工作和依法行政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那些有较强针对性、可行性、时效性和价值高的法制信息及时提供给领导,提高领导决策的前瞻性、预测性。三是充分发挥媒体作用,扩大民政法制宣传影响面。利用《**日报》、《**日报》、**电视台、**人民广播电台以及网络等新闻媒体,进一步加大民政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扩大民政工作的社会影响,树立民政部门依法行政、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高度重视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在民政新闻宣传中的作用和影响,积极引导网上舆情。积极发挥《中国社会报》、《中国老年报》、《广西民政》等民政媒体和民政门户网站的作用,发挥民政媒体更加熟悉民政法律政策、更加了解民政业务工作、更加贴近民政对象的特点,深入解读政策规定,及时传播法制信息,促进社会各界加深对民政法律法规的了解,推动民政依法行政工作再上新台阶。上半年,我局在《中国社会报》、《**日报》、《**民政》、《**日报》等报刊上稿32篇,制作各种宣传专栏、版报10版。
五、健全监督问责制 传统机制变新颜
今年以来,我局以打造服务民政、责任民政、效能民政为目标,结合实际,创新思路,出台了《**县民政局行政问责办法》。我县民政各项工作的开展,都把行政问责作为一个主要的督促手段,各级各部门逐步认识到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对工作不负责任必将受到责任追究;全系统干部已经体会到权责一致已不再是一句空话,只有恪尽职守,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扎实认真履行职责,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我们的做法是:
(一)明确权责,建立健全行政问责机制。《**县民政局行政问责办法》规定了行政问责的主体及权限,客体及职责,责任的种类及责任追究方式,行政问责的事由、情形和程序等,明确了‚由谁问‛、‚向谁问‛、‚问什么‛、‚如何问‛等问题。在问责对象上,《**县民政局行政问责办法》结合我县民政工作的实际情况,将问责对象拓宽到一般干部,明确规定对37种情况启动问责程序,规定县民政局所属部门及其国家公务员,各乡镇民政办及其领导人员都是问责对象。在问责范围上,在对重大安全事故和责任事故实施问责的基础上,把其他行政违法、行政不作为和行政乱作为等严重影响政务形象的行为也纳入问责范围,进一步增强了《**县民政局行政问责办法》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一般 干部和领导干部同受约束。在追究体系上,坚持综合应用组织处理、纪律追究和法律追究等方式,构建了行政问责责任追究体系。在问责情形上,实行了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独断专行决策失误、滥用职权违法行政、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暗箱操作逃避监督、欺上瞒下弄虚作假、铺张浪费攀比享受、态度冷漠作风粗暴、监管不力处臵不当等行为应当问责。在问责方式上,列举了诫勉谈话、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责令做出书面检查、责令公开道歉、通报批评、调整工作岗位、停职检查、建议免职、劝其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等10种。问责办法的实施,使全区领导干部形成了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有为、过错必问责的共识,有效地预防了行政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的发生。
(二)多措并举,严格落实责任追究措施。一是突出问责重点。紧紧盯住群众和新闻媒体反映最集中的热点、重点问题进行监督和问责。对久拖不决的信访问题开展专项督查。二是加大问责力度。注重问责时效和问责质量,确保行政问责办法的实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一方面对执行不力、完不成任务的进行问责。另一方面对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差的工作人员坚决问责。通过对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作为、乱作为等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的单位和干部问责,形成支持和保护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能干事干部的正确导向。三是创新工作方法。以实施行政问责推动干部 作风督查工作,通过解决督查过程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强化问责措施。对执行不力的责任单位和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特别是在‚禁酒‛问题上,我们对局属各单位有中午饮酒习惯的人员进行排查摸底,确定重点监控对象,并与单位领导签订作风督察责任书,在督查中发现有中午饮酒问题的,要对单位领导及相关负责人实施问责,进一步强化了‚禁酒‛工作的力度,干部工作作风明显好转。
