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解读

时间:2019-05-14 02:03: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解读》。

第一篇:《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解读

《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解读

为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切实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向社会发布《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7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明显提升,就医秩序更加合理规范;到2020年,“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

《意见》明确了两大方面工作举措:一方面,以强基层为重点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主要采取6项措施:一是明确城市二、三级医院、县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慢性病医疗机构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二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发挥全科医生的居民健康“守门人”作用。三是通过组建医疗联合体、对口支援、医师多点执业、鼓励开办个体诊所等多种形式,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四是全面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综合能力,加强县级公立医院临床专科建设,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五是整合并开放二级以上医院检查检验等资源,推动区域资源共享。六是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促进跨地域、跨机构就诊信息共享。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分级诊疗保障机制。主要包括6项制度机制:一是完善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机制,制定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标准,重点控制三级综合医院数量和规模。二是建立基层签约服务制度,由二级以上医院医师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组成团队,与居民或家庭自愿签约。三是推进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完善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医保差异化支付政策。四是健全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合理制定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对医疗机构落实功能定位、患者合理选择就医机构形成有效的激励引导。五是建立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引导二级以上医院向下转诊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向签约服务的医务人员倾斜。六是以业务、技术、管理、资产等为纽带,建立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

第一箭:能力提升——让患者愿意去基层

70岁的肖大爷因心脏病,经常要往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跑,每次去都要先排大队挂上号,再排大队等着看医生、取药。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高炜在出诊时也经常碰到这类情况。“有时我们定好治疗方案,让病人去基层医院治疗,病人不放心也不愿意。”她认为,大医院集中优质资源,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于技术力量薄弱而无法取得患者信任。

“病人都去大医院,无疑会增加百姓看病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交通费、住宿费等),还会导致医保支出增高,加剧大医院的‘假性’资源短缺和病人‘看病难、看病贵’。”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助理、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吴明认为,病人越往大医院跑,基层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就越会下降,医生找不到自身价值,影响到基层队伍的稳定和对人才的吸引力。

对此,意见提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建设和管理,规范培养内容和方法,提高全科医生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发挥全科医生的居民健康“守门人”作用。

“基层首诊是分级诊疗的发展基础。”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滔认为,有数量充足、能力较高的全科医生团队,和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施,常见病、多发病患者才可能有信心留在基层接受诊疗服务。

为鼓励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意见还要求,大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通过组建医疗联合体、对口支援、医师多点执业等方式,鼓励城市二级以上医院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或者定期出诊、巡诊,提高基层服务能力。

第二箭:政策引导——慢病管理“放”基层

意见要求,以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为突破口,明确和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急慢病诊疗服务功能,完善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为患者提供科学、适宜、连续性的诊疗服务。

这些重点慢性病在全球范围都属于患病率极高的疾病,患者多、费用高,造成医疗资源浪费,世界卫生组织提议各国建立社区为主的慢性病管理体系,节约资源、避免不必要的住院花费。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周军说,由于我国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高,患者覆盖面广。另外,这几种慢性病的诊疗方案清晰,可通过规范治疗控制病情,能够在慢病分级诊疗中发挥作用。

“今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已启动高血压和糖尿病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对诊断明确的患者提供社区为主的健康管理和诊疗咨询服务,取得了一定效果。”李滔表示,这一试点为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探索了经验。

高炜非常同意分级诊疗把慢病作为突破口的想法,但仍离不开基层能力的提升。“需要明确的是,慢病不是小病、不是没有风险,没有好的治疗会带来很多后患。”她说。

第三箭:提高待遇——把人才留在基层

“城市三级医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城市二级医院主要接收三级医院转诊的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县级医院主要提供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以及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服务。”意见明确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诊疗服务功能定位。

尽管基层医院被赋予重要的职能,但其“服务待遇低、社会地位低、人才流失严重”的现实不可回避。

同时,由于基层医护人员待遇偏低,使其从业积极性也受到影响。如何让人才真正下得去、留得住、能发展?在福建省立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侯建明看来,让医疗服务价格合理提升到位,才能使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得到尊重,更大程度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

