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视角思考民政创新工作

时间:2019-05-13 20:01: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宽视角思考民政创新工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宽视角思考民政创新工作》。

第一篇:宽视角思考民政创新工作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给民政创新提供了一套更为系统的理论指导。一方面,它是民政人价值观与民政工作方法论的有机结合,即民政创新追求目的和遵循的方法。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明确了“以人为本”是民政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指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民政创新是政府创新系统工作中的组成要素,也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次思想解放。

一、要宽视角思考民政

要从宏观和战略层面来对民政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把握形势变化的宏观背景和主要矛盾,以此来应对民政喜人的“来势”,明确催人的“形势”,把握快节奏的“走势”,才能创新民政工作“局势”。通过“顺势”而上,找到新时期民政创新切入点。

(一)从民政的理念来看。强调“以人为本”造福人民是第一追求,维护稳定是第一责任,民政一切工作围绕民生来展开,这和“富民强州”同势而进。

(二)从救助责任范围来看。现在救助类别多、范围广、覆盖面宽,突出了政府为主的救助责任,这是国家大的形势所定。

(三)从工作方式和方法看。民政行政管理突出以法为中心,用制度束约和规范行政行为进一步显现,这是国家以法治国的走势所要求。

(四)从救助效果来看。它具有双重性,既为百姓解决基本生活,又使社会和谐,实现社会稳定,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来势所定。宽视角、高定位来思考民政,才能谋长远之势,求长抓之策,布长效之局。

二、要在思想解放上下功夫

世界观和价值观往往从方向上对创新民政起调节作用,思想解放则从人的观念深层次上起主导作用。因此,创新民政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升创新民政觉悟。

(一)从讲政治角度去认识民政。把困难群众的需求和呼声作为“第一目标”、“第一信号”,把解决好他们困难是否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这种政治估量,是民政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应成为民政创新发展的一种新思路。

(二)从构建和谐社会角度去研究民政任务目标及工作方法。瞄准民生构建的大目标,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民生发展实力和能力,这是民政角色的思想解放,也是民政创新的重要内涵。

(三)从党的宗旨、政府责任角度去提高民政创新能力。思想解放就是民政人责任凝聚、思维方式更新。因此,倡导创新“知识民政”,实施知识民政,创建学习型机关,不断更新干部从业观念,改善干部知识结构,促进干部全面发展。

三、要在创新过程中提高科学性

(一)制度设计上抓难点。救助制度要做到有用、适用、可操作。分类救助要以对象需求的本质属性来区别类别,这样具有特征性、可比性。城乡低保家庭经济测算当中,构建理论假设,但假设的基本标准是实名、实际、实情、实在。

(二)角度转换找力点。单纯事务服务到多元的人性化服务,是民政职能的升级,积极主动参与抓民政创新,这不仅是民政角色的转换,也是实现民政创新发展的真正动力。因此,在实施民政创新过程中,注重发挥好民政人的“三导”作用(政策辅导、舆论引导、矛盾疏导),坚持管理到一线,服务到民众,评价在民间,实践出成果,真正使民政创新实现群体激励、关键突破、成效显著。

(三)信息平台找支点。减少中间环节,发挥速效力是民政信息化管理的基本要求,但同时要与卫生合医、劳动就业、财经金融等部门信息平台对接,实现资源共享,这是整合救助资源的支点。从我州实际情况来看,在创新信息化管理当中,应实现“城乡低保”、“合医与大病救助一体化”、“救助资金社会化发放”、“社区基层整体管理”等方面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四)升华民政找亮点。首先要从理性层面认识和肯定本地民政首创经验和作法,县与县之间各有亮点和特色,用不同的视角去分析、归纳、概括,系统性的总结民政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这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促进可持续发展民政的需要。因此,要采取措施,提升民政表述能力,做到会总结民政,会推介民政,会包装民政,使整体民政形象在社会发展中显露魅力,在民生发展中显示张力。

第二篇:创新企业工会工作几点思考(章利宽)

创新企业工会工作几点思考

章利宽

(淮北百慧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淮北 235052)