(三)结合实际,增强问责制的可操作性。一是形成行政问责合力。在问责的主体方面,目前,我局的实践主体是民政系统自身,即自上而下的问责制。从长远发展的意义上说,要使问责的主体多元化,才能使问责力度不断增强。还要加强与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协和民主党派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的密切配合,使‚同体问责‛与 ‚异体问责‛有机结合,有效避免行政问责随意性。二是创新问责方式方法。对有关规定加以‚整合‛,形成包括问责标准、问责程序、问责范围、问责主体、问责救济在内的、全区统一、结合实际的问责规定。完善行政监察、审计制度,把行政问责与行政监察、审计结合起来,有责必问,有错必究。要创新行政惩戒手段,运用多层次惩戒方式,对不同程度、不同阶段的违法或不当行为区别处理。三是重视问责结果的应用。问责结果不仅要体现在责任追究方面,发挥问责制在事后惩戒中的作用,还要发挥问责制在事前预防、事中 监督中的作用,发挥其教育警示和舆论导向功能,促进服务型民政和廉洁型民政的建设。
半年来,我局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具体表现为认真落实了‚五个民政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各项民政工作进展顺利,基层民政队伍建设得到了加强,加快了民政信息化建设步伐,逐步提高了民政工作现代化和科学管理水平,规范救助管理,树立了群众满意的良好形象。实现了‚三个突破‛: 一是创新活动内容,‚五个民政建设年‛活动整体水平实现新突破;二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社会救助工作实现新突破;三是加强救灾减灾基础建设,救灾减灾体制机制建设实现新突破。推动了‚二个新发展‛:一是全面落实优抚安臵双拥政策,进一步推动军民融合新发展;二是全力开拓社会福利和专项事务管理新思路,进一步推动社会福利事业和专项事务管理新发展。确保了‚三个新提升‛: 一是创新社会管理方法,确保社会管理水平新提升;二是大力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确保民政窗口服务水平新提升;三是践行求变、求实、求精、求富、求美灵山人新时期新追求,全面加强自身建设,确保民政干部队伍综合素质新提升。
总之,建设‚法治民政‛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统一领导、协调推进、深入持久、重在实践‛的方针,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作为民政人要齐心协力,与人民群众一道形成建设‚法治民政‛的合力,浇开民政‚幸福 花‛,尽早实现法治民政的宏伟目标!
第三篇:农村法制普及情况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投放问卷和交谈走访相结合的方式,旨在了解农村法律普及现状,掌握一手资料,为以后普法活动提供一定数据支持。
此次调查共计投放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为100%,共随机调查了大塘、同德、赶场三个村,取得了预期效果。
一、农村现状
1、人口结构大龄化、文化程度偏低
被调查人员中60%为男性,40%为女性,统计表明:被调查者中56岁以上的有31人,而41岁以上的共有57人;同时初中以下学历的有77人,主要集中在41岁以上阶段。走访中了解到,由于很多法律宣传过于深奥和单调,群众理解比较困难,虽然有不少从普法活动中拿的资料,但很少细读。
2、法律需求大
71%的调查调查人员努力尝试运用所了解的法律维护自身权益,虽效果迥异,但均表示掌握法律是有用处的。如果有法律培训的话,98%的男性表达出自己想参加的愿望。
二、农村法律存在的困境
1、普法宣传与群众需求脱节
调查表明:男性最想了解的法律法规前三位为:促农富农(37人,占男性61.7%);人身伤害(20人,占男性33.3%);农民工基本权益(20人,占男性33.3%)。
女性最想了解的法律法规前三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4人,占女性23.3%);促农富农(14人,占女性23.3%);婚姻家庭(12人,占女性20%)。
同时不难看出,经济的欠发达并没有阻碍,农村中男女对法律的需求的差异性,男性更多的是基于事业发展而去了解法律,更多的是关注对产业发展政策,以及工作安全保障类。女性更多的是关心家庭稳定和睦,从而关注家庭健康保障,经济收入,以及家庭稳定类的法律。
但不无遗憾的说,过去我们普法由于经费、人员等原因,往往忽略了这一差异,大而统的宣传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农民对法律渴望多样化的需求。希望以后我们执行的时候应尽量加强针对性,保证我们的普法活动能为民所用,确保我们的辛苦并不是群众眼中的流于形式。
2、媒体宣传与群众实际有很大出入
调查显示:93%的被调查群众(男55人、女38人)了解法律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电视、广播或网络。可见媒体对法制普及的巨大作用。
在与他们交流中,我们发现,不少群众对刑法尤其是对抢劫、杀人等恶性犯罪的惩戒有深刻认识,并能准确说出不少相关法条。这主要归功于《拍案说法》之类的法制节目。但让我们尴尬的是:当问及民事纠纷相关问题时,绝大部分群众并不能答上几句。只能让我们感叹:法律离农村很近,但离生活很远。
3、解决途径存在隐患
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30%的男性和25%的女性选择私了。而男性有40人、女性有28人选择向村干部或政府求助,以期纠纷得到解决,占到调查人数的68%。
然而这两种群众常选择的解决方法都存在不小的隐患:
(1)私了由于其往往是事故双方在事故发生后自行商量解决,而大多数人对事故本身没有明确的认识,致使私了结果具有不确定性、随意性,同时其不具有法律约束性,不少事主在私了之后,又继续纠缠,乃至发生暴力事件。例如,走访中了解到:我镇大塘村有一人被狗咬伤,私了决定600元包干,但治疗中伤者因病毒感染致使产生数千元医疗费,再次协商时,犬主坚持以当初谈妥600元包干为由,拒绝村镇两级调解,从而让处理人员十分棘手。
