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民政法制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法治民政”的几点思考
这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生需求和社会问题愈加复杂多样,能否用制度和规范系统有效地解决群众基本生活、养老、医疗等民生问题显得尤为紧迫,这就要求我们各级民政部门必须加快推进“法治民政”格局的建设步伐。
一、构建“法治民政”的基本要求
(一)一套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是构建“法治民政”的前提与基础。
可以说,一套完备且行之有效的民政法律法规体系,是实现民政工作法治化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民政部门执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已达98件,其中直接规范各项民政业务的法律法规规章就有88件。通过制定和实施民政法律法规,实现了临时救济向法定救助的转变,实现了五保对象由集体供养向国家保障的转变,实现了流浪乞讨人员由强制收容向救助管理的转变,实现了婚姻登记由行政管理向公共服务的转变,建立和完善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大幅度提高了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福利保障水平。通过制定实施民政法律法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社会组织发展、行政区划管理以及殡葬、收养登记等工作更加规范,进一步夯实了社会建设与管理的基础,促进了社会和谐。
(二)健全依法行政及监督问责制度,是构建“法治民政”的关键和保障。
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目标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治民政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亦是如此。因此,有了一套完备的民政法律法规后,最重要的是要人去执行,否则,再好的法律条文,也只能是一纸空文。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如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呢?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认真履职、依法行政。要依据民政法律法规,在法定职权许可、法定程序
1合理的情况下,认真履行民政部门职能,切实做好低保、医疗救助、双拥优抚、社区建设等各项工作,自觉维护民政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二是要广受监督、接受问责。不但要接受法制部门的业务监督;纪检监察部门的专门监督;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以及群众和社会舆论监督,还要进一步落实行政问责的力度,对于行政过失以及玩忽职守的,要依据相关规定追究行政过错当事人的责任,以保障民政法律法规的严肃性,促进依法行政责任制的落实。可以说,“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构建“法治民政”的关键所在和有力保障。
二、影响“法治民政”建设的因素
(一)民政法律法规建设跟不上或滞后于当前民政工作现实发展的需要。
民政工作执法任务重,虽然近年出台了不少法律法规,但相对于依法行政来讲,民政部门的法律法规建设仍然滞后。一是层级较低。民政部门的执法依据只有少数几个是人大颁布的法律,绝大多数是国务院和民政部颁布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权威性和影响力较弱。二是硬性规定较少。民政部门对违法行为很少有可操作的硬性处罚规定,法律法规约束力不强。三是内容陈旧过时。多数民政法规颁布的时间较早,有些条文内容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现脱节现象。四是立法空白点多。如慈善事业,是社会救助的有益补充,应该由政府主导且大力推动。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部涉及慈善的专门法律法规,势必造成慈善机构设臵、资金使用管理不规范,影响慈善事业的发展。民间组织管理工作的两个主要执法依据是《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在非营利性的界定、基层民间组织的登记管理、民间组织享受的优惠政策以及政府对民间组织的培育扶持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重程序性、轻实体性,可操作性不强。目前,两个条例与国家出台的一些法律法规如《民办教育促进法》等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不一致的问题。同时,救灾救济、退役士兵安臵、双拥优抚等政策法规都还不完善,需要政府自上而下进一步健全规范。
(二)基层民政执法队伍力量薄弱,不少地方的民政部门无法组建专门的执法队伍。
民政部门担负着殡葬、民间组织、婚姻登记、边界管理、区划地名管理等多项社会事务管理工作,是法律法规赋予民政部门的职能。以我区为例,从近几年来的情况看,上述几项工作虽然没有大的违纪违法行为,但需要执法纠正的也不少。如个别山区镇偏远乡村里还偶尔存在“二重葬”现象。之所以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主要缘于民政部门编制职数呈“倒金字塔”建设状况,基层民政部门工作量大而人员编制又不足,再加之队伍的普遍老化、断层问题现象较为突出。
(三)部分民政干部法律意识淡薄,法治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一是一些民政干部不同程度存在着年龄偏大、学历较低、知识结构老化等问题,平时又不注意学习,对法律业务生疏,工作讲求按部就班;二是群众的维权意识普通增强。在普法活动日益深入广泛的今天,很多民众十分关注法律法规的修订,经常注意研读与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条文,对行政部门作出的行政行为是否侵犯到其利益十分敏感,维权意识也十分强烈。在民政干部对法律法规不熟悉、掌握不全面的情况下,很多行政纠纷案件随之出现;三是行政职能及观念未能根本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目标虽提出有一定时间了,但是在一些基层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的权力观念仍较为严重,人治观念根深蒂固,办事讲人情轻法制现象仍时有发生。因此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强化各级民政干部的宗旨意识、切实改进作风、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方面仍将是法治建设工作的重点。
三、几点对策建议
实现民政工作法治化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需要广大民政工作者以及参与民政业务活动的广大民众坚持不懈的努力。为加快推进“法治民政”建设,针对目前影响“法治民政”建设的因素,结合民政工作具体实践,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切实加紧更新完善民政法律法规体系。推进民政工作创新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和完善法律法规建设。针对当前民政法规的现状,一