对此,意见提出,合理制定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对医疗机构落实功能定位、患者合理选择就医机构形成有效的激励引导。根据价格总体水平调控情况,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在降低药品和医用耗材费用、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的基础上,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建立合理的定价制度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含量和劳动付出是关键,同时,抑制药品、耗材、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也是重点。”李滔说。

侯建明表示,这并不是要增加患者负担,而是要理顺扭曲的医疗价格体系,让医生从“卖药人”回归“技术人”,让患者能用合理的价格接受最适合的诊疗。

第二篇:国务院办公厅基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指导意见-国务院行政法规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第三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务院行政法规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第四篇:吉林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

吉政办发〔2016〕55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办、各直属机构:

《吉林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贯彻实施。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7月13日

吉林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加快建立我省分级诊疗制度,更好地服务健康吉林建设,现提出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立足我省经济社会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实际,围绕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遵循医学科学规律,按照以人为本、群众自愿、统筹城乡、创新机制的原则,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以多层次医疗联合体为载体,以调整医保支付方式为杠杆,通过引导群众到基层首诊、畅通双向转诊渠道、构建急慢分治格局、完善上下联动机制,逐步建立符合国情和省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二)目标任务

2016年,全面启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重点做好高血压、糖尿病的分级诊疗工作。

2017年,逐步完善分级诊疗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有序有效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65%,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重点分级诊疗病种增加肿瘤、心血管疾病、结核病等慢性病。

2020年,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基本建立符合省情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二、主要任务和推进措施

(一)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

1、城市三级医院功能定位。城市三级医院重点发挥在医学科学、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引领作用,逐步减少常见病、多发病复诊和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等普通门诊,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城市三级中医医院充分利用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下同)技术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中医诊疗服务和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门诊诊疗服务。

2、城市二级医院和县级医院功能定位。城市二级医院主要接收三级医院转诊的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同时向慢性病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县级医院主要提供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以及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服务。

3、基层医疗机构功能定位。乡镇卫生院负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慢性病的管理。村卫生室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诊疗。康复医院、护理院等(以下统称慢性病医疗机构)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

(二)确定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病种

4、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病种参考目录。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编码的类目,制定县、乡、村及外请专家在县域内诊疗病种参考目录,其中:县级医院诊治细菌性痢疾等600种疾病;乡镇卫生院诊治急性阑尾炎等43种疾病;村卫生室诊治沙眼等30种疾病;外请专家诊治食管恶性肿瘤等27种疾病。各地可根据医疗机构实际能力和前三年发生的诊疗病种情况,在参考目录基础上进行增减,确定辖区诊疗病种目录。在目录之外的病种应当及时向上级医院转诊。

5、积极推进慢性病管理模式。鼓励上级医院出具诊断和药物治疗方案,在下级医院或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治疗和系统管理。在城市,推广绿园区实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由三级医院诊断、二级医院治疗、一级医院管理的慢性病管理模式,到2017年,高血压、糖尿病规范化诊疗和管理率达到40%以上。在农村,推广乾安、农安等地实施高血压、糖尿病由县级医院诊疗、乡镇卫生院管理的慢性病管理模式,到2017年,高血压、糖尿病规范化诊疗和管理率达到20%以上。

(三)全面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服务能力

6、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层次医疗联合体。组建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第二医院、中日联谊医院和吉林省人民医院、延边大学附属医院与全省9个市(州)中心医院和43个县级医院(含梅河口、公主岭及长白山管委会医院)间的医疗联合体。医疗联合体内的上级医院每周六、周日要向下级医院派出3-4名基层确实需要的医疗或管理专家,并每年为下级医院培养3-4名骨干医师。同时建立城市的市级中心医院对区级医院、区级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村的县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省级中医医院对市级中医医院和县级中医医院,妇幼、儿童、肿瘤、传染、结核等专科医院对基层专科医院,民营医院自愿与二、三级医院联合的多层次医疗联合体。通过政府引导下的多层次医疗联合体,有序下沉医疗资源,重点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让患者有信心选择基层医疗机构就医。到2017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65%,居民2周患病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70%,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7、建立畅通的上下转诊渠道。医疗联合体内上级医院对下级医院的转诊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同时要重点畅通慢性期、恢复期患者向下转诊渠道,逐步实现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有序转诊。到2017年,由二、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医疗机构转诊人数年增长率在10%以上。