(2)村镇两级调解本是一种有效解决民事纠纷的选择,且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性。但实际中,虽然村镇两级都建立了纠纷调解室,但村镇干部大部分未学习过相关法律,同时也没有经过专门的业务培训,如双桂镇,共建村级纠纷调解室12个,镇级纠纷调解室1个,在村镇两级调解干部中仅有镇调解室2名工作人员接受过司法培训并专职调解,村级调解室多为村支两委干部兼任而且仅村支书接受过几天相关调解培训,他们在调解中往往凭借的是几十年的工作经验。诚然,不少同志的工作经验在不少调解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同时很多经验跟法律、法规有出入,甚至相悖。
4、对司法程序不清楚
在针对女性的调查表明:在40名女性中,大都不走司法程序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具体该找那些部门,走过不少弯路(19人,占女性47.5%);觉得诉讼时间过长,费用太高,得不偿失的人数亦不少(18人,占女性45%)。
走访中亦了解到群众对司法的诉求主要集中在一些民事纠纷,但苦于找不到方向或觉得诉讼时间太长,而放弃对自身权益的追求。
三、解决方案
1、图文并茂,将法律资料通俗化。
走访中我们发现,群众对安全防火知识掌握比较充足,询问中得知,原来他们手头的安全防火资料是用漫画和浅显的语言展现出来的。这有效的解决了部分群众由于文化和理解力等原因而使宣传乏力的困惑,值得在农村普法宣传中广为采用。
2、多种方式相结合,向民事等方面倾斜
(1)电视传媒对现在生活的印象是毋庸置疑的,由于其法制节目为了收视率等多关注重大的、轰动的案件,而这种案件多为恶性刑事,虽然教育了群众,但却并不具有太大的教育意义。因此,适当的向民事、劳资、致富等法律法规倾斜,让广大群众获得真正有操作性的法律。
(2)调查中,有30%的群众也通过报刊、杂志学习法律知识。走访中了解,这些喜欢读书看报的人多为附近村民的主心骨,不少群众常常向他们了解一些法律法规。只需我们在平面媒体上运用案例和法条相结合的方式,诠释法律,就能通过他们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充分运用远程教育平台资源,开展教育学习。远程教育系统内的资源涵盖了农村生活的多方面,其中也有许多贴合农村实际的法律法规,其采用专家讲解的方式,直观的将法律法规展示出来。现在远程教育点已经基本覆盖各个行政村,只需我们合理利用,也能为法律普及做出重要贡献。
3、加强基层调解人员培训,提升业务水平。村镇两级调解能得到68%被调查人数的青睐,这既是群众对我们村镇两级干部的信任,也是巨大的危机。广大村级调解员的素质,决定了这一平台的作用的大小。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纠纷层出不穷,因此对农村调解员的培训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培训需要常态化、生活化,将农村常见案例和新兴案件作为教材,让优秀调解员现身说法,保障经验与法律的双重并重。
4、结合群众需求,制定普法方案
(1)根据群众需求,组织专项法律下乡。不要贪大求全,不求一劳永逸,一次只针对单一群体的单一需求,开展相关活动。如针对男性对劳保方面的法律需求,举行劳动法规下乡,切实满足群众诉求。
(2)针对农村私了行为,制定相关指导。私了作为群众自己解决矛盾的方式,可以继续存在,但为了保障双方合法权益,避免后续纠纷,可以尝试将已有矛盾纠纷归纳出来,如损失轻微,可以明确判定的纳入私了;不能确定损失的建议递交上级。从而提高纠纷解决效率,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5、组织流动法庭,游走乡间。群众司法诉求多是简单的,可执行简易审判的案件,因此可以尝试建立流动法庭,巡回于乡间,走进院坝,在群众中审判,既能解民之所需,又能将法律更生动直观的传播到群众中去。
四、本次调查的反思
本次调查,在外调人员的辛勤努力下,完成得比较圆满,但由于自身原因仍存在不少问题:
1.调查表设计仍有欠缺。虽然再三对调查表进行修正,但由于团队人员均缺乏足够调查经验,调查统计中发现不少设计问题,如未能设计出被调查人的主要收入来源,使在分析中缺少了职业对法律需求的分析、没能为走过司法程序的人员单独设相关问题,致使我们少了深入了解相关情况的机会等不能不说是本次调查的遗憾。
2.问题表述不明确,未能让群众理会调查者本意。如第8问,不少群众误认为只有司法程序才算运用所了解的知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导致有29名群众未能按设计者意愿填写,使该问分析并不十分有代表性。
3.写作团队离农村实际仍有段距离。如未根据农村文化程度低、大龄化严重的基本情况设计问题,导致不少分析根本不能从调查表得出。幸好,我们的外调人员极其负责,在了解到相关情况之后,采取了提问方式了解了部分问题,使得分析得到有效的一手资料支持。在此笔者向外调人员表示感谢。
第四篇:校园法制安全普及活动总结
校园法制安全普及活动总结
四(5)班
一、指导思想:
为了配合教育部的统一部署,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和教育部、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十二部委举办的“中国校园健康行动”中关于校园法制安全教育的工作内容,在小学生中普及法制和应急安全知识、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重视生命,关爱生命,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同时,结合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开学第一课》“知识守护生命”大型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和应急避险教育。开展本次活动,在广大学生中广泛普及义务教育、未成年人保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道路交通安全、消防、禁毒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三、活动名称:中国校园健康行动