是要提高立法层次,增强民政法规的权威性。例如1989年从第一部《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颁布至今已有14年了,还仍然是一个程序性的规定。随着政治文明的推进,建议将结社法或社会团体法的起草提上议事日程,以便真正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结社自由的权利;二是要废旧立新,重新修订过时的法规。如孙志刚事件引起的废止收容遣送办法,重新制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就体现了政府求真务实的作风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此外,《基金会管理办法》、《外国商会管理暂行规定》等已颁布15年,内容早已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迫切需要重新修订;随着退伍兵安臵方式与渠道的转变,对《兵役法》的修订也应提上日程;三是要与时俱进,加快制度创新和法规创新步伐。例如,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了十几年,是基层政权建设发展的方向,迫切需要用法律的形式巩固其成果,规范其内容;外国人在华结社的事实客观存在,也迫切需要依法规范其行为。此外,我们还要不断加强和完善社会福利、社区服务、民间组织、婚姻登记、福利彩票销售、福利金使用等方面的法律和规范,力争尽快建立起一套较完善的民政法律法规体系,使得民政职能得以规范高效地运转,以保证其法治化发展的进程。
(二)切实加快提升民政执法人员的素质。民政执法人员的素质高低,不仅影响到行政执法的效果,而且直接关系到政府的社会形象和群众的切身利益。通过开展学法用法、法制宣传月、法律知识考试等活动,不断增强民政执法人员的法制意识;定期举办民政法律讲座和执法实务培训,组织民政执法人员系统地学习民政各专业法律法规,熟悉掌握执法办案程序,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和执法水平。不断灌输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对依法行政重要性的认识,自觉肩负起执法为民的神圣使命。
(三)切实加强对法制工作的领导与经费投入。法制建设关系民政事业发展的全局与根本,一是要切实加强对民政法制工作的领导。继续明确单位一把手的法制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加大法制工作督办力度,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把推进业务工作与加强法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推进业
务工作的过程中加快民政法制建设的步伐,做到像注重业务工作那样注重法制建设,像规划部署业务工作那样规划部署法制工作,像考核评价业务工作那样考核评价法制工作。二是要切实增加对民政法制建设工作的经费投入,要为法制机构和法制工作人员解决办公、办案所必需的必要设备,要满足或保证法制工作人员参加法制培训学习的经费需要,要保证法制机构开展的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培训工作的资金需求,为法制机构营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总之,建设“法治民政”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统一领导、协调推进、深入持久、重在实践”的方针,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作为民政人要齐心协力,与人民群众一道形成建设“法治民政”的合力,尽早实现法治民政的宏伟目标。
第二篇:对加强法制工作的思考
按照省局提出的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四个统一”,努力实现“三个到位”,建设“六个好”的要求。笔者认为法制工作应通过加强学习培训,创新办案机制,规范执法行为等做法,以扎实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促进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实现监管与执法的统一。
一、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以人为本,加强学习培训,是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和提升办案质量的关键,针对当前我局执法人员执法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应从两方面的学习予以解决:一是理论上的学习培训。认真组织干部参加各类法律考试、公务员初任培训、执法办案知识更新、办公一体化软件、政务写作、文秘知识等各类集中培训,积极支持干部参加学习教育,聘请相关的律师、法官举办法律知识讲座,认真学习外地工商部门的执法技巧和执法经验;二是实践上的学习培训。采取岗位轮换、上下轮岗、跟班学习等执法实践活动,增强办案人员的执法实践操作技能的提升,定期举办案情分析会,对案件进行认真分析和讨论,执法人员在会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二、创新执法机制,规范执法行为
一是规范内部执法秩序。分解执法职权。根据股(室)与所(分局)的职责,把每部法律规定的执法责任细化分解到部门和个人,严禁越权办案和互挖案源,切实加强执法证的管理,严禁无执法证件人员上岗执法。
二是规范执法程序,加强执法监督。认真执行《行政执法岗位责任制》、《行政执法错案追究制》、《行政处罚案件查办制度》、《行政执法自检自查制度》等制度,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维护法律的尊严和严肃性,从严规范执法行为。
三是推行“阳光作业”。从立案、调查、处理、结案等各个环节进行规范,采取层层把关的方式,从制度机制全面杜绝执法随意性,使案件经得起检查、复议、诉讼的考验。
四是规范各类办案文书,针对当前文书多且书写五花八门的现状,应统一规范文书、统一规范台帐、统一规范档案、统一规范印章。制作处罚内容的基本统一格式,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确认执法主体、确认执法资格、确认违法事实、确认处罚幅度及种类,从而形成上下统一、左右协调的案件查处流程机制。
五是发挥信息网络功能,对依法行政全程跟踪监督。在全面建立经济户口的基础上,及时录入市场巡查和处罚信息,对经济户口实行网络化动态管理。建立网上立案登记备查制,避免重复办案和交叉办案,对案件从立案、销案、调查到罚没物质的处理进行全程跟踪监督。
三、强化案件核审,确保案件质量
一是配齐配强法制队伍,把一些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素质好的同志充实到法制机构中,基层工商所(分局)全面设立专(兼)法制员,明确法制员的工作职责,扩大法制员的权限,这样基层工商所(分局)法制员就承当了县局法制股的部分角色,承担了本所承办的限额以下案件的案件核审工作,从而推动执法监督的重心下移。
二是案件核审必须按程序进行,即通过基层法制员的初审、县局法制股的审核、县局分管领导审批,对一些大案要案、疑难杂案、罚没金额大的案件须通过案审委员会的集体审定。案件通过“四堂会审”,体现了对行政相对人权力的保护,规范了案件承办人自由裁量行为。
三是对一些过去没有接触过的违法行为和法律适用出现内部意见分歧较大或者涉及违法主体法律界定不明确的疑难杂案,有必要主动的咨询律师、政府的法制机构和法院,为依法办案提供司法保障,从而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推进依法行政。
第三篇:对强化审计法制工作的思考
依法审计是审计工作的基本原则,加强审计法制工作是坚持依法审计的保证,是提高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法制意识、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执法水平的重要基础工作,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切入点。因而,工作中应把加强审计法制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推进“人、法、技”建设,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一、提高法制意识,强化审计法制基础建设