摘要:为切实抓好、做好工会工作,在工会组织建设和开展有效服务上需要进行有效地创新,操作过程中应重点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进一步创新,就必须增强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提高开创工作新局面的能力;二是进一步创新,就必须突出工作重点,最大限度地彰显工会组织的凝聚力;三是要进一步创新,就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最大限度地扩大工会组织的影响力;四是要进一步创新,就必须转变工作作风,最大限度地激发基层工作的活力;五是要进一步创新,就必须明确工作职责,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会各级干部的执行力。

关键词:企业工会;创新工作;方法

创新是推动实现工作突破,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企业工会应把大力开展自主创新纳入方针目标考核,科学推行部门创新项目工作,不创新就没有出路。探索企业工会工作新路子、新方法,对每位工会工作者来说既是要求更是任务,因此,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工会现状,就如何创新企业工会工作,本人做出了如下几点思考:

一是要进一步创新,就必须增强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提高开创工作新局面的能力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环境,企业必须紧紧把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一关键环节,不断强化创新优势、挖掘自身的潜能,学习借鉴、博采众长,创造出与众不同、独具特色的工会工作“品牌”。要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热情。要创新工作思路,勇于冲破那些封闭性的、习惯性的、依赖性的、模式化的思维束缚,进一步树立工会的新理念,探索工会工作的新载体和新方法,构建保障各项工作落实的新机制。要创新工作目标,坚持从工会自身的实际、优势和特点出发,善于把上级工会、企业党政的总体思路和工作部署与工会自身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工作中的硬任务与软指标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工作内容,还要根据企业发展形势需要不断调整工作内容和重点,坚持做到服务发展显作为,服务职工群众见实效,开展活动有影响,自主工作有特色。二是要进一步创新,就必须突出工作重点,最大限度地彰显工会组织的凝聚力

抓重点,就要统揽全局,找准主次,集中力量,抓出成效。要始终把组织职工、引导职工、服务职工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作为工会工作的重点,特别是随时分析企业在改革、发展、稳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重点和难点,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就企业来讲,就是要把“和衷共济、和博共创、和谐共赢”贯穿于企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聚群英智慧,奏和谐乐章”。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攥紧拳头,形成合力,集中精力抓住重点不放松,以“重点”工作求突破,精心打造工会特有的工作“品牌”。一旦确定了工作重点,就要在工作上突出出来,调动工会整体力量共同攻坚,做到在人财物上优先保证,在舆论宣传上营造氛围,在落实措施上狠抓督查,切实保证重点工作重点抓。还要在工作中不贪多、不求大,不敷衍了事,不做表面文章,把心思用在干实事上,把精力投入到求实效中,创造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

三是要进一步创新,就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最大限度地扩大工会组织的影响力

要从健全机制、完善措施入手,搞好工会工作宣传策划,加强与宣传媒介之间的联动,充分利用报刊、网络、宣传橱窗等多种媒体,不断增强工会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注重总结提炼在职工群众性建功立业、扶贫帮困送温暖、民主管理、文体活动、女工工作、工会组织自身建设等方面的特色做法和成功经验,特别是围绕弘扬劳模精神,策划组织一些有较强影响力的系列报道、主题报道、专题报道,吸引凝聚职工参与到企业中心任务中来。同时每年都要围绕企业中心任务、中心工作,围绕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集中力量打造符合企业生产管理实际的品牌活动,要在这方面多动脑筋、多谋划。

四是要进一步创新,就必须转变工作作风,最大限度地激发基层工作的活力

要经常深入职工群众,到车间一线,到基层去听民意、找对策,多到职工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工作不好推动的地方,多找熟悉情况的人、敢讲真话的人了解情况,切实为职工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不断提高职工群众对工会组织的信任度和满意度。要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善于 2 创造和运用丰富多彩、职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开创生动活泼的工作局面,特别是要根据基层实际和职工群众需求来安排工作、设计活动,如通过实施定单式职工培训、全方位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短平快劳动竞赛、针对性合理化建议征集等形式,搭建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平台,使工会工作在企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焕发新的活力。

五是要进一步创新,就必须明确工作职责,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会各级干部的执行力