8、加强县级公立医院临床专科建设。根据服务人口、疾病谱、诊疗需求等因素,合理确定县级公立医院数量和规模。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加强县级公立医院临床专科建设,重点加强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相关专业和近三年县外转诊率前5位病种的专科建设,以及传染病、精神病、急诊急救、重症医学、肾脏内科(血液透析)、妇产科、儿科、中医、康复等临床专科建设。

9、区别对待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薄弱地区。对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不足及薄弱地区的中医医院区别对待,将中医医院中医门诊诊疗范围纳入首诊范围。同时,要加强县级中医医院的专科建设,重点加强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推拿、骨伤、肿瘤等中医特色专科和临床薄弱专科、医技科室建设,提高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

(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10、合理布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政府举办或购买服务等方式,科学布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理划分服务区域,加强标准化建设,实现城乡居民全覆盖。到2017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达标率≥95%。

11、合理配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品种。加强二级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衔接,合理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药品品种和数量,满足患者需求,特别要保证慢性病管理患者所需的药品。

12、完善“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在继续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医疗收入返还比例,更好地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以提升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功能,提高急诊抢救、二级以下常规手术、正常分娩、高危孕产妇筛查、儿科等医疗服务能力。

13、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中医药特色诊疗区建设,在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在民族地区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医药在服务各族群众中的特殊作用。到2017年,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占同类机构的比例分别达到100%、100%、85%、7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量占同类机构诊疗总量的比例≥30%。

(五)建立基层签约服务制度

14、建立签约医生服务团队。通过政策引导,推进居民或家庭自愿与签约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签约医生团队由二级以上医院医师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共同组成,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载体,每年至少为签约居民或家庭提供4次面对面随访,内容包括健康咨询和指导、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慢病管理服务等。到2017年,城市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30%,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人口或家庭签约服务覆盖率达100%。探索个体诊所开展签约服务。

15、明确签约服务重点人群。2017年前的签约服务以老年人、慢性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孕产妇、儿童、残疾人、贫困人口等为重点人群。2018年开始,逐步扩展到普通人群。签约服务要明确服务内容和签约条件,确定双方责任、权利、义务及其他有关事项。根据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合理划分签约医生团队责任区域,实行网格化管理。

16、规范签约服务收费。签约服务费用主要由医保基金、签约居民付费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等渠道解决。签约医生或签约医生团队向签约居民提供约定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除按服务内容规定收取签约服务费外,不得另行收取其他费用。探索提供差异性服务、分类签约、有偿签约等多种签约服务形式,满足居民多层次服务需求。慢性病患者可以由签约医生开具慢性病长期药品处方,探索多种形式满足患者用药需求。

(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17、加大培养基层全科医生力度。通过基层在岗医师转岗培训、全科医生定向培养、提升基层在岗医师学历层次等方式,多渠道培养全科医生,逐步向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过渡。要动员和鼓励我省已经转岗培训或定向培养的全科医生从事全科医学专业。积极引导农村订单定向毕业生参加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到2017年,实现城市每万名居民拥有2名以上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拥有1名以上全科医生。

18、加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建设。加强全省12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基地建设,规范培养全科医生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全科医生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发挥全科医生的居民健康“守门人”作用。建立全科医生激励机制,在绩效工资分配、岗位设置、教育培训等方面向全科医生倾斜,不断缩小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的待遇差距。加强康复治疗师、护理人员等专业人员培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