近
年来,我国审计法制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依法审计,依法行政已成为大多数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但仍有部分审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注重审计专业知识,忽视法律知识。因而,要培养和提高审计人员的法制意识,强化法制基础建设。一是建立健全专职法制机构,配备专职法制人员,以落实审计法制工作,检查督促依法审计情况。要求法制人员业务素质高,知识全面,不仅要精通审计知识,而且要具有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二是加强审计法制制度建设,推进法制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提高法制工作水平。建立健全法制机构职责、审计复核制度、审计质量岗位责任制、审计质量控制办法、审计执法追究制、审计执法检查等法制工作规范,使法制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促进法制工作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二、提高服务意识,强化审计法制监督
开展审计法制工作要与开展审计业务有机结合起来,树立审计法制工作服务审计整体,把法制工作的重点放在当前审计业务急需解决的问题上,找准位置,正确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使法制工作深入到每个业务机构,落实到每个审计环节。第一,坚持制约监督。法制机构是审计机关的内部监督机构,是审计质量的重要把关者,因而必须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以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把住审计工作的这一生命线。对不依法审计,不执行审计准则、规范的行为,坚决要求整改,决不姑息迁就。第二,坚持“管、帮、促”,既要严格把关,履行职能,又要把监督过程变为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使审计人员能及时认识问题,纠正问题,提高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第三,树立服务意识。法制人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对审计常用的法律法规及时搜集整理,对新颁布的法律法规要及时学习研究,为审计业务人员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使审计人员能随时找到所需法规,及时了解最新的精神,提高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另外,法制人员要认真研究审计规范,并结合实际工作,制定各种审计文书格式,如审计方案、审计通知书、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等,促进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
三、坚持以贯彻落实《审计法》和审计准则为中心开展审计法制工作
目前,贯彻落实《审计法》和审计准则的工作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审计准则执行不及时、不平衡、不到位的现象比较突出,审计方案准则、审计工作底稿准则等一些主要准则还未得到认真执行,审计工作中查多查少取决于审计人员良心,查深查浅取决于审计人员的决心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因而开展审计法制工作,必须以落实《审计法》和审计准则为中心,特别应当抓好审计准则、审计规范的落实。贯彻落实审计准则,必须强化审计准则学习。要采取多种方式促进对准则的学习,要求审计人员要对照准则找差距,纠正以前的错误做法,使审计准则落实到行动上;要组织法制人员对准则进行研究,结合实际情况,把分散的各准则内容进一步形象化、系统化,便于审计人员掌握和实际运用。要把审计准则落实到具体审计业务中,切实提高审计执法水平和审计质量,必须建立审计内部制约机制。一是落实审计项目三级复核制度。要明确审计组、审计组所在部门、法制机构的复核分工,审计组主要侧重于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的合规合法,保证审计项目查深审透;审计组所在部门侧重于对审计报告的审核,对审计报告中涉及的问题、事实的表述、定性和法律法规依据进行复核;法制机构则是对审计全过程进行复核,包括审计程序是否合法,审计方案是否得到全面执行,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是否合规,审计证据是否相关、合法、充分,问题的定性、处理依据是否正确,审计评价是否恰当等,是三级复核中最全面、最重要的一环,对审计项目质量起着最后的监督保障作用。二是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感,明确审计人员、审计组长、审计业务部门、法制机构的责任,实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落实审计组长负责制,审计组长对项目业务质量全面负责,对不负责、弄虚作假的,要进行必要的处理处罚,审计组对审计质量承担最终责任;法制机构对复核意见负责,法制人员要切实履行好监督职能。三是实行审计质量检查制度。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对审计项目进行质量检查,督促审计人员真正落实审计准则、审计规范,对审计质量差、落实审计准则不力的要进行整改,检查结果与对审计人员的考核挂钩。
当前,对审计质量的管理基本上不限于事后和表面,因而审计要开拓新的工作思路。(1)是突出审计监控的时效性,将复核关口前移,分两步进行审计复核。第一步复核安排在审计实施阶段基本结
束,审计组尚未撤离现场,审计报告未征求意见前进行,主要对审计程序、审计方案的执行、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和审计证据进行复核,并提供有关法律服务,这样发现问题能及时补充、完善;第二步复核安排在代拟审计决定书和意见书后,主要对整个审计项目的全过程进行复核,侧重于问题的定性、法规的引用等。(2)复核内容上,要突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实现审
计复核由常规性向全面性的转变。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全过程的记录,抓住审计工作底稿,就能很好地解决审计深浅和是否如实反映问题,且易于落实审计组长、业务机构负责人的责任。
第四篇:普及民政法制
普及民政法制,保障百姓权益
一、民政的起源
“民政”一词的出现和民政概念的形成则是在唐宋时期,唐代有“安民立政”之说,北宋有“修治民政”之论,“民政”一词逐步在官方和民间广泛使用。自古以来,历代有识之士都认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只有广大民众安居乐业,社会才能稳定,主张当政者应考虑民众的愿望,办理民众事务,予民以利,惠民利民而安民,也就是所谓“为民行政”。这就是中国民政的由来和最初的涵义。
二、民政工作的内涵
主要包括:民间组织登记、优抚安置、救灾救济、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区划地名管理、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婚姻登记、收养登记、社会救助、殡葬管理、老龄工作、社会工作及福利彩票发行等工作。