要主动适应形势任务的要求,做到人人有压力、有责任、有任务、有目标。要将任务量化、细化,列出工作进度明细表,落实到每个基层分会、每位分管领导、每个工作部门、每位工作人员,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目标责任体系。要改进考核办法,要敢于去考核工会工作,并把工会考核工作做实做好,要严格考核监督,客观、准确、全面地评价每一名工会干部、工会工作人员的业绩。要建立和完善目标激励机制,真正做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形成全力以赴干工作、干事创业争一流的工会工作好风尚。参考文献

[1]戴建中.私营企业雇工及劳资关系调查报告[J].社会学研究,1996(6).[2]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上海三联书店,1998.07.[3]陈丽琳.企业文化的新视野.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8.[4]颜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研究(第二卷)[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5]姚洋,钟宁桦.工会是否提高了工人福利[J].世界经济文汇(沪),2008(5).[6]李靖斐.新时期中国工会社会性问题研究[J].理论观察,2008(5).[7]王兆国.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重要指示精神,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J].中国工运,2009(6).[8]任小平.中国工会:转型期的诉求责任与制度救济[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2).[9]宋晓梧.将劳资集体谈判落到实处[N].新文化报,2010-03-06(2).[10]税昌梅.关于加强基层工会建设、创建学习型工会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3 2009(5):82-83.[11]崔鹂.加强工会自身建设 打造工会高效团队.今日科苑,2009.18.[12]张均梅.关于对基层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职责的思考.才智,2009.10.[13]杨基滨.当前基层工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职工教育,2009.5.[14]陈金波.点线面的契合:基层工会信息工作的梳理审视.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7.[15]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会自身建设的决定.[1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17]《企业工会工作条例》.[18]《工会法》.4

第三篇:文化创新天地宽

文化创新天地宽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共有的价值和信念体系,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并受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深刻影响,因此,客观上要求企业文化要不断地创新与发展。

文化发展具有延伸性,未来的企业文化是今天的企业文化的延续。这种延续不是简单地传承,而是扬弃、演绎、创新和发展。

在打破僵化文化中觅创新

企业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加速对企业创新提出了挑战。“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已经成为企业存亡的一条定律。纵观一些失败的企业,如:王安电脑公司,就是在面对市场变化、面对新经济挑战中缺乏创新,守着僵化的文化理念,最终败于竞争对手。

企业文化创新的实质在于突破与企业经营管理实际脱节的僵化的文化理念和观点的束缚,实现向新型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作为国家特大型建筑施工企业的中铁五局,在传承优秀企业文化精髓、弘扬“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构建先进企业文化体系、为企业基业长青、创先争优、永不懈怠、勇争第一中进行了积极探索。

中铁五局是中国中铁股份公司下属企业。在企业改革改制中,中铁五局积极引进现代企业文化管理思路和模式,从企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形象文化等方面进行全面创建,初步建立了具有五局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中国中铁股份公司上市,中铁五局又按照小品牌服从大品牌的原则,及时调整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提出了“改版升级,突出特色”的新思路,确立了“简洁、节俭、整洁、实用”的构建原则,对全局现行的企业文化体系从理念层、制度层和识别层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梳理、清理和改造,实现了“改版升级”后统一品牌的目标。在这方面,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广泛开展形势任务和职业道德教育。如:开展了“争当中国中铁领军企业”发展战略和“坚定一个思路,推进两大转变,突出三个加强”总体工作思路宣传,大力倡导“四种作风”和“五种风气”,努力建设“五型五化”机关等。

二是大力树立企业形象,加强工地有形化建设。全局始终把企业文化建设摆到企业施工生产管理的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企业形象建设与工程项目安摊建点工作同进场、同部署、同推进。全局从各项目部到工地现场、职工着装及施工设备,都严格按照《工程项目文化建设VI手册》规范制作,充分展示了中央企业文明施工的良好形象,尤其是武广、京沪、哈大、成绵乐客专等一大批重点工程的现场有形化建设,向社会传递、展现五局的精神风貌与企业风采。

三是探索发展之路,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企业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上,中铁五局近年来派出多人次参加企业文化知识岗位培训,有10多人取得了全国企业文化管理师资格认证证书。2010年5月,《构建具有中铁五局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体系》论文荣获全国企业文化科研成果一等奖。