四、活动主题:
生命在你我手中,珍惜生命,把握生命
五、活动时间:
八、主要活动安排:
(一)“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准备活动(2008年9——10月)
1、制订活动方案,开展“中国校园健康行动”教育活动的启动仪式。(赠书、签名仪式。)
2、利用班队课学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开学第一课》“知识守护生命”大型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和应急避险教育。
3、认真学习《中小学应急避险安全指导手册》和《法律伴你成长》,安排专门时间进行授课、学习。
4、张贴安全教育的宣传标语,让学生从小树立安全逃生和应急避险的意识和具体方法。
5、利用晨会、国旗下讲话加强宣传教育。
6、通过致家长一封信、家长会等形式,形成家校一体安全教育网络。
(二)“中国校园健康行动”主题宣传活动活动(2008年12月——2009年5月)充分利用校园网、红领巾校园电台、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宣传橱窗等阵地,以“中国校园健康行动”为主题,宣传开展“中国校园健康行动”的目的、意义和文明礼仪常识。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宣传计划安排表。
1、在校园网站上建设“中国校园健康行动”专栏网页。
2、出一期以“中国校园健康行动”为主题的黑板报。
3、举行“中国校园健康行动”的主题班会观摩活动。
4、举行“中国校园健康行动”演讲比赛
5、举行“中国校园健康行动”主题的手抄报比赛。
6、举行“中国校园健康行动”绘画比赛
7、开展学习交通安全知识活动。
(三)总结表彰
1、学校评选“安全班级”、“安全文明小卫士”、“法制安全教育优秀辅导员”。
2、各班级、语文教研组、少先队大队部分别进行活动总结,学校综合整理材料后,向“全国法制安全普及专项活动办公室”申报“优秀组织奖”。
九、活动主要任务:
1、各班在班队会将法制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内容,也要通过其他学科教学渗透法制安全教育,法制安全知识普及活动有计划、有步骤、有教材、有检查。结合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方针、政策,加强学生文明教育,促进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2、充分利用横幅、广播、传单等手段,大力加强普及法律知识和学生信息相关的保障自身安全常识的宣传,特别加强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安全管理办法》等,开展“每周一题”和“小手拉大手”活动。结合学生成长特点,在三到六年级学生中,采取学校每周提出一道法律问答题,学生回家询问家长,家长参阅相关书籍找出答案向学生讲解,学校公布正确答案的方式,达到学校于家长互动的法律效果,促进学生学法水平的不提高。
3、健全完善兼职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制度。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加强学校周边综合治理工作。
4、学生自愿订购和学校订购相结合,购买《中小学应急避险知识手册》,各班组织学生利用课外和班队会阅读《中小学应急避险知识手册》。
5、以班会、队会、联欢会(歌舞、小品、相声)等形式,教育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要以法律为准绳,注重安全。开展演讲比赛活动,组织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法制演讲比赛活动,在班级演讲的基础上,选拔出参加全校决赛选手,推动学生学法用法的不断深入。
6、大力开展学习交通安全知识活动。我校校门临街,过往机动车辆较多,上、放学时存在安全隐患。我们利用各类形式认真宣传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同时也要观看交通事故图片。
7、加强学校饮食卫生安全和校园环境卫生管理,认真贯彻“健康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教育学生不购学校周边摆摊食品,不吃腐烂变质食物。加强对传染病预防的宣传,广泛开展卫生健康教育,坚持疫情报告制度,保健教师要提高业务素质,提高师生自我保护意识,关爱学生身体健康,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的思想。
8、2008年我们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地震灾害,其中有许多孩子在这次大地震中失去了生命。“5.12”汶川大地震,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地震等自然灾害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指导全体师生对防震抗震知识的普及教育,广泛开展地震灾害中自救和呼救训练,不定期开展遇险紧急疏散演练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师生防震抗震的意识和基本技能。