三、最基层民政管理机构
社区、村(居)民委员会是群众申请办理民政事务的最基层组织,乡镇(街道办)民政办公室是群众申请办理民政事务的最基层民政管理机构,县(市)、区民政局是审批群众申请办理民政事务的主要民政管理机关,具有重大影响的民政事务审批事项依法由市一级民政局或自治区民政厅负责审批。
四、低保政策
所谓“全低保”,较为完整的表述应是:凡是中国公民,只要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实现“全民低保”重点是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难点是建立稳定的资金筹措渠道,着力点是加大中央政府的支持力度。
五、军人抚恤优待对象
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服现役或者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以及复员军人、退伍军人、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现役军人家属。
六、复员军人概念
《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第51条规定,复员军人是指在 1954 年10月31 日前入伍,后经批准从部队复员的人员。
七、现役军人死亡性质分类
《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第7条规定:现役军人死亡性质为烈士、因公牺牲和病故三种。
八、现役军人死亡后一次性抚恤金的标准
《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第12条规定:
1.烈士: 80 个月工资;因公牺牲:40 个月工资;
2.病故:20 个月工资。月工资或者津贴低于排职少尉军官工资标准的,按照排职少尉军官工资标准发给其遗属一次性抚恤金。
3.获得荣誉称号或者立功的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其遗属在应当享受的一次性抚恤金的基础上,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下列比例增发一次性抚恤金:
(1)获得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荣誉称号的,增发 35% ;
(2)获得军队军区级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增发 30% ;
(3)立一等功的,增发 25% ;
(4)立二等功的,增发 15% ;
(5)立三等功的,增发 5%。多次获得荣誉称号或者立功的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其遗属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其中最高等级奖励的增发比例,增发一次性抚恤金。
九、一次性抚恤金的发放顺序
《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第14条规定:
第一顺序:烈士、因公牺牲军人和病故军人的父母(抚养人)、配偶、子女。
第二顺序:没有父母(抚养人)、配偶、子女的,发给未满18周岁的兄弟姐妹和已满18周岁但无生活费来源故且由该军人生前供养的兄弟姐妹。无上述亲属的,不发。
十、遗属享受定期抚恤金的条件
《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第15条规定,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发给定期抚恤金:
1.父母(抚养人)配偶无劳动能力、无生活费来源,或者收入水平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
2.子女未满 18 周岁或者已满 18 周岁但因上学或者残疾无生活费来源的;
3.兄弟姐妹未满 18 周岁或者已满 18 周岁但因上学无生活费来源且由该军人生前供养的。
十一、定期抚恤金处理办法
《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第18条规定:享受定期抚恤金的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死亡的,增发 6 个月其原享受的定期抚恤金,作为丧葬补助费,同时注销其领取定期抚恤金的证件。
相关材料,请挑选使用
军人抚恤优待方面
一、哪些情形不符合享受优待金的条件?义务兵选取为士官或者考入军(警)校后,还享不享受优待金?
答:对服现役的义务兵家庭的优待,应按下列原则办理:
1、在义务兵服现役期间,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入伍的,其入伍前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均应对其家庭给予优待。
2、义务兵服役期满退出现役或者被选取为士官或者被提拔为军队干部后,即停止发给优待金。
3、优待既包括货币形式即优待金,又包括其他形式的物质优待,保证其总体标准不低于当地群众平均生活水平。
4、优待金由义务兵入伍时的户口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发给,非户口所在地入伍的义务兵,不予优待。
5、从地方直接招收的军队院校学员及军队文体类专业人员的家庭,不享受优待金;关于士兵从部队考入军警校问题,应当按照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士兵从部队考入军校是否享受优待金问题的答复》(民办函〔2000〕223号)的规定,无论其何时考入军校,从入伍第3年起,其家庭即不再享受优待金待遇。
另外,优待金的标准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优待是由义务兵入伍地的人民政府统筹,由民政部门负责发放,其标准是按照当地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测算出的。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有的地方优待金达到2万,有的地方却只有几千元。同时,有的地方政府还根据义务兵在部队的立功受奖情况,相当的增发优待金。
二、优待金通常是什么时候发放,如果不能及时兑现,或拖欠好几年,通过什么途径处理解决?漏发的能否补发?
答:优待金一般都按发放,大多数地区是在年底,有的地区在“八一”时先发放一部分,到年底再发剩余的一部分,还有个别地区是集中在义务兵退伍时一起发放。优待金一般由乡镇民政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发到义务兵家属手里,实行社会化发放的地区就由县民政局直接打到个人账户上。
优待金不能及时兑现的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财政体制的原因。目前,各地基本已经取消了农业税,农村优抚支出不再通过乡统筹或农业税解决,而是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从财政收入中列支。财政收入的形成一般都需要一个过程,具体发放时也有些环节和程序要走,因此,优待金发放到义务兵家属手中确实需要一段时间。
二是义务兵本人的原因。比如非户口所在地入伍的义务兵,不予优待,士官和从地方直接招收的军队院校学员及军队文体类专业人员的家庭,不享受优待金;士兵从部队考入军校后,从入伍第3年起,其家庭即不再享受优待金待遇,等等。但是,如果你属于正常入伍,符合享受的条件,优待金却拖欠了好几年,就需要本人或通过家属积极向乡镇人民政府或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反映,以补发漏发给的优待金,从而维护自己的权益。
三、在部队负了伤或患了病,有的丧失了基本劳动力或者留下了后遗症,这将影响到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对于这种情况国家和军队有什么保障吗?