积极创新使中铁五局企业文化建设明确了发展方向,摸索出了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核心文化,形成了以形象文化为代表的特色文化,成为中铁五局以质量求生存、以形象显实力、以诚信谋发展的新活力。

在建设学习型组织中挖动力

与其说企业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学习能力的竞争。如果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其中的关键是企业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是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念和重要的行动。在世界排名前100家企业中,已有40%的企业以“学习型组织”为样本,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因此,未来成功的企业一定是“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具有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等内容。学习型组织在共同的愿景下,有着崇高的信念和使命,具有实现梦想的共同力量,并且员工勇于挑战过去的成功模式及力量极限,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创造超乎寻常的成果。在学习和超越文化的导向引领下,员工通过学习提高素质,每个人从学习中体验工作的意义,从而超越自我,超越平庸,追求心灵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中铁五局在学习型组织建设中,按照“推进两大转变、实现三大目标、建设四型企业”的发展愿景,努力提高学习型组织的组织科学化、制度科学化、方法科学化。一是积极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建立和完善理论学习、调研决策、绩效考评等长效机制,努力建设用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学习型组织。建立健全学习制度、培训制度、调研制度和学习成果转化制度,把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二是建立健全学习工作机制,坚持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党建工作责任制、党委会议事规则、党委办公例会制度、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领导班子民主生活制度、精神文明建设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关怀帮扶制度、项目文化建设达标建设制度等,并努力实现制度的科学化,增强制度的有效性和执行力。

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促进员工特别是企业领导层不断增添新知识、认识新文化,使企业经营管理适应新形势、新环境,从而为企业做强做优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建设和谐文化中强基础

企业实际上是人的组合体,企业活力最终来自于人的积极性。建设和谐文化、打造和谐企业,是发挥企业员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前提。企业和谐的基础是协作意愿。企业内部是一个团队、是一个众人协作体,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是在同他人协作之中进行的。市场经济要倡导竞争,但不能忽视协作。协作是主旋律,通过协作创造整合力量,实现经济放大效应,实现企业与员工以及各种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共享。

企业倡导和谐文化是主张人与人要和谐、人与事要和谐、人与环境要和谐。人与人和谐,也就是要把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法律契约升华为一种以共同愿景和价值追求为基础的心灵契约;人与事和谐,就是要有良好的人与机的关系;人与环境和谐,即企业既要与顾客、合作者和谐,也要与社会和谐,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还要与自然和谐,保护生态环境,共享促进和谐,和谐推动共享。企业通过经营所创造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不仅要与员工、顾客共享,而且要与社会共享。好的企业大大超越了传统经济学有关利润最大化是唯一驱动力的理论,企业生存目的不光是获得自身的价值增长,而是追求员工价值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企业的目的在于企业之外。和谐与共享文化真正使企业面向社会,在谋求自身和谐的基础上,与投资者、竞争者、供应商、经销商、顾客、金融机构以及其他社会成员实现和谐,与自然界实现和谐,在和谐中实现价值的共同增长。

在推进诚信文化中赢市场

诚信文化是社会各个领域共同追求的价值观文化。当今时代,诚信是资源,也是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市场格局中,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已成为企业的共识,诚信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已为企业所认同。诚信是企业经营之本、文化之基、形象之源。加强诚信建设,对于企业与整个经济社会的持续蓬勃发展和提升企业竞争力与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铁五局在经营活动中提出“用一流的业绩赢得国内国际市场”的经营理念和“依靠科技、规范管理、持续发展、顾客满意”的质量方针,一流业绩和顾客满意就体现出了企业的诚信度,增强了企业在国内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力,推动着企业的稳步发展。

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不讲诚信,市场经济就没有良好的秩序,也不会产生比其他经济体制更高的效率。坚守信用是企业文化的底线,是根基;信誉是信用的积累,它构成企业的无形资产。因此,企业必须建立信用机制,维护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一是要建立人格和特殊感情关系基础上的特殊主义的信用机制,依靠道德约束;二是建立法律和契约基础上的普遍主义的信用机制,依靠法律约束;三是建立价值观基础上的体现终极价值理性和信仰的神圣信用机制,依靠文化约束。