(七)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19、建立区域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加快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设,建立区域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以及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确保转诊信息畅通。整合现有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完善分级诊疗信息管理功能,基本覆盖全部二、三级医院和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发挥“互联网+医疗”的作用。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在分级诊疗中的作用。重点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能力,横向贯通五大医疗联合体内上级医院之间医学远程会诊网络,实现优秀专家资源共享,纵向链接上级医院与下级医院之间的医学远程会诊系统,完善医学远程会诊的运行机制,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探索县级医院与边境、贫困乡村建立医学远程会诊系统。到2017年,医学远程会诊覆盖90%以上的县(市、区)。

(八)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

21、整合现有医疗资源。整合二级以上医院现有的检查检验、消毒供应中心等资源,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慢性病医疗机构开放。探索设置独立的区域医学检验机构、病理诊断机构、医学影像检查机构、消毒供应机构和血液净化机构,实现区域资源共享。

22、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加强医疗质量控制,发挥各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职能和作用,提高医疗质量同质化水平。进一步推进二级以上同级医疗机构之间、医疗机构与独立检查检验机构之间和下级医疗机构对上级医疗机构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减轻患者的负担。

(九)加快推进医保支付制度改革

23、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强化医保基金收支预算,建立以精算平衡、总额控制为基础,以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按疾病诊断分组(DRGs)等复合型付费方式,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患者按人头打包付费。推广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合理确定门诊统筹比例。

24、完善医保差异化支付政策。进一步完善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医保差异化支付政策,适当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保支付比例。在确保基层群众享受基本医疗服务权益的基础上,对辖区基层医疗机构诊疗病种目录内的疾病,患者自行前往上级医院诊疗的,将报销比例降至20%。

25、探索按服务单元付费政策。按辖区诊疗病种目录,对符合规定的转诊住院患者可以连续计算起付线。对上级医院向下级医院转诊开展后续治疗的患者取消当次基层住院起付线,在基层发生的医疗费用,医保和新农合在总额控制基础上,结算时予以适当倾斜。

26、鼓励上级医院向下级医院转诊。对上级医院向下级医院转诊率相对较高的医疗机构,当费用超支时,医保和新农合在总额控制基础上,可适当加大弹性结算力度,以鼓励上级医院向下级医院转诊。

(十)健全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

27、合理制定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在降低药品和医用耗材费用、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的基础上,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确保公立医院良性运行和发展。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28、合理制定医学远程会诊项目价格。为缓解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确保让基层疑难病患者适时享受省级专家的远程诊疗服务,调动各级医疗机构开展远程会诊的积极性,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医学远程会诊诊疗服务。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制定医学远程会诊行为规范,具体收费标准由相关医疗机构按照公平、合法、诚实信用的原则自行合理制定。开展远程会诊的医院间收入分配比例由双方以合约方式协商确定。

三、保障措施

29、加强组织领导。分级诊疗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本着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原则,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其作为核心任务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总体安排,建立相关协调机制,明确任务分工,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

30、明确部门职责。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含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机构规划、设置、审批和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明确双向转诊制度,优化转诊流程,牵头制定常见疾病入、出院和双向转诊标准,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支付政策,监督和指导医疗机构落实相关疾病诊疗指南和临床路径。价格主管部门要完善医药价格政策,落实分级定价措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医疗费用监管,发挥医疗保险对医疗费用的管控和引导作用,建立健全市级统筹下的转诊转院制度,完善医保差别支付政策,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绩效工资分配机制。财政部门要落实财政补助政策。其他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及时出台配套政策,抓好贯彻落实。

31、注重指导考评。省卫生计生部门负责牵头,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加强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指导考评,通过调研、督导、评估等方式,指导各地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落实分级诊疗工作措施,按时间进度完成目标任务。

32、强化宣传引导。开展针对行政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的政策培训,把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作为履行社会责任、促进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增强主动性,提高积极性。充分发挥公共媒体作用,广泛宣传疾病防治知识,促进患者树立科学就医理念,提高科学就医能力,合理选择就诊医疗机构。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和分级诊疗工作的宣传,引导群众提高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分级诊疗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改变就医观念和习惯,就近、优先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

附件:1.吉林省分级诊疗工作考核评价标准

2.吉林省基层医疗机构诊疗病种参考目(可在吉林省卫生计生委网站下载)