答:军人因战、因公负伤或因病致残,就涉及到评残问题。根据《军人抚恤优待条例》规定,现役军人因战、因公致残,义务兵和初级士官因病致残,医疗终结后符合评定残疾等级条件,本人提出申请的,应当评定残疾等级。残疾的等级,由重到轻分为一级至十级。义务兵和初级士官的残疾,由军队军级以上单位卫生部门认定和评定;现役军官、文职干部和中级以上士官的残疾,由军队军区级以上单位卫生部门认定和评定。被评定残疾等级后,应当退出现役,现役军人因战、因公致残,未及时评定残疾等级,退出现役后或者医疗终结满3年后,本人申请补办评定残疾等级,有档案记载或者有原始医疗证明的,可以评定残疾等级。现役军人被评定残疾等级后,在服现役期间或者退出现役后残疾情况发生严重恶化,原定残疾等级与残疾情况明显不符,本人申请调整残疾等级的,可以重新评定残疾等级。国家对一级至六级残疾军人的医疗费用,按照规定,由所在医疗保险统筹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单独列账管理,并实行保险加补助的方式予以保障。七级至十级残疾军人旧伤复发的医疗费用,已经参加工伤保险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未参加工伤保险,有工作的由工作单位解决,没有工作的由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解决;七级至十级残疾军人旧伤复发以外的医疗费用,未参加医疗保险且本人支付有困难的,由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酌情给予补助。残疾军人还享受各地制定的医疗优惠待遇。
按照《伤病残军人退役安置规定》,军官、文职干部因战、因公致残,被评定为一级至六级残疾,或者因病医疗期满后经医学鉴定为基本丧失工作能力的,可以作退休安置。士官因战、因公致残被评定为一级至四级残疾的,或者因病医疗期满后经医学鉴定为基本丧失工作能力的,可以作退休安置。初级士官患精神病被评定为一级至四级残疾的,义务兵因战、因公、因病致残被评定为一级至四级残疾的,由国家供养终身;被评定为五级、六级残疾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安置。士官因战、因公、因病致残符合退休条件,自愿放弃退休安置的,可以选择由国家供养终身。
对那些在服现役期间患病,尚未达到评定残疾等级条件和因病退休条件的并有军队医院证明,从部队退伍回乡的人员,我们称之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国家按照“每人每月不低于70元、不高于十级残疾军人抚恤金标准的原则”发给定期定量补助,同时还享受各地制定的医疗优惠待遇。
老年权益保障方面
在城镇,要建立起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互助为主要内容的比较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对实际收入低于所在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老年人,要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加快医疗保障政策,不断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对百岁以上(含百岁)的老年人,每人每月发给100元长寿补助贴金,资金由各级财政负担,今后视情况变化予以增加。对其他高龄、伤残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逐步建立规范的特殊困难补贴制度,给予生活照顾和医疗帮助。建立健全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改革社区医疗管理体制建立体制,建立健全社会医疗服务网络。发展社区医疗救助服务体系。
二、三级综合性医院要成为本地区老年保健工作的指导中心。一级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换后,要成为社区老年保健工作的基地,并指导社区卫生综合服务点,卫生站更好地开展老年医疗保健工作。要成为城市社区和县城镇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全面建立健康档案。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业。老年服务事业既有福利性又有社会性。各级政府要制定和实施老年福利事业趋于发展规划,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积极兴办不同档次的老年福利院、老年护理院、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活动场所等,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疾病护理、康复健身等多方面的服务。各级发展计划部门在制定投资计划、安排投资项目时,要加大对老年服务设施的投入。
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在老龄事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依托社区发展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努力形成适应社区特点、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社区老年服务体系。
老年服务业的发展要走社会化、产业化的路子,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共同发展老年服务业,逐步形成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力量兴办、老年服务机构按市场化要求资助经营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老年产业发展步伐,积极培育和发展老年消费市场,研制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产品和服务项目,引导老年人合理消费,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消费需求。在就医、参观、游览、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等方面,对老年人给予优待和照顾。
所谓宣告死亡方面
是指公民下落不明超过法定期限,人民法院根据利害关系人的申请,依法宣告该公民死亡的一种法律制度,在法律上,自然人的死亡有两种:一种是自然死亡,是指在生理上的明确无误的真死。一种是法律上的推定死亡,事实上也可能死亡,也可能没有死亡。
(一)宣告公民死亡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第23条规定:公民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死亡:
1.下落不明满四年的;
2.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从事故发生之日起满二年的。
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时间从战争结束之日计算。宣告一个人死亡,关系到终止他的民事主体资格,须慎重从事,所以需要有较长的失踪时间。
同宣告失踪一样,宣告死亡也须按法定程序进行。根据有关法律,宣告死亡应按如下程序进行:首先由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这些人包括失踪公民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和其他法定继承人、财产管理人、债权人等。其次,由人民法院依有关特别程序审理。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应发出寻找失踪人的公告,公告为期一年。公告届满后仍无踪者生存的消息时,可作出宣告死亡判决。
(二)关于宣告死亡的法律后果
宣告死亡与自然死亡的法律后果相同,比如单位除名、户口注销、继承开始、配偶可以再婚等等。
(三)关天宣告死亡的撤销
宣告死亡不等于就是人的生理上的死亡,有的可能是真死了,有的则可能没死,有些甚至又返回了家园。遇到这种情况,民法作出了相应规定。民法通则第24条规定: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现或者确知他没有死亡,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应撤销对他的死亡宣告。随着死亡宣告的撤销,被宣告死亡的人应恢复原有的人身权利和其有权利义务。根据民法通则第25条规定:被撤销死亡宣告的人有权请求返还财产。依照继承法取得他的财产的公民或者组织,应当返还原物;原物不存在的,给予适当补偿。因为被宣告死亡的人并没有死,原由他所有的已作为遗产分割了财产,自然应当返还。在婚姻家庭关系上,如被宣告死亡人的配偶尚未与别人再婚,他们的婚姻关系应当恢复;如原配偶已与他人结婚,则保护后一个婚姻。如被宣告死亡人的子女被他人依法收养,其收养关系能否解除,可协商解决。