企业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是在新经济形态下立足原有企业文化的深厚基础,从现实生产经营管理中汲取激情,不断地选择、融化、重组、整合各种优秀文化元素,实现新的“突破”,形成新经济形态下企业价值观的新特质、新结构、新体系,并沿着“人本化”和“市场化”这两条路径健康发展,以此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永葆企业基业长青。

(责任编辑:李万全)

第四篇:创新和谐民政民生工作调研报告

保障民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中央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需求,推动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中,既要保障困难群体、特殊群体基本生活,又要改善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还要关注其他低收入人群的困难,尤其要保障和维护优抚群体的合法权益。近年来,民政部门在做好保民生、促发展、促稳定工作中,在坚持政府救助的同时,积极开展了形式多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样的社会救助活动,既弥补了政府救助力量的不足,又营造了浓厚的扶贫、帮困、救孤、助残的社会氛围,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民政民生工作涉及面宽、政策性强,是被社会广泛关注并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做好民政民生工作,以实现适应形势、与时俱进,改善民生,是当前急需研究解决的一个课题。

一、存在的问题

1、少数地方对民政工作重视不够。一是个别地方领导在探索做好民政工作中,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了解较少,缺乏深层次的全面掌握困难群众的生活情况,导致部分困难群众越级上访。二是基层基础薄弱,民政干部队伍的思想观念、工作条件、手段方法等与建立规范完善的民政工作体系不相适应。从民政工作的任务量和工作难度来看,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在区、乡两级,但乡镇和街道一般只有1-2个民政干部,有的民政干部还是兼职人员,但却要完成所有民政方面及其乡镇、街道交办的工作。这就可能导致做好基层民政工作在准确地确定对象,快速地落实政策时出现漏洞。三是民政工作发展不够平衡,一些工作未落实到位。

2、民政民生工作开展难度较大。一是城乡低保,从我区目前现状看:全区现有城市低保户9860户、23533人,农村低保户7034户、17212人,这项工作涉及面宽、政策性强、任务繁重,要做到准确无误的核定好对象,困难重重,目前,市城区聘请了14名临时人员担任低保协管员协助搞好城市低保,一无工作经费,二无固定办公场所,致使低保协管员开展工作难度较大。二是城、乡医疗救助,涉及面宽、政策性强,要求救助的困难户多,由于无任何工作经费,在开展工作时,困难较大。三是在实施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中,由于救助经费的不足,因而,在救助中十分受限制。

3、殡葬改革工作推行难度较大。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死者亲属,在亲人死亡后不愿意火化,而在殡葬改革执法中又无强硬的执法措施,导致近年来,全区火化率有下滑的趋势。甚至,殡改协管员在殡葬执法中多次遭到死者亲属的谩骂与殴打。

二、几点建议

1、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做好民政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为保障民生,体现我党“以人为本”的宗旨,我们一定要把民政民生工作作为关心人民群众冷暖的实事办好,加强领导,不断完善民政民生工作管理机制,从根本上保证民政民生工作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形成良性的监督、反馈和互动体系。

2、部门配合,上下联动。民政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各级、各部门应高度重视,支持民政工作,加强部门之间、上下之间的相互配合,把解决好困难群众所需,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作为做好民政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重视、支持民政工作中,要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形成强大合力。

3、加大投入,提高水平。以提高“三个群体”生活保障水平为着力点,促进中省民生工程要求的贯彻落实。要做好此项工作,必须加大工作经费和匹配资金的投入。第一,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是最兜底保障的基础,这项制度对保护困难群体生存权益、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巨大作用。因而,在实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中,应加大资金投入,加大救助力度,努力保障和改善他们的生活。一要科学确定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二要适度扩大社会救助范围。三要切实落实分类施保措施。第二,在大力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工作中,要改进完善医疗救助办法,搞好与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衔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医疗救助的惠及范围和补助水平。要结合城乡医疗救助的工作任务提供必需的经费保障。第三,在做好民政民生工程中,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款、捐物,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扩大社会救助面,让更多困难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第四,进一步搞好政策衔接。在农村,要制定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衔接办法,对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家庭、低收入人群,要纳入扶贫范围,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在城市,要加强城市低保与失业保险、最低工资和再就业政策的衔接,鼓励低保对象自我发展、积极就业、走出低保。