附件1

吉林省分级诊疗工作考核评价标准

到2017年,分级诊疗工作应当达到以下标准: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达标率≥9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65%;

二、30万以上人口的县至少拥有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和一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三、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2名以上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拥有1名以上全科医生,城市全科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30%;

四、居民2周患病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70%;

五、远程医疗服务覆盖90%以上的县(市、区);

六、整合现有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完善分级诊疗信息管理功能,基本覆盖全部二、三级医院和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七、由二、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医疗机构转诊的人数年增长率在10%以上;

八、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与二、三级医院建立稳定的技术帮扶和分工协作关系;

九、城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诊疗和管理率达到40%以上;

十、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占同类机构之比分别达到100%、100%、85%、7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量占同类机构诊疗总量比例≥30%。

第五篇:分级诊疗制度

分级诊疗制度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我市医改工作,落实省委、省政府卫生计生惠民政策,确保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规范、健康、平稳运行,推进医疗资源合理利用,引导农村居民合理就医、合理诊治,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急、危、重和疑难杂症到三级医院”的工作目标。结合我省实际,提出新农合分级诊疗制度工作细则。

一、门诊首诊负责制

首诊负责制是分级诊疗的基础,首诊医院、首诊医生是实施新农合分级诊疗工作的主体;首诊负责制又是防止患者“重复参保、重复报销”及造假骗取医保资金的重要环节。

主体的责任和作用:

(一)确保将新农合常见病病人分流到乡(镇)卫生院及县(市、区)级医疗机构。

(二)告知患者“限治病种”在不同级别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比例不同。

(三)负责急、危、重和疑难杂症病人的转诊工作。

二、住院首诊负责制

(一)实施住院首诊告知制。患者入院后,经治医生为首诊医生,并实施住院首诊负责制。经治医生应先了解患者 的参合身份,核对参合患者的身份证、参合证及转诊证明,防止冒名顶替,进行分类管理。告知新农合患者本级别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报销比例、起付线及新农合用药情况,并在告知书(由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自行制订)上签字确认。患者住院期间不出具参合证明的,首诊医生有义务告知其就医费用不予以报销,并由患者签字。

(二)实施分类标识制。对不同的参合患者需分类标识,新农合患者需在其病志首页及出院结算按票据(发票联及存根联)右上角空白处加盖红色印泥“新农合”字样标识印章(印章样式由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自行设计)。加盖新农合印戳的病志和出院结算票据新农合管理部门给予报销。为防止患者事后以“票据丢失”、“伪造假票据”等方式诈骗新农合资金,首诊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必须妥善保管好患者出院票据及病志等材料以备核查。首诊医生未履行职责,或没盖戳没签字或盖戳未签字,产生后果由首诊医生自己负责。

三、就诊患者转诊制

为方便急、危、重和疑难患者转诊,减少转诊程序,实施被授权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科主任负责制。凡本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无诊治能力或因患者病情危重、病因不明、无法确诊等多种因素需要转诊到上一级医疗机构的,须遵循以下程序。

(一)转诊流程。新农合患者就医应遵循先在统筹地区内乡镇卫生院诊疗。病情需要时,经转诊后再到县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病情仍需要时,再经转诊后到省(市)三级或省外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就医。考虑到我省多年来新农合制度实施的特点,新农合患者原则上在统筹区域内可以自主选择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病情需要到统筹区域外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需经县级新农合管理部门授权的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认定后,方可转诊到省(市)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

(二)科主任负责制。新农合患者需要转诊时,其家属需要填写转诊证明,经授权新农合定点的医疗机构经治医生确认,被授权的科主任签字后可转诊到上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就医。

(三)异地居住参合患者的转诊流程。随子女迁移的老人、外地务工人员因病就医时,原则上先到城市新农合定点的社区医疗机构就医,需要转诊治疗的,需经授权的社区医疗机构开具转诊证明后再到上级医疗机构就医。