9、开展依法治校,创建示范校园活动。建立健全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的各项制度,落实责任,把学校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强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落实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各项措施,积极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和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为学校创建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保证师生有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第五篇:“审计单位法制普及工作计划”政府工作计划
区法制办:
年,我局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将深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精神,按照区委八届八次党代会精神,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立足点和目标,紧紧围绕“高起点、外向型、国际化”发展思路,深入开展学法用法工作,提高全体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更好地发挥法制宣传教育在倡导法治,促进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普法工作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全面落实“五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扎实推进依法治区,大力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弘扬法治精神,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做出贡献。
二、主要工作
(一)把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首要政治任务抓好抓实。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这就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我局要按照普法工作的要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把十七大精神落实在普法依法治理的各方面、全过程。
(二)切实加强宪法和重点法律法规宣传。突出学习宣传宪法,牢固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紧紧围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广泛宣传有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以及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宣传新颁布法律法规。宣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加强本局职工的意识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建设。通过举办法制专题讲座,开展普法知识竞赛,利用法制宣传日、行(!)动周、文艺演出、图片展等形式开展好今年的法制宣传日主题系列活动,切实提高我局职工的法律素质和宪法意识。
(三)以提高依法执政意识为重点,推进领导干部的法制宣传教育。丰富领导干部学法内容,坚持领导干部法制讲座,理论中心组学法等制度,重在提高领导干部依法执政的能力。将法制学习列入局党组理论中心组、局党支部学习计划,以学习党的十七大和“两会”精神、政府工作报告为重点,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与推进依法治局有机结合起来。
(四)积极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创新,着力提高宣传教育的实效性。抓好两大法制宣传阵地。一是宣传媒体,在时报上及时将涉及到民生的审计结果予以公布,进一步扩大普法工作。二是审计网络及我局审计内网,及时充实网上法律资源,发挥网络在法制教育中的独特功效。三是利用干部在线学习网,规定法律知识最低学分制,使审计人员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法律知识。四是开展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扩大法制工作宣传面。
(五)认真总结经验,围绕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实际情况,落实优秀审计项目的推荐工作。参加市审计局优秀项目的评选活动;参加各项审计培训,及时了解审计工作存在的不足,促进提高审计质量,推进审计工作水平再上新的台阶。
(六)强化审计复核制度。年,我局将按照科学规范、提高效率、开拓创新的思路,推动复核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进一步提高复核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严格复核为科学管理、综合分析、项目考核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
审计单位法制普及工作计划责任编辑:陈老师 阅读:人次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