4、注重基层,建好队伍。针对基层工作力量薄弱问题,各乡镇、街道要结合各自的实际,充实民政干部队伍,可从一村一居的大学生中抽派有能力、责任心强的人员担负民政工作,争取财政资金支持,各级党委、政府要多关心、多支持基层民政干部,充分调动基层民政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天国降临 帝国风云之《圣武传》 灵动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民政创新机制研究报告[范文模版]

我国民政体制机制创新研究报告

作者:湖南省民„ 文章来源:民政部 更新时间:2006-6-1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民政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对传统的民政体制机制形成了大的冲击和挑战。在新形势下如何通过民政体制机制创新,使民政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解决民生、维护民利、落实民权”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确保民政工作紧紧围绕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真正落到实处,急需在理论上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因此,在第十二次全国民政会议召开之前,对我国民政体制机制创新问题进行专题调研,为大会的召开进行理论准备,是十分必要和十分及时的。

一、我国民政体制机制的历史沿革

民政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性质、职能、任务和不同的业务领域,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调整。民政体制机制作为民政事业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手段、方式、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1.新中国成立前的民政事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前期,我国已有“民政”因素萌芽。以后各个朝代民政的内容与名称都不尽相同,但可以看出民政的形成和发展越来越趋向于集中、统一,并逐渐构成体系。到了清朝,已经设置了民政事务的专管机构——民政部。民国成立时,大总统下辖10个部,由内务部掌管全国民政事务。地方政府省设内务厅、道设主管民政的科员、县设内务科或第一科,管理所辖地方民政事务。

2.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民政体制机制

1949年11月成立内务部(位列30个部、会、院、署、行之首),主管国家民政事务;地方的大区设民政局,省设民政厅,专署和县设民政科。内务部内设机构有办公厅、干部司、民政司、社会司、地政司和优抚司等6个单位,形成了新中国民政体制机制的基本架构。直至1966年,其业务虽有调整,但变化不大。“文化大革命”开始后,1969年1月内务部被撤销,内务部所主管的业务分别由公安部、财政部等多个部门机构承担。

3.改革开放以来的民政体制机制

1978年3月,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通过决议,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5月,民政部正式成立,内设办公厅、政治部、优抚局、农村社会救济司、城市社会福利司、民政司、政府机关人事局和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等机构。此后20多年来,民政业务逐渐增加,但体制机制一直变化不大。在国务院历次机构改革和机构调整中,民政部都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被保留,其基本职能一直没有改变。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民政部门通过对社会收入的再分配,在帮助社会弱势群体解决生活困难,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表明民政部门行政管理职能呈进一步强化趋势。随着民政职能全面履行,一个“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民政工作综合协调运行机制正在全国逐渐形成。

二、我国民政体制机制的现状分析

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政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各项工作成就瞩目,民政体制机制日趋完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业已形成的民政体制机制与面临的民政工作发展变化的新趋势、新特点不相适应的地方也日益凸现出来,主要表现为民政法制体系、管理国家民政事务的职能、民政管理机构、民政事务管理和服务的手段、财政对民政工作经费的投入与新形势下的民政工作不相适应。

民政事务管理与服务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体制机制的僵化,即体制机制无活力,滞后于现实要求。体制机制的僵化、滞后,一方面是由于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对已经看准了的体制机制问题,我们没有积极主动地进行创新;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客观情况的制约,以致一些已经看准了的体制机制问题难以进行改革创新。在这两方面的原因中,主要的又是后者。表现在:一是民政工作直接面对特殊群体,工作的艰巨性易于使体制机制僵化。二是民政工作事多面广分散独立,工作的复杂性使体制机制难以创新。三是民政工作涉及部门多,部门保护主义制约民政体制机制创新。四是在政府体制机制转轨过程中,民政体制机制的转轨具有滞后性。此外,缺乏指导,也是导致民政体制机制僵化的重要原因。

三、我国民政体制机制创新的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牢牢把握社会建设的基本规律和新形势下民政工作发

展变化的新趋势、新特点,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统筹城乡、兼顾各方,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尊重规律、勇于开拓的原则,立足于“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通过对现行民政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完善,逐步建立起与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机制相衔接、体现社会建设基本规律要求、适应新形势下民政工作发展变化新趋势和新特点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管理体制机制、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服务军队和国防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和专项社会行政事务管理体制机制,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稳固的社会基础。