(四)急、危、重和疑难新农合参合患者的转诊流程。可直接到省(市)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就医。上述患者就医后,需在48小时内由家属凭医生开具的入院通知书,同参合地新农合管理部门取得联系,并补办转诊审批手续。

(五)康复期新农合参合患者双向转诊流程。转入上一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患者,经治疗后病情稳定,可向下一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转诊进行恢复性治疗和康复,推进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

四、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报销比例

为使患者合理、理性就医,将常见病、多发病留在基层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为此,将进一步提高基层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新农合报销比例。

(一)乡镇(区)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比例要为90%,起付线100元。

(二)县(市、区)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比例要为70%,起付线500元。

(三)县域外省、市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比例为45%,起付线800元。

(四)患者在邻县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转诊就医按县域内标准报销。

(五)未经转诊到县域外及省、市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按25%报销,起付线800元。

(六)原则上,未经转诊到省外就医的按10%报销,起付线800元,越级转诊的不予以报销。

五、实施“限治病种”制

(一)“限治病种”的要求。“限治病种”即我省规定在乡镇卫生院治疗的单病种、原则上不在县(市、区)级及县域外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治疗;规定县(市、区)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治疗的单病种,原则上不在省市、乡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治疗。本次暂定30种常见病在乡(镇)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去除起付线后,在乡(镇)报销比例为95%,在其他医疗机构报销10%;50种常见病在县(市、区)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去除起付线后,在县(市、区)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比例为75%,在其他医疗机构报销10%。“限治病种”随着工作的需要会逐渐增加。

(二)保障措施。各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门诊首诊医生须严格遵守首诊负责制,在“限治病种”患者就医时,需告知患者报销标准,让患者自由选择不同报销标准的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就医。“限治病种”出现急、危、重和疑难病情时,门诊首诊医生可先根据病情收治入院或转诊,并向本院新农合管理部门及时汇报,再由管理部门向同级新农合管理部门报告,并填表备案。

六、完善开展“即时结报”工作

加大新农合信息系统同各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HIS系统的对接,实现新农合与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报一站 5 式服务,并实现同医疗机构网上审核、网上结算、网上监督、信息共享。

七、严格控制次均费用

省(市)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年均住院费用不得超过1.1万元;县(市、区)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年次均住院费用不得超过4000元;乡镇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年次均住院费用不得超过1500元。县内民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参照乡镇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标准执行,省(市)级新农合定点民营定点医疗机构参照县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标准执行。

二、三级公立医院及规模较大的民营医疗机构需调整次均费用比例时,需经省级新农合管理部门批准后再行调整。

八、实施违规处罚制

凡本院科室不遵守分级诊疗和转诊转院程序、不履行告知患者转诊转院义务,致使就医患者未及时办理转诊手续或违反转诊程序,造成患者未按规定享受医保报销的,报销差额部分由违规的临床及相关科室自行承担。

下载《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分级诊疗制度-

    分级诊疗制度 一、分级诊疗的含义 所谓分级医疗,就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各有所长,逐步实现专业化。将......

    东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

    东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为做好分级诊疗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

    国家分级诊疗制度

    国家分级诊疗制度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实际......

    分级诊疗制度(最全)

    分级诊疗 2014年9月17日,四川省卫计委、省发改委等6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意见》,2014年10月起全面实施。目标是将综合运用医疗、医保、价格、宣传等手......

    关于推进基于分级诊疗的医联体指导意见 - 广州宸瑞

    关于推进基于分级诊疗的医联体指导意见 基于分级诊疗的医联体建设是基于国家医改方向,结合国家分级诊疗、医联体、远程医疗政策指导建设的,以大医院为核心,覆盖区域市、县、乡......

    XX医院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工作实施方案

    XX医院 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工作实施方案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

    县分级诊疗制度调研报告

    **县分级诊疗制度调研报告 我县贯彻落实省市有关分级诊疗的指导意见,深入开展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和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加强与上级医院的联系,引导卫生人才向基层流动......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进展情况汇报

    关于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 市卫生计生局 按照《中共**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5年工作要点》(宝办字[2015]29号)和《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5年着力推......