第五篇:民政法制经验交流会发言稿
民政执法‚五变化‛ 浇开民生‚幸福花‛
**民政局(2012年8月1日)
去年以来,我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民政法治建设为主线,以健全民政政策法规体系为重点,以‚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和‚五个民政建年‛为契机,加大法制宣传力度,规范民政行政执法行为,重点突出‚六化‛催‚六变‛推进依法行政,各项为民解困工程取得了明显实效。我局先后获得‚全区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全区五个民政建设年先进集体‛、‚全区民政系统记集体二等功‛、‚全区村‘两委’换届选举先进集体‛‚全市防汛救灾工作先进集体‛、‚全市创先争优先进单位‛ 等地市级荣誉称号6项,获得‚全区双拥模范县‛、‚全区爱国拥军模范单位‛、‚全国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典型单位‛、‚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单位‛、‚ 全国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民政部中国社会报宣传基地‛、‚全国民政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全国民政先进集体‛等省部级荣誉称号9项。
一、民政执法任务重 学法被动变主动
我们民政部门担负着殡葬、民间组织、婚姻登记、边界管理、区划地名管理等多项社会事务管理工作,是法律法规赋予我们民政部门的职能。以我县为例,从近几年来的情况看,上述几项工作虽然没有大的违纪违法行为,但需要执法纠正的也不少。究其原因,是由于部分民政干部法律意识淡薄,法治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为此,我局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六五‛普法规划。具体做法:一是局班子成员以身作则,参加各种普法学习,进一步增强法律观念。二是从办公经费中划出资金,征订各种普法教材及开展普法活动。2010年以来,我们征订了《会计法》、《审计法规选编》、《加强和改进村委选举工作读本》、《法治快报》等各种书报30多种。三是举办普法培训班。首先,年初我局举办了全县救灾救济信息员暨民政业务培训班,对全县100多名民政信息员有关灾害信息、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低保、优抚等法律法规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民政队伍的法律意识和业务水平。其次,将民政业务培训延伸到各镇。各业务股股长对驻村干部和村干部进行灾害信息、社区建设、低保、优抚等业务知识对口培训,从而增强镇村干部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意识,提高镇村干部的民政工作水平。到目前为止,全县有10个镇1100多镇村干部受到了培训教育。四是参加了市、县的普法考试,加深了干部职工对有关政策法规的理解深 度,也提高了自身的政策理论水平。五是通过开展普法工作,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今年,我们对原有的各类政策的有关意见办法等,进行了全面清理。对一些重点工作进行调研,好的做法经验和重要调研成果及时转化成了政策成果和制度成果,上升为机制。如去年群众对不具备低保条件或家庭收入超过低保标准的422户1335人有异议,今年予以停发;对具备低保条件的38361人,今年按照审批程序纳入到保障范围,应保尽保。普法工作的开展,大大增强了全县民政系统干部的法律观念,提高了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能力。全年内,全县民政系统民政干部职工,人人自觉遵纪守法,没有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违法违纪的现象发生。
二、活用政策及法规,量体裁衣变新招
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目标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治民政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亦是如此。因此,有了一套完备的民政法律法规后,最重要的是要人去执行,否则,再好的法律条文,也只能是一纸空文。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如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呢?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履职、依法行政。要依据民政法律法规,在法定职权许可、法定程序合理的情况下,认真履行民政部门职能,切实做好低保、医疗救助、双拥优抚、社区建设等各项工作,自觉维护民政法律法规的权威性。然而,民政法律法规建设 跟不上或滞后于当前民政工作现实发展的需要。虽然近年出台了不少法律法规,但相对于依法行政来讲,民政部门的法律法规建设仍然滞后。一是层级较低。民政部门的执法依据只有少数几个是人大颁布的法律,绝大多数是国务院和民政部颁布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权威性和影响力较弱。二是硬性规定较少。民政部门对违法行为很少有可操作的硬性处罚规定,法律法规约束力不强。三是内容陈旧过时。多数民政法规颁布的时间较早,有些条文内容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现脱节现象。四是立法空白点多。如慈善事业,是社会救助的有益补充,应该由政府主导且大力推动。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部涉及慈善的专门法律法规,势必造成慈善机构设臵、资金使用管理不规范,影响慈善事业的发展。民间组织管理工作的两个主要执法依据是《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在非营利性的界定、基层民间组织的登记管理、民间组织享受的优惠政策以及政府对民间组织的培育扶持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重程序性、轻实体性,可操作性不强。目前,两个条例与国家出台的一些法律法规如《民办教育促进法》等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不一致的问题。同时,救灾救济、退役士兵安臵、双拥优抚等政策法规都还不完善,需要政府自上而下进一步健全规范。对此,我局根据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国务院令第271号)和《**区农村居民最低 生活保障制度暂行办法》(桂政发【1998】19号),制定出台了《灵山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细则》;根据《**实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办法》,制定出台了《**县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实施办法》;根据《**区实施<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办法》,制定出台了《**军人抚恤优待管理办法》。另外,县政府还出台了《**县医疗救助制度》。
同时,我局将各股室执法任务、适用法规条文、执法程序等资料汇集成册,先后出台并认真落实了‚依法行政工作制度‛、‚行政执法工作细则‛、‚行政执法岗位职责‛、‚行政执法监督制度‛、‚行政执法听证制度‛、‚行政执法违法错案追究制度‛以及‚案件结案归档与备案制度‛等50多项执法制度,强化干部职工的法律法规知识学习,使每人都达到了熟知熟会的程度,为依法行政奠定了基础,逐步使各项民政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执法为民重实效,单攻拳变组合拳