(二)民政体制机制创新的目标

总体目标是:立足于“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通过对现行民政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完善,初步建立起与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机制相衔接、体现社会建设基本规律要求、适应新形势下民政工作发展变化新趋势和新特点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管理体制机制、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服务军队和国防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和专项社会行政事务管理体制机制。

(三)民政体制机制创新的基本原则

1、以民为本,为民解困。

2、统筹城乡,兼顾各方。

3、着眼长远,立足当前。

4、尊重规律,勇于开拓。

四、我国民政体制机制创新的思路和构想

由于各项民政工作具有相对独立性,体制机制各具特点,我们按民政工作性质分别提出我国民政体制机制创新的具体构想。

(一)创新灾害救助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加强减灾救灾工作的法律法规建设,加紧出台《自然灾害救助法》和《灾民生活救助条例》。健全地方各级政府救灾经费的落实机制,建议由国家财政统一预算安排救灾经费。进一步完善救灾工作方针,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应坚持国家救济和扶持为主,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为辅。要建立灾害预防体

系。

(二)创新社会救济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当前,我国社会救济事务日渐紧迫和突出,社会救济制度亟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制定国家《社会救济条例》或《社会救济法》。在全国建立起覆盖城乡、科学规范、运转协调、保障有效、城乡一体、以基本生活保障为基础、专项救助相配套、应急救助、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综合性、多层次的社会救济体系,确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时建立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的培训与就业救济机制。

(三)创新社会互助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建议全国人大加快制定和出台《社会捐助法》和《慈善事业促进法》。完善和理顺管理体制机制。政府部门应逐步退出劝募市场,慈善事业要构建一个由政府指导,企业支撑,公众参与,慈善组织运作“四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同时强化慈善组织的内部管理,加强专门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大力发展各类慈善组织,完善捐赠税收政策,强化监督机制。

(四)创新社会福利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实现社会福利服务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的经营、管理体制,从根本上打破过去单纯依靠国家包办社会福利的旧体制,走出一条依靠社会力量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新路子。一是各种社会福利事业应当对整个社会开放。二是逐步缩小国家福利和企业福利的规模。三是引导并扶持社区服务。四是制定社会福利服务岗位专业标准和操作规范。五是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

(五)创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1.完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一是完善村级民主选举机制,把村委会和村监会的选任权完全交给村民。二是完善村级民主决策机制,把重大村务的决定权交给村民。三是完善村级民主管理机制,把日常村务的参与权交给村民。四是完善村级民主监督机制,把对村干部的评议权和村务的知情权交给村民。

2.创新城市社区建设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理顺社区内各组织之间的关系。通过法律、法规明确社区自治组织与街道办事处、政府职能部门、物业管理部门、驻区单位之间的关系,建立并形成街道(政府)——社区居委会(自治组织)——社区民间组织(经济与社会服务组织)——社区成员(居民与驻区单位)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关系。全面贯彻国发〔2006〕14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财政支持为主、费随事转、彩票资助、联点扶建、有偿服务、社

会赞助”等多元化的社区经费筹集与保障机制,促进社区建设和服务事业的正常发展。

(六)创新服务军队和国防建设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1.创新优抚工作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对现行优抚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创新与完善的重点,应放在优抚保障经费的筹集、管理和发放上。在筹集上,地方各级政府负担的部分应改由省级政府一级负担,全额列入当年财政预算。在管理上,实行优抚保障经费省级统一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在发放上,建立优抚对象个人银行或信用社账户,实行社会化发放。

2.创新安置工作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必须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统一复员退伍军人安置政策,让农村与城市的复员退伍军人在安置上享受同等待遇。工作安置应更多地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由市场进行配置,变过去的就业型安置为经济补偿型安置,即军人在退出现役时由政府发给一次性安置补偿金。

3.创新双拥工作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重点构建五大体系,即构建军地一体、平战结合、立体拥军、权威高效的支前领导体系;构建集灾情预警、应急保障、合力抗击、善后处置于一体的军民抢险救灾体系;构建交通、运输、通信、气象、赔偿等服务保障体系;构建经济利益与拥军优属互相支撑、相互促进的“两新组织”拥军体系;构建双拥模范城(县)综合评估体系。

(七)创新专项社会行政事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1.创新民间组织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建议改革现行登记制度,采取以登记制与备案制并存的登记管理制度。登记制又可区分为强制登记、免予登记和自愿登记。对于为政府服务并作为政府职能延伸的社团,可纳入政府的事业单位管理,再通过改革逐步向社会过渡。对于公益性政治性的社团,直接由民政部门管理。政府只对其进行合法登记、检查和监督管理。

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体制机制类似于社团,建议将“民办非企业单位”称谓改为“民办事业单位”,同时可通过建立“盈利”控制机制,建立民办非企业单位动态管理机制,加强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

2.创新区划地名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精简市区管理层次。目前我国的市有四个级别:省级(直辖市)、副省级(计划

单列市)、地级和县级。精简市区管理层次可采取以下思路:省级、副省级市下设区级政府,每个区管辖的人口不少于50万,实行市—区—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两级政府四级管理;地级和县级市不设区级政府,撤销现有地级市的区;县级市政府驻地城区的镇改为办事处,实行市—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一级政府三级管理。此外,国家应出台相应的管理条例,以便规范农场、管理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行政区划管理。

3.创新殡葬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从宏观管理体制看,我国进行殡葬改革主要目的是为了节约用地。因此,殡葬管理宜实行民政部门和国土部门分工协作、共同管理的体制。国土部门负责殡葬用地管理,民政部门负责殡葬社会事务管理。

4.创新婚姻登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要健全婚姻登记机关运行保障机制,在机构、人员编制、经费来源等方面予以保障,同时加快建立婚姻登记信息网络体系。

民政体制机制的创新过程,是新形势下民政体制机制的逐步健全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要使我国民政体制机制创新的理论构想变成现实,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就我国现阶段而言,需要从以下七个方面为民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创造必备条件。一是加快建立和健全民政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努力转变民政部门的职能,三是不断健全和完善民政管理机构,四是切实加强民政干部队伍建设,五是逐步增加财政对民政经费的投入,六是加大民政电子政务建设力度,七是加强社会建设理论研究。

民政体制机制创新,是建设创新型民政的根本措施,是民政事业发展的灵魂、动力和源泉,也是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的重要条件。对于民政工作的改革发展来说,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问题。民政实践证明,制度决定长效。只有体制、机制、法制的制度化,才能为民政部门正确履行职责提供保障,才能真正转变工作职能、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运行质量,促进各项民政工作沿着程序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

下载宽视角思考民政创新工作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宽视角思考民政创新工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强化民政行政执法工作分析思考

    温家宝总理多次明确指出,要把各级政府建设成为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廉洁政府。民政部门作为政府主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部门,加强新形势下的行政执法工作......

    对民政法制工作的几点思考5篇

    对“法治民政”的几点思考这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生需求和社会问题愈加复杂多样,能否用制度和规范系统有效地解决群众基本生活、养老、医疗等民生问题显得尤为紧迫......

    创新老干部工作的几点思考

    创新老干部工作的几点思考与时俱进,发展、创新,是十六大报告的鲜明特征。它要求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就老干部工作而言,我认为应该从以下......

    创新老干部工作的几点思考

    创新老干部工作的几点思考与时俱进,发展、创新,是十七大报告的鲜明特征。它要求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就老干部工作而言,我认为应该从以下......

    企业创新工作的思考

    企业创新工作的思考历史的车轮已经载着我们进入一个新时代。过去200多年来,“美国梦”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也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这是一种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国家精神,创造......

    创新共青团工作的思考

    创新共青团工作的思考共青团广州市委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世界迅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成为一......

    对工作创新的一点思考

    对工作创新的一点思考 ●汪延明 江泽民总书记曾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有的领导干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对工作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缺乏创......

    关于高校团课创新工作思考

    【摘要】团课是加强团的思想建设的有效措施,是对团员青年进行团的基本知识、理想前途、组织纪律观念、道德风尚等方面教育的有效形式,大学生中团员比例较大,在团课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