为提升执法水平,我局注重引导民政执法人员牢固树立‚三个观念‛,切实做好依法行政工作。一是法律至上的观念。树立权力来自于人民,坚持法律至上就是坚持‚人民意志至上‛的理念,认真落实依法行政工作举措,坚持法律至上,使依法行政工作真正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公正执法的观念。民政部门作为国家行政机关,代表政府在最广泛、最关切群众利益的层面上与广大群众打交道。只有坚持严格、公正执法,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法律范围内得到充分体现。三是执法就是服务的观念。注意处理好‚执法‛与‚服务‛的关系,把‚执法‛转到服务上来,寓文明服务于执法之中,以文明服务促进严格执法,在执法中体现服务,局领导高度重视法律宣传工作,将依法治理列入了民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有总结,并结合部门实际,制定了治理工作规划,实行了目标管理,切实做到了执法为民,执政为民。
按规定,私立幼儿园必须先经教育部门批准,后到民政部门进行登记,才属于合法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部门之间协调有欠缺,造成目前全县还有多家由于教育部门没有颁发办学许可证的私办幼儿园不能到民政部门登记,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今年5月,我局组织人员专门对18个镇民办幼儿园进行全面排查摸底。经过调查核实,我县私办幼儿园截止到5月13日共有114家,招收幼儿5600多人。其中,103家属于非法幼儿园、11家已取得县教育部门颁发的办学许可证(其中4家按规定凭办学许可证到我局办理登记手续成为民办非企业单位、7家属于违规私立幼儿园)。全县私办幼儿园114家只有4家按规定成为民办非企业单位,非法开办的幼儿园泛滥成灾。得知这一情况,县政府为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建立清理和整治非法幼儿园工作领导小组,并专门联合成立执法小 组,对全县私办幼儿园进行一次拉网式检查。对已具备办园条件和符合要求的,按法定程序办理审批手续,并统一纳入有关部门的监管;对基本具备办学条件的,通过整改后能达到办学要求的,按规定补办有关手续;对不具备办学条件和符合要求的,一律予以取缔。对拒不关闭的非法幼儿园进行重点查处。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下达行政处罚文书予以处罚。对拒不履行处罚的非法幼儿园,视情节轻重,依法予以罚款、扣押财物和查封。在清理和整顿私办幼儿园工作告一段落后,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巩固专项整治成果,建立长效机制,并做到发现一处,坚决查处一处,以防‚死灰复燃‛。通过全面清理和整治私立幼儿园,进一步规范全县办园秩序,从而为孩子们营造更好的教育环境,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为建设和谐新灵山做出积极的贡献。
今年6月份,我县**镇政府干部向我局反映该镇杨屋村委在进行换届选举过程中,受到该村民间组织‚周氏青年委员会‛干扰。经查阅,在我局民间组织管理股的社会组织登记档案中根本没有该村‚周氏青年委员会‛组织的登记备案材料,更没有办理过任何登记审批手续,根据民政部《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取缔非法民间组织的暂行办法》的规定,该组织属于非法社会组织,应予以取缔。我局领导及相关人员立即与县公安干警和该镇干部联合组成调查组,深 入该村进行调查所反映情况。从该镇政府和村干部中了解到,杨屋村非法组织‚周氏青年委员会‛于2011年3月份成立,在该村周氏祠堂内挂有会牌,会长周元欢,副会长周忠人、周元结,骨干分子13人,会员约30人,并购买有管制刀具一批。该非法组织成立后,独霸一方,在村中无法无天。他们对村民实施暴力勒索、盗窃,诋毁诬陷村干部、张贴散布反政府言论、到镇政府上访并恐吓工作人员等恶行。在查证中,考虑到该非法组织部分成员犯法已被公安机关缉拿归案和表面上该非法组织已自行消除,目前仍然采取防范未然的措施:一是我局继续积极与县公安部门和当地政府配合,深入该村做群众调查工作,一旦发现复燃苗头及时将其消除在萌芽状态。二是加大民间组织管理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鼓励群众举报非法民间组织,在社会中营造良好的执法氛围(7月27日已在**村委做了三个宣传社团登记‚两条例‛和‚一个取缔办法‛专栏,同时已在广播电台、**网站等新闻信息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以提高民间组织管理法规政策的社会认知度。
四、普法宣传促和谐 口号宣传变行动
民政法制宣传教育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民政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顺利完成各项民政任务的重要保障。新的形势下,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灵山建设,民政工作的作用更加突出,任务更加繁重。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推进法治民政建设,是民政部门履行社会行政事务管理职能的基本准则和主要方式,是做好各项民政工作、加快民政事业发展的的根本保证。目前,涉及民政工作的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已有近百件,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也逐步配套完善。做好民政法制宣传工作,增强民政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民政执法行为,严格民政执法监督,不断提高民政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水平,是新时期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
今年以来,我县民政局紧紧围绕‚建设法治民政,服务灵山经济建设‛主题,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法制宣传活动,积极向城镇、乡村、社区民众宣传民政法律知识,为民政工作的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我们的做法是有以下几点:
(一)将法制宣传教育与民政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讲求宣传实效。在落实普法规划中,将普法工作融于各项民政工作之中。在农村,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区建设,以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为载体,组织村民广泛开展‚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活动,引导村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理性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城市,把社区建设成 为居民群众学习法律、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的重要场所;继续以创建‚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和谐社区‛为抓手,积极配合法制宣传教育部门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设立居民法制论坛、社区法制宣传橱窗、社区法律图书角,广泛开展群众性法制专题活动,把城市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同时,在开展婚姻登记、收养登记、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五保户供养金、抚恤优待金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民政工作时,充分利用婚姻登记机关、社会福利机构、乡镇敬老院、优抚医院、光荣院、烈士纪念建筑物管理单位、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机构、军供站、殡仪服务机构、救助管理站、乡镇民政办(所)等窗口单位,不失时机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帮助各类民政工作对象学习了解相关法规政策,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开展专项宣传,提高宣传效能。一是开展积极开展 ‚综合法制宣传月‛、‚民政法制宣传周‛、‚防灾减灾日‛科普宣传活动,积极组织乡镇、街道民政所(办)、村(居)民委员会,走上街头,悬挂横幅,展示板面,散发传单,宣传有关民政法规,形成宣传合力,扩大声势,提高宣传效果,营造浓厚社会氛围。半年以来,派出20多车次,组织189人次到各镇发放民政法制宣传资料5000多份。发放‚防灾减灾‛宣传资料1万多份,全县受教育人数20多万人次,进一步普及了民政法律法规知识,推进了法治民政工作。5月9日抗震救灾应急演练取得圆满成功,得到了县领导的一致好评。5月份被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2011年全市防汛救灾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二是及时采编民政法制信息,指导民政工作。我们把民政法制信息收集与调研结合起来,主动沉下去、跟上去,深入基层挖‚金子‛,及时反映民政工作和依法行政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那些有较强针对性、可行性、时效性和价值高的法制信息及时提供给领导,提高领导决策的前瞻性、预测性。三是充分发挥媒体作用,扩大民政法制宣传影响面。利用《**日报》、《**日报》、**电视台、**人民广播电台以及网络等新闻媒体,进一步加大民政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扩大民政工作的社会影响,树立民政部门依法行政、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高度重视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在民政新闻宣传中的作用和影响,积极引导网上舆情。积极发挥《中国社会报》、《中国老年报》、《广西民政》等民政媒体和民政门户网站的作用,发挥民政媒体更加熟悉民政法律政策、更加了解民政业务工作、更加贴近民政对象的特点,深入解读政策规定,及时传播法制信息,促进社会各界加深对民政法律法规的了解,推动民政依法行政工作再上新台阶。上半年,我局在《中国社会报》、《**日报》、《**民政》、《**日报》等报刊上稿32篇,制作各种宣传专栏、版报10版。
五、健全监督问责制 传统机制变新颜
今年以来,我局以打造服务民政、责任民政、效能民政为目标,结合实际,创新思路,出台了《**县民政局行政问责办法》。我县民政各项工作的开展,都把行政问责作为一个主要的督促手段,各级各部门逐步认识到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对工作不负责任必将受到责任追究;全系统干部已经体会到权责一致已不再是一句空话,只有恪尽职守,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扎实认真履行职责,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我们的做法是:
(一)明确权责,建立健全行政问责机制。《**县民政局行政问责办法》规定了行政问责的主体及权限,客体及职责,责任的种类及责任追究方式,行政问责的事由、情形和程序等,明确了‚由谁问‛、‚向谁问‛、‚问什么‛、‚如何问‛等问题。在问责对象上,《**县民政局行政问责办法》结合我县民政工作的实际情况,将问责对象拓宽到一般干部,明确规定对37种情况启动问责程序,规定县民政局所属部门及其国家公务员,各乡镇民政办及其领导人员都是问责对象。在问责范围上,在对重大安全事故和责任事故实施问责的基础上,把其他行政违法、行政不作为和行政乱作为等严重影响政务形象的行为也纳入问责范围,进一步增强了《**县民政局行政问责办法》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一般 干部和领导干部同受约束。在追究体系上,坚持综合应用组织处理、纪律追究和法律追究等方式,构建了行政问责责任追究体系。在问责情形上,实行了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独断专行决策失误、滥用职权违法行政、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暗箱操作逃避监督、欺上瞒下弄虚作假、铺张浪费攀比享受、态度冷漠作风粗暴、监管不力处臵不当等行为应当问责。在问责方式上,列举了诫勉谈话、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责令做出书面检查、责令公开道歉、通报批评、调整工作岗位、停职检查、建议免职、劝其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等10种。问责办法的实施,使全区领导干部形成了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有为、过错必问责的共识,有效地预防了行政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的发生。
(二)多措并举,严格落实责任追究措施。一是突出问责重点。紧紧盯住群众和新闻媒体反映最集中的热点、重点问题进行监督和问责。对久拖不决的信访问题开展专项督查。二是加大问责力度。注重问责时效和问责质量,确保行政问责办法的实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一方面对执行不力、完不成任务的进行问责。另一方面对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差的工作人员坚决问责。通过对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作为、乱作为等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的单位和干部问责,形成支持和保护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能干事干部的正确导向。三是创新工作方法。以实施行政问责推动干部 作风督查工作,通过解决督查过程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强化问责措施。对执行不力的责任单位和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特别是在‚禁酒‛问题上,我们对局属各单位有中午饮酒习惯的人员进行排查摸底,确定重点监控对象,并与单位领导签订作风督察责任书,在督查中发现有中午饮酒问题的,要对单位领导及相关负责人实施问责,进一步强化了‚禁酒‛工作的力度,干部工作作风明显好转。
(三)结合实际,增强问责制的可操作性。一是形成行政问责合力。在问责的主体方面,目前,我局的实践主体是民政系统自身,即自上而下的问责制。从长远发展的意义上说,要使问责的主体多元化,才能使问责力度不断增强。还要加强与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协和民主党派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的密切配合,使‚同体问责‛与 ‚异体问责‛有机结合,有效避免行政问责随意性。二是创新问责方式方法。对有关规定加以‚整合‛,形成包括问责标准、问责程序、问责范围、问责主体、问责救济在内的、全区统一、结合实际的问责规定。完善行政监察、审计制度,把行政问责与行政监察、审计结合起来,有责必问,有错必究。要创新行政惩戒手段,运用多层次惩戒方式,对不同程度、不同阶段的违法或不当行为区别处理。三是重视问责结果的应用。问责结果不仅要体现在责任追究方面,发挥问责制在事后惩戒中的作用,还要发挥问责制在事前预防、事中 监督中的作用,发挥其教育警示和舆论导向功能,促进服务型民政和廉洁型民政的建设。
半年来,我局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具体表现为认真落实了‚五个民政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各项民政工作进展顺利,基层民政队伍建设得到了加强,加快了民政信息化建设步伐,逐步提高了民政工作现代化和科学管理水平,规范救助管理,树立了群众满意的良好形象。实现了‚三个突破‛: 一是创新活动内容,‚五个民政建设年‛活动整体水平实现新突破;二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社会救助工作实现新突破;三是加强救灾减灾基础建设,救灾减灾体制机制建设实现新突破。推动了‚二个新发展‛:一是全面落实优抚安臵双拥政策,进一步推动军民融合新发展;二是全力开拓社会福利和专项事务管理新思路,进一步推动社会福利事业和专项事务管理新发展。确保了‚三个新提升‛: 一是创新社会管理方法,确保社会管理水平新提升;二是大力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确保民政窗口服务水平新提升;三是践行求变、求实、求精、求富、求美灵山人新时期新追求,全面加强自身建设,确保民政干部队伍综合素质新提升。
总之,建设‚法治民政‛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统一领导、协调推进、深入持久、重在实践‛的方针,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作为民政人要齐心协力,与人民群众一道形成建设‚法治民政‛的合力,浇开民政‚幸福 花‛,尽早实现法治民政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